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整理和复习1

2024-06-18

圆整理和复习1(精选9篇)

圆整理和复习1 篇1

圆整理和复习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整理和复习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顾整理本单元有关圆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体验有条理地梳理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系统复习: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你知道圆的哪些特征?先小组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我们看看哪个组对圆的认识最深刻。同时要求大家将小组内的总结列出。

2.小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学生的总结情况。①圆心(O)怎样找圆心?

②半径(r)什么叫半径?半径还有什么特点吗?教师强调学生注意必须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直径(d)什么叫直径?圆有多少条直径?

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⑤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怎样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师:下面请你在画好的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⑥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谁还有什么补充?

我们把圆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t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我们还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举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周长

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它的周长,谁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并想一想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怎么的关系? 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呢?、圆面积

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手中圆的面积。说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为什么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大家能回忆一下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吗?

谁来说说什么是环形?如何求它的面积呢?、圆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那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练习: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3()和()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的近似值是()。

4、一辆汽车轮胎外直径是0.8米,如果车轮每分钟转动500周,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米?

5、一个圆环的外圆半径是5厘米,内圆的半径是4厘米,求圆环的面积。

6、一种童车前轮直径是0.28米,后轮直径是0.35米,前轮行驶20圈的路程,后轮行驶多少圈? 教学反思: 本单元对圆的认识是一次系统的学习,内容较多,知识点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出现遗漏和混淆的情况。所以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紧抓圆的实图做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画,对比,小组交流发现圆的大小与半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熟练应用这些关系进行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本次的整理复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汇报,在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总结。通过这样的对比整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掌握知识。同时对一些注意点也让学生重点探讨。其中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因为生活中的相关应用较多,学生混淆的情况也多,所以教师同样让学生先自己画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然后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在详细的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理解效果就大大的提高了。理解和实际应用是需要一定过渡的,所以我们的整理和复习要结合实际的练习进行,在复习圆特点的时候插入了判断选择性的练习,在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中插入了实际中的计算。

但通过本次的整理和复习,也发现学生在整理知识点的时候,条理性不强,对知识的表述不够严密。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中训练的不够细致,对孩子的课堂表达等能力要求不高,今后需要加强,多让学生自己锻炼,不断提高他们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平时不够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当教师要求学生去整理和复习这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的想法还停留在个别的知识点上,在应用时也是缺乏基本的思路,综合能力比较薄弱。针对上面反映的这些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所巩固复习相关知识,加强学生整理复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圆整理和复习1 篇2

下面是我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时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教学实践】

一、情境操作, 唤起回忆 (乘法意义巩固)

师: (有节奏地拍手, 拍了3个2) 你能用数学的耳朵听出什么吗?

生1:老师每次拍2下, 拍了3次。

生2:其实老师就是拍了3个2。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有节奏地拍出2个3吗? (学生拍手)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乘法的意义”。首先老师要在两组题里看看大家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在听题中辨析, 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老师的要求。

5个2 2个5 5个5 1个5 1个2

2.在观察中比较, 上下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

(1) 观察比较, 猜想得数会怎样?

(2) 算一算, 看得数怎样?

(3) 交流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前三组得数会不一样?5+5可以改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5+4可以改写吗?为什么?

(4) 最后一组算式的形式不同, 怎么得数相同?不计算, 7×6-6可以用哪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为什么?

师:看, 理解乘法的意义真好, 还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呢!

二、观察交流, 整理拓展

1.制作口诀表。

师: (出示1~6的空口诀) , 老师想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这张口诀表, 你能用以前发现的规律给老师提个醒吗?

(1) 同桌合作交流, 教师参与其中了解情况。

(2)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横行竖行规律完成口诀表。 (第1竖行、第4竖行、第3竖行、第6竖行)

2.整体感知口诀表,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一次读读或背背这张口诀表。

3.口诀背诵检测, 全班计算比赛检测。 (25道题要求3分钟内完成)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批, 教师调查规定时间内全对的有多少人, 错题的人数, 并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4.口诀整理延伸。 (你觉得这张口诀表中哪些口诀比较特别, 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的?)

