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农业(共12篇)
区域特色农业 篇1
摘要:庆阳市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具有一定的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但各县区区域优势发展不突出, 特色农产品发展盲目和随意, 存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比较优势的现象。本文结合十五年的统计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法, 对庆阳市各县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分析, 针对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各县应因地制宜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并构建了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区域优势布局。
关键词: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
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丰富, 绝大多数历史悠久, 享负盛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加快, 特色农产品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苹果、烟叶、黄花菜、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庆阳市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其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 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 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久享盛誉。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 具有“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之美誉。庆阳市还是中医药之乡, 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 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形成
改革开发以来,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的推进, 从2000年起, 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 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下, 农产品加工业由最初的无序发展逐渐进入一种规模化的经营, 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从2005年趋向于稳定发展, 然而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二、庆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
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是由该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 选择代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子, 即单产 (P) 、播种面积 (S) 作为基本变量, 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 由于这两者相互制约关系较强, 对两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 即可得到综合优势指数CC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
其中, 效率优势指数是指PAI (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 为各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
式中, Pij为i地区j种作物的单产;
Pit为i地区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j为背景区域作物j的单产;
Pt为背景区域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AI>1时, 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 i地区在该作物生产上具有产量相对优势;PAI<1时, 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 i地区不具有优势。
规模优势指数是指SAI (Scale Advantage Index) 为研究区域某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与背景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Sit表示i地区作物播种面积;
Sj表示背景区域j作物的播种面积;
St表示背景区域作物总播种面积;
SAI>1, 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1, 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处于劣势, SAI值越小, 劣势越显著。
1、庆阳市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为了对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以庆阳市作为研究的背景区域, 选择该地区特色产业:小杂粮、油料、苹果、杏、黄花菜、烟叶、羊、牛作为研究对象, 节选1991年、1995年, 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 计算出各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PAI) ,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SAI) 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AAI) , 同时为了消除各种指数的年际波动影响, 计算了各种指数十五年的平均数 (见表1) , 均值为八个县区的整体平均结果。
2、各县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各县区的位次, 其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各县区比较优势地区差异。
种植业农产品。就小杂粮和油料而言, 庆阳市各县区的差异不大, 发展较为均衡。比较突出的是西峰和宁县。从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看出, 在小杂粮的发展上西峰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规模优势均占据了领头的地位, 比较优势突出;而庆城和宁县虽然不具有综合优势, 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优势。而生产规模相对太小 (如庆城SAI=0.53) 是导致这些县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华池的油料作物中, 由于规模太小 (如镇原、华池) 导致了具有一定较强优势的效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从而使得综合优势过低。因此, 如果能扩大播种面积, 挖掘潜力, 则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粮食产量, 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水果产品。在水果的生产方面, 以苹果和杏为代表, 庆阳市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 尤其效率优势比较突出, 其中以华池的优势最为明显。在杏的生产方面, 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位列第一。而在苹果的生产方面, 效率优势尤为突出 (PAI=3.34) 但其规模却位列最后, 与其特别突出的效率优势非常的不协调。因此, 应该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 充分发掘苹果的效率生产优势, 重点开发水果产业的生产能力, 提高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农产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 庆阳市以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为其历来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比较优势分析看来, 环县的羊和宁县的牛优势远胜于其他的地县, 而对应的环县的牛和宁县的羊却位于相应位列的后位。所以, 这两县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 限制或放弃劣势产业的生产。
特色经济农产品。以黄花菜和烟叶为例, 黄花菜是庆阳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 知名度较高。从比较优势分析来看, 庆阳市整体具有黄花菜的比较优势, 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县就有西峰、镇原、庆城、合水、环县这五个地区, 其突出优势可见一斑, 且以西峰、镇原、庆城三地的优势最为明显, 而正宁、华池、宁县却非常不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正宁几乎没有一点在黄花菜方面的生产优势, 在这些地区可以放弃对黄花菜的生产。在烟叶方面, 就庆阳市整体而言不具优势, 但是正宁的烟叶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 同时镇原的烟叶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背离现象解析
庆阳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基本与其比较优势相符, 但是还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的要求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数县区妄图兼顾所有的特色农业资源, 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 从而没有按照优势来分工生产;二是部分地区面对市场的波动, 既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又把握不准市场行情的变化方向, 因而产生农业结构调整行为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导致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了比较优势的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比较优势不突出
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 而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 从而准确定位, 突出优势。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 各县区对本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还主要停留在凭主观经验和对对方的大致判断上。最多也只是将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建立在一种与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础之上, 从而可能出现选择上的失误。这可能是庆阳市农产品专业化变动背离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调整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的波动是绝对的, 而均衡则是相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 使之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均衡, 又从均衡走向失衡。正是这种价格的经常波动, 使得千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 该扩大什么该压缩什么。结果是盲目调整, 对原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已经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产品轻易地进行压缩、调减, 或者彻底放弃,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 从而造成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调整现象。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 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禀赋论, 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 对弱项可以放弃, 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 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 必须敢于放弃。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扩大小杂粮、水果和蔬菜的播种面积, 建立生产基地, 严把质量,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控制农村小企业的同构性。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 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黄花菜、苹果、杏、小杂粮、药材、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 进行规模化经营,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 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而庆阳市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各县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庆阳市整体平均来看, 已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有一些县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甚至是显著的比较优势;对于庆阳市平均水平显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 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有些地区已处于比较劣势。这就告诉我们, 对于在该市平均水平上显示具有比较优势, 可以扩大生产的农产品, 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应当扩大生产;相反, 对于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在这些产品上应当进行压缩生产, 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 (见表3) 。
参考文献
[1]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J].调研世界, 2002 (4) .
[2]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 2005 (3) .
[3]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 2007 (2) .
[4]沈兆辉: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 2004 (12) .
[5]姚玉平:浅议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3 (18) .
[6]李亚红: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局限性与创新[J].环境保护, 2013 (16) .
