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布局

2024-07-31

农业区域布局(精选8篇)

农业区域布局 篇1

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来源, 占我国肉类总消费量的62.5%, 在饮食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养猪业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 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近年来,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猪肉需求总量仍将继续刚性增长, 但受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和产业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 确保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1、区域布局

着力建设沿海、东北、中部和西南4个生猪优势区。其中, 沿海生猪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4省的55个县, 着力发展现代化养殖, 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东北生猪优势区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的30个县, 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供应;中部生猪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7省的226个县, 着力发展健康养殖, 稳定提高调出能力;西南生猪优势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 (区、市) 的126个县, 着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殖, 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拓宽市场空间。

2、主攻方向

以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增长、保障基本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任务, 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完善现有种猪场, 配套建设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 提高种猪质量;二是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养殖大户, 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 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 扩大加工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五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 4个优势区生猪年出栏达到4亿头, 出栏率达到150%以上;生猪调出量达到2.4亿头, 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公斤, 猪肉总产量达到3 240万吨;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 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 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 生猪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4、加大优势区域扶持力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等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 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 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完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生猪、奶牛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 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确定地方性补贴品种, 增加补贴额度;巩固完善农民收入补贴政策, 加大技术应用补贴和生产性服务补贴力度;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总量,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优势区域建设的扶持力度,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

农业区域布局 篇2

面对许多区域性小品牌甚至没有一个根据地市场,这是多么可怕甚至可悲的现状,企业连生存之根都不存在,谈何发展,谈何竞争。在投机中求生存,只会越做越窄,甚至连最后的一点蛋糕都会被对手抢食。

许多区域性小品牌总是沉不下心在一个区域小市场成就王者之后,然后再有目标、有策略、有步骤开发异地市场,而是采取机会性招商,到处忽悠,销售额年年徘徊在原地踏步,甚至下滑,让人心痛。

在这个高速洗牌时期即将来临,但凡企业发展速度低于行业发展速度,都有面临洗牌掉的危险。即使具备一定销售规模的白酒企业年销售增长不应该低于40%,否则就会很快进入成熟期,进入销售就会面临着下滑。而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白酒企业或者刚刚改制完成老牌企业,年增长如果连续两年销售增长低于80%,不仅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基因,必定会负债累累.,举步维艰。为什么说两年呢,第一年打基础,发展可能不怎么理想,但是第一年必定要快速发展,否则企业就会很被动,甚至资金投入困境,渠道就会很疲劳,消费者就会失去热情,竞争对手就会加速强压。

比如某新白酒企业,去年销售1000万,销售额不能低于1800万,销售额必须达到4000万以上,否则企业持续性投入就会产生问题,市场精细化建设或者扩张就会被动,除非企业外来资本非常雄厚。 因此,对于那些年低于80%年增长速度的区域性白酒企业来说都将面临着危险,所以说快速有效发展应该是区域性白酒类生产企业始终牢记的营销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的发展?快速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做小池塘中大鱼,做多个小池塘中大鱼,这才是区域性品牌发展的王者路径。

你有多少个强势区域市场就意味着你有多少个强势阵地,你就是多少个革命根据地,没有根据地,不要谈招商。

这里的强势所指的是必须成为目标区域市场的第一名,第二名既为亚强势,第三名为生存性品牌,第四名以后统统为弱势品牌,除非靠自然流通,否则必定赔本。你的企业是不是陷入亏损焦灼状态中呢。因此,打造强势区域品牌,是任何白酒企业快速有效发展的惟一法宝。

那么如何成功地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呢?

一、根据地战略,决定着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任何一支能征善战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军队,必定有其进可以进,退可以退的能够自给自足的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稳定的根据地。一支没有牢固根据地的军队充其量是到处游击的草寇,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覆灭的危险。

白酒企业的营销也是如此,更何况在中国所有的轻工业中,惟有白酒是中国最具历史和民族性的产业。由于白酒消费市场的特殊性,消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中国众多的白酒品牌拥有更广阔的营销空间。即使你成就不了茅五洋泸郎这样的国家级名牌,你可以努力成为某一大片区域的强势品牌。如河北衡水老白干、山庄老家、板城烧锅酒,安徽迎驾酒、口子窖、金种子。如果连一大片区域的强势名牌也难以达到,不防打造地级市场强势品牌,如青岛琅琊台、济南趵突泉.,烟台古酿烟台,文登学在威海,宣酒在宣城、宝丰在平顶山等。

