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管理

2024-10-05

债务管理(精选12篇)

债务管理 篇1

政府债务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国内外或境内外承借或担保, 最终由政府偿还的债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各国经济下滑,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激励下, 地方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融资运动, 政府债务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中国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 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政府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尚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这一度使政府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之外, 加之职能部门分散决策、缺乏统一管理及不规范行政, 致使政府债务风险日渐凸显。不能否认, 地方政府举债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拆迁补偿、工业园区建设等, 这些投资对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培植财源起积极作用, 但正如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权威教授马文明斯基所说, “稳定中含有不稳定因素”。政府债务作为一种公共风险, 过度举债如饮鸩止渴。政府债务不断积累, 会扩大政府财政运行的不确定性, 影响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甚至这种危险会进一步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地方政府债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缺乏明确的规则, 这就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打下伏笔。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

如今全国各地、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 尚缺乏准确数据。但从总量上估算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数以万亿元计, 已达财政收入的三倍, 并可能随时间推移而继续放大。

2010年6月23日,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 审计署公布了该署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财政数据。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上述地方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 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 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71%和78%。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近2.8万亿元。

(二)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潜在风险很大

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 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最终也要由政府来承担。在地方政府债务中,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如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合作基金、金融风险转嫁、粮食采购和流通中的积累亏损、地方政府担保等, 都属于或有债务风险。虽然其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 但它是很大的潜在债务风险。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在一般的财政预算、债务统计中, 几乎都不包括这部分债务, 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也不考虑这些债务, 但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不容忽视。

(三) 地方政府债务的运行效率风险

从目前我国债务使用和管理水平来看, 效率风险很大。这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可能使偿债资金不能从债务资金的投资项目中有效获得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不高可能造成的不利于债务资金有效使用的风险。

(四) 债务偿债风险

任何债务都需要偿还, 从对某些地区的典型调查来看, 一方面,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 有的甚至已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由于债务规模过大而可能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今年到2013年期间, 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 政府债务风险将会进一步积聚。另一方面, 政府投入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不能形成直接收益, 而大多数政府偿债资金来源都集中在土地收益上, 这种政府债务是建立在土地不断升值的基础上的, 若土地出让不能达到预期增值收益, 债务到期无法偿还, 也会形成债务清偿风险。

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途径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从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入手。

(一) 建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举债、偿债程序

目前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 适时制定包括政府融资投资决策条例、偿还条例和投融资决策失误问责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 对政府融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目前财政部正与全国人大预算工委组织起草《预算法》的修改稿, 试图解决政府负债的约束监督问题。参与《预算法》修订的人士透露, 政府债务管理没有科学统一的口径和标准, 许多债务都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之中, 政府举债缺乏约束和控制, 多数没有建立偿债机制。新法案将在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突破, 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鉴于财政在政府债务工作中的职能, 应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 实行举债批准制度, 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举债行为, 达到切实有效约束和控制相关政府部门的举债行为, 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债务, 明确其职责、权限, 赋予相应的职能, 发挥管理、监控、预警的作用, 统一负责地方政府债务工作。

(二) 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通过政府债务预算, 掌握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划分债务责任, 明确偿债主体, 规范举债行为, 防范和预警政府债务风险, 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来约束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举债和偿债行为, 有利于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的明确划分, 有利于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有利于有效防范和遏制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由于上级部门对政府债务数据口径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目前各部门向其他机构上报债务数据相差较多, 报送口径各异, 比较混乱, 影响了统计数据一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2010年6月, 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管理的通知》, 明确提出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统一按照权责发生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后, 政府及其部门所负担的全部债务事项, 只要偿债责任应该由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承担的, 都应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范围。在权责发生制下, 预算会计应反映当期发生的债务行为对以后年度的财务责任和影响。这样可对预算会计主体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以防范和化解现实的和未来的偿债风险。要贯彻谨慎性原则。对地方财政来讲, 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以充分估计各种财政风险和损失。

(三)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1. 构建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强化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监督。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 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力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债务运行动态, 要相应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披露机制。搭建一个媒体和公众监督平台, 建立预算支出、监督信息披露系统, 定时发布信息公告, 让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

2.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完善财政部门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的内在要求。对政府举借债务个案进行备案登记, 包括项目借款合同及相关抵质押合同, 贷款 (或转、分贷款) 协议, 担保函和配套资金承诺函, 还款承诺协议和还款计划, 以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审批文件等。债务档案的建立弥补了债务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真正做到举债有规、还债有源, 系统掌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根据债务档案编制政府债务统计软件, 动态把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 按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类别、项目资金用途等实现检索、统计、分析、预警。

3. 建立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报告 (季报) 制度。

以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预算执行报告为手段, 改变债务举借、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 逐步建立科学举债、及时偿债, 逐步消化旧债, 科学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 研究应用债务软件, 通过可以量化的指标, 对地方政府负债进行长效约束。

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大量可以量化的指标, 以减少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经济增速而大规模举债、且轻视还款的弊病。具体指标包括国际通行的负债率 (债务余额/当地G D P总量) 、债务率 (债务余额/年度财政总收入) 、债务依存度 (债务收入/财政支出) 、偿债准备金率 (偿债准备金余额/债务余额) 等。不要一味参照国际标准, 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如:发达国家规定政府债务负担率的最高警戒线为45%, 而在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地方可用财力占G D P比重仅为20%以下, 所以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应根据国情将警戒线控制在20%为宜。将地方债务纳入统一的国家债务监测体系, 制定包括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和或有隐性债务在内的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指标体系, 并结合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定期汇总、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构成, 新债务产生的原因、趋势, 对可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采取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瑞典政府将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状况稳定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求每年必须有一定的预算盈余, 将保持预算收支平衡和盈余作为债务控制和管理的现实目标和手段, 另一方面采用资产负债方法对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资产以及政府未来可能获取的税收收入 (即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 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 以评估债务风险。如果两者之间不匹配, 则风险增大, 此时则应联系公共财政状况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 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

任何债务都是要偿还的, 政府债务不能按期足额偿还, 将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政府应当建立自身债务偿还机制。其一, 要建立和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 政府在安排每年的财政预算时, 应充分考虑偿债的因素, 在财政每年安排的技术改造、基本建设以及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中集中一部分, 或从预算中单独安排, 建立各级财政部门的偿债准备金专户, 所有政府债务资金收付均在此账户统一核算, 债务资金借入、配套资金安排、债务本息偿付统一进入该账户核算。其二, 形成以资产运作为模式的政府债务偿还机制, 资产运作是实现建设资金良性运行的基础性机制, 推进政府性债务偿还保障机制建设。

债务管理 篇2

债务融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简称“股份公司”)债务融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规范债务融资行为,控制融资风险,依据《**公司章程》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债务融资,是指企业法人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租赁等形式筹集资金的活动。

第三条 为保证债务融资行为的规范、有序,本办法明确规定了债务融资管理责任、整体授信和重大债务融资管理体制,以及债务融资的决策、执行和偿付管理等制度。

第四条 债务融资管理的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债务融资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内部控制规范,防范风险;

(二)从整体经济效益出发,本着合理、需要、节约的原则,加强债务融资的预算控制和决策管理;

(三)合理配置股份公司整体信用资源,加强金融机构战略合作,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金成本。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股份公司及所属各子公司。

第二章

债务融资管理责任制度

第六条 股份公司资金部、各子公司资金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行使债务融资管理职能,承担管理责任。

第七条 股份公司资金部是股份公司债务融资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债务融资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股份公司债务融资管理制度的建设,指导各子公司建立健全债务融资管理制度;

(二)制定股份公司融资预算,统筹规划授信融资规模;

(三)选择股份公司战略合作金融机构,牵头洽谈整体授信事宜,并负责对各级单位整体授信以外的授信审批工作;

(四)负责重大债务融资方案的制定,代表股份公司进行重大融资的谈判;

(五)负责股份公司总部的债务融资管理。

第八条 各子公司资金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及所属子公司的债务融资管理。在债务融资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股份公司债务融资管理制度,制定本企业债务融资管理实施办法,并将有关制度报股份公司资金部备案。

(二)制定本企业融资预算初步方案;

(三)在股份公司整体授信内,开展本企业授信工作。

(四)负责制定本企业重大债务融资初步方案。

第九条

各子公司应明确债务融资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办理债务融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 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债务融资业务的全过程。