[7]刘延、张旭: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 2012 (16) .
[8]刘永建: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13 (3) .
区域特色农业 篇2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2、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重点在于理解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
3、创新教法,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4、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区域特色农业 篇3
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特、高、深”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就是要把品种、品质、品牌往优质上调。优化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特,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往特色上调,提高土地产出率。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甜粘玉米、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吉林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国家级示范点,10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30个国家星级企业。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产力。重点建设万昌、孤店子2个以水稻为主的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按29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逐项抓好落实。强化全程机械化、高光效、航化作业、节水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深,就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抓住资本跨界的机遇,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互联网”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发展“五大”水利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万昌先导区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探索“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服务超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新模式,破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粳稻贡米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发展“农业+互联网”上,打造智慧“三农”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应用,提高精准农业的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加大土地确权力度,促进规模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总结推广龙潭“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各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扩大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和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年内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总结中粮、磐石吉高物流“粮食银行”试点经验,推广“粮食银行”新模式。
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清收还林上下功夫。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开展全市“六清”行动,重点推广磐石市“永红村”模式。从明年起,探索乡镇集中处理垃圾的新模式。在农村厕所革命上,把“小厕所、大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清收还林上,要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确保停得下、还得上、活得好。
五、構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在提升赚钱能力上,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每年让2万名以上农民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向新农人转变,提高他们在现代农业领域、进城务工领域赚钱的本事。在拓宽赚钱渠道上,搭建好劳务输出平台,拓宽来钱儿道。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存量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做好量化试点,使资产变资金、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平等参与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农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速,缩小城乡差距。
区域特色农业 篇4
关键词:区域特色审计,产业集群,PM2.5,亩产强度
一、问题的提出
毫无疑问, 审计与会计一样, 是一门应用学科。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经济发展程度对会计的影响如此, 对审计亦如此。中国会计的发展趋势是与国际会计日益趋同, 但缘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之争是各国利益之争, 在当前全球会计趋同的潮流下, 每个主权国家都希望能够保持本国特色。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决定了趋同只能是一种渐进的趋势, 在很长的时间内存异将是一个客观事实。
中国的会计改革应从中国传统的思想精粹中汲取营养和精华, 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将之作为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并在将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发言权, 而不是听任以“趋同”为标准, 用IASB、FASB等的标准统一天下, 强求接轨, 进而牺牲本国利益。国与国之间如此, 那么国内各地区之间是否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 国内一些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之大已经丝毫不亚于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根据经济越发展, 会计 (审计) 越重要的思路, 笔者提出如下命题:构建符合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审计新体系, 强化区域特色审计实践正当其时。
二、建立区域特色审计体系的切入点
要建立区域特色审计体系, 首先要进行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审计比较指标的设计。2012年6月27日,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 为促进落实国家有关土地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 对11个省市2009年至2010年土地管理及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征收使用情况、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绩效状况进行了审计, 还关注了重要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情况。一些企业落实节能减排要求不到位, 执行“三重一大” (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 决策制度也不够严格。
从审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 十年前的审计工作报告与今天的审计工作报告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从着重关注经济指标逐渐开始关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性问题指标, 这是一个进步。对于审计风暴, 大众对它的态度, 从审美到审丑再到今天的审丑疲劳, 除了老问题审计“只管开处方, 不能动手术”之外, 笔者以为, 大众的关注重心有所偏移, 大家也开始更为关注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同样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诸如PM2.5问题。
PM即颗粒物, 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平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物的含量, 这个值越高, 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2010年9月22日, 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 (2001~2006年) 。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中国东部尤其严重, PM2.5超过50接近80。PM2.5指标近期来日益受到国内人士的重视, 我们审计人员也可以加以利用。以浙江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该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指出, 要构筑现代产业集群, 努力打造1个“千亿级” (汽车产业) 、2个“五百亿级” (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 、3个“百亿级” (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精细化工) 产业, 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这些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产业的经济前景确实看好,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 但是相应的, 这些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可能更为严重, 也就是说, 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 通过PM2.5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这种负面影响。
此外,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GDP每增长1%, 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 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如何在可持续增长目标下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更值得我们深思。
审计发展到今天, 我们不仅仅要审计经济问题, 还要审计当前的重大社会问题, 这就是笔者提出的符合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布局与发展的特色审计。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都与经济和社会对该学科的需求密切相关。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笔者认为, 考虑符合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布局与发展的特色审计体系的建立, 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 必须强调可比性。
(1) 要强调自身的纵向对比。也就是说, 首先要强调的是本区域内的各指标对比。以杭州市为例, 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类型的开发区, 我们在设计指标时, 肯定要考虑它们的性质不同, 引入企业的类型不同, 因而在一些即使是相同指标的对比上, 可能也不具有可比性, 或者说, 具有较小的比较价值。同时, 以某个具体的指标而言, 比如亩产强度指标, 又可以细分为亩产销售额、亩产投资额、亩产税收等指标。在开发区发展的不同阶段, 还要重视不同指标的对比:在初创期, 要强调的是亩产投资额, 在成长期, 要强调的是亩产销售额与亩产税收等指标, 不同指标增加的幅度、增加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2) 要强调与其他经济区域的横向可比。比如, 在商务部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综合指数438.60分在53家被考评开发区中首次名列第十, 排名前十名依次是天津、苏州工业园、广州、昆山、青岛、烟台、北京、大连、漕河泾、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就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当然其他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是说就与这些国家级的开发区没有可比性, 而是比较的价值相对较低。
