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2024-11-22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精选12篇)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

摘要:自2008年安徽省启动政策性保险试点以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 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比如, 保额偏低, 各地未体现风险级差, 试点产品不丰富, 未涉及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水产及特种养殖, 个别地方保险赔偿平均化, 个别基层保险公司出现拒保现象, 农业保险公司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 给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在分析安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基础上, 提出其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研究

安徽是华东地区一个拥有十六个地市、土地达十四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六千多万的大省。安徽承办农业保险的有“国元”和“人财保险安徽分公司”共两家单位。其中大多数市、县农业保险由前者经办, 极个别地方由后者办理。安徽常见的农业自然风险为:旱灾、涝灾、风灾、雹灾、冻灾及病虫害。

自七年前启动政策性试点以来, 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 尤其是《农业保险条例》实施的两年来, 安徽省农业保险工作快速、可持续驶入保险新常态。2010年实现农业保险省内覆盖率100%。2011年承保比率超过90%, 在全国率先成为承保农作物过1亿亩大关的省份, 农业保险取得可喜、壮观的成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两点:第一, 文章列举的实例、观点大多源于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声;第二, 《农业保险条例》实施仅两年零两个月, 文章剖析了条例执行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很重视农业保险的立法及修订、完善工作。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对该条例的修改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1 安徽农业保险的新亮点

1.1 天气指数保险实践在全国领先

2008年国元与国际战略基金、联合国粮食署和中国农科院, 在安徽长丰县、怀远县选点, 联合攻坚“天气指数保险”。针对干旱和高温热害, 科研小组设计了降雨指数I、II和高温差指数。在此基础上, 计算出每亩水稻保额为300元、费率为4%, 于2009年通过保监会备案。

天气指数保险在外国开展较早 (如印度) 。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试点。它不以每个承保人的实际农田受损为赔付依据, 而是以实际天气指数与原定天气指数的差值为依据, 这样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大大降低查勘定损的管理成本支出, 与传统产品相比, 具有较好的优势。

1.2 县级种植业区划研究在全国率先推进

2010年, 保监会启动了关于种植业区划的国家重大课题, 委托国元在安徽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以求尽早编制全国区划图[1]。

农业保险不同于普通财产保险。普通财产保险往往保险单位彼此不相互影响, 而农业保险不同, 往往甲地块的标的遭到台风袭击, 乙地块也同样受损, 保险单位关联度高。因此, 农业保险部门应该实施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在国外, 美国、德国、加拿大的“曼尼托巴”、“阿尔伯塔”都较好地开展了风险分区工作。在国内, 安徽率先开展县级区划研究, 意义重大。

1.3 合肥在全省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保险产品

在安徽各地调研得知群众对水产养殖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的呼声很高。就省城合肥来说, 2011年以来, 因干旱、强降雨等, 造成渔业的损失达6亿元。合肥于2014年率先推出水产养殖产品, 为全省开个好头[2]。

保险品种单一只会挫伤承保人的积极性。因此, 农业保险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 进行保险创新, 才能提高保险的需求率。

1.4 金寨农业保险改革试验成效显著

2012年以来, 保险业为金寨提供风险保障1000亿元。该县农业保险网络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各个行政村, 在每个中心村安装了自助服务设备, 便于随时在终端查询每个承保人自投保开始的各项服务信息, 理赔过程一目了然[3]。

在一些地方, 农业保险的服务还差“最后一公里”, 农业保险还未能延伸到乡村, 投保往往是行政村垫付, 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惠民政策了解不够, 认识不深, 对保险人员的行为发生误解, 故而有时群众在索赔时与保险公司发生冲突。因此, 打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户沟通的有效机制意义非同一般。金寨的试点为全省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1.5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

2013年, 国元与中再联手合作。双方将以再保险为基础, 在再保险、科技攻关、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再保险关系到保险人赔款超赔部分的合理分散。国元与中再的合作仅是商业行为, 没有地方政府如安徽省政府或合肥市政府的参与。据悉, 2009年北京市政府与“瑞士再”、“中国再”签署协议, 北京市政府出资为目前北京市的三家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笔者认为, 国元与中再合作, 分散国元在经营农业保险上的风险, 这是国元的战略之举, 是明智的行为, 地方政府在财力许可前提下, 应为国元进行财力支持, 购买再保险, 以减轻国元的资金压力。

2 当前安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条例》颁布之后, 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 笔者在短短的近两年半时间阅览了众多资料, 在安徽各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样本, 实地走访调查, 获取了大量来自基层干部和投保人宝贵的一手材料。现归纳如下:

2.1 保额过低, 费率级差不显著

2.1.1 保额偏低

安徽省目前保障范围仅局限于农作物受损的部分物化成本, 它不能保全部物化成本, 更不能保总成本。随着安徽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加剧, 农村青壮劳动力奇缺, 劳动力成本攀升, 加之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而保险公司在实践上仍按数年前物化成本的历史数据做参考补偿受损的承保人。由于保额过低, 严重挫伤承保人的投保积极性, 保险有效需求降低。

2.1.2 绝对免赔费率和现行计算公式均不妥

30%的理赔起点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争议较大。绝对免赔率定为15%也不妥, 可否降低。目前理赔公式拿损失率直接减绝对免赔率不妥, 应是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一亩地的赔偿损失, 两种算法比较起来, 赔偿结果大不相同, 承保人略显吃亏。

2.1.3 费率级差不显著

安徽省地域辽阔, 不同地市农业风险级数相差数十倍, 而标的费率没有差异。这造成风险度小的区域农民不愿投保, 风险度高的地区农民有投保的诉求而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不敢接单。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农业保险中略显苍白不足, 农业保险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与普通保险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日前, 国元与中再开展“安徽省县级区划研究”课题, 其目的就是尝试在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上实现突破。

2.2 保险品种单一, 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安徽目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的标的物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能繁母猪和奶牛, 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未纳入政策性保障之内。而这些未纳入政策性补贴的农产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密切, 关系到安徽小康社会的新常态, 应尽早纳入地方财政补贴范围。

安徽绝大多数市县仅国元一家垄断经营, 有些基层分公司受灾认证不透明, 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 没有第三方机构鉴定, 农业保险市场缺少竞争活力, 因此应鼓励2~3家保险公司公开竞争, 共同面对农民, 让农民自由挑选保险公司, 从而形成适度竞争的良性局面。

2.3 个别地方出现赔偿平均化、骗保、补偿非货币化、随意化、拒保等现象

农业保险应遵循“受灾重便多赔、受灾轻就少赔或不赔”的原则, 可在个别地方却演变成了赔偿平均化倾向。有关系的村民和村干部虚报投保亩数, 有的对田地故意不管理, 骗取保费。个别保险公司补偿出现以实物代替现金现象 (如过期的棉籽充当良种抵现金) 。个别县, 紧邻的两县补偿标准不同, 群众质疑为何不同。个别县乡, 赔偿标准随意化。比如, 2009年的赔偿是6.7元/亩。2010年则规定, 投保率达到90%的村, 赔偿是6.6元/亩, 投保率不足90%的村是6.2元/亩。

按照《农业保险条例》规定, 只要标的发芽即可投保, 保险人不得拒保。然而, 有的基层公司一拖再拖, 少则一月, 多则数月作物临近收获, 一旦天气异常便明确表态不予签约, 出现拒保行为[4]。

2.4 查勘定损难,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2.4.1 查勘定损难

农业承保人的标的往往受灾时间同一, 这和普通财险受灾时间的非集中不同, 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将各承保人的受损情况逐一统计。然而承保人基数大, 分布分散,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有限, 这给查勘定损带来一定的难度。

