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2024-10-18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精选12篇)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风暴的影响逐渐弱化, 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各个行业银行为了确保自身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继推出了与自身发展相互关联的产业链金融服务。进而, 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的实施已经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利益最大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探析是推动商业银行飞速发展亟需探寻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综述

“华尔街”风暴之后, 金融行业迎来了发展良机。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出现。但是, 就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我国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总体而言, 我国现阶段对于产业链金融的研究主要还是分为三大模块进行。

首先, 产业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物流金融。其中主要针对的是物流供应商的金融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业和物流业的结合以及物流企业的产业链金融如何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等方面。例如2001年朱道立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融通仓”的理论。随后, 石代伦、朱道立和陈详锋等人又构建了理论框架, 设计出了资金管理、动产管理和风险管控的融通仓运作方式。2005年, 杜红权等人又明确提出了物流银行的主体, 即企业、客户以及金融机构。随后, 2006年储雪俭详细分析了交易费用、代理人关系与物流金融的关系, 并提出了金融与物流的保障和监督方式等。2009年, 张!又彻底分析了物流金融和供应链的区别, 具体提出了二者之间融资方式的概念差异、运作方式异同和运作主体差别等。张!最后还总结了金融行业的融资流程和方式等, 提出了改革建议。

其次, 就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来说, 现阶段的研究方向还侧向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2006年郑绍庆总结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他认为融通仓是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佳对策。同年, 李晓明和杨勇二人指出了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促进整个金融业及其影响行业的发展, 能够有效缓解金融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服务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2007年, 周小云正式提出了产业链金融的理念, 他认为产业链金融还是针对产业链开展的一项金融服务。覃宇环在2009年通过产业链金融的实际发展为例以中小企业和银行角度对产业链金融中涉及到融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 产业链金融的研究也将金融业纳入研究范围, 囊括了供应链融资和融资产盘的研究。其中, 杨绍辉在2006年对国内外的商业银行服务进行了透彻研究, 重点倾向于国外著名商业银行, 得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或者方案应当包括运营资本的管理和贸易融资。王婵于2006年以深发展银行的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 通过考察之后提出了产业链金融的概念。同年, 朱道立和陈详峰又以金融管理的运营该管理和组合理论切入点, 研究了产业链企业的采购决策和风险。2007年, 朱文贵结合起功能、组织结构、决策问题和流程等分析了产业链金融的机构。2009年, 胡红星和陶凌云等指出了产业链金融对于信贷风险的降低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扩展了产业链金融的理论研究, 也对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整体框架有了一定的构建,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领域却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尤其在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在商业银行视野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能够助推银行实际运营和理论构建的结合, 促进商业银行能够更加深入、有序和高校地发展产业链金融。

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概述

1. 产业链金融概念

就商业银行视野下的产业链金融, 其实指的就是各大商业银行针对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全面、灵活的非金融和金融类服务和产品, 进而提高社会中整体资金的运行效率, 最终实现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的升值的一种全新融资模式。具体来说, 产业链金融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其对于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提供过了非金融或者金融类的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 其针对性地提出了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设计方案, 涵盖了资金管理、投融资等整体性的金融服务。故而, 行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是将产业链金融与商业银行二者紧密联系, 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的、互利互惠的产业圈。

2. 产业链金融特点

与我国金融行业的传统信贷模式相比较, 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具备了其独特的金融特点。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链金融是整个产业链的一种信息整合。它将产业链当做一个虚拟的企业, 但是却又利用网将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各行各业交叉和联系起来, 促进了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整合, 进而实现信息集的最大化。

(2) :产业链金融具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巨大客户群体。利用信息的大量收集, 进而缩小产业链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最终让商业银行的小微客户、中小客户都能实现一种爆发式的增长。

(3) :产业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大量专家学者都参与其中, 为其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奠定了基础。因此, 产业链金融具备了最为专业的服务团队。

(4) :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 构建了全新的体系。利用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相关企业或者上游、下游企业构建了整个产业链, 促进了批量化和专业化的开发。

(5) :具有人性化和差异化地进行客户服务, 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层次性。例如针对大中企业可以推出金融管家的服务。而针对小微企业客户, 则可以推出针对性的综合性服务。针对区域客户则提供产业集群的综合性服务。

3. 产业链金融功能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将银行自身、相关企业和协会、物流等其他金融和非金融类机构纳入其中, 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和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 也实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化的商业化。具体而言, 产业链金融具有三大方面的功能。第一方面, 产业链金融能够促进遗憾客户的基础稳固, 不断提高资金运行率并降低信贷的风险。第二个方面, 产业链金融利用信息的最大整合度, 提升了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 提升了企业活力。尤其是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有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第三个方面, 产业链金融将围绕着商业银行的信托企业、物流行业、保险行业和基金行业等资源进行了最大化整合, 形成了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圈。充分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并最大化的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问题

1. 经营理念落后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市场业务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商业银行对于大中型企业客户的重视程度日益上涨, 而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市场利润分割也是相当重要。故而, 整个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业务稳固和拓展就显得亟不可待。但是, 眼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没有将自身营销重点和经营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结合起来。究其本质而言, 就是经营理念的落后。具体来谈, 依然还有商业银行将垄断性企业客户和大型企业客户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 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积压严重。而且, 由于垄断性企业客户和大型企业客户的目标导向性, 造成了贷款利率具有可调节性, 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和营销重点、业务偏重等继续进行调整和完善。

2. 金融创新不够

科技日新月异, 电子信息环境之下, 广大企业对于信息的准确化、及时化标准要求愈发攀升。无形之中也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必须依托高新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进行发展。但是,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呈现出了一种金融创新不够的情况,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技术还较为落后, 尤其是针对一些科技含量偏高的技术没有丝毫探索和创新。最终, 由于金融创新不够, 产业链金融的信息共享、业务传递和相关银行技术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综合发展不平衡。

3. 风险管理低效

通常来说, 产业链金融的整体业务必须构建在核心企业和融资对象的共同贸易关系之上, 这就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预估、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广大商业银行亟需构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综合风险评估、预防和管理体系。但是,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尚未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 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一套可以参照的信用保障。最终也就使得企业和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效率急剧下降。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仍有大部分还是沿用了融资信息的简单静态分析, 使得业务发展和信贷业务无法调和。而且, 由于资金或者人力资源的限制, 大部分银行都无法透彻掌握产业链中相关信息的一些实际数据, 进而无法针对产业链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准备和全面的掌握。此外, 一旦面临金融业政策和经营方式的抓捕, 信贷方案无法及时调整, 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4. 人才比较稀缺

人才比较稀缺是现阶段大部分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发展难题, 同样也是产业链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具体来说, 眼下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金融管理机构缺乏配套产业, 相应的部分设置也就不是很集中, 人才的引进或者提升也就颇为困难。例如融资管理和融资营销部门分散, 二者之间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这就导致了人才在其中的作用和工作能力被大大削弱, 得不到职业晋升和能力提升的人才跳槽率也就偏高。而且, 由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处理、人才引进等方面规范程度不高, 也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偏低, 没有一个能够与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彻底匹配的专业团队。最终, 商业银行的发展和业务实施也就呈现出了整体水平不高、权责不清的情况。

5. 物流建设滞后

完善的物流系统是产业链金融发展的根本支持, 而物流企业自身的资信度和成熟度就恰好影响了产业链金融实际运行的业务质量。就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 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复杂混乱的物流环境和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 导致了物流建设进程总体滞后。因此, 物权在整体上无法保障的状况就会发生。此外, 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断完善和成熟的, 但是无论是资信力还是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现阶段都是相当缺乏的。另一个方面, 物流企业的配套信息系统建设不足, 配运网络不完善, 使得物流企业的信息银行很难达到实施监管。最终, 物流环境复杂混乱、监管不够等物流建设滞后的状况就使得产业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

四、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

1. 更新经营理念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想要发展, 首先就需要针对落后的经营理念进行调整。实质上, 面对现如今的落后经营理念来说, 商业银行首先应当注重的就是产业链金融相关产品品牌的塑造。在塑造产业链金融品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商业银行应当彻底摸清现阶段产业链金融产品市场的状况, 尽量做到产品同质化现象的避免, 积极运用差异化策略提升产业链金融产品的自身品牌竞争力。例如, 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自身的辨识度、“一牌多品”的销售策略等, 逐渐提高产业链金融产品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的份额。

2. 注重金融创新

注重金融创新实质上就是加强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构建, 确保银行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实质上,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造成的。而通过金融创新, 加强银行相关高新科技的开发, 加之政府公共金融信息平台的搭建。银行便可以将海关信息、税务信息、物流信息、工商信息等企业相关信息通过信息交互平台获取。进而, 在此平台上获取信息最大化的基础上依据自身金融特色和金融技术再次进行产业链金融产品的创新, 最终将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进程彻底推快。另一方面, 注重金融创新也在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弊端, 企业和银行的市场空间都将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

