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探析

2024-10-25

债务探析(共12篇)

债务探析 篇1

摘要:高校债务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仅限于高校的银行贷款, 对于高校的内债却很少有人提及。政府为高校化解债务其实是“化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债”。政府给高校“化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校显性债务的负担, 但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增加了一些隐性债务风险。将高校债务划分为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即外债与内债, 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为高校真正化债提供思路。

关键词:显性债务,隐性债务,债务化解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 全国高校开始扩招,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高校的教学资源面临严重不足, 扩招后的大部分学校在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求, 但是国家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质量等又有严格的要求, 这就迫使部分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扩张, 通过新校区的建设和加大基础教学设施投入来满足教学评估标准要求。由于高校资金预算采用的是“收支平衡”的原则, 学校自有资金无法满足学校在软硬件教学上投入的高速增长, 于是学校开始普遍采取借款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短缺和教学评估的硬性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此后, “负债”一词才出现在高等院校财务制度中, 贷款成为继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之后, 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随着学校的高速发展, 学校开始背负越来越高的债务, 高额的利息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债务的概念及种类

(一) 高校债务的概念

负债是高等学校的会计要素之一。高校负债产生于学校所进行的业务活动中, 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给债权人的债务, 它是过去或现时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负担, 在未来会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出。

(二) 高校债务的种类

从金融学角度看, 高校债务本质上是一种借贷关系, 是高校累计未归还银行的贷款本息之和, 包括逾期不能偿还的利息及其罚息、逾期或即将到期的贷款本金、新增贷款本息。高校债务也属于地方债务的统计范围, 那么笔者认为高校目前的债务也应该根据地方债务的概念分为两种, 即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显性债务是依照我国会计准则有关规定, 仅指现实已经存在的债务责任, 不包括将来可能发生的、偶然事项形成的债务责任。在高校的资产负债表中显性债务主要分为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高校借入款主要包括向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有偿使用款项。应付及暂存款是指高校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 包括应付款和暂存款。应缴款项包括规定学校收取的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交税金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代管款项是指学校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

隐性债务在会计学中又称为或有负债,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在资产负债表或负债会计科目中反映不出来的, 但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债务, 其最终是否实现取决于一项或多项未来事件是否发生。如何甄别一项债务是否为隐性债务, 在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本文只能从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描述。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样化, 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中包含大部分科研项目收入, 而项目经费的支出会在将来一个时期内持续进行, 例如部分项目经费使用期为一年、两年, 甚至三至五年。因此, 各类项目的结转资金形成了一定的资金沉淀。该类沉淀资金将在未来形成支出, 并在高校账户中形成银行存款或现金。高校在日常财务管理中会将该类资金视为学校可支配资金进行使用, 一旦使用该类资金, 学校将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即该项目资金使用时进行偿还。

二、高校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差异化

(一) 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趋同性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高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都需要在将来某个时间点进行偿还, 都是为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活动, 都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负债融资风险的角度来说, 两者均存在以下几个特征:客观存在性、可度量性及不确定性。负债融资风险与风险一样, 广泛地存在于高等院校的各种资金活动中, 这是由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决定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负债融资风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在进行各种资金活动前, 人们可以根据预先知道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及其出现的概率, 对负债融资风险进行一定的度量。不确定性主要指由于风险的存在, 使得融资活动的结果事先难以准确把握, 导致资金管理变得复杂。

(二) 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差异性

从会计科目界定的角度来说, 显性债务即高校的银行贷款余额, 该类债务具有法律依据, 可以在会计科目中界定, 需要在未来的一个时期进行还本付息。高校隐性债务法律上没有规定, 界定难度较大, 高校会计科目也无法反映, 将来一定时间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

从高校财务管理角度来看, 高校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 其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也不在总账中反映, 是一种典型的“形式重于事实”。隐性债务不需要付出债务的成本或利息, 正是这种对客观存在的、已经形成的债务的忽略, 才直接导致了高校隐性债务的产生。由于高校会计制度没有对隐性债务进行定性, 国家对高校隐性债务的具体金额进行确定, 对隐性债务的化解也就无从谈起。

从“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 国家在对高校进行财政补助的时候, 并没有考虑到学校建设规模方面的资金需求, 学校只能利用学校沉淀资金进行学校建设, 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属于隐性债务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校隐性债务不能算作学校债务, 相反, 可以视作学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

三、高校化解债务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一) 高校化解债务的情况

中国高校的债务规模有多大, 不同部门或研究机构对于高校债务的额度有不同统计。以陕西省为例, 到2010年底, 陕西36所省属高等学校银行贷款和各种借款累计余额为121.14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2010年36所省属院校平均资产负债率 (包含基本建设在内) 为32.54%, 其中有两所超过了50%。根据陕西省高校化债奖励办法的有关要求, 2011年陕西省安排16.5亿元专项资金, 支持高校化解债务危机。2012年前, 统筹70多亿元, 化解省属高校70%以上债务;2013年到2015年, 彻底解决省属高校债务问题。

陕西省化债政策已经实施两年多时间, 化债情况到底如何呢?陕西省原省长赵正永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 2011年, 陕西省共化解高校债务51.6亿元, 截至2011年10月21日, 省财政安排专项和高校自筹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共计28.71亿元, 其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偿还高校银行贷款16.06亿元、高校自筹资金偿还银行贷款12.65亿元, 省属公办普通高校银行贷款余额减少到88.95亿元, 化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产生了积极影响。截至2012年底, 陕西省属高校贷款余额降至8亿元, 高校化债工作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 化解债务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高校债务问题的凸显, 国家和政府对高校的显性债务进行化解, 并提出了一系列化债措施, 这给高校减轻负担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从高校债务余额角度来看, 政府化债只是针对显性债务进行了化解, 在各省的化债政策中, 有相当一部分省份有类似的规定, 即在高校目前债务情况下, 学校自筹化债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政府将对该部分自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化债奖补资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债务余额的降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部分高校为了争取奖补资金, 积极利用学校自有或项目沉淀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使高校贷款余额大比例降低。同时, 这给学校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 各高校预算采取的都是“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管理原则, 学校自筹资金进行化债, 而这些自筹资金在未来某一个时期需要进行偿还, 相当于政府将原本属于高校对银行的矛盾转化为高校内部之间的隐性债务矛盾。

2、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看, 国家要求降低高校贷款余额, 高校便根据化债政策的相关要求积极偿还银行贷款, 以此来争取高额的化债奖励, 降低贷款余额, 这样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从资产负债率与提高办学效益的关系来看, 适当的负债经营, 可以增加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质量,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后备动力, 适度的贷款规模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如此一来, 债务化解需要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债务水平才最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一般来说, 贷款规模的大小跟学校的规模成正比, 引申出来的就是高校资产负债率的确定问题, 如果一所高校的负债数额大, 即使资产负债率大于或接近50%, 但其社会信誉好、知名度高、人才储备量大、发展的后劲足, 也不会发生大的风险。反之, 即使负债不多, 资产负债率小于50%, 但高校的资本运作不佳, 或投资管理不善, 势必将给高校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包袱, 甚至资不抵债, 以致无法经营。所以一味的去降低高校贷款余额, 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3、从高校资产负债率角度来看, 政府鼓励高校化债, 这就牵扯到高校资产负债率的问题, 资产负债率多少为合理值?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情况来看, 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为合理值。但是,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多是支取未报数, 实际上已形成支出。另外, 高校还存在账外融资, 这都对高校资产负债率的合理确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分析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 考察高校的偿债能力, 确定负债的限度十分关键。在计算学校的资产负债率的时候, 必须注意高校的会计核算有其自身的特点, 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状况, 剔除各种水分, 避免发生偿债的风险。