不管怎样,只要你拥有了强势区域市场,你就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而且你拥有的这个强势区域市场,如果是你的企业所在地――大本营,首先要祝贺你已经有了攻城掠地的大后方,只要你的根据地能够长期固守(绝对垄断地位),那么纵然你远征的阵地出了问题,你仍可以回到家里(根据地)休养生息,以备再度出山。

因此一个白酒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完成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就是:以企业所在地为轴心划圆,最大限度地打造牢固的不可被他人占领的强势地方名牌。要锻造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地方名牌,就必将以下几点整合到位。

1、根据地市场垄断化

无论是县级根据地市场还是一个地级市的根据地市场,都必须以城区为圆心展开纵深发展与全面覆盖,成为绝对第一品牌时,销售量要力争超过1个亿,甚至更多,

如宣酒在宣城,皇沟在永城,宝丰在平顶山,文王在界首,种子在阜阳等。

2、主导产品标杆化

主导产品代表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决定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立区域发展的主导产品、建立区域某一价格带的价格标杆,才能形成产品联动,引导消费。洋河蓝色经典、口子窖、西凤六年都成为区域市场的主流消费产品,并且是中高档市场的价格标杆,与区域跟随品牌拉开了距离。

3、主导产品升级化

主导产品老化、替代产品推广不力是区域强势品牌市场下降、被竞争品牌超越的主要原因。不断提升主导产品的竞争力,延长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区域强势品牌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主导产品必须要完成价格、产品、区域三个层面的升级!

首先,价位升级。保持主导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价格引导消费、保持价格标杆。口子窖导入市场时进店价格58元/瓶,八年时间,经历了四次成功的价格调整,分别是62元、68元、78元,在安徽市场一直是中高档价格的引领者。无独有偶,洋河蓝色经典、西凤陈酿年份酒都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价格持续提升。价格持续提升,引导消费,保持了高端的品牌形象,又保证了渠道利润,增强了渠道的竞争能力。

其次,产品升级。产品的包装、口感、产品线延伸要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保持产品的个性、保持品牌的新鲜度。口子窖、洋河蓝色经典、西凤陈酿等产品都是在保持整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对包装、度数、防伪不断进行改进,而五粮液、茅台等高端的全国化品牌也是如此。

4、核心渠道统一化

对于区域品牌而言,核心分销商、核心终端、核心团购资源是市场稳定的三大关键点,只有统一的渠道模式,针对核心终端、团购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操作规范,加强核心终端的掌控,市场才能稳定。口子窖建立直销体系、培养最优秀的终端型经销商,对核心终端的统一掌控,形成了联动;洋河蓝色经典以“1+1”模式,在区域市场建立直销队伍,协助经销商直接掌控终端,启动核心消费者;西凤六年统一的促销、公关、团购,保持了区域市场的均衡发展。

5、价格管理刚性化

建立刚性的价格策略和严格的管理控制系统,确保主导产品的价格稳定,是保障品牌形象、增强经销商信心的关键。西凤六年、口子窖、洋河蓝色经典全省统一价格,市场成熟期保持终端价格的高度稳定,使渠道利润随着销量增长而增长,是他们占领区域市场多年的重要原因。

6、品牌工程美誉化

对于一个地方名牌来说品牌知名度已经很大,做不做广告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但打造品牌美誉度必须要成为企业系统性推广工程。所以,系统性的公关性公益活动才是使地方名牌永保企业或者品牌美誉度,来进而维护与保持消费者忠诚度。

7、执行体系高效化

多产品、多渠道、营销团队大幅增加,管理复杂性呈几何型增长。建立高效的执行体系、保持强大的执行力是区域强势品牌持续增长的关键。

首先,形成全员营销的意识,做到真正以市场为中心。区域强势品牌往往由于阶段性的成功,而产生小富即安的心态,危机意识、使命感、凝聚力减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建立企业愿景,打造了持续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其次,组织专业化分工,建立现代化的组织架构。例如,建立分品牌独立运营、独立核心的事业部制;实现市场管理、信息反馈、市场投入、品牌管理专业团队的管理。例如,在区域市场建立分渠道管理组织,打造专业化的终端管理团队。

