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探析

2024-07-03

改造探析(精选11篇)

改造探析 篇1

平面闸门是一种很重要的常用闸门, 它广泛应用于水工建筑物中, 挡水时用于关闭孔口, 泄水、取水、输水时开启用以控制水流。闸门的门型, 一般根据工作性质、设置位置和运用条件, 结合各种闸门的特点, 参照已有闸门的实践经验,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平面闸门是最常用的门型之一。多孔水闸闸门应当按设计提供的启闭程序或者管理运用经验进行操作运行, 一般应当同时分级均匀启闭, 不能同时启闭的, 应当由中间孔向两边依次对称开启, 由两边向中间依次对称关闭。在工作实践中, 当平面闸门用于挡水时, 只在河道的汛期泄洪时开启, 例如边界闸、泄洪闸, 这时由于来水的泥沙、河道本身的水土流失等因素, 在闸门的迎水面直接与积沙和淤泥接触, 因为长时间不开启闸门, 闸门的下部沉陷在泥沙里, 闸门摩擦力增大, 在开启时, 水闸机电启闭设备往往超负荷运行, 易损件或者电机很容易损坏, 或者根本就不能开启闸门。

经过多次实践, 考虑是否能在闸门开启前, 首先去掉或者减少这些额外的摩擦力, 减少零部件的损坏, 闸门安全开启。下文所述的平面闸门经过改造实现了这种技术。改造后的平面闸门, 由门板、加强筋、吊耳及长半圆吊耳孔、吊耳轴、止水橡皮等组成, 主要是在闸门迎水面门板外止水橡皮以内另设一排沙闸门, 其左、右、下三边外均设限位槽, 在闸门背水面, 排沙闸门门板上设若干支承轮, 排沙闸门吊头上设钢丝绳固定器, 其钢丝绳与吊耳轴相连 (详见附图) 。

附图1是闸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左视图;

附图3是附图2的A向视图。

图中, 1吊头, 2吊耳, 3吊耳轴, 4动滑轮组, 5门板, 6限位槽, 7止水橡皮, 8排沙闸门, 9定滑轮组, 10长半圆吊耳孔, 11支承轮, 12立加强筋, 13钢丝绳固定器, 14排沙闸门吊头, 15排沙闸门吊耳轴, 16排沙闸门吊耳。

如图所示, 在闸门迎水面门板5外止水橡皮以内另设一排沙闸门8, 使其门板四边与门板5相应部分叠加, 其左、右、下三边外设限位槽6, 限位槽6与门板5固连, 在闸门背水面, 排沙闸门8门板上设若干支承轮11, 其与门板5上的立加强筋12匹配, 排沙闸门8门板上还设有吊耳16及吊耳轴15, 其与排沙闸门吊头14匹配, 排沙闸门吊头14上设钢丝绳固定器13, 其上的钢丝绳向上先绕过设于门板5上部的定滑轮组9后又与设于闸门吊耳轴3的动滑轮组4相连。排沙闸门8门板四边均设止水橡皮7, 排沙闸门8的支承轮11设于其门板下部, 排沙闸门8的吊耳16也设于其下部。设于闸门门顶的定滑轮组9及吊耳轴3上的动滑轮组4为多组。闸门需开启时, 只要打开提升开关, 闸门吊头1在动力机驱使下上升, 从而拉动吊耳轴3上升, 由于吊耳2的吊耳孔10为长半圆形, 所以首先动滑轮组4带动排沙闸门8上升, 这时, 迎水面闸门下部的泥沙在水头的作用下开始下泄, 等到排沙闸门8门板升到上限位, 刚好吊耳轴3已也升到了长半圆吊耳孔10的顶部, 于是闸门吊头1便拉动门板5及排沙闸门8同步上升, 升到预定高度, 关闭动力机即可;闸门关闭时, 打开动力机反向开关, 闸门与排沙闸门8同时下降。当闸门完全关闭后, 吊耳轴3和排沙闸门8的门板继续下降, 直至到达初始位置, 启闭过程结束。

该闸门在实际运用中还要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和铸造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其主要的优点是:

(1) 把启门阻力分解, 在闸门开启前先解决泥沙对闸门的吸附摩擦力, 降低了启门力;

(2) 相对降低了河道水头, 减轻了其他摩擦阻力。

参考文献

[1]朱毅衡.旱闸单开钢掩门简介[J].广东水利水电.1987 (04) .

[2]张锐.闸门的充水平压和持住力计算[J].陕西水力发电.2000 (03) .

[3]段洪琴, 白云峰.平面闸门门槽设计的实践[J].东北水利水电.2003 (12) .

改造探析 篇2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知识观为专业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基础,为高校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摸索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指导了具体专业的实践教改活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 教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 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 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1]。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

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2]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把握、领悟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2]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2]。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论文网 LunWenNetCom]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4]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利用实验室或者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有八个实践课时,对“调查报告写作”一节内容,学生除调查报告写作常识要了解外,更要求从选题到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形成调查报告,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若干问题:如选题不当导致无法深入、提纲设计过于机械、问卷设计问题混乱、开展调查时与他人配合困难、材料整理时缺乏统计知识、不会软件操作、调查报告写作中数据使用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单一等,待这些问题解决时,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调查报告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4.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4]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5]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

[6]丁晓原。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供电公司的网络安全改造探析 篇3

关键词:供电公司;网络安全;供电网络;电力安全;电力资源供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4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22

电力安全和电力资源供应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工作在于电力资源分配、传变和输送的供电公司,应与电力用户、上级管理单位以及电力资源生产企业主动联系。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供电公司也越来越看重其自身与电力用户和外部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网络安全技术在供电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到网络安全人员自身能力以及网络安全系统缺陷等方面的限制,随着网络发展速度的加快,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技术人员自身应逐步增强专业技术能力,以提高供电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文章首先分析目前供电网络安全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1 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通过本地认证方式进行本地登陆。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管理SNMP和SSH交换机,SNMP启用访问控制列表模式,以Radius认证为基础实现远程登录,全部系统应用者均有独立账号,从console进行本地认证能够由网络设备登陆本地电脑。第二,ARP攻击的有效预防。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将DHCP Snooping应用于全部供电设备,DAI应用于全部新设备,避免受到ARP攻击。通过保留IP的形式,通过DHCP服务器分配地址。第三,HUB(HUB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当以HUB为中心设备时,网络中某条线路产生了故障,并不影响其他线路的工作)的混接控制。该现象所导致的安全隐患表现为:供电公司的网络与路由器、HUB等设备相互连接,这就容易增加用户用电的困难。供电网络安全改造过程中,利用人工检查与网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相关的UB端口,一次接入,将HUB这一环节撤销,保证增加端口,经8口交换机网管,替代传统设备,保证网络与全部交换机接入端口相互连接。第四,为多个部门建立Radius服务器的账号。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建立独立的桌面管理系统数据库或是部门之间关联的数据库,验证全部部门用户密码和账户基本相同。第五,网络接入认证,确保桌面管理系统的安装率。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桌面管理系统安装率100%,严格认证网络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其主要的安全问题是:不安装桌面客户端的电脑,电脑终端会自动化分和修复VLAN,访问服务器,自动将客户端、杀毒软件和补丁安装在电脑上。客户端安装后,各部门可以由客户端进入并选择,则获取其中的地址和系统用戶名。

