上市公司会计

2024-10-23

上市公司会计(精选12篇)

上市公司会计 篇1

一、上市公司会计收益质量的作用

会计收益是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 它是指来自企业交易活动的已实现的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 会计收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当收入、 费用的确认与款项的实际收付归属于不同期间时, 会计人员会通过应计、待摊、预提等专业方法将收入、费用进行跨期调整, 这就容易导致收益操纵。另外, 会计收益由经营性收益和非经营性收益两大部分组成, 经营性收益主要来自企业的主营业务, 非经营性收益主要来自债务重组损益、政府补助、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益、 处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净损益等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 会计收益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业绩考评以及做出投资、信贷决策和财务预测的重要依据, 如果信息使用者盲目地使用了被人为修改过的会计信息以及非经营性收益比重过高的会计收益, 必将被其误导, 从而产生会计收益质量问题。

会计收益质量反映的是财务报告收益与公司实际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 即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信息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 如果会计收益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公司业绩, 则认为会计收益的质量好; 如果会计收益与公司业绩相背离, 则认为会计收益的质量较差。 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如何通过会计报表数据及表间关系来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掌握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 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效性。

二、 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虽然资产负债表项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会计收益情况, 但是通过对表中某些项目的增减变化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出会计收益质量较差的企业。

(一) 应收账款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 上市公司为了博得客户的青睐, 采取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扩大销售收入, 而上市公司销售额的多少以及销售收入确认时间都会对当期的会计收益及会计收益质量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较高的收入增长率, 使会计收益看起来更加可观, 对资金不足的采购方就会采取赊销的方式实现销售收入。此时, 虽然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大幅增加, 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大量的应收款项, 导致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收益质量, 从而影响上市公司未来会计期间的收益。因此,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项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该项目是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增长是否与过去保持一致, 若出现短期大幅增长, 则应收账款所带来的会计收益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如2009年4月在香港上市的银基集团, 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3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仅为4 328万港元, 但是自2010年9月以后, 应收项目开始大幅度上涨, 截至2012年9月30日, 该项指标上升到12.7亿港元, 说明银基集团上市三年以来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涨了近50倍。 除此之外, 公司的应收款项回收也出现了大幅延迟, 据银基集团2009年年报显示, 六个月以内的应收款分别为2 565.4万港元;六个月至一年以及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分别为6.1万港元和23.5万港元, 半年以上应收账款所占比例仅为11.4%。2011年, 六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增至32.1%。 2012年, 六个月至一年以及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及票据为87 558.6万港元和32 047.6万港元, 两者合计占到了应收账款总数的94.4%。 银基集团三个会计年度的收入分别为13.5亿港元、22.2亿港元、29.7亿港元, 合计为65.4亿港元; 净利润分别为3.9亿港元、5.9亿港元和6.9亿港元, 合计达到16.7亿港元。 巨额应收款项带来的是公司孱弱的现金流, 缺乏足够的现金来支持公司后续的发展, 其会计收益存在质量隐患。

(二) 应付账款和长、 短期借款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企业负债的增加, 预示着企业可能正处于经营状况恶化、 资金短缺的境况。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货款, 造成应付账款大幅增加; 借入资本维持企业运转, 借款项目不断攀升。高负债会拖累企业的盈利能力, 加大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即使企业暂时处于盈利状态, 但其未来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会计收益质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高负债盈利的企业, 我们应重点关注其会计收益质量, 对其盈利的持续性进行深入分析。 如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 公司实现净利润约为6 079万元,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 267万元, 并且发表声明, 公司经过不懈努力, 经营能力、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大为改善。 但实际上公司存在高负债风险, 其中应付账款30 194万元, 短期借款2 386万元, 长期借款69 007万元, 合计占资产总额的71.95%, 总资产负债率高达93.45%, 资产结构极其不合理, 存在严重的债务危机。 2011年高负债弊端不断显现, 财务费用上涨明显, 拖累企业盈利能力, 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至95%, 资不抵债, 年终亏损1 763万元, 2012年亏损至8 088万元。 可见, 高负债使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 减少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 是企业成长的包袱。

(三) 各项减值准备金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提高资产质量, 使资产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但由于计提比例的主观判断性, 使得减值准备成为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少提来增加收益, 也可以通过当期一次性多提, 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来调节各期会计收益。 这些方法使得企业对未来资产减值的风险所做的准备不足, 未来期间会计收益质量将可能出现下降。因此, 对各项减值准备的分析应注意各项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是否充足、 是否存在大额转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金来调节利润的行为。

(四) 资本公积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由于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而且它通常会直接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 因此, 资本公积信息对于投资者、 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十分重要。 有的企业通过伪造评估结果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 以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蒙骗信息使用者, 误导决策。 因此, 为了避免虚增净资产, 在资本公积出现大额增长时, 就有必要明确资本公积的构成。

(五) 无形资产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为了减少企业的费用支出, 使利润看起来更加客观, 企业可能会选择将费用资本化。 对于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发生的研究支出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必须在支出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不得予以资本化, 但是什么样的支出符合资本化的条件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企业为了提高收益, 可能将不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 确认为无形资产逐年摊销。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能选择延长摊销年限的方法, 来降低各期的摊销额, 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因此, 对于无形资产增加, 应结合报表附注分析其合理性, 以确认其是否为利润操纵行为。

(六) 递延资产项目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 应在以后年度内较长时期摊销的除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费用支出, 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等。 递延项目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但是容易被管理者利用, 将不应该分期摊销的费用计入递延资产, 推迟费用的入账时间, 从而达到降低本期费用的目的。 管理者也可能不按规定摊销期限计算摊销或任意进行摊销, 从而调整各期的会计收益, 使得会计收益质量低下。

三、利润表的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利润表是最直接反映企业会计收益的报表, 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利润指标来判断企业收益质量的好坏,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利润的来源和结构。 企业的收益来自经营性收益和非经营性收益两大部分。 经营活动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最基本途径, 因此经营性收益是企业收益的最稳定来源, 其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表明收益质量越高。 而非经营性收益主要来自资产处置、 证券交易以及一些临时性的收支活动, 这种类型的交易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 具有偶然性、非持续性和风险性, 不能反映企业的核心能力。 如广州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 公司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31.2亿元, 同比增长1.3%, 利润总额3.4亿元, 同比下降2.3%, 净利润2.6亿元, 同比下降2.7%。 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9.8亿元, 同比增长3.01%, 利润总额8 594万元, 同比增长6.6%, 归属股东净利润6 424万元, 同比增长6.3%。 从财务报告上看, 公司第三季度经营业绩明显好转,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在光鲜的业绩报表的背后却隐藏着盈利能力偏低的事实。 公司因投资项目, 第三季度实现约1 689万元投资收益, 如果扣除此项非经常性收益, 第三季度利润总额将会下降15.1%。 在市场疲软的经营环境下, 投资收益成为公司2012年利润的主要来源, 加之综合毛利率的持续下滑和费用率的持续走高, 广州友谊未来的走势还难以确定。由此可知, 非经营性收益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但不能代表公司的持久盈利能力。因此, 在对利润表进行分析时, 应首先关注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经营性业务还是非经营性业务。在非经营性收益中, 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是调节利润、 扭亏为盈的常用手段, 需要结合会计报表附注进行重点关注。

此外, 企业的关联方之间有可能为了某一方的利益, 在违背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业务往来, 这就使得信息使用者必须关注关联方交易在成交价格、 成交时间等方面的合理性。 中国证监会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单独披露关联方交易, 将因关联交易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摆在明处, 以期引起信息使用者的注意。 这样, 我们通过查看企业的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及会计报表附注就可以了解相关情况。

四、 现金流量表的会计收益质量分析

利润是虚化的, 而现金才是真实存在的财富。现金流量来源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 不需要像权责发生制那样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因此现金流量反映的信息更直接、更真实, 不会受到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可以有效鉴别会计收益质量的高低。只有伴随着现金流入的利润才是高质量的, 才更加可信。 因此, 将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有效检验企业的利润质量。 在现金流量表中,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最直接反映出企业利润背后是否伴随充足的现金流入的指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营业利润进行对比, 若二者相差不多, 说明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匹配程度较高, 利润质量也较好。除此之外, 现金流量与往期相比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减变化, 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比如, 大量应收账款在当期收回, 而又没有再次投入到生产环节, 虽然现金流量增加, 但企业的收益能力却没有因此而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减少也可能潜藏着危机, 是购买的原材料降价了还是因为销售不畅不再购买原材料, 这对企业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关注各部分现金流量是否合理外, 同时还要注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占总现金流量的比重, 该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企业依靠自身经营来创造现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会计收益越稳定, 持续性好, 财务基础稳固, 会计收益质量较高; 若指标值较低, 说明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投融资活动, 会计收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 收益质量低下。

企业的会计收益能力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利用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 还要结合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等方面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从而得出对企业会计收益质量的综合评价。

摘要: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并据以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的客观披露, 能使信息使用者更为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对上市公司会计收益质量进行分析, 有利于利益相关者通过会计报表识别上市公司会计收益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会计报表,会计收益,会计收益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莉.如何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J].改革与开发, 2013, (6) .

[2] .田月昕, 冯娟.企业收益质量影响因素及其评价[J].商业会计, 2012, (10) .

[3] .李亮.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9) .

[4] .杨景海, 王红梅.基于收益质量视角识别与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建议[J].商业会计, 2011, (33) .