(可能有的情况:得数是整十数的;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同一个得数有两句不同口诀的;第一竖行的1和一个数相乘还得这个数;2和一个数相乘得数一定是双数;5和一个数相乘的特点。)

三、猜想判断, 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

1.出示卡片:□×6=□4×□=□□×□=4

(1) 让学生读题, 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 猜想可以写多少道这样的算式, 方框里最小可以写几?最大呢?第2道和第3道都有4, 你有什么要提醒别人的?为什么最后一道只能写3道?

2.完成作业。

(1) 看谁写得算式多?

(2) 判断下面哪个数是5和一个数相乘的积, 打上“√”。

【教学思考】

一、让复习内容更精深

“1~6的乘法口诀的复习”是学生在理解了乘法意义、学完了6的乘法口诀后的复习, 为使本节复习课更厚重, 我深挖教学资源, 努力使复习内容向“精”“深”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乘法意义的复习中, 让学生在听题辨析中画图理解, 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加法与乘法意义的不同;二是在口诀表的整理拓展上, 让学生交流横看竖看的规律后完成口诀表, 同时后面引导学生在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 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三是在看卡片填写算式的交流中有效渗透了审题思考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问题方框内最小填几, 最大呢?在猜想可以写多少道算式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让学习方法更灵活

整理和复习,沟通与生长 篇3

一、以整理为主线,沟通联系,感悟思想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一旦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我们应该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引导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在整理知识点时,在老师有效的”导”之下,要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整理知识点。

在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但这种认识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潘老师第一次试上这节课时,就利用了直观形象的集合图,简洁明了地沟通了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以形象化的语言 “四边形的家”、“平行四边形的家”来描述集合,既形象又贴切。在后面找平行四边形的练习中,学生就知道直接从四边形中找,说明孩子们已经明确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我想,这比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更有意义,毕竟三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叫特殊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类、归纳、对比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而,在交流整理成果环节,教师的引导重在交流整理方法、比较整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整理的方法:既要抓知识要点,也要理其关系;既要“求同”——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又要“求异”——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这才是整理的好方法。进而逐层推进,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有了一定体验之下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内化、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使得学生整理意识不断增进,整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以复习为主流,深化知识、生长思维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例题和设计学生的练习。复习课中例题尽量生活化一些,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四边形整理复习课练习的第一关:从分辨四边形到分辨平行四边形。最初设计这道题,是因为在做练习时,学生经常出现不仔细看题的现象。因此我就设计了两道分别找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题,试上时发现二合一更妙。既沟通了二者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好习惯。第二关:从估长度到围正方形、长方形。这道题也是整合了估长度和图形周长的复习,一题多用。第三关:奇妙的周长。通过对比周长,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变与不变,力求给孩子的思维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三、以生活为主导,拓展提高、延伸课堂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都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了阿凡提巧圈地这个问题,我们从课内练习移到课外拓展,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除了有时间方面的考虑,更因为涉及后续面积的知识,但也不是现在就没法解决,如果删去,就像砍掉尾巴,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探究、适当指导完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

四、以效率为主体,设计合理的课堂复习模式

要提高复习效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以往知识上的缺陷得以弥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

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如当需要将各知识点串成线、联成片,或者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主讲时,可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又如当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个知识块上的各个知识点,或者利用所学概念、法则、公式等进行练习时,可采用分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班实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炒冷饭”、“煮夹生饭”,在分析反思中总结,从而促进复习课取得实效。

成都高三复习研讨会资料整理1 篇4

成都七中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主要与各位交流课堂实际操作部分。最初的打算是在复习计划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一堂复习展示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借学生很困难,包括各方的协调,最终没有学生,我们的形式就改成了说课。所以今天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有两块。第一部分是我们的复习计划和有效性;第二部分就是详细的说课部分。我的说课部分主要是针对我们的现状,就是在还有很多新课(一本书选修8)的情况下如何带着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以及如何与实战,与考试接轨。