2 供电公司网络安全的解决途径

交换机在接入后,IEEE 802.1x协议将会生效,并从Radius服务器中认证用户。802.1x计算机客户端软件在一般状态下,与终端接口交换机接入后,802.1x协议则会生效,并设定各个端口只能够认证通过一台终端。对于相同的HUB和交换,因其不能提供协议认证端口,能够进行暂时性的uilt-auth认证,从而确保通过所有终端认证。交换机更换后,取消端口认证,并配置下级交换机认证。将Radius服务器设置于信息中心,从而确保Radius服务器工作的可靠性,并保证2台以上的Radius服务器,使其实现账号的自动同步。在配置交换机时,对各个端口的MAC地址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设置值默认为1。通过对登陆交换机进行检查,确定HUB的端口,通过分线的方法达到接入要求,也可用管理交换机替换原来的HUB,从而确保交换机接入端口仅仅存在一台认证通过的终端与网络相互连接,也可下接设备为802.1x接入认证提供支持。Cisco交换机与终端端口相互连接后,会将BPDUGUARD功能启动,进而避免计算机端口与HUB或交换机随意连接,进而形成网络环路。

在网络监察过程中,终端可能并未打开,这就容易形成端口与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现象,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在其他终端开机后,无法实现网络连接。信息中心技术支持人员需要配置交换机,保证其与网络的顺利连接。在交换机端口与管理交换机相互连接,而非终端时,需要将BPDPGUARD功能关闭,避免交换机端口的自动关闭。建立每个VLAN独立的ACL并应用后,实现VLAN之间三层隔离的目标。因为目前的业务主要体现为信息中心机房内,因而VLAN只能够访问信息中心服务器,且不限制访问其他兄弟单位网络。自动绑定交换机端口和MAC地址,通过“port-security maximum”对所有交换机端口接入终端的数量进行控制。利用DHCP服务器内的IP地址保留方式,绑定MAC地址和IP地址,而且,在开启交换机DAI功能后,只能允许终端以过DHCP方式获取IP地址,避免终端手动指定IP地址,进而出现IP地址冲突或是盗用问题。联合应用DAI和DHCP Snooping,有助于ARP攻击的控制。以保留IP的形式在DHCP服务器上对IP地址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实现绑定IP地址和MAC地址的目标。为了对非法DHCP服务器进行限制,应控制交换机,确保全部终端均获得合法DHCP服务器的地址。少数计算机需要经常性与各个VLAN网络接入,应实现VLAN内各个IP地址的分配。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过程的逐步深入,由此所导致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并引起了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因为变电站漫游障碍是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维操队工作人员需要收集各种笔记本电脑的MAC地址,并绑定需要介入的电站内交换机指定端口。维操队工作人员的笔记本只能够与特定端口相连接,这一处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操作站内笔记本应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参考文献

[1] 牛春燕.阜新供电公司网络系统升级改造[J].电力企业信息基础架构研究,2012,1(3).

[2] 许钦彪,文涛.网络设备应急与备份系统在供电系统中的建设与应用[J].安徽电力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9).

[3] 张庶.供电企业双网隔离工程在南阳供电公司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10,(6).

[4] 叶水勇,汪淑芬,汪路,陈晏.利用RSA双因素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安全防护[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4).

[5] 王栋,刘识,王怀宇,等.电力行业三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典型设计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2,10(8).

作者简介:曾隆丰(1963-),供职于江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丰城电力分公司,研究方向:机电。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探析 篇4

1 高校旧建筑的改造

1.1 高校旧建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高校的旧建筑是学校发展的产物, 有的是近代建筑, 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重建时建造的, 使用到现在,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结构上, 因为年久或失修, 稳固性堪忧, 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内部装修和设施陈旧落后, 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腐烂和损坏, 影响美观和使用, 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师生的的工作和学习需求。但是这些老校区的旧建筑, 见证着学校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历史, 体现着时代的特色, 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和风貌, 因此对于高校旧建筑的拆除重建或改造利用要慎重。一味的破坏和新建会丢失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特色, 切断大学的文脉。理性地保护和改造可以保持校园地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

1.2 高校旧建筑的改造原则和方法

1.2.1 功能转变

将新功能赋于旧建筑, 旧建筑因为年代久远, 受当时条件限制, 建筑层数和密度较低, 使用效率低, 不能继续承担现有的教学或科研功能,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其他场所:例如科研机构、办公场所、展览场所等, 继续发挥使用功能。为适应新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改善使用条件, 可以对旧建筑进行内部改造。

1.2.2 加强保护

高校内多数旧建筑因为年代久远, 需要采取加固措施进行合理保护。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有:钢筋混凝土外层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增设扶壁柱加固法。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包括:增设圈梁加固、增设梁垫加固、砌体局部拆砌、砌体裂缝修补。

1.2.3 内部提升

对于保留下来的高校旧建筑, 结合其新的使用功能进行内部装修和提升, 改善内部环境, 提高使用舒适度, 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同时注意其安全性、实用性和特有的文化性。可以通过内部装潢、空间改造、更换和增加房间设施、改善取暖采光条件、增加电梯设施等方法, 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承担新的使用功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改造过程要强调使用者的参与,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保证改造后的建筑更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1.2.4 恢复原状

对于建筑形式独特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旧建筑, 如果存在局部残损的情况, 应该按照原有形式和特点进行修复, 使其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风貌。旧建筑修复可以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 具体包括对内外墙、门窗、地板等部位的修复和油漆, 保持建筑物的外观美丽和原有风格。

1.2.5 拆除重建

对于没有保留和改造价值的建筑物, 可以进行拆除重建。重新设计建造现代化风格的建筑, 使其与传统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体现学校的进步和创新意识。具体可以采用现代建筑设计、建筑结构、, 新型材料等当代建筑手法, 赋予校园新鲜元素。

2 高校绿地景观的改造

2.1 老校区绿地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绿地景观能够展现一所高校的风貌, 体现一所高校的品质。我国高校的老校区校园绿地景观多数都保持着一个比较传统的、相似的风貌。上世纪中叶开始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因为当时的校园建筑用地充足, 绿化面积偏大, 主要模式是依靠大面积栽树, 树种少, 搭配不合理, 造成今天的老校区校园绿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树木过多, 绿化有余, 美化不足, 比如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前后种植的高达乔木, 树型不美观, 影响建筑物采光, 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树木老龄化, 有失美观。当时种植的一些速生树种, 比如杨树、泡桐、绿篱灌木等已严重老化, 存在飘絮、枯枝断落, 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 影响校园美观, 与大学气质不符;三是绿化结构不合理, 缺少立体化种植。建校之初常采用大面积单一种植的方式进行绿化, 缺少立体种植, 随着高校的发展, 不断占用绿地增加建筑物, 整个校园的绿地大量减少, 迫切需要增加立体绿化, 提高绿化水平。四是种植形式落后, 不适用。老校区的乔木灌木经过几十年的生长, 由原来的整齐美观到现在的拥挤封闭, 而且形式上多采用规则种植, 造成空间封闭、呆板, 缺少意境表达, 与大学生思想开放、意识先进的气质不符, 不利于师生休憩、活动和交流。

