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务

2024-06-15

企业债务(精选12篇)

企业债务 篇1

1 案例概况

中国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最大的水泥集团,是国家重点支持的12户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集团于2008年7月4日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第一支红筹股。

2015年11月11日,山水集团于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得出结论,山水集团将无法于11月12日或该日之前取得足够资金以偿付境内债务。公司将提交清盘申请,并申请委任临时清算人。”

截至目前,山水集团国内存续债券共6只,累计余额71亿元。除上述20亿元超短融外,还包括8亿元超短融以及3亿元定向债务工具。以上债券将于未来两年陆续到期,其中26亿元的超短融和中期票据,需在明年一季度兑付。此外,山水集团还有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将于2020年到期。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境内主体超短融违约,则境外债券也必须提前赎回。

2 案例分析与发现

2.1 迫于债务违约的财务压力

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31.1%,与去年相比损失人民币10.96亿元。山水集团ROE、ROA指标逐年大幅下降,中期ROE降至-9.79%,较2014年中期降幅达11.61%,ROA降至-2.85%,同比降低3.35%,两者反映出山水集团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逐年降低,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逐年下降。除此之外,至2015年中期,企业销售净利率低至-21.62%,降幅达23.68%,销售毛利率14.48%,降低6.39%,营业利润率降幅更是达到24.13%。山水集团主要产能分布地山东竞争较为激烈,整体价格水平较低,尽管辽宁地区集中度较高,但需求下滑较多,导致公司收入增长乏力,无法实现较好的销售收入。

由于集团近年大量投资,使得考虑应付票据后债务资本比由2012年的36.6%增至目前的45.7%,有较大的长短期偿债压力。此外,公司短债增长较多,货币资金对短债的覆盖比率仅为27%,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考虑票据后的净短期债务大幅增至41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170多亿元,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较2014年同期分别降低0.21、0.16,公司账面可用货币资金11.5亿元无法覆盖上述优先票据回购金额,公司资金周转压力较大,债务负担和短期周转压力恶化。

2.2 雪上加霜的股权争夺

山水水泥原直接控股股东是中国山水投资有限公司,山水投资是由自然人实际控制的企业。但在张才奎对山水投资内部控制权不稳定的情况下,天瑞集团、亚洲水泥和中国建材等股东进入或增持,使得山水投资对山水水泥控制力进一步下降并丧失大股东地位,导致山水水泥因公众股比例过低停牌。

山水水泥的股权变动事项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融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山水水泥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可能会带来区域集中度的提升,但也有可能在并购整合中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稳定影响。如果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由于不能解决公众持股比例过低问题而导致企业退市,则会对山水水泥的融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天瑞集团、中国建材、亚洲水泥的股权投资也会出现账面价值的下降。此次山水集团因债务违约而申请清盘,与集团股权争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利益集团间存在经营理念与利益冲突,寻求改组亦是基于对现任管理层不当行为的质疑,“清盘”事件的发生对公司的信用可能会造成较大伤害。

2.3 惨淡的行业发展状况

2015年,我国水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预计产量同比下降6%左右,是21世纪以来首次半年出现负增长的年份。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1~11月我国水泥行业累计实现收入8080亿元,同比下降9.56%,行业亏损企业额达到历史新高的202亿元,比2014年增长128%。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亏损额超过210亿元,亏损面超过40%。

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过去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继续发生着改变。2015年水泥需求下游行业中房地产和基建整体表现乏力,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从2014年增长10.3%直线下降到2015年的1%,下降幅度超过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降幅已经连续2年接近10个百分点,这是导致水泥需求快速减少的直接原因。基建投资虽然依旧维持在17%左右,但起到的更多是支撑现有水泥需求总量的作用。同时,煤炭价格的大幅下滑,并没有给行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反而为价格下行提供了空间。

2015年5月公布的水泥专题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已处于产能过剩阶段,遏制新增产能是维持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整合、提高集中度是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3 研究启示与建议

3.1 严控新增产能,实现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水泥行业已经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阶段,相关部门应停止产能置换的核准新上水泥项目的政策。同时,各地政府应积极核准新的水泥项目,包括以开展城市垃圾处置、工业废渣利用、PVC项目配套处置电石渣而新建水泥项目,所有的废渣、废物处置尽可能利用周边现有的水泥企业进行。就企业自身而言,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水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矿山资源优势、资本优势,规模优势等,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

3.2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015年3月3日工信部发布《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政府将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智能化。因此,企业应引入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营销管理水平,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升级。

3.3 重新定位,从原材料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

水泥企业应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参与“一带一路”等海外水泥项目投资,延伸企业产业链并进行适度多元化投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3.4 开展企业信用评级,推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承担离不开人的作为,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作为水泥制造企业,应转变观念,塑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打造承担工业和城市废物安全处置的社会责任和环保功能,争取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支持和依赖。

4 结论

企业举债经营有助于突破股东自身财富的硬约束,有利于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股东资本收益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股东分散风险的需要。相反,过度负债会使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适当控制债务水平,防止过度举债而事后发生债务违约的情况,影响企业的正常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周德利.债务违约“新常态”[J].商业观察,2015(Z1):93-95.

[2]徐耀兵.新常态下企业信用债务违约风险处置对策建议初探[J].当代会计,2014(7):33-34.

企业债务 篇2

概述企业债务重组 为避免债权人通过诉讼(仲裁)、强制执行等刚性手段来解决债务争端,实践中,负债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是申请破产。其二就是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和非持续经营条件上下的债务重组两种。本文中的债力重组是指前者,其目的是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成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实践中比较成熟的债务重组方式有以下几种:(1)债转股。也称债务资本化。债务资本化是指债务人将所负债务转化为企业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对负债企业的股权的情况。目前,我国行政法规中规定的债转股仅限于金融机构与国有大型企来之间发生的债权转股权,即所谓的政策性债转股,但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其他企业之间的债转股,而且,企业间债转股作为一种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新手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债务转移。所谓债务转移是指负债企业将其对债权人的负债转给第三方承担的行为。(3)债务豁免。债务豁免是指负债企业以低于债务帐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即债权人豁免负债企业的部分债务,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债企业的负担。豁免部分债务带来的损失,应记入债权人当期营业外支出,但负债企业不宜确认债务重组收益。(4)债务抵消或债的混同。债务抵消分为法定抵消和约定抵消两类。《合同法》第99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法定抵消不得附有条件或者期限。所谓约定抵消就是当事人互负债务,但标的物种类、品质甚至数量均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进行的抵销。债务抵销一方面可以免去双方交互给付的麻烦,节省清偿债务的费用;另一方面可确保债权的效力,以免先为清偿者有蒙受损害的危险,特别是在破产程序中,破产人对于债权人有反对债权时,其债权人得以抵消,免除自己的债务,从而使自己处于优先清偿的地位。此外,《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因此,在债务重组实践中,债务抵销与第三方债权转让配套运用也较为常见。(5)直接融资增资减债。直接融资增资减债原则上不属于直接的债务重组的范畴,但有异曲同工之效。主要是负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吸引其他资金注入,改善资金紧缺的状况,使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通过赢利来偿还债务。直接融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股票市场,即企业通过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得资金,从而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二是发行可转换债券。(6)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企业间的债务一般是根据合同产生的,当一方因故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偿还债务的条款时,可与对方协商变更合同,修改债务条件来减轻负债企业的债务危机,通常包括:降低利率、延长偿债期限,消减债务本金或积欠利息等,在理论上可以被称为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和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这种方法适应于某些一时财务困窘,但尚有发展潜力的负债企业。

债务重组:拯救企业危机 篇3

企业债务危机不只发生在温州,全国各地都存在,2012年末,中国企业债务大约为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国际上成熟的经济体企业债务一般会占到GDP的50%~70%,中国企业是这个数字的2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更趋严重,不容等闲视之。

较早其他地区发生企业债务危机的温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联合调动政府、金融、司法、协会等力量,出台系列举措化解企业债务危机,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对一些重大或跨行业、跨区域的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债务重组。如负债10多亿元的温州眼镜行业龙头老大“温州信泰”集团;债务总额逾12亿元,企业前身已有340多年历史的“海鹤药业有限公司”;负债总额高达60亿元,民间借贷约22亿元,温州最大民间融资案“温州立人教育集团”等严重债务危机企业都施行了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裁定作出让步事项。重组方式包括: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实行债务重组应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是债务人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这是区分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的主要标准。2.必须是债务人发生了财务困难,只有债务企业在经营上出现困难,或因资金调度不灵又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时,才有债务重组的必要。3.必须是债权人作出了让步。

企业发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时,通常有两种方法解决债务纠纷:一种是债务人采用法律手段申请债务人破产,强制债务人将资产变现还债,破产程序需要较长时间,在债务人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将无法如数收回,结果是“鱼死网破”,双方损失惨重。另一种方法是修改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既可避免债务人破产清算,获得重整旗鼓的机会,又可使债权人最大限度地收回债券款额,减少损失。可谓“两全其美”。这种方法尤其适用虽然发生严重债务危机但仍有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债务重组,要根据负债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一些负债企业债务重组的实践看,很少采用单一方式,一般都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如债转股、变更债务偿还期限、转让部分资产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温州立人教育集团就出台了“债转股”、“债务分期偿还”、“房产认购”三种方式结合的债务重组方案,供债权人选择。

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进行重组,经常出现“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三种不同的提法。其实这三种重组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债务重组是债务人发生了财务困难,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而资产重组是企业与其他主体在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诸项目之间的调整,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交易行为。资产重组根据重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对企业负债的重组和企业股权的重组。企业资产和债务的重组又往往与企业股权的重组相关联。企业股权的重组又往往孕育着新股东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组。对企业资产重组包括收购资产、资产置换、出售资产、租赁或托管资产、受赠资产。对企业负债重组主要指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包含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

综上所述,债务重组,是摆脱企业债务危机的明智选择,而债务重组往往需要与资产重组相结合,方能取得更好效果,实现企业“起死回生”的目的。

(作者系: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民间借贷危机频发的原因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但如今许多民间借贷与以往的民间借贷有很大不同。借贷对象,过去一般都是熟人、亲朋好友之间相帮性借款,现在许多借款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实际上成为陌生人之间的经营性借贷;过去借款一般都以个人或中小企业主名义出面,而现在许多是以中小企业名义出面融资;由于民间借贷的活跃,职业借贷人的出现,民间借贷呈现商业化、资本化特点;闲散的民间资金通过职业借贷人和职业中介机构集中到一些对外大规模举债的企业,借贷金额规模,少则几十万、上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几个亿,非往日可比;借贷活动链条的各个环节(职业借贷人、中介机构等)都要增加利息,导致高利贷形成。这些变化与特点使民间借贷风险危机大大增高。

