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探析(共7篇)
前沿探析 篇1
1 引言
Slovic(1993)从施信方认知的角度,研究发现:相对于增强信任的积极信息,破坏信任的消极信息更容易受到施信方的关注;并且,在可信赖性的判断、评价过程中,消极信息比积极信息占据更高的决策权重。这种典型的不对称性,导致信任发展的过程中,破坏和衰退成为一种常态。[1]破坏后的信任如何修复与重建?成为信任研究领域又一重要的课题。原有信任研究主要集中于初始信任的建立和发展。与初始信任不同,信任修复属于“非零起点”,违背的发生引发施信方重新解释和评估双方过去的关系;在修复的过程中,施信方对消极信息更为敏感。因而,信任修复比初始信任建立更加困难和复杂。
Lewicki和Bunker(1996)最早从受害方的角度,描述了信任修复的动态过程。从时间角度分析,信任违背(trust violate)一方违反双方最初承诺,导致信任水平下降或瓦解,是信任修复(trust restore)行为发生的前提。[2]因此,信任修复行为发生的时点分别处于信任水平下降衰退的过程中,或者在信任完全崩溃的情况下,重建信任(trust rebuilding)。近年来,信任修复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但是,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发表的论文也非常有限。依赖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特性,信任修复的研究层面划分为:个人信任修复和组织信任修复。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要关注个人水平之间的人际信任修复,而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更加关注组织水平的信任修复。本文主要对西方信任修复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期望能够为国内学者紧跟西方学术前沿,在各个领域从事信任修复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信任修复内容
《辞海》中,“修复”释义为恢复成为原样。信任修复可解释为将下降或瓦解的“信任”恢复成原样。这个主题已有的研究中,与信任修复相关的内容包括:“关系修复(重建、再续)(比如,Kurt T.Dirks、Hong Ren)、合作修复(比如,Roy J.Lewicki)、声誉恢复(比如,Mooweon Rhee)”等。但与信任修复相比较,以上研究的对象更为广泛。
信任修复的内容主要基于对信任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将信任表述为行为、意愿、期望、信心或信念等,构成维度有一元、二元、三元的观点。其中Mayer(1995)的三元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完备性,在信任修复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Nakayach和Watabe(2005)、Gillespie基于Mayer(1995)的观点,认为信任修复是在信任违背发生后,从能力、真诚和善意三个方面,恢复和提升对方对其可信赖性的感知。[3]除此之外,Kim、Ferrin、Cooper和Dirks(2004、2006、2007)的研究,基于Mcknight(1998)理论,将信任修复内容划分为信心信仰和信任意向。信任修复是在违背发生后,增加对方信任意向和信任信仰的过程。[4,5,6]Schweitzer、Hershey和Bradlow(2006)、Tomlinson(2004、2009)则是基于Rousson(1998)的定义,将信任修复表述为将部分或完全的脆弱暴露给对方意愿的修复。[7,8,9]以上描述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属于认知信任修复的层面。
在信任划分的维度中,Lewis和Weigert(1955)、Clark和Payne(1997)提出信任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构面,两者交互影响、相互融合。Lewicki(1996)的动态过程模型中,信任违背的发生,不但冲击原有的认知评价,而且伴随着复杂、混合、强烈的情感反应(心痛、愤怒等),共同影响最终的关系结果。[2]因而,信任违背的发生不但造成原有认知的破坏,而且导致负面情绪产生和情感的伤害。Tomlinson(2004、2009)提出,在信任修复的过程中,通过降低生气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和培养积极情绪(希望)有利于受害方对双方未来的合作产生积极的期望,促进短期信任修复。[8,9]Dunn and Schweitzer(2005)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影响认知评价的过程,造成受害方对可信赖性感知的结果远远低于实际水平,增加信任的修复难度。[10]因而,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信任修复的内容应当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构面,不仅关注认知信任的修复,还要重视情绪和情感的修复。
3 信任修复的方式策略研究
修复方式是信任修复研究的重点。现有的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探索新的修复方式,如何提升受害方对其信任的感知;二是,探索不同的情景因素,如何调节修复方式的效力。
研究人员提出的信任修复方式包括:道歉、否认、沉默、解释、承诺、自愿抵押担保、补偿、惩罚等等。比如,Bottom(2002)发现口头解释对合作修复和情绪反应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提供实质性的惩罚比仅仅道歉有效,但是惩罚力度的强弱,并不会影响信任修复的效果;如果让受害方提出惩罚补偿的要求,通常少于受害方的实际损失,并发挥更有效的修复作用。[11]Nakayachi和Watabe(2005)通过实验研究证实提供抵押品能够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感知风险,提高可信赖性;并且从信号作用分析,自愿提供抵押品比强制提供抵押品,显示对方遵守承诺、约束自利的行为的动机意图。[3]Schweitzer等人(2006)发现道歉和口头承诺被看作是对方改变行为的一种积极信号,但是道歉加上承诺并没有比单独一种方式更加有效。[7]我国学者张正林(2010)将信任修复看作是初始信任与后续信任修复构成的动态过程,通过实验证实在初始信任修复中,修复方式对初始善意信任信念有显著影响;在后续信任修复中,修复方式和有无欺骗交互影响后续善意信任信念和后续正直信念。[12]
上述研究发现单纯的修复方式研究,导致修复效力存在高度的不稳定性。相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中,信任修复的难易程度和修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因而,近来的研究更加关注修复方式与情景因素的结合。其中,违背类型是现有研究中主要的调节因素(见表1)。
根据文献资料整理
Kim等人在能力信任违背条件下,内部归因的道歉比外部归因有效,道歉比否认有效。在品质信任违背条件下,外部归因道歉比内部归因有效,否认比道歉有效。在不同的信任违背类型下,沉默发挥信任修复的作用均处于中间状态。[4,5,6]Tomlinson从归因的角度分析认为,善意和真诚信任违背具有归因的稳定性与可控性,与之相比能力信任的破坏更容易修复。因而,信任修复的策略应避免产生破坏善意和诚实认知的结果,将信任违背的发生归因于外在因素、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9]Kim和Tomlinson划分方法的区别,在于Kim等人将真诚和善意合并为品质一个维度。Tomlinson的研究中,真诚和善意违背类型下的信任修复方式和策略并不存在实质差异。但该结论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两者违背类型是否可以合并,还需要今后的检验。