上市公司会计 篇2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益驱动、低廉的违规成本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是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社会和政府监管、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证券监管法规、注册会计师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监督体系

真实、及时、充分、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是维护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不断地,制度日益完善,但其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更有害于国有的改革和社会的良好运行。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行为不规范

1、信息披露不真实。常用的手法就是进行会计报表(这是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粉饰:

(1)虚增利润。申请上市、配股及终止上市等法律法规客观上使上市公司产生追逐账面利润、操纵盈利的动机。利润=收入-成本,如果要虚增利润,就必须虚增收入,虚减成本。对于增加营业收入,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多计收入、提前计算收入、人为创造收入等方法来实现,;而对于增加营业外收入企业往往通过关联交易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大大提升公司利润。如红光实业为了达到上市目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604.2万元,在1997年5月23日招股说明书概要中隐瞒1996年公司实际亏损537.8万元的事实,虚增1996年公司净利润5428万元,虚报利润10805.8万元。相应地,企业会采用推后计算成本、少算或不算成本以虚减成本。如已被揭露的蓝田股份,享受了大量广告投入的好处,但广告费却基本上由母公司承担了。

(2)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实。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的资金用途使用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如果改变用途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可是某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其绝对控股的地位,改变资金用途时不征求其他股东意见,不履行及时公告义务,任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招股说明书中所谓的投资项目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工具。

(3)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这种行为的动机通常较虚增利润更为复杂,上市公司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进行虚假陈述及信息误导。

(4)盈利预测弄虚作假。盈利预测是上市公司对未来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计和测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并且所涉及的是尚未发生或者是可能不会发生的事项,很多公司发行上市时为了尽可能多的募集资金,在盈利预测方面弄虚作假,甚至恶意操纵盈利预测,对广大投资者产生恶劣的误导作用,最终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2、信息披露不充分

(1)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如存货的结构和变现能力、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和各账龄段的金额、逾期债务和金额较大的债务等,有些公司借故保护商业秘密不予公布。

(2)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披露的往往是多种业务和多家分支机构汇总后的数字,投资者不易掌握局部经营活动对整个公司的影响。

(3)预测性财务信息不规范。上市公司对有关财务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极差,有的公司公布的预测数值与实际值相距甚远,甚至相差数倍。特别是一些新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都做出非常乐观的预测,但实际情况往往与之相反,甚至如四川“红光”、“中农资源”等公司,其上市之初就是亏损之始。

(4)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且随意性较大,甚至变更已披露的投资事项。如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变更先前招股说明书已披露的重大投资事项,做出解释也往往避重就轻、含糊其词。

3、信息披露不及时

(1)有利的会计信息提前披露。预期可能获得补偿的或有事项在其补偿金额不能“基本确定”收到时作为资产确认,从而虚增资产和利润。

(2)不利的信息推迟披露。如有一些上市公司对涉及的未决诉讼、仲裁等信息延迟披露,以避免影响当期的财务状况,对应予确认的赔款不及时揭露,虚增利润、虚减负债。典型的案例如天歌科技在2009年半年报中,对拟出售的控股98.62%的子公司荆州天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既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也未按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与券商签订的两笔合计15700万元的委托理财资金也未及时披露;(3)信息披露有效性不高。现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上市公司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分部信息等往往不够重视,而对于预测信息、管理部门对会计分析及物价变动的影响等会计信息,就往往不涉及。现行的财务报告只能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对于形成这种状况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对表外非财务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也大大降低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国家要求上市公司年报在“上市公司业务经营情况”部分,应提供公司所处行业的总体情况、相关产业政策、主要统计数据、新的业务发展规划等对投资者做出决策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但目前能够真实完整提供有效信息指导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的上市公司可谓凤毛麟角。

(4)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操纵会计信息。该类现象在上市公司已屡见不鲜,许多公司正是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手法主要有通过资产重组掩盖亏损,通过关联方购销活动增加收入、转嫁费用、子母公司之间的资产转让置换、资产租赁、委托经营、投资等来操纵利润。虽然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有明确的规定,但多数公司对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并不充分,仅在“或有事项”处披露为关联方贷款提供担保的情况;仅在“重大事项”处披露股权转让关联交易;将关联方间的资金占用挂在“其它应收、应付款”下,不明确指明其关联交易的性质。以上造假行为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湖北兴化”通过上述手段,包装成了所谓的“绩优股”代表,当真相被揭露时,其业绩一落千丈,成了“垃圾股”;“猴王股份”由于关联交易,被母公司占用了大量资金,却未披露,当母公司破产之时,也被带上st帽子,成了失去信用的问题股代表。

(二)审计监督执业不规范

作为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信息披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投资者能否得到可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恶性的虚假报表案件接二连三。在“红光实业”和“琼民源”等重大案件中,负责审计的成都蜀都、中华和海南大正会计师事务所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深圳中天勤涉及的银广厦造假案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目前,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风险意识淡薄。尽管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执业有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在实际中一些注册会计师依然不能规范执业。此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时受到了来自上市公司、当地有关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和利诱;同时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稳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而接受了客户的一些不正当要求,不正当的竞争妨碍了执业质量的提高。

上述罗列的这些上市公司信息揭露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无疑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国企改革乃至国家社会。此外,还可能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为部分作风不正的上市公司领导的贪污腐化开了方便之门。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是产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内在原因。

良好的会计信息不仅使公司获得良好的公司管理业绩评价,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股市投资者;而较差的会计信息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某些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自己的业绩,利用造假等会计行为,在会计信息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做文章,致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正确、客观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各方利益团体也在影响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制定和披露,并积极地参与制作过程。

1、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国家股比重大,流通股比重小。“一股独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五分开”,实际上却“分不开”,大股东利用种种手段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像“SI’棱光”、"ST猴王”、“济南轻骑”、“粤金曼”、“三九医药”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利用他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地位,假借各种名义,甚至利用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来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

2、内幕交易者牟取非法利益。10年来,不成熟的证券市场表现地投机性过强。过强的投机性又是滋生庄家行为的土壤。庄家行为和内幕交易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我们从“银广夏”1999年以来的K线图中可以发现,“银广夏”虚构利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庄家的炒作。正是由于炮制了惊人的利润,才有了“银广夏”低市盈率、高成长性“蓝筹股”神话的出笼,才有“银广夏年以440%的涨幅位居深沪两市第二位的排名。“银广夏”的疯狂造假是一场活生生的庄家与内幕交易者联手操纵股价、共同牟取暴利的骗局。

(二)规则制度不完善、审计监管不到位、违规成本低廉是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外在因素。

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有86.4%实行公司制,仅负有限责任;而在美国,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实行有限责任制,只能实行合伙制;在我国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的是有限责任合伙制,且必须有一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目前我国仅是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削减了责任人的责任风险。

长期以来,我们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深交所综合研究所2002年5月20日推出的题为《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的研究报告认为: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尤其是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方式,未能足够地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成本,没有起到防犯的效果。在2001年前受处罚公司的再融资(包括增发和配股)机会与未受处罚的公司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以“内部批评”为主的处罚手段,对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和机会均没有产生不好影响。由此可见,监管不严、处罚不力、低廉的违规成本放纵了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滋长。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我国的1170多家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授权投资人”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未能实行“五分开”,妨碍着上市公司新体制的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存在缺陷,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履行维护股东利益的义务,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监事会形同虚设,对大股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实践证明,公司治理中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主要原因。因此,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从现实情况看,我们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以调整持股结构来分散大股东的股权;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

(2)健全董事会,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产生的效益和作用。在董事会中完善独立董事的职能,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方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3)建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或者,将这一权力赋予监事会,这将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

(4)建立经营管理者的努力和经营成就的评价机制,加强激励措施。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延期支付奖金及超额利润分成,以认股权证和赠股等方式来代替现金支付,以防止代理人以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

(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体制,减缓财务报告造假的动机

一套严谨、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基础,也是监管的基础。

1、建立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核心。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务的指南,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因此,为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应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一会计制度。

2、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提高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性。目前,财务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对经理人员的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如此单一的评价方法易导致经理人员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指标,避而不谈或者进行粉饰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和指标。因此,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股票市场较为完善国家的做法。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就有以下八个方面: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外部的关系、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等。

3、股票发行制度力求市场化,完善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制度。核准制的股票发行制度存在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如近三年连续盈利等)、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可以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实行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完善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制度,可考虑将经常性损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增加经营现金流量为负值的指标;增加非财务指针,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等。

4、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当务之急,要尽快证券市场,分散股权结构,从而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市场,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群体,促使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市场的形成;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人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并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努力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积极主动的监督作用。

(三)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1、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个层次。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政府的审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监督共同构成了审计监督的全部外延。因此,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使其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完善政府监督体系,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刚性法规的“硬约束”;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充分发挥“警察”_的作用。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甚大。

2、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但是,良好公司治理不仅仅体现为完善的制度或标准,更重要的是制度或标准的贯彻执行。为此,要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补充惩处条款;实行市场退出机制等,确保会计制度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四)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

1、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为了避免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由上市公司的某些大股东、而不是所有股东来决定,上市公司应建立审计委员会,并由其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要对更换的理由做充分的披露。公司要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揭示以下内容:会计师事务所变动的性质、理由,近年来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情况等。当前,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并不能完全保证。为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注册会计师独立从事审计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法规支持。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加大培训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进审计技术手段的化,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首先,应该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例如,一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虽然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但随意增加说明段或者问题放在附注信息中披露等问题,因而应尽快制定审计报告指南,细化披露规则。其次,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应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等。为注册会计师独立从事审计业务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诚信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素质。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加强队伍素质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五)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电子化,网络化进程

全球网络化的兴起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也进入了电子化,实时化阶段。中国证监会已规定,上市公司应将年报全文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上。但这仅仅是依靠网络介质将纸质的财务报表转换成电子文档在网上发布,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结 论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涉及信息披露的问题有许多,包括有关法律的修订、相关监管部门职能的协调、注册会计师自律建设、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只有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才能防止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生成以及披露,督促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随着我国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我们坚信相关会计制度改革必将更有利于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公平,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邓天林。会计监督机制建设创新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6):103。

[3]张鸣。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相关方博弈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2):64-71。

[4]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上市公司会计 篇3

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其费用化并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该方法处理,资产价值不包含借款费用;另一种是将每期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待资产使用时再将其分期转为费用。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及其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1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而不仅仅包括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的扩大使生产周期长、占用资金多、借款时间长的制造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可以将部分借款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在产品销售时再作为成本转出,这样做更符合配比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准则对企业当年具有正面影响:对于固定资产,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资产成本,会增加当期的资产价值,减少当年财务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企业所得税增加,随着折旧的计提,以后各年度的利润会减少;对于存货,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会增加当期资产价值,减少当年财务费用,从而增加当期收益,当存货被销售时,会增加销售成本,减少利润。

此外,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都允许资本化,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2。在会计准则下,允许资本化的借款分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所以应分别核算,把其中资本化的部分计入资产中,把不符合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允许资本化的一般借款如果用于多项资产,资本化费用应按资产支出权重合理分配。规定的借款范围不再严格划分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的界限,允许符合条件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资本化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相关资产价值增加,当年财务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增加,但以后年度利润可能会减少。