2.4.2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

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 安徽省保险业保费收入为453亿元, 保险业赔付152亿元, 赔付率为33%,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7亿元, 农业保险赔付9亿元, 赔付率为53%, 农业保险收入占保险业总收入3%, 而农业保险赔付占保险业总赔付6%。所有这些都表明, 农业保险赔付率比保险业平均赔付率偏高, 风险偏大[5]。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12, 经整理而成。

2.5 天气指数保险面临“三难”

安徽地域辽阔, 各地环境复杂多变, 千差万别。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推广天气指数保险面临诸多难点。

2.5.1 设计、报批工程硕大

根据不同风险区域, 参照大量的农业、气象等数据, 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 检验分析, 设计出恰当的天气指数产品, 之后向主管部门报批备案。前前后后, 是一项硕大的工程。

2.5.2 气象观测站缺口大

气象观测站的装备质量和数量是实施天气指数的物质基础。一个气象观测站能观测20平方千米。安徽14万平方千米需7000个观测站, 而目前只有82个。气象观测站缺口太大。

2.5.3 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政府财政支持

如何正确处理天气指数与传统保险产品的关系, 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并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支持, 将天气指数纳入政策性保障范围, 这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

2.6 巨灾风险机制不健全

安徽国元分散巨灾风险的主要手段是再保险, 向中再分保, 这种没有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纯商业行为, 势单力薄。北京市给几家当地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在中再购买再保险的做法值得安徽学习。因此, 安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 还仅是国元自身在努力, 还未形成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的合力分保。

3 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3.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降低免赔费率、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3.1.1 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 不应仅仅以数年前的历史资料计算物化成本, 还应参照近几年物化成本的动态变化, 将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综合考虑进去, 全面补偿受灾的承保人标的物全部物化成本, 以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损失, 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3.1.2 降低免赔费率

进一步降低绝对免赔费率, 将目前理赔公式予以调整, 采用上文提高的方法, 即损失率乘上 (1—绝对免赔率) 。

3.1.3 加紧县级区划研究

加紧国元县级区划研究的步伐, 早日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彻底解决费率级差不显著的问题, 通过费率分区以求保险的公平、公正。

3.2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设置不同档次的保险品种

3.2.1 扩大政策性扶持的范围

按照不同的补贴标准, 逐步将蔬菜、果树、林木、水产养鱼、虾、蟹、家禽、养野猪、野兔、土鼋等特种养殖, 尤其有机蔬菜、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障范畴之内。

3.2.2 设置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品种

笔者在安徽各地调研时, 很多基层干部建议:应设立不同档次的农业保险产品, 供农民选择。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第三条之规定:各省、市可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模式[6]。北京市于2010年便开始针对同一品种实施不同档次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因此, 安徽各地可根据安徽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实际需求, 设立高档、中档、低档等不同层次的保险产品, 供承保人挑选。 (表2为北京市2010年分档次的不同农业保险产品, 仅供参考。)

3.3 加强农业保险监管, 保持其监管的透明度

农业保险监管的目的不仅在于纠正“市场”失灵, 弥补市场机制的短板, 而且更主要在于规范保险人、承保人、投保人及地方政府的行为, 弥补“政府”失灵, 克服政府行为的越位和越权, 防止“寻租”的滋生蔓延。《农业保险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禁止截留、侵占、挪用保险人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赔偿金的行为。按照该条例要求, 安徽省必须严厉打击农业保险经办中各种违规操作行为。

保持农业保险理赔决策全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吸收承保人代表参与理赔决策, 这样有利于减少农业保险监管过程中专断决策的几率, 让农业保险监管在阳光下进行。应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2~3家适度竞争, 有利于消除不公平的霸王条款, 从制度上杜绝核损理赔随意化现象,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保险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发生。

3.4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查勘定损成本,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保险赔付率

3.4.1 骨干农民当业务员, 降低管理成本

法国安盟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惟一外资农险公司。安盟的做法:参照农业保险行业对业务员的职业要求来从农村挑选业务员, 原则上都是兼业, 要贴近农民, 贴近基层, 扎根农村, 否则便取消其安盟业务员资格。

笔者认为, 土生土长的农民做业务员有几点好处。第一, 能贴近群众, 与群众没有心理距离;第二, 了解当地情况, 能随时到各家登记填表, 能第一时间查勘定损, 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第三, 成为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 将外面的信息带回乡里, 带动了乡村致富。笔者建议, 国元可学习安盟的做法, 在安徽当地农村招聘业务员。

3.4.2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 降低赔付率

加强灾害预防工作。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 保险公司要及时通知到各家各户, 提醒广大承保人注意防范不良天气。受灾之后, 鼓励承保人对标的进行补栽、补种, 开展灾后田间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受灾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给承保人适当劳务补贴, 以调动其灾后自救的积极性。

此外,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给农业保险更高的政策性支持, 同时加强再保险工作, 以分保形式分散农业保险风险。

3.5 大力推广天气指数保险

3.5.1 注重开发地方特色产品

在水稻产区应开发干旱保险, 在茶叶、油菜产区应开发低温保险, 在果树产区应开发冰雹大风保险。

3.5.2 注重环境建设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针对天气指数的财政支持, 大力支持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气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工作, 努力为发展气象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3.5.3 政府应给予参与天气保险的承保人政策倾斜

安徽省地方政府, 一方面, 可给予参加气象指数保险的承保人优先贷款, 降低贷款利率, 优先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另一方面, 当气象指数达到极端情况时, 可通过减免贷款利息来弥补承保人的气象灾害损失[7]。

3.6 地方政府应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风险大, 一旦出险会给保险人带来巨大的赔付压力, 仅靠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紧密合作, 降低风险是不够的, 必须寻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规定:中央建立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具体由财政部制定。国家提倡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因此, 笔者建议, 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予以财政支持, 以进一步增强国元抵御巨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群.安徽农业保险将按区域调整费率[N].中国经济时报, 2012-04-20.

[2]合肥市畜牧水产局.合肥市成安徽省首批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市[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165235.html, 2013-12-09.

[3]刘义.2013年安徽保险业十大新闻出炉[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0107/c227706-20326494-2.html, 2014-01-07.

[4]任东杰.这里的农业保险变味了[N].法治周末, 2011-04-08.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6]温家宝.农业保险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1/16/content_2268392.htm, 2012-11-16.

[7]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J].保险研究, 2010, (3) :82-88.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2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虽然农业保险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担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个方面剖析其原因,然后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 政府导向 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可见我国农业保险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的保障程度较差。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的供需平衡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险业发展滞后,有保险业自身发展不成熟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和农民保险意识

淡漠的因素。

(一)投保人方面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在农村发展不起来的一大症结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使绝大多数农民缺乏保险相关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导致对保险的抵触,更不用说主动购买了。多数农民认为保险“意义不大”、“不值得”,而且索赔困难,如果出现状况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不肯赔付;再加上有些保险营销人员忽视职业道德,刻意夸大产品的功能,掩饰保险条款中的免赔责任,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所有的这些原因导致农业投保率低。

2、农民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大约在9%左右,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为13,786元。农民必须用这些收入去交纳各种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赡养老人、为子女提供教育费用等,大部分农户所剩的收入已是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没有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另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突发事件,他们还要留有一部分收入来满足预防需求。而我国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也通常较高,因此,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在让农民拿出高达10%的收入去购买保险,这显然是农民难以接受的。

3、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也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保险人方面

1、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特点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业保险的低收益局面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从而面临两难的困境。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较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82-2004年,全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共计80.98亿元,赔款支出共计70.65亿元,平均赔付率达87.24%,大大高于一般财产赔付率53.1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盈亏平衡点,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的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这都使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严重背离。

2、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对保险的宣传,或者是宣传不够,不能彻底的打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顾虑,保险公司作为农业经纪人,应切实为农民着想,从农民的思维、利益角度,去制定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法规。当然也可以通过如宣传册、农业保险普及员等等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