Lount和Lewicki的划分方法,都考虑了时间因素对信任发展水平的影响。Lewicki认为由低到高三种信任水平的破坏,修复难易程度逐渐增加。[2]谋算型信任出现于关系初期阶段。了解性信任基础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可预测性。而认同信任的基础是特征共享和价值观念趋同。如果信任破坏的原因,打破了既有关系的价值体系,并且受害方的感情将受到极大的创伤,此时信任修复最为困难。而Lount则认为在信任建立的初期,因为首因效应的影响,对方将产生恶劣的第一印象,信任修复比发生于较晚时间点的信任违背要困难。[13]但是Lount的早期和晚期的信任违背时点,只是依赖于交往次数的简单划分,因而不能完全对应于Lewicki划分的阶段。并且早期和晚期的信任遭到破坏,哪种容易被修复无法简言概之,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存在的调节因素都会影响修复的难易程度。这可以作为今后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信任修复方式的研究,通过与情境因素的结合,提高了修复方式、策略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但现有文献对修复情景因素的发掘还非常有限,主要集中于违背类型的划分。其它的调节因素,比如:信任修复双方的特征、信任违背造成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原有的关系质量等等,如何影响修复方式的效力,尚缺乏深入的探讨。
4 信任修复机制
以上的研究,在丰富信任修复理论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研究分析多是将受害方作为“黑箱”,通过修复方式的刺激手段,观察受害方是否能够再次信任对方的反应;缺乏分析外部刺激的修复方式修复信任的传导机制。关于信任修复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
最近Tomlinson(2004、2009)的研究向前迈出了一步。作者基于韦纳(B.F.Weiner)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理论,建立了信任修复的归因机制模型。韦纳的归因(attribution)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判断,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可以用于发掘人们通过感知信任违背的原因,实现信任修复的过程。
Tomlinson(2004)的主要贡献在于:作者从归因的三个属性中,验证了不稳定性归因的中介作用。道歉、承诺,通过干扰受害方的归因过程,产生不稳定归因,以情绪和期望为中介,实现短期信任的修复;积极的信任期望和积极情绪是短期信任修复的前因;修复策略与不稳定性归因之间关系的强度,受到违背行为严重性的调节。违背行为的严重程度越高,道歉和承诺越不利于产生“不稳定性归因”。[8]
Tomlinson(2009)在2004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违背类型的情景,更加清晰阐述了认知归因和情绪共同影响短期信任修复的过程。[9]虽然该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念模型,但也为今后应用韦纳归因理论解释信任修复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第一,分析了三种不同的违背类型(能力信任违背、善意信任违背、真诚信任违背)与归因三属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道歉、承诺、否认等修复方式,可以将违背行为归因于环境等外部因素和行为发生的不可控性与不稳定性,减少对信任的破坏,提升可信赖性水平。第二,Tomlinson提出受害方感知对方的可信赖性(能力、真诚和善意)是实现信任修复的前因。第三,与2004年对积极情绪的简单分析相比,2009年的模型将情绪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信任违背导致失败结果产生,首先引起一般负面情绪(不高兴)的产生。受害方通过进一步寻求行为结果的归因,产生更复杂和特殊的情绪(比如生气、愤怒、同情、怜悯、担心、害怕、恐惧、悲观、绝望等)。两种不同类型情绪的划分,揭示出只有归因产生的特殊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才会影响可信赖性的感知和短期信任修复。心理学中,不同效价的情绪对认知评价会产生差异化影响,也启发我们在信任修复中,有必要将正价和负价情绪分别研究。
Tomlinson(2004、2009)的归因模型,能够解释道歉、承诺、否认、辩解等修复方式,干扰受害方的归因过程,实现信任修复。但是,两个归因模型仍然无法解释(比如,惩罚、抵押品等)其他方式的作用机理。鉴于此,我国学者吴娅雄(2010)基于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公平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构建了信任修复的机制模型。[14]该模型分析了在现有文献中若干修复方式,如何通过信任修复路径上的关键变量,实现信任修复。根据受害方对信任违背事件的感知、违背方修复策略的感知和对未来合作期望的感知三条线索,作者提出信任修复的三条途径,即降低责任归因、降低感知风险和提高感知公平,其中影响信任修复的关键变量是责任归因、感知风险、未来预期、感知公平和受害方对修复过程的满意度。该模型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5 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在信任研究领域,信任修复仍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研究空白,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讨。
5.1 关注双方互动的过程
现有的研究中,信任修复通常被设为破坏方的单方努力行为。然而,心理学中,信任修复如同信任建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受害方反应、态度、修复意愿、修复的努力程度直接影响修复的效率和效果。Lewicki(1996)曾提出,信任修复的过程中,违背方应该使受害方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修复工作的参与者,努力向受害方说明建立新关系或者恢复原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但是,此类研究尚停留在建议阶段。未来的研究在关注破坏方修复行为的同时,应积极挖掘受害方的哪些因素如何影响修复的结果。
5.2 情绪和情感在信任修复中的作用
在归因与信任修复中,虽然已经分析了情绪和情感对信任修复的重要作用,但是情绪、情感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多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有限。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讨当情绪产生源与信任、不信任相关和无关时,对信任修复影响的异同;在不同信任违背的类型下,信任双方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的情感,对信任修复如何发挥积极或消极作用。
5.3 信任修复和初始信任建立的异同,以及信任能否恢复到先前的水平
文章最初已经提到初始信任建立和信任修复的简单差异。但是,信任的违反后的修复过程和初始信任的建立过程存在何种差异?原有的信任建立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尚未清晰。并且,从时间发展的观点分析,丢失的信任有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重建;有的丢失的信任可能无法被修复。比如,因为欺骗和背叛导致了信任毁灭性的结果,往往很难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当前信任修复的研究主要是短期信任修复。一般而言,信任的修复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在短期信任修复之后,还要按照信任建立的机制和前因,继续进行信任的重建,才能建立深层稳固的信任水平。
5.4 影响信任修复的其他因素探讨
