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合同

2024-09-23

债务合同(共10篇)

债务合同 篇1

一、债权让与中的抵销权概念

抵销是指当事人双方相互负有同种类的给付, 将两项债务相互冲抵, 使其相互在对等额内消灭。抵销债务, 也就是抵销债权, 为抵销的债权即主张抵销的债务人的债权, 称为动方债权、主动债权或能动债权;被抵销的债权即债权人的债权, 称为受方债权或被动债权、反对债权[1]。从对债权标的是否为同一种类可将抵销的分为法定抵销与约定抵销, 《合同法》第99条规定为法定抵销, 第100条为约定抵销。因为约定抵销权是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情况下行使, 具有很强合意性, 故抵销权应仅指法定抵销情形。我妻荣认为, 抵销权是指“作为对立的同种债权的当事人抱有依将来的抵销能够得到清算之合理期待的人的地位”。民法承认抵销的理由是为了排除互负债务的当事人在各自请求履行上的不方便和不公平而设定的, 同时, 抵销发挥了债权的担保作用[2]。

在罗马法时期, 债权是连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法锁, 无论哪一端改变, 都认为债权失去同一性而不承认债权让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债权作为一种财产看待, 债权人的更改、诉权的让与、以催收为目的的自己的委任等制度被广泛应用, 从而动摇了债权为法锁的观念。债权让与是指债权转移, 也就是债权主体变更,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债权让与, 是指债权人的债权由第三人承受, 即第三人参与债的关系而成为新的债权人。这种意义上的债权移转既包括因法律规定或裁判而发生的债权转移, 也包括因当事人间的合意而发生的债权移转。狭义的债权让与, 是指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债权移转, 而不包括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债权移转。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债权让与多依合同的方式为之, 因而, 狭义的债权让与, 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 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的协议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

债权让与情形下的债务人抵销权行使涉及债权让与与抵销权两大制度的衔接, 该问题的实质是对债务人利益保护问题。我国仅有《合同法》第83条与《破产法》第40条对该问题有直接规定, 但两个法条的规定不足以厘清如此复杂的问题, 实务中掌握标准不一, 法律规定也不明确, 在此情况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了。

《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让与通知时, 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 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主动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 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从甲处借款负50万元债务的乙, 对甲取得20万元的销售价款债权, 乙的债权先于甲的债权到期, 此时甲将对乙的债权让与丙, 并通知乙。乙的主动债权的取得时间对其抵销权的行驶有何影响?若让与通知到达乙时, 主动债权与被动债权均未届清偿期, 乙的抵销权行使又有何障碍?若甲仅让与20万元债权于丙, 乙应向谁主张抵销?债权让与中债务人行使抵销权的条件、主动债权未届清偿期情形下的抵销、债权部分让与形态的债务人抵销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问题。

二、债务人行使抵销权的条件

1. 需于让与通知时获得主动债权

对于主动债权的取得时间, 《合同法》第83条规定必须在债务人接到让与通知时取得, 若是在让与通知后取得主动债权, 就不存在抵销的问题了, 因为此时债权已经转移至受让人手中, 债务人对让与人所具有的债权在法律上属于完全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不具有对其债权实现的担保作用。如果债务人的主动债权是在让与通知后取得的, 则债务人的权益并不受不当影响, 也就不能作为主动债权进行抵销。

债务人在让与通知时取得对让与人的债权是债务人行使抵销权的基本前提。纵观其他国家立法例, 在这一问题上各国立法例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瑞士债法典》第1966条规定:“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时已经存在的债务人有权对抗债权转让人的抗辩事由, 可以对抗债权受让人。”法国自其颁布以来的特别法立法经验、判例和学说的精华以及大陆法系诸国的先进经验集大成的学者法《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1966条规定: (1) 债务人可对受让人提出他可对让与人提出的、在他知道让与情事时可利用的一切抗辩; (2) 如果他对让与人享有某一当时还不能要求履行的债权, 如果其债权不晚于被让与的债权到期, 他可诉诸抵销。美国《统一商法典》第9-404条也做了类似规定。

若对主动债权的取得时间不做限制, 则可能使债权让与流于形式。《合同法》第83条规定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而做的特别规定, 而这种情况下债务人抵销权的行使会危急到受让人债权的实现, 而受让人受让债权能否实现, 是债权让与制度的核心[3]。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债权人破产时, 若不对主动债权取得时间加以限制, 就会造成债务人低价从债权人的债权人处取得债权并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同时使得受让人和债权人处于不利益地位。而这是与民法的公平原则背道而驰的, 故我国《破产法》第40条对此行为做了规定。

2. 债务人的债权应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

抵销权是依照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就能发生法律关系变动的能权, 是形成权, 因形成权是依据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使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动, 故对这一权利的行使是具有严格限制的。抵销权是作为一种债权效力被承认的, 债务人对其债权人取得取得同种债权时, 两债权相互担保和信赖, 先届清偿期的债权应先得到实现, 若该债权人放弃法律赋予的期限利益, 则其可以与后到清偿期的债权在相同额度内相互冲抵,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债务分别履行的繁琐, 二来避免了后届清偿期债权的债务人因财产状况恶化不易收回债权的风险, 抵销权正是以方便和公平为目的的制度。而该制度实现的关键在于, 先届清偿期债权人放弃期限利益, 先届清偿期的债权被称为主动债权。

若债务人的债权晚于转让债权到期, 债务人无期限利益可放弃, 在最终的债务清偿中处于被动地位, 当然也就不能主张抵销了。例如, 债务人于收到让与通知前与让与人签订租赁合同, 取得租金债权, 该租金债权的清偿期在被让与债权的清偿期之后, 债务人便不得以该租金债权抵销受让人受让的债权。因为债务人取得对于让与人的债权较已经让与的债权在清偿期方面过迟[4]。抵销权由主动债权的债权人享有是抵销权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础, 而债权转让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受让人债权的实现, 债权转让中的抵销权行使更应严格遵守抵销权制度的一般规定。

三、债权部分让与形态下的抵销权行使

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这里的“可以”的含义为何。若是债权全部让与的情况下, 对该法条理解不存在问题, 其意思应是可以在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或者向受让人清偿之间选择, 因为此时债权已经全部转让给了受让人。但如果是在债权部分让与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歧义。如上例中, 甲将20万元债权让与给丙, 并通知乙, 此时甲丙均对乙具有债权, 此时“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就可能导致“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也可以向债权人主张抵销”的理解了。

