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反思

2024-09-30

整理与复习反思(精选11篇)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1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复习课,这节课我们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渗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复习,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们多是机械记忆,缺少灵活的思考。二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甚至有的同学不会审题。三是,学生们不能够细心的做题,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小,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总体来说,学生们在面对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过于马虎、粗心大意,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重点去培养他们对待问题的耐心和细心,引导他们能够认认真真的去学、去做。

通过这次复习,我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复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习,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2

一、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还有圆。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关于它们的面积, 你想复习哪些内容呢?请提出你的问题。

生2:我想熟练地记住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3:我想回顾一下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4:我想知道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非常好, 能够提出问题, 表明你们已经确定了探索的方向,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复习。

二、独立整理, 小组交流

出示复习思路指引:回想一下, 在推导这些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除了长方形 (正方形) 外, 其他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它们共同的推导方法总结出来, 取个名称;想一想, 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过?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怎样进行互相联通?

要求学生带着上面问题先独立回顾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本子上画出关系图。教师巡视, 指导学困生。

学生独立复习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围绕上面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 大胆说出自己已回想起了什么?通过复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还有哪些困惑, 请求小组其他同学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活动, 每个人都要发言, 学生通过倾听别人, 反思自己, 并对别人的发言提供自己的帮助或进行质疑讨论。

三、全班汇报, 提炼升华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展开了交流, 许多旧知识得到了回忆, 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当然也还有一些混沌不清的地方, 下面我们集全班的力量, 共同来讨论上面这些问题。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经过整理) :

生1:我回想起来了, 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先通过摆小方块,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而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 所以面积就是边长乘以边长。

生2:我发现,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都是类似的, 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所以只要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就推导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圆沿半径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 逐渐理出下面的关系图:

生3: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发现, 每学一个新图形, 求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总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旧图形, 再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你能给这一类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4:转化法。

生5:化新为旧法。

师:这种方法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用得多吗?

生6:很多的, 比如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7:还有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计算公式。

师:确实, 化新为旧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以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自己展开类似的学习。

师:你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8:我们只要记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就能推导出其他几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能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9:我在玩七巧板的时候, 发现可以用七巧板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先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1, 然后将 (1) 移到右边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2,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1) (3) 为一个, (2) (4) (5) (6) (7) 为一个) , 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将平行四边形中的 (1) 翻下来变成一个梯形, 如图3, 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0:我们小组还想出了一种方法, 用一个三角形或梯形也能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如图4, 是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图5是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真不错, 大家不但总结出了以前学过的方法, 还想出了新的公式推导方法, 真是“温故而知新”啊。刚才新想出来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转化时,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1:形状变了, 面积没有变。

师: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称, 可以叫做“等积变形法”。

师:这些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可以互相联通吗?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过程。)

生12:我发现了, 当梯形的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 它的面积, 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也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当梯形的上底缩小为0时, 它的面积, 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真是太神奇了!

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沟通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祝贺大家, 通过今天的复习整理, 有这么多新的发现。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

反思感悟

复习课该如何上, 特别是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复习课的着眼点在哪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上述课例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素材, 反思这些片断, 能使我们得到以下一些感悟:

一、自主整理:提升学习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培养学习力的途径除了新知识学习外, 还应包括旧知识复习。因此, 在复习整理课中, 也要给学生创设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平台。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学生回顾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后, 让学生围绕复习课题, 自己提出要复习的问题, 教师根据目标要求从中选择部分作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 教师让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展开独立整理,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活动更有方向性,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复习提纲, 该提纲具有数学的思考性、空间的适度性、引领的操作性、系统的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提纲的指引下, 展开独立思考与画图整理。在学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 安排了合作讨论的环节,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触类旁通, 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困惑, 相互配合探索新方法。从个体操作到集体碰撞, 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磨砺过程, 从中得到体验与感悟, 训练了初步的复习整理方法。