第十条 各子公司在获得授信融资过程中,需要担保,或以资产、权利抵押(质押)的,应按有关担保业务规定流程办理。

第三章

金融机构授信整体管理

第十一条 为优化股份公司整体融资结构,合理配置信用资源,股份公司金融机构授信实行整体管理。

第十二条

金融机构授信整体管理包括授信融资规模统筹规划、金融机构统一选择、对外授信集中审批、授信额度调剂使用等。

第十三条 股份公司资金部根据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以及各子公司融资计划,统筹规划授信融资规模,制定整体授信融资计划。各子公司在股份公司整体融资计划内,执行自身授信融资业务。

第十四条 股份公司整体授信金融机构由股份公司资金部统一选择,牵头与各金融机构洽谈整体授信事宜,并负责整体授信额度的分配。各子公司根据股份公司资金部安排配合整体授信工作。

第十五条 整体授信额度实行动态调整。资金部与各整体授信金融机构总部定期对各子公司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根据额度空余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各子公司应优先使用整体授信额度,在整体授信 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可自行进行授信融资,但应事前报股份公司资金部审批。

第四章

重大项目融资管理

第十七条 股份公司及各级子公司的重大项目融资由股份公司统一管理,融资方案在股份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重大项目包含但不限于如下项目:

1.总开发在4亿元以上、需要股份公司资金支持的BT工程建设项目;

2.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投资项目;

3.股份公司给予资金支持的大型EPC总承包项目; 4.需要股份公司资金支持的其他工程项目。

股份公司给予资金支持包含股份公司担保、委托贷款、信托资产回购、财务公司贷款或贷款担保等。

第十八条

重大项目融资,由股份公司资金部牵头成立融资小组,融资小组负责融资方案的制定,以及组织与金融机构谈判等工作。

第十九条 子公司上报重大项目立项报告时,应编制初步融资方案和风险评估报告,融资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并对预计融资成本、潜在资金风险和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偿债计划等做出安排。

第二十条

股份公司对重大项目资金实行监督管理,由股份 公司资金部负责实施。

(一)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子公司应编制重大项目资金预算,并上报资金部审批,包括项目总体资金规划、资金预算、月度资金预算。

(二)项目资金使用监管。项目资金纳入股份公司资金管理系统,通过财务公司进行项目资金收支监控和资金集中结算。

(三)项目资金回收管理。子公司应编制资金回收方案、制定保证措施、拟定风险应对预案,并上报资金部备案。资金部监督项目资金回收方案的落实。

(四)项目资金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对项目进展情况、融资及偿还情况、资金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上报资金部。如有重大事项应及时向资金部报告。

第五章

债务融资执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公司根据经批准的债务融资方案,按照规定程序与融资对象,与金融机构等单位订立债务融资合同、证券承销协议等。债务融资合同、证券承销协议等的订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经公司有关授权人员批准。

第二十二条 融资合同必须事项明确,对借款种类、用途、金额、期限、利率、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必须在合同中予以明确。第二十三条 各公司应当对债务融资合同、证券承销协议等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情况和意见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重大债务融资合同、证券承销协议等的订立,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变更债务融资合同或协议,应按照原审批程序进行。

第二十四条

公司应当按照债务融资方案所规定的用途使用筹集的资金。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导致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并对审批过程进行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第六章

债务融资偿付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公司应当结合偿债能力、资金结构等,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等。

第二十六条

各公司应对债务融资本金、利息或租金的偿付做出计划和预算安排,并正确计算、核对,确保各项款项偿付符合融资合同或协议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各公司支付融资利息或租金等,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经授权人员批准后方可支付。

第二十八条

以非货币资产偿付本金、利息或租金时,应当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其价值,并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

第二十九条

以抵押、质押方式融资,在业务终结后,应当 对抵押或质押资产进行清理、结算、收缴,及时注销有关担保内容。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各子公司应按照本办法制定自身的债务融资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资金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焦作债务管理十年探路 篇3

家底清楚,才能量力而行

2000年前后,焦作市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机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得到巨大改观,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但同时,也形成了大量政府债务。

举债资金在缓解财政建设资金不足、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举债发展积极性高涨,造成多头举债,债务主体不清,偿债责任不明确;二是将举债资金当做财政资金,盲目举借,不考虑效益、产出,债务投资失误频出;三是财政内部五龙治水,管理弱化,胸中无数,难以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具体、有效的监管;四是大量隐性债务爆发,显性债务偿还资金不落实,造成对预算执行的严重冲击,干扰了政府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正常资金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市领导、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全市政府债务的管理,减轻债务压力。

2003年初,焦作市提出了“澄清底数,内外统管,纳入预算,加强监督”的总体思路,按照“清理、归口、甄别、对接、还付”五步程序,在步骤安排上,先进行债务清理,摸底调查,后进行内部统一管理,再进行政府债务预算编制,环环相扣,步步相接,平稳实现了新旧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债务管理步入了良性运转轨道。

2005开始,焦作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债务预算。2006年11月20日财政部《特供信息》刊发河南省焦作市试编政府债务预算的主要做法和内容。2008年6月12日财政部预算司《情况反映》第19期印发了以“编制债务预算 提升管理水平”为主题的焦作市编制政府性债务预算的经验介绍。2007 年河南省全面推广焦作市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

焦作市编制政府债务预算,在全国复式预算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实践中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使原来不清晰、不透明的部门债务更加公开,部门及各级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到期债务的资金来源得到初步的保障。同时,直接防范和降低了财政风险,增强和提高了融资能力,2008年,焦作市政府提出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获得重点项目融资规模23.42亿元。截止2009年底,焦作市本级(不含高新区)政府性债务余额比2008年底增长20.65%。

有章可循,才能规范运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必须要有“尚方宝剑”。焦作市政府出台了《焦作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政府债务举借的申报程序、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政府债务的偿还和风险管理、政府债务的监管及政府贷款项目的绩效评价进行了明确规范和严格要求。

焦作市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性债务当年整体情况和预算年度举债规模、偿还情况;政府性债务收支预算;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资金来源预算;政府性债务项目支出资金来源及明细。

1995年11 月2日,国务院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其中,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复式预算的编制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而许多经济学专家提出,无论从政策上还是理论研究界,政府债务预算应作为复式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实施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2008年5月,焦作市专门参加了财政部预算司债务处、科研所专家及山东、河北、云南、浙江等省的业务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专门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的管理的有关问题。大家认为,预算控债,还需要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制度。同时,应有长期考虑,即要编制政府债务规划。该规划应涵盖本年及未来两年的三年滚动管理规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可预见且长期的各级政府债务管理政策体系,是政府债务管理的核心,也是编制政府债务预算中确定债务收入的依据,也是控制各级政府债务规模一个方法。在债务规划制定过程中,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趋势,发改委提出建议书,财政等部门都要参与,最后由人大批准。该规划对各级政府债务管理的总原则、成本与风险控制管理的总目标、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结构、外债的比重和偿还等予以明确规定,并对政府债务决策的基础、商业银行的意见和债务管理的评估分析分别加以说明。

绩效管理,才能规避风险

债务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以待解决。例如,债务规模逐年增长,政府还款压力大,特别是近两年我在进入还款高峰期后,由于政府项目绝大多数是公益类项目,没有直接经济效益,需要由财政性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因此给财政造成了较大的还款压力。

有关专家指出,如何解决急剧增长的政府债务总量与偿还机制错位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是政府债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是偿债资金渠道单一、还款任务艰巨,导致财政运行风险加大。由于政府债务资金投向大部分是社会公益事业及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不能形成直接的收益,政府又没有规定固定的还款来源渠道,大多数政府债务偿债资金来源都集中在土地出让收益等渠道上。若遇土地出让不能达到预期增值收益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导致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形成债务风险。

焦作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继东也认为,目前,对迅速膨胀的政府债务还未建立起对包括债务规模、结构、偿债能力、否决机制在内的预警体系,经济生活中的乱举债、挤预算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同时,由于财政部门人力和手段有限,债务项目现场监督和绩效评价难以进行,政府举债投资建设的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得不到及时评价、反馈。

如何增加政府债务预算的透明度,更是当前需要考虑的事情。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创新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公平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是财政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原则。预算项目的决策中要体现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重大债务预算项目要经过项目预选、项目公示、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人大质询等环节的工作,是全程性的系统监控过程。

债务管理 篇4

政府债务是国家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资金来源,关乎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但若政府债务管理不善,则会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政府债务风险,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因此,解决好政府债务问题,降低政府债务风险,规避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务管理,具有宏观性、预算性和强制性,能确保国家执政职能的实现。因此,不能为了规避政府债务危机而产生盲目消除政府债务的短视行为。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权政府能够提供政府职能履行所需要的全部资金,“零债务”难以确保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而财政支出的扩张和未来财政收入的不合理预期,会使得政府扩大举债规模和举债范围,加速债务膨胀,导致政府债务危机。

