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体系

2024-09-09

音乐课程体系(精选12篇)

音乐课程体系 篇1

钢琴课不仅仅是一门音乐类学生运用钢琴进行音乐实践的专业基础课, 而且还是一门艺术修养课, 它不但能培养学生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等综合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因此了解我国钢琴课程体系目前的发展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是教学更好的适应教学规律和新的发展形势。

一.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现状

面对传统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课,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于其他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 而是仍然沿袭着过去的钢琴专业教学内容与形式。一直以来, 普通高校钢琴模块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于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身心的指导某一个学生, 这种上课形式对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重视不够和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近些年来,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和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 国家教育部针对新的高教形势, 制定了新一轮的高校评估方案, 出台了许多指导意见, 就音乐专业而言, 仅师生比一项指标就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即由原师生“1:2.5—3”修改为了“1:9—11”的指导性比例。可见, 这种传统的精英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要求, 显露出一定的弊端。

除此以外, 当前钢琴教学也没有完全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因为长期以来, 普通高校钢琴课程体系的设置都盲目的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教学技巧上偏重于追求技术技巧上的高、精、尖。在教学中, 学生能完整的弹奏几首独奏曲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钢琴艺术理论与钢琴教学法学习的忽视从而又造成学生只会自己弹不会教, 缺乏解决其他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虽然许多院校已经采取了钢琴集体课的上课形式, 但基本上还是大课形式利用小课来上, 只是集中起来一起上而已, 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改革趋势

1.就业形势的变化

近十几年来, 在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实状况与就业的实际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扩招之前,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能找到一份当中小教师的工作, 还有少部分可以从事演义事业等其它工作。而扩招之后, 随着学习音乐的钢琴学生急剧增多,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能进人中小学从事教学, 而其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要寻找其它就业渠道。

2.人文素养呼唤的需要

调查显示, 目前, 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各所中、小学学校中, 几乎都有几十名、多则上百名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钢琴。此外, 学龄前儿童以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及老年人也加入了学琴的行列。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 对优秀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高涨。这说明随着我国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了。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 对优秀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高涨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质的需求, 随着学琴者考级水平的逐步提升, 也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学府能供提供更有质量和更全面的钢琴教学,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和钢琴素养;二是量的需求, 历年来, 全国都有成千上万的优秀音乐学专业优秀毕业生走出校门, 成为进行钢琴教学和钢琴普及宣传的主力军。

摘要:本文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在新的形势下钢琴课程改革的趋势两方面对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进行概述, 提出了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新形势下的的钢琴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钢琴课程体系,体系的现状,改革趋势

参考文献

[1]汝雁菲.关于钢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6页

[2]董光军.高师音乐教育钢琴课的改革与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5页

[3]潘传伯.论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及运作[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卷第3期

[4]赵爽、赵月.试论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年15期

[5]康晓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161页

[6]张艺.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4年第1期:98页

[7]梁文烈.论高职高专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 2010年第3期:101页

音乐课程体系 篇2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音乐家,(1865—1950)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体态律动”.对后来相继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以开放性的姿态持续发展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

一、组成部分:

1.节奏运动

包括读写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体态律动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发展身体对力度变化,对时间、空间细微变化的领悟、分析和表现能力

2.视唱练耳

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觉教学,在身体节奏感和节奏听觉的基础上获得各种能力.3.即兴创造活动

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中获得的音乐能力迁移应用于各种学习内容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体态律动,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整体方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首先学会运动身体机能,再开始教授原则和概念.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感受和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旋律线、音区变化等等.在感受和再现的过程中,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凭借直觉和分析不断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将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是体态律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体态律动(一)

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其训练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体态律动(二)

教师应尽可能去发现和研究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将教学思想及原则渗透在活动中,不要使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永远是“被指导”者.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1、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教具的使用、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现式教学原则的普遍运用、教学材料选择中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它使学生获得的既是一种社交游戏又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节奏感音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把音乐的学习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因此使音乐的学习充满了活力.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音乐家.(1882—1967)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这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享有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柯达伊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理想.二、学校音乐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音乐不仅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也是发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要用艺术和知识来重新塑造.三、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从整体上讲,柯达伊教育体系上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高度重视童年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四、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熟悉、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特点.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材

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儿童.这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音乐和世界优秀的音乐.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优秀的师资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七、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继承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于共同的建设.为了加速发展而改变文化进程的顺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中突出五声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最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二、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这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与内容,其音乐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使音乐属于每个人.三、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把首调唱名法作为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基础,用这种唱法促进音乐的感知、音乐思维和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和建立.首调唱名法包括: 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固定音名唱法.四、以系统丰富的教材培养音乐的听觉、读

写、歌唱能力

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柯达伊教育体系在强大的欧洲文化包围中,在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积极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音乐家.他以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为基础,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和需要,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天生具有的这种音乐本能.他创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的音乐

这是奥尔夫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核心.“Elementare”可译为“原始的”、“基本的”、“回到人的本原的”等.元素性的音乐,从各组成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简单、最基本、最初的,注重人的基本感受、体验等精神性的方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一种思想和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和实践,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具有表现的欲望,并愿意、乐意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技巧.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三.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语言

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不是作为观众.

四.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

五.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

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体系

元素性的音乐理念使传统性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和,使东西方音乐也正在逐渐走近.

铃木音乐教学法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899—约二十世纪末),以成功地教授儿童学习演奏小提琴著称,其“才能”教育理论在当代音乐教育思想中有重要影响.

铃木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l打破传统的观念—才能是天赋

l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这种教育的途径就叫做“才能教育” .

认为形成能力的核心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是创造高超能力的地方.

三.重复,重复,再重复﹗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才能的培养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

四.强调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有了记忆力作为基础,就有了体验的能力和可能.