二、学法总结:温故而知新

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 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进而提升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力。在复习整理课上, 由于学习了较多的知识块, 因此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比新知识学习时更有广度和深度。本节课上, 教师一开始就从学法总结的高度引领学生展开复习整理, 不是简单地回忆公式, 而是让学生先回顾多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共同点, 从中提炼出推导的相同策略, 对该策略进行命名, 然后将该思想方法提升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去验证, 学生发现了该策略方法应用的普遍性。通过这样的提炼升华, 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学生发现不用死记硬背这些公式, 用推导的方法来进行理解性记忆, 既省力又印象深。更为可喜的是, 学生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类似的后续自主学习, 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的温故知新一方面体现在对已有的一般方法的总结上 (“化新为旧”思想方法) , 另一方面, 通过触类旁通想出了新的推导方法 (“等积变形”思想方法) , 而且还探索出了两种思路 (用七巧板和直接用一个图形剪拼) ,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融会贯通:内联成体系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3

[片断一]有效准确定位的教学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本单元中学到了关于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

学生1: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学生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学生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4: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板书。

【反思】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基础之上。在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时,教师应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所以,我在执教这一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而是直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在没有老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已学到的知识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这样导课处理比较朴实。

【片段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师:“看来有关这单元的知识还不少,这些知识就这样写在黑板上显得很乱,又不清楚又没有条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与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知识整理得既清楚又有条理呢?(学生:能)好,下面我们分四人一小组讨论整理方法。开始!(学生展开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生1: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分为一类,棱分为一类,表面积计算方法分为一类。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两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积都相等)。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12条棱,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相等,正方体12条棱相等。

生3: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长×高﹢长×宽﹢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棱长×棱长×6。

学生汇报完后,让学生再到黑板前整理成文。

【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实践活动来组织教学。要创设条件,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同一活动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以上教学活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则不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复习得更牢固。

【片段三】有效利用习题的教学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来进行习题训练。

1.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每个面的面积都(),正方体有()条棱,所有棱的长度都( )。

(2)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 )形 ,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 )。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 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用铁丝做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铁丝( )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米,它的棱长是()分米。

(5)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这个木箱的占地面积最大是( )平方米,最小是( )平方米。

2.判断。

(1)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12个顶点。( )

(3)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一个地方最多只能看到它的5个面。( )

(4)长方体也可能有4个面一样。( )

(5)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24倍。( )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实际需要来解决问题。如粉刷教室的墙壁,制作金鱼缸、烟囱等。

最后全课小结。

【反思】虽然这一练习非常普通也很简单,但“简约朴实”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上,不要搞题海战术,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到实处。这样的练习虽然“简约朴实”,但却使练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所倾心追寻的理想境界是: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状态,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出“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本色。为此,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我们应努力寻找一条既能秉承传统课堂教学精粹又能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红旗二校 )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4

青岛李村小学

韩同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110整理与反思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回顾整理旧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各种描述或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野外探险活动吗?是呀,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体力,还可以开发智力,增长见识呢。最近,光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就组织了这样的一次活动。

(出示幻灯片1)

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和同学互相交流补充。

3、全班反馈交流。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交流展示。

瞧,这是他们活动范围的地形图。仔细观察,结合图中呈现的数学信息,你都想到了我(1)学生可能出现以下说法:某某地点在某某地点的什么方向。

(2)谈话:你想到了运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在这幅地形图上,除了可以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来描述这些地点的位置外,你还学过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运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描述位置。(3)谈话: 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意外发生了,当他们走进大鸣山时迷失了方向。要想在天黑之前安全准确返回大本营,该怎么办呢?利用地形图中各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能更准确的确定大本营的位置呢?

集体交流。

生可能谈到有关利用方向、角度、距离来确定位置。

谈话:大家能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来想办法,真好。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也和你一样聪明,他们结合图中各地点的位置关系绘制了这样一幅平面图。

(出示幻灯片2)

18厘米50°比例尺:1:10000 有了这样的平面图,要想准确确定大本应的位置就该怎么办了?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以及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内容。

(4)谈话:在平面图中,除了可以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外,我们还学过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

学生谈到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师相机引导:对,用数对也是确定位置的好办法。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也想到了这一种办法。

(出示幻灯片3)

432101234比例尺:1:10000

仔细观察,想一想大本营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应该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某一地点的数对是(4,1),这是哪里?宝塔的数对是多少?

再仔细观察这幅平面图,说说同学们要想从大鸣山返回大本营可能经过哪些地方?猜猜他们怎么走的?