政府债务的管理有自身规律,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出现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进而导致政府破产。目前,更应重视政府债务管理所引起的“蝴蝶效应”,诸如冰岛破产、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破产、塞浦路斯银行倒闭潮、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等,都是政府债务管理不当的实例。

我国实行不扩张的财政支出、财政预算缺口自身弥补等政策,使得政府债务水平总的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上述类似的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当然,客观地讲,在中央统一部署、地方政府分权管理的债务模式下,我国政府债务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容易出现舞弊,而主权债务的管理也因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等经济、政治原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客观评价我国政府债务现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二、政府债务披露与政府债务管理

(一)政府债务的内涵

政府债务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而向本部门内外所借的款项,即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按照有偿原则来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是显性负债。除此以外,政府债务还包括政府担保的内外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企业拖欠养老金等隐性债务。

然而,传统显性债务、隐性债务的界限并不很明确,金融企业或地方政府的舞弊行为都可能人为模糊其界限,从而造成政府管理的重叠或盲区。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的政府债务项目和风险能在预算报告中披露而为外部知晓,而有的则不能为外部知晓,因此基于债务的披露特征,把政府债务化为表内政府债务和表外政府债务,更有利于债务管理内容、风险、权责的划分和落实。

就偿债主体而言,政府债务应该是由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三大类债务所构成的一个债务体系,由于各类债务在主体、性质、对象、功能、途径以及危机应对等存在较大差异,必须严格区分。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允许地方发行债券筹资,主权债务的发行权力在中央政府,加之地方政府债务的转移性,使得中央政府成为政府债务的偿债主体。由于政府债务主体和披露内容的特殊性,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对每一项债务都做出准确披露。诸如担保债务、社会养老金拖欠等或有性质的债务由于存在于预算报表披露之外,便形成表外政府债务。政府债务履行的基础是政府资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和国家信誉两个方面。因此,只要涉及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各类资金缺口或是欠款,都会导致政府资源的流出,从而成为政府债务。不过,这后一种债务在计算中往往反映为中央财政赤字、地方财政赤字和外债余额三者的总和。由此推导出政府债务的公式为:

(二)政府债务披露与管理

提高政府债务的使用效率,正确识别、评估和应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政府债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目标。为此:首先,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披露政府债务,并结合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借鉴“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正确核算政府债务。其次,坚持财政总预算和分预算统一的原则,将中央披露、核算和地方披露、核算统筹起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再次,坚持统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原则,各类政府债务在来源、数额、性质和偿还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为了实现政府债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政府债务管理,是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为执行主体,以相关法律规范为指引,以各类政府债务为对象,在多利益主体的参与下,协调完成政府债务举债、披露、化解等工作。在管理中,要对政府债务数额的增减变动、资金来源、资金形式、资金用途、核算时间等进行实时监控,详细记录各项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评价债务使用和偿还效率,并据此考核相关预算执行单位和责任人的业绩,充分发挥政府债务资金的最大社会福利功效,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避免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

三、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我国政府债务状况调查

我国政府债务分为表内政府债务和表外政府债务,而CSMAR统计数据主要是反映预算报告中的中央财政赤字、地方财政赤字和外债余额三类政府债务,只是表内政府债务的近似数,实际上,还有许多表外政府债务难以统计,这就增加了我国政府债务管理难度。政府债务有关数据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1988 ~ 2011年说明我国政府债务呈明显上升趋势,显示我国政府债务偿还压力逐步增大,如图1 所示。同时说明,债务总数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基本维持在10%的水平,政府债务总体增长趋势和GDP的增长趋势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反映我国政府对债务的控制是有效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二)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政府债务管理的重点是对债务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应对,为此应构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即债务风险模型,设计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综合衡量政府债务风险,实施债务管理绩效考核。本文构建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分别设置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其中财务指标又分为构成指标、偿债指标和变动指标三项,如表5所示:

在表5列示的各项指标中:1中央政府债务财务指标1 ~ 2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3 ~ 8 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9 ~ 11 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2地方政府债务财务指标1 ~ 2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3 ~ 8 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9 ~ 10 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3主权债务财务指标1 ~ 4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5 ~ 12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13 ~ 15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

表5中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国际环境状况以及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难以量化却又对政府债务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

有的研究模型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还根据研究目的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中的每一个具体指标项目设置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各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债务的影响程度、变化趋势等,本文对此不做权重设置,直接评估我国政府最近阶段的债务状况。

(三)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

根据表5 所构建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框架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统计数据,可对2011 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状况做出较客观地评估,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列示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结果看,目前我国的政府债务许多指标值都在正常值或可控范围值之内,因此出现债务危机的总体概率较小。但结合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占比指标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1. 债务披露内容方面。以上数据仅为表内政府债务的近似值,并没有完全披露我国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构成状况、偿还风险等。我国政府债务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且未披露的内容比已披露内容更具有管理难度和隐蔽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债务风险披露缺口。

2. 政府债务规模方面。我国政府债务基数依然过大,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较2010 年增长20.78%,2011 年主权债务较2010年增长了26.6%,而同期GDP增长速度为9.2%。过快增长的债务数额会增加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也会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短期内面临着严重的偿债压力,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具有制约作用的。

3. 政府债务分布和构成方面。我国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匀,中央政府基本没有自发性债务(主权债务独立分析),每年的财政预算都为盈余,这说明中央政府可能存在闲置资金,也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杠杆来实现融资需要,降低了利用债务资本的能力和资金的效率。财政盈余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这对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说明我国政府债务管理中的资金来源方式较单一,扩宽融资渠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政府债务主体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债务的主要部分,也是预防、评估和应对债务危机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有的地方债务规模膨胀,有的地方难以自主融资,进而都会把危机转嫁到中央政府。当前欧盟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我国在海外的投资和债权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主权债务的评级。

加之短期债务比例较高,短期内偿还外债的压力较大,国际贸易顺差优势下滑、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偏大,都会无形中增加我国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

四、对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我国政府债务目前虽无大的风险,但对上述问题仍不可轻视,务必提高警惕,强化政府债务管理。

1. 完善我国财政体系,实现预算约束的弹性化。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财政收支不平衡,为弥补赤字而产生的。要减少和化解已存在的政府债务,源头还在于财政收支。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政收支核算体系,提高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控性,逐步减少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政府债务。同时,逐步实现预算约束的弹性化管理,减少预算约束的弹性,制止一些不合理的开支项目,以避免增债务的增加。同时合理支配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债务偿还的压力。要整合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体系,明确中央债务和地方债务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逐步减少地方债务偿还压力向中央的转移,加强地方政府化解本级政府债务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2. 加强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现阶段,我国地方有很大的债务管理自主权,但各级地方政府不同于一般的营利性企业,不能用市场规则去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需要中央政府严格管理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债务膨胀,稳定宏观经济、保障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际经验表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有序管理、控制较严的国家,其地方财政就会健康运行,经济就会平稳增长,反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较为不平稳。除此之外,虽然我国外债这一块已经归口财政管理,但相关职能部门间还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相互监督,因此应在财政归口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3. 对地方举债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重点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源头的调控,即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控。现阶段,欧美等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债务危机,其应对债务危机的措施或多或少为我国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债务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对政府债务的认识还比较浅,尚没有一套成熟的、专业化的理论对政府债务加以监控和管理,相对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举债方式、债务用途、偿债资金等方面加以严格管理,逐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严格审批程序,抬高自主债务行为的门槛,鼓励多种举债方式并存,保证债务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降低举债成本和债务风险。

4. 对政府债务管理实施必要的国家审计。政府债务运作和管理主体均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这种权责同构化状况容易产生舞弊和腐败。因此,必须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政府债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审计主体,组成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为具体管理部门和人员工作的考核提供依据。通过审计,实时监督政府债务的增减变动、预算执行情况,稽核资金流向、流量,为预算制定的审核提供决策依据。

5.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政府债务的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公众的事。鉴于政府债务的特殊性,政府债务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只能是政府部门,但社会公众能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在社会公众、相关专业机构、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无疑给政府债务的管理产生了内在的压力和动力。为了促使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公民的监督职能,就必须提高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各项预算制度、报告、报表及相关政府债务信息,都应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质问,才能体现债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债务管理的效率。