打团体仗、集体备课一直是成都七中的传统和工作方式,我们平时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学案、习题、试题都是共享,然后加进老师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我们备课组的计划等都是我们集体的一些理念,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各位老师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利用,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复习计划部分 指导思想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针对学生实际,密切关注2013年英语高考的动向,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并逐步达到高考要求;通过做好各类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良好的应试能力

2.高三英语复习计划:

2012年11月底完成新授课。一轮复习:2012年12月初到2013年3月中旬,以教材为蓝本,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排查和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扩展,归类辨析,帮助学生构建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不留盲点;抓好词汇和语法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语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应试技巧,落实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对语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和梳理。一轮复习结束前完成语法项目的复习与训练。

二轮复习:2013年3月下旬到4月底,深化、拓展基础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强化专项训练,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阶段要突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注意参照《2013年考试说明》中有关高考各题型时间分配的要求,强化各种新高考题型的限时训练工作。

三轮复习:2013年5月,瞄准高考,模拟练兵,选做各地模拟题,强调规范,提高解题速度,为适应高考做准备。这一阶段要求老师帮助学生积累考试的经验。重视考后的反馈 1

和反思工作。教法上要帮助学生克服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累解题经验,确保该得到的分不丢失。

3.高三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1)有计划地检查考纲中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在不放松课堂教学中的单词学习、记忆和巩固的同时,从现在起增加考纲中的英语单词和短语的检查和督促记忆的力度。督促学生每天有计划识记30-50个考纲上的单词,每天确保学生有5分钟时间用于抽查一部分单词。对不规则动词、阅读及写作话题的高频词汇要反复听写,突出重点记忆。每周一次统一测试一次单词,以此引起学生对单词记忆的重视并达到检查、督促的目的。这里有必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国际部学生课程以英语学习为主,他们有一位专门的老师(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负责单词的听写和批改,每周统一一次进行听写200到300个单词,限定过关。虽然我们自己不可能享受这样的教学资源,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深的触动,所以我们尽量在可能的情况下督促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2)突出语篇,强化阅读训练。

高考试题中,语篇考查的分值很大,因此高三复习中要增强语篇意识,强化阅读限时训练(如阅读天天练,课前5分钟),及时指出阅读中的问题,指导做题方法,使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做各种体裁、各种难度及包含各种内容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克服阅读困难的思想。

3)精选材料,狠抓落实。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广泛涉猎各种材料,做到老师们跳入题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跳出题海,严把练习题的质量关,力求选出内容新颖,质量较高的试题,让学生做“好题”、“精题”,使学生少做冤枉题,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做题水平。

4)规范写作,强化训练。

备课组各老师分头收集兄弟学校的考题,挑选比较适合四川高考题材的书面表达,统一布置训练。针对我们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现象,除了平时在课堂上训练学生造单句外,每周安排一篇书面表达训练,尽量做到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做到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求学生规范写作程序,认真审题,不能更改题意。

5)加强学法指导。如如何整理错题集,如何记忆词汇,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等。

二.说课部分

说课部分我们主要是想体现在有比较重的新课的任务下如何进行复习,就是我们强调的“以新带旧”;以及如何在上新课的情况下多与高考结合,多与实战结合。这里我们选择了选修7的最近上的几个单元的各个课型与大家进行交流。各位老师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利用,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1)语法课,选修7第5单元语法过去分词作状语。(ppt展示)

(说课略)

2)写作课,选修7第4单元写作任务。(ppt展示)

(说课略)

3)阅读课,选修7第5、6单元的主阅读和阅读实践课。(ppt展示)

(说课略)

我们发现如果reading practice像第一篇主阅读那么上的话将会花很多时间,一节课说不定两节课都还上不完,而且顾名思义,reading practice主要是让学生practice,即实践、实战,所以我们偏向用传统型阅读(即单选题),或者是任务型阅读(即老师在课前按照任务型阅读的要求设计表格,学生进行填词)的方式来处理文章的内容。Reading practice有两个难点,一是词汇,二是长难句,所以我们在处理内容的时候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长难句,比如选修7第6单元的关于中国申报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目录那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们先安排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文章,主要是查阅单词,然后上课的时候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提问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对课文的长难句进行重点讲解,如ppt所示,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些句子和学生进行分析。