根据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资本化开始条件才能确认,如资本化的开始是以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开始为基准的,再如资产支出不仅包括支付的现金,还包括非现金的资产或债务转移,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对于原来只看借款费用是否支出来确认资本化开始的企业,这项规定可能会使借款费用资本化提前开始,资本化金额增加,当期相关资产价值增加,当年财务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增加。会计准则规定,在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并把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构建或生产重新开始。这样企业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不会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中断,可能会使发生非预期事故不得不暂停资本化的企业资本化金额减少,当年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减少。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应停止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在其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不必等到资产的购建“完全结束”时再结束资本化,可能会使企业资本化金额减少,当年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减少。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及其影响

对借款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关键是正确计算其资本化与费用化金额,在会计实务中,只要将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确定,费用化的借款费用就可以确定了。以下将对会计准则中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1.专门借款中利息支出资本化、费用化金额的计算

会计准则规定,在确定专门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金额时,应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扣除尚未动用的借款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收益后的金额,公式如下:

公式表明专门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金额反映了真正的利息负担。会计准则规定,把扣除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当期专门借款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这样计算的资本化金额可能会减少,企业当期相关资产价值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减少,企业所得税减少。

2.借款发生辅助费用的计算

会计准则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3,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新准则不用判断其金额大小,均计入资产成本。因此,计算的资本化金额可能会增加,企业当期相关资产价值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所得税增加。

3.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的计算

会计准则规定,在资本化期间,外币专门借款的汇兑差额4,应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应的资产价值中。其他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应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企业的外币借款中,只允许对专门借款部分进行资本化,一般借款不允许资本化,可能会减少资本化金额,当期财务费用增加,利润减少。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报告与披露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本期确定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及资本化率。这样会使企业财务信息处于公众监督下,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借款费用会计处理相关盈余操纵问题分析

企业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司的会计信息,而过度的盈余操纵行为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误导利益相关者。

(一)再融资上市公司借款费用盈余操纵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借款费用进行盈余操纵有诸多原因,如根据相关监管政策,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要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再如企业增发时,除符合公开发行证券所需的一般条件外,还需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的要求,发行债券企业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5。这说明公司上市后,净利润仍然是企业融资所需满足的重要条件,为达到再融资目的,企业可能会进行盈余操纵以调高利润。会计准则扩大了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增加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这为企业利用借款费用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企业可能会利用相关规定中未明确及未规范之处进行盈余操纵。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方面

在会计准则中,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定义中并没有说明“相当长时间”的具体含义,虽然在实务中通常以一年为基准,但是企业很可能为了扩大资本化资产的规模使某些购建或生产时间未到一年的资产纳入到资本化范围中,增加当期资本化金额,调增利润。而且,企业也可能故意拖延购建或生产活动的延续时间,使资本化资产规模增大,增加当期资本化金额,调增利润。

企业还可能会利用允许资本化资产的范围进行盈余操纵,尤其对于一般借款,并没有标明借款用途,更容易被企业用来调节利润。企业可能会将不应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计入资产成本,增加当期资本化金额,减少当期财务费用,调增利润;或在资产之间进行调节,将可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在畅销和滞销的产品间人为分配,将较多费用计入畅销产品中,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畅销产品的成本,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期末存货的成本,提高资产价值,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

对于资本化时间的确定,企业可利用资本化开始、结束条件的不明确进行盈余操纵。会计准则规定在购建或者生产的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企业会利用3个月这一基准进行盈余操纵,无论中断时间是否超过3个月,企业若想持续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会披露中断时间短于3个月,这样不但不能减少当期资本化金额,而且企业的信息也会变得不真实。

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化结束的条件是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其中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需要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在试生产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生产出合格产品、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转或者营业时,应当认为该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虽然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条件,但对资产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判断还很模糊,未具体说明试生产的时间期限、产量,需产出合格品比例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用未规定的条款进行盈余操纵。

2.借款费用资本化计量方面

会计准则规定专门借款的利息支出以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确定,这样可能会使部分企业将未占用借款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部分扣除,而非全部扣除,增加计入资产的借款费用,减少当期费用,增加企业当期利润。对于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算,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按照资本化率乘以有关的资产支出来确定。试图盈余操纵的企业可能会人为地将资本化率提高,使得一般借款资本化的金额增加,减少当期费用,虚增利润。

3.借款费用资本化披露方面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但在实务中很多企业做得并不完善,某些存在盈余操纵动机的企业甚至会伪造财务信息,或不披露相关数据。

(二)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上市公司有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尤其对于计划再融资的公司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相关规定使会计结果向着自身希望的方向变动,也有可能实现盈余操纵。为了验证实务中上市公司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进行盈余操纵的做法,本文选取了部分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会计准则对资本化对象等相关规定,从行业分布情况上初步判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公司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在之后的资料与数据整理过程中,这一点也被证实。最后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与研究可行性,选取161家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公司(根据证监会分类),其中34家公司在2013年有配股或增发、发行债券等再融资行为,其他157家公司2013年并未出现上文提到的三种情况。本文搜集了2009—2012年这些公司的财务费用明细,其中包括资本化的部分6。由于披露的信息中只有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数据较全,而且利息支出占借款费用的主要部分,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利息支出的资本化进行研究。

2.研究工具:Spss 19.0

3.研究假设

(1)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由于所选取的公司经营周期较长,且没有重大重组事项,那么认为在研究样本时间内,公司经营结构与业务规模不会发生很大波动,借款来源与运用方式遵从公司的经营传统与习惯,故借款费用资本化率不会出现很大变化。

(2)根据前文的研究,对于拟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的公司,若要保证最近会计年度一定标准以上的盈利能力,则会在2010—2012年中有较强的盈余操纵动机,如果公司利用利息支出资本化来调高利润,那么资本化率会变大,尤其是当年的全部利息支出增加较多时,公司更有动机增大资本化比例。

(3)其他公司虽然没有特别的盈余操纵的动机,但是对于拥有利息支出可资本化资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的公司来说,增大资本化比例也是一种提高利润,从而吸引投资及进行再融资的方式,但统计结果并一定会像再融资的公司那样明显。

4.实证分析与结论

(1)大部分制造业、房地产业公司有增大利息资本化率、减少利息费用的倾向。根据本文所选的161家公司的利息支出与利息支出资本化率绘制出二维散点图,其中纵轴:0代表利息支出与前一年相比减少,1代表利息支出与前一年相比增加;横轴:0代表利息支出资本化率与前一年相比变小,1代表利息支出资本化率与前一年相比变大(见图1)。

图1 利息支出与利息支出资本化率二维散点图

数据来源:Resset数据库

图1中右上角的样本说明,当公司总的利息支出规模变大时,为了不因借款费用的增加而减少当期利润,公司会增大相应资本化的金额,将更多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成本,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的金额减少。

为了研究方便,以及排除偶然因素,本文将2010-2012年三年中至少有两年,随着总的利息支出的增加而增大资本化率的公司定义为有利用资本化减少利息费用倾向的公司,并对研究的161家公司进行了分类:有利用资本化减少利息费用倾向的公司和其他公司。统计结果发现,有131家公司有盈余操纵倾向,占比81.37%。可以验证假设: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中,公司有盈余操纵的倾向,并且会在利息支出资本化方面进行相关处理(见图2)。

图2 具有利用资本化减少利息费用倾向的上市公司占比

数据来源:Resset数据库

(编者注:请将图例“其他”改为“其他公司”)

(2)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有利用利息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的倾向。本文对研究的34家配股、增发的公司进行统计,发现有29家公司有盈余操纵倾向,占比85.29%,这说明配股、增发是利用利息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要动机,进行再融资的公司更有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的倾向,与本文的理论分析一致(见图3)。

图3 2013年再融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化减少利息费用情况

数据来源:Resset数据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大型制造业、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有利用借款费用进行盈余操纵的倾向,其中进行再融资的公司更有动机。净利润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标准,企业为达到再融资目的,可能会进行盈余操纵从而调高利润。在借款费用方面,为了扩大资本化规模,企业可能将某些购建或生产时间未到一年的资产纳入到资本化范围中,或将不应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计入资产成本,类似做法都能提高企业利润。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有利用利息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与手段。

政策建议

为使会计信息更有效地体现公司的经营情况,避免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借款费用的准则在某些方面规定模糊,为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企业可以利用相关规定中未明确之处进行盈余操纵。建议尽快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做到实质重于形式。如在资本化确认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核查作为确认的必要条件;在判断资产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对试生产的时间期限、产量等设立相关考核标准等。

(二)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监管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发现企业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完全,而企业的信息披露与其会计信息质量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信息披露传递了一种正面信号,表明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信心。因此,企业能够真实地披露信息是防止盈余操纵的重要措施。建议加强对大型制造业、房地产业企业,尤其是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资本化借款费用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管。

此外,在对再融资公司进行审核时,建议除了关注会计材料的完整性外,还要分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针对为了迎合监管要求等而产生的盈余操纵问题,建议对接近发行条件边缘的发行人加强信息披露质量审核,要求其对异常项目作出合理解释,杜绝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

(三)改进公司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时,建议用相关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由于净利润的可操控性,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易被粉饰,以该指标决定上市公司能否配股或增发新股是不科学的。建议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质量,如净资产增长率、每股现金流量等。在上述指标中,每股现金流量可以揭示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且不易被人为调整。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析,判断其是否需要配股,以避免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净资产收益率的弊端。

注:

1.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2.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通常应有明确用途及标明该用途的合同。一般借款是指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借款。

3. 辅助费用是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手续费、佣金、印刷费等。

4. 汇兑差额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导致市场汇率与账面汇率出现差异,从而对外币借款本金及利息的记账本位币产生影响的金额。

5.参见《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

6.数据来源:Resset数据库。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王跃堂:《对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经济后果的分析》,载《经济科学》,1999(5), 82~87页。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操纵实证研究》,载《会计研究》1999(9),25~35页。

[3]魏明海:《盈余操纵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载《会计研究》2000(9),37~42页。

[4]赵桂娟,王伶:《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载《会计之友》2006(10),73~74页。

[5]邓勇:《新旧借款费用准则对损益和应纳税所得的影响》,载《商业会计》2007(3),13~14页。

[6] 黄银婉,马汉杰:《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会计核算》,载《财经界》(学术版)2011(7),164页。

[7]Scott N. Bronson, Joseph V. Carcello,K. Raghunandan.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Auditing: A Journal Practice & Theory, 2006.

