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策略(精选12篇)
区域发展策略 篇1
辽阳地处我国东北, 位于辽宁省中部, 与沈阳、抚顺、本溪、鞍山等共组辽宁中部城市群,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素有化纤城之称, 也是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城市之一。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省委省政府在辽阳布局了四新城、四新市镇战略, 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 明确把辽阳定位在建设特大型城市上, 国务院也对辽阳的发展定位于辽中南中心城市之一, 这些都为辽阳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辽阳应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 以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契机, 举全市之力, 促进辽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
辽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既具有区域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发展这一大的环境。文章在东北旅游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辽阳旅游区域联合发展策略, 具体内容如下:
1 打造冰雪驿站
冰雪是东北在冬季的旅游优势, 吉林省长春市推出了冰雪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有冰雪博览会、冰雪书画艺术展等, 可将辽阳弓长岭滑雪旅游融入其中, 既吸引以辽阳为目的地的休闲度假客, 也可接待过境的节点客人, 客人们在此滑雪1~2日, 再奔向吉林、长春、哈尔滨。
为此, 辽阳应考虑与东北其他冰雪城市联合营销、联票经营等。像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长白山冰雪休闲竞技旅游、阿尔山—柴河新兴滑雪度假旅游地等, 已具备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效应, 辽阳滑雪品牌建设应傍势发展。
2 植入和巡演民族风情
辽宁省为满族发祥地, 辽阳也不例外, 满族风情及二人转艺术不仅是辽阳的, 也是辽宁甚至是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此外, 东北地区尚有蒙古、朝鲜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文化, 也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稀缺型少数民族文化, 可以通过植入符号和演艺的形式, 将少数民族文化成为辽阳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 而不能仅停留在要区分的角度上, 整合也是一种策略。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很丰富, 但哪个地区也没有做成很品牌、成规模的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文化转换为强大可即用的旅游资源还存在着技术难题, 演艺化、符号的印象系列可能是一条可行路径。某种意义上, 辽阳可以提出打造演艺之都的口号, 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艰苦的定位, 可能会令决策者面有难色, 但高定位并慎重设计操作程序却在提示着一条可行的技术发展路径。
3 旅游观光线路的整合
东北区内有侏罗纪古生物化石、红山文化、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以及辽、金、元、清时期遗址, 可将辽阳观光纳入到东北大尺度旅游精品线路中, 为此需要与各级旅行社进行合作, 依托旅行社向外域推介辽阳观光。
此外, 东北区内也有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红色旅游资源, 如东北抗联纪念馆、二战终结地、九一八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 选择辽阳景点如雷锋纪念馆等, 通过专题或秉承起承转合等节奏, 让辽阳能够进入到东北重要旅游线路中的一站。
4 直通海滨
旅游在有海的地方往往搞得风生水起, 形成市场规模。辽阳应有尽有, 只是缺少一面大海。辽阳可以和大连、营口, 甚至与丹东、盘锦、葫芦岛、锦州组对子共同发展旅游, 优势互补, 取对方的长补自己的短。随着哈大高铁于2012年12月的建成通车, 缩短了辽阳与这些海滨城市的时间距离, 交通硬件已经具备, 只欠软件东风, 这个软件主要是指智慧性设计和积极地付诸行动。
5 哈大高铁开通及铁路观光
辽阳是有铁路到达和经过的城市, 有铁路的历史已有百年, 而且是哈大铁路必经和必到的重要站。哈大高铁的建设及开通, 拉近了辽阳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及与兄弟城市沈阳和辽南城市的距离, 也给辽阳市民的出游提供了新选择。由于哈大高铁纵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全线由南向北, 途径大连、营口、鞍山、辽阳、沈阳、铁岭、四平、长春、松原、哈尔滨10座城市, 设有二十四个车站, 基本囊括了东北三省的主要风景和景点, 这让赴东北三省旅游将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辽阳市民想要到东北三省全境范围内旅游, 完全可以做到想看风景随时下车, 看完之后买票继续“赶路”。即节省时间, 也更加灵活方便。真正实现了铁路观光旅游。另外, 哈大高铁的开通, 也为辽阳旅游发展增添了一根强劲的动力管道, 促进了以辽阳为中心的南北旅游的发展。如在夏季, 去海滨城市是旅游最好的选择, 辽阳人可以南上鲅鱼圈、大连等地, 高铁开通以前辽阳人到大连坐火车得五个多小时, 而高铁开通后, 现在冬季是两个小时, 夏季将会是1个小时, 对市民而言, 可以轻松实现周末到海滨城市游玩、度假的梦想, 甚至可以当天去, 当天回, 不在为距离而苦恼。玩冰雪则是冬季游玩最佳的选择, 对于大连等辽南市民可在冬季利用周末轻松地走进辽阳, 感受温泉滑雪的乐趣, 再在周一上班前返回大连, 高铁的开通让冰雪一日游成为现实, 如果时间充裕, 也可再乘高铁北上冰城哈尔滨体验俄罗斯风情、滑雪等。除此之外, 辽阳到沈阳才10多分钟, 到长春2小时, 到哈尔滨3小时, 辽阳人既可以随时北上沈阳游玩, 也可以北上吉林、哈尔滨等地体验异地风情, 同时, 沈阳人也能实现辽阳一日游, 甚至可以中午坐高铁过来, 洗个温泉, 晚上回去。以前哈尔滨到辽阳佟二堡买貂皮的人大多组团开车来, 最快也得开五六个小时, 哈大高铁的开通, 使顾客可以当天往返, 游客数量必定大增。总之, 哈大高铁的开通必将刺激东北区域旅游掀起新高潮, 也必将带动辽阳旅游产业发展, 辽阳应思考如何利用哈大高铁开通的优势来扩大对辽阳旅游的影响。
6 遗产博物馆类建设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众多, 发展工业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在2004年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企业中, 东三省共有21家, 占全国1/5。各地都有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可能, 但似乎也不应该各地都建设大型工业遗产博物馆。除原址实物博物馆外, 应在某一城市建设阐述东北全域工业发展沿革的总部性工业遗产博物馆, 辽阳可以争取做这项工作。
以这样的思路, 也可以延伸到东北文化民俗博物馆、东北农业博物馆等, 以“北大荒知青”为怀旧和了解北大荒为主题开展农业观光游。此外还有铁路博物馆, 东北地区曾经是全国铁路最发达的地区。如此思路, 可以让辽阳彻底文化起来。目前, 辽阳已经建成了中国温泉博物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错位发展
辽阳属于沈阳1小时经济圈, 跨行业、跨景区合作机会多, 唯有自成精品, 才有比较优势的机会参与合作。可以以满清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 开辟辽宁清前史旅游线路, 包含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沈阳福陵—抚顺永陵—抚顺赫图阿拉城—辽阳东京城—辽阳东京陵等重点资源, 串联辽阳广佑寺、辽阳弓长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 形成文化体验、都市观光和温泉冰雪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打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组合产品;以季节为主题的冬季冰雪旅游、春季踏青旅游、夏季避暑旅游和秋季金秋旅游等。
夏季低两度的避暑旅游以及冬季的高两度旅游, 其实对沈阳及大连的居民很有诱惑力, 再比如大连春季很冷, 春季呼唤大连居民来辽阳泡温泉原汤度假也很好。开发这样的产品对身体是柔性刺激, 很适合老人养生, 而我们习惯了反差式旅游养生的说法, 冬季去三亚, 夏季到黑河, 意识不到渐变的诱惑和科学性, 意识不到数轴上存在着刻度, 想不到发展战略存在大小很多的阶段, 高强度的环境变化对有些人群是不适应的, 因而应通过研发决定错之位在哪里, 不能一味地舶来大众之言, 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创新。
8 延伸讨论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特色明显。在科考探险方面, 有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阿尔山—柴河等地的火山, 湿地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呼伦湖—贝尔湖—乌兰诺尔、达里诺尔等, 还有克什克腾、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等旅游资源;草原、森林、湿地众多, 如五大连池、长白山森林、辽阳弓长岭温泉等, 在生态旅游方面也独具特色。如何将发展辽阳旅游融入这样的背景中, 很值得作深入的研究。比如开发铁路旅游联票, 打造低温养生基地, 其实低温气候不仅是一种体验, 低温养生也是一个尚未被市场广为认知的领域, 世界上最长寿的地方之冰岛就是低温+温泉这样的地域特点。
可以考虑发起建设东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合作机制, 制定合作条例, 进行产品开发与宣传的合作, 涉及跨东北三省的旅游路线, 制定有东北特色比如如何御寒的服务标准等。另外, 要多方位筹集旅游建设资金, 辽阳地方政府发展旅游最远做的就是远赴香港、长三角去招商, 其实当地也不是没有钱, 只是有些钱还没有转化为旅游资本, 但在辽阳却有一个例子除外, 2009年落成的辽阳汤河温泉假日酒店, 就是由弓长岭区民营企业家高德威斥资3亿余元, 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的集温泉、休闲、度假和娱乐于一体的高端酒店, 这个例子很有转折性启发。
辽阳应坚持在东北旅游的大背景下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 根据东北居民情性迟缓的特点而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 政府也应主导旅游产品的研发工作, 实施旅游产业先导战略, 初级阶段以大资本大企业为重点, 待市场成熟后来自民间的小本旅游经营才会跟进。不愿意撒种子, 喜欢游牧, 只需摘取自然界里的果实充饥, 即便撒下了种子也不愿意进行田间管理, 只等秋后收获,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方居民的性格, 旅游发展要因地域性格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贾丹, 高欣.东北区域旅游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5 (3) .
