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2024-11-01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共10篇)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1

摘要:本文基于AHP模型,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进行评价。首先对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说明,其次确定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标准化并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再次对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加快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优势产业,层次分析法,政策绩效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省份而言,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可以极大地促进本区域优势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一些西部地区省份就实施了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区域优势产业判别方面,但是针对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极少见的。如果能够客观得出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就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出合理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将极大地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一、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状况

甘肃省的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并且建成了兰州、白银、嘉峪关、天水以及金昌等重要的工业城市。按照目前学术界基本统一的看法,甘肃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业、有色业、冶金业和食品业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这四大优势产业都是依托甘肃省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

1、石油化工业发展状况

甘肃省是中国最早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有着中国石化工业“摇篮”之称。不仅提供了大量石油化工产品,还为全国输送了一大批石油化工技术人才。甘肃省政府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加大对刘化集团、金昌化工集团、西北永新、中核集团404厂、甘肃银光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甘肃亚盛盐业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的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规模比较大、行业优势明显以及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此外,还积极支持一批地方民营、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地方中小石化企业,拾遗补缺,安置就业,增加地方财源。

2、有色冶金工业发展状况

甘肃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在省内比较具有竞争力,在全国也占据重要的地位。甘肃省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铜、铅、镍、铝、锌等从采选、冶炼到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并形成了以兰州地区等几个各具特色的有色冶金生产基地。针对目前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现状,甘肃省在发展有色冶金产业的战略中,一是坚持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一些优势企业,使之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二是实施有色矿产资源的合理科学开发战略。鼓励和支持有色业和冶金业深加工,新材料工业发展,努力调整现有的采选冶炼加工体系“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结构,特别是加快金川镍钴新材料的产业化;三是“十一五”期间,甘肃有色工业及冶金工业以金川集团、白银有色、兰铝和连铝等企业集团公司为主干,围绕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品结构等内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冶炼系统改造,提高生产规模和加工深度,进一步增强有色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3、食品工业发展状况

甘肃省具有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原料资源及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近些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行业门类较为齐全,初步形成了具有甘肃品牌的食品工业集群。甘肃省对食品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一是重点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群,通过地方特色产品的带动,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要在治散、治弱上下功夫。以拓展特色品牌为实破口,提升食品工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另外,食品业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农业的发展,甘肃省政府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二、甘肃省优势产业政策绩效评价

1、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在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中需要做到:必须能够反映政策绩效的典型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指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取得官方统计数据;指标数量要适中。按照上述要求,我们选取的甘肃省优势产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利润总额;利税总额。数据来源于2001-2015年甘肃省统计年鉴(数据略)。

2、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考虑到这些评价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不一致,这样会使绩效评价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不仅有效消除了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还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其计算公式为:

Ci为被评价指标数据值,Cmin为该组指标值的最小值,Cmax为该组指标值的最大值,Pi为被评价方案指标得分值(即评定系数)。标准化以后的政府绩效评价各指标数据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别,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标准化后的数据略)。

3、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要遵循以下步骤:一是对政府绩效评价各指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为: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二是构造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对政府绩效评价五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因为这五个指标对于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无法直接定量分析,而只能定性分析,其分析方法是两两比较法。在此基础上可以构造出指标比较判断矩阵(略)。三是计算矩阵每一列元素的的乘积,并且将乘积结果开n次方,再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按照此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即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的权重分别是:0.511、0.264、0.129、0.064、0.033。

4、产业政策绩效的综合评价

产业政策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为:

其中,API代表产业政策绩效指数,mi为各指标的权重,pi为标准化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2000—2014年甘肃省四大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总体绩效数据。

从总体上看,2000—2014年甘肃省四大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总体绩效都在上升,表明了西部大开发以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优势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还可以发现,甘肃省四大优势产业总体绩效在2000—2003年间以及2008—2010年上升的速度比较慢,这表明了2003以后甘肃省对几大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并且受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比较大。

三、进一步加快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自从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省四大优势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某些年份,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为进一步加快甘肃省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措施。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资源输出大省,甘肃省对基础设施也有着较强的依赖,但是甘肃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偏小,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因此,必须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在自然资源开发中急功近利行为的大量存在,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2、增加投资资金,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甘肃省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优势产业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较窄。同时,政府对投资项目行政干预依然比较突出,存在着诸如项目审批环节繁琐等问题,这就增加了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因此,必须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拓宽筹资渠道,以增加投资资金。

3、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增加科技人才供应

由于教育基础薄弱以及人才培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以致甘肃省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但是发展优势产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甘肃省现有劳动力素质显然无法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原因,甘肃省科技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导致甘肃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科技人才供应。

4、提高特色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完善特色产业链

目前,甘肃特色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为企业间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企业重复投资现象较多等。同时,“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产业链衔接得不够紧密,严重影响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提高特色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另外,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产业链,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惠树鹏、蔺全录、胡广阔、王丽娟: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的定量选择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1).

[2]魏立桥、郑博文: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定量选取研究[J].开发研究,2008(1).

[3]王岚:甘肃特色优势产业的界定[J].甘肃农业,2009(10).

[4]李琨:甘肃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集群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5]杜承军:确保甘肃有色金属工业支柱产业定位——“十五”发展规划阐述[J].有色金属工业,2009(10).

[6]徐英花:县域经济与特色农业[J].甘肃农业,2004(1).

[7]向君、于倩:发展甘肃优势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6(4).

[8]姬顺玉、邱云慧:甘肃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8).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2

关键词:绩效评价;EVA ;平衡记分卡

1引言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统计及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先进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及配套的实施制度,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管理行为与资产运营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做出公正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可以帮助企业研究过去、认清现状、并找出改进与提高的方法,促使企业绩效的不断进步。

国外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历史较为悠久,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按照评价内容的变化过程,国外绩效评价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本文将一一进行文献综述及评价。

2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关注焦点以及时间顺序,国外绩效评价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经验评价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成本评价阶段;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增加值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全面评价阶段。

2.119世纪以前经验评价阶段

19世纪以前企业的发展由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生产时期过渡到工厂生产时期。此时的企业规模较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对绩效的考评也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故一般以观察与经验评价为主要手段。

2.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评价阶段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成本评价的思想也开始萌芽、发展。成本控制的初期,体现出一种简单的将本求利的思想,统计企业生产经营中付出的成本与经营收益的关系,以期达到盈利的目的。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成熟,成本评价开始关注如何获得更高利润,在原有的评价基础上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竞争加剧,成本会计核算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攫取利润的目的。

1911年,美国会计协会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实现了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人们对成本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控制的进步。

2.3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评价阶段

随着生产进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前的企业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企业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此时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财务状况开始广泛受到关注,20世纪初,美国财务评价的先驱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方法;同一时期,杜邦公司创建了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1971年,麦尔尼期发现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财务评价几乎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逐步开始形成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绩效评价体系。

2.4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增加值评价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EVA( EconomicValueAdded)即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A评价法是美国思腾斯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系统,EVA是一定时期企业或部门资本收益与投资成本的差额。它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经营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积极谋求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基本原理是:将资本的机会成本纳入投资成本的范畴,投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则获得增量受益;否则,投入的资本就应当转移到其他方面去。具体地说,EVA就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EVA计算一般公式为:

EVA=税后净利润-资本总成本

资本总成本=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EVA的一般计算公式也可以表示为:EVA=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5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战略性综合评价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竞争空前激烈。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具有战略性长远目标,并能够及时对环境变化和自身不足做出迅速的调整。传统的财务评价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绩效评价逐步由原来的多项财务指标进行的财务评价,发展为以财务评价为主,兼顾企业发展、管理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评价 。

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评价法。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两个人提出的。1992年两人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随后于1993年发表《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以及1996年《把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三篇文章的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平衡计分卡方法。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对企业绩效进行度量:财务视角、顾客视角、内部运作与流程视角、员工学习与成长。这四个视角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视角既包含了具体目标,也包含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体现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间的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间的平衡,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的平衡,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平衡。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评价法指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投入和产出的关键参数进行设计、取样、计算及分析,用以衡量企业绩效的管理工具,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评价方法。KPI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改进绩效。

3 对国外几种主要绩效评价方法的分析评价

3.1沃尔评分法与杜邦财务分析

沃尔评分法是早期较为完整的一套财务评价方法,其优点主要有评价方法简单易操作,指标设置明了,对推动财务评价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沃尔评分法的弱点主要是在选取指标的合理性未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是至今仍未解决的一项问题。

杜邦财务分析法,杜邦财务评价法的最大贡献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资本与收益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树状结构,相较于杜邦评分法指标设置更为合理,评价客观。该方法的缺点是易于被人为控制,从而在评价中做出为提高部门绩效而有损企业整体绩效的行为。

3.2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

3.2.1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的优点主要有:

EVA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及评价的协调统一。相比较于传统的绩效评价,EVA是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系统,它使企业的生产、采购、营销等各项活动始终贯彻EVA指标,使整个企业的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提高EVA来展开,避免了传统财务评价由于多种指标引起的管理混乱状况的出现。

EVA反映了现代企业分权化的要求。EVA的客观性时期能够用于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及奖惩的合理依据,鼓励企业的分权化,同时促使各部门经理努力提高本部门经济增加值,对公司总的经济增加值有着促进作用。EVA可以作为评价企业整体绩效及高层绩效乃至各部门基层管理者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化。

EVA使企业关注长期经济利益,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EVA使企业重视长远利益,鼓励企业经营者做出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决策,避免了被短期利益所左右。

3.2.2 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的主要不足:

EVA虽然增强了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但是由于EVA评价的数据来自财务报表,而这些数据只反映了量的不同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出所比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只是片面反映企业经营结果,无法清楚的分析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EVA是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业绩,这就造成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忽略,难以达到全面的绩效评价,且在面对动荡的经济环境时,EVA的理论模型在执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为了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EVA对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调整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越精确,但是这些调整大大增加了EVA的计算难度与复杂性,妨碍了其广泛使用。

3.3 平衡记分卡

3.3.1平衡记分卡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绩效评价法。其主要优点有:

平衡记分卡将战略作为核心。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的管理来完成,它将战略分解为四个方面的明确目标,并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一一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指标能把所有的员工拉向总体的远景规划,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并与薪酬系统相联系,当员工确信衡量系统代表其实际绩效,就会被激励而促成目标成功,战略就会成为使所有员工都为之努力的焦点。同时应用学习与反馈使战略与经营协调统一,并及时反馈信息加以改进。

平衡记分卡使财务与非财务评价融为一体,更有力地推动企业经营实现长期利益;且平衡记分卡使企业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统一,有利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平衡记分卡使企业可以确定出需要优先改进的方面,因为平衡计分卡从业绩驱动因素入手,有效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可以对需要改进的问题与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

3.3.2主要不足:

平衡计分卡只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评价的框架,而不是具体的指标体系,而设置合适的指标体系是一件庞大的工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因此,企业将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价。

平衡记分卡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基础,由于其建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故对信息量及数据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很耗时耗力的工作。

引入非财务性指标进行评价时,缺少系统的理论框架。当各种非财务性指标之间发生冲突时,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

4结束语

随着信息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绩效评价也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传统的财务评价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得需要,应将绩效评价纳入整个管理过程当中,把企业既定的奋斗目标作为绩效评价和管理的起点。通过绩效评价体系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目标,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清楚达到长期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具体执行人员懂得所担负的任务对总目标完成的影响,有效地克服在传统管理制度下,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日益丰富,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全面战略评价已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企业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科学的绩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更专注于长期发展,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不被短期利益所左右。

国外绩效评价发展起步较早,理论与方法体系也比较成熟,对其发展历程与一些先进思想的研究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曹阳. 企业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综述及探索[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 (03):18-20.

[3 ]赵亦军.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6(09):95-96.

[4 ]郗蒙浩,王慧彦,黄伟.谈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J].经济师,2007(04):190-191.

[5 ]徐永虎,洪咸友,郭亮. 西方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7(04): 90-92.

[6]孟凡龙,王文杰. 绩效评价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01): 118-121.

作者简介:陈震.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在读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 篇3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种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创新的重要理论框架, 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制定有关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逐步深入, 人们发现, 如果缺乏区域的支撑, 国家创新系统就显得空泛和笼统, 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域层面生机勃勃的创新活动, 因而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

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 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日益成为该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区域创新理论能有效地将知识、学习、创新、社会资本、集群等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本纳入到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中来, 是区域发展理论的新思维。然而, 区域创新系统也可能存在着系统失效的问题。Cooke (2002) 指出, 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差异表明, 不同区域的区域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确实存在着重大差别[2]。所以, 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 可以发现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途径, 使区域创新系统健康发展。

1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初始阶段, 学者们注重国家政策、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和资金来源等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方面 (Freeman1988, Lundvall 1992, Nelson 1993) [3,4,5]。随着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具体案例的研究, 学者们已确认空间特有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的技术性能和专业化的区域模式, 并认为区域产业集中和区域环境是导致区域创新系统差别的原因[6], 所以在确定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时主要侧重这两方面。Autio (1998) 把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即共同的社会经济区域 (产业集群) 和区域创新环境[7]。Mauro Silva Ruiz (2000) 等在研究巴西南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时, 考虑到政府的作用, 将评价体系划分为区域环境子系统、产业环境子系统和产业政策子系统[8]。近些年, 学者们开始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文化上研究它们的区别, 重点讨论了其文化起源和特征, 并认为这是区域创新系统拥有不同特征的原因[9]。Doloreux D (2002) 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创新能力子系统和链接能力子系统[10]。Philip Cooke (2007) 把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分为知识子系统、创新子系统和学习子系统[11]。A Faggian和P McCann (2009) 在研究英国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时, 引入人力资本流动这一子系统, 研究大学生毕业和地区间移民流动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影响[12]。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时, 由于其侧重点不同, 故其划分的依据存在差异, 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复海钧 (2001) 首先在理论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从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社会贡献、区位条件和国际化这5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 这为后来学者构建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13]。