同时, 在某些指标的设计上, 要考虑到近年审计中发现的一些新情况: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变相减免或返还财政性收入, 这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 应组织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 或者在指标比较之前, 先调整这些不可比因素。
(3) 需要对本特色区域的经济产业集群辩证地进行分析。这个分析包括: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支柱发展产业、产业的相关性、相比较区域的发展时期等等, 这些分析更加有利于对本区域内相关指标的数据分析与判断, 从而更加有利于对本区域的发展提出可供决策层参考的意见与建议。同时, 还应该从区域内比较引申到区域外比较, 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更应该开阔视野, 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应与国外同类型经济区域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
2. 要突出新指标设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上文所述, 单纯的经济发展或者说经济发展优先论 (环境可以先破坏后治理) 等论调已经开始不为大众和相关研究者所认可。当然, 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在指标设计与选择上, 我们既要设计诸如亩产强度、科研开发投入与产出比例等经济指标, 又要考虑PM2.5、土地使用量、节能减排 (单位能耗) 等环保指标。加强审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发挥整体合力, 当然, 这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提出适合本区域的目标。确定相关政策当然包括审计重点的选择, 增强政策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 使各项政策互为补充、有机衔接。至于相关主管或者国家职能部门, 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资源整合,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切实增强不同区域有关审计指标比较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3. 要逐步建立不同审计指标的标准值。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不能厚此而薄彼。在改革初期, 我们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 自下而上, 敢闯敢干, 许多地区走出了改革开放的繁荣之路, 但也有的地方思想不够解放, 错过了时机, 改革到了今天这个阶段, 再单纯凭着一股闯劲, 恐怕只会南辕北辙, 事与愿违。现在很多事情必须自上而下, 凭借先进科学的顶层设计,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避免走弯路, 这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这就是初创期与发展期的不同道路, 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审计体系的建立, 因为目前尚处于初创期, 所以可以自下而上, 在发达地区先行试点, 摸索经验, 再逐步推广。
当然, 作为先行先试的地区, 作为地区的顶层设计, 要把问题尽量考虑得仔细周全, 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通过初期不同区域指标数据, 确定一个标准值, 通过标准值的比较, 进而判断各区域指标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比如在前文提到的十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亩产投资分别是什么水平, 取一个平均数 (或最低值) , 作为一个标志值, 作为其他同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标杆, 是超过它还是低于它, 通过观察超过或低于的幅度就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水平。通过这种标杆的设立, 可以让其他地区“赶有目标, 超有对象”, 逐步缩小不同区域标准的地区差异, 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区域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建立稳定的投资机制,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制度的衔接和逐步完善。
第二, 这个标准值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盲目地不顾实际地设立高标准的标准值肯定是不合适的, 如果大家都做不到, 恐怕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不同阶段应该设置不同的标准,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务实选择。
三、区域特色审计的功能与作用
通过审计指标的比较, 各不同的管理层级就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比较也分三个方面:与自己比较、与自身所在区域其他产业相比较以及与区域外的对比。
1. 在与自己的比较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
这个层面的审计指标比较可以是本区域的历年数据比较, 也可以是本区域内某个产业或某个企业的自身历年数据比较。近几年来, 浙江经济明显呈现出集群化趋势, 即出现了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 如诸暨市大唐镇的袜子、山下湖镇的珍珠、浦江的水晶、永康的小五金等等, 集聚效应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竞争优势明显。但从自身的比较来看, 由于周边区域竞争愈来愈激烈, 某些指标如单位产品利润率越来越低, 如何继续发挥优势并进一步扩大优势, 就得另辟蹊径了。
2. 在与本区域内其他企业或产业相比较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
这个层面的审计指标比较可以给决策层的产业发展规划或者企业引进提供依据。如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三年要构筑现代产业集群, 努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 这些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亩产销售额、亩产投资额、亩产税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在土地可供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 在确保PM2.5小于75 (举例) 的压力下, 对这些产业与企业的审计结果首先可能会影响行政管理当局对企业的奖惩力度, 其次可能更会影响对招商引资的具体产业与企业的选择结果。
3. 在与区域外的对比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
同样是亩产销售额、亩产投资额或者亩产税收指标, 在前述的相关主管或者国家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 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了解本区域所处的地位以及可供改进的空间, 从而对本区域的优势发展产业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 就在于义乌没有孤立地搞专业市场建设, 而是在推进“兴商建市”的同时, 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等优势, 积极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策略, 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 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密切的小商品加工业, 推进工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 构筑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 推动小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崛起, 全国各地竞相仿效。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巨大型的区域性大型市场。在很多指标上直逼义乌, 但是义乌市场的先行之利, 以及随之形成的良好的组织价值链, 是众多仿效者在短期内难以撼动的。其他市场有必要逐步积累, 各个击破, 分步赶超, 有些原来的劣势就有可能转化为优势, 或者至少使这种差距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 只有不断加强区域特色审计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检验, 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创新, 具有自身的特色, 真正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审计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2-06-27
[2].白岩松.审计:还是老面孔, 还是老问题.央视《新闻1+1》, 2012-06-28
[3].陈伯庚.论土地政策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创新.上海土地, 2011;3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篇5
会王中学
纪婷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冯艳同学是哪个民族的吗?作为她的同学你应跟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民族关系?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能为维护民族的团结做些什么呢?
生1:回族,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尊重她的民族习惯。生2:不能歧视她,应该平等相处。
生3:应形成一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师:好,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希望大家多帮助照顾冯艳。共同创造美好的班级形象。那么,我们共同看一段视频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出示多媒体课件十六:案例:午餐时间,同学们聚在教室里边吃边聊。一位汉族学生舀起碗里的大肥肉,一脸悲苦的说“今天的猪肉真难吃。”“没错。”其他汉族学生也纷纷随声附和。听了他们的话,哈萨克姑娘古丽很生气地起身离开了教室。同学们一时间面面相觑。教师: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4:他们没有尊重哈萨克姑娘古丽的风俗习惯,伤害了古丽同学。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一言一行都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还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师:同学们我们在看一段视频,(出示多媒体课件:7.15打砸抢事件图片)
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 生5;坚决不做这样的行为。
生6: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教师:国家为维护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做了些什么呢?是怎样做的呢?(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比如西气东输、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等。(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生7:西部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东部人多技术好但资源短缺。所以应结合起来。
生:对,这样就能取长补短各有优势了。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1、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2、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3、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4、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5、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师:想一想咱们这里的少数民族居住的特点,冯燕,你说说你周围的回民多吗?