3. 推进风险管理

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各大中小型企业, 风险管理都是其自身战略管理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 商业银行在进行服务提供的过程中, 必须要切实关注整个产业链金融的实际运营情况, 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相关企业的各项信息。另一方面, 作为商业银行自身, 还要注重所有相关企业的外部环境态势。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一套准确、及时、高效的预警评价指标系统, 以获取产业链金融的实施讯息。

在预警评价指标系统的基础之上, 一旦与商业银行相关企业的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控制出现变化, 某些相关指标出现不可控的异常。商业银行将会及时收到其送递的预警信息, 并及时启动紧急预案, 降低风险的最大危害程度, 让整个产业链金融有效运营。而且, 商业银行也可以实时跟踪和评价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 及时调查并科学预估产业链金融融资的相关企业经营业绩、成本控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用户满意度、胶或协议等。一旦在实施跟踪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应当及时敦促企业进行改良和预防, 以确保整个产业链金融圈的持续稳健运行。

4.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条件。就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的特点来看, 具备高水平、高业务能力和高素质的服务营销团队是发展的必要。因此, 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当下广大商业银行必要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 加强人才培养需要商业银行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1) :加强银行内部业务主管部门的权责制定,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便于银行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日常工作。

(2) :加强产业链金融有关的人才培养力度, 成梯次地自上而下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录入针对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操作专业人员展开有差异的培训, 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3) :建立健全相关专业人员的资质认证, 加强法律法规和信贷操作技能的学习, 确保与产业链金融模式发展相适应。

(4) :不断推进“单一营销”向“产业链营销”的方式转变, 构建营销人才、产业人才和金融人才共同组成的营销团队。

5. 加快物流建设

物流企业始终是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各个运营环节中极为重要的监管角色。所以, 加快物流企业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首先, 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商业银行也应当大力引进实力和资信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加强信贷之后的动态分析和管理;及时评估物流企业的建设进度;不断为物流企业建设和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保障。

6. 银行产业链金融案例分析

四川省DDH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生猪、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配送为一体的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熟食类牛肉制品的销售工作。该公司的牛肉制品主要用于菜市、商超和其他牛肉制品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公司100%的生猪、牛来源于甘孜、阿坝地区的农场采购, 供货商为甘孜州九龙牦牛养殖场。下游从事公司产品销售的涉及到红旗超市、家乐福超市、远东百货等。涉及到生产的企业又有金忠肉业、双汇肉业等。但是,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 企业成都营销部和重庆营销部的资金周转问题逐渐出现。公司现有资产也由5508万元下降到4795万元, 预付款和应收款也分别高达888万元和1200万元。

实质上, DDH食品有限公司出现的资金流周转问题是现阶段广大中小企业都面临的, 而这些中小企业的唯一出路便是外部融资。但是, 就DDH食品有限公司这类中小企业来看, 自身信息不对称、企业规模不大, 想要获取外部融资是相当困难的。这也是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故而, 商业银行借贷便成为了DDH食品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四川省成都市某商业银行针对DDH食品有限公司的融资困难, 采取了产业链金融的融资模式。银行相关工作人员针对DDH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资产构成、经营特点等进行分析之后, 针对其库存、应收款和应付款进行了了解, 发现三项比重很大。而且, 作为营销型企业, 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特别针对其营销企业的特点制定了“应收账款保理”和“将来货权质押授权”的业务形式解决了其应收账款和与预付帐的难题。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业务运行机制不仅使得DDH食品有限公司的自身资金链难题得到缓解, 而且对于其上游的生猪、牛养殖企业和下游的销售企业资金流压力也得到缓解。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 敢于进行实施和创新的商业银行也只是少数。因此, 想要彻底实现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不平等的调节, 整合金融相关产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将商业银行的相关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好, 才能确保整个产业链金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 2013, 03:168-177.

[2]韩丽丽.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6:14+28.

[3]邱玥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9:184-186.

[4]张箐.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4, 01:110-116.

[5]朱磊, 冯锐.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2:23-27+85.

[6]孙红涛, 袁博.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0:23-25.

[7]段建宇.我国银行产业发展阶段定位及升级路径分析[J].人民论坛, 2012, 29:58-59.

[8]张贵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1, 04:21-23.

[9]李东卫.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贵州农村金融, 2010, 11:3-6.

[10]李新祯, 郭兴平.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问题研究[J].银行家, 2013, 11:18-21.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 advantage 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在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

20世纪9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场“社区银行服务运动”(Campaign for Community Banking Services),主要有新设社区银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 branch)、利用分支机构和特许经营(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区银行主要采取分支机构模式、代理模式及电子银行模式。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必须从当前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途径有:

1、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新组建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社区银行,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退出机制的建设,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不同的发展社区银行的条件,必须区别对待以提高效率,一般来讲,应该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例如可以考虑将浙江省的温州、宁波、台州和福建省的泉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试点,然后择机推广。一般情况下,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应宜逊,2005),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2、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城市信用社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规范改造,鼓励优秀民资入股,优化股权结构,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另外,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要转型,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翟建宏、高明华,2005)。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促进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201月,经宁波银监局批准,浙江省第一家完成增资扩股、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城市信用社——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正式挂牌运营。绿叶信用社改造后的资本金从过去的526.9万元增长到1.39亿元,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法定标准;在新的股权结构中,法人单位17家,均为民营企业,自然人32个,过去参与投资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部退出,单体投资者最高占有股权比例为10.79%.

3、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组建社区银行。据邮政储汇局统计,到203月末,我国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居民存款总额的10%,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且,邮政储蓄65%的资金来源于农村,而几乎90%以上的资金都通过转存央行或者以协议存款的方式转存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途径,实现资金从农村大量向城市的逆向流动。这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农村金融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得邮政汇兑业务畸形化,以服务于邮政储蓄业务的利益冲动(钟伟,2004)。随着《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工作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的社区银行化。具体思路如下: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邮政部门进行协商,将个别条件较好的邮政县支局作为试点,先由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然后,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招标出售,需要说明的是,管理部门必须对各招标单位或个人(一般为民营企业法人或独立自然人)先进行考核、选择,严格把关,“交接”之后,要进行适当引导、监控。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伞”状经营管理模式 流程管理

“伞”状经营管理模式(以下简称“伞”状模式)是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是“贷款营销前台充分发散、贷款中后台高度集中”的贷款中心模式。通过该模式可减轻营销前台工作量,提升营销能力,进行集约化贷后管理,统一风险偏好提升审批效率。该模式适用于个人贷款中心及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建设与经营管理。下面主要以个人贷款中心为例进行说明。

“伞”状模式下的机构设置及分工

依据“伞”状模式进行机构设置,主要遵循方便客户办理贷款业务原则,以及流程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在一个地市,建立一个贷款中后台中心(比如建行郑州个人贷款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和若干个人贷款营销中心(比如郑州二七个人贷款营销中心、郑汴路个人贷款营销中心等等,以下简称营销中心),建立个人贷款营销中心的数量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量、区域经济特点等等因素。设立多个营销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广大的个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营销中心一个城市有多个,就象是“伞”面,管理中心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就象是“伞”柄。

“伞”状模式下的机构分工,要依据个人贷款业务流程进行,商业银行个贷业务流程为:营销受理、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含抵押环节)、贷后管理五大部分。营销受理、贷款调查需要直面客户,通常称之为“前台”。营销中心只负责个人贷款“营销受理”、“贷款调查”环节;管理中心只负责个人贷款“贷款审批”、“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环节;银行信贷审批部的个人贷款专职贷款审批人进驻“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现场办公;资产保全部门派资产保全工作人员进驻“管理中心”。

与“伞”状机构相比,传统模式不设置“管理中心”,各贷款中心负责除“贷款审批”环节的全部环节,专职贷款审批人只是进驻业务量大的贷款中心现场办公。抵押是各自去办,抵押权证、档案也是各自存放,存放地点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档案甚至抵押权证时有丢失现象,催收只能由客户经理亲自上阵,很多催收方式不能使用(比如委外催收,电话外包催收、信函催收等等,并且由于人员紧张,混岗,一人兼多个不相容岗位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了一个人可以办理全流程这种“一手清”严重违规情况。对此可以看出传统方式存在极大的风险引患,贷后管理薄弱,难以实施“规模经济”的集约化经营,客户经理营销、服务时间被大量占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一下该方式的优点。

中后台集约化经营

管理中心进行中后台业务集约化经营,可以大量节约办理贷款时间和提升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以往不能用的工具可以方便使用。