民间借贷这些变化与特点形成,是金融市场长期处于高垄断、封闭性状态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市场长期处于高垄断、封闭性状态,国有资本牢牢地把控着银行业。一方面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无法从公有制银行获得贷款,解决发展的资金不足困难,无奈走向民间借贷。另方面,日益丰厚的民间资金不能堂堂正正地进入金融业,资本逐利的本性驱使进入民间借贷,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在处于地下半地下状态下的民间借贷市场异常活跃期,鱼龙混杂,容易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进行金融诈骗。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多数中小企业离不开民间借贷,一些企业因借债过多,利息负担太重,企业效益不佳,无力如期偿还借贷,导致民间借贷债务纠纷案件增加。

许多民间借贷债务纠纷案件与房地产业有关,民间借贷数额巨大的案件,基本上都涉及房地产业。多年来,房地产业红火,投资收益丰厚,吸引着“千军万马”,企业开发,个人炒房。房地产业的疯狂加剧了资金短缺,不断提高民间借贷利率。

据统计,温州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民间借贷资本投放到了房地产领域。随着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的严厉推行,房地产热度减退,楼市成交量锐减,房价趋降,加上紧缩的货币政策,银根收紧,资金回笼和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不能如期还款,引发危机爆发。

企业债务 篇4

负债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是以适度负债为条件。然而, 不合理的负债结构很可能会导致银行逼债, 甚至倒闭。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党的政策支持, 一批国有企业逐渐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起来。他们具有经营意识, 拥有一定的资产和人才优势, 敢于创新, 逐渐成为中国工业的支柱, 成为国有企业的典型。他们壮大起来, 开始承担兼并企业重组债务的责任。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国内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管理水平上和有效率的国际企业都有很大的差距, 资产管理不当, 缺乏整合经验, 使资产整合出现问题, 负债累累, 最后不得不进入债务重组, 回复到最初。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资产的能力, 已经成为关系到振兴民族工业, 关系到中国经济地位的大事。通过对中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研究, 来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 如何建设适应企业债务重组的环境, 也就颇具现实意义。

二、案例介绍

(一) 债务重组的背景

三九集团的起步始与1983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组与上市, 到2000年, 集团已成为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之一。三九集团的迅速扩张建立在大量并购的基础上。从1996年到2001年, 三九出手购并了140多家地方企业, 平均每一个月购并2家, 其中承债式占45%, 控股式占35%, 托管式占20%。在这种疯狂购并中, 在迅速扩大公司规模的同时, 已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不断上升, 并最终陷入了不得不进行债务重组的困境。

(二) 债务重组的困境

截至2003年底, 三九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欠银行98亿元。三九集团负债率过高。以三九医药为例, 2006年末其流动资产不到64亿元, 而其流动负债却高达51亿元, 流动比率仅为1.26。三九集团总资产178亿, 其中, 固定资产38亿, 长期投资40亿, 两项合并78亿, 仅约占总资产的44%。三九集团旗下的三九医药的季报显示, 其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均同比下降近18%。三九集团已经陷入“资金紧缺, 银行逼债”的困境, 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改制重组迫在眉睫。三九集团内部频密的关联交易也是银行收缩贷款的重要原因。在2001被违规占用三九医药资金事件打断了资金链条后, 三九集团近两年资本运作活动的规模虽然明显缩小, 但大量关联交易仍然存在。

(三) 重组方案的实施

在国资委和银监会联合牵头下, 23家债权银行于2004年11月组成三九债权人委员会, 参与三九集团清产核资与重组谈判。《三九集团债务重组协议》确定三九总体偿债比例60%;对上市公司三九医药36亿元的债务有条件地减债, 最高削债比例不超过20%。协议中解除三九医药对相关重组债务的担保责任;解除所有与三九医药层面重组债务相关的抵押、质押及查封、冻结。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选择了“内部解决”———由华润去重组三九。重组者和被重组者, 同为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央属企业”。三九医药作为三九集团下属核心企业, 最后, 由华润集团、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三九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在自债务重组协议生效日起1个月内向债权人一次性全额支付人民币4, 457, 002, 080元, 用以清偿全部集团层面和三九医药层面重组债务本金、三九医药层面欠息以及诉讼费。华润集团获得对三九集团的战略重组权后, 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了新三九控股, 作为重组三九集团的管理平台。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 企业多元化整合需要严格审查, 避免购入不良资产

三九集团虽然号称执掌逾200亿元总资产、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及超过400家子公司, 事实上已是一个长年陷入经营乏力乃至最终失控、资不抵债的企业。三九集团自1990年之后便再也没有开发出一个成功的中药产品, 后来的十多年里, 它一直靠三九胃泰及皮炎平等支撑着。数据统计显示, 三九在医药行业内的购并成功率高达70%, 而非医药行业则大半以失败告终, 扩张之初, 企业的负债率为19%, 到1998年时, 负债率已经高达80%。银行, 地方政府的联合作套, 使三九在并购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潜藏的债务黑洞。三九轻视了被收购、兼并企业后续资产重组整合的难度。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 管理层次过多, 链条过长, 行业覆盖面过宽, 主业过多, 主辅不分, 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使整体竞争力明显下降, 不但无法分散风险, 反而增加了风险。

(二) 国企融资监管不严格, 金融体制需配套的改革

三九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 任何商业活动都代表了国有资本的利益, 因而受到方方面面的关照和优惠;银行的大门是朝着国有企业开的, 尤其是三九这种效益非常良好的国有企业, 无论哪个银行行长都随时愿意为三九贷款。当时, 个别银行对三九集团是不计成本, 任意降低贷款条件。2000年三九医药上市融资16.8亿元, 时隔不到短短两年, 三九集团又先后借壳两家境内上市公司胶带股份和宜春工。赵新先甚至抱怨说, 都是因为银行不知节制地提供贷款, 才让三九的负债率越来越高。在外部融资环境上, 银行对三九的中央国企这种“垒大户”的做法不但不利于控制三九的贷款风险, 反而纵容了三九集团将银行视作提款机。银行界的融资制度不健全, 贷款审查不严格, 内部控制紊乱, 多头授信、多头贷款, 各家银行机构对一度看好的大企业集团疯狂授信。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查制度, 严格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对国企, 民企一同对待。

(三) 重组模式的选择, 促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和规范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工作显得越来越必要, 重组方式也正在由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性主导向市场化运作方式转变。确立政府做主导,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企业联合运作的模式。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目标, 要从长远和战略层面, 统筹考虑债务重组各主体的利益, 通过债务重组, 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的建立,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 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债务重组, 化解债务危机, 使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降到一个合理水平,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债务重组, 降低国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 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转型, 提高竞争力, 改善金融秩序和环境债务重组分别实施债务折让、破产清算、引入战略投资者, 或者通过债权转让、债权转股权等措施, 实现不良资产变现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国有企业债务重组,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 企业能筹集更多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企业能从资本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者。因此, 培育一个完善资本市场, 是企业债务重组市场化的必要条件。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国有企业不良负债, 需修正、完善, 要使之能全面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的体制性弊端。国家作为出资者, 创办企业理应注入资本金;企业创办后应建立资本补偿机制, 尽资本保全的义务。出资者在企业正常存续期间, 无权以任何形式抽走本应作为企业资本补偿和资本储备的资金。这些该投未投、该补未补的体制性欠账, 事实上已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了一批国有资产。因此, 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解决历史欠账是合理的, 也是必需的。作为国有企业, 其国有出资人是存在的, 但却没有实际出资。对于三九集团而言, 国家不仅没有出一分钱, 而且也从未享受过债转股、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三九除了早年的500万元贷款, 军方和国家都没有给过投入。三九做到200亿元的资产规模, 全靠银行贷款提供流动资金支持。在这种特殊背景下, 三九承担了兼并众多国企困难户的职能却没有相应的国家出资或政策作为补偿。根据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现实状况, 仅靠体制内存量资源进行调整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完全有可能通过体制外注入来补充。在债务重组中, 通过资本市场这一广阔的动作空间, 引入改革的增量, 参与国有企业存量的调整与重构, 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 不仅具备实际参与重组的企业实力, 而且具有以此壮大自身规模的强烈冲动。通过资本市场各种直接融资的方式, 弥补国有企业存量调整的现实缺口, 既无需增加国家财政的负担, 又分散了国有银行的资产风险;在非国有企业增量投入、获取收益的同时, 国有资产也随之增值, 国有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四) 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国营划清界限

分析三九发展的历史, 三九的成功其实是源于以企业家个人的成功, 而不是源自企业管理系统的成功。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不只是选择一批合适的人, 也不只是形成一套文件化的制度, 其关键是制度能有效约束人的行为, 形成有效的控制系统后授权。这个过程的完成本身需要内部的制衡力量, 没有内部的制衡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国有制, 政府力量和内部国有身份员工的力量对企业家的行为形成制约, 因此加强内部控制一直是国有企业管理的主题。民营企业由于产权关系有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家的扩张冲动受到自身风险承担者的制约, 使民营企业家在无外在人为力量制约下, 有压力完成自身的超越, 约束自己的扩张冲动, 逐步实现企业的成功扩张。三九的运营模式基本上是民营化的, 但缺乏民营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三九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国有企业, 但三九并没有形成国有企业普遍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三九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前期的成功, 国家没有有效制约赵新先。由于没有相应的制衡力量, 三九的管理控制系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当国家有关部门将相关企业人为划拨给三九, 造成其被动扩张, 以及在缺乏自我约束自己主动进行扩张后, 因缺乏管理控制机制而造成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在这个过程中三九集团由于国有企业的身份, 不断获得了外在的资源, 使其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暴露出来, 如决策随意、内部治理不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混乱的问题, 绝不是今天才形成。三九没有内生出相应的补充力量以使其应付规模多、涉及行业多的局面时来推动三九进一步成长。倘若三九是一家民有民营的企业, 倘若三九是一家国有投资的国有国营的企业, 三九的债务重组也不会发生。

四、结论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制度 篇5

第一节岗位责任制

第一条项目经理为本项目应收及应付款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款项全过程管理。

第二条财务负责人组织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财务部门为应收、应付款项管理的主办部门,物资部、机械管理部、合同部门为应收、应付款项管理的协办部门,各部门应设立专、兼职的管理人员,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情况,共同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管理工作。

第四条财务部门职责:

(一)办理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工作;

(二)负责编制并下达应收款项催收计划及催收方案,并按月组织相关部门完成应收款项的清收工作;

(三)负责建立健全应收款项台账,定期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

(四)严格按照公司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借款、对外预付账款和工程垫资的控制和监督;

(五)负责应收款项管理的分析总结工作,针对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

(六)及时偿还债务,避免长期债务情况的发生;对已形成的债务,合理确定偿还时间和规模;

(七)与债权方及时沟通、核对,财务困难时,要得到债权方的理解,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节债权债务账目的核对

