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2024-05-21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通用12篇)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1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态势没有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会维持低速增长,增速预计在7.1%左右。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经济会继续回升,全年有望实现8%的增速。

国内外机构调低我国经济预期增长幅度

各机构在2008年第四季度调低我国

经济预期增长幅度。2009年第一季度,仍有许多机构继续调低我国经济的预期增长幅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8个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的预期增长幅度从8.2%被调至7.4%,调整幅度为0.8个百分点。

各机构调低我国经济预期增长幅度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美国家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我国出口持续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呈负贡献率。第二,政府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下行速度,但由于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对私人投资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第三,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股市和楼市的动荡影响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预期,刺激内需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7.1%左右

上半年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

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国家从2008年10月实施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在经历2个季度之后,效果将开始显现,第二季度经济将进入上升调整期。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财政投入的持续带动作用,将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提高。

消费力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第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17%左右。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和财税等措施,如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新开工项目增加。第一季度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87.7%,意味着第二季度和今后再建和续建的项目将增加,经济增长存在后劲。同时,投资在结构方面会有积极变化。预计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为30.1%。

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预计2009年上半年进口增长率下降15.7%,出口增长率下降13.2%,进口增长率下降幅度超过出口增长率。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出口将继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加深了国际经济的调整程度,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综合多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低,预计在7.1%左右。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预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1%、6.5%和7.6%。从总需求来看,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15.7%。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

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实现8%

考虑到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基数较低,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能实现8%的预期目标。物价涨幅前低后高,预计全年上涨1.5%左右。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全国财政收入能够完成预算计划,中央财政会有所短收。

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重点将以落实好既有政策为主。据分析,上半年还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密切关注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把握好政府投资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尽快下拨中央投资,将其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后重建等。二是结合推进城镇化,以扩大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扩充市场容量,带动民间投资。三是推进投资审核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限制条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五是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处理好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与消化存量房的关系、住房保障与市场协调的关系以及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关系。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并适时微调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可能通过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等方式,继续保持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在利率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已经开始显露出触底反弹的迹象,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已经变得不再迫切,央行可能会暂时停止连续降息的政策。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信贷政策方面,第一季度新

增贷款已经接近全年的信贷增长目标,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远远超出了全年计划17%的增速,因此监管层应该会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进行适度调控。

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

当前经济回暖主要还是缘于投资拉动,消费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促进。一是加大财政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对象的保

障标准,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控制企业高管人员过高薪酬,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研究扩大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范围。同时,研究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三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政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及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鼓励培育消费热点,包括扩大汽车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发展旅游、网络、动漫等热点消费。五是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取消和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继续实行工商用电同价,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清理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六是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

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是密切跟踪分析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必要时继续适当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并对其出口适当给予补贴。二是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政策配套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继续简化口岸手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贸环境等。三是抓住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机,利用相对丰裕的外汇储备,增加对石油、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等的进口。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稳定出口企业收汇预期。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大力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四是继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等。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2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 在我国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在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简单而言就是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促进论, 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相关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 解释了在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利用的背景下, 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 进而促进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和就业需求的增加, 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促退论, 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负相关作用。我国促退论的主要支持者李运奇认为当社会资源存在闲置和滞存并存局面, 或者社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时, 货币数量增加的通货膨胀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中性论, 就是认为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中性论的基础是“货币中性”或者“货币超中性”为基础的, 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导致名义价格的同比例增长, 所以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本文目的意在研究中国1991年至2012年这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并分析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直持续不变的, 是否有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最后根据所得结果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1年开始有M1, M2数据统计以来, 我国的货币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特别是M2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为了研究在1991年至2012年之间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否可持续, 本文选取在此时间段内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方式是通过建立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说明我国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亦或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了改变。

引用1991年-2012年国家统计局最新GDP、M1、M2数据, 整体易见, 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有这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M2对我国GDP增长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简单的计量GDP与M2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果, 其中, R2值是0.99, 系数值是0.52, 系数T值是50.89, 系数P值是0.0000。

而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萧条, 我国在2008年-2010年进行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 对我国货币量有一个明显的扩张作用。但是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 正是由于这4万亿的投资, 加速了我国经济在多方面的产能过剩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 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负面作用。