澳大利亚1957年的判例认为应适用平衡安排规则, 对受让人和让与人的债权按比例进行抵销[5]。德国判例认为, 即使让与人所剩余的债权超过债务人主动债权的数额, 受让人也不得主张债务人应对让与人的剩余债权为抵销, 因为受让人就让与人所剩余的债权无处分权[6]。而英美法系等多数国家则认为债务人有权在两个债权中进行选择, 自由决定对哪个债权进行抵销。选择说也是目前主流学说, 他们的理由在于, 抵销权是形成权, 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 受让人无权否认债务人的抵销行为[3]。但该学者的解释过于牵强, 他只解释德国判例的合理性, 并没有为选择说提供法理支撑。笔者认为, 平衡安排原则因履行上的不经济容易给当事人增加负担, 选择说的合理性在于债务人有权对其合理期待予以放弃。我妻荣就很明确的指出, 抵销制度保护的不仅限于现在可抵销的人的地位, 还应包括能预见到因将来抵销而清算的人的地位。银行以在自己银行存款作为抵押向存款人融资就是典型的案例, 如果存款的债权的清偿期比借贷债权的清偿期要晚时, 银行无需在将来的借贷债权的清偿期到来时采取执行等手段, 而可以等待存款债权的清偿期到来而期待清算, 这种期待从抵销制度的目的而言具有受到保护的合理性。就债权部分让与而言, 债务人可选择抵销的法理在于债务人放弃了其债权与原债权人债权对在届清偿期后在相等额度内冲抵的期待。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选择说并非最佳的解决方案。假设甲是一个频临破产的公司, 若乙选择向受让人丙抵销, 那么丙不能从乙处实现债权, 丙需再次从甲处受让债权, 而甲对乙的剩余30万元债权则为甲的破产债权, 由甲的债权人平等受偿, 这样可能会使丙遭受不利益。债权让与制度的核心是受让人所受让的债权能否最终实现。但债权让与会使得债务人处于不利地位, 债权的自由转让必须在不损害债务人现有利益前提下进行, 债务人不应因债权的让与而增加自己的负担或丧失应有的权利, 对债务人的保护和促进债权的自由流转是债权让与制度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8]。债权让与涉及让与人与债务人之间以及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两个法律关系, 而债权让与中抵销权的行使不涉及债权人利益, 而不利后果却由债务人或受让人承担, 似有不合理之处。债务人不能因与自己无关的债权转让而影响到自己的权利, 让与债权原本发生与让与人与债务人之间, 债权的发生是基于一定的交易背景所产生, 包含着一定的信赖利益与人际关系。社会是由社会人组成的, 不可能凭空在陌生人之间产生法律关系, 债权债务在原产生双方之间予以实现是最理想的状态, 也即中国古语中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如果在债权让与后一段时间债权人与受让人才履行通知义务, 此时债权人已经进入破产程序, 债务人对债权人所享有的债权已经转为破产债权, 债务人抵销权行使不能。此时, 债务人应直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理由在于, 通知义务是债权人与受让人的义务, 原则上应于让与时作出, 不履行该义务是债权人与受让人的过错, 即使不承认受让人通知的效力, 那么受让人也有权利请求债权人履行通知义务。当发生债务人对债权人抵销不能的不利后果时, 该不利后果应由过错方承担, 因债权人已进入破产程序, 故应由受让人承担该后果, 此时直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应赋予受让人一种类似“先诉抗辩权”的权能, 即债务人主张抵销时, 应先向让与人主张, 若让与人因进入破产程序等导致抵销不能时, 再向受让人主张。如果受让人在抵销前向债务人主张债权, 则债务人应在与让与人抵销之后再行向受让人清偿, 如果让与人处未让与的债权不足以抵销, 剩余部分可向受让人主张, 未抵销部分应向受让人清偿。如上例中, 甲将对乙的40万元债权转让给丙, 丙向乙主张实现债权时, 乙可以先抵销与甲的10万元债权, 再与丙抵销10万元, 剩余30万元应向丙清偿。因为抵销是形成权, 只需要债务人发出抵销的意思表示即可达成, 对债务人也未增加履行上的困难。这样, 就平衡了受让人与债务人的利益。

四、主动债权未届清偿期的抵销权行使问题

若主动债权与被动债权均未届清偿期, 此时能否主张抵销?我国有学者认为, 根据《合同法》规定, 债权让与中债务人的抵销还要求主动债权在让与通知到达时已届清偿期[9]。目前大多数国家立法以让与通知时间点作为平衡债务人与受让人利益的基准点, 但对这一问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主张, 一种观点是法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态度, 他们认为在通知债务人之前, 抵销权必须实际上可行使, 即主动债权和被动债权必须于通知前同时均届清偿期, 其立法目的在于防止破产程序的抵销扩大至对包括债权受让人在内的一些介入人的抵销。另一种观点是英美法系、德国法及其他国家规定, 他们认为:如果两个相对债权都产生于债务人知道债权让与之前, 债务人不应失去其所应有的任何抵销权, 至于债权让与后抵销权才能实际行驶, 这并不重要[5]。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 因为债权转让是与债务人无关联的的法律关系, 在互负债务的情况下, 债务人具有期待着自己债务的清偿期到来时用自己债权与之在等额上抵销, 或者对于可得主张抵销具有利益, 这种利益若因与债务人无关的事由而被剥夺, 有悖于公平理念[10]。考查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 也多承认此种情况下债务人的抵销权。《瑞士债法典》第169条规定:“如果反诉债权在转让债权之后才到期, 即使该债权在此时尚未到期, 债务人也有权以之对债权人抵销。”

仔细研究我国《合同法》第83条可发现, 我国立法与瑞士立法采取了同样的立法理由。该条规定的全文是“债务人接到债权让与通知时, 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 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 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从语法上分析, 该条规定不能得出“债权让与中债务人的抵销还要求主动债权在让与通知到达时已届清偿期”的结论。该规定的主句为“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而“债务人接到债权让与通知时”为时间状语, 修饰“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中的动词“享有”, 而不是修饰“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这一宾语从句。由此分析可知, “主动债权在让与通知到达时已届清偿期”并非债务人行使抵销权的要件。部分学者认为:“确认债务人的抵销权, 也是为了充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 但债务人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必须要对原债权人享有债权且该债权必须是到期的债权”[11], 该观点是对法条的误解, 原因在于其没有认真分析该法条语法结构。

从法理上来讲, 要求主动债权已届清偿期也是极不合理的。非债权让与状态下抵销权的行使必须要求主动债权已届清偿期是无需赘述的, 但债权让与情形下的抵销权行使不同于一般抵销权的行使, 因为这种情况下, 债权债务关系已经发生变动, 其情形比一般抵销更为复杂。债权的流转是近代以来债权物权化大潮的一个节点, 债权是相对权, 具有隐秘性和私人性的特征,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债权让与就是债权人的“违约”行为。若一味要求债权让与形态下的抵销权行使必须严格遵循一般抵销权行使条件, 则会使得主动债权未届清偿期的债务人因为债权人的行为而丧失了抵销权, 明显是对民法公平原则的违反。

在债务人与让与人互负债务, 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主动债权情况下, 让与通知到达时, 不管债务人的主动债权是否已届清偿期, 只要其清偿期不迟于被动债权, 即可向债权人主张[12]。这是因为债务人主动放弃期限利益, 以将来所有之抵销权提前行使。这样, 可以较好兼顾债务人和受让人利益, 实践上也具有合理性。

对于主动债权经过诉讼时效变为自然债务的抵销问题, 笔者认为自然债务不能作为主动债权予以抵销, 但可以作为被动债权抵销。在债务人的主动债权未经过诉讼时效之前可以作为主动债权向受让人或者债权部分让与情形下向债权人主张。因为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 抵销权的除斥期间应是主动债权可通过诉权予以实现的期间。当主动债权与被动债权都经过诉讼时效时, 当然谁都可以主张“抵销”, 这里的“抵销”不是一种法定抵销权, 而转变为一种“约定抵销”。

五、结论

债权让与中债务人抵销权的行使, 必须同时遵守抵销权和债权让与的一般规定。未届清偿期的主动债权只要其清偿期早于或与被动债权同时期, 即可主张抵销, 这是与一般的抵销制度不同之处, 我国《合同法》第83条的表述不是很明确, 但通过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即可得出明确结论。

债权让与情形下的债务人抵销权的行使必须保护债务人的利益, 但同时须兼顾受让人的利益, 既不能使受让人受让债权无法实现而使债权转让流于形式, 也不能由债务人遭受与自己无关法律行为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对受让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兼顾, 不仅是民法公平原则的体现, 更是债权让与和抵销权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总体上讲, 不管向谁主张抵销, 债务人只可能存在履行手段上的困难, 而不会实体利益受损。而受让人的债权若被抵销的话, 可能会使债权让与没有任何意义, 当债务人利益与受让人利益冲突时, 应先从公平原则出发平衡二者利益。债权部分让与的情形下的抵销权行使, 应由债务人先行向让与人主张, 让与人未转让债权不足以抵销时, 不足部分再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当债权人因进入破产程序等导致抵销不能时, 可直接向受让人主张。

所以, 建议相关部门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合同法》第83条予以明确, 对债权部分让与和主动债权是否必须届清偿期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以统一实践中的标准。