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概况 篇5

2009-1-16

德国是一个三级政府结构的联邦制国家,其政府级次包括:联邦政府、16个州政府和12291个市政府。

一、政府间重要支出责任划分

德国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政府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政府的支出政策。表1所示为德国政府间重要支出责任的划分。以教育为例,州政府承担所有学校的支出责任,中小学校的支出责任由州和市两级政府共同承担,市政府承担幼儿园等支出责任。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德国税收收入按照自有收入和共享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分配,主要税收是在三级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如图1所示,2007年,德国税收收入为5020亿欧元,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合计数占税收总额的2/3,是德国的主要税种。

表2所示为德国的税收收入在三级政府之间的划分。以黑森州为例,假设纳税人缴纳100欧元的个人所得税,其中15欧元属于纳税人居住地的市政府,42.5欧元属于州政府,其余42.5欧元属于联邦政府。

德国州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其收入主要来自共享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和公司所得税。

德国市级政府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有税收收入(具有独立自主征税权)。市级政府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制定自有税收收入政策,上级政府不加干预。自有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地方贸易税和财产税。图2显示了德国西部和东部人均财产税负担情况,从图可见,德国西部人均财产税负担一直高于东部,其差距维持在40欧元左右。

2.共享税收入(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与增值税的固定比例分成)。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共享税收人政策。这点对东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转移支付、收费、贷款和其他收入。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2007年德国西部和东部的市级政府收入结构。德国西部市级政府收入中,29%来自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而在东部地方政府这一比重高达56%,同时其自有收入只占到18%左右。东部市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补助依赖性更强。

三、州和市政府财政平衡情况

图5显示,德国州政府财政状况在2007年之前一直处于赤字,直至2007年才开始有盈余。图6显示,1998~2000年市级政府略有盈余后,连续4年出现赤字,2006~2007年财政平衡状况有所改观,2007年有了较大盈余。

为降低各地区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德国实行了颇有特色的横向均等化制度。经过横向转移支付后,最初仅拥有全国平均州级财力80%的州能够达到95%或者更高。增值税收入的75%按照人口数在各州间进行分配。经过第一次均等化后,每个州(包括财力较弱的州)都获得了全国平均州级财力的92%。第二次均等化称为“横向均等化”,由财力强州直接向弱州转移收入,这称为“团结原则”。第三次均等化由联邦政府实施,最后各州财力均达到全国平均州级财力的95%~99.5%,接近100%。当然德国的均等化制度也有其负面效应。如在巴伐利亚州,每1000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仅需要3.8名税务人员管理,而其他州这一数字则为4.5~5.4名,显然横向均等化会产生不公平对待。因此,德国政府目前也进行一些改进,如财力较弱的州获得其他州的转移支付后,联邦政府拨付的转移支付会相应减少。

四、州和市政府债务概况

从德国各级政府债务比重来看,联邦政府债务占比最大,州政府次之,市政府债务占比相对较低,2006年所占比重仅约7%,如图7所示。

德国州政府运用多种信用工具举债,如州债券、“兰德债券”(面值5亿欧元的债券集合)、DEPFA银行贷款、储蓄银行及其州清算银行贷款等。州政府信用等级由国际机构评估,结果均为AAA级。市级政府则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举债(占比通常超过90%),如图8所示。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例,当面对环境问题时,可以给市政当局提供比较廉价的贷款。

公共部门银行(主要包括州立银行和储蓄银行)是德国州和市政府举债的重要应债来源,也是其重要特色。在德国,一般较大的市都有储蓄银行,市政府是其主要股东。州立银行一般充当本州储蓄银行的清算中心,所在州政府是其控股股东。此外,州立银行还负责为州或联邦政府项目进行筹资,以及为州政府管理公共基金等。德国州立银行和储蓄银行都是公共部门银行,在具有盈利性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储蓄银行可能会支持当地的小足球队,但欧盟认为德国这样的做法降低了这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公共部门银行为德国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政府担保的前提下,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更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统计,2003年上半年,在全部信贷份额中,公共部门银行占35%,私有商业银行占27%,合作银行占26%。在吸收储蓄存款份额中,合作银行占51.8%,公共部门银行占32.6%,私有商业银行占15.5%。

然而,由于其与政府固有的紧密联系,公共部门银行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公有产权特征导致政府对公共部门银行存在担保,这种担保一方面对其他银行带来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诱使一些州立银行和储蓄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形成严重道德风险。

同时,欧洲经济融合过程中,德国私有商业银行向欧盟提出申诉,要求德国政府取消对公共部门银行的担保。德国政府为保护中小企业利益,一直拒绝欧盟要求,双方自1996年以来争执不休。经过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欧盟和德国终于就德国公共部门银行政府担保问题达成妥协,德国政府于2005年7月前逐步取消对公共部门银行的政府担保。失去国家担保后,公共部门银行不能再以较低成本筹集资金,原有业务模式受到影响,被迫进行较大改革。多数州立银行、储蓄银行打破原有经营界限,进行多元化经营,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五、州和市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一)纵向控制。

德国州和市政府债务管理体有较强的纵向控制特征。

联邦《宪法》第115条中明确规定了对政府举债要求:“政府债务收入不得超过预算草案中的投资性支出;扭转宏观经济失衡时允许例外。有关政府举债的详细规定必须由联邦立法。”

在地方均衡制度下,州能够独立确定市政府举债额度,因此,控制市政府举债规模的法律规定在各州不同。

市政府必须向联邦财政部或其相应的地区机构提交预算。这进一步提高了地方预算的透明度,也有利于上级政府对地方财政实施早期预警。极端情况下,当某市政当局出现财政困难时,财政部会拒绝批准该市的预算申请,该市将预算修改后重新提交。此外当市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时,州政府须帮助市政府弥补债务缺口,避免市政府破产。

(二)横向控制。

除联邦和州自上而下的纵向控制之外,市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在地方债务管理上形成横向制衡。地方预算部门与市政会议(市长)相互独立。市长支出必须经市政会议授权并通过地方预算部门执行,未经市政会议或市长许可,地方预算部门不得改变资金用途。在每个预算结束后4个月内,地方市政会议(市长)必须完成财务报告,并提交给地方议会和地方审计办公室。同级审计办公室监察所有预算数据,并对市政财政状况出具审计意见。地方议会有权看到任一任一预算项目详细情况。

作者:财政部预算司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2F-6期

地方政府债务与风险管理探析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 债务 风险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偿还其承担的债务义务时,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负担会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激化,巨额的财政赤字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膨胀,地方政府债务的巨额利息支出反过来又使赤字规模进一步扩大,两者相互催化,等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到地方财政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点

(一)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规模失控

2011年,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末,我国各省市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10.7万亿元的规模,继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普查”后,从2011年开始,审计署同时面向30多个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统计,数据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这些地方的政府债务相比之前有了12.94%的增幅,有好多个省和省会城市增幅在20%,有的甚至超过100%,其债务余额最高的城市已经赶超当地财政收入的2倍,可以看出,债务量在不断变大,风险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二)多头举债,管理混乱

由于中央政府不允许地方政府以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地方政府就以分散在各部门或机构的各种贷款以及为其他单位或项目提供担保的方式筹集资金,不仅政府借债,下属部门、事业单位也各自举债,有的是通过金融机构借款,也有政府担保的企业借款,还存在向个人或单位集资的现象,造成地方政府的举债主体多元化,其中多数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甚至是不合法的。

(三)债务隐蔽性强,透明度低

因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非法或违规的,所以对于这些举债行为一般不会明目张胆,会通过变相的方式进行,就不易察觉,隐藏的很好,债权人因没有辨别和提供相关信息的措施,而地方政府债务统计工作也有很多的困难障碍。即使地方政府存在债务,但在财政风险问题上不会如实的反映出来的,通常地方人民是不会知道的,处理起来都是比较隐蔽的。

(四)责任不清,信用不佳

通常,大部分地方政府只对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进行偿还,而对于由政府担保或类似担保的,如通过融资平台的担保债务,对于这部分的债务,因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那么如何判定债务的责任主体和相关偿还事项都是无法说明的。由于缺乏对举债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债务的借、用、管、还等各环节相互脱节,举债单位因有财政担保或兜底而使其产生转嫁债务的愿望和可能。

二、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一些对策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

地方政府要尽快退出竞争性领域。从“替代市场”转变到“服务市场”的行为上来。要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如果在债务风险上由国家中央政府承担的,那么必须要明确由中央政府来承担,不得改变由地方政府来承担,避免出现中央出政策却由地方政府来出资金的情况,不断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从而降低债务风险。

