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展(精选12篇)
探析发展 篇1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果蔬、肉、蛋等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从产地到消费地, 需要始终处于低温环境, 才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度。相应地, 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应用也随之展开。冷链物流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开发要素配置的重要动力,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如何促进企业在冷链物流产业上发挥自身优势, 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冷链物流概念和特点
冷链 (cold chain) 是指易腐生鲜食品从采集原料 (采摘、捕捞、收购等) 、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 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 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 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特性, 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 (Cold Chain Logistics) 指的是: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 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根据储存温度的不同, 可将冷链物流产品分为三种:冷冻产品 (温度要求在零下10℃以下) , 如冰棒、速冻饺子等;冷藏产品 (温度要求在2-8℃) , 如鲜奶、果冻等;恒温产品 (温度要求在10-15℃) , 如巧克力、糖果等需要恒温保存的产品。
冷链物流流程图见图1。
冷链物流的特点主要有: (1) 具有物流的7个功能: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物流信息; (2) 对冷藏技术要求严格; (3) 初始投资大、技术复杂; (4) 各个节点需要较高的组织协调性; (5) 冷链物流目前的市场规模较小, 但发展潜力巨大。
2 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2.1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要求对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已经成为保护农产品品质, 减少营养流失, 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
2.2 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
在我国, 农产品产后的流通损失率很高, 比如果蔬损失25%左右、肉类损失12%左右、水产品损失15%左右。据统计, 仅果蔬类的损失, 每年达1000亿元以上。另外, 农产品的生产是季节性的, 而消费是常年的, 造成生产和消费不同步的矛盾, 为了解决此矛盾, 迫切需要对农产品进行长期储藏, 有节奏的推向市场,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反之, 若不发展冷藏物流, 农产品集中上市会造成价格大幅下降, 减少农民收入, 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产品的出口需要经过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 而农产品在生产之后容易腐烂变质, 迫切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冷冻仓储和运输, 发展冷链物流。另外,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进口标准越来越高, 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3 发展冷链物流的条件
3.1 道路等基础设施取得长足发展
在我国, 与物流密切相关的道路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公路的总里程、港口吞吐能力、内河通航里程、全社会完成的公路客货运量、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等多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2年年底, 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24万公里。 (资料来源:《中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报告》, 2013年9月26日交通运输部发布) 。到2013年年底, 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4万公里, 占世界第一, 已超过美国;高铁总里程达11028公里, 占世界一半。据估计, 到2015年年底, 我国高速公里总里程超过10.8万公里, 高速铁路总里程达1.8万公里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0/07/7949420_362057487.shtml) , 见表1。
3.2 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家庭农场+合作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发展农业模式。在我国, 该种模式的推进速度非常迅速。在数量上, 截止2013年年底, 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到98万家, 参与农户7400万家, 占总农户的四分之一。据估计, 到2013年年底, 全国种植面积达50亩的种粮大户超过287万家, 大型的种粮大户 (家庭农场) 数量超过87万家, 其中龙头企业数量达12万家;在形式上, 过去该种模式主要以农业种植方式存在, 现在已发展到种养、加工和服务等, 包括粮油、肉奶蛋的生产, 继而扩展到旅游休闲农业、农机、植保等多个领域。
3.3 政府支持
政府对冷链物流的支持重要体现在:融资支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享受与农业类似的优惠政策、解决冷链物流运输困难、冷链物流标准化已开始制定、信息化建设已开始运作等。在融资方面, 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已拨付专门资金用于企业冷库建设、冷藏车辆的购置等信贷支持, 减轻企业前期投入的负担。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支持其股票上市。在税收优惠方面, 国家已在部分城市试点, 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享受部分或全部农业类产品的税收优惠, 给予水电方面的价格优惠。在运输方面, 部分城市已开始试点, 对农产品物流运输车辆执行绿色通道, 降低或免除高速公路的过路过桥费。在标准化建设方面, 到目前为止, 上海市已公布了冷链物流的地方标准, 国家已开始制定国标, 不久的将来即将实施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 可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运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在实施冷链物流过程中, 比较容易出现断链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已开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促进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增强信息的可追溯性, 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4 发展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4.1 冷链物流“断链”情况突出
目前,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肉禽类易腐产品在流通过程中, 冷链率基本达到100%;而果蔬类产品的冷链率已达95%左右。在中国, 易腐类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冷链率约为30%, 而果蔬类冷链率约为2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 许多重要环节仍处于常温状态, 冷链物流体系经常出现断链情况, 很多鲜活农产品就在露天场地装车, 冷藏车的利用率非常低, 比如, 不少已经建好的冷库缺少恒温库, 导致用冷藏车装卸货物时, 在露天环境下进行。
4.2 冷藏设施设备不足、技术落后
目前, 中国企业的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原有设备陈旧, 分布不均衡, 无法为冷藏产品提供低温环境。在装卸方面, 目前, 在中国, 大部分的易腐产品的装车是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或保温环境下操作;在运输方面, 据统计, 大约85%左右的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是用普通卡车运输, 在上面盖上帆布或塑料布, 比较理想的是盖上棉被;另外, 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要求和操作规范等没有统一的标准, 缺少自动温控设备和自动温度检测设备, 冷链物流技术的使用比较粗放, 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如自动识别技术、GPS设备等使用也近乎缺失。
4.3 标准化建设落后
目前, 部分大的企业已经制订了冷链物流标准, 部分省市 (比如上海) 已开始实行地方标准, 国家层面上实施的标准很少, 只有2个国家标准, 分别是《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 (GB/T28842-2012) 和《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 (GB/T28843-2012) , 这2个标准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12年年底发布并实施。《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即将实施。
4.4 第三方参与冷链物流的程度低
据调查结果显示, 到目前, 我国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约为27%, 而第三方参与冷链物流的比例更低。冷链物流以自营为主。反映冷链物流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第三方参与的程度。第三方参与程度低的重要原因是初期投入较大, 比如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需要资金大, 项目的回收期长, 回报率低。
4.5 需要大量人才
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有机整体, 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在整个“链”中, 从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直到销售给客户为止, 必须无缝链接, 不能出现断“链”状况, 这就要求员工精通自己的岗位及其相应的专门技能, 比如仓储、运输、制冷、设备维修等技能, 有些岗位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物流管理人才。目前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严重滞后, 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极少涉及到冷链物流方面的课程。另外, 由于冷链物流属于极强的实操性技术操作, 目前高校缺少这方面的师资, 不足以培养出操作水平较高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对于冷链物流企业而言, 由于缺少资金, 往往忽视对人才的培训, 从而影响了对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 进而影响到企业效益。同时, 部分已投身到冷链物流的人才, 由于物流行业较差的工作环境和相比其他行业较低的薪资待遇, 其流失率也非常高。
5 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
5.1 多方参与
冷链物流是实现易腐产品价值的活动, 该行业涉及面广,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迫切需要多方参与, 参与方主要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政府方面:应抓紧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 拨付专项资金, 投资冷链物流中加工、仓储和运输的薄弱环节, 加大冷库、冷藏车辆等设施设备改造的投资扶持力度, 对冷链物流行业实行贷款优惠政策, 包括低息、贴息、放宽还贷期限、放宽抵押条件、支持外资介入等;行业协会方面:为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建立“桥梁”, 引导冷链物流企业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方面:这些企业应联合起来,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投资设施设备,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第三方物流企业方面: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延伸其服务功能, 向冷链物流方向发展, 建立冷链物流中心。
5.2 制订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应尽快制订与冷链物流相关并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标准, 包括整个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和节点的相关标准, 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冷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销售标准等, 以及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环境标准等。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果蔬、肉、蛋等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从产地到消费地, 需要始终处于低温环境, 才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度。文章分析了冷链物流概念和特点、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性、冷链物流的条件、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最后, 探讨发展冷链物流的对策。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 :24-28.
