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化发展

2024-09-15

农业区域化发展(精选12篇)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1

农业区域化的深入实施, 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基层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 按照“大基地、广带动、强服务、求双赢”的工作思路, 把深入实施农业区域化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要抓手, 高起点扎实推进区域化建设各项工作[1,2]。

1 乡镇农业区域化发展模式

1.1 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模式

乡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重点发展企业自属基地, 严格按区域化生产要求进行操作, 建立农业特区, 成立企业自属基地。同时抓好老基地上档升级, 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品牌认证, 着力培植精品菜, 主攻出口蔬菜和大城市高端市场, 逐步竖起自有品牌;另一方面把搞好基础设施配套作为提高区域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 加大投资力度, 建设基地管理房, 整修基地道路, 栽植各类树木, 新建节水灌溉设施, 建设输变电设备, 架设线路。通过基础设施配套, 提升基地形象, 为扩大基地规模打下良好基础。

1.2 成立品牌农业办公室模式

设立品牌农业办公室, 明确职责任务。重点解决企业部分农产品“有名无牌”的问题, 积极帮助企业培育注册市场前景较为广阔、美誉度较高的当地品牌。同时, 积极地整合农业资源, 在离城区较近的农村, 发展休闲农业, 探索以合作社的模式进行经营, 先发展起示范园, 建立“休闲农庄”, 吸引城区人自己种菜吃, 变成城里人的周末休闲菜园。

1.3 依托企业做大基地模式

根据农民群众的种植传统, 发挥原有基地优势, 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有效运行机制, 扩大区域化基地面积, 统筹规划农产品种植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逐步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化建设基地模式, 以基地引领群众种植结构的调整, 扩大基地种植面积, 并严格按区域化生产要求进行操作, 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属示范基地, 申报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认证。

1.4 结成共同体谋求双赢模式

在区域化建设过程中, 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的同时, 严格按国际标准规范使用农药、化肥, 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 进行标准化生产, 努力降低药残和肥残,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靠质量赢信誉, 向质量要效益。改变原来企业与农民之间你种我收的供求关系, 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转变经营模式, 对化学药品的投入从用量、品种和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 并对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进行统一调控, 以达到同种同收同获利的目的。

1.5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在抓好企业自备基地和订单基地的同时, 重点发展土地合作社、种养协会等合作组织,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营业大厅, 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发展土地合作社、种养协会, 扩大区域化基地。围绕推进区域化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路子[3,4]。特别是以企业为依托, 以建立土地合作社为新型载体, 以规模经营为发展方向, 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和运行机制, 推动农业区域化向深层次发展。由土地合作社牵头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企业, 企业为本社成员及时提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技术指导, 并对整个生产过程实行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种子、技术指导、收购加工等“五统一”监控管理, 统一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品收获后, 由企业按保护价收购, 同时扣除企业先前投入的资金。这样, 社员除获取土地租金外, 产品价格比市场价格高, 增加农民收入。

2 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基地建设规模受限, 土地流转困难

在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基地, 推进区域化建设过程中, 一家一户分散种植, 生产管理难以统一, 土地产出效益低等实际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园区建设中首先面临的是土地问题。由于受土地因素的制约, 加之群众认识不够, 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园区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 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 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档次不高, 不能形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 难以满足园区的发展需要。部分群众对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认识不足,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农业品牌意识不强, 资金和人才缺乏

农业品牌创建较少, 国家级出口品牌仍是空白, 且农民的品牌创建意识不强, 部分企业缺乏品牌营销战略意识。园区建设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人才, 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社受资金有限、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 存在着规模不一、经济实力不强、章程的内容与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搭建合作桥梁, 提升集约经营效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新途径, 发挥基地优势, 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姻”, 走集约经营的路子。完善土地流转模式和运行机制, 以规模经营为发展方向, 以建立土地合作社为新型载体, 与企业搞好对接, 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扩大辐射带动面。一是发展股份合作型组织。以企业为依托, 由企业与出地村联合成立土地合作社, 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 将土地向企业集中流转, 企业负责为本社成员及时提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并对生产实行全程监控管理。收获后按合同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农民可实现地租、市场差价和工资3种收入。二是发展企业带动型组织。由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合作组织, 与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 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三是发展政府引导型组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通过村里的能人和种养大户成立专业协会, 由协会自我管理, 规范运作, 发挥作用, 与企业同向发展。

3.2 完善服务体系, 提供强力服务支撑

一方面, 抓培训提高。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110”服务为核心, 搭建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平台积极宣传上级的法规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 切实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种植水平;另一方面, 抓化学投入品管理, 成立联合执法队伍, 定期开展化学投入品管理专项行动, 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追溯体系, 确保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规范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而保证企业有安全稳定的高端产品货源, 实现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利共赢。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农民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标准化生产行政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长期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可充分利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及培训资料、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为区域化管理提供大量人才和技术支撑。二是发挥政府职能。成立区域化管理办公室, 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110服务中心, 负责全镇区域化建设工作规划协调、科技服务等工作, 完善其功能配套。在基地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 在基地办公区分别建立合作社办公室, 配齐档案橱、办公桌椅等设施, 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 成立联合执法队伍, 开展化学投入品管理专项整治活动, 净化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 积极引导企业实行两条腿走路, 在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

3.3 增加投入, 激活机制

建设农业园区, 采用“政府搭台, 社会联手, 企业唱戏, 开发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制定鼓励政策, 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 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 激发农民建设园区的热情。

摘要:总结了乡镇农业区域化发展的模式, 分析了目前区域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从提升集约经营效益、完善服务体系、激活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区域化,发展模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根华, 杨文华, 韩源.农业区域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 2004 (7) :16-19, 1.