2.2 校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1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大学校园的使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改造设计时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和形式,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按照教学区、图书馆、生活区、运动区等各功能区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道路、广场、绿地及景观施舍等, 满足各功能区师生的活动需求。每一处景观的规划都要与该场地的主体精神相适应, 使得它能为师生活动交流发挥相应的作用。针对景观和人流的需要应选择合适的配套设施和材料, 以满足师生的需要。

2.2.2 注重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特色的体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校历史、学校特色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具体到形式上, 可以通过雕塑、浮雕、壁画廊柱、刻字表述等多种景观小品来体现, 注意各种形式的设计要结合场地特点和校园整体布局来运用。校园特色植物的种植以其特有的种类和特征见证着校园的特色。

2.2.3 整体性和延续性原则

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 要保持校园景观的整体性, 风格上的一致性;保持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教书育人气氛;与时俱进, 新旧理念的完美融合, 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宏观层面的控制到微观层面的设计, 都要体现校园规划的总体理念, 实现改造规划设计的“取其精华”和“舍弃糟粕”。在进行校园绿地景观改造时, 要根据实际进行扬弃, 做到科学取与舍。

2.2.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校园植物造景上,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 植物的种类要尽可能丰富, 搭配上要注重乔灌草、常绿和落叶、各种色叶果植物的合理配置, 形成多层次、多景观的植物生态群落, 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植物景观。

3 高校校园道路的改造

现在的高校校园, 特别是城市中心的老校区往往存在交通不便利的问题, 道路拥挤、车辆停放问题日益明显化, 影响校园内的通行和校园的美观。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 校园交通环境的改善, 根据交通流量和停车数量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规划车行道与人行道, 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可以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 实行人车分行, 根据条件开辟便捷的小径供学生上下课时行走。注意完善校园内的交通标志和辅助设施, 保障交通安全。建设校园停车场和自行车车棚, 在人流量大的教学楼、宿舍楼周围应设置较多的车位, 而人流少的地方要相应地减少车位数量。

4 结语

校园改造工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作, 内容多, 时间长, 应该在尊重历史和科学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的进行, 保留有价值的部分, 去除糟粕的部分, 补充缺少的部分, 精心打造一个有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

摘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景观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校园, 特别是一些老校区的校园如何进行景观改造, 以适应当前的高校发展形势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浅析了校园景观改造的三个主要方面:高校旧建筑、校园景观及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行改造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园林

参考文献

[1]包广龙.大学校园景观改造研究:以南艺百年校庆校园景观改造为例[J].美术研究教育, 2011 (11) .

[2]董鹏怀, 吴晓刚.以天津大学为例浅析高校老校区园林景观提升改造[J].高校后勤研究, 2013 (5) .

高层建筑的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探析 篇5

关键词:大厦;加固改造;粘贴钢板;混凝土结构

据估计,今后 10~30年,将是我国建筑工程加固、改造的高峰期,我国建筑业也将由“大兴土木阶段”逐渐步入新建与加固、改造并举的阶段。下文大连某大厦经结构加固改造,结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都得到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因业主修改设计而实现业主使用功能改变的要求,结构加固改造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1.工程案例

大连某大厦工程是已完工的一栋33层商业、商务公寓综合楼,地上29层,地下4层。1~4层为裙楼商业用房,5至29层为商务公寓。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砼结构,高层塔楼采用带部分剪力墙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剪力墙及筒体全部落地;裙楼结构为框架结构,由于业主修改设计,局部改变地下室及裙楼的使用功能,需对该部分原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改造。

2.加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熟识施工方案及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要求;熟悉施工现场和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实际状况,拟定保障主体结构安全的施工措施和方法;对所使用的各种加固材料,提前做好选定品牌、取样送检工作。

2.2复检合格后报审、采购等各项施工前准备工作;对加固构件,进行打凿、打磨处理,有缺陷部位按要求进行修补;根据加固设计施工图,加固改造部位进行初步划线定位和各方检查确定后,准备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灌注粘贴钢板加固

3.1对原混凝土构件的结合面进行打磨,除去2~3mm厚表层后,用压缩空气除去粉尘,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表面。钢板粘贴面,须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用平砂轮打磨钢板,直至出现金属光泽,打磨纹路应与钢板受力方向垂直,然后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干净。粘贴钢板前,应对被加固构件进行卸荷。将粘钢胶按产品说明书配制好后,用抹刀同时抹在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及钢板表面上,厚度2~3mm。然后,将钢板贴于预定位置上,确保粘贴密实。

3.2钢板粘贴好后立即用夹具夹紧,并适当加压,以使胶液刚从钢板边缝挤出为度。按粘钢胶要求,在常温下固化。固化后,拆除夹具和支撑,在钢板上设构造锚固栓(直经不小于12mm,间距为两个方向均不大于300mm)。钢板表面采用刷环氧树脂掺干砂保护,施工时应用力挤压密实。所有粘钢加固与叠合混凝土楼板加固相交接区域,均须先粘贴钢板,后叠合浇筑混凝土。粘贴钢板相交时,须先粘贴短向钢板,后粘贴长向钢板。粘贴钢板检查验收:粘贴钢板施工完成撤除临时固定设备后,应用小锤轻轻敲击粘贴钢板,从音响判断粘贴效果。如锚固区粘贴面积少于90%,非锚固区粘贴面积少于70%,则此粘贴件无效,应剥下重新粘贴。

4.粘贴碳纤维布加固

4.1混凝土表面处理施工前应对粘贴部位混凝土的表层含水率及所处环境温度进行测量,按设计图纸,在加固部位放线定位;找平材料配置并对不平整处修复处理配制找平胶料;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胶料填补平整,不应有棱角;转角处应用找平材料修复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待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时进行下一工序施工;底层树脂胶的配制与涂刷按比例要求将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根据气温决定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用滚筒或毛刷按规定厚度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并不得有漏刷或有流淌、气泡,待树脂表面指触干燥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的配制、涂刷,粘贴碳纤维片材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配制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部位,粘结胶总厚度应>2mm;将碳纤维小心逐步平铺在已涂浸渍树脂的混凝土的表面;用特制的滚筒沿纤维丝方向反复多次滚压,挤除气泡,并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应损伤碳纤维布;二至三层粘贴时,逐层重复上述步骤,如超60分钟,则应12小时后,再行涂刷粘结剂贴下一层;表面防护在已粘贴纤维的表面涂刷树脂结构胶;向涂刷树脂结构胶的表面甩撒粗砂;采用M10砂浆做15~20mm厚的批荡,以形成碳纤维的保护层。