[2]谢春山, 夏正超, 杨力平.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吴振东.辽阳市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合理开发对策[J].科技信息, 2008 (14) .
[4]杨仲曦.辽阳古城的旅游开发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
[5]张家鹏.辽阳市弓长岭区:做好旅游大文章[J].共产党员, 2010 (19) .
区域发展策略 篇2
住房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自2001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业较快发展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其中,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迅猛增长,带动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4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53%,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能源、运输供应紧张,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开始走高(6月同比上涨5%),中国经济运行出现偏热的迹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高的现象,各项指标表明中国房地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测定房地产泡沫的指标可参照附件一)。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从阶段和性质上分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以“121号文”为标志,紧缩型房地产调控拉开序幕,2004年调控加强,2005-2006年达到高潮,2007年属于持续阶段,并延续至2008年上半年。第二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地方到中央,开始放松调控,其性质是松绑,节奏逐渐加快,这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总体来看,调控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太快、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以满足等问题。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外部压力下,在行业自身调整的内部推动下,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周期性变化,由增长期转变为衰退期,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目前尚看不出何时会到底,最坏的时间或许还没有到来,世界经济步入衰退,已没有什么悬念,这必将对我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控制一直处于两难之间
附件一提供了专家判断房地产泡沫指标。附件二提供了1998——2011年我国相关房地产政策,请结合沈阳实际情况针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问题一:试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阐述沈阳地区房地产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未来三年沈阳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如何?
问题二: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沈阳市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
问题三: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分析找出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对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有何指导作用?
问题四:为使得沈阳市房地产业和地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您为政府提供区域房地产和经济发展的有益建议!
琼粤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
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旅游业的地域竞争正从过去的景区景点竞争、旅游城市竞争、产品线路竞争,开始步入了一个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崭新时代。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从局部、零星、松散,向着全方位、高层次、无障碍、一体化发展,合作模式日趋多元,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渠道日益广阔,合作效果日益凸显。琼粤两省都位于中国南端,濒临南中国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血脉相连,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交通便利,开放较早,人员往来和经济交往频繁。广东是海南省国内游客第一客源地,占海南全省接待国内游客的16.2%。琼粤区域旅游合作顺应天时、深得地利、占据人和。
一、政策制定层面
(一)统一编制旅游规划
广东和海南两地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岭南文化、黄金海岸、活力商都、美食天堂已经成为广东四大旅游品牌,而椰风海韵、度假养生、休闲娱乐、热带雨林等构成海南的主要旅游品牌。琼粤两省主导旅游资源在数量、结构、质量、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完整、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东是全国首个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而海南正在进行国际旅游岛建设,两省都是全国的旅游大省和旅游改革排头兵,广东积极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海南积极支持广东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琼粤旅游合作是真正的强强联手。
两地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两地之间没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和无序竞争。因此,两地区域旅游合作,首先需要加强联动,统一规划。双方应该在合作范围内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编制琼粤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定期召开由两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参加的相关联席会议,进一步推进合作计划和交流项目。
(二)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1.成立区域合作机构。琼粤两地旅游合作有必要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构,从区域高度统一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在进一步发挥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作用,整合两地优势,精心组织各种大型旅游推介活动,积极组建更高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组建由两省旅游主管部门领导参与的高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2010年,海南与中山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医疗卫生和高校校际交流方面深入合作,包括共同探索组建海南旅游研究院和海南数字旅游岛研究院。
2.健全利益共享机制。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开放市场,消除旅游壁垒,共同打造绿色旅游通道,推进广东和海南‘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建设,在旅游产品开发、路线设计、宣传促销、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利用广东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和海南丰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共同推进两省旅游产业对接,形成一批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
3.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与泛北国家在旅游教育、人才培训、市场管理、应急救援、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积极推进建立琼粤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送、资源共享、企业联合与市场互动,并依托“9+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环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博鳌旅游论坛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主题活动,不断深化双方之间与泛珠三角区域、泛北国家的旅游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与亚、欧各国家地区的国际性合作,打造更新、更高的国际旅游合作平台。
二、旅游产品开发
(一)合作开发旅游资源
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琼粤两地应该以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精心编制旅游发展项目,围绕吃、住、行、玩、购、娱六要素,多层面多渠道进行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着力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议商务等高端旅游产品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琼粤两省可以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推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海洋主题类旅游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旅游观光带。
(二)共同设计旅游线路
目前,琼粤两地缺乏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比较分散,缺少区域性的精品旅游线路,缺乏对区域整体旅游品牌和形象的整体谋划,没有形成统一区域品牌。结合当前广东和海南两省旅游资源现状,要让产品形成卖点,组合线路是重要手段,把广东和海南打包在一起,共同开发设计“一程多站”、优势互补的旅游线路,共同打造跨国和边境旅游产品以及海上和陆路对接呼应的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更多的旅游企业参与策划,创新旅游产品,联手编排和推介城市游、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工业游、农业游、文化游、海洋游、探秘游、邮轮游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客源互换和市场互动,由点及线,由线连片,形成琼粤区域旅游大网络。
三、要素合理流动
琼粤两地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和吸引力,坚持“面向大中国、立足珠三角、提升港澳台、巩固韩日俄、拓展欧美澳”的旅游市场促销格局,以旅游产品为基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包括传统客源市场、新兴客源市场与潜在客源市场,以产品魅力招徕顾客,注重自身的市场培育,不能让市场推着走,而要拉着市场走,从而实现两省旅游产业的飞跃。
nlc202309040209
(一)利用优惠政策,共同开拓旅游市场
琼粤两省充分利用在更高起点上参与融入“9+2”的合作平台,两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海南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机遇,联合海内外旅游企业和航空机构,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广东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和海南26个国家免签证的特殊政策,两省可以利用在签证政策上的优势和互补,使境外客源在两省之间便利地流动。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广东2009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近水楼台的地理位置优势很好地满足了广东扩大旅游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的更高要求。与广东合作可以深入拓展海南旅游腹地,极大丰富海南旅游客源市场。两地实施跨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支持海南建成广东游客的国内休闲基地,支持广东成为海南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地。
(二)加强联合营销。共树区域旅游品牌
琼粤双方联合制订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战略实施计划,联合制作区域旅游风光画册和DvD风光片、旅游安全手册及相关宣传资料;相互支持举办各种旅游宣传促销、节庆活动,促成客源互流;加强两地游客到访中心的合作,并支持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市县管理信息沟通和营销系统全面连接;联合打造并推介区域旅游精品路线,继续扩大区域内旅游城市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借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推广机构”区域旅游的推广和宣传的成功经验,两省联手向境外推介广东一海南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联合参加国际重要旅游展览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促销宣传计划和方案,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形象。
(三)取消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琼粤两省应该积极拓展市场化的旅游建设融资渠道,完善区域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标准,促进区域旅游人才自由流动。积极推进无障碍旅游区等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粤琼两地旅游招商,重点引导大型旅游企业跨省投资与建设,实施跨省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联合推介粤琼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客源互换和市场互动,促进两省旅游市场融合。在旅游的经营上,创造条件、协调政策,通过各旅游企业相互参股,形成资金集中优势,加强旅游协作的紧密程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加大在旅游招商上的合作力度,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的广东和拥有丰富的资源、劳动力的欠发达地区海南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得两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合作能够有效提高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海南全球知名品牌酒店聚集,广东可以借力海南加强这些方面的紧密合作。
(四)加大科技创新,构建区域信息平台
从旅游信息化发展来看,琼粤地区旅游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比较缓慢,这些都制约了两地旅游合作的快速发展。建立琼粤区域旅游合作官方网站,建立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库和区域旅游信息平台,实施旅游信息即时收集、反馈、共享,为政府、企业、游客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建设两省各地信息咨询站,从而共同构建区域旅游信息平台,共享区域内旅游信息资源。
(五)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合作
海南和广东两省还要加强在旅游市场监管的合作,开展联合监管和执法协调,健全旅游质量管理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市场监管信鼠网,定期互报区域内旅游市场秩序,共同维护两省旅游市场秩序和形象。
海南和广东可以携手合作,整合区域旅游教育资源,扩大旅游教育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共建粤琼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共建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双方在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院校负责人培训、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引导和推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区域旅游人才整体水平。
四、培育合作主体
琼粤两省目前合作主体缺失,合作范围有待扩大,合作的内容有待丰富,两地区域旅游合作尚未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多元参与”的合作格局。尤其是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很欠缺,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性,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广泛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不牢固,还未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
(一)加大财政税收政策和优惠政策的支持
琼粤两省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共同商定相关优惠政策,加速本地区大型、品牌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尤其是对中小型旅游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发挥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共同为对方旅游行政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本地的促销推介活动提供帮助;加大资本合作,针对重大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共同推进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跨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打造快捷便利陆路网建立,为两地无障碍旅游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二)推动两地旅游企业跨区域重组和联合
通过资本重组等一系列手段,大力推动两地旅游企业跨区域重组和联合,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旅游企业的优势,在资本运营、管理层次上相互渗透,形成良好的合作格局。鼓励旅游企业打破区域局限,组建和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区域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之旅、华侨城等实力企业)依法异地经营,实施投资办企和兼并重组,并享受同城待遇;支持跨地区的旅游线路运营,旅游车船互通;推动粤琼两地旅游招商,重点引导大型旅游企业跨省投资与建设。
五、结束语
总之,两省要按照市场、互补、互利、规范的原则,依托两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对接和资产重组,深化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在产品开发、市场对接、线路推广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两省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发展,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琼粤两地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先行产业,把粤琼两省合作打造成我国相邻省份区域旅游合作的典范。