减少重复性劳动,传统模式下,各贷款中心各自去房管理局等地办理抵押,而在“伞”状模式下,则是由“管理中心”抵押岗工作人员统一进行,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了办理抵押的效率。而且方便与抵押有权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等事宜。

更多的管理工具应用于贷后管理工作中,贷后管理主要由贷后检查、催收、账单服务、档案及抵押物保管等工作。传统模式下,根本没有贷后检查,原因很简单,没有相应岗位,自己检查自己是毫无意义的。而“伞”状模式下,就有了专门贷后检查及贷款监测人员,抽取一定比例的个人贷款进行专业检查,通过相应的贷款监测系统,发现预警信息进行专门检查。传统模式下,客户想了解自己的还款情况,只能是到各中心打印还款计划,而“伞”状模式下,有专门的账单服务岗位,通过计算机程序提取数据信息,交由邮政部门进行统一邮寄。

催收方法进一步完善,传统模式下,工作人员往往在月底,全员出动,打电话催收、上门催收,业务也不做了,否则完不成不良控制任务,催收方法单一,耗时费力。而在“伞”状模式下,营销中心人员就不需要参与催收了。“伞”状模式下,由专门催收工作人员负责:①通过专门系统,对于扣款日前客户账户资金不足批量发送短信提醒,对刚发生贷款拖欠客户批量发催收短信②对于拖欠31天至60天客户,外包电话催收或信函催收③对拖欠61天以上客户,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催收④对于需诉讼客户,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诉讼代理。

抵押权证及档案管理规范化、电子化。传统模式下,抵押权证、档案没地方存放,大都成堆的存放在柜子中,管理混乱。而“伞”状模式下,由“管理中心”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所有的抵押权证、档案全部集中存放在专门档案中心,分门别类。存放、借阅等就变得规范有序。“伞”状模式下,可以采用扫描档案、权证形成电子档案,方便二次归档、多次归档,外部检查、内部审计可以直接调阅电子档案,可大幅提高效率。电子档案牵涉到影像技术应用,同时也需要开发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将电子档案数据库与个人贷款流程系统关联起来,使用户通过个人贷款流程系统查阅电子档案。而在传统模式下,电子档案工作受档案存放混乱等因素无法开展。

统一风险偏好、提升审批效率

传统模型下,贷款审批人员难以集中,部分有业务量大的贷款中心,部分在二级分行本部审批部,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风险偏好以及对贷款材料要示的不同,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贷款审批人轮换工作地点,客户经理就要适应一段时间(比如有的审批人要求客户提供代发工资存折明细,而有的不要),贷款审批不是一次性通过,而是要补充资料的话,直接由审批环节退回至受理环节,逆流程最为费时。而“伞”状模式可以很好的统一风险偏好,专职贷款审批人全部进驻“管理中心”,不断的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业务规章制度,定期与营销中心进行沟通,风险偏好统一了,申请贷款需要提交的材料也会统一。

“伞”状模式的扩展

“伞”状模式的扩展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伞”面,另一方面在于“伞”状模式的理念用于商业银行工作的其它方面。

上文所提到的“伞”面是指城市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其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贷款营销中心也就不再局限于需要实体了,比如可以在银行网站上建立网上个人贷款营销中心,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开发相应程序,处理客户申请,当然相应的业务流程等也要随之相适应。网络使得“伞”面变大了。

“伞”状模式及理念不仅可以用于个人贷款中心、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其理念也值得商业银行其它工作借鉴。我们可以把各网点、支行看成是伞面,城市行机关、省行、总行机关是伞柄。“伞”状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能集中起来做的,为前台营销提供支持保障、风险控制与检查的事情,统统由“伞”柄来做,解放营销人员,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4

1.1 网络支付

第三方支付市场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相比, 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跨行支付平台、良好支付体验、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 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不仅拓宽了支付渠道, 也带来了支付方式的革新, 这将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在加强线上线下支付渠道开拓的同时, 要积极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 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网络融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融资渠道多元化, 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融资模式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目前网络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上述四种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风险分散的优点, 网络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使我国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模式面临挑战, 这将会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经营管理的转型, 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模式。

1.3 网络理财

互联网的出现, 将网络与理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投资理财方便快捷, 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与传统的理财方式相比, 网络理财更具优势。网络理财收益率高、信息收集快速且全面、选择范围广阔, 在理财方面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小额支付领域之后, 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依托的网络理财将日益大众化, 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4 移动金融

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 移动金融市场主体主要有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通讯运营商, 其都加大了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投入, 力争快速占据移动金融市场。

2 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影响

2.1 支付领域

支付业务是银行的原始业务, 其他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出来的, 可见, 支付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支付业务发端的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 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在网上充当商业银行的角色, 为客户一站式办理支付业务, 方便快捷, 节省客户成本。

2.2 小微信贷

在支付业务的基础上, 小微信贷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的典型。自阿里小贷创立以前, 我国商业银行并不注重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客户群和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 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应该不断拓展小微信贷业务, 进入小微信贷领域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处于缩小的趋势, 而小微信贷收益高, 这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往小微信贷业务方向发展。

2.3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地位仅次于存款和贷款业务, 在不占用银行资金的情况下, 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 增加银行利润。余额宝的成功推出就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

摘要: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四种发展模式, 然后从支付领域、小微信贷、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现实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11-22.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5

国际领先银行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视为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专业客户经理进行客户营销和服务,为高端客户配备专业化的客户经理团队,并设置理财专家为多个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支持,同时派驻专业团队在网点负责对公营销、信用卡、个贷等条线业务。目前,汇丰的零售银行营销队伍占比高达55%。相比之下,我国零售银行业营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营销队伍占比普遍低于40%。同时,我国零售银行业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知识结构需要优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不足50%。零售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例如许多大堂经理仅仅发挥引导作用,没有承担现场管理、危机处理和营销推介的职能。

渠道配置

国际领先银行已实现电子远程平台对零售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产品销售的全面分流,物理网点更专注于为高端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例如,巴克莱银行的个贷电子渠道销售占比已接近1/3。此外,花旗等先进银行已可根据客户价值,实现电子渠道的客户分层服务。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营销高度依赖物理网点等传统渠道,物理网点资源被大量结算和现金业务占据,高端理财和复杂产品销售能力不足。同时,我国零售银行的网银、客服中心等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渠道的合力不足,销售支持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产品体系

国际领先银行大多具备综合经营优势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覆盖全球各个市场、各个币种的投资工具,提供完整的结构性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线;能够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能够凭借反映灵敏、高效的产品研发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而我国零售银行业综合经营经验相对不足,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范围有限,尚未完全建立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部产品序列。同时,产品功能相对较弱,缺乏差异化、个性化产品,难以完全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零售服务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其市场研究能力不强,研发效率不高,创新前瞻性不足,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业务流程

国际领先银行已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运作,具备了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建立了客户数据全面集成、管理信息高度整合的零售业务综合应用系统,形成清晰的客户、员工、机构管理视图;明确了前、后台分工,前台专注于业务分流、客户服务和产品营销,后台集中业务操作、审查审批和后勤配送,实现业务专业化和规模化处理,有效降低业务处理成本。而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业务环节有待优化。在流程管控上,采用以部门为中心的“竖井”模式,前、中、后台业务无法有效贯通,缺乏全流程归口管理,致使流程设计、维护、修改衔接困难。在流程应用上,以风险防控和业务处理为中心,造成网点全功能运营,柜台全过程操作,客户全流程陪同,束缚了网点经营效率和营销能力的提升。

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改革与发展探索

零售业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品牌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尽快缩小与国际领先银行的差距,有效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零售业务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高效的一体化组织架构

在目前的总分行体制框架内,国内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事业部制,辅以矩阵结构的有关优点,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的市场方向建立一体化的零售板块,打破职能部门界限,归口管理总分行零售板块,实现板块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共享营销资源,开展零售产品多渠道销售。

为避免事业部制可能导致的人员膨胀问题,可采用模拟分权制度,不必在板块内单独设置人事、财务、风险等支持部门。板块内的业务部门按产品线设置。在这种组织模式中,零售业务总部要从管理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统筹全行零售业务资源,为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支持、业务制度和产品设计等综合管理功能。在分行层次,设置直属总部的零售业务单元,负责组织执行、实施各项工作措施。零售业务单元的各部门由一个副行长统一领导,使之能在分行层次与公司银行等协调合作。对该副行长的考核只限于零售业务,分行行长仍对开展零售业务有责任, 对其考核为辖内所有业务。在支行层次,削减管理职能,将其改造为直接的营销平台,专注于客户营销。

总部业务部门和各地分支行中的人员可按产品、行业和客户设置产品经理、业务经理和客户经理,分别针对产品、市场和客户。这些经理分不同等级,各级经理之间建立直线联系,从而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在横向上,这些经理也受地区和职能部门主管的管理。在业绩考核上,需要按产品来核算业绩,同一笔业务同时在产品和地区上记账,从而可相应体现纵向和横向的业绩。