2、引导建构。(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帮光明小学的同学解决了难题。大家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善于换一种思路去思考,所以想到了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咱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确定位置时我们还用到了哪些知识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师相机完成板书。

3、认知内化。

谈话:大家说得对,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但可以描述或确定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位置。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一下咱们学校或者教室里、你身边某一物体的位置吗?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李东逛公园:(出示幻灯片4)结合平面图回答问题:

(1)用数对表示出民族风情园和游乐城的位置。(2)李东现在的位置是(6,7),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3)动物园在民族风情园的 什么方向;公园大门在游乐城的 什么方向。

(4)李东从大门开始参观,他可以怎么走?

2、小强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出示幻灯片5)

以泉城广场为观测点,千佛山在什么位置?大明湖呢?

3、谈话:外出旅游、野外探险需要确定位置,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更需要确定位置。下图是某一机场的雷达屏幕。如果每相邻的两个圆圈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以机场为观测点,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准确描述飞机A的位置吗?

A

(2)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屏幕上找到飞机B、C的相应位置。

飞机B在北偏东60°方向60千米处。

飞机C在南偏西30°方向50千米处。

4、以电视塔为观测点,量一量,填一填,画一画。电信大楼市政府N50°电视塔35°少年宫比例尺:1:50000市民广场

1、市民广场在电视塔()面.算一算它到电视塔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2、市政府在电视塔()偏()(到电视塔的实际距离是多少?)°方向的()米处;它

3、图书馆在电视塔北偏西45°方向的1500米处。在图中表示出图书馆的位置。四:拓展延伸。

谈话: 这节课,咱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小学阶段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大家都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确定位置还有很多方法,很多学问呢。生活中,你还知道在哪些领域内的什么样的确定位置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好吗?

引导了解运用经纬度确定位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鼓励学生再搜集、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苏教版教材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回顾与整理确定位置的几种方法。我想,如果这样让学生干巴巴的直接去讨论,他们也能罗列出学过的几种确定位置的方法,但却不能更好的体会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其应用价值,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整理复习的兴趣,也达不到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的目的。针对以上认识,我没有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而是创设了“野外探险”这样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整理和复习课担负着查缺补漏、补充整理和巩固发展的重任,如何进行有序整理和有效复习呢?抓住知识间实质性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因此,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比如:李东逛公园、小强游泉城广场、飞机场的雷达屏幕及最后答题纸上的综合练习等等,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环节,我都能及时结合学生思维状况进行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方法的总结。比如:“你们能仔细观察平面图,并利用图中的信息想办法,真好。”“同学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善于换一种思路去思考,所以找到了不同的方法。”“大家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确定现实生活中或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真了不起。是呀,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它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应用价值呢。”这样的评价,不但及时帮学生进行了数学方法的再整理再提升,也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整理复习反思(模版) 篇5

刘梦华

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在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优点分析: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知识点较多,但是难度不是很大,主要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1、创设情景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举例激活课堂。回顾知识,让学生体会如果简单罗列知识点,就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然后,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

2、新《课标》把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节课注重了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在整理部分,教师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了整理任务,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在复习部分,通过为汶川地震灾区捐助为主线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始终怀着一种激情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没有为练习而练习的枯燥感;另外,教学中教师没有单纯地为复习而复习,而是通过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运用所给小数给灾区小朋友写一段话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及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

浅谈计算教学的整理与复习 篇7

计算教学, 是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计算教学掌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着其他部分的学习。那如何才能使计算教学教之有效呢?除了正常讲授知识外, 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与整理,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要吊起学生的“胃口”

所谓“胃口”,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 数学教学上的成就,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如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表示要送给学生一个“无价之宝”, 只有课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才能触手可得。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 想一探究竟。试想, 有了这个前提, 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也就扫除了攻克知识堡垒的思想障碍。

二、合理安排“知识盛宴”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时, 可将欲复习强化的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 并以新颖、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就像宴会上逐一奉上的美味佳肴一样, 不仅赏心悦目, 而且食之有味。例如, 我在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时, 通过“考考你的眼力”“你的能力有多大”“火眼金睛辨对错”“慧眼识真假”等几个模块, 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竖式计算, 判断计算结果的对与错等逐一呈现给“消费者”。在学生计算后, 请学生作为小老师讲解解题思路, 总结三位数乘二位数乘法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他们不再是“听众”“观众”, 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学生在做题的同时, 也逐渐掌握了复习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有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 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三、用“自信”催化, 使学生“健胃消食”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一节复习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关键是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是不可预料的。首先,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比如, 在每天的“口算天天练”环节, 设置由易到难的10道习题, 让学生通过几分钟的训练, 逐步找到自信。其次, 通过鼓励让学生敢于在其他学生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树立自信。最后, 学生能够从知识的复习整理中把握了知识的主干, 理清了知识脉络, 并且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自信定会倍增, 信心满怀。有如此自信, 学生怎能不对所学知识“健胃、消食、内化、吸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活动是数学学科的特征, 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 整理复习课也不例外。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目, 在课堂上充分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我想, 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复习的目的。