上市公司会计 篇4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但是实务中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仍存在不少问题, 概括如下:

1. 信息披露不真实。

真实性是信息的根本质量特征, 也是对上市公司信息反馈披露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但是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已成为当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某些公司管理部门为了公司的信誉、股票的市价、管理业绩的评价和筹资的方便, 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往往采取操纵行为, 蓄意歪曲或掩盖公司的真实信息, 弄虚作假、虚增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暴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中国证监会在2004年就上市公司利润预测问题通报批评了10多家上市公司。

2. 信息披露不充分。

理论上, 上市公司应披露所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的信息资料, 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些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 甚至隐瞒部分事实, 虚假披露信息误导投资者。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 即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 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拥有的质量不等、拥有的时间不等。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 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 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 误导投资者, 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

3. 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及时性。股票市场瞬息万变, 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如果信息披露滞后, 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有用性就大为降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 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 并向社会公布, 说明事件的实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进行内幕交易有积极的意义。在股票市场上, 如果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则无异于为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据统计, 2003年至2005年, 因为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信息原因, 深圳98家上市公司116次, 上海61家上市公司77次遭到公开谴责,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2%。

4.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表外信息披露形式、内容、重大事项披露不规范:表外信息披露在量上披露不充分, 在质上重要性不凸现, 报表使用者很难从大量表外信息中遴选出对其决策有决定性作用的信息;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避重就轻, 对重要、关键的事项缺乏详细描述, 特别是对公司不利的重大事项轻描淡写, 甚至扭曲披露;中期报告过于简略, 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原因分析

1. 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所固有的公共性。

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 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享受了免费待遇, 而且任何人掌握多少会计信息都不会减少其他人了解该信息的可能性, 即会计信息的公共性。正因为如此, 会计信息使用者单位的使用会计信息行为无法通过支付价格或承担费用的方式补偿给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上市公司管理当局, 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的影响称为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因此,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节约信息披露成本, 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巨大的利益诱惑。

上市公司在利益驱动或诱惑下隐藏甚至扭曲某些会计信息以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1) 配股的诱惑。公司上市之后随着业务的扩展、规模的扩大, 除了依靠自身的经营积累外, 更需要外界的资金补充, 上市公司对货币资金的需要是持续的。为了获得配股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往往不惜包装会计数据, 披露虚假信息。 (2) 特别处理及摘牌的威胁。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具备强制退市机制,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我国上市流通采用行政审批制, 在“壳资源”的超值诱惑下, 有些上市公司搞财务包装, 玩披露游戏, 以避免被特别处理和摘牌。 (3) 私利诱惑。公司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某种政治目的, 用公司的金钱行贿官员, 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司的财产或挥霍、隐匿账外资金而损害公司的行为。 (4) 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 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 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 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5) 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作假, 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 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4. 证券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 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 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从政府监管来看, 证监会监管的重心放在股票发行、上市的审批方面, 对二级市场监督力度不大, 从而给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以可乘之机。从市场监管来看, 些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 为牟取利益不惜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 为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协助;某些股评家和新闻机构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 或者受利益关系的影响, 在相关的评论、报道中缺乏客观、冷静的分析, 从而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为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法制不健全, 政府监管能力不足, 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 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处罚, 即使受到处罚, 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可能转化为现实, 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 纷纷追逐仿效, 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 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5. 社会审计机构的非独立性困扰。

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 而目前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还不十分明确, 这样,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人实际上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 即由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 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 这种畸形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注册会计师无法对上市公司不公正、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严肃的监控, 再加上前述的其他原因, 使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困扰, 甚至出现“同谋”现象, 使监管和被监管的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加快推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执行, 使会计信息面向决策使用者和报表使用者, 强调着眼未来, 着眼透明披露, 消除信息不对称给投资者带来的误导, 可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不失为治理我国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良策, 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积极的影响。

1. 进一步完善与统一会计标准。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规范, 如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以及重要表外信息的会计处理, 都已做出相应规定, 同时适时增加新的会计科目, 使其尽可能涵盖现实会计实务中所有交易行为或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 使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保持同步, 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客观性, 将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

2. 有利于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 及时准确与客观公正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做出统一的严格要求, 克服了前期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信息披露格式与内容, 明确会计或有事项信息披露规范, 拓展企业会计报告和财务报告体系, 增加会计信息披露量和有效覆盖面。新准则要求信息披露要充分、完整、明晰、及时并具有相关性, 增强了对会计操作行为的约束力, 将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 有助于会计透明度的提高, 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 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降低投资风险。

3. 新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充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篇5

1.1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全

为了掩盖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在披露的会计信息中故意隐瞒真相,误导投资者。

具体而言,有的上市公司发布的会计信息中往往隐瞒了本公司的`债务情况,公司债务情况是公司偿付能力的直观体现,它将直接影响投资者投资该公司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对公司债务的隐瞒是对投资者的误导。

其次,一些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掩盖公司的经营状况。

上市公司因其规模庞大,各个下设机构的运营情况参差不齐。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一些上市公司会将经营不善的下属机构的会计信息省略,从而营造出一种公司欣欣向荣的假象吸引投资者注资。

上述两种做法使上市公司避重就轻,选择性地披露公司会计信息,均违背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1.2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发布是为了如实地向市场反映本公司的运营情况,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公司发布的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虚假伪造成分。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公司的股价,常常发布虚假的公司会计信息。

一方面,一些公司为了能够取得国内的上市资格使公司顺利上市,在公司的上市报告书中编造虚假的盈利信息,在上市中期报告中夸大利润缩小亏损。

另一方面,已经上市的公司虚构公司的业绩盲目吸引投资者投资,在公司盈利的预测信息中,盲目夸大公司盈利,丝毫不考虑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

蓝天股份有限公司就曾因为发布虚假业绩,最后由于公司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了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既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投资信心;长远看来会计信息造假将严重损害国内的股票市场交易[2]。

1.3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滞后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投资的最重要参考指标,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

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上市公司有责任及时有效披露会对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

但目前国内的现状是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

尽管这些滞后发布会计信息的行为事后都会受到证监会的谴责,但已受损的股东利益是无法挽回的。

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滞后发布严重影响了整个股票市场。

正因为信息掌握在少部分手中,股票市场才会出现各种黑幕交易,内部消息爆料等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股民受骗造成财产损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重大消息早已确认而股民却毫不知情,往往会造成投资者的恐慌心理,不利于上市公司与股市的长远发展。

二、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1加快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行法规还急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国内当前对该领域的惩罚主要是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当很多会计信息造假问题还没达到刑事处罚阶段时,违法者往往能够逃出升天。

因此,建立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民法能够更有效地对各类会计信息披露犯罪问题进行分类,使责任的追究更加明确化。

其次,国内缺乏对会计信息犯罪的具体认证方法,这依然是法律上的盲点,使得会计信息犯罪的认定变得十分抽象,难以辨别。

所以,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国内应有相应的法律就有关问题进行法律规定,一旦上市公司违背了有关会计披露的要求与准则,有关部门就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惩处。

一方面,国家应出台对会计信息披露犯罪的民事惩罚法,另外国家更应明确违规责任的归属,细化会计信息犯罪的认证方法,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制度

为了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应有专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约束健全会计信息的披露。

首先,我国应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外国先进的会计准则以着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制度。

为了使指定的准则与国情接轨并能与时俱进同时,有关部门应每年安排一个星期作为专门的会计制度研讨会。

就研讨会的参加者来说,国内会计行业的精英,国外会计行业的学者,部分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以及有丰富经验的投资者都应参与其中。

这样既能制定出适合上市公司发展要求的会计制度,又能了解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期望,从而真正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从内部开始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上市公司的一种警示,将威慑上市公司,引导其发布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3]。

1.3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

国内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所出现各种问题与目前薄弱的监督体系密不可分。

除了在法律上约束上市公司,更多的监督措施也应该运用到上市公司会计公开披露的过程中去。

一方面,国家应加强会计审计师的培养,提高审计师的水平有利于通过专业手段来揭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大的审计师团队也能对上市公司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督促国内上市公司发布有效准确的会计信息。

另一方面,作为国内证券交易的主要监管部门,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监督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发布,及时公布虚假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名单以确保会计信息发布的有效性[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发布还存在着信息不全,信息虚假,信息滞后等问题。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一、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真实可靠

信息失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详细披露。如为达到配股条件,将其年度报告中的投资收益改为主营业务利润;随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捏造会计报表,人为地提高账面利润;应收账款中坏账部分长期不处理,在盈利报告中用含税的数据向外报告,误导投资者,使其利润数与实际利润数差距过大等等。非故意的行为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不符合会计原理错误、记账错误、计算错误、會计准则运用错误等。

2.信息披露不及时充分

上市公司应按照法定的时间规定,及时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但一些公司却不在第一时间及时披露。这不仅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对于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对于不利于公司的信息则三缄其口。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例,大多集中于生产性关联交易,而对非生产性交易、尤其是对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未按准则要求披露,许多公司正是通过在关联企业间转移利润隐瞒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另外,在信息披露中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揭示不够充分或者有遗漏、故意避重就轻,也是披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3.信息披露不规范具体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他们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不披露的态度。

同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性较强。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二、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加强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1)制定诚信准则。诚信应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首要准则。由于上市公司诚信意识不强以及对公司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导致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上市公司的诚信道德建设,把好上市公司信息的“出口”关。此外,必须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淘汰制度,并接受财政部门及上级财会部门的监督。

(2)制定信息披露持续准则。持续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责任,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披露信息。持续信息披露是提高信息披露完整性和及时性的保证,能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和动态判断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3)制定信息对称准则。信息对称准则是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的重要准则。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即不同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来源、信息量,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信息的不对称性,会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公平性。因此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应采取措施,尽量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切实维护全体投资者的知情权。

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对发布虚假、不实的会计信息的公司或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并由此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该公司或个人给于经济赔偿,并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向投资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信息,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政府管理层应不断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上市公司年报、中报的披露,对牵涉其中的一些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等也加以惩罚。

3.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探究 篇7

关键词:会计欺诈,上市公司,造假

一、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影响

(一) 会计欺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会计是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 过去的成就和不足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 如果出现会计欺诈行为, 不仅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将削弱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也将遭到损失, 而且会计自身的功能得不到体现, 还会造成严重的失误, 致使公司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 会计欺诈对投资者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中, 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是否投资作为一个商业决定, 必须有一个大的、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果投资者所看到的是虚假的会计资料, 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到威胁, 甚至有可能会损失巨大。