4、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者的辩证关系来看, 现阶段显性债务即银行贷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着眼于眼前, 国家对显性债务进行化解。在对显性债务化解的同时, 对隐性债务的问题却没有提及, 而隐性债务又确实属于学校债务的一种, 这种显性债务化解后,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隐性债务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在将来的一个时间点会显现。虽然对隐性债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这种隐性矛盾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这对于没有贷款的高校, 政府的化债政策显然是不合理的。大部分没有贷款的高校进行新校区建设所用的资金都会形成隐性债务, 虽然, 这种隐形债务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认可, 但是这在减轻国家化债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化债负担。国家在制定政策时, 应该充分考虑未贷款的高校, 并在生均经费拨款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否则会严重影响高校发展的积极性, 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化解高校债务的思路与途径

(一)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高校属于财政拨款补助单位, 高校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财政拨款, 其拨款总额占高校总收入的50%以上, 高校化债的主要原动力是财政拨款, 所以解决高校债务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改革现有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方式, 加大高校对财政拨款使用的自由度。另外, 国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应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对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进行倾斜, 同时协调省属和部属院校拨款差异的矛盾, 增强高校清偿既有债务能力, 提高高校的自我改造能力, 适度规模的扩张能力, 以及内涵提升能力。

(二) 加大对老校区置换的力度

我国高校负债的主要原因是新校区建设规模的扩大, 为了保证新校区的建设进度, 高校大多采取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新校区建成后, 学校整体搬迁的力度较大, 大部分老校区整体处于闲置状态。目前, 土地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 而多数高校的老校区大部分都地处整个城市的繁华路段, 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地价也日益攀升, 通过校区置换化解高校债务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措施, 但由于很多政策性因素限制, 单靠高校自身力量, 即便能置换成功, 也很难取得较好收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协助高校做好校区置换工作, 对置换出来的老校区组织上市交易, 并尽可能获得较高收益。

(三) 拓宽教育经费筹资渠道

高校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 事业收入, 其他收入。在不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 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水平会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如果要增加学校收入, 就必须从其他收入方面下功夫, 随着学校收入方式多元化, 利用社会资金增加学校收入就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在产、学、研的基础上, 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积极利用自身在学术、科研、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社会服务, 并销售相关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高校自身的资金创造能力。

(四) 加大对高等教育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

随着高校各种财务活动的增加, 高校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一个重要群体。国家在出台各种扶持政策的同时, 也应该在地方政府层面进行积极引导, 特别是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高校在依法纳税的同时, 国家也应该加大对高校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降低高校在税收方面的压力, 增加高校收入。

债务探析 篇2

债务

【案例】:2012年9月,湖南省耒阳市某有限公司股东郑某为帮助朋友万某向某银行借款10万元资金周转提供了担保,并与该银行签订了保证担保合同约定郑某同意为万某的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15年11月万某借款期限已至,但由于万某投资失败,致使借款到期后无力偿还。于是,某银行遂向担保人郑某及郑某妻子肖某发来律师催款函,以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为由,要求两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接到律师函一周内归还借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逾期将诉诸法院。那么对于本案夫妻一方为他人担保形成的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呢?湖南楚章律师事务所许小军解释说,目前实践中存在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债务形成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郑某与肖某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不少法官和律师据此认为,只要夫妻另一方不能证明存在两种除外情形,即使是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对外也应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第二种观点认为,该担保之债系郑某个人行为,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由郑某单独承担责任。夫妻共同债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须产生于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即双方结婚之日起至离婚时止的期间。但婚前为结婚后共同生活购置物品所负的债务,应当为夫妻共同债务。二是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那么认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是个人债务还是共同债务,还应考虑两个标准:

1、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即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之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视为共同债务。

2、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其次,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是为了夫妻双方共同生活或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一般包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解决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医等活动、履行法定义务和共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的债务。夫妻个人债务则是指夫妻约定为个人负担的债务或者一方从事与家庭共同生活无关时所负的债务。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先后于2014年、2015年作出了[2014]民一他字第10号答复、[2015]民一他字第9号复函,明确“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以及“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婚姻法解释

(二)》第24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结合本案,郑某为债务人万某提供担保这一行为并未得到其妻肖某的认可,未有夫妻共同举债的合意,系个人行为。郑某因为担保承担保证责任而形成的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与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债务,家庭也显然没有从中获益,所以该债务应当认定为郑某个人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担保人郑某的妻子对以上债务不承担共同清偿责任。(文/许小军)以下是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性质如何认定的答复》([2014]民一他字第1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14)苏民他字第2号《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的性质如何认定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复函》([2015]民一他字第9号)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14)闽民申字第1715号《关于再审申请人宋某、叶某与被申请人叶某某及一审被告陈某、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多数意见,即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探析 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以政府名义向社会公众及外国政府举借或担保举借的债务,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障,是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中国审计署于2013年12月30日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合计达到206988.65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债务98129.48亿元,地方政府债务108859.17亿元。

一、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

(一)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不符合当前状况而导致风险的产生。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历了超高速的增长期,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地方政府财权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事权,债务慢慢积累,形成了风险。1994年《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出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在法律的限制下,不得不将政府负债转到预算外负债,大量的融资平台应运而生,融资平台承担了主要的地方政府债务,而地方政府必须作为最后的还款人,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转化为了政府的风险。

(二) 规模风险

规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于庞大可能会导致政府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截至到2013年6月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了206988.65亿元。当地方政府债务过于庞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会迅速增大,当国家的各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范围偏大时,国家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所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债务风险安全。实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家制定了成熟的风险预警机制,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风险控制指标。

(三) 外在风险

外在风险是指在地方政府没有能力进行债务偿还时,可能会寻找其他途径进行资金筹集以防止债务到期带来的恶劣影响。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增加税收、转移其他项目支出和债务转嫁等方式来筹集资金。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资源转移,给社会带来其他风险。

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广受诟病的一个原因,但是94年分税制改革也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改革。1994年以前,中央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放权式改革,地方政府在改革中财政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中央政府财政却在改革中受到挤压,由此,中央政府为中央财政收入重新制定了税制,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

(二)“4万亿救市计划”需要大量地方配套资金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集中爆发期在2008年以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以出口导向型为发展手段的中国不得不退出“4万亿救市计划”来维持经济增长目标。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包括了1.18万亿元的中央投资和2.82万亿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集的配套资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配套资金是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的。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是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经济转型期改革需要

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4%,相比于前几年,一直处于下行轨道。这其中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有中国政府主动进行经济改革的作用。在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了经济转型、低增速的经济新常态,若债务集中在产能过剩、经济下行的产业则就会出现资金流紧张的局面,债务风险转化为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建议

(一)国家政策应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中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在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政府改革使财权和事权达到平衡,这只能满足当下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事权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所以现阶段地方政府财权不能应付事权的支出。

(二)划分政府与市场职能

近几年,我国一直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市场的扩张和政府从经济领域有选择的推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具有逐利性,为了掌握更多可支配的资源,地方政府和私人部门在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之间展开了竞争,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掌握一定的权力,以至于打乱了市场公平竞争,进而导致某些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或造成价格上的扭曲。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扩大了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地方政府不得不增加开支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干预、或是为吸引投资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或是为争夺国家的资金投入而配套地方资金,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

(三)加强内部监管

地方政府债务的外部监管是必要的,但是加强其自身的监管才能解决债务风险问题。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管委员会,对每一笔债务都要进行细致的审核、监测、跟踪,直至债务偿还,就算债务不能偿还也要追究其原因,将原因、债务状况进行报告,让债务生长在阳光下。监管部门也应建立风险预警明显的指标,在债务规模、赤字率等达到上限时,有特定的报警装置公布于众,实现公众的广泛监督,切实做到公开透明。(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浩颉.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及管理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37(2):87-93.

[2] 黄燕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选择和制度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3-13.