3、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农业保险种类多、情况复杂,使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特殊的技术障碍;我国农村经营方

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保险公司也就无法正确评估风险和厘定准确的保险费率。我国保险公司缺少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的专业人才,也导致农业保险风险不可控。

4、产品的创新度力度不够

农民不相信、不购买保险的原因还涉及农业保险的产品单一,农民可选择的空间太过狭窄,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的产品还保留在原有的状态,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方面

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基于我国农业投保人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和保险人对保险商业经营模式的习惯,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得投保人对保险有认识、了解、和投入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也使保险人能切身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赔付制度。而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宣传上做的力度不够。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2、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一场大的天灾,将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保险公司面对的将是大量赔款后的亏损,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也没有制订其他有关农业险的条例法规或者出台其他配套扶持政策。这一切都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退避三舍”。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投保人方面

1、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发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对保险的淡薄意识,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得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

2、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想办法改进农业发展技术,如灌溉、种子改良等等,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让创新者能得到收益,同时要加强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技术、资源浪费。政府要提供鼓励自由创新的环境,减少对创新活动的限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3、增加农民的收入

直接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其中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三种途径: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营如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它可获得收入的项目。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方法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政府补贴部分保费分摊一部分保险成本;二是农民可以转嫁保险成本,因为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

小,农民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将一部分保费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

(二)保险人方面

1、转变经营体制,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

2、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商业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在产品上创新,在服务上创新,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力。要适当拓宽承保的风险范围和地域范围,不但要承保低风险的项目和灾害发生率低的地区,还要承保部分风险较高的项目和地区,切实体现农业保险提供保障的特点,在农户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积极参加再保险,增强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

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要大规模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没有实力承担全部风险。完善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是帮助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财政资金进行再保险,比直接用于救灾赈济款项,更能够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资金的运作效益。

(三)政府方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和保持农村稳定方面的作用,政府就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1、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筹集大量的资金,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对投保人即农民提供保费补贴以刺激农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保险人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一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分析研究洪涝灾害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给予预警,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2)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抗灾的优良品种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害;(3)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引导农民走市场化道路,积极参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以降低农业的经营风险;(4)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将农业保险与农民获得农业贷款相结合,在风险发生时由保险方归还部分贷款,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由农业保险的把关与支持,降低了农业贷款的经营风险。

综观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姚琴、许建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我国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李莉、马丽丽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8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22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是个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市场,同时农业保险对于构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扶持作用。中央政府自2004—2012年连续9年在中央的“一号文件”中都强调“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可见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保险工作如何为8亿农民服务,是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课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做好准备,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畜牧保险等业务。”自此拉开了我国农业保险探索发展的序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较为缓慢。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就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虽然1982—1992年间农业保险发展迅速,至1992年突破8亿元大关,但1992—2006年则处于波动不稳定状态;总体上来看1982—2006年保费收入长期处于10亿元以下(见图1)。可知该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迟缓,与当时蓬勃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

随着2004—2012年中央连续9个“一号文件”的颁布,我国农业保险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保费收入、赔付额等都迈入了新的台阶(见图2)。特别是自从2007年中央开始大力支持鼓励发展农业保险以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种植和养殖业保险的种类、收入不断增加。如2007年的保费收入总额突破50亿元,2008年突破100亿元,截至2011年末,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国内学者做过较多地分析,并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3]。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供需曲线中分析探讨问题,农业保险也是由农业保险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因此本文从最简单的供给和需求角度,探讨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业保险有效供给短缺

纵观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保险公司大多具有政府背景,即农业保险发展与政府支持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商业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逐步淡出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部分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进入,但总体而言,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并未得到较好的缓解。具体来讲,这种有效供给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营主体较为单一

农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大多数国家农业保险是通过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来经办这项业务,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也是在政府支持和干预下进行的。在这期间,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发生变化,大体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一是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1982—2003年),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不仅在这一期间,在较长时间内这两家公司都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主体。二是多元化商业保险公司(2004年至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和相关政策的支持配合下,较多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陆续成立开张。迄今为止已有22家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已初步满足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从经营机构主体来看,虽然有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但这种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并未有效缓慢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其对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政策法律供给、实施措施不到位

我国现有的保险法规尚不完善,虽然200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农业保险有相关的规定。但在这部法律中,对农业保险的规定极其简单,缺乏实施操作的指导意见;同时它侧重于强调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并无专门的法律规范来制约和激励相关行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在政府职责、组织形式、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责权并不明确,影响了农业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发达国家由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的农业补贴保费都达到50%以上,而我国远落后于这个水平,特别是地方财政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虽然2012年财政部金融司公布的2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的通知》中称,“自2012年起在现行政策基础上,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保费补贴区域、支持提高保障水平。”但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故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补贴保费率较低,可执行力度较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妨碍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保险品种创新不足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险种、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的保险需求是多方面的,如种养业、农业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加之农业本身覆盖面积的广泛性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无周期性、不可预知性,都造成农业保险需求上的多样性。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对于商业性的保险公司而言,为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一般在险种开发及合同条款上过于格式化,缺乏灵活性,尤其是专为农业设计的险种更少,针对性不强,无法在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内达到分散农业风险的需要。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农业保险品种激励机制不足,所以这样的农业保险产品在农村普及率自然不高。

三、我国农业保险自然需求旺盛,有效需求不足

(一)农业保险自然需求旺盛

农业保险自然需求旺盛,主要由于在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形成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市场化进程中,由于市场波动容易造成相关农产品的高产低价,损害农民利益,加之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率很高,对农业发展影响程度较大。可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面对自然环境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为防范风险、减少损失,农民及相关中小企业对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是较旺盛的。

(二)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缓增长的现象,故有“农民真苦”的建议传达到国务院。虽然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例,从2004年的2936元增加至2011年的6977元,但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仅为其的一半。收入决定有效需求,可知在该收入水平下,农民很难对农业保险有较强的购买力。同时在现有收入水平下,扣除医疗、教育等大额消费资金外,农民真正可以支配的资金微乎其微,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更恶劣,风险更多更大,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自然很高,但由于支付能力所限,这种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农业保险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探寻农业保险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市场化经营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自1982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农业保险一直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依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这种市场化经营方式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是不相适应的。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性与农业风险高度关联性的矛盾。保险具有实现风险分散的职能,其产品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求所承保的风险必须是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样才能在发生风险时实现费用的分摊。而农业风险多半是由严重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常表现为时间与空间的高度关联性,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对于一般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而言,很难独立承担和消化,故对农业保险缺乏较大的兴趣。二是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导致,只是产生的时间点不同。前者是投保时所产生的,后者是投保后所产生的。此外,受农业生产经营自身特征的影响,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也比较严重且难于有效控制。

鉴于存在的相关矛盾,本文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等规范准则,建立起农业保险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看,美国有《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法国有《农业保险法》、韩国也在2001年制定了《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法》,而中国农业保险在立法上严重缺失。“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标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充当一个公正的“仲裁者”,缩短理赔时间,规范农业保险市场,降低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虽然自2006年末国内相关部门已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但目前并无实质性的进展,仍值得大力关注和呼吁。

(二)大力创新农业保险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从农业保险市场来看,相关保险公司应重点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建设。如近年来兴起的天气指数农业保险①、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产品,就较好地适应了农业的需求,从而受到农民的追捧。同时,应积极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村镇银行)和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拓宽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促进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三)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业保险创造有效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是逐步提高的,而这归根结底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决定消费需求,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财产性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从而带动农业保险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9(2):52-58.