4.2碳纤维补强加固层保护注意事项。碳纤维为导电材料,切忌不可与裸露的电源线路直接接触,以免漏电导致碳纤维织物损毁;碳纤维补强加固层表面不允许打孔,射钉及用锐利刃器砍砸,以免造成纤维断裂;碳纤维补强加固层,严禁与明火接近;室内温度超过60℃以上时,其保护层厚度不得少于25mm;高温设备附近的碳纤维加固层除按正常做保护层外,还应附设隔热防护层。

4.3施工检查、验收。每一道工序结束后均应作好相关的验收记录。以评定碳纤维布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质量为主,用小锤等工具轻轻敲击碳纤维布表面,以回声来判断粘结效果,如出现空鼓等粘贴不密实现象,采取针管注胶的方法进行补救。需保证粘结面积大于等于95%。

5.植筋

5.1植筋钻孔采用博士钻孔机系列,金刚石钻头,植筋胶采用喜利得RE~500结构胶。剔出砼上保护层:应暴露出原来钢筋,以便于定位及新旧砼结合。划线定位:由工程师现场划定位线,标明钻孔位置、孔径及孔深。钻孔、清理:钻孔应在梁上、下层钢筋内侧进行,用特制毛刷将浮土刷净,再采用吹气泵吹净孔内残留浮尘。孔径、孔深验证:孔径(D+3~8mm)、孔深(≥10~15D)由工程师现场进行验证。

5.2清洗钢筋:采用钢丝刷除去钢筋灰尘及锈迹,并用丙酮清洗钢筋上油污及灰尘。调胶:按说明将胶装在喜利得专用注胶枪内注胶。注胶:将胶注满孔体积2/3,且不能混入气泡。植筋:顺时针方向将钢筋缓慢旋进孔内,确保植入深度。调整:钢筋插进孔内,若需调整位置应在10分钟内完成,不允许向外拉。保护:调整好钢筋4小时内不能移动,植完筋后马上采取临时固定或保护措施。现场取样抗拔试验每批次不少于3%,且不少于3根。

6结语

该工程经改造投入使用后,转换结构工作正常,性能稳定,未发现任何裂缝和沉降,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孙建,许家鹏,邵云.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教学楼抗震鉴定与加固[J].建筑技术.2013(11)

[2] 张辛.某高层库房楼板裂缝普查分析及处理方案[J].中国建设信息.2012(23)

[3] 张志刚.建筑结构裂缝分析及加固[J].科技与企業.2013(24)

[4] 范佳.结构加固中柱截面新旧混凝土结合部处理[J].山西建筑.2012(33)

低压锅炉的节能改造探析 篇6

1 低压锅炉在蒸汽生产中的节能改造

1) 蒸汽产生过程中, 需要使用大量的煤炭等难以再生资源, 近年来煤炭资源紧缺是确切存在的, 所以在燃烧方式上需要加以改变和提高, 选择合适的燃烧材料, 提高炉排速度, 合理的煤风比例能使得锅炉中的余热也可以更好得到利用, 进而加热空气, 不仅节约了燃料, 也改善了燃烧状况, 从而也减少了燃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 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2) 锅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都会因为受热和水质的原因结垢, 这就跟家用的烧水壶是一个道理, 长期使用就会产生厚厚的水垢, 可以使用醋煮水, 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消除水垢。大的锅炉也是需要化学等方式除垢, 以免结垢太厚, 影响锅炉中水加热的速度及导流管水流的速度, 从而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污垢的导热系数一般在0.05W/m·k~3.0W/m·k之间, 是钢铁导热系数的1/40~1/8, 也就是说1mm厚的水垢, 可以使燃煤锅炉多烧近10%的煤炭, 白白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此外, 污垢太多会导致导流管内腔空间变小, 巨大的蒸汽压力可能引起严重的爆炸事件, 危机人们的生命。所以工作人员要定期的检查污垢, 并利用有效的办法清除污垢, 以达到节能效果, 同时保障日常生产生活安全;

3) 锅炉在燃烧过程中, 表面温度高, 容易附着熔融性的灰渣, 受热面一旦结上第一层灰渣, 热阻就会加大, 加上渣层表面粗糙, 为结渣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得灰渣经过长时间的累积, 越积越厚, 随着渣层厚度的增加, 表面温度急剧升高, 当渣层表面达到灰的熔化温度时, 熔渣就会发生流动, 渣层也就不再增厚, 就达到了动力平衡状态。但是熔渣如果流到其它部位, 结渣范围就会扩大。受热面结渣后, 传热效果极差, 排烟温度升高, 锅炉热效率下降;燃烧器出口结渣, 造成气流偏斜, 燃烧恶化, 这就会影响锅炉的传热效果。受热面大面积结渣也会导致通风受到阻力, 耗费大量能源, 因此要及时的清除锅炉上附着的灰尘及灰渣, 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2 低压锅炉在蒸汽输送中的节能改造

1) 锅炉房内的蒸汽需要通过管道运输, 高压输送, 低压使用。利用高压输送能够减少蒸汽在运输中的散热损失, 而低压使用可以使速度放缓, 不必使用太过高级的设备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减少蒸汽的消耗量。另外, 蒸汽管道系统中的蒸汽疏水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是连接蒸汽和冷凝水的设备, 投资不大却能收到相当于投资数倍的效果。因此, 在锅炉蒸汽运行过程中, 为了避免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就要定期的检查疏水阀的使用状况, 让设备能正常良好的运行。我们还需要定期清除锅炉受热面上的积灰, 防止结渣, 减少传热热阻, 提高设备传热效率。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对锅炉水质进行控制, 防治锅炉的受热面结垢, 必要时应该对锅炉进行化学除垢;

2) 输送管道的保温隔热也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能够节约成本, 在输送管道的建设过程中, 施工方往往会用劣质的材料, 这样蒸汽在输送中热能容易散发, 使用年限短, 甚至有些保温材料的塌陷还会出现空洞, 尤其是管道连接处出现脱节, 造成蒸汽泄漏, 这样管道就需要重新更换, 期间浪费的能源蒸汽和整修的资金, 是保温材料的好多倍。所以要严格把握保温材料的质量。按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在管道系统的外表面采取保温措施后, 其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必须小于50℃的规定。所以, 需要采用保温隔热的方法来减少散热的损失, 管道进行保温后才可以比不保温减少90%左右的损失, 可见保温节能的效果是非常显著。

3 低压锅炉中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蒸汽中的冷凝水包含很多热量, 如果加以回收利用, 就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 而且也能使锅炉很快的达到使用温度, 使蒸汽系统效率提高10%-15%。通过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 直接将其回收到下次需要加热的水中, 能够快速的提高加热水温, 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由于冷凝水是高温软化水, 如果直接排放, 还需要经过水处理, 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如果对其加以回收利用, 可以减少了水处理的程序, 节约了锅炉排放的成本, 也提高了效率。

4 结论

综上所述, 低压锅炉在生产, 输送以及回收利用过程中, 往往会因为人为因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这些问题如果及时得预防和解决, 都是可以避免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锅炉的使用率, 可以改造目前低压锅炉存在的缺陷, 以期达到节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有武, 张孝勇.锅炉安装调式运行维护[M].地震出版社, 1999, 3.

