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2024-05-22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精选9篇)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1

在长期的医疗工作实践中, 面对众多的就诊病人及家属, 护理人员对人们面对疾病时的性格、情绪、行为、身体的变化与患病前的身体状况比较后, 对心态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联密切程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很多研究说明好心情、好心态是身体健康的前提, 所以端正心态, 以乐观的心情面对事业、家庭、人生是保持健康身心的关键。

从中医学角度看, 情志对内分泌有较大的影响, 民间有一夜之间急白头发的传说。所谓“情志”实际上是指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 也就是《黄帝内经》曾论述的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伤。其认为“怒伤肝, 哀伤心, 思伤脾, 忧悲伤肺, 恐伤肾”, 情绪、心态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工作、家庭与环境周边的人际关系。这其中女性因为特殊的身体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情绪还直接影响到人体雌激素等的分泌, 会出现独特的情绪表现和心态反映, 她们在工作、家庭、子女、就业、年龄等问题发生变故时较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心理的承受能力、接受程度、认知程度较男性相对差些, 经常会出现焦虑、急躁、愤怒、不安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轻、重的抑郁症发生。而这些不良情绪 (心态不端正) 又会诱使机体的内分泌失调, 而使女性出现诸多的身体不适症。如面部皮肤出现黄褐斑、肥胖、脾气急躁、妇科疾病等, 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现代医学界也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和变化与情绪的好坏、心态的健康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数据显示, 许多癌症病人病前曾经历了亲人的故去、失恋、婚变、失业、下岗或天灾人祸等重大变故。突然面对这些变故、心态与生理机能发生显著变化, 不能面对现实, 极易发生器质性病变, 产生各类疾病。医学界也有将郁闷、长期心情不好等负性情绪称之为“癌症性格”。其较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有:性格内向, 表面上逆来顺受, 内心里却充满怨气, 情绪抑郁, 好生闷气, 生活中一件小事的处理不当便可使其焦急不安, 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害怕竞争, 逃避现实。由于机体内的平衡被打破, 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状态和功能并不断变异产生癌细胞。另一方面体内抗体产生的减少, 阻碍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 使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 过度的繁殖, 无限制增长, 逐步形成了癌肿。

此外,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态、心情的好坏与身体健康与否有关的疾病还有许多, 如胃病、肠炎、高血压、冠心病等。人生重要的三个存折中 (身体、家庭、事业) 没有第一个存折便没有以后的二、三、四等, 而在身体健康中, 心态、情绪尤为重要。有关分析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的病因研究也发生了变化, 即从单向的由心理、精神因素导致胃肠功能改变发展到胃肠功能改变与病人的心理异常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不仅心理、精神因素可以引起胃肠功能异常改变, 胃肠功能的异常改变也可能引起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变化, 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心态、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可谓关系密切。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态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态好则身体好, 要有一颗平常心, 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重、乐于工作。“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波因风皱面”, 自然界中的外在表现不一定代表内在本质。得与失、功与过、对与错, 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培养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接受现实与自我, 对成功不能狂妄自大, 对失败不能自责自弃, 通过努力去实现去奋斗。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 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 要坦然的承认与接受。如容颜、生理缺陷、家庭出身等, 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面对现实, 才能避免心理冲突, 欣然接受自己, 在客观生活中发挥特长, 兴利去弊, 创造出适合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理想和价值。

二是要确定适应自己的抱负水平。也就是要有既明确又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包括:人生奋斗目标、家庭奋斗目标、工作奋斗目标等, 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 但必须符合客观、科学、社会的规律, 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点、缺点与环境的利弊综合进行分析。明确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实现的, 哪些是力所不能及的。在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前提下, 一方面努力拼搏, 改造客观, 一方面调整自己, 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 才能在事业的奋斗中获得心理乐趣。

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善于听取合理意见和建议,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中提高自己, 在与人交往中发现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参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理解中获得爱, 从爱中获得力量, 爱社会、爱工作、爱他人、接受友爱, 克服困难, 看到前途、乐于知足, 学会控制情绪, 学会对人宽容, 不断增长学识, 培养自己的情趣, 正确把握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学会幽默, 有不良情绪时应学会自我调节, 合理宣泄、适当控制、自我安慰, 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心态。

四是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好情绪、保持好心态还必须有好的体魄, 好的心情与好的身体, 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身体是好心情的基础, 好的心情是好身体的前提条件, 参加体育活动, 适当锻炼, 依据年龄、工作、环境等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并持之以恒。

五是要食用健康食品。科学饮用健康食品对保持心态与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总体上保持“四低两高”:低糖、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 高蛋白、高纤维食品, 不同的饮食习惯, 对不同的心态与情绪调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六是要在心情、心态发生变化之初, 及早看医生。通过查询疏导、检查、治疗及早发现, 及早解决, 不能独自想象。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笔者深深地感到:心情好则身体好, 心态健康则身体健康, 为了身体, 每个人都应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 扬长避短,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将会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2

7.危险行为: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B.心理行为模式C.不良的疾病行为D.危害健康行为

8.健康教育处方:又称非药物处方,是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指

导的文字性材料。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病人进行常识、用药、生活方式及防治知识方面的指导,使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或疾病缓解期间注意预防保健、自我治疗和自我护理。

9.健康教育处方的原则:A.处方的内容必须科学严谨,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可凭空捏造B.处方是病人学习的材料,所以其语言应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C.一张处方除要求针对一种疾病外,对于不同的病人,也要求处方内容个性化D.处方中的措施和方法必须易于掌握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可行。

10.编写健康教育处方的方法:A.解释某种疾病B.导中伴随医疗保健活动而实施的健康教育。

12.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

13.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A.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 B.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症的防治知识教育C.各种检查、化验知识教育D.心理卫生教育E.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

