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2024-07-11

音乐课程教学反思(共11篇)

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篇1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鼓励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我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帮助孩子营造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回想起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惟命是从的那种师道尊严,大大阻碍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将学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感想、敢说、感创新。

在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中,我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促进者。我了解孩子们刚刚脱离幼儿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有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本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板书。“你的名字叫什么?”后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说出自己名字时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范婷婷。”“我叫杨唐愈。”“老师,我叫吴倩莲。”真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不仅快而且准确。我忙趁热打铁问到“如果老师用唱的形式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能!”学生齐声答到。老师演唱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学生高兴的介绍自己。我问:“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认识了大家,可你们还不认识我,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想!”学生的兴趣高涨。“哪个同学们愿意来问,老师来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宽松而热烈。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学生在互相的介绍中认识了老师与同学们获得了广泛的交流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中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创造音乐的前提。发挥音乐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节课的成败,与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课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范唱两遍后问到:”说一说你在老师演唱歌曲时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歌词是什么?“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其多列”这句歌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说:”老师,我想“其多列”是真高兴的意思。“生2说:”老师,我认为“其多列”是上学的意思。“生3说:”老师,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的争论着。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在《玩具兵进行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音乐的体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老师将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段聆听我们来为每一段加入小标题好不好?”“你想为第一段旋律加入什么样的标题?”学生答到:“玩具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举行阅兵仪式。”“好,我们就来听着音乐表现一下第一段音乐”。学生们听着音乐拍好了整齐的队伍,他们挺胸抬头走起来可真神气了。“第二段你又听出哪些变化?”“第二段的音乐比第一段快乐,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请大家表现一下好吗?”孩子们这会的步伐有些变换了,脚步似乎更加轻盈,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在队伍中窜来窜去。“那么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欢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们高兴的跳起了舞蹈。”音乐还没来得及放,学生们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学中,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开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整合能力

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整合,是以学科为本的整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我在《碰钟》教学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如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碰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教师出示碰钟。”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观察这个新朋友为它起一个名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老师看它的样子,我为它起名叫铃铛。“”不,老师你看它长的多像小葫芦,就叫它小葫芦吧!“”老师它的声音很清脆,应该叫它小叮铛。“”我要叫它叮叮。“等等。”同学们它的形状有点象寺院里的什么?“生一齐答到:”钟。“教师板书――钟。”两个钟轻轻碰在一起就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真实名字叫碰钟。“教师板书――碰钟。学生齐读名字:”碰钟。“教师又问到”谁能说一说,这个碰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答道:”声音很尖。“很响。”“有回音”“声音很长。”等等。我忙趁热打铁问到:“碰钟发出的长音是均等的响声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不是,是开始的时候声音响,后来声音渐渐的小了。”“对,但是在音乐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强弱。”教师板书――强弱。“那么碰钟的声音是先。生:强。后生:弱。”“对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听到的声音用画或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吗?”“能。”学生齐答道。开始绘画。学生创作的绘画及形象又具有创意,而且各有特色。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音响,加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式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多么离谱,多么荒谬,教师都不能批评她们,反而应当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提问题、敢答问题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符号、一次创新纪录;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句赞扬的感叹、一次鼓励的掌声。“好”,“你真行!”“有进步!”“想的好!”“这个观点很新颖”等等话语对学生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开放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这一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实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学习的开放课,采用活动课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从改革研讨课活动。达到上课自动运用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改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与教学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及学生材料归纳分析。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好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也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作为新一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及子课题的承担者更要集思广益、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行更加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篇2

