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座综述(通用7篇)
前沿讲座综述 篇1
前沿课题讲座综述
姓名:XXX 学号:XXX 学院:XXXXXXX
学院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系统地掌握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积极聆听前沿课题讲座是提高这种素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我们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方校长也讲过研究生应该了解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中最权威的国内外学者是谁,他们持有什么学术观点,主要成就是什么,被他引的主要文章是什么,他们的科研轨迹及现在所从事的研究是什么。
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验室的项目涉及的内容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毕竟许多新技术到形成体系需要一段时间。聆听业内专家学者的讲座可以让我们在学术上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甚至超越世界的先进水平。享有信息黄埔美誉的北京邮电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到北邮作报告,我非常有幸目睹了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渊博学识令我钦佩不已,这对我的科研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从201X年9月份入学至今,我参加的讲座主要有以下:
1.讲座题目:A Direct Geometric Method for Sensor Network Localization
主讲人:Professor Zhijun Wu(Iowa State University)
时间:2010年12月10日(周五)下午4:00-5:00 地点:教三楼811会议室
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责任教授林家儒邀请,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吴智君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讲座针对在距离数据信息精确或者含有噪声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旨在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问题的几何方法。该方法每次利用位置未知的传感器节点与位置已知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一个未知节点的位置。每一次计算过程,只有少数距离方程需要求解,因此在每个需要确定位置的传感器节点只要最终可用的距离信息够用,则可以在未来的有限步数内完成这个计算过程。同时针对含有噪声或者稀疏距离数据的情况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算法。同时将测试结果与现有的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2.
讲座题目:On the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Gree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amples of our Related Research Efforts.主讲人:Professor Mohammad S.Obaidat(Monmouth University)
时间:2010年12月24日(周五)上午10:00-11:30 地点:明光楼二层会议室
应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纪红教授邀请,美国蒙莫斯大学的Mohammad S.Obaidat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和通信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和通信技术。无论团体还是个人每天都对信息通信技术有严重依赖,这导致对计算,通信,网络和存储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量先进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被投入或者扩建,这带来了绿色计算和通信的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能量消耗,热量散发,温室排放,所以能量有效的设计和运行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一种研究的趋势是虚拟化,寻找可行的方法来减少每个计算机用户专用资源的数量。数据无休止的增长需要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内存。虽然这些设备变得越来越便宜,但是它们需要能量来运行和需要机制来进行冷却。可以预见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提供的应用程序将会快速增加,这将需要更多的服务功能,从而造成数据中心的计算功耗增加。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虚拟化的潜在领域。通过虚拟化和整合,可以把多个数据中心放在一起。目前云计算正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提供了可扩展性和灵活的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手段。3.讲座题目:Recent Advances on Distributed Coding for Cooperative Wireless Networks
主讲人:Yonghui Li(University of Sydney)
时间:2011年6月13日(周一)下午3:30-5:00 地点:教三楼136报告厅 应校学术委员会邀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李永会副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协作通信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通信技术,它使得单天线用户可以通过共享天线来构造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从而为网络提供额外的空间分集。分布式编码属于一种典型的为协作式无线网络开发的信道编码策略。与传统的信道编码机制不同,分布式编码以一种分布式的方式来构造整个码本。如果设计合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协作式无线网络的容量。
同时李教授对协作式无线网络的分布式码本设计的当前进展进行了讨论,同时对该领域的一些开放性的课题进行了讨论。4.讲座题目:Status of IoT technologies and cases of deployment in smart cities 主 讲 人:Philippe COUSIN先生(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专家)时 间:2011年7月8日(星期五)上午10:00-11:00 地 点:教三楼408室
应网络技术研究院马严教授邀请,eglobalmark公司总裁、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专家Philippe COUSIN先生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提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5.讲座题目:Ultra Wideband Impulse Radio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Indoor Localization 主讲人:Prof.Law Choi Look(南洋理工大学)时间: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下午1:30-3:30 地点:主楼306室
应电子工程学院李秀萍教授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Law Choi Look 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讲座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定位与无线技术中心在过去3年内在脉冲超宽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他们的研究涉及UWB天线,具有高峰值功率和超低功耗的脉冲超宽带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UWB-RFID定位系统的架构和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并指出该系统在功耗和距离方面的结果是领先的。6.讲座题目:Mobile Data Gather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演讲人:Dr.Yuanyuan Yang(IEEE Fellow)
