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探析(共12篇)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1
从2004年起, 全国各地和有关部门开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掀起了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然而尽管中央、省、市、区县均有配套的财政补贴资金投入, 补贴保费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仍显不足, 而且出现了农业保险政策热, 基层政府执行冷的局面。由于农户的参保率不足, 农业保险难以发挥保险的大数法则效用, 反过来也使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容易陷入亏损, 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不高, 长此以往, 显然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也可能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仅停留在试点阶段就不了了之。本文以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运行现状为例, 对其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试图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 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客观需求分析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居民财产时常处在险情的暴风眼, 1994~2011年每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119亿元。同期广东省年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为97.33万hm2, 占全省农作物平均播种总面积的20%多, 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平均为11.13万hm2, 绝收比例为11%;每年农业自然灾害的受灾人数为1990万人, 最严重时, 受灾人口占到农业总人口的65%, 平均的受灾比例也达到45%左右;倒塌房屋134454间, 因灾死亡牲畜5亿头 (只) ;年平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平均12%, 较严重的年份有1994年, 1996年和2006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7%、31%和26%, 其中农业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年份为2006年, 约318亿元,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的还有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分别为230亿元、119亿元、258亿元、118亿元、112亿元。广东省每年承受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农业保险有客观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广东省就开始兴办农业保险, 期间分别尝试过政府全额支付保费、代政府办保险, 只提业务费、统保经营、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模式, 而承保机构始终仅有广东人民保险公司一家, 承保的对象包括农房、商业性养殖、种植、生猪等。在此期间, 农业风险的高费率、高赔付率高及巨灾损失频发的特性导致农民与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虽然各级政府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但大都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而缺乏实质性的财政或政策支持, 导致农民不愿投保、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供需双冷”局面。来自广东保监局的资料亦显示, 1985~2004年的20年间, 广东农业险保费总进账68776万元, 但综合赔付率高达120%, 亏损足足13999万元。保险公司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导致其不断收缩业务规模, 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造成这种局面, 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和高风险, 但实质上, 农民和保险公司的成本与收益严重背离,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太小才是造成农业保险供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其后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各国也都相继走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道路。从2004年起根据中央指示精神, 农业保险被明确为“政策性”保险, 我国掀起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
2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在一系列中央决议及配套政策的指引下, 2007年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并选取了广州、佛山、中山、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和惠州9县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在2009年, 在总结各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 广东省委农办、财政厅、农业厅、保监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广东省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方案》等。至2009年底,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广东省各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目前已开展的保险补贴项目有种植、养殖、农房等12个品种, 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养殖业保险得到大力开展。自2007年以来, 广东省陆续开展能繁母猪、肉猪以及家禽、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等保险业务。能繁母猪保险成效较显著, 截至2011年底, 承保数量690多万头, 保费收入4亿多元, 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近70亿元;经济补偿近3.5亿元;二是农房保险逐步推广。农房保险是广东省首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由于广东省多发风灾、雹灾、洪涝等自然灾害, 农户投保积极性较高, 参保农户成倍增长, 2007年参保农户95.5万户, 2008、2009年分别增加到166万户和555万余户, 风险保额570多亿元, 承保覆盖率达46.57%。三是政策性水稻保险取得突破。10个地市已开展试点, 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达60%~80%, 从2009年开展以来, 截至2012年10月份, 承保面积115.33万hm2, 赔偿经济损失0.6亿元, 提供风险保障近52亿元。近年来, 广东省农业保险发展较快, 保费收入和保险赔款都有显著提高。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广东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 各险种由不同部门分别牵头, 如能繁母猪保险由省畜牧局牵头, 水稻保险由省委农办牵头, 农房保险由省民政厅牵头, 沟通协调效率较低, 未形成政策体系。
(2) 巨灾风险严重, 而巨灾险保障机制缺失。普通商业保险承保的都是非系统性风险, 要求各保险标的风险相互独立, 以确保总体的风险可以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但是农业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影响区域广, 经常造成广大地域内的农作物同时受灾, 使得各标的物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无法象普通商业保险一样通过扩大保险标的物的数量来分散, 相反随着承保标的物数量的增加总体风险呈几何级倍数增加, 具有发生巨灾损失的潜在风险。但是目前广东省尚未建立健全巨灾风险补偿机制, 给保险经办公司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遇到大灾之年, 有可能把保险公司几十年的盈余都搭进去。从表3也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很不稳定2009年、2010年均超过了保费收入, 如果考虑到占保费收入约20%的经营成本, 那么, 保险公司这两年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亏损是比较严重的。
(3) 保费补贴比例逐年提高, 但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根据表3, 2009年, 农业保费收入为11223.39万元, 扣除约80%的财政补贴款, 农户实际缴纳约为2244.7万元;广东省农村人口为3528万人, 农业保险密度为2244.7/3528=0.64元/人;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除了水稻种植保险2012年的保险覆盖率达到76.62%外, 其他农业保险的保险覆盖率均不足50%。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比例即投保率约为20%;造成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是农民收入总体偏低, 且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06.9元,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574.7元, 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若按照农户收入五等分分组, 最低组人均纯收入为2796.92元, 最高组人均纯收入为14923.87元, 为最低组纯收入的5倍多, 收入差距很大。中低收入户中多以种养两业为主, 没有固定收入来源, 收入很不稳定。因此, 中低收入户对农业保险有潜在需求, 但购买能力明显不足;而高收入户中, 农业收益的比重不断下降, 收入增长中大部分来自非农所得, 农业收益的重要性下降, 他们虽然有购买能力, 但没有购买意愿。且目前农民的收入仍以基本消费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但主要消费仍然以衣、食、住等基本消费为主, 约占总消费的70%。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保险属于安全需求范畴。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实现之后的需求。因此, 保险需求首先取决于基本生活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张跃华等, 2007) 。在一定程度上讲, 保险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来讲是一种奢侈品 (魏巧勤, 2002) 。二是部分农民存在“搭便车”行为, 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的消费具有排他性, 即不购买就不可能获得发生灾害损失后的经济赔偿, 但是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为了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 往往采取防灾、防损措施进行预防, 在这个环节中就无法排除非投保农户受益了。比如预测有雹灾而用人工干预天气技术化解了雹灾, 这笔经费必然要从保费中支出, 但是没有投保的农民也从中受益 (“搭便车”) 却没有承担任何成本。当年投保的农民在下一年就会产生不投保的动机, 如此恶性循环, 致使农民农业保险需求不断缩减。
(4) 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财政补贴资金, 补贴金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 有些区要投入大量资金补贴, 造成地方财政压力大, 引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比如以佛山试点为例, 作为农业大区的高明区, 能繁母猪、农房、水稻三项保险的财政补贴每年要500万元左右, 市政府财政下拔只有200万元, 每年要自掏腰包300万元, 对一个财政收入较少的农业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 像禅城区比其他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窄得多, 已基本没有可保的农业项目, 农业保险补贴连市财政那部分也用不完。由于未能合理确定各区的补贴资金, 使农业越多的地区, 财政补贴越难以为继, 导致这些区域的基层政府缺乏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不合理的资金安排, 也降低了农业保险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还没有法规, 地方补贴的持久性是一个问题。作为经办人的保财险公司, 也没有整合一个专门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对接。目前人保财险公司按险种分类产品线管理, 能繁母猪、水稻种植保险属“三农”保险事业部管理, 农房保险属财产险部管理, “政银保”属责任险部管理, 涉农保险的多头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严重影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把政策性项目打入商业性经营核算, 这种管理是否合理, 值得商榷。
(5) 农业保险的理赔金额较低, 投保农户避险性较弱。根据保险条款规定, 肇庆市水稻种植保险的金额为300元/667㎡, 每次事故绝对免赔率为10%, 达到赔付标准时, 予以赔付, 分绝产赔付和综合陪付。如农民在水稻生育期间绝产的, 则按投保后至绝产日止按生产周期比例×300元计算赔付给农民, 如农民直到收获时才遭灾害绝产的, 每667㎡赔300元;如果还有收成的, 需要减产率超20%以上才能获赔, 且计算时减掉10%的免赔率, 即:农民减产20%以下的, 不能赔偿;农民减产25%的, 减掉10%免赔率, 赔15%, 即45元, 保险金额与农民期望要求有一定差距。如肇庆市2011年全市水稻保险报损面积188hm2, 赔付金额20万元, 平均每667㎡才赔偿71元, 对农民的损失帮助不大, 需求不断缩减。目前水稻保险责任与范围只局限于风灾、雨灾、雹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干旱、病虫害引起的水稻失收不予补偿, 保险责任与范围较窄。综上,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业保险既定效用低下前提下农民保险负担过重所导致的。
3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方案
3.1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立法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 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 而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无法可依, 使农业保险中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法律空缺, 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 即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同时, 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管理原则、基金运用、保险责任、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各级政府职能、农民的参与方式、税收规定、再保险机制、保险费率、理赔方法、政府对农业保险企业的补贴等均宜予以明确规定。
3.2 构建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基金, 构建一个包括原保险、再保险以及政府共担风险的多层次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在灾害水平低于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由原保险公司及法定再保险公司承担赔付责任。二是在灾害水平超出平均灾害水平的年份, 确定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限额, 超出的部分通过以下途径建立分散机制: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再集团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签订超赔再保险合同, 对约定的超额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保障基金。如, 对特别严重的飓风和洪涝灾害风险, 制定类似美国的《州洪水保险计划》的巨灾保险方案。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或特别贷款, 即由政府 (主要是省级政府) 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另外, 还可加强国际农业保险合作, 寻求国际再保险支持。
3.3 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使得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非常突出。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 逆向选择难以防止。因此, 大多数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部分农业保险业务规定为强制性保险;一般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和牲畜的相关保险实行强制保险。尽管有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并不对所有农作物实行法定保险, 而是实行自愿的原则, 但政府对农民在发放贷款、救灾的支持上则对已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予以较大的倾斜。实际上, 这也属于一种有条件的强制保险。有的国家对法定保险标的也是有选择的。例如, 日本对稻米、麦类、蚕茧和牛、马等实行强制保险, 而对果树、蔬菜等作物和小家畜实行自愿保险;菲律宾只对那些有生产贷款的农户实行强制保险, 免得受灾后贷款收不回来。从险种方面来看, 对农作物保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多, 而对饲养动物实行强制投保的国家则较少。
3.4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风险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政府要结合广东实际, 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实行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 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其支农惠农的功能。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的同时, 也应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给予必要的费用补贴和税费减免。目前, 广东省仅对水稻、能繁母猪保险等险种实行税收优惠, 而对颇具广东特色的渔业保险及经济作物保险没有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3.5 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应着眼于创新保险产品
一是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创新。如, 在产品设计上, 合理使用免赔额, 既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又可以减少处理小额赔案的费用, 节约资金, 降低保险成本;实行无赔款优待条款, 对于当年没有发生赔付的农户, 续保时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这样, 有利于调动农户防灾防损积极性, 减少道德风险。二是开发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目前, 国际上主要开发了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两类创新型产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以事先规定的气象事件如气温、降雨量、风速等的发生为基础, 是一种根据灾害性气候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来确定损失补偿金额的合同。它直接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确定赔付标准, 而与被保险人个体的损失情况无关。区域产量指数保险是以确定区域的平均产量为基础, 损失补偿取决于区域当年实际平均产量与指定水平 (如该区域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产量) 的数量关系。当该区域的实际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 所有投保人都可获得相同差额的补偿。这两类产品直接以同一区域的气象风险或“平均损失”确定赔付标准, 不以投保人个体的损失情况为依据, 从而从源头上消除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 既降低了风险成本, 又强化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炳志, 彭进,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最优边界与方式探讨[J].保险研究, 2009, (10) :96-102.