区域内有效教育内涵发展指导策略 篇4
一、建立均衡的课程教学指导
1.建立国家课程的核心机制。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历、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尽管各地各校明确提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原则,但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在实施上仍然有不透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教育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差异、知识差异、教师水平差异等现象,所以落实下来有些课程课时开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学生学习倦怠厌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感到困难和没有兴趣。区域教育的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吃力度和兴趣度上。
因此,课程设置要建立国家课程核心机制,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为基础。国家课程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基础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落实课时计划,切实加强课程改革,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切实将教学重点从仅仅只是传授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
2.建立校本课程的特色机制。
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匠心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补充国家课程,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教育目标归因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教育发展目标,要归属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区域情况,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生活化。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拓展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空间。依据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保证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自主发挥。这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目的所在,还可以通过非教科书的方式来补充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三是知识利用综合化。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利用,结合生活事例,把实际的东西联系到我们所学的理论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效挖掘学生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思维和行动,提高知识的再获取和再利用。
四是区域资源特色化。围绕区域资源形成区域教育特色,注重开发的依据及过程。依据各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为目标,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基本框架;保留开发过程的突出特点;呈现地方资源的特色内容。
二、建立均衡的学科渗透指导
在教学领域,学科既是科研和教学的载体,又是科研和教学的结合点。学科理论依靠两者的统一,并依赖于两者的互动。
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专业建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一是构建框架知识结构。即从大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要求明确学科基本特征;掌握《考试大纲》所涉及的考试内容;准确表述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况,并弄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学科教师把握学科知识,积累厚实知识的过程。二是构建学段知识结构。即对学科知识框架结构涵盖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筛选过滤,形成较为简要的学段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结构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挑精、选择、归纳。构成个人知识技能,使书越读越薄。三是构建单元和课时知识结构。即对单元框架下的每个知识点,以课为单位具体落实,把基本知识落到实处。四是教师要博览全书,有厚实的知识底蕴。
另一方面强调教师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掌握了理论,怎样运用于实践?一是教师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二是学生的主体。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放在三种学习方式之首,其实是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定位加衔接线的牵引———关注学生的学和学习的生成,关注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在学科当中实践,在学科当中研究,
三、建立均衡的专业研修指导
1. 以教育规划研修为指导。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教师施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提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由于知识的发展,日益更新需要引导教师不断地汲取、更新和积累知识,实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意义;引导长短期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基础培训要利用行动研究,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2. 以校本研修为重点。
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靠的是有效的校本研修。
一是主题研修在课题研究上深入。教师的专业研修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才有研究的基础、主题和实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课题研究过程的深处才会获得。校本教研要主题化,主题研修要课题化。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学校的问题,研究解决教学的问题,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以研究的途径找到规律,不能仅凭经验总结方法。强调问题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研究真问题,研究解决策略,具有现实价值。
二是自主研修在集体研磨中悟化。使教研主题在教师心中逐步深化,这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在研究中,倡导对同一主题作不同途径、方式的诠释、演绎、尝试,做到同质异构,在不同假设的基础上作相应的验证,形成集体研究自主化。注重引导主题研究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坚持课题研究小题化。将课题研究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把课题置于课堂之中,以课题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实践验证课题结论,努力实现课题与课堂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催化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升。
3. 鼓励自主研修成果。
区域发展策略 篇5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加,已形成我国区域性的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生产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为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密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联系,使物流产业与工业生产规模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把深圳健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
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l、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也连续多年在国内进出口贸易中位居全国之首。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势,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深圳建成与香港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日贸易中心。近期应立足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使深圳成为东南亚货物转运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深幼怖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京九铁路的开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深圳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深圳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3、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航空运输中心
两港起飞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力争使深圳成为面向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中心。在远洋运输方面,利用东西港口群的优势,特别是盐田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的有利地位,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远洋运输中心。在航空运输方面,利用深圳空港列为华南地区货物运输机场的有利条件,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心、海外市场开拓及先进技术吸收的优势,把深圳建成为面向全国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配送空运中心。
4、具有全国影响的物流信息中心
利用毗邻香港这一国际信息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借助深圳信息网络开发与建设的优势,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深圳应力争成为全国物流信息中心,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信息、产品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深圳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发展物流业,把深圳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l、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域市,是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创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率先改革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探索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建成一流国际性城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深圳市物流产业滞后发展影响到区域性商贸、运输以及信息、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以物流产业发展做为牵引力,形成区域性的物资交易体系,进而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顺利建成。
3、发展物流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以商业企业为代表的深圳物流企业近年来出现了销售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要解决商贸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有效地降低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深圳市场上商品价格偏高的现状。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改变目前商流环节过多和物流配送体系落后的局面,提高深圳市场对国内外需求的吸引力。
4、大力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产业,可以进一步维护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提高深港两地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为了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需要寻找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在这方面,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香港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通过与深圳港口和京九铁路联运,从而形成深港物流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香港与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三、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1、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墓础条件
深圳既是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也是港澳走向内地的桥梁,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同时深圳目前基本具备了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基础条件,包括基本形成的四通八达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正在完善各大型运输结点的物流服务功能,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口岸城市特点,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2、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体制环境
经过十八年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深圳旧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深圳基本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商业环境
深圳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现有数万平方米的商贸企业配送场地,配送的商品品种数千种。同时以加快商品流通和扩大规模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配送中心也正在计划建设之中。因此,利用深圳现有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深圳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九沿线地区和广阔内地提供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向物流服务。
4、深圳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具备了由生产服务型域市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型的条件
深圳传统加工工业已经完成了起动深圳地方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业、商贸服务、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服务型城市。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标志,深圳经济已经进人了经济功能转型的转折点。从深圳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看,随着内地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和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增加,需要深圳为内
地进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向内地输入国外的先进产品,这为深圳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圳具有成长为华南地区重要句流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种种挑战,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这就使得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又十分紧迫。
1、物流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与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减弱
深圳物流量增长明显低于经济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从物流产业主要指标分析,深圳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居于劣势,物流专业化运输程度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近年来过境运量下降、平均运距减少的现状来看,深圳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由深圳到香港、以及香港经由深圳到珠江三角洲的中转运量在深圳全社会运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深圳市与经济腹地的关系趋于弱化。
2、物流体制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中心域市的要求
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虽然传统的三级批发和零售的固定流通模式被打破,流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大中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物流产业。主要表现为:物流组织和方法以及手段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生产与流通、消费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造成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形不成有效的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薄弱。
3、深圳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竞争