4)词汇处理的一些想法。

对词汇的处理与以前有了变化,以前我们讲词汇会讲很多的搭配,后面接不同的介词有什么不同的意思,但是实际上高考题直接考查这样细致的词汇搭配、一词多义等只有在单选题里面,而且考查的通常都是一些简单的动词比如give/ take/ set等这样的动词的搭配,比较复杂的动词形容词一般是考查其核心意义;而且单选题现在只有10个,加上各种从句,非谓语等语法项,实际上在单选题里面直接考查词汇的机会是很少的。相反,真正考查词汇的重要地带是在阅读和完型,所以我们平时的词汇讲解慢慢转移到了以学生通过理解语境为主,目的就是为学生的阅读扫清生词的障碍。老师平时的讲解也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核心意义,重要意义,理解其使用的语境为主,而不再从字典上摘抄节选大量的搭配和用法,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上课的负担很大,一要不停的抄笔记,课后的负担也大,要不断的复习和练习才能真正熟练掌握各种搭配用法。试问,如果连老师都需要在字典上反复的斟酌才能搞清楚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生又真的能掌握吗?所以,我们现在平时上课的语言点尽量在读前、读中尽量多的涉及,结合课文的语境当堂就把词汇、短语的意义解决,而不再像以往那样语言点和词汇都统一到阅读课的下一堂课再进行,这样做我们觉得学生更能把词汇带入到课文中的语境,回归课本去学习单词。另外,文章中出现的一些以前讲过的语言点我们一般不再重复,比较重要的举两个例句快速的口头复习一下,我们的原则就是基本上只讲新出现的、重要的词和短语,比如选修7第6单元的主阅读我们选了这样一些词来讲。

Prehistoric

Evolution

It has also been proved that

exposure

Contribute

Maintain

Recommend

Propose

Request

Be of vital importance

5)语法课:选修7第3单元语法 倒装

圆整理和复习1 篇5

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整理1

药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整理 重点章节:第五章 药理学

第七章 药剂学

第九章 药事管理学

第十三章 药物流行病学与经济学评价 第一章 绪论

1.药学的发展(吗啡、百浪多息、《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反应停”事件、1962年《科夫沃—哈里斯修正案》)P3-4 2.药学的定义 P5 药品的定义、天然药物的定义P7 3.药物临床研究阶段 P10(GCD是什么?;新药临床试验的四个阶段;生物等效性)

4.GMP是什么?P12 药品流通的定义 P13 5.药师的定义、基本职责 P15 药品批发企业药师的主要职责、药品零售企业药师的主要职责、医疗机构药师的主要职责 P16 第二章 生药学概论

1.中药、草药的定义 P20 生药、生药学的定义、我国近期生药学科的研究任务 P21 2.生药学的历史(判断题)P22 《神农本草经》P23 3.中药炮制的目的P24 生药的记载大纲 P26 生药的国际通用名 P27

4.生药炮制的目的(问答题)P28 生药的现代采收原则(填空题)P3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生药鉴定的定义及目的 P34-35 6.生药鉴定的方法(原植(动)物鉴定的定义、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的目的、理化鉴定、理化常数、纯度与品质的鉴定、杂质检测、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P37-43 7.中成药的定义 P44 中成药的鉴定(了解)P44-45 8.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分为哪三级?、地道中药材的定义P46 怀药产区、四大怀药P47 9.重点掌握黄芪、人参、三

七、川贝母、金银花、陈皮、麦冬、冬虫夏草

第五章 药理学

1.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纤维、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P204 2.重点掌握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肾上腺素、阿托品、普萘洛尔 3.有机磷酸酯类P206、镇静催眠及抗惊厥药(地西泮、巴比妥类)P210 4.抗惊厥药:硫酸镁(注意:注射硫酸镁的作用是抗惊厥、口服硫酸镁的作用是泻药)