[2]刘京生, 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孟春, 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庹国柱, 王国军, 段家喜, 朱俊生, “三农”保险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5]温铁军,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6]张跃华, 顾海英, 史清华,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22 (4) :83-92.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2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年11月21日11:18)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也是一种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既要面对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又要面对市场风险。为了应对农业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各国都在逐步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支持农业的发展,其中,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转移工具。通过投保农业保险,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从国际上看,农业保险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经营
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往往会使保险经营者陷于“不保不赔,少保少赔,多保多赔”的境地。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而言,绝少愿意承保这样的高风险业务。从历史上看,农业保险最早产生于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农业生产者分散经营风险以及保险公司追逐利润的需要,一些商业性保险公司尝试开办农业保险,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开始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保险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全球约有40多个国家实行了农业保险制度,这些国家大多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转而以国家为主导建立相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或者采取对商业保险公司给予资助、补贴等方式鼓励其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从而使农业保险具有了很强的政策性。
从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看,做法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其中,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其特点是国家专门保险经营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如:美国成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归农业部领导。该公司1939年开始举办农作物保险,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农户的农业投资,给农业信贷机构提供保险保障。
西欧国家采取的是民办公助模式,农业保险由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私营保险公司经营,国家则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例如:法国政府早在1840年就成立了第一家地区性互助保险公司,1986年该公司被改制为法国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专门经营农业保险及其相关业务,法国政府则给该公司拨付相应的行政费用。
日本采取的主要是相互制的保险模式。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合经营,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全国农业保险体系。
国家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财政扶持
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正外部经济性,但同时又面临很高的经营风险,容易出现亏损。按照WTO规则,成员国可以采取相应的农业收入扶持政策(即“绿箱政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标的保险进行保费补贴。为了兴利除弊,已经建立农业保险的国家大多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保险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而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一是实行低费率高补贴的财政政策。各国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同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使农民能够买得起保险,政府往往对农民支付高额的保费补贴,从而调动农民运用农业保险机制分散风险的积极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如:法国对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在 50―80%左右,农民只需交纳20-50%左右的保费即可获得保险保障。另一类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业务费用补贴,从而减少其经营方面的损失,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同时,为了使财政补贴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的国家还建立了专门的基金。法国政府根据《农业灾害法》的规定,建立了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对农业灾害进行补偿并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一部分来源于农业保险税收,另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二是实行相应的税惠政策。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多国家采取了税收优惠的措施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如: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并且通过其他法律鼓励各州政府适当提供农作物保险专项补贴,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除缴纳1-4%的营业税外,免征其他各种税收。
通过专门立法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
鉴于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国都普遍将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单独经营、单独核算。同时,农业保险体现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国家一般都要承担相应的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社会责任,国家一般也要求农业保险的经营不得以营利为目标。在很多国家,法律甚至将农业保险规定为强制性保险,要求农户必须购买。因而,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商法典》或者其他保险法律的规定就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为此,国家需要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保险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从而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贯彻国家对农业保险予以扶持的政策目标。
从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农业保险的发展都是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通过国家实施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可以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例如:美国1938年制定《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该法随着美国农业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其内容既包含保险标的、组织机构、再保险等规定,也包含联邦政府的救济计划等。1994年,美国国会又颁布了《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案》,对农作物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从而使美国的农业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规定不参加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将得不到政府其他计划的福利,使得农作物保险成为一种变相的强制保险。
法国通过《农业互助保险法》界定和划分了农业互助保险社应承担的风险范围;颁布《农业指导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与发展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制定《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项目、保险责任、再保险、保险费率、理赔计算等予以了明确确定。此外,法国政府还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实行强制性保险,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3
【关键词】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农业保险发展;借鉴启示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分散和转移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起到“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和实验过60多个农业险种,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方方面面,但也暴露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但农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农民却受“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影响,自担风险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政府巨灾风险补助实施手段简单划一,导致农民认为投保与否并不重要,遇到灾害后都会得到政府的救济,并且投保所得到的赔款不一定比政府的救济金多,反而使自己损失了保险费,得不偿失。
二是政府大力推行,市场却出现供需双冷。在面对农业受灾特别是巨灾时,政府及社会群众振灾救民,反应迅速。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力度上,这种迅速及时的救助行为,往往大于保险经营者的赔付。这就使农民误认为投保、交保险费是多余的,效果还不尽如意,因此缺少积极性。从被保险人的收入上看,现在,普通的非农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农民的生活不再只依靠农业,因此对农业保险也失去了兴趣。再者,农民参加了农业保险,一但发生灾害时,在理赔的时候往往存在争议,理赔手续繁琐,这都成为农民不愿参加保险的原因。
二、国外农业保险模式
1.政府主导参与型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经营主体多元化,法律保障完善,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农民自愿投保。以美国为例,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以国家为主导,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和《农业风险保障法》三部法律支持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具有经营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代理人共同参与经营,政府不仅免除了经营农业保险公司的所有赋税,并对其经营管理费用提供1/4左右的业务补贴。
2.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由基层农业共济联合会、(都、道、府、县)农业共济联合会、全国农业保险协会三部分组成一个严密的机构体系,对关乎民生的作物和动物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作物和动物则实行自愿投保,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不论参加强制性保险或自愿保险的农户,都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政府接受共济联合会的再保险,一旦发生灾害,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承担保险赔款,保证了保险体系的稳定经营。
3.公助民办的商业保险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法国农业保险体系由制定农业保险经营方针和提供再保险的中央保险公司、开展独立经营活动地区保险公司以及基层互助保险社三个层次组成。在《农业互助保险法》中明确地界定了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巨灾风险,一般风险由互助保险社承担。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除了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外,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财产保险和寿险。农户自愿投保。政府为了减轻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负担,实施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农业风险基金,最终承担农业再保险。
4.政府重点选择扶持模式。以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政府参与或联合共保,由农业保险专门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共同经营,标的主要是本国的主要农作物,目的是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保险都与农业生产贷款相联系,政府要求所有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保险,所获赔款往往也直接支付给放贷机构。
三、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通过对上述国外农业保险情况的分析,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应受到以下启示:
1.国家应该制订完善的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让保险的经营者和被保险人在处理农业保险事务时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政府应该承担起支配和导向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管理体系,以达化解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有经济学家指出:“政府的直接经营或大量补贴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经营者不再以农业保险赢利为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收支平衡。例如,积极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以应对农业灾害。同时对基础农作物进行强制保险,组织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户适度差异化补贴,即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区域进行的补贴,也可对不同农业保险业务的费率不同提供不同的保费补贴,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3.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与率。首先,保险的经营者应该大力宣传,提高农户的认同度,自愿投保。其次,虽然现在已有60多个农险险种,但在灵活性上还不够,经营者应该提供更加丰富的多种组合险种,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吸引农民参保。再次,保险经营者应该改变目前繁烦的理赔手续,引入更加客观、科学先进的技术进行实地勘查,高效、简便、快捷地理赔,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参保的无忧,积极自愿投保。最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险经营者都是销售以成本为基础的产量保险,不能有效地解决投保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指数保险产品在避免逆向选择、降低经营成本、迅速理赔等方面具备较好的优势,具备技术条件的经营者应该积极全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红.美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研究回顾[J].保险研究,2008(4):91—94.
[2]田野,胡迁,马明华.法国农业互助保险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5(10):119—122.