14.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A.医务人员健康教育B.病人

健康教育:门诊教育;住院教育;随访教育C.社区健康教育

15.门诊教育又可分为:A.候诊教育B就诊及随诊教育C门诊咨询教育D健康教育处方E 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班、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俱乐部等F设立“就医指南”热线咨询电话

16.住院教育又分为:A入院教育B病房教育C出院教育 17.医院健康教育常用方法:A根据健康教育的手段分类: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电化教育;网络教育;民间渠道;综合性教育B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分类: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社区组织方法类

18.健康行为模式:A知—信—行模式B健康信念模式C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健康电脑与电脑健康 篇3

(一) 电脑与健康

1.电脑与眼睛保健。研究表明, 电脑图像其实是在不断地刷新, 人的眼睛在不断地聚焦以使画面清晰, 而且长时间在一个固定的近距离看电脑, 眼睛会特别容易疲劳。虽然通过了TCO99认证的CRT显示器是低辐射, 但屏幕上的“炫光”、“闪烁”等却存在, 屏幕炫光会使图像不易看清, 过量的屏幕炫光更会加重了眼部肌肉的负担。屏幕的闪烁对眼睛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2.电脑与颈、肩疾病。上机时颈部长期处于前倾姿势, 会导致颈部软组织的劳损和椎间盘的损伤, 这统称为颈椎病, 其主要症状为颈部酸胀感, 严重者可压迫颈部神经, 引起放射状疼痛和头晕等症状。由于敲击键盘时, 上臂通常处于前伸状态, 保持上臂前伸的主要肌肉是斜方肌, 斜方肌持续紧张, 也可导致肩部疼痛。这个症状常与颈部症状共存, 因此称为肩颈综合症。

3.电脑与臂部疼痛。常见的上机姿势是身体前倾, 脖子后仰, 手臂是悬空或者半悬空的。身体前倾的坐姿, 主要源于: (1) 观察显示器的需要, 电脑台下面常常被设计成一些搁物架, 没有给操作员留下充足和方便的放腿空间, 即使有足够的放腿空间, 操作员在起身离座后返座时, 也常常忘记或者不愿前移座椅, 这样, 当操作员为了观察显示器, 会前倾身体。 (2) 方便前臂操作键盘等, 操作员通常手臂是悬空或者半悬空的, 如果身体后靠, 则手臂前伸距离大, 肩部肌肉的负担重, 如果身体前倾, 则比较容易实现手臂自然下垂。这种姿势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手臂是悬空或者半悬空的, 若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 往往会造成肌肉骨骼疼痛。

4.电脑与腕、肘病症。在操作过程中, 腕部不但要经常保持背屈状态, 且还要不断地伸屈以敲击键盘。据调查发现, 电脑操作者中60%有手腕疼痛、手痉挛, 比非操作者高5倍。当敲击键盘时, 由于键盘高于操作台, 腕部常处于上翘状态, 即背屈, 手腕背屈时腕部伸肌持续紧张, 可引起操作者的肘部疼痛等症状, 严重时可引起肱骨外上髁炎。

5.其它方面。电脑对我们的伤害还包括噪声、传染病原体等。电脑的传统散热方式采用风扇散热, 这是电脑噪声的主要来源;并且, 计算机运算速度越快则CPU的热量越大, 风扇的转速越快, 因而噪音也就越大。其次, 光驱、硬盘、软驱等部件在工作时也会发出一定的噪声。键盘是个新的“垃圾场”, 键盘表面还覆盖着无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各种传染病原体,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由电脑使用者的手部汗液、唾液和键盘沉积的灰尘等介质引起疾病传播。

(二) 健康电脑

全方位保护用户的身心健康, 已经成为PC一个发展趋势。各种保护用户健康的软硬件, 为用户的身心健康打造了一张绿色保护网。健康电脑在电脑个性化的基础上, 增加了电脑的人性化。所谓人性化包括保护使用者的健康、保护电脑的健康和保护环境。如降低电脑的电磁辐射, 以保护使用者的健康;键盘设计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 使用者可以方便舒适的姿势使用电脑;降低主机系统内风扇噪声, 让用户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在保证电脑自身健康方面, 则以保护环境为主, 充分考虑到能耗、清洗剂的使用、包装材料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如包装材料禁止使用不降解的泡沫塑料, 以免形成白色污染。在国外, 绿色消费的大潮已涌起了很久, 相信在我国, 电脑健康化消费的趋势也将会很快形成。

(三) 电脑健康

1.合理地选择和设置显示器

对于显示器, 除TCO99认证外, 它的电磁干扰和X射线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小, 相关标准有:FCC、TUV、CE、EMI、DOC、VDE、VCC2、TUV/CS、CISPR22-B、DHHS, DNHW、PTB等。通常旧产品支持的标准较少, 若是二手货还有防辐射涂层脱落的问题,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请尽量购买新款显示器。另外不要相信那些完全无辐射的宣传语, CRT显示器是肯定有辐射的, 只在于量的多少而已。LCD显示器属于无电磁辐射的产品, 而且新型的TFT (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晶体管) LCD拥有高响应速度, 不受刷新率的影响, 所以没有闪烁现象。从健康的角度讲, LCD显示器应是电脑用户的首选。

高质量的防炫光玻璃型电脑视保屏可使以上电脑视觉综合症带来的危害出现的次数减少50%, 消除炫光后的屏幕看上去更通透, 眼睛更舒适。

显示器的刷新率必须高于85Hz才能有效地防止屏幕闪烁对眼睛的伤害, 通常按照显示器标准分辨率下的刷新率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不过, 采用过高的分辨率没有太大意义, 图像和文字的缩小只会加快眼睛的疲劳, 所以也不要一味追求过高的分辨率。