一些学者在体系建立时就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整体, 忽略了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只强调区域和创新, 而撇开了系统去做研究。朱海就 (2004) 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时强调了这一点, 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其实质是网络创新能力, 每一个主体的特征和行为影响整个系统中其他主体的特征和行为, 主体之间的这种联系的重要方面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反馈。在理论分析基础上, 他把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设定为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14]。彭建华 (2007) 在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时, 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来评价区域创新绩效: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是内因, 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其相互联系;创新环境是外因, 包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金融环境、劳动力素质、开放与集聚性[15]。

2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测度指标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各有不同, 在选取投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上存在明显不同, 但都侧重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 对其他因素考虑的较少, 输出变量一般考虑能反映创新的各种指标。

Michael Fritsch (2002)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他把R&D既作为输入变量又作为输出变量, 但输出变量R&D是输入变量R&D的资本输出形式, 因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16]。

虽然R&D投入是区域创新系统最重要的要素, 但只考虑这一个因素明显是不充分的, Furman (2002) 等采用创新能力的概念来评价创新系统绩效, 系统创新能力主要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他们用3个理论中的指标做输入变量, 用专利、资金和劳动资本、政策选择和特定的创新环境等指标做因变量考察其相关关系[17]。而更多的学者则希望找到一种将创新系统“定标”的办法比较创新系统的优劣, 从而更好地提高落后地区的创新效率。

Graciad (2005) 等学者选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区域创新活动产出指标, 选取R&D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以及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创新活动投入指标, 并且认为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无滞后期[18]。但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有一定时滞的, 如在中国就需要3~5年, 所以, 如果需要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还需要考虑时滞问题。

在国内, 罗亚非, 李敦响 (2006) 选取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当量和R&D经费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 选用国外三系 (SCI、EI和IETP) 收录科技论文数量、专利授权量、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新产品销售收入4个指标为产出指标, 采用DEA方法对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创系统新绩效进行了分析[19]。

为了更好的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官建成和何颖 (2005) 把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 这样在每个阶段选取角度不同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然后再综合评价整个系统的创新绩效。在第一阶段, 侧重技术的有效性, 选取R&D、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等指标, 输入变量选取了与专利有关的一系列指标, 接着用第一阶段的输出指标作为第二阶段的输入指标, 第二阶段的输出指标则选取人均GDP、新产品销售额等指标来衡量技术转化经济效益的能力[20]。这样很好的体现了创新系统创新的动态性, 成功的解决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滞问题, 而且考虑了原本研究较少的因素, 如FDI等。

由于中国是世界三大FDI接受国, FDI的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吴晓波等 (2009) 重点考虑了FDI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影响, 并通过计量模型, 把内资企业人均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入变量, 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输出变量, 但回归结果显示, 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并不高[21]。

3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方法

进行创新绩效的研究, 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两大类: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 其中客观评价方法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3.1 主观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 (AHP) 、德尔菲法 (也称专家评判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需要主观的为各个指标打分或者赋值, 但主要是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步骤, 如果要得到更客观的评价结果, 还需要结合客观评价方法。

Bovaird T.等学者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时, 用成本收益模型代替传统的评价分析方法, 用货币的价值来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益。但是由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无法精确计算, Coulson等学者开始用主观评价方法, 或者更多的进行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评价[22]。

江蕾 (2008) 在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中, 遴选了90个评价指标, 采用专家会议等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了多重的实证筛选, 构建了包括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4个评价模块25个评价指标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3]。

3.2 客观评价方法

3.2.1 参数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产出和多投入的相对效率测算, 它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估计产出函数对投入产出的过程进行描述, 从而使对投入产出的效率估计得到控制。

(1) 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OECD国家在评价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评价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OECD侧重R&D投入的各方面分析, 比如公共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 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24]。

余佩馄、林水山 (2005) 认为专利数量能客观地反映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衡量指标, 利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各区域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计算出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Hurst指数, 发现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具有分形结构, 而且具有反持久性[25]。

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尚未具体地分析到各地区的技术差距, 而且被使用的衡量技术效率方法也还没考虑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等。不同地区是在不同的技术下运营的, 所以它们之间的技术效率难以比较。白敏怡 (2007) 采用了共同前沿函数法和超级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并使用中国大陆四大区域31个省市2000~2005年期间的面板数据, 对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进行了评估, 解决了生产在不同技术之下, 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差距的难以比较的问题[26]。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和技术3个投入要素的函数, 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应用此方法必须满足其前提假设, 事实上这两个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 正是由于这两个假设的存在, 限制了索洛余值法的使用范围。

Fritsch (2002)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间的R&D活动生产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心——边缘”范式, 的确存在显著的有利于R&D活动的聚集经济[16]。

王海盛、郑立群 (2005) 选择专利授予量为产出指标, 用R&D人员全时工作当量及R&D支出额为投入指标, 建立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投入产出关系, 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该区域的创新绩效[27]。

(3) 因子分析方法

Carlsson (2002) 等认为测量技术系统的绩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求仔细考虑所分析的层次以及所研究技术系统的成熟度。他们认为多个指标比单一指标更为有效, 特别是在评价一个新兴技术系统绩效的时候[28]。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观测变量和衡量指标非常多, 而因子分析可以将大量的观测变量减少为较少的非观测假设变量, 所以, 许多学者从这个角度建立了评价体系。Baumert & Pellitero (2005) 就通过该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体系, 该体系的特点在于包括了4个对创新系统理论来讲明显可辨别的非观测变量, 即创新区域生产环境、高等教育系统与研究、政府服务与风险资本, 以及创新型企业的作用[29]。

杨华峰和邱丹 (2007) 在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测度方法问题的基础上, 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多元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解释各个因子的含义, 最后计算各区域因子得分并得出结论, 但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单一, 只是单纯的排序[30]。

3.2.2 非参数法

非参数法主要指数学规划法, 该方法利用一系列的线性规划构造生产前沿面 (转换前沿面) , 计算生产单位的效率指数。最早由Farrell提出, 后由Charnes、Cooper等人进一步发展, 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是线性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

Marla (2000) 在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差异的时候, 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是都是着重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他将非参数法引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中[31]。

在国内, 刘顺忠和官建成 (2002) 首次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 并对各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他们根据各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创新绩效, 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 并针对每一类创新系统, 提出了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32]。

由于用单纯的DEA模型, 只能对各区域创新系统排序和评价, 而对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并没有给予定量的解释或分析。因此Nasierowski和Axcelus (2003) 运用DEA方法二阶段I/M/O模式探讨了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45个国家和地区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问题 (5项投入I, 8项中介变量M, 3项产出O) , 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克服了简单实用DEA模型的弊端。在这一研究中, 45个国家被分作守旧群与创新群两组, 创新群是指该国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承诺与实践。第一阶段是用DEA方法测算出各个国家的研发效率 (O/D) , 第二阶段主要用于评估中介变量M对效率的影响。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且可验证的假说并展现了一种新颖而又可行的研究架构[33]。

胡明铭 (2007) 针对已有研究在DEA评价指标选取方面较为粗糙、指标单一等问题, 提出了将“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论文”、“在校研究生”以及“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这3个指标引入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 并综合运用多种DEA模型, 对我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各地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 应该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34]。