合纵连横布局区域发展 篇3

据悉,今年6月份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非洲首脑峰会上,有望正式签署非洲自贸区协定。该协定将涵盖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涉及26个国家,覆盖人口6.25亿,国内生产总值1.1万亿美元,占非洲经济总量的58%。

有接近非洲自贸区的人士表示,自贸区协定达成后,区内国家之间将全面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并将通过贸易便利化、吸引外资、统一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标准等手段,促进该自贸区经济总体增长。

强强联合

三方自贸区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的设想最早于2011年6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提出,距今已有近4年的时间。历时多年,当年的设想终于将尘埃落定。

“三合一的趋势不可避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教授张哲坦言。张哲分析,三方自贸区的设立是在非洲一体化趋势带动下进行的,而后者是前者的催化剂。从外部看,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跨国企业,都希望非洲成长为流通性高的一体化市场;从内部看,非洲内部的自贸区大大小小已经设立了很多,在政治家和商业人士的推动下,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成果丰硕。如今,非洲最大自贸区一旦设立,就会以滚雪球的模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非洲一体化的进程。

目前,“三合一”的最终协议尚未出台,业界分析人士观点各异。但是,从已有的基础来看,三个共同市场的融合有比较扎实的底子。张哲告诉《经济》记者,目前涉及的三方自贸区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机构和运作制度,是非洲内发展得最好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资料显示,东南非共同市场于2000年成立非洲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9年成立关税同盟;东非共同体已经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减征关税计划,并建立了关税同盟;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尽管其经济合作进程相对较低,但是在制度设计、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雪冬博士认为,总体而言,这三个次区域组织在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国家之间的货物和人员流通与流动,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自由贸易所需的必备条件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它们之间的合并,堪称‘强强联合’。”其发展成果不但将使26个国家的6.25亿人直接受益,还可能通过示范效应、溢出效应等使该大陆其他次区域组织及人民间接受益。

然而,长期关注非洲发展的诸多人士对此次联合抱有谨慎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认为,长期以来,非洲对于一体化和最大自贸区的建设都给外界“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类似的设想不少,真正落实的不多。“想要看这次自贸区结果如何,还是要等到签署结果公布后更客观些。”

需兼顾弱势国家

设想容易被现实搁浅,虎头蛇尾的结局往往也是迫不得已。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益坚告诉《经济》记者:“通常来说,小规模经济体在发展上往往容易处于不利的位置。市场分割更容易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国家以疆域为界,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并造成区域隔绝,使得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难以流动。”客观上,2013年非洲区域内部贸易额仅占非洲贸易总额的13.2%就是很好的佐证。

而此次即将成立的自贸区,既有南非、埃及与安哥拉这样经济总量位居非洲前五名的区域性经济大国,又有刚果(金)、厄立特里亚、布隆迪等14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各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地缘地位、治理能力以及谈判能力等条件差异巨大。

对最大自贸区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中,有观点认为,自贸区内成员国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该自贸区成立后初期,并非所有成员国都能够受益。

梁益坚指出,南非等区域内的大国将会成为非洲内部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未来该地区内部贸易增长的发动机。而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区域内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他说:“自贸区发展过程中的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的集聚力作用,将使生产布局发生累积性变化,也会在区域内部改变生产的地区分布,由此产生的发展不均衡性将带来区域差距、极化和锁定现象,致使地区的经济差距扩大。”

李雪冬表示,作为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如果自贸区内的弱势国家衰退,那么该区域内大国的经济也无法实现持续地增长和发展。他认为,在自贸区路线图的具体设计中,应以照顾“弱势”国家为原则,如在2—5年期限内清除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上,可以考虑给予这些国家较长的期限。“强大富裕的国家应该向其他国家发出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这些国家愿意为了自贸区的建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而且表明推进自贸区的进程并非为了单个国家利益而是为了地区发展。”

具体来说,相对强大富裕的国家短期内利用自贸区发展自身的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可以从自身因区内贸易获得的利益中拿出一小部分,设立自贸区基金帮助短期内可能在自贸区的建设中受损的弱势国家提高出口能力,从而促进该自贸区的顺利发展。相对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可以提供其资源收益中的一小部分,用于区域甚至资源贫瘠的成员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整个自贸区进程做出更大的承诺。“任何有长远眼光的国家,都应该主动这样做。”李雪冬说道。