加快零售业务渠道转型与整合零售银行通过渠道将产品与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渠道既要传递营销信息,如业务推介、价格与促销、谈判与订货、风险规避与冲突解决;还要完成销售交易,如产品购买、结算款项及售后服务等。因此,渠道是零售银行市场营销的关键载体。从零售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以ATM、网银和电话银行为代表的电子渠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银行客户习惯于通过电子渠道办理业务。同时,物理网点仍然以其能够实现和客户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独特优势占据着服务客户、营销产品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随产品的复杂性而提高,是抵押贷款、财富管理、投资和理财业务的关键渠道。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服务体系

现代银行零售业务经营理念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以客户为中心”。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应谋求实施一种全面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育顾客忠诚度,与贵宾客户建立长期甚至终生的合作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广泛搜集客户群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求,发展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域之间客户关系定价能力,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各层次客户与银行的粘合度,最大限度的发掘客户金融资源,并争取更多的潜在客户。

创新产品和营销服务方式

零售产品的数量、功能和有效的营销服务方式,直接决定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基础和发展能力。国内银行应在产品整合与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等方面重点推进,建立能够敏锐应对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零售业务需求。

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我国银行应结合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来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的研发。因此,有必要理顺产品研发机制,明确负责产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针对市场需求急切的新产品,建立零售产品创新快速响应机制。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来设计、研发金融产品,加强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的分类管理,重点发展关联性大、综合服务功能强和附加值高的代理、理财、财富管理及信息咨询等业务,通过丰富的综合零售产品组合及优惠方案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同时,应该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综合经营经验,发展覆盖各种市场、各种投资工具的产品研发能力,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各类产品之间的壁垒,实现产品共享、信息共享以及新产品的参数化设置,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产品超市”服务。

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科学的定价方法是拓展零售产品营销的有效工具。国内银行有必要建立一套准确、科学的成本测算机制。合理确定各种零售产品的成本。同时,借鉴国外银行关系定价的方法,以向顾客提供的整体服务为核算对象,科学制定产品的价格,提高零售业务的盈利水平。在建立定价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保证金融产品价格体系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创新和丰富营销服务方式。首先,实施推广零售产品标准化营销。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建立标准化营销服务模版、产品介绍,推行标准化的零售产品销售流程,开展标准化的营销活动,统一品牌宣传,推广产品组合套餐。其次,推动交叉营销和联动营销。通过向客户交叉销售个贷、信用卡、电子银行、理财、基金、黄金等各类零售产品,增加对每个客户出售产品的平均数量,实现收入的最大化与单位固定成本的最小化、获得范围经济利益。在营销模式上充分发掘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以及信托、租赁等条线蕴含的零售机会,推行联合营销,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化处理。

打造优秀的零售业务团队

零售银行业务是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综合性业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可以说,人才队伍的多寡和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零售银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国内银行要提高零售业务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改造和完善零售业务流程

国内零售银行业务流程改造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简单明确的交易流程和后台

支持流程,涵盖的内容主要是:首先,持续优化柜面业务流程。完善零售业务各项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从源头上简化业务操作,提高营销效率,推动客户信息系统和零售业务合约整合工作,解决制约柜面业务效率的瓶颈问题。其次,不断完善零售业务IT系统。推进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设高水平的信息系统,搭建网点电子化管理平台,提升网点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最后,合理划分前后台业务处理边界,探索建立集中化和标准化的后台操作方式,提升流程运行效率,从而释放前台营销人力以深入开展客户营销和维护,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农信社发展社区银行探析 篇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飞跃。而我国农村经济对于资金的需求也逐步向着多层次、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尤其体现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以及产品差异上。然而,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很难满足如此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从而在某些农村经济需要的地方上出现了“空白地带”。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农信社迫切需要引入社区银行模式来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农信社建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农村信用社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银行”,建立社区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政策支持优势。早从2003年在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 就已经提出“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国务院的这一决定已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社区性质的地方性银行。这一定位完全符合城乡社区经济发展实际和农信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切实解决城乡社区居民融资问题、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2003 年以后的农信社改革, 本身就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票据与地方政府行政推动下的增资扩股手段, 为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作出的实质性努力, 即为其能够实施有效的治理结构创造了物质条件。

——运营体制优势。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和社区性经济组织人股组成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组织的资金主要根植于当地经营。按社区设置,一个社区一个机构,不在社区之外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更具有组织优势,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机构主要以乡镇和县市级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市(地)以上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管理服务职能,不存在抽调农村信用社法人资金的现象,农村信用社组织的资金全部用在县域,以服务“三农”为主。这与社区银行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社区的要求不谋而合。

——网点分布优势。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担负起了对农村及县域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重任。在中小城市的主城区,农村信用社原有的机构网点已得到巩固和优化;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联社、信用社、信用分社等多个层次的组织形式,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多、服务面广、贴近社区和农户的优势,完全符合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目标市场进行横向细分并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

——客户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支持村镇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常年来活跃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农信社已经与当地的私人客户和民营企业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农村信用社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 这些员工本身也是当地生活的成员, 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客户资源, 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客户主要是附近及周边的企业和居民, 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 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 但长期看还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是农村信用社保持流动性的核心。此外, 基于关系融资的贷款业务, 农村信用社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 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 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 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 因而也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

——村镇服务优势。由于村镇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村镇的融资需要一般有比较强烈的季节性色彩。而且当地农民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差,申请融资能够提供的担保也很具有当地的特殊性。服务这些客户不仅在专业性方面要求很高,而且对当地的居民社区要有很广泛的了解。而农村信用社在村镇金融市场上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村镇金融服务经验,这也为农村信用社社区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建立并完善社区银行的路徑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建立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社区银行发展路径。

——加强政策扶持。社区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社区居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金融和财税政策上对社区银行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我国对社区银行的政策扶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从营业税、所得税、允许分红进入成本等方面给予社区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二是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还可对社区银行发放的贷款给予利率补贴等。三是资金的融通帮助。例如, 在社区银行发生资金流动性困难时, 国家对社区银行给予贷款, 政府认购提倡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社区银行创立时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规范的社区银行准入和退出机制。社区银行在经营中不仅面临着单一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风险,而且还面临农业和民营企业的系统风险, 容易因经营不善而遭市场淘汰。因此, 监管当局应采取比一般商业银行更严格的监管方式, 对资本金等市场准入条件更加严格控制, 对风险救助、市场退出和事后处置要有明确可行的操作程序, 在日常监管中要严格限制单户贷款最高限额、股东贷款比例和关联企业贷款, 维护银行市场理性竞争秩序。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人力资源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其次为了将员工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联系起来, 需要建立有效的社区银行激励制度。社区银行在激励机制的制定方面较为灵活,采取行政激励、经济激励和心理激励等多种手段, 并且以效益工资、奖金, 以及期权激励等为主, 能够促使经营者和员工各尽其能, 努力工作。二是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来逐步改善现有员工的综合素质结构。健全多层次的培训学习机制, 形成全员学习、个别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当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或失去清偿能力时, 为保护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借用保险形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稳定存款者信心, 防止悲观预期转化为挤兑行为, 起到金融风险“消化器”作用。我国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 其背后有强有力的国家信用支持, 而社区银行的组织机构主要是集体制或股份制, 国家对其出现的风险无补偿义务。这样储户在选择存款银行时, 往往会考虑银行的规模及产权性质, 造成了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的不公平竞争, 使得社区银行处于竞争劣势。因此,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护, 从而提高社区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 为社区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为社区银行的退出提供了保障,减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市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 篇7

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 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据划分标准不同, 有着不同的类型, 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 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两种。

(一) 传统业务型

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 即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 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为主。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自然, 由于更多的关注信贷, 其所提供的服务品种就相对比较单一, 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这类盈利模式的典范。

(二) 非传统业务型

顾名思义, 就是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这里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指:

1. 零售银行业务。

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 批发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司、集团, 而零售业务面向的是零散的消费者和小企业。就提供的服务而言, 批发业务主要是信贷, 零售业务除了贷款外, 还包括信用卡、财产管理、个人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特点, 但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完善的机构网络。

2. 中间业务。

所谓中间业务, 就是商业银行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 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 仅动用自己的少量资金, 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代理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衍生性中间业务六种。目前银行的金融创新大部分在中间业务, 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代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外汇买卖、理财、汇款、代发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等。中间业务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 例如美国花旗银行, 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 其余80%的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

