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面临新考验

2024-06-10

宏观调控面临新考验(共4篇)

宏观调控面临新考验 篇1

档案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进步的认识积累和经验总结, 是党和政府勤政务实、科学决策、高效行政的参考依据,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 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档案不仅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履历存证和历史积淀, 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繁荣的文化依托和前行阶梯。

1 对档案工作新地位、新机遇、新挑战的再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档案接收、保存的范围日益扩大, 档案工作服务领域日益拓宽, 档案工作正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它是一项实时记载、保存和界定上至国体、政体, 下至各社会主体 (包括法人和自然人) 身份、地位、权益及其相互关系的社会事业, 是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确保其规范、有序运行、和谐发展的基石。

从现阶段档案工作的实践来看, 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 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机关需要需要档案部门发挥资治辅政作用, 他们需要从档案中获得对其行使职能不可或缺的法律依据、重要事实、处事结果和工作经验;经济领域需要档案部门发挥经济助推作用, 需要从档案中获得有关生产、经营、销售、科研和技术革新的数据信息、经验和教训;文化、教育等部门需要档案部门发挥文明教化作用, 需要从档案中获得更直观、更真实、更生动、更可信的宣传、教育素材, 借用档案中蕴藏着的宝贵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工商、公安、民政、社保、卫生等系统需要档案部门发挥参与社会管理作用, 需要依据档案开展执法、理政, 以妥善处理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矛盾, 化解各种社会危机;各级党的机关也需要运用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荣历程上积累起来的大量的文献资源、档案史料和党建经验, 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即需要档案部门发挥党建促进作用。庞大、芜杂的经济信息和社会信息, 需要由档案部门来实时记录、整理与传承, 档案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 较以往大大增加。如何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 把三线工作变成一线工作, 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并努力做好。

2 增强使命感、消除寂寞感、强化危机感

档案工作作为重要的文化、社会事业, 是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档案事业作为一项承前启后的重要文化事业, 繁荣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渊源、文脉资源、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水平。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档案是全党、全国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做好档案工作,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档案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档案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档案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档案工作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档案工作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 我们要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

由于滞后性、从属性与边缘性的特点, 档案工作难以成为一线工作, 档案部门难以成为一线部门, 档案工作者也难以处于受人注目的前台位置, 参与轰轰烈烈的场面, 并得到鲜花与掌声, 所谓的“社会地位”也就不可能很高。档案工作的性质, 决定了档案部门就是个相对清冷的部门。档案工作者最忌的就是有浮燥心理, 面对繁华世界一定要沉得住气,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档案工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恐慌, 就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 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档案人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创造新业绩。如何战胜本领恐慌?没有别的办法, 就是要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精神, 脚踏实地, 勤奋努力, 锲而不舍, 孜孜以求。为此我们特别要:

2.1 提升学习力, 开拓知识面

当前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 不会学习将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同样, 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技术也在日新月异, 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 将最终会被淘汰。要做好档案工作, 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懂得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档案专业基本知识, 掌握档案工作的方法和规律, 精通档案业务, 更要熟悉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 还要学习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它专业知识。例如: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领导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新闻学、编辑学、出版学等方面的知识。终身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操作、管理、信息开发与安全保护等各种能力, 成为全能型、复合型人才。

2.2 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再上新台阶的动力, 新形势下, 以往那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工作做法将不再适应。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在具体的档案活动中要善于把握、敏感抓住各种创新机遇, 不断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特征、新道路, 提出新对策、新办法。一位现代的档案工作者, 要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获得档案资料, 要积极投身于现代经济社会建设之中, 和人民群众一道奋发突强, 锐意进取, 积极在创新工作中取得突破性发展。要克服档案工作投入少、设备差、领导重视程度低的实际困难, 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要有强烈的科学创新意识, 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够干好档案工作, 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3 提高信息意识, 掌握信息技能

信息意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首先要保持对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信息的高度关注, 其次要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同时要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 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 把风险降到最低。

信息技能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中应具备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 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 为公众所利用。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档案工作者还应有用户分析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网络媒体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 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 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 提高档案信息传播的效果。

社会的进步要求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高素质、迎接挑战。

摘要:面对档案工作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广大档案工作者应增强使命感、消除寂寞感、强化危机感, 提升学习力, 开拓知识面;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意识, 掌握信息技能。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素养,考验

参考文献

[1]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山西档案, 2009, 1.

