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2024-09-22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通用11篇)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本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道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对其准确定位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娜 杨晓霞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52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课程定位   教学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

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的是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习十分不利。根据这一现象,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求教师采用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

1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原则

1.1 坚持以学生为本

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要求高校和教师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准备,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如法制观念、法制内容、思想观以及人生观等内容的掌握,但实际上,如果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会导致学习丧失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正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2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只有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实践训练,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此期间,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青年,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1.3 重视考核评价的作用

在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考核评价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指标[2]。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曾经使用过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过于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过于强调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评价不够全面、客观,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2.1 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实践项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以项目为核心,如何设立实践项目是实现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基础。项目设计需要教师能够把握以下几个重点:首先,项目的设计要能够突出主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项目设计必须要坚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并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操教育等;其次,项目设计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实践为形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必须要求教师能够注重项目设计的可操作性。只有当学生能够建立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学生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最后,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项目化实践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位置。在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辅助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2 详细制订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化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项目实施步骤和流程进行周详的部署。首先,教师需要确立项目小组。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通常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学初期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项目小组的人数最好是10人左右,其中指派一人为组长,主要负责和教师的联系。每个小组需要负责两个项目,一个为必选项目,另一个为任选项目;其次,要做好项目分工策划工作。项目分工策划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了合适的项目之后,组内成员需要对项目实践活动的主体、具体步骤以及项目实践目标等进行方案设计,然后根据方案设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工;再次,项目的具体实施。在选定项目、制定项目目标和项目实践活动内容之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辅助下按照计划完成项目活动;最后,项目成果的展示。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项目成果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可以采用代表发言或者集体发言等多种形式来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最后阶段的考核评价包括总结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决定了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各项目小组人员需要在展示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以方便大家交流和借鉴,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3 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确保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得以延续。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考核制度的方式灵活,重视动态考核和综合考核。考核体系中,采取何种考核方式十分重要。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且强调的是结果的考核,这对于综合评价学生十分不利。完善的考核评价方式应该以动态和综合性的为主,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化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和综合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第二,考核主体应该尽量多元化。传统的教学中,考核评价的主体一般仅为科任教师,容易导致教师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入考核评价中,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因此,完善考核制度需要高校能够实现考核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小组成员、评委员以及教师共同成为考核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第三,合理设置成绩的比重。考核制度的完善还需要重视成绩构成比重的设计。一般来说,完善的考核内容应该由三部分成绩构成,即期末考核成绩、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以及课堂考核成绩。比重的设计应该以实践教学和课堂考核为重,均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20%。而考核主体的比重则应该以评委团评价为重,占50%,其次是教师20%,互评和自评分别占20%和10%。

3 结论

综上所述,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重视考核评价的作用。在具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实践项目,详细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教师完善考核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永,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39-40.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3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广泛的认可,但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样的公共德育课而言,各大高校在教学中更重视各种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而对于“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缺乏,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属于新兴的课程要求,目前在教学上各大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上出现敷衍了事、走过场的行为。虽然各高校基本上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列出各种实践形式,但在落实时往往只是简单的走完程序,或者草草了之,最终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三)实践性教学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深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教学内容丰富,层次体系分明,但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往往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仍显得单一。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细致地统筹规划,加上受到课时和场地的限制,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安排简单参观,没有进行深入地教育和引导。

(四)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对于高等学校的整体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维护作用。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来说,其管理体制也亟待加强。首先,教学管理上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践性教学组织系统,在统一领导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没有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教学研究机构等等。其次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各部门及其具体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不明,导致具体实践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等环节上操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也有待加强。

(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实践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的运行。就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而言,由于学校对于实践教学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动力不足。此外,实践性教学所涉及的经费及基地保障也是重要的建设环节,这就涉及到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的问题。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有其特殊的滞后性和隐匿性,导致学校在这两方面的投入上标准不一,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加上教育经费的不足,本来可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实践活动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品行,而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信、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反复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1]此外,“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当代知识观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2]因此,课程教学既要坚持理论灌输,又要以知行统一为出发点和归宿,绝不能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开来,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调动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身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有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真诚互信与了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力求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实在各方面给学生做出很好的表率,通过建立这种互利互信的师生关系,实践中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律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欲使实践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运作层次的有机组合。