[3]刘从军,马丽华,宋雅楠.日本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实现条件[J].日本问题研究,2006(1):33—36.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4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绿箱政策,机制与路径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 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 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相对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 其社会公益性较强、运作成本高、综合效益低。
世贸组织《农业协定》将国内支持政策按照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程度, 划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农业保险补贴属于绿箱政策范围, 主要体现在与安全网计划和自然灾害救济支付这两项中。与其他类型的农业补贴不同, 农业保险补贴并不存在支出的上限规定, 通过绿箱政策中允许的农业保险可增加政府对农业的间接补贴。许多世贸组织成员国正在充分利用这一政策, 通过给予农业保险以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支持, 通过农业保险实现对其农业支持的政策。因此, 绿箱政策解除了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约束, 成为支持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重要制度框架。
一、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㈠承保规模不断壮大 2008年~2012年, 甘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实现了年均52.5%的高速增长, 是全国同期平均增速的2倍。2012年, 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3.79亿元, 增长128.2%, 其中, 种植业保费1.95亿元, 养殖业保费1.84亿元。目前, 甘肃已成为西北五省区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
㈡服务领域逐步拓宽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已开办的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有玉米、青稞、马铃薯、油菜、森林、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9个。省财政自2007年起, 每年安排专项补贴资金在武威、张掖、酒泉、白银等地开展设施蔬菜、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品种保险试点。
㈢保险功能逐渐显现 2012年, 保险机构承保畜禽337.8万头 (只) , 农作物2582.4万亩, 提供风险保障141.3亿元, 处理农户赔案3.36万件, 支付赔款1.95亿元。特别是在2012年大面积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中, 支付赔款4500多万元, 在薯灾之年为广大农户减轻了经济压力。
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2年底, 人保财险、中华联合2家公司已建立乡村农险服务站1998个, 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 建立了农牧、气象、森林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家协作网。
二、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 在政府部门引导和各方协同推进下, 甘肃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险种和承保覆盖面迅速扩大, 基础制度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市场主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以更好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㈠地方保费补贴资金筹措较难 甘肃省地方财政困难, 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 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占甘肃省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74.8%, 地方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能力较弱。近年来省财政又对部分区县财政实行直管, 原来市州承担的补贴资金也要由县财政承担, 县上筹集资金的压力较大, 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补贴资金难以到位。地方财政的保费补贴能力,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进度、开办品种增加和已开办险种的承保覆盖面扩大都有直接影响。
㈡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与农民的低收入是农业保险推广的制约瓶 颈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大, 而甘肃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灾害发生频繁, 自然灾害可控性太低, 使得农业风险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财产风险和人身风险的特点, 农业生产风险损失率高。2012年, 甘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95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6.2元。加之农户收入主要以实物收入为主, 现金支付能力非常弱, 面对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往往只能望而兴叹, 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㈢缺少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保险供给的主要原因 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积累, 商业保险公司大多通过限制保额方式保障自身免受巨额赔付冲击, 但是低保额抑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发生巨灾, 当年或历年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往住不足以支付赔款, 超赔资金只能由承办保险公司和当地政府筹资赔付。激励机制方面, 目前政府只是单纯的给予部分保费补贴, 对于因巨灾造成的超赔资金缺少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政策措施, 很难应付巨灾风险。
㈣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高度分散 甘肃省地处西北, 旱灾、霜冻常年发生, 生产经营仍以家庭经营为主, 农业风险由每一个农户或规模不大的经济组织承担, 表现出农业风险承担的弱小性和分散性。尽管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传统种养和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依然很低。农业保险经营成本上升, 严重背离大数法则和规模效益要求。
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勘赔定损难是农业保险推广的基本障碍 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很强, 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保险业经营技术, 又要掌握广泛的农业技术知识。况且, 农业保险作为一个新险种,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和遵循, 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定损理赔的高难度性和对定损人员的高要求。而目前甘肃省农业保险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自然灾害发生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时, 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勘查、理赔, 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加之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 灾害损失难以确定, 赔偿容易出现理赔纠纷, 从而影响下季作物的投保进度和投保率。
三、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
㈠美国绿箱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 美国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运用的相当成熟, 现已成功地实现了“依法治农”, 其农业法基本每5年修订一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模式, 特点是以国家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 有健全完善的农作物保险法律体系, 政府补贴较高, 试行税收优惠政策, 投保方式试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
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为分散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风险, 美国政府在立法原则上重点体现了政府扶持原则, 每年支出大笔财政资金作为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保费补贴、再保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税收政策, 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构建了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职能变迁, 美国已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农业保险组织机构体系。农业部风险管理司 (RMA) 负责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 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施和接受再保险业务;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FCIC) 负责全国农业 (巨灾) 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直接承办农业 (巨灾) 保险;全国农作物保险服务中心为立法机构提供有效地事实陈述、保持各会员与FCIC的联系, 提供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援助。其运行架构中分为四个层次:监管机构、执行机构、运行机构和投保方, 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㈡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启示 虽然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 但基于各自的国情, 农业保险均对稳定各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可以总结的基本经验有:一是通过立法保障农业保险的实施。二是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三是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推动。四是以收支平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
㈢对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业保费补贴政策的精神, 不断丰富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内容, 加大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甘肃地方财力非常有限, 农民收入很低, 财政支持是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现状的关键。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或者重新整合财政扶贫开发资金, 从中央、省级到县区, 多层次的补贴农业保险, 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进行适当补贴, 包括农民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等。
2. 逐步建立保费减免机制。针对甘肃省农民收入低、投保积极性差的情况, 可逐步建立无赔款优待制度。对持续未发生风险或赔付率低的农户可以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予以适当下浮, 进一步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一方面, 全省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余额有限, 应对大灾能力有待加强, 需要更多的结余资金来支持保费减免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 需要逐步完善支持保费减免机制的技术系统。农业保险信息复杂, 依托现有的技术, 承保理赔综合信息无法区分到每家每户, 需要开发相关的客户信息系统。
3. 建立高效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一方面, 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 形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多层次农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农业保险直保公司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 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或提供再保险保费补贴, 民政或财政部门建立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作为农业巨灾风险的最后保险人。另一方面, 可以尝试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 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增强其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4. 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合作体系。针对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高度分散的现状, 必须积极推进组织创新, 一个相对有效的路径是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合作体系, 来弱化农业保险与分散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问题,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形成组织化谈判能力。对于甘肃省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而言, 当务之急是围绕同类农产品成立多种形式的农民自治合作组织, 包括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经销协会以及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订单农民集合等社团和法人组织, 这些组织作为农民的联合体可以代表会员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
5. 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保险公司应与相关部门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使农业行政主管、乡镇农技服务等部门尽可能地参与农保宣传、开发、展业、收费、查勘、定损、理赔工作。然而, 当前困扰甘肃省农业保险的问题是, 乡村农技服务部门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下大多走向落寞, 加紧培育和发展农技服务部门, 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向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是农业保险推进的关键。
四、结语
析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措施 篇5
一、我国农业保险运营主要问题分析
(一)自我保障功能缺乏。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有关,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农业保险自身缺乏保障。高风险、高赔付率,让开展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形同鸡肋,即使保险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而身份不明、规则缺失、支持措施不足等因素决定了农业保险陷于困境。首先,农业险与商业险在经营目标上的冲突。农业险保户的投交保费能力低,如果按照商业化运作,同时承受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险,就当以高保费弥补分散其存在的风险,但我国农业险费率是国家统_的,属于低保费险种,缺乏灵活的可操控性,保费高了保户承受不起,低了保险公司后续经营无力维持。其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由于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保险予以明确规定,导致农业保险身份不明确,由此导致规则的缺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按农业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据第﹁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有59%的农户仍属于纯农户,这些纯农户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这就意味着,投保农业险,无论是否出现险情,相当比例保户的农业收入都有可能降低,导致农户收入出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农户预期和现实支出增长却有强化的趋势。尽管农业保险是从保护保户利益出发,保险费亦是保户应当负担的,但是由于保户收入偏低,甚至还有4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这种状况使单一靠保户缴纳保险费来壮大农业保险基金困难重重。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使农业保险基金的积累速度与农业风险保障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不能维续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创新。
(三)农业保险基金管理分散,推动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由于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捆在一起经营,从保险基金的使用上看,农业保险基金被作为财产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使用,并没有专款专用。从经营核算上来看,往往是用其它财产险的盈利来弥补农业险的亏损,缺少独立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核算办法。尽管有些地方摸索出了单独核算农业基金的办法,但依旧没有放弃由财产险来“养活”农业险。从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来看,经营农业保险的下级公司作为上级公司的子公司,并没有按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律积累各级农业专项保险基金,而是按一般财产保险的分保方法甚至是以公司内部责任制的形式承保农业保险,使农业风险分散不出去。这种基金分散式的管理,导致保险基金无法积累,无法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empirenews.page--]
(四)农业保险的“双高”导致保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利益的模糊。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性入不敷出,提高保险费率就是习惯性思维了。但对于保户而言,又无法承受提高的费率。而且,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保户的最终决定可能是放弃投保农业保险。
(五)农业险险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保险基金结构不合理。作为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因此对于农业保险而言,保险公司往往更愿意从事收益快、风险低的农业险种,而对于长期类的险种,保险公司就很少涉足了。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强立法是关键环节。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等等都应当在相应的法律中予以明确。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国家意志将起到主导的作用,而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也将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极大的作用。况且农业保险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经营导向,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从本质上不适应农业保险的特性和规范,因此,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关的地位,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平台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
(二)经营体制创新,成立政策性综合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应当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再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成立政策性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应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现代筹措和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基金的筹措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民政、农村经济组织、城市单位及个人捐助等渠道,形成雄厚的农险总准备金,同时国家应该推进税费改革,把农业生产领域由纳税人向国家补贴的领取者转变,这对于增加农业保险的投保数量和保险基金的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基金法规和政策,包括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手段、与商业保险基金不同的核算办法,以及农业保险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等,使农业保险基金的运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所有的自然风险都是由农业生产经营者承担,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能力又有限,因此应该破除“谁种田谁担风险”的旧观念,建立谁享有农业产品,谁就有义务分担一部分农业风险的新体制,即建立政府、企业、保户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 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应规定只保障农作物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例如美国农业保险规定的水平是经专门委员会评定的平均产量的 50%至70%。[!--empirenews.page--]