[2]档案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J].经营管理者, 2010, 13.

[3]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之本[J].兰台内外, 2009, 6.

[4]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山西档案, 2009, 2.

日本新首相面临严峻考验等 篇2

吉南部局势失控政府授权军队格杀勿论

据外电报道,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近日爆发种族暴力冲突事件,并扩大为骚乱,目前已经导致逾千人伤亡。吉临时政府当天向俄罗斯寻求军事援助,称吉南部局势“已失控”,并授权给军队镇压与当局对抗的人,称对破坏分子“格杀勿论”。

巴黎2万华人示威抗议治安不良

法国首都两万多华人近日上街展开“反暴力、要安全”游行,希望法国治安部门加强整治,打击盗抢犯罪,维护华人社区的安全。此次游行发起人之一的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说,巴黎部分地区近日治安不靖,华人成为匪徒目标,华人聚居的美丽城地区,几乎每日都有抢劫案,严重影响了生活。

西班牙爆发6年来最大罢工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政策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等多座城市6月8日相继爆发了公共机构员工的大罢工,抗议政府出台的旨在缓解国家财政赤字的紧缩政策,导致学校和法院不得不关闭,医院也仅有急诊室正常服务。这是自2004年工人社会党上台以来西班牙爆发的最大规模罢工。

英格兰枪击事件死亡12人

英格兰最北部的坎布里亚郡近日发生枪击事件,已造成12人死亡,另外至少有25人受伤。当地警方说,凶手是52岁的出租车司机德里克·伯德。凶手行凶后自杀,其行凶动机正在调查中。警方说,伯德带着枪支,在丛林里抛弃他的出租车,然后持枪在6个地区流窜,进行疯狂射击,打死打伤多人。

萨科齐支持率又降民众反对延后退休

宏观调控面临新考验 篇3

1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越来越快, 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广大农民朋友们快速致富的一种选择, 尽管规模化养殖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不容被忽视的。 大多养殖厂中大量的粪污产生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 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也逐年加大, 对城镇、工矿及其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严重地恶化了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 破坏了生态平衡, 对其周围生存的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环保部门已经发现, 由于相应得环保设施不完备, 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加之大部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 国家依法治理的力度不够, 养殖污染随着养殖户的增加而污染压力增大, 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 法规及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 但落实不到位, 执行力度不够, 效果依然不明显, 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 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对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负担, 对养殖环境的控制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2 畜禽养殖时存在的安全隐患急需解决

无论我们每个人身处于何种社会地位, 从事社会何种行业, 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是大于一切的。以前我国经济不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落后, 肉、蛋、乳属于当年生活中的奢侈品, 虽然当时很缺乏, 但它是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食材, 人们吃着健康、安全、放心。 如今社会发展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想吃啥有啥了, 可却吃着不踏实、不放心、不安全了, 吃着也没有该有的香味了, 是因为我们的嘴刁了, 还是肚子饱着吃着没口味了。 谁也不可否认如今的事实, 竞争社会, 一些养殖户在科学知识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为了缩短畜禽养殖时间, 降低畜禽养殖成本, 减少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 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化学合成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养殖行业, 且有泛滥之势, 但同时也导致了药物在畜禽体内的滞留或蓄积, 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地威胁。 民以食为天, 尽管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给这个行业的很多人带来了骄人的财富,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造成民众对于包括畜产品在内的食物安全的关注, 同时也加大了对于畜牧养殖安全的要求, 确保饲料安全是做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广大民众越来越关注动物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 无公害、无污染、环保健康食品已成为全世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追求。 今年两会, 李总理在作政府报告时, 5 次提到食品安全问题, 表明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同时, 也有不少代表议案再次提及食品安全问题, 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当成惠民生大事来抓, 积极推动和实施。