从华南地区来看,深圳位于国际性贸易中心和购物天堂的香港及华南地区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广州之间,而且在深圳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集中了13个城市,在商业服务的半径和争夺顾客群方面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从全国范围分析,深圳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竞争。近年来上海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产品附加价值,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虽然我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绝不是一个城市就能完成的,但上海的快速发展的确对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快深圳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设步伐不但十分必要,而且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五、深圳建设物流中心的政策与措施
深圳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全市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设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整物流产业国土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鉴于物流产业与设施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和投资规模大等特点,需要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与措施,以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l、明确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
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与布局应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各单位不得擅自自行进行,应依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制定全市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各节点区功能应以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流的国际性城市和花园式的环境为指导,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地理优势,形成各具分工特色的转运。仓储。批发。配送。展示。购物、消闲以及娱乐互相配合的物流中心。
2、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深圳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100万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按照国际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惯例,100万箱是一个港口从转运港口走向远洋港口的起点。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深圳港群,特别是盐田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此充分利用深圳优越的港口和已经形成的交通枢纽条件,改变目前深圳单纯充当过境运输要道城市的形象,变过境物流为与商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将是深圳近期在发展物流业方面重要的任务。
3、加快实施铁水联运的布署
深圳地处京九、京广和广深铁路的交会点,这三条铁路与平南、平盐两条地方疏港铁路连通,货物可以直通深圳东西两海港区,实现铁水联运。深圳西部港区可以通过珠江水系完成江海联运。广深、深汕、深惠、梅观、机荷五条高速公路,把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城市相联。对此深圳将贯通行业间的信息联系,打破行业界限,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4、促进物流与商流的联动
在加快建设华南集装箱转动中心及盐田港集装箱后方转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功能,发展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各类专业市场,引进新商业经营方式,建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辐射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物资配送中心,同时努力发展对香港供应的国货大型配送中心。对经香港输入国内的商品,在深圳建立大型进口货物物流中心,沿京九线和京广线形成面向全国的长距离物流运输。
5、加快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平湖物流中心在深圳物流业的长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深圳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发展物流业的公铁水衔接的枢纽点。为此,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加快平湖仓储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开发建设平湖物流中心区的扶持性优惠政策:
——允许有条件的平湖物流中心区内企业设立保税仓库业务,以支持盐田港的发展;
——平湖物流中心区对用水、用电严格管理和控制价格,以降低物流业投资成本;
——为了吸引仓储物流企业投资,在平湖物流中心区实行土地价格优惠政策,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设施费,缓交地价。
——原笋岗仓储企业经批准改变功能后,迁往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可获部分补缴地价退款优惠。
6、利用黄田国际机场,发展面向全国的信息产业类高科技产品的快递业务
区域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些年,福建经济虽然摆脱了前几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呈现出逐步回升的新态势,但从经济总体运行看,仍处于调整性的增长期,发展后劲仍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全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本文主要分析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福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一、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力不足
首先,中心城市规模小,发展滞后。福建作为一个人口4000多万的沿海省份,省会的福州市区人口200多万,第二大城市厦门市区人口100多万,占福建经济总量四分之一,泉州市区人口只有70万。此外,在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福州和泉州排名分别为第十六位、第三十二位和第五十五位。其次,城镇的关联度不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甚于“墨汁”效应。闽西北在总人口约占全省1/3,土地面积约占全省2/3的情况下其GDP总量占全省的份额却从20年前的高于1/3下滑到目前的约1/5,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产业集聚不突出,产业联系较弱
福建产业聚集不突出,区内产业联系也较弱,合力效应较低,使得省内并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区,影响了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虽然部分地区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但是规模小,而且多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少。这不仅使产业的区域吸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省级产业合作基础,对省外资源缺乏吸引力或争夺力。
其次,集群区关联产业的集合度低。福建省60多个省级开发区,缺乏产业配套,无法构筑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外资项目到福建投资,必须自成体系,投资成本高,只好外移;各地区产业关联性不强,形成不了全省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特别沿海和山区之间,由于沿海加工业主要是“两头在外”,山区资源依存度不高,导致沿海与山区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关联程度较低。
3交通运输滞后,交通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福建曾经的前线定位这历史原因导致福建交通投资相对落后,交通体系不够完善。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改善,但在总体能力上仍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公路和铁路发展滞后(右表),不仅里程和密度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布局不合理。如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却没有铁路相连,仅靠高速公路运输,运力不足。许多港区均没有铁路进入,限制了港口腹地面积向内陆省份的延伸。二是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海岸线长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但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福建只有厦门港挤进前十名,排在第七位。
4区域经济差异大
(1)资源察赋差异
资源是区域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个层次无论在自然、人力及信息等资源方面都存在差别。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力和信息的依赖程度更为显著。第一层次主要是省会、各市辖区,科研机构的数量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信息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第二层次科技力量和人口素质较高,其地理位置稍次,交通条件尚可,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层次为福建省的偏远地区,人力资源明显不足,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低,信息资源贫乏,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因而造成个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产业结构的差异
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不同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业处于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产业比另一些产业发展得快。因此,产业结构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不同。第一层次地区集中分布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其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较发达,三次产业的比例基本协调第二层次地区集中分布冶金、食品、建材、造纸等传统工业部门,旅游业发展也较快,农业较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层次地区交通闭塞,技术条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各产业发展水平都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建设
福建区域空间的整合要通过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的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动机”,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湄洲湾城市群。具体体现在:厦门市要发挥经济特区龙头作用,以建成东南沿海的商务中心、物流中心为重点,以漳洲市和龙岩市为次中心,带动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功能,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莆田、宁德、南平为次中心,带动闽东北经济发展;泉州市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三明市为次中心,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以厦门市为龙头,泉州、福州两市为支点,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市为闽东南沿海主轴线,向内地山区龙岩、三明、南平横向辐射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逐步发展的格局。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要积极落实《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从加强规划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提供现代化物流服务;加强产业链培育,引进项目时配套考虑上下游产品的生产线引进;完善健全产业集群相关软硬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产业集聚,最终形成福州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厦门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和软件、生物制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集聚;泉州轻纺、石化、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此外,整合沿海与山区的资源,如利用闽西的原材料加工产品与闽南电子通信等制造业产品之间互补性贸易,山区的农产品与沿海具有优势的食品加工业加强协作等。加强沿海与山区产业关联度,形成沿海组装和山区加工或沿海出口和山区制造的产业关联链条。
3发挥港口优势,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体系
福建要以港区为依托,连接公路和铁路,真正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首先,港口建设方面,突破行政区划,加快把漳洲港中与厦门港相近的港区纳入厦门港统一规划,扩大厦门港发你为;开发福州港的外海深水区;将湄洲湾南北两岸整合为一个完整港,从而在沿海形成三个核心港口;其次,铁路建设方面,纵向上,加快建设连接三个港口的福厦铁路,推进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温福和厦深铁路,横向上,对接内陆省份,以
沿海丰港区为起点向西推进,提升横南、鹰厦、外福铁路建设;冉次,公路建设方面,现在三亚高速公路已经初步将三个核心港口连接起来,接下来要重点建设每个港口与周边辐射区之间高速公路,加快三大城市群的形成。如宁德与绍武、泉州与三明、龙岩与漳洲之间高速公路的建没。
4打好“台湾牌”,从“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湾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互补性很强的优势,站在“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一是可以借助台湾发展自己,二是确保福建和长三角、珠三角任嘲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打好“台湾牌”,首先,要加强闽台两岸的经贸合作,探索闽台经贸合作的新模式。如可以积极主动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考虑先在比较有条件的厦门岛、平潭岛或是马尾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然后逐步建立闽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参照香港CEPA模式,对台湾商品实行零关税,加快闽台投资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闽台的文化交流。
5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改变现有区域协调管理体制的缺位状况,建立和强化区域协调机制。第一,省政府要制定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目标和各个城市的子目标,同时通过财政、投资导向,行政监督等手段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第二,建立专职的区域协调机构。机构由省里领导牵,各市的副市长出任,保证协调机构的权威性。机构下可设产业协调部、基础设施协调部和市场协调部等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和仲裁。第三,制定统一的公约和法规,约束和规范各经济主体因各自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行为。第四,定期举行高级领导的互访和发展思路的对接,制定共同的发展章程,形成规范的对话与协商制度,并从对话协商方式逐步向有约束力的协议方式转变。第五,扩大区域协调的主体,鼓励半官方和民间的组织参加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列,如充分发挥各种的商会、行会、企业联盟和学术界等的作用。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干部分。具体包括个方面图其一,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竞争与分工。通过竞争,可以有效地发挥市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选择作用,并通过市场供求与选择作用,引导各区域发展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产品市场中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其二,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合作。通过把有关区域之间的相关产业联结成一个整体,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提供竞争力和效益其三,区域之间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引起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选择、互惠互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产业转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全省市场、区域优势及地域分工的要求,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林业和水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新必产业群,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第一层次经济发达区优势产业是机械、电子、纺织业等,应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信息、咨询、金融、贸易、房地产等新兴的第三产业上。该层次中的福州、厦门、石狮、晋江、福清等地,其工业部门尤其应注意合理分工。第一层次其他地区及第二层次地区应在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渔业、花卉、果蔬等初级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加工工业和流通服务业,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第三层次地区应在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对第二、三产业实行适度规模投人,积极发展水电、林果加工业和旅游业,为将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区域发展策略 篇7
1.1资源与人口数量比例不符
世界人口60多亿,中国就超过14亿人,中国所占百分比约为25%,各地区人口众多,但这并不代表各个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人力优势无法进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则众多的人口数量则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在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措施。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实现人力自我提升与发展。
1.2人口、人力与人才发展不平衡