整理与复习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8

复习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复习,那么如何进行整理与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如何让数学课堂具有实效性,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是每一名数学教师一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复习课堂有效性呢,经过近二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研究出来一套切实可行的整理复习课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自助餐式”整理与复习课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自助餐式整理与复习课模式

(一)课前延伸,自主预习,构建思维导图

课前延伸分为二部分,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

1、在复习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在复习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这时上好复习课的关键,在每一节复习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认真看教材,提前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自主地进行整理,本单元主要知识点是什么,学生是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设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在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让学生把单元的知识点运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课题在中间,每一级知识点用一个颜色区分,每个知识点就像是人的大脑,有很多分支,分为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每一级知识点都很清楚详细,一目了然。学生在制作设计思维导图的同时不但能够认真的梳理学习教材知识点,而且他们在设计时涂涂画画不会感到枯燥,能够有兴趣的去预习完成对单元知识点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培养了预习的习惯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为了保证复习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查漏补缺,课前预习除了制作思维导图外,我还要求每个学生认真看教材,找知识点记录于此相关的问题习题。找一找平时在课堂中或练习中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录自己已经明白,又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在上课时既可以请同学们帮助也可以向同学挑战。让他们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期待中,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复习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给老师上课搜集了信息。

(二)课内探究交流,小组自主整理,充分发挥捆绑式小组学习能力

课内探究又分为几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复习要求,做到水到渠成。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海。师:同学们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有一群漂亮的小鱼在游来游去,你们看这些可爱的小鱼是由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组成的。学生:三角形。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三角形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展示思维导图,根据导图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明确复习内容后,学生根据课前整理的思维导图来回顾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有哪些,这时的提问是笼统的,教师相机板书,然后再提出要求,以小組为单位来学习梳理知识点, 因为课前预习时有些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清晰了,但是有些知识可能会遗忘,引导学生利用回忆看书,和小组内同学交流学习,在与同伴交流补充中完善知识,我们每个小组的安排都是优劣结合,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安排的。在小组学习时候由组长带领小组学习,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小组交流是为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每个孩子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学困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环节三】课堂汇报交流,学生带领梳理知识点,关注不同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后再全班交流汇报,这个过程是让小组派代表来领全班同学进行梳理单元知识点。如:在复习课三角形时,小组学习后,有一名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整理,学生向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针对每个知识点组长在提出相应的习题。学生在整理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形成思维导图。另外学生在学习汇报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答,小组发言的顺序是4321,也就是学困生先发言,不足的地方别的同学补充。组内解决不了的,别的小组来帮忙。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问,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拨。这时的教师完全是一个参与者评价者。在学生把知识点都整理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小结,把整个导图展现出来,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回顾,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三、巩固检测,综合应用,思维拓展

练习也是复习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边梳理边练习。一些基础性的习题已经掌握,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会有一些遗漏,不可能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练习上要突出综合性灵活性和思维性,另外,再设计时还要突出一些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在兴趣中练习,例如:在三角形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星球大战开始了,开心宝贝们为了保护地球,现在被外星人抓到了一个荒岛上,现在需要我们积攒超能力去解救他们,10个积分就可以解救一个开心宝贝,现在我们分成两队,加油吧,小勇士们。设计这样的环节,学生在做练习时就能够有兴趣,并且能积极动脑思考。而习题的设计也是有梯度的,基础到提高,一种是易错题采用填空或者判断,二是综合应用体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三是思维拓展题,这样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并且又一次发挥了小组的作用。

四、根据思维导图,再现知识点谈谈自己收获。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9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习,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圆的整理与复习》 篇10

课前谈话:

师:在这个特殊的教室里,需要用到话筒(分配话筒),你们会用话筒吗?(会)那咱试试话筒?①你好!(握手)请问您的尊姓大名②可以透漏一下你的爱好吗? 1.你来这里干嘛的?(上课)你呢?你呢?我来这里干嘛的?(教我们上课),我要和大家上一节非常简单、非常简单的数学课,你们欢迎我吗?(只是嘴上欢迎?)2.这么多老师来这里干嘛的?(看我们上课),看谁上课?NO!最重要的是看你们上课,你们才是主角,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这么多老师来关心你们,上课时你应该怎么做?生:……

师:那大家说话可要算数!这么多老师关注你,如果说话不算数,你就摊上事了,就摊上大事了,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生:有

师:好,咱做一下上课的准备,①请打开课本55页,然后扣在桌面上②拿出文具和老师发给大家的1个圆和两张作业纸③拿出你的最佳状态。(老师也要拿出最佳状态,脱西服)

师:准备好了吗? 上课!同学们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大家喜欢魔术吗?李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形变变变”,(出示正方形)认识吗?……,请注意,变、变、变(加上动作描述),……这样一直变下去,当所有的边都变成点的时候,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圆

师:咱看一下是不是圆?(播放PPT),哎,是圆!

师:那圆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生:曲线图形)我们在六年级上册学习过圆,今天,我们就来对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活动一:热身活动,回忆再现

1.师:整理和复习之前,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圆片,先来做个热身活动,请看活动要求(出示活动1)。

师:利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这个圆,你能找到什么?算出什么?你们会做吗? 生:会

师:那好,开始!

2.学生们开始完成活动1,师随机查看。3.汇报收获。

师:请大家停下,咱看看找到了什么?算出了什么?(张贴“找到了”、“算出了”)谁想展示你的圆,……这位同学,请到这里来。

师:请大家注意听,倾听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讲。生:找到了直径、半径、圆心(师张贴d、r、o,为下步找联系打基础)师:你是怎么找到它们的?最先找到谁?(对折几次能找到半径?)

师: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或者问:你怎么知道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师:你算出了什么? 生:算出了周长和面积(师张贴出周长、面积,为下步找联系打基础)师:你是怎么计算的?用到了什么公式? 生:… 师板书公式。

师:他的回答你们同意吗?(同意)你得回答很完美,谢谢,(手势请回去)。师:请把你的圆和同桌的圆放在一起对比,有什么发现? 生:大小不一样 师:是什么决定了大小不一样? 生:半径(直径)

师:圆心(手指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决定圆的位置 活动二:整理回忆,建构网络 1.整理回忆。

师:通过小小的圆片,我们就回忆了圆的许多知识,你能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吗? 生:能

师:那好,请看整理提示(出示活动二),谁来读? 生:…

师:请简洁的告诉大家,先干什么?(生:整体看)然后呢?去掉:再看什么?(生:部分看)

(教师板书“整体看”、“部分看”)师:整理时要做到什么? 生:条理、简洁

师:大家觉得这样整理可以吗?(可以)请拿出1号学习纸,开始整理。学生开始整理,配上音乐,师融入学生中间查看。

师:时间到,请停下。咱看看能整理出哪些知识?老师搜集了2位同学的作品(师标上①②),比较这两幅作品,你想说点什么? 生:2号更加条理、简洁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

师:老师觉得①号也很好,如果能够再简洁、条理一点就更好了。那咱看②号作品,我要问大家两个问题?

N0:1,哪些是“整体看”的内容?(生说,师红笔圈划)

那这些就是“部分看”的内容,对吗?

师:对于部分看的内容,谁还有补充… 2.重点复习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师:N0:2,(手画出学生纸上的),它是怎么得来?同桌之间互相提示一下。

师:好,谁知道?(1生说)。谁还想补充?(可能能够说出,也可能不能说出。)

(-1能说出)师:你们的记忆力很好!(加手势)让我们再来一起借助大屏幕回顾一下它的推导过程。

(-2不能说出)师:“看来大家对它的推导过程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要紧,让我们再回忆一下!

师:(播放PPT并叙述)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进行切割、拼接,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就是

师:我们把圆变成长方形,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这个过程中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对)是“转化”,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未知的(圆)变成已知的(长方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学习中经常用到。例如(出示PPT)就用到了好多处转化的思想。3.巩固所学,建构网络。

师:老师根据整体看、部分看的方法,老师也整理了一份。(出示老师整理)师:这些知识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整理”,由于周长和面积需要计算,可以把它俩归属为“圆的计算”,而直径、半径、圆心是“圆的认识”中三个核心要素。师:现在我们又进一步将圆分成了哪两部分?