其中GDPZZ为GDP增长率, M2ZZ为M2增长率, D1为虚拟变量, 在1991年-2007年值为0, 2008年-2012年值为1。

通过对其数据进行修正自相关后的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而相对于未设虚拟变量的回归值而言, M2、GDP增长率关系计量的结果是, R2值是0.5, 系数值是0.17, 系数T值是2.53, 系数P值是0.0211。

相比可以得出, 对于未设置虚拟变量的模型结果而言, 设有虚拟变量的模型有更好的解释能力。体现在:其一, 计量模型本身的解释能力得以提升。体现在与R2值的上升, 从50%提升为62%, 而系数的T值和P值也相比有所优化。其二, 经济学解释能力提升, 更加符合经济实际。从两者的回归结果可综合的看出:

第一, 1991年至2012年综合而言广义货币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是有正相关关系, 反映了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由于我国此前一直处于供给短缺, 投资严重不足, 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 所以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实际利率, 拉动投资规模,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 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进而加速经济增长。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 同时也符合托宾和汉密尔顿认为货币和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理论。

第二, 在2008年以后, 由于我国已经出现某些行业产能过剩, 所以广义货币M2增长已经无法有效拉动GDP的增长, 甚至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模型中虚拟变量D1的系数为负, 在现实中由于产出的饱和与有效需求的不足, 货币量的增长导致物价的上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1978年为基期, 至1991年已经累计上涨223.8%, 而到2012年更累计上涨579.7% (国家统计局2013数据) 。

同时通过计算GDP/M2可以发现每一单位M2所带来的GDP效应从1991年的1.1逐年减少至2012年的0.5。进一步说明了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逐年递减, 其作用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 在我国1991年-2012年这二十年来, 我国实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有促进作用, 表现为在高货币增长率下的高GDP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 导致生产力的解放, 扩大了社会总产出, 而作为资源中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合理增长,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市场的发展和扩大, 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任何资源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从虚拟变量D1值的系数为负和GDP/M2值的不断减少, 可以清楚的说明扩张型货币政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万能药, 货币量不合理的增长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协调, 导致资产价格虚高的情况, 最终会损害经济的增长, 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三、政策建议

第一, 合理调控货币发行量。我国的货币量供应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央行每年发行的新增货币量, 二是外汇占款。其中, 后者由于我国外汇的不断增加, 呈现绝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从近期而言, 随着我国货币不断升值, 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2012年同比只增长2%) , 所以央行对新增货币量的发行量控制就更为重要。

第二, 合理的运用货币调控手段。我国货币当局应该不断完善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回购和逆回购等调控货币量的手段, 积极主动的根据我国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所需货币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节, 进一步减少金融行业的杠杆率和风险, 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 货币政策要和现阶段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相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加深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水平, 而货币政策应该与国家长远目标相结合, 通过适当的扩张, 紧缩, 或者稳健的方式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增长与发展。

摘要: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者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91年至2012年二十多年来的货币量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 得出虽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其效果却在不断递减, 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近期已经不可持续。

关键词:货币政策,M2,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刘雅瑞.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评价.金融经济.2009

[3]王正耀.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4)

[4]赵建, 章月明.转轨经济中的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2010 (1)

[5]刘金全等.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3 (6)

[6]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 (7)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3

一、全年宏观经济增长趋势

从经济增长走势看,本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已过,开始出现逐步减速的趋势,影响经济增长趋势的因素有三组:一是突发性的大的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了较大压力;三是内需特别是投资增长的趋势。综合看,突发性的大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国内需求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然比较强劲,只有出口需求增长的回落才是导致今年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