自2006年11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今, 高师音乐的和声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和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继的课程。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的修订及试点院校使用情况的说明来引导现阶段和声教学改革的新思考、新启示、新发展。会议的召开对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专业学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短短的一天时间里, 会议内容紧凑充实。上午, 王安国教授做了题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教程的解读”的主题报告。回顾了我国近十年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 他讲到高师音乐教学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后的平稳进行期, 过去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前进、倒退、曲折中前进的总趋势。他指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有:1.不到位——音乐教育在基础学科教育中的地位极其脆弱。国家相关规定中明确规定音乐课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占百分之四, 但是各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课情况却极其令人担忧, 许多学校不开课、少开课。2.不作为——音乐教学质量不高、内涵不充实;缺乏对有效音乐教育知识的认识;缺少对“音美育人”最根本的哲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他同时指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在于促进学科建设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学位点与重点学科的资格申报和评审而不是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核心动力。他强调一个合格的高校作曲理论课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对所教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及对学生教学的责任心和爱心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他认为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知识要点包括:两种基本调式 (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 内自然和声材料基本形态、音响特性、功能定位及应用常规及相互关系;清晰乐段概念;建立在盲点结合的协和关系及音线的时空关系之上的复调对比二声部关系;为适用非规范乐队而使用三到五行表达的乐谱形式简化功能谱。

下午的报告会针对王安国教授所提出的现象和问题, 刘之、张碚、张友刚三位教授分别从和声、作品分析、复调三个方面对教材的修订做了相关说明;汪高原、潘琳、张立三位青年教师从自展, 因此, 基础造型课程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注重造型基础课程, 力争培养出更多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促进艺术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爱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教育与职业, 2008年33期.

[2]陈辉.造型基础课程探究.美术大观.2011年03期.

[3]陆斐然.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改革探析.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年10期.

身教学角度出发对现阶段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做主题报告。

刘之教授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修订说明, 针对高师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将参加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 增加了调式的综合与扩展、歌曲旋律的和弦选配等相应的内容。同时刘老师提出, 针对四声部和声织体的训练在我们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训练时间太长、学生多专注于复杂的声部进行原则、训练过程中付出的时间与结果不成正比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以钢琴作为载体来实现和声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的转换?张友刚、张碚教授分别从复调及曲式分析方面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做了修订说明。针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试点院校在使用中出现的困惑, 张友刚做了题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考”的报告。他指出, 我们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意创新性与传统型、整体性与个体性、有机性与独立性、连贯性与交叉型、综合性与单一性的结合。

接下来, 汪高原、潘琳、张立三位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报告。汪老师通过对中学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现阶段大部分毕业学生存在高理论低技能的情况, 不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通过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开设, 课程加强了学生对钢琴伴奏和配奏的训练, 改变了以往以四声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模式;加强了和声分析和欣赏方面的训练。张力老师从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面临的挑战两方面做了报告。他讲到, 高师音乐课程普遍将四大件 (复调、和声、曲式分析、配器) 做为基本课程, 而这一课程设置与我们的现状和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现阶段课程面临的挑战:综合性、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综合性是要把四大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实践性、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在教学中具有更强的教学性;基础性、基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课程应更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

大会最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各高校代表各抒己见, 对“怎样将四大件更好的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如何选择教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教授最后指出我们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为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贡献一点力量。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张力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任何一个改革, 上至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 下到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都是一个观念上的改革,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缺陷我们就弥补、有不足就改正、有失败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坚持下去, 我们的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4]王英珏.李禹.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5]付敏.艺术设计教育创造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中国成人教育, 2009年16期.

[6]李雪飞.论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力的开发.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

[7]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l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篇3

音乐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更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中我们追求个性体验、注重音乐创新、进行小组合作等一次又一次尝试,都是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快乐、陶冶情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交流,可以激发音乐兴趣,更能学、会学、想学。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可是由于音乐课堂存在差异,那些执教中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的“过场”,让原本该是课堂中的一道道风景,沦落成毫无分量的“标签”。

二、案例描述

前段时间,我校音乐老师参加了一个音乐教学观摩活动,授课教师执教的课题是《五月的夜晚》,从导入到新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再加上学生美妙的歌喉,把五月美丽的夜晚完全呈现在听课老师的面前。到这里为止,我们都认为这是一节非常精彩的音乐课,可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老师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把五月的夜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学生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表现得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小组也创编了比较精彩的节目,但都是一些“优等生”的“独角戏”;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五月的夜晚”这一主题表现得不明确;更有甚者,把这个合作学习当成精神放松的“休闲时光”,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他们真的合作了