4 简要评述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回顾, 综合分析发现, 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仍存在较多的争议, 所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体系;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和概括, 只考虑表层因素, 对特定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 这不适合具体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3) 实证研究多以案例研究为主, 因此研究结果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

展望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认为今后理论研究方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 (1) 在理论研究上应该形成统一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体系, 这样有助于研究的标准化; (2) 深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指标, 在研究具体创新系统要具体选择, 不能只抓住普遍, 只研究R&D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的转化, 更要抓住特殊, 比如研究东部沿海城市应该注意到FDI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溢出效应; (3) 从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实证分析入手, 分析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不同建设经验, 以便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

摘要: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决定性力量, 也是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其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 而如何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又是研究的难点。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从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4

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本文将国内外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按学科特征,分为经济学、生态学和统计学等3大类,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应注重充分开展跨学科研究,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建立国家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总体状况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多,大量的组织、机构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学方法的有联合国统计局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世界银行(WB)的国家财富和真实储蓄率、全球环境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的持续性指数(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新国民财富总值等等;生态学的有H.T.Odum的能值分析指标、Wackemagel的生态足迹模型、大卫·皮尔斯等人的最低安全标准、赵景柱的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等;统计学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HDI)、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的SCOPE模型、世界保护同盟(IUCN)的可持续性晴雨表、中国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等。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分类

当前,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分类,主要有:从不同区域层次进行分类,如国际、国家、省级、地方和部门、城镇等;从是否可进行货币度量分为货币计价方法和非货币评价方法;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的不同,分为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模式、模块式指标体系结构、功能型指标体系结构;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原理和应用的不同,分为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生态足迹法(EF)和能值分析法(EmSI)、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Indicators, SEI)等;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信息富集程度不同,分为单项指标、综合核算体系、菜单式等等。

二、现阶段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一)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按学科特征,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学、生态学和统计学等3大类,其中经济学方法是以人为中心,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害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通过评估测算进行计量,应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评价人类活动的实际效果,并聚合成一个全面发展指标。生态学方法更多表达了对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状态的重视,人为因素影响很少。统计学方法是指如何从庞大的初级统计资料中合理地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基层指标,这就涉及确定指标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等问题。

(二)研究展望

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设置的指标体系过于庞杂且不均衡,其中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指标偏少;指标体系与实际脱节,数据和信息的可得性较差,使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差等。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开展跨学科研究,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中,经济学更侧重于经济价值,生态学更重视生态系统,统计学则侧重于从纷繁复杂的基本信息中发现和整理信息,各学科侧重不同。可持续发展涵盖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充分开展跨学科研究,各个学科在深化自己领域研究的同时,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建立一套系统的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指标体系。

2、处理好国家级指标体系与地方级指标体系的关系

当前应加紧制定国家级的指标体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确定标准。各区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各区域之间的比较,也充分发挥了各区域的灵活性。

3、采用系统工程思想,注重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应该采用系统的思想,注意综合法、分析法、目标法和交叉法的融合,构建一些能够反映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系统指标、创新指标等。通常,交叉法多用于子系统之间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反映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法中子系统或者各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多采用目标法的框式等等。

4、联系实际,增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研究确定一些能够反映系统某些实质性变化的指标,减少指标数量;在权重确定过程中,尽量减少权重赋予的主观性;综合指数合成过程中,降低合成方法选择的随意性等等。从指标选取、数据可得性、权重赋予、综合指数合成等各方面,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努力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实践,指导社会经济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篇5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水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易导致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加强区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迫切需要对区域污水处理工程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建设力度与管理力度,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减少水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水环境承载力。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污水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污水处理项目财务评价[1,2,3]、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评价[4,5,6,7,8]、污泥处理处置系统评价[9,10]、污水处理环境效益分析评价[11,12]以及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行效率评价[13,14,15,16,17,18,19,20,21]。其中,陈贻龙[1]系统分析了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的方式,通过编制报表对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财务评价,认为污水处理项目财务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污水处理厂投产后的运营管理模式;郭劲松等[5]在对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效果和性能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为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研究提供了决策依据;史骏[9,10]分析了国内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的技术、投资和运行成本等主要问题,提出将当地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政策和管理经验相结合,确定能源和资源最优配置方法。王国平[14]从技术、经济、管理及环境效益等方面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效益评价指标,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对污水处理厂的综合效益进行优劣排序;高琴等[16,17]基于DEA方法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的效率评价模型,进行污水处理厂运行的规模技术有效性研究;杨硕等[19]通过对影响污水处理厂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投入维度、过程维度、产出维度以及效果维度等4个维度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鉴于区域污水处理的相关研究文献,学者们针对区域污水处理工程的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绩效尚缺乏系统的评价研究。基于此,在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并结合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从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技术性以及资源性等方面,构建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1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及其评价意义

1.1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

区域污水处理是将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污水管道收集后通往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式处理的过程。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是指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污水无害化与资源化、达到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加大生活和生产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改善水生态环境容量、提高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水环境承载力,通过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配套建设排水和再生水管网,由污水收集、集中处理以及再生水利用等系统相联合而建立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网络。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绩效是指区域在加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完善区域污水处理措施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率,提高区域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为目标,通过加强污水收集系统、集中处理系统、再生水利用系统的耦合作用,从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技术性、资源性以及政策性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规模,衡量体现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

1.2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利用。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涉及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效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各个方面,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有利于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系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目标。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完善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的双重制约,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对于解决当前区域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运营管理效果不佳、污水处理率低等突出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2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相关因素较多,涉及经济、技术性能、资源消耗、操作性能、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集。目前,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而针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结合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通过借鉴区域污水处理理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文献阅读法、频度分析法、成果借鉴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划分为5大类指标,即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技术性以及资源性评价指标,结合5大类指标,构建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水平,见表1。

根据表1,结合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内涵,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营状况,有效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选取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影响较大,可比性较强,数据易于获取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筛选,将影响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的指标划分为衡量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运行效率和产出运行效率的投入、产出2类指标,其中,衡量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总投资额X1、日处理费用X2、年运行总成本X3、污水处理厂总数X4、职工人数X5;衡量区域污水处理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日处理污水量Y1、投资利润率T2、污水处理率T3、COD去除率Y4。

2.2 综合评价模型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在构建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modified data envelope analysis,简称MDEA)模型,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出一定时期不同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并进一步确定其效率大小排序,从而判断在一定时期,不同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为评价方提供决策依据。

DEA模型是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22,23]学者于1978年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之后魏权龄系统地介绍了DEA模型[24]。DEA模型有C2R和C2GS2等多个模型,其中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采用C2R模型研究评价一定时期不同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评价一定时期j0(j0=1,2,…,n)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相对效率的C2R模型为:

maxUΤYj0VΤXj0{UΤYjVΤXj1,j=1,2,,nU0,V0(1)

式中:UΤYj0VΤXj0为一定时期j0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其中,V=(v1,v2,…,vm)T,U=(u1,u2,…,us)T,VU分别为一定时期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m种投入指标和s种产出指标的权重;Xj=(x1j,x2j,…,xij,…,xmj)T>0,Yj=(y1j,y2j,…,yrj,…,ysj)T>0,XjYj分别为一定时期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xij为一定时期j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第i种投入指标,yrj为一定时期j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第r种产出指标。