[2]朱超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4) :17-18.
[3]何旭.贵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1 (1) :46-50.
[4]孙宏岭, 周行.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 :70-83.
[5]张梅.基于冷链物流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1) :119-121.
探析发展 篇2
海洋经济发展探析
海洋是一个有着巨大时空尺度的开放性复杂系统。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海洋经济活动的低层面较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技术是21世纪向地球的内向拓展。现代海洋经济是以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海洋开发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
作 者:周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年,卷(期):2000“”(6)分类号:F127关键词:海洋 海洋经济 探析
农村体育发展探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农村体育;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文化、娱乐需求,也是努力贯彻、实施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发展农村体育,是认真践行党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体育,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农村体育是指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而开展的各项体育、文化娱乐活动。[1](P. 1461-1463,1467)发展农村体育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富裕起来的村镇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党的十六大把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创新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是构建乡风文明、和谐新农村的一个切入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要求,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二、农村体育:构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途径
乡风文明,生态文明,农村体育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改善新农村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农村体育的发展能够让广大农村群众获得科学的健身知识,增强农村人口体质,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对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风尚、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2](P.35-38)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得到普遍改善,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理性的农村文化精神。而且,农村体育的发展将会改变部分群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人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从而排斥黄、赌、毒等劣等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优化了社会环境。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展示农村的独特风采,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体育的发展与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关系,是构建文明生态村的重要途径。
三、农村体育:发展在于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农村体育,应该突破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体制,赋予新的内容。推进农村体育建设,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体现新内涵。即:新理念,农村体育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和谐共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中心乡镇和边远村落的体育工作。新内容,坚持把新的科学的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健身器材带到广大农村中去。传统体育既要继承更要创新,让农村体育具有时代性。新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将市场化机制引进到农村体育的发展中,激发群众举办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新形式,鼓励农民自己推动农村体育建设,鼓励体育文化下乡。全面建設小康体育就是要推动体育体制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模式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满足政府需求为主向满足大众个体需求为主转变。
四、新农村体育发展基本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小城镇体育作为突破口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使广大农村群众经济收入提高,使农村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的物质基础。[3](P. 312-314)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健身的重要性。定期指派专业指导员和聘请专家前去指导讲授健康卫生知识,健身养生的方法,培养农村群众的体育兴趣,调动他们进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结合电影、广播、集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发展农村体育须抓住农村社会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机遇,以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为依托,以小城镇体育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的突破口。
(二)倡导文明生活新方式,增强群众健身意识
随着新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在一些富裕的农村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随着生活的改善而改变,“大鱼大肉”、“香烟美酒”仍然是生活富裕的标志,“打麻将,搓牌九”仍是农村日常和节庆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健康生活理念十分淡漠,健康知识相当缺乏,“未富先病”、“小富即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新农村建设应该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来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普及健康、健身知识,举办多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人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改变生活陋习,增强健身意识,让体育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并以此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创新
我国农村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千姿百态的农村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培育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就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与农村体育有密切联系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和作用。[4](P.91-92,97)尤其要重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二人台、扭秧歌、秋千、花炮、踢毽子、跳绳。此外特别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其中创新的应注意的事项为:一寻找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并创新;二寻找适应本村社区环境特点和体育设施特点的一般性体育项目,发展并创新;三根据农村劳动特点创新体育项目,并定期举行劳动体育大会,如:搬农作物比赛,挑担子比赛,投鱼叉比赛等等;四借鉴各地区经典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移植,发展并创新。
(四)加快农村体育人才培养,建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共同体
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基层和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快农村体育人才培养,重点以乡镇体育骨干、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定期举行培训工作,并促进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与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相结合,使文化、体育骨干培训工作有机统一。此外农村体育的发展还应与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合作,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村学校孩子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还具有传播体育知识的巨大作用,孩子举行体育活动的同时,也会带动孩子家长的体育活动行为。再者,充分利用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最后还应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的积极作用,并同学校体育一起,建立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共同体。
(五)建立和完善体育管理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投入与管理新机制
农村体育的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普及。开展和普及体育活动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因地制宜,把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在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上,规范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体育法规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立足于社会效益优先,加速农民传统体育价值观向现代体育价值观的变迁,建立良好的投入与运行机制。[5](P.21101-21103)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政府承担基础性体育设施建设,社会团体、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开展体育活动。在锻炼项目、方式上满足农民的锻炼愿望,激发农民的体育需求。另外,各级政府和体育组织必须建立法制观念,依法工作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保证新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
农村体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求,发展农村体育势必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农村体育要依照党关于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结合农村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大体育设施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以便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消除制约瓶颈。发展农村体育,要借助于社会力量办体育,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农村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村体育,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体育的文化作用,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江亮,饶平,莫迎锐等.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2]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1).
[3]吴炎兵.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马逢伯.新农村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4).