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核算探析 篇4

一、教材例题及其会计处理

2005年1月1日,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活跃市场上购入面值100 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4%、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B公司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为95 670元,初始确认时确定的实际利率为5%。华联公司在初始确认时采用实际利率法编制的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如表1。

2005年12月31日,B公司债券的市价为95 000元,华联公司认定该市价的下跌为债券价格的正常波动;2006年12月31日,B公司债券的市价为96 000元;2007年12月31日,因B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导致市价下跌至78 000元,但预计仍可收回当年的票面利息,华联公司认定B公司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2008年12月31日,B公司经过调整,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市价回升至94 000元;2009年12月31日,预计B公司可以如期偿还全部债券面值,当日市价为100 000元。教材中华联公司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2005年1月1日,购入B公司债券:

5.2008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并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

6.2009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并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

二、对教材例题会计处理的意见

笔者认为,教材关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及减值前投资收益的计量均符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相关准则。但是,教材关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后的会计处理有待商榷。

(一)关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以后期间投资收益的确认及减值转回。根据教材例题的会计处理,减值的发生及转回不影响摊余成本,也不影响投资收益,见分录5、6。这样的会计处理不符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关于摊余成本的规定,并且会导致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不符合实际。减值确认以后期间,据以计算投资收益的上期末摊余成本并未因此而减少,导致本期投资收益虚高,由于本期确认的减值损失或转回的减值损失=本期末公允价值-(上期末公允价值+本期投资收益-本期应收利息),所以本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也会虚高(或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虚低),虽然投资收益虚高和资产减值损失虚高(或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虚低)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相互抵消,但由于两者经济含义不同,影响投资者的分析决策。

(二)关于减值转回的最高限额。关于减值转回的最高限额,该教材指出,如果应恢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大于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则转回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以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为限,应恢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大于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差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虽然其处理原则符合《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七条规定,但笔者认为,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转回一样,减值转回的最高限额不应以“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为限,而应以“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为限。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时,应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超过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但未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的部分,在转回时应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期末公允价值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的部分,为尚未实现的损益,应作为一般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三、对例题会计处理的改进

资产减值发生前的会计处理同例题,即2005年、2006年、2007年的会计处理同教材1、2、3、4。由于本文认为减值确认及减值转回对摊余成本、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都发生影响,对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修改如表2。

编表说明:(1)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3)利息收入=上期(7)×实际利率;(4)“利息调整”摊销额=(3)-(1);(5)“成本”余额——“利息调整”余额=上期(5)+(4);(6)反映减值准备的“公允价值变动”余额=(5)-(9),特别注意:减值状态下此式成立,若处于非减值状态(6)=0;(7)摊余成本=(5)-(6);(8)反映市价波动的“公允价值变动”余额=(5)-(9),特别注意:非减值状态下此式成立,若处于减值状态(8)=0;(9)期末账面价值=期末公允价值

2008年12月31日,教材中的第5笔分录应改为:

确认减值转回:减值转回额=100 000-(94 000+4 700-4 000)=5 300 (元);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额=20 141-16 100=4 041 (元);差额1 259元(5 300-4 041)应通过“投资收益”转回。会计处理如下:

比较表1和表2发现,按教材会计处理,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的投资收益的确认不受2007年减值确认和2008及2009年减值转回的影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按照本文会计处理,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收益的确认额,随投资本身价值的波动而波动。

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篇5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XXXXX有限公司已于XX年XX月XX日召开了股东会,会议决定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拟由XX万元减少至XX万元。

本公司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在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通知了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本公司减资公告刊登于XX年XX月XX日的《XXX报》上(详见附件)。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未有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未有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对我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提出异议。

本公司已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目前公司资产总额XXXXX、负债总额XXXXX、净资产总额XXXXX,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本公司足以承担债务的清偿,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是可行的。

债务探析 篇6

关键词:地方性债务;风险分析;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分析

(一)规模增长过快造成地方性债务偿债压力增大。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年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09%;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22%;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2%。以上数据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以及地方政府通过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变相融资等现象突出。

(二)债务公开不透明,难以掌握政府债务真实情况。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公开上,只有14个城市公开了相关数据,占城市总数的4.2%,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债务透明度偏低、监管口径不统一、专业性差、统计信息缺失和管理不集中等问题,因而无法对政府的债务作出常规的测评和监管,更难以全面掌握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

(三)期限配置不合理,增加贷款违约风险。2014~2015年是地方偿债的高峰期。根据统计表明,4.2万亿元地方债即将到期,地方政府面临着大批量债务集中到期的巨大再融资压力。政府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投资数额大,但是这些项目修建期限长,建成后收益率低,债务偿还往往只能通过再融资来解决,长期下来,负债逐渐增多。当前地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债务的防范预警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削减财政预算等,但成效不显著。

(四)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政府债务风险加大。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为17.89万亿元,其中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和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从构成地方债务的主体来看,其中有6.96万亿元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而地方政府对这其中的58.47%的债务负有直接偿还的责任,总量约合4.08万亿元。从地方融资平台的运营结构方面来看,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落后、资本金虚增、资产负债率高且偿还能力弱等问题可能加大政府债务的风险。

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债务结构,保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合理增长。防止地方性债务的持续走高和风险积累,关键是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的结构。当前我国城镇化、基础设施改善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过程中需要有效甄别,建立合理的债务模式,避免不必要的地方债务,有效控制债务总量的同时,保证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落实政府性债务监督体系,防范债务风险。严格按照《意见》要求,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划清企业和政府的债务界限,设立一套控制有度、管理有方、监督有力的监管体系,公开债务发行和偿还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性债务显性化,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对存量债务的管理,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风险。一是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各部门要对高成本的存量债务进行有效的分类处理,优化债务的期限结构,有效化解地方的债务风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贷后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引流、监管,建立政府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建立期限债务的清理偿还机制。综合考虑政府的财政、项目收益、债务主体、债务用途等各方面因素,依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分门别类处理政府的债务。三是建立政府债务的总体规划,做到科学借债与有序还债。根据债务风险预警的情况,一方面政府要作出债务总规模和债务结构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大环境经济形势、政府建设项目的收益状况及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建立起政府债务的总体筹资规划。政府债务的总体筹资规划要做到高瞻远瞩,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安全性、可行性。确保政府债务借得恰当、用得正确、还得舒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债务的偿还计划,安排好偿还来源,让债务处于一个合理的负担水平。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为了有效防止风险聚集,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找多种融资模式,一是积极推广使用PPP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更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激发市场活力;二是鼓励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三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改革,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推动中国金融机构格局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娜.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法律规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地方政府债务上升的原因探析 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隐性风险,防范

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因分析

1、地方政府监管体系比较弱化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监管独立性较差, 无法全面履行监督职能;地方政府国家审计机关几乎失去法律赋于的独立性, 大大降低对财政性资金监督职能;地方人大也没有对这部分融资履行监管职能。地方政府监管体系比较弱化, 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现行监管体系之外, 管理信息透明度严重缺失, 导致中央政府无法获悉地方政府负债的准确性, 这样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2、地方政府内控环境尚不健全, 难以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

所谓内控环境指对政府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统称。如, 行政管理的理念及所采取的措施;预算管理情况;人事政策;内审机构的设置情况。在地方乡镇政府,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设立审计机构, 乡镇政府内控环境比较薄弱, 导致对负债率有所失控, 对财政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3、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虚报政绩等不良的工作作风没受严格监察

法律意志比较薄弱的地方政府领导容易凭个人意识运行而触犯国家法律法规, 做出违法违纪行为。如, 私自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贷款垫付税款虚报政绩;虚列支出、变相挪用专项资金随意列支财政预算资金等等, 结果往往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 造成地方政府赤字和债务增加。

4、从预算管理情况看, 目前有的地方政府缺乏预算管理, 如有些乡镇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乡镇预算管理尚未纳入程序化、正常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导致预算支出较随意, 支出结构不合理。县级政府预算管理只是预算加估算尚未细化管理, “越位”和“缺位问题仍然严重。