二、上市公司产生会计欺诈行为的原因

(一) 会计欺诈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

1. 获得融资支持

上市公司上市的最大的好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 股票有公司自己的一部分, 然后设置一个价格, 让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交易。但是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定, 企业公然发行新股, 应该具有健全且运转优秀的组织机构, 具备连续盈余实力, 财政状态杰出,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献无不实记录。因此为了满足《证券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原则, 一些操作条件不好, 融资能力不佳的公司, 将不可避免地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作出不实报告, 以满足自己想要上市的愿望。

2. 规避潜在退市风险

自1998年4月22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 该国将有一个特殊的处理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或其他异常情况 (特别处理) , 即我们常说的ST股。如果一个公司被戴上了ST的帽子, 那么它代表着向投资者提示市场风险, 指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如此上市公司大概会面临着退市的风险。

3. 追逐利润

上市公司是以盈利为最大目的的经营主体, 为了得到盈利, 通常一些相关的人, 如公司的大股东、独立董事、审计师、会计师、律师等勾结在一起, 他们利用各自的权限共同欺骗其他利益主体, 以达到瓜分利润的目的。

(二) 会计欺诈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

1. 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

中国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不得会计欺诈的具体规定, 所以不做假账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遵守的基本准则。但是, 有些会计人员自身觉悟较低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听信管理人员指使进行会计造假, 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问题的屡屡发生。

2. 监管不到位

我国的会计监管分为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种类型。其中, 政府监管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但在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权的实际行使,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合理分工和布局的监督权的水平, 造成了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管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分析———以万福生科为例

在2012年半年报中万福生科被发现的造假。在2012年半年度陈述中, 该公司虚假增加营业收入18800万元, 虚假增加营业成本14600万元、虚加增加净利润0.4023亿元, 造成假的数据量比较大, 从而导致该公司在2012年财政报告和方向改变上半年并没有透露该公司在上半年生产等, 情节严重。故立即被湖南省证监局备案调查。万福生科发出通知, 说明在2008年至2011年间, 近九成的收益为“造假”所得。

从表1中可以看到, 万福生科2012半年度财务报表和实际销售收入82310000元, 增加188000000元与270000000元;现实的情况是损失13680000元, 盈利26550000元是虚增的, 虚增了利润40230000元。另外, 杜撰了一整套的出售条约、凭证及出库凭据等。2012年中报更正中, 排名前五位客户, 湖南启东佳美食品公司虚假销售收入14150000元, 而是2230000元;中意糖果公司虚报销售收入为0.1342亿, 实为1190000元;而之前的傻牛食品厂和怀化小丫丫食品公司竟然从该公司的五大客户以前的列表中除去了。

数据来源:万福生科 (湖南) 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

四、造假原因分析

首先, 获得上市资格。如果万福生科不进行会计信息欺诈, 其在2011不能上市。根据万福生科各方面资料显示, 2008~2011年, 该公司净利润分别是0.256582亿元、0.395639亿元、0.55554亿元和0.602686亿元, 四年内净利润总额为18100万元。其中在净利润1.6亿元是杜撰的, 实际上四年净利润总额只有0.2亿元左右。

其次, 获取估值泡沫。股市泡沫有两种:管理和估值泡沫。估值泡沫比较容易分辨出来, 最直观的就是看市盈率水平, 假如一个有着非常多的样本的行业, 那么能够基本判断产生了估值泡沫。此种估值泡沫同时也是经济史上有名泡沫的显著特点, 虽然较好的辨别, 但投资者却不容易抽身。

五、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建议

(一)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内部建议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完备、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 明确各管理层的责任, 形成良好的控制系统, 设立严谨、正规的现代管理体系;适当的管理参与制度, 给员工机会参与日常监督工作, 在管理上更加明显, 防止发生欺诈行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2. 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发生欺诈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的权利过于集中于极个别人手中。要想提高公司的治理效果, 必须让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二)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外部建议

1. 完善惩罚机制

中国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处方式主要是内部的批评和谴责, 通常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相关公司和负责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 就会使得会计欺诈的预期的成本大大减少, 甚至通过拉关系就能让自己免受处罚。因此, 有关部门必须增加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惩罚, 惩罚的成本比会计欺诈的效益更高。

2. 加强各部门合作

加强单位内部与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 发挥好各个主体在监督方面的优势。单位内部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 政府部门也应该精简机构, 这样才能避免令出多门。因此, 我们一方面是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 另一方面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与审计业务相分离, 一个公司不允许同时在一个公共会计公司进行咨询与审计业务。

六、结论

会计欺诈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管理会计欺诈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标本兼治是根本。文章以万福生科会计信息造假为例, 通过一系列对万福生科报表数据的研究与探讨, 总结出会计欺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票跌停、面临终止上市等后果, 而且会计欺诈正常的资本市场秩序带来影响, 减少会计函数的使用。根据法律规定, 有效监督, 预防, 检测等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 完善奖惩机制,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英.会计欺诈成因与防范[J].商业经济, 2008 (07) .

[2]陈骏.从“内部人”现象看上市公司会计欺诈[J].商业经济, 2005 (02) .

[3]冒宁燕.浅析会计欺诈的行为及其对策[J].财会研究, 2009 (09) .

[4]姜运宏, 李娜.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J].北方经贸, 2006 (05) .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 篇8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对市场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要, 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近些年来,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是越来越多, 如1999年ST黎明舞弊案;2001年的郑百文事件;2002年的银广夏事件和蓝田股份造假事件;2005年*ST达尔曼“中华珠宝第一股”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2006年顾雏军案引爆整个会计业信任与监管危机;2010年的神火股份财务造假、张裕六年造假。这些舞弊案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政府机关、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因按舞弊主体可分为个人动机和组织动机。

3. 加强学校各项收入的管理力度。

实行“收费负责制”, 即各部门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所有收费行为负责, 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同时, 学校要有一个专门监管收入的职能部门, 监督检查学校的各项收入是否足额、及时地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之中, 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的形成。

4. 完善工程招标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招标采购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加强对基建工程、大型维修改造工程以及仪器设备、图书、教材、药品等招标采购的过程管理,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 防止虚假招标, 明招暗定, 注重中标后合同的履行和监管, 堵塞回扣漏洞。

5. 强化支出预算管理。

支出预算能对学校的有限经费作出合理安排, 所以, 应关注预算资金的分配问题。根据各部门规模、业绩、发展规划等科学确定分配基数, 合理核定支出预算明细项目, 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杜绝用虚开发票或变通票据等方式套取现金。

6. 建立健全财务报销审核制度。

要制定合理的资金审批程序, 做到手续严密而不烦琐;确定合理的支出项目, 允许一些必要的支出从经费中列支。例如, 对创收分成资金, 对横向科研经费等, 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 可以适当扩大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允许劳务费、招待费等项目支出, 让单位领导感到没有私设“小金库”的必要。

7. 规范职工酬金的发放方式。对讲课费、劳务酬金等职工个人酬金, 财务部门可以采用网银形式, 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直接转

1.个人动机

即为了个人利益。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对高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来决定其奖金、红利、晋升、续聘等, 绩效与公司设定的财务指标相联系, 业绩表现不佳的高管人员面临着被降职或解雇的压力。财务指标反映了高管人员的绩效, 绩效决定高管人员的价值, 为了实现公司设定的目标, 管理人员便有了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管理人员通常会利用各种手段把财务指标向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修正, 实施财务舞弊。

2.组织动机

组织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 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目的。

(1) 初始阶段, 为获得上市资格条件。根据我国《证券法》《公

入教职工银行卡中, 使其无法通过编制假名单、虚报课时、虚报加班天数等方式多提取酬金。

8. 规范收款票据管理。

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对收款票据要集中管理, 票据的领购、使用、保管、缴销等日常工作要由专人负责, 做好票据档案管理, 严禁校内单位擅自购买或印制任何收款票据。同时要求各单位收费必须开具收款票据, 从源头上保证收入全额上缴学校, 防止“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9.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在强调所属单位收入全额上缴学校的同时, 学校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给创收单位一定的分成比例, 保护其创收的积极性, 但要综合考虑创收单位和非创收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 减轻因其所在院、系、部门不同而引起分配不公的矛盾, 缩小校内收入分配差距, 制定兼顾学校、部门和个人的合理的分配制度, 避免因“苦乐不均”而导致相互攀比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发生。

1 0. 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

修订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小金库”问题问责制, 增大个人违规成本, 对私设或拟设小金库的单位及其领导起到较强的震慑作用, 形成强大的思想、心理压力, 是遏制“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民航局对“小金库”的治理原则是“不交‘小金库’交职务, 交了职务还要交‘小金库’”。事实证明, 只有严惩责任人, 让违规者付出高额成本, 感受到切肤之痛, 让“小金库”没有了操作主体, 才能有效遏制私设“小金库”现象的发生。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申请上市的公司在财务上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 000万元, 经营时间在3年以上, 最近3年连续盈利, 为此, 一些业绩并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 为了实现上市目标, 就会通过各种舞弊手段进行会计处理, 使之符合上市所需的财务上的要求。

(2) 上市后, 为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公司的经营现状是股票价格的基石, 公司经营状况好, 股价就会上升, 而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可以从其财务状况中看出, 财务状况主要是由财务指标来反映, 如最核心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为了融得更多的资金, 很多公司都会把账面做得漂漂亮亮, 做大净资产收益率, 迷惑投资者。

(3) 公司发展阶段, 为获得再融资资格条件。投资者若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 对股票的需求就高, 需求高股价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一般投资者都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才会增发新股, 为增强投资者信心, 公司也会进行财务报告舞弊, 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业绩优良, 有着良好前景。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配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公司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 为满足中国证监会有关配股条件的要求, 达到配股资格, 一些达不到净资产收益率要求的公司就通过操纵利润来达到目的。

(4) 亏损阶段, 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 有可能受到特别处理、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处理。上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利用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 以扩大公司的规模、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而公司一旦因亏损原因而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 将对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产生严重的影响。于是, 出现亏损的企业就会有意隐瞒亏损, 避免被ST处理或终止上市。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方法