笔者对2008年第二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为:第二季度GDP增长小幅反弹,下半年经济增长调整将有所加大,全年GDP增长仍将超过10%。决定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小幅反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投资增长将继续有所反弹;二是贸易顺差的恢复性增加。投资增长在第一季度的基础上将继续有所反弹,原因之一是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加速增长态势,将带动高耗能产业投资和整体投资继续有所加速。2008年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32.1%,其中住宅投资增长更高,达34.3%,分别比2007年同期加快4.7个和5.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是本轮投资扩张的重要引擎,占整个城镇投资的比重约为22%,其保持反弹的增长走势将继续扩大总体投资需求,并带动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加。原因之二是政府的换届效应与冰雪灾害后的灾后重建所增加的投资需求的结合,将继续促进投资增长的反弹。导致第二季度经济有所反弹的第二个因素是贸易顺差将有所反弹。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为414.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50.3亿美元,这是导致第一季度GDP 比2007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出口增长回落而进口加速增长是导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同比缩小的原因。进口加速主要受季节性和偶然性因素影响,第二季度后进口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我国加工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在55%左右,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回落必然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增长的回落。4月份贸易顺差为167亿美元,比第一季度月均值高21%,这显示顺差正在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对第二季度GDP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对当地GDP增长和物价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是存量财富或财产,从动态角度看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有限。一是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地震灾害所在地GDP占全国比重低,其对当期全国经济总量及增速影响很小。二是对四川省的旅游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估计全年四川省旅游业的损失为20亿美元,受灾地区旅游业占四川省的27%,而四川省占全国的份额大概是10%,因此这对全国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持续时间不是几个月,会持续几年,因为旅游资源受破坏严重,需要重建,同时次生灾害的隐患非常大,旅游消费信心的恢复需要一段较长时期。三是对物价上涨会有压力但不是很大。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产粮大省,其生猪产量占全国的11.6%,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但受灾严重的地区生猪和粮食占四川省的比重较低,因此,其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对全国物价的影响是微弱的。综合来看,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仍小于投资及贸易顺差的新增量,因此,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不会比第一季度慢,相反可能有一个小幅的反弹。预计第二季度GDP增长10.7%。

下半年经济增长减速会有所加大,但仍能保持10%以上。其理由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在上半年并不太明显,估计下半年会相当明显。国际油价和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全球三大经济体的同时减速都将逐步向我国传导,使我国出口增长在下半年显著放慢。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长可能逐步回落将导致整个投资增速回落。这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大幅走高的房价正在对住房消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增长1.5%,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第一季度比2007年同期下降1.4%。住房需求的减弱必然会逐步传导到投资领域,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长减速,从而引致整体投资增速放慢。尽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将新增一部分投资需求,增加GDP(预计今年投资量超过1000亿元,主要工作量在第三季度,会增加第三季度的GDP),但仍不足以弥补因出口增长的加速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长放慢而导致GDP增长放慢的影响。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慢到10%左右,全年GDP增长10.3%左右。

二、通货膨胀趋势

第二季度通胀水平有望高位回落,下半年回落幅度将会明显加大。一是我国经济增长正趋于放慢将减弱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第一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10.6%,比2007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放慢1.3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将比上年放慢1.6个百分点左右。基本可以确定,2007年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顶点,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将逐步走低,这将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二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将减弱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需求,这对生产资料价格增长将形成明显的反压。我国前几年一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由于过快的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剩的产能,但由于外需强、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使其轻易地转化为出口需求,从而保持了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增长,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和扩散,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慢,这将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使许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显现,进而将导致PPI增幅逐步回落。三是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恢复及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猪供给将大幅增加,再加上国家粮食库存充足及2008年夏粮丰收等,将大大改善农产品及食品的供求关系,从而明显遏制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

三、外部环境趋于恶化将对我国出口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目前对我国的影响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外部环境恶化及不确定性增大,将导致我国出口在下半年的调整力度加大,但不大可能出现过度调整。

2008年由于内需增长仍然比较强劲,经济增长的快慢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下滑,现在看来比原来预计的要好一些。美国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0.9%,较2007年第四季度有所加快,也好于此前社会的普遍预期(预期增长0.6%),其他经济数据也显示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如大型企业的盈利超出预期,受此影响,美元汇率趋于上升。但也有数据显示,占美国GDP70%的消费支出第一季度增长1%,增幅明显低于 2007年第四季度的2.3%;美国的就业已经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随着能源价格飙升、粮价飞涨、房价持续下跌,普遍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仍不容乐观。笔者认为,由于这次次贷危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的大危机,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尽管美国经济不至于陷入明显的衰退,但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中期性的,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速增长状态,因此,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既是明显的,也是中期性的。不过,由于我国出口的多元化以及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具有较强的优势,2008年的出口增长不大可能出现过度的调整。预计上半年出口增长20%,下半年出口增长将降至15%左右,全年出口增长在17%左右。