5、地方政府投资过热, 盲目投资, 管理上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粗放型地发展, 高收入、低产出、速度快、效益差的经济增长格局, 地方政府经济效益不佳, 严重制约财政收入增长。政府性资金在营运上, 缺乏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 在监管上无法可依, 导致资金运用效益差, 出现了“三边工程”、“胡子工程”、“豆腐渣工程”, 造成债务成本成倍地增加。有的地方政府往往出现投资过热现象, 凭着一股劲、一股风, 一哄而上, 这样过急行为因缺乏法律约束往往会出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从而出现了大量债务。

6、短期化行为导致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新上任的地方领导, 任期时间不长, 往往出现短期化行为, 地方政府领导一任三年或五年, 有些刚上任的领导没有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客观速度, 想在任期内使政绩立竿见影, 在短期内举债应急, 使用大量资金用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任期满升迁之后, 留下一大堆债务, 地方政府就“雪上加霜”。

7、地方政府债务分布的复杂性和形成动机的多样性, 给监督管理带来很多难处

地方债务监督管理难点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分布分散, 分布点较多, 难以从总体上掌握其增减变化及变动趋势;跨年度较长, 种类繁多, 难以逐一审查;核算的账户具有隐蔽性, 不易被发现;涉及的经济业务对象错综复杂, 有的是内部之间形成的“三角债”, 有的是上下级政府间往来而形成具有多种性质的债务;形成的动机具有多样性有的是滥用职权而形成的, 有的部门之间相互调剂资金而形成。以上这些因素, 造成对债务从合法性的检查和评价带来很大难度, 影响了管理监督的力度。

二、克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措施思考

强化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管理, 提高监管力度控制地方政府负债率上升尤为必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依法建立投资决策问责制, 解决好谁问责、问责谁和如何问责的问题, 加强对债务的监督力度。

2、确实地把乡镇的资产负债率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发展有严重的经济问题, 应追究其经济责任。

3、依法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

借鉴国外做法经验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美国法律规定负债率 (州政府债务余额/州内生产总值) 警戒线在13%—16%, 债务率为90%—120%, 俄罗斯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借贷额不得超过“俄联邦体制下各自预算体系的收入总额”。

4、我国可参照日本和法国的做法, 立法允许地方政府按规定的程序发放地方政府债券施行公开融资。

有必要建立全国性

5、建立全国性债务危机的处理机制, 及时化解债务危机, 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

结语

债务探析 篇8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由省、市、县、乡四级组成, 相对应的地方政府债务也有四级政府负债。一般来讲, 通过借债融资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常规性的手段, 但是任何一个债务主体对债务规模有一个容忍度, 只有适度的债务才能带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即过高的债务亦需要地方政府承担较高和成本支出和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结果, 截止目前, 我国处于财政赤字的基层县份达43%, 而且不同区域的省、市面临的债务压力和风险均不相同, 而且债务负担和风险随政府级别的降低而上升,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层级越低的政府的债务增速越快。

2 产生的原因

2.1 分税制改革不够深入, 权责不对称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进行了重新划分, 财税权利大幅收归中央政府, 而事权承担主体主要为地方政府。在税制改革初期, 由于改革的不够深入, 并没有对各级政府间的财税分配进行明确划分, 上级政府都倾向征收操作简单、税源多和税额大的税种, 而公益性、服务性的基本社会保障由下级政府承担, 这种地方上下级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不仅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更为严重的是投给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进而影响其财政收入, 就会导致地方政府陷入恶性循环, 加剧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2.2 没有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比较复杂, 中央政府的统计口径难以全面覆盖和适应全国各地区各层级政府的真实债务情况;其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会计上记账的准则是收付实现制, 限于或有债务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确认情形, 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政府财政债务风险情况;最后, 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各级政府披露的债务信息不够全面、详细, 连作为审议预决算的各级人大难有获取有效的债务信息进而对债务规模及结构进行合理评判, 更无法指望普通百姓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对政府债务进行监督和预警。

3 风险化解的思路

3.1 明确责权, 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功能,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首先, 事权划分科学化, 尤其是在公共产品领域, 按照“谁受益, 谁承担责任”的原则, 国家安全等国家层面的由中央政府承担, 县级区域受益的由县级政府承担;其次, 财权分配的合理化。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的征收以中央政府为主导, 营业税的征收以省、市级政府为主导, 而财产税的征收以县级政府为主导;最后, 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有效弥补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

3.2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预警、管控机制, 促进债务良性循环

首先, 构建一个科学、有效、适合当地情况的政府财政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将地方政府财政的信息应用到风险预警机制, 可以有效、实时的监控和了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变动情况, 进而警示当地政府针对性提早采取相应对策, 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 为有效管控地方政府的债务, 应强化债务项目管理。最后, 应及早建立偿债基金, 确保顺利清偿地方政府债务。

3.3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准则之一

权责发生制内在的要求在当期产生的现时义务都要作为当期的负债予以反映, 而不考虑是否在当期发生收付行为。在此准则下, 资产负债管理主导预算管理体制, 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因此, 通过完善资产负债的管理体系, 使之各项债务指标真正能发挥效用, 为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和化解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

3.4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充分、全面的披露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活动收支情况, 尤其是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隐形负债的担保、补偿地方国企等方面的信息。如果上述信息能够充分的、全面的、及早的被普通百姓所接触, 并接受和及时回复普通百姓的质询, 对其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全流程的监督, 可以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 进而督促其对债务资金的高效应用, 也可以规避可能发生的寻租行为。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面临的风险较大, 尤其是随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愈发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现状后,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挖掘其产生的原因, 进而对债务风险的化解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忠林.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改革出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2

债务探析 篇9

关键词:希腊,债务危机,国民健康,应对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历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由此引发的希腊债务危机使原本脆弱的希腊卫生系统再遭重创,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再寻求私人医院照顾,致使其公共卫生体系不堪重负[1]。本文概述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并对希腊政府为克服债务危机引发的健康危机而作出的努力进行讨论。

1希腊债务危机发展历程及其后果

1.1希腊债务危机发展过程

2001年,希腊申请加入欧盟。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的3%、负债率低 于国内生 产总值的60%。然而,当时希腊经济距这两项标准相去甚远。为了达标以进入欧盟大家庭,希腊政府采用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为其设计的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掩饰了大量赤字,从而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然而,纸包不住火。到了2009年10月,新当选的希腊政府领导人不再掩盖前任政府的债务问题,忽然公开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10月21日,希腊政府重新向欧洲统计局递交统计数据,取代10月2日递交的数据。新数据的修改范围涉及到2005—2008年以及2009年预计的政府赤字和公共债务。同时,新任政府也填补了预期3.7%到实际15.8%的GDP财政赤字[2]。12月7日,标准普尔警告,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将从A-下调一级,8日惠誉干脆直接宣布下调希腊主权债务等级至BBB+,21日希腊10年期国债利差拉升到264个基点。希腊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演变为债务危机。

1.2希腊债务危机的后果

希腊政府推行的高于其财政负担的福利政策使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居高不下,再加上世界金融危机的渗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应该说是在所难免的[3]。当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愈发明显时,希腊政府贷款数目也急剧膨胀,以致达到无法支付的水平。在其他弱不禁风的欧洲国家里,债务被银行和基金组织所持有[4],国际机构害怕希腊无奈拖欠债务,由此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希腊债务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内自身的经济政治,更严重影响到欧盟利益。欧元体系受到严重挑战[5],危机蔓延到周围PIGS四国等,甚至影响到中国的对欧出口贸易。

2009年底至2010年4月,希腊政府先后出台了四轮财政紧缩措施,实施自救,但未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希腊政府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2010年5月2日,希腊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救助方案达成协议,希腊将在未来3年获得1100亿欧元的资助。按照计划,救助贷款的第五批款项将在2011年6月底前拨付,但由于希腊未能按期完成削减赤字和经济改革目标,于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希腊在7月3日前通过新的紧缩方案,2011年10月终于再次达成共识,希腊得到1300亿欧元贷款资助,以苦撑困局。