从我国出现的会计舞弊案件中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主要是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 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通俗地说就是说有为无和无中说有。而上市公司大都是无中生有的多, 即通过财务报告作假进行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虚构交易或事项

科龙电器舞弊案中, 2002年有14个客户共向科龙电器公司开具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约3.7亿元, 科龙在收到上述商业承兑汇票后, 一次性进行入账处理, 然后通知客户所在地的科龙电器销售分公司做假出库处理, 这样就完成了整个虚增利润的流程。

2.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例如纵横国际, 在2000年将尚未取得法定权属的深圳南星电子有限公司的当年利润计入合并利润, 虚构利润1 280万元。而2002年没有动用过一分计提的补偿费, 在2002年第四季度冲回计提的销售补偿费40 872万元, 占当年利润的36%。长安汽车在2001年及2002年前3个季度利用“预提补偿费”名义隐藏利润, 后来为了配合庄家出货在2002年报时将隐瞒利润全部释放, 导致长安汽车2002年业绩“井喷”, 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3. 少计费用

通常虚减费用处理比较简单, 例如郑百文公司上市前利用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 虚增利润1 908万元;上市后3年采取类似手法无依据冲减成本及费用, 累计虚增利润14 390万元。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防与治理

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能形同虚设, 应增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使之与管理层的交集越小越好, 这主要是针对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防范方法。

2.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 本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环节, 职责之一便是揭露管理当局的舞弊, 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但是同时注册会计师要自负盈亏, 承担揭露舞弊的成本, 所以在现实中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独立性, 往往是与上市公司“合谋”进行财务报告舞弊, 欺骗信息使用者, 更不要说起到揭露舞弊作用了。

3.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

作为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审计质量的保证离不开政府的监管, 应建立起以财政部为主, 证监会、审计署为辅的监管体系, 对监管职责进行细分, 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兼顾管人、管事、管报告质量, 加大检查范围和处罚力度, 对执业质量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从严处理, 使舞弊成本提高从而使得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进行会计作假。

4. 加强对公司上市前后的财务报告的核实

财务报告只是书面文件, 来源于企业, 证监会应核实其真实性、合法性, 防患于未然, 规范证券市场。对未能及时提交财务报告的公司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督促其尽快披露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是个社会问题, 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还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水平问题。证券市场运作制度规范化程度低决定了会计舞弊的复杂性, 舞弊问题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治理好的。治理会计舞弊, 应从整个社会的诚信抓起, 防患于未然。在中国, 任何事情一出问题我们总是先归罪于制度, 但制度的作用是有限的,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制度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或许可以由文化、道德等主观因素来弥补。因此, 仅仅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加强监管, 靠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管, 仍不能完全避免会计舞弊的发生和审计的失败, 还应当从文化氛围和职业道德方面加以矫正, 防止权钱交易, 多管齐下, 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这一恶疾。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丑闻不断曝出, 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政府机关、投资者的利益, 让人不得不质疑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会计舞弊已不是纯粹的会计问题而是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手段及治理对策, 对规范我国证券市场, 保护股民和国家利益意义重大。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

参考文献

[1]方军雄.财务报表舞弊与发现方法的分析[J].上市公司, 2002 (7) :25-29.

[2]陈少华, 葛家澍.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 2001 (6) .

[4]韩文明.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5) .

上市公司会计 篇9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惯例,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具有深远的影响。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于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Sterling(1970)将稳健性看作是对会计计价最有影响的会计原则。稳健性是会计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早期稳健原则要求“不预计利得,但预计所有损失”,但这种蓄意低估资产和收益的做法因易在实务中被滥用而遭到批评。此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稳健原则的概念内涵也由极端稳健发展到适度稳健,要求不能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早期稳健性定义侧重定性描述,Basu(1997)则开创了对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实证检验的先河,并给出了可量化的稳健性定义:“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从而使得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及时地反映到会计盈余中。”此后,Ball和Shivakumar(2005)以及Beaver和Ryan(2005)将稳健性区分为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两个子概念,并指出正是条件稳健性使稳健性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Basu(1997)使用的其实就是条件稳健性概念。近年来,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研究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大量国外文献研究了稳健性在时间序列上、企业间、国家间的差异,进而分析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及经济后果。我国对稳健原则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会计改革。我国经历了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四次较大的会计制度改革。前三次会计改革的基调基本上是:加强国际协调,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强调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稳健原则。贯彻稳健原则是主基调,作为稳健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资产减值会计的逐步全面实施(毛新述,2007)。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则将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形成“八项减值”。前三次会计改革对稳健原则的强调从弱到强。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首次确认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存在。赵春光(2004)、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朱茶芬(2006)等发现1998年、2001年会计改革有效提升了会计盈余稳健性。但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以及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认为上述研究发现的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非真正的稳健性,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就稳健性做了多处修订,如基本准则将稳健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使用了适度稳健概念;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施行,从稳健性角度研究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不多,仅有的几个研究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贾瑞芳(2008)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而迟旭升和洪庆彬(2009)则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有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反回归模型,以2001年至2008年深沪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的变化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稳健性的计量方法

Watts(2003)对稳健性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总结了稳健性计量的三种方法:净资产度量、盈余与应计度量,以及盈余/股票回报关系度量。净资产度量法是以净资产低估的程度作为稳健性的程度,应用时又有估价模型法和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法。盈余与应计度量法,又可分为盈余持续性度量、盈余和应计的偏度和波动程度度量以及累积应计度量;盈余/股票回报关系度量是Basu(1997)首次提出的,Basu模型以股票回报为自变量,盈余为因变量,股票回报作为消息好坏的替代变量。由于稳健性指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比对好消息的反映更加及时,因此如果对正、负股票回报分别回归的话,坏消息组的回归系数和回归R2大于好消息组是稳健性存在的证据。上述三种方法中,盈余/股票回报关系度量法可以较直接地度量稳健性程度的大小,是后来很多经验研究中使用的方法。Holthausen和Watts(2001)利用Basu(1997)的研究方法对会计准则存在之前的美国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分析,证实了稳健原则在会计准则存在之前即已存在,并且会计盈余的稳健程度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期间有所加强。Givoly和Hayn(2000)分析了美国公司会计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会计盈余的稳健程度在提高。Pope和Walker(1999)采用Basu模型和五种衡量稳健性的方法,比较了美国和英国的会计稳健性差异。Ball,Kothari和Robin(2000)继续Basu(1997)研究方法,对七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进行了研究,证实不同国家的盈余及时性的不对称程度亦有不同,习惯法国家的会计准则较成文法国家的会计准则的稳健程度高。

(二)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Holthausen和Watts(2001)以及Watts(2003)认为,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可归为四个方面:契约、诉讼、税收和监管。经验证据表明契约和诉讼可能是稳健性两个最重要的解释。我国情况与美国不同,会计制度中稳健原则不断强化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导致的会计与证券监管(毛新述,2007)。我国学者从管制角度特别是会计准则管制角度对稳健性的研究比较多。稳健性是我国历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为从稳健性角度研究会计制度改革的效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赵春光(2004)讨论了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有所提高。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使用1993-200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会计具有稳健性。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发现了类似的结论,2001年前后盈余的稳健性和及时性发生了结构性的提升,说明2001年的准则变革有效改进了盈余质量。但是,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以及李远鹏(2006)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及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却发现,很多研究得出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不是真正的稳健性,而是由于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也得到类似结论,认为单纯转变会计准则并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除非附以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法律和执行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前人研究表明,洗大澡现象在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一定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反而可能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会计盈余稳健性在我国盈利上市公司与亏损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著不同的特征。盈利公司会计盈余不存在稳健性,亏损公司会计盈余存在稳健性

我国1993年、1998和2001年会计改革的主基调是贯彻稳健性原则,重要体现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逐步全面实施(毛新述,2007)。如前所述,国内研究一般发现:在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也有研究指出这是由于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领域,同时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是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因此预期,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公司“洗大澡”的行为将受到限制,会计盈余稳健性将下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显著下降

(二)研究模型

根据Basu(1997),构建以下盈余/股票回报模型:

其中,EPSit表示i公司t年度的每股收益;Pi,t-1表示i公司t-1年末的股票收盘价,用Pi,t-1对EPSit进行修正是为了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RETit表示i公司t年度的超额报酬率;DR是虚拟变量,当RETit<0时取值为1,反之,则等于0;εit是随机误差项。模型中RETit是按照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市场回报率(等权平均法)调整后的个股回报率,即经市场调整后的个股年度超额报酬率。由于股票回报在样本各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使用经过市场年度报酬率调整的股票超额报酬率是为了控制年度差异的影响。在有效资本市场的前提假设下,股票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包括会计盈余在内的全部公开信息,故可以使用股票年度超额报酬率衡量好消息和坏消息。在模型1中,负的股票年度超额报酬率表示经济损失,即坏消息;正的股票超额年度报酬率表示经济利得,即好消息。因此,β0度量了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超额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β0+β1)度量了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年度超额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因此,β1就度量了会计信息确认坏消息比确认好消息的增量及时性。如果稳健性存在的话,稳健性系数β1应该显著大于零。

(1)假设1的检验模型。为了检验假设1,设计了三种方法。方法一:分别使用全体样本公司、盈利公司、亏损公司三组数据对模型1进行回归。如果盈利组的回归系数β1显著小于零,亏损组的回归系数β1显著大于零,则假设1得证。方法二:在模型1的基础上,根据股票回报RETit是否大于零将样本分为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采用以下简单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进行回归:(模型2)。计算稳健性系数:定义会计稳健性系数C1表示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确认及时性与对好消息确认及时性之差,即:C1=β0BN-β0GN,C1其实就是模型1中的β1;定义C2表示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解释力与对好消息的解释力之比,即:C2=R2BN/R2GN。如果稳健性系数C1大于零,且C2大于1,则说明存在稳健性。方法三: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亏损公司控制变量,构建模型3对全体样本公司进行回归:(模型3),比较亏损公司相对于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变化特征。在模型3中,Lossit为虚拟变量,当公司亏损时为1,否则为0,其余变量定义如前。β0度量盈余公司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β0+β1)度量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即β1度量了盈利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程度;(β0+β2)度量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确认好消息的及时性,(β0+β1+β2+β3)度量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确认坏消息的及时性,即(β1+β3)度量亏损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程度。因此,β3度量了亏损公司较盈利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增量变化程度。如果β3将显著地大于零,则说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比盈利上市公司稳健性更高。