公式(1)中的定性指标可利用德尔菲法由决策专家确定各指标的等级,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先加以量化处理。

结合式(1),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及对偶规则,引入松弛变量S-、S+,将式(1)转换成对一定时期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的DEA模型,即:

minθ{j=1nλjxij+s-=θxij0j=1nλjyrj-s+=yrj0λj0,j=1,2,,ns+0,s-0(2)

式中:λ1,λ2,…,λj,…,λn为一定时期各区域的权重变量;θ为一定时期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DEA有效值,即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值。

判断一定时期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DEA弱有效性以及DEA有效性。方法如下。

(1)当θ=1且S+=S-=0时,则称一定时期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即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已达到最优。

(2)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一定时期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即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进一步优化。

(3)当θ<1,则称一定时期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无效,即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处于低效阶段,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针对式(2),若一定时期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DEA均有效,将式(2)转换成其进行排序的MDEA模型,即:

minθ{j=1jj0nλjxij+s-=θxij0j=1jj0nλjyrj-s+=yrj0λj0,j=1,2,,ns+0,s-0(3)

式中:θ′为一定时期j0区域污水处理系统MDEA有效值,即投入产出运行效率排序值。

MDE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进行j0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时,将j0区域排除在外,使j0区域的投入和产出被其他所有区域的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替代,则DEA有效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按比例增加投入,而效率值θ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例即MDEA有效值θ′。

3案例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9个设市城市,66个县城,大多分布在“三山两盆”缺水干旱地带,自然环境比较差,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新疆的城市排水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污水无处排放,排水管网普及率低,缺乏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下游的农田,河流,致使河流、地下水受到污染,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鉴于新疆的自然、人文特点和污水处理现状,以新疆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若干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与排序,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获取新疆各区域污水处理厂相关调研数据,新疆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2。

根据表2,基于DEA模型,综合评价分析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见表3。

根据表3,由评价区域S1~S8 污水处理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区域S1、S3、S5、S6和S7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区域S2、S4和S8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资源配置不合理,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S2的总投资额和年运行总成本过高,而投资利润率、污水处理率和COD去除率过低;区域S4的年总运行成本过高、职工人数过多;区域S8的日处理费用过高、职工人数过多。从而导致其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低下。根据公式(2),通过对区域S2、区域S4、区域S8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相应调整,可保障其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其中,区域S2、区域S4、区域S8的投入指标可调整为xij0=θxij0-s-,区域S2、区域S4、区域S8的产出指标可调整为yrj0=yrj0-s+。

相对于评价区域S2、S4和S8,评价区域S1、S3、S5、S6和S7均为DEA有效。但是DEA有效的评价区域只是体现在与非有效评价区域的比较上,无法实现DEA有效评价区域之间的比较,因此,针对表3中DEA均有效的评价区域,基于MDEA模型,求解出各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M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4。

根据表4可知,在保持DEA无效的决策区域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MDEA模型能够对DEA有效的评价区域进行排序,从而实现了对所有评价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充分评价与排序,则DEA均有效的评价区域S1、S3、S5、S6和S7可按比例θ′将其投入指标调整为xij0=θxij0-s-,以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效率。

结合表3和表4的评价结果,与新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目前运行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运营中配套排水管网不完善、配属工程不完善,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和运营管理机制,过多的增加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其产生的效益不断下降。因此,为提高新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一方面,必须制定切实有效地相关政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循环产业的发展,严格依照企业“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加强水污染防治措施;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新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力度,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完善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监督管理和运营管理机制,从而降低污水处理设施的基建和运行总费用,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能,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总体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是加强区域水污染防治、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评价和提高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对于保障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提高水环境承载力意义重大。从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技术性以及资源性等方面,构建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实效性,提出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改善措施。

区域检验中心的建立和绩效评价 篇6

1 基本情况

1.1 金东区地处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 东邻国际小商品城义乌, 南连中国五金城永康, 西接金华城区, 是浙中城市群的重要核心区。现辖8镇1乡2街道, 总面积661.8平方公里, 人口30.89万, 其中农村人口27.69万。作为全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县市之一, 自2005年以来全区的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新农合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新农合参保人数:281 206人次, 2009年新农合参保人数:264 504人次 。

1.2 全区共设有13家卫生院, 各卫生院检验人员及设备配置统计情况见表1。根据表1数据可见, 虽然各卫生院均已设立检验科或化验室, 但人员、设备配置及检验能力参差不齐, 大部分卫生院没有能力单独完成繁重的农民健康体检样本检验任务。其中有2家卫生院只有1位兼职检验人员, 另有2家卫生院只有部分设备, 未配备人员。因此, 由检验中心对部分乡镇的体检检验项目进行集中检测, 有利于提高和保证检验质量, 同时减轻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压力。

2 检验中心设立及运行模式

2.1 检验中心设立

2.1.1 中心用房:

在金东区卫生局、金东区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 金东区检验中心以多湖街道卫生院原检验科用房为基础, 面积由原来的30m2增加至目前的160m2。规范设置了候诊区、标本采集区、标本处理区、临检检测区、生化检测区、免疫检测区、办公区、仓库等。

2.1.2 仪器设备:

根据农民健康体检项目包括生化检验、血液常规分析、尿液分析的需求, 配备了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套;BC-3000 Plus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2套;优利特-200B尿液分析仪1套;大型高速离心机2套及其它配套设备。

2.1.3 人员配置:

实验员2人、检验技师2人、副主任技师1人、技术顾问2人。

2.1.4 技术保障:

仪器设备的技术及维护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及区域代理商提供保障, 检验技术方面与金华市临检中心保持密切合作。

2.2 检验中心运行模式

2.2.1 统一样本采集流程。

根据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的要求, 由检验中心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制订了各项目的样本采集规范, 并统一使用标本的储存试管 (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 以保证标本质量, 从分析前严格做好质量控制。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具有使用方便、专业、准确、免清洗、对患者安全、无污染、无交叉感染、样本稳定、送检便利等优点。特别是血糖专用抗凝管 (含EDTA-K2和氟化钠) 的应用, 能够有效延缓标本中血糖的分解, 确保了血糖检测结果的可信度[1]。

2.2.2 统一接收标本。

检验中心配备了标本收集专用车辆和人员, 接到电话通知后半小时内可以到达并接收标本。及时接收标本保证了检测的及时性。

2.2.3 统一检测。

中心按照标本接收顺序, 依次安排检测。具体程序:标本数量、项目核对→标本预处理 (分离血清) →上机检测→结果审核→异常标本复查→报告。对所有检测项目每天定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 监测检验结果准确度。

2.2.4 统一报告格式。

中心装备了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LIS) , 并和全区卫生院医院管理系统 (HIS)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实行了联网。检验结果进行实时传输, 使各单位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和查阅检验结果。减少中间环节, 不仅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同时避免了数据重复输入可能造成的错误, 极大地方便了社区责任医师的工作。