(二)摸清债务总量,落实偿还主体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摸清债务规模底数,并在地方财力比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债务总体风险大小,同时落实还债主体。对政府部门、机构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债务,以及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因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且无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对各类融资平台公司因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建设而产生,且有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督促其按计划、合同的要求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尽量避免其向政府直接债务转化。

(三)建立完善的债务管理体系

首先确定政府债务归口管理部门,切实改变目前政府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的现状。建议由财政部门对政府债务进行统一管理,负责制定地方政府债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调整和优化政府债务结构与债务种类,统一筹集和调度债务偿还资金,监督债务资金使用,以降低债务风险和融资成本;其次是统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决策权。在目前地方人大普遍未对政府债务实行实质性审查监督的情况下,直接显性债务的举债决策权应控制在政府手中。建立“借用还”与“权责利”相统一的债务管理体制,对政府举债项目进行评审论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对债务的使用偿还要签订责任状,明确权利、义务、责任。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债务法治化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不可避免。以法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是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约束的最有效措施。当前,与政府债务有关的主要涉及《预算法》和《担保法》两部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法定发债权,同时规定将地方政府债务要纳入预算编制,地方政府要严格编制债务预算、决算、向人大报告和向社会公众披露,以增强举债全过程的透明度;应尽快修订《担保法》,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强化担保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瞿定远.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33-107.

[2]刘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139-155.

[3]审计署审计科研所课题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审计月刊,2010(8):20-26.

[4]杨亚军,杨兴龙,孙芳城.基于风险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构建[J].审计研究.2013(3):94-101.

[5]王庭,张婷婷.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成因与风险化解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3(5):30-34.

[6]韩增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机制性缺陷与克服:改进预算过程[J].地方财政研究.2012(3):15-17+42.

[7]林勇明.从国际经验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风险管理与规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3(4):23-25.

[8]范柏乃,張建筑.地方政府债务与治理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48-56.

[9]丁庭选.基于地方政府自身视角下的债务风险管理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105-108.

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7

我国地方政府不同程度以各种方式举债, 地方政府所负债务的种类之多, 负担之重, 在不少地区可能超出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由于地方债务的或有性、非规范性和非透明性, 目前尚无法确立统一的衡量口径。不可否认的是, 其规模呈不断上升之势。地方债务缺乏统一管理, 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通过银行体系向金融风险转化, 不仅可能会导致政府信任危机, 还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大隐患。因此, 揭示地方债务风险及其风险成因,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对于防范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词由布伦特兰委员会创造:“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 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思维。地方债务能否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现任政府需求的前提下, 能否不损害下届政府乃至以后政府的利益, 决定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地方债务的影响。

二、我国地方债务现状

根据审计署公告, 截至2013年6月底,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 859.17亿元, 负有担保责任债务26, 655.77亿元, 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 393.72亿元。上述三种债务与2012年底相比, 分别增长了11.55%、6.69%和13.11%。

根据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举债主体和融资方式上出现的新情况, 在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中, 包括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383.52亿元;在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中, 包括了地方政府通过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等新的举债主体和通过BT (建设-移交) 、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新的举债方式为公益性项目举借, 且由非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19, 730.13亿元。

(一) 从政府层级看:

省、市、县、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为17, 780.84亿元、48, 434.61亿元、39, 573.60亿元和3, 070.12亿元。截至2013年6月底, 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05, 789.05亿元, 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 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市、县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地方政府还债压力较大。 (表1)

(二) 从举借主体看:

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 分别举借40, 755.54亿元、30, 913.38亿元、17, 761.87亿元, 分别占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的37.44%、28.40%和16.32%, 总比重为82.16%。数据表明, 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

(三) 从债务资金来源看:

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 分别为55, 252.45亿元、12146.30亿元和11, 658.67亿元, 分别占到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的50.76%、11.16%和10.17%, 总比重为72.09%。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BT和发行债券, 特别是银行贷款。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地方债务问题成因分析

(一)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庞大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地方债务的制度性原因。从1993年到2003年,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由22%上升到54.6%, 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由78%下降到45.4%。但是,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却未能彻底进行。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工作几乎没有展开。1994~2002年期间, 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之比为52∶48, 而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之比则为30∶70。近年来, 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改革, 以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投入的增加, 地方财政支出大大超过收入, 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匮乏。

资料来源: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二) 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 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本原因。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巨大的投资无疑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地方经济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未来一个时期, 地方政府的融资还将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推算, 按照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0%的目标测算,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至少要保持在3, 500亿~5, 100亿元水平。但目前政府每年可提供资金仅1, 000亿元左右。在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对称, 地方政府除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 只能采用政府担保或变性担保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家政策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等, 加大城市建设、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

(三) 地方行政层级过多,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地方行政层级过多,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地方债务扩张的体制性原因。从地方行政层级来看, 我国行政架构由五个层级构成, 县市一般常设机构近40个, 还有不少非常设机构。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不高、财政供养人口负担过重, 而且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源受到很大制约。从政府职能来看, 政府对经济、社会微观领域事务干预过多, 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生产性、竞争性领域, 造成债务累积。

四、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 债务规模扩张趋势凸现。因此, 强化地方债务管理, 防止地方债务危机的爆发是非常必要的。

(一) 完善政绩考评机制。

某些地区存在地方政府官员举债竞争的“逆向选择”:迫于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改善基础设施的愿望以及提升地方经济发展速度, 从而在“标尺竞争”中得到晋升。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地区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地方融资平台, 增加资本性投入, 导致地方债务快速膨胀。政府目标是社会的稳定和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完善政绩考评体系, 创新政绩考评方法, 设计多元评价主体。

(二) 改革现行财政分权体系。

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是地方债务膨胀的原因之一, 应该重构财权体系, 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 按照“财权与事权匹配”原则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项目等支出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理分担。其次, 开征房地产税, 以便稳定地方政府税源。

(三) 构建违规举债问责机制。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由于眼前利益而盲目举债, 应构建债务问责机制。可实行行政首长举债备案登记制度, 债务期限与政府官员任职期限匹配, 地方如违规举债追究其主要领导人责任。同时, 地方财政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地方债的审计。在举债问责制下, 对乱举债及不履行偿债责任的地方政府及主要负责人严厉惩处, 留下烂摊子离任也追责。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造成债务风险集聚,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我国地方债务现状, 分析地方债务问题成因, 并提出加强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地方债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周晓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13.6.

[2]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和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0.52.

管理频频失误尚德深陷债务泥潭 篇8

《中国总会计师》:有人说无锡尚德破产的原因是过度快速的扩张,对此您怎么看?无锡尚德的战略管理方面有何特征,它是否是导致无锡尚德破产的原因?

杨有红: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破产的原因归为过度快速的扩张,过度快速的扩张只是内因的表现方式,而不是深层的内在根源。无锡尚德的破产是外因和内因综合的结果。外因是产能远远超过有效需求而导致价格大幅下降,欧美的“双反”(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雪上加霜,在有可能挽救危机的情况下错过了应该接受的外援(如政府救助)。内因是在企业扩张过程中未能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平衡,即规模扩张、资金供应、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四者的平衡。规模扩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高风险的债务,管理团队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市场趋势判断、进行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控制),在效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没有采取相应策略改变营运模式。

《中国总会计师》:我们注意到无锡尚德在实际操作中大量采取了长期供货合同的办法,结果当原材料价格下跌后,不能灵活应对,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违约的办法来降低损失。长期供货合同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有哪些?对企业的风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杨有红:这是由尚德长期以来重经营,轻战略和管控而导致的后果。从目前已公开的信息看,尚德是在没有综合研判市场走势的情况下签定十年期固定价格采购合同的。

《中国总会计师》:施正荣此前曾拒绝无锡市政府救助条件。我们知道各国政府常常会救助困境中的银行,那么政府应不应该救助无锡尚德?

杨有红:政府采取符合市场法规的手段进行救助是应该的,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时,联邦政府曾向通用集团等企业伸出救助之手。

《中国总会计师》:有人曾指责施正荣涉及关联交易损害股东利益,无锡尚德与多晶硅供应商亚洲硅业公司之间的多次关联交易,让股东们颇为不满。关联交易有哪些危害?如何有效杜绝关联交易的发生?

杨有红:恰当地运用关联交易符合公司长远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对关联交易应该是要做到公平、规范和透明,而不是杜绝。

《中国总会计师》:目前得知赛维也出现2400万元违约,这些违约行为对公司债务管理有何启示?对公司信誉有何影响?