时间: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00--11:30 地点:校办公楼501报告厅
应电子工程学院范春晓教授邀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杨元元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该讲座考虑一个包含大量传感器节点和有限数量移动数据收集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移动收集节点在感知区域内进行漫游并通过短距离通信采集临近节点的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普通节点的转发任务。
然后针对该网络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移动数据采集机制,以达到延长网络寿命和减少数据采集试验的目的。7.讲座题目:Smart Grid Communications 主讲人:Prof.Ralf Lehnert(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时间:2012年3月26日(周一)下午15:30-16:30 地点:教3-134 应校学术委员会和电子工程学院的邀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通信系主任Ralf Lehnert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在我们倡导的绿色世界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这些能源往往是不稳定的,这需要对电网的运行进行更加复杂的控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输电技术将会由于新型服务,分布式发电技术(虚拟电厂)和新的安全性要求而会变得更加智能,这将最终变成一种智能电网。
讲座列出了一些新型的服务和介绍了对通信网络的支撑要求,对实现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同时对电力线通信技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重新布线在现有电线上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业务的承载实现四网合一终端用户只需要插上电源插头就可以实现因特网接入电视频道接收节目打电话或者是可视电话。8.报告题目:Advances in Body Area Networks 报告人:Dr.Min Chen(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时间:2012年5月16日(周三)下午3:30-5:30 地点:教三楼136报告厅
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郑侃副教授的邀请,首尔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敏副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展,如可穿戴和可移植的生物传感器,以及嵌入式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了无线身域网(BAN)的设计,开发和实现。这类网络为实现具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创新型医疗监控应用开辟了道路,同时对病人也更加安全。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和对人类社会福祉的影响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来自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投资。
该讲座介绍了在研究交互性智能医疗监控应用中采用无线身域网相关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技术挑战。9.讲座题目:Research into Medical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s 主讲人:Eryk Dutkiewicz教授(Macquarie University)时间:2012年6月18日(周一)上午10:30-11:30 地点:教三楼136报告厅
应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正教授的邀请,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Eryk Dutkiewicz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利用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以一种不太显著,可靠和成本有效的方式支持远程医疗监控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方向,从而给患者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医疗体域网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具有显著改善医疗保健服务,诊断监控,疾病跟踪和相关医疗程序的极大潜力。
该讲座首先对医疗体域网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无线信道动态特性对医疗体域网带来的挑战,并从安全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最后对麦考瑞大学无线通信和网络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10.讲座题目:Network Coding in Ad hoc networks 主讲人:Khaldoun Al Agha教授(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时间:2012年10月16日(周二)上午15:00-16:00 地点:办公楼501 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Khaldoun Al Agha教授应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111引智基地的邀请,为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网络编码技术诞生于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这种技术在信息满足以下条件的时候非常有用,如多播,共享无线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编码优于常规的存储和转发方式。
该讲座提出了用于Ad hoc网络的网络编码的新算法,解释了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简单的机会主义策略,另外一个是基于数字喷泉码。中心思想是将OLSR-MPR(支配集)和网络编码进行结合,以增加网络容量。
诸如此类的精彩讲座,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一些重要讲座的内容和观点将让我终身铭记,同时也对我毕业论文选题以及及时调整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沿讲座综述 篇2
鉴于经理人在企业发展壮大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激励经理人、增加经理人管理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议题。股权激励作为经理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自2006年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国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采用股权激励经理人的行列中,而在我国“十二五”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势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信息经济学理论强调经理人股票期权能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企业业绩纳入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使经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与对企业利润最大化和长期发展的追求相统一,从而缓和委托-代理关系固有的利益冲突,达到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但是,具有良好理论预期的股权激励机制在实践中过程中履历挫折。在代理人于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股权激励是否能如预期一样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改善公司业绩?相对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在我国是否适用?