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领域

2024-07-08

前沿领域(共6篇)

前沿领域 篇1

1. 引言

光通信系统包括两类:导行和非导行。在导行的光波系统中,由发送机发射的光束是空间限定的,目前的导行光波系统都使用光纤;在非导行的光波系统中,由发送机发射的光束在空间传播,与微波传播相似,但与微波系统相比,其光束主要是向前传播(由于波长短),主要应用于收发信机的精确点对点通信中。虽然大多数光波通信系统主要是光纤通信系统,但目前非导行的光波系统已经成为光通信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

2. 非导行光波系统的概述

非导行的光波系统中,无线激光通信(OWC)又称自由空间激光通信(FSO),它不使用光纤等波导介质,是直接利用激光光束作为信息载体在空间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可以利用无线激光通信技术进行语音、数据、电视、多媒体图像等的高速双向传送[1]。无线激光通信技术不仅包括深空、同步轨道、低轨道、中轨道卫星间的无线光通信,还包括地面站的无线光通信,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根据使用情况,无线激光通信可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环形或网格状通信,也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光有一定穿透能力,光在自由空间的传播介质有近地面大气层、远离地面的深空和水三种,因此,根据其传输信道特征则又可分为:大气激光通信、星际(深空)激光通信和水下激光通信[2]。

3. 光通信技术的运用设计

光通信以自由空间为光导,在无线光通信系统中,大气信道随机变化,对通信产生较大影响,并且通信设备由于受外力影响处于微动状态,必须根据这些新的特点来进行应用设计。

3.1 光发射的运用设计

光发射包括:电信号的编码调制,激光器和激光器的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

其中,激光器的驱动电路要设计成支持恒定的偏置电流和调制的电信号。经常利用伺服环保持平均光功率的恒定。激光器的阈值对工作温度敏感,而且发送机的阈值电流也随发送机的老化而增加,必须对激光器的偏置进行控制,一般通过一个光电二极管检测激光器的输出,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用于调节激光器的偏置。驱动电路要能动态调节偏置电流并且保持调制电流不变。

激光器的斜率效率通常随温度增加而减小,经常采用热电制冷器来均衡激光器的温度,一种包含设计双环反馈电路的驱动电路能同时自动调节偏置电流和调制电流。激光器中有一个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可通过这个热敏电阻来监测激光器的工作温度,用于控制流入制冷器的电流方向来控制制冷器制冷还是制热[3]。

电信号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编码。调制方式有多种,比如开关键控调制、脉冲位置调制、差分脉冲位置调制、数字脉冲间隔调制以及脉冲宽度调制等,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

3.2 光接收的运用设计

光接收子系统包括信标光检测器,信号光检测器,以及它们的驱动电路;后级放大器;时钟提取电路和信号检测电路。为抑制背景噪声的干扰,可以在光信道上采用光窄带滤波器件,如干扰滤光片和原子滤光器等。对电信号采用微弱信号检测和处理技术。光电二极管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送入后面具有限幅的放大器,得出形态较好的信号波形,然后进行同步时钟信号的提取,利用提取的时钟和信号检测电路对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其中,时钟提取部分对于接收机是至关重要的,同步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设备能否正常工作。由于大气信道变化比较快,空中可能遇到漂浮物或者飞鸟的阻挡,当系统失步时,必须要能快速进入同步状态,因此设计出好的同步方法是提高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信标光信号经过处理后得到一个误差信号,用这个信号来作为ATP子系统的输入,进而实现收发设备的精确对准。

3.3 光天线的运用设计

光天线运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光通信的系统性能指标。光天线是一个用透镜或者反射镜组成,利用光折射和反射的光学系统。光学天线有多种,如开普勒式、伽利略式、牛顿式、格利高利式和卡塞格伦式等。考虑到应用于光通信系统中,光天线应该结构紧凑小巧,重量较轻,加工方便,成本较低,而且具有大的增益。

目前主要使用的光天线有:伽利略式系统和卡塞格伦系统等。伽利略式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容易实现[4]。卡塞格伦系统尺寸短,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紧凑,不产生色差,口径可以做得较大,能接收更多的光,可以做到收发合一,不过随着现代加工工艺的提高其加工难度会逐渐降低。另外,为了减轻环境噪声和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可以应用原子滤光(法拉弟反常色散滤光器)器件。

3.4 ATP的运用设计

采用动态跟踪技术比偏光技术纠偏的效果更好。它是一种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反馈装置动态调整可移动镜片,可移动镜片控制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激光束始终锁住目标。ATP有粗瞄准部分,精瞄准部分和位置跟踪部分。系统器件由信号光探测器,信标光探测器,位置探测器,放大滤波器,A/D转换器,粗精瞄准伺服系统,万向架,光学天线等组成。如图2所示:

ATP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初始瞄准阶段,在链路双方开始联络时,使通信双方天线的对准偏差处于一定的范围内,以利于天线在该扫描范围内自动扫描。然后就进入捕获过程。

(2)捕获阶段,在进行正式通信之前,首先是信标光的捕获阶段,此时接收端不停搜索对方发来的信标光。通过初始瞄准,使接收视场角和信标光发射角都处于一定的扫描范围内,在该扫描范围内进行自动扫描以捕获对方的信标光。

