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优势(精选12篇)
课程资源优势 篇1
“特色课程”建设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窗口,是教师提高课程能力的一个机遇。
1. 从学校的优势出发。
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场地等客观条件制约着课程的开发。
2. 将课程决策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上。
课程决策是学校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必须将理论形态的“大课程”体系转化为学校教育的现实形态,使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3. 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学校要善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尤其要加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这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体现。
4. 让课程规范化。
只有对学校课程加强规范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程目标。
5. 课程建设要有弹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应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上。
摘自《人民教育》/袁再旺文
课程资源优势 篇2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建设一定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否则,我们的实践就有可能是非常盲目的。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只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总体状况是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比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但就同一地区和学校而言,课程资源分布失衡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把关注的重心过分集中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而恰恰忽略了对于教育质量更具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外壳与丰富内涵之间严重分离了。
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以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它们的教育价值则是同质的。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这个例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但却反映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黄土坡、茅草棚,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
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和补充作用。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需要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学校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地加以完善。此外,还要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找准课程资源平衡的突破口
课程资源的动态平衡是有重点和突破口的,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究竟哪些课程资源是最为基本的,哪些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呢?
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必须首先保证的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课时保证和基本的安全而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当前,那些为追求一时政绩和表面效应而过分热衷于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忽略更为长远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用于这种发展的资金和专业时间,是教育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然,重视专业教师资源并不意味着轻视其他人员的作用。相反,一所学校教师的资源优势能否恰当地形成和有效地发挥作用,与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除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员、实验室技师或维修人员等,他们也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同样,学生的经验、智慧、问题和困惑等一旦进入教学过程,他们也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能够鼓励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整合精品优势资源建设校本课程 篇3
一、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简单机械的堆砌,而是在原有教学过程上的深加工,包括许多新要素等都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体现教学创新观念的关键。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生命个体的需要,我校行为习惯课程以一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为主,旨在指导、培养、教育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同时进行学科整合,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每一门的学科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们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也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幼儿园时期相比,孩子们的确是长大了,孩子们更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
另外,我们还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习惯养成方法教育,使学生了解习惯养成方法,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意识得到提高。如学校的卢老师在教学《节约水电不浪费》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各地缺水的情况。我国的云南地区,因为严重缺水,那里的孩子们要到几十里地外挑水喝;甘肃省的农民因为缺水,冬天把雪囤积起来,化成雪水后再用;临武县的人们修建了蓄水池,收集雨水、雪水使用。这样一来,不仅在视觉上给孩子们以冲击,而且让学生在严峻的气氛中体验到缺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我校一年级学生“知”与“行”的校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老师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一年级与二年级同属于低年段。我校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室安排在同一个教学区,所以一、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一起活动,一年级学生有机会观察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同时学生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二年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跟一年级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平日参与生活课的各项活动,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观察,善于动脑,乐于探究,并能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二年级的生活,学校张老师设计了如下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我要上二年级》这一课中,提供了较多的时间给孩子们讨论和交流,整节课由“词语游戏——我来当小记者——我们来参观——互道祝福与希望——互结友好班级——说说收获——课外延伸”这几个方面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悟。
二、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也指出,学习应成为一种自发的和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愉快的学习过程。如学校的蔡老师在教学《认真听,积极说》中,以儿歌的形式引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顿时都想参与进来。教师从细节入手,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要求孩子们在听对方讲话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采用连环教学,让学生明确认真听之后,再明确如何积极说。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办法,让学生体会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站正大声讲。没有叫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如果没有充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堂课上,蔡老师时刻贯穿着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专注时间非常短,常常一节课,学生只会有十几分钟时间的专注,注意力比较不集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摈弃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不断吸纳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校张老师在教学《我的这一年》时,课的开始,老师和学生同唱歌曲《小小的我》,学生们都被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吸引住,很有表情地投入到演唱中,流露出天真、活泼的一面。