冯燕:不多,就我们周围三个村有,其他都是汉民。是大杂居小聚居。师:大家联系地里中的知识想想西藏的治理采取的形式,结合可别说说民族区域自治。生:(读相关的知识)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样做的意义吗? 生:(各抒己见)师:(进行总结)解决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少数民族管理自己事物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好咱这节课学习了有关民族区域的知识和它的意义以及如何维护民族团结,那么,我们共同回顾本节的收获。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收获平台(学生小结)
生:我知道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生:我知道了我们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生:我们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生:我懂得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的团结。教师:归纳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我应该:自觉维护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维护好民族团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一起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课。授课评价:
成功之处
1、采用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选择了学生关注的话题,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生活中时事的关注。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分析然后内化在他们的思想中,外化在他们的行为中。
4、采用自主阅读体验,彼此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
利用本土资源 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篇6
区域活动是适宜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它的开展是否有效,是否受孩子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的投放。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利用本土的、地方的教育资源,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创设 区域活动年龄特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是适宜幼儿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作为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活动,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成为我园的一项常规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开展是否有效,是否受孩子的欢迎,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的投放。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陶行知先生提出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这句话给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以很大的启示。张雪门先生也曾提出“须尽量用本地的土货竹头木屑,无一废物”这一观点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安徽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自然风景壮观,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值得每一个凤阳人自豪。我们身边那些随手可得的稻草、木屑、瓦片等,都是区域活动中的宝贝。所以,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利用本土的、地方的教育资源,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一、根据季节投放本土材料
春天,世界万物都生机勃勃,花开了,树绿了,太阳暖洋洋的,天气总是很好。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到户外采摘小野花,然后在美工区学习制作干花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加深了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夏天,天气逐渐炎热,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蔬菜。我们将胡萝卜、黄瓜、藕、土豆等投入到美工区,孩子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蔬菜印画,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香甜的瓜果成熟了,田里金灿灿的稻子,一片丰收的景象; 秋天也是飘零的季节,树叶宝宝开始离开妈妈的怀抱,投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在生活区投放各种水果,让幼儿在认识水果的基础上,制作水果拼盘或制作成各种造型的小动物;发动幼儿收集橘子皮等材料,制作菊花、果皮画等;带着幼儿外出拾落叶,将洗净的落叶放到美工区,幼儿可以用他们来制作树叶造型画等等。这些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天然的材料,不但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驰骋在快乐的海洋。
冬天,我们收集各种枯树枝,用毛线、颜料、橡皮泥等制作创意花卉。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投放本土材料
我们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在活动区投放本土材料。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的教育,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所以我们在小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我们家乡花园湖的螃蟹特别有名,而螃蟹又是小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小动物,于是老师把白色线手套里塞满废报纸,让它看上去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一样。然后让孩子们用棉签沾上颜料给小螃蟹涂上好看的颜色,孩子们也参与性极高。通过这些本土材料的投放,不仅满足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而且激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从小便对我们凤阳花园湖的螃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身心的发展,中班幼儿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他们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幼儿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我们主要投放了大量的凤阳建筑、特产、旅游景点的图片,把它们塑封好后再裁开,然后让他们进行拼图游戏。孩子们本身对拼图游戏就非常喜爱,再加上这些图片内容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景物,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摆摆拼拼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达到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本土文化的教育的目的。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语言能力也明显提高,他们能比较系统地叙述生活见闻,而且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所以,在大班活动区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我是凤阳小导游”“凤阳花鼓”“千张作画”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三、根据本班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本土材料
由于有了教学活动的铺垫,使这些本土材料既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具,又可以提升幼儿对本土材料的操控性,从而为进一步对材料的再利用和再创造提供可能。有主题背景做指导,也可以使我们对材料的投放有更明确的目地性,从而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如我们开展了以“我的家乡”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众多的本土材料。
美工区:黄湾的豆制品千张和素鸡非常有名,老师们大胆尝试,把它们也引进孩子们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敢于想象创作,分别用卷、撕、画、染等不同的手法,用千张、素鸡制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让我们老师都惊叹不已!凤阳粉丝也是凤阳的一大特产。大家知道,我们看到的粉丝一般都是有硬度的,不能随意弯曲。老师们用开水把它烫一下,然后捞出来,让孩子们用这样的粉丝在已塑封好的图画上沿着边线制作出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粉丝画。这些本土的材料,不但让孩子们喜欢,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幼儿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
音乐区:孩子们拿着我们家乡的花鼓,听着家乡的歌谣《凤阳花鼓》,开展了一场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丰富了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社会区:我们将凤阳八大风景区的图片分别张贴在墙上,孩子担任小导游,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向大家介绍凤阳,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每天都会有孩子积极地参与。此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自信,促进了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建构区:我们把凤阳的典型建筑图片如:龙兴寺、明皇陵、鼓楼等张贴在墙上,幼儿运用积木模仿摆造出建筑模型。这一活动区深受男孩子的喜欢。当他们摆好后会自豪的向同伴介绍他的建造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是很好的促进。
事实上本土材料不但容易获取、价格便宜,而且本土材料蕴含着许多的美学、科学原理,同时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而然会对本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将抽象的“家乡、祖国”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自然而然地在区域活动中渗透。
总之,利用本土资源 创设特色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新,真正体现主体性的内涵。而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也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园的活动区活动更具时效性,也更具有本土特色。
强化特色管理打造区域名校 篇7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特色,名校
小学学校管理要树立文化奠基、科学育人、敢为人先的现代办学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目标, 积极构建和谐民主校园。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分段管理, 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计划;坚持特色社团建设, 引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打造名师工程,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教学要素进行科学评价, 提升更多教育教学管理正能量,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分段管理, 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计划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 特别是学生构成复杂、学生人数众多、师资队伍庞大的城郊学校, 学校管理面临新挑战。采取分段教育教学管理, 不仅是学校管理细化的需要, 而且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识体现。
