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健康

2024-05-15

书法与健康(精选6篇)

书法与健康 篇1

一、引言

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动及其天人合一的特征体现了心理学的意识运动思想和人本思想, 其畅神与健心的价值功能又符合心理健康的需要, 这正是弘扬书法艺术、推广书法教育的新价值所在。著名心理学家高尚仁先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的书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指出书法练习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 还具有临床治疗的功效, 是一种临床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

二、实证研究

(一) 书法练习与情绪

书法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一直都是书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70名三年级儿童进行了两学年的追踪, 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 练习书法对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儿童更多地采用积极认知调节策略。罗学正等人以90名军校在校男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在紧张环境下的不良情绪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二) 书法练习与人格

周斌等人采用纵向设计, 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24名三年级学生, 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与没有接受书法训练的学生相比, 书法训练组的学生, 在情绪上更加稳定、冷静, 性情相对和顺, 有较强的自制力, 思维也更加开阔, 因此周斌指出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郭君环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552名师专生进行调查, 探讨书法兴趣水平与自信心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 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与其自信心水平之间呈正相关, 即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越高, 其自信心水平也越高。之后, 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 以114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书法练习对儿童的情绪智力, 如情绪管理、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

辛晶考察了书法练习、个体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三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书法练习组在应对方式方面, 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方面, 精神质维度上得分较低, 比较稳定;在生存质量方面, 心理、生理、社会关系三个领域得分较高, 健康总状况评价和生存质量总评价得分也比较高。周斌等人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研究对象为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87人, 以及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37人, 共计124人, 采用纵向设计进行两年的追踪, 比较两组学生在焦虑、神经过敏性以及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书法练习有利于减轻焦虑和神经过敏, 降低学生的问题行为, 同时书法练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崔明、敖翔以参加书法与绘画练习的老年大学学生60例作研究组和非老年大学老干部30例作对照, 探讨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同样支持了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机制探讨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 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了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心理健康。那么, 其中的机制又是怎样的呢?高尚仁对此做出了解释:第一, 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论。汉字和其他文字不同, 汉字本身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如封闭性、对称性、方向性等, 这些特征与人的视觉特征有相对应之处, 所以练习书法能够促进人的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汉字书写过程千变万化, 有利于书写者的知觉—动作系统的协调发展;汉字书写过程为书写者创造了丰富的知觉和认知体验, 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乐趣。第二,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 书写者会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如身体放松、心律变慢、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脑神经活动加强等。第三, 书写过程中, 有利于大脑右半球的激活, 促进大脑发展。

四、研究展望

目前, 关于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较少, 对书法练习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更少。如果书法练习能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那么其他与书法有关的活动, 如书法欣赏、书法创作等是不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接下来教学中深入探讨的。

摘要: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古代已有书法能够平衡人的心理的思想。本文从书法练习与情绪、书法练习与人格、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总结了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并且对其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书法练习,情绪人格,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周斌, 唐菁华, 李春凯, 唐宏, 李荆广.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及其调节策略发展的促进作用[J].心理科学, 2013 (1) .

[2]罗正学, 苗丹民, 高定国, 高尚仁, 王广献, 安超.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J].心理科学, 2000 (5) .

[3]周斌, 刘俊升, 桑彪.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5 (5) .

[4]郭君环.师专生自信心发展与书法兴趣水平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周斌, 刘俊升, 桑彪.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9 (5) .

[6]辛晶.书法爱好对个体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7]周斌, 刘俊升, 周颖.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5) .

[8]崔明, 敖翔.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 2003 (6) .

[9]高尚仁.书法心理学[M].台北东大出版社, 1986.

书法与健康 篇2

概括地说,所谓“涩”,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应使其发生摩擦,笔划才有力、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

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而是处处留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应该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流”与“留”的矛盾中行进;

二、逆。逆就是“送”,与拖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逆水撑船”,就是指此;

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用颤抖的手法表现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

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中国书法运用毛笔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产生涩感。

百岁经 健康得益书法 篇3

曾老的“静”,就是书法与写作。离休后,曾老爱上了书法艺术,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就连住院检查身体,也要把文房四宝带到病房,对书法的迷恋由此可见一斑。曾老认为,练得一手好书法,必须心手双畅,心无旁骛,目不旁观,集全身之功力于笔端,其架势和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能舒活经络、畅通脉息;也能使人情志舒畅、体质增强,延缓衰老。经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练习,曾老的各种疾病也不治而愈。现在当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曾老就说:“我的健康得益于书法艺术。”他曾自愿参加一军地名家现场书画义卖活动,在众人面前挥毫泼墨,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竟看不出一点疲惫之态。在习书作画的同时,曾老还撰写了《八年抗战》、《烽火岁月》等多部著作,主持重修了某集团军40多万字的军史。直到如今,曾老仍每天坚持听新闻联播,看报纸。