四、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历史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宏观调控平衡点的选择,即较理想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目标应该把握在:经济增长率在8%~10%区间,即防落的底线应在8%,低于9%应开始放松调控政策,8%或以下要明显地加大刺激政策力度,高于10%要采取适度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率要努力保持3%-5%,超过5%要采取较严厉的措施加以调控。以这一标准,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理想,CPI增幅超出正常水平,因此,要从抑制投资过快(抑制投资过快将会减小推动PPI上涨的需求压力)和直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两方面来保持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

1、仍然不能放松对投资的调控

货币政策除对灾区实行灵活的、区别对待的政策外,要继续保持从紧取向,特别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在信贷调控上,要根据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有保有压,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游资流入的管理。财政政策则可适度扩张,重在优化结构,尤其是对灾区重建以及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面可加大支出力度。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更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经济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应降低节能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的准入门槛。

2、加快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一要继续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支持抗震救灾的各项经济政策,尽快恢复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二要加大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力度,尽快研究制定扩大灾区重建投资方案。建议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国债,根据目前财政总盘子,今年可考虑发行300 亿-500亿元特别国债,加快灾区重建步伐。同时要监督落实对受灾地区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三要重点搞好灾后重建规划。目前灾后重建规划组已经成立,笔者建议新的规划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住房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防震等级,还要考虑它的材料、结构,如考虑多用木质结构;二是在四川省城乡协调发展改革试点框架下统筹考虑,城市、农村要统筹规划;三是要认真谋划人口迁移和产业布局调整,从未来的发展及地区优势来讲,这个地区主要应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人口和有些工业可考虑大迁移,迁到成都平原;四是要加大防治次生灾害发生的投入力度,消除灾害隐患。

3、治理通货膨胀要多管齐下

首先,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一方面要增加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率,扩大播种面积及提高单产,特别是要保障大米、猪肉两大核心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当前我们与其动用财力平抑物价平均水平,不如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当前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一部分产品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价格的一种校正,具有合理性,因此,政策上不宜对这部分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进行过度干预。当前政府重点要做好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护工作,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继续提高最低社会保障线,增加离退休职工的工资,以及对低收入人群提供物价补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再次,要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树立对宏观调控的信心以及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以稳定通胀预期。最后,要抑制公共服务品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4、择机进行价格机制改革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分析 篇4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综合协调,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

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

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评估 篇5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就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在经济领域,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这是因为面对动态变化的经济形势,任何结论的正确性、时效性都是相对的,只有科学的方法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精妙的分析结论是“金”,很宝贵,但往往只能用于一时一地;科学的分析方法才是“点金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持久的意义。从经济周期的阶段位置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可以预测未来可能的运行方向。经济周期与投资周期、消费周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从经济周期中可以看出2007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高点;从投资周期中可以看出与工业相比,周期性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也使中国经济周期更具有古典经济周期的特征。与现代经济周期相比,古典经济周期波动的震幅更大。一旦经济出现逆转,很可能以较为剧烈的方式,对前期扭曲或错置的投资进行调整;从消费周期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房改以来,住房消费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增长率在15%-45%之间波动,而且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其竣工面积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6年以来,出现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绝对量超过竣工面积的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季度GDP增速从1季度的6.1%及2季度的7.9%进一步加速至8.9%,全年GDP增速保8已无太多悬念。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幅会高于2009年,估计为9-9.5%,但增长后劲不足,呈现“倒V”型的走势。至于经济政策方面,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但是我们认为保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调整,以避免明年经济过热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现在我国的基本情况是: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仍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包括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和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包括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财政收支矛盾仍突出,赤字保持较高水平。总体来看,2010

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赤字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仍可能维持在9500亿左右,占GDP比重为2.4%左右。

在观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上,也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下面就说一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第一,在观察分析中,我们应当注重把技术分析和制度分析结合起来:这两种

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在目前“学科细化”的背景下,由于制度分析对跨学科知识素养要求较高,国内外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术分析、轻制度分析”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学界未能准确预测此次金融危机的关键就在于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技术分析上,没有对制度分析给予应有的重视。

第二,在观察分析中,我们应当注重把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总量分

析的方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经济形势基本面的判断。我们看到,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社会信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通过总量分析及时作出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这样一个战略判断,稳住了人心,统一了思想和行动,我们在观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既要重数据,又不能唯数据,应把总量分析手段和结构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第三,在观察分析中,我们应当注重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起来:实证分