通过师生同唱歌曲,让学生回忆一年前他们刚刚入校时的情景,引出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我的这一年”。然后,开展“寻找自己和小伙伴的变化”的活动,孩子们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寻找自己与伙伴的变化。接着进入“击鼓传花”的游戏:“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封爸爸、妈妈和老师写给你们的信,鼓声响起开始传花,鼓声停花传到哪,谁就将信拆开读给大家听。”这个游戏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当读到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时,同学们眼睛里洋溢着喜悦和兴奋。最后,让学生填写“我的成长卡”,在卡上给自己贴上星星:在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获得二颗星,还有一些不足的,只获得一颗星,记录这一年的变化和进步。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读了爸爸、妈妈的话或老师的话。在“我的成长卡”这一环节,将活动中的所有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三、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有教育专家指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课程整体建设。科组成员通过发现问题、集体备课、聆听专家指点来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我校曾邀请市教研室教研员李宇韬老师莅临学校指导,李宇韬老师到校后,首先认真仔细地听取了梁主任和苏老师关于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汇报,并查看了相关的材料。接着李老师对我们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做了一个精彩而非常有指导性的讲座。她强调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注意单元整体规划,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材,教学目标做好定位、并要具体,教学策略需整体选用,单元整体重点难点要定好。李老师的指导,给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明确了方向,让老师受益匪浅。
课程资源优势 篇4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改进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用多种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发挥媒体的最大优势作用。多年来,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尝试,笔者觉得多种教学媒体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节,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大大提高课堂密度,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生活中数学资源,以实践应用为突破口,变枯燥为生动
数学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面对数学教学中枯燥、抽象、生硬的知识,怎样让小学生感兴趣呢?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鉴于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人民币,平时所用的学习用品基本上都是自己买的,对于小数目的几元几角钱都会用。所以说,对于认识人民币部分略讲,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笔者把整个课堂变成了小商店,设置教学情境。第一个情境是:教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学生通过买同一种东西却有很多不同的付钱方法这一过程,能很快探索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的知识。第二个情境是: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买东西,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认识人民币、会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目的。本节课使用的人民币全是学生自己带来的,在使用过程中,借助这些自然而且有趣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活用多媒体设备,以主动探索为教学模式,变抽象为直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运算法则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或过程重复激活学生灵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活化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搜集年历,导入新课后就提问:“任意选一张年历,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对于一年中有12个月、哪月有30天、哪月有31天等知识,学生很容易看出,对于2月有多少天可能会产生一些分歧,此时让学生同桌交流:哪一年的2月有28天?哪一年的2月有29天?有没有规律?如果学生搜集的年历较多,个别学生也许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但当大部分学生都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显示一些连续的年份,其中屏幕上每年2月份的天数用彩色数字闪烁显示,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发现问题。学生借助多媒体轻而易举地发现了规律,为教师揭示平年闰年的概念埋下了伏笔。随后用多媒体展示4个连续的年份,让学生看看是不是四年一闰。
再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让学生学画某城市的主要场馆位置示意图,之后用实物展台进行展示,全体学生看到示意图效果,这样对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都是作图规范教育和数学知识感知的过程。这样多种媒体的结合,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优化了课堂结构,变抽象为直观,突破了重难点,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以巧设问题为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我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灵活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卡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将圆纸片转化成其他图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圆拼成三角形,有的认为可以把圆拼成平行四边形,还有的认为可以把圆拼成梯形,由于课前的预习或学生的最先感知,还有的学生知道可转化成长方形。这时,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转换的过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公式的原理。这种教学方式为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造大有益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知离不开直观的教学方式,用计算机、实物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趣味生动地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感悟数学,理解难点。另外,多种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云.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J].考试:教研版, 2008, 10.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篇5
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语文老师一盘棋的思想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得益于备课组老师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得益于全体学生的勤奋努力和不懈奋斗;得益于学校领导的人性化管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到了初三,我们也没有放松这一点。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一、瞄准中考,科学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因此我们备课组从初一开始,就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转变教材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我们跨越三年的教科书,系列安排教学内容。如我我们把八上和八下几个单元的文言文进行重组,把《山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几篇描写山水的美文放在一块教,让学生几篇文章异中有同,同中又有异,尽情欣赏古人为我们描画的奇异优美的山水;把《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放在一块教,上完后进行比较,比较两位作者同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有何异同。通过重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不仅几册书的内容可以重组,就是一本书中六个单元的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打乱重排,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重组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素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寻找更多的例子,更好的例子。我们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要求与学生实际相吻合。如对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教学,如果光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教社教材上的议论文选文不够规范。在九年级(下)有一篇文章《敬畏自然》,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我觉得当作议论文来教更好些)。作为初三的语文老师如何处理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那就是在教这一课之前,我们选取了《谈骨气》《理想的阶梯》《俭以养德》《说疑》《想和做》等几篇规范的议论文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样以后学生再学《敬畏自然》就比较轻松,对像《敬畏自然》这样的文艺性议论文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再次,我们注意艺术地处理文本。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深)教,美文美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本这个资源,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所以,就是到了初三,学生们也没有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二、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尽管初三学习任务紧张,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过以下一些尝试:
1、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歌声、电影电视进入课堂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们就把一些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引导他们赏析歌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学生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我们就适当地引进电影电视的片断引进课堂,引导他们学习电影电视高超的情节构思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提高了他们备战中考的能力。
三、关注“学情”,巧妙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如若教师只把课本看成教学资源,忙于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的教案,而滔滔不绝,或只醉心于讲解系统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情置若罔闻,那么,这样的教师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他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到那里去的。
初三的课堂教学,关注学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三同学课程紧,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孩子上课情绪不佳,不愿听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用。我们备课组老师互相提醒,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反映,机敏地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用心去倾听、去洞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当我们发现孩子课堂中的亮色,不妨就为他们高声喝彩,也许他们就会成为一座大山!如初三(4)班的赵心蕊同学,原来比较害怕学习语文,甚至有点讨厌学习语文,但有一次他上课回答问题比较好,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地夸奖了他。从那以后他对语文的态度逐渐好转,甚至有些喜欢语文了,上课非常积极,作业也比以往用心了,中考语文考了101分的好成绩(以前最多考80几分)。
四、贴近中考,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初三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可以说进入了备战的关键阶段。复习工作全面大展开,我们前期横向梳理课本,纵向梳理考点,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后期小收口,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消灭盲点。
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分工协作,整合初三的有效资源,王老师负责筛选《语文报》中考版上的最新信息和最新题型,负责传达给备课组其他老师;苗老师、白老师负责对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进行分类筛选,高老师负责筛选语文积累与运用上的最新题型和文言文阅读最新题型,李老师负责对三种现代文阅读最新题型的筛选;董老师负责对学生易错的字词和名句的搜集整理;王老师负责对各地市一模二模试卷的题型的筛选。我们还约定,备课组老师无论谁发现好的文章或资料,都大家共享„„这样,老师吃了一些辛苦,但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花不多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课程资源优势 篇6
【关键词】乡土环境;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广袤的农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风土人情,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一、欣赏农村风貌
小桥流水,垂柳芦苇,色彩斑斓的乡村田野,别具一格的农家别墅……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素材,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题材。我们的家乡是一座位于长江中的小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江中明珠”,相继建起了城北公园、城西公园、滨江公园和园博园。春天,我们带领孩子到江边野炊,到城北公园踏青赏春;夏天,到滨江公园纳凉、观赏落日的壮美;秋天,走进园博园赏菊;冬天,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不同季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不同风格的农村风貌。
二、体验农业生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依据本地实际,围绕种植、养殖等方面做文章,开辟了“秧草种植基地”“河豚养殖场”“长江渔文化园”等校外活动基地,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载体。例如,我们带着学生走进“兴阳生态园”,了解源远流长的渔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走进兴阳村的秧草种植基地,观察秧草的外形特点,找寻“幸运草”,了解秧草的种植过程,并与农民伯伯举行别开生面的采秧草比赛,亲身体验干农活时的辛苦与乐趣。
三、了解家乡特产
家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下游,盛产“三宝”芦、柳、竹,和“三鲜”刀鱼、河豚、鲥鱼,尤其是河豚鱼的美味更是名扬四海。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河豚养殖基地、水产市场、烹饪协会,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途径,系统地了解河豚鱼的种类、生长、养殖、加工、烹饪等知识,并品尝河豚烹饪大师精心烹制的美味,收集有关河豚美食的诗词、名人典故等,了解河豚文化,并尝试着写解说词、广告语,制作宣传画,向更多的人介绍家乡的特产。
四、感受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还要了解农村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风俗习惯等。比如我们围绕“春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通过收集春联、诵读春联、创作春联、写春联、送春联、贴春联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有关春联的知识储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围绕家乡“桥”的变迁,和“江堤”的演变,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访、调查、查找典籍资料,观看音像视频材料,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自豪感。
五、走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我们带领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对乡镇企业家、蔬菜种植大户、笛子制作大王进行采访和调查,使他们的创业之路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并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回报家乡。比如我们采访过“笛子制作大王”常敦明,了解到他带着亲手制作的世界上最大的笛子,走进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出。
此外,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走进渡江纪念馆、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遗物,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走进档案馆,了解家乡的发展、演变过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走进消防大队,观摩战士们的日常训练,了解消防知识;邀请法制校长来校做法制讲座,懂得从小学法守法的重要……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我们始终把握三条准则。
一是以“兴趣”为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这是保障学生努力学习的关键因素。突出自主参与,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真正的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所有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三是以“整合”为途径,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如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利用微博、微信,发表心得体会。
同时,我们还注重改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在评价的着眼点上,主要看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看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等等。在评价的方式上,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并在评价他人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他们进行阶段性反省,对自己前一阶段的活动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调节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桂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J]. 黑河教育, 2012, (2):55.