1.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是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课堂实践的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如在讲授“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时,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组织学生拍个小“话剧”,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再让学生讨论或辩论。如果这些内容由教师单纯讲授,势必导致学生反感,影响教学效果。

2.校内实践。道德与法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主要是校园生活。“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引领大学校园生活,才有其意义和价值。为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校内实践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内调研活动两种。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实践。校内调研活动则应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调查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引发思考。

3.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在层次上必须从课堂、校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践行型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3]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铁人纪念馆参观、到法院旁听开庭、到敬老院进行服务、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暑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关键是要产生实际效果,即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正确观念的基础上确立坚定的信仰,并将内心的信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非一门课程、一位教师所能完成。因此,应当从学校整体出发,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1.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规划与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把“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等问题。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教务处、社科部、学工部、科研处和财务处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形成学校的各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确保“基础”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开展。

2.实行合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需要适当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不当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难以彰显课程教学目的。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坚持理论考核与行为评价相统一,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与守法水平,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情况纳入成绩体系。如因良好的表现而受到学校或社会表扬或表彰的,或因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或其他部门处理的,必须在成绩中得到反映。

第二,把同学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并不很多,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全面,因此,在评定成绩时可以参考同学或实践单位的评价。

第三,提高实践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现在的学生成绩评定标准中,一般来说总成绩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实践成绩在内只占30%,这一比例对于本课程来说不尽合理。因此,必须提高实践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这一比例以50%为宜。

3.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队伍、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在具体组织教学时也需要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实践教学多层次并行。课堂实践及校内调研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涉及面较广的校内实践由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牵头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及任课教师予以配合;周期较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授课课时内由任课教师组织完成,周期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由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及任课教师配合完成。

第二,实践活动时间长、短并行。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课余时间、休息日或寒暑假具体安排,实行长、短并行。

第三,实践活动地点远、近结合。在本地开展实践活动较为便利和经济,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果本地缺乏德育资源,可以面向其他地区开展实践活动。

第四,实践活动方式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堂实践、某些校内实践和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师组织下集中进行;校内调研、社会调查等主要在教师指导下分散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2007(10):25-2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4.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报告

一、实践规划:

社会诚信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诚信做人才可以做的冠名磊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每个人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可是随着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缺失,诚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才是目前最值得去我们去注意的事情。诚信开始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才是最的重要的,将诚信进行下去。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到了青少年一代。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现对本学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从中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践过程:

为进行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五月三日下午在沁园广场特意对全校学生进了这次问卷调查,旨在更加详细地对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做以了解。从调查问卷表中显示,中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代社会风气不正,虚假事物过多,严重腐蚀了中学生的健康思想,使中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诚信度逐渐下降。现从中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诚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1.大学生对社会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共提出了五个小问题,问题及结果如下: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残疾人在路边讨钱,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认为“会”的占50%,认为“不会”的占50%。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认为结果“会”的占37%,认为“不会”的占63%。

(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资助他(她)车费,你会不会给他(她)钱?结果认为“会”的占15%,认为“不会”的占85%。

(4)你讨厌不守信用的人吗?结果认为“讨厌”的占100%,认为“不讨厌”的占0%。

(5)你认为你是个守信用的人?结果认为“是”的占93%,认为“不是”的占7%

2、中学生对学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学校的诚信问题,共了提出4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对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70%,70%以下的占21%。

(2)如果你班同学找你借钱物时,你会不会相信他(她)一定会还给你?结果认为“会”的占88%,认为“不会”的占12%。

(3)你相不相信学校的收费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的?结果认为“相信”的占6%,认为“不相信”的占94%。

(4)你对你所就读的学校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48%,70%以下的占52%

3、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现状

在调查问卷表中,关于中学生对家庭的诚信问题,共了提出3个小问题,其结果如下:

(1)你认为你的父母对你信不信任?结果认为“相信”的占93%,认为“不相信”的占7%。

(2)你认为你父母会不会对你说谎?结果认为“会”的占18%,认为“不会”的占82%。

(3)你对你的父母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从70%——100%的占98%,70%以下的占2%

三、实践效果: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中学生对调查中的诚信对象诚信度高低的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其对社会的诚信度较低,对家庭的诚信度较高。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父母爱——人类的天性,是中学生对家庭诚信度较高的原因。

家庭是中学生的港湾,是中学生的温床,人一出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是真诚的,对儿女的关心和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好象山中的小树苗长得再高大,也永远离不开那座山。儿女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信任的,也知道自己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会不心疼呢?