[2]张新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4.

[3]杨丽娜.浅谈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农民意愿问题——基于典型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的实证考察[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96-101.

[4]谷树忠, 王兴杰, 鲁金萍, 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1) :1-8.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浅析当今农业区域发展与推广现状 篇3

【关键词】:农业;区域发展;推广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88-01

一、农业区域发展的意义

农业区域发展原则是以现状分析为规划基础,市场需求的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农业资源潜力分析为依据,定位发展思路和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包含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置,制定合理的措施和目标,对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开发起到指导作用,并在发展推广中滚动补充和完善规划,具体作用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一个区域或一个集体、一个农户的农业金融资源有限,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投入产出比例提高,是农业发展和农业项目推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农业区域发展建设,可以择优选出一些项目、一些领域,然后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立项,按相关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农业投入效益的作用。

2、更好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农业区域发展实质上是对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更深层次提高技术含量的再开发。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或资源没有合理进行开发,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就是要寻找新的农业资源点进行科学开发,制定开发项目,并筹备资金,组织实施,使农业资源重新科学分配,促进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二、 如何提高农业区域发展的作用

1、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布局

区域规划要以增加农民收人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应用对比优势理论,以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这两条发展方向进行农业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上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研究农产品布局之间的关系,研讨农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解析农业区域核心的构成要素,研究构建农业区域核心综合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为农业区域核心的培育、强化和识别提高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

2、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取消区域间非公平发展政策。其重点是建立区域间公平竞争机制,取消经济特区的不平等政策,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和贸易体系,给予中西部地区“公平待遇”,建立平等互利规则,形成区域技术、商品、劳动力和资源等区域之间的平等交换。例如:取消农产品消费城市补助等。建立在国家控制下的统一市场体系与合理的资源转化、流动、交易等区域格局。

3、实行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战略

合理处理中西部生态建设发展和其他基础建设的关系,将植被建设与农村镇、村、田、路、水、电等统一安排,重点发展推广基本交通、水利、农田、信息、科技能力、市场体系和农村教育等。

三、 如何推广农业区域发展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推广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农家或家庭农场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求为推广内容,最终目标为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教育是将实用的农业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人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技术的一种学习过程。

面对新形势下农业推广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如何抓住机遇,使农业推广作用起到良好的作用,是摆在我们农业推广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面前的新难题。下面根据笔者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机构设置、明确公益职能、加强基层力量为工作重点。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专业、务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二,搞好宣传,培养农民的推广意识。农业区域推广部门是推广主体,而另一主体就是农民,时常被忽略了,确切的说他们是推广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参与者。其三,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推广队伍建设。在项目推广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使其首先了解推广信息的意义、作用、方法等,实际推广时能讲解、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从实践出发对当今农业区域发展与推广工作等问题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研究。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各区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农业建设资金获取难问题成为阻碍农业持续增长的瓶颈。笔者认为: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贷市场体系,使农业政策性信贷为辅助。统一合理的农业信贷发放体系,将是促进今后区域农业,特别是特殊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骆文杰.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问题[N].浙江农业出版社.2006(4)

[2]邵秋丽.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C].中国农业技术.2005(12)

[3]杨洪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史[C].农民之家.2009(10)

[4]孔明祥.市场经济下如何做好农业推广工作[J].云南农业大学.2008(7)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 篇4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固体废物,资源化

农业区域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制,是由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而形成的系统体制。因此,仅仅依靠单个部门或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因此,要建立“政策带头、技术支撑,经济基础”的科学发展机制,形成促进农业区域循环经济的持久发展。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就需要走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创建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肥率,增大土地的生产率。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进阶而来的是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农村循环经济的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出于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便将一些重工业、重污染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农村,并希望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因此,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区域经济新模式逐渐成为解决现阶段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

所谓的“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型经济,要求利用生态学规律替代原来的经济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在于提倡一种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然后一经济为纽带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一、农业区域经济循环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内的一些农村地区开始自主尝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由于刚刚起步规模非常小,且缺乏理论支持和先进的设备基础因此发展缓慢。现今农业循环经济己慢慢成为全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成为了21世纪农业核心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区域经济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三化”原则,致力于转变农业増长方式与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了“资源一生产一消耗一再生一回收”的环形循环,从根本上缓和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矛盾。探究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处理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资源耗竭问题,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经济模式

1. 作物秸秆焚烧再利用

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亟待从严格管控的行政管理思路转向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为此,要做好政策引导,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尽快形成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支持机制;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利用产业化。