2.采用人体工程学键盘、鼠标

人体工学键盘相对于普通键盘的外形上有三点改变, 一是增加了腕托;二是中央凸起 (中央高于左右方) ;三是左右键盘间的弯角。这三点改变, 目的是使手腕在键盘操作中能处于更自然的姿势, 来减轻其在击键作业中的过劳损伤。除了键盘之外, 鼠标也是应该注意的地方。人体工学鼠标符合人手掌握鼠标时的自然状态, 再配合后部加厚的辅助鼠标垫, 能够有效地防止腕部疲劳。

3.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平台和休闲方式

(1) 如果电脑使用得多, 优先考虑买台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虽然放置方便, 但是显示屏和键盘连在一起, 从人机工程学上来讲, 天生就有问题:如果显示屏的高度和距离合适, 键盘就不合适, 反之亦然。

(2) 合适的电脑桌。注意几点:如果上机时同时需要用到书本纸张, 桌面就当然应留有相应的放书本纸张的空间;二是桌面下的容腿空间, 有地方放腿, 才可能把椅子拉近电脑桌, 才容易舒服地靠在椅背上同时轻松地看清楚显示屏, 身体正前方的台面下最好不设置抽屉;三是对于目前常见的带屉式键盘托板型的电脑桌, 生建议尽量采用加长型的型号, 关键是键盘托板在放下键盘之后右侧还有足够的空间来放操作鼠标, 否则鼠标放在上一级的固定台面上, 使用起来会费力很多。

(3) 舒适的椅子。椅子如果偏低, 会使腹部感觉压迫, 调高一些, 就会感觉比较舒展。所以建议选择可以旋转轴承来调节高度的转椅。椅背最好有对腰部和头部的支承。椅子的尺寸要和体型相当, 对于普通身材的人, 购买超大豪华型的老板椅坐着未必舒服。试试坐在椅子上并将椅子尽量地贴近电脑桌, 然后后靠在椅背上工作。如果把前臂放在扶手上操作键盘, 扶手最好比键盘托板的板面高出3厘米左右, 这样有助于让手腕自然平伸。

(4) 考虑用电脑主要完成什么工作。进行文字处理, 要优先考虑把键盘/鼠标放到最佳位置;进行网络浏览, 图形设计, 要优先考虑把鼠标放到最佳位置;进行数据输入, 要优先考虑放置数字键盘/键盘;玩游戏, 要优先考虑放置键盘/鼠标/游戏杆。注意键盘分左边的字母键盘和右边的功能和数字键盘, 一般应让字母键盘正对自己和显示器, 或者说应该让整个键盘稍微偏右一点。

(5) 在尽可能选购较大的显示器的同时, 不要把屏幕字体设得太小, 让你就算舒适地靠在靠背上也能轻松地观看。显示器的放置在正前方, 距头部的距离, 大约是成年人的一臂长。显示器的位置对上机姿势有重要的诱导作用, 例如目前各式电脑台上的显示器放置位置普遍偏低, 就会诱使上机者采取塌腰驼背的姿势, 而你需要做的, 不过是找来几本旧书来把显示器垫高。如果眼睛疲劳, 应该购买一个视保屏。

(6) 注意姿势。姿势固然受环境的诱导影响, 也因操作员习惯和情绪而异。使用键盘时手腕尽量是平直的;肘关节的折角 (上臂内面和前臂的夹角) 在90度或更大, 以避免肘部的神经受到挤压;使用鼠标时也最好让手臂有支承, 手腕不要背屈;后靠椅背或者前倾的姿势可以交替采用, 但都不应是费力或者别扭的;双脚平放在地面或者垫脚上;头颈伸直和放松。如果你某个地方酸痛, 要想想那是由于姿态别扭还是持续紧张, 想想如何才能够改善。

(7) 周围环境。面对窗户会让你的注意力受室外强光的干扰, 背对窗户则会在屏幕上出现窗户的反光, 所以通常应该让窗户处于你的体侧。安静的工作场所会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 而噪声则会引发紧张, 紧张的肌肉容易劳损, 放点音量不大的轻音乐, 可以掩蔽风扇的嗡嗡声和其他噪声。 (若要减小计算机发出噪声, 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定期除尘的办法。) 在办公室设立隔板可以减少相互干扰, 聊天最好限制在固定的休息时间内, 否则可能严重地影响同事的工作效率。

(8) 电脑操作者增强自我防病意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 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使用电脑前后应洗净双手;使用别人的电脑后在没有洗手之前最好不要揉眼睛、掏鼻孔;不要在操作电脑时吃东西。其次, 最好购买键盘薄膜塑料套, 使用电脑前将其覆盖在键盘上并定期更换, 以减少键盘污染和传播疾病的机会。再者, 最好不要使用患有传染性疾病者的电脑, 以免致病。

(9) 短暂和经常的休息。经常提醒自己:“是不是又驼背弓腰地趴在显示器上?“该站起来走走了!”。如果单位的劳动纪律允许的话, 不妨做做简单的运动。关于休息需要记住的一点是, 放下工作却继续趴在电脑前在网上闲逛无疑是最糟糕的休息方式。

(四) 结语

追求健康和享受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愿电脑在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和高效率的同时, 我们依然还拥有属于我们的健康。

摘要:随着电脑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电脑除了能耗消耗外, 电磁辐射、噪声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电脑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养成的种种不良习惯, 往往会给使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些危害。文章就健康电脑与电脑健康问题做了一些的探讨, 以期能给电脑使用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电脑与健康,健康电脑,电脑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建伟.电脑与健康专家谈[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2]刘坚.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邮电大学版社, 2007.