五.重视直觉的作用

音乐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主题式课程体系;实践;建构

一、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意义和存在问题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最根本的目的即为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美感体会,所以综合来说,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大致上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在音乐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独特的教化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内涵,进而推进社会优良道德风气的形成;二是借用幼儿先天纯净、美好的心灵实感,在其启蒙阶段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学习,从而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音乐修养的人才,

为高素质的艺术公民打基础。

就目前情况来说,幼儿园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并非较高,因此存在一些教师音乐教学能力良莠不齐、教学方法略微失当、教学模式过于老套和教学理念固化传统等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音乐学习,同时,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音乐体验水平较低,所以在学习时也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因而造成幼儿音乐教育难有成效,反而易出现某些反面问题,造成幼儿音乐教育难以正常开展。

二、关于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建设的设想

1.幼儿园音乐主题式活动的概念及实践依据

简单来说,幼儿园音乐主题式活动即指,以某一阶段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成长特点为基础,确定某一教学主题及教育重点内容,再围绕主题或结合主题内容去迎合幼儿学习兴趣,选择与教学主题关系紧密的教材,从而组织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学的过程即可以称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比如幼儿音乐常提出的“春天”“色彩”等即为常见的主题样式,接着将主题作为活动的实践依据,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建设做准备。

2.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

关于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方面进行制订,从而达到音乐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所限定的时间较短,可以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甚至每一学期的音乐课程,企图将音乐主题式所达成的目标分置到每一节课堂内容中,将分解的目标重新组合为最终目标,达到最后的课程目的。长期目标通俗来说,就是其所拉的战线较长,不急于一时一地的短期目标达成,而是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均是累积,在最后时刻直接涌发最终的目标愿

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3.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流程及遵循原则

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和主题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必须贯穿整个课程,并且还要考虑到音乐知识的衔接性和音乐内容层次的逐步提高的内容,所以在幼儿园教学的三年时间里,老师可以合理安排每一学年的课程,充分考虑到时间跨度、知识衔接和幼儿成长特点等因素,从而划分板块进行教学,多选择一些自然、生活、情感方面的音乐主题,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发展,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喜爱。

结合一般的教学课程流程来说,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也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重要板块,但所分管的内容有所不一样。其一,课前板块,分为老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老师需要提前设定主题、制订课程目标和创设教学资源与环境三部分,

学生则需要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准备学习中所用的道具等物件。

其二,课中板块,需要老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好每一环节,包括课时设计、组织形式、课前导学、课上讲授和课堂互动等环节,最后结束课堂教学。其三,课后板块,则需要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和课堂评价,包括对教学主题、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果等内容的评价,便于得出最真实、准确地课堂评价成效。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一书,选择其中《敲门》一节课程内容,进行实践研究,研究整体结果如下:

1.设计思路

爸爸妈妈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人,所以他们的声音、动作等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本活动通过听门铃声猜谁来了,听录音猜是谁说话等生活中的细节来感受爸爸妈妈的关爱之情。通过表演的表现方式,大胆表现我能为父母做的小事、喜欢和父母一起做的事等,表达我对家人的爱,初步了解小主人的待客之礼。

2.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大胆表达爱爸爸、妈妈等的情感。

(2)关注生活细节中渗融的惦念、关爱之情。感受体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

3.准备

操作图、装扮物、门铃、录音。

4.过程

(1)妈妈来敲门

①宝宝一人呆在家,很想谁来敲门?

②门铃响了,会是谁来了?

③妈妈回来你会说什么?怎么做?(个别表演)

④学说完整句。

(2)爸爸来敲门

①我和妈妈在一起,总想谁来敲门?

②爸爸回来你会说什么?怎么做?你希望爸爸回来做什么?

③完整欣赏儿歌

(3)还有谁来敲门

①我和爸爸妈妈在家里,还希望谁来敲门?

②有客人来你家,你会怎么接待客人?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对于幼儿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希望以上个人见解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体系 篇4

基于目前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百余所综合大学中设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比例失调。综合性院校的课程分类, 目前没有一个通行一致的分类标准。一所大学几万学生通用一个教学计划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特长, 严重制约了特殊专业 (音乐、美术等) 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音乐这样的专业在综合大学里面算是比较特殊的专业, 这就意味着它有着它的特殊性。音乐科目的学习, 既不像语文那样清晰, 也不像数学那样明确, 而是一门非常难以把握、很抽象的学科, 所以这个学科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比例调整, 比如说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给学生等等, 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使之更好的为奋斗在一线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 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 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 但效果却不一定好, 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 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公共必修课比重大, 占用课时较多。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归口公共课程缺乏统一的协调, 各自强调所辖课程的重要性, 使得公共课程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是目前所有综合性院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共性的课程比例占的偏大, 这就难以培养出各种专业知识强的人才。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 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 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 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 同一所大学, 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

3、音乐专业课程内容老化, 课时膨胀。我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超脱不了原苏联模式的桎梏, 在进入新世纪, 面临知识经济浪潮冲击的新形势面前, 问题与矛盾愈来愈突出。音乐课程目标滞后时代发展需要, 脱离实际现象严重。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综合性大学中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教育, 致使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能力减弱。所以说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调整与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针对以上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现状所凸显的矛盾, 如何合理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 重视音乐专业的人文性。综合性大学内部本身就设有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 如文史哲等等, 而在音乐专业之外, 普通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主要以艺术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看, 艺术是我们的专业, 音乐是一种技术体系,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然而音乐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 或者说是一种人文, 它能够提升人性, 提高人的教养。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公共基础部正是帮助我们开辟音乐专业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新的空间。

其次,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促进整套音乐类素质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我们往往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第一课堂内, 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但是, 由于一些大学的客观情况以及制定培养计划的限制等等, 第一课堂往往满足不了这些教学计划。这样, 我们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帮助这个体系的构建。例如, 我们可以设置各类“论坛”, 邀请不同的校外专家进行定期的讲学、交流。或者由本校的教师开设论坛, 对音乐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做法, 节省了课时, 却起到了互惠互溶、共同进步的作用。

再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 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 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 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 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 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 一般比较有吸引力, 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 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还有选修课的限定, 限定选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 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 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

所以我们要本着体现“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力争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寻找一般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共同规律, 进而全方位的探索综合性大学中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共性以及特性, 这对整个高校的音乐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我国的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中普遍设置了音乐专业, 作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音乐专业承载着音乐技术的传承与推进的重要作用, 并自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与艺术交流的主要载体, 对综合性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基于此,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不胜枚举, 各类研讨会议与著述也数不胜数。但是, 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在国内还是较少的, 而合理的构建一个适合音乐专业本身发展与需要的素质教育体系, 已经迫在眉睫。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篇5