生:圆的认识、圆的计算(张贴圆的认识、圆的计算,并标出连接线)。活动三:升华整理,挖掘联系 1.探究四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本单元知识整理完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和后半句同步播放PPT,圈出4个量)它们之间的联系你能找到吗?

师: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找一找。(出示活动二的PPT。)

师:请看,“你能把其他的数据补充完整吗?”请拿出2号学习纸,开始寻找。

2.学生开始计算。(老师板书“找联系”)3.汇报。

师:有答案了吗?…好,这位同学。生:…… 师:1号圆,怎么求出周长的? 生:……(你的回答很清晰,请坐)师:(移动PPT)3号圆,是怎么求出面积的? 生:……(你的回答很精彩,请坐)

师:如果给你圆的面积,还能求出其他的数据吗?生:… 师:好,那就试一试(出示PPT)。学生开始尝试。

师:能不能求出?… 请你来(1生回答)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很会思考(大拇指,请坐)

4.师:通过计算,它们的联系你找到了吗?(出示PPT)谁知道?

A:能够找到 生:……(根据情况要表扬,你找的太对了)师:是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知道一个就能求出其他三个”的密切联系,知道半径可以求出…(投影),直径…,周长…面积… B:不能够找到 师:来,我们看,知道半径可以求出…(投影),直径…,周长…面积… 现在你知道他们的联系了吗? 生:… 师:是的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循环往复,知道一个就能求出其他三个知识”的密切联系。

他们间的联系还可以这样表示,“循环往复,知一求三”。这个联系在以后会经常用到,大家赶快把它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通过整理,我们又一次认识了圆、研究了圆。你们想知道古人对圆的研究吗?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对圆的研究。(播放PPT)。

师:今天我们研究圆,也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我就有一些问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声音这么小,是不是不敢?(不敢就算了)到底敢不敢?生:敢 师:那好,请看(大屏幕)…

(一)判断

1.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生:对 2.同一个圆的直径一定是半径的2倍。生:对 3.大圆的π大,小圆的π小。生:错 师:为什么错? 生:…

师:π是怎么来的呢?生说一下,掌声送给你。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π的由来。无论是大圆、小圆、更小的圆…,等等所有的圆,人们发现他们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数学家把它叫做“π”,π的出现,人们就能很容易的计算出圆的周长(C=πd 或者C=2πr),看到圆周率会想到我国的哪位数学家,(祖冲之)。

师: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比国外早1000多年;为了方便计算,一般取π为3.14,能不能说“π就是3.14”?(不能);π和3.14谁大?(π大)

4.半圆的面积是所在圆面积的一半,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周长的一半。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 掌声。

师:是的,(师拿出准备的半圆,并比划)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而半圆的周长必须加上它的直径。如果这个半圆对折、对折、再对折,就会出现这样、这样、这样的图形,它们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扇形”。(没有意义,也很突兀。)5.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生:错

师:怎么又错了? 生:……,还有什么不一样呢?(师:此处应该有掌声)

(二)实际应用题 1.圆在生活中的应用-1。

师:下面咱看看生活中几个关于圆的问题吗?(出示应用题1)。师:到底需要哪种装置呢? 生:…

师: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配合回答,出示答案)10是圆形草坪的?(半径)师:你的回答很清晰,掌声送给你。2.圆在生活中的应用-2数学故事。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则数学故事,师念故事…,请大家帮帮我。学生计算中。

师:谁有答案了?应该答应吗?你是怎么算的?实物展示。生:… 师圈出大圆和小圆。

师:他的回答你们同意吗?生:同意 好谢谢你!

师:还有更简便(去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答案)的方法吗?请同桌讨论一下。有吗?(此处不讨论,停顿一下即可。)生:……

师:我有一种连算都不计算就知道答案的方法。你们信吗?请看大屏幕(出示)问:两个小的能换一个大的吗?为什么?怎么样,简单明了,在数学上画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你们要学会使用它。

3.圆在生活中的应用-3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修路的问题留给大家课后研究。

四、课堂小结,完善提高

师:同学们,通过复习(出示圆),圆的知识你们掌握了吗?生:……

师:回顾这节课,我们先“整体看”圆这一单元有几个部分,再“部分看”有哪些知识点,然后找到重要知识点的联系(将板书中四个量的联系连接上),这种“整体看-部分看-找联系”(师将板书连成一体)的复习方法,可以适合以后很多知识的复习。

师:请再看这个圆,它还会怎么变?