(3)粗对准阶段,一旦通信终端A所发的信标光进入到通信终端B的CCD的视场,B端的信标光也会在对方的CCD上成像,两端通过调整粗跟踪系统使成像光斑逐渐从边缘向中央逼近,这便是通信双方的视轴粗对准过程。

(4)精跟踪阶段,当光斑进入精跟踪视场后,由精跟踪CCD来反馈信标光的对准误差信息。再配合快速扫描振镜,可以大大增加控制系统的带宽,进而抑制各种低频扰动和高频振动,这样可以获得非常小的振动残差。

(5)通信阶段,一旦精确对准过程完成,就可以启动通信过程,根据初步研究得到,通常情况下,通信激光的发散角大于8倍的精跟踪控制误差时,就可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6)链路中断与恢复,如果信号光偏离出视场范围,产生“脱靶”,则重新开始扫描和跟踪,重复上述过程。

总之,ATP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闭环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对方光天线的运动位置和本光天线的运动位置,接收到信标光和信号光的误差信号来不断调整万向架和光天线的位置。信标光探测器一般使用CCD器件,信号光探测器一般使用APD或p-i-n器件,位置探测器一般使用APD器件或四象限APD器件。采用直流电机----磁性编码器回路驱动复合轴的运动方向,形成反馈控制,实现位置和速度控制,通过信标光信号对视场中心的误差反馈信号使信标光出现在视场后完成通信两端的对准和跟踪。采用磁性编码器检测电机转子的位置速度和转向。位置检测器检测的位置信号送到控制器,通过CPU的计算,将实际转速与给定的进行比较从而控制电机的运转。

3.5 控制的运用设计

控制的运用设计涵盖以下主要内容:收发子系统的测量和控制,自动电压电流控制,自动功率控制,ATP的测量与控制,环境量的测量和控制,完成对光学天线的加温除湿除霜,自动温控等。另外,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来提供管理功能,如告警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控制子系统保证了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给日常的管理提供方便。

4. 结束语

光通信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军事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在商业上的应用前景更为广泛,潜力巨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国外有很大的落后,因此对光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的运用研究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明确光通信前沿技术重要性的基础上,概述了光波系统,并进一步研究了光通信技术的运用设计,涉及到:光发射、光接收、光天线,ATP以及控制等关键技术的运用设计。希望能对光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光通信,前沿技术,光波系统

参考文献

[1]秦玉娟.无线光通信的技术研究[J].考试周刊,2008,(17):21-23.

[2]徐安士.新型光通信技术研究与发展[J].中国通信,2009,(03):74-76.

[3]许新华,林文学,宋振云.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71-175.

[4]闫瑞洪.浅析光通信技术[J].大众商务,2009,(12):33-37.

前沿领域 篇2

糖生物学是在以糖链为生物信息分子的水平上阐明多细胞生物生命现象的.一门科学.本文介绍了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发展现状和动向.

作 者:雷桅 汤绍虎 孙敏 王双明 作者单位:雷桅,汤绍虎,孙敏(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王双明(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前沿领域 篇3

关键词 学科馆员 知识图谱 演进路径 可视化分析

分类号 G251.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0.023

Visualized Analysis on Evolution Path, Research Hotspot and Frontier in the Field of Subject Librarian of China

Kai Bi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492 articles of subject librarian in CSSCI database from 1998 to 2014 in terms of the documents co-citation and subject term co-occurr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n articles of key node display the evolution path in the field. Followed by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paradigm change of institution, library self-reflection and connotation upgrading, role an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and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emphasis has changed.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e the institution system,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form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with abrupt change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fronti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 knowledge and imbedibility, which embod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field.

Keywords Subject librarian. Mapping knowledge. Evolution path. Visualized analysis.

学科馆员英文名称为Subject Specialist或者Subject Librarian,是图书馆的一种服务形式,目的在于建立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为读者提供各类服务。学科馆员最早起源于美国部分重点大学图书馆,后被世界各国图书馆广泛采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1],随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文献?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目的即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对我国学科馆员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说明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数据库,以学科馆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12日,共检索得到492篇有效文章。

1.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交叉学科及信息海洋中准确把握某一领域的演变规律,主要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2]。本文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设计开发的CiteSpaceⅢ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对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梳理该领域的演进路径,通过主题词共现分析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2 分析过程

2.1 学科馆员领域文献量时间分布

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文献量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之前发文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说明该阶段我国学科馆员的研究正处于研究上升期;2009年之后发文量开始减缓,说明该领域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期,研究重心或者范式可能发生了转变。

2.2 学科馆员领域演进路径分析

根据陈超美博士的理论,被引文献组成了知识基础,反映的是被引文献中的知识流动及重吸收的情况。随着研究的发展,被引文献形成了一系列引文网络,即文献共被引网络,网络中存在着连接不同网络部分的具有较大中心度的节点,这些节点所代表的文献称为关键节点文献,关键节点文献在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要么提出了该领域内重要的理论,要么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些关键节点文献的集合就组成了该领域的发展演进轨迹[3]。笔者在CiteSpaceⅢ中通过Cited Reference文献共被引得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2),探寻到中心性大于等于0.08的10篇关键节点文献(见表1)。

nlc202309090632

排名第一的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姜爱蓉于1999年发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一文,中心性为0.41,被引频次为46。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华大学较早开始在国内实施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及经验体会。作者将国外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总结为熟悉相关领域学科资源、负责资源收集、整理及汇总,与对口学院联系,提供相应培训,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等。清华大学实施学科馆员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有效机制、制定相应岗位职责、根据职责重视实际工作落实情况等。同时文章也涉及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包括服务主动性、高度责任心及熟悉参考咨询业务[4]。