影响信任修复的因素众多,除了文中分析的信任修复方式、信任违背类型之外,还包括信任修复双方的特征、信任违背造成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原有的关系质量等等。其中,受害方特征中遗忘和宽恕的能力,如何影响信任修复?时间因素在信任修复的过程中产生何种作用?信任违背造成的损害程度越大,信任修复是否越困难?原有的双方关系质量中哪些构成因素如何影响信任修复?等等,这些问题为今后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摘要:长期以来,诸多领域对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始信任的建立和发展。然而,信任违背和破坏却是一种常态。破坏后的信任该如何修复?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信任修复内容、信任修复方式和信任修复机制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最终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任修复,修复内容,修复方式,作用机制,研究展望
聚焦乙肝治疗前沿 篇2
他们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广大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遭遇的缩影。乙肝患者在背负生理和精神煎熬的同时,他们在不断地寻找:对付乙肝究竟哪种方法好?现在有没有让人振奋的治疗方案和新药物?
带着这些广大乙肝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记者特采访了我国著名的病毒性肝炎防治专家、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主任瞿瑶教授。
记者:关注传媒广告,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关于乙肝治疗的所谓新进展、新技术、新突破的介绍,令人眼花缭乱。请问瞿教授,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国内外究竟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
瞿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总体上看进展是有,但“突破”还谈不上。2003年4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被提出,那就是“病毒清除定义”。
要消灭敌人,首先要发现敌人。消灭病毒的道理也是一样。
“病毒清除定义”提出,若要知道病人体内的病毒是否完全被清除,必需有相当精确、标准的血清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的方法。对于慢性乙肝病毒,需要我们的检测技术能达到1copy/ml水平(1毫升血清能检测到1考贝单位核酸病毒),利用这个标准来检测患者的血清,如果达到血清中没有该核酸病毒,就代表乙肝病毒已从肝脏中彻底清除。这才算是真正的治愈。
可是,目前我国血清检测乙肝病毒核酸的水平,仍停留在100~500copies/ml的水平,其以下尚不能测出。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病毒是否存在,我们还无法测得。正因为这个缘故,那些我们无法知晓的病毒,就成为治疗后又复发的祸源。
记者:有媒体报道说,现已成功研制出治疗性乙肝疫苗。请介绍一下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基本情况,它与预防性疫苗区别在哪里?
瞿瑶: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一种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包括乙肝病毒核酸疫苗、多肽疫苗、HBsAg复合物疫苗及HBsAg蛋白疫苗等。有的尚处于研制阶段。
核酸疫苗是现代疫苗研究的新热点。它不仅可以诱导HBsAg保护性抗体(抗HBs)的产生,还可以同时诱导特异的细胞免疫,这就兼备了预防和治疗作用。要指出的是,作为抗病毒治疗,疫苗不一定是首选,只有当出现微生物持续性感染,既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又需要提高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药物时,才选用。
要说治疗性疫苗与预防性疫苗两者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只是使用目的与使用方法上有所不同。从使用目的讲,顾名思义,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后者主要用于预防。从使用方法讲,剂量不同,作用就不同。如使用小剂量(5~10微克)的HBsAg蛋白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保护性抗体,用于预防乙型肝炎;而使用较大剂量(40~60微克),则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机体清除病毒。
记者:治疗乙肝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瞿瑶:在具体操作中,我的体会是,选择最佳抗病毒时机很关键。时机选对了,再加上合适的方案,疗效自然会达到目前最好的效果。
1997年有关专家提出,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的三期划分来制定治疗方案,即:高复制的免疫耐受期,中、低复制的免疫清除期,和无复制的残余整合期。
抗病毒治疗要想取得较好疗效,最好是选择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因为当患者处于这个时期,即血清ALT(转氨酶)水平升高时,说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正在发挥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如果此时再用上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来个“里应外合”战术,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记者:那么在临床的治疗中,乙肝患者有没有意识到并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呢?
瞿瑶:对乙肝患者来说,这恰恰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甚至算是盲点。临床上我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及患者家属,他们一看到HBeAg或HBV DNA阳性,知道病毒在复制并有传染性,就不管是不是最佳时机,硬要求医生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总要花很多时间对他们做说服解释工作。当然,并不是每位医生都能耐心负责,有的图省事,有的另有缘故,往往不顾病人无知,就答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其治疗结果,当然多以失败告终。
记者:刚才话题中,您提到了“合适方案”。什么是合适的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案有哪些?
瞿瑶:合适的方案,就是根据患者自身的一些情况,因人而异而制定的方案。
目前常用的方案是以干扰素-α或(和)拉米夫定为核心药物,联合、序贯其他类型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与拉米夫定的联合使用;干扰素与泛昔洛韦的联合治疗;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干扰素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等。这些都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我们常称为“二联疗法”。
这些方案往往显示出了联合或序贯疗法的优越性,疗效高,可靠、放心,这是经过国内外的实验及大量病例验证得出的结果。
记者:现在有些医院提到了“三结合方案”抗HBV治疗。请问什么是“三结合方案”?