(五)筹资渠道多元化,农业保险基金投放专向化。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基金不能满足农业风险保障的资金需要。因此,筹集农业保险基金,除了发动保户积极投保外,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保险以及财政补贴的力度。另外,对与农业相关联的产业可征收一定标准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村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保险税,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农村合作社和国家、地方农业保险公司减免税(费)等作为农业保险基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实现农业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加大基金的积累规模。农业保险基金的投放重点应是促进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不因自然灾害而中断,及时向受灾保险对象提供帮助。同时,根据各类险种和险别的承保对象、承保责任、赔付方法、赔付金额等特殊的规定性,对农业保险基金的各类风险基金要分别管理、专项使用。
(六)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绿箱政策推广农业保险。在WTO农业协议条款中,广义农业补贴被界定为绿箱政策。缔约方政府可以采取对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贸易没有或仅有微小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政策。在绿箱政策范围内的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规模,不受WTO农业协议条款限制。
(七)设定农业法定险种。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保险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大,越趋于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支付能力等影响,各地保户的参保能力差距较大。根据地区差异,设定部分法定农业保险,如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保户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定保险的保险费在初期可由财政提供,或从扶贫款中拨付,也可如捐赠“希望小学”一样发动社会捐赠。
关于发展农业保险的有益探讨 篇6
作为全市最大的财险公司,农业保险一直是廊坊人保财险的传统业务。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已经构建了遍布全市城乡、成熟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廊坊人保财险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加快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是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就做好“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并把发展农业保险也纳入了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范畴。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保证,农业保险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工伤责任保险等一系列强制保险的出台,特别是农村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涉农险种的出台,为更好地解决服务“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说明了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发展农业保险,符合国家发展大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廊坊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加强“三农”工作,支持并转发了廊坊人保财险《关于加快发展县域保险,支持服务“三农”的决定》等有关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办法措施,使广大农民的风险观念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需求日益增强。把农业保险作为廊坊人保财险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具有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村需要的“天时”。作为人保财险公司,应该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个“天时”,为实现全面又好又快发展抢得先机。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地利”
廊坊属于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全市总人口
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占比高达80%;耕地面积38.6万公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30万吨以上;养殖业五畜兴旺,其中能繁母猪、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14万头、7.5万头: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中型拖拉机近万台,小型拖拉机达到8万余台,农用运输车及三轮车保有量达到21.6万台。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巨大,农业保险市场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7年,廊坊人保财险开办了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共承保政策性能繁母猪55593头,承担保险责任总额5801.83万元。2008年,承保政策性能繁母猪74231头,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7310.97万元;承保政策性奶牛18507头,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8979.09万元;承保政策性小麦、玉米、棉花共574051.5亩,累计承担保险责任总额1.57亿元。两年农险共支付赔款795.24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可以说,农业保险已成为廊坊人保财险业务发展和增加效益新的亮点。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保险还存在着承保面不足、农户主动参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影响着农业保险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我们认为,要保持廊坊人保财险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就是要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把做大做强农业保险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发挥优势,搞好服务;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保险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积极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为消除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有益的保障。同时,应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主动发挥“地利”优势,挖掘资源潜能,形成规模效应,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更需要高度关注“人和”
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应坚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乡镇、农户、保险公司四位一体的方针,充分发挥好人保系统协调联动的服务功能,靠优势、靠关系、靠服务、靠影响去抓好农业保险的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险种推广创新。要在政府补贴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新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对农险的进一步推广开发,结合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从生产领域扩充到加工、流通领域,不断扩大险种的覆盖范围,补充保险的投保率,提高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营销思路创新。要学会营销政府,善于和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打交道,多沟通,交朋友,密切关系。要积极寻求建立农村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在巩固现有农村保险市场的同时,引进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网络营销体系。要敢于和善于竞争,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努力搞好承保、理赔一条龙服务,进一步贴近乡镇、贴近农户,为农险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争取不断扩大农险市场份额。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7
一、当前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农业保险, 一方面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稳定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 减轻开放农产品市场带来的冲击。在中国, 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对于健全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自中国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持鼓励态度, 农险业务亦在全国各地区实现全面起步, 基本经营模式是将业务委托给商业性保险公司, 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目前, 该运作模式仍处于试点阶段。总体看,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足农业产值的5‰, 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 发展模式还不成熟, 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有限。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给各方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已制约了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 投保人 (多为农户) 缺乏积极性。原因主要是传统农业比重太大, 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低,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及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二) 保险人 (即农业保险公司) 承保能力低。
(三) 关于农业保险的补贴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补贴不充足, 地方政府的农险补贴效率低下。在我国, 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险的营业税和给予农业保险公司政策性补贴外, 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保险法律缺位。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 补贴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也影响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必要性
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 通过农业保险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同时解决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提高地方和中央政府对农业补贴的使用效率, 是当前农业保险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急迫难题。
农业再保险是国际保险市场上通行的一种重要业务, 农业保险公司可通过购买再保险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再保险公司, 分散自身承保业务的风险, 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业保险承保能力不足、损失赔付过大等问题, 稳定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 是破解当前农业保险市场难题的重要途径。
农业再保险的种种优势和发展前景已开始引起中央政府及保险行业的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23号) 》指出“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2007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中亦提及“要加快建立巨灾和农业风险保险体系, 完善多层次的巨灾和农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巨灾和农业再保险体系”。从实践看, 保险业也初步开始尝试以再保险的方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7年5月以来, 中国本土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先后与中国人民财险、中华联合、安华、安信、阳光、安盟等试点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和《政策性生猪再保险框架协议》, 尝试将再保险的保障提供给农业保险。
然而农业再保险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与农业直保相似的困境:虽然保费数量连年上升, 但是业务质量差、高风险、高赔付及分保困难, 也给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问题。总体看, 农业再保险体系的缺失使再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支撑, 法规政策的滞后造成农业再保险业务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范, 相关人才和技术局限也成为农业再保险业务发展的瓶颈, 已限制了农业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 目前已经有40多余国家推行了农业保险, 取得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其中, 成功的一条关键因素就是建立起了有效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如美国农险再保险模式, 即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央农险再保险公司, 在中央财政的补贴下进行全国农业再保险商业活动。在欧美发达国家, 在其工业化初期阶段, 由于农业收益下降, 农业即处于被保护状态;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 也通过建立完善的再保险体系对农业施加“适度保护”政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探索一条符合农户、直保人、再保险人及各级政府利益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再保险道路, 已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和保险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必要性和作用在于:
(一) 我国的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具有特殊性。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十分重要, 农业保险关乎农业、农村发展, 市场潜力巨大;同时,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波及面积大。农业保险业务质量差、效益低下。单靠保险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保险市场的自身调节难以调动商业保险、再保险的积极性。没有政府在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和补贴, 无法维护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的生存和持续运行。
(二) 提高政府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保险是一项高风险、高赔付业务。农业本身产品价值较低, 在很多易受灾地区, 自然风险较高, 加上农户分散化, 保险额度小, 单个保险公司实施风险管理难度大。面对巨灾时, 单个保险公司往往赔付困难。在不购买再保险的情况下, 遭受巨灾损失时, 超出保险公司赔付额度的部分只能由农民自担, 或由政府救济补贴。而灾前事先划拨专项资金给农险再保险作为补贴, 支持农险直保公司购买农险再保险, 或由地方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 受灾时便可得到再保险赔付, 比不购买再保险节省大量政府开支。
(三) 增强农业保险保障能力。有效的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农业直保公司扩大业务范围和业务量, 分散和平滑风险, 优化和均衡农业直保公司的业务结构, 改善其经营状况。这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直保公司之间靠压低保费承揽业务的恶性竞争, 改善农险业务的质量, 有利于增强整个农业保险的保障能力。
三、对策建议
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活跃,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保险意识逐步提高, 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农业再保险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 也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 必须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以中央政府为主导, 地方政府为基础, 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宽覆盖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一) 发挥中央政府在农业再保险体系中的引导作用。建立保障有力、运行有效, 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仅靠有限的一个或几个再保险公司的市场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在初始阶段, 中央政府在农业再保险中应居于主导地位, 着力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筹集拨付、行业监管等角度发挥引导作用。尽快组织制定农业再保险条例, 规范、指导和推广制度化农业再保险体系, 明确农业再保险的主管部门, 建立或者依托现有再保险公司设立中央农业再保险机构, 鼓励农业再保险骨干企业的发展, 建立跨部门和地区的合作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农业情况和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 对农业保险、再保险的经营主体和机构进行扶持和补贴, 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农业再保险的扶持;对骗保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严厉惩罚, 对道德风险加以控制;合理界定农业再保险的政策性内涵, 确立财政补贴的长效机制, 监督地方财政对农业再保险补贴资金的落实, 丰富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及其他支持政策, 形成扶持农业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 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农业再保险政策。我国国土广袤, 各地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复杂, 各地区农产品及其风险也有所不同, 行之有效的农险再保险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农产品类型、风险、农户和地方财政的状况对农险及农险再保险“量身定做”地进行补贴。对农业保险实行强制再保险与自愿再保险相结合。对于本地区低风险的、农户普遍认为不用投保的险种, 政府可采取统一由政府购买再保险的方式;对于高风险、高保费、农户对保费承受困难的农险, 政府可以予以保费补贴或费率补贴。争取逐步将一个地区高、低风险的标的均纳入保险保障,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增加保险标的的数量, 以最大限度分散和平滑农险风险。同时各地还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和自身财政实力选择多层次、多形式的补贴, 尝试多种多样的农业再保险形式---如农险巨灾共保体、互保组织、农险再保险基金保障等等, 力求为当地农业提供最有效率的保障。
(三) 增强农业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首先, 农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再保险机制, 化解偿付能力风险, 在相互信任、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商业分保机制和渠道。要通过吸收费率补贴, 使其费率保持在农户愿意承受的较低水平。增加农户购买农险的意愿, 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其次, 农业再保险公司要借助再保险在数据积累、风险识别与防范风险定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积极参与保险产品的开发, 推动和支持农业保险公司, 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 协助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逐步向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的竞争模式转变。第三, 地方政府、农业再保险机构和公司要加强和完善科学的农业信息统计基础工作, 长期重视对当地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农产品情况、灾害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建立农业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的数据交换平台与共享机制, 为厘定最科学、最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保费费率提供更充分客观的依据。
总之,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再保险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需要各级政府、相关保险企业, 以及广大农户的广泛参与和长期努力。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不仅将为我国保险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也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 篇8
一、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保险从1982年开办以来, 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
(一) 开启与波动发展阶段
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业务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1992年达到顶峰, 当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 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2.16%, 农业保险深度为0.14%, 保险密度为0.96元;同时, 赔付率也大幅上升, 高达119%, 完全是亏本经营[2] 。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 特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 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到3.87亿元, 2002年农业保险规模跌到20年来的最低谷, 当年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亿元, 占全国保险业总保费的0.14%, 农业保险深度仅为0.02%, 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 全国2.3亿农户, 户均保费不足2元[3] 。据统计, 1982-2002年期间, 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 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 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 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产保险公司仍有经营, 但品种很少、规模很小。可以说, 我国用了21年的时间, 得出了与国际农业保险同行相同的结论: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动作。
