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个人债务

2024-08-28

一方个人债务(精选3篇)

一方个人债务 篇1

在执行程序中, 对于法律文书直接确定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债务的, 直接执行夫妻共同财产没有任何争议。但如果法律文书仅确定夫妻一方为义务主体, 夫妻共同财产能否作为被执行财产?尽管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在执行实践中, 对能够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 直接执行夫妻共同财产是通行的做法。但若不能确定夫妻共同债务, 或者法律文书未确定一方为履行义务的主体,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 依据法律规定执行, 不能一概而论。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

在执行中应否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首先要弄清执行的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婚姻法》第41条规定, “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 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由此, 夫妻共同债务是夫或妻一方或双方为了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具体意见》规定: (1) 夫妻双方约定的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擅自资助与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独立筹资从事经营活动的, 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 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除此之外, 均为夫妻共同债务。

根据《婚姻法》第1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 (二) 》第12条、第14条的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范围: (1) 工资、奖金; (2) 生产、经营的受益; (3) 知识产权的受益; (4) 继承或赠与的财产, 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5)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包括:1) 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2)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3)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明确了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置权。《婚姻法》第18条, 明确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 (1) 一方的婚前财产; (2)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 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 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除当事人约定外, 夫妻婚前的个人财产不再随着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自动转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第19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夫或妻一方对外所欠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 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清偿对外债务与夫妻处分共同财产的冲突

夫妻处分共同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其约定或法院判决、调解均不得对抗债权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如无特别约定, 夫妻财产适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对共同债务都负有连带清偿责任。这种连带清偿责任, 不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之间的约定无效, 否则将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 夫妻之间离婚时对财产的分割, 只能对彼此内部有效, 不能向外对抗其他债权人。债权人仍然有权就原夫妻所负共同债务向原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偿还。在执行程序中, 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原则上适用上述规定, 但是, 对于夫妻之间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其约定仅仅对夫妻双方有约束力, 即使法院的离婚判决书、民事调解书确定了当事人就共同债务的处理约定的, 也不能对抗其他债权人的权利主张。这点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18条中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当事人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离婚判决, 就财产分割的处理对夫妻双方有约束力, 但不能对抗其他债权人。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 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同时,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债权人要求执行夫妻中的任何一方, 只要能够证明该债务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债务, 且不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即可, 至于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被执行人负举证责任。

三、夫妻共同财产执行的具体径路

1. 法院判决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责任的,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2. 生效法律文书只确定夫妻一方承担责任, 分别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1)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2) 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 仅执行负履行义务一方的财产。

3. 生效法律文书只确定一方承担责任, 但按照《婚姻法》

的规定应为夫妻共同债务, 双方离婚的, 也应分别情形进行处理: (1) 夫妻双方对该债务进行了约定, 由一方负担, 并告知债权人的, 不应当执行夫妻共同财产;未告知债权人的, 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责任。 (2) 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后, 夫妻双方经法院判决、调解或协议离婚的, 不论财产归谁所有, 原属夫妻共同财产的, 该财产仍得以执行, 共同财产执行完毕仍不能全部履行义务的, 夫妻双方均负继续偿还债务的义务。 (3) 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前, 夫妻双方经法院判决、调解或协议离婚的, 对共同债务仍应以原夫妻共同财产偿还, 财产执行完毕仍不能全部偿还债务的, 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主体继续偿还债务, 另一方不再负继续偿还债务的义务。 (4) 如果夫妻双方恶意逃避债务的, 债权人可申请法院撤销对财产的处分行为, 法院执行机构可以以双方为共同被执行人强制执行夫妻双方。

一方个人债务 篇2

一方欠的债务离婚后另一方需要承担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男方欠下的债务离婚后女方要不要承担,要看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定,如果是共同债务的,女方要承担偿还的责任。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第二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应予支持。

第三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假离婚逃避债务怎样认定

借夫妻假离婚逃避债务案件的认定:

分清夫妻双方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至关重要,这是处理借夫妻离婚逃避债务案件的关键。如果夫妻双方确系因感情确已破裂而离婚,其财产分割不在本文所述。假离婚、债务人一方放弃债权,这是债务案件当事人经常惯用的逃避债务的方法。对来说首先要分清双方当事人是否是真离婚,什么情况下离婚,什么原因离婚,平素关系如何等等。判断夫妻双方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要从多方面调查。

(一)询问申请执行人。一般来说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比较了解被执行人的婚姻状况及家庭财产情况,是人民判断被执行人是否是借夫妻假离婚逃避债务案件的重要线索。但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有利害关系,对其提供的信息,执行人员应当慎重对待,结合其它信息综合分析;