[5]阮永福,王厚民,郑星超.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责任编辑:杜红艳]
中非贸易发展探析 篇4
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中非之间的贸易起着基础和奠基性作用。在中非合作论坛建立后的过去12年中,中非贸易蓬勃发展。
一、中非贸易的发展
2000-2011年的12年间,根据中方的统计,中非进出口贸易从106亿美元增长到1663亿美元。其中,2005-2011年的6年间,即便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非贸易仍然从398亿美元增长到1663亿美元,翻了两番多。更长远一些看,2000-2005年的6年间,中非贸易从106亿美元增长到398亿美元,也几乎翻了两番。在这12年中,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达到了7415亿美元,其中,中国的贸易逆差累计达到285亿美元。
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中非贸易在各自贸易中的地位也在快速上升。从非洲的进口在中国进口的比例,从1995年的1.08%上升到2011年的5.35%;同期,对非洲的出口从1.68%上升到3.85%。同一时期,非洲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的比例也从0.99%上升到13.8%,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也从1.94%上升到13.82%。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非洲贸易伙伴中,仅次于欧元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非贸易的性质
中非之间的贸易,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之上的传统贸易型式。它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之上的产品内贸易型式。
数据来源:CEIE
首先,中非贸易中,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以2010年为例,机电产品对非洲出口306.1亿美元,占了51.1%;纺织服装和鞋类产品出口127.1亿美元,占了21.2%。
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中,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原油进口占了大头。以2010年为例,石油进口404.1亿美元,占了57.74%,铁矿石、铜精矿、锰矿石、原木、铬矿石、钻石、煤炭等进口132.7亿美元,占了18.96%。
其次,按照中国贸易数据和分类来分析,中非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以2010年为例,在1269.4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为958.7亿美元,占了75.52%;其中,出口413.6亿美元,在总出口中占了68.99%,进口545.1亿美元,在总进口中占了81.37%。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非贸易中,加工贸易以及对外承包工程货物方式也在快速增长。以2010年的出口为例,加工贸易出口占了19%,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6%,其他贸易方式为6%。
与此相伴随,中非贸易中,主要从事一般贸易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了主角。比如,2010年对非出口中,国有企业占了28%,私营企业占了45%,外资企业22%,集体企业为5%;从非洲的进口中,国有企业占了72%,外资企业12%,私营企业10%,集体企业6%。
简言之,中国对非贸易,是以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材料为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中非贸易的影响
中非之间的贸易分工型式总成为很多人批评中国的理由。在殖民时代,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型式和关系,也是这样一种类型,即殖民地是宗主国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殖民主义情结浓重的欧美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对非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实际上,这些观点毫无根据。中国没有在非洲烧杀抢掠,也没有奴役非洲人民;中国带去的是我们辛勤努力所获得的发展经验和发展体会(去和非洲国家分享),是我们在并不富裕情况下的真诚帮助。
首先,中非之间的贸易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关系是政治上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主权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完全不同于基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不平等关系之上的畸形贸易关系。在胡锦涛主席所强调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洲不是中国的殖民地,而是平等的伙伴;其中,平等互利、相互支持是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根基。
其次,单从经济上讲,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来看,这样的贸易型式和安排,也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我们在前30多年中,贸易型式也是目前非洲国家的情形,即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进口制成品。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的兴起,以及随后的机电产品出口的兴起,中国才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贸易结构。
难道新中国前30多年与其他国家的正常贸易也是一种新殖民主义?难道目前很多落后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也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四、中非贸易的改善
那么,为什么中国以及以前的很多国家,能够逐渐摆脱单纯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进口制成品的贸易型式,而不断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换代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笔者也不在此一一罗列详述。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即这种升级和改变,和现有的贸易型式以及分工关系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我们既看到一些成功地从最初的贸易型式升级换代的国家和地区的例子,也观察到众多长期陷入这种初级贸易型式的落后国家仍然在苦苦挣扎。
要摆脱这种困境,其中,有几点原因非常重要。
第一,整个国家需要团结一致,推进经济发展,并在教育、卫生方面进行彻底的改进,以创造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改进,为贸易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
第二,这种贸易型式,也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好进口而促进整个国家产业结构、从而随后的贸易结构升级。比如,使用出口创汇,优先支持出口部门的改造和升级;或者进口国内短期的资本品和技术等。
第三,在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总之,出口初级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制成品的贸易阶段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如果努力合理,则这个阶段可以顺利被超越,否则,则有可能陷入困境。就中非贸易而言,正如我们不能指责新中国建立以后和中国贸易的西方国家是新殖民主义者一样,我们也不能指责中非贸易中的中方。
数据来源:根据WTO和UN COMTRDE数据整理
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中方的热情和愿望。但是,非洲国家也不能消极等待——做好国内的事情,用好来之不易的外汇资源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谋划的重大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课题组.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与应对[J].中国市场, 2011, (10) .
[2]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EB/OL].
发展我国环境会计探析 篇5
环境会计是基于环境恶化的压力,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但环境会计理论付诸实践涉及面广,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优化.