首先, 在分段教育教学管理中, 学校根据实际需要, 成立了分段管理专门小组, 主要领导具体分管。每一个分段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层次分明, 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计划制定、工作落实、绩效监管, 形成完整管理链条。其次,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细化、精化, 学校管理制度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制度众多, 只有细化、精化这些规章制度, 才能提升管理制度执行力。将这些管理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环节, 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创造条件。再次, 学校需要强化常规管理, 管理制度要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才能呈现成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常规管理, 教导处、教研室、年级组、学科组等具体管理单位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 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及时汇报给学校领导, 由学校组织力量展开救援。学校管理采取分段管理, 细化管理措施, 这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2.特色社团, 凸显现代教育理念
提倡科室、学生团体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特色社团建设。学校安排有特长的教师担任技术指导, 并定期组织社团成果展示活动, 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机会, 极大提升了学习实践氛围, 为打造特色学校管理品牌做出积极努力。
首先,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积极探索, 主要针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展开社团建设。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众多, 为建设特色社团奠定了基础。除了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突出之外, 还有语文学科的专业教师, 为学生进行普通话、作文等辅导;英语教师承办外语角, 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外语交流;数学教师组织学生搞专项社会调查, 感受数学的生活应用。其次, 分工合作, 搞好协调管理。学校特色社团成立之后, 相关管理要及时跟进。社团有一定范围, 涉及到科室、教师的具体分工, 学校要在统筹监管的同时, 尽量给予支持。在进行管理分工时, 要体现对应性, 既要进行宏观调控, 又要进行微观指导。特别是社团活动与学校管理工作产生冲突时, 需要学校进行有效协调, 确保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学校社团建设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规范要求。学校在具体社团组成、运行、监督等环节要发挥正效应, 多多给予支持和帮助, 保证社团建设能够维系在较高水平之上, 这样才能为打造名校创设更好的基础条件。
3.名师工程, 蓄积雄厚师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教师素质塑造管理中, 要注意体现人文性,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首先要从改变教师工作态度的角度入手,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要从最基础的管理因素抓起。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慵、懒、散、旧”意识。治“慵”能够提升教学能力, 治“懒”能够增强工作效率, 治“散”能够纠正校风、学风, 治“旧”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其次要从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管理工作, 教师不仅有自身特质, 而且有巨大潜力, 学校为其提供施展平台, 教师可以在其中施展自身才能。学校组织教师备课大赛、讲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论文评选活动、课题评价活动, 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 这些骨干教师就是学校的名师。在名师的带动下, 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各项管理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再次要推演“名师效应”, 学校推出学校级名师, 继而根据上级的名师推选要求, 确定名师称号。为提升名师效应, 学校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活动”, 组织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辅导, 举办各种形式的名师讲座。学校建立专门的宣传栏, 对学校名师进行专门宣传, 这在教师中引发积极效应。学校呈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态势, 教育教学管理进入健康轨道。
4.素质评价, 成就学校管理特色
学校管理呈现系统性, 在教学评价管理方面, 无论是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 还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学校都给出具体的制度规范。
首先是对教师的绩效评价, 紧紧围绕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素质提升来进行。但由于规范比较模糊, 导致学校对教师展开评价时出现操作困难。特别是在评先树优活动中, 难免要出现一些偏差, 造成部分教师不满意。因此, 学校在对教师展开绩效评价时, 要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效度、工作奉献等具体细节展开评定, 给出赋分标准, 进行量化考核。教师异议少了, 工作热情更高了。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在学生管理和评价时, 学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过程多元的原则,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动态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体评价多元, 是指学生展开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从不同角度形成评价动力;评价方式多元, 是指学生学习成绩可以采用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 用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力;评价过程多元, 是对不同评价内容展开不同的评价操作, 灵活运用评价方式, 不墨守成规, 提升评价激发效果。
互联网+农业:打破区域壁垒 篇8
近日,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8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了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现,互联网浪潮席卷了各个领域,也改变着农业发展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在慢慢积蓄着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在生产领域、经营领域、服务领域、管理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数据不共享、空间差异性较大等现实问题,同时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不够、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主要挑战。
发展有了“灯塔”
《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这样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地方来说是一个参照,相当于‘灯塔’,指引我们往前走。”重庆市农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柯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在做了近十年农业信息化的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农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秀徽看来,这一次的《方案》,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大机遇。
在专家们看来,现阶段《方案》的出台,对缓解资源环境制约、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等方面会有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三年行动方案的指引,可以使得“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协同高效发展,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
区域信息壁垒待突破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特别是“互联网+”生产领域,更多的是涉及到农业物联网方面,比如大田种植物联网、设施园艺物联网、畜禽养殖物联网、水产养殖物联网等。
“农业物联网主要的作用是监测和决策。”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红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强调,我国农田空间差异性、区域差异性特别大,农业物联网应该与土地流转充分结合起来,减少“一家一户”的格局,把土地流转到大户去,实现规模化经营,减少空间差异性,这样物联网监测才具有代表性。
而物联网顶端设计就是要实现大数据共享。“各个地区要有信息的共享,打破区域信息壁垒,才能形成大数据效益,就能发挥物联网应用的作用。”李红军说,比如病虫害、动物疫情等,如果把物联网信息大范围共享,就能更好地实现大数据挖掘,发现很多区域性问题,比如农业疫情发生地点、规模和传播方向等。
在他看来,物联网的决策不具备普适性,应该考虑到区域特殊性、差异性,尤其是决策的制定要有个性化发展,应该与地方特性结合起来。
比如重庆是浅丘加深中丘的特殊地形地貌,“这就需要找到适合重庆丘陵地带的物联网生产和应用模式。”柯楠说,如何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重庆特殊地形地貌的监测,这才是他们真正研究的方向。为此,今年重庆新建了十个示范点,覆盖养鸡、养猪、蔬菜、水果等。
专家指出,数据蕴含巨大价值,数据量越大,数据价值越高。农业大数据价值存在于农业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将大大改变现代农业的运行体系和模式。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智能化,农产品流通更有序,农业管理决策更科学,农业信息服务灵活便捷,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消费。未来农业大数据在基因工程、精准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一些地区走在前面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有了一些较好的基础。一些地区走在了前面,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天津市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3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
天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在农业部、中科院和市农委共同推进下,目前已在完善平台功能、深化示范应用、建设标准体系、开展自主创新、推进电子商务等五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有力举措。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提供的研究资料显示,宁夏农业信息化近几年发展很快,主要是依托于宁夏政府2012年成立的宁夏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6年,宁夏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宁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及监管体系建设等工程目前已在宁夏全面启动。
此外,黑龙江垦区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主要开展了大田种植生产、农业电子商务、农机精准作业等。实现了水稻育秧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自动卷帘通风,并且可以通过手机查询温湿度、控制卷帘通风等。
据王秀徽介绍,派得伟业一直致力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地进行了集政府监管、生产管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的建设,进行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应用效果显著,成为当地典型的样板。
面对挑战改善环境
尽管“互联网+”现代农业已经有了星星之火的态势,但是其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内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且因区域贫富差异而完全不同。