[3]中华养生网 (http://www.zhys.cn) .健康徘徊在工作与电脑间, 2007.9.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讲义) 篇4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在不断发展,并在实践中成为解决现代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核心策略。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紧紧围绕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及妇幼卫生保健等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健康教育机构及服务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及覆盖城乡各地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专业理论、专业学科及专业研究队伍;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卫生宣传”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重的健康行为、政策、环境综合干预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社会化、大众化和规范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城乡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并日益与公共卫生重点工作及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相结合,成为疾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002年5月,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05年)》,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正式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将健康教育列为“政府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员建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疾病预防保健服务”等十大项参考指标之中。2003年,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及《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指导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农村健康教育走上科学规划管理轨道。同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定位为公共卫生体系七项职能之一,并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把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之经常化、制度化。2005年,卫生部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全面推进了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健康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维护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实现“人人享有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国家政府都要把人民的健康列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要维护人权,维护社会公民的健康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需要政府做出的服务。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及基本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人类实践健康的过程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的过程是社区自身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不仅要对个人健康负责,而且要对他人、对社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承担责任。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健康问题不仅要依靠卫生部门,还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和增进人们群众的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对健康作出了定义,有人说健康是“载道德之舟,载知识之车”,也有说“健康不是一切,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这种健康观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健康观念的改变,要求 人们由过去消极地治疗疾病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

2.健康的三个层次(1)一级健康 ①满足生存条件;

②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 ③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需要吃饱、穿暖、需要有住房,需要有基本的卫生条件,所以无饥寒、无病,满足基本卫生需求在基本的生存层次,需要有简单防病知识,能采取合理措施。

(2)二级健康

①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要有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需求;

②日常生活中享用科技成果; ③自由自在生活。

这是满意度条件。对健康来说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一定的职业收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享用科技成果,人们需要自由自在生活,这是健康的第二个层次。

(3)三级健康

①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层次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

②能过着为社会贡献的生活。

是健康的最高层次,这是人们对健康更高层次的追求。在高层次的健康追求上,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追求各自价值的实现,人们愿意过着能够享受科技成果同时又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3.健康的影响因素

①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健康也会不同。占60%。②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象变化等。占7%。③生物学因素。主要指基因和遗传因素。占15%。④卫生服务因素。这是医护人员能够解决和应该关注的问题。占8%。

⑤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情绪、人格及人际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占10%。

4.健康四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基本基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理念。我们在糖尿病、高血压教育中常常提到这个问题,健康的四大基石是:

①合理膳食。膳食要平衡,热量和各种营养要素应该有一个基本平衡。

②适量运动。运动所致的热量消耗应与摄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③戒烟限酒。吸烟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适量饮酒对健康有一定益处。

④心理健康。*健康心理的标准:

①有充分的适应能力;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评估;③生活目标能够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⑥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1)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传播与教育活动。通过社区诊断,提出周密的教育计划、确定预期目标;采取有效地策略与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并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价。

(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追求“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3)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信息传播、行为干预。正确的信息是行为转变的基础,行为干预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手段。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服务,帮助个体、群体的行为转变。

(4)健康教育的场所遍及社区、医院、学校、工厂、公共场所等。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目标人群、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1)健康教育的形式

①公众会议;②专题讲座;③教育小组;④服务开发信息:发放小册子、彩页吸引、张贴告示;⑤报刊文章、新闻等媒体;⑥电子手段:电子邮件、网站和聊天等形式。

(2)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语言教育:讲座、讨论、个别指导、大众传媒 ②形象教育:图画、模型、示范表演 ③电化教育:电影、电视、网络 ④综合教育:展览会、卫生科普 4.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①需求的评估; ②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

③健康促进项目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④评估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 ⑤组织与协调能力; ⑥开拓健康促进资源; ⑦健康传播的能力。

三、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支持包括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2.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促进是健康与环境的整合,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社会行为、生物遗传、卫生服务等,并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性环境。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强调个体和群体有组织地参与。

(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4)健康促进的核心是社会动员,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积极地参与。

(5)健康促进工作主体不仅是卫生部门,还包括各个领域和有关部门。

3.行为与生活方式(1)健康促进的行为

①日常健康行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②保健行为:定期体检、预防接种。③避免有害环境:主动回避,积极应对。④戒除不良嗜好:戒烟限酒、不滥用药物。

⑤预警行为:预防或事故发生后能正确处理,如系好安全带、自救与互救。

⑥求医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⑦遵医行为:配合、服从医疗。⑧病人角色行为:正确转换角色、积极治疗康复、以正确人生观对待疾病和死亡。

(2)危害健康的行为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吸毒、性乱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artery—冠心病易发型

C型cancer—肿瘤易发型

③不良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嗜好

④不良疾病行为:角色行为超前、如过于恐惧;角色行为缺失,即不能够及时进入角色。

(3)WHO总结的基本行为与生活方式

①良好的生活方式: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善用闲暇;营养适当,防止肥胖;戒除烟草,饮酒适量;家庭和谐,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②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服药不适当,体力活动少,饮食高热量、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生活节奏破坏。

4.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步骤(1)健康促进的策略

为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所采取方法有健康教育策略、社会策略、环境策略。

①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②创造支持性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

③强化社区行动

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 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④发展个人技能

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2)健康促进的步骤

① 通过调查了解社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标;

③ 明确受众人群及其特点,如是老年为主还是年轻人为主等; ④ 根据人群特点选择其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 ⑤ 寻找可利用资源; ⑥ 教育与服务同步; ⑦ 监测与评价; ⑧ 制定工作时间和计划。5.21世纪健康促进的目标 ①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②促进社会的参与,协同相关部门的行动; ③建设和发展健康促进的基础条件; ④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干预策略。4.健康促进的策略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与意义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①主动争取和有效开发领导决策层,从而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决 策;

②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通过发展个人自控能力,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面临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做出决策;