吗?结果可想而知,合作学习在这里显得空洞而无效。

三、反思

1.合作需要务实

“教师的教要致力于教师的导”,如果在平时就缺少小组合作的必要训练,对于小组的人员分配、小组中角色的任务分配、如何进行倾听、如何交流等都缺少一些实效性的指导,那么,在课堂上即使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并不会利用这些机会。思维从禁锢的囚笼里出来仅仅只是自由,而不是自主,更不用奢谈体验和创新了。从这节课看来,学生因为平时很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成了新课标下老师的不务实的“道具”。从合作的开始到轰轰烈烈地结束,学生并没有产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体验及共鸣,同时因为缺乏合作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仅仅为了合作而合作。

2.合作应该平等

在音乐课上,许多时候都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在表演,而大部分学生只是陪衬,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关注谁?就如上个案例中,表演得好的只是寥寥几个优等生,我们是为了让优等生好好配合老师热热闹闹地把课“演完”,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创作,进行生生间的合作,发展其想象力,提高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其音乐表现的自信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合作学习强调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带着自主的思维、自主的见解走进合作小组,并以极大的热情探究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取得对问题的圆满解决。

3.合作也需点拨

教师应该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只有当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后,他们才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无尽的学习能量。在教学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合作学习”的机制并付诸实施,使每个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探究、会表现,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自主展开合作,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做好学生的“参谋”,而不是“管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教师只要坚持这样做,就能实现这种效果: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相互影响,每个组员越来越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合作、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相反,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小组合作过程不仅容易偏离中心,还会出现与音乐主题无关的现象,既浪费了时间,又丢失了合作的本质。

4.合作更需引导

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篇4

最初听到《课程纲要》一片迷茫,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课程纲要》。更不知道要怎么上好《课程纲要》分享课,我觉得,课程纲要分享课最主要的就是要和学生分享。因此,首先我通过向学校的优秀教师请教,上网查资料,渐渐地了解什么是《课程纲要》,它都包括哪些内容。而且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教材也更加熟悉了。然而想把课程纲要分享课讲好,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就拿我的这节课举个例子,我觉得我的音乐课程纲要分享课讲的不像音乐课,像是语文课,我想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音乐形式,但是不知道在哪里设计,想要体现出一些音乐元素,但是不知道怎么加入进去,所以,在忐忑中讲完了这节课。课后,贺老师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针对这节课的优缺点进行了非常专业的点评和指导,而我自己也从中也学习了很多,有很大的收获。我觉得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分享课就是要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通过这一分享来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学习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目标的确立不是教师要“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老师。我的目标中就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制定的学习目标太笼统,行为主体有时是学生,有时是教师。用了一个“使”,“使,激发”这种词语的都是以老师为主,而不是学生,所以这些词语是不能出现的。

2.目标细化;所定制的课程目标必须是结合本校实际来制定,贯穿整个教材,不能过多,2-3条即可。

3.通过・・・・・的方式,来达到什么的情感。例,通过聆听、小组讨论来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学习内容。学习的内容是单元的`主题,学习的方式就是分享,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听辨音乐来熟悉单元主题,或者老师范唱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句歌词来让学生寻找单元主题,这样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举例,贺老师曾说过一位老师,设计的智慧树,发芽成了一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会有一句音乐片段,这个音乐片段中的歌词和这个主题是吻合的,让学生听音乐找主题。我觉得老师也可以采用范唱的形式,或者是学生跟唱每个主题中的一句来达到这种比较好的效果。

学习方法。

1.简单而口语化。通俗的语言,要尽量的避免专业术语,尽可能的使一些专业术语变得简单化,口头化,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老师总结。例,听唱法、跟琴模唱法,律动法,舞蹈创编、小组合作等等这些简单的方法,学生通过回忆都可以描述,老师总结,并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3.学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本册音乐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了可行的学习方法。

课程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必须必须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成绩是怎么来的,怎么做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必须细化评价。

1.学生回忆之前评价方式。一般都是期末唱一首歌曲来进行评价。自己回忆,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讨,改进评价方案,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乐在其中。