[2]孙善功,李嘉晓,陈盛伟.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启示与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8-84.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篇4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农业支农保护体系, 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试点, 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 并明确提出了补贴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部安排10亿元资金, 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次年财政部下发《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 增加和提高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补贴比例, 并将试点区域由原先的6个省份扩大到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2012年11月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和2013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 均明确提出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的加强以及在农业保险的各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 使我国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随着《农业协议》的生效, 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方向逐步由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转向农产品补贴政策, 这也促进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快速发展。央行发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提到, 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73.8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6523亿元。农业保险在承保品种上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 在开办区域上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2011年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主要粮油棉作物7.9亿亩,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3%, 在内蒙古、新疆、江苏、吉林等粮食主产区, 基本粮棉油作物的承保覆盖率超过50%, 黑龙江农垦、安徽省等地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承保林木9.2亿亩, 牲畜7.3亿头。

但联系我国农业发展自身的特点, 比如农地范围跨度大、地域特征明显,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的组织程度低等, 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 农业保险的品种和结构还有待提高, 保险公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农业保险也缺乏法律保障。据此,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农业保险取得的进步, 而是应该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促进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经济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 (姜岩、褚保金, 2012)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保持对农业保险的重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限制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

2.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虽有所加强但仍然不够

由于农业保险供给面临着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和正的外部性, 农业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和“供给有限”现象 (冯文丽, 2004) , 农业保险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农业保险有效的制度供给。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支出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就中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财政补贴不足、优惠税收力度不够等原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2.2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自2013年3月1日开始施行《农业保险条例》, 首次确立了农村保险的法律地位和保险工作的政策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保险的专门法规出台时间晚, 而且尚未出台与《农业保险条例》配套的规章,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2.3尚未构建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政府作为经营主体, 需要将农业保险纳入政府的职责范畴 (赵庆晗, 2007) 。因此需要设立明确的职能机构, 代表政府出面协调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并负责农业保险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各自的责任, 以及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构成和各方的出资比例, 这有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

2.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程度低, 这与农业保险要求的高度组织化有很大的距离。这个矛盾不解决, 大范围推广农业保险会困难重重。因此在各种农业保险项目试点过程中, 需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通过有效的方式, 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统一承保, 统一理赔,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5风险分散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风险存在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按其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龙文军, 2010) 。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散农业风险、进行农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农业保险稳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民在发生农业风险后获得赔付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自然风险的发生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影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目前缺乏风险分散的机制下, 农民受损大、保险公司负担重, 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和保险公司的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急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风险分散管理机制。

2.6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存在缺点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展的, 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到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去, 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还有待加强。许多保险公司还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机构累赘、运作效率低等缺点, 这些缺点一方面导致保险公司收益低、发展受限的现状, 在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尝试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精简保险机构和推动农业保险创新等方式。

3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农业保险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初步的成就,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盲目乐观, 懈于进步。反之, 应该认清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下的发展, 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以及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3.1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农民来说, 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并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 让低收入农民也能够负担得起保费支出。其次是要加强技术信息服务, 及时为参保者提供有效的农业保险信息。让农民对农业保险种类、对于不同的农业保险政府的补贴额以及保险赔付手续和赔付额都了然于胸。

对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来说,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在:一是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并在开展方式和农业保险品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涉农保险业务可以采取征收低税率, 特别的对于主要粮食等的保险业务应该免税。三是给予适当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比如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以及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等, 需要政府一定比例的补贴。

对整个社会来说, 需要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大力宣传, 使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重视, 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该注重对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农业保险人力资源的投入。

3.2推进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应抓紧全面落实《农业保险条例》, 并尽快出台配套规章, 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准出、农业保险产品管理、准备金提取和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农业保险的基层网络建设、农业再保险管理等 (王小平, 2013) 。

3.3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3.3.1 建立各级农业保险专门管理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农业保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并负责保险公司与农民及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农业保险专门机构的建立, 可以保障农业保险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也便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促使地方各部门间更好地配合工作。

3.3.2 应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保险公司各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责任

一个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组织体系, 各级政府、保险公司的分工和责任必须有明确的划分, 而且不能缺位或重复。在保险公司与农民正式签订保单之前, 应该划定保险公司同政府各部门机构和单位之间的职责范围, 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在保险公司与政府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业、水利、气象、土地、林业、财政等部门应该提供的基本条件;在保险公司与政府涉农组织的职责划分上, 要明确政府的农经、农技、农机、畜牧防疫等机构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阶段应提供的技术保障种类和程度;在保险公司与参与农业保险项目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之间的职责划分上, 要弄清楚承保收费方面的结算方式、赔款支付方面的合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结算办法等。

3.3.3 明确农业保险相关费用的负担方式和比例

第一是要明确保费的构成方式以及各方的出资比例, 农业保险保费的收支需要独立记账, 并单独核算;第二是要保障大灾超赔后的赔款补充来源的落实, 避免保险公司承担过多的经济责任;第三是要明确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分担方式和比例, 可以采取在保费中提取管理费用或者是由政府另行支付管理费用给保险公司;第四是要明确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费用的支出, 在农业保险承保、定损、收费和赔付过程中, 参与部门众多, 其中必然会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费用的支出, 这些费用不能简单地列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支出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有专门的资金支出。

3.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失败并不断探索的过程, 从这一过程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 要想取得我国农业保险长远发展的胜利, 必须创新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用适当的联系将我国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参保、统一理赔。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可以利用政府的组织力量, 政府有完善的组织体系, 尤其是乡、村两级机构, 在农村分布广泛、号召能力强, 很容易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联系将农民组织起来;还可以充分发挥涉农服务组织的作用, 通过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体系, 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

农业风险分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保险公司的负担, 也对农民获得必要的灾后补偿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3.5.1 建立农业风险事前预测机制

对农业风险进行事前预测, 防患于未然。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 利用各级民政、气象、农业等涉农部门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 构建农业保险发展合作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特别是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预测, 并及时告知农民让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5.2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准备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准备金, 是为了应付巨灾风险事故发生后, 责任准备金不足以支付赔款的一种准备 (王德宝、庹国柱, 2011) 。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 巨灾的危害性极大, 影响范围很广, 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黄小敏、王丽兰, 2010) 。

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的重大农业灾害时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相关机构部门应按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相关规定, 对受灾农民及时进行补助发放, 将资金及时拨付给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使受灾农民具有重新购买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从而使受灾地区的农业经济尽快恢复。这是一项有效的分散农业风险的措施。但在该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要坚持按照“以丰补歉”的基本原则使用巨灾风险准备金。二是对于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投资管理, 在正常年景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结余可用于银行存款或持有部分国债等风险小的投资, 所获利息收入及投资收入应全额充实巨灾风险准备金。三是应该加强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监管。

3.5.3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2006年国发23号文件指出, 要“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从各地制定的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来看, 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农业保险再保险对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在建立过程中,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成功的经验, 出台相关法律为农业再保险的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还应该给予充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从长远看, 还可以逐步设立农业保险再保险专项基金, 以保障农业再保险制度的运行。

3.6农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虽然我国农业保险受到较大程度的政府行为的影响, 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经营行为, 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成功与否。

3.6.1 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各地保险公司应根据当地具体的地域特征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保险产品, 以满足当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比如中国人财保险在四川、甘肃等地开办了种子生产保险, 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办了设施蔬菜保鲜, 在沿海地区开办了水产养殖保险, 在云南、贵州等地开办了烤烟保险等。

优化保险产品结构。近年来, 虽然各地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现有农业保险险种在保费费率、保障水平和理赔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 保险公司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改进费率设计, 降低费率水平, 完善理赔条款, 扩大保险保障范围, 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张志南, 2013) 。

3.6.2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保险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 需要不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方法, 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突破一些技术难题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解决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技术障碍方面。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率先进行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科技手段研究, 现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无人机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领先优势;中国人保财险创新管理工具, 引入二维码、DNA鉴定等技术实现对养殖险承保标的的科学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定损理赔,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破解了大面积灾害理赔难题。

摘要:农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波动性较大, 需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的发展;又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正的外部性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特点, 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大致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扶持下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并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打破限制因素, 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岩, 褚保金.财政补贴下的农业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龙文军.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张志南.福建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J].中国金融, 2013, (5) .