排名第二的是南京大学图书馆俞晓霞于2002年发表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一文,中心性为0.15,被引频次为12。文章从高校图书馆建设学科馆员的背景、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及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层面的教学、科研迫切需要图书馆也进行相应的变革,而其之间的联系即为学科馆员制度。从图书馆发展层面来看,合理调整馆藏及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和模式,急需学科馆员这一模式的开展。在岗位职责方面,学科馆员的职责包括制订相应的计划,为师生提供基础资源的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咨询,为教学、科研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等。其中资源是基础,计划是保障,咨询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在如何具体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上,作者分别从制度设立,人才培养、选拔及引进,以及完善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5]。

排名第三位的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张东荣于2008年合作发表的《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一文,中心性为0.12,被引频次为78。作者描述了两代学科馆员的主要特征差异,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新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嵌入式、个性化的学科服务、知识服务。作者首先对于第二代学科馆员产生的背景——图书馆信息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析: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用户需求的变化,他们需要更加方便、迅捷的信息,这猛烈地冲击着图书馆传统的学科馆员制度,由此产生了新一代的学科馆员。接下来分析了两种学科馆员之间在服务方式、地点、深度、广度、内容、责任及角色定位的差异。最后作者介绍了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建设的历程、任务及相应措施等方面的探索及成效[6]。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刘琼于2005年发表的《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一文中心性为0.21,被引频次为44。作者对中国和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人员素质、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工作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在人员素质方面,美国大学图书馆具有严格的学科馆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保证了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他们同时具备相应的对口专业及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向院系提供各类服务时能够保证服务的专业、精准及高效。相比而言,我国大学图书馆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馆员权威资格认证,门槛较低,影响了学科馆员的质量。学科馆员要么仅仅对某一专业熟悉,要么仅仅对图书馆专业熟悉,无法做到两类知识的融合,直接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下降。在工作模式上,美国大学图书馆主要采取“专业馆员+支持职员+学生助理”的模式,其中专业馆员基本能够承担学科馆员的职责,无需其他人员协助。而我国大学图书馆由于在人员素质上没有保障,因此采用“学科馆员+聘请专家”的模式。在工作内容上,两国有相似也有差异,相似性主要包括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深度及广度上。在工作待遇上,美国学科馆员由于其素质要求较高,资格认证严格,因此地位和待遇也相应较高,而我国学科馆员则地位和待遇普遍相对较低。作者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建立规范的保障、选拔、培训、评价制度等[7]。

初景利于2007年发表的《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一文中心性为0.12,被引频次为38。作者认为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的变化,学科馆员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调整,作者形象地用“战略顾问”、“社区民警”“私人医生”“农业推广教授”“市场营销专家”“工农红军”“图书馆馆长”等一系列名词来对新一代学科馆员进行描述。“战略顾问”是指在信息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科馆员应充分认识及分析这些变化并用来帮助用户。“社区民警”是指学科馆员通过融入日常工作来为用户服务,慢慢培养用户自觉主动通过学科馆员获取信息的意识及习惯。“私人医生”是指学科馆员能够提供用户在哪即服务在哪的模式,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农业推广教授”是指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能够为用户提供实实在的服务,这也是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根本标准。“市场营销专家”是指学科馆员应该主动推广服务,同时为用户制订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工农红军”是指学科馆员应该在当前信息环境剧变下承担起开拓者的重任,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中坚力量。“图书馆馆长”是指学科馆员角色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8]。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邵敏于2008年发表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一文中心性为0.12,被引频次为21。作者提出学科馆员的核心任务是为教学科研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应该首先立足于用户实际需求,找准服务重心。接下来作者分别从用户教育、学科服务两大方面进行阐述。用户教育主要定位在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上,属于基础性服务;学科服务则包括教学及科研两方面的全程嵌入式服务,是用户教育的后续及扩展。两者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服务用户这一核心理念。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图书馆不仅需要各类资源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学科馆员的人力保障。在学科馆员服务中,服务意识是灵魂,自身素质是血肉,而角色定位则是其身份标签,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学科馆员才算完整[9]。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的李莉于2007年发表的《我国学科馆员建设应该缓行》一文中心性为0.12,被引频次为15。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我国学科馆员建设应该放缓速度这一观点。作者认为学科馆员的实行需要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的支撑,国外大多数图书馆具备相应条件,而同时期国内图书馆馆藏基本以纸质资源为主,无法保证服务的实时性、便捷性及迅捷性。另外,我国大部分学科馆员专业知识不足,而图情专业的教授方式同样具有其局限性及不稳定性,我国图情学教育大环境及学科馆员个人均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应该从学科馆员制度的“土壤”即馆藏入手进行结构调整,由纸质资源转变为电子资源,同时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内部挖掘两条路来着重培养我国的专业学科馆员人才。此外,作者呼吁整个教育业应该重视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包括制定专业的图情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及规范图情教育机构质量认证制度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10]。