摘要:债务人在让与通知时取得对让与人的债权是债务人行使抵销权的基本前提, 若对主动债权的取得时间不做限制, 就可能使债权让与流于形式。债权让与的核心价值是保障受让人债权的实现, 而抵销权制度的存在价值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 债权让与制度下的债务人抵销权的行使是债务人与受让人利益保护的平衡。债权部分让与是将部分债权进行让与, 若在受让人受让债权后还未行使的情况下, 债务人向其主张抵销, 就会使得受让人向让与人主张瑕疵担保责任, 增加了交易成本。债权部分让与情形下, 债务人主张抵销时应先向让与人主张抵销, 在抵销不能时, 再行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关键词:债权让与,债务人抵销权,主动债权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民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第350页。

[2]我妻荣著, 王燚译, 债权总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63-285页。

[3]申建平, 论债权让与中债务人之抵销权, 法学, 2007年第5期, 第85页。

[4]史尚宽:《民法债编总论》, 陈荣隆修订,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445页。

[5]张学安:《银行跨国业务中的抵消问题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97页。

[6]史尚宽:《债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732页。

[7]崔建远:《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第220页。

[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第567页。

[9]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536页。

[10]申建平:《债权让与通知论》, 求是学刊, 2005年第4期, 第83页。

债务合同 篇2

甲方:

乙方:

乙方周XX因办砖厂和化工厂,先后在甲方XXX处借现金壹拾肆万陆千元整,现因乙方周XX无力偿还该借款,自愿同意将砖厂作价壹拾肆万陆千元整转让给甲方XXX用以偿还该借款,甲方XXX也同意接受,现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签字成立后,乙方周建忠原所有的砖厂的动产和不动产即归甲方周晓霞经营管理和所有。

二、本协议成立后,原该砖厂的法人代表应依法更改为周晓霞,更改办理事宜由甲方周晓霞负责。

三、本协议成立后,原该砖厂所欠税费及债务,全部由乙方周建忠负责偿还,甲方周晓霞概不承担。如因此给甲方周晓霞造成经济损失,一切经济损失由乙方周建忠赔偿。

四、本协议成立后,乙方周建忠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甲方周晓霞对该厂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如因此给甲方周晓霞造成经济损失,一切经济损失由乙方周建忠赔偿。

五、乙方周建忠原与村组签订的用地协议,其权利和义务自本协议成立后,全部转移给甲方周晓霞,其权利由甲方周晓霞享有,其义务由甲方周晓霞承担。

六、本协议所指的砖厂的动产与不动产以双方签字并认可的财产登记清单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七、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执一份,一经签字即行生效,不得反悔。

债务合同 篇3

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研究发现当前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之所以较美国和日本严重与其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比例高、国外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短期债务占比高、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高等情况。不合理的政府债务结构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

一、引言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纷纷采用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确保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也因此埋下了政府债务危机的隐患。2009年底,由于希腊隐瞒财政赤字问题的公开,引发了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偿债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迅速传染并导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也大幅度攀升,至此,欧洲全面爆发政府债务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欧洲政府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2011年8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的争论几近将美国联邦政府逼到了违约的地步;虽然债务上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问题也时刻为市场关注。与此同时,日本的中央政府债务也在不断攀升,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11年底超过了20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债务率最高的国家。

事实上,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快速提高了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水平已经非常之高,如2007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的政府债务率分别为64.4%、167.0%、103.1%、64.2%、65.2%,均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0%的警戒水平。只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债务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部分国家经济的衰退,使得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发生了变化。而市场对各国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差异很大,如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远高于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日本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表现不佳;但是市场对于欧洲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却远高于日本和美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欧洲统一货币的不稳定性有关,而各国政府债务结构自身的特点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表1 各国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

政府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层级结构、债权人结构、期限结构和货币发行结构。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结构与美国、日本相比,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偏高,如果将欧洲或者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各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来看,则地方政府债务比例太高,且没有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国债务水平;二是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比例偏高,欧洲国家国外持有本国政府债务的比例多在5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0%左右,日本则仅在5%左右;三是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偏高,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的短期政府债务均高于日本和美国。由此可见,欧洲国家尤其是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其自身政府债务的结构就具有很多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四是部分欧盟国家但非欧元区国家存在大量以欧元发行的政府债务,一旦这些国家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势必将对欧元以及欧元区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这些国家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债务危机并最终化解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的现状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对处理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

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结构情况及其对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政府债务的层级结构

欧洲各国中央政府债务一般占据全部政府债务的大部分,与此相比,日本和美国同样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将欧盟或者欧元区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将各成员国看作地方政府的话,则意味着欧洲的政府债务基本上全部是地方政府债务,同时由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等对各成员国的制约作用很有限,目前仅有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也早已被各国突破,并且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对各成员国政府债务的有效监管制度。相比之下,2009年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为2.68万亿美元①,约为美国GDP的19%,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并且美国联邦政府并不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因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允许州和地方政府破产的,因此市场预期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波及到联邦政府,这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隐性担保的作用,但由于日本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地方政府举债和偿债管理制度,且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并不大,如2007年日本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量约为74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14%,因此,市场对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相对也并不担心。相比之下,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地方自主权较大的联邦制国家,以西班牙为例,2012年西班牙的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向中央政府寻求救助而造成的。

表2 各国中央政府债务占全部政府债务的比例(%)

(二)政府债务的国外债权人结构

从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所占比例来看,欧洲国家的比例普遍较高,多数国家都在50%以上,并且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多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持有。于是导致了一旦某国的政府债务发生危机,势必将导致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可能导致进一步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是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相对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欧洲国家之间的政府债券交叉持有,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将对整个欧洲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的政府债务多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所持有,国外债权人所持日本政府债券占比仅约5%左右,政府债务问题对外的影响面很小。美国的政府债务大约三分之一为美国养老基金等政府账户持有,三分之一为国外持有,且国外债权人中多为中国、日本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政府所持有,相对比较稳定,另三分之一为国内机构和居民持有,其缓冲的余地也相对较大,另外由于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且美国国债的流动性最好,因此美国政府债券的国外债权人对美国政府债券的风险预期很低。

表3 各国政府债务中国外债权人所占比例(%)

表4 各国政府债务中短期债务所占比例(%)

(三)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

从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来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短期债务(一年期及以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2010年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的短期政府债务所占比例分别为17.9%、22.9%、15.9%、26.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高。一般来说,短期债务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中期债务(1-10年期)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债务(10年及以上)用于平滑债务结构。债务期限越短,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成本越低,债务期限越长,则成本越高。但是短期债务所占比例过高,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预期逆转,则很容易使该国政府债务被投资者抛售,导致债务到期收益率攀升,对政府的再融资产生重大影响,也进而会影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四)政府债务的货币发行结构

从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结构来看,欧元区国家的政府债务主要是以本国货币即欧元来发行的,欧元区外的欧盟国家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英国,完全以本国货币来发行债务,2011年英国的政府债务100%以英镑的形式发行;另一种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以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较低,2011年保加利亚以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占比仅为26.2%,罗马尼亚为 40.6%,匈牙利为48.2%,大量的政府债务以国外货币(主要是欧元)的形式来发行。同时,欧元虽作为欧洲17国的统一货币,但由于各国没有货币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因此即便欧元区国家以欧元发行的货币亦与其他国家以外币发行的债务性质相差无几。而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需要随时应对汇率、利率等波动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风险(对于欧元区国家不存在汇率风险,但存在利率风险,对于非欧元区的欧洲国家以欧元发行债务既存在利率风险也存在汇率风险)。而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也主要是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发行。也就是说,经济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其政府债务均是以本国货币发行的。

表5 主要欧洲国家政府债务发行的货币形式(本币占比%)

三、结论和启示

从欧洲国家与美国、日本的政府债务结构对比来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国外债权人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短期政府债务占比偏高和以非本国货币发行的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等特点,这几方面特点使得欧洲政府债务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因此提高了对欧洲国家政府债务的风险预期,这也是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对我国处理政府债务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不仅要从总体规模上对政府债务进行控制和管理,也要在政府债务的结构上进行控制和优化。