[4]王小平.农业保险应用足用好绿箱政策[J].中国金融, 2013, (5) .

[5]林志勇.抓住三农保险的历史性机遇[J].中国金融, 2013, (5) .

[6]周县华.农业保险首先是保险[J].中国金融, 2013, (5) .

[7]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 2004, (4) .

[8]黄小敏, 王丽兰.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现状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

[9]王德宝, 庹国柱.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N].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25 (1) .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5

正文目录第一章农业保险产业相关概述第一节农业保险的概念阐释

一、农业保险的定义

二、农业保险的特点

三、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

四、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第二节农业保险的分类

一、按农业种类

二、按危险性质

三、按保险责任范围

四、按开办方式第三节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

一、经营目标不同

二、发展动力不同

三、盈利能力不同

四、外部性不同

五、强制程度不同第二章2015-2019年世界农业保险行业运行现状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世界农业保险产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主要模式分析

二、国外政府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干预

三、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第二节2015-2019年世界农业保险产业运行动态分析

一、国外农林保险体系建设面面观

二、国外农业保险的成与失

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三节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2015-2019年世界农业保险产业主要国家运行分析第一节美国

一、美国农业保险的历史沿革

二、美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及其特征

三、美国政府的农业保险政策

四、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五、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二节日本

一、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二、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分析

三、日本发展农业保险的基本经验

四、日本农业保险与中国的比较及借鉴

五、日本经验对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启示第三节西班牙

二、西班牙农业保险体系构成三、西班牙具有完备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四、西班牙政府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第四节印度

一、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背景

二、印度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三、印度典型农业保险实例

四、印度农业保险给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2010-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运行环境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政策分析

一、中国保监会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

二、2014年政策利好中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统计制度》正式实施

四、农业保险立法的经营原则分析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中国经济受殴债危机影响分析

三、中国CPI指数分析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五章2010-2019年中国保险产业运行态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环境

一、中国发展农业保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发展

三、中国财产险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四、全国财产险市场秩序规范取得显著成效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分析

一、2014年中国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实现良好开局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保险营销状况分析

一、现行保险营销制度改革的分析与策略

二、殴债危机下保险公司营销兵团逆市大扩军

三、中国保险行业进入“后营销时代”的体现

四、保险市场顾客生涯价值最大化营销模式分析

五、关系营销在保险企业的应用分析 第六章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省区

三、国元保险部署汛期农业保险服务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

二、农业保险三大主体间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三、中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的主要问题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策略分析

二、完善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配套措施

三、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七章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运行动态分析第一节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发展分析

一、国家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变迁

三、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的公私合作分析

一、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作制

二、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现状

三、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四、中国公私合作的农业保险制度构想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资讯分析 第八章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及模式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分析

一、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整体概况

二、直接保险经营机构

三、再保险经营机构

四、保险经纪公司第二节2015-2019年我国各地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商业性经营模式

二、商业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经营模式

三、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经营

四、农村保险相互会社的经营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政策依赖性强

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缺乏

四、与有关部门有效衔接不够

五、社会认同度差第四节2015-2019年构建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支持机制

二、加强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

三、建立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与有关各方的社会协同机制第五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分析

一、政府主导并由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

二、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互济合作社经营模式

三、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四、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第九章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竞争力分析

二、农业保险企业竞争分析

一、广东

二、浙江

三、福建

四、湖南

五、西部地区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提升竞争力分析 第十章2010-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运行公司竞争力分析第一节安信农业保险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2014年安信农业保险股有限公司保费快速增长

三、农业保险将向花卉养殖业铺开第二节安华农业保险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安华保险有效应对呼伦贝尔农业灾情

三、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农业保险工作启动第三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筹建广东省分公司获批

三、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黑河营销部投入运营第四节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中国大地保险四川分公司保费收入过3亿

三、中国大地保险规模 第十一章2010-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第一节2015-2019年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一、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

二、中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分析

三、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四、中国今后将在五方面进一步规范财险市场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中国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大好契机

二、2014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重点

三、未来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未来方向与基本框架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盈利预测分析 第十二章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投资背景及风险分析第一节农业保险的非凡性及对农业保险经营的影响

一、保险标的的非凡性

二、农业风险的非凡性

三、农业保险商品的非凡性

四、农业保险经营方式的非凡性

五、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非凡性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投资背景分析

一、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农业保险

二、农业保险蕴藏的商业机会正在吸引资本眼光

三、农业保险市场需求大但暗藏风险

四、农业保险投资前景广阔

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农业保险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第四节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 日本农业保险承保方式

图表: 日本农业保险全国平均保险费率

图表: 日本农业保险业麦类保险费率和国库负担比率

图表: 日本农业保险业保险费国库负担比例

图表: 日本农业保险业的当然加入制

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0-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六大数字透视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

图表: 2014年保险业经营数据

图表: 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表:略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6

1.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损失率和养殖业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利益驱使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业务,使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 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革新,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以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将部分所得让利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策略研究 篇7

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开始恢复试办以来, 到1992年农业保险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 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平稳快速发展。到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公司和15个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基本设立了农业保险机构, 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17亿元, 占当年财产保费收入193.2亿元的4.2%。但是, 自1993年以来, 农业保险开始逐渐萎缩, 2007年我国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农业保险费收入135.68亿元, 但仅占到财产保险的3.48%。我国农业保险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减少的不良局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立法不足

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 各国政府不仅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但我国存在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立法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世界各国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 都颁布了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而目前在我国, 缺乏类似的立法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我国农业保险自恢复试办的20余年以来, 不仅一直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立法, 而且在我国的《保险法》中也没有对农业保险的明确规定。由于农业保险经营的特殊性, 使其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如果我们用商业保险法来对农业保险进行指导和监管, 就会给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 应尽快出台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使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

(2) 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 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 属于不赢利险种, 甚至是亏本险种。因此, 政府应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宏观政策上的支持,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但在我国, 除了财政对主要农作物开展农业保险给予补贴试点外, 没有专门对农业保险的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

1.2 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

农业保险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 特别是种植业种植区域广、生长周期长, 又受到气候、土壤、降水量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 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业生产技术较落后, 使得农业风险的防范不能有效地得到改善。例如, 2010年全国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58亿元, 但农业保险的报案率和最终赔款占总损失的比例明显偏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及营销、承保、定损、理赔的高难度, 使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 再加上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使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亏损严重, 这与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相违背。因此,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带来了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