鉴于这些原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股权激励的前沿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分析这些热点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股权激励的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与融资、投资活动早期关于股权激励优越性的研究从经理人和员工的积极性入手,认为股权激励会使经理人、员工收益与公司业绩趋于一致,从而促使经理人选择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提高公司业绩。而近期的研究从经理人风险偏好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股权激励对经理人融资、投资等决策的影响。Brockman等(2010)认为经理人的薪酬会通过增加经理人对股价和股票回报率的波动以影响经理人对于风险的偏好,特别是股权薪酬中的股票期权,由于股票期权收益的曲线具有凸性特征,经理人股票期权价值的增加会增加公司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所以经理人在获得股权激励后,会呈现出风险规避的特征,因此,在经理人举借短期债务时,约束了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减小了因为债务违约而产生的代理成本。Rego和Wilson(2012)扩展了前人关于股票风险激励促使经理人采取风险融资和风险投资方案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际税率、税收筹划和经理人激励之间的关系,他们使用5年内现金实际税率、税收规避预测评分、自主决定的永久性差异来衡量经理人对税收风险的规避程度,分别建立税收风险规避和股票风险激励的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的出结论认为股票风险激励越多,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越高,但是这只是一种充分非必要关系,这就提高了公司经理人采取税收筹划的积极性。Babenko等(2011)研究了股权激励对高额外部融资替代性以及股权激励对投资的影响,他们使用执行股票期权所获得的收益数据来展示期权掉价额度,由此测试出来的预测结果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并且从中看出投资数额随着期权执行所获得的现金流的增加而上涨,由此他们认为股票期权可以通过替代现金薪酬以缓解融资约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现金流,从而避免公司选取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并且使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较高的融资需求。Hirshleifer(2012)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把CEO在达到可执行日期后仍然自愿保留股票期权的行为视为CEO过度自信的表现,用期权的执行和新闻发布作为衡量CEO是否过度自信的指标,运用1993~2003年的数据研究CEO过度自信与公司创新、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越是倾向于保留的股票期权,其过度自信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他在投资R&D项目的花费就越多,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创新性,但是这种结果只限于创新产业。
国内学者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吕长江和张海平(2011)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2006~2009年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为样本,参考Richardson(2006)投资模型,并基于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重新构建投资变量,实证研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发现,股权激励公司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概率低于非股权激励公司,说明股权激励机制对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缓解了投资不足的问题。而黄志忠(2012)从另一个角度,即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主要关注有助于降低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并促进企业的投资的公司治理策略,研究以2006~2010年间的IPO公司为样本,用市盈率代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倾向,对公司治理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发现相比于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股权制衡起到了促进国有上市公司增加投资的租用。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成长性除了以上股权激励对融资、投资影响的研究外,学者们还从企业业绩与成长性的角度探讨了股权激励的优越性。David Aboody等(2010)调查了经理人与普通员工的股票期权价格重置之后的公司业绩水平,结果表明,经过股票期权价格重置的公司比没有该过程的公司有更高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量,说明这些公司的业绩更好,这种业绩的改善归功于恢复期权的激励机制,并且这种激励作用在行政级别上的效果不同,对于经理人,这种激励效果更佳。DAVID.H(2011)对R&D导向型公司采取股权激励以确保经理人不外泄R&D机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使用经理人持有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内在价值来衡量公司的既时股权激励水平,构建R&D导向型公司利润对R&D机密密切性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程度越高,经理人对R&D项目的保密工作做得越到位。
(三)股权激励与道德风险国外在近年间对于股权激励与道德风险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过程中的择机行为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上。Bebchuk等(2010)采用事前没有征兆突然授予的股票期权(后简称为“幸运期权”)来调查股票期权机会主义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了1996~2005年股票期权授予CEO和独立董事后带来的机会主义与公司治理失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幸运期权”授予日为当月股票价格最低的时候,CEO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授予外部董事的“幸运期权”,会破坏外部董事原有的监督职能,诱导独立董事做出择机行为。Choudhary(2011)通过对衡量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三个指标———股票价格波动性、股息收益率、无风险利率进行评价,发现股票期权费用在确认时更有可能被低估。在股票期权费用的公允价值被低估的条件下,企业的EPS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点解释了以前研究关于投资者更看重股票期权费用确认的原因。所以相对于披露,确认的信息准确性更低,经理人在股票期权费用的确认过程中呈现出更显著的机会主义倾向。
而国内主要是从各个角度验证了影响股权激励中道德风险的因素。向显湖和钟文(2010)通过探讨经营者股权激励低效率的原因,认为确认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并赋予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收益这个方法,可以解决经营者在股权激励过程中择机行为问题。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收集了我国8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利用股权激励方案中的绩效考核指标作为高管自利行为特征的反映,对高管自利行为及其特征、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掺杂自利行为,仅有大股东持股可以制约高管自利程度,其他公司治理变量抑制效果有限,可见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高管自利行为的约束收效甚微。