曾老的“动”,是身体的活动。在他家有个庭院,种有苦瓜、丝瓜、葫芦、青椒、西红柿、白菜、萝卜、韭菜等。曾老经常在庭院里松土施肥,浇水捉虫,既活动了筋骨,还获得了丰收的喜悦。他喜欢钓鱼,辽东半岛几十座水库和湖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去外地作报告或参加纪念活动,钓具也随身带着。曾老认为,钓鱼是一项高雅的健身运动,钓竿一拿,各种忧愁和操心都置之脑外,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书法与国画 篇4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之所以有着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审美价值,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它是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精粹。

就拿书法与国画的关系来说,中国画的用笔和书法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修养对于绘画很重要。

书法给画家绘画以特别的基础,书法水平高,其笔墨的文化含量也自然会高;反之,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助力。

关键词:书法;国画;关系;笔墨;线

书法简言之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同时也与中国画、篆刻等相关学科相得益彰,而且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门类之一。

书法与国画的关系从表层来看都是用毛笔书写、用笔墨抒情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用笔和书法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修养对于绘画很重要。

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正如潘天寿说“若少骨气、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和中国画有直接的关系,书法水平高,其笔墨的文化含量也自然会高。

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点、线造型有着独特抽象的韵致,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

1.书画同源

纵观中国绘画史,兼擅书画两艺的名家很多。

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

诸多名家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的绘画中也有明显体现,这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以特别的基础;反之,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助力,使得书法表现出不同于全然是书家的魅力。

书法形成的视觉张力造就了中国画的韵律之美,书法中点、线的节奏变化同中国画的用笔方式十分相似,是作者情感意趣的表达。

当代书画名人曾来德认为:“中国艺术的本色是墨、笔和纸的关系。墨是阳性的,以主动的方式进入宣纸的身体中,而纸是阴性的,以吸收的方式接受墨。两者之间就是阴和阳、黑和白的对立。”墨、宣纸、毛笔三者都是变数,三个数加在一起,超几何级变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中国哲学。

作为中国画教师,必然不能拘泥于纯技法的苦练,而应带领学生走入中国画的意象世界。

而书法就是实现它的阶梯与途径。

书法成熟较早,书画使用同一种工具,书法艺术给予中国画用笔的启发和影响很大。

张式《画谭》中明确表明,“山似画沙,树如屈铁,画之上品。

否者纵令成就,不过是逞巧弄笔”。

这即是书法用笔的理想境界。

2.书法是国画“骨法用笔”锻炼的重要基础

国画和书法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腕的方法基本相同。

书法中“永”字八法,笔法的运行和中国画用笔讲究抑扬顿挫、正反顺逆所产生的节奏韵律的.用笔之道有相通之处。

学书不只是一种技巧的学习借鉴,还可通过学习书法,潜移默化,发挥“线”的抒情写意功能。

书法性用笔可增强中国画的表现力。

“骨法用笔”是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之一,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艺术中都占有关键地位。

“线”是中国绘画用笔所表现的一种造型方法,是中国画中“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

线条的美是通过力度来表现的。

什么是力度?力度就是线条内在的“骨力”。

在书法中特别注重骨力的表现,骨力是作品精神的所在。

卫夫人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书法用笔不但在技术上有利于中国画的表现力,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助于中国画的内质美。

“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一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3.书法是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的抒情写生与中国画注重以意塑形、为物传神是共通的。

学书法有利于加强中国画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促进个人风格的形成。

从美学角度讲,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在生命价值和心灵境界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的意蕴。

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一方面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精神魅力,另一方面影响着绘画艺术的精神面貌,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共同参照系。

重新认识用笔形式和文化精神,对认识中国画本体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美术教育对书法在中国画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中国画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始终徘徊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没有走向西方式的抽象,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早有一门抽象的造型艺术――书法。

中国画的语言主要是笔墨,笔墨中笔法尤其重要,书法是由纯粹的笔法锤炼幻化的一门艺术,要登堂入室中国画,学习书法尤为重要。

所以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书法,就不可能懂中国艺术。”书法的骨力决定中国画线条的品格,中国画讲究用笔,毛笔绘出的线条自然存在不同的内涵。

此外,由于中国画与书法的骨肉关系,不研究好书法,也很难领会中国画的用笔。

无论是研修书法还是国画,我们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为书画艺术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龚文.书画同源的观念解析[J].艺术百家,,(03).