1.3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因生产周期长、分布范围广、受自然条件制约等特点, 风险损失率较高, 导致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过高。同时没有大量的农户投保, 无法形成大数法则效应, 使农业保险的保费比其他财产保险的保费高得多。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也表明, 农业保险的费率远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的费率, 大概介于2%~5%, 如菲律宾的水稻、玉米的保险费率为8%。而在我国, 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如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69元, 农民的这些收入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 大部分农户的收入所剩无几, 而且还要留出一部分来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因此, 几乎没有富余的资金来购买农业保险。同时由于农民的农业保险知识匮乏, 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的了解甚至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许多农民认为买了农业保险之后, 如果有损失保险公司就应当赔偿, 如果没有损失保险公司就应当退还保险费。但是, 如果没有发生损失, 保险公司也不退还保险费, 那么就是浪费钱财。过低的收入、农民保险意识的缺乏造成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2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 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的交通和通信较落后, 人口居住分散, 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从全国大多数地区看, 制约农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农险意识淡薄。因此, 要发展农业保险, 就要加快农村保险文化的传播。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贴近生活和实际需要、农民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 是提高农民保险意识、营造保险氛围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县乡村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电影下乡、文艺下乡等文化娱乐形式进行农业保险宣传, 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二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寻求社会舆论的支持。通过与媒体的合作, 对商业保险进行正面的宣传, 增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信心;三是结合已经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农险理赔事件和保险公司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 对保险公司本身的形象和服务进行宣传,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 使农民真正认识农业保险、了解农业保险、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2.2 提供特色产品, 加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农业保险的发展基础在于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将农民的潜在农业保险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一是保险公司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 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开发出适应农民的经济能力又应急的险种。如保险公司可开发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天气气象指数等保险, 积极为规模化养殖户、龙头企业及具有地方特色农业服务, 延伸保险服务领域;二是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应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产品的条款通俗化、简单化, 使广大农民可以读懂保险条款, 增强保险的大众化程度;三是要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 如可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和疫病等风险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满足不同层次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2.3 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业保险属于不营利的险种。作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和农户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应加大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一是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我国应在《保险法》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 明确农业保险定位、运行机制、扶持原则等, 为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确立法律规范。二是建立有效的政府补贴制度。我国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 继续加大补贴比例, 完善农业保险费的补贴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提供税收优惠。由于农业保险的非营利性, 我国应适当的减免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 提高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4 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相关性, 这使得保险公司不能通过集合大量的标的来分散风险。因为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越多, 风险就越集中, 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就越大。因此,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时, 应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一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利用再保险是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或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到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中, 在最大限度内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二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 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如果一旦出现超过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自身偿付能力的巨灾补偿, 除了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外, 剩余部分可通过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弥补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的亏损。

2.5 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服务需求量大。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农险代理人来展开。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一些农险代理人的误导, 使得许多农户对农业保险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 发展农业保险就要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一是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农村化、本土化。农业保险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社会并被当地社会成员信任、道德水准高的“本土化”人才及人才队伍。农村本地的农业保险代理人生活在农村, 容易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和潜在的农业保险消费需求, 能够增强农民客户对农业保险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有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二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养。我国13.39亿人口中有6.7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其中不乏颇具潜力的人才资源。要切实把那些农民放心、信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招募到农业保险代理人队伍中来, 通过细致的营销工作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接受度。三是加大对代理人的培训力度。针对农村代理人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 坚持培训学习以实用性为主, 多进行典型事例的解剖、以事说理、直观教育培训。比如, 对新开办的农险险种, 要及时将条款通俗化、简单化和要点化, 以便于宣传。另外要加大对代理人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和诚信意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业保险代理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对农险代理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农险代理人活动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 并严格执行。特别是要对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 而且要把处理结果公布于众, 将不良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 提高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摘要: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没有发挥出其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以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出了从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增加特色产品、提高有效需求、加强国家政策的支持、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以及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等方面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篇8

1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农户保险意识不强

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情况使得我国农村居民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农业风险, 对于日常所发生的农业生产风险没有一个妥善的计划和安排, 农业保险的推广面临一定的难度。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 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保险经营的一般原理及其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机能, 不能够对投保农业保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信心, 认为一旦一些农业巨灾发生将会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保险机构将无力进行赔偿, 自己投保的保费也将付之东流, 认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不会持续稳定的实施, 对农业保险实施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他们宁愿自担风险也不愿意通过投保损失掉保费。另外, 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也存着保费偏高、理赔难和保险产品不合理的状况。再加上农民收入偏低, 更加导致了农户无力投保农业保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造成农业保险覆盖率偏低的现状。

1.2 保费厘定不合理

由于河北省地域复杂, 各个地区面临的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对农作物损害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费率厘定上应加以不同层次的区分,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大多数险种并没有明确的风险层次的区分。这就容易造面临较低风险的投保人为高风险投保人埋单的情况。保险公司在制定费率政策时, 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风险发生概率和程度制定差别费率, 而简单的统一的费率政策应用于全省是不合理的。

1.3 农业保险经营技术难度大

自然灾害是农业保险承保风险的主要部分, 暴风、暴雨、冰雹、旱灾等的发生频率以及损害程度具有不规律性的特征, 并且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 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后续灾害。就保额方面, 对于农业保险来说, 承保的标的物主要是农作物和家禽、家畜, 这些标的物都是有生命的, 而且在承包期间都是在连续的不断生长,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价值, 保险技术人员在计算保额的适合就难以具体的确定每个阶段的具体价值。

1.4 政府扶持政策支持不够合理

目前, 农业保险的政府扶持政策仍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农业保险经营费用的补贴, 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赔付率高、经营成本高决定了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所以必须采取政策性保险的形式进行推行, 我国从2007年开始对农业保险保费给予保费补贴, 大大提高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但作为农业保险产品的提供者, 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经营成本较高、盈利性小, 也应适当给予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一定的经营费用补贴, 从而提高其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我国中央及地方对农业保险补贴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 采取按区域划定补贴力度的方法, 从2010年的补贴情况来看, 中央政府对于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针对不同地区给予了不同的补贴比例, 但同一个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尽管按区域进行补贴力度的划分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但是为了扩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和使得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更加合理化, 应进行更加细化的划分。

2 河北省农业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首先, 应加强农村居民的风险管理意识教育, 由于受知识文化水平的影响, 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造成投保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在农业生产中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 对于养殖业来说风险主要来自于动物疾病, 大多数农民只知道风险的存在却很少会去主动采取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去规避这些风险。一旦发生了一些自然灾害、病虫害或者畜类传染病, 会给农村居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甚至会导致农民“因灾返贫”状况的出现。

其次, 加强农村居民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农业保险的经营原理和对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作用了解甚少, 因此从农业保险的概念到农业保险会给投保农民带来的好处要一一向农村居民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另外, 由于农业保险运营机构面临的风险较大, 因此, 农业保险费率一般较高, 所以为了避免打消由于保险价格问题导致的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在进行农业保险的有关宣传时一定要把政府的补贴政策宣传到位。

2.2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就河北省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 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保险公司在进行承保和理赔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和方式来加强对我国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 农业保险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农业保险基层组织的人才培养和培训, 提高农业保险在一线农业保险经营队伍的素质。其次, 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对农业保险的研究, 促进农业保险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再次, 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 改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另外, 在加强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应注意吸收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营, 建设一支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国际型农业保险人才队伍。

2.3 加强农业保险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建设

2.3.1 财政补贴方面。

第一, 在现有的补贴政策下加大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经营费用的补贴。自2007年以来, 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 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投保意愿。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在经营中面临着较大的经营费用, 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首先, 由于河北省农业保险开展时间较短, 农业保险的数据资料较为缺乏, 为了促进保险经营机构更加合理, 经营机构不得不进行实地的调查收集农业风险资料, 制定农业保险经营计划, 造成了费用的支出。其次, 由于农业保险标的物的特殊性, 在理赔过程中也需要较大的费用支出, 农业保险的标的物往往分布比较分散, 发生事故后, 理赔人员需要进行现场勘查定损, 在承保过程中甚至需要多次到标的物所在处了解标的物的实际情况, 形成了较大的经营成本。由于农业保险有着较高的赔付率, 比较大的经营费用往往会造成赔付率不足的情况出现。所以, 政府应该在现有的保费补贴制度下加强对于经营费用的补贴, 做到从农业保险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两方面进行补贴。

第二, 建立细化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目前, 我国根据不同的地区划定了不同比例的保费补贴。但是, 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说, 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 在省内也应该建立更加细化的补贴政策, 在按地区进行划定后还应根据保险的保障程度进行险种的差别补贴政策, 对于保障水平低的险种给予较高的补贴比例, 保障水平较高的险种给予较高的补贴比例。这样一来, 可以使得收入较低的农民得到较高补贴, 收入较高的农民得到较低的补贴, 使得补贴政策更加合理化。

2.3.2 税收优惠方面。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 可以极大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建设目标, 而农业保险经营的非盈利性也决定了其经营的特殊性。从其他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来看, 不可能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的经营, 大多是采用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农业保险, 而税收的支持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例如美国对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采取免征一切税收的政策。目前在国内, 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的税收支持仅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印花税和营业税, 对于其他农业保险则没有进行税收政策的支持, 对于所有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所得税也没给与免征的优惠。所以为了能够减轻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经营负担, 增强其面临风险的抵抗能力, 应该对其实行所得税免征的优惠政策。

结束语

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以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带来的损失。我国关于农业保险的开展时间并不长, 有关经验还比较少, 农业保险经营体系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 从农业保险的政策制定来看, 政府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 农业保险立法也开始着手, 随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会积累比以前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相关地区农业保险的实施状况的调查, 提出了农业保险在具体的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和发展, 本研究针对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三农,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1]邓芳, 袁舒颖, 周发明.农民对农业保险认知程度的调查与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10.1.