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以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制度变化作为切入点, 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运用Bergstresser & Philippon(2006)的公式计算股权与期权占CEO总薪酬比率来衡量企业的股权激励水平,使用可操纵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衡量盈余管理,研究表明,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股权期限、行权条件、监督机制等方面的设置上存在缺陷,导致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吕长江等(2011)从制度环境、公司治理环境、公司特征等层面逐个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以2005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管理层多出于福利目的选择股权激励,这与股权激励原来的目标向悖。此外,由于我国退市政策的存在,使得业绩差的公司无力进行股权激励。由此可见,现阶段,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对管理者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完善,股权激励的作用未能在我国发挥作用。林大庞和苏冬蔚(2011)运用盈余管理修正总资产报酬率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新的视角验证了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使用盈余管理修正业绩前后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盈余管理修正业绩前,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显著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但是修正后,股权激励与业绩间的正相关关系减弱。陈胜蓝和卢锐(2012)以2002~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是否提高,公司高管是否会通过操控盈余提高业绩,结果显示最优高管薪酬契约很可能诱发高管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只是提高了高管薪酬与表面业绩而非真实业绩的敏感性, 同时刺激高管利用盈余管理获得额外薪酬。辛宇和吕长江(2012)以泸州老窖2006年6月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 (最终未能施行)以及其2010年1月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修订稿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分析薪酬管制背景下的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问题,发现在薪酬管制的背景之下,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三种性质,导致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定位困境,难以发挥原有的激励效果。张治理和肖星(2012)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发布股权激励方案摘要的A股上市公司公告日前后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限制性股票为激励标的物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出现正的超额收益率,而以股票期权为激励标的物的样本公司具有负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这是因为以股票期权为标的物的上市公司存在择时机会主义行为,以尽量低的股价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从而提高管理层未来执行期权时的收益。王烨等(2012)以2005~2011年公告或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权力与股权激励计划制定中机会主义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利大小与股权激励制定过程中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正相关,也就是说,管理层权力越大,管理层越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使股权激励计划中所设定的初始行权价格相对越低,从而谋取私利,致使股权激励解决代理冲突的作用失效,更沦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肖淑芳和喻梦颖(2012)从股利分配的角度考察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以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运用联立方程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解决股权激励的内生性问题,研究了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提高送转股和现金股利水平,但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在送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异常高送转”,表明送转股是管理层眼中最大化其股权激励收益的更为理想的掘金工具。
三、结论
前沿讲座综述 篇3
这场讲座不仅吸引了大批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许多外校的同学也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甚至有许多同学站着听完了讲座。苑利博士的讲座信息量大,深入浅出,幽默诙谐中却处处充满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剖析与精辟理解,在座的听众无不拍案叫绝,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让原本定为三个小时的讲座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小时。
讲座分为讲解和现场提问两个环节。讲座过程中苑利博士向我们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让听众了解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现象背后的奥秘,而苑利博士走遍全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探访也让听众们感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地域色彩与独特魅力,苑利博士还举了大量鲜活有趣的例子:钻木取火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哈尼族的蘑菇房长什么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为何如此金贵…一妙语连连风趣幽默的讲解使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三小时的讲解环节结束后,苑利博士也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互动,同学们踊跃提问,表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见解,苑利博士精辟的解答也使大家意识到作为新的一代肩上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
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篇4
课程名称:学科前沿讲座
姓名:臧宁宁 学号:1049731602549 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专硕
班级:163班
2016年 12 月 28 日
车网互联(V2G)技术浅析
臧宁宁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163班;1049731602549)
摘要:针对城市高峰电力负荷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采用车网互联(V2G)模式,通过电动汽车集群晚间低谷充电,白天停驶时反馈给电网以支持高峰电力负荷,有利于城市电网削峰填谷,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首先介绍了V2G研究的意义及其经济性,而后介绍了V2G的试现方法,V2G研究的关键问题:智能管理策略、双向充电器,最后对我国V2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V2G:实现方法;智能管理策略;双向充电器