3 新形势下畜禽养殖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

宏观调控面临新考验 篇4

随着市场经济和粮食市场化的发展,影响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粮食市场持续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综合运用其他经济调控政策对粮食进行调控已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难点之一

今年这一轮粮价上涨是在我国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与过去国内粮价上涨都是由粮食生产减产所引发的市场背景完全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刻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市场融合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影响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越来越多,且更为复杂。第一,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高达9.6万亿元,相当于正常年份的两倍;2010年,货币信贷政策虽有所收紧,但仍可能突破央行7.5万亿元的年度目标。市场流动性过剩,在股市不景气和房地产市场价格面临下调的情况下,社会游资开始转移炒作农产品,从“豆你玩”、“辣翻天”、“蒜你狠”到“姜你军”现象的出现均与社会游资炒作密切相关。特别是2007年以来,小麦主产区民间社会资本开始批量进入粮食领域,大规模投资建仓收购粮食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主产区社会粮仓过剩。由于粮仓用途较窄,投资者急于收回投资,利用国家小麦最低收购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抢购粮源。在此轮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中,同样也存在着社会游资炒作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加大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将游资及其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金融风险隔离于攸关粮食安全的主要粮食品种之外,并不是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受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粮食市场的波动和主要粮食品种的“轮涨”态势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第二,目前,国内粮食市场购销经营门槛较低,经营主体混杂,粮食流通环节太多,粮食从种粮农民手中卖到国家粮食仓库和加工企业至少要经过2至3个甚至更多的经销环节,层层加码加价,不仅影响市场信息传递,抬高市场粮价,更会给价格“推手”提供制造购销梗阻、人为操纵价格走向的机会,为社会游资炒作提供了空间。粮价上涨的结果往往是农民获益较少,大头利益却留在了中间经销商手里。培育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监管,减少粮食流通层级,提升流通效率,也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库存等基础信息,统计不够规范,官方数字与民间数字往往存在着较大出入,不仅给社会利用虚假信息投机炒作粮价提供了条件,也给国家科学制定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带来困难。在现行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管理分离的行政体制下,搞准这些科学调控粮食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信息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第四,外资垄断中国粮食市场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具有国外资金背景的企业不断在我国粮产主产区广布收购网点,纷纷介入粮食流通领域,利用资金优势和企业实力,高价收购,控制粮源。如何合理有效控制外资介入粮食领域,避免外资抢购粮食,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五,国际市场粮价存在着明显的传导效应。2008年,当埃及为平抑国内高粮价、宣布限制大米出口后,迅速引发全球三大出口国印度、泰国、越南的效仿,由此引发了国际米市的危机。今年,当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宣布小麦出口禁令时,国际小麦市场价格随即大幅上升,引起多国跟进,国际市场粮价发生剧烈动荡。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国际上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金融化”,大量投机性“热钱”炒作农产品期货,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剧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对国内市场粮价具有明显的传导效应。在上述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影响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很难做到调控有力、及时高效。

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目标具有多样性,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如何对调控目标进行科学取舍、有所侧重,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难点之二