左尔坦•柯达伊(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少年时代学习过多种乐器,且很早就达到参加室内乐演的水平。他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音乐创造活动。他高中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04年,获作曲专业毕业文凭 190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07年,他到法国巴黎,接触并研究了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对声乐中五声音阶的用法大感兴趣;回国后,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任教。1919年,被任命为副院长

1925年后,开始关注青少年音乐教育

1942年,匈牙利合唱协会授予柯达伊十字勋章、日内瓦大家名誉博士学位

1916年,被推荐担任国际民间音乐理事会主席 1964年,被选为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SME)名誉主席 1967年3月,在布达佩斯逝世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观点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使儿童获得音乐体验,发展儿童音乐听觉。

提出:把民间歌曲和歌唱游戏曲作为幼儿园的主要音乐材料。原因:歌唱联系着动作和活动,符合儿童的天性,也培养了儿童的集体感和社交能力。消除紧张和不安情绪,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欢乐。目标:引导有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感。

2、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柯达伊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痛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而唱歌教学的展开可以不受儿童发展水平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这成为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他还积累了大量的教材和教法,如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优秀的民族音乐教材等。

3、以“儿童自然发现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传统的主题逻辑教学法较少考虑儿童的接受顺序,对儿童来说应该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作为节奏教学的起点。)同时他还总结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是也应该予以参考:(1)儿童的音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六度,而伴音较难唱准;(2)下行音调比上行音调容易唱;(3)跳进比级进容易唱准;(4)五声音节比七声音节容易掌握。

4、一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法和科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即在试唱时,无论用的是什么调,一首歌的重音会中心音都是大调的do和小调的la,各级音阶的唱名法都不变化。优越性:当儿童知道小三度(sol-mi)这一基本音调后,她能够在乐谱的任何一个调、任何一个地方把它们读出来。

节奏唱名:采用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并用符干记谱,用特定的音节来代替特定的时值。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John Curwen, 1816–1880)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全民音乐教育观

“音乐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是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发展开创性思维的综合性理念。他认为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不能只培养少数的专业音乐人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强调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最有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音乐教育应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柯达伊•左尔坦说过:“只为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

(二)民族音乐教育观

他认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也是培养良好艺术趣味的基石。让儿童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不仅可以不断积累民族语言,更是一个增强民族意识,培育民族情感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是柯达伊挽救了濒临消亡的匈牙利民族音乐,使之重新焕发光芒。

(三)推崇合唱——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

柯达伊教学法中合唱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童从幼儿园开始二声部视唱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正规的合唱。柯达伊认为只有运用歌喉这一与生俱来的“乐器”采取歌唱这一人人都能参加的音乐活动,才能实现“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再者,他认为合唱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在合唱中,人们彼此协调配合,这对青少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论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柯达伊主张必要地借鉴世界优秀的音乐教学方法。他并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革,使其成为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教学理论模式。其中,柯达伊提倡的四种教学工具——手势唱名法、首调唱名法、节奏时值读法、节奏字母简谱(均源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观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启示

近年来,对于我国而言,音乐教育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对于怎样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改变广大儿童对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鉴赏力

柯达伊认为,“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它与生活仍有密切的联系,它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具有民族意志的标志。由此看来,把民族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使它成为人民的财富。

(二)改革教育观念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柯达伊主张合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教学观念,他指出,“学校里教音乐和唱歌的所用的方法务必要让学生感到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乐趣,不要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应该铺设通向直观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将音乐教育提升到培养国民素质的高度上来认识。柯达伊主张一种直观、注重实践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思想。此外,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全力研究并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改革教育观念,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真正让音乐教育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不断创新,寻求创新型教育理念

根据我国国情,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教施材,我们需根据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找到相应的教学模式。这样, 我们才能在创新型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

(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儿童早期教育

音乐教育承载国民音乐素质提高的艰巨使命。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薄弱的环节的确是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音乐教师实际能力不高。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接受广博知识的音乐专业教育,只有先对教师开展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刘 红,浅议中国音乐教育与柯达伊思想体系中的“民族性,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美玉,从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谈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J], 红河学院学报,2008(06)[5]徐 姝,试论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音乐教师的影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6]伍 洁,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科学教育探索,2006,(12)

音乐课程体系 篇6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课程 教学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47-02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是一门融技能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主要学习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其教学要求上不能等同声乐、器乐等技能课程教学,也不能等同和声曲式和音乐史等理论教学,而是一种需要把理论与技能加以综合理解和把握的学科。当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合唱事业的追求热爱正在与日俱增,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也是求贤若渴,特别是各级学校更是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合唱指挥素质的教师。然而,由于合唱与指挥课程在很多师生心里的重要性远不及钢琴、声乐等“专业课”重要,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在两者之间也通常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常常被冠以“副科”的称号。另外,还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状况,这些都成了制约本课程发展的包袱,这些因素也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很难胜任合唱指挥的角色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予以完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其加以完善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等为合唱与指挥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供了新的挑战。著名指挥家萧白说:“合唱是一项高品位的艺术,它不属于娱乐文化,但是它和其他经典文化的区别在于它的大众性,高可攀、低可就。”①合唱与指挥课程主要肩负着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合唱活动中坚力量的重任,然而,从当前我国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现状看,还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课程内容现状滞后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为改变这一不利现状,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对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构建进行再认识显得十分必要。

从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看,但它首先要靠人声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因此,它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有道是“要当好合唱指挥首先要当好合唱队员”,显然,“唱”就成了合唱与指挥学习内容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自己先具备合唱科学发声的能力,才能对合唱的声音状态、声音概念、音色要求、音乐形象等做出示范和调整,也只有自己先唱好合唱以后才能為接下来的“挥”合唱、“训”合唱环节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我们在对“唱”这一环节教学把握时需要掌握从易到难的原则,可以由最初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依次过渡到更多声部的演唱,对合唱作品的节奏、音域等方面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去进行教学。其次是“挥”即挥拍环节。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唱”的技术支撑,“挥”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无物。因为“挥”只是形式,它还要服务于“唱”这个内容,用“挥”去表现“唱”的气息、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术语等要求。因此,合唱指挥正确的“挥”必须立足于“唱”,立足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再次就是“训”的环节。这是合唱与指挥学习的高级阶段,它需要在学好前面两个环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的限制,这一环节也恰恰是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我们这门课程的“唱”和“挥”两个环节的学习,最终任务还是为了提升学生“训”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合唱队的分类、合唱声音的要求、挥拍技巧的运用、作品处理的方法、合唱队的组织协调等练习,实实在在的把这三个主要教学内容学扎实。