[2]赵钦新, 康子晋, 张蕾, 等.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旧居住区街道改造方法探析 篇7

我国居住区道路系统有着分级明确的特征,一般居住区道路可分为3级或4级,由宽到窄依次为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本设计选择居住区级道路为研究对象,在居住区中,这级道路带有更强的城市道路特征,交通量相对较大;同时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被排除在小区环境设计的范围之外,因此集中反映了居住区街道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文中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街道环境与居住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期从现实中找到街道适宜居住的原则与方法。

1 现状调研

1.1 调研地点选择

本设计选择沈阳市皇姑区的松花江社区的沿街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城市的发展演变,松花江社区现在所属区域位置较好。离沈阳北站、北陵公园、新开河和北塔公园比较近。

社区周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居民生活方便,附近无论是上学、就医、购物等都很便利。交通线路发达,周边多路公交线路经过,有135路,227路,228路,271路等线路,出行较便利。

沿街建筑空间主要分为两部分:1)松花江街部分。2)宁山东路部分。

1.2 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

调研分成三组,分别为松花江街、宁山东路和松花江小区内部。选择在一个工作日与一个休息日,以访问与问卷的方式进行。一个开放式问题请居民描述对小区和街道的感受;一个问题请居民简单画出日常散步的路线;另外三组问题设计为单项选择。每份问卷大约需要10 min完成。调查对象随机选择街道上的行人与沿路小区中的居民,小区内部访问了30位居民;松花江街和宁山东路分别访问了10位行人与5位小区居民。

2)实地测绘、统计。

分别测绘了松花江街和宁山东路。统计了两条街道的交通量以及宁山东路的商业类型组成。

1.3 调研结果

1)交通状况:

通过对不同时段车流量的观察,松花江街由于与崇山东路(城市主干路)相连,在上下班时段有交通拥挤的现象。宁山东路交通量很小,因此这条街道的一部分开辟成临时市场。

2)商业分布:

宁山东路两侧的小区均设有沿街店铺,其余均为小店铺。在约2 km长的路段上,小店的数目竟达300多家。

3)社会活动:

多数居民感到区域治安比较安全,53%的居民在街道上行走不受时间限制。虽然所有的小区都有围墙,但67%的居民认为如果小区拆掉围墙“不太安全但可以接受”。

4)停车:

社区内有一处车库,用来停放居民的自行车,各个楼前也随意的停着居民的自行车;社区中只有一个小型的汽车库,使用汽车的居民很多将汽车随意停放在松花江街的路边。

5)绿化:

北方地区树木生长缓慢,但松花江沿街有一排高大乔木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割开。小区内绿化中的“绿量”充足,但是绿地无人管理,有的地方杂草丛生,且分布不均。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松花江街存在的问题

1)人行道环境欠佳。

松花江街虽然有着很宽的人行道和较良好的绿化情况,但是却没有吸引很多散步者。原因是柏油路面给人造成了一种机动车道的感觉,使得电动自行车以及摩托车闯入非机动车道给行人造成了不安全的感觉。

2)沿街空间单调。

松花江街空间形态为直线形,所有居住建筑沿街垂直布置,小区内过于茂密的绿化使得沿街的视觉不通透。界面生硬局促,街道空间单调,缺乏节奏感与视觉特色。

3)小区与道路缺少交流。

小区虽在这条路上设有出入口但是很窄,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小区与街道没有形成交流的姿态。

4)停车问题突出。

由于缺少专门的停车空间,人行道上经常有随意停放的机动车。不但破坏了街边的绿化,而且给人行空间造成了被侵略的感觉。

2.2 宁山东路问题

1)沿街空间破旧。

沿街的旧居住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给人造成了破败的感觉。沿街建筑的阳台经过住户多年的改造已经变得五花八门。沿街的商业网点由于缺少整合,显得有些混乱。

2)人行道环境混乱。

宁山东路的人行道很宽敞,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休息座椅,因此没有人愿意在这个区域过多停留,使得原来的步行街铺装没有得到恰当的使用。很多小商贩利用宽敞的步行街道支起了摊位,使得沿街环境有些混乱。

3)人车冲突。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宁山东路的市场尽管车流量小,但是由于街道上没有减速设施使得居民有比较危险的感觉。

3 改造方案

3.1 总体改造设想

本小区是这一带旧居住区中环境条件相对良好的一个。另外,本小区紧邻运河沿岸公园和柳条湖公园,可以利用这个地理优势使本小区成为带动这一带整个人居环境改善的模范小区。小区西侧的非机动车道除去临时车位的宽度可以有很宽敞的人行路,另外高大的行道树使人行道的步行环境很优越。小区南侧本来是一条早市、晚市挤满小商贩的路,但可以改造成一条商业步行街。因此,可以将这两条街道作为居住区与城市公园衔接部分。

3.2 松花江街改造设计

1)改善人行道状况。

a.将非机动车道的柏油路面改造成凹凸较明显的铺地,阻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即使进入了也不会有过快的车速。保证行人可以安心的散步。b.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增加灌木绿化以强化机动车道空间与非机动车道空间的划分,使人行空间获得宜人的尺度。

2)增加小区与街道的过渡空间。

根据“密接原理”在小区与街道相交的界面处,创造一个下沉空间,形成一个休息区域。

3)增加停车位。

根据亚历山大主张的小型停车场的观点,可以利用人行部分的宽度,分别在紧邻楼的位置以及楼间的位置分散布置停车区域。紧邻建筑的位置由于占用了街道的宽度所以可以将其设定为临时停车位,在人流量小的时间段允许车辆停靠。

4)充分利用原有的大树。

尽量保留原有的沿街大树,文中已经提到了大树的诸多益处。只是要注意不要让街边的大树肆意生长,招致被强制修剪的命运,要对大树进行适当的剪枝保证其作为行道树的基本功能。此外可以将小区内的大树渗透到城市空间中,比如将某棵大树划分到休息空间中,这样既增加了休息空间的情趣也丰富了人行空间的绿化。

5)改造住宅侧立面。

将奥运福娃的形象喷涂到建筑上,活跃了街道的景观。另外,间隔20 m左右的建筑山墙距离使宣传画形成了尺度适宜的韵律感。

6)完善街道家具。

增加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街边围栏,增加垃圾筒数量。改善沿街电线杆的情况,可以考虑将电线杆上的路灯取消更换一种更小尺度的路灯。这些街道家具的完善除了改善街道空间的功能以外,还可以使人行空间的尺度更加宜人。