2希腊债务危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

希腊自2010年得到国际组织帮助后,国内情况愈显糟糕,危机加剧 势头越演 越烈。成年 人失业率 从2008年的6.6%上升到2011年的的16.6%,年轻人的就业情形更为糟糕。希腊的经济萎缩在2013年仍在继续,2008—2012年期间,经济下滑率已达到20%,政府对2014年的经济发展无任何规划。为得到贷款资助,希腊政府在严格的控制下,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手段无非是减少公共开支和提高税收。而这正是危机加剧的直接导火索,并使希腊的卫生保健领域受到重创,对国民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2.1债务危机对国民健康的直接影响

2.1.1公共卫生支出减少,吸毒者增加2009年,研究表明财政紧缩计划在公共卫生支出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帮助的国家,社区卫生伤痕累累,公众健康状况不堪入目[6]。希腊的情况正是如此。据雅典医学协会官员估计,除了床位数和重症监护中心机构数的削减外,26000名公共卫生工作者将失去工作,以及医保支出严重减少几十亿欧元。前任卫生部长承认,希腊的公共管理支出费用似乎是用屠夫的刀来削减的,其负面效应已开始浮出水面。

一个最重要的恶性变化,就是希腊国内吸毒者数量日益增多,脆弱人群的健康受到极大威胁,艾滋病毒感染率显著增加。数据表明,2011年新感染者人数与2010年相比增加52%,有一半的增加据观察归因于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的数量。据希腊毒品监控中心估计,海洛因使用者在2009年就增加了20%。2013年的初次统计数 据也表明 人口的肺 结核发生 率已是2012年的两倍多。2009-2010年间,由于预算削减导致三分之一的街道工程计划被迫减少;2010年10月,在对275名吸毒者调查时,发现85%的人没有戒毒康复计划。很多新病毒感染者数量也与卖淫(以及相关不安全的性行为)的增加有关。一项权威报告也指出,那些故意自体感 染者每月 可获得700欧元的利 益。2013年6月底,希腊新任卫生部长在其第一次 演讲中,再次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法案,强迫性地给吸毒者、妓女及移民做政策监督下的相关传染病情况筛查。该行为不但缺乏道德,而且适得其反,在艾滋病暴发期间,它阻碍了有关边缘群体的实验测试[7]。联合国艾滋病调查小组已放弃该法案,因为“它会证明侵犯人权的合法性”[8]。

2.1.2公众项目和公立医院预算投入减少希腊政府对公众投入预算的减少,直接导致一些公共卫生项目不得已缩水,如蚊虫清除计划等。结合其他因素,使得当地疟疾传播广泛,这无疑威胁到广大普通市民的健康。2011年,希腊就发现了区域性疟疾传染病,这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希腊首次暴发疟疾。医生德扬认为,这与雅典政府削减卫生领域开支有关联:“由于削减经费,一些农田没有喷洒杀虫剂,以至于蚊虫肆虐,传播病菌。”紧缩政策的持续进行,使得公立医院的预算也大幅度减少,2009年到2011年间就降低了26%。希腊政府本该增加其支出,然而却呈现下滑的趋势。而且,公立医院欠钱不还的恶名声远扬,2011年的数据显示,希腊公立医院无论是接诊的患者数量,还是实施的手术数量每月都在增加,拖欠贷款导致雅典和萨洛尼卡的大型医院面临严重的医疗用品短缺,供货商已不再向公立医院提供注射器、氧气面罩和手术帽等基本用品,甚至连医用纱布都没有,而癌症治疗遇到的困难更是令人不安。这使得绝大多数希腊公立医院濒临破产,在农村地区,由于药品与医疗设备缺乏,卫生工作更是举步维艰。

2.1.3药品严重匮乏受到危机的影响,成千上百的药品出现严重匮乏[9]。2012年初,病人在外面排着队寻求自己的处方药,他们拿着的是钱,而不是社会服务资金的收据,使大量病人必须提前付清现金,才能拿到药品,接着从社会保险资金那儿得到该有的钱。不过,所买药物也并不一定是他们所需要的,而且有些药价格昂贵,消费者根本付不起。根据希腊药剂师协会的报告,大概有500种常用药物供应短缺。其中,包括治疗高血压,胃肠疾病,肾脏疾病,止痛等药物。而药剂师经常互相交换药物,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希腊财政状况堪忧,没有付清的账单和低利润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是国际制药公司就减少了向希腊的药物供应。

2.1.4病人付出成本增高,健康保险削弱虽然诸如“维持医疗保障全覆盖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之类的华丽语言也出现在救助协议中,但几项新的政策迫使病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直接导致希腊医疗保健可及性的减少。2011年,门诊费从之前的3欧元涨到5欧元。某些药物的共同承担费也增加了10%,如果病情严重,费用会更多。另外,在2月会引用额外的25欧元住院费,不过在相关压力下才有所收敛。但是,潜在的就医成本一直存在,比如电话预约医生的价格有所增加,这些都限制到病人对医疗机构的就医途径。

希腊的失业人口自2009年以来逐年上升,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人也随之迅速上升,因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与就业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健康保险的削弱,使得那些本应该有资格获得保障的人最终没有得到失业救济基金。为了解决需求问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街道诊所迅速涌起,而且规模得到扩大。对弱势群体来说,这是极大的利好。危机之前,此项服务更多是针对移民人口,但根据世界医师学会评估,希腊市民去诊所接受服务和药品治疗的比例从危机前的3%-4%瞬间上升到危机后的30%左右[10]。可见,希腊人对它的依赖程度有多大。

据欧盟统计观察,2011年医疗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与2007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其中老年人居多。分析其原因,经济萎靡是主要的。市民收入减少,交通成本提高,交通不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市民的流动性大打折扣。危机前有的人有能力去私人诊所看病,现在需要跑很远的路去享受公共医疗服务了。

2.2债务危机对国民健康的间接影响

2.2.1儿童及孕妇健康受到威胁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失业率的提高,使儿童健康同时面临很大的威胁。2012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强调,希腊儿童的健康和接受健康服务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11]。贫穷儿童的比例较前几年增长了22.2%,不合理的营养严重影响到儿童成长发育。数据表明,2008-2010年期间低体重的婴儿数量增长了19%。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孕妇产前健康服务有所减少,直接导致新生儿及后期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婴儿死亡率在2008-2010年间逆转性地足足增长了43%,可见其危害甚大。

2.2.2心理健康服务受阻,自杀者增多另一个严重影响涉及希腊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迅速的社会经济改变极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12],倘若没有良好的社会政策,事态会继续恶化。心理健康服务部门服务能力降低,使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实质性的改变,严重抑郁的人越来越多,2009-2011年间,每月企图自杀的人数增加了36%。虽然统计数据不全,但足够表明自杀人数在2007-2011年间增长了45%,而且女性自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经济困难,生活无奈,自杀行为不断增加。更有甚者,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计划也受到影响,国家投入的相关资金在2010-2012年间不断减少。

2.3债务危机的其他影响

尽管危机对健康不利的影响很多,但有些方面也得到改善,明显的就是在酒精的消费上。警方提供的数据显示,酒后驾车人数已经降低了[13]。总的来说,希腊人的健康情况让我们注意到,为应对金融债务危机,普通人付出的最终代价就是失去了获得保健与预防服务的权利,感染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增加,更糟糕的情况就是失去他们的生命。关注国民健康及医疗保健可及性,就是确保希腊债务危机不会进一步危害该国财富的最终来源———她的国民。

3希腊克服债务危机对国民健康影响的应对措施评析

面对债务危机引发的诸多健康问题,希腊政府官员却一直否认其采取的紧缩策略对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他们甚至还认为,这为改革腐败无能的社会公共部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会带来其长期的改善,宣称希腊的脆弱人群一直在接受健康照顾。然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报告却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希腊政府的紧缩措施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由于希腊政府紧缩政策对国民健康产生了明显的恶劣影响,欧洲委员会最近开始履行当初所签协议的义务,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估。希腊政府随之对此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2013年7月,希腊政府就卫生部改革计划与WHO签署了一 份协议,表明政府 需要WHO的能力处理目前由于卫生状况恶化带来的不良影响。9月,政府又得到欧盟结构基金的资助,启动了一项新的医疗券项目,计划在2013-2014年间要使230000人口受益。设计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那些失去医疗保健的贫穷病人的健康需求,尤其是那些越来越多的失业已2年或2年以上的人群。另外,没有医疗保险的个体可以申请医疗券,这个券可以使持券人在4个月的时间内享受3次初级保健服务,其中包括怀孕妇女产前检查[14]。