加强多方合作与保障

“但也应该看到,长远看自贸区将使区域内的所有国家都获益是毫无疑问的。”梁益坚肯定地说。他指出,从经济学上讲,无限制的国际贸易对所有参与国来说都是有利的——开放状态会比封闭状况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国家,通过贸易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根据他的分析,非洲自贸区一旦成立,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外国投资、引进吸收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简单地说,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恰恰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体现。

李雪冬强调,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不可缺少。从区域层面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补充完善和专门司法机构的设立都是必要的。尽管国际法对于成员国往往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在解决国家间贸易冲突与障碍方面却能发挥充分作用。从国家层面看,鉴于基础设施是各成员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有力保障,因此国内与跨国基础设施必须安全、可靠、高效、满足需要并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确,回溯非洲一体化的历史,法律并未发挥太大作用,一些国家甚至会对实际运行中的基础设施进行干预。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监督基础设施的管理,促进对基础设施的自由使用,是此次自贸区进程的重点。

曾经的梦想,非洲从未放弃,如今,一体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作为一直支持非洲发展且寻求合作态度的中国,更希望在非洲最大自贸区建立后可以继续保持两个地区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非时提出了加强中非合作的“六大工程”和“三大网络”建设,得到了非洲各国的广泛赞同。今年3月,中国又新设了常驻非盟使团。这些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非合作以及非洲一体化的支持。

全国羊肉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 篇4

1、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全国肉羊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羊肉生产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2) 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全国羊肉产量达445万吨, 比2011年增加52万吨, 年均增长3.1%。全国肉羊出栏率达到105%以上, 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35%以上。

到2020年, 全国羊肉产量达518万吨, 比2015年增加73万吨, 年均增长3.1%。全国肉羊出栏率达到110%以上, 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5%以上。

2、肉羊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各地区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 肉羊生产巩固发展西部8省区, 加快发展冀鲁豫3省, 适当兼顾其他地区。

1) 西部8省区

西部8省区是我国羊肉的主产区, 也是全国羊肉主销区, 除新疆外, 其他7个省区均是羊肉净调出省份。品种以蒙古羊、藏羊、哈萨克羊、滩羊等地方品种为主。在牧区, 以自然放牧、养殖母羊为主, 输出架子羊;在半农半牧区, 养殖方式由放牧向圈养舍饲转变;在农区, 由散养向集中饲养转变, 以外购架子羊育肥为主。近年来, 8省区的肉羊生产重心逐渐由牧区向农区转移, 农区羊肉产量占8省区羊肉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52%增加到2010年的58%。主要制约因素是, 基础设施较差, 饲草料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常年饲草料供给不平衡, 良种化程度不高, 生产水平较低, 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育肥发展滞后, 防灾抗灾能力弱。

从该区域的发展重点看, 在牧区, 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高, 加强棚圈等饲养设施的建设, 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草, 加强饲草料储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母羊饲养和羔羊当年出栏。在半农半牧区, 要实行季节性禁牧、休牧, 推广舍饲圈养、牧繁农育, 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育肥羊单产水平。在农区, 要加快新品种培育和养殖方式转变, 推广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 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育肥, 提高出栏率,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

该区域要提高肉羊生产效率, 增强区域供给能力, 确保区域内羊肉基本自给。到2015年, 肉羊生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增加人工饲草料基地80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减畜不减肉, 羊肉产量比2011年持平略增, 达到226万吨, 其中, 新疆地区羊肉基本实现自给。到2020年, 羊肉产量达到250万吨, 占全国比重48%。羊规模养殖比例由2011年的30.3%提高到2020年的50%。

2) 冀鲁豫3省

冀鲁豫3省是我国重要的肉羊产区之一, 羊肉产量占全国20%以上。养殖模式以舍饲为主, 地方品种资源多, 以小尾寒羊、黄淮山羊为主, 饲草料特别是精饲料资源丰富, 屠宰加工企业较多, 紧邻大中城市, 运销便捷。主要制约因素是, 母羊养殖数量下降快, 架子羊供给严重不足, 地方品种选育程度低, 规模养殖发展滞后, 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该区域发展重点是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与利用, 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 推广母羊高效繁殖、 全混日粮饲喂、羔羊育肥等技术, 大力开展商品羊杂交配套生产。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降低饲养成本,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生产能力。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 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优质羊肉品牌。