2、社会不良思想的入侵。

由于中学生正处在模仿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物较强的好奇心,非常容易接受外界不健康的思想,对于不正当行为具有的强烈的模仿心态。中学生的思想可塑性较强,并具有一定叛逆心理,对于好的事物不易接受,而对于坏的事物却接受较快。所以,稍不注意正确引导,就会使他们走进思想的误区。

3、学校内部管理不善,形成了中学生对学校诚信度下降的结果。

有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散漫的学习、生活,并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些教师对学生声色俱厉,讽刺挖苦学生,违背教育规律,肆意增加学生负担,片面追求考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有损教师的光辉形象,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诚信度。此外,学校收费方面不太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诚信度。

四、实践感受:

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的话题。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校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而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迫不及待。

五、结语: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5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 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 学

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

业:工业设计(103班)

小组成员:莫小燕(1200410310)(组长)、蒙思颖(1200410309)、宋丽蓉(1200410312)、蒲蕾(1200410311)、项黎旸(1200410314)

指导教师: 蒋业华老师

制作时间:2012-11-15

【社会实践目的与要求】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了解、体验有关人生、理想、爱国、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社会实践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用两周进行。第一周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工作流程并教学实践活动;第二周总结、撰写实践报告、制作PPT等。

【参考题目 】 1.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2.采访学长、老师、名人的大学生活与感悟.3.调查8个人的成长轨迹。4.参观桂林市区爱国主义基地。5调查桂林市区企业、农村的民生问题.6.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7.大学生礼仪行为与观念调查.8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9.旁听法庭审理案件.【社会实践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们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了解程度及其行为意识的素养。转变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当前,不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转变,大学生这个具有高知识份子的特殊群体也不应落后,从节约用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消费方式。但仍亦不少扔对低碳消费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大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大学生树立低碳的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并由校园推广到社会,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时间】2012-11-9

【社会实践题目】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

【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

导语: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之旅游名城。本研究于都2012年月11月9日开始的,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各年级学生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多种调查方式并用的研究,以了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行为意识不是很好,如学

生环境保护意识没预期的高及对低碳生活了解较少,建议学校紧密结合校内外环境教育活动,多开展实践类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正文:

1、调查方式及情况

本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测试方式,共发出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共得有效问卷485份。在有效调查问卷中,男学生280名(56%)、女学生200名(40%)、20人未填性别;其中大一200人(40%)、大二150人(30%)、大三150人(30%)。

本文选取调查问卷中关于环境保护、低碳生活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环境问题与其自身利益关系的认识水平及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深度,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行为意识。

2、成果分析 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低碳生活方式消费”认识模糊。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环保生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27.6%的人对“低碳”这个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有42.8%的人对“低碳”这个词的意思听说过,但具体不了解;只有29.6的人对“低碳”有所了解。另外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0.4%的人

认为低碳消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其余的被调查者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点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低碳”是政府的事,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

2、不注意节约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有部门统计若节约0.4公斤的标准煤和4升的净水,还可以减少大约0.27公斤的粉尘和0.037公斤的二氧化硫等排放。此次调查中,1/5被调查对象在节约水电方面没有注意过,很随意的使用。只有1/3被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节约水电。并且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件衣服从采购布料、加工、运输再到销售有漫长的流程,期间的碳排放量是惊人的,而调查显示,有54%的被调查对象在每季度购买衣服在3件以上。

3、为图“方便”而放弃“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按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低碳消费,但为图方便而放弃这种方式。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上15.5%的被调查对象在超市购物时,多时会使用,而拒绝使用的只占21.5%。

3、结论与建议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警示人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依据研究结果归纳以下三大点结论及建议,详细内容分述如下:

1、结论:

(1)、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大一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高,对低碳生活了解比较深入,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忧患意识较强,对环境的未来20年走向表现担忧者居多。

(2)、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但学校仍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这是普通高校多年积极贯彻实施环境教育的结果。