(2)假设2的检验模型。为了检验假设2,在模型1中加入年度虚拟变量,构建模型4:(模型4)。然后分别使用全体样本公司、盈利公司、亏损公司三组数据对模型4进行回归,以检验各组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稳健性的变化。在模型4中,DY为年度虚拟变量,由于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如果样本属于2007年、2008年则DY取值为1,否则为0。其余变量定义如前。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年至2008年深沪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鉴于首次发行股票公司当年会计盈余和市场报酬率与其他年份有较大差异,剔除了当年IPO公司、金融类公司、缺失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2001年至2008年的样本量总数为10093个。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2009年版)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稳健性导致会计盈余更多地反映了坏消息的影响,因此会使盈余出现左偏(负偏),盈余的偏度可用来度量会计稳健性。一般而言,会计盈余的波动性小于市场股票回报的波动性,但稳健性的存在会导致盈余更加充分和及时地反映股价的波动,因此稳健性会导致盈余的波动程度提高,可以用盈余的波动程度度量稳健性(Givoly和Hayn,2000)。(1)全样本描述性统计。2001年至2008各年全体样本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2001年至2008各年盈余指标EPS/P有七年均值均小于中位数,表现出左偏;仅2007年均值大于中位数,表现出右偏。而股票回报指标RET在各年均值都大于中位数,表现为右偏。由此初步判断,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会计盈余均存在稳健性。(2)分组样本描述性统计。借鉴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的方法,将样本公司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两组再分别作描述性统计,得到与前人研究类似的结论:稳健性特征在两类公司之间有明显差异。如(表2)所示,2001年至2008年的各年中,盈利公司EPS/P的均值都大于中位数,而亏损公司EPS/P的均值都小于中位数。这意味着,盈利公司的会计盈余是右偏的,不存在稳健性,而亏损公司仍然具有会计盈余左偏这一稳健性特征。同时,股票回报RET的标准差通常大于盈余EPS/P的标准差,而亏损公司组盈余EPS/P的标准差均明显大于盈利公司组。根据分组后盈余的偏度和波动程度来看,可以初步认为:(表1)显示的上市公司整体会计盈余稳健可能主要是由亏损公司“洗大澡”带来的稳健性造成的。

(二)模型1的回归分析

模型1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用以检验假设1。(表3)第6列显示,2001年至2008年全体样本公司的稳健性系数β1为0.001,但不显著(t值仅为0.15)。但是,将全体样本公司分成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两组以后,回归结果非常显著:盈利公司组的稳健性系数显著小于零,β1为-0.042(t值为-13.20);亏损公司组的稳健性系数显著大于零,β1为0.230(t值为6.53)。这说明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盈利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不存在稳健性,而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存在稳健性。正因为两组公司存在显著不同的稳健性特征,才使得将其混合后的全体样本公司稳健性系数不显著。该结论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

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0(双尾检验),下同

(三)模型2的回归分析

此外,还区分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按模型2回归系数和R2计算稳健性系数C1和C2,如果则C1>0且C2>1,则说明存在稳健性。分别使用全体样本公司、盈利公司、亏损公司三组数据进行上述回归,并计算稳健性系数(原始回归结果略),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2001年至2008年期间,全体样本公司稳健性系数C1=0.001>0,但C2=0.061<1,这与文献中指出的稳健性存在时C1>0且C2>1的结论不相符。但是,盈利公司C1=-0.042<0且C2=0.210<1;亏损公司C1=0.230>0且C2=1.013>1,说明盈利公司盈余不存在稳健性,亏损公司盈余具有稳健性。这一结果再次支持了假设1。从分年度结果看,盈利公司八年中有四年C1<0且C2<1,另外四年C1>0且C2>1,C1与C2均显示出一致性;亏损公司八年中仅三年C1>0且C2>1,C1与C2表现出一致性,而另外五年都不一致。本文认为,这一结论可能暗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股价与盈余波动都具有复杂性。

(四)模型3的回归分析

模型3对全体样本公司2001年至2008年期间及分年度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第8列和第10列显示,2001年至2008八年期间盈利公司的稳健性系数β1为-0.042(t值为-13.20),亏损公司较盈利公司的稳健性系数增量β3为0.272(t值7.71),即亏损公司稳健性系数为0.230(-0.042+0.272)。这一结果与(表3)所示结果一致。从(表4)显示的分年度回归结果看,盈利公司组的稳健性系数β1有四年为正(三年显著,t值分别为2.17,3.60,1.91),四年为负(一年显著,t值为-3.67);而亏损公司较盈利公司的稳健性系数增量β3则有六年为正(三年显著,t值分别为2.21,1.94,1.91),两年为负但均不显著。这说明亏损公司较盈利公司稳健性更强的结论在各年度具有普遍性,支持了假设1。

(五)模型4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2,构建了模型4,其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1)从全体样本公司来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稳健性系数β1为0.087(t值为5.10),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的增量β3为-0.119(t值为-6.64),可计算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为-0.032,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全体样本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下降,会计盈余由具有稳健性转变为不再具有稳健性。(2)从盈利公司组来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稳健性系数β1为-0.057(t值为-10.3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的增量β3为0.023(t值为3.44),可计算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为-0.034,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上升,但会计盈余仍然不存在稳健性。(3)从亏损公司组来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稳健性系数β1为0.348(t值为6.45),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的增量β3为-0.244(t值为-3.95),可计算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系数为0.104,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大幅下降,但会计盈余仍然存在稳健性。对比三组数据,可以发现,全体样本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稳健性的下降是由亏损公司稳健性下降引起的。该结论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1年至2008年深沪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会计盈余稳健性下降,这是由于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大幅下降,而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是上升的。同时,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在会计盈余稳健性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的特征,盈利公司会计盈余不存在稳健性,亏损公司会计盈余存在稳健性,这一特征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本研究的启示是新会计准则限制了亏损公司“洗大澡”的行为,从而导致准则实施后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下降。但如前文所述,亏损公司按照股票回报分为好消息组和坏消息组分别对盈余进行回归得到的系数和R2计算的两种稳健性系数多数年份不一致,这说明亏损公司股价与盈余波动都具有复杂性,亏损公司稳健性下降也可能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是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等,这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2]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年第3期。

[3]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4]毛新述:《会计制度变迁、盈余稳健性的测定与经济后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贾瑞芳:《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稳健性角度》,《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迟旭升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8]陈少华、王荣昌:《适度稳健原则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

[9]Basu,S.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篇10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具体形式。

近几年,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蔓延, 不仅严重地扭曲了股票的价值, 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灵, 而且可能造成巨大的资本市场泡沫, 构成金融风险, 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这主要是会计信息披露者有意人为造成的。信息披露者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 编造失真的业绩、散布能够影响股价的虚假消息, 或者是将不存在的重大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或将重大事实做不实记载, 还有可能通过媒体提供给使用者的信息在理解上有模糊歧义或故意使其似是而非, 误导广大中小投资者, 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 总是报喜不报忧, 故意夸大某些对公司有利的信息, 隐瞒不利公司股价的信息, 这些被夸大和隐瞒的信息大多与公司发展关系重大, 也是广大投资者做决策的关键信息。如, 企业针对自身的资金投向、偿债能力以及关联交易等披露信息具体内容不充分, 往往这些没有披露的地方都是企业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另一方面大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都是按政府强制规定的最低标准进行披露的, 怕披露过多影响企业的机密。会计信息得不到充分披露势必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误导债权人的信任。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很多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大部分集中在历史信息上, 信息使用者看到的报告都是会计年度结束后好几个月才报送的, 然而可能这些财务信息已经不能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 会计报表应在经注册会计师鉴字的两天以内对大众公布, 但实际上符合这一披露要求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这种行为无疑为企业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了良机。

(二) 变相操作利润。

为了虚增利润, 或者逃避税收,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等手段对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尚不能得到有效抑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计提减值准备的随意性。

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性, 缺乏统一的标准。上市公司在计提减值准备时, 不仅仅是考虑资产减值本身, 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对当期和未来业绩的影响, 为了虚增企业利润或规避税收就会在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做手脚, 这一行为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变相储存利润。

业绩非常好的上市公司有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多计提费用或损失来储存利润的现象。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变更, 或是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变更, 或是计提减值准备、处理各种损失, 降低利润。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动因分析

(一) 上市公司的机制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时间较短, 各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机制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根源。

1、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一股独大”, 而流通股过于分散。内部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独揽大权, 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出于自身的利益出发, 内部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 获取不当利益。

2、独立董事不独立。

独立董事不独立,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起不了监督作用。由于我国对独立董事相关的法律还不健全, 对独立董事的产生、责任和权利的界定、监督、激励和业绩评价标准还不明确。独立董事一般都是大股东任命的, 是从大股东的利益出发的。

3、中小股东投机现象严重。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实际上都是投机行为, 他们并不会长期持有公司的股票。所以, 中小股东往往只注重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能形成合法组织或相关利益代表维护自身权益。

(二) 外在保障机制难以杜绝造假。

社会审计、政府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外在保障机制。笔者认为, 社会审计、政府监管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时犹如抗洪斗争中的修堤筑坝, 只能起到“堵”的作用, 能解一时之困, 却无法防患于未然。

自会计信息造假现象产生伊始, 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但是, 客观地讲, 传统的程序驱动审计模式的有效性发挥是建立在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之上。如果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甚至恶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注册会计师从审计技术方面是无法辨别其真伪的。

三、应对我国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对策

(一) 建立一套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应该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建立健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1、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财政部和证监会应各司其职, 监督上市公司按照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向证券投资基金与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全面有用的信息和向个人投资者提供的简明扼要的信息都要依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披露。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做到:第一, 完善会计披露制度,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第二, 会计准则中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信息披露者的责任, 加大对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第三, 在财务准则中规定, 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丰富财务信息披露内容。

2、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

首先, 建立委员审计制度、完善审计委托关系。审计的收费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得不依照委托人的意思, 由此会计信息的披露必然是不独立的, 因此我们应建立委员审计制度来保证审计的公正;其次, 加速注册会计师的选拔与培训, 加强后续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法律意识, 有必要建立一套制约注册会计师披露会计信息的法律制度。

3、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再监督体系。

证监会应成立专门的抽查复审委员会, 定期对上市公司年度、季度财务报告进行抽查复审,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抑制关联交易的欺诈行为, 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和规范。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 证监会一定要及时回报、公布于众。