① 看,如果要这样变,会变成什么?(圆柱)这是我们六年级下册学习的圆柱。②如果要这样变呢?(球体)

师:球体是以后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家掌握了圆的知识,学习圆柱和球体就非常容易了。

整理与复习反思 篇11

一、激情引入

师: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体育嘉年华活动,大家玩得都很开心!今天,我们来开展一场“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活动,好不好?

生:好!

师:做好准备,开始挑战!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数学嘉年华”活动的教学情境,快速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单一的复习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整理复习

(一)看积说口诀:“跳跳数宝”

师:第一关是跳跳数宝。看,数宝宝来了。(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宝宝:10、21、48)看着这些数宝宝,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二五一十、三七二十一、六八四十八。

师:看下面这张图(见图1),在乘法口诀表的白色区域里,你能找到10、21、48的家吗?

师:谁来帮帮它们?

学生上台操作(见图2)。

师:数宝宝的位置也就是积的位置,它和什么有关呢?

生:表格里第一行的数和第一列的数有关。

师:这些数都叫做什么数?

生:乘数。

师:我们根据乘数能够找到积所在的位置。看,还有很多数宝宝等着你们帮忙找家呢!(多媒体课件出示6、28、9、18、64、30)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仔细听要求——在口诀表中白色区域找到相应的位置,输入数字就可以了!开始吧!

学生用电脑填数,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完成的情况。

师:神奇的电脑老师已经将你们的作业统计好了,这个蓝色的长条记录的是每个同学的分数。我们再来看这个圆形的统计图,它统计的可是全班同学的分数哟!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到积所在乘法口诀表中的位置,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在学生填写表格中的白色部分时,教师即时检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认识积相等的口诀:“眼疾手快”

1.猜一猜

(多媒体课件出示大信封里有1个小正方形以及被覆盖了的长方形,如图3)

师:接下来我们玩猜一猜的游戏。有一个长方形,它是由这样一些小正方形组成的。你们来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生1:9个。

生2:15个。

生3:14个。

……

师:(板书学生猜的结果:9、15、14……)猜了那么多,还有同学举手,这说明什么?

生: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我给大家一点提示。(多媒体课件揭开被覆盖的第一行,可见2个小正方形,如图4)

师:现在我们可以排除哪些数?为什么?

生:可以排除9、15、7,因为它们是单数,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说明被覆盖的小正方形不可能是单数。

师:(多媒体课件揭示3行,共有6个小正方形,如图5)现在呢?

生:有16个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被挡住的部分比露出来的6个小正方形要多。

师:有道理,那么到底有几个小正方形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完整的长方形图形)

2.算一算

师:一共有16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8=16.

师:2和8是什么意思?

生: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一共有8行。

师:除了2×8,还可以怎么计算?

生:8×2=16.

师:这里的8和2又是什么意思?

生:每列有8个小正方形,一共有2列。

3.想一想

师:还是这16个小正方形,我们可以用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吗?想一想每行有几个小正方形?共有几行?

生:每行有4个小正方形,一共有4行。

师:(多媒体课件呈现将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过程,如图6)原来是这样!积是16的图形,既可以是长方形又可以是正方形。

4.找一找

师:你还能找到像这样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吗?

生:能。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眼疾手快的游戏,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相同的积找出来,连一连,最后标出你找到了几组。请同学们点击下一题,开始吧!

学生在网络答题平台进行答题(如图7)。

5.反馈

nlc202309090449

师: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统计的结果吧。(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这两个4对应的是哪两句乘法口诀?

生: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师:谁能像他这样接着说。

生:二九十八、三六十八、一九得九、三三得九……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8)大家一共找到了9组积相等的口诀,太厉害了!老师给你们点个赞。我们趁热打铁,挑战下一关——神奇方格。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选取现实情景,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大胆猜测大信封里长方形中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实际意义。教师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相同的积连一连,发现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其含义是不同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认识乘数相同的口诀:“神奇方格”

1.多媒体课件出示3×3的方格图

师:看到方格图,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三三得九,3×3=9.

师:还能列出别的算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每行有3个方格,共有3行,交换来算还是3×3.