(二)询问基层群众组织。居委会、村委会是群众基层性组织,他们最了解被执行人的婚姻状况、财产情况,且他们一般与被执行人无利害关系,提供的信息比较真实,是人民判断被执行人是否是借假离婚逃避债务案件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被执行人所在单位。

(四)被执行人的邻居。

(五)被执行人的亲友等等。

一方个人债务 篇3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个人债务;保证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09-01

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签订保证合同对外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究竟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提供保证方的个人债务,不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司法实践中对此都存在不同的看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而最高院[2015]民一他字第9号复函明确表示: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最高院复函中,对“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中的“债务”做了限缩解释,将其排除到“共同债务”之外,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最核心的是考察一方所负担债务是否用于共同生活。显然对外担保债务是否直接用于家庭经营、生活之债务,不能仅看是以谁的名义举债,所以是否构成夫妻共同债务,还应该根据举债的目的来认定。

所以,本文认为应当在符合现行司法解释的前提下,对夫妻一方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进行区分,只有满足特定情况才适用最高院[2015]民一他字第9号复函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

一、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的认定标准——目的论或名义论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对共有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夫妻一方有证据证明或者根据人民法院已查明的事实可以认定借款非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履行抚养和赡养义务等家庭共同生活或者家庭生产经营的,应认定为夫妻借款一方的个人债务③。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债务当属常态,而个人债务当属特殊情况。

1980年《婚姻法》采用目的论,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沿用目的论的区分标准。目的论是指通过判断举债的目的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来认定债务性质。最高院2003年公布的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却一改目的论,采用名义论。名义论是指只要债权人证明债务关系形成于债务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则认定为夫妻的共同债务,除非另一方能证明是属于个人债务的特殊情况。

笔者认为,面临保护交易安全和保护婚姻关系当事人利益的冲突,无论是目的论还是名义论都有失偏颇,应该在夫妻非负债方和债权人利益之间寻找一种公平合理的平衡点④。除了法律作出例如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特殊规定外,需要根据夫妻双方是否具有举债合意以及所负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加以判断。

(一)夫妻是否具有举债合意——同意或明知。

通常夫妻达成合意,无论所负债务是否用于家庭生活都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司法实践中对“合意”需要非举债方是明确同意还是明知配偶举债尚存争议。笔者认为对“合意”的认定应当结合合同相对应原则分析。合同第8条⑤确立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地位。如果夫妻一方未在合同上签字,而允许债权人向夫妻双方主张合同权利,明显有违合同相对性原则。如果一以贯之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任何一个合同之债都将夫妻列为共同被告,将会引起诉讼混乱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所以“合意”必须明确到签字认可,但是签字的形式并非一定是保证合同,可以是法律允许的一切形式。

(二)所负债务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当不能明确是否具有举债合意时,应当对举债的目的进行分析。举债若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当认定为共同债务。当然保证债务有别于传统债务,不是直接用于家庭生活,虽然保证合同是单务合同,但不等于提供保证不产生利益。享受提供保证产生的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共同债务。

(三)非举债人出具承诺函等书面材料的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虽然非举债人并未在保证合同中签字形成合意,但是向债权人出具书面承诺书、同意书等,该材料是否具有保证的法律效力,应当根据所载内容来判断。明确表示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保证义务,也构成保证合同。

二、结论

综上,夫妻一方对外提供担保形成的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应当分情况而定,如果存在举债合意,即虽然未在保证合同上签字确认,但是出具具有保证效力的书面材料,视为共同保证,债权人可向夫妻双方主张权利。若不存在举债合意,即不仅未在保证合同上签字,也没有出具任何保证性质的书面材料,或者虽然出具书面材料,但是根据内容判断并不具有保证效力的情况,应当根据非举债人是否享受提供保证产生的利益进行判断。若享受利益则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若没有产生利益,或者产生利益但非举债方并没有享受,则应当认定为保证方的个人债务。

注释:

①《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复函》([2015]民一他字第9号)对福建省高院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多数意见,即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

③《福建高院审委会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对外借款责任承担问题的会议纪要》(闽高法[2015]426号),明确“夫妻一方有证据证明或者根据人民法院已查明的事实可以认定借款非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履行抚养和赡养义务等家庭共同生活或者家庭生产经营的,应认定为夫妻借款一方的个人债务。”

④马翔:《保证人配偶明知保证之债的应否担责》,《山东审判》,2016年第2期

上一篇:区域特色农业下一篇:继续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