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与增强教学效果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因为教学模式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现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不同教学理念在交流和碰撞,如何让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了摆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我们需要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市场需求来创新教学模式,将一些教学的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教学和信息化时代相脱节的现象发生。譬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学和“翻转课堂”等近年涌现出来的信息化社会新型的教学模式都综合了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加灵活、主动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彻底颠覆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另外,从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看,一般采用集体大课形式授课,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使学生难以获得教师的因材施教和精准指导。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合唱与指挥教学课程结业时,大部分同学也仅是能唱合唱教学中曲目的一个声部,仅能对少数几个教学曲目挥出基本的指挥图式。然而,当以合唱指挥角色面对合唱队的实际训练时大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无从下手,这种窘境就是暴露了我们教学体系中的软肋,亟待我们去纠正。可见,我们应该不仅在教学中要强调其重要意义,还要加强学生在合唱、指挥、合唱训练等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学术沙龙、合唱比赛、音乐会观摩、艺术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吸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艺术实践环节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需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它们的学习必须既要依靠知识经验,又要艺术实践来加以巩固内化。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实践特色,同时教学效果也要依靠艺术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获得专业权威和欣赏者的认可。合唱与指挥教学要通过“唱”“听”“挥”等技能要求,就要完成对合唱作品旋律、和声、复调等要素的全面领悟与快速视唱、音乐记忆等,并将这些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遵循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需要,这些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将来从事音乐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方面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启示。“根据乌克兰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的规定,所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通过合唱指挥技能的‘国家考试’。”②另外,无独有偶,“美国的音乐教育建基于实践性的平台上,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音乐素质的培养。”③

当前,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比较繁杂,学生普遍反映公共课太多、专业课太少、艺术实践机会欠缺。相当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欠,导致大学本科四年连一次像样的演出实践机会都没有,即便有的参加了演出,但是大部分艺术实践是比赛、演出等应急式的,真正系统的、规范的艺术实践长效机制还严重缺乏。因此,艺术实践对于合唱与指挥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检验和促进教学,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艺术实践各种形式中尤其是舞台演出能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淋漓尽致的加以反映,让教学成果得以在公开、公平的平台上得以展示。同时,可以通过这种艺术实践反映教学的问题和不足,让教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增加投入、建设高质量的实践中心、音乐厅等,大力改善校内艺术实践的平台。还应该与地方文化部门、社区、中心学校、企业等在艺术实践方面密切合作,在共赢的基础上建设牢固、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样化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合唱指挥艺术实践的深入和广泛开展。

总之,要完善音乐学合唱与指挥教学体系,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合唱指挥人才,强化师范性、突出实践性是其总体要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当然,成功的教学往往没有一种绝对固化的模式,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更新和积极探索,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增加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注释:

①萧白:《合唱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中山文化信息网,2008-11-07.

②罗钢芹:《乌克兰合唱指挥教学概况及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5期第41页。

③周进:《实践性教育是促进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和指挥教学发展的动力——由美国音乐教育重视实践性所想到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5页。

音乐课程体系 篇7

一、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 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我们要从职业岗位这一终端目标入手, 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 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岗位能力是指学生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体现在专业技能水平、教育教学水平、职业素质、人文综合素质四个方面, 各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整合:1.职业岗位分析:是指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向、岗位职责、就业趋势、毕业生去向等进行调查分析, 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2.职业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具体能力, 主要指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手段、组织能力等。3.职业实践平台: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而搭建的实践平台, 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实验实训、师范专业技能大赛、第二课堂等。由于各个高校的专业层次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 因此, 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完整体系。

岗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专业学习基础之上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模块:1.基础理论模块:侧重专业基础知识, 涉及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音乐等课程, 主要为学生提供背景性的专业支持, 掌握对音乐解读和赏析作品的基本方法。2.专业技能模块:侧重专业技能的讲授和学习, 如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音乐教学法等应用性课程, 这是开展音乐教学与实践活动必备的技能, 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3.专业拓展模块:是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课程, 如舞台表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MIDI音乐制作、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创编等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复合水平。4.职业技能模块:是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 如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教学观摩、艺术实践等, 为学生尽快适应中小学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模块课程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在学生岗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为了保证核心课程的有效实施, 我们需要确立“3+2+2”模式, 即:1.“知识+技能+素质”的教学体系,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 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 因此, 教师所担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指导, 还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2.“技能+审美”的教学原则, 是指教师在进行专业技能的讲授指导时, 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还要注重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 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音乐现象, 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3.“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职业能力, 是指通过教学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恰当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其中, 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提高他们适应未来岗位要求的重要前提。

二、核心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之上, 这是由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切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必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及相关活动来实现,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教学观摩演出、专业汇报演出、教学技能大赛、实习见习、顶岗实习等。事实证明, 学生每参加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都会有效提升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认知, 树立学习自信, 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所有这些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零障碍地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 因此, 核心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就必须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具体来说, 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 加大课堂教学实践比重, 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与中小学音乐课程对接, 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如《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等, 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音乐作品分析鉴赏为主线, 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相结合, 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带动教学内容的学习。作曲类课程如《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 要改变以往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将习题练习的学习方式改为识记视读的方式, 只要求学生会看谱、读谱、分析即可,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份不是作曲家。而像《声乐》《钢琴》《器乐》《合唱指挥》等技能型课程, 更要避免盲目照搬音乐学院“专而精”的教学方式,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是综合性的, 要求会唱、会弹、会跳、会排练, 所以, 我们的音乐技能教学要坚持“够用”原则,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基础而广泛”, 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也要随之改变, 才能适应学生的切实需求。