3. 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客户按重要性分层管理, 为重要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产品、咨询服务、遗产规划、托管业务等。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要求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顶级的专业化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 它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 已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近几年来, 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应该看到, 截至目前为止, 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利息收入依旧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 而非利息收入不到20%, 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还很大。另外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 又以低技术含量的代理手续费收入为主。而各种创新业务, 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1. 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 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始终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来看, 银行贷款占比实际上始终高于80%。近年来, 随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逐步壮大和完善,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 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 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途径, 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

2. 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 在过去的30年中, 我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 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 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资金是发展的原材料, 高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 而这种格局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 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2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多年以来的贷款快速扩张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高不下, 传统批发信贷业务非但没有减弱, 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3. 利率管制与高利差。

当前, 我国仍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但是直到今天为止, 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完全结束, 特别是存贷款利率, 依旧受到央行严格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 我国一直保持了平均3%到4%的息差水平, 虽然这一息差水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 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 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4. 高储蓄率。

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 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 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高储蓄率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 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 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

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步伐, 金融市场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 我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机构还显得较为单一, 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 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像综合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衍生性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企业的多样化融资以及家庭收入的理财投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 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 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单一, 居民投资渠道短缺。在这种环境下, 个人将储蓄更多地存入银行而不是去投资、企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发行债券、银行更多地依靠信贷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便成了各个金融活动参与者自然的选择。

6. 商业银行的成长历史。

我国商业银行从改制至今, 仅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商业银行虽然已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 但也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下的新型金融机构, 其整体的经营体制、人力资源、客户结构以及发展理念依旧深深地打着“传统信贷模式”的烙印。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将中间业务等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 但可以看到, 在传统因素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 信贷业务依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1. 传统业务的不可持续性。

首先,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 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 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 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 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 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 金融脱媒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客户日益减缩。近年来, 随着股市、债市及大型财务公司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也渐渐出现“脱媒”状况。以财务公司为例, 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家财务公司, 资产规模庞大, 资金调配能力加强, 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 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 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 单一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

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 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 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3. 新型业务发展“千行一面”。

我国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言, 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已开发的新型业务和新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普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产品, 缺乏对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另外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开发创新力度仍然不足, 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为多, 自主式创新较少。高附加值产品少, 在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种类与功能拓展方面, 还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与客户需要, 导致在一些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上出现了销售为主、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趋势及不利条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 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 商业银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 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金融危机面前, 大家依旧只有靠打“信贷”这张牌来度过危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变身”的信念不坚定, 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才能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要转变盈利模式, 如何转变盈利模式有更好的解答, 这些因素包括:

(一) 非传统业务具有时滞性

由传统业务到非传统业务,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转变而对自身的人力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进行全方面的更换, 同时非传统业务相对与成熟的传统信贷业务而言, 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 盈利能力并不强, 而且商业银行很难足够快地建立与新型业务相应的规模和技能来迅速产生新的利润, 这些业务需要数年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 投入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长的时滞性。

(二) 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

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依旧不是很高, 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畸形金融体系, “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依旧可以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模式而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了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多元化、去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内在冲动。同时, 投资银行业务、综合理财业务、金融顾问、私人银行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资本市场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 我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 导致这些业务开展缺少良好的产品设计环境, 从而直接抑制了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 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

目前, 我国依旧对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等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 在监管模式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 这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风险资产交易、股票基金买卖等交易业务的发展, 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而交易业务收入往往正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 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缺乏核心创造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非传统业务需要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特征, 导致在研发、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持, 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知识、现在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而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一直从事单一的信贷业务, 普遍远离信托业、证券业, 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现有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 一方面都意识到传统模型的各种弊端, 都在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变现有的单一而又传统的盈利方式;但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盈利模式结果的各种决定性因素依旧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模式的大变身并不现实;而与此同时, 外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变化又为其实现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条件。因此, 商业银行的变身过程, 在这种微妙的现实情况约束下, 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又略显漫长的过程。在机会不断闪耀而基本面仍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这个时刻, 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型业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一)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

虽然长远来看, 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 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 具有高依存度, 以及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 传统业务还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目前而言, 传统业务更加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 全面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条件还不具备, 时机还不成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来实现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 坚持渐进式发展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5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可以看到, 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业银行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也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过快的发展。目前情况下, 更应该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 通过渐进式发展, 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三) 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 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都齐头并进, 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同时在所有非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非传统业务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时候必须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 由于在规模上存在绝对的劣势, 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又需要高的投入, 在投入产出间还有较长的时滞性。因此, 在判定发展哪种非传统义业务时, 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 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 等到投入了许多才发现自己完全不具有优势的时候, 其他业务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而且再次转型往往比第一次转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存在更多的风险。由此可见, 在目前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还比较低, 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的时候, 各商业银行更需要注重投入前的评估和规划, 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8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张掖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逐渐规范, 风险管控能力和稳健性有所加强。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银监会等七部委[2010]3号令) 下发后, 全市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对照《办法》的相关规定, 着力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逐步树立审慎经营意识, 加强合规性建设, 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稳健性有所增强。目前, 银担合作继续改善, 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业务有所增加。3月末, 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698694万元, 重点支持了河西水电、张掖市龙达铁合金冶炼、西兴能源、九天商贸、华瑞麦芽以及源博农牧业开发公司等100多家中小型企业。目前, 全市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有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6家。也有部分金融机构由于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未达标、风险保证金不足、融资成本偏高等因素未开展此项业务。发放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主要有以下要求:一是担保公司准入后须向金融机构交一部分风险保证金, 金额为注册资本的10%;二是向金融机构缴纳单笔贷款金额的10%—20%作为风险保证金。

二、存在问题

(一) 融资性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1. 未建立有效的准入及退出机制

目前, 虽然有的行已经着手对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进行规范。但是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准入和退出条件和指标, 大都只是对信用等级、信用记录、资本金以及资产结构等进行一些大致规定。并且, 在准入、退出的流程、权责管理上也不够成熟。

2. 对担保公司调查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 对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核定主要依据其注册资本额度、资产结构质量状况和在保余额。但是, 金融机构核实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和资产流动性存在较大难度。

3. 对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难以到位

如与农发行发生业务联系的担保公司通常具有异地担保和分支机构较多的特点, 对日常监管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担保公司在多家金融机构开立银行账户, 资金也散布在各个机构和被担保客户所在的开户行。任何一家开户行要想短时间内掌握担保公司的资金情况都比较困难。

(二) 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问题

1. 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信誉问题

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创业时间不长, 缺乏历史信用记录, 而且其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 缺乏反映企业资金的具体信息。这就形成了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而在简单的信贷业务中, 银行批准、发放贷款, 主要考虑的是发放出去的贷款能否按期收回, 即企业是否会按期还本付息, 履行诺言。判断企业能否履行还款义务的最好依据是过去的还款记录,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历史还款记录方面是空白的, 从而使得银行及金融机构无证可考。加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滞后, 金融机构在考察企业信用行动方面, 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这也成为金融机构无法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原因。

2. 抵押担保难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原因

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企业及私营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负债高, 自身的固定资产很少, 靠租赁取得的厂房、设备进行生产经营等, 不能满足银行关于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要求, 而且, 中小企业多采用挂靠、合作经营方式, 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动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不明确, 这也构成了抵押的障碍。

3. 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 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大中型企业, 使信贷资金流向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 而且近年来, 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 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数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初衷是为了有效分散金融风险, 而不是转接银行信贷风险, 因此建议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方式, 在充分满足共赢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而担保额度一方面可以促进担保机构的业务量的扩张, 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信贷规模扩大, 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 银行严格把握准入原则

商业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时候, 应该注意把握风险可控的原则, 重点支持具备一定资金实力且业务发展良好、风险防控制度完善的担保公司, 且在合作伊始要严格进行资格审查, 尤其要充分了解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公司背景、合规性以及注册资本是否属实等。

(三)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扶持政策

建议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担保公司发展中的法律保障越来越欠缺,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担保公司经营模式, 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法律基础。

(四) 引入第三方评级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9

一、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整体框架

集群内中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 根据严格的准入制度, 共同出资成立集群内平台公司, 该平台公司通过信用部门、股权交易部门、担保部门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监控。 由地方政府引导, 集群平台公司发起筹建集群内民营银行,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参股该民营银行。 集群内民营银行是整个框架的主体, 主要面向集群内中小企业服务, 同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获得财税优惠, 提供较高利率吸引民间游资和居民储蓄存款。 集群内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向民营银行递交申请, 银行对集群平台公司定期提供的集群内企业监控资料以及平台公司担保部门提供的集群企业共同担保协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直接发放贷款。如出现违约, 平台公司将先通过股权交易部门对违约企业股权变价抵债, 不足部分将根据担保协议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承担债务见下图。