该区域重点要满足周边大中城市消费需求。到2015年, 羊肉产量达110万吨;到2020年, 羊肉产量达150万吨, 占全国比重29%。羊规模养殖比例由2011年的18%提高到2020年的45%。其他地区羊肉生产主要集中南方和东北地区。主要任务是加快草山草坡改良, 加大圈养设施改造力度, 推行适度规模高床舍饲圈养, 提高规模化程度, 满足当地居民羊肉消费需求。

乡镇畜牧业区域布局工作规划 篇5

乡镇畜牧业区域布局工作规划

镇人民政府

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近年来,我镇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我镇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我镇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根据省、南平市邵武市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要求,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打造“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畜牧业,特制定我镇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

一、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定位,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总量控制,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生态型和循环经济型养殖业,综合治理养殖业污染,有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合理利用要素资源为基点,遵循发展与环保并重原则,坚持限量、提质、增效的原则,非均衡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环境容量原则,合理布局和规划发展畜牧业。正确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

属地管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大力推广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和零排放模式,发展生态型、效益型畜牧业。发展目标:

以合理利用要素资源为基点,遵循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原则,按照“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根据现有养殖状况及植物吸收、土地消化、水体自净的原则以及国家经贸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畜禽养殖场沼气项目开发指南和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载畜量以一亩耕地吸纳2头生猪粪尿,一亩山地吸纳3头生猪粪尿,山地能吸纳生猪粪尿面积按总山地面积的5%计算,1头奶牛相当于10头生猪的粪尿、l头肉牛相当于5头生猪的粪尿、3只羊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30只蛋鸡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60只肉鸡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制定全市畜牧业发展目标。

二、畜牧业畜禽养殖场区域划定要求:

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修订工作的通知》和《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及规定,明确划定“三区”范围。禁养区:

一、镇区水厂水源保护区;

二、各村、组自来水水源;

三、应根据实际划清本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四、村的居住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五、富屯溪邵武段沿溪两岸500米范围内;

六、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七、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各村要根据以上要求划出本辖区内的禁养区。今后所有新、老畜禽养殖场边界与上述区域边界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500米。底前,应全面拆除或关闭禁养区内所有规模养殖场。禁建区:

各村可根据本辖区区域养殖总量控制和管理的要求,以及镇、村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划定禁建区,镇、村规划区场应列入禁建区范围,禁建区内严禁审批新、扩、改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现有禁建区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期限,自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并需经市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污染严重的、治理不达标的、无条件治理达标或不按要求进行治理的养殖场由当地政府责令其拆迁或关闭。适度养殖区:

远离村庄居住区及镇、村饮用水源,禁养区和禁建区之外的区域为适度养殖区,适度养殖区内可以按规划要求,50头以上的养猪场必须开展环评,并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方可实施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实行环保“三同时”建设,做

到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排放要求。

各村要根据以上规定和本辖区内土地、山林资源可载畜量,科学规划本村生猪可饲养栽畜量,划出“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并向社会公布。对以超出栽畜量的村,必须采取缩减规模或关闭猪场等形式,于12月底前完成压缩超出载畜量的任务。

三、畜牧产业布局规划 布局规划总思路: 按照“畜地平衡”、“突出种草养畜”的发展思路,实行养殖总量控制,确定畜禽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实施平原向山区转移、密集区向疏散区转移。实行按科学布局规划,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减轻高密度发展造成的养殖业污染问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鼓励发展山地畜牧业,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牧-菌-菜、牧-沼-菜、牧-沼-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垫料零排放模式,进一步促进我镇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布局:

1、养猪业。养猪业通过政策引导,以尚读、王玢、桥头、沙上为发展重点,建设外销型肉猪产销基地,开拓地区外市场,引进肉联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力争建设1-2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2、养禽业。肉鸭产业以水口寨、河坊、宜坊、为重点,壮大肉鸭屠宰加工带动养殖主产业。

3、草食牲畜。以草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发展肉牛、山羊和兔等草食畜牧业,以基地和专业户推进规模经营。壮大镇肉兔产业,建成草食牲畜基地和草畜结合示范区。