第五条债权债务账目的核对,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有关各业务部门配合。

第六条项目部应当建立债权债务定期清查和核对签认制度,至少于每季度末对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和核对一次。对各项债权必须取得签认记录。对清理核对过程中发现的长期挂账、长期无结算、账龄较长、核对不符等情况,应及时提请相关部门查明原因,按规定做出处理。

第七条 物资采购、合同、机电等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与对方财务部门核对账目,并将核对情况及时通报财务部。

第三节台帐管理

第八条台账管理指应收款项明细台账管理和重点外欠款档案管理。项目部应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外欠款重点项目档案。

第九条项目部应建立债权债务台账管理制度,详细反映各项债权债务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账龄等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应当至少按季编制债权债务明细表,向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部门反馈债权债务的结算情况、余额、账龄等信息,分析债权债务管理情况,提请项目负责人和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节债权债务的清理

第十条项目部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与业主(局指)办理验工计价手续,并根据业主(局指)批复计价确认应收账款。项目部物资、计价等部门应及时办理材料物资采购入库报销、劳务结算、机械设备

租赁等结算手续,以便财务部门正确确认应付款项。

第十一条项目部应加强应收票据管理,对收到的承兑汇票应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逐笔登记每一张应收票据的种类、号码、出票日期、交易合同及付款人、承兑人或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净额、收款日期、收款金额等信息。对已到期收回的票据及时注销,对背书转让或贴现的票据及时在登记簿中做出标识。

项目部对收到的应收票据可在综合考虑项目资金状况、贴现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采取背书转让、贴现等方式加快资金回收。对到期应收票据应及时向银行提请兑付,保证资金按期回收。

项目部对收到的商业承兑汇票应随时跟踪和关注出票人财务状况,防范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

第十二条项目部对预付账款应严格控制。所有预付款项应按合同约定的比例付款,并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及时清算或扣回。合同没有约定预付款项的一律不得支付。财务部门对长期挂账的预付款项应及时提请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部门查明原因后做出处理。

第十三条项目部为加速或最大限度回收债权,拟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对应收款项进行处理的,应事先将债务重组方案报公司审批。

第十四条项目部应及时偿还债务,避免长期债务的发生。对已形成的债务,合理确定偿还时间和规模。与债权方及时沟通、核对,财务困难时,要得到债权方的理解,避免争议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五条项目部对外支付需办理承兑汇票的,应向公司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办理。对开出的应付票据应设置“应付票据登记簿”,详细登记票据的号码、出票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收款人名称、承兑人、存入保证金额、到期付款额等信息,并在应付票据兑付后予以注销。

项目部对即将到期应付票据应提前安排资金,按期兑付。严禁出现因不能按期兑付而影响公司银行信用的情况。

第十六条项目部在与劳务队伍、供应商等各类债权人办理债务清算前,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与对方的结算支付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确保应扣的各种款项足额扣回。

第十七条项目完工后,项目部应负责完成所有债权清收和债务清算工作。

第五节清查签认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应收款项清查签认制度。各单位财务部门应于季末和年末时,全面清查各项应收款项,并派专人主动与债务人核对应收款项,采取派人前往或发函确认的方式办理签认记录,做到债权明确,账实、账账相符,确保诉讼有效。第十九条在工程竣工结算期间,财务部门、工程管理部、机械物资部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对合同总价进行清理,对合同内、合同外或新增和变更部分应认真核对确认,形成最终应收款额,及时取得对方签认,同时记入工程应收款台账并组织清收。第二十条对拖欠时间长,但又在诉讼时效期内的应收款项,各单位应备齐相关资料和法律文件等有效证明,在该应收款项诉讼时效期满前六个月专题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损失。

第六节内部关联往来管理

第二十一条公司内部关联往来应于发生时通过银行及时清算,不能及时清算的,可以于月末采取内部债权债务抵消和银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清算。

第二十二条严格内部关联往来签认制度。原则上债权方为发出“签认单”单位,债权方应按季于季末5日内向债务方发出“签认单”,债务方应于收到“签认单”的3日内予以签认。第二十三条对季末未能清偿的款项余额,债务方应向债权方出具还款计划,经财务部门确认同意后,债权方可向债务方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收资金占用费。

第七节损失管理

第二十四条损失管理指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确认、处理程序及披露。

第二十五条项目部应按照公司会计政策足额计提坏账准备。对确因债务人破产、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等需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款项,应按规定报公司批准后处理,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未经公司批准,不得擅自将应收款项作为坏账处理。

浅谈企业债务融资的筹划 篇6

【关键词】 债务融资融资考虑因素融资筹划

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资金。具体方式主要有向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租赁和发行债券等。虽然负债融资与通过发行股票融入资金的权益融资相比,使用时间受到限制,需要按时还本付息,但是因为它具有手续简单、融资成本低、融资数额大、融资费用税前扣除减轻企业税负等优点,更多地被企业所采用,尤其是向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式,广泛地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本文所指债务融资,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式。

1. 企业进行债务融资需要考虑的因素

1.1债务融资规模的确定

企业在制订向金融机构融资决策时,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规模,即融资的额度。筹资过多,如果超过实际的资金需求,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如果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负债过多会导致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则会影响企业投资计划的实施和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需要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条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市场上融资的难易程度、银行方面可以提供的融资方式、企业能承受的融资成本水平等,量力而行。

1.2债务融资成本的考虑

债务融资成本是指使用者为了取得资金的使用权而付出的代价,包括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利息,也包括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评估费用、担保费用、咨询费用、手续费等。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融资成本以外,还应该考虑机会成本、风险成本、代理成本等相关成本。对于一个投资项目来说,其债务融资成本必须低于项目预期的投资报酬率,才能有利可图,才能确保盈利。

1.3债务融资期限的选择

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一般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如果企业资金需求的时间不是太长,应尽量选择短期的贷款。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灵活运用贷款的期限,首先要评估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还款能力,综合考虑自身资金的拥有量和需求量,制订精准的收付款计划,计算每一天的资金缺口,确定合适的贷款期限,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也可以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

1.4债务融资风险的规避

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债务融资的风险表现为:一是因企业经营不善而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二是因企业现金流入不足而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三是金融市场利率波动而导致增加利息支出的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在举债前,必须对自身未来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地评估自身所能承受的各种经营上的、财务上的风险限度,采取合适的债务融资方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债务融资筹划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际银行中心,它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银行机构。香港政府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原则,尽力提供一个有利经营的环境,并实施一系列市场化的金融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外汇管制。

中资企业在香港筹资时,虽然只是与其他国际和本地市场参与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不享受任何优惠,但是中资企业身处香港,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有健康现成的市场优势,有荟萃三地的人才优势,而且有强大的中资背景支持,在风险的防控上对银行来说非常有利,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更加吸引银行的关注。

2.1选择合适的债务融资银行

从中资企业角度来看,香港的银行可分为两大类,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欧资银行、美资银行、日资银行、其他外资银行和当地港资银行。从与企业的配合上看,外资银行具有比中资银行更灵活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中资银行受国内信贷政策的影响比较直接,而且还有经营的指标来考核,当国内实施紧缩的信贷政策时,中资银行便会收紧在香港市场的信贷规模,限制企业额度的使用,并不断提高融资的费率,或者干脆就停止额度的使用。去年欧债危机爆发时,一年期贷款利率一度从1.1%涨到3.5%,而且还附带月末最后一天前必须提前归还贷款的条件。外资银行的额度使用,限制条件较少,而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超额使用额度,实际操作中更突出了灵活性。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风险偏好,贷款的投向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银行时,重点要考虑银行的资金实力、担保政策、投向领域等因素,对于规模较大资金需求量较多的企业,要选择规模较大的银行,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2.2确定适度的债务融资规模

中资企业在香港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向银行申请的融资授信可以比实际的需求量稍微放大一些。因为作为银行方,希望企业尽量多使用其批准的额度,而不是长期闲置额度。如果银行发现企业长时间不使用额度,会主动地联系企业调查不使用额度的原因,这对企业来说是相当有利的,企业可以趁机提出降低利息的要求。如果企业总是满打满算地使用融资额度,反馈给银行的是一种企业资金相当紧张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急需增加融资,银行往往会趁机提高利率迫使企业被动地、无条件地去接受。所以制订一个适度宽松的融资额度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谈判的筹码。

2.3选择实用而灵活的债务融资方式

香港不同的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融资方式叫法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最常用的方式有现金贷款、开具信用证或备用信用证、供应商发票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库存商品融资等。融资方式的选择,一方面要配合供应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银行对融资方式的使用设置的条件。比如,企业取得港资银行5000万美元的融资额度,其中规定用于供应商发票融资的额度最多可使用3000万美元,同时此额度不得用于与关联单位的贸易往来结算。有了这样的条件限制,如果企业与关联单位的贸易结算实际可安排使用的额度只有2000万美元,而且只能采用供应商发票融资以外的方式。所以在与银行谈判额度使用条件时,设置的限制越少,就能越灵活地使用额度。同时在与供应商谈判合同条款时,也要充分考虑额度的使用的限制条件,采用比较合适的结算方式,以免出现有额度无法使用耽误货款结算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发生。

2.4充分考虑债务融资的成本

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支出、额度使用费和办理融资事项所支付的手续费等。香港融资市场的利率,不受政府的调控,完全的市场化。COF(COST OF FUND) 越来越多地成为银行制订每天利率水平的基准,有逐渐取代LIBOR(伦敦同业拆息)的趋势。企业同一天从不同银行取得的融资利率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利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和借入利率的水平,它的走势反映整个资金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状况以及银行在信用评级上对它的影响,如果市场资金紧张,则同业拆息会走高,否则会回落,利率随市场走势而每日调整。所以在安排额度使用前,要多询价,多对比,才能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在融资手续费方面,企业借款和还款都要支付手续费,但收费费率的高低可以通过谈判来降低,视乎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2.5关注国际大经济环境对融资市场的影响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地缘政治事件的反映相当敏感,银行方面出于对风险的防控所做出的应对措施直接影响企业融资计划的实施。比如去年欧债危机爆发,首先是法资银行收紧银根,停止审批新增额度,对原有额度也限制使用,其他银行跟随其后对额度的使用做出了限制。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与伊朗企业间的贸易往来收款、付款都会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收紧银根,最直接受影响的中资银行就会采取提高利率、限制额度使用、提早还贷等措施来应对。所以在港中资企业要特别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的策略,规避融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徐敏.当前企业如何筹划资金[J].管理观察,2011,(24):159-160.

[2] 陈方平.关于负债融资风险控制的探讨[J].苏盐科技,2007,(3):42-43.

[3] 曲展.关于企业融资管理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5):75-76.