(二) 改革与升温发展阶段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 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3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中央1号文件还强调“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 依托试点载体, 研究探索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进展令人欣慰。可以说, 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
二、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的困难分析
农业和保险业是我国两个典型的弱势产业, 而它们两个结合的农业保险则是弱弱结合的更弱势产业, 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盈利低的规律特点。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生命的动植物, 从理论上讲, 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 对这种“不可保风险”进行的保险, 自然存在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的特点, 违反了保险业的“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 决定了农业保险从整体上不具有盈利性, 其保险产品难以商品化[4] 。因此,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特殊部分, 商业性运营是行不通的。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矛盾”[1] 。
(一)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 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 趋利性的目标追求, 偏低的边际收益, 会导致农业保险经营者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来选择保险险种, 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 因为农业保险经营者不会主动为政府或社会承担外部性造成的经济损失。矛盾的结果, 必然是农业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外部性突出的农业险种发展的萎缩, 乃至消失,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二) 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 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但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的农业保险业, 由于受自身收益和险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灾害的补偿水平却很低, 远远低于实际损失的价值。据测算, 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亿元, 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 仅占0.27%。
(三) 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农业保险以大数定律为基础, 投保多则保费低、保障足。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 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 农业保险需要比一般城镇保险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要有高费率保障, 一些地区农作物保险的费率高达10%。然而, 由于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
(四) 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受农业经营者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低文化素质的影响, 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 对相关法律又有相当的依赖性,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由于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的缺乏, 导致道德风险给农业保险机构造成很大损失, 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 这是造成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可行之策
(一)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农业保险具有鲜明的两个特点即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高赔付率和高保费率这两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而不能是商业性保险。首先,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高风险, 这一高风险特点, 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 从1982年至1996年的14年中, 江苏省农业保险经营的累计赔付率达103.2%, 加上20%的费用率, 实际亏损率23.2%, 这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严重背离, 从而使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领域[5] 。其次, 农业保险的保费率相对农业收入来说是偏高的, 按农业受灾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 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 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 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担密度很低, 农业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起码的规模效益。最后, 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又使保险基金自身不能积累, 因此单纯依靠农民保费收入的农业商业性保险业务是难以维持的[6] 。很显然, 农业保险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商业险种, 只能是政策性保险。
(二)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其中, 既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也有菲律宾、印度、智利、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不同,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如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 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 等等。但是, 不管采取那种模式,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针对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 为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 通过立法来强化政策支持, 提高政府干预和管理农业保险的能力。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保险制度多建立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 是典型的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制度。例如,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 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 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 若遇特大灾害, 政府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
(三) 实践证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效明显
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政策性方面的保险业务开展得比较好, 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 可获得政府25%-45%的保险费补贴。在2002年的3次台风暴雨灾害中, 受灾的上海投保农民都及时获得了赔款, 有效地化解了农业风险, 确保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2004年北京市房山区开展红小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区政府拿出100万元补助支持5万多亩的农业保险, 结果红小豆丰收,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供不应求, 创汇800万美元。
四、推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认识
一是要把建立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大局的高度, 认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实施优惠的税收、立法及资金补贴等政策, 真正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宣传教育, 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机构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增收、稳定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 消除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错误看法[7]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工作。
(二)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
随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亟需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用法规形成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具体优惠政策、保险双方权利义务、业务经营范围、业务运作 (包括保险金额确定、费率形成机制、赔偿办法、会计核算制度等) 、财政补贴标准、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形成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有利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 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 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当前, 一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例》、《农业再保险暂行办法》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保险法》中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有关法律条款。
(三) 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 是WTO对农业扶持的重要绿色通道。国家保监会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国家要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 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提供经济支持。国家财政部门要实施优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政策, 在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下, 还可实施国家财政紧急援助政策, 促进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的发展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实际, 要采取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办法, 探索发展途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开展对高风险的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非盈利性的政策性经营, 行使农业再保险机构职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监管农业保险基金, 起草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 指导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活动;二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必要补充;三是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 (如财保、寿保、太保、平保等) 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四是引进外资专业保险公司, 加大对我国农村和农业保险的力度。五是建立我国农业再保险机制, 实施农业风险产业立体保持格局, 真正形成我国组织多形式、所有制度多结构、业务多层次、融资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6 (1) .
[2]杜彦坤.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基本思路[N].经济参考报, 2005-09-17 (6) .
[3]梁敏.我国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障模式[N].保险研究, 2005 (12) :70-72.
[4]陈泰超.对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J].金融参考, 2005 (3) :13-18.
[5]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额理论与实践, 2005 (9) :66-68.
[6]陈穗红.寻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J].财经界, 2005 (3) :100-10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篇9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农业支农保护体系, 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 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 并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部安排10亿元资金, 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次年财政部下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 增加和提高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补贴比例, 并将试点区域由原先的6个省份扩大到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2012年11月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和2013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 均明确提出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的加强以及在农业保险的各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 使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随着《农业协议》的生效, 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方向逐步由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转向农产品补贴政策, 这也促进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快速发展。央行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提到, 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6523亿元。农业保险在承保品种上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 在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2011年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主要粮油棉作物7.9亿亩,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3%, 在内蒙古、新疆、江苏、吉林等粮食主产区, 基本粮棉油作物的承保覆盖率超过50%, 黑龙江农垦、安徽省等地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承保林木9.2亿亩, 牲畜7.3亿头。
但联系我国农业发展自身的特点, 比如农地范围跨度大、地域特征明显,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的组织程度低等,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 农业保险的品种和结构还有待提高, 保险公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农业保险也缺乏法律保障。据此,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农业保险取得的进步, 而是应该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促进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 (姜岩、褚保金, 2012)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保持对农业保险的重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限制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
2.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虽有所加强但仍然不够
由于农业保险供给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正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和“供给有限”现象 (冯文丽, 2004) , 农业保险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农业保险有效的制度供给。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支出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就中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财政补贴不足、优惠税收力度不够等原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2.2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施行《农业保险条例》, 首次确立了农村保险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工作的政策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保险的专门法规出台时间晚, 而且尚未出台与《农业保险条例》配套的规章,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2.3尚未构建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作为经营主体, 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政府的职责范畴 (赵庆晗, 2007) 。因此需要设立明确的职能机构, 代表政府出面协调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并负责农业保险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各自的责任, 以及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构成和各方的出资比例, 这有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
2.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程度低, 这与农业保险要求的高度组织化有很大的距离。这个矛盾不解决, 大范围推广农业保险会困难重重。因此在各种农业保险项目试点过程中, 需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通过有效的方式, 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承保, 统一理赔,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5风险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风险存在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按其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龙文军, 2010) 。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散农业风险、进行农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民在发生农业风险后获得赔付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自然风险的发生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目前缺乏风险分散的机制下, 农民受损大、保险公司负担重, 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急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2.6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缺点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的, 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到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去, 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还有待加强。许多保险公司还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机构累赘、运作效率低等缺点, 这些缺点一方面导致保险公司收益低、发展受限的现状, 在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精简保险机构和推动农业保险创新等方式。