第二, 要大力开展校际合作, 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 探索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构建校校合作新模式。以往, 很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合作办学, 都是采用与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开展见习实习活动。这一模式的优势是高校与中小学的对接快捷, 学生能够较快地深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及时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现状;不足之处在于见习实习的时间短暂而集中, 学生所接触到的范围和深度有限, 感性体验多于理性思考。即使近年来很多高校所采用的顶岗实习, 延长了见习实习时间, 但由于集中于学生将近毕业之时, 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影响有限。借鉴国内外的成熟做法, 我们不妨建立全程式的、全方位的新型合作模式, 将专业实习见习常态化, 与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 实行全方位的教学实践机制, 在学生入校之后就开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实践, 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要担负的任务和使命, 从而促进今后的专业学习。

第三, 加强高师音乐教师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和对话, 建立教师互访制度, 邀请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进行讲学, 以提高广大高校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意识, 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了解中小学生的现实需求, 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专业教学, 为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此外, 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现实可能性。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高师音乐院系在产学研发展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很少有企业与音乐院系开展合作。但是近年来, 由于文化产业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迅速发展, 出现了很多文化企业, 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演艺人才, 在文化传媒、音乐培训、文化管理等方面也有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 因此, 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开展校企合作, 扩大师生的艺术实践范围, 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不仅仅在于设计规划, 最重要的是保障措施的跟进, 是实施过程的监控, 是实施效果的反馈。首先, 我们要解决人的问题, 也就是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内涵建设。除了对教师进行在职或离岗培训、聘请名师名家授课或讲学之外, 我们一定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和资源整合, 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此外, 还要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 不拘一格地聘请各地的著名教育专家、著名演员和民间艺人, 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资源。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是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问题, 这是很多高校音乐院系的薄弱环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促进的, 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基于学科建设的, 只有将自身的优势学科加以整合利用, 才能为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打好基础。通过特色学科推动课程建设, 在一些高校音乐院系已经初见成效, 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学、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戏剧戏曲学和舞蹈学等, 有力推动了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发展。此外, 学科建设的成果与教材建设也密不可分, 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 地方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开发校本教材, 组织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教材, 并通过建立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 与兄弟院系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 服务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实训和第二课堂, 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很多高校音乐院系囿于各种条件而无法开展普及性的演出、竞赛、展演等活动, 但是, 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 我们还缺乏将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念, 更遑论具体的推广应用。因此, 我们要积极探索面对全体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 将之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开展各种层次的专业实训项目和演艺活动。此外, 还需要进行从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建章立制保障核心音乐课程的实施,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进行核心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价, 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 首先要做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 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实践平台三个方面设计整合, 确定学生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在专业课程的四大模块之中实行“3+2+2”模式, 将核心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无缝对接, 同时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以期切实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师资。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整体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5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秦润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

音乐课程体系 篇8

一、高师音乐课程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12月底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对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各类课程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 约150学分, 包括公共课程720学时、40学分, 专业课程1900~2100学时、110~115学分。专业课程中, 必修课1000~1200学时、55~60学分, 选修课中的限选课162学时、9学分, 任选课的专业选修课432学时、24学分, 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216学时、12学分, 地方和学校课程180学时、10学分。实践性环节以及学生自学、课外复习、训练等不计算在总学时数内。”目前,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都依据该方案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比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构成表可以看出:第一, 两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基础课内容相差不大, 但无论是在学时分配还是在学分比例上表演专业都远大于师范专业;第二, 两者在专业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差别也不是很大, 但在艺术实践上则有较大差别, 表演专业更重视艺术实践;第三, 从课程数目上看, 师范专业的课程明显多于表演专业;第四, 师范专业的师范课只占总学分的15%左右。总的来说, 师范专业的课程内容更广博、更具基础性、理论性, 但从总的课时、学分比例来看, 师范课仍稍显不足。

二、高师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是集艺术学与教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综合一方面扩大了音乐学习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音乐专业技巧的难易度, 更重要的是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音乐艺术家。因此, 它的课程设置既要注意师范专业的针对性和基础性, 又要注意音乐课与师范课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而不能盲目攀比音乐表演等专业。在音乐师范教育“基本功”的语境下,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导思想。

2004年12月底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指出音乐学 (教师教育) 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见, “基础性”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本专业课程设置应紧扣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个目标, 突出“基本功”, 凸显师范性, 同时, 开设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

2. 课程设置。

基本功比赛的内容主要有:钢琴演奏、歌唱与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和综合音乐知识以及舞蹈、器乐演奏等。但不能把以上几项基本功简单地理解为几门课, 它们是在学习一系列课程后所呈现出的基本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怎样安排这些课程的课时、学分, 如何讲授这些课程等是保证本专业学生具备以上能力的先决条件。除了以上能力之外, 音乐师范生还必须掌握扎实的师范能力, 如教育理论、“三字一画”、普通话、即兴演讲、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展示等, 这也要通过相应课程来实现。如何平衡专业课与师范课之间的关系, 确保专业教育的师范性, 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在基本功语境下,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尽量驳杂一些, 难度系数低一些, 师范课程多一些。

3. 课程内容。

关于音乐必修课内容, 教育部曾于2006年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对《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声乐》《钢琴》《中国乐器》《外国乐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文件还指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必修课为准”。由此可以看出,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更注重基础性、师范性, 这是确定专业课教材、推进课程内容教学的重要依据。

4. 授课方式。

传统高师音乐教学由于盲目照搬音乐专业院校授课方式, 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等小班制。在“基本功”语境下, 完全可以将小班制改成集体制, 同时, 相应教学内容也要由专业技巧炫耀改成情感表达等。但对于专业技巧强的学生, 可通过期末专业考试的方式依据考试成绩确定小班上课名单, 以促进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5. 考核方式。

考试不仅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的方式, 也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基本功语境下, 考核方式应有所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 将五项基本功、教师基本功列为专业必考科目在大三下学期期末进行, 考试通过者方可进行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教学活动, 也就是说基本功考试不通过者不能获得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毕业证、学位证。这是过关考试, 是专业底线, 对于某项专业成绩突出, 但没有通过基本功考试的人不予毕业。

6. 招考制度。

现有音乐师范生招考仍以一种声乐或器乐成绩确定其专业成绩, 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的错觉, 使其偏科。如有学生以声乐主项考进后, 总以为自己是来学声乐的, 不仅钢琴等专业课成绩差, 教育学等师范课成绩更差。建议在条件成熟时, 尽量增加招考内容。