nlc202309090632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李春旺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广建于2005年发表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一文中心性为0.11,被引频次为27。作者认为学科馆员本质是一种图书馆服务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既依赖于信息技术等客观环境因素,也受制于图书馆自身职责、组织机制及服务模式等各类主观因素。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国外学科馆员的制度发展,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图书馆学者眼中即为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的转移。据此,作者将学科馆员的制度发展分为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与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除去客观技术因素外,作者着重从自身职责、组织机制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对两种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对比研究。作者认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新职责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的作者与发布者、管理者及后续研究者,同时还应该负责虚拟交流。可以看出新一代学科馆员在整个信息周期过程中能够全程参与,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在组织机制上,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专业机构对学科馆员进行科学、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指导及管理,使学科馆员制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而不再像以往的学科馆员那样单打独斗。服务模式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包括网络环境、资源形态、存储模式等硬件的转变,以及个性化服务、平台化服务及协作化服务等软件层面的转变[11]。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于2000年发表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中心性为0.11,被引频次为19。作者提出在现代信息环境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图书情报工作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及冲击,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应该适时进行调整,从所拥有的文献资源转变为知识服务上,即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其拥有的资源,而在于能够通过利用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关于知识服务,作者从理念、方式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知识服务是一种与用户联系更加紧密的、融入用户服务全过程的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保证质量的服务,是积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的服务。作者在这里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化”的概念,即是一种开放式地将图书情报机构中的各类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融于一体的集成式服务,同时兼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12]。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杜也力于2002年发表的《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一文中心性为0.08,被引频次为49。作者主要从如何提升学科馆员自身内涵建设角度入手,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学科馆员应该定期主动走出图书馆,深入到高校院系中进行各类服务,服务形式除了新生入馆教育外,还包括文献检索教学及各类资源的培训班等;此外,学科馆员还应进一步通过追踪教学及科研,开展较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以及根据相应学科进行一系列的资源组织和开发等高级别的服务。关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作者认为必须具备相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应具有相应的信息意识及信息素养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专业知识、信息素养、职业道德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3]。

将10篇关键节点文献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可以窥得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演变依次经历了学科馆员基础制度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的变化、图书馆自我反思与内涵提升、学科馆员角色及服务的转变等一系列阶段,结合文献量分布来看,当前我国学科馆员领域正处在研究重心转变的关键时期。

2.3 学科馆员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陈超美博士认为,通过对施引文献中的主题词及关键词频次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某一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代表了当下正在流行的术语,其探测方法主要为通过该领域中文献的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得到相应的术语,通过共词算法得出频率最高的即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Ⅲ中通过Term、Keyword进行主题词、关键词共现分析,即可对研究热点进行探测,笔者据此得到图3所示的我国学科馆员领域主题词共现知识图谱,根据主题词频次高低可以列出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服务模式、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参考咨询、嵌入式学科服务、图书馆员、图书馆服务、角色定位、学科馆员服务、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数字图书馆、工作职责、个性化服务等。其中学科馆员既是该领域的理论同时又是研究热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他的研究热点中学科馆员制度、工作职责、服务模式、角色定位组成了制度体系,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员组成了服务主体,学科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图书馆服务组成了服务内容,参考咨询、资源建设、服务创新、学科化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服务、个性化服务组成了服务形式。从图3中可以很明显看到研究热点从最初的服务主体、制度建设转变为学科化服务、知识服务,说明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

2.4 学科馆员领域研究前沿分析

与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即为研究前沿。研究前沿是指在研究领域中突现的一系列术语或关键词,这里的突现即为涌现,起源于哲学,带有突发性、突显性的含义。研究前沿是代表着该领域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术语。在CiteSpaceⅢ中通过Term、Keyword可以得到主题词共现网络,利用膨胀词探测技术探寻得到研究前沿主题词列表。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研究前沿主题词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学科馆员研究前沿的主题词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知识化、嵌入性的特征,这也是未来学科馆员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 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Ⅲ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共探寻到10篇关键节点文献,这些文献组成了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演进路径。笔者认为,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学科馆员基础制度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范式的变化、图书馆自我反思与内涵提升、学科馆员角色及服务的转变等一系列演化过程,说明该领域的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通过主题词共现分析探寻到的研究热点囊括了我国学科馆员领域的制度体系、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主题词时区视图清晰地展现了研究热点从最初的服务主体、制度建设到现在的学科化服务、知识化服务的转变过程,同时也证明了研究重心的转变。膨胀词技术探寻到的研究前沿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知识性、嵌入性的特征,体现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1 ] 清华大学图书馆[EB/OL].[2016-03-01].http://lib.tsinghua.edu.cn/dra/.

[ 2 ] 刘泽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0.

[ 3 ] 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l 1):5303-5310.

[ 4 ] 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1999(6):30-31.

[ 5 ] 俞晓霞.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学研究,2002(6):85-87.