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问题探讨 篇9

所谓债权债务管理具体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赊销、赊购, 或者是提供接受劳务而形成的一些应收以及应付的款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于债权债务的管理成为当今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债权债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等同于在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所以要充分重视铁路企业对债权债务方面的管理。而在铁路企业进行债权债务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本文就针对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作用、现状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这三个方面对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及探讨。

二、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 铁路企业想要更好地进行发展, 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管理进行不断深入以及改革。而债权债务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更应该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铁路企业对债权债务的有效管理对于铁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对铁路企业中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出具体的分析。

(一) 有利于企业资金的良性运作,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在对经济学进行的分析证明, 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系着剩余价值的产生, 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成正相关的关系。而企业的资金包括企业的债权, 企业的债权债务也可以说是企业流动资金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一个合理的管理, 可以使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率达到一个最大化, 充分显现出资金的运用效率, 对企业的资金良性运作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有利于防范不良债权的产生, 并得到及时的消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各个企业之间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资金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一些“信用风险”的产生。由于资金的交往, 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债权和债务, 而在这种时候很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债权的产生, 让企业有债权却无处去讨的现象的发生, 而对于企业的债权债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的话, 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有利于企业不良债权的防范以及及时地消除。

(三) 有利于管理者可以直观的进行企业经营状况的认识, 做出正确、科学的发展决策

在企业中如果对债权和债务有一个合理以及有效的管理就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经济以及经营的状况, 可以使企业的业绩以及发展真实地进行展现, 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科学地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 使企业的发展道路更加正确。所以说铁路企业对债权债务的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是非常重要的。

三、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及对铁路企业进行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那么就应该正确地认识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债权债务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以便得到更加及时的解决。下面本文就对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 铁路企业对债权债务进行管理的重视程度偏低

在进行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经营而轻管理, 这样的企业模式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在进行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的管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只有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经营过程的完善。而债权债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更好的发展, 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债权债务在数额以及时间上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不断加强, 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无论是在金额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有不断增大的发展趋势, 这样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企业的运转以及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大量资金外流时间较长的状况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企业的债务过多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现象的发生, 所以说铁路企业债权债务金额增大, 时间增长也是债权债务管理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 各个部门对于债权债务的管理缺乏配合

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各司其职, 对于债权债务管理没有一个合理的配合以及协调, 导致债权债务问题时有发生, 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更好发展, 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四、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有效方法

本文已经对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以及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的分析以及说明, 下面要做的就是对铁路企业更好地对债权债务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重要意义, 依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 规范企业债权债务核算工作的流程

规范企业债权债务核算工作的流程以及债权债务有效登记的工作。债权以及债务的产生方面是非常广泛的, 由于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核算以及登记的过程中就要用到不同的会计分类。所以企业要对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核算以及登记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规范, 为企业更好地进行债权债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 在对债务进行管理的时候, 会计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应付账款的到期日期, 及时地进行债务的清偿, 不能等到债权企业进行催缴的时候才发现已有债务应该支付, 这样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 会影响企业更好地进行发展。

(二) 有效地实行债权债务的清理措施

债权债务的有效管理是不产生不良债权, 是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循环的一个基础。在实行债权债务清理的时候, 要注意不良债权的避免,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有利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进行债权的有效实施, 让企业的债权债务得到一个有效的管理。如, 企业在处理债权纠纷的时候, 就可以严格地依据合同上的条款以及一些书面的协议, 利用合法有效的法律手段对债务方提出清偿债务的要求, 力争不能使企业有不良债权的产生。

(三) 强化债权债务的内部控制工作, 做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配合

良好的债权债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是企业财务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基础。明确好债权债务的内部控制, 是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债权债务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债权债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进行债权债务管理的时候单单依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 要由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协调, 共同配合着一起进行。如, 如果铁路企业出现了一笔数额比较大的应收账款没有办法追回的话, 就需要经办人员写出一份比较详细的书面证明, 交给财务管理人员, 让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以及认定, 确认无法收回后再进行详细的报告给上级管理人员, 由上级人员进行批示, 这样由多个部门共同进行, 可以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 进而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铁路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对于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以及企业的更好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避免陷入资金周转不灵, 负债累累的境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为铁路企业长期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 在铁路企业中对债权债务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冰.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及路径选择[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22) .

[2]李家国.创新内部控制制度构建铁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铁道经济研究, 2008 (04) .

[3]徐庆峰.铁路企业财会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1) .

[4]陈菊华.关于加强集团公司债权债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 2010 (11) .

[5]韩忠全.论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作用[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07) .

环境绩效、盈余管理与债务成本 篇10

从企业层面, 根据声誉理论, 经营者为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提升企业产品的价格, 会注重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且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 经营者会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 为自己在资本市场留下好的名声, 基于这个基础, 经营者会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是企业取得的环境绩效。提高环境绩效, 可以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 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 可以增加信息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Kim et al ( 2012) 研究发现, 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 会倾向于提供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 不可能对经营项目进行操纵, 更不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环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不理想的企业, Hughes et al ( 2001) 研究发现, 当三个分组中环境业绩不同时, 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不同, 最差的环境业绩者会披露更多的信息。而本文所做的研究是针对那些在环境方面获得认可的企业以及环境方面取得良好绩效的企业, 基于自愿性披露原则, 而非强制性披露原则, 他们更加愿意将企业的良好的形象展示出来, 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提高了企业的盈余质量, 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

吕峻、焦淑艳 ( 2011) 发现, 环境绩效与企业的财务绩 效存在正 相关关系。Dietrich和Lizal ( 2007) 也发现, 环境绩效表现更好的企业会通过降低更多的成本, 从而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 企业面临的压力比较小,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没有那么迫切,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也相对比较弱。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环境绩效越好,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

姚立杰和夏冬林 ( 2009)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企业盈余质量与总借款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发现, 盈余质量与总借款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显著负相关, 即盈余质量越高, 总债务成本、长期借款债务成本和信用借款债务成本也越低。这说明了盈余管理程度与债务成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债务成本越高。

那么, 环境绩效和债务成本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Thomas E. S ( 2008) 研究发现, 环境绩效与企业债务成本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环境绩效差的企业债务成本相对更高, 环境绩效差的企业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报酬率。Sharfman and Fernando ( 2008) 研究了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中的267家公司, 发现公司改善环境风险管理会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而我国对于债务成本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会计信息披露与债务成本、公司治理结构与债务成本等方面, 研究环境绩效与债务成本的文献不多。2007年, 银监会与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相关文件, 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绿色信贷”机制, 并引导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引入信贷风险评估。根据“绿色信贷”中的规定, 商业银行必须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严格的信贷控制。企业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制度, 企业自身制定各项环境保护制度, 开发环境保护产品和技术, 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由此企业可以获得各项荣誉, 债权人可以据此分析对企业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获得的各项荣誉, 债权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 将减少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 较高水平的环境信息披露能降低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有助于债权人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和信贷动机, 并区分贷款项目的风险水平, 进而降低债权人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决策风险。相应地, 债权人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企业所要求的风险溢价更低并给予企业较低的借款利率, 企业的借款融资成本也将降低。因此,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环境绩效越好, 企业的债务成本越低。

二、研究设计

( 一)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 1) 盈余质量。盈余管理在理论上可以明确界定, 但在实际研究中进行量化和衡量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大小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文本采用Jones横截面的修正模型计算出来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变量。在回归模型中, 得出的真实值与预测值之差εit的绝对值就是我们所需的DA。DA越大, 反映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企业的管理者利用经营性项目进行操纵的程度就越大。

( 2) 债务成本。在国外的研究中, DEBT ( 债务成本) 一般采用债务评级和债务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进行衡量。但是目前我国不存在权威的债务评级机构, 也无法得到各公司的银行贷款、债券及其他非银行机构贷款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了Zou和Adams的计算方法, 即DEBT指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和资本化利息的总和除以年初年末平均总负债的值来表示, DEBT越大则表明企业的债务成本越高, DEBT越小, 则表明企业的债务成本越低。

2. 解释变量。SCORE是企业的社会环境绩效得分。企业在当年环境方面获得国际组织的奖励得5分, 国内部委奖励得4分, 省级奖励得3分, 市级奖励得2分, 其他奖励得1分, 无奖励时得0分。当企业的社会环境绩效得分越高时, 表明企业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做得越好。