析和规范分析都是我们认识现实经济生活的重要方法,两者不可偏废。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时,往往重在关注现实,不管价值判断,涉及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人们社会福利的影响,作出价值判断,涉及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在认识宏观经济形势时,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客观分析各类经济现象,更要认真思考和实践“发展为了谁”、“靠谁发展”等基本命题,对经济行为作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则的价值判断,从而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更加具有理性价值和人本意义。

第四,在观察分析中,我们应当注重把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结合起来:经济从

来不是社会生活中的独立领域。最近,进入21世纪以来,近4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经济学领域,不过,如果深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绿色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并非来自经济领域,而是来自环保与政治力量的双重强力推动,这是因为如果按照完全自由的市场选择,低碳经济在现阶段很难形成规模。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算经济账,而应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丰富而具体的社会生活。各级青联组织和广大青联委员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6

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同时又要既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和通货紧缩的归来.

作 者:李光洲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00刊 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QUARTERLY年,卷(期):18(3)分类号:F123.16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7

1.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夯实国民经济基础。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重点, 更是难点。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变, 必须注意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挑战, 增强农业竞争能力。对外开往使农业的国际市场国内化, 国内市场国际化, 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国内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只有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改善要素结构, 积极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才能不断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3.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是如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水平, 方式是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充分考虑全面可持续发展, 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不断增加农业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二、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1.农村产业结构比重失衡。大部分农村还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第二、三产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较低,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3.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例低,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增收。4.农业规模产业发展较慢。农业规模企业发展慢、规模小、特色不突出, 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偏低, 带动能力有限, 抵御风险能力弱。5.农村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往往选择外出创业或打工,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就业, 致使农村人才匮乏。6.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偏低。受运营资金、实用技能、信息获取、文化素养、管理经验、营销能力、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 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较弱。7.农业服务体系不够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服务需求的市场化、多样化和动态化, 传统服务体系显现出方式落后、领域狭窄、实效差等问题。8.农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力支持是刚性需要, 虽然投入绝对值不断增加, 但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的需求。

三、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必须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扶持引导作用, 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鼓励和保护农民自愿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意识,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步推进。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市场导向,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降级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加快经营方式转变, 鼓励经营体制创新, 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 组织剩余劳动力就地流转, 增加农民家庭收入。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粮食基本供应的前提下,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鼓励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 重点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鼓励企业园区建设, 形成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现代流通业、特色文化等产业。4.加快完善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领域、多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 丰富完善涉农服务体系。重点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病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机构, 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和产品安全。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力度, 重点攻克基本生产、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5.加快实施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创业能力的培训, 提高创业的信心和本领。政府制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 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 吸引外出农民返乡创业, 鼓励农村经纪人和种养能手提供技术、营销的支持, 鼓励涉农部门和农技专家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 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成功率。6.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 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建设城乡统一的服务设施基础网络;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 形成开放的流通网络和统一的市场机制;实现城乡科技的一体化, 城市科技扶持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杨雪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范式困境与破解路径[J].学术月刊, 2013 (08) .

[2]崔丹.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 2014 (19) .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新思考 篇8

影响经济发展结局的是增长进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其速度,正如影响人类健康和预期寿命的是饮食质量而不仅仅是食品的数量一样,这就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原因所在。提起经济增长质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益方面。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所包括的内容远远不止如此。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恶化、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日益严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一 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GDP的真实性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探讨,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真实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形势下,对GDP的核算在理论上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GDP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制度存在着局限性

对GDP进行核算时采用的是“生产原则”而不是实现原则,即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使用未作区分,这种做法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大的弊端。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特别是在目前的买方市场形势下,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经济中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据国家有关部门对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分析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3%。大量的无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库存或只能削价处理。对于这些进入库存或削价处理的商品,在核算时已经计入了GDP,但它们的价值却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从而会造成GDP的虚假成份。

(二)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着失真的可能

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统计对象更加广泛、复杂、多变,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没有按市场规律作出及时的调整,基层统计力量过于薄弱,统计队伍素质较低,这使得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失真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法还没有真正起到其监督作用,致使我国大部分统计工作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统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往往受利益驱使,统计的质量与可靠性受到威胁。统计工作者的业绩与当地的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领导干部的业绩则与当地所创造的GDP联系在一起,这些现实存在的行为机制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对统计数据干预的行为,统计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统计职权,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从地方利益出发,屈从于领导的意志而人为地臆造数据,从而造成统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间扭曲。