[ 6 ] 初景利.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 7 ]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13-16.

[ 8 ] 初景利.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3.

[ 9 ] 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2):11-14.

[10] 李莉.我国学科馆员建设应该缓行[J].图书馆建设,2007(1):91-94.

[11] 李春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12]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13] 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49-51.

前沿领域 篇4

1 机械工程科学的进展

1.1 机械工程科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 机床颤振非线性理论、电接触可靠性理论、超塑挤压变形规律、7R空间机构位移分析、圆弧齿轮强度分析理论不但获得了国家的自然科学奖, 而且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与此同时, 空间并联机构理论、农机仿生减阻脱附机理、弹性流体润滑理论、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1.2 机械工程科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展

由于学科交叉, 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与机械工程科学的交叉结合, 使原有的机械工程科学体系得到很大扩展, 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稀土化合物摩擦学特性、微机化现场动平衡仪、磁盘精密沙袋研抛机理、等角速万向联轴器、Si C陶瓷刀具、超精密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在位检测仪、高温密栅云纹法、高温下材料力学性能测量装置、这些技术创新都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发明的奖项。

此外, 智能结构和智能机械系统、快速成形制造、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微型机电系统、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方面已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1.3 机械工程科学在工程医用方面的进展

飞机安全可靠性研究、阿依24发动机振动故障研究、大型汽轮机组轴承系统的摩擦学设计、精辊精锻复合工艺、精加工刀具后角的研究、光纤干涉绝对测量、锻压设备数控技术、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 这些都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系列, 这些已经转化为生产力, 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技术发明使我国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方面不再是空缺, 更是为我国的创造业创造了更多更厚的社会财富和科学财富, 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质的提高与飞跃。

2 现代工程科学前言的初步探讨

2.1 机械工程科学的特征

工程科学前沿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前沿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工程科学的又一特征是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 其技术成果应具有潜在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汽车、机械装备和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产品的创新性、质量、成本、交货期、售后服务以及环境适应性等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再比如, 高速铁路轮轨的波浪形磨损是国内外均未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 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且其理论方法一定可以丰富学科的内涵, 推动学科的发展。

2.2 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

21世纪的主流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 他们将会改变世界、改变高新技术的发展, 而与以上领域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前沿的研究要求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有优势和特色的前沿领域为之;不具备条件的领域暂不为之。机械仿生、纳米摩擦学、并联机构、虚拟仪器等领域我们已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如坚持下去, 可能会有大的突破。

2.3 机械科学某些领域的前沿动态

几年来申报的基金项目来看, 机构学、动力学和传动领域几乎未见带突破性的理论和创新成果;并联轴机床国内外研究不少, 但多数为重复性研究, 而其刚度、精度等关键技术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虚拟制造刚刚开始, 现在国内做的所谓“虚拟制造”实际上多半是“仿真模拟”, 而“仿真模拟”仅是虚拟制造的初级阶段工作;设计和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已有不少成果, 但物理模拟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些领域的研究动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有的领域甚至与国际科学相比有拉大的趋势, 所以在这些领域中, 研究人员更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 以此缩短逐渐拉大的趋势。

3 机械工程科学优先领域的初步构想

3.1机械工程科学优先资助领域的设想

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出学科的前沿, 期也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并且我国已有一定科学研究成果积累和优势, 经努力可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域。我国尚不能稳定地在批量生产中实现亚微米制造, 而纳米技术尚处于极小规模的试探阶段。此外, 在超高速切削、磨削以及难加工材料 (如工程陶瓷) 的加工技术和理论方面, 国外正在大力研究并有长足的发展。所以这些领域包括: (1) 跨世纪制造系统与制造单元; (2) 机械系统、产品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只有对这些设想的优先资助领域足够的重视, 才能真正意义上取得学术上的创新和应用技术的成果。

3.2“十五”优先领域的初步构想

在国家规定的20个重点项目中, 要这些项目中多数是通过优先领域的遴选, 公布指南、自由申请、专家评议、平等竞争立项的, 基本上代表了机械工程科学的资助方向, 具有前瞻性、交叉性、先导性、基础性、应用性五大特点。“十五”优先领域应当选择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前沿;选择国民经济和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关键科学问题;对“九五”已经立过重点项目并可能取得新突破的少数前沿领域, 应当选择新的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继续支持;现代的项目研究已经看出发展苗头或者已经聚集了力量和基础的前沿新领域, 也可作为优先领域立项。此外, 机械学科今年还先后在测试、计量科学及仪器、超声电机、仿生机械和制造、零件精确轧制、并联轴机床、摩擦学领域召开了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提出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将为学科“十五”优先领域的遴选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未来的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中, 仪器设备、微型机电系统、高效柔性、智能自动化制造技术将日趋成熟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逐渐被市场所接受。重构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我国的制造模式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制造业在制造科学技术的武装下将全面现代化, 所以, 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将会极大的改变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前沿领域 篇5

2012年4月16日, 《音乐传播》创刊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出席会议的嘉宾代表有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的专家, 专业音乐院校的负责人, 音乐学界著名专家学者, 音乐学术刊物的负责人,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 以及来自音乐媒体、音乐公司的业界代表等等。