瞿瑶:“三结合”即:免疫疗法与抗病毒药物相结合;特异性免疫治疗与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相结合;促进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功能的药物相结合。
该方案的免疫疗法,既包括了能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剂量为40~60微克),又包括了胸腺肽α1等,能产生非特异性的免疫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这就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利于抗病毒药物提高清除HBV的疗效。故认为此种方案较为可取。
这是抗病毒治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为临床广为存在的此类患者开拓了一条治疗新路。
记者:好的方法有了,现在是否又开发出治疗乙肝的新药物?
瞿瑶:有。如国内刚上市的长效干扰素,国外上市、国内即将上市的阿地福韦,国内外刚刚同时开始上二期临床的左旋脱氧胸腺嘧啶核苷。这些都比目前广泛应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定好。其他的还有恩替卡韦、依曲西他平等,正在临床考核中。
在这里我要重点提一提长效干扰素。它是由聚乙二醇分别与干扰素-α2a或α2b交联产生的新药。聚乙二醇与干扰素结合后,不影响干扰素的活性,并能保护干扰素不被持续产生的酶水解,延缓干扰素失活;干扰素被聚乙二醇包裹后,还能降低免疫原性,从而使干扰素抗体产生率减小,这样聚乙二醇化的干扰素-α(PEG-IFN)在人体内的消除率下降,使得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更长。据国外报道,派罗欣对难治性慢乙肝患者比拉米夫定更有效。
将上市的阿地福韦,实验提示对难治性慢乙肝抗HBV治疗安全有效。恩替卡韦是处于临床试验后期的药物,其活性不受拉米夫定耐药的影响。而依曲西他平则有可能成为最佳的抗HBV核苷类似物抑制剂。左旋脱氧胸腺嘧啶核苷也被看好,是高度选择性、特异性强的HBV抑制剂。
记者:目前国内外,在治疗乙肝上有无新的构思或研究方向?
瞿瑶:有,大致有四个方面:(1)发展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2)开发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案;(3)将“三结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深化研究;(4)制定联合开展个体化和连续序贯的治疗方案。
前沿探析 篇3
近年来,领导理论开始更多关注自下而上式领导方式。学者们认为领导应该更多地展现他们的人性,更多地关注下属[1]。作为积极心理学中二十四美德之一的谦卑,在组织理论和领导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2,3]。传统观点往往认为谦卑是与领导角色相对立的,现代观点则认为谦卑包含自我意识、重视他人的意见、主动学习与改变、分权、敢于听取真实意见和承认自己的错误、致力于创造一种开放的环境、鼓励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提出异议等特质[4]。这对于员工的智力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于是,领导需要保持开放和弹性,需要具有高水平的谦卑[6.7]。
二、谦卑的概念、行为特质及测量
(一)谦卑的概念
Humility来源于拉丁文humus和humi,意味着以一种接地的、有充足理由或基础的观点来审视自我和他人[8]。谦卑允许个人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准确评价,接纳关于自身的新信息,不拒绝赞美,不急于否认可喜的成就,也不急于攻击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主动承认自身的不足,耐心并绅士地对待他人,理解并同情他人[9,10]。谦卑是人类一项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品质,它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他人”倾向[11]。当说一个人具有谦卑的品质时,他/她的重心是所处的团体[12]。当人们在回忆与谦卑相关的行为时,回忆多是与正面情绪相关的成功事件[9]。谦卑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它的形成是一个需要自制力的长期而艰难的过程[13]。稳定后的谦卑是一种生活状态,体现在个人层面(乐于接受的个性,摆脱失真,对新信息保持开放态度)和人际关系层面(关注他人、人人平等的信念)[14]。
(二)谦卑者的行为特质
拥有谦卑品质的人更多地表现出公平和克制[15]。他们对于自身有精确评估,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识的欠缺以及自身局限性,对新思想、反对的信息和意见保持开放性,能够恰当地处理自身能力与成绩的关系,欣赏所有事物的价值,并保持相对低度的自我关注[16]。也有学者将谦卑者的行为特征归纳为五个维度,即真诚、公正、开放的胸怀、尊重别人、不自大/不自我中心/不幻想[5]。还有学者从道德的视角将谦卑分为高度的相互依赖、与他人的道德比较、道德典范与标准、对世界万物的客观评价等四个维度[17]。
(三)谦卑的测量方法
1.自我报告法。让被评估者对自身的谦卑水平进行评价,该方法实施较为便利,但是有效性常常受到质疑,因为真正谦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谦卑做低水平的评价[18]。
2.谦卑与傲慢的内隐联想测验(IAT-HA)。Rowatt等2006年开发了IAT-HA(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of Humility and Arrogant)方法,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有很多工作要完善[5,18]。
3.他人评级法。要求被调查对象就目标对象的谦卑程度进行评价,他人评级与自我报告之间具有相关性[5]。
三、谦卑领导行为的界定、行为特征和前因后果
(一)谦卑领导行为的特征
谦卑领导者往往对新鲜事物保持开放性、渴望向他人学习、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试图纠正它们、正确地看待失败、征求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发展、乐于服务他人、尊重他人、与同事分享荣誉、正确地接受成功、不自恋或谄媚、不沾沾自喜、节俭朴素。谦卑使得领导者能够清晰地划分正常的自信、自尊、自我评价与自负、自大、固执之间的界限[13]。从员工的视角来看,谦卑的领导能够提供思想并接受批评,创造一种包容性的组织氛围[19]。
(二)谦卑领导行为的测量
Owen等[2]开发了包含自我意识、自我提升和欣赏他人三个维度9个条目的测量量表。以此为基础,Ou等[3]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发了包含自我意识、欣赏他人、对反馈的开明、低度的自我中心、追求自我超越和超越的自我概念六个维度19个条目的测量量表。
(三)谦卑领导行为的前因后果
谦卑与魅力型领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在控制家长式领导的作用后,谦卑领导行为对领导有效性和员工的组织认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领导越谦卑,越易对员工表示出支持性的行为[20]。谦卑领导行为对员工参与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1]。谦卑领导行为通过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保留,通过团队学习取向对员工参与产生积极影响[2]。
研究发现,自恋水平越高,谦卑水平越低;权谋个性预测着较低水平的谦卑;低自信水平代表了低水平的谦卑;高水平的情绪意识和管理代表着高水平的谦卑[20]。当下属认为领导具有谦卑的品质时,魅力型领导对员工绩效(对领导的认同和信任、自我效能感、激励和牺牲精神)的影响最大[10]。
四、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不足
1.谦卑领导行为的测量量表多是利用他评(下属或员工)方式来衡量,这在探讨谦卑领导行为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时,可能会产生共同方法偏差。
2.关于谦卑领导行为的适用情境尚不明晰。例如,谦卑领导行为适用于什么性质的企业、什么类型的组织、哪种性格的员工、何种类型的任务?在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哪种类型的组织文化中和发展战略中更为适用?