5.抗癫痫药、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 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抗躁狂抑郁症药(米帕明、碳酸锂);抗帕金森病药(帕金森病的定义、拟多巴胺类药、中枢抗胆碱药)P211-212 6.中枢镇痛药(吗啡);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P213-214 7.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强心苷类药理作用、作用原理)P216 其他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P217 8.抗心绞痛药(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基础、硝酸甘油、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药)P218-219 9.抗高血压药(利尿药氢氯噻嗪、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普萘洛尔卡托普利、氯沙坦)P220 10.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调血脂药: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苯氧芳酸类、烟酸类;抗氧化药:普罗布考)P221-222 11.利尿药(选择题)P223-224;脱水药(甘露醇)P224 12.呼吸系统药物(平喘药)P228

13.消化系统药物(抗消化性溃疡药: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H2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替仑西平;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黏膜保护药:米所前列醇、恩前列醇、硫糖铝、枸椽酸铋钾;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庆大霉素、阿莫西林)P229-230 14.泻药、止泻药 P230-231 15.抗组胺药(H1受体阻断药: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赛庚啶)和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阿司米唑)的区别)P231-232 16.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培氯米松、泼尼松等的生理作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P232-233 17.抗甲状腺素药(硫脲类、碘剂)P235 18.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P235 19.常用术语(抗生素、抗菌药、抗菌后效应、抑菌药、抗菌活性等的定义)P24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问答题)、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P241 21.青霉素、头孢菌素P242-243 22.大环内酯类及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P244 2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P245 24.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P245-346 25.人工合成抗菌药(了解)P246-247 抗真菌药P247 26.抗菌作用机制P246

27.抗结核病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P247-248 28.抗肿瘤药案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类可分成哪几类?P250-251 29.常见的毒性反应、特殊的毒性反应P251 第七章 药剂学

1.药剂学的概念、宗旨 P286 2.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作用)药物剂型按形态的分类 P287 3.药物制剂的组成部分、辅料的定义及辅料在药剂学中的的作用P287 4.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P288 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填空、选择、判断、问答)P289-290 6.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防腐(防腐的重要性、防腐剂)P291-29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P294 8.灭菌法有哪些?灭菌与灭菌剂的定义 P296 9.注射剂的概念、质量要求、给药途径P298 10.注射剂的附加剂、热原检查(家兔法、鲎(hou)试剂法)、注射剂的制备P299 11.输液的质量要求P300 滴眼剂的质量要求(无菌)P301 12.固体制剂的定义、类型P301 13.根据口服固体制剂溶出速度的快慢,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片剂、包衣片、丸剂的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为?P302 14.散剂、颗粒剂的定义、质量检查P303 胶囊剂的定义、质量检查P304 15.片剂的定义、片剂的辅料(填充剂、湿润剂与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片剂的包衣、包衣的目的(选择题)P306-307 16.片剂的质量评价P308 17.气雾剂的组成?常用的抛射剂?P313 18.缓释制剂的定义

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或TDDS)的定义及优点 P314-315 19.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20.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P318 第九章 药事管理学

1.药事及药事管理的定义P34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药事管理的特点(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P341 3.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P342-343 4.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定义P347 新药、仿制药的定义、国家基本药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药品目录》P348 5.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检测P350 6.我国遴选基本药物的原则、处方药的生产和销售管理 P349 7.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及情形(引起死亡;致畸、致癌、致出生缺陷;对生命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P350 8.药品注册申请包括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进口药品申请、补充申请、和再注册申请。P363 9.GMP管理的意义、认证管理(药品认证、GMP认证的三种认证);工作程序(问答题)P367 10.药品储存与养护、出库和运输要求P369 11.药品的定价方式(判断题)P376 12.调剂的定义,处方药的区分和管理P372 13.特殊药品管理、中药管理(了解)第十章 合理用药与患者保健

1.现代药学的发展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P385 2.合理用药的定义、合理用药的5个标准、4个基本要素、合理用药的参与者、合理用药的共同评价标准 P385-386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药品的特殊性、麻醉药品和麻醉药、精神药品、特殊药品、假药、劣药 P389 4.处方、药品有效期、配伍禁忌、耐受性、成瘾性、药物依赖性P390 5.合理用药的目的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P391-393 6.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有效血药浓度高低以及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情况下,同一种药物出现药效的速度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胃肠内给药。P391 第十三章 药物流行病学与经济学评价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以及研究范畴P463 药品的不良反应(A类和B类)P464 药源性疾病(DID)P464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P464-470 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目标、任务、研究对象、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意义P472-47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圆整理和复习1 篇6