Abstract:For the city peak power load, short du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car network interconnection(V2G)model, through the electric car cluster evening trough charging during the day and suspended feedback to the grid to support the peak load, is conducive to urban power grid Valley,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V2G research and its economy are introduced.Secondly, the key techniques of V2G are introduced, such a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trategy, bi-directional charger,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2G technology in China.Keywords:V2G;implementation method;intelligent management strategy;bi-directional charger
引言
电动汽车以电为动力,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电池可以理解为电网中一个移动的分布式储能单元,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特点。由此形成了“车—电”互联(Vehicle to Grid,简称V2G)的概念,即车辆与电网在受控状态下,实现能量、信息双向互动,将动力电池看成不仅是车辆的动力源,也是重要的移动储能介质。当车载动力电池需要充电,则电能从电网流向汽车。当汽车暂停使用时,也可以把车载电池中的电能反送给电网系统。电动汽车V2G充放电模式的应用,是电动汽车能源供给体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 V2G 模式可对电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从而减少电力建设投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图1.1 电网供应图
1.V2G研究的意义
现在的电网实际上效率并不是非常高,因为一是成本较高,再就是容易造成浪费。图1.1和1.2是电网的供应和需求图,将两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用电高峰期,电网的供应难以满足需求,一般采用增建调峰电厂或调峰机组解决;而在用电低谷时,大量的电力被浪费。
图1.2电网需求图
V2G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大量电动汽车的储能源作为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缓冲,如图2所示。当电网负荷过高时,由电动汽车储能源向电网馈电;而当电网负荷低时,用来存储电网过剩的发电量,避免造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电动汽车用户可以在电价低时,从电网买电,电网电价高时向电网售电,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
图2 V2G示意图
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纯电动汽车(EV)正慢慢进入市场。当这些汽车的数量足够大时,其电池的总容量是相当巨大的,因而可以将其作为电网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缓冲。但是,电动汽车并不能随意地、毫无管理地接入到电网中,这是因为如果电网正处于峰值负荷需求,大量汽车的充电要求必然会对电网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于汽车而言,除了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外,还必须能够满足日常的行驶需求。因此在向电网馈电的过程中,还必须兼顾汽车自身的能量存储状态,以避免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综合上述两个方面,非常有必要对电动汽车 V2G 进行研究,协调汽车与电网间的充电和放电,使得既不会影响电网的运行,也不会限制汽车的正常使用。
2.V2G的经济性
《车网互联(V2G)支持高峰电力的技术经济分析》一文中,以带有 30 k W·h 动力电池的电动车集群集中放电来支持上海地区 12 h 的800 MW 高峰电力为例,通过V2G 模式中成本和收益的经济核算,发现电动车主和电网企业都能从 V2G 模式中受益。
文章还对V2G技术的环保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 V2G 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火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输配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发电和输电设备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就纯电动车使用而言,其过程是零排放,既无 CO2排放,也无污染物排放。目前我国 70%-80%的电力来自煤电,电动车使用电力驱动间接上还是产生 CO2和污染物排放,如果把煤电的生产环节考虑在内,其 CO2排放量仍然保持在 120 g/km 左右。通过 V2G 模式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例,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与风能、太阳能一样,V2G 模式是一种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V2G的实现方法
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 V2G实现方法分成四类。
3.1集中式的 V2G 实现方法
所谓集中式的V2G是指将某一区域内的电动汽车聚集在一起,按照电网的需求对此区域内电动汽车的能量进行统一的调度,并由特定的管理策略来控制每台汽车的充放电过程。由于此种方式采用统一的调度和集中的管理,可以实现整体上的最优,例如通过先进的算法可以计算每台汽车的最优充电策略,保证成本最低及电力最优利用。3.2自治式的 V2G 实现方法
自治式 V2G 的电动车经常散落在各处,无法进行集中的管理,因而一般采用车载式的智能充电器,它们可以根据电网发布的有、无功需求和价格信息,或者根据电网输出接口的电气特征(如电压波动等),结合汽车自身的状态(如电池 SOC)自动地实现 V2G 运行。由于不受统一的管理,每台电动车的充放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否能保证整体上的最优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车载充电器还会增加电动汽车的成本。3.3基于微网的 V2G 实现方法
基于微网的 V2G 实现方法,实际上是将电动汽车的储能设备集成到微网中,它与前边两种实现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 V2G 方法作用的直接对象不是大电网,而是微网。微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网内部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需的控制;微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的要求。
3.4基于更换电池组的 V2G 实现方法
基于更换电池组的 V2G 实现方法,其源于更换电池组的电动汽车供电模式。它需要建立专门的电池更换站,在更换站中存有大量的储能电池,因而也可以考虑将这些电池连到电网上,利用电池组实现 V2G。这种方法的原理类似于集中式 V2G,但是管理策略上会有所不同,因为电池最终是要用来更换的,所以必须确保一定比例的电池电量是满的。它的实现迫切需要统一电池及充电接口等部件的标准。
4.V2G研究的关键问题
4.1智能管理策略
4.1.1 从电网角度分析
电网各个发电单元的作用不相同:容量较大的发电单元价格便宜,但是响应速度慢,适用于提供基本负荷;容量较小的单元价格昂贵,但响应速度快,一般用于峰值负荷。管理策略的制定就是利用 V2G 尽可能减少电网对昂贵发电单元的依赖,并减少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这就需要电网根据自身的负荷状况、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状况以及 V2G 单元可用容量等信息,事先计算出对各 V2G 单元的有功和无功需求,并给出合理的电价。
对此问题的处理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电网直接对接入的每台电动车连同其他发电单元进行统一调度,采用智能的算法来控制每台汽车的V2G 运行。第二种方式是在电网与电动汽车群之间建立一个中间系统。该中间系统将一定区域内接入电网的电动汽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这样电网可以不必深究每台电动车的状态,只需根据自己的算法向各个中间系统发出调度信号(包括功率的大小、有功还是无功以及充电还是放电等),而对电动汽车群的直接管理,则由中间系统来完成。4.1.2 从用户角度分析
电动汽车 V2G 的智能充放电管理策略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中间系统根据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对能量进行合理的供应,同时根据电网需求将电动汽车能量反馈给电网。对于每一台与电网相连的电动汽车而言,一方面要通过 V2G 来提供辅助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从电网获取能量为电池充电。但是,不论是提供辅助服务(放电)还是从电网获取能量(充电),其过程并不是随意地,毫无限度的,它需要实时考虑电动汽车当前及未来的状况,如电池 SOC、未来行驶计划、当前的位置、当前电力价格以及连网时间等信息。这样做是为了在保证正常行驶的前提下使用户获得最优。