二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波动率分析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用经济增长波动率来反映:

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率=──────────────────

上年经济增长率

从1985年到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波动较大,但自1993年以来波动率基本上维持在-0.02~0.02之间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9

市】: 广东 【颁发时间】:2010-10-15 【发文字号】:穗国房字〔2010〕1311号 【发文机构】: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地方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 【实施日期】:2010-10-15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类

别】:房地产交易与市场

法规内容: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近期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有关精神,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坚决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在本市市辖十区暂时实行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的政策。对于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包括购房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及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对于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不得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对于未满18周岁的人士,不得在本市单独购买商品住房;对于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商品住房,严格按照《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房地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建住房”2006?171号)等有关政策执行。新购商品住房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信贷政策。

商品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所有商品住房交易必须执行本意见规定。交易时间的认定,新建商品住房以在本市房地产主管部门信息系统网签购房合同的时间为准,二手住房买卖以房地产交易登记部门业务收件时间为准。对违反规定购买商品住房的,房地产交易登记部门不予受理房地产登记。

二、严格执行国家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消费性贷款用于购买住房。禁止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额度随房产评估价值浮动、不指明用途的住房抵押贷款;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各商业银行不得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

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90平方米)以下或按规定购买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其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其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

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房地产税收政策

地方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我市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的公告》(2010年第1号),重点加强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四、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在解决2008年住房调查在册的7717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后,将住房保障范围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年底前,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通过土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多渠道、多模式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加快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

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

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 篇10

一、宏观经济走向

(一) 人均消费增长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民的可承受购买力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消费者的可承受购买力从一定的程度上是与我国的政策有关。想要促进国民购买力, 就必须积极的拉动内需, 推动政策, 借此带动国民消费水平。让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稳定的发展和进步。而近几年国家也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政策, 以应对许多制约消费者的购买因素, 用从而减轻消费者的购买负担以促进消费的增长, 尤其是对一些汽车产品或是家用电器。而对于我们熟悉的房地产业国家更是出台许多政策来缓解楼价越演越烈的飙升。虽然这些政策对于房价的下调作用极小, 却打击了许多跟风消费者购买房产的积极性。

但因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频频降临到我国, 也会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导致人均购买力下降。对此, 针对这些因素国家应进行相对应的宏观调控, 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改善国民生活购买力, 推进经济发展, 真正做到具体问题用具体方法分析。另一点亦可通过增加国民人均收入来推动消费的增长, 拉动其购买力。国民收入增加, 自然会主动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及消费标准, 在减少自身负担的情况下, 人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国家推出扶持政策, 增加国民消费, 最终会为拉动消费水平做出有利的贡献。

(二) 通货膨胀导致压力增加

从我国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到如今已经进入的稳定状态, 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和风险需要承担。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且纵观历史,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 历次治理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大部分的治理都使国家经济大幅下滑。初期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 皆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用以控制物价。事实证明, 单纯的依靠政府行为抑制通货膨胀是无法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不能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得到长期的协调。而随着的国家市场化的速度提升。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变得多样化, 其中仍然会存在着治理措施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政策和政策之间不能有效且合理的配合, 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也不能和其他的经济目标有效结合, 反而使通货膨胀所付出的成本过高。

现如今, 我国治理的通货膨胀的方法仍然可以有效压制通货膨胀, 但往往这种紧急的政策调控会让资金的流动性减慢, 社会生产力之间难以运转, 市场疲软, 经济下滑。一旦通货膨胀的现象爆发, 人们手中的货币便会无法购买之前相对应的产品, 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如此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进行有效调控。提高经济发展得质量, 进一步控制通货膨胀的输入性, 理顺价格和货币之间的关系。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国民消费、国家进出口贸易以及有效经济调节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 物价上涨速度过快

当下物价上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归根结底是由于流动性宽松和长期累积因素造成的。由于投资增长速度快, 拉动部分生产要素, 使其价格大幅上升。而农产品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涨也使物价上涨过快。虽然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是我国无法控制的, 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减缩企业对于资源的消耗, 降低企业对产品结构的原料消耗, 也可以解决问题。