3.3 宁山东路改造设计

1)重新划分人行道的功能。2)设计共享街道。3)改善沿街建筑。

4 结语

“寻常街道上的平凡日子里,游人在人行道上徜徉;孩子们在门前嬉戏;石凳和台阶上有人小憩;迎面相遇的路人在打招呼……”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开卷的第一段里,描述了这样的街道景象。这种描述对于的居住区来说似乎过于诗意而显得有些不真实了。然而,对于当代建筑师与规划师来说,这不仅是努力的目标,更是他们的职责。

摘要:以松花江社区沿街改造方案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旧居住区街道环境与居住生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总体改造思想,详细地介绍了松花江街改造设计,以期从现实中找到街道适宜居住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旧居住区,街道空间,改造设计,建筑

参考文献

[1][加]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挪]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陪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张臻.三峡城镇街道空间研究[D].重庆:重庆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青岛老城街区改造模式的探析 篇8

1 老城街区特色的形成

1) 里院建筑的形制。

青岛建置初期, 按自然村落分布的居民有数百户, 以平房为主, 石、土、木结构, 草苫屋顶, 间有少数青瓦坡屋顶, 独院独户。院墙以“干打垒”泥质加秫杆为主, 木门窗、木檩条。之后市镇逐渐发展, 出现了住宅与店铺合一的住宅类型, 即临街为店铺、商号、作坊, 后部为住宅。德国侵占后, 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 市区南部沿海一带居民被西移北迁, 在台西、台东镇一带重建同类民居。而大鲍岛一带的民居多为沿道路所修建的周边式住宅, 沿街道环绕围合。有单座院落的, 也有几个院落拼合相联的, 经常根据高差以山墙为界分段错层, 经常正对影壁, 内院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颇为相似。内天井、单面木走廊、楼梯设于拐角处或者天井院当中, 楼梯间设在楼内, 另有单跑、双跑楼梯设在楼外, 直上二层。院落内一般各设一处集中的“水龙头”和厕所。底层为商店或作坊, 二楼以上为住宅, 不论朝向均沿周圈布置 (见图1) 。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 墙体砖石构造, 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 以上为混水砖墙, 砖檐口。楼板、回廊、楼梯多用木材。扶手、栏杆和檐下立柱多有精细的木雕。另外许多构件, 如镂空的窗花、雀替、斗拱状的简化构件都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这种建筑模式是西方文化中竖向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后出现的产物, 这种既为单栋又似裙联的建筑, 在青岛城市历史上被称为“里”。

2) 里院文化。

里院作为中国四合院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邻居间通过一条长胡同进行交往的旧有模式。“里院”是若干户的群居, 一般为20户~30户左右, 邻里关系和谐。“里院”的出现, 将原本极为陌生的人家联系在一个空间下, 将方整规矩的内庭院变成“里院”内各户人家相互交流的大客厅。青岛旧有的生活交往方式从此开始悄悄改变。里院, 可以说是青岛这个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形成一种温暖、有人情味和充满民俗的生活, 造就了青岛特有的“里院”文化。

2 老城街区改造必要性分析

1) 人口密度增加, 住房紧张。

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 城市人口激增, 里院出现了人多房少的局面。有些大院兴起了“对面房”, 即一间房子住两户人家, 晚上从中间拉帘子隔开。吊铺则是居民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间。解放前“新华里”的民居中, 十多平方米的房屋中住着老少三代, 几乎家家搭起了吊铺。吊铺上空低矮黑暗, 为了采光, 住户大都在屋顶上开大小不等的天窗。解放后, 政府为改善“新华里”的居住条件, 房屋大修时, 在各家房屋顶上增加了老虎窗, 也由此形成了“新华里”一道奇特的景观。

2) 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安全卫生堪忧。

里院建造之初, 使用公共卫生间, 每院或每层设一个水龙头, 没有固定的上下水管道, 更没有天然气和暖气管道, 很多人家在走廊上搭建简易的小厨房。以“广兴里”为例, 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房管部门才为院内接上了自来水管道, 在楼底及三楼各设两处公用水龙头。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 公用设施明显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大院内的污水是由厕所地下管道排出去的, 院内有三个污水池, 各家的污水都得端出来倒。“广兴里”的厕所也很典型, 院内一百多户人家需进公共厕所。院内共有大厕所三处, 分别建于东西门洞楼下, 西厕所因下水道堵塞已被弃用, 只剩下东门洞下的, 由于年久失修, 卫生条件极差。住房的紧张引发了在院子内部随便搭建违章房屋的风潮, 使原本整齐规整的院落一片凌乱, 建造之初的绿地很多也不复存在。而私自拉线接电, 为本来已经拥挤不堪的里院埋下了火灾隐患。

3) 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

随着市政府的东迁, 东部新城区的崛起, 使经济重心东移, 有能力买房的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基本都从老院中迁出。在西部老城区里院居住的居民身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外来打工的移民成了主角, 原住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 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不便, 里院的状况日趋恶化。里院的生活、居住条件, 已经很难适应21世纪的生活要求。居住人口的老龄化, 没有能力对居住房屋进行较系统的整修。经历了近百年的房屋年久失修严重, 屋顶漏水, 地面潮湿, 墙面剥落破损, 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多雨的夏季, 住户更是苦不堪言。

3 老城街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 创意产业模式。

其中创意产业模式需要周边浓厚的创业产业氛围, 同时要求地价不能过高, 否则很难支撑创意产业的发展, 而青岛老城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地价非常高而且没有相关的产业背景。另外, 在青岛市的新城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街如南京路的创意100, 市北区的1919创意产业园。老城区无论从规模上、区位上都不能与其相竞争, 因此实现创意产业模式的发展几率是微小的。

2) 商业化模式。

对于商业化模式, 新天地的发展是个成功的实例, 然而新天地有其特殊性, 虽然新天地所处的街区同为历史居住区, 同为小型的街巷肌理, 但是其所处位置毗邻上海的经济金融街——淮海中路, 各种新的经济文化因素在此交流、碰撞, 有很强大的发展动力。青岛老城区由于其规模以及涉及人口的规模, 不可能彻底走“新天地模式”, 但是局部范围内是可以借鉴的, 老城区经济定位是以中山路为主, 其他特色商品街为辅的经济振兴道路, 对于里院功能的置换还是有其先天优越性。

3) 旅游产业模式。

旅游产业模式作为旅游模式可以有纯粹的旅游模式和辅助性旅游模式。纯粹性旅游模式是街区营造完全以旅游目的为主导, 街区内部收益几乎全部靠旅游产业来支撑, 而街区内部的功能和服务也全部围绕旅游产业的需要来布局发展。