2.平时评价。可以根据课堂常规、课堂纪律、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创编活动的积极性等来评价。以小组形式来记分或者小印章、小红花的形式。

3.期末评价。“小小音乐家”“小小表演家”“我是小歌手”等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试点,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全校的推广下去。这样可以使期末的评价多样化,全面的评价学生,而不是局限于只唱一首歌曲。

一节分享课,让我在教学方面受益匪浅,对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今后我将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与学生一起进步。

《音乐小屋》教学反思 篇5

本次音乐活动的设计是根据低年级孩子好玩、好动等天性,以游“音乐小屋”为主线而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本次音乐设计,将知识的学习融入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听、唱、动等多项音乐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合作精神及创造能力。通过一系列情境变化来表现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以便给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其一,在组织教学环节我是引导学生乘坐音乐小列车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我这里用了“音乐王国要建音乐小屋,主人请我们一起去玩,然后坐音乐小列车出发”的情境,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马上就热闹了起来。好心情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重要保证,这个情境设计,让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状态,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二,在情景导入新课时,我是引导孩子对口令进“音乐小屋”,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3 3 1 3 | 5 6 5 | 4 5.4 | 3.0 || ” 音乐 小屋 在 欢迎 你 欢迎 我

其三,在学唱“音乐小屋“时,我提示学生要参加青蛙音乐会必需先学会音乐小屋的主题曲,在这里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 “ 76 5 1 | 2 5 4 | 3 2 3 | 1 0 || ”

我 们的 快 乐 都 在 里 边 装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爱动。我在这里利用了这一特点,用游戏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难点,打破了以往练习时的枯燥,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巩固了难点。以往我自己在节奏、难点练习时,老是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今天看见他们学得都很认真,很有兴趣,让我感触颇多。看来,问题是出在我们老师自己身上,以后要多想想如何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不再觉得是一种负担。

其四,是参加音乐小屋举办的“青蛙音乐会”,第一次聆听时,我没有出示课题、图片,而是让学生听听看是谁在表演,知道了就举手,但不用说话。当然,就这样听到底的话,学生肯定是坐不住的,所以我又在中间适时地提一些问题,如:“它们的叫声每次都一样吗?”“最后的时候,叫声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促使学生认真地聆听完全曲。复听的时候,我让学生在出现青蛙叫声的地方加上青蛙的动作和叫声,其它地方模仿青蛙拉琴的动作(这里,有很多小朋友都听出青蛙在拉小提琴),并要求,青蛙叫的轻的地方我们也叫的轻,叫的响的地方我们也叫的响。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听音乐,要不就会对不上了。以前听欣赏的时候,老是会有学生讲话,但这次学生却听得很认真。其实,不是学生不爱听,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引导好。聆听的时候,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一些要求、一些任务,学生就会有事情可做,当然也就不会“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了。最后,我是让学生为乐曲取名字,最后我再揭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乐曲有个了解,知道这首乐曲是青蛙音乐会。但是,有人也提出意见说是不是把整个的欣赏环节去掉用其它的环节来代替,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想出用什么来代替这个环节才更为妥当,应此,在这里供大家讨论一下。

其五,在给歌曲配打击乐器这个环节中,我选了两种声音长短不一样的乐器,并让学生进行选择,给不同的打击乐器配上合适的节奏,(我在前面让学生表扬音乐小屋,听教师范唱时,让学生伴奏的节奏X X | 0 0 || X — | 0 0 || 也为后面的节奏选择做了铺垫)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长的要配宽一点的节奏,声音短的可以配密集一点的节奏,真正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让伴奏流于形式。

其六,在设计心目中的“音乐小屋”的这个环节。我通过了同桌相互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音乐小屋和同桌一起分享,然后再让几个小朋友把心中的音乐小屋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这里也说的很好“只要你一走进我的音乐小屋,你所有的烦恼就都没有了,就会变得很快乐。”“我的音乐小屋是粉红色的,里面有很多音乐,只要你走进来,音乐就会自己唱起来,你就会很快乐”等等。我觉得一堂音乐课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就够了。