其次,尽快形成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支持机制。技术问题是制约农作物秸秆高密度、高深度利用的瓶颈。有关方面应尽快形成有助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科学机制,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其中,提高农作物秸秆深加工的附加值。但是,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投资与回报比例难以确定,风险较大,政府应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积极性

2. 人和畜禽粪便再利用

(1)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直接还田作肥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有效的粪污处置方式,可以在不外排污染的情况下,充分循环利用粪污中有用的营养物质,改善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若土地处理利用粪便量过多,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不仅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产量降低,而且污染环境。

(2)畜禽粪便蚯蚓资源化处理技术。利用经过发酵的畜禽粪便养殖蚯蚓,其有机质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淀粉酶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弃物,既可以生产优良的动物蛋白,又可以生产肥沃的生物有机肥。

3.“三沼”利用

沼气———已经开始注重集中供气系统的建设,利用增压和减压调节装置,通过输送管道将沼气配送到农户,形成了供气管网,并向农民供应沼气,解决生活燃料问题。

发电———我国自产单燃料沼气发电机技术越来越成熟,能源短缺的现实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完善,使沼气发电已经成为沼气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沼渣液———沼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已被广泛用作基肥和无土育苗基质,果园和蔬菜大棚有机肥灌溉施用,并作为固体有机肥进入了市场销售。

三、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顺利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引导与相关法规政策的有力保障。

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完备的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补助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适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使企业、农户自觉自愿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地域辽阔,生产条件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先推行试点重点建设,如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配备完善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持,着重发展,分区规划,并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点带面,逐渐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生产区。

四、农业区域经济循环发展的前景

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来一直被视作废物的物质逐渐变成有价值而被作为资源能源而被再次利用。

固体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通过转化处理,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在许多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发展农村沼气,它不仅可以在解决人们在生活能源问题,而且带动养殖业和种植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2010年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现上升趋势,这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政策引导同时也说明了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

五、结束语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较甚远,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推广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当今的时代是倡导生态建设的时代,因此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受到的更大的挑战。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循环、协调、再生”为原则,立足我国农业县阶段的具体情况,全面规划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季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344-349.2.

[2]张宇红.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4(06):126.

[3]单新颖,王俭.浅谈双城市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03):56-57.

[4]李青松.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潜力分析——以河南省鹿邑县任集乡为例[J].河南科学,2013(11):2068-2072.

[5]杨松梅,何曼妮.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处置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6-8.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5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 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6

【关键词】农地流转 区域农业 产业化经营

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曾促使我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在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地流转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只有采取农地集中开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极大地发挥土地效能,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加快农地合理流转,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能够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吸纳社会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方面来说是一种极好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地有规模化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地多是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果通过农地流转,将分散的农地集中使用,就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

争中,单个农民依靠有限的农地很难致富,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

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农地资源,促使农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搞活

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 农地流转可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农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组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农业产业链的厚度,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的目标是要做大做强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得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单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是低端的产品,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其价格低廉,创造利润空间有限,很难通过销售其农产品达到致富的目的。如果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高一级的流通商品,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与普通商品的平均利润。总之,通过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实行农产品规模经营和深加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

3 农地流转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农地的发展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手段,有效地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营业主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集聚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专家认为,农地使用应包含三个功能,一是生存功能、二是保障功能,三是发展功能[1]。当经济欠发达时,农地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农地使用首先考虑生存功能和保障功能。当经济充分发展以后,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农地使用主要考虑实现发展功能。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流转情况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大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1 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地流转数量呈逐年增长,流转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优质稻、甘蔗、桑蚕、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

广西区域内获得迅猛发展。其中涌现超亿元甚至十亿的涉农龙头企业就有数十家。一方面,由于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强化对农地集中使用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农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农地流转成为这些农户的必然选择。据广西农业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全区农地流转面积8.51万公顷,2008年流转面积达16.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8%,是2003年的1.9倍,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378%,涉及农户83.9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

2 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各地政府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让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个人投资效益农业,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各异,农地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主要有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市转包面积1.12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56%;出租面积4.87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76.13%;转让面积1.1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2%;入股面积0.2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其它方式0.06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0.97%。出租、转包方式所占比例最大,属入股流转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市场配置农地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的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3 农地流转价格逐年递增

地流转价格在尚未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地区,由于劳力外出务工,农户为不使农地撂荒,保留承包权,流转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免费让人代耕。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农户对农地价值意识逐步提升,农地流转费用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地流转价格开始逐年增加。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1年、2004年、2005年梧州市农地流转租金见表1-1。

4 农地流转逐渐规范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始时的农地流转多是在业主与农户间自发进行,口头协议为主,政府不介入其中,流转行为不规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政府主动介入,自发流转被引导流转所取代,流转费用从低价流转向合理流转转变,流转协议从口头协议到书面协议流转转变。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广西签订书面流转协议的流转面积占80%以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模式

当前,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探索出各种成功的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等多种模式。