专家指出,信息技术的产品,在研发上还存在问题和差距。比如涉及到物联网所用到的传感器,存在性能不够好、产品价格高、稳定性相对较差等问题,而且还没有形成感知、传输和控制的完整闭环。
有专家表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地改善和加强。无论是在政策上、农民信息化素养上,还是在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上,都需要进一步培育,使得我们的大环境更有利于“互联网+”现代农业更好的发展。
“随着《方案》的实施,到2018年,‘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柯楠表示。
初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 篇9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概念是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农业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发展农、林、牧、副、渔的生产,以及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等。生态农业正是生态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生态农业是通过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低物级(能级)资源对高物级(能级)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统一[1]。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国家发改委把循环经济定义为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关于区域经济的观点较多,杜肯堂教授认为,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另有学者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是采用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次利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型农业。它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也正趋于深化。在此笔者尝试提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概念。所谓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是以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一定的农业循环链条对各种农业资源(广义上指农业自然资源、农业人造资源与农业人力资源)高效、循环和减量化利用,使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人口流[3](简称”五流”(1))实现良性流转,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技术链、服务链(简称“五链”)实现良性互动,逐渐实现区域农业生态化、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多元化,从而建立起来的使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作为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与区域工业系统和区域社会系统构成涵盖更广范围的大系统。
2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成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市场子系统和农业管理子系统。同时它和区域工业系统和区域社会系统构成更大的系统。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用水、土地、气候、生物资源等)和农业人力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人造资源(包括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资本资源)共同构成了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生产、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和农副业(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等)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构成了农业市场子系统;而农村新型组织形式(包括政府形式的、协会形式的和专业合作小组或合作社形式等),农业区域规划、政策及相关法规、规范和准则等,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构成了区域农业管理子系统[4]。图1就是由各要素组成的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结构图。
通过构建这一区域农业循环系统,使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内部能够实现物质、能量的循环以及信息、价值和人员的流动,从而引起系统内“五链”的良性互动,形成区域农业系统内的小循环。与此同时,它又和区域工业系统和区域社会系统形成区域内更大的循环,甚至区际间循环。而我们这里构建的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的循环,重点在于研究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各自内部和它们相互之间由“五链”连接并实现”五流”良性流转的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即区域农业生产子系统。
3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特征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3.1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具有区域性
区域性是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概念的标志性特征。其涵义是指农业循环系统是建立在一定区域之内的系统。这一区域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资源禀赋等)、历史的原因(如地方特产)和市场的原因(如市场的联系程度)所形成的特定区域。[5]
(1)资源禀赋的区域性。资源禀赋主要指一个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土地、水利、矿产、森林等)、人口、地理位置、气候等“先天”资源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同时,各异的“先天”资源条件也决定了各区域生产出相互差异的农产品。
(2)农业种植、养殖传统的区域性。由于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不同,使得各地传承的种植(养殖)习惯、技术水平等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比如,北方习惯种植小麦、玉米,南方习惯种植水稻;平原区种植农作物,山区主要生产林产品和药材;沿海发展水产养殖,草原发展畜牧业。
(3)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由于空间距离的影响,比起工业循环系统来,区域性更强。这是因为:(1)农产品的价值通常不高、附加值不大,因此,克服空间传输成本的价值空间非常有限;(2)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更多的是分散的农户,其循环利用对象规模小,循环利用的产出也不具备规模经济水平,因此,运输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的平均空间距离成本较高;(3)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由于自身的特性,很多是不便于远距离运输的。否则,要么单位运输成本高,要么物质或能量损失大。比如,用于产生沼气的人畜粪便就是如此。所以,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其物质、能量的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某一区域内空间距离很近的地域空间上实现循环的。
3.2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具有资源可循环性
这里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如土地、草原、森林、天然淡水资源等)与农业人造资源(如化肥、农药、机械、海水淡化水资源等)。对这两类资源,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一定区域上各生产单位内部或者单位之间,依据其物质流、能量流,通过一定的技术链接,可以形成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代谢和共生关系,使农业某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质成为其下一生产环节或其他农业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不断循环利用,达到资源的减量化、物质的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6]。这就是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可循环性特征。
3.3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具有多样性
由于区域各自的条件不同,比如说自然禀赋、传统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从而使得区域农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表现为区域内和区际间先天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时空发展上的梯度性、渐进性。这一特征是我们探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和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重要依据。它告诉我们,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并逐渐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绝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
3.4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具有整体性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作为一种系统,天然就具有整体性特征。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各子要素(即各种资源),通过一定有机组合和技术链接,实现”五流”良性流转、“五链”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整体性,是指导我们探讨和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重要依据。
3.5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体
综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本质属性。正是这一本质属性,才使得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真正具有价值,这也是我们发展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目的所在。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效益的实现中,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由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所决定的。只有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经济效益实现好了,才能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行,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反过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得好,也将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注入更大的活力,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建设,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都是完全可能的。
4 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三个关键问题
4.1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建主体