[2]覃燕飞. 有效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开展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J]. 广西教育:中教版,2013,(14):68.
[3]吴祥山. 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10):146-147.
新课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运用 篇7
学习动力。外研版英语教材,每一个模块安排了一篇对话和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可采用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在对话教学课堂中,学生跟读录音后,分组朗读训练,以优带差,然后抽查小组齐读,开展分组对话,男女对话,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阅读教学中,先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分组带着问题默读,共同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齐读或分组大声练习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句子。但在齐读中,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学生读书速度快,有些学生读书速读相对较慢,朗读中往往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并对不会读、读快或读慢的学生加以训练,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朗读中。这样朗读往往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放录音磁带,因录音磁带所提供的语言是标准地道的英语,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以及良好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
2000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大声朗读英语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没有真正地大声读英语,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如何从朗读中读出语感,有效提高背诵和理解能力呢?
1.反复朗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也如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感,就得反复听,反复读,如反复读night,light,right,tight,sight,学生很快能记住单词。在教授there be句型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有关这个句型的句子,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背下了句子,在愉快的朗读中掌握了句型。另外,应加强课外朗读。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听录音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学过的新内容,这样学习效果更好。
2.抓好早读
“一年之际在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抓好早读极为重要。在早读课,可以安排学生用以
1.依据学校资源特点,拓宽学习途径。
学生的英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支撑。校本资源则是学生学习和接受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校园环境、学校学习文化氛围、特色景点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激活学生丰富的语言学习想象思维。这样的资源运用,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学校和生活的激情。
英语课程教学与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让静止的资源转化为有声、有形的动态学习资源,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感悟。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运用敏锐的眼光探寻学校特有的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认知体验。在运用学校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如下环节:(1)深入了解课程知识的深化点,让学生根据学习认知能力更好地发挥想象思维,并与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化组合。(2)培养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资源意识,建议学生从身边生活素材或者学校资源中搜集相关资料。(3)运用情境教学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校本资源学习环境中,深入感悟课程知识,满足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校本资源的丰富,更能够发挥其引导促进作用。例如,在下几种方式朗读:(1)跟读,跟教师或录音磁带读;(2)齐读,目的是让会读的同学带动不会读的同学;(3)自由读,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读,记单词、背课文,读懂重点,读破难点。不管什么样的读法,教师都应加以指导,特别是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语感理解句型、课文等。这样,学生既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背诵课文,又可以理解句子,掌握语法。
三、读出语言表达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会用口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学生口语的标准纯正,离不开朗读,学生书面语准确生动,也离不开朗读。反复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无意地输入大量的词、句子。这在培养学生说、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朗读规范的书面语言,多朗读一些优秀的范文,学生可以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可以要求学生朗读对话或课文的某一段,还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秀范文并背下。多读,多背,多输入,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才能有效地输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学好英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老师来说,朗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对学英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持之以恒地运用,就一定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首先要明确它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认真地朗读,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英语朗读能力。相信丰富多彩的课堂朗读训练、晨读,会让学生读出自信,读出兴趣,在学英语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何佩建.英语课文复述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0.