作 者:耿成轩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F234.1 关键词:环境 资源 污染 环境会计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民营银行;金融市场;市场准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88-03
在我国,一直是中、农、工、建、交五大银行主导金融市场,民营银行发挥的作用较小。然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民营银行成为新兴力量。在金融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具有重大意义。
1 民营银行的定义及特点
1.1 定义
一般来讲,当前学术界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3种。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都是民营银行。
因为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所以其对利润有着更强烈的追求。把民营银行引入我国,也是近几年才有的新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格局一直是以国有银行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助。打开民营银行的准入开口,更有利于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
1.2 特点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自主性。民营银行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比如人事权等,安全由银行自己决定,不受外部机构和部门的干涉。二是私营性。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民间,产权结构也是非公有制,经营时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业务自然不受政府部门的干扰。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金融机构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其具有机制灵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管理清晰等一系列优点。因此,民营银行是中国国有金融体制的重要补充。建立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金融机构有助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2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开放金融市场是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现在的民营银行已经逐渐演变成金融市场的主力,是突破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瓶颈,也是市场准入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是银监会第一次释放关于允许开办民营银行的信号。2015年,上海华瑞、温州民商、浙江网商、深圳微众、天津金城国内首批5家民营银行被获准开业。与传统银行相比,这5家民营银行完全由民间资本主导,发起者为阿里巴巴、腾讯、均瑶、正泰这样的大型民企资本。银监会表示民营银行的设立要“常态化”,说明民营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3 民营银行在我国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一直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市场,既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和改革,也是必然趋势,有利于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充实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中农工建交”五大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从形式上看是多元化的银行格局,但实际上还是以“国有”为主,银行系统间缺乏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银行业必定会受到国外资本银行的冲击,国有银行多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竞争力相对较弱。
放开市场准入,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可以充实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大型金融机构与众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竞争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民营银行的兴起可以激起国有银行的斗志,使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激烈化,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3.2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的推动力量。然而,为国民经济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国有银行对其信贷支持却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13年,我国民间融资超过3.5万亿元,民间借贷存量资金增长30%,并延伸出第三方支付、认证、评估、催收等服务市场。目前,我国小贷公司已近7 000家,村镇银行1 700多家,典当行6 000多家。由此可见,我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实力较弱,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对于“大”银行来讲,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审批严谨,而中小企业大多是创业始发,没有足够的“抵押”资源,而民营银行的发展正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使民营银行起步,而民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民营银行和中小企业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不仅可以解决各自的生存问题,更为经济的发展助了力。
3.3 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银行要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然要独具定位、独具特色。许多民营银行在个人业务中为了吸储和增加客户,往往减免繁杂的手续费;还有的民营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让贷款快速发到借款人手中,及时投入生产创造。
无疑,民营银行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特色,给民众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同时,民营银行的进入和竞争,可以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构筑多元化共存的竞争市场环境,对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国有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迫使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
3.4 稳定金融秩序
我国金融市场上还有一些空白市场,由此产生了许多民间金融。民间金融与民营银行不同,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正规的金融制度,主要是民间借贷形式,多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利息高,缺乏保障和保护,尤其是农村民间金融更活跃。民间金融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其规范性差、风险大、监管不到位,容易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民营银行的出现,可以填补一些市场空白,替代一些民间借贷,对金融组织的规范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金融制度的合理化也给政府监管带来很大的便利。
nlc202309031317
4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需要防范的风险
民营银行由民营资本控股,其经营目的与国有银行不同,是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银行也是企业,但其业务的特殊性,又跟一般的商业企业不同。
4.1 把好准入关
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控股经营。要组建新的民营银行,其出资人必须是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民营银行业务经营具有特殊性,需要对银行的出资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还要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构建公司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以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现代金融风险企业的特点和信贷资金的运作规律,高效、安全、规范地运作。
虽然银监会表示民营银行将会“常态化”,但也不能降低准入门槛。银行虽是企业,但其经营的不是商品和服务,而是金融商品。商业企业倒闭涉及范围小,而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倒闭,涉及的不仅是银行员工,还有众多的储户和客户的利益,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2015年6月26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基本原则、准入条件、许可程序、监管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导意见》对准入条件提出了包括资本、股东、拟设银行和机制在内的四方面要求,明确民营企业必须以自由资金投资,应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的条件。
当前,我国民营银行已过了充分酝酿和试点阶段。要想早日做到成熟一家、批准一家,需要在准入、监管等方面出台一个清晰、透明、公开的标准,以便更多有实力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应该说,《指导意见》的出台顺应了这一要求。
4.2 加强监管
对民营银行的监管是不容忽视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管的方式包括银行自身的内部监管、银行行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力量的公开监管3种。银行自身的内部监管是指为了使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能够顺利有效进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序、措施、手续和方法的总称,包括组织结构、会计规则、双人原则、对资产和投资的实际控制4个方面的内容;银行行业的自律监管是指银行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以促使整个银行业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社会力量对银行的公开监管是银行监督力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主要通过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新闻媒体的参与来实现。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规定,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及借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外部审计来发现、评价和纠正潜在的风险。但是,要保证上述检查的有效,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民营银行为有关监管机构提供的资料是真实的,即民营银行能够如实向监管机构报告银行的经营情况。首先,要完善和统一会计处理方法,防止民营银行在账面上弄虚作假;其次,要加强外部审计,进一步摸清民营银行的风险状况;再次,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参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民营银行要向社会和监管机构提供详细真实的反映经营状况的资料,增强银行会计师的独立性;最后,监管机构要尝试建立一个激励民营银行稳健经营的机制,通过激励银行的股权人来影响银行的经理人。
4.3 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与金融环境