这是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必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即在政府、农民和企业之间谁是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主体?答案似乎很明确:农民和企业。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经常有职能错位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地方政府还是难于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有些政府官员还陷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利进行限制和审批,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微观控制而不是间接的宏观协调,以致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职能错位。比如,在推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低价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为扶持企业,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优惠,违背市场规则;减税幅度过大,所减税种偏多,影响下一级政府的运行等[7]。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农民的选择得到尊重时,其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农村蕴藏的巨大潜在生产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农民的意愿必须得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发生职能的“错位、越位、虚位”,还必须做到“职能回位”,发挥其“政策引导职能、协调职能、调控职能和检查监督服务职能”,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三个效益”的关系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它的顺利构建和健康运行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所以,作为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同样是发展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基本假设。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命题:其一,“经济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其二,“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三,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最后一个命题是“经济人”假设的核心[8]。
作为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主角的农民和相关企业,其根本动力是成本--收益框架下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一旦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建成,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正是政府发展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所在,但绝不是大多数农民和企业所首要追求的。所以,政府一定要找准位置,切不可一厢情愿地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要考虑到农民和企业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中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巨大潜力,推进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顺利构建。
4.3 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9]它分为两种:外部正效应,即某种产品收益的外部化将导致这种产品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从而导致私人产品的供给不足,从而带来福利损失;外部负效应,即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外部性的意义在于,如果经济系统中存在外部性,则市场均衡不是有效的,或称市场失灵,存在进行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改进的可能。要激励人们主动构建具有正外部性的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行为,一方面政府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动力、补偿机制也不可少,比如补贴手段、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等,以使其达到帕累托最优。
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同样存在外部性的问题,从成本收益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收益的流失。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本身具有很明显的“收益外部化”。在我国,如果扣除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注入,在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我国农业平均每年要把新创造价值的9.4%无偿贡献给工业(冯海发、李微,1989)。(2)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和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农业更容易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例如,我国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此外,工业、交通、能源、通讯、商业中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电磁污染等,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3)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建将促进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也可发挥积极作用。(4)对生态环境的成本外部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两个方面。农业耕作时需要利用的许多介质,如农药、农用塑料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这些损失本应由农业承担,却被转嫁给了其他经济主体。在农业废弃物方面,不恰当地处理农业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近年在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有的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延误。这种行为,相当于把保护环境的责任转嫁给了社会[10]。
摘要: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结构图,总结了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区域性、资源可循环性、多样性、整体性、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实现性等主要特征,同时提出了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建主体、“三个效益”的关系和外部性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区域农业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周.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基础[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4-54.
[2]李荣生.中国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中国农村科技,2006(5):1-1.
[3]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6-73.
[4]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2-145.
[5]吴华.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J].经济体制改革,1999(2):16-17.
[6]何东.循环经济是高级形态的区域经济[J].求索,2006(9):28-30,13.
[7]方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2002,(12):56-59.
[8]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3-66.
[9](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9,129.
区域特色农业 篇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观念在发生新的变化、农机机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做为半山区城市农业机械化应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
1 要适应半山区农业特点, 提高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素质
我市现有各类农机人员18671人, 其中从事农机指导工作的人员446人。由于种种原因, 从事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绝大多数人员专业知识老化, 知识“充电”差, 专业知识浮浅, 再加上多年来省、市农机部门没有开展业务培训, 使得这些人员在业务知识上没有得到提高和更新, 满足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深入实际少, 调查研究少, 独立创新少, 解决实际问题少, 做表面文章多, 靠经验指导工作多, 因此农机化工作难免出现片面性、想象性;养机户文化水平偏低, 有相当一部分驾驶员无证开车, “黑车非驾”现象严重, 不能得到及时治理, 安全意识差, 事故多, 损失大, 导致作业成本高, 收益低, 竞争能力低。所有这些都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要求具备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想素质。我们要解决农机队伍人员思想保守, 工作老框框, 唯上、唯文件的做法, 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农机发展新思路。做为市、县农机部门而言, 要明确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原则、经营方式、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笔者认为辽源市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是:因地制宜, 多种方式经营, 以户营为主;因农民自愿作业制宜, 多种区域作业, 以指导为主;因农民接受科技能力制宜, 多种技术普遍传授, 以农民认准的技术为主。发展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梯次推进。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主要作业项目基本实现机械化。在机播种、机中耕、机械深施化肥、机碎茬、机械施药剂除草等主要农机作业生产中达到全省上等水平, 在机械收获上有较大突破。发展重点是:以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依托, 向工、商、建、运、服拓展。要实现上述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多学习一些外省、市农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 为我借鉴。乡村户农机生产第一线人员就是要提高对机具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水平。要下力气采取有效办法, 使乡站正常运转,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农机化服务, 减少和降低农民农机使用事故和成本, 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 要具备半山区农机机械化发展的专业素质。全市乡镇以下农机管理人员446人, 这些人员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按照省政府要求, 到2010年全省乡镇农机管理人员80%达到大专水平。
2 要具有适应半山区农业经营机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格局, 意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一是农机化服务对象多样化, 既要满足众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的需要, 又要满足数量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经营的需要;二是农机化主体的多元化, 不同所有制并存;三是对农机技术需求的多样化, 有众多的小型规模经营企业。这种情况下, 适度规模经营作业的农机组织或者农户, 在机具的购置上主要是以大中型机械为主, 以小型机械为辅。
此外, 户营分散作业模式也特别适合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机器小, 成本低, 费用少, 比较效益高。象小型犁、碎茬机、播种机、中耕机、施肥机、药物喷散机、磁化机、手动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 在我市今后相当时期内, 还会被广大农民以自买、自用、自管的模式延续下去, 它将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 三靠投入, 四靠领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1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农机管理服务体制