7. 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也是师范生必备的专业能力。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很多学校都设置了艺术实践学分, 对积极参加专业演出、比赛等活动的给予学分奖励, 这是非常可取的。

三、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保障

1. 领导高度重视, 且着力推进。

高师音乐课程体系改革关系到整个专业的发展, 相关领导要把此项工作放到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 转变自己的固有思维, 不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及兄弟院校经验, 并经常与相关专业教师一起研讨、修订培养方案, 孜孜不倦地推进教学理念、培养方案的落实。

2. 高校教师转变思维, 全员参与。

再好的课程体系, 最终也要靠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来执行, 因此, 任课教师要理解本专业的学科特色, 改变重技巧轻情感的固有思维, 认真研究所授课程,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共同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3. 资金到位, 设备齐全。

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不同于音乐表演专业, 它不仅需要表演专业所需要的琴房、排练厅、音乐厅、乐器、舞蹈室等硬件, 还需要小黑板、粉笔、毛笔、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师等师范生所需的硬件, 因此, 必须保证资金到位, 设备齐全。

4. 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以获得支持。

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相关部门、机构。高校要积极联系社会各界, 争取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财政支持, 争取获得中小学的支持, 建立实习、见习基地等, 争取获得社会培训机构的支持, 采取“走出去, 迎进来”的方式,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 通过各种方式促进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四、结语

音乐课程体系 篇9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已经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 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指导方案》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目标, 充分体现了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 并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按照《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 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具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力、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编排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就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目的要求。我们认为, 师范院校在其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为学生奠定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功底, 而且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下列能力:第一, 能适应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 能深刻领会并能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能力;第三, 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变化和知识更新需要的接受能力, 即自学能力;第四, 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方面关于改革的总体做法的认识:

为实现上述目标, 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意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其一, 对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其二、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在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主要考虑如何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问题。服务于这一目的, 我认为新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介绍传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侧重于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完整性;另一部分联系变化了的当代实际, 重在评介理论界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 具有争鸣性、带有争论性。接触该部分, 将把学生系统的带入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了解动态、参与探讨, 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思考的余地, 借以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在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在具体做法上, 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 填鸭式之做法, 对部分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由准备,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在此基础上, 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讲解。此外, 任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 安排学生就学术界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事先准备, 而后组织讨论。

三、在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方面关于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形势下, 作为实用性很强的音乐学、

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 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 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音乐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 音乐类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原生态音乐资源差异较大, 因此音乐、舞蹈专业应开设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将地方戏曲、地方音乐渗透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了解地方优秀的历史音乐文化, 这是在传统音乐面临严峻考验的当下, 我们通过高校教育延续其生命力的一个尝试, 同时更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学中“母语”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培养有研究能力并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使他们成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新生力量;开设全院公选课。介绍优秀的地方音乐与戏曲文化田野调查激起了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热情。他们在接触学科前沿后再深入现实生活, 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再掌握其实施情况, 很快就认识了理论与实际、政策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激起了学习和科研的热情。

3. 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在课程开设、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以此作为一个最基本准则来进行。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校外开辟第二课堂, 通过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作为制度化的措施, 它包含固定的本科四年一次的社会实习、多个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和到政府和事业组织机构进行专访、旁听以及设立一年一度的“本科生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奖”,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 从中得到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的训练等。

4. 在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的管理上, 要坚持计划的完整性和灵

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允许有10%——30%的调整。

5、重新确定评价教育优劣的标准并非要完全摈弃传统教育方式。

实际上, 传统教育方式历经若干代人的实践检验, 凝结着若干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有着诸多的合理之处, 故不应一古脑完全抛弃掉。基于上述, 改革的基本构想应该是有扬有弃, 扬弃结合, 保留一部分, 革新一部分。

6、就考试方式本身的优点而论, 若用于取仕或选拔官吏, 它有利于选择有真才实学者, 使饱学之士主政;

若用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试, 它有利于教师较为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我们在目前应更多的研究和使用多种考试形式。

7、革新及新设想的基本内容以高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

用为背景, 新的科研成果要能够及时应用于教学, 提高了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理论体系创新, 适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

总之, 高师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优化改革是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最终目的, 使学生在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使高师音乐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 更加符合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

摘要:高师音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改革的具体组织部分。本文以《课程指导方案》为基本依据进行思考, 从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个角度出发, 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总体做法和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问题进行认识。

音乐课程体系 篇10

一、多元音乐文化观的教育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必须采用多元音乐文化内容, 同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形成多重乐感, 使他们能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多元音乐文化中选择有利于自身的音乐精品, 利用具有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音乐审美价值的作品促进自身音乐审美心理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是最符合学生审美心理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方式, 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 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音乐价值观, 不能甄别出哪些音乐有利于自身发展, 更需要教师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去引导、辅助学生对健康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

多元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民族创造的音乐文化即又是音乐文化的享用者。一个民族又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价值观。因此可以说, 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亦即多元音乐文化。而多元音乐文化观的教育理念就是在这种理解和尊重全人类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品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具包容性的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融入本土特色音乐文化品种必须以多元音乐文化观的教育理念为前提。

二、彰显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校本音乐课程体系构建

(一) 包头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端, 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 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包头市是内蒙古第一大城市, 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包头市拥有人口245.76万, 涵盖了汉族、蒙古族和满族等, 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因此, 对于包头地区“本土性”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包头地区“本土性”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筛选

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 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 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音乐课程资源, 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来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 至少要经过三个层面的筛选, 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首先是教育哲学, 即课程资源呀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 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是学习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再次是教学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因此, 开发具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民族地区的音乐课程资源必须反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就包头地区来说, 这里既有汉族同胞又有蒙古族同胞, 还有满族同胞, 在建设具有本土特征的校本教材时, 必须充分考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三个民族的音乐审美习惯和音乐审美倾向, 在具体的音乐品种选择上尽可能多地涉及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选择三个民族都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 避免选择民族性格过浓的音乐作品, 如在选择蒙古族歌曲作为教学内容时, 除了要照顾蒙古族的欣赏习惯外, 还要考虑所选择的歌曲除了特色鲜明以外, 是不是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嘎达梅林》和《达那巴拉》虽然同属于蒙古族短调民歌, 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 但是相较之下, 《嘎达梅林》比《达那巴拉》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并且更容易被汉族和满族同胞所接受。在进行本土校本教材内容选择时, 就可以在低年级的教材中首先选择类似于《嘎达梅林》这样的民歌。