发展民营银行,必须消除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给予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适度放开民营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提高其获利能力。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严厉惩处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障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
4.4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不管是商品服务市场还是金融市场,有进入就有退出,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有准入机制,也要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这样才会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阻断向社会转嫁风险的渠道。应尽快推出金融破产法,确保民营银行的健康运营以及存款人的利益。
另外,金融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监管机构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监管系统和社会舆论监督系统,这样才能有效防范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新改制和新组建的民营银行,行业内部和社会舆论要对其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进行监督,以营造民营银行规范经营、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5 结论
民营银行的破冰有利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其短期内对国内传统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不会太大。放宽对民营资本的准入,增加银行数量,符合中国金融业长远改革方向,对发展民营经济大有益处。
探析绿色建筑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措施
一、绿色智能建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满足居住生活需求的同时, 开始追求居住生活的质量。“绿色”、“智能”成为了现代人们议论的焦点问题。智能建筑的出发点是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 为人们提供舒适, 便利的环境, 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而绿色建筑的出发点不仅是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 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更多的依靠社会自律和道德力, 在技术层面上, 则更多依靠新兴技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革新, 尽可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二、推行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目前, 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 使人们在健康生活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造福子孙后代。
第一, 绿色建筑考虑的是住户健康、舒适和安全的生活。我们建设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了环保节能, 但我们强调的节能, 并不是以牺牲人们的舒适度为代价的, 而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转变能源的利用方式。例如, 现在比较流行的太阳能, 风能等可再生的洁净能源;在满足同等光度的前提下将白炽灯换为发光效率更高的节能灯;采用蓄能空调错峰避谷等措施。
第二, 从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全球淡水资源短缺, 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 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 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 也包括水质问题, 住宅小区水系统问题:1、在小区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环概念, 自来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 均要统一列入考虑范围, 进行系统优化设计。2、由于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同样严重, 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强制性措施。如实行分段, 梯级提高水价, 对耗水量大的设备、器具要强制淘汰并强制推行节水设施等。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管道直接饮用水已经进入小区, 形成了第二水厂, 它达到了提供优质直接饮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的。4、小区应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缺水地区应设立小区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第三, 从土地利用率方面分析。众所周知, “人多地少”是中国国情, 因此节约土地是国家一再强调的政策。近几年来, 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 2耕地, 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多减少到0.1hm, 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1、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 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 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 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 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 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 节约用地。2、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 以便节地, 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
第四, 从全球环境来谈。绿色建筑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从资源利用角度讲, 全球每年开采的原材料的一般被转化为建筑用料。造成了环境退化、森林减少、土壤和水体被污染, 木材产量的30%被用于建筑, 结果导致洪水泛滥, 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建筑的运行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就全球而言, 建筑使用了全球水量的五分之一, 使用了全球电量的一半, 通过建筑所产生的废气和碳氧化物导致了温室效应。从经济学角度考虑, 任何建筑都会产生“外部成本”, 如治理环境污染费用, 室内空气污染使人致病、旷工、请假休息, 不但增加了居住者的负担, 还降低了企业效益。这些成本不会出现在建筑商和开发商的账单上, 但必须被环境和整个社会消化。
三、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 基础差, 理论研究不足, 工程实践少。建设部虽已先后颁布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标准, 初步形成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但工业建筑节能标准尚未出台, 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刚刚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照搬国外的形式。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加强全程监管, 强制执行四节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 及时、系统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 对我们少走弯路, 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绿色建筑;对老建筑进行改造, 普及绿色建筑。
微店发展趋势探析 篇8
“微店”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 将消费者、品牌商和零售商共同连接起来、共同建设和成长的平台。微店产品包括“微店”和“微店·商户”。消费者可以通过微店实现精准购物, 而商户及店员则可通过微店发布促销信息、商品资讯, 对顾客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一、微店商业模式分析
三大阵营微店资源优势对比如下图:
在各类微店中主要分为两类模式, 一类为B2C模式, 如京东微店, 直接通过商家对接消费者;一类微店多面向个体, 类似于C2C模式。其中C2C类模式的玩家居多。微店整体共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平台类型的, 如微信小店、京东拍拍微店、淘宝微店、口袋购物微店;第二阵营, 主打服务, 如微盟、京拍档、各大电商平台自己推出的微店 (主要服务于开放平台, 一方面立足自身的购物APP主打中心化移动电商, 一方面借助微店形成去中心化移动电商的布局) ;第三阵营, 主要是一些个人推出, 提供一种建微商城的工具, 属于小打小闹。
二、微店发展成为创业者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和PC互联网时代不同。移动端的顾客购物单价低, 频次高, 呈现小屏幕、随时随地, 去中心化、趋于碎片化的特点, 买家需求更是千奇百怪。要满足消费者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场景化的移动电商需求, 通过开放的微店力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成为平台提供商布局微店和商家入驻微店的另一个刺激因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微店对众多想发家致富的创业者是极好的。淘宝就像商场, 大而全, 但杂而乱;微店就像你喜欢的路边小店, 胜在方便, 风格调调, 各有市场。而且, 多一个平台, 多一个流量入口, 多一个销售渠道, 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况且进驻微店资金、人力等门槛较低, 也大大降低了开店的成本, 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此外, 有大量与微信接口的微店工具可以选择, 使用简单, 人人都能学会。微店就类似于移动端的淘宝店, 主要就是利用社交分享、熟人经济进行营销。甚至有很多淘宝卖家也选择了入驻微店, 希望能在这一新的电商模式中抢占先机, 一如当年最先在淘宝开店的卖家一样, 一步先, 步步先。
三、口碑营销是微店营销的主要方式
微店模式向朋友圈、粉丝输送实实在在的促销信息。微店粉丝都可以通过自身对微店产品使用情况发表评论, 从而起到口碑营销的效果。对于认同感强的粉丝, 开微店可能性最大, 他愿意为品牌代言、背书, 以实际行动, 向自己的圈子传达这种认同感, 基于实物的宣传力度大于空喊口号, 或将带动圈子的整体认知甚至产生购买动力。对于认同感不够强的粉丝, 部分会出于利益考虑, 开起微店。开店的过程, 就是品牌认知强化与传播的过程。可以看出, 微店模式向粉丝输送的是情感和利益, 并进行了有效融合, 满足不同粉丝的诉求, 能够扩大粉丝规模, 加强品牌曝光度, 产生更多认知。
四、微店发展的利弊
微店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是继淘宝个人网店创业后, 又一创业新方式。微店的兴起势必会吸引很多创业者进入微商圈, 成为微商的主力军。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有良好的趋势就有隐忧。就如同淘宝一样, 淘宝发展之初, 个人网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假冒伪劣商品, 随着不断发展, 管理日益完善, 才有了现在的淘宝和天猫。微店也是一样, 虽然入驻门槛低, 但是微店的产品质量也是消费者担心的问题。微店未来发展或许会像淘宝一样如日中天, 但是无论从商家考虑还是消费者考虑, 质量过硬的产品才是微店得以经营壮大的王道。目前, 即使是入驻微商最多的口袋购物“微店”, 也还没有建立类似于传统电商的信用成长体系, 入驻的微商也没有向平台交纳任何保证金。微店采用“熟人交易”比较多, “信用”多来自社交关系中的“信任”, 目前微店已经上线了“店铺分级”系统, “期待通过社交关系来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机制。”这种信任是比较薄弱的, 一旦出现问题, 消费者的维权很难得到申诉。因此微店急需发展的是在生态系统上建立一个可控的商业规则。
参考文献
[1]胡祥宝.微商平台争夺战打响:微店泛滥得流量者得天下.腾讯科技.