3.关于谦卑领导行为的前因后果需要进一步厘清。比如,这种领导行为是否有利于高效团队文化或组织文化的形成、是否有利于团队绩效或组织绩效的提升,以及影响机理是怎样的?
(二)未来展望
1.需要从目标对象的上级领导、下级员工、平级同事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多个角度进行360度调研,从多个维度设计测量问卷。
2.谦卑领导行为对于团队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以员工个体层面的变量为中介变量发挥作用,需要探讨。
3.谦卑领导行为的文化差异、在不同层级管理者间相互影响和传递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跟踪研究[3]。
4.组织层面的谦卑包含了领导者的谦卑、员工的谦卑以及在企业的文化、体系、程序和结构中均将谦卑作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3]。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将谦卑行为拓展到组织、团队和员工层面。
摘要:厘清了谦卑的概念、维度和测量方式的研究成果,归纳谦卑领导者的行为特质,回顾谦卑领导行为的测量工具及其前因后果的研究进展;凝练现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前沿产品 篇4
一段短暂的冥想旅程
在繁忙的工作当中,如何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丝慰藉呢?或许这款Muse智能头带能帮你。只需要三分钟,戴上头带,打开APP,让Muse头带引领着你聚集注意力的练习,逐渐控制自己的呼吸,进入冥想的世界。当一切结束之后,用户还能从APP当中得知在刚刚的过程中自身脑电波和呼吸的变化。不论是在长途汽车,还是在吵杂的办公室中,用户都能用Muse智能头带进入一个短暂的冥想当中,让自己放松心情,集中注意力。
这款帮助人进行冥想的智能头带,售价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 834元)。
Cicret
把手机屏幕投影到手臂
智能腕带与智能手表,由于其屏幕的大小所限,总是无法像手机一样让人运用自如。那就来试试这款Cicret吧!它内置了微型投影装置,可以将手机屏幕投射到用户的小臂上。其内置的8个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检测用户在屏幕上所进行的动作。这样一来,用户不用麻烦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就能在自己的胳膊上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
这款能让人在手臂上“操作”手机的智能手环,售价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 450元)。
Bluesmart
不只是一個旅行箱
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开始智能化的时候,笨重的旅行箱是不是也能有一些改变呢?这款名为Bluesmart的旅行箱不仅外观时尚,还有不少实用的智能功能呢!它采用了电子锁,用户只需要用智能手机控制,就能轻松将其打开。同时,Bluesmart当中配备有电池组,可以让你的智能手机充电“多达6次”。将它拎起来,Bluesmart还能告诉你箱子的重量是多少。而最让人省心是他的位置报警功能,不论箱子去了哪儿,我们都能通过APP找到。有了它,各位飞来飞去的小伙伴就再也不用担心箱子会丢失了。
这款智能行李箱,售价195美元(约合人民币1 192元)。
Moov
会说话的健身管家
厌倦了只会检测跑步的智能手环了吗?来试试Moov如何吧!Moov只有硬币大小,可以持续使用8~10小时。最重要的是,Moov的使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项运动。用户可以戴着它跑步,或是练习跆拳道,甚至连游泳的时候,用户也可以佩戴。通过内置的陀螺仪、加速计等芯片,Moov可以评估用户运动方式,再结合其独有的算法,对用户的运动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反馈到配套APP或是用语音对用户进行实时提示。帮助用户调整你的节奏、形态、姿势、准确度和各种活动的参数。
这款几乎兼容大部分运动的健身管家,售价120美元(约合人民币734元)。
Dexmo
握住虚拟现实
如何准确的把握用户地手势操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用户带上“手套”。这款名为Dexmo的手部动作捕捉装置,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它却能精准地捕捉到用户的行为动作。同时,Dexmo还搭载有触控反馈系统,能给用户提供握住物体的“握持感”,让用户感受到虚拟世界当中物体的大小与外形等特点,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这款能让人拥有虚拟“触感”的手部动作捕捉装置,售价65美元(约合人民币398元)。
Darma
让你正确地坐着
对于每天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们来说,坐姿不标准或许是一项极为常见的事情。而有了Darma,或许那些错误的坐姿就能离你远去了。Darma能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分辨出你现在的坐姿,识别出你是否有前倾、后倾的情况发生,当用户坐姿不标准时,Darma会通过配套的APP提醒你。又或是当用户久坐不动时,Darma会也会告诉用户该起来动一动啦!另外,Darma能通过光纤传感器,监测心跳、呼吸等数据,分析出用户现在是否压力过大,并为用户给出建议。
前沿探析 篇5
本文介绍了石油地质勘探前沿技术, 包括石油地质数据采集的虚拟勘探技术和无线遥感技术, 并提出了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措施, 同时还提出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必须坚持的管理科学化、勘探精细化、经济节约化等原则, 以确保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高质量。
(1) 石油地质数据采集虚拟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 从而保证钻井轨迹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 让整个钻井过程进行可视化运行, 全面提升了石油地质勘探资产评估组决策的正确性, 也提升了各学科工作组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我国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 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逐步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 促进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这也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2) 无线遥感技术我国油井分布涉及西北、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 对各个油井工作状况的监督检查是一项很复杂的庞大工程,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我国现已全面使用了无线遥感监测系统, 它可以将监测到的井下状态无线传送到监控指挥中心, 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井下数据, 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油井的监控, 这项技术还能检测输油管系统, 能够找出漏油点和盗油点, 对我国现代石油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石油地质勘探应坚持的原则
(1) 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的原则是指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 由于石油地质勘探涉及内容众多, 牵涉层次比较复杂,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 将石油地质勘探内容进行统一有顺序的安排, 同时在各个环节, 都能有所依靠的轨道进行运行, 以免出现勘测失衡的情况。只有这样的控制和管理, 才能真正切实有效的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顺利进行, 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引导, 不管是相关的技术人员的管理还是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宣传, 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作为引导, 一步步将石油地质勘探工程进行下去, 更好的进行石油地质勘探, 惠及广大百姓。
(2) 勘探精细化勘探的精细化是指要有一个精细化的指导理念与思想去指导勘测人员进行工程的建设, 能够积极做好各个环节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控制。保证石油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的高效性与质量的提高, 同时精细化的勘测也有助于在勘探过程中, 降低经济成本, 将利益最大化。精细化的勘探技术不是锱铢必较, 而是在整体的系统中, 重视细节的把握, 将每一步都能落实到实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保证工程的顺利长久的进行。