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广西在发展优质稻、蔗糖业、桑蚕业、渔牧业、林业等产业化建设中,大力扶持培育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涉农大公司和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农地流转,并成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如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坚持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承租农户的山坡荒地,整合零散土地,实施产业化开发,公司农作物种面积达2.18万亩,年用工人数高达2.8万人,发放农民工工资达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7.5万户,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达2.5亿元。这种模式使龙头企业获得流转的土地发展产业化基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

种养大户具有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的优势和扩大生产的潜力成为吸纳和带动农地流转的动力。广西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把扶持特色村种养大户,发展“一村一品”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大力推进种养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的农户承包地,在承包期内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种植大户,业主以租金或股份分红形式把土地的收益回馈给农户。此种模式能满足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的用地需求,优化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

广西在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建立了广西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成片流转农地,引导业主将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园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返租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地集中给企业、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和专业生产。如苍梧县大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通过政府规划,集中承租741户2000多亩承包农地进行园田化基础建设,引入外资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到2008年已带动周边10万亩农地流转,规模种植砂糖桔8万亩,每亩收入达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385元。

4 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农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农户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这是一种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如广西横县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规划用地600亩,由当地76户农户将578.7亩农地承包权折股加入合行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从经营利润中给予农户股东分红,效果良好。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地流转缺乏正确认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对维护农农民的农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度比较激进,他们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企望农地承包经营权出现大流转,大集中,大规模经营,使农地经营产生更大效益。以致有的地方将流转耕地非农化,用于违章建房,挖鱼塘等项目。由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民从流转中得到的收益并不高,成为影响农民对农地流转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 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由于农地流转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一些地方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农地流转中,有些地方乡村集体组织忽视农户农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些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变更甚至擅自撤销农地流转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户不重视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不明确,没有违约责任追究和损失补偿办法,有些条款甚至与现行法规冲突。由于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经济纠纷,造成农户利益受损,严重影响了农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3 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反映在,一是农地流转缺乏政策措施。由于农地流转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可操作的流转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以及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农地流转的行为;二是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农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机构,致使农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延缓了农地流转进程。同时,出现流转纠纷时,也缺乏有效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节、仲裁。

4农村社会保障不配套

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现状制约着农地流转。虽然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健全,但农民主要依赖土地吃饭、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将越来越小,农民进城务工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也越来越多,农民生活仍然承担着较大风险,农民对农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因而阻碍了农地流转。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快农地流转的对策

针对上面的问题为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地流转。

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地流转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生存,使得他们不愿意放弃农地的经营权。因此要针对农民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让群众充分了解农地流转必要性,消除疑虑。首先要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以及农地边际产出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其次要在完善和落实土地政策上,保持农民农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整合农村闲置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则是参与和加速农地流转的主体。应促使农地向各类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流转,以加快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3 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农地流转行为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地流转统一纳入区域经济规划当中。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规程,确保农地流转程序规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鼓励农民从经济规律出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地流转合同要规范格式,做到条款清晰、内容齐全、权责明确,对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也有明确规定,以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农地供求信息、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和流转协调等服务。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时,要发展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2]。因而,各地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以农村最低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弱化农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农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坤吉.武隆县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普资讯,http://www.cpvip.com

[2] 薜华,周中强,徐家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建议,科技与三农,2009(3)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7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 东与香港隔海相望, 南与澳门相连, 地理位置优越, 为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2008年, 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并明确珠海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这更加快了珠海城市建设的步伐, 社会、经济、农业、科技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近年来, 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 珠海市的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珠海市共有各类设施农业 (以温室、越冬大棚和微灌等设施设备为主) 面积4.36万亩, 从业人员4400人以上, 主要以池塘越冬塑料大棚为主, 其中斗门区的对虾越冬大棚养殖规模较大, 面积4万多亩;市农科中心生产基地、斗门育秧工厂等多处高端智能温室更是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珠海市的设施农业有2大类3种不同类型。一是种植类设施面积约0.057万亩, 其中连栋温室0.014万亩, 塑料大棚面积0.023万亩, 中小拱棚0.02万亩;二是水产设施养殖面积约4.306万亩, 都以塑料大棚为主, 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3.5万亩, 罗氏虾养殖面积0.67万亩, 普通网箱养殖面积0.06万亩左右, 深水网箱养殖面积为0.04万亩。全市塑料大棚主要集中在斗门区, 连栋温室主要集中在珠海市的农科中心和市水稻站的育秧工厂等几个示范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建设, 珠海市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该市区域特点的发展思路。