一是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2008年底仅为55687亿元,到2010年底已上升到107175亿元,仅两年时间上升幅度接近100%,地方政府债务增加速度太快。2010年中央政府国债余额为6.75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大大超过了中央国债余额,并且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既没有有效的前期监管措施,又没有后期处理经验,这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财政乃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便是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中央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制度,而在单一制国家中,由于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和地方政府道德风险的存在,如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要从规模上加以控制,又要从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完善。在规模上,要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再大幅度增加,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起化解现有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措施。在管理上,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上限、发行方式、使用用途、还债途径等制度和政策,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使用、总量、还债都能够进入有序和透明的轨道之中。

二是要控制国外债权人持有债务比例。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政府债务的国际购买,因此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国债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居民和商业银行等国内机构。而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和居民等。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境外发行债务的规模将逐步增加。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国外债权人对政府债务的购买与抛售造成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

三是要合理配置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我国的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债务为主,如2011年全年发行的1.54万亿中央政府债务中,期限低于1年的短期债务仅为613.9亿元,超过10年的长期债务为2020亿元,二者合计占全部发行债务的17.1%,其余超过80%均为1-10年期(含1年和10年)的中期债务。这样的期限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支出的需要。但是短期债务可以降低成本,而长期债务能够帮助平滑偿还期限,因此,我们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短期债务的发行以降低成本,同时适当增加长期债务的比例,以平滑债务还款期限。而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据审计署的报告,在10.71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中,2011-2015年每年偿还比例分别为24.49%、17.17%、11.37%、9.28%、7.48%,五年内偿还比例总计达到了近70%,由此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还债压力,因此可能给地方政府债务带来较大风险。

四是要坚持主要以本国货币发行政府债务。任何以外币发行的政府债务都会受到所发行货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借入美元资金以扩大国内投资规模,但是由于美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美元的利率水平,这直接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以及国外资金的流出。由于这些外债主要是以美元的形式从美国借入,最终使拉美国家外汇储备耗尽,无力偿还国外债务而不得不选择违约。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持续攀高,拉美国家货币普遍贬值,银行业也损失惨重,极大地冲击了之前的经济发展成果。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某个时间段以外币发行债务能够获得更低的成本,如当前美元的利率大大低于人民币的利率,如以美元发行政府债务,其债券利率势必低于人民币的债券利率,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受到汇率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维持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的考虑,要坚持以人民币作为主导的发行货币。另外,从加快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民币发行政府债券,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本身对于增加人民币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所得。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刘迎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1).

[3]秦凤鸣,王旭.欧元区主权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

[4]魏加宁,唐滔.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综述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债务合同 篇4

【案例索引】一审: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法院 (2011) 新商初字第76号

【案情】原告:江苏四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四达公司) 。

被告:黄某, 男, 上海义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义安公司) 清算组负责人。

被告:陈某, 女, 义安公司清算组成员。

原告诉请:由于原告已向义安公司支付预付款3万元, 义安公司未交付货物, 两被告未通知原告即清算注销公司, 要求解除合同、被告赔偿3万元预付款, 并支付1.5万元违约金, 合计4.5万元, 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被告辩称:原告主张的主体有误;同意解除合同, 义安公司与原告原有7台同型号规格设备的合同, 原告不全部履行应赔偿被告损失, 且原往来中四达公司仍有欠款, 要求扣除;违约金过高, 请求减少。

经审理查明:2010年9月28日, 原告与义安公司签订买卖合同1份, 约定:义安公司向原告供应四连杆自动给汤机两台, 每台价格5万元, 合计10万元;原告按合同30%支付预付款, 义安公司应于同年10月15日前向原告交付货物两台。如延误交付, 每延误一天, 应支付每天200—400元的违约金。合同签订后, 原告按约向义安公司支付预付款3万元, 但义安公司未能按约交付货物。

另外, 义安公司股东为黄某、陈某两人, 股东会于2010年11月12日决议解散, 并成立清算组, 于11月19日在《青年报》公告, 要求债权人申报债权。2011年2月14日在工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清算报告显示公司债权债务已经清理完毕。同时两股东承诺:若有未了事宜, 股东愿意承担责任。2011年2月16日上海市工商局松江分局核准注销。

【审判】一审法院认为, 原告与义安公司买卖合同有效, 双方应按约定履行义务。合同签订后, 原告按约支付预付款, 义安公司未交付货物, 导致合同无履行之必要, 被告黄某、陈某亦同意解除, 且义安公司注销, 故对于原告要求解除合同之请求予以支持。被告黄某、陈某系义安公司股东和清算组成员, 明知义安公司与原告合同未履行完毕, 在注销清算中未将情况告知, 导致原告未申报债权, 被告黄某、陈某对此存在过错责任, 应按其承诺对义安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义安公司行为构成根本违约, 应承担违约责任。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鉴于违约金偏高且被告抗辩, 故酌定违约金为1万元。被告黄某、陈某其他抗辩意见未能举证、亦未反诉, 故不予处理, 可另行主张。判决:1、解除原告与义安公司2010年9月28日买卖合同;2、被告黄某、陈某于判决书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4万元;3、驳回原告其他诉求。

【评析】

一、本判决的依据以及判决问题焦点:

1、判决认定被告黄某、陈某存在过错是否正确?首先涉及黄某、陈某的身份, 其均为义安公司股东, 二者持有公司100%出资, 且黄某原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其次涉及公司的注销清算制度, 即黄某、陈某作为清算组成员, 是否依照合法的程序进行清算注销。

2、判决被告黄某、陈某应按其承诺对义安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是否合适?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判定义安公司违约, 其违约责任是如何转由股东来承受的?这涉及到违约的概念问题。义安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 倘若违约, 其所欠债务应以其公司财产承担责任, 而不是直接由黄某、陈某承担责任;在已经清算注销完毕的基础上, 应当按照财产承继主体在其受益范围内清偿债务, 如有超出则不予清偿或者说债务清偿未果;被告黄某、陈某在注销程序中的承诺:“如有未了事宜, 股东愿意承担责任”, 并不代表义安公司的债务直接转由黄某、陈某承受。

二、有限责任公司注销后遗漏债务的处理问题

公司经清算被注销后, 其法人资格不复存在, 其遗漏的债务性质如何, 是否依然客观、合法地存在, 应从公司清算注销制度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

公司注销后, 股东是否应对遗漏债务承担责任。清算是依法定程序清理公司债权债务、处理企业剩余财产并最终终止公司法律人格的法律制度。一般而言, 注销登记是具有公信力的, 公司经注销登记意味着公司所有的债权债务已全部处理完毕, 注销后其主体资格绝对地、永久地消灭, 不再享有任何民事权利, 也不再承担任何民事义务。本案中义安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 上诉人只是作为股东, 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义安公司作为独立法人, 其财产独立, 所欠债务由其自行承担。原义安公司办理注销登记后, 法人人格绝对地、永久地消灭, 其不能清偿的债务依法免除, 一般其债务根据股东有限责任理论不发生转移。即使清算中遗漏债务, 也应由对应的原公司债权人在股东清算受益范围内优先受偿, 不足部分债权人自行承担。

然而司法实践中, 公司未经清算或清算程序不合法后被注销, 但存在遗漏债务的情形大量存在。这样的债务如何处理?《公司法》对此并未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 》 (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 (三) 》) 第十三条第二款: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即如果义安公司股东黄某、陈某出资不足, 原则上义安公司债务由公司自行承担, 不会转嫁到股东头上。