(3) 经济节约化经济成本的节约化是指:石油地质勘探项目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性项目。在成本的使用上, 本着成本控制的理念, 处理好石油地质勘探项目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 科学进行经济因素分析, 保证给出更加节约成本的方案, 保证不会给资源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3 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措施
(1) 建立健全石油地质勘探管理机制在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健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控制与管理制度, 在出现的问题时, 做到灵活运用, 以一个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体系去监督与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 此外, 针对石油地质勘探项目的特殊性, 当情况不同, 出现的问题也不同的现象时, 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同时整合出现的情况与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对待一些技术较难的地理环境, 依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控制。
(2) 重视信息审核加强石油地质勘探信息的审核。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在各个方面保证万无一失, 从数据到石油地质勘探信息, 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缺失与失误。其次就是提高对重点区域的重视程度, 将勘探效能发挥考量进去, 减少资源的浪费与人力的利用, 真正做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减少经济成本。这是保证整个石油地质勘探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3) 建立勘探技术管理部门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建立专业的控制部门, 提高石油地质勘探质量与效率, 真正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其次需要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人员的培训与引导, 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 实现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 为了提高相关勘探人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不断的进步革新, 加之野外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方法的不断进步, 从而扩展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应用领域。虽然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但是对于相关人员来说, 应该不断的总结自我, 找出合适的石油地质勘探模式, 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进行完善与调整, 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向着更高质量与水平发展。同时不断积累优秀的石油地质勘探方案, 促进中国石油地质勘探事业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燕.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前沿技术分析[J].科技风, 2013, 08:161.
前沿探析 篇6
现代旅游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 至少有三大理论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即旅游商品的理论、旅游文化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理论, 可以说这是现在旅游理论的三大盲点。旅游商品问题是旅游市场的核心问题, 即旅游者购买什么与旅游业出卖什么的问题;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即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文化精神追求的问题;生态旅游的根本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即旅游者在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中开展旅游活动的问题, 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 更不是到偏僻的地方、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旅游的问题。可是这三大问题在旅游理论学术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或错误, 以至造成旅游实践的混乱, 或导致盲目的旅游实践。这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是不利的。所以这是急需旅游学术理论界深入研讨的。
(一) 旅游商品问题
旅游有市场问题, 当然就有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交换问题。可是什么是旅游商品呢?旅游商品的科学概念应怎样表述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没有解决好。现在普遍都认为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品是旅游商品, 其理由是因为它是旅游者购买的, 是在旅游市场出卖的。我国某学院的旅游权威XX院长还认为国外都是这么说的。这种观点, 在我国和国外迄今为止一直居于统治的权威地位, 所以我国旅游学术理论界和政府的有关文件, 都是基于这一认识去表述旅游商品概念的。
那么又该怎样表述旅游商品的科学概念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事物的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述。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同, 就应该有不同的相应的科学概念的表述。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品最根本的属性是出卖所有权的物质商品, 它和其它物质商品一样, 都是物质商品。如果说, 因为它的出卖地点和购买者起了变化, 它的物质商品的根本性质也随着变化, 这是不可能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它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事物科学概念的准则。属性是事物的根本特性, 它是由该事物形成的要素, 即成分、结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一般物质形成的要素是指有形的实体、实体构成的成分、性质和功能, 以及实体的结构、形态等。事物组成的要素不同, 其根本性质也就不同, 而旅游购物品或旅游工艺品的属性是指为了出卖使用价值所有权而生产的社会劳动物品, 所以它们也是一般的物质商品, 而且不可能随着购买者和出卖地点的变化而改变其根本性质。
那么旅游商品的概念是什么呢?这也要从其属性上去探索去理解。旅游是人们外出旅行游览的活动, 它的目的是追求文化精神的需求和享受。旅游商品则是为了满足旅游者观赏游览的需求而出卖的商品, 这种商品就与物质商品的属性不一样了。它们形成的要素是暂时提供观赏权、美和美学功能的暂时享受权, 如景区景点等实体;提供物质实体的暂时使用权如宾馆的住宿设施;提供陪同游客游览观赏的服务如导游服务。所以, 旅游商品的构成、性质与一般的物质商品不一样, 它所出卖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是为旅游者暂时提供有形实体的观赏或使用权的暂时使用;只是提供无形服务的享受;只是提供旅游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筹划和组织服务工作。所以它是不出卖所有权这样的一种特殊商品。如果一定要定义一下, 我的《旅游商品学》中是这样表述的, “旅游商品是指商品提供者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暂时出卖观赏权、体验权、使用权、享受权, 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的旅游物质实体和某些无形社会人文资源与各种无形服务享受的总和。”国内第一本《旅游商品学》从2002年出版以来多次印刷, 后又出了修订本, 许多大学都已用作教材。可是至今我国政府、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 尚未就旅游商品与旅游商品学教材等有关理论问题组织全国研讨, 求得统一认识, 更没有把旅游商品学正式列入旅游专业作为必修的教材。一个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 到底什么是它交换出卖的商品?一个对其商品概念至今还没有科学统一理论的旅游朝阳产业, 又如何去发展该行业商品交换的实践。这种商品交换的实践, 只能是盲目的实践, 这样的盲点理论和盲目的实践又如何去策划开发旅游商品呢?又如何培养旅游商品的旅游专业人才呢?