2.找乘数相同的算式

师:像这样乘数相同的算式,还有吗?

生1:四四十六。

生2:五五二十五。

师:对,像这样的乘法口诀还有很多。这样吧,咱们用电脑来找一找。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9、16、25,现在请同学们点击鼠标,将乘数相同的积全部找出来,开始吧。

3.找规律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9)你发现了什么?请找出所有乘数相同的积。

生1:乘数的积在表格的中间。

生2:它们连成了一条线。

生3:相同的积在一条斜线上。

生4:乘数的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每个乘数的积多多少?

生:多的数是3、5、7、11……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乘数相同的口诀在表格的对角线上,每次增加的数都是奇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结合方格图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逐个出示方格图,见图10)

师:每次增加的数在它们对应的方格图里是哪个部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将图像每次增加的个数表示出来,见图11)

师:这个方格图很有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探究乘法口诀表里乘数相同的口诀规律,数形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找积相同的口诀、找乘数相同的口诀过程中,初步认识平方数,促进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认识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熊二种数”

师:熊二说,我想种“数”,怎么把“数”迅速地种进灰色区域呢?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我们先来看第二行,第二行填哪些数呢?(如图12)

生:填2、4、6、8、10、12、14、16、18.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每次增加2.

生2:背2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是用计算的方法得出这些数的。可是,熊二又说了,我知道同学们都会计算,那能不能不用计算的方法也能更快地把“数”种上去呢?

生:能,第二行的数跟第二列的数是一样的。

师:一样吗?那第一行的积应该跟第几列的积一样呢?

生:第一列。

师:那第三行、第六行呢?

生:第三列、第六列。

师:没错。原来第几行的积和第几列的积是完全相同的(如图13),因此,白色部分和灰色部分也正好相同,数学上叫做对称。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乘法口诀表只有白色部分的45句,也有的是灰色和白色两个部分,共81句。

【评析】乘法口诀表中蕴藏着轴对称图形。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口诀表中白色和灰色两个部分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如何不通过计算也能够快速地写出答案。通过观察,学生从中知道了对称的概念,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知识拓展,总结提升

(一)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

师: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出示几个与乘法相关的知识:乘法口诀的故事、乘法口诀的由来、乘法口诀的运用、印度乘法口诀、用手指记忆乘法口诀。)请同学们在电脑桌面打开“乘法复习”文件夹,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

学生自由阅读资料。

(二)交流汇报

师:你看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看了乘法口诀的由来,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生2:我看了用手指算乘法。

生3:我看的是大九九乘法口诀表

生4:我看的是印度乘法口诀。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这么多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恭喜大家成功闯过了所有的关卡!

(三)反思收获

师: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的所有活动,通过这样一节乘法口诀复习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

nlc202309090449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与乘法有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了解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对乘法口诀学习的兴趣。教师将已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诱发学生会学、乐学、爱学的情感,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

【总评】

“乘法口诀的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乘法口诀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而进行教学的。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再学一次会觉得枯燥。那么,复习课如何体现“求知、求联、求发展”的特点呢?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深挖教学资源,使复习课教学向“精”“深”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一、数形结合,训练思维

梳理乘法口诀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为了使本节课显得更加厚重,在乘法口诀表的整理和拓展上,执教老师注重数形结合,巧妙地设计了“看积说口诀”“寻找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找乘数相同的口诀”“找积相等的口诀”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完成乘法口诀表填空过程中,认识乘法口诀表中口诀排列的有序性及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师让学生以找规律的方式得出“平方数”“口诀表的对称性”,使学生的思维在经历挑战过程中被激活。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使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体会到了数学规律的神奇,提高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注重探究,指导方法

本节复习课,执教老师不仅深挖教学内容,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了具有延展性、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能够表现个性的空间。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掌握了复习旧知的方法,收获了整理知识的技巧,如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教师在结束教学时没有拔高练习,而是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如“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重新梳理和复习乘法口诀。学生找出乘法口诀表中各句口诀的分布规律不是终极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口诀与口诀的结构性联系准确记忆和正确提取的意义更大。

三、巧用技术,提供支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目前,有的教师陷入了一个误区,为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往往将技术“套”进课堂,为了技术而“技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除了对一些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得出数据后再分析,发现问题后马上进行调整,充分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设计。该课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送长辈新春祝福语下一篇:“敬老文明号”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