[2]朱伟明.日本农业保险制度及借鉴[J].金融纵横, 2011.2.

[3]庹国柱.美国的农作物保险法[N].中国保险报, 2011.7.18.

[4]李萍.财税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研究[J].农业经济, 2012.1.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9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 年,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0.7 千公顷, 其中绝收3090.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农业保险通过灾后补偿能够转移农业风险,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抵御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自2005年起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明显加快,2014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25.7亿元,较2013年相比农业保费收入规模增长7%,农业保险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额达到1.66万亿元。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提高农民福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率提升。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农业生产风险,约束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由此减缓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范围的扩大与农业保险灾后补偿力度的不断增强,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张跃华等研究指出在规模较大的气象灾害风险条件下,农业保险可以补充农民利用传统风险分散的能力,有助于迅速恢复再生产。〔1〕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庹国柱、王国军、张跃华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农业和农村发展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2〕〔3〕孙香玉、钟甫宁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由于农业保险业务有最低的参保率限制,〔4〕所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会带来社会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王向楠基于中国307个地级城市2005~2009年大样本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农业产出增长,并且在农业生产风险更大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5〕

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农民面临融资约束问题也日益明显。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Cai发现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能有效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激励农户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农业产出。〔6〕Carter指出生产者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与信贷的联结能够改善农户福利、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7〕刘祚祥、黄权国基于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推动农村居民的信贷可获得性,降低农村信贷配给、提升农户的收益。〔8〕张建军、许承明基于江苏、湖北两省的调研数据,采用平均处理效应下的Match模型,比较农户参与互联能否增加农业收入,结果表明:信贷与保险互联能有效改善农户信贷配给,显著提高农户农业收入。〔9〕

目前,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的背景下,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 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按照我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区域进行分组检验。

二、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由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两部分构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定量分析指标,它直接联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对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保险通过分散农业风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保险通过发挥分散风险的职能,能够稳定农业生产者的产出预期,可能会促使部分农户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但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同时,在没有农业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自然灾害约束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灾后补偿力度不断增强,提升了农户参与农业规模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2.农业保险通过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户通常情况下具有风险规避的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一般不会选择农业科研部门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就减缓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逐步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由此推动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普及,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农业保险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居民不同程度的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而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与消费。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本文在实证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与农业技术效率指标;除了选取农业气象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两个关键变量外,实证模型添加了相应的控制变量,本文设定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上式中,Prc分别表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变量;Ins表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Hum表示农村人力资本,K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Fiscal表示政府财政支农;Open、City分别代表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指标;Disaster代表农业气象灾害状况;下标i、t分别代表省市地区、时间。

农业保险发展指标:本文采用农业保险人均保险额来表示;农业气象灾害:采用各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受灾面积所占比重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用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算法为:Hum=prim×6+midd×9+high×12+univ×16,其中变量prim、midd、high和univ表示接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采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政府财政支农:用农村人均财政支农额度来表示;农产品贸易规模:用各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城镇化:用各地区城镇人口规模来衡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具体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一是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比较明显,其中农业保险发展变量的系数值为0.052,且通过了在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变量分别通过5%与10%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为0.061、0.032。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禀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人口城镇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了的增长。三是在农业技术进步方程中,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城镇化等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气象灾害因素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虽然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水平。四是在农业技术效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农业气象灾害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作用。

注:(1)***、**、*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统计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概率值;(2)AR(2)P值为对一阶差分后的残差进行二阶段相关检验得到的P值,源统计量渐进服从N(0,1)分布;(3)Sargan X2表示对工具变量的合理性进行过度识别得到的Sargan统计量,渐进服从卡方分布,Sargan P值为对应得到的P值。

从全国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农业保险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提升,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途径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渠道,这可能与我国当前的农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有关。二是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资本投入、农村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因素都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农业气象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要素。

在全国样本回归模型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估计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分样本的实证检验(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估计结果)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在东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二是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要素。在东部地区样本中,气象灾害因素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抑制了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为正,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气象灾害因素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

从分组检验结果来看,一是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相关,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就更为显著。二是东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三是农业气象灾害因素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微弱,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造成这样差异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由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性也就相对就较小;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较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高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正向作用;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更多的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渠道作用相对较弱。

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发展虽然加快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但是对农业技术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三,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另外,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将农业保险补贴额度与农业生产技术选择相对接,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激励农民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从而达到不断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运用能力,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效应。

第二,我国政府应该提高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补贴扶持力度,同时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灾后补偿幅度,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越多,农民的投保意愿就越高。通过提高中西部农业保险的投保率、保障水平,能够稳定中西部农民农业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人员培养以及政府财政支农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应该考虑的地区差异,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应该加大向资源禀赋相对贫瘠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与农民增产增收绩效。另外,我国也要逐步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通过相配套的预防措施来逐步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升农民增产增收的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4).

[2]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跃华.农业保险、利益博弈分析与事后道德风险---基于浙江省乡(镇)级数据的经验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4]孙香玉,钟甫宁.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

[5]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

[6]Cai,Chen Y,Fang H.Micro-insurance trus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R].NBER Working Paper,2009.

[7]Carter M R,Cheng L,Sarris A.The impact of inter-linked index insurance and credit contracts on financial market deepening and small farm productivity[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Pittsburgh PA,2011.

[8]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业保险,问题,对策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1、农业保险的含义

狭义的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 亦被称为两业保险, 具体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目前一般采用狭义农业保险的概念。

2、农业保险的特点 (1) 面广量大

从农业生产活动的发生范围来看, 农业生产场所非一般保险中的保险地址范围可比, 它主要在野外进行。而且, 农业生产的数量非一般保险财产中的保险标的那样有限, 种植业的保险往往是面积成片投保, 养殖业往往是大规模成批投保。

(2) 风险结构特殊

农业保险主要面对的是各种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尤其是水灾、冰雹、低温灾害、干热风、病虫害等, 多数灾害只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从而与其它财产保险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也就是说, 农业保险必然要受到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的双重制约。

(3) 高风险、高保费与高赔付率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农业生产极易遭受灾害的损失。在农业领域, 可保风险诸如洪水等风险高度相关, 发生大面积灾害的概率较高。保险人往往因此承担很高的赔付率。高赔付率和高成本造成了高费率。保险公司都对农业保险业务制定了较高的费率, 远高于一般财险费率。

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

我们可以从1985年~2007年农业保险赔偿金额的数量上看出农业保险供给的短缺。其间,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占全国保险赔偿金额的比重较为稳定。此后14年,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始终未超过7.0亿元, 直到2007年才有了突破性发展, 达到了30.0亿元, 但即便如此,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占全国保险赔偿金额的比重却是一直下降的, 由1993年的2.6%下降到2007年的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农业保险规模在整个保险规模中的占比却微乎其微。