老城区的特点比较符合辅助性旅游模式, 首先, 老城区的中山路、德县路、沂水路、青岛路等历史道路以及老市府特色景观联系, 成为旅游资源体系, 其经济收益可以多元化, 旅游产业只作为其补充收益而减少风险。

4) 居住模式。

保持原有居住模式, 一般为地产开发, 由于其经济利益的驱动, 容易形成高密度的居住模式而置历史建筑的保护于不顾, 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协调控制。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让现有居住者参与到居住区的发展更新中来, 这种方式在这一节的实例中已经提到, 不足之处在于政府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资助, 同时街区更新属于渐进式的方式, 因而较为缓慢, 但由于保持了原有的物质和社会格局, 收效甚佳。

老城区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模式进行改造, 所不同的是, 在改造的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数量的住户是临时租住用户,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他们很难参与到改造中来, 原有住户已有相当一部分迁到新城区居住, 其参与的热情度不高是可以预见的。另外由于青岛地铁建设的开展, 老城区处于地铁交汇处, 其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给老城区的商品房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同时必然会推高本地区的房价, 造成部分原著居民的流失。

5) 混合开发模式。

混合开发模式是对上述所有模式的综合, 是现代旧城改造中较为受欢迎的方式, 可以采取以上的任意一到两种模式进行发展更新, 更新的灵活度高, 适应性较强, 考虑到将来城市发展变化的可能, 这种模式的多样性更有利于模式之间的迅速转型。

4 老城区改造的策略——适度更新

“适时、适地、适量”是对适度更新的最好解释, 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在老城区这样的历史街区未来更新中的具体体现。

对老城的里院建筑进行量化评估, 根据现状进行分级,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根据老城区自身特点采取灵活的开发模式, 取长补短。同时注重商业元素的引入, 使老城区重振商业优势, 吸引高收入群体以及青年群体的回归, 促成本区域活力的爆发。

建造现代化新城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将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传承下去, 维持历史的真实性, 保持历史文脉的完整性, 却是任重道远的。保护老城区传统街区、保护“里院”和里院文化, 不仅仅意味着是在保留其建筑形式, 更重要的是保留一种生活样式, 保存一种区域文化传统, 保护一个独特的本土城市记忆样本。

摘要:分析了青岛老城街区里院建筑的特色及形成原因, 阐述了对老城街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并探讨了老城街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提出了老城区改造的策略——适度更新, 以期指导青岛老城街区改造建设。

关键词:老城区,改造模式,街道空间,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崔博娟, 赵琳.青岛里院改造构建宜人空间[J].城乡建设, 2007 (8) :93-96.

居民小区供电系统改造探析 篇9

对一些老旧的居民小区来说,供电系统一直使用的是建房时敷设的暗线系统,这些暗线最新的也已经使用了十多年,老一些的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电器日益增多,这些二十多年前设计的供电线路已经不堪重负,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使用需求。

1 面临问题

随着供电线路使用年限的增加,这些老旧线路的故障逐年增多,遇到刮风下雨天气更甚,短路、断路、过负荷引起的着火、漏电、伤人事故层出不穷,维护工作十分繁重,在用户的使用安全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因为小区内的供电线路都是暗线,出了事故往往很难查找故障点,只能重新拉明线,尽管在拉明线时尽可能地进行了合理布置,但随着事故的增多,小区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明线,对小区的整体美观及用户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多数居民小区的供电计量一直沿用的是老式的机械式电度表,这种表的计量误差较大,也无法进行预付费管理。按照集团公司下发的《集团公司2010年度供电管理办法》中的要求:2010年10月底以前淘汰全部机械式电度表,全部更换为预付费式电度表,有条件的单位应推广使用网络预付费式电能表,预期未完成机械表更换的单位,每发现一户处罚金300元/月。各居民小区必须安装总表计量,每发现一个小区未安装处罚金1 000元/月。这给我们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综合考虑,现对我矿一些老旧居民小区的供电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达到集团公司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的使用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研究过程

我们根据居民小区存在的线路老化、容量偏小、机械表计量、线路凌乱、不美观等问题,按照民用电供电设计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居民小区的实地调查,按照供电安全可靠、符合计量规定、尽可能经济的原则,设计了以下的线路改造方案:

(1)在进入居民小区的主电源侧,即变压器的二次侧安装一台总电度表和总开关,进行小区的计量考核和满足整个小区的紧急状况下的停送电要求。

(2)在居民小区的每栋楼各安装一台分电度表和分开关,对各栋楼进行计量核算并满足每栋楼出现紧急状况时的停送电要求,避免对其他楼用户的作息影响。

(3)在每个单元的二层安装一台分电度表和一个分总开关,作为对每个单元的第一道计量管理和防护措施,起到用户之间的互相监督,有效地避免了因偷电引起的居民纠纷,保证了居民用电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因处理偷电造成的线路查巡次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4)为每户居民都安装预付费式磁卡电表进行用电计量。

(5)不更换变压器二次侧至居民小区的主干线路,只更换各栋楼的支干线和进入居民家中的用户线(在对居民家中的用电负荷进行调查后,经过详细的计算,我们选定4mm2的塑铜线来替换现在居民使用的用户线,4 mm2塑铜线的载流量在20 A以上,可以基本满足现在居民的用电要求;通过计算,支干线选用了50 mm2的塑铜线)。

(6)用户的电表安装在每单元的统一表箱中,表箱安装在每单元的二层,方便用户对自家的用电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和管理。

(7)在所有的电表前安装相应容量的空气开关,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可靠。并建议用户自行检查家中敷设的暗线,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建议用户在家中的电源线进入侧自行安装漏电保护开关替换原有的刀闸开关(我矿各居民小区内的楼房建成时间相差较大,近几年新建的楼房和老楼房家中用的开关各不相同,有使用熔断式保险丝的老式刀闸开关,也有较先进的漏电保护开关,且有的用户家中的供电系统进行过自行的改造,无法统一更换)。

(8)在每栋楼的一、二层之间敷设PVC槽板,每栋楼的支线通过PVC槽板进入各个单元:在每栋楼干线的引接处也敷设PVC槽板,引入线通过槽板引入。槽板的敷设要求做到横平竖直、美观大方。

(9)对居民小区的主干供电线路进行检查、整理。

居民小区供电系统的改造,首先通过安装符合计量要求的电表的方法满足了上级部门对供电计量方面的要求,避免了因为违反规定而导致的各项罚款;其次通过更换供电线路,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预付费式电表的使用使得居民用电付费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提高了我矿电费的回收率,减少了供电损耗,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节电意识的提高,减少了电能的浪费;PVC槽板的使用,使得整个小区的供电线路变得美观大方,有利于小区的管理和建设,同时,因为PVC槽板是可以随时打开的,打开后线路都在明处,很好地解决了线路的维护问题,有利于线路的散热,延长了供电线路的使用寿命。