创意农业发展探析 篇9
1 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是以观光农业园为抓手。农业过程利用和农业环境利用这2种发展思路, 都与当地的旅游农业关系十分密切。二是构建产业链。创意农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品的产业链, 并尽量拓展延伸。三是办好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发展创意农业的载体, 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四是培育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壮大之源。
2 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
2.1 创意农业渐成时代新潮流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 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 创造出新型、优质型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旅游市场。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意农业将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 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 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 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 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 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 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 可创造农村就业机会, 造福数万农民。创意农业生产将逐步向“十型”转变, 即创新型、市场导向型、可持续发展型、外向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民俗节庆型、自助参与型、美学经济型农业[2]。
2.2 创创意意农农业业产产业业向向农农业业产产业业集集群群方方向向发发展展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高级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采用先进理念谋划农业、先进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意提高农业、先进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业的改造过程[3]。二是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要使农民严格坚持生产标准。即打造质量平台;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核心平台;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精品平台;优化市场环境, 打造物流平台, 狠抓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通过专业市场, 把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企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三是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围绕“特色、创新、优势、潜力”, 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 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一村一品”、“一乡 (镇) 一品”向“一域一业型”产业集群转变。四是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好创意农业园区。将农业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 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 提高创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创建新的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2.3 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创意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创意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品牌等方面的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 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2.4 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一是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 市场亟待开发。二是我国高端农产品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 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 瞄准高消费群体, 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 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三是农产品生产时尚化, 使农产品创意生产更时尚。兰州的“黑美人”土豆夺人眼球, 其外皮为黑色, 而肉却是经过太空诱变育种, 变成了鲜艳的紫红色。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 山东莱西农民巧用资源, 巧妙设计使草鞋成了时尚, 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 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 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 甚至上百元。
2.5 创意农业引领亿万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创意农业也是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创意农业的艺术性正是通过达到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六美”创意农产品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 使农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将是“看的比吃的贵”。首先创意农业充实市民精神和物质生活, 种菜、浇水、摘瓜, 自己动手烧煮农家菜等, 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走进农园, 品尝做“周末农民”的滋味, 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 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 市民买得休闲、锻炼和食品安全。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意带来新生活。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 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 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 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 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 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 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 创造农村就业机会, 造福亿万农民。
3 海陵区创意农业发展优势
一是高效农业蓬勃兴起。近年来, 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 全力提升高效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 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 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培育特色知名品牌为关键, 以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为抓手, 推动全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区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到2009年底, 全区高效农业累计达3 266.67 hm2;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343.33hm2, 占高效农业面积的11%。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值3.75亿元, 同比增长4.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 492元, 同比增长11%, 连续保持增速, 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创意开始渐入海陵农业。近年来, 高效农业发展迅猛, 一批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初露头角。如时代干花、新奇迷你花卉、水培花卉、盆栽草莓等。
4 发展思路与重点
4.1 政府应鼓励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将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确定政策导向, 搭建平台, 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 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
4.2 创意农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
创意是否成功, 最终必须接受市场检验, 不能沉醉于“玩概念”, 要使创意“叫好”也“卖座”, 必须形成创意农业规模效应[4]。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创业基地、创意农产品的建设和开发, 并与合作社紧密结合, 转化为规模效益, 形成特色产业。
4.3 创意农业的关键是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
创意产业实际上有2个部分构成, 一个是创意, 一个是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 进行深度开发, 才能以形成规模, 充分获取创意农业产业的效益。
4.4 从产业发展出发, 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
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农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 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 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 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 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 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 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实现有效嫁接, 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
4.5 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文化与创意, 二者紧密相联, 互相作用, 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稳定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想方设法使现有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安心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二是尽快实施创意农业人才培引工程。由于海陵区农村发展不仅缺乏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人才, 更缺乏创意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 因此需要借助外脑, 需要与城市有关创意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 并在合作中学习和培养起一批骨干, 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 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还要鼓励科技创新, 为创意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区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意企业的合作, 聘请相关的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组成智囊团, 请他们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6 建立城乡互动互融的推进机制, 加快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
如前所说, 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而且农村不仅缺人才, 还缺投资, 这就需要城市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只有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城乡互动互融,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意农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从而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5]。
参考文献
[1]创意农业:让资源“点土成金”[J].农家顾问, 2010 (4) :20-21.
[2]卢勇.论创意农业的价值与发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1) :11-12, 39.
[3]刘孝全.中国创意农业的三重视野[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1) :24-26.
[4]牟锦毅.加快发展创意农业[J].中国乡镇企业, 2010 (2) :43-45.
绿色军事物流发展探析 篇10
关键词:绿色军事物流,建设构想,对策措施
1 概述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等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已经悄然走进了绿色时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是这股绿色浪潮的弄潮儿, 势必要走上物流绿色化之路。发达国家在物流的广泛实践中最先催生出了绿色物流的概念。
绿色物流是指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 把“绿色”思想有机地融合进去, 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降低外部成本。所谓“绿色”, 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
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各国对于物流业这一新兴领域的绿色要求也在逐渐加强。美国、欧盟、日本等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开始致力于绿色物流的系统化构建, 专门的法规制度与专项的技术成果层出不穷, 它们正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转型特殊时期, 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初为我国企业接触。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并接触绿色物流, 以绿色产品和服务开拓了巨大的市场。但是, 绿色物流发展的时间毕竟太短了, 人们对其认识尚不深入, 主动进行绿色化转变的企业也只占少数。另外, 条块分割、分段管理的体制, 薄弱的基础设施, 欠缺的绿色技术, 紧缺的绿色物流专业人才, 这些都多多少少制约着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迎头赶上, 打破出现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提高绿色物流发展水平。
绿色军事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目前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军事物流由于其目的带有强烈的军事性, 在军事物流系统的建设中, 人们过多地重视军事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增长。这突出表现在绿色物流观念落后、物流标准化比较薄弱、绿色军事物流人才缺乏、绿色物流技术落后四个方面。
2 绿色军事物流系统建设构想