对于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何对各电动车进行协调充电;制定管理策略寻找最大化车主利益的最优方案,例如在电价便宜时为电动车充电,电价昂贵时向电网提供服务。大多数管理策略只适用于 V2G 运行的某一方面,有的适用于频率调节,有的适用于调峰,并没有提出一个统一的策略。4.2 V2G 双向充电器
要使电动汽车实现 V2G,需要在电网和汽车
间配备双向的智能充电器。此双向充电器必须具有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功能,同时产生最小的电流谐波,也应具有根据调节向电网回馈能量的能力。
一般来讲,双向充电器由滤波器、双向 DC-DC变换器以及双向 AC-DC 变换器组成。当充电器工作于电池充电模式时,交流电首先通过滤波器滤除不期望的频率分量,然后通过双向 C-DC 变换器将交流整流成直流。由于双向 AC-DC 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可能与直流储能单元的电压不匹配,还需要一个双向 DC-DC 变换器来保证合适的充电电压。当变换器工作于电池放电模式时,其过程则恰好相反。
5.结论
随着电网负荷的快速发展,电网峰谷差逐年增大,电网调峰压力越来越大。如今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各电网的调峰和调频的难度。V2G技术给未来电网的调峰和调频问题开辟了新思路。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考虑到 现阶段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水平,V2G 的发展可适当参考以下两条建议:
(1)在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过程时,尽量考虑V2G因素,建设方便于V2G技术的设施。
(2)建立 V2G 试点工程,进行适当宣传,使广大电动汽车用户了解V2G技术的益处。参考文献
前沿讲座总结 篇5
机电硕1205班姓名:徐海滨学号:12121357专业:车辆工程
参加的各类前沿讲座及次数:
“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院士校园行、学术沙龙、软件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安全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规划。
转眼间,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一年时间。能进入学术氛围浓烈的北京交通大学学习,我感觉很荣幸和幸运。在研一的两个学期中,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处在学术、科研前沿的讲座,有幸聆听各个研究领域专家、老师、学长的讲座。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了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012年10月19日我听了沈卫明老师的“与大师面对面”名师讲坛,2012年9月23日我参加了翁宇庆院士的“轨道交通制造业发展前沿讲座”,沈大师和翁院士对学术的那种痴迷和认真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也使我触动很深;作为已经成就自己的学术的科研领域前沿专家,他们年近花甲还在不断努力探究科研,想想自己对待科研的态度,心中不免产生羞愧之情。2012年10月21日,我参加了我们班里组织的前沿讲座,赵方伟、徐宁、刘业博三位博士,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车辆工程领域有了进一步了解。学长亲切细致的讲解让我对自己的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计划。2012年11月17日,我参加了温庆丰、杨天夫讲解的关于科研课题研究规划的讲座,两位学长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详尽地给我们分析了研究生阶段该怎么做科研,让我对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科研有了自己的规划。2012年9月25日和2012年11月6日,我分别参加了保卫处老师安全教育培训、校医院介绍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等有关情况的讲座和孙大强老师讲解的硕士研究生心里定位与心理自我调试的讲座,这两个讲座使我了解了研究生期间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2012年11月5日和2012年12月6日,我又分别参加了上海世纪仿真技术有限公司陈志涌讲的MEDINA软件应用与推广和李玉峰讲解的PIU和PLIF光学诊断技术的讲座,这两个讲座使我对研究生期间能用到的软件有了一个认知和了解。2012年12月14日,我参加了张雅文和姚伟君讲解的机电研究生求职攻略,通过这个讲座,我对以后即将毕业找工作时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技巧有了一个充分认识。
总之,在聆听了学校、学院组织的这些讲座后,我收获颇多。通过这些讲座,我跟很多在专业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在这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对于科研钻研的不够深入,不够努力。在今后的科研、生活中,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以各位专家的事迹来激励自己,不断改正和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力求在今后的科研乃至整个人生取得不断进步。
汇报人:徐海滨
通信学科前沿讲座 篇6
摘要:简要回顾各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做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论述雷达信号处理。
关键词: 心得体会,雷达信号处理
1.引言
通过这七周的通信学科前沿讲座的学习,我对通信这个学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看法与见解,特别是对雷达信号处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明白了作为通信专业研究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心得与体会
以前去上课总是后多或少的带着应付与应试的态度,然而毕竟自己对通信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非常浓厚的兴趣,去上这门课的时候,心中特别的期待,对老师即将讲到的学科前沿技术非常的好奇。老师对专业前沿和核心技术的讲授也果真没有让我失望,唯一的遗憾是这门课的周期太短,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优秀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已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他们,邵老师,刘老师,黄老师,陈老师,全老师,谢老师,赵老师......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那些专业技术深深的吸引着。虽然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我却看到了我们专业的一片大好的未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同时这些不易弄懂的技术也给了我不小的压力,但我毫不畏惧,我会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努力的探索与学习。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都只能为我们勾勒出通信专业的轮廓,他们耐心地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简单地向我们描述了这些研究将来的发展前景与实际意义。总的来说,也许理论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技术潮流在我们脑中呈现出来,使我们这些只能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学生有机会了解与现实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对一些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难以琢磨的高科技有了初步的了解,心中也有了一点点谱,同时也增加了一点自信,感觉这些高科技也没有那么神秘,自己通过努力的学习也能实现这些。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豁然开朗,令我最有感触的是他们为我们这帮还未进入社会的书生介绍了他们在工作科研中切身的经验与心得。例如说邵玉斌老师,他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一些专业上的技术,同时,为我们这些刚入学的研究生讲述了一些毕业研究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他苦口婆心烦人教导我们该努力的方向,甚至对一些还是不太明白的学生介绍了一些该阅读的书籍。针对大家制订了一个笼统的学习计划,细致到一天学习几个小时的专业课,记多少单词,学多长时间英语等等。邵老师的这份细致与对学生的关怀深深的打动了我,我想其他学生也深受教导,因为我看见不止一个同学在这之后拿了一本邵老师推荐的《傲慢与偏见》在细细品读。还有刘云老师他让咱们真实的见证了知识的力量,他把他从大学到现在的经历一一展现给大家,介绍他的奋斗史,让大家直呼精彩。他在现实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马云的敛财之道,作出了很精辟的点评。最后,他说了一句让大家感受深刻的话:如果你很聪明那你应该去寻找一切省钱的方法,如果你聪明绝顶你应该把这门课和社会联系起来。