会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丁以绣副司长和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共同为《音乐传播》编辑部成立揭牌。与会嘉宾们对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的正式创刊表示了真诚热烈的祝贺和祝福。大家共同回顾了《音乐传播》从内部资料到获批正式刊物的历程, 揭示了《音乐传播》创刊的意义和价值, 并展望了《音乐传播》未来的道路。会上, 代表们对《音乐传播》的发展建言献策, 为《音乐传播》更好地实现办刊宗旨、发挥好刊物作用而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嘉宾们的发言正体现出了《音乐传播》的办刊思想——“开拓领域、催生创见、服务社会、走向前沿”。

一、开拓领域

《音乐传播》的创办与正在不断开拓着的音乐传播研究、音乐传播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丁以绣副司长指出, 音乐的传播的研究,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也是《音乐传播》能够获批的关键性因素。

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教授认为, 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学科, 它也将使音乐学这个学科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音乐传播》必将会对音乐传播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副校长提出, 在当下“传媒影响世界”的时代, 音乐文化与传媒业互补生辉的“音乐传播”研究, 在弘扬音乐乐教传统、研究音乐传播规律方面越来越凸显其紧迫性和特殊的重要价值。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在发言中谈到, 音乐传播学这个学科已经在中国的音乐学界里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学科力量, 而《音乐传播》虽然之前是内部资料, 但是内容非常充实, 是音乐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 当前已经有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和积淀。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认为, 民族的气魄、民族的精神和传播是分不开的, 音乐传播学在当前应该受到重视, 音乐和传播两大领域之间要沟通和交流, 而《音乐传播》能够做到这一点。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在发言中表示, 音乐传播学关注的是较少为传统音乐学界所关注的音乐的社会性问题、大众性及传播的问题, 而《音乐传播》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音乐传播相关问题的专业学术期刊平台, 将积极推进中国音乐传播学学科的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主编伍国栋教授的看法是, “音乐传播”作为一门学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初步建立。音乐传播学科成立的意义重大, 它架起了高科技和音乐学以及传统音乐之间的桥梁, 使学科之间能够融会贯通, 互相影响、促进、发展。音乐传播学的发展可以促进音乐学的发展, 音乐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音乐传播学的继续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认为, 艺术在国家未来发展里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艺术和传播的关系密切, 艺术的存在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和结果。《音乐传播》抓住了这个核心。同时, 在“知识爆炸”、“全球一体化”的当代, 《音乐传播》的诞生也适应了时代的潮流。《音乐传播》的创办, 是对音乐的传播进行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与学科的建设。

《音乐传播》主编曾遂今教授在解读“音乐传播”的内涵时谈到, “音乐传播”是“音乐”和“传播”的有机结合, 就是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和五千年的传播文化的有机结合。正是这种有机的结合才形成了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史, 而正是这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史, 才有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生活。“音乐传播”给音乐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 一个新的平台, 一个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空间。

《音乐传播》在“艺术学升门类”的背景下对艺术学建设的意义也被高度肯定。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迎宪女士指出, 《音乐传播》获批正式创办是对艺术学建设的一个很大的支持。《音乐传播》的创刊, 实际上是艺术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谈到, “艺术学升门类”功在几代学者, 得益于我们党推动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建设这个历史进程和大背景, 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在艺术领域中, 音乐是一根重要的支柱。《音乐传播》也将为“艺术学升门类”之后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二、催生创见

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平台与学术阵地, 《音乐传播》的学术品位和理论建设也被赋予了高度关注与期待。

仲呈祥教授指出, 《音乐传播》所服务的对象是全国高等院校音乐界, 为全国高校的音乐学理论工作者、专家教授和广大师生提供平台和阵地来集中展现全国高等学校音乐界的最高思维成果, 特别是在音乐传播思维上的一流学术成果。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黄钟》主编刘永平教授在宣读贺信中对《音乐传播》未来的学术道路充满期待——相信《音乐传播》能为我国的音乐传播事业做出非凡的贡献, 并成为我国音乐生产活动与科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条联结国内外广大学者、传媒工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纽带;能在今后更密切地关注国内外音乐传播中的新观点、新动向, 以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信息和不断创新的思路来体现大家的研究成果;始终如一地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品格,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成绩;能够传播多彩的音乐学术思想, 促进学科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 推动我国的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做出独特的重要贡献。

徐昌俊教授则认为, 《音乐传播》这个新兴的学术期刊, 将会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来自各个与音乐传播相关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的领域的文章, 并将迅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刊物。

叶松荣教授建议, 《音乐传播》应该重视以构建本土化理论体系为主导的音乐传播学理论, 并将其带入与西方音乐传播理论相互交汇、补充、融合的对话中。

秦序研究员指出, 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理论的重要性理应得到更高度的重视。而《音乐传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让我们可以在理论的探索方面, 进行很好的经验的总结与学科的建设, 并反过来对实践进行一些指导。