3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就,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盲目乐观, 懈于进步。反之, 应该认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下的发展, 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以及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3.1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农民来说, 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并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 让低收入农民也能够负担得起保费支出。其次是要加强技术信息服务, 及时为参保者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信息。让农民对农业保险种类、对于不同的农业保险政府的补贴额以及保险赔付手续和赔付额都了然于胸。
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来说,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在: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并在开展方式和农业保险品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涉农保险业务可以采取征收低税率, 特别的对于主要粮食等的保险业务应该免税。三是给予适当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比如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以及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等, 需要政府一定比例的补贴。
对整个社会来说, 需要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大力宣传, 使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重视, 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该注重对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农业保险人力资源的投入。
3.2推进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应抓紧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条例》, 并尽快出台配套规章, 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准出、农业保险产品管理、准备金提取和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农业保险的基层网络建设、农业再保险管理等 (王小平, 2013) 。
3.3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3.3.1 建立各级农业保险专门管理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农业保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并负责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农业保险专门机构的建立, 可以保障农业保险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也便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促使地方各部门间更好地配合工作。
3.3.2 应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责任
一个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各级政府、保险公司的分工和责任必须有明确的划分, 而且不能缺位或重复。在保险公司与农民正式签订保单之前, 应该划定保险公司同政府各部门机构和单位之间的职责范围, 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在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业、水利、气象、土地、林业、财政等部门应该提供的基本条件;在保险公司与政府涉农组织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经、农技、农机、畜牧防疫等机构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阶段应提供的技术保障种类和程度;在保险公司与参与农业保险项目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之间的职责划分上, 要弄清楚承保收费方面的结算方式、赔款支付方面的合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结算办法等。
3.3.3 明确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负担方式和比例
第一是要明确保费的构成方式以及各方的出资比例, 农业保险保费的收支需要独立记账, 并单独核算;第二是要保障大灾超赔后的赔款补充来源的落实, 避免保险公司承担过多的经济责任;第三是要明确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担方式和比例, 可以采取在保费中提取管理费用或者是由政府另行支付管理费用给保险公司;第四是要明确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的支出, 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收费和赔付过程中, 参与部门众多, 其中必然会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费用的支出, 这些费用不能简单地列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有专门的资金支出。
3.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失败并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 要想取得我国农业保险长远发展的胜利, 必须创新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用适当的联系将我国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参保、统一理赔。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可以利用政府的组织力量, 政府有完善的组织体系, 尤其是乡、村两级机构, 在农村分布广泛、号召能力强, 很容易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联系将农民组织起来;还可以充分发挥涉农服务组织的作用, 通过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体系, 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
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保险公司的负担, 也对农民获得必要的灾后补偿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3.5.1 建立农业风险事前预测机制
对农业风险进行事前预测, 防患于未然。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 利用各级民政、气象、农业等涉农部门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 构建农业保险发展合作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 并及时告知农民让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5.2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备金, 是为了应付巨灾风险事故发生后, 责任准备金不足以支付赔款的一种准备 (王德宝、庹国柱, 2011) 。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 巨灾的危害性极大, 影响范围很广, 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黄小敏、王丽兰, 2010) 。
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农业灾害时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相关机构部门应按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 对受灾农民及时进行补助发放, 将资金及时拨付给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使受灾农民具有重新购买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而使受灾地区的农业经济尽快恢复。这是一项有效的分散农业风险的措施。但在该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坚持按照“以丰补歉”的基本原则使用巨灾风险准备金。二是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投资管理, 在正常年景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结余可用于银行存款或持有部分国债等风险小的投资, 所获利息收入及投资收入应全额充实巨灾风险准备金。三是应该加强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监管。
3.5.3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2006年国发23号文件指出, 要“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从各地制定的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来看, 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农业保险再保险对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在建立过程中,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成功的经验, 出台相关法律为农业再保险的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还应该给予充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从长远看, 还可以逐步设立农业保险再保险专项基金, 以保障农业再保险制度的运行。
3.6农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受到较大程度的政府行为的影响, 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经营行为, 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成功与否。
3.6.1 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各地保险公司应根据当地具体的地域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保险产品, 以满足当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如中国人财保险在四川、甘肃等地开办了种子生产保险, 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办了设施蔬菜保鲜, 在沿海地区开办了水产养殖保险, 在云南、贵州等地开办了烤烟保险等。
优化保险产品结构。近年来, 虽然各地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现有农业保险险种在保费费率、保障水平和理赔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 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改进费率设计, 降低费率水平, 完善理赔条款, 扩大保险保障范围,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张志南, 2013) 。
3.6.2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保险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 需要不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方法, 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突破一些技术难题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解决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技术障碍方面。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率先进行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科技手段研究, 现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无人机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领先优势;中国人保财险创新管理工具, 引入二维码、DNA鉴定等技术实现对养殖险承保标的的科学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定损理赔,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破解了大面积灾害理赔难题。
摘要:农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较大, 需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的发展;又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正的外部性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点,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大致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扶持下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打破限制因素, 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岩, 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龙文军.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张志南.福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J].中国金融, 2013, (5) .
[4]王小平.农业保险应用足用好绿箱政策[J].中国金融, 2013, (5) .
[5]林志勇.抓住三农保险的历史性机遇[J].中国金融, 2013, (5) .
[6]周县华.农业保险首先是保险[J].中国金融, 2013, (5) .
[7]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 2004, (4) .
[8]黄小敏, 王丽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现状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
[9]王德宝, 庹国柱.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N].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25 (1) .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篇10
笔者认为短期内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规范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但长期来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保险为政策性保险, 必须由政府主导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试办农业保险, 在其发展模式上分别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发展模式:美国、加拿大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前苏联模式—政府垄断模式、西欧模式—民办公助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对这些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业保险的长期发展实际上均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 或是直接对保费补贴, 或是直接赔付, 或是提供经营管理费用, 或是对农业保险业务免税等。
这一点从中国国内比较成功地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自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农业保险,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高峰 (保费收入最高年1993年达到8.3亿元) 。之后, 形势一直不容乐观。这期间,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上, 比较成功的有人保上海分公司和新疆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 其农业保险的发展从使至终都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 这也是其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保险由政府主导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由如下:
1.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源于其高风险和高成本。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使中国6亿多亩作物和2亿人口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几百亿元。而农业生产目前仍然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非常严重。这导致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农业进行赔偿的农业保险经营也面临高风险, 经营农业保险的利润率很低, 甚至亏损。同时, 中国的农业是在广泛的地域上进行小规模生产, 使得农业保险展业工作量非常大。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理赔定损工作时间比较集中等, 这些因素都使得农业保险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本相对非常高。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费率, 使得农业保险的纯商业经营失败, 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 更有“大干大赔, 小干小赔, 不干不赔”的说法。
2. 农业保险产品准公共物品属性
由于大部分农业保险产品具有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生产经营具有一定规模 (这是经营农业保险的必然要求) 、取得方式上不存在竞争、成本和利益具有外部性、利益计算模糊和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等属性, 农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而作为准公共物品, 农业保险只能由政府主导提供。
3. 农业保险是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农业进行合理的保护, 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在WTO农业协议规定中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绿箱政策”, 将是今后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向。而在WTO农业协议中, 农业保险与自然灾害救济补贴一起被纳入“绿箱政策”, 其是政府合理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二、长期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短期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之间经济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 不可能走单一模式经营的道路, 必须有多种经营模式,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但长期看, 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 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必然使得农业保险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世界上农业保险试办较早, 也比较成功的美国自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农业保险60多年来, 其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单轨制”到“双轨制”, 再到“单轨制”的演进, 即从政府成立机构直接办理农作物保险业务, 到引进商业保险公司共同经营, 再到完全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办的转变。
在政府主导下, 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体原因如下:
1.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适应市场规律的科学管
理制度, 拥有经营保险的技术、专业人才、组织机构, 其经营农业保险能大大节省制度建立和机构建立的成本;同时由于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我发展, 自负盈亏, 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过程中必然会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和监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在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情况下, 这些有利因素会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且优于其它经营主体经营农业保险的操作办法, 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商业保险公司信誉好, 从制度到技术都比较规范, 容易获得
农民的信任, 从而增加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使得农业保险在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下从事业务经营。同时长期来看, 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业务竞争, 使得投保农民受益, 也使得整个社会受益。
3. 商业性保险公司有了政府政策性补贴, 无论补贴保险公司还
是补贴农民, 都使得保险公司能够避免亏本经营农业保险, 加上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开拓农村财产和人身保险等优良险种获取利润, 使得其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很大的积极性。
4. 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 政府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农业
保险制度建设和管理, 搞好监管工作, 提高效率;设计有利于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积极性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如建立农业保险信息的发布平台、进行农村保险人才培训等。
综上所述, “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的长期选择。
三、发展中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1. 做好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的工作
把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也是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 保险公司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签订保险协议, 不需要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 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将会逐渐代替分散的农户, 可以解决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保险公司也好操作, 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同时由于农民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或农民合作社, 收入有了保证, 进一步增加了其参与农业保险的能力, 解决了农业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随着中国农业发展的进步,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兴起, 对保险保障需求加大, 再加上农民投保意识的加强和投保能力的提高, 这些都将为发展农业保险带来新的机遇。