③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协作和支持系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④积极推动卫生服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是架起公平的桥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干预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包括环境干预和政策干预。

五、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中国的健康教育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卫生宣传发展成为健康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阶段。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含卫生宣传。

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卫生宣传指卫生知识、卫生政策的单向传播,知识传播的对象比较泛化,没有针对性,侧重于人们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反馈和效果;健康教育是有明确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而不是盲目的、凭主观意愿开展活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注重主观参与,人们通过知识、信念的改善,进而改变行为,以教育为主,改变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行政干预少;健康促进融主观参与与客观支持于一体,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失去了基础;健康促进为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因素”,“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行政手段”

第三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任何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都由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一、计划设计

(一)设计的原则

目标性、整体性、前瞻性、参与性、弹性与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设计的步骤

1.社区需求评估(了解社区需解决的优先问题)

社区需求评估包括社区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召开座谈会:通过邀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爱国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群众代表等参加座谈讨论,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基层群众的要求,分析、研究、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2)分析文献资料:从当地卫生部门、统计部门公布的信息资料、专题报告、或发表的调查研究文献中获取有关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找出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哪些是社区最严重、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并分析哪些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引起这些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特别是行为危险因素在社区人群中分布的情况,哪一类人群受影响最大等,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优先项目(如依据对人群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排序)确定优先项目在于真实地反映社区存在的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反映各种特殊人群存在的特殊健康问题,决定最重要、最有效的、所用的人力、资金最少而能达到最高效益的项目。优选的原则是:①对人群健康威胁最严重的问题;②该危险因素通过干预是有效的;③成本低,效益好。

(1)重要性:主要看疾病或健康问题的频度和危害程度,通过分析社区人群中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以及疾病或健康问题造成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康复成本、经济损失等来确定其重要性。(2)有效性:主要看疾病或健康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得以解决。干预实施后,是否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和社会效益。

(3)可行性:主要分析社会以及政策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干预的支持力度和有利条件,包括领导的支持、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人力、物力、技术支援的条件,特别是经济资源的支持;以及健康教育是否会得到社区人群、尤其是干预对象的支持和赞同。

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最终结果和具体量化指标)当项目确定后,就要针对项目计划干预的内容,确定干预人群、范围、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要求而制定的各项指标。

(1)制定目标:目标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活动的总方向,即在执行计划后,预期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例如:通过本项目计划的实施,使社区内吸烟人数减少,吸烟率降低,与吸烟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2)制定指标:指标即具体的目标,是目标要达到的具体结果,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而又必须达到的指标。通常包括三方面的指标,即教育指标、行为指标和健康指标。

教育指标:是指为实现行为改变所应具备的知识、态度、信念和技巧等。是反映健康教育计划近期干预效果的指标。例如:实施围产期保健健康教育计划1年后,知识方面:100%的孕妇能说出产前检查的好处;信念方面:100%的孕妇相信她们能够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技能方面:100%的产妇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

行为指标:是指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后,干预对象特点行为变化的指标,也是反映计划中期效果的指标。例如: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计划2年后,使社区90%的产妇实现母乳喂养。

健康指标: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反映干预对象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的指标。由于要使干预对象的健康状况改变往往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健康指标反映的通常为远期效果。包括发病率的降低、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等。例如:执行控烟健康教育计划3年后,使社区内35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由目前的12.65%下降至8%以下。

4.制定干预策略(1)确定目标人群

高危人群、敏感人群、现患人群、普通人群。(2)制定教育(干预)策略

①教育策略:信息交流类(讲课、咨询、小组讨论、科普资料);技能培训类(技能讲座、示范、观摩学习);组织方法类(社区开发、社区活动)。

②社会策略:政策、法规、规定、奖惩办法。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商店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政策。

③环境策略:如工作场所设立明显的吸烟区、公共场所不设售烟亭等。

(3)确定教育场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工作场所、社区、居民家庭等。

如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确定教育方法;确定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材料;组织与培训。

5.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如抽烟项目干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评价问题。对监测与评价的活动、指标、方法、工具、时间、监测与评价负责人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组织实施

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获得效果的过程,实施计划是主体工作部分,也是重点和关键。主要环节:社区开发、培训、组织干预活动、制定实施时间表,配备和购买必要的物品、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三、评价

健康教育项目计划的评价是全面监测计划执行情况,控制计划实施质量,确保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性措施,也是评估项目计划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别强调的是:评价不是在计划实施结束后才进行,而是贯穿于计划实施的全过程。根据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法的不同,评价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形成评价

也称适宜度评价,在计划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计划内容所做的评价。评价现行计划目标是否合理、指标是否恰当、执行人员是否具有 完成计划的能力等。

内容包括:了解目标人群的基本特征、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对问卷的预实验及修改、干预策略预实验等。

(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计划的全过程进行的评价。包括监测、评估计划执行中的各项活动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计划实施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对计划以及干预方法、策略等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保证计划执行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1.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干预是否适合于教育对象,并为他们所接受;

②教育干预是否按照计划方案的方法、时间、频率进行,干预的质量如何;

③教育材料是否按计划方案要求发放至目标人群,教育覆盖率是否达到要求;

④目标人群是否按计划要求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⑤信息反馈系统是否健全,各项监测记录全面、完整、系统,符合质量要求;

⑥计划实施过程有无重大环境变化和干扰因素,对计划执行的影响如何。

2.过程评价的指标

①项目干预活动的类型、干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等。如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的种类、批次、数量。

②健康教育材料拥有率 ③干预活动覆盖率

④干预活动暴露率(健康教育培训率)3.过程评价的方法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②会议交流法:按阶段召开计划管理人员、执行人员会议,交流、讨论各方面的信息,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③调查法:可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对目标人群的有关情况进行定量调查,也可进行快速评估法对计划实施情况作定性调查、评估。