《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教授强调了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希望《音乐传播》能更多地开辟新课题, 为更多的年轻学者提供机会。同时, 他还认为《音乐传播》应该既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又能够充分地面对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音乐传播实践现实。通过基础理论意义上的引领, 以及实践人才的培养, 《音乐传播》对我们今后的音乐文化事业和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将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曾遂今教授在阐述“开门办刊”时, 提出《音乐传播》要将学科的门打开, 和其他学科广泛相结合, 才能形成它的特色。比如它必须扎根于传统的音乐学研究基础之上, 充分吸收其他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丰富学术资源和成果。刊物面向的是整个音乐学界, 一定会高度地关注全国的音乐学师生, 关注中青年教师和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

三、服务社会

在社会音乐文化需求量增长, 社会对音乐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当代, 《音乐传播》面向社会音乐生活实践、反映社会音乐传播现实、服务社会音乐建设的任务也被加以关注。

叶松荣教授提出, 《音乐传播》必须与其所处时代的音乐现象紧密相关, 紧贴时代, 反映社会音乐现实,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立足于社会需求, 积极回应我国音乐传播中的重大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证研究, 对当今重大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金兆钧教授认为, 《音乐传播》的公开发行, 对学术界、整个音乐界都会产生影响。刊物研究的专业是“音乐传播”, 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巨大规模的社会行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音乐文化产业和音乐传播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音乐传播”要面对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指出, 《音乐传播》办刊最重要的是要办好, 办出特色;既要有“传播”, 也要有“音乐”;要注意“开门办刊”, 要了解现实音乐生活, 密切关注当代音乐传播实践、理论当中的一系列新动向、新感觉、新理论, 将它们及时地纳入刊物, 作为刊物的研究对象。

《中国音乐》常务副主编赵志扬教授认为, 在当代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日益成熟, 音乐文化传媒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大环境下, 《音乐传播》应运而生。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刊物, 用在理论界里产生的优秀的理念和深入的研究, 去引导人们健康地开展音乐文化生活——如影响范围可以先是学校里的本科生、研究生, 进而再“辐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 以及从事产业化音乐的所有机构。我们的传播理念, 将通过传媒的威力, 慢慢地引导大家有序、健康地享受音乐人生, 享受音乐生活, 产生它巨大的作用。

《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陈荃有教授从一名办刊人的角度, 期望《音乐传播》要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办出影响。他认为, 《音乐传播》是“跨界”的, 应不仅要注意到音乐, 还要注意到音乐背后的传播。且只有办出特色, 才能彰显出价值。当前, 音乐领域尤其是流行音乐领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反映出了高等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与社会脱节。因此《音乐传播》要注意其应用学科的特色, 要注意多与社会交往——即要办出影响。

曾遂今教授在解释“开门办刊”理念时谈到, 《音乐传播》要经常地“走出去”关注社会, 关注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建设, 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 参与国家的文化大发展。

四、走向前沿

专家学者们认为, 《音乐传播》创刊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其今后的历史使命, 体现在其“走向前沿”的理论引领和社会引领作用之中。

仲呈祥教授有一个基本的观点:高等学校是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 高等艺术院校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 高等音乐院校是民族音乐思维的先锋阵地。一个民族的音乐文明水准, 与其高等音乐院校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音乐传播》应要营造一种“享受孤独、潜心学术、服务大众、引领社会”的好风气, 还要面对社会, 引领中华民族的大众音乐生活以及音乐艺术的创作和鉴赏走向, 多培养一些民族艺术学科建设和民族大众艺术鉴赏的真正脊梁, 在引领民族的精神航程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指出, 创刊只是刊物成长的第一步, 并对《音乐传播》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期待”:第一是要把握、紧扣时代的需求, 将音乐文化和音乐传播当中的时代精神和脉搏展现出来, 满足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第二, 要引领学术潮流——紧抓、紧追一流, 同时要创造一流。刊物的内容和制作等各个方面, 都要以音乐学术、音乐文化的一流水准去要求, 同时应该吸纳一流的人物、一流的作者、一流的文稿、一流的制作, 以真正起到引领作用;第三, 《音乐传播》应尽可能地引领社会的需要, 应能够发起一些社会性的话题, 关注现实的问题, 能够在提升社会大众音乐文化素养, 引领健康的音乐传播潮流等方面做出贡献。

“开拓领域”、“催生创见”、“服务社会”、“走向前沿”几者融合统一, 相互依托促进, 也反映出《音乐传播》的办刊发展思路得到了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音乐传播》的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承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领导专家代表都表示, 将做好相关工作, 在各级领导和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 为《音乐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为刊物的健康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同时, 来自各大音乐院校的代表都表示, 将把《音乐传播》作为加强院校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携手共同推进、繁荣国家的音乐传播与音乐教育事业。相信《音乐传播》在不断发展中, 一定能够办出特色, 办出风格, 办出水平, 发挥独特作用!