2. 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将其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或类似法规, 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处理、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条件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 以使农业保险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 利于农业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
3. 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政府和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制定农业保险的相关操作方案, 设计的方案建立以提高农民、农业综合保障能力和整体救灾能力为出发点, 做到科学合理, 以利于农业保险能够被参与各方所接受, 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立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保险方式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行法定保险。这不仅有利于支持这些重要农产品的发展,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大范围内分散风险。除法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外的其它项目均实行自愿投保, 允许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竞争, 并通过农村地区的其它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业务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 实现以险养险。
(2) 国家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和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几乎所有举办农业保险的国家, 都由政府负担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保险费由政府补贴也很普遍。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办法, 以保证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财务收支基本均衡和农业保险费率降到普通农户可以承受的水平, 促进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另外, 农业保险自身发展的难商业化, 需要国家对农业保险, 特别是种养业保险经营实行免税政策的优惠。
(3)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面临的是巨灾风险, 需要逐步建立起农业保险专项基金和再保险机制, 防范大规模灾害造成保险组织破产, 并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考虑从国际组织援助的资金、国家每年救灾救济费用、农业保险保费和结余积累、县乡 (镇) 以工补农资金等中的一部分或按适当比例提取。另外,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风险, 要由政府或政府扶持的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农业再保险机构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商业保险公司本身也可以利用与国内国际众多的再保险公司的广泛联系, 进行农业保险的分保。
此外, 政府还要进一步做好监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农村农业保险人才的培训,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等。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通用的最主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 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的原因, 认为长期来看发展的模式必然选择为“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代办”, 并提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合作社相结合, 将农业保险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长期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振伟:关于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宁波农经网, 2005
[2]龙驰: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迎接WTO的挑战, 农业经济, 2001.08
[3]龙文军:谁来拯救农业保险-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上海:以合作社撬动农业保险, 领导决策信息, 2005-24
[5]庹国柱李军:农业保险,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7]王锡桐黎已铭等:重庆市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及对策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8]邬云玲: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10
[9]姚海明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9
新疆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GUO Hui LI Jing-yue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Yangling,
712100,China;2.School of Finance, Xin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12,China)
Abstract: Xinjiang′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has some extent of scales,in spite of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famer′s available need,high risk and cost restrict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s supply,unfavorable external surrounding difficulties. It is assumed that the proper agriculture insurance policy mode can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constract the mechanism of compensation, capital support, risk scatteration for agriculture insurance, innovate coursing system,improv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legislation. In this way can develop Xinjiang′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ustainably.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sur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mechanism
农业保险不仅可以稳定经营者的收益,为潜在的农业投资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也防范了金融风险,引导金融资本流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降低资金融通成本。新疆实行基地式农业经营策略,开发全国商品粮生产、优质棉花生产、特色林果、畜牧业等基地,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灾害频发,抗灾能力极弱,每年都会给政府造成很大的救灾压力。全疆每年因自然灾害给农牧民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元,因此,农业保险对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新疆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现开办农险的有人保新疆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原兵团财产保险公司)。新疆被中国保监会列为全国农险九个试点省区之一,人保新疆分公司的农险运作模式被列为五种试点模式之一。2006年被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自治区确定了在昌吉、塔城、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等五个地州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累计业务规模达到2 998-6万元,同比增长9-19%,五地州农险覆盖面达到25个县市,全疆农险实现保费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4-84%,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64亿元。全疆农险覆盖了乌鲁木齐市、巴州、阿克苏等8个地州以及兵团14个地区、190多个农牧团场,险种已由过去的麦场火灾保险等几个品种发展到经济作物险、粮食作物险、养殖业险等30多个。累计收取农险保费34-44亿元,支付赔款23-06亿元,为农村支付防灾费2亿多元,为棉花种植提供了超过13亿的保金。2005年农险深度为0-33%,农险密度为21-4元/人(参见图1),而全国农险深度低于0-05%,农险密度不足1元,连续12年新疆农险保费收入排名全国首位。目前,新疆全面推行政策性农险业务,实行由政府出资为1200多万农牧民购买农险的优惠措施,分散和转移农牧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新疆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困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新疆自恢复农业保险以来,业务一度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但由于农险所固有的高赔付、低回报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年来农险业务日趋萎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疆农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出现了展业难、缴费难、风险基金积累不足等经营困难,农险业务整体上呈现停滞不前的局面,业务规模急剧下降。[ 1]2006年农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总额比重已从1995年24-1%降至3-3%,全国农险保费总额占比也从2001年的84-3%陡降至33-6%,参见图 2 。
新疆农险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 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
一是新疆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预期收益较低,客观上弱化了农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农民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二是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新疆农险费率约为5%-12%,而家庭和企业财产的保费率仅为0-2%-2%,农民的低收入以及较高的恩格尔系数抑制了农险实际需求。三是受传统农业的影响,部分农民保险意识还较差,认为农险可有可无,甚至把农险当作“乱收费”增加农户负担的行为。四是农险保障水平低。新疆农险经营本着“低保额、低保费、实行基本保障”的三低原则,开办的险种保险金额较低,大多属于不足额保险,保户受灾后得到的经济补偿不足以恢复生产,挫伤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五是农险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其中又以棉花为主,其保费收入占比90%以上,玉米、小麦等比重不足5%,林业、瓜果等险种还未涉及。作为我国第二大牧区,新疆畜牧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养殖业保险并未相应发展起来,目前仅开办少量奶牛和羊的保险。农户面对单一险种,选择余地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保积极性。[ 2]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农险范围过窄,规模较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大数法则”要求,也造成了农险供给的不稳定。
(二)农险的高风险性与高成本制约了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不均衡,缺乏农险损失统计数据和厘定费率的精算基础,导致险种结构调整滞后,各类风险难以分散。而农险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备,风险分散仅限于新疆境内,而当商业保险公司面临巨灾风险时,不能通过再保险分散风险,风险分散能力受到很大局限。另外,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危险因素难以分辨,逆向选择严重,保险人难以控制,带来较高的监督成本。加之农户分散化和经营多样化、小规模化给农险险种费率的制定、产业宣传、风险管理、签单和定损等带来困难,造成经营成本过高。新疆自1982-2006年农险平均赔付率为68-9%,历年最高赔付率达110-7%,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临界点,亏损严重。
(三)农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支持乏力。新疆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捐助”的方式为农业提供经济保障,尚未将农险纳入农业风险救助机制范畴,国家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较少,农险的保险责任和保障程度得不到扩大和提高,农民保费支付能力低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其次,至今未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或相关农业保险条例,从而导致农险法律地位不明确。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 极大影响了农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这是制约新疆农险发展的最根本环境因素。
三、新疆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
新疆农险从保费数量上讲已经初具规模,广大农牧民和农村干部的保险意识基本形成,在管理上也具有了从业务技术到政府组织管理等操作方法,但要摆脱目前农险遇到的困境唯有探索创新才是出路。[ 2]新疆应采取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险运行模式,由政府组织并协调财税工商等部门共同开展农险工作;商业保险公司将农险与其他商业险分开经营、实行单独核算,坚持“低保费、低保额、低保障”的“三低”原则为农牧民进行投保。
(一)加强农业保险组织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
一是继续加强和完善以政策支持为主的商业保险运营的农险经营模式。在突出政策性保险前提下,实行政府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二是鼓励扩增农险主体,组建专业性农险公司、地方政策性农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农险机构,促进农险市场竞争,提高农险服务质量。三是发展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社,构建农险体系的基层组织。通过引导和支持,逐步从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自发成立互助合作性质的非营利农险组织,经营农业经济中某些零星分散的小风险,从而抑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效降低农险交易成本。四是大力发展机构保险代理业务,可考虑与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等机构建立保险业务代理关系,推广农险产品,也可组织兼业保险代理队伍,扩大农险产品的覆盖面。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逐步建立农险补偿机制
一是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由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配套支付。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风险发生状况,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及农险经营机构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费用补贴。国家财政每年按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补贴给保险公司,一部分通过保险赔偿方式转补给农民,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再保险以增强风险分散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对农险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保,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逆选择问题,降低农险的运行成本,为农险提供充足的保费来源,有利于解决较大范围农业灾害的补偿和积累,消除展业难、组织难、缴费难等制约农险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样既可以扩大保险范围,又能保证新疆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进行。
(三)建立农险资金支持体系及风险分散机制
首先,建立多渠道的风险基金以及农业巨灾保障基金,在尽可能大范围内调剂使用,可从空间上分散风险,保持经营的稳定性,是农险运作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农险基金,除了将当年保费和盈余的一定比例注资风险基金外,还可通过调剂部分农业直补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出等渠道以及对“ 三农” 保险的各项税赋优惠部分充实到基金,多方筹资形成雄厚的农险总准备金。同时,根据各类险种和险别的承保对象、承保责任、赔付方法、赔付金额等特殊规定,对各类风险基金要分别管理、专项使用。二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保障基金,对重大水旱灾、禽流感等商业保险公司“不可保”的灾难损失提供保障,其基金来源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拨款,农险供给主体年度经营盈余的按比例提取,采用证券化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资等,在全疆或者依托全国尝试发展农险巨灾债券来应对巨灾风险。
其次,通过政府利用金融手段进行间接的资金支持,对农险经营机构提供筹资和用资便利、可采取支持其建立农险基金或购买再保险等方式,利用再保险机制分担风险及特殊情况下紧急救助。对农险业务实施营业税及所得税减免,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险业务,所减免税收入转至专项农险基金,对与农业相关联产业可征收一定标准的农业保险税以作应对农业大灾补偿的积累。
此外,应建立国家再保险体系。新疆农险的赔付率一直高居不下,巨灾风险出现时,再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承担分保业务。目前应尽快建立以国家再保险为主导、商业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险再保险体系。国家可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代理农险再保险,对代理公司和提供农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提供部分费用补贴和免税支持政策,通过立法形式对农险的巨灾风险再保险业务进行政策性补贴。也可采取中央财政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各类农险经营主体按照商业再保险原则向基金购买再保险,分散自身风险。
(四) 创新农业保险的发展运作机制
首先,做到政策扶持与商业化运作紧密结合。对林木、瓜果等经济作物可以非政策性农险业务开展,对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大农业产业可确定为政策性农险业务,实行强制投保。[ 3]既要形成多家保险公司竞相提供优质农险服务的局面,又要借助政府强大推力,改善农险发展的生态条件,筑牢农险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基础。其次,农险要与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投保,应由政府牵头,在“公司+农户”的产业链中引入农险机制,保费由龙头企业和农户共摊,将政府扶持、风险共担机制结合,实现多赢格局。此外,开展“银保合作”,探索农险与农村信贷结合的创新方式。一是将农险业务与农信社网络资源优势相结合。保险公司可委托信用社代理农险业务,既减少其运营成本,又增加了信用社经营收入。二是实施农险与农户小额信贷发放相结合, 对参保农险的农户在贷款条件和利率等方面适当优惠以体现正向激励,适时将是否参保农险作为贷款发放条件之一,扩大农险市场同时降低农业贷款的风险。三是农险公司因赔付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应考虑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银行可利用保险公司事前风险管理功能,减少信贷项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散部分经营风险;保险公司也可借此扩大承保面,增强保险服务功能。
(五)扩大农险业务范围,开展广义的农业保险
广义农险范畴不仅包括种养两业,还包括与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对此过程中使用生产资料相关的保险,甚至包括对劳动力(人)的保险。首先要结合新疆农业发展特色,丰富农险品种。应结合“四大基地”建设,以棉花险为龙头,大力开展养殖业险等其他险种。新疆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品种及品质上独具特色,应以红色产业、特种养殖业等推出新险种。其次,开展广义的农险。新疆种养两业险盈利非常困难,绝大多数处于透支状态,如能开展较为广泛意义上的农险,即农村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险养险、以商养险”推动农险健康持续发展。要重点发展农村养老、健康和财产险,关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提高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险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费率低、保障适度的商业健康险和人寿险,建立多层次“三农”保险保障体系。同时,在服务上改变过去只管理投保和理赔,中间环节没人管的状态,加强对农业产供销及农民生活各环节的管理,特别要做好防灾防损等前置性服务。
(六)推进农业保险立法,促进其规范发展
自治区应先行制定地方农业保险行政法规,国家尽快研究出台《农业保险法》。明确农险的社会管理属性,对其经营目的、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以及监管作出规定;规范农险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政府在开展农险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防止政府支持农险的缺失;明确农险条款的核定、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建立风险基金及再保险机制等。制定完善的农业保险基金法规和政策,包括农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核算办法以及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等,使其运用走上制度化及法制化轨道。通过立法在适度范围内对规模经营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并以此提高农险意识。同时,国家还应适时设立农险管理和协调机构,统筹发展全国农险,保证农险制度的建立健全。
参考文献:
[1] 赵仕平.浅谈新疆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J].新疆金融,2003 (1):16-17.