同样, 我国因全球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其对我国的经济前进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制约力。许多自产自销的产业已经无法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故而需大量引进国外产品来补充国内消费需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以及生活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 从而导致进口产品的价格大幅涨价, 更加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仅如此, 我国各地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更是让农产品的价格大幅上升, 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直接影响到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厂家和相应的企业发展, 进而带动了周围衍生产品物价上调。

二、我国后续宏观经济走向

(一) 调整货币政策、严防通货膨胀

现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问题已经转向, 需同时面临价格下跌和经济下滑的压力, 现在集中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连环效应, 已经在基本上替代了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情形分析, 财政货币已经陷入一种无法选择的困境中。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作为验证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如果指数上升幅度较大, 便说明通货膨胀已经是经济不稳定的其中因素, 而央行的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都会造成经济前景的迷茫。所以消费者物价指数过高的拉升往往不被世人所看好。历史的经济政策是稳定增长, 而我们下一阶段的政策目标是既要符合稳定增长的目标, 又要严防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样境况就需要国家及时的采取调整货币政策、进一步的加大经济财政措施, 采取积极的财政策略和宽松货币政策, 推进经济增长的进程。积极主动的政策利于扩大内需, 应对我国现有的内需不足症状,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增加货币供应的速度来拉动增长。如此一来既能拉低信贷的门槛, 又能使利率降低。

(二) 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勇于改革创新

财政政策是由四大投资产业支撑, 分别是民生投资、结构调整投资、创新投资、三农投资,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对于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更是没有提出相应保护体系。如农村已经遭到严重损坏的水利设施, 或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以及农村道路等, 都有了明显征兆。为了拉动农作物生产的积极性, 国家应建立起一个长效且稳定的价格保障体系和产品供给机制。

同样也应该在改革税制上加大力度, 实施结构性减税, 而非单一的减税。目前, 我国的国民消费存在着上升的趋势, 上阶段消费的上升是依靠着政策拉动消费, 而下一步的政策便可以锁定为推动消费上升, 把主要方向定义为国民消费能力。治理经济下滑和扩大内需的可行政策选择皆可打破原始收入分配的格局, 加大财政力度, 向贫穷阶层转移支付能力, 缩小贫富收入差距, 减轻负担。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向低收入阶级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 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的不断前进和创新, 推进了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变更,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改革, 政府必须要推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有效且科学的法律机制, 而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对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进行严谨且细致的监督与监管, 以减轻权利对国家共有资产的侵害, 创立可以有效打击不法分子侵蚀国有资产和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非法行为监管体系。减轻因“灰色收入”的肆意妄为而产生的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悬殊等现象。完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民主法律监管体系以及司法体系。在国家经济财政体制改革上, 进一步改进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权力, 给地方正确有效的融资渠道, 以便于政府可以及时的控制价格。

三、结语

我国在经济发展前进道路中, 为了有效的拉近经济发展, 势必要对各级经济进行及时和适度的宏观调控, 保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平稳运行, 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 采用适度的改革措施和手段, 不断建立起健康完善的经济体系, 让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平稳前行。

摘要:我国经济在近几年中从整体的角度上看是有了质的飞跃,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对于新兴经济建设的前进有了新的认知和了解, 但如何正确有效的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前进以及发扬我国的社会经济宏观调控,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 我国的经济正在呈阶梯式回暖, 并且已经进入到全面恢复的时期, 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得来的是多么不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政策的不足, 并且针对现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 以便让我国经济发展的更远, 更强。

关键词:宏观经济,走势,政策调控

参考文献

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篇11

宏观经济政策的突破口--积极的资本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肯定要淡出,积极货币政策难当大任 中国经济保持出人意料高增长的同时,两大问题的困扰日益加剧:通货紧缩与财政收入增长明显趋缓.前者表明国债投资对民资、外资的挤出效应这只潜伏已久的“病猫”开始发威;后者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已是强弩之末,难以为继.各方面的.迹象显示,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正当其时.