珠海地处沿海地区, 海洋资源丰富, 发展渔业条件得天独厚, 因此, 珠海市将水产养殖业列为农业生产的重点,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设施农业, 如在冬季推广塑料保温大棚, 促进养殖户增产增收。同时, 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场。目前全球范围内海洋捕捞产量急剧下降, 海产品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靠迅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 网箱是目前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形式。深水抗风浪网箱环境稳定, 水体大, 更接近自然环境, 鱼类活动范围大, 成活率高且生长快, 鱼病少, 自然饵料丰富, 养殖鱼类的体型与肉质更接近野生状态。同时深水网箱采用的是抗拉力强, 柔性好的新型材料, 一般可抵御11~12级台风, 5~6m高的大浪, 有的经防紫外线抗衰老处理, 寿命可在15年以上。网衣经高效防污生物处理, 使用寿命5年以上。有的网箱结构可自动升降, 保证网箱养殖安全。因此深水网箱养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目前珠海市的深水网箱养殖已经起步, 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珠海市在大力发展渔业水产养殖的同时也注重种植业的发展。在蔬菜生产方面, 珠海市大力推广温室设施和微滴灌设施, 通过温室设施营造和改善生产条件, 引导高档名优品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 提高蔬菜生产的附加值, 使其成为珠海市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的主要方向。在特色农业生产方面, 珠海市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花卉苗木产业的本地优势, 大力引导和鼓励花卉和园艺产业使用温室设施, 改善花卉园艺产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质量, 增强竞争力。

近年, 珠海的设施农业发展虽然迅速, 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体现在设施农业投入大, 风险高, 没有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和扶持, 很难进行产业化推广;设施栽培的品种和技术还不配套, 发展不均衡;农业保险缺失, 很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设施农业领域, 造成了设施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养技术发展滞后, 跟不上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

庆阳市特色农业区域优势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布局

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丰富, 绝大多数历史悠久, 享负盛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加快, 特色农产品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苹果、烟叶、黄花菜、小杂粮、牛羊肉等特色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全市已建成了一批品牌、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庆阳市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其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 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 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久享盛誉。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 具有“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杏乡”之美誉。庆阳市还是中医药之乡, 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 其中69种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庆阳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逐渐形成

改革开发以来,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的推进, 从2000年起, 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 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我调节下, 农产品加工业由最初的无序发展逐渐进入一种规模化的经营, 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从2005年趋向于稳定发展, 然而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二、庆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差异

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是由该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按照以往的研究, 选择代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因子, 即单产 (P) 、播种面积 (S) 作为基本变量, 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 由于这两者相互制约关系较强, 对两种优势指数进行几何平均, 即可得到综合优势指数CC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

其中, 效率优势指数是指PAI (Productive Advantage Index) 为各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

式中, Pij为i地区j种作物的单产;

Pit为i地区的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j为背景区域作物j的单产;

Pt为背景区域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PAI>1时, 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 i地区在该作物生产上具有产量相对优势;PAI<1时, 表示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 i地区不具有优势。

规模优势指数是指SAI (Scale Advantage Index) 为研究区域某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与背景区域同一比值的比率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Sij表示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Sit表示i地区作物播种面积;

Sj表示背景区域j作物的播种面积;

St表示背景区域作物总播种面积;

SAI>1, 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1, 表明与背景区域水平相比i区j作物的生产处于劣势, SAI值越小, 劣势越显著。

1、庆阳市特色农业比较优势评价

为了对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以庆阳市作为研究的背景区域, 选择该地区特色产业:小杂粮、油料、苹果、杏、黄花菜、烟叶、羊、牛作为研究对象, 节选1991年、1995年, 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 计算出各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PAI) ,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SAI) 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AAI) , 同时为了消除各种指数的年际波动影响, 计算了各种指数十五年的平均数 (见表1) , 均值为八个县区的整体平均结果。

2、各县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各县区的位次, 其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各县区比较优势地区差异。

种植业农产品。就小杂粮和油料而言, 庆阳市各县区的差异不大, 发展较为均衡。比较突出的是西峰和宁县。从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看出, 在小杂粮的发展上西峰无论是效率优势还是规模优势均占据了领头的地位, 比较优势突出;而庆城和宁县虽然不具有综合优势, 但其具有一般的效率优势。而生产规模相对太小 (如庆城SAI=0.53) 是导致这些县区缺乏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华池的油料作物中, 由于规模太小 (如镇原、华池) 导致了具有一定较强优势的效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从而使得综合优势过低。因此, 如果能扩大播种面积, 挖掘潜力, 则在这些地方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粮食产量, 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水果产品。在水果的生产方面, 以苹果和杏为代表, 庆阳市整体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 尤其效率优势比较突出, 其中以华池的优势最为明显。在杏的生产方面, 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位列第一。而在苹果的生产方面, 效率优势尤为突出 (PAI=3.34) 但其规模却位列最后, 与其特别突出的效率优势非常的不协调。因此, 应该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 充分发掘苹果的效率生产优势, 重点开发水果产业的生产能力, 提高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农产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 庆阳市以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为其历来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比较优势分析看来, 环县的羊和宁县的牛优势远胜于其他的地县, 而对应的环县的牛和宁县的羊却位于相应位列的后位。所以, 这两县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 限制或放弃劣势产业的生产。

特色经济农产品。以黄花菜和烟叶为例, 黄花菜是庆阳市极具特色的农产品, 知名度较高。从比较优势分析来看, 庆阳市整体具有黄花菜的比较优势, 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县就有西峰、镇原、庆城、合水、环县这五个地区, 其突出优势可见一斑, 且以西峰、镇原、庆城三地的优势最为明显, 而正宁、华池、宁县却非常不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正宁几乎没有一点在黄花菜方面的生产优势, 在这些地区可以放弃对黄花菜的生产。在烟叶方面, 就庆阳市整体而言不具优势, 但是正宁的烟叶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 同时镇原的烟叶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背离现象解析