3 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中取得的实效

3.1 在2008-2009年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中检验中心共承担了全区10家卫生院的检验任务, 共接收标本471 468例。其中血常规64 400例、尿常规11 124例、血糖93 073例、血脂 (甘油三酯、胆固醇) 93 073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93 07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16 725例。见表2。

3.2 金东区13家卫生院均按时完成了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任务, 体检率全部达到了60%以上。其中东孝街道体检率最高, 完成69.69%。见表3。

4 绩效评价和讨论

4.1 检验中心的设立, 节约了设备投入资金

为满足农民健康体检, 原本需要各家卫生院单独投入大量的资金增添设备, 如今通过建立检验中心的模式, 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统一投入, 资源共享, 受到基层卫生院的普遍欢迎。

4.2 检验中心的设立, 节约了人力资源

各家基层卫生院如自行负责体检项目的检验检测, 不仅需要投入设备, 还需要相应数量的专业检验技师。农民健康体检一般经过统筹安排, 每年安排一段时间集中进行[2]。如果都按标准配备了设备和人员, 非体检时段会造成设备和人员的闲置。对于规模较小、人员相对紧缺的卫生院来说, 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 为2008年新农合参保人数。 (2) 成人每两年体检一次。 (3) 学龄前儿童及在校学生每年体检一次。 (4) 体检率= (成人体检数+0~7岁儿童体检数/2+中小学生体检数/2) /参保人数。

4.3 检验中心实行集中检测, 有效降低了各类成本

如果由各家基层卫生院自行独立完成, 根据现有设备配置情况, 大部分只能使用半自动或手工方法检测, 不仅需要耗费成倍的试剂成本, 而且检测时间长, 检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中心采用了全自动的检验检测设备, 性能稳定, 试剂用量少, 符合现代实验室的发展趋势。中心实行成本独立核算, 对送检标本只按标准收费的40%收取费用。

4.4 检验中心的运行模式实行四个统一, 提高了质量

中心按照现代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定时开展室内质量控制, 实时监测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使各项检验结果确保在控[3]。另外, 检验中心与金华市临检中心保持密切合作, 能及时得到上级检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是检验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

4.5 检验中心通过两年来的有效运行, 切实促进和提高了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水平

通过科学化的管理, 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应用, 数据的实时传输, 结果的规范报告使体检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检验中心的有效运行, 保障了全区各乡镇均按时完成了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任务, 对持续提高新农合的参保率, 有效推动新农合制度不断深入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兴, 周益琴, 黄信用.氟化钠-EDTA二钾联合抗凝剂在血糖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6 (19) :1367-1368.

[2]沈清, 刘钟明, 陈定湾, 等.浙江省农民健康体检实施情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7 (8) :45-46.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7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财务指标

财务维度指标。财务维度体现股东利益, 是企业业绩的概括反映。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赢利, 科学的财务绩效指标能够引导被考核者创造良好的现金回流和投资回报率, 以促使经营团队中的经理人主动去寻找创造价值的机会, 这正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价值。汽车行业处于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各种汽车产品的过程中, 因此, 可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选用不同的财务指标, 增强财务评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产品引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收入增长率、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率、投资周转率。产品成熟期的财务指标是销售利润率、经济增加值、投资报酬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在产品的衰退期所应用的指标是现金净流入、返本期、单位成本、产品利润等。因此, 无论企业处于何阶段, 皆受到营收成长与组合、成本下降、生产力提高、资产利用及投资策略此三个财务主题所驱使。

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的是我们怎样满足所有者的利益。公司在市场竞争中, 必然要通过盈利获取生存和发展, 因此, 财务指标是一个重要的指示器。需要完善内部运营流程, 关注学习与发展, 获取客户的满意, 最终都是为了提升财务方面的表现。

经济效益绩效综合反映了汽车区域营销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是汽车区域经理和其领导团队的主要关注焦点, 也是汽车制造商市场销售绩效高低的直接体现。我国学者对轿车区域营销的经济效益绩效一般都采用五种评价工具来进行衡量。这五种评价工具是:销售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渠道费用分析、渠道盈利分析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本文沿着时间轴, 将轿车区域营销的经济效益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引入/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顾客指标

客户维度指标评价就是我们应该给客户一个怎样的形象才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企业经营成果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内部, 也取决于外部, 只有了解客户,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才能不断扩大市场, 增加营业收入, 从而增长股东财富。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 汽车服务成为社会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 客户对服务的需要伴随产品整个使用过程, 只有建立提供良好的服务, 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

客户角度主要关注的是客户如何看待我们,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方面最重要的指标有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有率、新客户开发等。

根据顾客满意的定义, 顾客满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商品满意和服务满意。商品满意是指商品带给顾客的满足状态, 包括商品质量、功能、价格、设计、包装、时间等方面的满意。这种商品特性的确定主要是在商品的制造阶段就实现了。营销渠道对商品本身特性带给顾客的满意影响度很小。服务满意, 是指服务带给顾客满足状态。主要是通过营销渠道的传递给顾客。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销渠道的顾客满意更多的指的是服务层次的顾客满意——顾客服务满意。顾客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 主要关注的是商品整个购买过程中的服务情况。

不同行业顾客满意的标准和期望不同,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 对渠道服务水平要求很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 以时间纬度来分析, 汽车从购买到使用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部分。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内部流程指标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企业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 而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就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内部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 因此企业要全面利用每个环节, 创造全面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是由生产、销售、仓储、售后服务、产品研发一系列流程构成。

因此, 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的价值链, 应该从生产能力、物流能力、仓储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内容对企业内部流程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以此考察企业各项能力, 全面评价内部流程。

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 以上流程有交叉的, 必须分清各部门承担的环节及相应权利义务。组织结构的设计以业务流程为基础, 按作业内容的相关性及业务量的大小划分部门或岗位并设计相应的权利和职责。

企业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 而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就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内部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 因此企业要全面利用每个环节, 创造全面和持久的竞争优势。汽车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是由生产、销售、仓储、售后服务、产品研发一系列流程构成。因此, 通过分析汽车行业的价值链, 应该从生产能力、物流能力、仓储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内容对企业内部流程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以此考察企业各项能力, 全面评价内部流程。

轿车区域营销团队绩效评价创新学习指标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学习与成长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如今已越来越为管理者所认同。在全球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灵活、不断学习与创新的企业将会创造持久的竞争力。学习与成长维度强调企业未来投资的重要性, 但企业对未来的投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投资领域, 比如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 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提高对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注重企业内部的团队建设, 增强团队合作与团队学习能力, 为企业的不断成长推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 针对企业增强学习创新能力的目标, 应该将企业内员工满意程度、员工综合素质和员工能力三方面指标作为对学习与成长维度业绩评价的指标。

学习与发展角度主要关注的是我们必须具备或提高哪些关键能力才能提升内部流程进而达到客户和财务的目标。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8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 “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生态供应链一方面在源头尽量消除污染, 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是符合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 要想研究整个社会的生态供应链就必须对区域供应链进行研究, 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生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区域生态供应链的概念

本文所指的区域生态供应链,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中, 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 依据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规律, 涉及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分销、零售、消费以及回收处理等活动的各节点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2]。