我国具有极大人口基数,在有效管控其人口数量时,但于其整体趋势而言控制难度较大,进而降低了控制力。基于此,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对人口、人才与人力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加以重视,做到协调、平衡。以2000年作为分析对象,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劳动力人口量所占比例为6/10左右。只有将人口向人力转变,才能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创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增长缓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之下的劳动人口数为91583万人,与2013年底相比该人数有所降低,降低人数为371万人左右,由往年数据分析,3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呈现出持续减少现象。基于此,人口资源如何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怎样才能达到人才资源队伍扩大的目的,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3人力资源多、缺现象同时存在
现阶段中国作为世界劳动力最为丰富的国家,总体来讲,其劳动力质量低下现象极为显著,这就增加了质量、数量之间的矛盾。与我们的邻国韩国进行分析比对,我国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专人技术人员总人数仅有2315万人,此数量在韩国仅为其6/10,全国职工人数方面比例更少。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质量,才能向新产业、新经济区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达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人力资源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发展措施分析
2.1培养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引进人才需进行良好环境的创建。黄亨煜在“首届中国人力资源业高层论坛”提出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事管理制度的竞争。”作为北京西三角人力技术研究所总顾问,在该论坛上黄亨煜认为,在人事管理制度良好的前提下,人才暂时缺乏,也会产生吸引人才的效果。相反来讲,当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拥有大量人才,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失现象必将愈发严重。
其次,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在人才开发利用中,要求必须做好深化改革工作,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对全部人才发展条件阻碍情况进行有效克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人事管理制度、体制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建立健全过程中,应做到广纳贤才,通过晋升空间、企业情感与优厚薪酬等达到人才聚集作用。通过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将人才的创新性能力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突破影响人才的各种局限性,如区域、户籍等,增强人才流动畅通性,在资源配置中将市场的基础功能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人才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对优势竞争积极鼓励,达到创业支撑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再次,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空间,实现人才引入与留任。“户口解决、给予高薪”为传统人才吸引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方式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逐渐呈现出不合时宜现象。为此,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吸引策略地制定。如对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提升空间等多项内容地充分展示,一些企业甚至推出了大量创业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以此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晋升空间。除此之外,在人才吸引方面还可采取投资吸引方式,通过对区域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对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换言之,也就是区域投资项目多,则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
最终,“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良好环境的创建。为达到留人的目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个人发展战略目标的明确,为人才提供发展动力与希望;第二,尊重员工,进行公平竞争工作环境的建立,为人才才能发挥提供一个良好地平台;第三,为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对其贡献给予肯定;第四,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各项企业章程时,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灵活性,以理治理企业、以德管理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才的创新能力、潜力等充分激发出来。
2.2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平台
为达到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要求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对人才发展给予支撑。在继续教育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应对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加以重视,加大其投入资金,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合理引进。特别是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中应将人才培养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将重点岗位、高技术难度的工作有意识地提供给青年人才,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中,青年人才具有创新精神、高涨的工作热情,能够将其生力军、突击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人才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还能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通过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可为继续教育工作增添动力。如2001年我国加大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给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本领恐慌”解决中,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则为应对该问题的主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需求及各类单位发展的具体情况,要求先确立正确的导向,在以更新知识、调整结构为主要内容,进行终身教育机制的建立,要求其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同时,对国外先进开发人力资源的经验加以合理借鉴,对我国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国内外各类专家、学者等大力引进,实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这也是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2.3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
在不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我国人事管理逐步向社会化转变,人才流动市场化愈加明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可利用人才市场达到人力竞争有序性的目的。定位明确是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的前提,要求在人才交流、档案业务等基础上增添更多相关业务,进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统一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其特点为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信息通畅及开放统一等,要求人才市场的建立与健全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相符,以此充分发挥人才功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化运作并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功能并不完备。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作用,通过两者关系分析,对合理规划人力资源体系及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人才强国战略地大力实施,在市场化配置中将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处理,在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有效纳入人才工作,对人才资源大力开发,始终坚持人才强国策略。同时还应对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全面了解与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为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并非主要由其资源禀赋、物质资本等差异决定,关键取决其人力资本价值状况。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不仅能够提升人才自身素质,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人才发展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才人
参考文献
[1]雷爱国.科学的人才观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2]王健菊,王舜,常东坡.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02).
浅谈品牌策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8
一、品牌是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体现
城市以及区域之间竞争力的比较基本上和该地区拥有的品牌数量是相对应的关系。据联合国发展署的统计, 驰名商标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 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 销售额超过50%, 个别行业达到90%以上。“上海制造”在中国人眼里曾经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然而全市387项品牌价值, 仅相当于可口可乐的1/6;1995年首批荣获“上海名牌”的152个产品, 目前仅剩100个, 十年里52个名牌悄然消失。正是由于品牌力量的薄弱,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 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 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可在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 中国却仅排名第44位。在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最具活力的地方。在中国最权威的品牌体系“中国驰名商标”新近公布的名单中, 长三角地区在全部446个品牌中占到118席, 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高地”。所以,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中, 将不再是产业表面的竞争, 而是拥有品牌力量的竞争。
品牌, 一种高潜质的战略资源, 一种提升竞争力的高级要素, 如今已成为事关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注焦点。如火如荼的品牌事业席卷了全国各地, 各地争创品牌和推进品牌工作更是热火朝天。统计显示, 广东的品牌企业仅占省级规模企业总数的0.5%, 完成的产值却占全省的6.1%, 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12.7%, 拉动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不仅如此, TCL、科龙、美的、格兰仕、康佳、三九、健力宝、乐百氏等一批广东品牌不仅成为了广东的经济支柱和地区形象的象征, 而且开始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锋芒。除广东之外的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区也都因政府的有力推进、策略的得体以及当地企业的全力投入而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江苏的熊猫、红豆、波司登, 浙江的娃哈哈、杉杉、雅戈尔、大红鹰, 北京的联想、方正、紫光、燕京、三元, 上海的中华、光明、上汽等各类品牌, 也都随着品牌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 品牌不仅是区域经济实力的象征, 其作为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还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国经济亟待世界级品牌支撑
美国曾经在社会上搞过一次大规模调查, 结果大部分人把最好的大学地理系投给了哈佛大学, 而实际上哈佛大学并没有地理系。这就是世界级品牌的魅力, 人们会极度地信赖它, 会把最美好的东西授予它。同样一件衣服, 孟加拉国加工费用是1美元, 贴上世界500强第一名沃尔玛的品牌就可以卖到100美元, 国际化品牌让其价值增长100倍。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 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 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 销售额更占全球的50%左右。
发展组织统计, 中国制造业已占整个世界的第四位, 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与以上数据极不相称的是, 根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 美国的品牌最强大, 在前100名中美国占有62席。全球十大最有价值的品牌美国占有8席。美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品牌加工厂。相比之下, 亚洲国家似乎是少了点儿, 共占有8席。其中日本占有7席, 与欧洲国家法国同列第二。韩国仅占1席。其余席位除百慕大占有一席之外全部为欧洲品牌, 占有29席, 法国7席、英国6席、德国5席、荷兰3席、瑞士3席、瑞典2席、意大利2席、芬兰1席。为什么中国知名品牌却属凤毛麟角, 近乎空白?这需要深入思考, 找出其中的原因。世界经济学家认为, 真正的世界工厂, 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中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相对垄断的主要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仅靠为别人代工就可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也没有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不拥有属于自己的成批的世界级品牌。
在美国, 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于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 然而在中国, 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是品牌制造业所创造的价值。在美国不需要制造只需要经营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价值, 而在中国, 制造业兴旺, 但制造的商品却挂的是美国品牌。例如,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 (Joan Robinson) ———分析20世纪30年代“寡头垄断市场”的先驱之一的观点是:“同一类物品的众多不同品牌, 在其各自的名称和标签下以不同的产品质量出售。这些名称和标签诱导了那些富有、势利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不同的消费品, 把自己与贫穷的消费者区别开来, 而这些品牌间的实际差别微乎其微。”中国缺的不是创造能力, 缺少的是经营, 缺少的是品牌发挥出更大经济价值的能力。产品是在工厂所生产的东西, 而品牌则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一件产品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 但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很快会过时落伍, 而成功的品牌是经久不衰的。
三、推行国家品牌战略,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 推行国家品牌战略是由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乎是零, 又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不少企业采用OEM生产方式, 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 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 而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权的企业所获得, 处于替人做嫁衣、受制于人的境地。所以,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 中国的工业产品进一步进入了与世界名牌产品的争夺之中。质量竞争、品牌竞争, 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第二, 推行国家品牌战略是我国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品牌不仅是信任、忠诚、市场、效益的化身, 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脊梁, 更是国家形象、国家实力的显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世界品牌的数量, 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温家宝总理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 就是效益, 就是竞争力, 就是生命力。”这是创造名牌产品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和概括。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而这种竞争焦点主要体现在品牌上。
第三, 推行国家名牌战略是我国产业升级的自然选择。创造中国名牌, 特别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 积极推进中国名牌战略,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企业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涌现出一批走向世界的成功企业, 已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如果再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 下大力气创出几个中国世界名牌,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支持, 更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用自己制造的世界第一流装备来改造国民经济, 这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的重要物质保证。