(3)、学生的环境意识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一的比大二的强,大二的比大三的好,年级越低的学生环境意识更强。这可能与学生的社会经历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所关系。也有最近几年中小学才更注重环境知识教育有关。

2、建议:

可持续发展得以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知识份子,作为国家建设的建设人才,更应该引起重视。由校园推广到社会。学校方面:要提高环境教育效果。如我们学校可以学习IWTER(台湾地区爱水环境教育全球生态思考在地保育行动)模式。可以由环境行动的推广来落实,并达成既定规划设计之教育目标。在推动策略上,环境保护参与者针对生态环境教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与活动TW课题(目标、参与者、时间、地点、教材、内容、法式)等范畴界定。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活动规划,并以生态信息整合及环境教育平台扩大政府、学者、媒体、在地居民的参与交流之沟通协商。环境教育平台以“告知、说明、公听、听证、质询、论坛、研讨、教育、倡导”等不同形成参与行动,有助于增进学生经由“觉知”、“知识”、“态度”、“技能”、“责任”的环

境思维,选择有助于环境涵养的负责任环境行动。在环境教育推广部分,将集体生态保育治理之重要信息透过环境教育化过程,编制成数字多媒体教学教材,并透过信息公开,提供政府决策、学术研讨与教育倡导等多元应用及研究交流。学生的参与形态可以从政府计划历程中参与与观察,从无参与、象征性参与、抵制性参与;逐渐转换到监督性参与、咨询参与。这种建构在环境教育平台上,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是互信而友善的,对于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低碳生活的了解并加入其中是有很大帮助的。

(1)学生方面:

1、大学生要有信心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观念,倡导以绿色消费体现生活品质。广大大学生要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少排放二氧化碳,树立理性的科学的消费观念。

2、用低碳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广大学生要争做低碳生活的推动者,推动社会转变发展观念,注意环保,节约资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0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尹说:“体现差异的并非大事,而是我们每天取得的一小步。”从日常生活来讲:

a、家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让太阳这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b、每次用水都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出门要随手关灯; c、看电视、电脑时,适当把屏幕调暗些,调成中等暗度,省电又保护视力;

d、夏天空调不要频繁开启,尽量多开窗通风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

一、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按要求撰写课程论文。

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以下四种实践活动内容中任选一项。

三、实践活动内容

(一)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或自拟题目做调查研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考选题: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2、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3、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研

5、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研

6、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研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8、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研

9、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

10、关于“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调研

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个人体会等方法,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严格按学术论文写作,须注明参考、引用文献,附调查问卷表格和调查问卷原件。

(二)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各学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办理志愿者证书,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感受等。附活动照片。

(三)参与法庭旁听,撰写心得体会

参与法庭旁听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法律在社会上的维护正义与公平的神圣地位及法学理论在法律践行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同学们在现场更好地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有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更好地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十五周交。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7

一、深入分析、研究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精神与内容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 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因此, 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对教材精神与内容准确把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一般来说, 教材是关于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 它具有较严谨的理论体系。高等教育中的教材更注重理论分析和论证的力度, 体现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2006年秋季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 有机整合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 并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了创新的阐释, 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 从抽象到具体的新的逻辑框架, 教材的思想理论色彩更加鲜明和集中, 对理想信念, 人生价值, 民族精神等思想理论问题的定位更加突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这些特征要求基础课教师应进一步学习, 深入研究领会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 尽快熟悉和掌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主要内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做到:第一, 以教材为基础, 围绕指定的教材内容实施教学, 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要求另讲一套。第二, 以大纲为标准,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炼教材内容, 主要讲清、讲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讨论与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而不能主次不分。第三, 以理论为指针,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就理论讲理论, 不关照学生的接收需要, 力求将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加深理论问题的理解。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和把握教材是设计好一节课的基础, 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的教材体系, 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设计了新课程教学的13个专题的讲授内容。它们是:第一,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第二,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三,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第四,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五, 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交往能力;第六,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品质;第七, 增强公德意识, 维护公共秩序;第八, 学习职业规范, 培养守则意识;第九, 把握爱情真谛, 树立家庭美德;第十,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制精神;十一, 了解宪政法律知识;十二, 了解刑事法律知识;十三, 了解民事法律知识。这些专题的讲授内容遵循了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 重点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等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探讨与思考;然后从具体问题切入道德教育领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道德修养;最后讲解法制观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原则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的, 实施教学内容, 由教学方式组成并通过教学手段完成的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无法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采用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 研究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成果很多, 提出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自学研讨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讨论法、辩论会、演讲会、学生自讲法、音像传播法、测试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但是, 教师在具体吸纳运用时,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目标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法制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性, 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未来社会道德生活和法制生活的主体。在教学内容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其自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统一。教育目标是根本, 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而教学方法则是形式。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为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趣味性而将教育目标的实现放置一旁。第二,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双向互动问题。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向者和教育者。教师发挥人生导向作用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同时课堂之外的师生交流也是主渠道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如教师通过定期答疑活动、下学生宿舍、带队参加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做不但能满足处于“青年中期”的学生在情感上、在生活中需要关怀与帮助的渴求,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 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 是教师提升教育效果的再工作, 也是对教育效果的有效检验。第三, 其他教学法不能替代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课堂讲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 没有必要的灌输就没有学生的修养内化。因而要着力提升讲授内容的优化组合、讲授语言的精炼配置和讲授情境的精心创设。第四, 课时的有限性和教育效益优化的问题。费时太多的一些教学法很难被真正实践, 即使勉强为之也要充分考虑效益优化。第五, 应当将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对教学方法运用绩效的不断总结相结合。