2、对包头地区“本土性”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原则规范人们的行为, 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 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针对包头这样多民族杂剧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现状, 以及该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特点, 进行开发与利用时需要遵循多元一体的原则和适应性的原则。

多元一体原则主要强调“多元”与“一体”相互支撑, 互相促进, 即中华民族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品种都涵盖在这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而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就是这一个统一体重的多个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以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支撑着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统一体, 因此, “多元”和“一体”是共荣共生的, 不能脱离“一体”只谈“多元”, 更不能毫无特色的只谈“一体”而忽略了“多元”的独特性。只有用多元一体的原则去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本土校本教材内容, 才能以客观的视角关注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认识、来欣赏、来审美, 并且要承认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坚持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原则应成为包头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原则。

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 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包头为多民族杂居地区, 境内各民族交流频繁, 然而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因此, 在设计包头地区本土学校音乐教育内容时更要精心设计, 内容既要全面, 又要高度浓缩, 还要通俗易懂, 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这要求在开发利用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时,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 使开发出的音乐课程资源能被广大学生所共同接受。将这种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后, 不但能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 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次, 还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自身情况, 选择那些最适用于课程目标实现、最能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成长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 该地区的民族音乐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二) 包头地区本土特色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

在对包头地区本土特色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 教师和学校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做大量的实际学情考察工作, 在此基础上, 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形式对筛选的可被开发的音乐文化品种进行开发利用, 其中最能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且最易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方式主要是特色主题单元式开发和融合型资源整合式开发两种方式。

特色主题单元式开发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在教材以外的内容上加入特色性主题单元, 这一特色性主题单元必须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为基础, 就某一个音乐品种由简单到复杂的介绍, 避免日常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如在日常的歌曲教学单元, 多数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围绕教会学生歌曲的旋律这一主题, 很少对歌曲的产生背景、歌曲的流传区域以及歌曲的实际意义上做适当的介绍;而在开发后的特色主题单元, 同样是教唱民族歌曲, 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 要先将歌曲的产生背景、歌曲的流传区域以及歌曲的实际意义甚至是歌曲的不同演唱版本都对学生做一个较为细致的介绍, 然后再进入歌曲的旋律教唱环节,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了歌曲的方方面面后再学习旋律, 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容易以自身的感受去发现歌曲的美。在这样的开发方式中, 选择合适的本土性歌曲是最基础的, 如同幼儿在最初学习语言一样, 方言永远是一个人最先学会的语言, 而音乐也是如此, 只有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本土性的音乐文化品种有熟悉和先入为主的感觉, 在其日后的音乐价值观形成时才不至于让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处于弱势, 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播与传承本土的、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音乐文化品种。

另外, 在特色主题单元中, 除了上述的教学内容外, 还可以融入拓展性的开发内容, 就是将音乐置于文化的大环境中, 让学生除了了解、感受音乐的美以外, 还能从一首歌曲中了解创作歌曲的民族的民族习俗以及民族信仰等, 不仅可以让相关民族的学生在这一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民族自豪感, 增强他的民族自信心, 更能让其他民族的学生将这一歌曲与同班的同学相联系起来, 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

融合型资源整合式开发模式, 则是在特色主题单元式开发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学生通过特色主题单元式开发课程的学习后, 会对相关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产生区域、承载民族以及该民族的人文、风俗习惯都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 这其实是做到了“多元一体”中认识了不同的“元”, 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不同的“元”融合于“一体”中。这一形式的课程内容主要要放在稍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上进行。在民族地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通过将有关资源加以融合, 使其产生“多元一体”的优势, 这不仅能将其原有的作用放大, 甚至还能产生新的功效。通过将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作品进行融合性的整合, 毋庸置疑, 能够在包头地区这一多民族杂居现状下, 更好地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基础音乐教育。当然, 除了以上两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以外, 还可以借鉴嵌入式开发方式、网络要素发散开发方式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校情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发本土性的、彰显民族特色的校本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笔者也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继续关注这一课题的进展, 以期能为包头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策略。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础,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性的特色音乐品种必须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为前提。本文从开发策略和开发方式两个方面对彰显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校本音乐课程体系构建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本土性,中小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沙文仙.本土音乐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发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3 (06) .

[2]陈文安.对中小学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 (07) .

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体系” 篇11

2013年夏天,委内瑞拉国家儿童交响乐团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看看开场的格什温《古巴序曲》,乐曲节奏相当复杂,但超过二百位小乐手们准确的音准,整齐的节奏,多么热忱有活力。打击乐、圆号、小号声部充满节奏感,音色让人惊艳。接着小指挥杰索斯(Parra Jesús)挥起了埃斯坦西亚的舞蹈组曲。第一段快节奏的舞蹈让打击乐声部尤为突出,演奏小鼓的小男孩都还没有乐器高,简直太可爱了。第二段麦穗的舞蹈是个柔和的慢板,职业音乐家都知道越慢的段落越难演奏,是最考验技术和音乐功力的时候。这时木管组小首席们,个个出色,一次次的独奏让人陶醉,丝毫不逊色于成人演奏家。弦乐组醇厚的音色,乐感相当不错。第三段电路的舞蹈,急板,两百多位孩子们要演奏整齐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小指挥老练沉稳的带领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Bravo!

演出至二十八分三十秒,令人惊讶的时刻到了,这支小朋友乐团居然演出马勒《第一交响乐“巨人”》。小朋友演释大巨人,似乎对这首作品毫无压力。他们可能是这个年龄段世界最佳管弦乐团了吧,一开始弦乐小乐手们泛音稳定,木管首席们的独奏音色甜美,黑管首席和圆号首席的音色和音乐诠释相当到位。由定音鼓稳定的节奏敲出,然后低音提琴首席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从而带出的葬礼进行曲同样出色。最后乐章,小号、长号、圆号完整地奏出了“天使的号角”,像是对战胜绝望人类的赞颂,辉煌的结束。

看看孩子们每个人时时刻刻紧盯指挥虔诚的眼神,似乎看到了音乐的灵魂,并被他们的音乐灵魂所指引。这部交响曲第一乐章本就是关于春之生机,这下不仅听得见还看得见——看得见这贫弱国家未来文明的希望。演出五十四分钟过去后迎来了近七分钟的欢呼,很多听众忍不住擦拭眼泪,真是让人激动!返场曲目是一首曼波歌舞,更是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南美特有的节奏律动简直流淌在每一位小演奏家的血液里,唱着拉着吹着跳着,整个音乐厅都沸腾了!