分析欧洲各国治理债务危机的措施,可以看到,通过立法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抵制金融自由化,加强金融监管,明显具有针对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倾向;而实行紧缩财政,削减社会建设和福利投入,剥夺普通老百姓已获得的部分经济社会权益,又具有告别社会党(工党)“左”的传统价值理念,向美英新自由主义理念及实践模式靠拢的意味。也就是说,希腊等欧洲国家似乎正在按“第三条道路”理念治理债务危机[15]。

一些专家认为,正是高福利导致了较高的财政负担,进一步产生主权债务危机。也有人提出3个理由反驳该观点:其一,从经济发展与福利制度发展的关系看,二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反向关系,福利制度往往是促进经济复苏、而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其二,欧洲存在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福利体制和以北欧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福利体制。在不同福利体制的国家,国家债务与福利制度的内在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在社会保险型国家,国家债务与福利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其三,即使是在福利国家的体制下,北欧、英国等典型福利国家未遭遇债务危机的事实,也充分说明欧债危机和福利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17]。

应当指出,希腊的福利国家体制与北欧、英国等典型福利国家有所不同。希腊福利制度形成于两战之间,上世纪80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其发展历程与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PASOK)有密切联系。其时,PASOK成为希腊主要政党,其总执政时间最长,给希腊带来民主社会主义理念,也成为推动希腊福利制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希腊福利制度过快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社会保障开支过大,经济增长缓慢,财政难堪重负,福利制度公平性和效率性也很不足。90年代后,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希腊政府把向欧盟靠拢作为其首要战略。为顺利加入欧元区,希腊必须保证财政健康,重组政府债务和改革福利制度也势在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福利制度建构与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庇护主义、民粹主义和父权主义等社会特征之间关系密切。

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为何欧元区危机始于希腊,而德国却能遵守财政纪律?对比研究发达国家的国家建构和公共部门现代化的动力可以发现,前者受困于庇护主义 (clientelism)、腐败、治理不佳及政府和社会中广泛存在不信任,而后者则依靠高效廉洁的政府成功地进入21世纪。为何有些国家的庇护主义比其他国家更盛行?原因在于引入现代制度的顺序不同,尤其是民主选举权。庇护主义是选票与政治支持之间的交易,目的是个人利益而非项目性政策,它不同于精英任免制,其中的庇护式使用场合有限、组织程度极低。福山认为,国家建构绝非易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有时,国家可能会利用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或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加速这一进程,但几乎没有先例表明,政治现代化可以一蹴而就[16]。

债务探析 篇10

一、现阶段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

1. 数量多但有逐年减少现象。

2009-2012年沪深A市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非常多, 共有898家, 其中603家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95家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但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从2009年的281家到2012年的186家, 逐年减少。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总体数量多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新债务重组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 给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预留了空间。但究其减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监管政策的严格, 以及近些年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 会尽可能把财务杠杆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也会选择其他更为隐蔽的方式调节利润。

2. 有部分存在连续年度的债务重组。

通过对2009-2012年沪深A市进行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的研究可以发现, 有65家连续三个会计年度都确认了债务重组收益, 其中又有21家更是在连续四个会计年度中都确认了债务重组收益。较典型的有上汽集团 (600104) 、中国中铁 (601390) 、淮柴动力 (000338) 和金城股份 (000820) 等。这说明, 有些上市公司在进行一次债务重组后并没有使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仍处于较高的财务风险当中。

3. 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比最大。

本文对2009-2012年沪深A市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根据证监会制定和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债务重组公司进行分类, 在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占比最大, 高达67%。其次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采矿业, 占比分别为7%、5%和5%。这说明, 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其他行业更高, 财务风险也更大,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高。

4. ST公司是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S、ST、*S T、SST、S*ST公司均视为ST公司, 对2009-2012年沪深A市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中ST公司所占比例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ST公司在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平均达到29.4%, 并且2010年达到35.2%。这就说明, ST公司是债务重组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上市公司很可能希望通过债务重组保住上市资质, 避免退市风险。

二、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1.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对2009-2010年以及2011-2012年沪深A股获得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 对比分析不同阶段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2. 模型与变量。

本文为研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式中, β0——常数项,

β—β——解释变量,

ε——随机干扰项。

(1) 被解释变量。Y: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程度, 即债务重组收益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2) 解释变量。 (1)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OP:营业利润, 是指消除规模影响以后的营业利润, 即营业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OCF: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为上市公司各年年报披露的数值;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为上市公司各年年报披露的数值。 (2)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DR:上市公司发生债务重组当年年初的资产负债率。 (3)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SIZE:公司规模, 为平均总资产自然对数;AGE:上市年限, 即t年年份减去上市年份后再加1 (上市当年不足一年的均算作一年) 。 (4) 证券市场的监管。ST:交易状态, 即如果上市公司在t年为ST、*ST、S*ST、SST、S公司, 取1;否则, 取0。

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的影响因素, 所以选择以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依据, 并按照以下标准对其进行筛选: (1)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由于金融类上市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要求与其他上市公司差异较大, 所以要避免其影响结果。 (2) 剔除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并且要求上市公司至少有连续四个年度的财务数据。完成以上步骤后, 得到2009-2010年 (样本一) 和2011-2012年 (样本二) 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分别有274和233家。本文所有财务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均来自于巨潮资讯和Wind金融数据库, 所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EXCEL2010和SPSS19.0。

4. 研究分析。

(1) 描述性统计。首先对两个样本组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各个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 然后从四个方面得出如下结论: (1) 经营业绩。从营业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 两组样本的平均值都不高。OP的平均值分别为0.021和0.027, ROE的平均值分别为7.12和3.05。这就说明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能力都不佳, 经营状况都不理想。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来看, 样本二的均值比样本一的略高, 2011-2012年的最高值为9.27, 表明在2011-2012年现金周转好的公司也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 (2) 负债水平。2011-2012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要明显高于2009-2010年, 高达76.7%, 最高值竟达到2945.4%, 并且其中有10家公司的ROE超过了100%, 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状况。这说明2011-2012年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的总体负债水平以及财务风险都要高于2009-2010年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这还进一步说明2010-2012年债务重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不佳, 更渴望通过债务重组来改善资本结构, 摆脱财务困境。 (3) 治理结构。两组样本的平均上市年限都较长, 分别约为12年和14年, 最长的达到23年, 这说明上市年限越长的公司, 经营业绩越差, 越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 证券市场监管。样本一中S T公司的数量略多于样本二, 占比分别为22.6%和18.5%。这说明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中, S T公司为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特别处理, 达到“摘星脱帽”的目的, ST公司很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2) Pearson相关分析。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 清楚的揭示了各个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发现下述一些现象: (1) 两组样本的营业利润以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都与上市公司的交易状态呈显著负相关, 并且样本一的显著性要高于样本二。这说明经营业绩越差的公司越可能是ST公司, 为了“摘星脱帽”, 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2) 两组样本的资产负债率都与公司的交易状态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财务杠杆高的公司, 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 被ST的可能性较大。并且样本一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上市年限呈显著正相关, 样本二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也会在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影响公司的财务风险, 增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 (3) 两组样本的交易状态都与公司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与上市年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年限长、规模较小的公司, 一般治理结构较差, 被ST的可能性较高, 从而利于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