[2]王莹.论线条在中国画中的生命力[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法与健康 篇5

[关键词]陈振濂 民生书法 书法变革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传递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精神,书艺鉴赏与人格养成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对老百姓来说,书法究竟有什么意义?书法创作能否扎根老百姓的土壤?书法艺术殿堂可否展现最草根的民生体察?书法家能写高悬于墙上的东西,能不能写现在的生活、表达老百姓的民生诉求?书法家除了消费书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艺术创作中是否可以彰显?今日书法能否走出文人书斋,继而走向火热的当下,将触角延伸至社会各领域之中?这些问题,是今日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书法家陈振濂的“民生书法”创作在“主题创作”与“阅读书法”理念之下对当代书法艺术前沿实现尖端研究和革新实践,以现实样本实践着对上述问题的探索。

一、时代敏感,民生叙事

题解:陈振濂“民生书法”作品内容都与时下底层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陈振濂社会工作职位之一是杭州市人大副主任;作为父母官又是艺术家,陈振濂用书法记录当下社会百态,与他身为父母官的社会职责有关。

陈振濂政府职务所辖的工作为“民生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感性的信息范围。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位美院的教授,对社会不会这么敏感,这样的工作领域有助于提升陈振濂对社会的敏感。民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的概念,“民生书法”立足于记录社会百态,这与陈振濂在人大的职务有关,但有关系未必这样做。所有“民生书法”提出来的问题都不仅止于人大主任的角度,更是从书法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一一立足于书法的学术意义。从书法几千年的历史提出问题,这要有对书法史的认识。对民生的关注,前提是作为一个研究书法的人,其间的内在逻辑在于提出问题背后要有书法史的根底,如果不是书法家,目标容易被庸俗化。

简述书法发展的进程,书法艺术的初萌是基于实用的。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为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趣和日常实用书写并存,书法的功能既满足于欣赏又有实际所用。继起的印刷术的发展促成了书法艺术的转折,如唐宋以后官方通告多依靠印刷,实用书写变得日常化。唐宋时期存在对书法认识的分歧,书法家觉得写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才代表文化,由此文人士大夫不再写自己的个人体验。当时最具艺术性的是书写古代经典,书写自己柴米油盐的意义变得乏善可陈。宋代开始,印刷文本立足于世俗经典,书法艺术书写古人经典,实用书写用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两条腿变成三条腿走路”。明清以后,尤其清末至民国,钢笔的使用促使实用的柴米油盐的书写也萎缩直至消失。今天依靠电脑打字,钢笔书写也消失殆尽。在古文能力缺失,实用书写消失的背景之下,今天的大多数书法家变得只会抄写古文,很少有人书写个人体验,几乎没人书写自己。现在提出书法要写今人的事情,甚至要将书法从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吟风弄月的诗文经典下沉到社会民生,这将会是一个大改革,而这当然不是从人大主任职务角度提出的问题,这要基于对书法史透彻的认识。书法的演进是必然的,书法家仅仅玩自己的笔墨,500年之后没人知道这些作品代表着哪个时代。书法展中几万件投稿没有人写自己的个人内容,这是和这个时代不对接的。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最现实的东西才最具有历史性;但是现在的书法家大多是“不现实的”,所写的东西和这个时代不对接。

二、取古述今,为我所用

题解:通过书法书写当下社会实事,一改当代书法家仅抄写古代经典之习,从这一点来看,书法功能在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之外,应用功能得到新的价值体现。较之唐诗宋词文学范畴的经典,陈振濂对书法呈现方式有着怎样的考量?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或介于文白之间,随性而至?

对于“民生书法”的呈现方式是大家都学做古诗词么,陈振濂的回答是否定的。用典和对仗不适合表述“扫地工抱着孙女”这样的民生现实。古格律诗和白话文运动是相反的,用格律严谨的诗表达今天的社会是不合适的,就像用过去的文体如汉代的“赋”写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合适的。也不能完全用白话文。启功先生试过用白话文来写书法,白话文的口语词很多,重复字很多,白话文必须有标点,否则造成无法阅读。这些实际因素都影响到书法作品的呈现。以“壬辰记史”为例,就是用古文句式来写当下的社会现实。面对今天的社会,涉及微博、网购、柯达、城市、新杭州人、农民工…·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我们的学问会起作用。正如梁启超在其所处的时代发表反清的檄文,用古文的句式,术语名词又是维新时的新名词。梁启超的文章,老百姓争相传看。古文句式避免字的过度重复,句式融在今天的新名词中。术语若改造就不是今天的东西,如英文字NBA若表述为中文会是很长一串。如果以古文的句型(组词造句)结合现代的术语,这样的书法作品在展厅里老百姓容易看懂。