[4] 孙惠颖.新企业融资准则下企业融资管理[J].财经界(学术),2010,(7):134-135.

[5] 陈万灵,唐曦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J].港澳台金融,2012,(12):70-73.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篇7

一、企业债务重组的概念

1. 债务重组的含义

根据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债务重组的含义是指当债务人在财务上发生了困难, 并且持续经营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此时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进行协商达成一定的协议, 或是通过法院的渠道作出公正的裁定, 做出一定的让步, 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尽量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 从而减轻债务人负债的担子, 帮助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度过经济难关。

债务重组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帮助债务人减轻债务负担、解决财务困难、避免企业破产, 使其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因此, 债务重组在实施前必须对债务人经营的企业在未来发展的潜力进行判断与评估, 如果确实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可以预期到其在未来市场上的机会, 那么便可以对其实施债务重组, 否则债务重组的实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2. 债务重组的准则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债务重组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首先, 债务人的企业目前仍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 只是经营出现了一定的财务困难, 还没有达到经营不下去、已经濒临倒闭的地步, 但如果是在没有债务负担的情况下, 出现了经营困难甚至是已经丧失了经营的能力, 那企业只能做好破产清算。其次, 实施债务重组必须是债务人确实发生了财务困难, 并无力按期偿还所负债务, 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了财务的窘境。最后一个准则是需要债权人同意做出让步, 只有得到债权人的同意才能实施债务重组, 因为按照法律和双方签订的、受法律保护的合同规定, 当债务人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利要求企业破产进行债务清算。如果债权人不愿意让步, 那企业也只能依照法律和合同, 实施破产清算。

这三个准则是为了债务重组得以更好的实施和发挥作用, 是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利益的一种保护, 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债务重组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准确的财务困难标准

在2001年颁发的债务重组准则当中, 由于将“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给去掉了, 所以对财务困难标准的界定也就一直被搁置下来。直到2006年, 财务困难再次被作为债务重组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纳入债务重组的准则当中。但对于财务困难的界定, 债务重组准则当中仍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 如果财务困难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将会导致在实际的债务纠纷中很难把握财务困难的标准, 使得一些企业误以为法院的裁决或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是债务重组事项中的内容, 进而促使企业对债务重组出现错误的认识和滥用的情况。

(2) 对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不够完整

对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虽然大体上是比较合理的, 但对于实际的债务纠纷问题却还是显得有些不够完整。例如, 当前债务准则的第七条的规定, 对或有应付金额的债务人的债务处理的规定就不够完整, 因为债务人会此金额误认为预计的负债, 应该将其规定修改为如果将来在结算债务的日期内或有应付金额产生了, 就应该直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如果或有应付金额没有产生, 就应该把它算在结清债务的营业外收入内。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准则中对债权人的或有应收金额账务处理的规定也不够完整, 应该将其规定修改为或有应收金额等实际收到的钱款, 将其确认为营业外支出的减项,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债权人有收入但不进行账务处理, 减少管理人员因私吞钱财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3) 难以准确计量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的重新引入, 使得其成为了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一大亮点。使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就是合理估值技术的存在以及活跃资产交易市场的存在, 而获得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公平交易。如果活跃市场不存在, 就会导致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和选择折现率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即使可以通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另外, 由于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都不高, 且对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实际业务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经验, 以及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从而导致了获取到的公允价值实际并不公允, 产生的会计信息不但质量低下而且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4) 对信息的披露尚不完善

2006年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 将债务重组损益和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为当期收益, 以及对财务报告的附注所披露的内容所做的相关规定, 虽然这两项规定在企业对公允价值确认和债务重组利得总额的披露过程中, 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但目前此规定对信息的披露尚不够完善。有些企业对债务重组有关事项的披露比较模糊, 特别是在提及债务重组与另一方的当事人等关键性因素方面, 就显得格外不清楚, 披露的非常简略。

(5) 存在内部审计被忽视的现象

目前一些企业存在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和忽略内部审计存在的重要性现象, 这些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 也没有将审计相关岗位设置在财务部内, 使得债务重组事项的相关处理通常都是由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来决定, 长期以往, 便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工作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2. 债务问题分析

由于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市场内、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促使其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运营, 如果企业对资金的调配不合理, 将会很容易导致企业出现债务问题, 甚至是破产, 而债务问题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 只有对债务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 才能保证在债务问题发生时, 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开始分析, 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运行的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要结合结构的层次实现对企业的精细化治理。但是目前有些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从而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无法看清, 认识也不足, 导致企业的决策不够合理, 不仅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且容易促使企业出现财务困难的现象发生。企业的治理结构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 再加上行政过于严重的干预, 导致企业一些职位出现缺位的情况。

企业预算约束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资料显示按照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部分企业存在预算约束现象严重的情况, 这对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要想改善预算约束的现象, 首先就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 进而制定解决办法。同时政府受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 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不但没有达到弥补亏损的目的, 而且还导致了产业、行业等政策失去了竞争的能力, 并最终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造成企业的债务问题。

三、如何运用新会计准则解决债务重组问题

1. 以资产 (现金、非现金资产) 清偿债务

在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下, 以资产来清偿债务有两种形式, 一个是现金清偿, 一个是非现金清偿。

在现金清偿债务的情况下, 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新的会计准则也做了相关的规定,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实际支付金额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 并算在当期损益内。对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规定, 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所收到的现金和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损失部分, 同样也算在当期损益之内。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新会计准则规定, 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资产转让损益, 算入当期损益中。债务人应该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和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 并算在当期损益之内。

对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处理规定, 债权人应该按照所接收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将其记入账面当中, 对接收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间存在的差值应作为债务重组的损失部分。

2. 将债务转为资本

将债务转为资本的解决债务重组问题的方法, 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 对债权人的处理方法是应该把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当做是对债务人的投资, 股份的公允价值和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损益部分。

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对于债权人放弃债权而拥有的股份面值总额债务人应该把它当做是实际收入的资本, 实际收入资本和股份公允价值总额间的差值作为资本公积, 而股份公允价值的总额和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是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被算入当期损益内。

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 对债权人的处理是其应该把经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公允价值看作是债务重组后的债权的账面价值, 并且其与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损益。

而对债务人的处理规定是其应该把经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公允价值当做债务重组后的入账价值, 并且其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总额算进当期损益内。

4. 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

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在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下, 对债权人的处理规定是其应该用自身享有的股份的公允价值, 以及接收到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 然后再根据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清偿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规定是其应该依照次序对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债权人所持股份的公允价值对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 然后再根据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清偿债务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四、债务重组的意义

1. 债务重组的优点

债务重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债务人与债权人带来的影响。对债务人的影响表现在, 企业通过债务重组,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缓解债务人的财务困境, 为企业提供重新发展的机会。对债权人的影响表现在, 能够改变债权人的资产结构, 帮助其与债务人维护客户关系, 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回收债权。

2. 债务重组的重要性

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资金的不合理分配等, 而导致的企业出现周转资金短缺、难以长期维持经营、陷入财务的困境当中等债务问题,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如何帮助企业度过经济难关, 回归正常的经营道路, 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到最小, 债务重组在这方面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通过债务重组, 可以有效的改善资产的负债结构, 提高资产的质量, 降低市场风险, 帮助企业走出经济困境, 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维护了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 促进双方在债务问题上的友好解决。债务重组的运用对债权人资产的保护、权利的发挥以及企业得以继续经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对企业的发展不言而喻。

五、债务重组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 在一些问题上需要特别的注意, 例如对债务人出现财务困境真实性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债务重组所需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由于现有的债务重组准则对财务困难的界定比较模糊, 并缺乏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 因此企业在实施债务重组前应该请专业的财务专家制定一套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体系, 并向债权人出具财务困难鉴定报告, 以此证明企业确实出现了财务困难, 这样便能防止企业滥用债务重组准则。

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短期内的财务困境和资金周转紧张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特别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负债企业而言, 债务重组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但是对债务重组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要予以特别的注意, 因为现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能对债务事件的经济实质进行十分准确的反映, 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补充。

六、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变得激烈, 尤其是同行企业, 为了能够在市场上争得一定的发展空间, 彼此拼服务、拼质量、拼优惠等等, 并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自身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周转, 如果周转不当便会面临财务危机, 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本文章通过对债务重组各方面的分析, 对债务重组在企业解决财务困难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的反复强调, 以及对债务重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说明等, 能够让读者能够对债务重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而企业存在的大量负债和周转资金的不足, 使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企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 将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 进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文章通过对当前企业债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提出了运用新会计准则来解决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债务重组问题,解决方法,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倩倩.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304.

[2]刘鹏达.企业债务重组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02:198-200.

[3]杨守杰, 王立娜.债务重组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05:33-34.

[4]李雪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 2015, 06:94-95.

[5]吴晓鸥.企业债务问题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5, 05:138.

企业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篇8

(一) 债务重组的定义。下列情形不属于债务重组: (1) 债务人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按约定转为股权 (因为没有改变约定) ; (2) 债务人破产清算 (此时应按清算会计处理) ; (3) 债务人改组 (权利与义务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 (4) 债务人借新债偿旧债 (借新还旧时, 旧的债务已经被履约) 。

(二) 债务重组的方式

1、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转让其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方式。债务人通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现金、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现金清偿债务, 通常是指以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 如果以等量的现金偿还所欠债务, 则不属于债务重组。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 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的债务重组方式。但债务人根据转换协议, 将应付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资本的, 则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债务资本, 不能作为债务重组处理。

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减少债务本金、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等。

(三) 债务重组的原则。一般应遵循的程序是核销已经损失或无法收回的资产及损益账户上的借方余额, 对资产进行重估价, 以确定其对于企业的当前价值。确定企业在不继续融资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继续交易, 或者如果需要进行继续融资, 确定所需的金额、形式以及可提供融资的人士。企业按照需要注销债务的规模以及所需融资的金额, 确定合理的方式, 在为公司提供资金的各方间分散注销的影响。

(四) 债务重组的法律意义与属性

1、债务重组的法律意义。与同样具有消灭债权债务关系功能的破产程序相比, 债务重组体现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与协议的过程, 法律干预程度较低, 与破产程序的“法定准则”及“司法主导”两大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 债务重组既然是当事人之间的协商活动, 也应当贯彻、体现法律对缔约过程所要求的平等、自愿、互利诸原则, 以均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由于债务重组本身意味着债权人做出了让步, 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 这就更需要人们关注如何在这一协议过程中实现利益均衡的问题。

2、债务重组的法律属性。债务重组从本质而言, 是一项法律活动, 其是旨在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债权人与目标公司 (债务人) 之间原有债权债务合同关系的过程。例如, 以资产清偿方式进行的重组, 是债权人与目标公司变更债权、债务合同并依约履行的行为;以债权转股权方式的重组, 将债权人与目标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合同关系转变为股权投资关系;以修改债务条件方式进行的重组, 则是对债权人与目标公司原有合同项下权利义务的变更。至于在法院主持下达成的重组协议及其履行过程, 其法律属性更是毋庸置疑的;另外, 债权人与目标公司债务重组这一缔约过程的核心是双方间重新进行的债权、债务确认, 而该确认本身就体现着新的法律关系的产生。