军事物流的绿色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是降低社会隐性成本的有效途径, 是我国军事装备走出国门的通行证。军事物流作为军队建设、国防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下面从物流的运作流程各环节来探讨绿色军事物流系统的建设构想。
2.1 绿色军事采购物流
采购物流的绿色化就是原材料、半成品乃至成品获取过程的绿色化。推进军事采购物流的绿色化, 有以下方法可循:
(1) 把好原材料关。要尽量选择对环境损害小、可重复利用的原材料进行生产。这是绿色物流的龙头, 直接决定了之后物流的绿色走向。
(2) 制定绿色清单。应该根据目前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 公布出“绿色清单”。绿色清单列出的应该是优中选优的企业, 它们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定期的绿色资质评估, 不断调整、更新绿色名单。
(3) 采购过程的绿色化。从重视采购成本向重视采购品的环境质量转变, 在确定中标商时, 优先考虑绿色供应商, 不以价格为唯一指标;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方式。
(4) 完善监督机制。监督部门要对采购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 及时准确地报告采购进程, 除监督部队用户、采购机构外, 也要监督供应商的经销情况、产品和信誉情况。
2.2 绿色军事生产物流
军事生产物流是军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的物流活动。为实现军事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有以下途径可循:
(1) 发展清洁技术。绿色要发展, 技术是关键。要把清洁技术融入到物流活动之中, 用绿色物流的发展刺激清洁技术的升级, 用清洁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
(2) 优化生产物流系统。对物流路径进行最优规划, 对物流设备进行最佳配置, 消除重复环节, 这样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生产物流活动的效率。
2.3 绿色军事配送物流
军事配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运用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 由军事配送管理机构组织的军用物资位移活动。配送环节的物流过程最复杂, 要实现配送物流的绿色化, 有以下可行建议:
(1) 合理规划配送网络。绿色配送网络不仅要寻求路程最短, 也要能充分利用铁路、水陆等更加环保的运输方式。要打破各军兵种、军内外运力所属区域的界限, 将全军隶属不同的配送部门看成是一个整体, 对其进行系统优化。
(2) 协调各配送主体的行为。军事配送系统是一个由多家管理部门、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任务目标、工作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固有的不同。要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 寻求系统整体的最优化。
(3) 规范物资包装。物资包装在保证物流安全性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单化、标准化, 并尽量做到重复利用。
2.4绿色军事逆向物流
军事逆向物流, 是指在平时和战时, 从军事力量使用者处回收不合格的或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军用物资、装备, 由军事物流的最终用户返回供应商一端, 直至最终处理完成的过程。为了推进军事逆向物流的绿色化, 我们要:
(1) 提高对军事逆向物流绿色化的认识。目前仍有不少部门思想守旧, 只看到本部门一时一地的得失。对逆向物流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急需宣传普及。
(2) 健全军事逆向物流的组织。目前我军的逆向物流组织还处在各自为战的阶段, 规模小、效益低、成本高。只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体系, 才能发挥集团优势, 协调各个实体协力进行物流活动。
(3) 建立健全逆向军事物流信息系统。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 可以快速准确地处理逆向物流各个阶段产生的信息, 为下一步的物流活动提供指示。信息通畅会加快军用物资的回流速度。
3 推进发展军事绿色物流的对策措施
3.1 树立绿色军事物流观念
要转变人们的旧观念, 让人们意识到绿色物流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认识绿色军事物流。政府和军队应采取一切措施, 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物流, 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 也利用军事综合信息网等媒介向军队提供有关绿色物流的信息, 让军队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
3.2 完善绿色军事物流制度与法律法规
军事物流的绿色化需要制度的支持, 制度得到落实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有关部门必须要颁布强制性的专门法律法规, 形成体系框架, 系统规范军事物流中的各个环节。
3.3 加强对军事物流资源的整合
全军要加强对军事物流系统的调控, 打破条块分割、分段管理的现状。例如, 可以利用整合配送的思路完成大宗货物配送, 利用信息网络获得车辆信息, 提高军交运输部门的运营效率, 降低物流的成本, 取得缓解交通压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4 改善绿色军事物流基础设施
一方面, 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另一方面, 应重视我军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 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 发挥设施的综合效能。同时, 我们还要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 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 完善军交运输网络, 使线路更为畅通。
3.5 引进和开发绿色物流先进技术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物流技术比较我国来说更为成熟, 因此我们应建立相应的绿色技术引进机制, 以现有先进绿色技术为跳板, 实现我军绿色物流系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关军队高校设立绿色物流专业课程, 讲授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重视绿色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升级, 企业将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让不同的社会分工在绿色军事物流的旗帜下联合起来, 打通技术创新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3.6 培养绿色军事物流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各大军事高等院校应在物流课程中引入绿色物流方面的理念,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针对性教育。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军队物流相关从业人员, 可以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在岗培训来强化其物流专业知识, 使其成为军事物流绿色化进程中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物流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2) .
[2]王微.浅谈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1, (23) .
[3]贾晓波.浅谈我国发展绿色物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31) .
[4]李储东.浅谈对我国绿色物流的认识[J].中国市场, 2011, (41) .
[5]刘若江.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5) .
[6]吴荣梅.浅析绿色物流对资源环境的影响[J].科技资讯, 2011, (35) .
农机校发展途径探析 篇11
关键词:农机校;培训;鉴定;机制;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87-02
当前,各级农机校发展不平衡。部分经营较好的农机校培训范围广、生源有保障、经营渠道多,而多数农机校在事业单位的庇护下艰难生存,业务萎缩,生源减少,时刻面临生存考验。借助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充分发挥农机校的独特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走出困境,谋求发展途径,是摆在全体农机培训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摆脱传统培训方式,实现培训和鉴定方式多样化
农机学校应该围绕农机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分析农机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提高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是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谋求率先发展的宝贵资源。农机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是农机依法行政的需要,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需要。因此农机教育培训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农机培训特色,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实施产业化办学、探索农机教育培训新路子。
一是促使教育培训与监理相结合。与监理部门结合成整体,形成合力,以监理促进培训,以培训保证监理质量,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做到培训、检审两不误。二是促使教育培训与农机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不断扩大培训服务的领域,深入开展农机化科技工作,为农民增收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培训与农机市场相结合。面向市场搞培训已成为农机校新的发展增长点。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机校提供广阔的培训市场。在新形势下,只有广开培训门路,跨行业跨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办学,坚持“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教学方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主体是农民。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其具有一技之长,才能被社会所接纳,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机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设备和条件,主动参与到为农服务大军之中。
首先,强强联手。市县,市乡,市县乡三级联合办班,送科技下乡。提高主动为农服务意识,通过联合办班确保农民短、平、快地学到技术。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民兄弟的称赞。有很多农机手表示原来是进城培训学技术,费时又费钱,现在是坐在家门口学技术,省工又省力。另一方面,下乡为农培训,无形中起到宣传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及对农机化事业的认可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鉴定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服务农民为根本,逐步扩大鉴定范围和鉴定覆盖面,坚持社会效益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服务方式积极主动,高效质优,使广大农民机手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性,使从业人员从观望、怀疑到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进行技能鉴定。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技能鉴定对科学管理劳动力资源、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深远作用。
再次,根据用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国家和省政府也应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这给各级农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针对这一要求,应该采取“本地安置和向外输出”相结合、“有序转移和自发转移”相结合、“长期转移和短期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信息,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劳动力转移。专门成立就业安置科室,由专人收集信息、负责对外联络、签订就业合同订单,然后利用劳动力用工市场召集农村剩余劳动力,按单培训,可避免农民自发外出的盲目性。实实在在为农服务,帮农增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 拓宽农机培训渠道,在学历教育方面实现突破
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等。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对外争取搞好“三个协作”:一是与教育部门协作;二是与劳动部门协作;三是与大中专院校协作。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采用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也可邀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学校的发展应该长短结合。尽管短期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为社会快速输送了大批具有基本知识的一线工人,但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从社会效益看,经过短期培训的人才素质难以保证;从学校自身的经济效益看,生源不十分稳定。另外,学校的办学水平也难以有大的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举办的大量短期培训班,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历教育起点高,质量和生源都有保证,可弥补短期培训的不足。在新形势下,需要的是既有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坚持“无长不稳,无短不活,以长补短,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努力发展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办学目标。
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的失学在家,使农村劳动力趋向年轻化,并且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50%。未经过职业教育的初中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给本来就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他们过早地参加劳动,既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它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延缓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教育普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办学方针。横向联系周边县市兄弟单位及本市企业,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既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又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3 创新农机培训机制,着力培育实用人才
农机培训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机制,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作支撑,更需要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可逐步推动社会进步。人才的成长,不可能循规蹈矩,需有对创新给予鼓励。及时捕捉社会需求,在机制、人才、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大胆创新,真正形成特色风格,努力服务于社会、农民、学生和企业。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原则优化师资阵容,尽可能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既要尊重市场规律,还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学员真正学有所得,用有所为。
参考文献
[1] 杨伟,付娜.“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实践[J].农机科技推广,2012(5):49.