三、广大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第一, 具备扎实的理论业务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 作为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必须言传身教, 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任课教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冲破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思维模式或思维定势, 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这样, 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增强教学实效, 避免在教学中把这门课程扭曲为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简单叠加。

第二, 树立“问题意识”, 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指导意义, 提升课程魅力;才能实现理论指导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双丰收, 提升课程影响力。

第三, 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如:以往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比较注重教学的传递功能, 追求学生接受理论、改变思想的认知目标, 而现代教育则强调教学的开发功能, 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相应于此,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的目标不仅应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 更应包括对学生情感、意志、能力、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致力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

四、加强教学管理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8

关键词 谈话式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于2006年秋季新生后开始实施,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切。该课程的变化要求教学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谈话是教学模式的运用,则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一、谈话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1.谈话式教学模式,即以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间谈话使学生掌握知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达到教学预期的教学目的。谈话式教学不同于提问、讨论,提问一般是为了引入教学内容,或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问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答案;讨论是学生之间的谈话。而谈话是师生间的对话,谈话本身的内容就是教学中要展开的内容,通过谈话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谈话式教育模式的特点。(1)主体地位平等。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对等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谈话式教学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关注的是对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而对方的身份则不会影响到谈话的内容,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因此谈话是在平等、友好、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且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互动性强。谈话需要师生双方的参与。如果只有一方加入,则变成了单纯的“讲”与“听”,而谈话式教学则可以增强双方的互动。师生双方只有认真倾听对方的内容,才能使发言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既对教师是个挑战,促使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又使学生上课更投入、更专注,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3)机动灵活。在谈话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对谈话的反应及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时间,避免无谓的浪费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谈话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谈话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展开的。

1.思想政治理论课呼唤谈话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面对这种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买账,有的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观念、一种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走进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得放矢地开展教学。如果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地沟通,如果教师只是从讲台上观察学生,仅仅因点名才走进学生,那么,师生间的沟通是很难形成的,教师的话是难以进入学生耳中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中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该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比较具体、形象,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适应这一特点要求。谈话式教学模式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其机动灵活的形式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比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加突出。

2.学生需要谈话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面向的是大一新生,由于中学和大学的显著差异,学生对新的生活环境不熟悉,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较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在自身成长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需要的以正确的解答,他们迫切的需要得以正确的解答,他们迫切的需要得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指导,而这些内在的需求是各种专业课程及证书难以代替的。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将会是学生走很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谈话式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为学生解除困惑,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三、谈话式教学模式的步骤

谈话式教学模式虽然是在课堂教学上使用,但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确定谈话的范围和谈话内容,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查找资料的时间,为谈话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前,可以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泰坦尼克号》,并思考“如何看待生命——为什么女主人公过着体面的上等社会的豪华生活时却想要自杀来结束生命,而当船沉没大海时她却克服千难万险活了下来?”以此作为下节课谈话的一个话题。