二、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 债务重组准则中采用账面价值计价, 会产生负面效应

1、以账面价值计价, 会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可表现为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等。在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 很多情况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如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计价等。然而,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中, 如在判断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 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评价标准, 却采用不同标准, 导致不同债务重组条件下判断债权人对债务人重组的标准不同, 引起会计行为的不对称性。

2、采用账面价值会削弱债务重组会计的合理性。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理论, 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 折算到同一时点才具有可比性。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 准则把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直接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未把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当的折现, 导致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同时, 如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 企业所得税的存在, 使公允价值 (现值) 在企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产生一种税收转移效应, 即债权人承担了公允价值引入条件下理应由债务人承担的税负, 这显然具有不合理性。

3、采用账面价值使现行债务重组在实务操作中陷入窘境。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为例, 由于未采用公允价值对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进行适应的折现, 使相同的会计处理反映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情况, 其会计处理不能与性质不同的债务重组条件形成合理的对照关系, 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债务重组客观实际情况, 致使债务重组会计实务操作难以把握。

(二) 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存在困难。 (1)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对解决企业间债务的拖欠问题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这种“以物抵债”的方式, 对债务人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饮鸩止渴”, 使企业经营资金短缺, 愈加陷入困境;对债权人而言, 难以确认抵债资产的价值, 加长了货币的回笼期, 使企业蒙受损失。 (2) 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方式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可使债务人在不动用其生产经营资金的情况下, 减轻债务压力, 债权人可加强巩固与债务人企业的合作关系, 有利于开拓多元化经营格局, 拓宽投资渠道, 分享债务方企业的未来收益。但这种方式会使债权人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 给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3) 债权人企业未来收益的高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会计上难以确认和计量。

三、解决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建议

(一) 根据不同的债务重组方式采用比较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1、对债务重组伴随非货币性交易的事项 (包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债务转为资本) 。其会计处理存在两种观点:第一, 认为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是“一项任务”和“一个整体”, 是债权人免除若干债务的条件, 二者不可分割, 应当按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第二, 认为是“两项任务”, 债务重组后债务仍需偿还, 而资产置换是另一项业务, 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应当按照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笔者认为,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将其分为两项业务处理较妥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其实质是债务人将其非现金资产销售 (转让) , 收回现金后再偿还债务, 因此这部分收益应属于经营性损益, 但这部分损益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来实现的, 若将其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可能会以税金、分利等方式流出企业;若将其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也不符合经济业务的特征, 笔者认为应将这部分损益计入“递延损益”, 并分期转入以后各期。对于债务转入资本, 它属于资本交易, 按照国际惯例, 资本交易应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 不应在利润表中列示。

2、在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方式中, “将来应付金额”不应包含债务重组日至债务重组清偿日应支付的利息。因为, 修改债务条件, 意味着双方变更了原有的合同关系, 确立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未来利息是在新合同续存期内债务人的预计支出或债权人的预计收益。实务中, 企业的利息收支, 一般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入相应的会计期间, 未来利息支出计入重组日新债务的账面价值中, 不符合利息费用的核算惯例, 同时也减少了重组收益, 且以后支付时直接冲减债务的账面价值而不增加财务费用, 这样不能真实地反映债务人的筹资成本。因此, 如果把未来利息计入“将来应付金额”, 一方面会使债务人少计债务重组所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其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因债务人自重组日至债务清偿日占用此部分资金应发生的财务费用。

(二) 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在会计界和财务界内都普遍提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32 号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就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在一次公平的交易中, 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对于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面对不断发展的科技进步, 面对诸如知识经济、金融衍生、人力资本工具等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 只有公允价值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的时点 (或时期) 各项会计要素的实际价值, 为正确评价和预测企业当前或未来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至企业内在的价值, 从而提供相关而有用的信息。虽然账面价值计价比较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状况, 在一定时期内可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但账面价值只能告诉人们在取得资产或形成债务时所花费的成本, 却不代表其本身价值。有时, 采用账面价值一方面无法避免企业间 (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 的舞弊行为,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另一方面则为希望通过正常债务重组、盘活企业资产、扩大规模的企业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因此, 账面价值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暂时性的计量基础。在可计量性条件制约下, 资产或债务的价值应体现在其预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上。并且, 如果债权人在获得多项非现金资产时, 为了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公允价值非常重要。因此, 债务重组计价基础应尽快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公允价值。并且, 从发展趋势看,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深入和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广泛引入提供了合理的保证。

(三) 关于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首先, 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问题, 应视为正常业务, 不应列入“营业外支出”的项目中;其次, 从所得税方面, 税法可以相应的规定债务重组损失在税前不得抵扣,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这样可以避免债权人利用债务重组转移其税前利润, 逃缴所得税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起到弥补因债务人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免交所得税、国家税收减少的作用。另外, 我们可以将债务重组损失视作为坏账损失的提前确认, 因为两者存在可转换性, 而且采用的是相同的核算方式,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对于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发生的债务重组收益, 首先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应一次性的计入当期, 而应由受益的若干个会计期间来分担。而对于所得税方面, 税法可相应增加规定, 以帮助债务人渡过难关, 可以相应规定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和国库券利息收入一样, 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免交所得税, 这样就可以解决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四) 债务重组损益在报表中的披露。我国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 需要债权人和债务人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债务重组损失总额或债务重组收益总额。但会计准则并未对债务重组损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如何披露做出规定。

由于债务重组不是企业的经营活动, 我国会计准则将债务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收益列作营业外收入, 而将债权人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列作营业外支出, 这样都记入当期损益。但债务重组损益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现金的流入流出, 因而对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如果不把债务重组收益和债务重组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将会导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建议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 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 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

(五) 加速我国抵押担保体系建立, 促进债务重组问题的解决。我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债务问题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 单纯依靠企业变现资产、职工集资以及债转股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 加快我国抵押担保体系建立, 从国有股权转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委托给中小企业担保中心, 按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并以此作为担保资金用于国企回购债权是促进我国国有企业重组债务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

四、结论

盈余管理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 篇9

债务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行为, 债务期限则是债务契约的重要内容, 并规范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债务期限越长, 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 风险就越大。传统的财务学领域对企业资本结构, 以及债务期限的研究主要从企业特征出发, 强调企业应选择与其自身发展战略一致的或者保证其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债务契约。债务契约备有借款人在契约期间必须遵守一些保护性条款, 以保证贷款人能到期顺利收回本金和利息。根据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提出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债务契约假设, 当公司出现违约的可能或者已经实际产生违约时, 经理人员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当期净收益, 最终降低公司技术性违约的概率, 减少违约成本,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 本文选取了2001-2005年在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共4 551个) 为样本,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弱于非国有企业, 而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却表明国有企业更易于取得长期借款。这是否就意味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公司业绩良好, 更容易取得银行的信任呢?大量学者 (林毅夫, 2004;巴曙松, 2005;田利辉, 2005) 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共同国家所有产权, 使得国有银行在事前出于某些政治性的目的而对国有企业发放政治性贷款, 而且当该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亏损时, 政府倾向于要求银行放弃预算硬约束下对企业的惩戒, 反而继续给与其贷款,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以及支付员工工资, 即事后存在着预算软约束。

基于这样的分析, 在银行公有和企业国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下, 作为一种替代机制, 政府干预降低了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 减少了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也说明了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银行在给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 较少地关注国有企业的会计指标, 会计信息在这样的债务契约中并不能起到信号显示的作用。

二、 文献回顾

(一) 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资本结构及其决定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从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 提出资本结构无关理论以来, 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 并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得到不断深化。现有的理论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特征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又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例如Barclay 和Smith (1995) 、Guedes和Opler (1996) 、Stohs和Mauer (1996) 以及Barclay, Marx 和Smith (2003) 等学者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规模、成长性、资产结构以及风险等级等等都对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学术界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角度很全面, 但是多注重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也基本能解释现实情况, 没有学者将盈余管理的影响引入理论模型中, 如果上市公司在会计上采用积极的盈余管理手段, 企业业绩是受操纵的, 显然会影响回归结果的解释能力。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每年有大量的重组活动, 尤其在年末会使用报表重组的方式, 采用积极的盈余管理手段粉饰会计报表。因此,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基础上, 引入盈余管理作为解释变量以期对债务期限结构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制度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方面, Rajan 和Zingales (1995) 以七个发达国家3 000多家公众公司为样本, 考察了公司的有形资产、成长性、规模和盈利能力对这些国家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这些基于美国公司的研究而确定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虽然也同样影响其他国家公司的资本结构, 但各国的制度因素却影响着他们背后的理论基础。Demirguc-Kunt 和Maksimovic (1999) 的研究表明, 在剔除企业内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好的国家, 企业长期债务比例更高, 同时发现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资助将有助于这类行业获得较多的长期贷款。Fan (2006) 考察了税收体制和腐败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孙铮等 (2005) 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研究表明, 市场化程度越低, 公司可以通过向政府寻租, 寻求政府“隐形担保”, 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

(二) 债务契约中盈余管理的动机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提出了实证会计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其中债务契约假设就是指为了减少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 债权人会在契约中约定一些保护性条款。例如保持一定标准的权益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及所有者权益等, 这样当公司即将违约或者实际已经违约的时候, 经理人员就可能为了降低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而进行盈余管理。Sweeney (1995) 对由于借款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他选择了一些已经违约的企业作为样本, 发现样本中的企业相对应控制样本, 的确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 并且还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的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收益的新会计准则。Defond and Jiambalvo (1994) 同样对1985-1988年间违约的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做了研究, 发现企业往往在违约年度之前, 利用操控性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净收益, 而在发生违约的年份却较少的进行此类盈余管理。

三、 理论分析、制度背景和研究假说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指出, 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 并且债权人和股东之间面临着非对称收益, 当企业经营好时, 债权人仅能得到本金和利息, 而不能获得额外收益;但是, 当债务人资不抵债的时候, 债权人却要承担不能收回投资的损失。所以, 为了防止债务人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如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 增加举债规模, 以及使营运资本或股东权益降低到一定水平等一系列损害债权人贷款安全性的行为, 债权人会在债务契约中事先约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保持一定标准的权益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及所有者权益等, 而这些指标都要运用到会计信息, Mohrman (1996) 通过对228个债务契约的考察发现, 其中有76%的合同使用了会计数据条款, 这说明会计指标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间接监督的重要方式。所以, 债务人就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对于短期债务融资, 银行能及时经常地获得贷款企业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银行进行更加紧密的监督和控制 (Diamond, 1984) , 这样企业为了短期债务的盈余管理动机就会小很多。所以, 本文仅仅考察盈余管理对长期债务的影响。一方面, 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用会计数据表示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就越强, 企业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另一方面, 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R.Ball, L. Shivakumar, 2005) , 银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就越不信任, 更不愿意贷长期款项给企业。所以, 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竞争性假说:

H1a: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体现偿债能力越强, 越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H1b: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越不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当债务人 (国有企业) 和债权人 (银行) 的产权都是公有的情况下, 可能就会存在一种机制来替代企业为了履行债务契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减少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成本, 这种机制就是声誉机制。孙铮等 (2005) 指出债务人的声誉会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 银行更愿意相信其有能力履行契约, 从而这类企业与银行间的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就相对低;而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 若能从其他地方获得担保或者“借得”声誉, 将起到与企业自身拥有声誉相同的作用。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声誉机制——“政治关系”。

巴曙松等 (2005) 指出从1998年至今, 银行体系进行了垂直化的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政企分开的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给亏损企业直接注入资金的情况大量减少, 但是通过国家控制的银行进行间接资金扶持的案例普遍存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进行, 这些银行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控股或通过国有企业间接控股, 因此这些银行是政府的金融工具, 从而银行家的理性行为必然以服从政府利益为要务。我国的国有银行不必担心自身的破产清算, 也就不会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意愿相对抗。在这样的产权机制安排下, 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很容易获得政府的救济, 而且在违反债务契约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受到银行的制约, 即存在着预算软约束 (Kornai, 2003;林毅夫等, 2004) 。由此, 银行在给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 就不会实实在在地去审查该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就不会太过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 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就大大减弱。

尽管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脱胎于乡镇企业或由国有企业民营化而来, 但是又与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特殊关系, 他们也有着获得政府援助的可能性。然而, 如田利辉 (2005) 指出的, 这种现象更多的是个例。一般的民营企业没有获得政府援助的预期。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与政府控制下的银行的关系较之民营企业更为密切, 因此提出第二个假说:

H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在长期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显著。

四、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上海万得资讯有限公司开发的WIND数据库, 选取了2001-2005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2001年作为研究期间的起点, 是因为2001年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这导致该年前后企业实施的会计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为了避免不同会计准则和制度下会计指标的差异对本文结论的可能影响, 本文选择新准则实施的2001年为研究起点。

众多的研究 (杜兴强、温日光, 2007;朱雪丽, 2005) 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 (1) 首次公开发行 (IPO) ; (2) 保全配股资格和避免特别处理 (ST、*ST) 或终止上市; (3) 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 (4) 避税动机。为了大致排除基于非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 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剔除: (1) 金融类公司; (2) IPO后少于1年的公司; (3) ST、*ST公司; (4) 最近三年平均ROE在6%-7%之间的公司Dechow et al. (1995) 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证明了经修正的Jones Model对于预防盈余管理的出现和测试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非常有力, 且修正的Jones Model明确将经济环境的变化引入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 避免了可操作性应计利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带来的误差。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公司重组、购并活动频繁, 故而假设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时间序列的性质不变是不合理的, 故本文计算了2001-2005年每年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修正的Jones Model表述如下:

undefined

其中TACCi, t=公司i在t年度内应计利润总额;NEi, t=公司i在t年度的净利润;CFOi, t=公司i在t年度的经营性净现金流;TAi, t-1=公司i在t-1年度内的总资产;ΔREVi, t=公司i在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RECt=公司i在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i, t=公司i在t年度内的固定资产原值;εi, t=残差值, 即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EM) 。

3. 控制变量。

(1) 盈利能力。

Ross (1977) 认为资本结构是公司价值的信号, 而银行也更愿意向高盈利的公司提供贷款, 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 盈利能力越强, 公司能获得的长期负债更多。Myers and Majluf (1984) 在提出优序融资理论时认为, 公司会优先选择未分配利润作为投资的资金来源,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债券和股票融资。因此, 盈利性高的企业债务比率越低, 债务期限越短。本文以息税前利润 (EBIT) 与总资产 (TA) 的比例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以ROA来表示。

(2) 公司规模。

Rajan and Zingales (1995) 认为公司规模是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公司规模大的企业透明度高、破产风险低、融资成本低, 故更容易取得贷款。国内学者陆正飞和辛宇 (1998) 认为, 规模大的企业信用能力强, 预期破产成本低, 可以比小企业更多地负债。本文以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 以SIZE表示。

(3) 公司成长性。

一些理论研究认为成长性高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企业如果受股东的控制, 根据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非对称现象, 这样可能会侵蚀债权人利益。当债权人正确预期到这点时, 就会要求更高的借款利息, 而且成长性好的企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 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就会加大破产成本。Titman and Wessels (1988) 的经验证据表明, 公司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成负相关关系。从另一角度看, 这种资产的可塑性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代理成本, 高负债会增加经理人员的压力, 所以股东可能会要求加大负债以使经理人员受到债权人更多的监督, 缓解“自由现金流量问题”。本文以销售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 以GROWTH表示。

(4) 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越多, 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就越多, 则企业的信用度越高, 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长期负债。Mackie-mason (1990) 、Smith and Watts (1992) 的研究结果都显示, 可抵押性与债务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本文以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资产结构, 以AS表示。

(5) 公司性质。

La Porta等 (2002) 发现政府是大多数国家银行的控股股东, 国有银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所以, 如果企业性质是国有企业, 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顾乃康、杨涛 (2004)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对负债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以公司的最终控制人特征衡量公司的性质, 如果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为1, 否则取0。以Natu表示。

(6) 负债比率。

一方面, 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还款风险较低, 银行更愿意提供长期借款;另一方面, 如果公司权益性长期资本比较充裕, 则对短期资金的需要可能大于长期资金, 此时资产负债率越低, 企业长期借款比重则可能越低。本文以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负债比率, 以LEV表示。

(7) 年度哑变量。

用来控制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了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 因此共4个年度哑变量。

(8) 行业哑变量。

用来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 按照证监会的分类标准 (以大类为准) , 共有13个行业, 剔除金融业后, 模型中共11个行业哑变量。本文的检验模型如下:

undefined

五、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表2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长期负债率比较低, LD1平均只有14%左右, LD2平均只有22%左右;在我国,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 均值达到0.06, 即总资产的6%为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而最大值达到1.44;另外, 从样本中可以观测到, 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大于1的公司的长期负债率也非常高, 最低也有60%, 最高则达到93%, 可见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相当强;上市公司中约有70%的公司属于国有性质;其他的控制变量的指标都与其他学者的统计结果保持了一致, 是合理的。

(二)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检查自变量之间是否高度相关而引起的多重共性线问题, 作者检验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 各个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低, 最高的也就-0.25, 因此在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对于控制变量, 都能符合以前的实证检验结果: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 (Fan, 2006;孙铮等, 2005) ;公司盈利性越好, 公司规模越大, 就向外界传达了公司价值的信号, 银行更容易相信企业的实力, 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成长性越好的公司, 因为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发生冲突, 且这类公司大多为新兴产业, 破产成本高, 故不易借到长期款项;固定资产比重越高, 公司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就越多, 就越易借到长期款项。资产负债率越低, 可能企业长期权益资本充裕, 需要更多地借短期借款, 此时企业更少地借长期借款。故资产负债率越低, 长期借款越少。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4是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和公司性质交叉项对不同指标衡量的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回归结果, 使用的是2001-2005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共有4 551个观测值。表4中第二、三列的因变量为公司的长期负债与总负债的比率, 第四、五列的因变量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及长期负债之和的比率。

注:所有变量的定义同表1, 括号内的数字为p值;*、**、***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除了回归方程 (1) 的EM不显著之外 (但其符号仍然为正) , 其他回归方程的EM都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的长期债务期限结构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在我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务契约中, 企业为获得银行的贷款, 普遍进行了大量的盈余管理, 经理人员倾向于将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相关的会计指标操纵得更高, 使得银行相信其有到期偿还的能力, 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长期借款。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体现偿债能力越强, 越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从而支持了假说H1a。

表4中回归方程 (2) 和 (4) 分别是在 (1) 、 (3) 的基础上加上了盈余管理和公司性质的交叉项。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在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变得不显著, 而且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与长期负债成负相关关系。所以,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共同的公有产权制度安排, 使得国有银行出于政治性的目的向国有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在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时存在预算软约束, 不仅不会有预算硬约束下的惩罚, 反而可能继续向亏损企业注资, 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发放或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这样的“政治关系”就作为一种替代机制, 减少了非国有企业为了履行债务契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成本。至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与长期负债的关系为负, 因为结果显示不显著, 则不多予以关注。这就支持了假说2, 即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在长期负债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显著。

在以上的结论基础上, 本文发现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对长期债务契约的影响程度为β1+β3, 此时则会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非国有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长期借款, 为了获得长期借款, 企业进行了极强的盈余管理。在控制变量中, 关于公司性质, 除了方程 (1) 之外, 其他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表明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公司的盈利性与长期负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从而支持了Ross的资本结构信号显示理论, 公司盈利性越好, 越能获得银行的信任, 越容易获得长期负债。公司规模与长期负债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支持了Rajan and Zingales的结论, 公司规模越大, 透明度越高、破产风险低、融资成本低, 故更容易取得长期贷款。在本文的回归中, 成长性并没显示出与长期负债的显著关系。资产结构和资产负债率都与长期负债显著正相关, 显著性水平都达到1%。这说明固定资产比重越大, 可抵押的资产就越充足, 越有偿还能力, 故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还款风险较低, 银行更愿意提供长期借款。

六、 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出发, 考虑了盈余管理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以及债权人和公司股东的非对称收益, 债权人必须在债务契约中约定一定的保护性条款以防止债务人作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经营管理行为来, 这些保护性条款大多以会计指标来衡量。对于债务人来说, 为了减少违约的概率或者降低违约成本, 就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以达到债权人的契约要求。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假说, 即公司盈余管理越多, 公司越容易获得长期负债。基于中国的转型经济特征, 在渐进式的改革中, 现存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公有产权共有,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发放政治性贷款, 并存在预算软约束, 这就导致国有企业没有必要为了借款而发生盈余管理相关的成本, 因为此时已经有“政治关系”作为替代机制。这也说明了在国有企业与银行贷款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信号显示功能已大大减弱。