[3]吴小馨.影响课堂教学互动的隐性因素—面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
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初探
胡英博
(绍兴市培新小学,浙江绍兴
摘要:本文提出在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多维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这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英语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
多维发展性评价指对学生进行对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对学生充满激励的评价手段。“多维”是指时间、空间、方式、主体和角度思维多层次、多方位。评价对学生发展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评价的结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目的等方面。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用分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方式。虽然有用打等级这种模糊的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但是90分和89分又差多少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90分段,一个80分段,一个得到A,另一个却是B。等级永久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对于低端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不觉得这有什么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因此,对于低段的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教师采取正确有效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灵活地运用语言,建立自信。
一、课堂内的评价
(一)借助表扬性话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低段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心理年龄、《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可运用学校中舞蹈兴趣小组资源进行教学。首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一次舞蹈兴趣小组才华展示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欣赏。其次,教师在学生观看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If poor children in east have no food and clothes,what do you want to help them?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自然会根据阅读中的义演表演主题想象为西部贫困儿童进行募捐。最后,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引出如下的思考题目:How to have a charity show?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活化表达情景资源,增强认知感受。
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更利于学生在环境氛围的引导中,深入理解感悟,增强认知体验。通过优化情景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接受。
在活化表达情景资源时,不妨按照会话表达、角色扮演、互动交流的要求用活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有意识理解记忆力。在情境氛围营造中,应该体现“和谐性”和“人文性”,即在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基础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境表达,充分运用学习知识表达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对情景资源进行优化升华,不断拓宽其语言文化的知识视野。
活化情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英语学习过程。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Star signs的Reading“What is your star sign?”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运用化装舞会的方式将自己化装成最喜欢的星座,并要求学生围绕“What’s the reason make you like the star sign?”进行互相表达交流,增强理解体验和表达运用。
3. 尝试多元表达运用,促进资源转化。
校本课程资源的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呈现,
语言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像学习母语那样灵活和有感悟。语言的交际性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充满激情和赞赏性的语言,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压力,增加学习的动力。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加分或发奖券的奖励;对于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用“Very good!”“Well done!”“Excellent”等表扬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其次,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的小组比赛活动中,获胜组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当然,每节课教师要尽量不让得到奖励的学生重复,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奖励,促进其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表扬性语言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评价,就是要在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激活英语学习的思维,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创造更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评价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同桌互评。利用同桌的亲密无间的特点,鼓励彼此说真话,让自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2)小组测评。借助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满足其英语学习发展需要。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设置一定的探究话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便于学生进行交际,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探究过程促进了资源的有效转化。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可依据资源的特点,通过自主表达深化语言学习认知思维;运用对话交流加深认知感悟,增强理解力;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课程教学过程,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视野;通过书面表达呈现总结学习过程,不断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这种表达应该体现校本资源中的“相似性”,让学生在相似的话题资源中不断深入理解感悟。
如上所述,开发校本学习资源是对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拓展,在有效发挥资源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用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源引导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2]田健.新课改下农村中学的英语校本教研[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09).
[3]顾从霞.浅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运用[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1).
[4]夏丽.也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中旬),2011(12).
课程资源优势 篇8
对策一:明确目标, 形成序列
为了让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价值的运用, 我们建立了以“能力发展→栏目推荐→训练形式→目标达成”为主线的立体训练模块, 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结合各年级语文能力的要求, 推荐他们收看相关的电视栏目。
如此梳理后, 再根据各年段要求, 让学生看电视并设计相关作业。
第一学段以读、说为主, 主要以录音故事引路。要求学生在收看少儿节目的同时, 把最喜欢的内容讲出来, 录下来, 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中进行交流, 经过“猜、议、评”选出“小小故事大王”, 并在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开辟“故事大王擂台赛”栏目, 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热情, 他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 积累了大量的规范语言, 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三学段主要以写电视观后感、引导学生对有关栏目进行鉴赏评析、开展小课题研究为主。如对于学生热衷的系列剧《家有儿女》, 我们从编导的意图、演员的表演, 尤其是几个小演员的表演、细节的处理、戏剧效果的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几方面引导学生鉴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许多学生在肯定这部电视剧的同时, 也指出整剧家庭气氛过于宽松, 尤其是孩子犯错时家长的处理方式总是那样的“人性化”, 导致孩子们会“胆大妄为”, 刘星的成绩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学生认为, 部分细节内容可能会对低龄观众产生负面的教育作用, 他们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的区别, 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想法, 会变得像刘星一样叛逆。
对策二:丰富形式, 优化过程
(一) 巧用影视练听说
“一分钟新闻擂台赛”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 记一条主要新闻。语文课前安排短时间的“新闻擂台赛”,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每周末畅谈世界真奇妙”充分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语言环境, 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面, 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小伙伴介绍在电视片中了解到的动物。
“月冠军主持人大赛”每月一次的“月冠军主持人大赛”, 让小选手们或稚拙可爱地自我介绍, 或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朗诵, 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交流。
“每周一电视观后演讲”双休日, 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在“电视观后卡”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每周一的语文课前, 进行“电视观后”演讲。
从学生喜爱的影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 形式多样, 富有趣味性, 教学效果很好。
(二) 巧用影视促阅读
1. 借助影视, 导读名著
影视与纯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教师可在课堂中对影视与名著之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让学生欣赏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精彩片段, 欣赏影视与阅读同步进行, 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又如一系列的“红色经典”, 《林海雪原》《红岩》《小兵张嘎》《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 从欣赏影视片到阅读名家名著, 学生乐在其间。
2. 巧引影视, 适时补白
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 巧引影视丰富学生的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能突破教学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时, 笔者就利用影视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
(课伊始, 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想法?