总之, 品牌对一个国家来讲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像“麦当劳”、“可口可乐”, 它们已经超越了品牌的企业属性, 成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力量的象征) , 更是国家力量的源泉。实施品牌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一个地区或区域通过品牌产品占据市场, 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 才能充分显示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 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一个国家经济要发达, 企业必然要兴旺, 而企业兴旺的基础是品牌的强大。所以, 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终究是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张晓磊.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2]李依璠, 陈丽光.中国制造业能出世界品牌?[EB/OL].2005/2/24.来源:中国品牌网http://www.cnad.com/autonews/pingpai/200522411465559630.htm.
[3]周朝琦, 侯龙文.品牌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马芜铜宜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马芜铜宜区域,区域物流,发展策略
“马芜铜宜”是由位于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由东北自西南依次相邻的四个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宜城)共同组成的区域,是安徽省的沿江城市群(皖江经济带)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沿江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655亿元,占安徽全省43.2%;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4%;实现财政收入336亿元,占安徽全省的41.1%,是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安徽省要实行东向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皖江地区要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走一步,这为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依据非均衡发展战略,皖江经济在东向发展战略中,宜选择若干个重点区域、重点城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示范区、辐射源。
2006年9月21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推出了酝酿多年的沿江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安徽终于迈出“东向发展”关键性的一大步。此次规划首次明确,在2006~2010年安徽将重点打造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
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希望,沿江城市群能成为安徽向东对接长三角的大平台,并进而成为安徽未来的一个核心增长极。
由此可见,已具备形成“城市经济圈”或沿江城市群潜质的马芜铜宜在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找到带动区域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规划,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已成为马芜铜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1 发展马芜铜宜区域物流的意义
1.1 优化马芜铜宜区域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马芜铜宜四座城市都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地缘上由长江一线贯穿,水资源充沛,开发潜力大,在经济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庆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加工业基地,是皖西南及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马芜铜城市群重工业基础较好,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奇瑞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同时该区域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低,商业不发达,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有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
然而目前马芜铜宜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牵动力不强,难以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区域物流的滞后便是一个重要的瓶颈因素。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束缚,马芜铜宜地区在行政上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相互间缺乏以市场为纽带的区域合作,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及资源严重浪费,直接的后果是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及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极大地制约着马芜铜宜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长三角产业转移,将为马芜铜宜区域物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达地区的发展历史证明,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利润源泉,区域物流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动力保障。因此,马芜铜宜区域经济要快速发展,并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要大力发展区域物流,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打造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区域物流网络,加快形成统一的、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各个地区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马芜铜宜区域物流崛起后,由于它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特别是对马芜铜宜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会产生巨大的膨化效应,促进区域整体目标的实现。
1.2 实现马芜铜宜现有产业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结果。
目前,马芜铜宜四市的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化水平较高,主要以冶金、汽车、建材、家电等产业为主,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奇瑞等一批骨干企业,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其工业发展正处于升级改造的关键期,为了确保其平稳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需要有配套的物流综合服务作为保障。现代物流就是通过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转化。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业能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能改变产业发展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而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无论是高效的生产还是科学的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的配送,都对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合理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若能加强区域彼此间的合作,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的进程,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形成较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
1.3 带动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加快;沿海地区受产业结构升级、商务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产业也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势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的加大,沿江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充分发挥马芜铜宜地区在沿江城市群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将其货运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及经济优势,配备运输、装卸、包装、配送、加工等站场服务功能,使物流畅通,并形成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同时,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分割,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物流区域合作关系,加快马芜铜宜区域物流的发展。马芜铜宜区域物流的崛起,能最有效地集聚该区域的商业、金融、信息和政治、文化、社会等资源,使其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极”,并以这四个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推进“沿江经济带”经济联合体的形成,使这一区域逐步成为安徽省新的经济高地,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速实现安徽省的“中部崛起”战略。
2 马芜铜宜区域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城际间缺乏合作
区域物流要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就必须要打破行政区的限制。
马芜铜宜四市都是安徽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马芜铜宜沿线的港口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城市管理,造成了港口资源得不到统筹利用,影响了港口的发展壮大。区域内有众多的国有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现象。各生产、制造企业均设立相应的“物流部门”专门从事自己产品的运输、仓储等活动,各自独立运作,自建物流网络,造成四市物流资源分散现象严重,资源使用效率低、成本高、效益低。
近几年,受经济发展的带动以及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凸现,四市均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物流产业,并建立多个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其物流项目的功能及业务性质大多相似,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物流人才短缺
随着现代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马芜铜宜区域内物流人才严重缺乏。许多从事物流管理或运作的人员,或是来自一线业务操作人员,或是从管理、营销、销售等部门转行过来的,没有系统学习、研究过现代物流理论,尽管他们十分熟悉自己的岗位,但对整个物流流程的理解不够,把握不住;虽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组织员工培训,但也是更多地强调实践操作的培训,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收效甚微,导致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安徽省在物流人才各个层次还未建立起较完善的培养体系,人才的培养速度已落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虽然这几年也有众多院校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师资力量不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限,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对于适合安徽省省情的物流理论缺乏深入研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物流人才。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就总体而言,素质比较低,这是物流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3 物流企业不成规模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推进,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量及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马芜铜宜地区经济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为该区域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相比,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服务水平普遍较低,能提供效益规模化、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和手段现代化等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寥寥无几。
目前该区域的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物流服务,很少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且这些企业的运输车辆和仓库大多缺少温度控制、冷藏储存和避免污染的特殊商品分隔设施,不能满足客户的特殊运藏要求。“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这一区域物流企业的主要特征。
3 马芜铜宜区域物流发展策略
从目前马芜铜宜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从而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1 加大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导,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发达的交通网络),才能真正的做到物尽其流,实现其空间的转移,进而产生增值效用。然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很难承担起建设任务。因此,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基础建设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产业的进步。
同时,马芜铜宜区域物流的发展也要依靠适合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扶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成为运行秩序的维护者,对物流业的发展加以扶持。
3.2 推动马芜铜宜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涉及交通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不合理将会造成市场混乱。马芜铜宜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要求必须把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去进行物流的全局统筹、整体设计,合理布局马芜铜宜区域的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按照规划来构建运输大通道。制定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应根据统一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理顺现有物流设施和管理体制,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在以物流相关部门的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把如何调整现有管理体制,避免重复管理、重复查验、部门分割、人为增加流通障碍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使马芜铜宜区域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3.3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人才作为我国紧缺的12种人才之一,已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一些物流人才大多流向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安徽省在准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如何解决物流人才短缺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安徽省政府在“十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物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大力培养物流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马芜铜宜四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十分丰富的企业资源,并且区域内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聚集了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各类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实用型物流人才。
3.4 培养重点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区域流通经济发展
物流园区、物流节点是区域物流建设的重点。根据马芜铜宜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物流需求、交通状况等条件,大力扶持物流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安庆石化、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金属、芜湖汽车等一批专业物流基地,建设辐射力强、规模效应大的物流园区并以构建区域性、国际性创业集群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整合并提升沿江工业区,联动发展各类物流园区。
马芜铜宜各市要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做好区域物流节点的整合,逐渐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优化港口、公路、铁路、仓储等物流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加快马芜铜宜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使其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极”,并以这四个城市为中心有效地集聚该区域的商业、金融、信息和政治、文化、社会等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快速实现安徽省的“中部崛起”战略。
参考文献
[1]仲维庆.东北区域物流发展策略分析[J].北方经贸,2008(4):55-57.