三、提出建议

1. 健全债务重组准则。

要健全债务重组准则, 首先应该确定“财务困难”的量化标准。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才能方便界定债务重组行为, 防止上市公司随意达成债务重组协议进行盈余管理。其次, 完善对债务重组事项的披露。制定完整的披露要求,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建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由于现行《债务重组》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因此,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重要性也得到提升。在评估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提供持续经营能力证明等相关资料时, 评估机构应该保持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 发挥其权威性和独立性, 为债务、债权公司确定客观合理的公允价值, 提供科学的信息, 维护交易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

3. 完善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增加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 使高层管理者在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 更加关注公司的利益。由此促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促进公司的长足发展。

4.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债务探析 篇11

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研究发现当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较美国和日本严重与其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比例高、国外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短期债务占比高、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高等情况。不合理的政府债务结构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纷纷采用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确保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也因此埋下了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2009年底,由于希腊隐瞒财政赤字问题的公开,引发了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迅速传染并导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也大幅度攀升,至此,欧洲全面爆发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欧洲政府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2011年8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争论几近将美国联邦政府逼到了违约的地步;虽然债务上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问题也时刻为市场关注。与此同时,日本的中央政府债务也在不断攀升,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底超过了20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债务率最高的国家。

事实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快速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水平已经非常之高,如2007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政府债务率分别为64.4%、167.0%、103.1%、64.2%、65.2%,均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0%的警戒水平。只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债务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使得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发生了变化。而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差异很大,如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远高于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日本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表现不佳;但是市场对于欧洲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却远高于日本和美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欧洲统一货币的不稳定性有关,而各国政府债务结构自身的特点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表1 各国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

政府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结构与美国、日本相比,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偏高,如果将欧洲或者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各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来看,则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太高,且没有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国债务水平;二是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比例偏高,欧洲国家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的比例多在5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0%左右,日本则仅在5%左右;三是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偏高,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的短期政府债务均高于日本和美国。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尤其是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其自身政府债务的结构就具有很多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四是部分欧盟国家但非欧元区国家存在大量以欧元发行的政府债务,一旦这些国家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势必将对欧元以及欧元区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这些国家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债务危机并最终化解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的现状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对处理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

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情况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

欧洲各国中央政府债务一般占据全部政府债务的大部分,与此相比,日本和美国同样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将欧盟或者欧元区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将各成员国看作地方政府的话,则意味着欧洲的政府债务基本上全部是地方政府债务,同时由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等对各成员国的制约作用很有限,目前仅有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也早已被各国突破,并且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对各成员国政府债务的有效监管制度。相比之下,2009年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为2.68万亿美元①,约为美国GDP的19%,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并且美国联邦政府并不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因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允许州和地方政府破产的,因此市场预期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波及到联邦政府,这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隐性担保的作用,但由于日本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举债和偿债管理制度,且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并不大,如2007年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约为74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14%,因此,市场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对也并不担心。相比之下,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地方自主权较大的联邦制国家,以西班牙为例,2012年西班牙的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向中央政府寻求救助而造成的。

表2 各国中央政府债务占全部政府债务的比例(%)

(二)政府债务的国外债权人结构

从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所占比例来看,欧洲国家的比例普遍较高,多数国家都在50%以上,并且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多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持有。于是导致了一旦某国的政府债务发生危机,势必将导致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是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相对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欧洲国家之间的政府债券交叉持有,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将对整个欧洲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的政府债务多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所持有,国外债权人所持日本政府债券占比仅约5%左右,政府债务问题对外的影响面很小。美国的政府债务大约三分之一为美国养老基金等政府账户持有,三分之一为国外持有,且国外债权人中多为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政府所持有,相对比较稳定,另三分之一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持有,其缓冲的余地也相对较大,另外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且美国国债的流动性最好,因此美国政府债券的国外债权人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风险预期很低。

表3 各国政府债务中国外债权人所占比例(%)

表4 各国政府债务中短期债务所占比例(%)

(三)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

从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短期债务(一年期及以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2010年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的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分别为17.9%、22.9%、15.9%、26.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一般来说,短期债务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中期债务(1-10年期)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债务(10年及以上)用于平滑债务结构。债务期限越短,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成本越低,债务期限越长,则成本越高。但是短期债务所占比例过高,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预期逆转,则很容易使该国政府债务被投资者抛售,导致债务到期收益率攀升,对政府的再融资产生重大影响,也进而会影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四)政府债务的货币发行结构

从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结构来看,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以本国货币即欧元来发行的,欧元区外的欧盟国家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英国,完全以本国货币来发行债务,2011年英国的政府债务100%以英镑的形式发行;另一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以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较低,2011年保加利亚以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占比仅为26.2%,罗马尼亚为 40.6%,匈牙利为48.2%,大量的政府债务以国外货币(主要是欧元)的形式来发行。同时,欧元虽作为欧洲17国的统一货币,但由于各国没有货币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因此即便欧元区国家以欧元发行的货币亦与其他国家以外币发行的债务性质相差无几。而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需要随时应对汇率、利率等波动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风险(对于欧元区国家不存在汇率风险,但存在利率风险,对于非欧元区的欧洲国家以欧元发行债务既存在利率风险也存在汇率风险)。而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也主要是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发行。也就是说,经济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其政府债务均是以本国货币发行的。

表5 主要欧洲国家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形式(本币占比%)

三、结论和启示

从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结构对比来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国外债权人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短期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和以非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等特点,这几方面特点使得欧洲政府债务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因此提高了对欧洲国家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这也是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对我国处理政府债务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要从总体规模上对政府债务进行控制和管理,也要在政府债务的结构上进行控制和优化。

一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2008年底仅为55687亿元,到2010年底已上升到107175亿元,仅两年时间上升幅度接近100%,地方政府债务增加速度太快。2010年中央政府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大大超过了中央国债余额,并且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既没有有效的前期监管措施,又没有后期处理经验,这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财政乃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便是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中央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制度,而在单一制国家中,由于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和地方政府道德风险的存在,如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要从规模上加以控制,又要从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完善。在规模上,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化解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上限、发行方式、使用用途、还债途径等制度和政策,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总量、还债都能够进入有序和透明的轨道之中。

二是要控制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比例。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政府债务的国际购买,因此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国债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居民和商业银行等国内机构。而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和居民等。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境外发行债务的规模将逐步增加。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国外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购买与抛售造成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

三是要合理配置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我国的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债务为主,如2011年全年发行的1.54万亿中央政府债务中,期限低于1年的短期债务仅为613.9亿元,超过10年的长期债务为2020亿元,二者合计占全部发行债务的17.1%,其余超过80%均为1-10年期(含1年和10年)的中期债务。这样的期限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支出的需要。但是短期债务可以降低成本,而长期债务能够帮助平滑偿还期限,因此,我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短期债务的发行以降低成本,同时适当增加长期债务的比例,以平滑债务还款期限。而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10.71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中,2011-2015年每年偿还比例分别为24.49%、17.17%、11.37%、9.28%、7.48%,五年内偿还比例总计达到了近70%,由此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还债压力,因此可能给地方政府债务带来较大风险。

四是要坚持主要以本国货币发行政府债务。任何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都会受到所发行货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借入美元资金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但是由于美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美元的利率水平,这直接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以及国外资金的流出。由于这些外债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从美国借入,最终使拉美国家外汇储备耗尽,无力偿还国外债务而不得不选择违约。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持续攀高,拉美国家货币普遍贬值,银行业也损失惨重,极大地冲击了之前的经济发展成果。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某个时间段以外币发行债务能够获得更低的成本,如当前美元的利率大大低于人民币的利率,如以美元发行政府债务,其债券利率势必低于人民币的债券利率,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受到汇率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维持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的考虑,要坚持以人民币作为主导的发行货币。另外,从加快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民币发行政府债券,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本身对于增加人民币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所得。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刘迎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

[3]秦凤鸣,王旭.欧元区主权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

[4]魏加宁,唐滔.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综述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债务探析 篇12

一、欧美债务危机对电子商务业的威胁

当前,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几乎波及全球,不确定性增加,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攀升,全球CPI普遍增幅扩大而PMI普遍下滑,消费和投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各国经济复苏速度放缓,严重破坏了企业发展的外部经营环境,电子商务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