作 者:福卡  作者单位: 刊 名:金融信息参考 英文刊名:FINANCIAL DIGEST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篇1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且日趋繁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分不开的。从宏观层面方面来看,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发挥市场经 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都显得那么有必要。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是一帆风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延续到现在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步之遥。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还是稳步前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首先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偏快,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及别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之间是恰当和合理的,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相对宽松和渐进的活力;相反,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额度,往往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疲软或紧张,常见的是后者,带来供需失调等失常现象。正是这样,从原定各个规划看,主观上期望和预测在此适度空间;而执行结果却是一超再超,几年来达到两位数,并在渐次攀升,决非吉兆。二是投资规模偏大这几年来投资增长率多在消费增长率的一倍左右,居高不下,习以为常。这固然可能加快了经济增长,然而也挤占了国民所得,压缩了消费份额,以致积累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认定合理的上限三七开逆转为倒**开,在世界是特例,既不利于改善民生,又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协调。这与过去整个分配有些重国计、轻民生和重资本、轻劳动有关。

三是物价指数偏高过高的物价水平,导致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压力更是像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物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降低。再者,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也增长过快、规模偏大。这似乎是好事,为经济发展添注活力,成为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外汇储备也是大国。但是,由此带来几个问题,如外向依存度高于某些外贸大国,以致风险也高;外汇储备过大,以致货币发行过多,并引起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四个方面,除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外,还有失业就业问题,相互联动,应当求得一个最佳平衡。这几年经济增长偏快,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失业、待业形势未有根本好转。虽然,城镇失业登记率稍有下降,而对照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际失业、待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有宏观条件原因,也不能认为没有主观的疏忽,如一度强调“减员增效”和大量拆迁、大量征地,或许在宏观调控中是一个盲点。从根本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呵护不够。此外,大家开始觉察除国际化可能过热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能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和竞争过度,农田缩减过多,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过多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反映为宏观调控的不全和不力。

当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些宏观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只能静观其变,这有一定根据,但是完全靠静观其变,显得无能为力。停留于这点,将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卸责,甚至承认市场经济的万能,排斥宏观调控的必要。如果否定宏观调控,一味信赖单纯的市场经济,那是空想,既悖于理,又害于行。

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之所以一直发生较大或很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常见的所谓过热,根子在于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过快速度的倾向,即通称的GDP情结或增长冲动。“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当年强调时,明确以效益为前提,最早择定翻两番目标,同样有此前提。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偏于一端,就生抵触。后来在理解上,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忽视或丢掉了这个前提。发展经济学告诉人们,从最早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后来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从片面、过度地追求发展速度转换到适当的快速,其实质和重点不仅在数量增长,更在质效提高,才有其实际价值。大家懂得,GDP作为综合指标,无可替代,但是有其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成本和结构等多种内涵。追求过快的速度,不择手段,不计其他,必然会以损害和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是得不偿失和违反初衷并难以持久永续的。

其次,对片面追求过高速度,大家不是没有认识其危害,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看,问题多多,决策多多,好像是的确已拨正,越来越明朗。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依旧不知反省,一犯再犯,长期如幽灵般在游荡呢?有人先后揭示,关键在整个体制没有转变,有关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直接表现在政绩考核和人事考核上,有形无形地还是GDP为纲,导致相互攀比,个个争先,深恐落伍。从多个省市区看,不高于全国平均,似乎就失职了。出现过高增长,无不沾沾自喜,不以为险,只以为喜。与此相应,在财政体制上,财权与事权下放后缺乏制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兴财和项目兴财,导致上述几个“化”的过热。于是对待宏观调控,不少地方或明或暗地声称:“这是国家和中央的事,地方不用管也管不上”,“全国要下,别人在下,正是本地大干快上的好时机”,“即使我们冒了也无妨,否则老实人吃亏”。经过上下博弈,一个国家发改委面对多路诸侯,胜算是渺茫的。宏观调控之难,难在这种利益基础上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

再者,在上述经济运行态势下,“一俊遮百丑”,“万事快为首”,使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力量耗在追求速度上,对整体工作是很强的冲击,撞出了一串薄弱环节甚至断层。GDP是产出,不计投入,以致造成数量优先,质效让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都不在话下,城市经营和负债经营列为绝招,可持续发展逸出了眼界。倾全力于经济增长,不免放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只顾近期,不顾长远,使某些问题迟迟不能处理得当,直至积重难返。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步履蹒跚,以致如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崛起为新的三座大山,无不直接、间接地来自顾此失彼和轻重倒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很多事情,不到问题成堆,矛盾锐化,不能获得警觉,被迫而仓促应付,而是GDP挂帅,抓了一点丢了九点。宏观调控,贵在事前预见,而大多变为事后救急,难度倍增,代价也倍增了。

上一篇:提干资料分析练习下一篇:三个和尚课件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