从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目标来进行的,即保护生产者种粮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价稳定,维护消费者利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由于粮食市场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目标会在不同时期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粮食安全形势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在粮食宏观调控上,相对弱化了国家财政负担的目标,将调控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上。从2004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民一系列的直补力度、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含临时收储政策,下同)等措施,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发展,取得了我国在粮食生产历史上难得的6年大丰收。但是,应该清醒看到:我国粮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旧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剪刀差”现象又开始出现,具体表现在: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逐步扩大;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的差距逐步扩大;种植经济作物收入与种粮收入的差距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造成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种粮土地等大量流失,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由于种粮的效益低下,而且发展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来讲几乎没有直接的贡献,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是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和林果等种植面积。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种粮亩均生产收益为575元,露地种蔬菜亩均生产收益为2224.6元,大棚种植蔬菜亩均生产收益为5185元,种水果亩均生产收益为2227.5元,种植1亩大棚蔬菜的收益可以抵得上9亩粮食的收益。因此,少数地方甚至把建设“无粮县”、“无粮乡”、“无粮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如果不解决好种粮效益低下的问题,国家粮食安全将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所以,有不少人认为:今年粮价上涨并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它承载着粮食要求回归自身价格的强烈诉求,是自然的经济规律调控的结果。国家应该借助这次契机,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新剪刀差”,进而巩固粮食基础地位,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当前的问题是,防通胀是我国今年经济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粮价的走高无疑会推高CPI,由此引发人们对通胀压力的担忧。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食品所占权重为34%,粮价走势对CPI涨幅的影响十分明显。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仇焕认为,粮食价格每上涨1%会使CPI上涨0.3%,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每上涨1%会使CPI上涨0.09%、0.09%和0.12%。为此,针对这一轮粮价上涨,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价的措施,防止粮价涨幅过大冲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粮价不涨国家要调控,涨高了也要调控,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粮价与过去相比已在相对高位上运行的情况下,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是否还应继续提高?如需提高,其幅度应多大为宜?等等,都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对政府来讲,在这种粮食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应向哪个目标倾斜和侧重,无疑是一个带有很大争议的艰难选择,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又一大难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虽然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但由于受长期以来行政调控惯性思维的影响,如何科学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实施调控政策,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难点之三

自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对粮食市场调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率先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实施,2006年在小麦主产区实施,2008年在东北3省和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实施。该项政策设计的核心是“托市”,目的是通过“托市”促进粮价回升到最低收购价之上,在最低收购价之上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政府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直属企业(以下简称中储粮企业)负责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执行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所需贷款利息及相关费用补贴由中央财政负担,对中储粮企业按标准实行包干使用,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粮权属中央,由国家统一在粮食批发市场上进行竞价拍卖。

从2005年至2009年5年来的政策执行效果看,一是有效保护了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利益,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二是国家对最低收购价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实行竞卖机制,适时投放市场,保证市场供应,调节市场供求,有效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实现了国内粮食市场稳定的调控目标;三是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然后进行市场竞价销售以及跨省调拨,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6年连续增长,面对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球粮价波动,而国内粮食市场能保持稳定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设计看,体现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从政策具体实施看,体现了政府委托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体现了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与稳定市场粮价的统一。可以说,自1979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还没有哪一项粮食调控政策像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设计合理、运行效果理想的。但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收购库点定的过多,监管困难,在收购上存在着重量轻质、抬价收购以及拍卖销售出库难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政策自身的问题,而是现行国家粮食管理体制下造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来解决。

正是由于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惠及国家、惠及种粮农民、惠及粮食市场稳定,才使得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个别大型央企及个别部门的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引发了部分利益群体借助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国家要求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政策执行主体。于是,国家在东北3省和内蒙古地区2009年新玉米上市后率先实行多主体政策性收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门于今年7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发挥骨干企业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的通知》,明确适当引入一定数量骨干企业作为现行宏观调控体系的补充,根据调控市场的需要,政府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从确定的骨干企业中优选部分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专项承担粮食、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和猪肉的收购、加工、储运、进口、销售和应急供应等特定调控任务。这就意味着今后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政策性业务将会由多个主体来承担。从表面上看,承担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企业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引入了竞争机制,似乎有利于达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目的。事实上,政策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会减少市场扭曲,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购行为的异化而增加垄断,从而弱化政策的调控作用。因为承担执行政策的企业的性质不同,出发点不同,很容易造成执行政策时出现偏差。由于当前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政出多门,行政部门利益代替国家整体利益,行政调控的惯性思维带来调控政策的不稳定,客观上也影响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选择,现行的行政体制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因而,如何科学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实施粮食调控政策,也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难以回避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印发的2005-2010年小麦、早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2]鲁晓东.对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思考.中国粮食经济,2010(6)。

上一篇:3dsmax下一篇:IP无线接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