二、集群内民营银行的构建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银行业的准入制度逐步放宽, 这就为民营银行的筹建提供了政策便利。 在民营银行筹建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银行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在集群平台发起设立后, 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便利并游说当地大型民营企业注入资本, 同时政府的参与更有利于吸引基金、企业等民间资本入股。在筹建中, 可以由地方国有企业持有一定比例股份,以增强政府色彩,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

关于民营银行股份构成, 集群平台公司入股目的是为了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以便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其投入的资金需要由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出资。 因此,为了使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融资放大倍数, 集群平台公司持股比例不宜过多, 另外根据现有的民营银行试行规定,发起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故而集群平台 公司持股比 例应控制在5%—10%之间为宜。 为实现民间资本与集群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70%以上的股份应由民间资本持有, 主要包括当地大型民营企业、基金机构、民间财团、个人自有资金等形式的民间资本。

民营银行应该通过公司章程为集群中小企业贷款制定专门的流程,包括信用审核机制、担保审核机制、贷款额度限制、抵押品管理等。集群内平台公司应该定期向银行股东大会提交集群内企业的监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 信用监控、发展运营状况等,由银行内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

除信贷业务外, 民营银行还可以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服务。 一方面, 民营银行可以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承销集合债券, 拓宽集群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为集群企业提供业务结算、集合票据融资、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以及其他创新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集群内银行作为集群内企业融资平台的作用。

地方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集群内民营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在税收政策上, 对于民营银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 降低民营银行发放贷款成本, 以鼓励民营银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贷款; 另一方面, 对于民营银行与集群内企业的信贷业务, 由政府以财政资金为依托提供再担保, 与集群内企业的贷款担保共同构成双层担保体系, 降低民营银行的贷款风险, 保证民营银行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集群内平台公司的构建

集群内平台公司是由集群内企业按照自愿原则, 共同出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是构建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的关键环节。

平台的设立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引导,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当从企业的规模、营运状况、 信用记录、 行业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平台公司注册资金由集群内企业按照持股比例共同出资, 出资企业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作为平台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具有负责集群内企业加入平台公司的资格审核、 贷款信用标准的制定、 对集群内违约企业的惩罚决议、 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决策等职能。

信用部门是平台公司里专门负责集群内企业信用监控的专职部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职能。 其一, 信用部门负责对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情况、 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信用交易记录、 企业贷款信用记录等信用资料整理和收集;其二, 负责整理并分析集群内各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各企业成员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信用风险等做出客观可靠的评估;其三,要建立整个集群内的风险预警模型, 对集群整体的行业风险做好预警分析工作,确保集群的稳定发展; 其四, 负责定期向董事会上报各企业的信用评估报告和集群整体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并将所整理的信用资料、风险资料定期上报民营银行相关部门; 其五, 集群内某一企业向民营银行申请贷款时, 信用部门要对该企业做出信用评估报告并上报民营银行相关部门。 信用部门只有充分发挥以上职能, 才能做好整个 借贷体系内的 信息流动, 降低体系各参与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担保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的部门, 其职能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在平台公司设立之初,公司章程会对集群内企业贷款担保做出规定, 由担保部门负责对审核通过的贷款申请起草担保协议, 然后由集群内各企业授权签署担保协议, 集群内所有企业法人为担保人。 担保部门还要负责将签署的担保协议递交民营银行,并做好担保协议资料保管工作。

股权交易部门是集群内企业股权交易的平台, 对整个集群融资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当集群内企业出现违约无法偿还资金时, 平台公司可以根据协议将该企业股份放在股权交易部门进行出售, 所得资金来偿还债务;其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一种退出机制, 当集群内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 者其他困难需 要退出集群 时,为了维持集群内企业稳定,可以将其企业股份置于该平台交易;其三,股权交易平台认购方为集群内企业或集群内企业认可的其他企业, 这也有利于引进集群外新鲜血液, 增强集群发展活力,扩大集群外部影响力。

四、集群内企业贷款流程设计

第一步, 集群内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向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书, 同时向集群内平台公司递交贷款申请书、 股权质押协议书、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第二步, 集群内平台公司信用部门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最近调查资料对该项贷款申请进行信用评估, 做出评估报告递交股东会决议; 经股东会决议批准后由担保部门组织签署贷款担保协议书,担保人为集群内所有企业,被担保人为贷款申请人; 股权交易部门负责签署股权质押协议, 并对违约股权处置做出具体协议规定。第三步,集群内民营银行根据集群平台公司提供的历史资料, 以及最新的关于贷款企业的资料对贷款对象做出审核。第四步,审核通过后, 签订贷款协议、 担保协议 (第二步中的协议 ),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担保协议签订再担保协议。 第五步, 集群内民营银行向贷款申请企业发放贷款, 并由集群平台相关部门负责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适用条件

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是该模式适用的外部条件。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 民营银行牌照发放标准逐步放宽, 政策导向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规范化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陆续出台, 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政策的稳步推进等。 这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为该模式的运行奠定了外部环境基础。

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是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适用的内部条件。 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环境, 拥有良好的集群内部信用环境, 集群企业已经形成较强的根植性, 这些都是该模式必备的内部条件。 同时成熟的产业集群还拥有完善的信用监管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 从而确保该融资模式的高效运转。

六、结束语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10

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的管理与开发直接维系着中外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外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独特理解和“本土化”运营一直具有神秘色彩, 国内同行缺乏对其有清晰、全面、客观的认识。为达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目的, 2007年上半年, 我们通过实地采访、咨询监管机构等手段和途径, 对深圳地区的39家外资银行 (包括分行、代表处、办事处)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调查结果认为:深圳地区外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包括美籍、加拿大籍银行, 典型代表是花旗银行;日本模式主要是日资银行, 典型代表是三菱银行;欧洲模式包括英、德、法、荷兰等国银行, 典型代表是汇丰银行。大部分港资银行也属于欧洲模式。三种模式渊源不同, 特征显著。

一、美日欧三种模式渊源及特征

首先看美国模式, 其典型特征是“科学系统与内部竞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自然资源丰富, 国土辽阔, 汇聚世界各地人才。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和完备, 使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典型的市场化配置特征。美国人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强调科学的和定量的分析, 其文化有关注个体和局部的倾向, 这使美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重理性、重技术、重量化的特点。所以,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首要特征在于其坚实的科学基础, 并且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美国又受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影响, 鼓励个人奋斗, 强调个人英雄主义, 这为个人成长和快速提升提供了群众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让激烈竞争成为美国模式的显著景观, “能者上, 庸者退”的弱肉强食原则天经地义。其次看日本模式, 其典型特征是“终身雇佣与年功系列”。日本是典型的东方儒家资本主义国家, 偏重强调“诚”与“忠”;日本把东方人共有的思维方式, 即综合、整体看问题倾向, 和谐统一的“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观点同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融合起来,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日本企业文化, 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谐内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两个显著特征“终身雇佣、年功系列”正是日本独特文化内涵的延伸。再次看欧洲模式, 其典型特征是“动态管理与福利企业”。欧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也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地。德、法、英几个西欧资本主义强国,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在世界上都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他们都具有全球思维, 世界视野, 是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体。既缅怀辉煌的过去, 又紧跟现代的步伐。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他们融会美式现代科学精神与欧洲传统文化, 形成独特的动态管理模式。企业根据本身实际, 参照世界潮流, 既具有内核管理原则, 又具有较大灵活性。

二、美日欧模式差异比较

外资银行进驻深圳, 人力资源管理也都继承母国模式的渊源特征, 根据调查实际, 笔者对三种模式就人力资源管理的七大块做差异比较。

第一,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策略、制度建设方面。三种模式银行都认为人力资源策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但在策略科学、策略制度、策略执行方面有明显差异。

第二, 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方面方面。美国、西欧模式职务规范严格, 个人权责明确, 职务标准化意识强;而日本模式职务规范线条粗, 个人权责不甚明确, 职务标准化意识弱。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 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

第三, 人员招聘、选拔、流动和职业发展方面。美国模式选人渠道较宽, 人员流动频繁, 本土化程度非常高。深圳美资银行选才渠道较宽, 采取多口切入, 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 既从内部提拔, 也可以选相关银行中卓有建树者, 一视同仁。而且实行快速提拔机制, 重能力, 不重资历, 员工如果有能力, 有良好的工作绩效, 就可能得到提升和重用。某美资银行深圳分行几位重要负责人就来自广东省人民银行系统。欧洲模式注重全球统一部署, 高层领导一般从全球其他同级岗位调派, 中下层偏重在其母国有留学或工作经验的本土专业人才。日本模式选人渠道较窄, 晋升缓慢, 人员流动局限于内部, 甚至直接从日本本土派来。深圳日资银行具有“有限入口、内部选拔”传统。