生:作者小时候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 很怀念那段时光……
师:是的, 因为难忘、因为怀念, 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 这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影视资料中骆驼队的黑白照片伴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画外音, 转瞬间就将学生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 带入了课文所营造的怀旧氛围中。
(课接近尾声, 再次播放《城南旧事》序幕)
师:品读此文, 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 如果人生有第二个童年,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也许作者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影片序幕中的那段话吧。
当《送别》的旋律缓缓响起, 和着这一旋律, 师生轻轻诵读影片中的画外音———
不思量, 自难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
可是, 随着岁月的荡涤,
在我, 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
却日渐清晰起来
……
这一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影视资源 (画面、音乐、画外音) , 使课堂教学达到一唱三叹之效果, 学生沉醉其间, 笔者适时对作者林海音进行了介绍, 为学生推荐《城南旧事》, 巧借影片促进了阅读。
(三) 巧用影视促写作
1. 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如学生在观看了《感动中国》系列片之后, 就可以了解邰丽华、徐本禹、刘翔、聂海胜等人的感人事迹, 既开阔了视野, 又培养了良好的观察能力。
2. 积累写作素材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全世界”。影视突破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了解世界和大自然, 积累知识、启发心智、陶冶情操, 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学生在看了《蓝猫淘气三千问》后写道:
今晚, 蓝猫为我介绍的是《为什么沙漠会有五颜六色》。以前, 我一直以为沙漠只有黄色的。其实, 在澳大利亚有红色的沙漠, 在美国有白色的沙漠, 在中亚有黑色的沙漠。美国的亚利桑那沙漠更奇妙, 有红、黄、紫、蓝、白很多种颜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 五彩缤纷, 美丽极了!
为什么沙漠会五颜六色呢?原来, 沙漠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岩石是由各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颜色, 所以岩石风化后产生的沙漠也有了不同的色彩。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
3. 丰富写作形式
看视频写作文, 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同时能促进作文形式的多元化。如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 是很好的视频素材, 把它引入课堂,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其人文素养。
4. 提高写作技巧
影视的情节、特写, 人物的刻画, 环境的渲染, 事件的描述等所采用的手法, 甚至是片名的命名等等这一切, 与文章的写作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特写镜头是影视中惯用的手法, 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张沧桑的面容、一双粗糙的大手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在看影视节目时, 注意观察特写镜头, 将其中的一两个特写镜头用文字写出来, 并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 在作文中多些细节描写, 少些平铺直叙。
对策三:营造氛围, 提升效度
如何让影视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 润泽学生的心灵?营造宽松的家庭影视氛围, 形成有效的家庭影视监督机制非常重要。
制定协议, 便于管理我们要求家长与孩子之间制定一份民主平等的协议, 以保证父母和孩子既有自己的权利, 又能各司其职, 共同营造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家长:支持孩子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收看节目, 以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督促孩子积极写电视观后卡, 并能与孩子经常交流心得;节假日能经常带孩子进电影院看优秀影片, 陶冶孩子的情操。
孩子: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 每天有收看电视的权利, 但时间不超过四十分钟 (双休日适当延长) ;按时收看老师推荐的电视栏目, 认真写电视观后卡, 随时让父母检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栏目进行探究活动。
营造氛围, 乐于参与家庭空间的开发有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 构建欣赏学生的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被欣赏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抒真情、写真意。在家庭影视生活中, 我们积极主张开展各类亲子活动, 如“我与父母共同设计公益广告”“一起看, 一起写, 父母和孩子共写影评”“谈谈我爱的节目十大理由”等活动, 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各种能力, 更增进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
优化课程资源方略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确定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中, 特定的理财主体通过有效地组织、安排财务活动, 正确处理财务关系, 所要达到的目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理财主体的财务活动是否有效, 财务关系是否协调。
1 财务管理目标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 正确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
传统经济中, 实物及货币资本占主要部分, 并且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知识经济时代, 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因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 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树立新的理财观念。这些观念包括:知识理财观念。即知识资本所带来的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因素, 知识资本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合作竞争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使得企业之间, 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的理财人员, 通过信息的网络化,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进行沟通和合作, 以使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1.2 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将由原来对资金的筹集、运用、收益和分配扩展到对人才和知识的投资、储备、运作、收益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对筹资管理的扩展。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企业筹资管理的内容将由原来的筹集“物质资本”扩展为筹集“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 对投资管理的扩展。
2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
2.1 主体因素
国内外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共识: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资金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主体之中, 并以不同形态所表现。
2.2 环境因素
环境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外在动力, 任何一个事物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理财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理财目标的确定, 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定时期的财务管理目标。
2.3 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进化论认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历经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在不同社会 (单位) 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从而显现出阶段性这一态势。以企业为例:在初创时期, 为了增加资本积累, 扩大资本规模, 则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在成长时期, 资本迅速扩张, 则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为导向。
2.4 理财功能因素
理财功能是财务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应达到的功能, 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在条件。对财务管理功能认识如何, 将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那么如何认识理财功能呢?这主要取决于对财务管理本质的把握, 财务管理规律的认识, 财务管理实践的探索。如果不考虑理财功能, 而一味的谈其目标, 必然是空洞的, 脱离实际的。就如同医生给病人开药不考虑其功能一样, 势必无法达到其医治的目的。
2.5 经营理念及管理人员的操守价值因素
任何目标都是通过人及其活动来实现的, 这一点不容质疑。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运作的基本导向和规则。许多企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技为本”等经营理念已渗透到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之中,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其影响。管理人员的操守价值, 则是因为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不同的管理人员操守价值观念不同, 对同一事项所作出的决策可能不一样,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 最终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3 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3.1 主客观的统一