另外一种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 (下称《公司法解释 (二) 》) 第19条对此补充规定, 即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 以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后, 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或者未经依法清算, 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 或者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事务时,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 公司或者债权人可以主张股东或清算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公司清算注销中, 董事、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存在过错, 是否应当承担责任?笔者认为, 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一般的瑕疵是不承担责任的, 仍符合合法注销的特征。而按照《公司法解释 (二) 》第19条, 如果达到“恶意”程度,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具体到本案, 此处“恶意”的举证责任, 应由案例中的原告四达公司承担, 一般应存在故意。具体可以从义安公司债务的具体经办、清算事务的具体负责、欠债时间长短、清算程序中是否尽到合理善意的注意义务、是否有重大的规避合法债务的嫌疑等。

假如应当承担责任, 承担何种责任?如何承担?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规定 (二) 》第11条规定“若清算组未按规定履行公告义务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的, 债权人可以依法主张清算组成员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其性质并非债务的转移, 而是一种侵权赔偿责任, 实际上是因为清算组或股东的不规范或违法的清算行为导致债权人债权的消灭, 债权人无法从债务人 (即被清算公司) 处获得清偿, 损害了债权人的债权而引致的损害赔偿责任。本案中, 假使黄某、陈某在清算中存在过错, 以黄某、陈某作为股东的受益财产, 无法全部清偿四达公司, 那么对于四达公司未得到受偿的部分债务, 实际上构成四达公司的实际损失。这部分损失发生的原因, 是因为原义安公司违约, 而不是黄某、陈某违约。况且黄某、陈某只是讲“若有未了事宜, 股东愿意承担责任”。即使其自认明确承担“违约责任”, 也是不合法的, 不应得到支持。因为《合同法》第84条针对债务转移规定, 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 应当经债权人同意。第88条针对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规定, 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 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可见, 只要涉及合同义务的转移, 均要求取得相对方的同意。所以此处“责任”应理解为赔偿责任。那么,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 其赔偿的范围限于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 赔偿的顺序和基础应先以公司财产赔偿, 不足赔偿或者公司已经清算注销完毕, 则以有过错股东的实际受益财产为限, 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综上, 本案中, 法院既然认定是原义安公司存在违约, 则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 由原义安公司与四达公司之间解决违约问题, 而不是直接将违约后果转嫁为合同外的第三人承担, 否则就是逾越“合同相对性”的根本法则。因为黄某、陈某与四达公司并无合同, 是不可能存在“违约”问题的, 则更谈不上“违约金”的计算。法院即使要认定, 黄某、陈某假如真存在过错, 也只能说在清算中“侵权”, 而侵权的赔偿原理是“以赔偿实际损失为限”。因此, 判决支付违约金, 无论是法律性质认定、法律责任归责, 都是错误的。显然, 法院混淆了“违约”与“侵权”的赔偿体系, 导致适用法律不当。

鉴于此, 有关司法部门应当对公司遗漏债权债务的处理统一规定, 更好的实现公司法律协调、衡平保护原公司股东、债权人及债务人合法利益的原则。 (本文涉及当事人均采用化名)

参考文献

[1]魏金汉、张小玲, 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的债权因公司清算而消灭[J/OL].慈溪市人民法院网, 2010-10-28.

[2]佚名, 企业注销后未了债务处理的法理思考[J/OL].找法网, 2010-5-25.

[3]王小莉.公司注销后遗漏债权债务处置相关问题研究[J/OL].中国商事仲裁网, 2010-10-09.

[4]闫周秦, 程华.公司注销后的债权实现问题[J].经济与管理, 2007, (12) .

债务催收委托代理合同 篇5

委托方(甲方): 受托方(乙方): 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甲方因与 存在借款纠纷,委托乙方代理债务催收,以合法的方式向甲方之债务人催收逾期欠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经双方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执行。

第一条、代理内容

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向债务人(身份证号:)进行欠款催收。第二条、催收范围

1、甲方向乙方提供书面资料包括: ①、借条复印件(复印件上备注上内容与原件核对一致,仅用于受托方债务催收使用,与原件具备同等法律效力,于债务清偿之日与原件一并销毁)②、。

根据本条第一项的书面资料,甲乙双方确定向债务人主张的借款本金数额为人民币(大写)元整,相应利息为 元。在此债权的基础之上,甲方允许乙方在免除债务人人民币(大写)元整(小写

元整)债务的范围内与债务人协商处理。(这条就是说的打折的问题)第三条、代理费用

1、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代理佣金费用为实际回收欠款金额的 %,大写百分之 结付乙方;分批收回则分批支付。

2、甲乙双方协商确定,欠款人、担保人将全部债务款项以下列第 种方式向甲方支付。①、欠款人、担保人将全部债务款项直接汇入甲方所指定的银行账户,汇兑费用由欠款人或甲方承担;②、欠款人、担保人将全部债务款项以现金方式交付乙方,再由乙方转交甲方。

3、该笔业务 天内未经乙方催收而债务人主动还款或其他非乙方的原因而偿还欠款,则该金额从所确定的债务总额中扣除。

4、甲方根据乙方实际催缴的欠款金额结算代理费用,在回款进入甲方帐户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代理费用。

5、乙方在追讨该笔债务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差旅费、人工费等)与甲方无关,该笔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只按照乙方在委托期间帮助甲方收回的款项给付给乙方代理费用,不给付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代理期间

1、乙方在签定本代理合同后即开始进行实际催收工作,代理期限为 个月,即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2、超过代理期间,甲方取得的款项与乙方无关,乙方不得收取佣金。第五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应客观、全面、详尽地向乙方陈述案件事实,如实提供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

2、甲方应依合法约定时间支付代理费用。

3、甲方有权随时检查、监督乙方代理业务的办理进度、办理质量。

4、甲方有权向乙方了解有关本案的调查材料代理意见,有权要求乙方提供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5、甲方明确告知乙方在催收债务的过程中只得采用合法的方式,因乙方催收处理方式导致乙方与欠款人之间的法律纠纷及法律责任,与甲方无关,由乙方自行承担与解决。

第六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依法履行代理职责,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甲方社会和市场信誉。未经过甲方的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减免欠款人部分或全部欠款(债务本金、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等相关费用)。

2、除甲方有一定明确方向的建议需求外,乙方还应就受委托事务执行相关的业务问题向甲方进行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告知。乙方应就提醒通知的各个适当步骤予以建议,就可预见及可避免的不利情况予以防止。

3、乙方不得与欠款人串通(包括但不限于私自接受欠款人宴请送礼),损害甲方的利益。

4、乙方应建立业务联系制度、结案报告制度,定期向甲方报告催收情况。

5、本合同结案或合同期满时,不论实际回收金额的多少,乙方都应向甲方书面提供结论性报告。

第七条、合同的解除

1、甲方隐瞒重要事实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有关材料的,乙方有权书面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但由于非甲方原因致使客户产生或将要产生实质性的严重后果如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准确的,甲方对此不承担有关责任。

2、乙方处理受托事务违法,并对甲方产生或将要产生实质性的严重不利影响的,甲方有权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赔偿甲方因此产生的损失。

3、无论何种理由,协议一方决定提前解除委托代理合同时,均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通过书面协议解除本合同。

第八条、保密责任

甲、乙双方在代理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和客户资料,以及协议一方要求保密的其他任何事实和材料,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提醒的通知的报告、记录及意见等材料,双方都负有保密义务,未经对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如有违反应赔偿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上述应保密的材料或信息非因对方的原因被公开的情形除外。

第九条、争议解决方式

如本合同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通过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第十条、免责条件

1、乙方在催收过程中因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车祸等)导致欠款无法追回的,乙方不承担责任。

2、甲方明确告知乙方在催收债务的过程中只得采用合法的方式,因乙方催收处理方式导致乙方与欠款人之间的法律纠纷及法律责任,与甲方无关,由乙方自行承担与解决。

第十一条、合同期限

本合同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名及盖章后生效,代理期限届满时自动失效,若代理期限届满,代理事项尚未处理完毕,如甲乙双方认为必要,甲乙双方可另行签订合同。

委托方(甲方):

身份证号: 受托方(乙方):

身份证号:

债务合同 篇6

政府债务是国家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资金来源,关乎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但若政府债务管理不善,则会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政府债务风险,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因此,解决好政府债务问题,降低政府债务风险,规避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务管理,具有宏观性、预算性和强制性,能确保国家执政职能的实现。因此,不能为了规避政府债务危机而产生盲目消除政府债务的短视行为。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权政府能够提供政府职能履行所需要的全部资金,“零债务”难以确保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而财政支出的扩张和未来财政收入的不合理预期,会使得政府扩大举债规模和举债范围,加速债务膨胀,导致政府债务危机。

政府债务的管理有自身规律,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出现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进而导致政府破产。目前,更应重视政府债务管理所引起的“蝴蝶效应”,诸如冰岛破产、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破产、塞浦路斯银行倒闭潮、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等,都是政府债务管理不当的实例。

我国实行不扩张的财政支出、财政预算缺口自身弥补等政策,使得政府债务水平总的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上述类似的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当然,客观地讲,在中央统一部署、地方政府分权管理的债务模式下,我国政府债务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容易出现舞弊,而主权债务的管理也因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等经济、政治原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客观评价我国政府债务现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二、政府债务披露与政府债务管理

(一)政府债务的内涵

政府债务是指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而向本部门内外所借的款项,即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按照有偿原则来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是显性负债。除此以外,政府债务还包括政府担保的内外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企业拖欠养老金等隐性债务。

然而,传统显性债务、隐性债务的界限并不很明确,金融企业或地方政府的舞弊行为都可能人为模糊其界限,从而造成政府管理的重叠或盲区。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有的政府债务项目和风险能在预算报告中披露而为外部知晓,而有的则不能为外部知晓,因此基于债务的披露特征,把政府债务化为表内政府债务和表外政府债务,更有利于债务管理内容、风险、权责的划分和落实。

就偿债主体而言,政府债务应该是由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三大类债务所构成的一个债务体系,由于各类债务在主体、性质、对象、功能、途径以及危机应对等存在较大差异,必须严格区分。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允许地方发行债券筹资,主权债务的发行权力在中央政府,加之地方政府债务的转移性,使得中央政府成为政府债务的偿债主体。由于政府债务主体和披露内容的特殊性,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对每一项债务都做出准确披露。诸如担保债务、社会养老金拖欠等或有性质的债务由于存在于预算报表披露之外,便形成表外政府债务。政府债务履行的基础是政府资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和国家信誉两个方面。因此,只要涉及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各类资金缺口或是欠款,都会导致政府资源的流出,从而成为政府债务。不过,这后一种债务在计算中往往反映为中央财政赤字、地方财政赤字和外债余额三者的总和。由此推导出政府债务的公式为:

(二)政府债务披露与管理

提高政府债务的使用效率,正确识别、评估和应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政府债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目标。为此:首先,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披露政府债务,并结合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借鉴“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正确核算政府债务。其次,坚持财政总预算和分预算统一的原则,将中央披露、核算和地方披露、核算统筹起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再次,坚持统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原则,各类政府债务在来源、数额、性质和偿还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为了实现政府债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政府债务管理,是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为执行主体,以相关法律规范为指引,以各类政府债务为对象,在多利益主体的参与下,协调完成政府债务举债、披露、化解等工作。在管理中,要对政府债务数额的增减变动、资金来源、资金形式、资金用途、核算时间等进行实时监控,详细记录各项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评价债务使用和偿还效率,并据此考核相关预算执行单位和责任人的业绩,充分发挥政府债务资金的最大社会福利功效,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避免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

三、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我国政府债务状况调查

我国政府债务分为表内政府债务和表外政府债务,而CSMAR统计数据主要是反映预算报告中的中央财政赤字、地方财政赤字和外债余额三类政府债务,只是表内政府债务的近似数,实际上,还有许多表外政府债务难以统计,这就增加了我国政府债务管理难度。政府债务有关数据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1988 ~ 2011年说明我国政府债务呈明显上升趋势,显示我国政府债务偿还压力逐步增大,如图1 所示。同时说明,债务总数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基本维持在10%的水平,政府债务总体增长趋势和GDP的增长趋势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反映我国政府对债务的控制是有效的,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二)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政府债务管理的重点是对债务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应对,为此应构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即债务风险模型,设计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综合衡量政府债务风险,实施债务管理绩效考核。本文构建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分别设置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其中财务指标又分为构成指标、偿债指标和变动指标三项,如表5所示:

在表5列示的各项指标中:1中央政府债务财务指标1 ~ 2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3 ~ 8 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9 ~ 11 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2地方政府债务财务指标1 ~ 2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3 ~ 8 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9 ~ 10 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3主权债务财务指标1 ~ 4 项用于评估债务构成状况,5 ~ 12项用于评估债务偿还保障状况,13 ~ 15项用于评估债务的可能变动状况。

表5中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国际环境状况以及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难以量化却又对政府债务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

有的研究模型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还根据研究目的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中的每一个具体指标项目设置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各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债务的影响程度、变化趋势等,本文对此不做权重设置,直接评估我国政府最近阶段的债务状况。

(三)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价

根据表5 所构建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框架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统计数据,可对2011 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状况做出较客观地评估,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列示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结果看,目前我国的政府债务许多指标值都在正常值或可控范围值之内,因此出现债务危机的总体概率较小。但结合中央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占比指标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作为今后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1. 债务披露内容方面。以上数据仅为表内政府债务的近似值,并没有完全披露我国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构成状况、偿还风险等。我国政府债务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且未披露的内容比已披露内容更具有管理难度和隐蔽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债务风险披露缺口。

2. 政府债务规模方面。我国政府债务基数依然过大,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GDP增长速度,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较2010 年增长20.78%,2011 年主权债务较2010年增长了26.6%,而同期GDP增长速度为9.2%。过快增长的债务数额会增加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也会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短期内面临着严重的偿债压力,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具有制约作用的。

3. 政府债务分布和构成方面。我国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匀,中央政府基本没有自发性债务(主权债务独立分析),每年的财政预算都为盈余,这说明中央政府可能存在闲置资金,也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杠杆来实现融资需要,降低了利用债务资本的能力和资金的效率。财政盈余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这对保障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说明我国政府债务管理中的资金来源方式较单一,扩宽融资渠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政府债务主体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和主权债务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债务的主要部分,也是预防、评估和应对债务危机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有的地方债务规模膨胀,有的地方难以自主融资,进而都会把危机转嫁到中央政府。当前欧盟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我国在海外的投资和债权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国际社会对我国主权债务的评级。

加之短期债务比例较高,短期内偿还外债的压力较大,国际贸易顺差优势下滑、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偏大,都会无形中增加我国政府债务危机和执政危机。

四、对我国政府债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我国政府债务目前虽无大的风险,但对上述问题仍不可轻视,务必提高警惕,强化政府债务管理。

1. 完善我国财政体系,实现预算约束的弹性化。政府债务主要是由于财政收支不平衡,为弥补赤字而产生的。要减少和化解已存在的政府债务,源头还在于财政收支。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政收支核算体系,提高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控性,逐步减少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政府债务。同时,逐步实现预算约束的弹性化管理,减少预算约束的弹性,制止一些不合理的开支项目,以避免增债务的增加。同时合理支配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债务偿还的压力。要整合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体系,明确中央债务和地方债务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逐步减少地方债务偿还压力向中央的转移,加强地方政府化解本级政府债务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2. 加强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现阶段,我国地方有很大的债务管理自主权,但各级地方政府不同于一般的营利性企业,不能用市场规则去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需要中央政府严格管理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严格控制债务膨胀,稳定宏观经济、保障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国际经验表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有序管理、控制较严的国家,其地方财政就会健康运行,经济就会平稳增长,反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较为不平稳。除此之外,虽然我国外债这一块已经归口财政管理,但相关职能部门间还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相互监督,因此应在财政归口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3. 对地方举债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重点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源头的调控,即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控。现阶段,欧美等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债务危机,其应对债务危机的措施或多或少为我国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债务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对政府债务的认识还比较浅,尚没有一套成熟的、专业化的理论对政府债务加以监控和管理,相对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举债方式、债务用途、偿债资金等方面加以严格管理,逐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严格审批程序,抬高自主债务行为的门槛,鼓励多种举债方式并存,保证债务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降低举债成本和债务风险。