3 经济效益核算

按照一个1 500户左右的居民小区计算,若按计量规定罚款则在1 500×300=450 000元,再加上总表计量上的罚款,每月在500 000元左右,在我们完成了小区供电改造后则可节约下这一笔费用。同时,通过预付费电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电费回收率,电能损耗大大降低。按回收率提高20%计,则可节约100 000×20%×0.47=9 400元/月。

4 结语

城中村改造中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篇10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社会保障;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在城市里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中村改造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政府改造模式、村集体改造模式和开发商改造模式。其中政府改造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时的首选模式,下文将以政府改造模式为例阐述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困境,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我国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缺乏和落后,只有《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进行规范。而在实际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违规和违法操作,且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进而引发一系列暴力拆迁和抗拆等社会现象。

(二)城中村改造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性不足。

城中村的改造,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而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往往存在总体规划的编制力度不足的现象,其发展和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存在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失衡的状况,很难将城中村的改造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因而造成城中村改造后的可持续发展性不足。

(三)城中村改造土地征用难。

城中村改造需要对土地进行征用,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对征用土地进行拆迁及安置补偿。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是依据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而不考虑土地的区位价值,即以农业经营方式和投入为参照制定补偿标准,这给地理位置优越、寸土寸金的城中村土地带来了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致使实际补偿的不合理,最终造成了土地征用的困难。

(四)城中村改造资金缺乏。

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身复杂、艰巨和持续时间较长,其改造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建设及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对政府来说,单就征地、拆迁等补偿方面,就是一笔巨额的财政支出,而后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要更多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城中村”改造的瓶颈,并严重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远落后城中村改造步伐。

城中村改造的“四个转变”之一就是要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市民化也就意味着由身份的转变而带来的传统权利的丧失和新的权利的取得,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市民身份认证,而是市民身份背后的权益保障,特别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生存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相当困难。尤其在涉及城中村村民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缺乏实质性规定,没有真正建立起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改造之路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发挥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突破改造中的现实困境,关键就在于走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出台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建议国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尤其是城中村村民的意见后尽快出台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指导下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文件。特别是在涉及土地所有权转让、征地补偿、拆迁补偿等方面要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方案。以规范政府的不合理行为,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村集体资产、村民个人财产不受损害。

(二)合理、科学的改造规划先行。

首先,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应在充分听取他们合理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村的改造规划。其次,改造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城中村改造的最终目的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一种加速发展的状态,如果城中村的改造规划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势必会造成与城市的不兼容,最终导致改造的失败。最后,城中村改造规划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兼顾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避免城中村的再生。

(三)加强城中村改造的公众参与。

政府模式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主体性地位, 积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如:加强村民参与,建立政府与村民的双向沟通机制;合理的引导开发商参与,合理引入开发商的资金以推动城中村改造进程;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发挥其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能使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需求的压力,使政府专心于提供纯公共产品。

(四)建立与城中村村民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村民失去了土地,且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虽然失地后的村民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因此,政府在城中村改造时要坚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并行,要及时在村民中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村民的就业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并优先享受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等待遇。

城中村的存在,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并积极借鉴国外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参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吴建中.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山西建筑. 2007(5)

[2] 李志生.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J] . 城市建设. 2002(5)

[3] 邵任薇.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安排者、监管者和协调者[J].城市社会. 2010(12)

[4] 王永昌.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必由之路[J].求是. 2007 (20)

[5] 陈小燕,董 冬.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 2011(2)

[6] 王子新.城中村的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4)

[7] 吴小建.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的困境及消解[J].江西行政学院报. 2011(1)

[8]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探析 篇11

1 砌体结构常用的加固改造技术

1.1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什么是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顾名思义,即先把砖墙包装的外表刷去那一层薄薄的粉刷层,在此基础上铺好精确度准确的钢筋网片,最后涂上水泥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比较适合对于砌体墙进行加工改造。

1.2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每种对于建筑加固改造的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其中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比较适用于柱子和带壁墙的改造。 这种外层加固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需要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工程量耗费时间与精力大,作业难度大并且时间长,对建筑物有所影响。 钢筋混凝土材料牢固性很强,十分适用于建筑物的外层加固,还提高了建筑物的美观程度与可观赏性。不仅实用性强, 而且增加了视觉欣赏性,一举两得。

1.3增设扶壁柱加工法

增设扶壁柱加工法,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加大截面的加固。这种建筑加固改造的方法由于自身性能的不同,所以只被广泛应用于非地震发生的区域。它的缺点在于使用地区具有局限性,没有其他加固改造技术应用范围广泛。

2 混凝土结构常用的加固改造技术

2.1托换技术

托换技术的好处数不胜数,例如施工成本低、投入时间短,并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日常生活等等。因此,这种方法在混凝土建筑物的改造加工中十分常见,这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技术,集托梁拆柱、托梁接柱以及托梁换柱等技术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技术性要求。在操作手法上,需要用专业的操作手法来进行。

2.2植筋技术

植筋技术,主要应用于对建筑房屋错位偏差的补救,十分方便,简单可行,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对于植入的钢筋要求不高,适合房屋是最普遍的标准。 植筋技术对房屋改造的处理十分精密, 同时又非常简单快捷。

2.3裂缝修补技术

许多建筑物随着年代久远以及修筑时施工过程出现失误等原因,地面开裂的现象很常见。由此看来,裂缝修补技术在此时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这种方法加强了建筑物地面的坚固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裂缝进行了很好地修补,减少了水的渗透与影响。这样一来,建筑物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加长,美观程度与实用性大大提高。

3相关技术处理

3.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适用领域和范围很广,经常用于柱、梁、墙等基础性构件的加固改造。采用这种方法时,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使得混凝土结构层与原建筑紧密结合起来, 减少修筑后缝隙的存在,才会取得更好的加固效果。加固后也需要进行清洗等工序,有机结合,这是一种十分传统但常用的建筑加固改造方式。

3.2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强度和能力,它对建筑结构胶的使用比重很大。因此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 就要选用强度粘贴能力的胶,才能更好地起到粘贴牢固的效果。不得不提的是, 这种方法要求在温度环境始终的常温地区进行,但是施工方法简单快速,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都不大,因而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建筑物由于受到自身的年代性和施工时不合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导致建筑结构的持久性和使用功能大大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迫在眉睫。技术方案的研究创新适应的现实社会的需求,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热点。我国大力引入和研究高新技术与材料,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使建筑物加固改造的技术得到创新提高。 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选择适合不同建筑物的不同方案,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鑫,李安起,赵考重.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的进展[J].工程力学,2011,(1):1-11+25.

[1]黄维.已有建筑可靠性鉴定及加固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徐润甲.建筑结构鉴定和加固改造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103.

【改造探析】推荐阅读:

业务探析07-20

演唱探析07-20

制作探析10-15

问题探析05-08

初步探析05-13

评估探析05-15

价值探析05-19

关系探析05-24

服务探析05-28

融入探析06-04

上一篇:近代城市规划下一篇:低温储罐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