2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生态供应链是指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能提高社会效益, 又能保护环境, 是对供应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完善, 其运作环节有绿色生产、材料采购绿色化、生态设计、绿色运输、包装绿色化、绿色销售、科学回收、相关部门监督。本文从4个评价层次共选取了16个指标来评价[1,3], 至于各指标的参考标准主要是来自一些国家化境标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情况及专家意见。

A层:U={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

B层:U={u1, u2, u3, u4}={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C层:u1={u1i}={单位GDP水耗、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使用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 (i=1, 2, 3, 4) ;u2={u2j}={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废水回收再利用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 (j=1, 2, 3, 4) ;u3={u3k}={环境违规比率、通过ISO1400认证比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k=1, 2, 3) ;u4={u4n}={绿化覆盖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空气达标率、噪声达标率、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声誉度} (n=1, 2, 3, 4, 5) 。

3 构建区域生态供应链评价模型

因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 使得评价模型要对评价指标值与某一基准值进行比较, 又因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绩效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可结合三角模糊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 在三角模糊函数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评价对象集合评价尺度集;

设评价尺度集V={v1, v2, v3, v4, v5}={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本文采用参考我国现有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规则》, 将V中的等级向量矩阵定义为C= (c1, c2, c3, c4, c5) = (100, 85, 70, 55, 40) 五个等级。

第二步: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大小; (1) 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如上A层、B层、C层。

(2) 专家判断:请专家对各层次因素集中元素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并确定各元素均值aij和离差dij。

(3)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

因判断矩阵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用求根法计算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

(1) 对判断矩阵中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用ωi表示 (i=1, 2, 3…n) 。

(2) ω= (ω1, ω2, …, ωn) T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归一化公式为:

是所求的权重向量, AW是所求的特征向量。

(4) 对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

因判断矩阵中每个元素有很大主观性, 可能出现重要性不一致类似的逻辑错误, 故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类型一致化;

对定性指标划分为 (90, 60, 30) 三个级别, 各对应好、中、差, 若级别处于两者之间, 可按比例取两者之间的数值;对定量指标用非线性无量纲化进行处理, 从而将其指标原值换为指标评价值。

第四步:确定指标隶属度向量矩阵;

利用三角模糊函数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函数的评价集V, 确定相应指标的标准值{d1, d2, d3, d4, d5}。

第五步: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以u1={u11, u12, u13, u14}为例, 其模糊关系矩阵为:r1= (r1ij) 其中r1ij (i=1, 2, 3;j=1, 2, 3, 4, 5) 是u1第i个指标对评价尺度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则因素集u1的权重集为W1=!ω011, ω012, ω013, ω014", u1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1=W1r1, B1是指标u1在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 得该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Bi (i=1, 2, 3, 4) 。

同理, 对评价因素集U={u1, u2, u3, u4}, 假设相应的权重集为W=!ω10, ω20, ω30, ω40", 其各因素对应的一级模糊评价集为Bi= (bi1, bi2, bi3, bi4, bi5) (i=1, 2, 3, 4) 。则模糊关系矩阵为:R=[B1B2B3B4]T。于是, 最终模糊评价集为:B=WR。

B是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在V={优秀, 良好, 中等, 一般, 差}上对应的模糊子集, 是各评价指标对总评价影响程度的具体反映。

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上的综合评价得分为[5]:SCORE=B·CT。其中:SCORE是总评价综合得分;CT是评价等级分行向量的转置矩阵;B为最终模糊评价集。

第六步:分析评价结果。

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SCORE>70, 表示区域生态供应链在环境绩效方面表现比较好;反之, SCORE<70, 则表示较差, 应重点分析得分低的因素, 考虑如何改进。

4 结论

本文是参考本人曾参与过的项目中对区域生态供应链定义的界定, 然后从四个评价角度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并给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最后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此模型克服了评价定量分析中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的缺点。需要指出的是, 对多个对象评价时, 先对各评价对象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再按照相应的权重评价其综合评价值, 对多个对象的综合评价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文章中的研究更适合评价单个对象。

参考文献

[1]Sun Jinghui, Zhang Keming, Shi Xianliang.Evaluation IndexSystem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pply Chain Impact on theEnvironment[C].2010 ICL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ofistics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4406-4412.

[2]施先亮, 乔晓慧.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内涵研究[J].管理世界, 2010 (2) :171-172.

[3]孙晶慧, 张可明, 施先亮.区域生态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J].物流技术, 2010 (6) :20-22.

[4]孙晶慧, 张可明.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邵文明, 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4) :57-59.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9

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根据近年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情况,我部重新修订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本通知有关规定,我部颁布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财农〔2011〕333号)即行废止。

附件: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1月6日

附件:

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务)部门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衡量和评价。

第三条 绩效评价遵循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原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程序和操作方案,准确、全面、系统地衡量资金项目的绩效情况;

(二)有利于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原则。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以及计分权重设计等方面,应当充分体现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

(三)权责统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有利于促进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权的行使,与承担相应责任相统一;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在对评价内容确定量化测定分值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施效果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

根据需要,可邀请有关部门、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同时加强对参与评价的组织或个人管理。参与评价的组织或个人要对所做结论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 财政部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制定和修订完善中央财政绩效评价办法;

(二)统一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工作;

(三)对省级财政(务)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部直属垦区,下同)工作层面进行绩效评价;

(四)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落实相关奖惩措施;

(五)加强对省级财政(务)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指导。

第六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制定和修订完善省级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二)组织实施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工作;

(三)指导和督促项目县做好绩效评价相关工作;

(四)根据对项目县绩效评价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五)向财政部报送省级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结果;

(六)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并及时整改;

(七)及时向财政部反馈绩效评价经验总结等相关信息。

第七条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财政部对省级财政(务)部门的绩效评价:

财政部于每年4月底前对省级财政(务)部门上一年度工作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省级财政(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有关要求,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将绩效评价所需材料报财政部。

(二)省级财政(务)部门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

省级财政(务)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安排对项目县开展绩效评价的时间,但最迟应在每年9月30日前,将省级对项目县上一年度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情况及结果以正式文件报财政部备案。

第八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按要求切实组织开展对项目县的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绩效评价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坚决防止走马观花、弄虚作假等行为。省级财政(务)部门对项目县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负责,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财政部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批评。

第三章 绩效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第九条 绩效评价的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规章制度;

(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申请文件、资金拨付文件、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等有关文件资料;

(三)财政部关于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平台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的要求、各地制定的资金整合方案;

(四)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财政部门反映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效益的有关文件数据;

(五)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检查结论,财政部驻当地监察专员办事处出具的有关检查结果,审计部门出具的有关审计报告以及委托中介机构出具的有关项目评审或竣工验收报告、考评意见等;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财政部对省级工作层面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附1略)。

(一)实施方案制定(主要评价实施方案内容、实施方案报送以及对项目县实施方案审核批复情况);

(二)支农资金整合(主要评价整合资金总规模、省级整合资金规模以及整合资金渠道情况);

(三)资金项目管理(主要评价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拨付进度、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工作开展及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情况);

(四)组织保障工作(主要评价组织协调机制、与部门密切配合、政策信息宣传以及总结报送情况);