课上,教师就谈话的内容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发言,对教师提出的话题进行阐述,然后教师发言,予以肯定或纠正。也可以由教师先发言,之后听学生发表他对此问题意见,然后教师发表意见。一个话题可以一个回合,也可以多个回合;可以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也可以对多个学生,还可以是教师和几个学生对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氛围和谈话内容随机调整。如在第三章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以《泰坦尼克号》中的女主人公对生命看法的改变为话题,回答生命的意义;在讲到人生观时,可以就人生观的内容作为谈话的话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谈话,首先使学生思考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坚定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

课下要就课堂谈话内容给学生留下一个回味、思考的空间。如学习了第三章之后,给学生课下布置一篇随笔《感悟生命》,使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反思自己的成长道路,规划将来的发展前途。教师要认真总结本次课的经验教训,为下次课做准备。

四、谈话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谈话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因此,要保证学生对谈话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这样的教师才会使学生愿意与之展开对话。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言语中的诚意。学生会十分细腻的感受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性,敏感的回应诚挚的言语。教师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学生谈话,同他们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为他们指点迷津。其次,教师要有高超的组织教学能力。教师的谈话语言不同于讲授语言,要掌握谈话的技巧,把讲授式的语言转化为谈话语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谈话式教学的课题一般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当教师或学生谈论时,会引起其他人的附和或不同意见。教师要能够随时调控谈话的内容和氛围,既要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避免课堂秩序发生混乱,出现失控的状况。

2.对内容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谈话式教学。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形成初步认识的内容,学生比较关心的内容,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容易迷惑学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谈话的内容。而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或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不适宜进行谈话式教学。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9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15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引言

„„

一、电影内容简介

(一)1、„„

二、电影内容及特点评价

„„

三、主要结论或启示

„„

参考文献

示例:[1]马寅初.新人口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2]付尚杰.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再认识[J].学术交流,1994,(4):45-47.作者简介: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所在班级

几 点 说 明

1、本模板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参考模板;

2、请认真填写要求的基本信息。序号标注按上例要求编排;

3、请合理选择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并撰写观后感;

4、自拟题目,认真填写“项目书”,撰写2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感而发,真正体现自己的思考;

5、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不能从网上下载,否则,将以不及格论处;

6、论文内容要抓住重点、目的明确、言简意赅,字迹要工整、清楚,层次分明,要根据内容适当地分节分段,每起一段要空格。如不按此要求,将被酌情扣分;

7、请各位同学按照“项目书”在上,“实践论文”在下的顺序装订成册;

8、第10周各班学习委员应将论文收齐并按序号排好交给任课教师,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齐请予以说明,否则,以缺考处理;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10

2013.10.16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教研室

本大纲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课程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服务并适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帮助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第四、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第五、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及成绩评定办法(也适用于其它大一年级的公共理论课)实践项目一

[实践项目名称]:撰写一份《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实践目的] 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旁听各种题材的讲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1、观感部分占10分,不少于500字。应当包括: 课外讲座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主讲人(2分)。讲座内容的概述(4分)。

听后的主要收获、对自己的启发、教育意义等(4分)。注意:一定要根据讲座内容和观点等谈自己的收获。

2、评析部分占10分:不少于1000字。具体可以对讲座内容(包括讲座选题、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讲人建议等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至少要对上述内容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进行评析。达到基本要求:评析条理清楚、说理充分,满分:6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同时列出课外阅读目录):占2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教材内容:占2分

(评析包括:赞同、不赞同、商榷、讨论等方面。但必须是针对讲座内容。)《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总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二

[实践项目名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或社会公德意识方面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实践目的]: 通过本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品德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表现,在观察、调查、分析中能明辨是非,升华道德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作业要求:

1、问卷式为主: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附上有效问卷。

2、个案访谈式为主:个案访谈对象不少于5 人。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并提供访谈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访谈内容。成绩评定办法:总分20分:

1、调查设计、调查组织、调查资料记录和整理:10分。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方案。可以分小组自行调查。根据提交的调查设计和调查的问卷、访谈记录等评分。

2、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10分)。《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三

[实践项目名称]:在校内外做志愿者的实践和体会。

[实践目的]:通过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使学生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价值,培养踏实、吃苦、敬业的品格。