我欣赏完整场音乐会不禁感叹,作为发展中的南美国家委内瑞拉,一个人口不到三千万、国土九十一万平方公里贫穷的小国家,怎么会有这么棒的少年儿童交响乐团?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些资料得知,尽管委内瑞拉目前整体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发达,但政府却非常注重社会的音乐教育。政府在1975年启动了一个针对贫民阶层的社会音乐教育项目——音乐救助体系(El system)。该项目的创始人就是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的创始人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博士。他用五十多年的心血创建的“音乐救助体系”给千百万贫困儿童带来了希望和美好。他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训练来帮助数以千计的孩子远离犯罪。他说:“孩子们来这里学音乐,并非一定要成为职业音乐家,但音乐能够为一个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能够帮助他抵抗物质上的贫穷。我更想让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快乐与希望,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去演奏乐器。在我看来,只有这种收获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东西,这必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毫无疑问,音乐实际上是改变整个社会的一种媒介,而这是委内瑞拉正在发生的事实。”阿布莱乌是位运用音乐的力量与犯罪、吸毒、贫困作斗争的典范。目前该体系下附有九十个幼儿交响乐团(四至六岁)、一百三十个儿童交响乐团(七至十六岁),二百八十八个青少年交响乐团(十六至二十二岁)、三十个专业乐团、三百七十七个合唱团,十二个吉他制造厂。基金会还聘请了一万五千名音乐教师,不仅为这些贫苦的孩子提供衣食,而且还为青少年乐团组织音乐会,举办多种器乐训练课程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同时提供乐器制作、艺术管理和新媒体等培训课程。基金会的宗旨非常明确:“这些活动的首要目的绝不是培养职业音乐家,而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孩子们。”三十七年来,委内瑞拉已经有八十万孩子在这里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其中80%到90%为贫苦儿童,来自贫困的社会底层或是被社会慈善机构收留的孤儿。无论男孩女孩,无论种族、年龄、宗教…….都不成问题。青年与儿童管弦乐团国家基金会不仅为他们提供衣食,还将他们组织起来学习音乐,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免费得到一件乐器,并被告知:“这是给你的乐器,你不用付钱,努力能战胜一切!”孩子们也都明白,学习乐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友谊和分享的道理。与传统的西方音乐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基金会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个体技艺的发展,更注重对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使得乐手们的合作感觉从一开始就已奠定。此外对这些小乐手学习音乐的培育更多的是激发其兴趣,而非功利,因此当他们加入到真正的管弦乐团中后,演奏音乐的默契度极高。虽然这些孩子此前在委内瑞拉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熏陶,但凭借对音乐的热爱与直觉,其精彩的演奏却赋予世界古典音乐一片清新的气象,很快便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音乐课程体系 篇12

关键词: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

一、柯达伊生平及其教育观点概况

柯达伊·佐尔坦 (Kodály Zoltán, 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日) 是20世纪音乐教育家, 匈牙利作曲家。他所创建的“柯达伊教学法”是世界四大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该音乐教育体系包括“全民音乐教育观”“音乐教学论”及“合唱教学思想”等。在此, 柯达伊教授提出了:“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 声乐教育理当应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 其中, 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 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 因此, 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等颇具理论研究价值的观点。

与此同时, 柯达伊教授还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制定了“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与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

该体系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发展得更加完善。其音乐教育观广泛影响着国内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和专业音乐教育领域。而几代研究者根据其各自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背景对该体系的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完善, 使其变得更加合理、丰满。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的启示

应该说, “民族性”特色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其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特色之一。且不提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专业”, 并成功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特色骨干专业”的戏剧系, 单就音乐系而言, 其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 都自始自终地体现出了“民族性”特色。其声乐表演专业以民族唱法和器乐专业为主, 西洋乐器为辅。由学院音乐系为首组织公演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声乐器乐专场均大获成功, 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音乐系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演出、比赛中所创下的佳绩不胜枚举, 这也充分印证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毋庸置疑,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所推崇的“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值得积极倡导和发扬光大, 而其目前所具有的强大的师资力量显然也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被发掘和推广的。笔者对此有如下两个建议:

1.鼓励西洋乐器专业学生辅修民族器乐

由于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发展历程、乐器发音原理、乐器演奏技法存在各自的特性, 因此, 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和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首调概念相对较强, 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以固定调为主;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教材多采用简谱, 而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使用五线谱, 等等。应该说, 在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承方面, 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相对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文化理念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大, 影响力度更强。而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则相对较少。

然而, 要让学生承袭本民族文化发展特性, 就应该促使其亲身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去, 而并非坐而论道, 泛泛而谈。笔者认为, 无论学生现在主修何种乐器, 都必须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 也必须对本民族艺术特点和价值有足够了解, 并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简而言之, 即在我院主修西洋乐器的学生能够在主修课程完成的情况下辅修民族乐器, 使其通过辅修课的学习能够熟知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 了解民族乐器的自身特点, 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以实现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教育目的。

2.增加合唱课程受教学生范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作为一所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 其毕业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某一门表演技术, 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质, 以此有效应对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不断递增的需求, 达到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

笔者认为, 就我院目前情况而言, 最适宜在六大系部学生中推广的便是合唱课程。众所周知, 合唱课程是一门适合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受其宗教信仰理念的影响, 合唱教育被广泛普及, 国民音乐素质由此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我院该专业课教师人数多, 教学能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 因而, 在全院学生中普及合唱课程切实可行, 各专业系部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音乐素质将普遍得到提高, 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集体凝聚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 在世界文化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艺术类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 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本国、本土和本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积极创新, 大胆尝试, 以期达到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的教育目的, 并使本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袁善琦.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4, (3) .

[3]李方元, 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3) .

[4]陈晓.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释读[J].大众文艺, 2011, (17) .

上一篇:有机肥与高中生物教学下一篇:高三物理高效复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