四、做好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保障措施

强化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结合本辖区实际,积极开展调研论证,落实责任单位,认真抓好本辖区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制定工作。

依法明确划定辖区内禁止养殖区、禁建

区和适度养殖区。

为了严格禁止在禁养区、禁建区内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切实抓好畜禽污染治理工作,各村要依照要求明确辖区内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并向社会发布实施,同时报市农业局备案。各行政村的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的区域范围划定,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并向社会发布实施,同时报所在镇备案。各地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的三区范围,以地形图,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表示,并加以文字说明,向全社会发布公告,让广大农民群众家喻户晓。

实施畜牧业生态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牧一沼一草一牧”、“牧一沼一果”等立体生态种养和垫料零排放模式,以及经济适用的综合治理技术,鼓励粪污经处理后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扶持畜禽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畜禽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对农村利用沼气发电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优惠政策,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将良种作为产业来抓,应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技术,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引入龙头企业开发种猪生产基地,逐步实现我市商品猪苗的自给,创建无公害绿色生猪基地和品牌。开发肉兔、肉牛良种场和肉羊的杂交改良基地,通过科技导入,加快良种繁育步伐,使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要引进畜禽污染治理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以发展“牧一沼一草、果、茶、蔬、林、粮”和垫料式“零排放”等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通过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牧场,加快粪便污染治理实用新技术推广,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畜污净化问题,实现畜牧

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布局工作的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划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牧业生产、污染治理氛围。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建场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二是对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等情况开设宣传栏,重点突出绿色环保畜禽养殖业的优势和生态养殖取得好效果的养殖场专题典型新闻采访报道,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向生态养殖模式、垫料零排放模式发展,走产业循环经济之路;三是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视察作用,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全面增强社

会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镇人民政府

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优势布局研究 篇6

摘要:利用1992—2012 年辽宁省粮食作物生产数据,选取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与分析,从地级市层面对现阶段辽宁省玉米生产的不同优势主产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优势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65-02辽宁省位于我国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生产带”之一,地域广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光能资源丰富,水热比例适中,具备发展玉米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我国北方春播玉米主产区之一[1]。2012年辽宁省玉米总产量达到1 432.5万t,播种面积达到220.7万hm2,分别占全省当年粮食作物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68.75%、68.59%。2012年辽宁省玉米单产水平达到6 450.91 kg/hm2,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581.22 kg/hm2,成为名副其实的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2]。本研究选取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与分析,深入分析各地区在玉米生产比较优势上的相对差距,以期促进玉米生产的合理优化布局,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1 辽宁省玉米生产空间布局状况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整合资源,逐步加大对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有进一步向局部集中的发展趋势[3-4]。2012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排名前5位的地级市依次为铁岭市、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阜新市,其玉米总产量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94.35%。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对辽宁省玉米生产集中度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2—2012年期间,辽宁省玉米生产的集中程度总体上呈现出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图1)。2012年,辽宁省玉米产量排名第1位、前3位、前5位的玉米生产地区玉米产量合计占全省玉米生产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1%、60.4%、94.4%,分别比1992年增加了-30.5%、8.8%、30.8%。2 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2.1 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通常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计算农业生产层面比较优势。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辽宁省玉米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对生产的结果进行分析来逆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包括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SCA)、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ffici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ECA)、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CCA)等3个指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生产规模化程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SCAjk=Sjk/Sk100/N。(1)式中:SCAjk为j地区k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jk为j地区k作物的播种面积;Sk为同期全省范围内k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统计的地级市单位数。如果SCAjk>1,则表明j地区k作物在生产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且S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越高。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土地产出效率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ECAjk=Yjk/YjYk/Y。(2)式中:ECAjk为j地区k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Yjk为j地区k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j为j地区全部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k为全省k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为全省全部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如果ECAjk>1,则表明与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相比,j地区k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比较优势,且E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的生产效率水平越高。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CCAjk=SCAjkECAjk。(3)式中:CCAjk为j地区k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SCAjk为j地区k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ECAjk为j地区k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如果CCAjk>1,则表明与全省水平相比,j地区k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C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2.2 结果分析利用1992—2012年辽宁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数据,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辽宁省玉米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分别计算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不同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值,结果见表1。从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沈阳市(1.19)、盘锦市(1.14),其他12个地级市玉米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值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从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产出效率程度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有抚顺市(1.14)、朝阳市(1.15)、阜新市(112),具有弱绝对优势的地区有大连市(1.06)、本溪市(106)、铁岭市(1.03)、葫芦岛市(1.07),具有弱絕对劣势的地区有沈阳市(0.97)、鞍山市(0.97)、丹东市(0.91)、锦州市(0.98)、辽阳市(0.91),而营口市、盘锦市的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综合考虑规模化程度和产出效率程度因素,计算出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其中铁岭市(109)、沈阳市(1.07)具有弱绝对优势,其他12个地级市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3 结论与建议无论是从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方面还是产出效率方面,铁岭市、沈阳市都是辽宁省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地区,也是现阶段辽宁省玉米生产最主要的两大主产区[5-6]。2012年铁岭市玉米产量为328.4万t,玉米播种面积为37.5万hm2,沈阳市玉米产量为276.8万t,玉米播种面积为34.8万hm2,这2个市的玉米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分别占当年全省玉米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42.51%、32.76%。各级政府应该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补贴、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该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有效保障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虽然辽宁省在土质、光能、水热比例等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具有发展玉米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抚顺市、朝阳市、阜新市、本溪市、铁岭市、沈阳市等辽宁省中部和北部地区,在玉米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辽宁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耕地、农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挤占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导致这些地区在玉米规模化生产方面基本处于相对劣势状态,无法有效形成生产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的合力优势[7-8]。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玉米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玉米高产优质品种更新改良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从而进一步放大该区域在玉米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效应。参考文献:[1]闫立萍,王志丹,赖晓璐. 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5-416.[2]林丽霞,翟印礼. 辽宁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结构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47-151.[3]朱 海. 从辽宁粮食种植业结构现状看全省玉米生产发展[J]. 农业经济,1999(7):33-34.[4]任延冬,周 静. 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9(12):37-38.[5]王志丹,赵 姜,吴敬学.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粮食安全新思考[J]. 农业经济,2013(4):17-18.[6]张 帅. 辽宁省玉米种植区划研究[J]. 种子世界,2008(1):28-31.[7]白 伟,孙占祥,郑家明,等. 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4,40(1):181-189.[8]王志丹,闫立萍,赵慧娥.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40-42.