4. 对政府债务管理实施必要的国家审计。政府债务运作和管理主体均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这种权责同构化状况容易产生舞弊和腐败。因此,必须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政府债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审计主体,组成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为具体管理部门和人员工作的考核提供依据。通过审计,实时监督政府债务的增减变动、预算执行情况,稽核资金流向、流量,为预算制定的审核提供决策依据。

5.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政府债务的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社会公众的事。鉴于政府债务的特殊性,政府债务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只能是政府部门,但社会公众能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在社会公众、相关专业机构、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无疑给政府债务的管理产生了内在的压力和动力。为了促使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公民的监督职能,就必须提高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各项预算制度、报告、报表及相关政府债务信息,都应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质问,才能体现债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债务管理的效率。

债务合同 篇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各国经济下滑,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激励下, 地方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融资运动, 政府债务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中国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 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政府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尚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这一度使政府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之外, 加之职能部门分散决策、缺乏统一管理及不规范行政, 致使政府债务风险日渐凸显。不能否认, 地方政府举债资金大多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拆迁补偿、工业园区建设等, 这些投资对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培植财源起积极作用, 但正如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权威教授马文明斯基所说, “稳定中含有不稳定因素”。政府债务作为一种公共风险, 过度举债如饮鸩止渴。政府债务不断积累, 会扩大政府财政运行的不确定性, 影响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甚至这种危险会进一步演化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地方政府债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缺乏明确的规则, 这就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打下伏笔。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

如今全国各地、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 尚缺乏准确数据。但从总量上估算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数以万亿元计, 已达财政收入的三倍, 并可能随时间推移而继续放大。

2010年6月23日,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 审计署公布了该署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财政数据。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上述地方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 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45万亿元, 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71%和78%。这些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近2.8万亿元。

(二)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潜在风险很大

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 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最终也要由政府来承担。在地方政府债务中,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 如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合作基金、金融风险转嫁、粮食采购和流通中的积累亏损、地方政府担保等, 都属于或有债务风险。虽然其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 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 但它是很大的潜在债务风险。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在一般的财政预算、债务统计中, 几乎都不包括这部分债务, 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也不考虑这些债务, 但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不容忽视。

(三) 地方政府债务的运行效率风险

从目前我国债务使用和管理水平来看, 效率风险很大。这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可能使偿债资金不能从债务资金的投资项目中有效获得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债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不高可能造成的不利于债务资金有效使用的风险。

(四) 债务偿债风险

任何债务都需要偿还, 从对某些地区的典型调查来看, 一方面,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已较大, 有的甚至已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由于债务规模过大而可能导致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今年到2013年期间, 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 政府债务风险将会进一步积聚。另一方面, 政府投入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不能形成直接收益, 而大多数政府偿债资金来源都集中在土地收益上, 这种政府债务是建立在土地不断升值的基础上的, 若土地出让不能达到预期增值收益, 债务到期无法偿还, 也会形成债务清偿风险。

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途径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从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入手。

(一) 建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举债、偿债程序

目前按《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地方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 所以此前并没有对地方政府建立一套全面的债务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法规, 适时制定包括政府融资投资决策条例、偿还条例和投融资决策失误问责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 对政府融资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目前财政部正与全国人大预算工委组织起草《预算法》的修改稿, 试图解决政府负债的约束监督问题。参与《预算法》修订的人士透露, 政府债务管理没有科学统一的口径和标准, 许多债务都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之中, 政府举债缺乏约束和控制, 多数没有建立偿债机制。新法案将在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突破, 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鉴于财政在政府债务工作中的职能, 应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 实行举债批准制度, 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举债行为, 达到切实有效约束和控制相关政府部门的举债行为, 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债务, 明确其职责、权限, 赋予相应的职能, 发挥管理、监控、预警的作用, 统一负责地方政府债务工作。

(二) 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通过政府债务预算, 掌握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摸清政府债务底数, 划分债务责任, 明确偿债主体, 规范举债行为, 防范和预警政府债务风险, 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来约束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举债和偿债行为, 有利于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的明确划分, 有利于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有利于有效防范和遏制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由于上级部门对政府债务数据口径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 目前各部门向其他机构上报债务数据相差较多, 报送口径各异, 比较混乱, 影响了统计数据一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2010年6月, 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管理的通知》, 明确提出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统一按照权责发生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后, 政府及其部门所负担的全部债务事项, 只要偿债责任应该由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承担的, 都应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范围。在权责发生制下, 预算会计应反映当期发生的债务行为对以后年度的财务责任和影响。这样可对预算会计主体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 以防范和化解现实的和未来的偿债风险。要贯彻谨慎性原则。对地方财政来讲, 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以充分估计各种财政风险和损失。

(三)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1. 构建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强化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部门内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监督。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 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力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债务运行动态, 要相应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披露机制。搭建一个媒体和公众监督平台, 建立预算支出、监督信息披露系统, 定时发布信息公告, 让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

2.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

建立政府债务档案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完善财政部门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的内在要求。对政府举借债务个案进行备案登记, 包括项目借款合同及相关抵质押合同, 贷款 (或转、分贷款) 协议, 担保函和配套资金承诺函, 还款承诺协议和还款计划, 以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审批文件等。债务档案的建立弥补了债务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真正做到举债有规、还债有源, 系统掌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根据债务档案编制政府债务统计软件, 动态把握政府债务运行情况, 按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类别、项目资金用途等实现检索、统计、分析、预警。

3. 建立最终债务人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报告 (季报) 制度。

以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预算执行报告为手段, 改变债务举借、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 逐步建立科学举债、及时偿债, 逐步消化旧债, 科学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为政府宏观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 研究应用债务软件, 通过可以量化的指标, 对地方政府负债进行长效约束。

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大量可以量化的指标, 以减少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经济增速而大规模举债、且轻视还款的弊病。具体指标包括国际通行的负债率 (债务余额/当地G D P总量) 、债务率 (债务余额/年度财政总收入) 、债务依存度 (债务收入/财政支出) 、偿债准备金率 (偿债准备金余额/债务余额) 等。不要一味参照国际标准, 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如:发达国家规定政府债务负担率的最高警戒线为45%, 而在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地方可用财力占G D P比重仅为20%以下, 所以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应根据国情将警戒线控制在20%为宜。将地方债务纳入统一的国家债务监测体系, 制定包括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和或有隐性债务在内的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指标体系, 并结合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定期汇总、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构成, 新债务产生的原因、趋势, 对可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采取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瑞典政府将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状况稳定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求每年必须有一定的预算盈余, 将保持预算收支平衡和盈余作为债务控制和管理的现实目标和手段, 另一方面采用资产负债方法对政府债务规模与政府资产以及政府未来可能获取的税收收入 (即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 的匹配状况进行分析, 以评估债务风险。如果两者之间不匹配, 则风险增大, 此时则应联系公共财政状况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 建立科学高效的举债偿还机制

债务合同 篇8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CAS 12) 规定, 由债务重组产生的营业外收支都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 重组协议中涉及或有事项时, 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会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利润表。另外, 或有事项是否发生的标准由进行债务重组的双方进行协商确定, 这就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对于以非现金资产抵债的经济业务, CAS 12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 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对非现金资产进行市场价值的最佳估计时, 可能为了提高公司利润而做出不公允的估计。在此过程中, 财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会计经验并作出判断, 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这又使得债务重组再次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因此, 笔者认为, 上市公司应就债务重组对投资者和税收的影响进行披露, 并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