庆阳市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基本与其比较优势相符, 但是还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的要求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多数县区妄图兼顾所有的特色农业资源, 而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 从而没有按照优势来分工生产;二是部分地区面对市场的波动, 既忘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又把握不准市场行情的变化方向, 因而产生农业结构调整行为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导致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变动背离了比较优势的要求。具体原因如下。

1、比较优势不突出

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 而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区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 从而准确定位, 突出优势。从庆阳市的实际情况看, 各县区对本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还主要停留在凭主观经验和对对方的大致判断上。最多也只是将比较优势产品的选择建立在一种与平均水平相比的基础之上, 从而可能出现选择上的失误。这可能是庆阳市农产品专业化变动背离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盲目调整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的波动是绝对的, 而均衡则是相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 使之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均衡, 又从均衡走向失衡。正是这种价格的经常波动, 使得千万小规模经营农户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 该扩大什么该压缩什么。结果是盲目调整, 对原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已经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产品轻易地进行压缩、调减, 或者彻底放弃,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 从而造成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调整现象。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 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禀赋论, 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 对弱项可以放弃, 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 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 必须敢于放弃。结合比较优势的分析,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扩大小杂粮、水果和蔬菜的播种面积, 建立生产基地, 严把质量,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控制农村小企业的同构性。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 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黄花菜、苹果、杏、小杂粮、药材、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 进行规模化经营,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 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而庆阳市由于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各县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庆阳市整体平均来看, 已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有一些县区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甚至是显著的比较优势;对于庆阳市平均水平显示存在比较优势的产品, 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在该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有些地区已处于比较劣势。这就告诉我们, 对于在该市平均水平上显示具有比较优势, 可以扩大生产的农产品, 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应当扩大生产;相反, 对于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在这些产品上应当进行压缩生产, 合理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 (见表3) 。

参考文献

[1]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J].调研世界, 2002 (4) .

[2]李姝睿、高阳、王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 2005 (3) .

[3]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 2007 (2) .

[4]沈兆辉: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 2004 (12) .

[5]姚玉平:浅议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3 (18) .

[6]李亚红:农业资源环境政策的局限性与创新[J].环境保护, 2013 (16) .

[7]刘延、张旭: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 2012 (16) .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9

2015年10月15日, 2015'国际有机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论坛暨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工作会议在南充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参会并致辞。会上, 西充县、蒲江县、赤壁市、建德市、万载县、武义县、洋县、潍坊市峡山区、安溪县等9县市区获批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此外,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基地与国际有机运动联盟亚洲科研基地也将落户西充县。

西充县大力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截至目前共建成有机食品基地85个、面积8866.67hm2, 60个基地、98个品种、5866.67hm2农作物通过有机认证, 有机农业规模居西部第一。论坛还举行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联盟发起成立仪式。

(四川日报)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企业参与,高效节水,县域,农业产业化

一、高效节水灌溉成功经验

截止2014年, 同心县有效灌溉面积为71.65万亩, 其中扬黄灌区灌溉面积48.5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3.15万亩。扬黄灌区均为渠道灌溉, 高效节水灌溉区均在旱作区开发 (水源仍为扬黄水) 。我县现状年农业用水量为1.9亿m3, 渠灌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为0.63, 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

同心县下马关以色列合作项目灌溉技术示范项目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 通过引进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 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发展地方特色高效节水补灌农业。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有效带动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下马关镇节水灌溉项目区尽快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我县通过以企业投资为主体, 以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为补充, 成功引进了中石化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在下马关镇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设标准化枸杞出口生产基地2万亩。项目实施后, 一是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森林覆盖率, 有效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环境, 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二是项目建成后前五年累计生产鲜果4460万公斤, 企业实现利润2222万元, 同时, 发展2万亩枸杞, 年需雇佣劳力4万人, 每年仅枸杞采摘一项就可使农民获得现金收入达7000万元, 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使农村劳动力尽快转化为产业工人, 长期解决了移民在家门口打工问题, 给当地移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切实能增加移民收入。三是项目的建设不但充分发挥了土地资源优势, 通过引进企业发展枸杞产业, 对推进当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效节水灌溉规划

鉴于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的成功实施, 同心县以推进农业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现有灌溉面积节水改造和高效利用地表水为主,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水利工程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保护需求及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 严格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 以供定需、量水而行, 突出重点区域, 合理确定未来5年高效节水灌溉总体发展目标、布局、模式和建设任务, 编制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大规模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作。2013年-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依托黄河扬水工程, 以在扬黄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主, 拟在同心县境内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48万亩, 分5年实施。

三、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4年, 以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为示范区, 在扬黄灌区发展微灌工程。

1. 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涉及丁塘镇新华村1个行政村和吴家河湾1个自然村465户2486人, 人均纯收入达到6180元。