三、厚积薄发。不破不立

题解:经过10年之久的酝酿与准备,从2009年到2012年,“心游万物、线条之舞、意义追寻、大匠之门……社会责任”,陈振濂在一系列书法展中主张书法回归“阅读”,从书斋走近“民生”,十年沉积之后的创作新变,作为书法家的他经历了不一样的创作心路。

陈振濂没有想到书法艺术的创新点,就不会轻易动笔,因为这样出来的作品品质就不会得到保证。2009年以前,陈振濂也处在对现代书法发展走向的思考中。有一个感觉是现在的书法很“差”,这里的“差”不是指写的技术差;在展厅文化的时代,每一件展品的独特性是不存在的,10件展品表现的是同一个意思,每一件展品的艺术性是不讲究的。作品集的保留价值很低,200页的作品集翻几页就够了,因为之后就是条幅变成对联,对联变成折页,同样的尺牍可以写很多。

有人认为重复不是大的问题,对陈振濂而言重复却是最致命的。对观众而言,会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意思的,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因为再优秀的单调也是单调。要提倡每件作品的独立性,很重要的是书写内容的独立性,而不是仅从书法家个人书写风格的角度提出要求。

四、知难而进,身体力行

题解:迄今为止,在当下的书法展览中,陈振濂是第一位以书法书写当今社会百姓故事的书法家。身为杭州市人大副主任,又是中国书协副主席,通过这种书法展览方式,了解并记录当下民生的疾苦,是否会有如“作秀”、“炒作”等声音出现?对此,陈振濂有着自己的看法。

书法与修身 篇6

旭宇自幼书承家学,曾拜乡里秀才为师,从六岁开始临摹颜真卿书法十多年,从中吸收了古朴大气的书法营养。他到全国各地参观过众多碑林,既感受过南国水乡的山川峻美、风和清丽,也见识过塞外大漠的辽阔无垠和孤烟落日。他的书法作品将婉转秀逸、飞翔灵动的南帖与棱角分明、浑厚雄健的北碑完美结合、自成面貌。

探索南帖与北碑的融合,中国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已作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南北朝时期魏碑的出现,形成了雄劲浑厚的北碑与妍美流畅的南帖相辉相映,却又相背相对。至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倡,魏碑中兴,以致形成“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北碑而写魏体。”而后,先贤时杰们开始了漫长的求索之路。康有为、张裕钊、赵之谦、于右任、张伯英等前贤,或融碑于帖,或融帖于碑;或取碑势帖韵,或取帖势碑骨。碑中或造像、或刻崖、或墓志;帖中或晋、或唐、或宋,各有路数。然以碑势为主、以雄强为本之作占据主流,晋韵渐弱。碑帖结合道路充满艰辛,难度甚大。特别是行草书,既要有帖的韵味,又要有碑的筋骨。“从书法艺术创作的角度讲,我认为难度越大,越要坚持,就可以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家。”这就是旭宇选择碑帖结合这条艰辛之路的原因。

在旭宇的艺术世界里,书法与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诗是无形的书法,书法是有形的诗。但归根到底,文学与诗是书法之本,是书法参天大树扎根之沃土。书法有内在韵律,有起伏跌宕,张弛有序,黑白相间,有起首与结局,有密可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构思,使书写成为一种诗的抒情。这就是诗意的书法。书法也需要诗的含蓄,需要弦外之音。诗有诗眼,它是诗歌最精华的部分;书法作品也有像诗眼一样闪光的地方,以提升书作的品位。诗书在构思、抒情达意等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互借鉴与促进。理解诗的美才能懂得书法艺术的美,也才能提高作者的境界和修养。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的文人士子都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这种文化品格经过长期衍化逐步形成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字如其人”,书法的方正结构所表现的中和之美,恰恰符合了这种整体的文化品格。因此,古人说的”文端笔正“、”心正则字正“等都是诠释书法与修身的关系。旭宇认为,商海沉浮,成功的企业家经营企业也是如此,特别是经营中国企业,更是要有哲学思想的底蕴。从索尼、奔驰等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发展足迹来看,今天以至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很难再出现”不小心发了财“的奇迹,现实呼唤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

上一篇:传动试验下一篇:预计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