最令我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技术是刘老师和谢老师给咱们介绍的雷达信号方面的知识,下面,我陈述一下听完讲座和查阅相关资料后,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了解。
3.雷达信号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是为完成雷达数字信号检测和信息提取功能所采取的实施手段。物体的反射回波是微弱的高频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幅度上可为任意实数值)。数字处理须采用模拟-数字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度上分层),然后进行各种运算和处理
【1】
。早期的雷达信号处理,几乎全部是模拟的。50年代出现利用计算机进行信号处理的雷达系统。这是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开端,功能还仅限于自动检测。
同雷达的模拟信号处理相比,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是:①把许多功能综合设计在一部处理机中,可以根据外来指令或预先编好的程序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使用。②精度仅与字长有关,不像模拟处理那样,性能与使用人员的调整有关,因此性能稳定可靠。③有利于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从而可使信号处理机的重量减轻和体积缩小。同其他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比,雷达数字信
【2】号处理的特点是信号带宽大,因而采样率高,并且实时输出。因此,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或称吞吐率、解题率)极大。数字转换器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从原理上可分为三个步骤,即采样、保持和分层。
在脉冲雷达中,数字信号处理可划分为周期内处理和隔周期处理两大部分。周期内处理是指对一个周期之内的回波脉冲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单个脉冲的信-噪比达到最大;隔周期处理是指对多个周期中回波脉冲串的复包络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整个脉冲串中某时刻的信-噪比达到最大。对于周期内处理,采样周期应小于或等于测时延(距离)的分辨单元。对于隔周期处理,采样周期可以长达一个重复周期。
数字信号处理可分为四类,即线性非时变、线性时变、非线性非时变和非线性时变。在理论上最容易解决的是线性非时变型的处理。这一类型的模拟处理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求解。同样,这一类型的数字处理可以采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从
【3】而可以用Z变换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求解。
采用状态变量法解决线性时变型数字处理的分析问题效果较好。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关于含有非线性性质的数字处理,只能对特定问题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而不能应用叠加原理。
雷达信号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信号依次进入而形成信号流,另一种是执行完一条指令再执行下一条指令,形成指令流。雷达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机可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也可以兼用两种方法。一般来说,采样速度高而功能较简单者宜用前者;采样速度较低而功能复杂者则宜采用后者。
在处理中对数据结构有一定要求,位数会影响全机精度。为保持很高精度势必增加字长。为了不使字长过分增加,则须采取截尾或舍入的措施。这些措施等效于在系统中加入噪声。因此,为确保一定精度,系统运算字长应适当地大于输入数据的字长。过长的运算字长会导致机器结构庞大。
对处理机的硬件结构有一定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数据和指令的存储方式。早期多采用移位寄存器控制方式,后来随机存取存储器方式得到更多的应用,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更多采用只读存储器程序固化的方式。
对指令语言也有一定要求。使用语言的级别越高(即面向任务),操作时越方便,即只需一个动作就可适应事先规定的一种场合;语言级别越低(即面向机器),操作时越灵活,即可临时编制程序执行多种不同的任务。
诚然,在雷达成像的研究中还有数不清的难题需要攻克,雷达成像这一研究领域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习图像处理时我们不仅要掌握一维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也要掌握二维或者高维信号处理的知识。其次,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处理的基础,所以必须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4.结语
听完讲座,我感到压力重大,即使是雷达信号处理一个方面的技术,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拓展和探索。同时,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作为研究生,研究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想要取得满意的结果和优异的成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倍加努力,汲取现有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开拓新的研究道路,积极探索,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兹(Ricnards,M.A.)邢孟道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6-1
前沿讲座综述 篇7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今年有不少知名厂商重返展会参展, 如佳能 (Canon) 、草谷 (Grass Valley) 、日立 (Hitachi) 、哈里斯 (Harris) 、森海赛尔 (Sennheiser) 、Playbox、Evertz等, 还有一批新厂商参展, 如Thomson Broadcast/Video Networks、Edbox Solutions以及新加坡本地企业Coastal Electronics、Furukawa Electric和John Davids等, 据BroadcastAsia的组织方介绍, 与2010年相比, 此次展会的参展商增加了约7%。此外, 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韩国、挪威、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美国以及国际数字广播组织World DMB组成了12个国际展团, 为与会者集中展示各个国家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应用, 这也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本届广播展的主题是“整合技术、体验内容”, 展会聚焦超高清、3D技术、DVB-T2标准、混合广播宽带电视 (HbbTV) 以及影视特效技术的最新发展, 全面展示了广播设备、广播网络和安全、数字多媒体、影视制作、移动广播、音频技术以及卫星发射接收技术等, 让与会者充分体验前沿广播技术带来的越来越震撼的视听享受和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服务。更是新加入了“摄影、电影和生产”展区, Broadcast Asia的高级项目经理Calvin Koh介绍说:“亚洲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目前已经获得了高度认可和高收视率, 我们应继续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摄影、电影和内容制作等方面。”
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发布最新产品和前沿应用
BroadcastAsia2011作为亚洲级别的广播展, 许多厂商都借此机会将最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推广, 以开拓亚洲新兴市场。此次展会上DVB-T2标准的产品和应用的展出非常多, 国际数字视频广播组织在此次展会上也设立了专门的展台, 为大家介绍DVB-T2标准, 并且在展台上现场展示了DVB-T2在3D&HD、SD和移动接收中的应用。