[2]刘长军.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7(5):33-35.
区域发展策略 篇10
1 区域经济的概况
区域经济是指经济发展的内部要素与外部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而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区域经济可以对区域性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充分反映,特别是在合理利用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主要体现在地区生产力分布的科学性与经济性。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原经济区必须遵循“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发展原则,实现放射性、网络化的发展局势。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进行多个区域的划分,如以郑州为中心,实现中原城市群全覆盖,制定科学有效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 中原经济区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2.1 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数量为9个,分别为郑州、漯河、洛阳、开封、新乡等。5.88万平方公里为土地总面积,21%为全区土地面积的比例,4 150万人为人口总量,与全区人口总数相比,其比例为28%。该区域内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交通极为方便,核心区是高等圆角及科研院所密集地,在地理位置与产业资源中具有显著优势,对中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区域相比,其GDP总量如下表1所示。
2.2 中原经济区外围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外围区城市数量为9个,10.76万平方公里为其土地总面积,5 252万为总人口。这个区域地形主要为平原,具有较为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在北、西、西南等区域油气、煤炭及有色金属资源较为丰富,在黄淮区域却十分缺乏矿产资源,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相比中原核心区,在GDP总量、人均GDP方面外围区较低,以上表1(2011年)为例进行分析,外围区占核心区GDP总量、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71.2%与56.2%。特别是黄淮4市,因投入长期不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较为滞后,致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现阶段河南省存在极为严峻的生态形势,在人口、资源及环境中的矛盾也愈加凸显。2009年我省废水排放量达到了33.4亿吨,其中42%为工业废水排放量,7 979.4公里为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其中53.3%为I—Ⅲ类水质。河南省四大水系分别为黄河、淮河、海河及长江,通过监控检测,氨氮为其主要污染物,按照从重到轻的污染程度进行排列分别为: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2 185亿立方米为河南省工业废气的总排放量,135.5万吨为二氧化碳排放量,59.7万吨为烟尘排放量。这些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造成了生态破坏。
3 中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地理条件及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等自然环境是影响中原经济各个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体现在区位与资源方面。因核心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资源较为丰富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在测定中原经济区范围过程中,应对各个区域内产业影响力、开放影响力、科技影响力进行充分考虑,通过调整与分析,对其空间范围进行最终确定。
3.2 科技及人力资源因素
作为经济活动所造就、具有特定地域构成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能否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紧密的联系。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化、产业化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对要素存在形态的改善、要素组合联系的优化存在推动作用。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区域经济规模扩大、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载体,人力资源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 中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4.1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展中世界各国都会遇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区域位置不同,导致各个经济发展区域存在严重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给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必须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国民经济增长与中原经济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
4.1.1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中原经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选用科学有效的协调措施,在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核心区域应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在发展核心区域经济的同时,推动其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政府的领导下,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实行资金扶持,通过大量投资,完善该区域基础建设设施,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1.2 比较优势的发挥,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虽然中原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不足,但我们不能对其优点加以否认。通过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可以向优势产业提供更多区域优势资源,帮助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
区域内各企业间、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比例配置为区域产业结构,在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中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中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通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满足区域内各方面的需求,如科学技术水平、消费水平。
2010年,河南全省资源型重化工业产业比重已经超过70%,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6大高耗能行业如有色、化工等所在比例为41%。在核心区产业结构优化中,应对其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并对第三产业加大发展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4.3 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进行长效机制的合理构建,进行区域规划、区域性政策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重点做好核心区、外围区发展规划工作,实行《新区设立审核办法》,对各个区域内的相关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推动中原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核心区、外围区等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并进行合作平台的建立,因地制宜地进行特色合作区的设置。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中原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可靠保障。并进行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创新,支持集中贫困地区高速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进行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并进行扶贫搬迁投资计划的编制,为推动中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区域发展策略 篇11
【关键字】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影响
前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近些年的电子商务业务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已经渗入到我国民众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农村电子商务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所以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的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业务也从近些年其不断发展起来,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专属于城市的商务模式。为了更好的利用电子商务的种种功能,我国农村的消费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我国农村消费者需要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并要熟悉网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在避免上当受骗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网络购物能力,轻松的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可以如同城市居民一般足不出户的完成购物,这对于我国内需的拉动有着很明显的推动作用,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1]。
(二)对企业的影响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其能够使相关企业自身的经营更加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在企业经营中过去的一些不规范决策被电子商务系统所取代,企业自身的非结构化决策大大增加,这种变化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了双赢。在农村企业中,由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发展,相关农村企业的内部沟通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这种变化大大增加了相关企业的沟通频率与沟通效率,其业务的范畴也随着不断增长,过去只是在固定区域中的经营状态一去不复返,跨区域,甚至跨国家的交易形式将是我国农村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这种发展前景也为我国农村的相关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村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大环境趋势下,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经营思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并更好的的为其提供服务这一原则进行自身经验方式与经营理念的转变,以此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这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浪潮中的相关发展,最终起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2]。
(三)对产业的影响
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其发展成果的一部分可以称得上是农村急需拓展产业的产物,而随着我国信息交流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商务来说产业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相关发展甚至会对相关地区的产业布局与国家的经济结构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其作用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的商贸发展中,其长期存在着商品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地域特色明显的特点,这些现象的使得我国农村的商品贸易常常陷入缺货或滞销两种极端状态中,大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展开,但随着电子商务于农村中的不断发展,这一类问题得到了极为不错的改善。具体来说,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农村居民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到市场中的需求,并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相关技术支持,创建地区的电子商务组织,以此实现自身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虽然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能够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但这一作用需要建立在农民自身的相关水平上,只有农民自身思想与经营理念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相关发展。
(四)对当地政府的影响
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其不仅会对上文中提到的个人、企业以及产业造成影响,更会对当地政府提出一定的挑战。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其相应管理行为也应跟随贸易形式的相关变化而发生转变,以此保证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的顺利进行。不过在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对当地政府的影响中,为了保证其顺利发展,只靠当地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涉及到我国政府中的多部门联合运作,并通过法律为依据进行具体的农村的电子商务的相关协调与管理。总的来说,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对当地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在同心协力之下适应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的转变,并以此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总体增长,但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的制约着我国农村电子上午的相关发展,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
在我国当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够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虽然我国近年来电商热潮火爆到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但事实上,农村居民很大一部分居民还是对电子商务持着怀疑态度,这一观念的产生与近年来新闻中常常播报的相关网络诈骗新闻不无关系。在这种认知观念上,农村居民本身相关网络知识技术较为薄弱,加上其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一直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思想的影响,这就更加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难度,对这一思想的改变同样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艰巨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在我国当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直接制约着其相关发展。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中,互联网没有得到普及,相关上网费也过于昂贵,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的原因。此外,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除了网络这一发展命脉外,农村地区的物流建设同样关系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命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中,由于地域经济优势,其本身网络与物流发展都较为良好,这也使得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红火,而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落后农村中,网络与物流直接制约着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相关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直接制约着其相关发展,这是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包含多个领域的知识,想要让农村居民掌握相关知识却并不容易,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现阶段很多农村都配有大学生村官,但受其专业限制以及工作性质限制,其不可能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中,再加上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很少原意很农村进行创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现状就变得更加严重,在这种人才储备下,想要进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
三、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上文中我们了解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相关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以此推动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
(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引导力度
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关市场信息的获取途径也较为稀少,这就使得其农村居民在进行电子商务的经营中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较好的预测,很容易导致了自身产品的大量滞销的现象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专业人士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评估,以此引导当地的电子商务的相关经营。此外,当地政府还应通过对当地电子商务经营商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通过打造当地的品牌的方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发展。
(二)农村应加强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我国农村网络基础建设存在的不足,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加强对农村网络基础服务的建设,通过村村通网的方式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西部地区应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地区。除了相关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关地方政府还应出台优惠的购机政策并降低农村网络的收费标准。
(三)我国应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机制
针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我国各地方政府应开展自身辖区的电子商务人才相关规划,并通过优惠政策的方式使相关规划能够顺利施行,最终为我国农村地区建设一支专业性强且结构合理的电子商务服务团队,以此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发展。此外,相关农村地区还应对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进行电子商务技能的相关培训,以此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更加顺利的进行。
(四)大力宣传电子商务的成果案例
为了扭转我国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错误认识,相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宣传附近农村电子商务的成果案例的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相关热情,通过领头羊效应推动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的浙江义乌、丽水遂昌都有着较为成功的电子商务成果模式,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完全可以以这些地区为榜样提高农村居民的电子商务意识,吸引农村大学生回村创业,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发展目标。
四、结论
农村电子商务针对农村区域来说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对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策略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以此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相关发展,并以此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最终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周卓.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181-183.