3. 控制变量。除了所选定的上述解释变量外, 可能还有许多变量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债务成本, 本文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LEV, SIZE, BM, BIG4, CFO, BETA, ROA, OWNER, GROW和FA。其他控制变量参考陈汉文 ( 2011) 及现有参考文献 ( Anderson et al. , 2004; Ashbaugh - Skaife et al. , 2006) 。具体定义见表1。

( 二) 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和变量, 本文提出三组经济计量模型, 采用模型 ( 1) 分析环境绩效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采用模型 ( 2) 验证我们所采取的样本中盈余管理和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

采用模型 ( 3) 分析环境绩效和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

( 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初始样本是2008—2011年存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去掉了金融行业的公司, ST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的样本总数是942。其中, 2008年129家, 2009年96家, 2010年374家, 2011年343家。社会环境绩效的信息来源于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 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年度财务报告。我们在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时, 对所有连续变量按照分布的上下1%分位值进行了修饰 ( winsorize) , 以控制异常值对结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结果

( 一)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 对样本公司的各变量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性统计, 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盈余管理程度 ( DA) 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 58和1. 71, 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的盈 余管理程 度有较大 差异; 环境绩效 ( SCORE) 的平均值为1. 76,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0和0, 表明不同公司在环境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债务成本 ( DEBT) 的平均值为0. 03, 最大值为0. 13, 说明不同公司之间的债务成本有显著不同; 资产负债率 ( LEV) 的平均值为0. 53, 标准差为0. 18, 表明不同公司都充分利用了企业财务杠杆, 充分利用了借款融资渠道; 公司规模 ( SIZE) 的平均值为22. 85, 标准差为1. 39, 表明上市公司之间的公司规模差异不是很大; BM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5. 84和 -23. 12, 表明不同公司之间有很大差异; 是否为四大审计 ( BIG4) 为虚拟变量; 经营活动现金流 ( CFO) 的差异较大, 最大值为8. 8, 最小值为 -0. 73, 标准差为0. 3, 表明不同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现金流方面有很大差异; BETA的平均值为0. 98, 标准差为0. 2; ROA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为0. 06, 表明差异不大; 第一大股东所持的比例 ( OWNER) 的1/4分位数为0. 25, 说明75% 以上的公司持股比例在25% 以上, 股权较为集中; 营业收入增长率 ( GROWTH) 的标准差大, 表明不同公司的营业收入水平差异大;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 FA) 的平均值为0. 27, 标准差为0. 19, 表明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比重比较低, 差异不是很大。我们对相关控制变量进行了pwcorr的相关性分析, 不存在高度相关的变量, 降低了三个模型的多元回归时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 二) 回归分析

1.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 对上述三个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4列示了模型 ( 1) 的回归结果, 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和企业的环境绩效在10% 的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企业的环境绩效越好, 企业的管理层对经营性项目的操纵性就越低, 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 企业公布的财务信息就越可靠, 越真实。这个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也就是说, 环境绩效表现良好的企业, 也会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向外界的投资者提供更有助于决策的 信息。在控制 变量中, 资产负债 率 ( LEV) 的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负债率越高的企业, 企业的盈余质量越低; 企业的规模 ( SIZE) 的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 企业的盈余质量就低; 资产回报率 ( ROA) 的回归系数为负, 表明资产回报率越高, 企业的盈余质量就越高。

注: ***为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为在 5%的显著性 水平上显著; * 为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2. 表5列示了模型 ( 2) 的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企业的债务成本在5%的水平上与企业的盈余质量呈现出显著性的正相关。这个结果符合之前的研究, 即债务成本与盈余管理程度的正相关性, 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银行等中介机构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性越大, 违约风险加大, 降低了原有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由此增加了企业的债务成本。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2。这也说明了银行等中介机构能够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 并且会影响债务成本。在控制变量中, 营业收入增长率 ( GROW) 的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越快, 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好, 企业的债务成本越高;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 FA) 的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在总资产中, 固定资产的比例越高, 企业的债务成本就越高。

注: ***为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为在 5%的显 著性水平上显著; * 为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3. 表6列示了模型 ( 3) 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企业的债务成本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和原假设3不相符。相反, 企业的环境绩效越好, 债务成本越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债务比率越高, 企业的债务成本就越高; 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越高, 企业的债务成本就越低。银行作为一个信贷企业, 更加看重借给企业的资金是否能够及时收回, 因此, 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 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 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环保中去, 为企业直接创造收益的资金就会减少, 增加了企业收回信贷资金的风险。这也说明银行考虑信贷成本时更加侧重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银行等中介机构做决策时环境绩效没有起到重要性作用。

注: ***为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为在 5%的显 著性水平上显著; * 为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94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考察了环境绩效、盈余管理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因素后, 环境绩效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盈余管理与债务成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环境绩效与债务成本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研究表明, 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及环境问题带来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重视和使用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 .Kim Y., Park M.S and Wier B..Is Earnings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 .

[2] .Hughes S.B., Anderson A., Golden S..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re they useful in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1 (20) .

[3] .吕峻, 焦淑艳.环境披露、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 .

[4] .Earnhart D and Lízal L..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Ownership on Firm-Leve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 2001 (45) .

[5] .姚立杰, 夏冬林.我国银行能识别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吗?[J].审计研究, 2009 (3) .

[6] .Sharfman M., Fernando C..Enviro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 .

[7] .Anderson R.C., Mansi S.A., Reeb D.M..Board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report integrity, and the cost of deb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 (37) .

债务管理 篇11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加强我国的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审计应该建立起地方政府的负债管理机制,同时对地方政府的实际负债情况和信用以及资金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监督,完善各类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偿还保险机制发挥作用,对地方性债务管理提高支持力度,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都开始通过债务举借方式来筹集资金,在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有效促进的同时,及时发现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督促进行行业管理调整。

一、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原因分析

地方性政府的债务举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现代所谓的财政已经脱离了传统思维观念下的“国家财政”组织形式,而是“公共财政”含义居多。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公众所需要的非公共品主要就是通过市场的方式买卖供给。同时,社会大众所需要的公共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我国的政府在公共品供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该种财权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就是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公共品的提供过程中,会产生货币资金与实体经济的配置和调整问题,同时在数量上也存在较大问题,这也是债务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1]。

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地方性政府的债务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同样涉及到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强地方性政府存在的债务管理,对财政风险进行合理防范,从而保持好财政的综合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步,有利于实现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降低,促进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提高。从宏观角度分析,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权限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对地方债务的公益性债务和商业性债务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将债权债务的关系落实到实际债权负责人身上。通过建立起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机制来对地方政府负债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动态管理监督机制了解和掌握多层次的审批制度[2]。

三、审计机关促进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债务规模和风险情况

在审计机关促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债务规模和风险情况,同时进一步加强债务管理提供的可靠信息数据,对地方性政府的管理应该首先对债务进行认真核对,对各地区各级政府实际的债务规模和数额进行及时了解,同时对债务来源以及债务人和最终的债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准确了解。对地方性政府的融资平台和政府资产问题进行及时了解,对资产的实际质量和财务状况以及政府实际能力和偿还风险进行及时分析[3]。

(二)关注债务管理情况

在审计机关促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债务管理情况,同时进一步加强债务管理提供的可靠信息数据,对地方性政府的管理应该首先对债务进行认真核对,对各地区各级政府实际的债务规模和数额进行及时了解,同时对债务来源以及债务人和最终的债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准确了解。对地方性政府的融资平台和政府资产问题进行及时了解,对资产的实际质量和财务状况以及政府实际能力和偿还风险进行及时分析。从而可以为政府的债务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数据,提高数据信息客观性与真实性。

(三)关注债务资金的举借情况

应该关注债务的资金举借情况,同时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债务借款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实际保险、信托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的财务管理情况。在关注财务举借情况的同时可以对实际的债务资金使用以及债务资金投向进行了解,关注融资平台中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和建立完善政府融资平台上的公司法人治理问题,应该推动建立起债务平台融资管理法人治理模式。如果采用虚假信息进行债务低压以及信用担保获得贷款,会导致地方性政府的融资出现漏洞,融资风险增加,应该建立起财政与整体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对银行的融资资产管理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有效监督,提高对融资风险的有效识别,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科学性。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地方政府中存在的商业性质债务与公益性债务进行明确区分,将债权和债务关系真正落实到责任负责者身上,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的债务资产管理系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审计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公益性债务与商业性债务区分管理入手,落实债券债务关系。同时建立起管理性质的地方政府负债监督机制,从而对地方政府的实际信用和资金动态情况进行了解。关注在促进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的债务风险、规模、管理、债务资金管理以及债务举借等情况,提高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关注。通过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债务资金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管理合法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李玲,卢红柱,牟遥.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J].审计研究,2011,No.16305:8-12.