本文的贡献在于进一步论证了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 文章通过修正的Jones model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并将盈余管理作为定性变量引入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 从新的角度诠释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另外, 通过国有企业债务契约中盈余管理动机减弱, 推导出国有银行在贷款给国有企业过程中很少注重会计信息的信号显示功能, 进而支持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政治关系”这样一种替代机制。本文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1.运用修正的Jones model来计量盈余管理,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Jones model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衡量可操纵的应计利润时有一定的测量误差, 并不能很精确地度量可操纵应计利润, 因此之后出现了DD模型 (Dechow and Dichev) 等;另一方面, 修正的Jones model在中国的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基于中国的大量关联方交易的存在, 可能基于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的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由于无法合理确认关联方交易的水平, 以及考虑到计算的简便性, 本文采取了修正的Jones model。

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次序实证分析 篇10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梅耶斯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 即面临融资时, 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 然后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票融资。而对于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即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的融资次序问题, 一般认为通过银行、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进行融资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存在比较优势, 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和监督控制方面都要比资本市场上分散的债券持有人有效;而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时, 发行债券融资所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要小得多, 因而更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对于同是通过金融中介的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方式, 比较而言, 融资租赁的优势更大。因为现代租赁能够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介入经营的程度较银行深, 因此对承租企业更了解;其项目决策主要注重项目的长期现金流量是否可靠、充足;由于租赁物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限内不发生转移, 本身具有担保的作用, 因此对项目的担保要求不高;租赁公司可以通过分成租赁、回租等方式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 与上市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因此, 租赁和银行贷款相比较,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本比较低。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融资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要比通过资本市场的企业债券融资有优势, 并且融资租赁比银行贷款在降低不对称信息成本上更具优势。即债务融资次序是融资租赁、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如果信息不对称程度低, 可以优先选择企业债券。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结构来看, 银行贷款处于绝对优势, 债券融资和租赁融资都不多见。

笔者选取了我国100家上市公司 (沪市50家, 深市50家) 采用债务融资数据的资料。相关数据取自2005年年报数据, 资产、应付债券取自资产负债表, 借款所收到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取自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有关数据。由于这100家公司中融资租赁费用均为零, 分析债务融资次序时暂不考虑。

(二) 模型建立本文采用Myers模型分析。

(1) 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公式为:DEFt=DIVt+Xt+△Wt+Rt-Ct (1)

其中DEFt为现金流赤字, 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 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 Xt为资本性支出, △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 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Dit=a+bpoDEFit+eit (2)

当DEFit等于正值时, △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 为公司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po=1, 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 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 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po=0, 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 模型修正。参考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企业的债务融资的偏好次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不采用融资租赁, 因此主要利用融资优序模型分析我国企业对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偏好。公式1中有关数据取自公司财务报表数据, 由于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与美国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完全一致, 所以计算有关变量时需要按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项目的特点进行调整。X:资本性支出, 即:新增长期资产+新增固定资产+新增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 (新增数=年末数-年初数) ;△Wt:营运资本净增长, 即:年末营运资本-年初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在运用公式2时, △Dit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的数量的变动, 将有关数据代入后, 可以分别得出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相比的偏好, 然后比较bpo的大小, 即可比较企业对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偏好程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 按照Myers融资优序模型的假定, 正的DEF表明公司内部现金流缺乏, 需要从外部融资;负的DEF表明公司内部现金流多余。现金流多余的企业, 对外部融资的需求就不会很大, 因此为了减小负的DEF对融资优序模型检验的影响, 可以将

三、实证分析

(一) 债务融资次序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在这100家样本公司中, 仅采用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有78家, 仅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的有1家, 两种融资方式均采用的有7家, 两种融资方式均未采用的有14家。从样本公司债务融资的平均水平来看, 发行债券融资额占企业总资产比重为0.66%, 向银行贷款数额占企业总资产比重为23.65%。上述计算的平均水平存在局限性, 因为有很多企业未采用债券融资, 可能会影响两者的平均水平。因此对同时采用债券和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比较, 发行债券融资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为6.19%, 向银行贷款数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为29.4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次序大体上是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融资租赁。

(二) 模型分析根据沪市A股 (859只) 与深市A股 (631只) 公布的企业报表 (时间区间为2004年与2005年) , 符合要求的有43家上市公司。

根据公式2, 将现金赤字流作为自变量X, 银行贷款融资增量Y1和企业债券融资增量Y2作为因变量。在43个样本中, 分别剔除债券融资变动为0的企业和现金赤字流的企业, 最终得到24家公司样本。根据这24个样本的有关数据, 用计量软件EVIEWS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建立模型。EVIEWS输出的结果如 (表1) 与 (表2) :

得出的模型虽然拟合程度不是很高, 但是主要分析Y1、Y2对X变动的反应程度, 系数均能通过t检验。X的系数是bpo, bpo越接近于1, 表明该种债务融资方式与股权融资比较, 越偏向于该种债务融资方式。因此从公式3可以看出, 银行贷款和股权方式相比较, 我国企业比较偏好于股权融资, 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股权融资偏好。从公式4看出企业债券和股权融资相比较, 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而比较这两个方程式, 银行贷款的系数相对企业债券的系数大, 说明企业在这两种方式中比较偏好银行贷款。这和直观观察到的结果相一致, 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债务融资的现有次序是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融资租赁。

四、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 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分析

债券融资和同是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融资相比, 我国企业有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与债务必须按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比, 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对上市公司来讲, 普遍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 但却感受不到股权资本成本的压力, 容易产生“免费”资本的幻觉, 从而将股权融资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融资方式, 偏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同是债务融资的银行贷款相比, 我国企业偏重于银行贷款。一方面, 考虑到发行因素, 发行债券要比贷款多承担20%左右的利息负担, 同时由于我国银企关系尚未实现真正转变, 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论是借款还是还款条件上的软约束均远远低于发行债券直接面对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 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比发行债券小得多, 因而企业首先充分利用股权进行融资, 在不能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银行贷款融资, 限制了企业债券的有效供给。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 企业经营者在对债务融资方式进行选择时, 会以最大化自身效益为目标, 而不是最大化企业价值, 因此即使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对企业发展更为有利, 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经营者还是倾向于争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债券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 为了规范企业行为, 政府采取一些手段对企业债券市场加以干预, 但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较为落后,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市场环境也不成熟, 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导致了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压抑了企业债券的实际供给, 这也是很多企业在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没法选择发行债券的原因。

(二) 企业融资租赁现状分析

目前融资租赁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融资手段在国内金融市场所占比例非常小, 尚未形成规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对融资租赁认识不够。由于我国至今缺乏对整个租赁行业的统一管理, 造成了对租赁融资方式的宣传严重滞后;由于资金等问题的制约, 租赁公司也没有主动面向社会宣传租赁融资的基本内容, 更没有利用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租赁融资推向市场。可以说, 社会对租赁的认知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使是政府相关部门或业主主体本身也未透彻了解。一方面, 政府没有正确或是适时扶持该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出租人和承租人对该业务的使用没有发挥租赁融资应有的效果。这些都阻碍了租赁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二是政府制度供给缺位。美国租赁行业的成长和成熟与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而我国政府缺乏必要的制度供给。我国政府在1999年以前对租赁业的制度供给过少。由于一直视租赁公司为银行的转贷部门, 所以对其管理等同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而未将其作为特定机构给予扶持, 限制了租赁融资方式的发展。另外, 我国融资租赁未能享受很优惠的利率, 使得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率较高, 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三是我国租赁市场不发达。具体表现在: (1) 融资租赁公司机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资质不足, 将筹到的短期资金大量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和期货, 当宏观经济收紧、融资渠道受到限制之后, 这些机构资产状况迅速恶化, 不少地方出现挤兑风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大量的生产厂商希望加入该行业却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我国现有的由国家内贸局主管的、附属于制造厂商的经营性租赁公司只能经营传统的经营性租赁业务, 不允许经营融资租赁业务, 但这些公司拥有大量的设备优势, 从推销产品角度, 迫切希望能转变经营方式从事融资租赁业务, 以便利用租赁融资的优势和功能安全收回资金。 (2) 租赁公司资金缺乏, 资本成本上升。我国租赁公司目前的资金来源情况不是很乐观。按照现行规定, 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范围十分狭窄, 虽然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允许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和股票融资, 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规定, 通过这种方式融资的租赁公司寥寥无几, 大多依靠吸收少量信托、委托存款和银行贷款, 且数额有限, 并以短期资金居多。而融资租赁业务主要用于设备购置、技术改造、高新科技开发转化等项目的资金需要, 一般需要的年限比较长, 属于中长期性质的融资。这样的资金来源势必造成租赁公司资金成本提高, 为保证合理收益, 租赁公司也不得不提高租金标准, 企业融资成本相对提高, 减弱了租赁融资方式的优势。 (3) 租赁融资业务形式单一、落后。多年来我国的租赁融资形式一直以简单的直接融资租赁为主。这种租赁融资方式的特点是租金固定、租期固定、筹资渠道固定且租期较短。这就增加了承租人的负担, 承租人和出租人承担了较大的利率、汇率风险。另外, 由于出租人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适应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创新, 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设备的优势并不明显, 这大大削弱了融资租赁的吸引力。近年来, 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也开始尝试运用委托租赁、转租赁、出售回租、杠杆租赁、联合租赁等业务形式, 但相比已进入创新租赁时期的发达国家, 我国租赁融资业务形式十分落后, 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营。

(三) 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债务融资次序的分析, 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次序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债务融资不应局限于银行贷款,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债务融资方式, 使得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针对我国企业依赖于银行贷款、不重视债券融资的现状, 我们应从弱化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入手, 通过金融中介融资的方式达到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效果, 使得企业债务融资方式多样化, 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针对我国企业偏好银行贷款的现状, 虽然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均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作用, 且融资租赁更具优势, 但我国企业却较少采用租赁融资方式, 这与租赁的税收政策以及租赁市场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因此要促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的优化, 需要做好一些配套的工作, 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要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租赁市场, 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 结合各个债务融资方式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债务融资方式, 而不是单一的以银行贷款为主。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对于我国企业, 如果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应首先考虑通过金融中介进行融资, 然后再考虑发行债券, 而在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时, 符合条件的或者利用租赁有较大优势的, 应先考虑融资租赁。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企业, 应充分利用发行债券的优点, 然后再考虑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在能利用融资租赁的情况下尽量采用, 以减轻银行的负担, 防止单一的融资结构带来的危机。

摘要:基于信息不对称, 梅耶斯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 即企业融资时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票融资。本文探讨了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 即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的融资次序问题。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现状, 发现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次序是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融资租赁。依据理论债务融资次序, 分析了形成该种不同融资次序的原因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债务融资次序,优化

参考文献

[1]陈耿:《债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 《财贸研究》2003年第2期。

[2]何志刚:《信息不对称与我国公司债券融资发展》,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9期。

[3]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一个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分析》, 《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4]刘锡良、郭斌:《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 《经济学家》2004年第4期。

[5]杨兴全、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债务融资契约安排研究》, 《会计研究》2004年第7期。