④追踪调查法:以跟踪工作日志的形式对各项活动进行调查,主要跟踪记录活动的日期、内容、目的要求、活动地点、持续时间、活动组织者、目标人群参与情况等。

(三)效果评价

根据干预变化的时效性,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1.近期效果指标: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

2.中期效果指标: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有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

3.远期效果指标: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教育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有:

(1)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

①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色素、血清胆固醇等。②心理指标:包括人格测量指标(E.M.P.L量表)、智力测验指标(智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③疾病与死亡指标: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

(2)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

包括生活质量指数(PQLI)、ASHA指数、功能状态量表(ADL)、生活质量量表(LSI)

(四)总结评价

是以上3种评价的综合,以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全面反映计划的成败。通过总结评价判断计划完成情况,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对于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是

A.以调查研究为前提,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B.进行疾病信息的传递 C.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 D.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干预 E.群众性的健康知识宣传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B.预防疾病 C.促进健康 D.提高生活质量 E.以上都是 3.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

A.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B.预防行为和治疗行为 C.疾病行为与依从行为 D.病人角色行为和遵医行为 E.康复行为与治疗行为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在于: A.开展健康传播 B.增加卫生保健知识 C.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D.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E.确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5.下列哪一项不在影响健康的五大因素之列: A.生物环境因素 B.生态学因素 C.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D.卫生服务因素 E.社会(心理)学因素

二、填空题

1.任何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都由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2.干预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包括环境干预和政策干预。

三、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1.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健康教育

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方法,促使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促进

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生态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而支持包括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

四、简答题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与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任务为:

①主动争取和有效开发领导决策层,从而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决策;

②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通过发展个人自控能力,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 式,使人们在面临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有效地做出决策;

③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建立广泛的协作和支持系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④积极推动卫生服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

①常见疾病的防治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高警惕防范新老传染病和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②家庭健康教育包括饮食卫生与营养、家庭急救护理、居室环境卫生知识、生殖卫生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2月-2011年3月住院治疗的47例肺部炎症延缓吸收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经临床治疗2~4周后或更长时间CT复查, 病灶显示吸收不佳。其中男34例, 女13例, 年龄33~89岁, 平均 (68.5±5.8) 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1~7 d, 在发病期间均行多次痰培养检查, 并根据痰培养结果进行治疗, 或部分患者痰培养阴性,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经验性治疗。

1.2 CT检查

64排螺旋CT扫描机 (Light speed VCT, GE公司, 美国) 或40排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 (SOMATOM Definition, Simens公司, 德国) , 所有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 扫描条件为层厚5 mm, 螺距1.0。图像以肺窗、纵隔窗观察, 显示病变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及周围情况等。

1.3 判断标准

目前临床中对肺部炎症正常吸收消散的整个过程不是很清楚, 因此通常只能以肺炎球菌性肺炎的自然史作为衡量其他肺炎吸收快慢的尺度[1]。肺部炎症患者经治疗2周胸部CT平扫提示病变吸收<50%, 或4周未完全吸收或进行性恶化的肺炎称之为肺部炎症延迟吸收[2]。

2 结果

47例诊断肺部炎症患者分为不伴原发疾病25例和伴原发疾病22例, 包括血液病10例 (白血病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 、脑卒中6例、肿瘤4例、肺纤维化1例、肺栓塞1例。病因为细菌性24例、混合性11例、真菌7例、结核性5例, 见表1。

*为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 经痰培养和/或临床经验性治疗后确定诊断

肺部感染CT表现累及多叶, 其中4个叶及以上28例, 3个叶14例, 双个叶5例。并发胸腔积液14例, 其中单侧6例。肺部病变以斑片状阴影为主24例, 征象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边缘模糊;实变影, 支气管充气征;以结节伴“晕征”为主12例, 表现为结节阴影周围可见环形的较结节密度稍低阴影;以支气管播散阴影为主11例, 表现为支气管周围见斑点、小结节和树芽征。另外, 发现肺部炎症病灶伴空洞2例, 伴多发间质性阴影1例。

3 讨论

3.1 肺部炎症延缓吸收的原因

影响肺部炎症消散速度的因素, 包括宿主状态、病原体、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有效性等[3,4]。炎症在预计时间内没有完全消散甚至扩展, 即慢性肺炎和进展性肺炎与消散延迟性肺炎。临床中发现炎症吸收不佳原因很多, 根本性区别在于病因学的不同。本组资料发现其可能原因有下列几种情况: (1) 患者本身因素, 即患者伴发其他疾病, 如血液病或肿瘤、脑卒中等, 治疗过程可能导致多种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受损, 或伴吸入性肺炎; (2) 老年性肺炎, 由于患者本身机体抵抗力低下, 可能获得性真菌感染或混合型感染; (3) 肺结核感染、真菌感染, 它们与肺部炎症改变相似, 尤其是位于下肺的不典型肺结核; (4) 细菌耐药, 治疗效果不佳, 其确认有赖于精确的细菌学诊断和耐药性测定。

3.2 肺部不明原因的炎症

对肺部炎症病变的性质不清楚, 或者因为肺炎对规范化抗菌治疗反应欠佳, 病灶消散延迟、不消散甚至进展。患者治疗效果不好, 病变一致未能吸收, 本组发现2例 (最终经痰培养确定诊断为肺结核) , 虽然治疗效果不佳, 但患者一般情况尚好, 未明显影响其正常工作。这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 据估计因此而到呼吸专科就诊或咨询者约有15%, 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8%, 而在ICU近90%患者在胸部X线片上可见持续性肺浸润阴影。关于这样的病例,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反复地进行痰培养, 寻找病原菌。当然病因诊断不明, 其治疗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和剂量不足是影响其疗效及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肺部炎症CT征象的特点