[2]袁洁,夏飞.基于审计视角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探讨[J].财政研究,2012,No.34802:32-34.

[3]曾芸.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涉及盈余管理的债务重组探讨 篇12

一个企业在偿还债务时, 通常按照传统的方法借记相应的负债类科目, 贷记清偿债务的资产。然而, 在条件允许时, 企业可以通过与债权人的其他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间接履行自己的债务。与此同时在企业的账务上相应的负债科目中, 企业应偿还债务的金额没有受到影响。这时, 债权人可以在表面上做出让步, 免除部分相应的负债。这种操作会使该企业在实质上履行了债务, 但在账务处理上却可以确认债务重组利得。

管理层在面临业绩压力时, 会有动机与债权人共谋进行上述操作, 由此产生的债务重组利得可以影响企业的整体利润。由此可见, 债务重组可以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方式。清偿企业已经存在的债务并不会为企业带来价值, 所以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可能。

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关联。但现有的研究多数为理论分析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缺乏基于真实企业账务处理实务的案例分析, 因此往往没有阐明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 现有的实证研究往往聚焦于发生债务重组的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 没有充分考虑到业绩正常的公司出于绩效考核的需要, 如基于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债务重组的情况。

二、理论基础

假设一个企业在某一时点存在一定金额的负债:[负债———A], 并需要进行清偿, 则该企业可能并不按传统的方法, 借记负债科目, 贷记偿债用资产或权益类科目, 而是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资产———B]XX;贷:银行存款XX。借:[负债———A]XX;贷:营业外收入 (债务重组利得) XX。

[资产——B]由企业从债权人处购买, 可为任何形式, 如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在购入资产的交易中负债企业完成了对债权人的利益输送, 在实质上间接履行了债务, 而此时负债科目却没有受到影响, 并在随后的账务处理中通过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进行冲减。

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不易实现,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需向负债企业交付一项资产, 这无疑会使债权人产生额外的成本, 因此债权人似乎没有动机配合企业完成上述债务重组的操作。然而, 负债企业可有两种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第一种是该企业可以以远高于该项资产内在价值的价格向债权人购买资产;第二种是该企业可以在事先与债权人的交易中交付一项资产, 并在需要偿债时进行回购。

例如, 在与债权人做出约定后, 负债企业可以先向债务人用非货币资产MM清偿一部分债务, 之后再以清偿业务之前该项负债的余额XX为回购原非货币资产的价格回购该项资产, 将负债的余额与非货币资产的差额NN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账务处理如下:借:[负债———A]MM;贷:[资产———B]MM。借:[资产———B]XX;贷:银行存款XX。借:[负债———A]NN;贷:营业外收入 (债务重组利得) NN (数值上NN=XX-MM) 。

刚刚提到, 任何非货币资产都有可能完成上述交易, 但如果该项交易所购入的资产远远高出了合理价格, 那么在审计过程中的减值测试就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 由此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会抵消债务重组利得, 那么负债企业就无法完成盈余管理。因此笔者认为, 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利用不容易确定减值风险的资产进行债务重组。例如在某些情况下,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风险就难以确定。

首先, 企业对于由其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以及其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可以使用成本法进行核算, 因此在进行资产回购时, 企业所支付的对价会直接记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此外, 在企业交付长期股权投资给债权人到其回购长期股权投资的期间里,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可能已经增值, 因此企业以较高价格回购长期股权投资会被视为合理的交易。鉴于此笔者认为, 资产回购结合债务重组会为盈余管理创造条件。

三、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及前期账务处理。

甲方:XZ资产管理公司 (债权人, 简称“XZ公司”) 。

乙方:DF集团有限公司 (债务人, 简称“DF集团”) 。

DF集团由于历史原因欠XZ公司6 000万元债务, 在2003年以前没有执行, 于是双方在2003年12月31日签订债务重组协议, 约定由DF集团以其对下属绝对控股的K股份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2 000万股抵偿对XZ公司2 000万元债务, 且该操作不影响DF集团对K股份公司的控制。另外4 000万元债务则在XZ公司退出DF集团下属K股份公司股权, 同时在DF集团以6 000万元债务金额按约定回购K股份公司股权后的情况下予以豁免。

双方债务重组补充协议中约定:“甲乙双方同意, 甲方在取得K股份公司的股权后, 将采取下列方式并最迟在2010年12月20日之前实现全部退出: (1) 乙方安排并促成K股份公司回购甲方的股权; (2) 乙方安排其集团内部的成员公司收购甲方所持K股份公司的股权; (3) 乙方收购甲方所持K股份公司的股权; (4) 甲方以公开、合理的价格直接向第三方出售其所持K股份公司的股权; (5) 甲乙双方同意的其他方式。为实现甲方持股退出的顺利完成, 甲方可以采取以上所列任何一种方式或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甲方退出的前提下, 乙方有义务尽快安排或促成上述回购或收购事项的完成, 同时甲方不得拒绝上述回购或收购。”

DF集团于2003年12月以其下属K股份公司2 000万股抵偿对XZ公司2 000万元债务, 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长期借款——XZ公司2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K股份公司2 000。

2010年12月, DF集团回购XZ公司持有的DF集团下属K股份公司2 000万股股份, 支付对价6 000万元, 账务处理为:借:其他应收款——XZ公司6 000;贷:银行存款6 000。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经上述处理后DF集团账上显示:其他应收款———XZ公司6 000万元, 长期借款———XZ公司4 000万元。此时DF集团实质上已经完成支付股份回购的全部价款, 但账面上仍有4 000万元长期借款余额。

2. 债务豁免的账务处理分析。

根据协议的字面意思, XZ公司已经豁免DF集团剩余的4 000万元债务, 此外由于被回购股权的股份公司一直受DF集团控制, DF集团可以依照成本法将回购支付的价款确认为该项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如果在2010年年底, DF集团有意图进行盈余管理, 那么在2010年12月31日可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K股份公司6 000;贷:其他应收款———XZ公司6 000。借:长期借款——XZ公司4 000;贷:营业外收入 (债务重组利得) 4 000。

这一操作能够为DF集团增加4 000万元的报表利润, 但同时DF集团要为这笔虚高的利润多承担1 000万元企业所得税, 这对于DF集团的股东而言无异于是无谓的损失。当然, 进行上述账务处理的前提是DF集团认定股份回购是与债务重组业务相独立的交易, 否认其在实质上清偿了债务, 并坚称以合理的价格回购了股份并在另一方面得到了债务豁免。如果DF集团使用某种手段使上述立场得到了审计人员的认可, 就可以在现有准则下实现上述盈余管理行为。

但如果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上述账务处理是不合理的,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 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 从而排除了虽然修改了债务条件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作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

从上述一系列合同安排也可以看出, 交易初始时XZ公司就没有作出任何让步, 交易的结果是XZ公司全额回收了其全部债务6 000万元。对DF集团而言, 该交易的实质是:以股权作为质押, 于合同到期日收回质押物并偿付负债;对XZ公司而言, 该交易的实质是:取得股权质押对自债务实施保全, 最终收回全部债权。

综上所述, DF集团不应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而应按其交易实质终止确认对XZ公司的负债, 并按初始投资成本确认其回购的股权, 即:借:长期借款4 000, 长期股权投资2 000;贷:其他应收款———XZ公司6 000。案例分析表明, 债务重组利得结合资产回购等手段可以被利用来调增企业的报表利润, 实现盈余管理, 但这种做法不能反映经济实质, 是对经济实质的曲解和掩饰。

四、几点建议

首先, 现有的准则应弥补这一缺陷, 例如可修改准则为:长期挂账或金额较大的负债免除后不记入债务重组利得, 而是记入资本公积, 或是先记入资本公积, 并在一定年限内摊入债务重组利得, 加大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

其次, 审计人员应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发现形式上的债务重组与其他涉及利益输送的经济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债务人的实质性让步与负债企业的财务困难的真正含义, 从而识别这种盈余管理行为, 并最终将企业的相关账务处理调整至公允的状态。

最后, 无论是国资委对央企进行的绩效考核, 还是一家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绩效考核, 抑或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要求, 不应简单地将税后利润或利润总额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要分析利润的成分, 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从而遏制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史玉光.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会计研究, 2008;11

[2].王君彩.中级财务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安装工程现场下一篇:会计核算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