《音乐教学反思》 篇6

韩老师

听过伊能静的《萤火虫》吗?偶然的机会听到,就被那“细声细语”所吸引,于是我决定:将这首歌推荐给六年级的孩子们,《音乐教学反思》。

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下:--------------的萤火虫,问: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萤火虫。于是,孩子们脱口而出:可爱、调皮、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又问:看到“萤火虫”,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于是,动画片《宝莲灯》中的唯美的画面,古人的勤奋一一被他们忆起。第三问:看到“萤火虫”,你第一个会想到谁。郝副连长、雷锋、老师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静静的听着孩子们说着自己心中的萤火虫,在他们用语言感受了萤火虫后,我按下了“播放”按钮,于是那悠扬的旋律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

师:这首歌曲感觉如何?是什么打动了你?

有的说是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的说是歌手的恬静,有的说想到了夏日的夜晚,大人们在树下纳凉,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那些美好的会议都在他们心中蔓延,教学反思《《音乐教学反思》》。

师:那这样的歌曲适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聆听呢?

有的说在心情不好时听,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有的说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听,给自己鼓励,有的说要在夜晚一个人静静的听,享受独处的安逸……

歌声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交流,我真是惊讶孩子们的感受。当我还没提议学唱这首歌时,已经有同学举手要求延长,显然得到一致的响应。学唱的过程中,我感受从未有过的感动,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会心的微笑,都是那么纯真。快下课时,我说:谁来猜一猜,给大家选这首《萤火虫》目的何在?这样一个问题,既让孩子们自己总结了这一节课的感受,也同样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共享“萤火虫”般的光亮。

内地西藏中职班音乐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内地西藏中职班,音乐教学,反思

一缘起

1985年起, 党中央、国务院开始在内地举办西藏高中班, 二十多年过去了, 这一办学举措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加快西藏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促进学生就业、人民致富, 以及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央决定, 从2010年开始在内地12个省市的4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内地西藏中职班, 学制为三年, 首批招生3000人。在所选的4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 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位列其中, 2010年9月, 首批98名藏族学生被迎进校园。

二相逢

根据所学专业及人数, 入学的98名藏族学生被分为2010届太阳能沼气应用技术1班和2班。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对其安排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音乐、美术、政治、电子等, 学校为此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队伍, 笔者担任两个班级的音乐任课教师。

西藏内地中职班学生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都是由西藏教育部门组织的, 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开课之前, 学校对两个西藏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入学的98名藏族学生基本情况为:学生年龄差异大 (最大的1987年出生, 最小的1997年出生, 相差10岁) ;文化基础差异大 (有16位具有西藏高中或中职教育经历, 其余为初中教育经历) ;汉语水平差异大 (有约20位同学汉语水平较高, 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普通话, 有7位同学很少能听懂, 有8位同学根本听不懂) 。

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勇敢。第一学期笔者对98名藏族学生进行了“音乐技能及兴趣调查”。在收回的8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笔者得到这样的反馈:一是其中79人在以前学校上过音乐课, 一周2课时。没有上过音乐课的有7人。2人没有填写。二是大部分学生爱唱歌、爱跳舞。尤其是爱唱藏歌、爱跳藏舞。三是不识谱。知道五线谱、简谱的学生比例不足10%。四是与汉族学生一样, 藏族学生更偏爱流行音乐, 其中有30%喜爱街舞。五是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音乐形式了解较少。

可见多数藏族学生入校学习前已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积累。这些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歌舞, 但对他民族的音乐形式了解较少。唱歌、跳舞是他们最快捷、最省时、最直接的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们能从中获得愉悦与成功的感受;但是, 藏族学生多数不识谱, 不利于学习新的曲目。因此, 教学过程中, 应适量增加流行音乐部分,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三矛盾

自2010年9月至今, 内地西藏中职班音乐课已经开设两学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中,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教学任务的艰巨, 但是收获颇丰。