[2] 夏伟.对新形势下农机校发展之思考[J].当代农机,2012(12):73-74.
[3] 陈雪斌.县级农机校的出路与出息[J].湖南农机,2013(4):15-16.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篇12
在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之前, 我们首先明确“专业”、“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基本概念。
专业, 也可称为专门职业, 是具有高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利伯曼对专门职业进行了八项标准的描述:提供一种独特的、确定的和必要的社会服务;高度智慧的应用重于体能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无论个人和组织都具有自主权;在专业自主权的范围内可直接负起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责任;服务的动机高于经济的动机;形成综合性的自治组织;从业人员遵守明确的伦理信条。另外, 判断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有内部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指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外部标准指执业和从业人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 两种标准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基本含义有四方面: (1) 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高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所授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 经常保持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有效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能够很好地就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沟通;是学生学习、职业成长的引导者, 能够正确客观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业成绩。专业情感是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融合,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国外,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是严格的, 比如在德国, 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 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 包括有3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 并且大都有两个职称, 即工程师和教师。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
高职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比较陌生, 多数高职教师忙于具体的教学工作, 不能全面地把握自身专业发展的情况和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随意发展, 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设置明确的目标。同时学校也没有指导、协助教师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
(二)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
1. 专业实践能力缺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主要表现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对实践教学项目要求“实题真做”, 将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情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模仿企业生产的实际环节,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际的企业实践经验。而现实中有的高职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即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学校任教, 在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时, 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职业指导能力不强
高职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 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相应的职业指导能力, 而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然而, 现实中, 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制度上没有硬性规定职业指导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缺乏职业指导、职业咨询技术、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没有充分掌握职业素质测评及职业指导技术的具体实践方法, 缺少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等。
3. 研究能力较弱
良好的研究能力有助于教师吸取新的研究成果,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同时, 高职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既包括理论教学, 又包含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 高职教师学术研究能力还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学术研究层面比较狭窄、缺乏学术带头人等引导或组织研究活动、教学任务过重、缺乏研究资源等。
4. 社会交往能力薄弱
高职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包括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的合作, 更应与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和联系, 从企业获取教学支持, 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中必然离不开同企业的交往, 需要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相关企业、走进行业、走进社会。而绝大部分的教师社会意识淡漠, 缺乏社会交往能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少交流平台的支持、教师缺乏与企业交流的主动性。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不佳
1. 教学、科研资源缺乏
学校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是有限的。教学、研究资源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 教学、研究资源的缺乏阻碍了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
2.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与自己当前的利益关系不大,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影响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 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也影响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 教师交流合作平台支撑不够
(1) 教师缺少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平台。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一般以实地考察、校际教研活动、校际间的专题会议等形式体现。而教师希望学校能组织教师进行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以及校际教研活动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 教师缺少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是教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这也正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而现实中教师社会意识淡漠, 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由此可见学校促进教师交流合作的措施不够到位。
4. 在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现实中, 教师的在职培训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培训时间短、内容少;与实际相脱离, 重理论, 实践性不强;目标不明确, 流于形式, 不够深入;缺乏培训评估与反馈。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 增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
高职教师要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变化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职业生涯理论指出, 职业生涯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和学校的环境因素影响。从个人角度来看, 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可以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个体, 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而从学校角度来看, 学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 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使教师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 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付诸实践, 从而使教师不断得到专业发展。
(二) 促进高职教师进行教学与研究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高职教师的反思即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的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剔除不合理的个人观念, 进行价值性问题的研究。高职教育是在不断的发展中, 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构建出来的。反思一般包括五个阶段:即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反思表明教师正在确定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实现改进, 教师必须学习新的东西, 不断思考和创新。教师通过参加进修学习, 向专家、同行寻求帮助, 直接依靠自我创新等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反思的过程实际上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放、全身心投入和负责任的态度, 不断在头脑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 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更加注意观察学生, 并分析工作改进的方法和可能性。可见, 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的自我更新过程,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三) 建立长效教师能力培养机制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在一定的学术自由下才能被推广, 应给高职教师相应的权利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 建立有效、适度的奖惩机制, 建立教师互相交流的制度, 以促进高职教师深入思考。同时, 应配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资源。
1. 分类别、分层次进行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结合教师所教学科和专业的特点, 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科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文科类专业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社会调研、科研调查, 指导学生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理科类专业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参与企业实际技术项目的完成。另外, 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学校可以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到企业技术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到技术和管理岗位上跟班工作和学习;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先到学校各类实验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熟悉教学环节。
2. 学校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可以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学校需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3. 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共同发展, 在合作中学校要吸取企业在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不断改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摘要:师资永远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 教师队伍的素质达不到要求, 高水平的教育也是无法实现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的热点之一。本文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分析入手, 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分析目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并从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探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立宁, 赵树彬.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2]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 2011 (1) .
[3]彭高宏.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1) .
[4]邢敏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5]吴全全, 王泽荣.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视角下的职教教师的专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探析发展】推荐阅读: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10-18
教师发展问题探析08-04
德育教育发展探析08-04
阅读推广发展策略探析05-23
生态农业发展探析09-26
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探析07-19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09-06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探析5则范文10-19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其发展探析06-16
大市场时代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探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