[6]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 《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7]张业圳、胡日东:《道德风险与融资可能性及融资方式选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现状及建议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债务融资 金融生态 直接融资

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概况

对中小企业而言,发行债券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2014年,我国中小企业以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方式融资快速增加,累计实现融资1428亿元,年均增长126.6%。目前,在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小微企业扶持债四种形式,2011—2014年累计发行金额分别为43.8亿元、205.2亿元、1077.6亿元和101.5亿元,占比分别为3.1%、14.4%、75.4%和7.1%(见图1)。

(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特点分析

不同类型的债务融资工具虽然本质上都是为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特定种类中小企业群体融资难而发售的融资债券,但在融资方式、设计目标和主管部门等方面又存在显著区别。

中小企业集合债是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一项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也是我国较早推出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2009年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产品。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均是通过集合发债的方式,统一组织、增信、打包,解决单个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小、成本高等难题,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企业规模较小、募集资金用途限制较少、发行周期较短、采用注册制、地方政府可出资建立风险缓释基金等;而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企业规模较大、募集资金有固定用途、申请周期较长、采用审批制、可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发行。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2012年中国证监会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创新举措,指由证券公司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发行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产品。与其他债券类型相比,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优势在于:单体发行,无企业协调成本;对发行主体设置的发行条件较低,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硬性要求;实行备案制,审批速度较快;募集资金额度不限,没有净资产比例限制;资金用途灵活,没有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要求;增信方式灵活,可通过抵质押以及利用其他机构担保增信等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其采用私募发行方式,其劣势在于融资成本较高,一般高于其他企业债券;流动性较差,投资者群体有限;由于没有评级硬性规定,信用级别普遍较低。

小微企业扶持债又称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是2012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小微企业债务融资创新工具,该项债券通过引入政府信用,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体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主承销商以委托贷款形式向小微企业放贷,旨在引导地方融资平台从基建项目退出转而“批量化”支持小微企业。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小微企业扶持债以小微企业融资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地方政府信用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单体发行债券信用低、成本高的难题。但地方融资平台作为放贷“中介角色”承担着直接偿债责任,在地方融资平台普遍负债沉重的情况下,可能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此外,在如何合理确定委托贷款利率定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大连市利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状况及问题

2009—2014年,大连市总共发行了1期中小企业集合债5.15亿元和3笔中小企业私募债1.7亿元,累计实现中小企业债务融资6.85亿元。但总体上看,大连市对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利用尚不充分,债务融资规模较小,不仅多项债务融资工具处于空白,已有的债务融资工具也尚未形成发行的长效机制。制约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进程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现代融资观念不强。目前,大连市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截至2014年末,大连市银行业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余额为4542.5亿元,同比增速为6.5%,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余额仅为6.85亿元,占比仅为0.15%。中小企业普遍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直接融资的重要作用,对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嗅觉不够灵敏,把融资仅仅当成是单纯的取得资金的过程,未能用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融资决策,缺乏现代融资观念,市场运作意识不强。

二是协调成本较高。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融资需求具有“短、频、快”特点,对融资效率要求较高。而大连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不明显,规模小、数量少、集中度偏低,且缺少统一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需要集合发债的中小企业行业分散,协作能力差,协调成本高,筹备时间长,使得债券发行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积极性。

三是受融资规模的限制。小微企业扶持债的发行规模与地方融资平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息息相关,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融资规模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近几年大连市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发债规模较大,2012—2014年累计有5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281亿元,已接近净资产40%的红线,再无空间利用中小企业扶持债等债务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四是外部增信机制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债券的信用标识是取得市场认可的主要外部化特征,当外部金融环境和增信支持不够时,中小企业很难独立实现债务融资。大连市目前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引导、创业发展等各类基金,但在帮助企业实现债务融资方面尚没有专项债务融资风险缓释基金,外部增信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进程。

改进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现状的措施

(一)加强主体培育,建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长效机制

建议重点选择一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地方重点扶持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集中培育。按照重点推荐、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需求数据库及后备企业发行库,动态筛选优质企业,为扩大直接融资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支持。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合,为率先发展债务融资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示范效应带动市场主体形成直接融资习惯。

(二)提供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较弱,因此在发展债务融资期间对其进行政策支持是很必要的。政策支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发行企业所支付的审计、法律、评级、担保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二是对积极参与债券发行的担保机构给予风险准备金补助,支持担保机构、增信机构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服务;三是建立集合债务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形成专项基金、主承销商、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四位一体”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务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务出现风险的情况下提供一定比例补偿。

(三)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引导融资创新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形成资金洼地的前提,也是中小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政策宣传,提高中小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融资的认知度和积极性,提升其直接融资意愿;另一方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自律管理、自主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

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篇12

关键词:国有企业,债务重组

—、企业债务重组的概述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通常,将债务重组又称为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当债务人出现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自己与债务人达成一致的协议或者按照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进而解决债务纠纷的事项。

(二)债务重组的内容

1.通过资产来清偿企业债务。即指债务人通过转让其自身所拥有的资产给债权人的方式来清算偿还债务的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债务人通常情况下是支付低于所欠债务的账面价值的现金数额来清偿债务,换句话说,如果债务人使用与其自身账面价值相等额,甚至是高于账面价值的现金数量偿还债务,这种行为将不属于债务重组的合理范畴。

2.通过将债务转换为资本。指的是债务人依据合理合法的转换协议,债务人将其自身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转换成债权人在其企业中所持有的资本数额。这是一种全新的债务重组模式,最终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方式转换债务。但是,不适用于正常情况下的债转股情形。

3.通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企业债务本金、降低债务利率、免去企业应付未付的利息等。

4.组合以上的三种债务重组方式。将以上三种重组形式进行组合使用。

(三)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法律现状

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债务重组问题在我国足够有效的法律制约条款仍然不足,因此极度影响了市场运作机制有效的实施以及运行。对于目前我囯的企业产权重组有关方面的问题就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条款。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势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有益于最终国有企业的机制模式转换。不仅作为一种产业性质的变革具有制度性的转变价值,而且也是一种创新的结果体现。眼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产权重组来帮助企业解决暂时性的财务危机。对产权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并产生了如下的有利影响:提供了政策环境优势以及法律环境优势,最终达到使得产权重组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目的。

(四)债务重组的重要性

随着全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蓬勃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全球范围内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推动,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使得企业中的很多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比如: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因素,其次很多隐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债务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有可能不能按时偿还债务,从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出现。本文所提出的债务重组,一定程度上不能对债务过多的企业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对一些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企业有较大程度上的作用。同时对于那些自身盈利能力很强而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债务重组也能作为一种自身的战略提升。所以对于适用于债务重组的企业来说,它能够最大程度上给予帮助,让企业渡过危机,有效缓解企业压力。

二、企业综合策略选择

(一)企业选择债务重组的策略依据

1.经营困难

当企业在债务期限内无法偿还债务时,企业一般有两种方法来解决债务问题:第一种即首选的方案是修改企业自身的债务条件,使得债务人不需要进行破产清算,同时挽救自身的债务危机,另一方面,又使得债权人能够有机会收回应收账款,也就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减少财务损失的同时挽救企业危机,最后也有可能会导致双方的收益。债务重组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创造一种新的生机,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种新的可能,是企业在出现财务困难时的首选。另一种是利用法律手段实行的,即由债务人进行破产申请,通过破产的方式,债务人的资产得以变现,可以以此来清偿债务。但是,因为破产程序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所以当债务企业本身存在的债务数量过多同时其资产的变现能力又相对薄弱时,债权人的债权及时收回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结果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2.战略提升

一些企业为了改进自身原有的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和比例关系,降低企业现有的风险程度,往往选择资产和债务重组,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作为自身的一种战略提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升资产的价值,优化公司自身的产业结构比例,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二)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债务重组根据在实际操作中与原理有所不同,大概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准则缺乏精准界定。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表明,当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要视情况而定,而没有一个精确数额的界定,这给企业的实施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存在国有资产的私有化,针对一些因为出现了财务困难而选择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其重组过程还存在很大缺陷。比如有些企业不断地利用债务重组的方式,来从中获取不正当的收入,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损坏到国家的权益,还存在使国有财产流失的危险,这样一来,企业不断将国有财产流入囊中,导致属于国家的财产私有化,这损坏了国家利益也是违法行为。根据上面所说的情况,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债务重组的制度。当进行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时候,企业双方都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严格的规范制度不仅能有效解决债务人财产困难,同时也可以帮助债权人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更体现了对国家的利益的最大化保障。

第三,产权重组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国家的宏观性指导,这一情况必然会导致很多的企业负面后果,更加不利于企业内部政策的形成与实施,这也一定会导致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内的产权重组面临着更高的难度,换句话说,也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了资产充足的效率,远远达不到现代社会对于高效率的要求水平。其次是,主体结构不合理的产权重组交易的存在,必然也会导致一种错乱的供求市场状况,造成供给与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悬殊。通过这些,我们发现,对于那些大型的企业来说,要求他们将自身有效的资产进行大范围的以及有计划性的流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使得产权市场向平衡方向发展的前提保证,也是目前大部分企业中存在的产权问题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

三、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未来的发展策略

作为企业自身而言都是为了达到自己预想的财务作用而选择进行债务重组的,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活动中更是这样的体现出来。而这种财务作用更多的是指企业希望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创造企业品牌价值,一方面增加利润,另一方面摆脱困境。这对于债务人而言是一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最好实现方式。

但是,从现有的情况分析来看,处于这样的金融环境中,债务重组一方面的确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企业腾飞机遇,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竞争压力。同时也给国家的重组法制化进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了避免一些企业在出现财务状况与困难时,因为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而拒绝进行债务重组,国家不得不更加迅速的推行出行之有效的全国性重组政策。当前,在会计处理中针对债务重组巳经全体实行了公允价值法计量,釆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代替了债务重组中原有的对债权的账目价值计量的方法,这一替代客观上达到了市场经济提升下的需求水平标准。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持续发展与成熟,同时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的建立健全完善,釆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进行债务重组即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一方法将在很多领域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能够获得企业的支持。在以后的企业发展中,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当持续按照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行计量。不难发现资金的流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基础的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都会影响资金的流动。当企业中流动资金存在周转失灵、资金量不足等问题时,债务危机很容易产生,同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理解决这种财务危机,那么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需要面临极大的挑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申请企业破产来保护自身利益。针对这种情况,产生了一个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视并合理解决的问题,即如何使企业通过利用其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有效率的债务重组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总而言之,新的全国性的有关债务重组方面的会计准则的产生和运行已经成为众望所归。这不仅有益于我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同时也有益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化,债务重组的准则也会更加的切实完善,进而最终对企业产生更加有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囯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刘鹏达.企业债务重组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5(01).

[3]徐明.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模式实际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

[4]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广告市场运作下一篇:变形破坏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