1. 语言环境混乱

藏族儿童在母语的环境中成长, 至小学阶段, 包括汉语文在内的教师大多数是本地藏族教师, 他们汉语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了学生汉语的学习。学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主要使用藏语交流, 除汉语文外的科目, 多数教师都是使用藏语授课。到了中学, 师生之间虽用汉语交流, 但学生之间的交际、学习都依赖于藏语。而内地西藏班任课教师, 以本校为例, 除藏方派出的两名管理教师外, 其他都是汉族教师。所以, 课堂上只能使用汉语教学, 碰到学生不懂的字、词较难解释。比如, 在笔者的音乐课上, 藏族学生偶尔会用藏语交流, 而笔者却是局外之人, 非常被动。

2. 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藏族学生掌握的曲目很多, 但学习歌曲的方法非常原始, 即传统的“口耳相传”模式。听得多了, 自然会唱。藏族人在音乐上的得天独厚的敏感, 使得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准确地捕捉音乐信息。

虽然如此, 乐谱是音乐的可视化载体, 乐谱教学也是学习新曲目的一个重要步骤。乐谱上的信息丰富, 涵盖了一首乐曲的速度、表情、节奏、歌词、力度及作词、作曲等。但在我校的98名藏族学生中, 鲜有识谱者。离开乐谱, 学生只能凭耳朵来获取音乐信息, 这显然不够。会唱一首歌曲容易, 但要唱好并不容易。尤其在集体学习过程中, 乐谱能统一步调, 有利于教师分析、讲解歌曲细节。

3. 学习兴趣单一, 学习态度较差

藏族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与执著与生俱来。但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却有一定的心理排斥。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这批学生在古典音乐、西洋音乐方面的认知匮乏, 于是曾经试图给他们“补课”。结果是他们虽然喜爱新鲜事物, 但难以从古典音乐中得到审美享受, 甚至部分学生对此相当反感。学习态度方面, 部分藏族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意识较差, 学习习惯懒散。上课常有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这些现象表明:藏族学生渴望拓展知识领域, 开阔音乐视野, 但对他民族、他文化存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偏见, 其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尊重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形式和作品, 要改进对于音乐教学曲目的选择方法, 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的内涵。

流行音乐是都市化、电子化、网络化的产物。流行音乐动感和富于变化的节奏, 生活化和通俗易懂的歌词, 美丽的包装都极吸引青少年。有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青少年期是情绪、感情突变的时期, 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不“过瘾”, 不能满足要求, 因而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他们能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以及爵士节奏, 因而产生快感;少年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好奇, 羡慕并模仿他们, 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学习古典音乐在技巧上困难太多, 而流行歌曲无论是演唱或是演奏均比较容易, 所以他们更爱流行歌曲。

四期待

1. 改善语言环境, 加强双语学习

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对各科学习的影响巨大。理想化的情况是任课教师能应用汉、藏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必将有效地创造交流平台, 帮助藏族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以,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内地西藏中职班的任课教师可以学习藏语, 更好地与藏族学生交流。

2. 创新教学模式, 形成新颖的课程体系

考虑到西藏学生特殊的文化、语言背景, 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 既要重视单节课程的主题选择, 也要注重整体序列。唯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地训练, 细水长流,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思维, 敢于创新。如在教学中融入模块教学法。笔者在两个学期的教学中, 将课程分为歌唱、鉴赏、创作、乐理四大模块。以歌唱、创作为重点, 鉴赏、乐理为理论辅助, 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

3. 关注学习主体, 优化评价标准

现代教学理念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学习主体, 以生为本。

首先, 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喜好, 不歧视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有兴趣, 就有学习的动机。从学生兴趣出发并不是盲从、滥从。不切合实际的兴趣仍是不能满足的。学生的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而课时有限、教学设施有限, 当学生的要求不可能实现或偏离了健康的审美价值时, 教师须担当起掌舵之责, 为其回归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引航。

其次, 应从学生的能力出发。从学生能力出发, 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教学生已经会的, 不教学生学不会的。学生在中小学就烂熟的诸如《黄河》《梁祝》《茉莉花》等歌曲、器乐曲, 即使提及, 也只能是概括和精炼。学生掌握不了的, 如五线谱、和声、过难的声乐技巧、器乐技巧等不应作为重点。