CAS 12应用指南规定:债务人 (债权人) 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 将其终止确认, 计入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因此, CAS 12将债务重组视为在非正常经营活动下产生的。但是CAS 12同时规定, 抵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作为销售处理。笔者认为, CAS 12关于该项业务的规定前后矛盾, 应在“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 ”科目下设置“资产转让损失 (收益) ”二级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CAS 12应用指南规定的“债权人作出让步”, 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按照CAS 12的规定, 当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出现债权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时, 不适用CAS 12。CAS 12给出了判定某项经济业务是否适用于该准则的标准, 但是却缩小了债务重组的适用范围, 排除了一些实质上属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经济业务。笔者认为, 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 应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现值的关系考虑, 企业应使用市场的实际利率对重组后债权余额进行贴现, 将得到的金额或价值与债务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以此来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 当贴现后得到的债权价值仍大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时, 债权人应将重组后债权价值减记至重组债务价值, 差额部分确认为企业当期的营业外支出。

债务合同 篇9

一、对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债务重组的判断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最终债务方也还是要以资产清偿债务,或将债务转为资本,因此从偿债方式上来看,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与其他种类的债务重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判断一项债务重组是否属于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关键应看债务方与债权方是否就推迟债务的清偿时间达成了协议,也就是说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并不需要立即支付相应的资产。例如甲企业应付乙企业100万元,双方于2010年12月31日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乙企业同意将债务本金减少为80万元。如果甲企业在2010年12月31日就支付了乙企业80万元,那么该债务重组应当为以资产清偿债务;如果甲企业于1年后支付剩余本金,该债务重组方式即为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的债务重组方式。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必须要作出让步,因此债权人会发生一定金额的债务重组损失,相应的债务人会产生债务重组利得。但是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如何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了让步准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由于会涉及偿债时间的推迟,因此仅仅以剩余债务的账面价值进行对比可能会有失公允。例如,甲企业应付乙企业100万元,于2010年1月1日到期,甲企业无力偿付,经协商乙企业同意甲企业于1年后偿还,金额不变。如果仅从债务的账面余额来看,债权人并未作出让步,不符合债务重组的定义,但如果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务人事实上是取得了一定的债务重组利得,该笔交易应当符合债务重组的定义。再如,就上笔交易而言,假设甲、乙企业经过协商,乙企业同意甲企业延后一年偿付款项,但甲企业需要按照年利息2%支付债务利息。对于这笔交易是否符合债务重组的定义,需要将债务利率与市场利率进行对比,如果债务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应当认为是债务重组,同时按照市场利率进行折现后确认债务在债务重组中的账面价值,其与债务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利得。

二、或有应付金额的处理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与其他债务重组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可能会涉及或有应付金额的问题,或有应付金额是指需要根据未来某种事项的出现而发生的应付(或应收)金额,而且该未来事项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的债务重组,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一或有事项》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应付金额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债务人应当将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之和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有应付金额在随后会计期间没有发生的,企业应当冲销已确认的预计负债,同时确认营业外收入。

例如,甲企业应付乙企业100万元,于2010年1月1日到期,甲企业无力偿付,经协商乙企业减免甲企业债务本金20万元,剩余80万元甲企业于3年后偿还,甲企业按照年利率2%于每年年末支付利息,如果甲企业1年后经营状况好转,债务利率增加为5%。本文认为这笔交易中甲企业需要支付的按照5%利率计算的利息,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论何种情况,甲企业每年都必须支付的以2%计算的利息,对于这部分利息甲企业在债务重组日不必确认,在每年年末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计提,计入财务费用或者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符合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条件),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为《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范。另外一部分是甲企业可能支付的按照3%利率计算的或有应付利息,对于这部分或有应付利息不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进行处理,而是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进行规范。如果甲企业在2010年1月1也就是债务重组日,经过评估认为企业在一年后经营状况可能会好转,甲企业应当将今后三年依据3%利率计算的或有应付利息按照市场利率进行折现后,计入债务重组日的预计负债,实际支付利息时,冲减预计负债的金额,而不再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

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分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甲企业应该做的会计分录如下:(1) 2010年1月1日债务重组日:借:应付账款—旧债100;贷:应付账款—新债80,预计负债7.2,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2.8。(2) 2010年12月31日,如果甲企业营业状况转好,甲企业对利息的会计处理为:借:预计负债2.4,财务费用1.6;贷:银行存款4。如果甲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转好,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财务费用1.6,贷:银行存款1.6。同时,转回已经计提的预计负债:借预计负债:2.4;贷:营业外收入2.4。以上会计处理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80万元的本金如果金额重大,应当折现后入账;第二,甲企业必须按期支付的借款利息2%应当与市场实际利率对比后再处理,如果借款利率高于实际利率,高过部分实际上是甲企业对乙企业减免债务本金的变相补偿,应当冲减甲企业在债务重组日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而不应当计入实际支付利息期间的财务费用。如果借款利率低于实际利率,则是乙企业对甲企业所作出的进一步让步,应当将差额部分计入债务重组利得。第三,或有应付利息如果按照实际利率折现后入账,那么在每个会计期末甲企业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对预计负债计提利息,同时增加预计负债的金额,而计提的利息理论上来说有两种处理方法(1)计入当期财务费用,(2)和初始计量时相配比减少当期营业外收入,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构成。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并没有给出细致的解释,只是笼统的指出应当按照债务的公允价值入账,而债务的公允价值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会有多种解释。而不论是《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辅导教材》还是其他版本的会计教材在谈到以上问题时都语焉不详,所给出的例题也都直接忽略的债务的货币时间价值,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债务合同 篇10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

在执行中应否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首先要弄清执行的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婚姻法》第41条规定, “离婚时, 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 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由此, 夫妻共同债务是夫或妻一方或双方为了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具体意见》规定: (1) 夫妻双方约定的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擅自资助与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独立筹资从事经营活动的, 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 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除此之外, 均为夫妻共同债务。

根据《婚姻法》第1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 (二) 》第12条、第14条的规定,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范围: (1) 工资、奖金; (2) 生产、经营的受益; (3) 知识产权的受益; (4) 继承或赠与的财产, 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5)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包括:1) 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2)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3)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明确了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置权。《婚姻法》第18条, 明确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 (1) 一方的婚前财产; (2)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3) 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4)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5) 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除当事人约定外, 夫妻婚前的个人财产不再随着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自动转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第19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 夫或妻一方对外所欠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 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清偿对外债务与夫妻处分共同财产的冲突

夫妻处分共同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其约定或法院判决、调解均不得对抗债权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双方如无特别约定, 夫妻财产适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对共同债务都负有连带清偿责任。这种连带清偿责任, 不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之间的约定无效, 否则将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 夫妻之间离婚时对财产的分割, 只能对彼此内部有效, 不能向外对抗其他债权人。债权人仍然有权就原夫妻所负共同债务向原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偿还。在执行程序中, 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原则上适用上述规定, 但是, 对于夫妻之间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其约定仅仅对夫妻双方有约束力, 即使法院的离婚判决书、民事调解书确定了当事人就共同债务的处理约定的, 也不能对抗其他债权人的权利主张。这点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18条中已有了明确的规定:“当事人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离婚判决, 就财产分割的处理对夫妻双方有约束力, 但不能对抗其他债权人。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 应当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同时,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 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 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债权人要求执行夫妻中的任何一方, 只要能够证明该债务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债务, 且不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即可, 至于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被执行人负举证责任。

三、夫妻共同财产执行的具体径路

1. 法院判决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责任的,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2. 生效法律文书只确定夫妻一方承担责任, 分别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1)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 (2) 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 仅执行负履行义务一方的财产。

3. 生效法律文书只确定一方承担责任, 但按照《婚姻法》

【债务合同】推荐阅读:

债务审计07-17

债务经营06-08

企业债务06-15

农村债务06-19

债务契约06-25

债权债务06-28

公司债务08-03

债务期限08-04

债务认定08-05

国家债务08-06

上一篇:物业管理纠纷下一篇:信息网络中心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