影像学检查目前以CT对肺部感染诊断效果最佳, 但病原体鉴别存在难点: (1) 不同微生物肺部感染的影像学征象有重叠; (2) 即使是同一种微生物也能造成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3) 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随着患者的免疫状态不同有很大差异。另外还有一些伴发或并发非感染性疾病, 如肺栓塞、肺纤维化等鉴别诊断就非常困难, 其表现为肺部斑片状影。同一种影像表现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如支气管播撒表现、树芽征、空洞等。因此, 对于复查肺炎吸收不明显的患者, 要结合患者病史, 并结合患者痰培养检查结果, 仔细分析影像表现。建议对此类患者病变区进行高分辨力薄层重建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细节, 为诊断提供线索。

3.4 肺部炎症诊断

常规方法包括胸部X线平片、胸部CT平扫, 为主要检查方法, 另外关于高分辨CT扫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可以显示更多的影像学细节, 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肺组织活检是慢性肺炎和进展性肺炎病因 (原) 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应按患者耐受性、病灶部位和范围、预计活检难易程度等仔细选择活检技术。活检标本应同时分送病理组织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痰培养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技术, 影像学检查可判断下呼吸道是否有感染及渗出病变, 判断肺部感染的部位, 但难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类型, 所以影像学检查宜和痰培养同时进行。多次痰培养可为临床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 根据痰培养可以查明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 而一次痰培养结果可能为阴性, 多次痰培养的敏感性更高[3]。本组1例最终经痰培养确定为肺结核。但是有些患者, 多次痰培养都为阴性, 但针对可疑病原菌经验性治疗有效, 也认为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临床诊断倾向选择性检查或进行筛查是有必要的, 本组患者进行了必要的诊断性治疗,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3.5 鉴别诊断

炎症病因诊断有时非常困难, 特别是影像学。但影像学征象分析可提供一定帮助: (1) 侵袭性肺真菌病:是一种严重的肺机遇性感染性病变, 常见于化疗而伴有白细胞减低的患者和长期接受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4,5]。其早期诊断非常困难, 痰培养的阳性率低, 并且免疫功能低下, 延长住院时间, 容易导致院内感染, 病原菌耐药率高, 特别是G-杆菌耐药, 使得治疗更加困难。本组资料通过回顾分析19例经多次痰培养及经验性治疗证实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大多为实变斑片状影、磨玻璃样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模糊等征象, 但多无特异性, 而大结节征、晕征及空洞或“月芽征”, 具有诊断意义。 (2) 肺结核:肺部感染性疾病中, 肺结核是较常见的误诊原因之一。在继发性或再感染性肺结核中, 支气管源性播散是最常见的结核播散方式, 对初诊或复发肺结核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6,7]。活动性结核的CT和HRCT的表现, 其中边缘不清的小叶中心结节和分支状影和/或实质的实变、空洞, 在结核患者中最常见。本组5例患者有两例表现为结核性渗出肺泡炎, 斑片状、小斑点状模糊影并小囊样改变。痰培养可能未找到结核菌, 但抗结核有效, 本组发现2例患者, 最有价值的征象是同一病灶可以变小或者消失, 其他部位出现新病灶。 (3) 吸入性肺炎: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后意识不清, 急性脑水肿恶心、呕吐、咳嗽反射功能减低及插管的刺激, 呼吸时气道吸入胃内呕吐食物而并发吸入性肺炎。多数老年患者同时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因此起病隐匿, 反复发生, 且症状不典型。痰培养以厌氧菌、铜绿色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且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合并感染。老年吸入性肺炎好发于右肺下叶, 可为肺部实变, 支气管播撒、间质性改变, 可伴有肺不张、肺脓肿等并发症。 (4) 老年性肺炎: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 免疫能力减退, 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下降, 合并基础疾病多, 药物治疗见效慢, 住院时间较长, 住院期间有可能获得院内耐药菌感染, 并且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导致耐药菌形成, 有些可能合并真菌感染, 使得肺炎吸收更加缓慢。这类患者影像表现无特异性, 需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8,9]。

参考文献

[1]林耀广.细菌性肺炎延缓吸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6) :327-328.

[2]何礼贤.肺部感染性疾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233-246.

[3]江雨萍, 谭伟红, 马超, 等.多次痰培养在诊治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0) :59-60.

[4]刘士远, 谢丽璇.影像学在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地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 16 (5) :361-365.

[5]Yoshida M, Akiyama N, Fujita H, et al.Analysis of bacteremia/fungemia and pneumonia accompanying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from 1987 to2001 in the Japan Adult Leukemia Study Group[J].Int J Hematol, 2011, 93 (1) :66-73.

[6]谈高, 柳学国, 张庆文, 等.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和 (或) 活动性肺结核[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7) :604-608.

[7]干泳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0) :103-104.

[8]Harbarth S, Nobre V, Pittet D.Does antibiotic selection impact patient outcome[J].Clin Infect Dis, 2007, 44 (6) :87-93.