最后, 应从对学生的考评出发, 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评方式。教师需要的是既能测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水平, 又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优劣的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内地西藏中职班的音乐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 就应该把个人性情修炼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重点。例如, 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风格与民族的歌曲, 发表有自己见解的小论文等。期末考评方式, 一方面, 可参考课堂表现;另一方面, 也可参照校内外艺术实践情况。

五结束语

内地西藏中职班是党中央为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进西藏、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紧密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西藏班是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 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性格、语言、学业基础等方面, 与内地学生有许多差异和特点。这都需要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语言, 是汉藏人民友谊的桥梁。音乐课是藏族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要以情感教学为投入, 以尊重文化为前提, 以学生特殊性为基础, 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策略为方式, 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积极性为手段, 只有综合使用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何艳、杜亚松.藏、汉族的中学生行为问题的精神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 2000 (4) [1]何艳、杜亚松.藏、汉族的中学生行为问题的精神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 2000 (4)

[2]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2]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4)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 反思 流行乐 主导兴趣

人是情感的动物,音乐是传递情感、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所以,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水平和认知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初中教学来说,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音乐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音乐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来说,”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它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时代性,更何况现在的学生生活属于高度信息化状态,音乐课就更要体现时尚性。如果还在死啃现有的教材,不再灵活地运用一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技能,势必会使本来已经呆板的课堂走入死胡同。所以我觉得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正统音乐,要了解流行乐坛、音乐动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当今多元化的音乐。使音乐课更活、更有时代性、更有美感,音乐课有了美,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了。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现手段、评价标准等多方面都有了具体而且详尽的要求,这应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指导纲要。然而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由于音乐课并不涉及升学考试,所以,音乐课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随着学业的加重,学生认为音乐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那么,音乐课该怎么上呢?学生到底想上什么样的音乐课呢?为了了解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此教师要打破之前和学生距离太远,导致教与学相互脱节的问题。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理解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据此,教师在入学伊始就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写写他们心中的课堂。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这样的途径转达给教师,无疑会增加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如笔者在这样的一节可安排之后就整理到了下列的内容:有学生说:“音乐给人快乐,音乐可以带走我们的烦恼,可现在的音乐课感觉不到了。”有学生说:“我们学生的音乐书太枯燥无味了,如果可以换成一些流行歌曲,那就太好了。”有学生写道:“音乐老师的表情太严肃,您也是一位时尚人士啊。”还有的学生写:“我们想要在音乐课堂上学到五线谱以及一些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等等。整理完这些内容,无疑会加深教师教学对于学生的了解,这样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希望改正调整的环节,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作出针对性的改进。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坚持这样的有效沟通。这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督促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下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上好一节初中音乐课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师能够教成什么样,关键还是看学生们学得怎样,参与的程度怎样。为此,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去上音乐课了,在音乐课堂上我不再那么严肃了,多了亲和力,课堂上安排的内容也多面化了,一节课中既加进了流行音乐元素,还安排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给学生留出了展示自我的时间,结果音乐课堂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之间多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默契。现在我和学生都觉得一节课时间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不够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充分钻研教材,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的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把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化了,才会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保持愉悦的心情带着所学的音乐知识走出音乐课堂,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音乐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学到知识。

青少年学生在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智力迅速发展,情绪情感比较强烈,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喜欢听听流行乐、做追星族、抗拒传统的自我表现。他们可以一直戴着耳机听MP3里的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他们可以把歌星的所有专辑和家史倒背如流但说不清其所爱的歌曲的风格和内涵,更别说相关的音乐知识;他们可以自封为“K歌之王”,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演一曲。针对这一群体、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放下高雅艺术所谓高高在上的架子,寻找一个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贴合的切入点,既要了解学生想要的,也应该知道学生缺少的,更加懂得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找准这个合适的切入点,即便我们作了充足的教学准备,学生也未必愿意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

总之,音乐教学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得来培养人才。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来说,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本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的目的来创造性的开展自己的学科教学,切实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成为跟上时代步伐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钟航燕.反思性教学让课堂更精彩[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2).

[2]田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孙梅玲.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流行潮”探析[J].仙居:仙居中学校刊,2006.