nlc202309041633

重组加速大水泥集团区域布局渐显 篇7

水泥行业的区域并购热潮, 2012年至2013年1~6月不下30起。随着行业态势依旧不景气, 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前10年培养出来的一批优秀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纷纷择机“乘虚而入”, 完善本公司区域布局整合。同时, 也涌现出区域“黑马”。这一态势随着行业协会重组方案诉求逐步显露, 2013年7~12月至2014年, 正式步入高潮。目前,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华润、亚泰等都在各自的战略目标区域内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 精彩纷呈。

在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联合发布的《意见》中, 要求到2015年, 前10大水泥企业 (集团) 产业集中度达到35%, 形成3~4家熟料产能1亿t以上, 《意见》公布以来, 第一个出手区域重组的是华润水泥, 以总投资5 300万元人民币收购海南省五指山大江南水泥100%股权, 此举增强了华润水泥在海南省的市场地位。

与此同时, 华新水泥一拳紧似一拳连连出击并购。先是并购湖北华祥水泥及其关联方—湖北华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各70%的股权。业外人士表示, 根据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意见》发布后的此次兼并重组是否意味着水泥行业的领军寡头时代的来临?但业内人士认为寡头时代的来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整合。

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4+3+N 篇8

大事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做出全新部署,区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赋予了新的地位、作用和内涵,对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共同发展部署了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建议》在阐述发展目标和部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重大任务时,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了论述,这充分反映了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在统筹实施既有战略与新战略的基础上,《建议》在促进区域发展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战略布局,极大丰富完善了区域发展的战略框架和基本内涵。《建议》明确,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四大板块”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即“三大战略”)为引领,从而明确了新旧战略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方向,《建议》立足不同范围尺度地域开发的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培育经济轴带、城市群、中心城市、一般城市、重点经济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开发理念,综合形成了“4+3+N”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框架。《建议》不仅从大的战略层面对区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还从操作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种既重视战略部署,又重视战术布置的工作方式,使《建议》既实现了顶级层面的完整设计,又确保了任务接地气、目标有着落。