农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 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建立起运转灵活、管理科学、服务周到的高质量农机管理服务体制。要改革管理体制, 当前农机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趋势不相适应, 废除传统的管理体制。如对农机检修、农机生产调度、农机作业生产指导、农机培训等每年都要进行管理和完善。应强化法制化管理, 具体说就是按照《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吉林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对农机进行管理。转变职能, 切实做到依法治机, 依法护机, 依法兴机, 依法保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革农机推广及培训体制,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及国家农业部关于农业农机职业技能考核的规定, 开展农机推广和培训工作, 强化有偿服务;加强农机技术、信息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 这是今后农机工作的重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体制是改革服务体制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开展以站带户, 以队带户, 以户带户和服务组织加农户的办法, 抓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管理工作, 使其形成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积累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
2.2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 需要建立新的投入体系
资金投入是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没有相当规模的投入做保证, 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 要加快全市发展的步伐, 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投入体系。首先, 要明确投入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主体, 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自己。在目前半山区的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 努力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发展多种经营, 或采取联手、合作、协作、股份等形式办企业,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收入, 尽快致富。其次, 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投入体系。根据全市农机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市需要建立以农民、集体投入为主体, 上级政府给予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经济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投入体系。其基本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扶持的重点是更新机具, 特别是省、市、县级农机化示范区的“三机”更新 (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 。只有各级财政部门给一点补贴或贴息借款做引导, 拉动农机经营组织及农民个人多拿一点, 才能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
2.3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需要强有力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做保证
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的复式作业机, 旱作节水机、收割收获机、大棚微耕机、滴灌喷灌机、保鲜机、保温机等, 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
2.4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农机服务体系为支撑
巧用乡土材料,凸显特色区域 篇11
关键词:乡土材料;区域活动;农家小院
《纲要》指出:“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故挖掘乡土材料,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我们建立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挖掘自然资源和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起着决定的作用。更让孩子立足实际、快乐学习、收获着未来,让我们拥有新的希望。
[1]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活动的特性,正符合新《纲要》所提倡的[2]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但近年来,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导致区域活动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都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去探究、去感悟。我园由于地理积极实践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3]“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课程论,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创建了“农家小院”,拓展了课程领域。以“生活教育为引领,挖掘地域资源,创设育人环境,体验农家生活”是我园的办园特色,在这座农家处处显示着原生态的美……[4]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我园周围都有着丰富的农村乡土材料,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融入乡土材料,激发孩子们的创作兴趣呢?又如何克服误区,紧紧围绕办园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以及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挖掘、整合乡土资源,精心设计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笔者作了一点尝试,现归纳如下:
一、乡土材料我们的最爱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实现的。芦苇作为我们“农家小院”中天然乡土材料之一,在结构区域中,我们准备半成品的芦苇棒,将它剪成长短不一,并配以辅助材料,让孩子自行创作,孩子们的作品逐渐精细。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既熟悉又有趣的活动乡土材料蕴涵着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更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使乡土材料成为我们的最爱。
二、分类利用孩子的最爱
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角活动的保证。我们不断调整和利用活动材料,创设会说话的区角,感染孩子,注重材料的投放为教育目标服务。同时注意提高利用效益,让幼儿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既提高了利用率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使用。
三、 特色区域我们的自豪
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孩子创设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区、生活区和构建区等不同形式的区角及能体现班级特色的活动区。他们在特色区域环境中尽情地游戏,快乐地活动,健康地成长,使特色区域成为我们的自豪。
结论:通过实践证明,特色区域,能让幼儿自然地展现主题情景,产生真实情感。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对幼儿积极引导,合理安排。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不仅提高了能力和责任心,而且还使他们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总之,我们在实施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时,应当重视区角活动,合理开展区角活动。在制定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时,应依据教育主题、季节、幼儿兴趣等投放活动材料。[9]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要体现区域活动教育的层次性、递进性、自主性、互动性、多样性、探索性、情境性,从而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充满自信,快乐地参与活动,得到发展。因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挖掘自然资源和丰富而浓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让我们的孩子在散发着农家味的环境中,立足实际、快乐学习、收获着未来,让我们拥有新的希望。但同时还应注意到:[10]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第四点,2001,(8)
3、 范佩芬、王辉,中国学前教育: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八点,2001,(8)
5、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5)
6、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
7、吴荔红,论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学前教育,2007,(1)
8、张晓琳等,浅谈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9、赵丽、任平华,中国学前教育: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幼儿园无班界区域活动模式的探索)
特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12
旅游业的繁荣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更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且集吃、住、行、游、购和娱乐为一体, 在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 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增加区域就业岗位, 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就业。
旅游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这一特点使得小桥流水、大漠草原和繁华都市同样具有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 区域旅游的差异性越大, 越具有吸引力, 旅游开发就要抓住区域特色, 突出区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定位和风格,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比如,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民族传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民族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并且以民族风情游为基础, 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民俗风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一个突破口,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开发的相得益彰。又如, 在开发特色旅游方面卓有成效的常州就非常善于抓住机会, 挖掘区域特色, 借助其主办的2013年第八届花博会, 在“以花为题”推动常州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以花为笔”描绘了苏南城乡生态环境, “以花为媒”传播了常州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花博园成为常州独特的旅游资源, 花博游带动了旅游业的增长。
【区域特色农业】推荐阅读:
区域优势特色农业09-11
特色区域经济08-13
区域特色农产品06-09
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09-02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08-13
努力开拓有区域特色的老年教育05-18
区域农业08-10
农业区域布局07-31
区域农业产业化06-06
农业区域化发展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