2、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并不旺盛, 远低于同期全国的保险水平。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我国, 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与城镇人口相比, 农村人口收入单一, 医疗、养老完全靠微薄的农业收入, 这就加大了农民的风险, 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3、存在明显区域失调

农业保险技术基础差、农业风险地区差异大, 从而使得农业保险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调。“灾害多发的地区的农户投保热情高而无多险种可供选择, 低风险地区的农户不愿参保却也无‘刺激性’险种来促其参保”是我国农业保险分布的明显特征。

三、政策建议

1、加大农业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在很多农业欠发达地区, 农民中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 虚报、冒险或其他不道德行为也有时发生, 信任危机和缺乏互助互济的风气阻碍了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有关农业保险的作用、办法等基础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2、区域经济统筹规划

针对各地方政府在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手段上的不同, 相对应的农业保险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也应有相应的政策。如根据各地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 制定的保险费率也不同。另外, 各地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 调整可投保农产品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及保费的补贴比例。

3、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所谓政策性农业保险, 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入手。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农业保险要顺利发展, 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为此, 我国应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 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 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保险公司的权利与义务、税收规定、资金来源与使用等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 维护农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 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李一芝、李艳芳:《农村财政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54-279。

[2]康松、李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商业研究》, 2008。370 (133) :189-190。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带来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农业保险 发展历史 现状分析 保险立法

我国历史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比较重。然而我国又是世界范围内遭受自然灾害最多、造成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研究如何转移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保险是指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在生产、抚育、成长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形式,将保费进行集中,在事故发生后,补偿给受损单位或个人,以防生产链的断裂造成连锁损失,使得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农业保险始于1950年,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办,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多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掀起了各地的农业保险的热潮。之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稳定,农业保险呈现萎缩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中央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三农”问题,使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困境中蹒跚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险种的不断丰富,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收入的大幅增长等。2009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仅2009年上半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3.5亿亩,参保农户6152万户次,承担种植业、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1436.5亿元,累计赔付34.1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处于地下水平,发展也是极不稳定的,承保范围相对而言较小,市场份额也不大,险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如此现状,引人深思。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较高的保险赔偿率以及较高的赔偿率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保费高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使得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不愿意购买保险,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俳徊于日益萎缩的怪圈,农业保险的发展幅度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法律缺失,农业保险法几近空白,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只有《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所涉及,其中第16条清楚地界定了“农业保险应按政策性保险来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建立互助合作性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对业务的建立和开展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國推行发展缓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得以健康发展,使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保持农村稳定等作用得以发挥,应让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用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此外,国家应注重农业保险的立法问题,用明文法律形式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加强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其投保积极性。考虑到农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不能等同于一些常规保险,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与风险分担方式,还应加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风险防范。农业是一种产业部门,但也是典型的公共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来分散、转移和分担风险的系统来作保障。政府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与农业保险。我国还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对近几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因地制宜的建设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国家还可以对农业保险给予金融及再保险的支持,农业保险的保险人因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通过再保险方式进行摊回。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灾害特点,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才能满足当地最广大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2]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9;2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篇12

1 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承保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方面, 2007年刚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时, 试点险种仅包括水稻和棉花种植保险两种, 而现在险种已经涵盖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奶牛养殖、能繁母猪养殖、育肥猪养殖等我省主要种养品种, 湖南成为全国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县也由2007年试点时的56个推广到现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保障了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资金来源。

1.2 财政补贴比例不断增加

2007年刚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时, 湖南规定试点县的水稻和棉花险种保费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50%, 要求市、县财政补贴比例不能低于10%, 剩余部分由农户、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承担。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推广, 省、市、县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不断扩大, 各级财政对各项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均已超过70%, 有些甚至达到90%, 农民的保费负担不断降低, 风险保障不断增强。

1.3 各地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发展特色险种

例如, 桃源县针对本地林地较多的特点, 2011年开始开展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 为全县13.07万hm2生态公益林和15.2万hm2商品林投保, 2011、2012两年林农共计获得灾害理赔923万元, 有效减轻了林农的灾害损失。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等县市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木房较多的情况, 县财政对农户的住房火灾保险给予统一补贴。

1.4 政策性农业保险日益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 为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规范化、法制化, 湖南省建立了省农业保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以湘政办发[2007]12号文件下发了由省财政厅、农业厅、保监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纷纷成立由分管领导领衔的农业保险领导小组, 结合本地农业的具体特点, 制定出台操作实施细则, 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中国人保湖南省分公司和中华联合湖南省分公司两家经办保险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宣传、积极开展业务。

2 当前湖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难

2.1 农业保险方案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 当前农业保险补贴实行的是固定比例和“倒补贴”政策, 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贴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在农民自缴费、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都到位后, 中央财政才给予配套补贴。由于多数农业大县都是财政弱县, 完成配套比例的财政压力很大, 当县级财力不足无法提供补贴时, 中央、省级财政补贴也将受直接影响。其次, 政策性农保财政保费补贴比例较高与风险保障水平较低形成极大反差。多数农户反映部分险种保费偏高、保额偏低, 保障作用却不明显, 严重影响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如当前种植业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是2007年根据保险标的生长期内的直接物化成本确定, 近年来农机农资等价格飞速上涨, 农户的实际成本支出已远远超出当时确定的保险金额, 但保险金额仍未做大的调整, 这就直接影响了农保的保障水平。最后, 农业巨灾的保险需求仍未能有效满足。当前政策性农保条款中对于严重灾害导致的超赔资金来源并没有明确规定, 对保险公司巨灾风险基金如何使用等问题也没有规定。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市场运作力度不够,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一方面, 部分地方政府, 尤其是基层政府对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活动干预太多, 政策性农业保险由“政府引导”演变成“政府主导”。个别地方由政府擅自决定赔付金额, 并强制要求保险公司执行;个别地方政府甚至要求保险公司返还县级保费补贴资金。另一方面, 很多地方行政工作和保险业务相互交叉, 政府与保险公司各自工作责任和利益分配缺乏明确的界定, 工作流程也没有规范化的管理, 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失去开拓和自主经营的意识和动力, 认为反正业务有政府去开拓, 而与此同时, 还会导致部分农民认为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就是为帮保险公司赚钱。职责不明还蕴含着潜在风险, 一旦出状况, 就很可能出现双方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状况。

2.3 农业保险市场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首先,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度有待加强。很多农民认为投保后如果没有出险获得赔偿, 买保险就吃亏了。尤其是近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更让农民习惯于得到政府补贴而不是自己掏钱。其次, 保险公司服务网络有待健全。现在保险公司一般是在县一级设有分公司, 只有少数县市在乡镇一级成立了农村网点, 而且专业人员也很少。这就造成保险公司很难真正贴近农户, 给农户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 农业保险标的分散性和灾害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涉农保险查勘定损难度较大, 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影响受灾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

3 促进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湖南省各区域板块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业风险状况差异也较大。因此要结合各地实际, 对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和湘南地区实施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 促进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均衡发展。与此同时, 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和补贴。

3.2 适当提高保额, 扩大承保规模, 提高保障水平

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标准较低的问题, 保监局要协同相关保险公司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本地财政充盈情况, 按照需要适时适度调整保额, 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同时, 还要进一步增加保险品种, 扩大政策性农保的保障面。

3.3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水平

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要加大专业化、技能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制定和完善各项教育、培训、激励措施, 组织员工参加行业监管部门和各类培训机构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公司整体形象和行业美誉度;加强同基层农牧、水利、林业、气象、财政、民政等相关政府涉农部门的业务联系, 聘请相关部门的同志为员工培训。

3.4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采取组织宣传队下乡、编制保险知识手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培育农民风险意识, 增强农户对农业保险职能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达到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阳增泉.湖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现实与发展策略[J].湖湘论坛, 2009 (7) .

上一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论文下一篇:开展诵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