(二) 营造会计信息披露环境

1、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会计信息可以看作一种商品, 披露量和信息交易价格完全由供需双方决定, 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条件。供需双方在Web站点的交互界面上, 需求方可以按一定的访问权限在有关的网页上浏览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并对财务信息进行查询。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在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不尽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 母公司挪用子公司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内部人控制问题;还有经营者与所有者权利的分离造成的管理者的信息优势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等。这些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只有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才能从根本上监督管理者将其信息优势传递给外部投资者, 充分、客观、及时地披露信息。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股权分散化;股权集中度

引言

随着股份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股权分散的现象在现代股份公司中变得更加明显,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趋势相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初期更加明显,在这种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内部,所有权的关系已经变得相当淡化了,极其分散的投资者几乎不可能行使一般意义上的管理[1]。而且,在未来发达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轻易地将投资风险分散掉。因此,绝大多数股票持有者(即股东)所关心的是很直观的股票行情,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信息,而非公司管理方面的信息[2]

1.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竞争日趋激烈的后股权分置时代,市场瞬息万变,作为财务信息有用性之一的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提交的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等定期报告规定了较为宽松的时间,年度报告一般为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20天,中期报告为每个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60天[3]。就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来看,因为定期报告规定了比较宽松的时间,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基本能够做到在规定时间内披露业绩报告,但能不能尽可能早的保质保量披露和对重大事件的披露是目前及时性存在的两大顽疾。

二、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上市公司在编制其业绩报告时按规定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发展状况,而这其中不能有任何的与事实相悖的情况的反映。从辨证的角度来讲,真实的会计信息才有用,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没用,还有害,它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4]。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况已成为会计信息披露中很大的问题,具体到我国来讲,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表现在披露的文字不真实和数字失真等方面。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投资者更关注资本市场的信息,而忽略会计信息的作用,这给一些别有用心的管理者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公司经营目的,不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甚至故意夸张、隐瞒和缩减规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定期报告中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中,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还是可以的,但仍有不少公司在充分性规范方面做得不好,有的甚至流于形式[5]。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某些重大事件公告不完整,甚至有些对投资者有用的资料,财务报表附注中不做说明,结果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定性的信息披露的多,定量的信息披露的少,绝对值披露的多,相对比例却披露的少,这些情况无疑降低了信息的可信性、可比性等信息质量特征。

2 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广泛分散的现代公司股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趋势更加明显。绝大多数股票持有者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轻易地将投资风险分散掉。因此,他们更多的关心很直观的股票行情,而非公司的管理。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信息,而非公司管理方面的信息。从信息的发展来看,信息是由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求者长期博弈的结果,如果公司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下降,那么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上市公司就缺乏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下降。

3 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会计主体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股权分散化条件下,股民选择用“脚”投票,而不用“手”投票,其没有弄清股票市场的信息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可能认为自己少量的投资不值得去关注会计信息了,只要看看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行情就解决问题了。

二、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准则的出台与业务的发生相比,总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应尽快出台最新的会计准则,做到与最新业务与时俱进,如果根据会计业务发展的趋势提前制定出完善的制度是最理想的。出台的最新的会计准则要对上市公司的各种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有尽可能明确的规范,减少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处理选择的空间,减少真空地带,确保最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能够覆盖大部分业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

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才能有所提升,当前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存在效率低下,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要引以为戒,对政府监管人员的聘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从而提升政府监管效率。还有就是我国政府还存在监管部门较多,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 结语

本文只是作者的粗浅研究,限于写作时间及个人能力,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今我国资本市场还是股权集中的时代,股权高度分散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的样本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具有局限性,对股权分散化条件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方面还有待继续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十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改善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从而进一步防止和谐社会中重大危害事件的发生。(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克泉,吉显华,蔡跃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机制内生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83-88

[2]韩葱慧,胡国柳.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101-103

[3]王凤洲,黄莹,孔丰.股权结构变化与公司业绩、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32-136

[4]张绣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J].会计师,2010年第2期:20-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篇12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促使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的缓解融资方和投资方、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降低融投资双方的资金成本,从而提高整个资本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同时,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可信度,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保证上市公司健康成长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资本市场的竞争与日俱增,上市公司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想要在竞争中谋求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和关注。而会计信息披露就是将公司良好的经营状态和财务状况,以及可观的盈利情况和公司价值的增值展现给投资者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健康成长的保证。

(三)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

上市公司需要大量投资者的加盟才能持久健康的发展下去,而对投资者而言投资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主要的参考依据。投资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做出投资决策,选择自己最有可能获利且获利最多的投资对象。同时,上市公司的内部经常出现控股股东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可以使中小股东及时捍卫自身利益,还可以为有关监管部门提供处罚依据,进一步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全面性

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具备有用性。会计数据需要通过确认和计量才能计入财务报表内,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凭借专业判断和经验来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核算。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更新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受到经验不足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导致对复杂的会计业务不能做出准确的处理,使填入报表中的会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缺乏全面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经常选择性的披露会计信息,规避对公司不利的信息。二是忽略利润构成、偿债能力、关联交易这些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公司持续经营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三是财务报告更倾向对财务指标的披露,缺少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而非财务信息有时更具有决策价值[1]。四是缺少预测性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体所反映的会计信息都是以过去交易事项为基础,缺乏前瞻性。这些均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对公司有全面的了解。

(二)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规范性

不能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历史性信息,其价值也会随之打折。上市公司很少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甚至会为了谋取利益而拖延披露时间。我国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重大信息变更年报披露时间的时限要求又相对宽松。随着市场的加速变化及经营风险的加剧使得公司的经营周期逐渐缩短,常规的会计传递渠道也会限制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常常迫于压力或诱惑通过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来虚增公司利润或者刻意避税。二是控股股东随意变更募集资金用途,隐瞒资金真实去向,向投资者发布虚假消息误导投资者,以此来获得收益并操纵股市。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缺乏规范性,致使其质量摇摆不定。

(三)上市公司内部监管不到位

上市公司内部各机构既没有发挥本身的职能,也没能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最终导致内部监管不到位。股权结构不合理,甚至于出现“一股独大”的情况。这使得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使大股东享有绝对话语权。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独立董事自身专业水平有限,一个独立董事受聘于多个公司的现象普遍。同时独立董事的聘用和薪酬都由上市公司自己掌控。致使独立董事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

(四)法律法规及社会审计机构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目前对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缺乏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现行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预见性和实用性,不易全面执行。其次,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违规成本低。常规法律治理方式效果不佳,行政罚款的最高金额为60万元,违规披露成本远低于违规操做所获取的不法收益,因此被处罚公司二次受处罚率高。最后,社会审计机构多受聘于被审计单位,受维持自身生存的限制,审计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均表现出不确定性。使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被及时发现的可能性减小。

(五)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

我国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投资知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关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投资时缺少对被投资公司真正价值的思考,价值投资意识薄弱且投机心理严重[2]。外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使上市公司更加放纵的对会计信息进行虚假披露。

三、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改进财务报表体系

首选,政府机构应加强职业化管理,完善执业制度。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定期培训、考核、评级。当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知识更新时,强制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同时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缩小公司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等方面的选择范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上市公司需针对自身业务和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鼓励会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最后,会计人员应培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意识。

改进财务报表体系,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要求进行定位和权衡,随着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调整[3]。二是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注重非财务信息披露。管理会计披露的信息中包括大量非货币性及前瞻性信息,这些会计信息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增强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上市公司应增强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提高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充分意识到公司想要不断发展,只能依靠提高自身产品及服务质量,拖延会计信息的披露只是扬汤止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也只是饮鸩止渴。上市公司应当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做到及时且规范的披露会计信息。

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是对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4]。使会计人员不依附于上市公司,其任免、评级、晋升以及薪酬和福利待遇均与上市公司分离,由委派机关统一负责。这样可以保证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时的独立性,有利于发挥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二是,建立会计人员个人道德行为档案管理制度。上岗前进行道德考核,从业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评级。对于违规者记入诚信档案,严重时可以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

(三)优化股权结构,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精简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明确各机构权责,建立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三权分立”的制约机制。以解决上市公司控制权过于集中,不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制约监督的问题。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业绩和品牌价值,以吸引民间股份的进入。达到多方力量相互制衡的目的,避免一家独大,最终使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首先,证监会需要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选拔、聘用以及责任做出具体的说明。以保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顺利实施,有效的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其次,上市公司必须根据相关法规规范自身独立董事的选聘。选择专业水平高、自律性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员来担任独立董事。最后,上市公司应赋予独立董事充分的权利,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在会计信息披露时可以发表独立意见,充分发挥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作用。

(四)细化法律处罚标准,创新法律治理方式

要解决法律法规及社会审计机构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细化法律处罚标准。制定法规实施的具体操作细则,对每一条文都作出具体解释,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达到的质量水平。对现行准则和制度中的空白地带给予补充,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其次,创新法律治理方式,加大处罚力度。一是引入媒体发挥社会公众舆论力量[5]。媒体可以使经理人声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声誉规范经理人行为,使造假者名誉扫地,增加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犯错成本。媒体还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曝光度,使公司透明度增强,使监管部门及公众能更充分的了解公司经营情况。二是健全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较轻的处罚力度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应提高罚金金额,使其不低于违规所获的非法收益。同时问责虚假披露会计信息事件责任人,以提高监管的威慑力。

最后,社会审计机构应明确其收益本质,避免为维持自身生存而忽略自身职责。时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

(五)培养理性投资者,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我国广大中小投资者普遍缺少投资知识、投资心理严重,是资本市场中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的群体。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普及投资知识。转变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扭转普遍短期投机心理的局面。促使投资者关心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使中小投资者可以做出真正对自身利益有利的选择;使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针对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投资者应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投资修养,学会应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同时需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及时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结论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上市公司想要长存并壮大就需要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会计人员培养与监管,细化法律法规,保持审计机构独立性等方面做出完善。这样才能做到及时、规范的披露真实且全面的会计信息,使其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维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全面性,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规范性,上市公司内部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及社会审计机构存在缺陷,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等方面。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上市公司想要长存并壮大就需要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会计人员培养与监管,细化法律法规,保持审计机构独立性等方面做出完善。这样才能做到及时、规范的披露真实且全面的会计信息,使其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无线异构网络下一篇:林木种苗生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