(五)违规违纪行为(主要是对被监察、审计、财政监督机构等查出,或被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等并经查实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省级财政(务)部门对项目县开展绩效评价,除上述工作层面的评价内容外,还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价:

(一)项目完成情况(主要评价完成程度、完成质量、检查验收情况);

(二)项目实施效果(主要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他效益情况)。

省级财政(务)部门对项目县绩效评价的具体指标和量化标准,在本办法框架内由各地参考附2(略)自行确定。

第四章 绩效评价方法与结果运用

第十二条 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务)部门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计分采用量化指标,满分为100分(具体评价量化指标附1略)。根据得分的不同情况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总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80—89分(含80分)为良好,60—79分(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使用的综合评价,将作为资金分配和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央财政在分配资金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省份,将予以适当的奖励。

省级财政(务)部门在分配资金时,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第十四条 财政部对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向各地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和程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省级财政(务)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制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篇10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它必将受到各级各类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对于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采集技术创新输入和输出的若干统计指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运用DEA方法中C2R模型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DEA方法及其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人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评价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1]。Macmillan(1986)将DEA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指出DEA模型结果可以用于评价区域产出行为[2]。Charnes(1989)等人应用DEA模型分析了28个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DEA可以用于评价城市效率[3]。Bannistter和Stolp(1995)研究了墨西哥不同区域的制造业效率,揭示了区域规模、城市经济与技术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4]。Athanassopoulos(1997)等人评估了希腊北部20个县的经济社会效率[5]。在我国,也有学者利用DEA方法来评价区域技术创新的绩效问题,如刘顺忠(2002)等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并对各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他们根据各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创新绩效,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创新系统,提出了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6]。其不足是在考虑投入指标时仅仅选择了人力和财力两个方面,没有涉及到物力资源。官建成(2005)等应用两阶段模型,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以及二者的综合阶段,并运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7]。其两阶段模型的思想值得借鉴,但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考虑若干指标存在的相关性,如第一阶段投入指标中的技术引进费用、购买国内技术费用和技术合同金额等之间显然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甚至重合性。白俊红(2009)等应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和分析[8]。此外,汤建影和周德群(2002)利用DEA模型对我国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矿业城市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国家应当从地区经济发展均衡的角度出发,鼓励西部地区中小型矿业城市的发展[9];吴雷(2009)运用DEA方法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10];傅利平和王中亚(2010)运用DEA中的C2R模型研究我国3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11],这些成果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DEA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线性规划模型,对各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记为DMU)做出相应的评价。作为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能够对同一系统内的各个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它主要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从而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效率评价值。DEA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相对的客观性;(2)不需要考虑量纲,进而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简化了评价工作的流程;(3)全面评估DMU的生产状况;(4)为主管部门提供许多管理信息[12]。

DEA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1)测量误差和其他噪声将会影响前沿的形状及位置;(2)异常值可能影响到结果;(3)排除掉一个重要的投入或产出要素将会导致有偏结果;(4)所获得的效率分值仅是对于样本中的最佳厂商而言,增加其他厂商于样本中将减少效率分值,等等[13]。

DEA方法包括很多模型,诸如C2R模型(1978年)、C2GS2模型(1985年)、C2W模型(1986年)、C2WH模型(1987年)、C2WY模型(1988年)和逆DEA模型(1999年)等等[14]。

在本文中我们用于评价各个地区技术创新绩效的模型是DEA方法中的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C2R模型。模型如下:

该模型的最优值θ为第j0个地区的技术创新系统相对有效性,表示该地区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若θ=1,则第j0个地区为弱DEA有效(总体);如果θ=1,且s-=0,s+=0,则第j0个地区为DEA有效(总体)。若存在,使,则第j0个地区为规模报酬不变,若存在,使,则第j0个地区为规模报酬递增,若存在,使,则第j0个地区为规模报酬递减[1]。

二、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及评价指标

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是用来反映某个区域用人财物各种资源创造新知识,并进而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能力的一个概念。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绩效高意味着该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等能利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从事技术创新的人财物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15]。除此之外,指标选择还应简明扼要。遵循以上原则,本文选择的指标主要有七个,其中输入指标包括三个: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和高校的研发机构数目。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选用的数据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选用的数据是上述资料中的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经费支出,高校的研发机构数目同样来自上述资料。参考文献[6]在衡量技术创新效率时,用到了前两个指标。本文之所以添加了高校的研发机构这一指标作为输入指标,是因为资源必然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而高校拥有了大量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各种科学技术创新所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输出指标包括四个:国外三大检索论文数目、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目、新产品产值率和人均产值。前三个指标原始数值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第四个指标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新产品产值率是指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人均产值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选择二者的理由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产出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7]。用于研发的各种资源首先要转化成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然后进一步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最后要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与分析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根据DEA方法中的C2R模型(2-1),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工具和DEAP软件[16],计算的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除列出了计算出的各个地区创新绩效值,还列出了各种投入资源的影子价格,最后一列是规模报酬。

注:1.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2.取值为10-6

1.技术创新绩效分析

根据表1计算结果,按照创新绩效值高低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南、广东、海南、重庆、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处于技术创新前沿面,为DEA有效;天津、安徽、湖北和甘肃四省市的技术创新绩效值介于0.8和0.9之间,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内蒙古、辽宁、福建、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而河北、山西、江苏、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技术创新效率低于0.6,属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低的地区,山东的创新效率只有0.5。由此看来,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影子价格分析

投入资源的影子价格表示单位资源投入变化所引起的创新绩效的改变,是针对具体创新系统而存在的特殊价格。创新系统某种创新投入的影子价格相对于其它创新系统该投入的影子价格较高时,说明该投入对其创新绩效影响较大,是系统的稀缺资源,系统应加大对该资源的投入。例如,吉林的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子价格为0.033,相对较高,为该地区的相对稀缺资源;而黑龙江的研发资金支出影子价格为0.04,相对较高,为其稀缺资源;浙江高校研发机构的影子价格为0.022,相对较高,为该地区的相对稀缺资源,等等。每个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资源瓶颈,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3. 规模报酬分析

规模报酬分为规模报酬不变(CRS)、规模报酬递增(IRS)和规模报酬递减(DRS)三种情况。技术创新活动也要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从表1的规模报酬一列可知,北京、吉林、黑龙江等14省市技术创新规模报酬不变,约占总数的46.67%;天津、山西、内蒙古等8省市技术创新规模报酬递减;而河北、辽宁、安徽等8省市技术创新规模报酬递增,它们均占总数的26.67%。对于技术创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省份而言,其技术创新水平还没有达到经济规模,增长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结束语

本文运用DEA方法中C2R模型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无论从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产出,还是从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并无本质联系。各地区在制定创新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在着重解决影响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时,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其经济发展过程的瓶颈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创新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并努力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客观评价区域技术创新的绩效是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前提。选取3个输入和4个输出指标,运用DEA中的C2R模型对我国各地区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投入要素影子价格和规模报酬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必然联系,各地的相对稀缺资源不尽相同。根据各地技术创新绩效值对不同区域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动态链接下一篇:投资者利益冲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