随着高清技术的成熟以及用户对视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众多厂商把研发方向转向了超高清和3D。Sony以“Believe HDand Beyond”为主题, 展出了其最新研发的产品线, 其中小巧便捷的手持式3 D摄录一体机“HXR-NX3D1P”和肩扛式3 D摄录一体机“PM W-TD300”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这两款新产品都可进行现场高清晰度拍摄, 满足用户对设备灵活性的要求。在4K产品线方面, Sony隆重推出了最新研发的搭载有新开发的8K CMOS成像器的“Cine Alta”摄录一体机“F65”, 8K CMOS成像器的总像素数约为2000万, 有效像素数为1900万, F65更是首款4K摄录一体机。据Sony亚太地区内容制作解决方案总监Chris Grey介绍:“3D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此次展会推出了两款3D摄像机, 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方面的需求和销售增长。”而今年重返展会的佳能也积极推出了最新研发的4K产品——FK14.5-60广角镜头和FK30-300变焦镜头, 它比同类镜头比起来更加轻便, 而且创新设计可最大限度地消除聚焦微变效应。
爱立信作为横跨广播和通信两大领域的厂商, 一直致力于三网融合、多屏互动业务, 力求优化用户体验。此次展会上爱立信的主题就是“End-To-Endless Television”, E2E TV通过调整消费者需求、技术引擎和商业现实, 重新定义作为一个“端到端”合作伙伴的概念。E2E TV将爱立信定位为广播机构、运营商、节目制作商和内容所有者的主要合作伙伴, 帮助他们应对显著变化的电视形态, 通过广泛的基于标准的开放式解决方案, 为客户提供分发最为丰富多彩的个性电视体验, 并通过将内容分发于多平台, 提高市场份额及新的获利方式 (如手机、网络等) 。
Thomson Broadcast (汤姆逊广播系统公司) 作为汤姆逊多媒体公司的附属公司, 其设备和系统方案覆盖数字电视、卫星、地面和有线分配等领域。Tho mson Broadcast在本次展会中的主题是“低成本高效率”, 最新推出的Elite 1000 GreenPower发射器采用了50-VLDMOS技术, 每单元拥有高达9.6千瓦DVB输出功率, 较之以前的Elite发射器系列新增了一个能量变送器, 因而可以节省15%耗能, 而中等功率范围Elite 100 GreenPower系列在低碳运行的同时可以提供同级别市场上的最高效率。新的DVB-T2激振器是专门设计用于广播机构向DVB-T2转换, 或用于升级至DVB-T2来提供更高宽带效率。Elite 10 ISO转发器可用于室内或户外运行快速部署, 适用于多通道的高效率和成本效益解决方案。
草谷公司则在本次展会上推出了STRATUS™媒体工作流程套件、3G数字三同轴摄像机传输系统、支持SAN架构的K2 Dyno慢动作回放控制系统、Media FUSE内容再利用及多渠道传输系统等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STRATUS是草谷公司在今年推出的最新一代软件产品, 主要用于娱乐、播出及新闻制作等应用, 它将制作工具、设备控制和媒资管理整合到一个高度集成、可进行多任务处理的用户界面中, 且采用了服务导向架构 (SOA) , 确保了高性能和高灵活性。3G三同轴摄像机传输系统是草谷公司全数字3G系列的新成员, 是全球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支持所有高清格式的三同轴系统, 可支持720p、1080i和1080p格式。
内容丰富的专题论坛和高峰会议
展会的另外一大看点就是内容丰富、专业人士云集的专题论坛和高峰会议, 主要分成国际研讨会和创意内容制作研讨会两大部分。国际研讨会每天两个专题论坛, 内容涵盖数字盈利最大化、3DTV、未来电视的商业模式、多媒体、DVB、个性化服务、电视技术的进步、工作流程和资产管理等方面, 更有深入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创意内容制作研讨会则分为大屏幕、小屏幕、后期制作三个专题论坛。会议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领先企业和组织的近200位业内精英和专业人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为大家剖析行业的挑战和机会。
在21日的数字盈利最大化的专题论坛上, 混合式电视显然成了讨论的焦点, 法国HTTV销售市场总监Jean-Christophe Jubin介绍了HbbTV的潜力以及发展现状, Sezmi公司美国业务发展副总裁Mark Benscheidt为大家分析了Hybrid TV的全球发展趋势, 更有公司提出了MHEG混合电视解决方案。另外, IPTV、网页电视、发展中国家的数字迁移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同一天的3DTV专题论坛上, 英国电信媒体和广播公司全球营销总监Mark Wilson-Dunn、日本NHK技术部主任增田彻就3DTV的商业模式和3D/2D的兼容性技术发表了演讲。
22日的商业模式专题论坛上, 各领域专家主要从网络电视、融合、IPTV、互动电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未来电视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同一天的多媒体专题论坛的主题为“Everything, Anytime, Everywhere”, 主要讨论了家庭网关、新媒体分销、移动电视等问题。
23日的DVB专题论坛更是集中讨论了DVB-T2的现状和发展, 各国与会代表就DVB-T2的规划、市场、商业模式、构建广播网以及接收芯片组的发展发表了讲话, 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嘉宾Nils Ahrens介绍了DVB-T2发射机的实施情况。
24日TV和技术进步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目光, 论坛的演讲嘉宾介绍了电视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汤姆逊网络视频公司 (Thomson Video Networks) 亚太销售服务总监Tony Berthaud借用实际案例展现了他们高品质的HDTV和3D的内容, 并介绍了高清MPEG-4压缩技术的最新发展。日本NHK工程管理部的与会嘉宾大槻龙彦介绍了超低延迟的H.264无线高清摄像机, 更有其他嘉宾面向下一代广播网的字幕技术和高度自动化的响度监视和控制技术的精彩演讲。
中国展团闪耀BroadcastAsia201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自主研发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走向世界。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在此次展会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最新研发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以求与国际市场接轨。两场展会共有150多家中国知名企业亮相, 其中包括大洋、华为、中兴、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北京算通、永新视博、烽火科技、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茁壮网络、深圳市同洲电子等。
展会期间, 大洋着重推出了最新的Flash Gather突发新闻报道解决方案, 该方案是大洋专门为海外市场开发的, 拥有快速处理突发新闻事件的强大功能, 采用一体化设计, 可以接收外来信号、通讯社外电、手机报料、网络传输文件等各类信息, 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紧急播出, 帮助电视台从容应对突发新闻事件。同时, 大洋还展出了i Channel2高集成播控系统、DAURIC在线图文包装系统、i MAM2媒资管理系统等新产品。
中兴通信和华为不约而同地在展会期间推出了全新的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中兴推出的两款平板电脑分别为ZTE T72和ZTE Light Tab 2, 均采用7寸电容式触摸屏, 具备HSPDA 14.4M的高速上网能力华为除了展出了全球首款基于Android 3.2的平板电脑H UAW EIMy MediaPad外还推出了一款类似平板电脑的游戏概念机H UA-WEI Mobile WiFi Touch, 另外还展出了十多款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同时, 华为还发布了其网络级综合网络管理系统iManager U210 0。i M a nager U2100可提供超大规模的承载网络管理能力与统一网络管理系统iManager U2000组成面向ALL IP网络的超大网络运维解决方案, 可以为运营商提供全网端到端业务调度、故障管理能力, 并可作为整个网络资源的数据中心为全网资源规划、全网业务规划、备件规划、全网软硬件版本规划等管理提供依据。
【前沿讲座综述】推荐阅读:
学科前沿讲座10-24
前沿讲座总结12-20
通信专业前沿讲座08-25
化工前沿讲座感想01-19
通信专业前沿讲座报告07-12
观物理前沿讲座有感07-21
控制科学前沿讲座心得08-08
电子器件前沿讲座08-12
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总结08-17
机设专业前沿讲座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