(二) 旅游文化问题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著作和教材, 全国出版大约不到10本, 这些著作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如果没有这些著作问世, 那旅游文化学仍属空白, 但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讨的, 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著作的问世, 不断研讨、不断完善也是必然的过程。
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概念、区别何在?已出版的一部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关于旅游文化的教材, 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作“旅游历史文化”;把宗教文化当作“旅游宗教文化”;把民俗文化当作“旅游民俗文化”, 总之, 都在社会人文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前面, 加上“旅游”二字就认为其性质便会发生根本变化而成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都早在现代旅游, 甚至早在古代旅游萌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怎么能因此而变成了旅游文化的组成内容了呢?这是没有分清楚旅游文化与文化科学概念所造成的混乱。没有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 没有搞清楚旅游文化的科学结构, 没有搞清楚社会人文的各类文化内容与旅游文化的关系, 同时也没有搞清楚旅游文化只是在文化这一大类中的一种门类文化。这一门类文化中又包含着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在旅游文化体系中只是作为一种社会人文旅游资源的身份出现的, 旅游资源文化是资源本身固有的文化, 并不因为以旅游资源的身份出现就变成了旅游文化或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的文化内涵对旅游者产生学习、欣赏、观赏、享受的吸引力, 它本身的文化性质是不可能转变为旅游文化性质的。旅游文化是人类在其长期旅游实践基础上, 就其文化精神层面进行的实践总结和本质的科学阐述。
那么旅游文化的内容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国内已出版的《旅游文化学》著作中, 有的虽然指出包含了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介体文化, 这是正确的。但却未对其做出科学定义和深入阐述, 有的《旅游文化学》中就根本没有提出这些内容, 所以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还是有待深入研讨的, 特别是旅游客体文化的科学概念及其形成和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的科学概念及其形成, 是值得研讨的, 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 而自然界本身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那么它们的文化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里有个“人化”和“附会文化”的问题, 在我国已出版的旅游文化学的几本著作中, 基本上未见论述到这一点。旅游文化的内容中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呢?如审美文化可否视为旅游文化学组成的重要内容呢?
再如旅游文化学的结构体系也有待深入研究。可否包括:文化与旅游文化概论;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审美文化、另外从资源的角度看有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 但却不能因此而成为旅游文化;最后则是旅游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等。当然这个结构框架只是作为参考, 仍然有待深入研讨。今年九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了我的《旅游文化学》, 这是我对这一课题就上述内容的论述和结构体系进行探讨的尝试, 有待同志们批评指正。总之, 旅游文化这一课题是急需进行理论探讨的, 同时作为一门科学著作的形成, 不断研讨不断完善, 也是必然的。特别是需要我们创建的是像旅游文化学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我的《旅游文化学》一书虽然已经出版, 但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仍然需要全国专家深入探讨, 才能使这门学科建设得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三) 生态旅游问题
关于生态旅游这个问题, 国内外定义可能已达百种之多。但普遍公认的概念, 是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去到生态环境优美、很少破坏或没有被破坏的偏远的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地方去的旅游。这种概念只是从旅游的去处, 从旅游地的角度去界定生态旅游, 而未从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是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界定, 这在近百种定义中, 明确地鲜明地持这种观点的几乎很少, 有的也只是随便地或无足轻重地提到要保护生态而已。可见不从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和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去界定是难以做出本质的科学表述的。
这种概念的另一层含义是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 认为只有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的旅游才可称之为生态旅游, 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难道其他传统旅游, 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等类型的旅游, 都不存在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吗?可见, 生态旅游不是一种独立的旅游形态。它是一切旅游形态、一切类型的旅游都应包含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而不应该从旅游的去处和旅游地的角度去界定生态旅游的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我的两篇论文和在全国生态专业委员第3届年会上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态旅游是指旅游商品的供求双方共同关于保护生态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所以简单地说生态旅游是旅游供求双方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职责和行为规范。