[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并撰写一份《做一次志愿者的收获与思考》占20分,可以以个人或者以3-5名同学为一组(确定一名组长),讨论决定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校园义务劳动、社区服务、街头宣传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张活动照片(5分)、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15分)。内容应包括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以及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实践和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五、有关说明和要求

(一)每次实践后的文字材料必须手写完成,打印无效;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1500字。

(二)统一用印有“上海海事大学”字样的稿纸书写,并请在作业的封面上注明: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71—0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关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着重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从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看,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死板、单调、针对性差,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理论说教多,情感陶冶少,灌输多,启发少,规范多,渗透少;“大课作报告,小课一言谈”;“集体受教多,个体感化少”;“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就是僵化缺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1]。比如教师单方面传授理论、学生被动听讲的现象普遍,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手段只能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使得教学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类课可学可不学,还有的主张取消这些课,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新方法的探索。要做到课堂教学在方法上创新,一方面,需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大学生的特点,重视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以及情趣爱好等,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密切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需要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都已配置了多媒体教室,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生动性、感染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主体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这一原则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只有“导”的科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要“导”的科学,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爱生如子的事业心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又要有精深的德育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讲政治,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有对事业、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要做到讲爱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讲学习,刻苦求知,勇于进取;讲奉献,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2.高尚的人格魅力。美好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治学严谨勤奋、工作认真踏实;为人坦诚平易有爱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其中,对学生的爱心尤为重要。因为有了爱心,才会有爱的语言和行为。而教师的爱本身就是对高尚道德的注脚,就是对学生的一面镜子。“德高为范”,此之谓也[2]。

3.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没有深厚的学识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是很难满足学生需求的,更谈不上得到学生的信服。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不断学习,勤奋积累,掌握先进的德育与法学理论,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同时也要练就一身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是一项要求很高的艺术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与技巧的要求很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文化气质、语言艺术、交往技巧、人格修养等对教学效果有很强的影响力。另外,教师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新趋势,解决新问题,真正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落到实处。

三、创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新方式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即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新方法的探索。要做到课堂教学在方法上有创新,又易于被学生接受,多年来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采用典型事例与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用先进人物的光辉榜样和典型的法律案例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如在讲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中的德育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在贫困地区支教的徐本禹为例;在讲美育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邰丽华领衔表演的《千手观音》为例;在讲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为例;在讲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王选为例;在讲忠诚的爱国者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为例;在讲爱国主义教育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奥运会冠军刘翔为例等。

在讲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时,以受到刑事处罚的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山西省省委副书记侯武杰;云南大学学生马嘉爵;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为例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争做知法、守法的楷模。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电脑、多媒体手段、CD、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学校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广大教师也积极编制CAI教学课件,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些都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多媒体课件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3]。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将“开国大典”、“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千手观音”、“神六发射”以及从“今日说法”、“法治在线”、“并州之剑”、“法治进行时”等栏目中录制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授课时播放,这样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构建教学互动新模式。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辩论会、论文答辩会、学生讨论会等教育教学新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学生经由互动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反省和批判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4]。这种互动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互动教学有别于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方式,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章时,组织学生讨论山西某大学学生因失恋而杀人的案例、山西某大学学生因失恋而跳楼自杀的案例,许多学生联系自我,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恋爱观教育。

4.加强德育与法学实践基地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的一个教学活动[5]。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应突破课堂的局限,延伸到课堂之外,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加强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广大学生通过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参观、访问、观摩、座谈等实践活动,去亲身感受,从而加深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这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高等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此我校已经与一些工厂、农村、监狱等达成共建协议。如与山西重机厂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与山西少年管教所、太原市尖草坪区法院、山西省戒毒所建立法学教育基地;与五台山旅游区、平遥古城旅游区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与可口可乐公司共同举行了奥运火炬接力跑活动等。

综上所述,只有改变目前“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旧方式,创建“采用典型事例与案例”、“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教学互动新模式”、“加强德育与法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新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琴,王易.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2006,(1).

[2]班秀萍.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6).

[3]李红梅.浅谈“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教学手段的改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4]刘蟠.思想道德修养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上一篇:音乐播放器设计报告下一篇: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