大事之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转变区域发展工作重点做出新的要求,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和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区域发展工作时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与以往相比,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的内容和重点更加具体明确,除了继续强调稳定经济增长外,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更加突出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均衡。会议在部署明年五项重点任务时,特别强调补短板,提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会议指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大事之三: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城市工作的方向和重点。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从六个方面做了工作部署,其中第二项任务“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部署该项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三大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同时明确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为避免城市出现“空心化”,会议要求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事实上,上述要求不仅对城市,对各个区域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事之四:中央对扶贫开发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到来,中央对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视。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部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任务时,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时,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阐释,并对具体扶贫方式和减贫人口规模做了详细部署。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专门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国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和“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提出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具体措施,同时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会议,同样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2016年重点实施的工作任务。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将受到持续关注,手段措施将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这一发展短板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大事之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务实推进,发展方向和重点更加明确。2015年3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多边务实合作深入开展,廊道建设积极推进,中欧班列稳妥发展,丝路基金启动运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合作,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展开,交通、产业、生态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积极进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展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顺利推进,取消了一批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向轴带引领、多极支撑、竞相发展、区域联动的新格局转变,拓宽了经济发展新空间,并为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探索了路径。

大事之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新步伐,自由贸易示范区等重要载体顺利推进。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提出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以区域开放的提质增效带动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年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2015年我国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境外投资标志性工程顺利推进。修订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标,涉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上海、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抓紧推进,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加快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健全保障体系、完善支持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了22条意见。在涉及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方面,《若干意见》提出,力争与所有毗邻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建自由贸易区,争取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等。这对相关地区进一步提高扩大开发合作水平,积极创建自由贸易区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发展空间。

大事之七:国家级新区集中获批,区域性深化改革和开发开放平台有序形成。2015年,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了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和哈尔滨新区。2014年以来,国务院累计批复10个国家级新区,国家级新区数量增长到16个,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促进新区规范有序发展,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区域发展、高效节约利用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天津滨海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何立峰副主任围绕建立健全新区发展建设机制、统筹新区设立布局、落实新区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协作配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会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过上述举措,涉及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改革方向予以明确。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在全国确定了8个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分别是1个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4个省级行政区域(上海、广东、安徽、四川)、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武汉、西安、沈阳),目前各地区正在抓紧制定完善方案。上述8个区域将围绕构建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方面率先迈出实质性步伐。2015年12月,国务院于正式批复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这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以中德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也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合作的重要载体。此外,国务院有关部门还批复设立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特殊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大事之八:区域分化现象进一步凸显,困难地区面临的发展问题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受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全国GDP增速保持稳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和困难不容忽视。从各省市情况看,2015年大多数省(区、市)GDP增长率维持在个位数。总体来看,结构调整起步较早、产业层次较高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西南地区的重庆、西藏、贵州等省区增速在全国领先。结构调整较慢的东北地区与部分省份增速较慢。前三季度,辽宁、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同比分别增长2.7%、2.8%、5.5%、6.3%和6.5%,位列全国各省市经济增速排序后五位。探究这些省份经济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变化影响外,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此类地区高度关注,在论述协调发展任务时,除了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外,还专门提出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相关类型区扶持政策的出台,上述地区面临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大事之九: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面振兴动力积极孕育。2015年,从四大板块的情况看,延续了上年同期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东北地区增速最慢的增长格局;与去年相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增速差距缩小,东部地区收窄趋势明显,东北地区降幅最大。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低于东部地区3.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拉大了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拉大了1.3个百分点)。中央领导同志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形势高度关注,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赴东北地区考察并就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东北振兴“四个着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该文件的贯彻落实,相关重大举措将不断推出,东北地区迎来了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

大事之十: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入,但合作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创新。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15年在三大区域战略的带动下,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实践,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日益丰富,并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环渤海地区推进合作有了总体纲领。一年来,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对接协作和转移承接规模显著增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合作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藏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第五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于2015年9月召开,明确了新时期对口援疆工作的重点,西藏、新疆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提出明确要求。但客观而言,目前涉及区域合作的顶层设计、综合统筹、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工作仍待加强,需要在发展实践中大胆探索与创新。

上一篇:故事开始了下一篇:声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