第四, 绩效考评方面。日本模式重团体绩效考评, 美国模式重个人绩效考评, 欧洲模式两者并重。在日资银行中, 更多地强调群体而非个人的贡献。银行上下团结一致, 维护和谐、亲密的气氛, 员工自觉地产生与银行共存亡的群体意识, 这些特征使之更容易接受以群体为基础的职务设计、群体目标和群体绩效评估。美资银行员工崇尚“自我利益”, 绩效评估一般建立在个人绩效的基础上, 避免模糊性, 追求明确、肯定的评估结果。欧洲模式偏向一种中庸, 在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规模, 不同的级别, 采取比较符合实际的团体与个人综合评估方式, 并有所取舍。

第五, 薪酬管理方面。日本模式薪酬管理以资历为基础, 美欧模式以业绩、能力为基础。日资银行实行的是以资历为基础的年功系列制度, 员工报酬主要是由他在本行服务年限决定的, 也与入行时的年龄和教育水平相关, 其后依据基本工资进行“定期升薪”。日资银行内部不同等级层次, 不同工种在薪酬上有一定的差距, 但远不如美资银行, 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美资银行员工的薪酬与个人业绩、能力挂钩, 而不是资历、学历。员工报酬收入差异悬殊, 体现个人至上、能力至上的特色。

第六, 教育培训方面。欧日模式均注重员工教育培训,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银行甚至提出“教育培训是银行第一生命线”理念。日本模式本身是一种面向长期利益的模式, 强调人本管理。日资银行领导人重视、关心员工的个人成长, 舍得花钱用于员工的培训, 而且为了促使员工全面发展, 培训方式多样, 培训内容也不局限于员工从事的岗位。美资银行有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又由于员工流动率高, 银行担心人力培训血本无归, 因此, 美资银行侧重于从劳动力市场吸引人才, 对本行员工的培训逊色不少。

第七, 劳资关系、福利支出方面。日资银行管理基础特征之一在于终身雇佣制度, 实行独特的以银行为单位的工会制度。工会十分清楚其成员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联, 工会与企业的对立不明显, 劳资双方容易达成共识。与日本的企业工会相反, 美国实行的是行业工会, 工会与企业追求目标与利益的差异导致美国劳工关系不如日本融洽。美资银行员工的福利支出比重较低, 重视体现个人业绩与能力的工资和奖金。欧洲本土银行体现的是一种“有默契的劳资关系”, 劳资双方经常沟通, 互相摸底, 很容易达成默契, 追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三种模式综合评价

在正面指标的八个方面, 科学系统精神、激励有效程度、体制灵活程度美国模式最优;刚性工资标准、总体福利水平、教育培训力度欧洲模式最优;团队合作精神、员工感情归属日本模式最优。在中性指标的两个方面, 内部竞争程度、本土化力度都是美国模式最强。在负面指标的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日本模式较大, 而员工流失程度美国模式较大。综合而言,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美国模式目前和日本模式相比较似乎略占上风, 但也不是十全十美。其主要缺陷有:一是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弱。快速提拔, 虽有利公平竞争, 调动员工个人积极性, 但由于忽视员工服务年限和资历, 导致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不强。二是美国模式强调员工竞争不可避免地带来整合难度较大, 整体合作意识差。三是银行因为员工流失率太高, 流动太频繁, 而不愿意在员工身上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只重使用而忽视开发的行为, 给美资银行未来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第二, 日本模式主要局限性有:一是缺乏灵活性, 比较保守。日资银行选拔机制的内倾性, 虽有利于鼓舞士气, 调动其积极性, 也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但易造成“近亲繁殖”, 形成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二是高成本性。为了维持企业人际关系、雇员的忠诚心, 日本企业付出了高昂代价。日资银行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虽然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 但也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 削弱了银行竞争力。三是激励机制弱。绩效评估以团体为中心, 个人责任与利益并没有直接挂钩, 这不利于激励优秀员工的成长, 也使不负责任的员工日益增多。四是基础薄弱。日本模式先天性不足是不重视岗位分析, 使其他后续环节如选拔、评估、薪酬管理缺乏有效的依据。

第三, 欧洲模式比较中庸。弱点有三:一是当各种外部内部因素有利于银行高速成长之时, 无法保证人力资源及时充裕供应;二是企业文化平庸较难吸引高精尖人才;三是比较高额的福利支出削减了银行竞争力。

综观三种模式, 都不是十全十美, 各有长短。评价一个模式优劣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这一模式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国情, 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 适应本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二是看这一模式是否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深圳本地的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两条标准应该说是必要标准, 缺少其中任何一条的模式都不能称为一个好的模式。日、美、欧模式都是建立在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的基础上的, 都符合第一标准。依第二条标准来衡量, 日本模式具有东方习性, 儒家文化心态与中国有相似之处;美国模式领导世界潮流, 本土化优势明显;欧洲模式机动灵活, 又有我国香港特区样板。在深圳这样一个既有典型东方底蕴而又历沐欧风美雨的国际化城市, 究竟哪种模式能够脱颖而出, 独傲其中, 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毕杰礼.当前欧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和做法[J].中国培训, 2002 (1)

[2].沈鸿.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 2001 (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探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特色经营

城市商业银行由原城市信用社和金融服务社组建而成,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改组和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对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9%,已经成为支持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虽然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国际大银行的竞争,但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经营策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快速健康发展说明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特色经营有可取之处,也为其他城市商业发展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保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在资金规模、公司治理、服务手段和人才资源等方面都难以与国有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和相比。同时,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日趋增大。因此,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路径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現实需要。

二、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上海银行自1995年12月29日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通过完善股权结构、组织架构与优化市场定位策略,充分发挥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优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上海银行总资产达270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1.62%,累计实现利润136.9亿元,总资产净回率平均为0.57%,并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基于上海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构建特色化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成功路径。合理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从一成立初始,均具有明显的国有背景,即国有股占绝大多数。因此,目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司治理机制,导致了公司治理绩效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这种落后的治理机制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效率。如何构建不同于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特殊公司治理机制,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上海银行为城市商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公司治理的建成提供了经验。上海银行经过2000年和2002年两次增资扩股后,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占比分别由增资扩股前的29.25%、34.17%、5.00%、31.58%调整为28.06%、29.65%、18.OlY/o和24.29%。上海银行通过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形成有效地公司治理机制.从股权结构卜避免了政府对银行经营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同时加强了公司内部治理的制衡,实现了银行公司治理的成功转型。因此,在构建城市商业特色化的公司治理机制中考虑股权结构的分散性,避免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形成国家、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职工等多元化持股模式,上海银行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借鉴。

2.构建特色化的组织架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多为直线职能型层级治理体制,日益呈现出治理效率低、成本高,内部沟通机制不畅,难以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顾客服务等缺陷。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高效率的运行,就必须寻求特色化的组织架构。如上海银行推行“一级治理,分级经营”的扁平式治理、集约化经营模式,把重大决策权和基层无力开办的业务经营权集中于总行,并由总行负责全行的统一核算,真正建立起总行对支行以权、责、利挂钩为核心的布满激励的经营运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银行经营治理工作开展,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与提高治理效率。

3.选择特色化的市场定位

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自身优势,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和壮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白热化,特色化市场定位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点少,实力较弱不能成为大型商业的银行那样的金融百货公司。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发挥自身地方性和机制灵活的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大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做到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比如上海银行就以“立足地方,坚持中小,服务市民,挺进大型”为市场定位。上海银行在保持自身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既扩展了在地方经济中的市场份额,又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赢得了市场立足点,取得了特色化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市场定位不仅仅加快了战略转型,也使城市商业银行开辟出崭新的盈利模式。

三、结论

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篇12

一、小微贷款的高利率市场定价

这体现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 最能反映一个企业自主经营权的, 就是看它是否拥有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同样, 作为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自主定价, 就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这也正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 对于实行利率市场化, 很多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十分情愿。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 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 那么在短期内利差收窄将成为必然。数据显示, 目前, 中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已达3 769家, 但由于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 利率放开必将会导致存款利率上扬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扬幅度, 促使利差收窄。而从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看, 即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国有五家大型银行, 其利存贷差收入占比也仍然高达80%左右。利率市场化无疑对银行业的盈利形成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 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等, 也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甚至会使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破产。如果不能提早做出准备, 东方农商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东方农商银行作为一家小银行, 在吸收存款的成本上要高于大银行, 而如果在贷款上没有能力提高贷款利率, 则会进一步缩小利差收入, 最终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而提高利率水平, 那么在目前中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时, 银行之间的竞争仍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竞争, 银行利率经常陷于负利率的尴尬。而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 由此带来的贷款成本提高将大大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 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钱的大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 使得信贷资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 实行利率市场化, 对银行的经营会有更高的要求, 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化的高利率会迫使银行详细核算每一笔贷款业绩与其经济资本的比较, 而不是与会计成本的比较;也会使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增强、努力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 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率市场化还将使银行和客户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 从而打破传统银行的“大锅饭”, 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 银行业将步入“优胜劣汰”时代, 也为东方农商银行在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树立品牌打下基础。