前沿领域 篇6

众所周知, 皮革化工环保型产品的研发投入大, 风险高, 但是一旦得到应用往往使全行业受益, 因为皮革化工处于皮革行业产业链的首端, 在这个领域的突破往往能革故鼎新, 创造行业新的生机, 特别是生态环保型材料和有机制剂的应用还能带来皮革吸收好、可降解, 皮革中无重金属残留的特点, 所以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研发还较为薄弱, 主要是一些科研机构和处于行业前沿的企业在探索。怀着一种对行业的使命感, 自2002年始, 天马化工便对无铬鞣剂节能环保材料与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验, 并于2007年获得成功。最近, 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天马解放化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武汉市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陈望年先生, 就“天马化工”在环保创新前沿领域的拓展之路进行了畅谈。

西部皮革杂志:陈先生, 我们知道, 铬鞣剂已经应用了很长的时间, 而且技术也非常成熟, 无铬鞣剂与它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陈望年先生:由生皮加工成耐温、柔软、可保存的皮革, 必须要经过鞣制, 150多年前德国人发明了铬作为一种皮革的鞣剂, 开创了皮革加工鞣制的新纪元, 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是后来发现, 使用不当, 铬对人类、牲畜和环境是有一定危害的。因为它不能降解。欧盟的一些国家目前已禁止使用含有铬类重金属的皮革制品。因为含有Cr3+的皮革与废水在存储与使用中, 受各种因素如氧化而转化成Cr6+。因此, 开发无铬鞣剂、无铬鞣工艺与技术, 生产无铬鞣皮革已成为现代皮革工业研究发展的方向, 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很长时间都未能有所突破, 一般温度仅在80℃左右, 到100℃的时候, 皮革就会收缩变形, 这样的话做皮鞋等是不行的, 所以无铬鞣一直无法大规模推行。

西部皮革杂志:那么, 天马化工的无铬鞣研究现在处于怎样的阶段?

陈望年先生:天马化工研究了8年, 用一种有机鞣剂取代重金属鞣剂, 试验许多批次, 效果比较好, 重复性好, 试制皮革经权威单位检测, 收缩温度能达到100℃。通过了近三年的应用推广目前已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应用, 据国际权威专家在一些论文上指出, 这类鞣剂最有可能取代铬鞣剂, 我们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和实践也正在证明这一观点, 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西部皮革杂志:目前国际上有机鞣剂的研究趋势是怎样的?发达国家的无铬鞣技术发展情况如何?

陈望年先生:由于环保的压力与资源的问题, 以及市场需求迫切, 现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企业都在研究开发无铬鞣的材料与工艺,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大规模的工业化还没有, 国外有的公司研究的有机鞣剂类似我公司的材料, 但成本比我们要高出2~3倍。

西部皮革杂志:您认为无铬鞣剂的市场前景如何?

陈望年先生:现在国际上主要是汽车坐垫革和儿童皮革皮毛用品这二块对无铬鞣有较大的需求, 因为汽车坐垫是与人的皮肤直接接触的, 儿童用品也是强制要求不含重金属的。

所以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盟已经和正在制定更加严格的进口、使用皮革制品的环保标准。特别是汽车坐垫革, 全世界目前已有15%~18%的汽车是使用真皮制成的坐垫和车内装饰的, 其中近80%高档汽车都用无铬鞣环保皮革制成的装饰品, 如奥迪A8系列, 宝马7系列。还有儿童裘皮服装、鞋、帽、玩具等都必须是无铬鞣环保的, 而且甲醛含量<20mg/kg。据介绍, 国外有一种不用铬鞣的皮革卖到7美金/平方英尺,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它的市场前景。

用这种TM-2 (我们研究生产的无金属无铬环保鞣剂) 鞣制的全生态白色裘革、白色小牛革、白色汽车坐垫革、白色猪革, 颜色洁白不泛黄, 甲醛含量<20 mg/kg, 收缩温度>85℃, 成本较低, 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好评。还有就是高档羊皮服装革、羊皮鞋面革、高档猪鞋里革和高档水牛皮凉席与沙发革等都是使用无铬鞣革剂的潜在对象。尤其是这种有机鞣剂TM-2与缩合类植物丹宁 (栲胶) 和皮革纤维具有特别的结合力。调整这二者的用量以及鞣制的pH值、温度、时间, 即可获得皮革耐温90~120℃的柔软、丰满 (或紧实型的) 、色泽鲜艳、不掉色、不脱栲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纯植鞣和其他无铬鞣革。同时, 栲胶也是甲醛和其他醛类最优良的捕捉剂。

从国内来看, 一些生产其他类型产品的主流皮革厂听说我们不用铬和其他重金属, 也能将皮革的收缩温度提高到100℃以上, 都有一种想使用我们这种鞣剂来鞣制环保皮革的愿望, 有的已开始下单, 并开始大规模应用, 效果正在显现;但也还有一些企业还有疑惑, 他们也不太相信, 因为这在国外也很难做到。

西部皮革杂志:天马化工投入了多少资金在无铬鞣剂的研发上面?而且这样的资金投入未来是否会有一个很好的利润回报率, 可能还是有很大的风险性的, 在这方面您是怎样考虑的?

陈望年先生: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感到制革行业要长久的发展, 必须要彻底解决脱毛与鞣制的环保问题, 不然这个行业迟早是要被淘汰的。从那时起我公司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环保鞣革剂的开发与应用上, 到现在我们已经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用于无珞鞣革剂的研发与应用。是否能够回收成本确实有很高的风险, 但我们认为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 而且结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为了让中国的皮革能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危机确实给我们当前的经济造成了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我们研究、开发环保、节能的新工艺、新材料的大好时机, 因为人类需要长久生存繁荣, 全球经济更要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开发海洋经济下一篇:树木诗五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