[2]李丽军,王永钊.农村电子商务对区域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5,17:180-182.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发展策略探讨 篇12
我国广告产业格局在历经大型广告公司的兼并及重组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后, 其基本态势可做如下判断: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广告公司的资本背景不会成为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内资和外资广告公司将继续角力。同时, 内资广告产业中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如何适应区域内市场环境与媒介环境的变化,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对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而言, 是当下非常实际和紧迫的问题。
1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面临的市场和媒介环境
1.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 随着国家开始对“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并确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后,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在本地催生了一批有活力有前景的企业, 处于上升期的他们, 在市场活动中对广告服务有着强烈的渴求。另一方面,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已经在房地产、汽车、旅游及其他区域特色行业中有所体现。所以, 紧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企业及重点行业联系起来, 应是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的基本战略定位。
1.2 区域广告主对广告服务需求的深度化及多样化
当区域经济开始升温, 广告主对于服务的需求会在整个广告运作流程上变得完备和充盈, 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简单原始的制作和发布, 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媒体投放、广告效果测定等环节开始变的必须和重要, 这为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提出了新的课题。另一方面,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当地一些占得先机的企业在进行市场开拓时会对广告服务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甚至有些已经超出了广告行业的业务领域。比如,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管理咨询、品牌建设策略等, 这对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3 传统广告代理制的窘境与新媒体机遇
由于广告代理制并不是一种内生性制度, 由广告主直接与广告媒体进行洽谈来执行广告投放的现象十分常见。面对区域媒体与广告公司“抢饭吃”的情况, 如果想从规制角度来进行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在新媒体方面,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往往对其价值有所忽略, 特别是在广告主对于新媒体利用策略不明, 广告预算中新媒体比重逐步加大的背景下,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如果能把握好新媒体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对其而言未尝不是个发展机会。
2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的发展策略探讨
2.1 实施行业聚焦策略
由于服务周期不稳定, 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往往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沉淀, 从而导致专业能力长期得到不到提升, 其应专注于某一有较强专业性或独特性的行业领域, 在提升专业价值的同时, 找到自己的目标生存空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首先应把握住区域消费升级带来的行业性机会。比如, 城市化进程在二三线城市的发生, 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一大热点;其次, 应把握区域内重点或特色产业的广告需求, 如在农副产品及工业加工领域的特色行业;最后, 还应注意政策宣传性项目的机会, 如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宣传项目和城市形象推广项目等。
2.2 服务内容向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及纵深扩展
“区位下移, 服务上移”是区域广告主广告需求变化的趋势之一, 即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广告设计和发布, 随着企业的发展会碰到除更多的、除广告业务之外的营销和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集中在市场活动的前端或纵深, 如企业战略规划、公共关系咨询等, 而在区域内的服务性行业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区域广告主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广告公司不应仅仅死抱住传统广告的价值链, 而是要向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及纵深扩展, 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相关附加服务。
2.3 对区域新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利用和开发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广告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营销传播平台, 在利用这个平台时, 区域广告主往往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加大其在媒体预算中的比重;二是运用新媒体进行产品和品牌的推广策略不甚明晰。这对于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而言, 无疑是一个契机。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可以满足广告主在新媒体资源上的基本需求, 如企业网站建设;其次, 可以满足区域广告主在新媒体上的广告投放及效果优化工作, 如搜索引擎的区域代理等工作;再次, 还可以涉足新媒体内容生产及营销工作, 如区域网络社区、论坛的建立及口碑营销工作等。
2.4 区域外合作, 区域内联盟
第一, 选择区域外合适的合作伙伴。区域广告主在选择广告公司时往往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 不满足于区域内广告公司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 区域外的广告公司也可能出现由于不了解市场情况而专业性大打折扣的情况。所以, 互补性对于区域内外广告公司的合作显得特别重要。这种互补性体现在, 区域内广告公司必须能够有效地掌握当地的资源;而区域外广告公司具备的声誉、实力必须是当地广告主看中的。双方各自在整个链条上进行各自擅长的专业操作, 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第二, 区域内规模化策略。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大障碍就是规模问题。规模大并不意味着效率高, 但在市场上广告主选择代理时往往看重的是广告公司的名气、经验、资本等因素。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将专业化雷同的公司或不同公司雷同的业务环节联合起来, 在区域内形成“集群”。特别是在同一区域的同业组成联盟后, 由于实力的增强和对本地区的了解可以迅速形成优势的竞争区域。
3 继续维护和积累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的竞争优势
广告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广告公司人力资源的丰沛程度及专业人员的创造能力, 缺兵少将可以说是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的致命伤。要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 必须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既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智力资源, 在专业技能培训层面上加大力度;也要重视人力资本在公司运作中的关键作用, 从薪酬制度、升迁制度和参与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等层面来激发其创造性, 以此来维护自身在区域内的竞争优势。
作为信息服务机构, 高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在于为读者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网站成为师生与图书馆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而理想的平台, 以提升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网站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主开发, 随着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增多、信息量和访问量增加、不定期的更新改版, 同时受到开发人力、经费投入和维护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图书馆网站建设就会面临开发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的局面, 使用目前国内流行的开源Dede CMS系统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 Dede CMS简介及优势
System) 即内容管理系统, 是一种位于Web前端 (Web服务器) 和后端业务应用系统、办公系统或流程 (内容创作、编辑) 之间的软件系统, 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CMS可以对高校在网站群的整体建设和独立网站开发两方面提供技术支持[1]。近年来国内外各式各样的CMS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CMS系统从代码的编译上主要分成PHP和ASP语言。Dede CMS以简单、实用、开源而闻名, 是国内最知名的PHP开源网站管理系统, 也是使用用户最多的PHP类CMS系统。Dede CMS内置了文件管理器、站内新闻发布等常用的小插件, Dede CMS的模块打包功能相当的强大, 对开发者的要求也很自由。目前的最新版本V5.7版, 无论在功能, 还是是易用性方面, 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 从技术要求和开发成本等方面考虑, 非常适合利用DEDECMS系统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站。
2图书馆网站构建与设计
2.1服务器环境搭建
由于DEDECMS是以PHP语言编译的, 我们选择Apache+PHP+My SQL作为服务器环境。Apache、PHP、My SQL都是开源软件, 可以分别到其官方网站下载适合的版本安装即可。但是这种方法搭建服务器操作复杂, 参数配置麻烦, 比较容易出错。因此, 我们采用Win32下绿色免费的Apache+PHP+My SQL环境套件包—PHPnow。
基于Dede CMS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
文丨庞贞禄邬德飞
摘要:笔者讨论Dede CMS系统平台的建站优势, 介绍了基于Dede CMS系统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基本流程和维护管理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Dede CMS;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
摘要:通过对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所处的市场和媒介环境的分析, 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和消费升级;广告主对于服务需求的深度化和多样化;新媒体营销传播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应是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制定发展策略的大背景。同时, 提出了实施行业聚焦、突破传统广告行业的服务内容、对区域新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利用和开发、区域外合作, 区域内联盟, 实施产业规模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区域中小型广告公司,发展策略,行业聚焦,新媒体开发
参考文献
[1]戚本超,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7~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54-57.
[2]张金海, 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制度审视.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9 (1) :63-65.
[3]姚曦.中国广告公司创新与激励模式的建构.现代传播, 2009 (6) :155-156.
[4]陈徐彬.区域性广告公司发展探讨.广告大观, 2008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