[4]陈冰倩.浅谈新时期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音乐教学反思 篇9

一、课前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很好,运用了最短的时间与学生形成默契,在短时间内运用坐如钟站如松等口令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强调了学生的坐姿以及站姿。还让学生模仿救护车的声音,大胆的张嘴来模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程中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一一给大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二、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可以的,主要是因为这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学生容易回答,并且能较好的组织语言回答,跟着教学的思路走。另外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选用的节奏拍打、画旋律线、以及运用图形谱等等形式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以至于在后面的主题听辨环节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不足:

一、学生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我没有关注到学生演唱的准确性,主要是固化的思维左右了我,一方面设计的流程我是唱两遍,因而就担心时间不够,就有点跑流程,没能在这个关注到学生的演唱,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应该要及时解决才行。不能一味跑流程,要时刻关注学生。

二、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也有问题,学生一般 情况来讲在公开课上的反应是非常好的,都乐于表现自己,配合度也是相当高,前面的A段部分讲解的非常顺利,以至于时间比较充裕,到了B段的时候就明显有拖拉了,以至于在后面的听辨环节,结构的讲解环节时间就非常的紧张。因而在公开课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好时间。

总结:

音乐对花教学反思 篇10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对唱形式。这课我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开始,学生就感受着民族音乐的韵律,从体验对唱入手,再欣赏河北民歌《对花》,引入新授。在了解把握音乐的同时,教师始终把审美放在核心位置,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表现,来把握音乐整体形象。

歌曲教学环节,教师从对唱入手,教师以演唱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解决“前倚音和上滑音”的教学。在演唱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对唱”“表演唱”这两种声乐演唱形式并积极大胆的表演,教师大力提倡个性化的表演。在歌曲《对花》的学习时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河北民歌的特色,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完成歌曲的学习。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唱一唱,演一演,从而引导挖掘学生的创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我始终坚持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体现爱护和尊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客观、公正、鼓励为主的方式开展师生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进行生生互评,使教学在评价中提高和升华。

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在运用课件教学的同时,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我们教学者而言,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太过依赖多媒体,反而是舍本逐末。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之初,有些教师不是认真研读教材,遴选教学内容,构思教学思路和方法,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软件的寻找、课件的制作上,看到一个好的课件后就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把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寄托于多媒体课件,把上好一节音乐课的“赌注”押在多媒体课件上,最终却使课堂效果落了空,徒有热闹的表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所拥有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让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焕发闪光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地去掘井止渴,同样可以正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用好现有媒体资源,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上下工夫。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优秀的课例,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为其增色不少,但关键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现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透射出的人格魅力及严谨有序、机智灵活、即兴生成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才是他们能够上好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于合作教学的全面认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老师都觉得,上音乐公开课、观摩课,必须要体现一些新课程的新事物,如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等,想法虽好,但有的效果却事与愿违。从一些课堂活动热闹的场面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只是注重音乐课的形式,并没有深入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场面热闹了,音乐美感却已缺失。如果只考虑形式如何与众不同,不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只考虑气氛如何活跃,不考虑“热闹”背后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将会远离我们,新课程的实质将无法得到体现。

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

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学科综合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很多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运用学科综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现实中,短短45分钟的音乐课,各种各样不同学科的内容充满课堂,但从热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音乐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大量综合知识的灌输干扰、削弱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偏离了教学重点,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例如有教师在教授有关藏族民歌知识的时候,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藏族的风土人情、西藏的历史、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等问题上的介绍,而忽略了歌曲的教唱,对藏族音乐的风格、节奏特征却鲜有涉及,一堂课下来,只让人觉得这并非音乐课,而偏离了音乐课堂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目标。

因此,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能简单的拿来即用,应结合音乐课教学的目标,抓住教材的音乐性特点,并善于寻找其他学科知识与音乐知识相对应的切合点,通过综合学科知识带动学生进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课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已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不是一定强调知识的笼统综合性,而要让其他学科知识为音乐课服务,为学习音乐知识服务。

四、回归音乐的本质

上一篇:中坪镇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下一篇:各种相关词语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