由于把生态旅游只是片面地界定为去到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去的旅游, 于是就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等等一切旅游形态的旅游都与生态旅游无缘, 似乎都没有生态旅游本质属性要求所规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了, 自然更没有保护的职责和保获的行为规范了;二是现在“生态”成为了新鲜时髦的名词, 于是无形中导向人们面向偏远的生态环境地去开发旅游项目, 导向人们涌向偏远生态环境去旅游。而旅游活动、旅游开发、旅游项目也是有污染有破坏的, 长久下去, 将来这些地方的生态破坏了, 又到哪里去开发生态旅游?恐怕若干年后, 生态环境优美而又没有被破坏的地方也就难以找寻了。可见, 这两种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两种后果的后果则只会造成倡导这样的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完全相悖。可见如何科学地界定生态旅游、如何科学地规范生态旅游, 也实在是当务之急。
旅游商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既是旅游的前沿理论问题, 也是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 而且, 应该说这不但是中国旅游理论学术界的问题, 也是世界旅游理论学术界的问题。如果不尽快求得理论认识上的统一, 旅游发展将继续失去理论方向的指引, 不但中国的旅游实践, 恐怕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也将无所适从。对于这三大理论问题, 可以说是旅游理论的三大盲点。我们应立即组织研讨, 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但我们应该不管它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不管它是权威人士的还是非权威人士的论述, 我们只管它科学与否, 只看它是不是真理, 是不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论述。而且应摆脱国外理论的羁绊自行独立地研究。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对真理认识的研讨和统一, 只会有益于对实践的指导, 只会促进实践的发展。对上述三大理论盲点认识上的研讨和统一, 不但有益于指导中国的旅游实践, 也将影响和促进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
鉴于以上论述, 可否建议组织全国的大研讨, 或者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共同研讨这三个理论课题, 形成共识, 最后组织编写这三个课题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教材, 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实践的发展和世界旅游实践的发展。
摘要:剖析学术界关于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和生态旅游传统观点的不足之处;论述三大前沿传统理论的盲点给旅游实践造成的负面影响。
前沿产品 篇7
贴纸在手,话费不愁
对于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商务人士来说,资费的变化总是让人难以掌控。一时不察,或许就会面临一张天价话费单。不过要是有了KnowRoaming,问题就解决了。KnowRoaming是一款小巧的SIM卡贴纸,支持市面上大部分的移动设备。将它贴在SIM卡上,用户就能通过配套的APP连接各地的本地网络。KnowRoaming已经与220个国家和地区的无线运营商达成了协议,能让用户的语音与数据漫游费用降低85%。同时,在APP中用户还能查询当地资费等内容,以免由于大意而遭受损失。
这款商务人士专用的SIM卡贴纸,售价35美元(约合人民币215元)。
Everykey
万能解锁手环
时常忘记带钥匙?又或者是常常忘记某个网站的登录密码?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烦恼,那就可以试试Everykey手环。Everykey可以与任何支持蓝牙的设备相连接,佩戴手环的用户只要进入特定范围之内,就能自动解锁受密码保护的电子设备,或是支持蓝牙的实体物品,如车门、单车锁等。当用户离开时,电子设备又将会重新回到锁定界面。同时,用户还能用Everykey记录各个网站的账户密码。当用户不小心遗失了自己的Everykey,用户还能通过网站将其冻结,以免信息泄露。
这款万能解锁手环,售价80美元(约合人民490元)。
BitBite
实时的饮食指导
对于立志于健康生活的人们来说,控制自己的饮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总是难以计算自己到底应该摄入多少热量。不过有了BitBite蓝牙耳机就不用担心了。戴上BitBite,它就会追踪记录下用户咀嚼食物的速度与数量,然后反馈到配套APP当中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与BitBite的交流,告诉它用户正在吃的食物名称,BitBite就能评估用户的饮食习惯,并为用户提供饮食指导。当用户的热量摄入超标的时候,BitBite就会告诉他:“嘿,伙计,放下那个甜甜圈!”
这款实时的饮食指导售价109美元(约合人民币668元)。
Prynt
让手机变身拍立得
我们总是喜欢使用手机记录下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但要将它们打印出来却颇有些麻烦。法国的Prynt就瞄准了这个市场,推出了Prynt手机保护套。Prynt的使用非常简单,在它的底部有一个连接插头,将手机插入之后便可发送照片打印。与通常的打印设备不同,Prynt手机套里面并没有墨盒,而是通过特制的墨水纸来呈现我们手机中照片。有了Prynt,我们的手机就瞬间变身为一款方便携带的拍立得相机。同时,Prynt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功能,当用户使用其配套APP应用拍摄照片时,Prynt会录制一段当时的视频。扫描打印出的照片,用户就能回顾在拍摄照片时发生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儿。
这款有趣的拍立得手机外壳,售价99美元(约合人民币606元)。
Wearhaus Arc
能与好友分享的耳机
对于很多人来说,耳机代表的是一份自主的私密空间。但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希望与身边的好友一起分享我们的音乐,或是共同观看一部精彩的电影。这时,耳机就成了一种阻碍。来试试Wearhaus Arc耳机吧!Wearhaus Arc通过蓝牙与移动设备相连接,在配套APP当中,用户可以直接控制播放各个流媒体应用中的串流音乐。当用户与身边的好友都佩戴着Wearhaus Arc耳机时,只需要轻轻双击自己耳机的触控板,就能与好友的耳机建立连接并共享音乐了。同时,通过APP用户还能交换分享各自的播放列表。
这款能与好友一起分享声音的耳机,售价150美元(约合人民币919元)。
Zap&Go
石墨烯打造的移动电源
尽管关于石墨烯电池技术的新闻层出不穷,但在市面上却一直难以找到一款相关的产品。直到最近才终于有了一款采用石墨烯技术打造移动电源设备。这款移动电源名为Zap&Go,虽然它的电源容量仅有1 500mAh,但它的充电速度却让人惊喜不已—它能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对移动设备的充电工作!在充电完毕后,Zap&Go还会发出提示音提醒用户,以避免过度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