[2] 卢豫,程中海.新疆农业保险的SWOT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5):94-95.
[3] 朱江平.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服务“三农”工作[J].新疆金融,2005(12):50-51-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2
(一) 农业保险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据河北省保监会统计, 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83亿元, 有1, 384.2万户参加农业保险,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超过70%的覆盖率。同时, 河北省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险种也逐渐增加。2007年保险险种只有能繁母猪和玉米这两个险种。2008年增加小麦、花生、棉花、奶牛等新的险种。2010年增添了水稻、大豆、油菜等险种, 并且还在林木火灾保险、塑料大棚蔬菜保险、养鸡保险等险种的基础上, 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增加了以河北省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为主的商业保险险种。2013年又增加了森林保险等, 增加到了11个险种。农业保险险种的丰富, 使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
(二) 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增多。
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不断开展, 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也在不断增加。农业保险市场的主体包括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供给主体主要是农业保险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主要是保险公司、保险经纪机构和再保险公司等组织。截止到2013年末, 河北省的省级分公司达到57家, 分支机构达4, 172家, 保险中介机构达901家, 保险代理机构为11, 503家。市场的供给增多, 使市场竞争程度提高, 更能促进保险公司努力开发新产品, 提升服务质量。
(三) 农业保险密度及深度不断提高。
保险密度是指某地区按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交纳的保费, 即用农业保险收入比上农村人口。这些年河北省一直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 开展各种政策和措施, 使农业保险的总收入在不断扩大, 而与此同时国家经济也在发展,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这就使农业保险的密度不断在增大。河北省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2007~2014年间保险密度从2.5元每人增加到47.85元每人, 增加了19倍, 表明河北省投险的人数和所投的金额越来越多。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 即农业保费收入与农业GDP之比。虽然农业GDP每年都快速增长, 但是农业保险收入增长的速度更快, 所以两者的比值还是不断增长, 即农业保险深度不断加深。
(四) 农业保险经济保障功能越来越明显。
随着河北省农业保险的规模和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 人们得到的益处也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投保农户有632.79万户, 保险金额为5.57亿元, 支出3.99亿元赔偿投保农户的损失。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83亿元, 同比增长30.86%, 支付9.24亿元给农民。自2008年以来, 全省农业保险收入达到72亿元, 为0.68亿户农民提供了保险, 给予了1, 621.4亿元的风险补偿。在农民发生损失后, 保险公司按投保金额给予保险金补偿, 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二、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保险供给相对短缺
1、农业保险产品单一, 服务水平差。
虽然河北省一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丰富保险险种, 到2013年已经发展到了11种险种。而上海的农业保险, 仅种植业就有20多个险种, 养殖业也达到10多种。北京农业保险险种有22项之多, 从粮食到经济作物, 从基本农业到特色农业, 差不多全被覆盖。而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所设的险种对种类繁多的农业来讲, 还是很单一的, 根本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而且保险公司没有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开发保险产品, 缺乏需求导向。
2、经营成本高, 工作难度大, 经营主体少。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和河北省保监会统计, 2003~2013年间保险公司有一年还发生了亏损, 且亏损额较大。即使后面几年一直盈利, 但是盈利额非常小。而且每年的赔付率都相当高, 最低的还是46%, 而且每年保险公司都会有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出, 所以除了支付赔款和费用外, 保险公司几乎拿不到太多的利润。另外, 理赔定损难度大, 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损失, 保险公司并不能完全掌握, 所以定损难度很大。由于农村通讯设施差, 导致实施风险控制和业务管理面临一些困难, 容易产生各种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由于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面对这样的经营状况和现实困难, 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农业保险, 这也导致了市场上农业保险的供给短缺。
(二)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1、农民投保意识差, 需求不足。
虽然我国早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也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可是农村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比较低, 导致了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民处于分散封闭的状态下, 他们对农业保险了解较少, 参保积极性不高。而且我国农民过度依赖政府对他们的补贴, 感觉发生灾害后, 即使不投保, 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 而且没投保还会得到更多。另外, 农民普遍具有短期利益心里, 当年投保, 没有得到补偿, 就感觉浪费, 所以农民们会感觉没有必要花钱投保来获得赔偿。这种意识让农业保险的市场很小, 大大地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2、农户收入水平低, 对农业保险需求有限。
根据河北统计局和河北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2007~2014年间, 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提高, 可是增长的程度较慢, 到2014年农村每人平均收入才到10, 186元, 而城镇每人平均收入为24, 141元, 两者几乎差2倍多, 这样农民很难再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费率在8%~15%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高成本和高赔付率必然会导致高费用率。而且农业保险的主要对象是收入较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 在自愿投保还不一定能获得补偿的情况下, 有投保意愿但没支付能力的农民就会选择把风险自留。这是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有限的根本原因。所以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三)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性, 高经营成本、高赔付率的特点, 很多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全部风险, 有时还会面临亏损。为了能让保险公司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并且不亏损, 就应该建立再保险机制来分担巨灾风险。我国目前只有中国再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业务, 而政府没有给出任何再保险业务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就导致了高比例的再保险以及分保条件苛刻, 很多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保。河北省也没有和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机制, 没有过多的风险基金储备。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乏, 不能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障, 降低损失, 阻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 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 增加有效供给
1、加快产品创新。
河北省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当地农业特点, 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险状况、农户收入水平, 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 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偏好的农户需求, 积极研发新产品;另外, 河北省地形复杂, 面积跨度大, 为多种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所以还可以根据农业的分类和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保险。主要就是开发一些保费低、保障性强、缴费方便灵活、责任宽的保险产品, 为农户提供“农民包”保险计划等, 来丰富保险市场。
2、增加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政府应该给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资助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他们的负担, 让更多的保险公司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使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还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政府不干涉日常经营, 使其进行市场化运作, 这也可以增加供给主体;同时, 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 鼓励不同所有制的保险企业加入农业保险领域, 使供给主体向多方面拓展。
(二) 增加有效需求
1、增强农民保险意识。
由于农村信息封闭加上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还有很大部分人对农业保险还不太了解, 预防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或是印制纸质手册等方式向农民们宣传农业保险的内容、运作方式、赔偿过程及赔偿金额等关键信息。让人们意识到农业的高风险性, 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消除对农业保险的误解, 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降低农民的风险损失, 从根本上建立起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心, 让他们认可农业保险。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收入, 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经济条件上的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 增加有效需求。
3、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不同于其他商业保险, 政府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河北省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 河北省各级政府应该改变财政补贴农户的单一方式, 优化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方式和规模, 积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把农业保险列入财政体系, 而且要扩大财政补贴险种和范围, 提高补贴比例。同时, 为了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 政府应当给这些公司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政府也应增加对投保农户的补助, 减少农民压力, 让农民可以参保。同时, 政府更应该重视三农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政府支持,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科技农业, 减轻农民压力, 增加农户收入, 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三) 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高、开发成本高、赔付率高等特点。因此, 农业保险需要加强风险防范、降低风险, 以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业保险实行再保险制度。河北省应该出资增加再保险公司, 或给保险公司补贴让其办理分保业务, 或是政府可以用财政资金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再保险。而且要强制规定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和分公司必须向再保险公司分保。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河北省政府应妥善安排资金, 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增加风险基金储备, 在出现巨灾情况下, 可以有充足的资金对保险公司和农户进行补偿, 更好地抵御风险。同时, 制订巨灾风险分散方案, 建立巨灾风险的监控和预测机制, 增强抵抗巨灾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 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业风险防灾防损工作。
(四) 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管。
农业保险对法律的依赖性很强, 这是因为农业保险需要严格、合法、正确的执行。目前, 保险市场上不正常竞争时有发生, 这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河北省应该加大查处力度, 对那些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行为和主体严格处置。同时, 还要完善监管制度, 制定一些关于保险处罚、打击非法经营和交易等行为的相关规定, 而且要严格监督定损理赔过程, 保证公平公正, 维护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利益, 使农业保险监管落到实处。农业保险的监管对于维护农户的利益非常重要, 可以让保险公司合法运营, 确保都是正规公司, 让农民可以获得理赔, 而且会让理赔更快更合理。总之,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更有利于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
摘要:近年来, 河北省农业保险规模不断扩大, 但也存在供给相对短缺、需求不足、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应当增加有效供给、提高需求, 同时在加强监管基础上, 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关键词:农业保险,风险分散,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夏益国.完善的美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体系[J].中国保险, 2014.3.
[2]王德宝, 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 2014.5.
【农业保险发展探析】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10-20
农业保险发展策略10-29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11-22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09-25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11-06
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11-17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08-22
河南农业保险06-30
农业保险模式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