新华村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按照“集中养殖, 规模发展, 示范带动, 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 结合五统一分的要求,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经果经济, 建成了同心县新华村富民肉牛养殖园区, 成立了新华雨露水果专业合作社, 已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书。

2. 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7720亩, 其中:水浇地灌溉面积5600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72.5%。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350亩, 占6.25%, 玉米种植面积为3750亩, 占66.96%, 苹果1500亩, 占26.79%, 目前种植业为粮、经、饲、菜四元结构, 种植比例调整为34:50:10:6。

3. 水资源平衡情况。

(1) 需水量预测。项目种植作物以苹果为主, 考虑到苹果幼龄期还不能发挥效益, 为减少土地资源闲置和保障合作社的效益, 苹果幼龄期间作矮生作物。该种植模式下, 枣树的株行距为3×5m, 亩均定植果树44棵。矮生 (豆类) 作物进行条播。项目区发展苹果树间作豆类灌溉面积5600亩。根据种植结构规划苹果树亩均定植44株。根据灌溉制度, 确定苹果树 (幼龄期) 灌水定额为4.0m3/亩 (单棵灌水定额90.9L/棵) , 苹果树 (盛果期) 灌水定额为14m3/亩 (单棵灌水定额318L/棵) , 豆类灌水定额为13.5m3/亩。由于项目区间作的豆类只种植3年, 前3年果树处于幼龄期, 两者进行错时灌溉, 果树灌水定额比豆类灌水定额大, 故计算管径时只考虑苹果树盛果期的用水量, 项目区苹果树盛果期单次最大灌溉需水量:5600亩×14m3/亩=7.84万m3。按0.85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毛灌水定额为16.5m3/亩, 项目区苹果一次灌溉毛需水量9.24万m3。果树盛果期毛灌溉定额为148.5m3/亩, 年灌溉总需水量83.16万m3。

项目区前三年年需水量由苹果幼龄期需水量和豆类需水量组成, 苹果幼龄期年毛需水量为23.69万m3, 豆类年毛需水量为49.72万m3, 则需水量为73.41万m3。

(2) 供水量。项目区为老灌区, 不需新增水指标, 直接水源为固海东二支渠。现状采用地面灌溉方式, 种植大田作物, 亩均灌水量为415m3/亩, 年可用水量232.4万m3, 因此供水水源供水能力完全满足总需水量要求。

(3) 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为老灌区改造, 把渠道灌溉改为滴管。根据我县多年灌溉经验、相关资料及近来年其他地区试验资料, 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3, 原需水量232.4万m3。微灌实施后, 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85以上, 灌溉定额为148.5m3/亩, 年灌溉需水量83.16万m3, 年可节水149.24万m3。在不新增用水量的情况下,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方案可行。

四、工程设计情况

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5600亩, 根据地形及水利设施现状, 基本按斗渠控制面积将项目区划分为A、B、C、D四个灌溉片区, 其中:A区控制面积1280亩, B区控制面积1460亩, C区控制面积1310亩, D区控制面积1550亩。四个片区通过在蓄水池取水集中加压, 在每个区修建首部过滤器, 分散过滤的方式, 安装首部过滤系统4套。田间工程规划为滴灌和小管出流灌溉。灌溉系统运行方式为蓄水池———灌溉首部系统———输配水管网———小管出流灌水器 (滴管带) 。

五、工程效益情况

工程效益分析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主要包括灌溉效益;间接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民经济评价只计算直接效益。

工程节水灌溉面积5600亩, 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灌溉效益。灌溉效益为农业、水利等综合投入产出, 水利工程的效益应根据其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摊, 在此采用分摊系数0.35。灌溉效益为349.66万元。

六、结束语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11

关键词:产业化;区域;农业;发展

一、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创举。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坚持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草畜、瓜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抓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重点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牛羊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畜牧标准化养殖、秸秆青贮氨化、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生产、麦后复种移栽十大新技术,各项技术都要确定推广面积,制订实施方案和示范点,采取部门抓点示范、乡镇全力推广,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同时,集中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

二、现阶段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甘肃农产品市场仍以初级集贸市场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市场机制的整体功能发挥较差。一是农产品产业批发市场发展较慢,必要的期货市场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交易。二是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是马路市场,交易场所的信息网络、通讯手段、中介服务、运输仓储等服务,即简陋又不配套,影响着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对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经营主体分散化与经营规模的细小化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农村区域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农户经营分散化、细小化的格局未变,从而使农户经营规模和生产集中度都很低,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统一作业,更不利于综合性强、系列配套、须连片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引用。此外,由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而实行的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收入的低水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户趋向于较小风险和较稳定收入,专业化经营本身意味着风险损失与风险期望之间的货币权衡,那么,兼业经营就成为农户的一种合理的选择,这必然与区域产业化的商品生产构成矛盾,在兼业经营条件下,相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也必然是零散的。

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小麦、洋芋、布尔山羊等初步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域化布局,但产品系列化加工还未提到议事日程,或者还未延伸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缺乏科学而竞争性的中长期区域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科研等环节联系松散,农户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协作关系发育不成熟,既没有事前的契约收购关系,更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各类中介组织紧密联接的组织形式,农产品收购多少、价格高低只有靠当时的市场行情的“事后决定”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影响了农村区域产业化的发展。