小微贷款实行高定价还有另一个考虑, 就是要用收益覆盖风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 给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贷款是不是风险更大。如果风险更大, 当然要提高利率从而用收益覆盖风险。本质上, 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买入风险, 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靠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赚取风险溢价生存, 而为所经营的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工作, 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银行而言, 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这是一切贷款都共同面临的, 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 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 (且并不在少数) , 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 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比较通行的解释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 银行对小企业信用度难以评估, 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所付出的信息成本和所承受的风险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现实情况看, 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 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 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 (国内银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总体水平和现状似乎可为此添加注脚) , 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尤其是信用风险。

当然, 要想实现小微贷款的高收益, 还要依赖银行在小微贷款放款中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许多银行不愿意从事小微贷款, 就是因为小微贷款放款成本较高, 风险控制较难。当前, 东方农商银行要想实现小微贷款上的成功, 必须要解决自己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 东方农商银行核算贷款成本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流程式的方法, 还没有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因此无法了解每笔贷款的成本, 特别是银行在搜集小企业“软信息”方面所花费的无形成本, 无法识别哪些贷款是盈利的, 或至少哪些对最终盈利能力是有贡献的。这使银行在面对信息不透明、成分复杂的小企业并进行贷款定价决策时非常被动。进而影响到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的形成和独立核算机制的建立, 制约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

二、不用抵押, 只重信用的无忧贷款模式

小微贷款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用抵押, 而是一种信用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 信用贷款一直是业务的“雷区”, 一般绝不敢轻易涉足。因为信用贷款对借款人没有硬约束, 银行对自己和客户都没有信心。对客户由于没有抵押所以无信心, 而对自己是否了解客户还款能力也没有信心。实际上这都是由于传统的贷款模式形成的结果, 传统模式中银行是强势部门, 客户借款是有求于银行, 所以银行是坐等上门, 银行更像是政府机关。所以对客户就采取不信任态度, 也会对客户提出苛求条件, 不愿意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因此, 信用贷款模式就很难在传统银行经营中得到推广。

信用贷款之所以推行不了, 主要是要如何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 从而保证贷款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实际上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 都有信用问题。只不过信用贷款对信用要求高, 而要实现信用贷款关键是要保证信息的来源。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 要想获得他们的信用情况又十分困难。当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担保等中介机构组成的公共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担保机构为例, 许多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规模小、效

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 加上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 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亏损倒闭、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 对担保机构的影响就十分严重, 不仅导致其减少在银行保证金的投放额, 还可能会影响到机构的正常运营。此外, 一些地区出现个别非法集资、高利借贷的不法担保机构, 从中牟取暴利, 一旦经营不善, 便逃之夭夭, 严重扰乱了地区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环境。这不仅使公共信用体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还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

2. 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

社会信用是由个人信用组成的, 因此, 个人信用的不足会影响社会信用的建设。例如, 中小企业因管理不规范, 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人手中, 银行和担保机构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一些法人为获得银行贷款和担保机构的支持, 会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 要么在获得了担保机构的保证和银行的资金支持后, 擅自改变之前约定的资金用途, 增大了风险。其结果是担保机构和银行会更严格地缩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企业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尚不完全具备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 至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有效的担保及足额的动产或不动产。有专家曾经对现行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制度规定的36条贷款要素进行分析, 结果98%的小企业至少有25项不符合规定的标准, 而且这25个要素又是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二是尚难达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严格信用要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旦社会经济或行业政策发生变动, 其生存和发展极易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中小企业生存周期平均水平低于大中型企业, 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因而面对风险, 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退出市场的方式来逃避债务, 更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 银行在开展授信业务时趋向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 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 大企业的风险系数明显低于中小企业, 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看, 贷款余额为53 467.7亿元, 其中不良贷款率高达19.3%。

3. 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贷款的社会沟通机制。

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 不少国家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或企业顾问公司等机构, 这就为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而现阶段这种中介机构在中国尚属起步, 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完备。对银行来说, 审批企业贷款申请需要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具体情况及市场前景, 而现实中却缺乏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 银行想要获得贷款条件和信用质量等普遍都不达标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难度相当大。

这些年, 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的一些做法值得东方农商银行认真学习与借鉴, 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合作, 为银行和企业间的资金流动架设了一座桥梁, 银行自身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二是与政府 (部门) 合作。银行结合政府各项惠民工程, 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合作, 不仅能转移一部分信贷风险, 而且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性, 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中小企业严格规范经营行为, 提升信用水平。三是与中介机构合作。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且其客户金融服务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批工作量大而繁杂。因此, 将专业事务所、项目评级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引入合作体系, 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审批效率, 还可借助其专业优势, 有效识别、判断风险。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小微贷款与传统贷款的区别在于, 传统贷款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上, 银行放款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银行主要靠规模取胜。在低利率, 社会信贷严格约束下, 银行手中的资金就成了社会争相夺取的资源, 银行自然在社会贷款中成为优势方。而小微贷款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 放款靠人。

传统贷款基本不用推销, 而是等待顾客上门审请贷款, 银行不过是对顾客填写的材料进行审核。银行面对的不是人, 而是材料。在银行中工作的也不是服务者, 而是决定能否贷款的权力者。因此, 在传统贷款活动中没有人, 有的只是资金进出。只要银行的利率没有市场化, 银行利率远远低下市场, 银行资金必须成为稀缺资源, 社会各种群体都愿意从银行获得贷款, 甚至一些人从银行套取资金后再作转借。但是, 当银行将贷款利息大幅提高后, 如果银行的利率接近市场利率时, 此时银行如果继续坐等顾客上门, 必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银行利率提升虽然从预期上带来银行收益, 但是, 关键要解决的是要能有效地将贷款使用出去并得到收回。而贷款利率提升, 靠传统坐等的办法是不行的, 必然要去推销贷款, 卖贷款, 求人贷款。此时必须实现银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顾客为目标的经营方针, 在更大范围内与社会资金运营机构进行竞争, 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要想把资金推销出去, 送到真正需要而又有能力偿还的人手里, 这些都需要经营人员去面对顾客, 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实际还款能力, 把资金真正运作好。在这一运程中, 关键要看银行的经营人员是否愿意放下架子, 与顾客充分接触, 实现对顾客利益的关照, 使顾客在获得较高利率的贷款之后依旧能够有能力获利, 从而使贷款得以顺利流动。

2. 风险靠人。

对于银行来说, 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银行是靠资金生存的。不管收益多高, 如果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 不仅监管当局对银行会提出处罚, 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但是, 如何保证资金安全, 这只能是从两个方面解决, 一是靠信用, 就是用款人的信用, 他愿意用信誉保证还款。二是靠抵押物, 在还不了款时用抵押物来清偿。当然, 传统银行经营时都喜欢把抵押作为贷款风险的保证, 因为抵押物可以不需要软信息约束, 银行可以减少对顾客信息了解, 减少银行审查和追回欠款的成本。但是, 这种以抵押物为贷款保证的做法, 只能适用于有一定经营基础和条件的顾客, 抵押物不过是将固定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贷款机构不能向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放款, 而小企业很难落实抵押和担保, 过分强调不动产抵押和担保必然把大量的小企业被挡在金融服务门槛之外。

小微贷技术主要是通过考察借款人的个人品质, 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贷款监督和回收机制, 多层次控制人为风险。信贷技术中对贷款人还款意愿的考察与还款能力的分析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重点要集中在对借款人个人及其家庭特点的考察, 首先要考察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相互一致的对申请贷款目的和用途的解释。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表明借款人及其家庭的还款意愿, 因此, 必须设立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和尽可能标准化的评估表格, 以便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间接的考察。客户经理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可以查询征信系统) , 如果信用记录不完整, 客户经理应选择几个借款人的供应商, 向他们了解借款申请人是否能按时支付货款;要向借款人的单位、邻居、有生意往来的人和雇员了解贷款人的人品;要选择客户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 向他们了解借款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 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 判断其还款意愿。

3. 收款靠人。

虽然事前在确认借款人还款意愿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 在发放贷款时, 小微贷技术还包含明确的激励机制来降低风险。因为这种信贷技术必须考虑以下情况:微小贷款的客户不能完全提供银行能接受的抵押品;对拖欠债务行为采取法律手段通常是需要较高成本和无效的;借款人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取决于他的信用水平, 只有借款人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才可以申请下一笔贷款, 并且下一笔贷款的额度可以增大, 利率可以优惠, 贷款期限可以加长。这样, 对客户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使其愿意履行还款义务。

上一篇:必要性及特点下一篇:劳动权益保障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