一、整理和复习内容

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

二、整理和复习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整理和复习编写特点

1.依据《标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本单元教材按《标准》划分的领域编成相应的四节,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了一些适当的处理。第一节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以《标准》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为载体,突出了数学的思考方法)。第二节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图形与变换”与“图形与位置”两部分则单列复习。第三节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材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与“可能性”通过具体情境串联起来复习。第四节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应用活动。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本单元不求面面俱到,覆盖已学知识的细节,而是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这一方面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留出了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用”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和巩固。

四、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

㈠数与代数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数的改写。

⑵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⑶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⑷常见的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

⑸比和比例,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

⑹数学思考,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具体编排

⑴数的认识。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各类数的含义、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读法和写法。接着,教材对整数概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了自然数与整数的关系以及自然数的单位,并对整数与自然数、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巩固。复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了哪些数,并举例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也可先让学生读出课本上的例子,说出每个数的名称与具体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应注意学生读、写数是否正确。

接着,教材通过5个问题,分别对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数的整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回顾。

⑵数的运算。

①复习运算意义,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0与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行系统整理。

②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注意不要强求话语的统一。

③例1复习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兼带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④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步骤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利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计算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引导学生整理解答过程。然后结合例2的教学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⑶式与方程。

①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s=vt的含义、用字母怎样表示分数乘法的算法等问题。

②复习方程的概念,并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例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⑷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主要复习“整理”与“改写”。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学习过的量与计量单位,再全班交流。复习不同计量单位的改写时,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改写的方法。

⑸比和比例。

教材先让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例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求比值和解比例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整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复习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有关概念。把例4后面的三个问题一并解决。

⑹数学思考。

该部分内容主要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分步枚举组合以及列表推理的能力。

例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找出规律、以此类推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以简驭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探究例6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为两步,让学生先分别回答,再出示例题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有顺序地思考,以免重复或遗漏。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教材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探究例7时,引导学生理解:借助列表,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3.“数与代数”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⑵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㈡空间与图形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⑵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⑶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2.具体编排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例1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按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线索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

例2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回顾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填写出各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

例3复习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各部分名称,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特点、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各形体,并把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一画,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4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复习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⑵图形与变换。

教材给出了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情境图,以帮助学生复习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其中有用轴对称的方法剪图案,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用按比例放大(即图形的相似变换)的方法把图案扩大,并通过平移做出板报的花边。

⑶图形与位置。

教材给出了一幅带有比例尺的街区平面图,以帮助学生复习根据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以及看懂线路图、描绘行走路线。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 1厘米 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测量。

3.整理与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建议:

⑴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⑵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整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

㈢统计与概率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2.具体编排

⑴主题图。

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

⑵例1复习用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相关的数据。教学时,可以通过主题图中设计的调查活动获得数据,选择各种统计图表描述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概念复习和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的信息,数据收集的其他方法以及进行调查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⑶例2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3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进行梳理。

⑷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材通过3人看电视,由每个人想出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引出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先出示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什么规则是公平的”,了解学生掌握可能性知识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系统总结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3.“统计与概率”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启发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设计调查表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根据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定调查哪些数据;调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记录数据,例如所调查的数据是写出来还是给出选项进行选择等。

⑵通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结合调查表,教材呈现了两个例题,系统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和有关的统计量的知识;另外,安排了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知识全面而重点突出,进一步认识每种统计图表和不同统计量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等。

⑶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各种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进行分析和决策,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随机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学会依据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判断、预测和决策。

㈣综合应用

1.有趣的平衡

⑴设计目的“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并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⑵具体编排

①制作实验用具。介绍如何制作本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具(简单杠杆),强调制作的简易杠杆要保持平衡。