1、贸易保护主义限制电子商务的业务扩展。

为了解决债务危机问题,欧美国家已经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通过提高关税、加强管制等手段对进出口作出了诸多规定,对我国出口的商品抵制日趋增多,如对中国铜版纸、自行车及自行车零件、玻璃纤维织物、墙砖和地砖、马铃薯淀粉等提出的“双反”。而欧美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仅2011年以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就占全球贸易中的10%左右,随着欧盟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日益强硬,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而对电子商务赖以生存的企业影响进一步加升,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削减对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海外注入我国电子商务业的资本也呈大幅下滑态势。目前,这些影响已经延伸到整个B2B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生态链,导致我国电子商务业发展速度减缓,市场交易额增幅缩小,严重破坏了我国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步伐和态势。

2、汇率波动导致电子商务业盈利率下降。

欧美债务危机的肆虐,导致欧盟国家和美国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衰退迹象,而我国经济尽管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凭借自身优势以及正确政策的实施和选择,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这些变化重挫了国际市场信心,继股市大跌后,多个市场货币汇价均开始回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加剧了美元和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价值日益攀升,这就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我国电子商务业商品在欧美地区的价格,降低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电子商务业商品的需求,导致我国电子商务业的出口业务量下降,盈利能力也受到严重冲击。同时,在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下,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波动性加大,而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结算工具主要是欧元或美元,我国企业可能承担较高的汇兑风险,面临汇兑损失,进而导致企业的盈利率下降,严重威胁到电子商务业的发展。

3、低流动性资本市场导致电子商务业融资难。

欧美债务危机的破坏性不仅直接传递到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同样也会影响资本市场。为了应对和解决欧美债务危机的破坏,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产生收缩,企业融资困难加大。截至2011年8月,我国央行在年内通过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发行央票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的影响,在2011年上半年全球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均多次出现资金净流出。这些都限制了我国的货币流动性,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业出现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来源减少,融资额降低,甚至无资可融等困难,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已出现资金链的断裂,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业的投资下降,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现象等严重问题。

二、欧美债务危机为电子商务业提供的机遇

尽管欧美债务危机严重威胁到我国电子商务业的发展,但其影响也具有“双刃剑”的功能,在阻碍我国电子商务业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电子商务业的活力细胞,为整个电子商务行业也带来了市场发展机遇。

1、电子商务业市场机会增加。

电子商务的应用,通过大规模定制和大规模协作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消费者网络购物快捷方便、节省开支、能耗降低等优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已受到高度重视,产生较高的需求诉求和市场机会。在欧美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下,特别是各国依据经济形势所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等,许多企业既要开源又要节流,经过成本和效益权衡后,大大提升了应用电子商务降低经营成本的意愿,广大消费者也为了减少开支而增加了网络购物频率和规模。有报道显示,我国有1000多万家企业已经或者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用户,不仅大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率达到90%以上,而且中小企业网络接入率也已接近90%。

2、电子商务业转型意识得以提升。

我国电子商务业因其在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成本管理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深入市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出口创汇能力逐日提升,现行的发展方式也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在欧美债务危机下,国内电子商务业凸显出疯狂扩充、同质竞争和推广费用猛增、净利微薄等问题,我国电子商务业依靠出口和海外融资来提升发展速度和空间的可能性已大大减低。同时,在欧美债务危机带来恶化的全球经济环境里,电子商务终端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商品需求提升,对产品考察的侧重点从价格向品质倾斜,对市场信息、商品信息需求也与日俱增。而国内电子商务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少附加值,删选优质产品和企业的难度大,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严重降低了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导致诸多市场机会的丧失。目前,这些问题也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且正重新审视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方式,电子商务业转型意识日益增强,转型探索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3、国内定向宽松政策成为电子商务业发展助推器。

早在欧美债务危机之前,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应用,并且出台了诸多发展规范。当前,电子商务又作为企业乃至国家应对经济环境恶化的有效手段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即将颁布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电子商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步骤和要求。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电子商务业的工作任务就是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重点鼓励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等。这些有关电子商务业发展规范和保障措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了欧美债务危机下电子商务业良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电子商务业海外投资机遇和效益增加。

在应对欧美债务危机过程中,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已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维护能力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在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方面正树立起一个榜样。在此背景下,海外的商贸代表频频向中国投资者求助推动其业已疲软的经济,而海外电子商务需求增速较快,与2009年相比,2010年巴西、墨西哥等在线网络销售提升106%,这就为我国电子商务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技术、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创造了机遇。同时,电子商务业在海外的投资将随着欧元和美元的贬值,不仅能够降低投资成本,缩减经营成本,而且还会受益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低廉的企业税率,绕开欧盟等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系列关税和配额,进而提高电子商务业的经营效益。

三、电子商务业应对欧美债务危机的发展策略

1、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多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业一味地以增加投资来扩大规模,趋同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下,资金来源受到制约,信用危机剧增,国内电子商务业转变发展方式显得十分迫切。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业应充分利用诸多在前期发展较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生意宝等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的渠道商、物流服务商、软件服务商等,为未来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客源基础,发展新型业务如移动商务、云计算、新型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信用信息认证、数字认证、在线软件服务等,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完善搜索引擎功能,提高线上支付速度和安全性,加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开发,改进配送方式等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模式,以拓展电子商务应用广度和深度来扩大规模。

2、审慎选择融资渠道。

资金问题一直是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欧美债务危机所造成的恶化的金融市场上显得更加突出。当前,可供国内电子商务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母公司资金注入、上市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不同的融资渠道有不同的要求和条件,国内电子商务业要获得发展资金必须审慎拓展和选择融资渠道。对于银行贷款,因其有严格的资信审核,而电子商务企业多是新生企业,尚没有足够的资信历史取得银行信任,银行的贷款意愿严重缺乏,不宜作为主要融资渠道;对于母公司注入资金,因电子商务企业的母公司也多是正处在发展阶段,自身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资,也无法满足融资需求;在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渠道方面,因上市和发行债券需要进行严格审查,需要企业取得上市和发行债券资格,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经营方式,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达到上市要求和取得发行债券资格,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在风险投资方面,因电子商务业具有高增长、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对风险投资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较易获得资金注入,可作为主要融资渠道。

3、提高非系统风险防范力度。

目前,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主要有政策、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系统风险和管理、经营、运行等方面的非系统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依靠电子商务企业提高自身实力来防范,而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实力又在于企业构建高度有效的管理、经营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是企业通过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企业的风险管理关键是做好非系统风险的防范,在欧美债务危机施虐时期,电子商务企业非系统风险管理显得更加重要。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非系统风险防范和管理上,不仅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构建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机制,关键是要构建基于信息准确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基于商业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和结算流程的经营体系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运行机制,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决策能力,促进企业协作能力提升。

国内电子商务业在应对欧美债务危机、加快产业振兴、促进企业发展、拉动内需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效用已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各级管理部门的认同和重视。但因其是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内涵和外延又相当复杂多样,为使电子商务业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乃至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广泛地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实现电子商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尽管欧美债务危机的肆虐使得我国电子商务业面临业务扩展受限,行业盈利率下降,融资困难等问题。但同时也为国内电子商务业提供了市场机会增加,转型意识得以提升,获得定向宽松政策扶持,海外投资和效益凸显等机遇。因此,国内电子商务业应积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审慎选择融资渠道,提高非系统风险防范力度等措施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电子商务,机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美欧债务危机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J].IT时代周刊,2011,(18).

[2]廖瑗瑗.21世纪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1,(23).

[3]高婧扬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

【债务探析】推荐阅读:

债务审计07-17

债务经营06-08

企业债务06-15

农村债务06-19

债务契约06-25

债权债务06-28

公司债务08-03

债务期限08-04

债务认定08-05

国家债务08-06

上一篇:大华项目下一篇:体育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