目标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要预期达到的目的, 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它所处的特定环境, 况且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财务管理目标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主观和客观的高度统一, 才能使得财务管理目标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3.2 动静态的统一
物质运动具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显著态势。财务管理目标寓于财务管理活动之中, 是通过有效地组织财务管理活动来实现的。由于任何单位所从事的财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目标不同, 从而也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表现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 但在每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又是相对稳定的。从而表现出动态性和静态性。这种动态和静态的高度统一也同时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前进性。
3.3 定性定量的统一
定性是从本质、性质的角度来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前已述及目标具有总体性, 因而其是一个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的抽象概括, 所以只能是定性的分析, 也就决定了不可计量性。但同时财务管理目标又是具体的具有可分解性, 可以把一定时期的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按照质量互变原理:当某一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发生质变。因此具体目标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具有可计量性。但在选择计量单位时, 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仍然以价值管理为中心, 所以主要表现为货币计量, 但也不排除其他计量单位的辅助使用, 改善货币计量效果, 以增强目标的可控性。
4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想
根据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财务管理目标应为若干子目标所组成的目标体系。其基本框架如下:
4.1 社会总体财务管理目标
从宏观角度看, 把社会作为一个理财主体, 它是由众多经济当事人及其资源构成, 我们可以称其为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中, 充满着利益矛盾和资源的稀缺。如何保证经济社会有效地进行经济运行, 使得经济社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经济效率最佳, 利益矛盾最小, 社会最公平, 就必然需要确定社会总体财务管理目标。按照福利经济学观点, 判定经济社会经济运行优劣的标准是“全社会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此状态下, 社会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应为社会福利最大化。
4.2 营利组织 (企业或公司) 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或公司是各利益主体按照契约关系所组成的集合体。利益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企业雇员、社会公众、政府等, 它们有着各自的追求。企业所有者主要考虑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人主要考虑偿债能力最大化, 政府主要考虑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 社会公众主要考虑社会责任和绩效最大化, 雇员主要考虑薪酬收入最大化。这些利益主体, 虽然说追求的目标不同, 但它们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也就是说, 各利益主体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 各利益主体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 就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 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3 非营利组织 (行政事业单位) 的财务管理目标
课程资源优势 篇10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
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8) 一书, 感受很深。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 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 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 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 可学可用。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 更新了教育观念, 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 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 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 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 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 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 不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 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 符合教育规律, 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厘清这些理论基础, 可以提高我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自觉性, 明确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思路, 指导我们更好地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利用规律。”[1]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Dewey) 主张的“教育即生活”, 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 到20世纪“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等等, 都是我们做好乡村学校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根基。这些真知灼见, 是经过无数的教育家历经艰苦卓绝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的, 在沂蒙山区乃至我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再次得到证实, 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的体验中, 收获了幸福, 得到了快乐, 也获得了成长。
其实,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活书”呢,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便都是活的书。”[2]用今天的话说,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都是活书, 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乡村孩子生活在庄稼、蔬菜、大树和野花、小草等丰富的植被世界里, 行走在山石、小河、树林和广阔的田野之间, 与山羊、水牛、小兔、小狗为伴,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科学世界的起点;他们在祖辈的神话传说中走进梦乡, 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乡村礼仪和人际交往中长大, 在土地庙、观音寺、家族祠堂中感受神秘与庄严, 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他们跟随父辈田间劳作, 帮助妈妈料理生活, 与同伴一起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生活, 这些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感性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乡村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它们都能进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校地处沂蒙山腹地孟良崮下, 乡村孩子尽管不乏自卑、自闭, 但他们从小在玩石子、和泥巴、弄树枝、捡树叶中长大, 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 他们的自信就会受到激发, 他们的特长就会得到彰显, 他们的个性也能得以张扬。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 把课堂搬到大山里, 引导孩子们把生活当作课堂, 把兴趣变成特长。我们领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寻找奇石, 挖掘树根, 捡拾落叶;组织他们集体为奇石命名, 创作根艺, 制作树叶画;引导他们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 进行美术创作, 等等。