②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先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再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验,逐步总结发现的规律: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③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发现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发现:在“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⑶复习建议:

在制作实验用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并提出具体要求。探索规律时,教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概括。在发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就是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教学发现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表格中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2.设计运动场

⑴设计目的“设计运动场”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

圆整理和复习1 篇7

一、重视方法指导和自主梳理, 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包含: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 估算 (以口算为基础) , 笔算 (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三位数) 以及除法的验算 (用乘法进行验算) 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首先应明确: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是整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上课伊始, 首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所做的概括。这一教学活动是促使学生课前主动回顾这一部分学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联系, 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整理的方式采用画、图、表格、文字叙述等均可。由于三年级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有限, 展示交流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和各种尝试, 不足的地方请同学互相补充或教师给予提示。展示完后, 教师还应在环节的衔接处进行引导, 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如教师可询问: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 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要好。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问题设计,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整理复习课中的练习题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如果就题教题, 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更不能落实整理复习的目标。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做习题, 有所得, 有所悟, 教师就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精心设问, 不失时机地点评, 让学生自己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提高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 创设讨论氛围, 让学生自己总结很重要。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第35页第1~3题, 然后设计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一:这3道题目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都用除法计算, 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问题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第1题用口算, 第2题用估算, 第3题用笔算。) 接着追问: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计算? (促进学生思考应如何选择计算方法。)

教师可在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进行设问。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 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三:分别说一说进行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接着, 教师又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进行了设问。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 课本中安排的三道习题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 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使学生进一步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 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放手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交流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

三、重视习题设计和生生互动, 加深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理解

梳理知识脉络之后, 还要进行必要的练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通过有效的练习, 切实提高“整理和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有效地发展。本单元“整理和复习”之后安排了练习九, 教师可结合练习九的内容进行习题设计, 如, 先估一估以下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876÷3;242÷4;856÷8;604÷3。这四道题把本单元笔算的重难点问题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的试除方法、有余数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等) 进行了综合,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组织练习时, 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最先完成的, 为了让这部分学生有事可做, 老师往往要求他们“再检查一遍”或“把课本中的其他几道题目也做一做”。那么, 这些能力较强的孩子真会因比别人多做几道题就发展得更好了吗?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可以让优秀的学生离开座位去帮助学困生进行作业的检查或辅导。这样, 使他们完成练习后有机会对题目进行更高层次的判断、思考, 甚至是讲解。而学困生在完成练习之后,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一定“到位”, 难免会有困惑, 正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让这些好学生去当“小老师”, 既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知识优势去帮助学困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算理和计算规律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还可以弥补老师逐个指导学困生的困难。

圆整理和复习1 篇8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回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学习?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圓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小圆半径2 cm,大圆半径4 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d=2 cm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r=2 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坡度、难度适中,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你们的整理、归纳等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四)板书设计

圆的整理和复习

认识 周长 面积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分数除法《整理和复习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四类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6页第2题,第47页3—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知识的回顾和应用过程,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复习归纳、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复习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单位1的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已知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提问:①本单元我们学过哪几类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知识(多媒体展示)。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2、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这个数。

3、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和倍、差倍)

4、工程问题

②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③如何找单位“1”的量?

2、练习:找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的量,并说出等量关系。

二、复习巩固

1、知识点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鸭?

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

④总结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2、知识点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鸭?

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

④总结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的量÷(1±分率)=单位1的量

教师强调指出:(1±分率)的结果就是已知量对应的分率,因此这类题的算术解法也可以归结为: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35253、知识点三: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的鹅和鸭共有700只,其中鹅的只数是鸭的2。鹅和鸭各有多少只? 5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并总结。

4、总结前三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教师着重强调:找准对应关系非常重要。

5、知识点四: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思考:工程问题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出示题目:一条水渠,甲队单独修8天能完成,乙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如果甲乙两队合修这条水渠,几天能完成?

③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④汇报展示。

⑤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十的3、4、5题

四、布置作业

【圆整理和复习1】推荐阅读:

保理和信用证12-21

上一篇: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5则范文下一篇:运动会加油稿实心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