三、完善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户规模经营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区域产业化,走区域规模化道路,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二是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走规模化的路子。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性的合作服务组织,对小规模农户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栽培、统一病虫害防治,连片种植,逐渐形成区域化经营或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在非农产业发达的城郊,县城周围农村,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转出土地,鼓励种田能手多承包土地,改变小农分散的传统作业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其次,大力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综合经营,直接形成新的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农业园区、大农场过渡,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达到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准。

2.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

农村分工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农村产业化商品发展,必然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发展农村服务体系的重点应强化县和乡镇级经济技术部门,开展综合服务;鼓励支持产业服务大户、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的产业服务;引导和扶持农民之间的联合,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农村产业全过程的服务网络。应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和信息发布系统,力争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域专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过程,实际就是农业分工不断细化、结构不断优化、由兼业向专业化、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带动力量,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区域专业化水平也较高。因此,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新品种选用、订单种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以乡镇区域为单元,实现农村区域产业化,在农村区域专业化推进过程中,一个村不足以形成产业规模,而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选择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又规模过大,会掩盖县域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也会因过度专业化而增加自然和市场风险。因此,应以乡镇为农村区域专业化单元,以乡镇企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实现一乡一业专业化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陆迁,区域专业化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1):17-19.

[2]刘思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农业区域化发展 篇12

1 农业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2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 从而衡量2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表1是江苏三大区域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

注:表中数据根据《江苏统计年鉴 (2004—2012年) 》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1.1 苏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苏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量等传统要素投入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农村用电量等现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 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的生产更加依赖于电力、科技和资本要素, 农业发展模式进入较高水平。此外, 与苏中和苏北相比, 苏南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更高, 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是最低的, 基本上已经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1.2 苏中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苏中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苏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化肥等要素已不是主导因素, 但是还尚未摆脱机器化操作阶段, 机械化的普及正在取代劳动力, 这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农业生产正在经历的过程。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看, 苏中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依赖, 但依赖程度偏低。

1.3 苏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苏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仅与农业从业人员投入这一要素呈负相关关系, 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及农村用电量都呈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处于较低级阶段, 虽然摆脱了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 但对其他传统要素依赖性比较高, 与机械投入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8, 与化肥施用量的投入相关性也超过了0.7。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正在经历的过程, 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必然阶段。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 (系数值为0.95) 看, 苏北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高度的依赖。

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变动趋势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 要素投入的转变规律存在差异, 下面分区域对其要素投入的变动进行分析。

2.1 三大区域农业生产土地的投入情况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2002—2011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动情况显示 (图1) , 土地供给总量几乎不可调整, 只能通过集约化利用, 提高使用效率, 尤其是苏南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 苏中和苏北地区近10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2.2 三大区域农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一般来说,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机器的作业会逐步取代手工劳动, 这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传统农业生产更多地是依赖劳动力的投入, 现在农业更多地依赖劳动力以外的要素, 劳动力投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的农业发展都表现出这种下降的趋势 (图2) 。

2.3 三大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情况

2002—2011年,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变动情况显示 (图3) , 3个区域整体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 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从不足1 500万k W上升到超过2 500万k W。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增长则保持稳定, 投入的后续动力不足。

2.4 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

农村用电量最能体现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情况。2002—2011年,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显示 (图4) , 3个区域在过去10年间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 但是苏南地区增速要明显高于其他2个区域, 从2002年的300亿k W·h上升到2011年的接近1 150亿k W·h, 增长了约2.8倍。苏中和苏北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但在电量使用上远低于苏南地区。

3 结论与建议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是以电力、科技和资本等现代要素为主导, 较为接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苏中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农业机械投入为主导, 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种发展方式;苏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土地、化肥等传统要素为主导, 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三大区域要素投入的变动趋势分析表明, 苏南地区在现代要素投入增长上要高于传统要素, 农业生产基本上摆脱了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限制, 科技、电力、资本等现代要素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因此, 苏南地区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为苏中和苏北提供借鉴。对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具体路径有如下建议:首先构建与农业生产总量相匹配的要素投入机制, 在农业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 适当增加现代要素的投入, 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对苏北地区要提升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低是目前制约其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苏中而言, 要提高农业种植的信息化水平;再次三大区域都要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 采用现代农业培育和生产技术, 摆脱对化肥等有污染性要素的投入, 发展绿色农业, 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 又能保证美丽的生态环境[3,4]。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要素投入方式的转变。基于2002—2011年农业发展数据, 利用相关性方法对江苏境内三大经济区域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农业发展不同阶段要素投入方式转变的规律, 以为促进江苏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要素投入,相关性,区域差异,江苏省

参考文献

[1]王程, 王武魁, 刘宇, 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 2010 (5) :51-53.

[2]张晓莉, 李金叶.农业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投入关系研究[J].新疆财经, 2001 (4) :21-23.

[3]吴玉鸣.中国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6) :25-37, 48.

上一篇: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下一篇:与学生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