孩子们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 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美, 继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如我们利用石头树叶做教具,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小进行党史、国史教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刘婷婷同学发现了一块像女人小脚的石头,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老奶奶的小脚, 我们借机让孩子们探究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 让他们感受到新社会的优越性。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 如获珍宝,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中华石, 我们抓住契机, 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其“中华石”以及由这块石头引发的动人故事, 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文章, 都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运用到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乡村本土课程资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 是乡村儿童耳熟能详的现实经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可以融入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层面, 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激活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现实基础, 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通过学习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 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等课程,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凸显,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1]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沂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 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 创设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境, 打破科学与生活的层层壁垒, 实现滋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只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才会贴近乡村学生, 亲近乡村学生, 才能与乡村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获得生机与活力。
我们指导孩子们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 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 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 拼凑出精美的图案, 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还可以将形态各异的标本卡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 巧制作”活动, 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为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创新成果, 学校分别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展室。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 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纷纷为展室题字。
四、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书中提出了“立足课程要素回归本土资源的实践模式”和“立足本土资源挖掘课程价值的实践模式”两个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模式, 具体阐明了乡村学校发挥本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途径。针对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 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科学价值;也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掌握思考的规律与策略的方法论价值;还可以挖掘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情意性价值。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于生活, 又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如我校创办的“柳笛”文学社和《柳笛》手抄报, 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 自己到皇上寺、孟良崮等实地采访, 于撰稿、编辑、排版、美工于一体, 创办出成千上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校报校刊, 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 其中有2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 有2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并于2014年在全国校园媒体评选中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这些来自于乡土, 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实例, 成为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宝贵素材, 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特长, 拓展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素质。寓能力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 在创新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感悟升华中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 本书依托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构成、乡村教育内涵的挖掘、利用模式的探讨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在理论的引领, 还是价值的追求, 无论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还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 乃至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 都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掩卷沉思, 本书事例鲜活, 分析理性, 旁征博引, 道出了来自乡土的本真东西,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使人容易接受。乡村学校固然有其短板, 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 只要带着发现的眼光, 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创新体验教育为载体, 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 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胜, 等.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43.
课程资源优势 篇11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以学校为实施地点而进行课程的开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各类文件的相继颁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则应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依据,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为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掌握应用,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资源是所有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育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往往比较强调教师专业上的个人发挥。在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只关注知识能力,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应树立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观,应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关注,而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特别关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着眼于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学校应该调查、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出发,选择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大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自身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出发,依据其现有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层级选择、设计课程,要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的时间、空间及技术手段方面的条件因素,力求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此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往往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的方向。学校和教师应该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技能、知识、素质进行较准确的预测,从而以此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加具有迎接社会挑战和抓住各种机遇的能力。
四、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准备
包括思想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思想准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的全体参与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是组织上的准备。这里的“组织”应包括:管理组织——提前印发自编的课程提纲、校方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之有效的领导管理系统;指导组织——教师在指导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导处、教科室统一安排下,调集骨干师资构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系统。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1.分析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
只有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命题方向
了解相关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如辅导式、对话式、探究讨论式、小组竞赛式等等。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遵循教材编写原则,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课程资源优势 篇12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