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社会健康促进 篇6

1 健康与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 (Health) 概念的产生和正确健康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早的健康观是机体没有疾病并且不虚弱, 或者功能活动正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注解:“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 而且包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它明确指出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 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 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 从根本上纠正了“健康就是无病”的健康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将健康概念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即“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健康概念, 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而且对人类健康内涵的寓意理解得更为深刻。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以信息传播、行为干预为手段,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它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健康教育, 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 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使人们自愿地参与到有关自身健康的实践活动中去, 当人们接受了有关自我保健的知识与技能之后, 会自觉地改掉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 诸如吸烟、饮酒、等。

2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因面对的群体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健康观念教育、自我保健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等。其目的是增加大学生的卫生知识, 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改善生活质量。

2.1 健康观念教育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当前社会处于快节奏、多变化、强竞争的信息时代, 对人的机体、心理素质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入手, 让他们明确健康的概念、内涵、标准, 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健康对人的生活、家庭、事业的重大意义。

2.2 自我保健教育

中国21世纪医学教育研讨会指出:“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服务将转变为卫生保健型体制, 突出预防和自我保健, 人们应学会自我诊治、自我照顾, 由求助于医疗机构向求助与自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我保健教育的内容包括:卫生习惯的养成、维护健康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办法、自我健康状况的基本判断、自我基本治疗 (常用药的使用) 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自我保健等基本方法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在突发意外事件中能够采取正确方法和措施的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2.3 常见传染病预防教育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过去、现在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传染病对学校的危害尤为突出, 由于大学生人群集中、生活集中、缺乏生活常识、生活条件有限, 因而, 大学生是传染病的多发群体, 传染病对学校的影响极其严重, 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传染性强, 难以治愈。在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育中, 应对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教育, 既要消除大学生对传染病的恐惧感, 更要使大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形成对传染病的基本判断能力。

2.4 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调查证明, 我国前10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 不良生活行为在致病因素中占44.7%, 在疾病发展原因中占80%, 例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过度熬夜等。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由于聚餐酗酒、语言行为不文明造成人身伤害和学生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主要是让大学生弄清什么是健康促进行为, 什么是健康危害行为, 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 特别是要让大学生弄清楚自身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树立发扬健康行为的思想, 克服和纠正不健康的行为。

2.5 卫生管理法规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使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对大学生进行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依照相应法律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能力。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卫生管理及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如医疗保险政策等, 使大学生能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坚持以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将其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3.1 健康教育课

这是一种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传播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述、讨论、角色扮演、示范及案例分析等, 其中以课堂讲述为多见。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的内容相对单一, 侧重点仅仅在心理健康方面。因而,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拓展。

3.2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指健康教育人员或卫生工作者为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各种健康问题, 帮助个人避免或消除心理、生理、行为及社会各种非健康因素的影响, 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健康咨询在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 还应以校医院为依托, 建立健康咨询热线、健康咨询网站等,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对社会热点健康问题进行解答, 在大学生中及时普及健康知识。

3.3 讲座

是一个人或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 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 是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高校有计划地每年或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宣传关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

3.4 小组活动

以目标人群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健康教育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使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健康教育活动种类较多, 可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如培训红十字青年, 参加社会卫生服务和学校环境清扫, 组织以卫生为主题的团会、演出队、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实践表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助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等。

3.5 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

个别劝导是针对个别有健康问题的重点人员采取的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工作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通过传播健康知识, 传授有关的健康技能, 说服其改变不健康状态及行为的过程, 甚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个别人因健康问题发生极端行为, 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所涉及的教育者面广, 既有学生、班干部, 又有班主任、代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因此, 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学生骨干、教师、学院领导等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员及时发现存在健康问题的重点对象, 并掌握个别劝导的方式及行为干预的科学方法, 从而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3.6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大学生的团伙意识, 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教育技能, 然后他们再向其周围的同学传播, 以达到教育目的。由于他们之间的文化背景、阅历相同, 彼此易于沟通, 因而教育效果显著。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朋友间的聊天, 或是有组织的小组讨论等。目前该方法多应用于生殖健康、劝阻吸烟、环境卫生、保护和节约资源等多种教育领域。

3.7 大众媒介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图表、标语、书籍、手册和教学设备等手段, 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 社会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使行为与环境等方面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知识阶层, 是接受新生事物、新的思想观念最容易的优秀人群, 社会健康的促进必须从大学生抓起, 使社会中的优秀群体懂得健康促进的必要性, 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期间、走向社会后发挥自己的作用, 影响和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健康知识的贫乏与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的促进。现指出大学生危害健康的行为, 从健康及健康教育的概念出发, 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应把握的内容及采取的方法, 论证大学生在社会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7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如果以每学期上16周体育与健康课计算,小学阶段学生应上640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应上288节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一共应上928节体育课。如何为学生上好928节体育课是值得我们广大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思考、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笔者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论与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求教于学校体育界理论同行与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以期对正确认识理解与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有所裨益。

一、如何认识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和学校体育似乎是一个不辨自明、无需讨论的问题,事实非也。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两者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存在。如将体育与健康课错位成一般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应完成的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却出现明显缺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只有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使两者相得益彰。

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学校教育的一切教育活动共同实现的,其中主要的途径是学校体育。

1. 什么是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于小霞主编,《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P355)这一表述表明了学校体育是指学校为主体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活动的总和。在学校体育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和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并相互关联共同为学校体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2. 学校体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的划分,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提出现代学校体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学科的体育,即体育课。还有一个是校园生活的体育。

学校体育学将学校体育分为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潘绍伟等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无论哪种分类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不是一回事。

3.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的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小学体育课程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统一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课程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体育课程定位的变化,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它反映了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体育与卫生健康结合的趋势。基于此,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上述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学校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应在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4. 体育与健康课与学校体育是什么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中由体育教师组织指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基的环节——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改善对待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待体育的情感的基础。而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则是进一步巩固、拓宽和加深体育与健康课所学习、形成、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用于锻炼、娱乐的实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是为整个学校体育奠定学生参与体育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基础环节。必须紧密围绕教学、指导、引导、激发、培养这一重心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和质量的准绳。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练习、拓展、运用、锻炼等。体育与健康课与课外体育应该各自有正确的定位,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并相互紧密联系和配合才能真正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否则,很可能出现职责不清、界限不明,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锻炼与达标课,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不牢、效果不佳的结果。

二、为什么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种价值引导和目标追求活动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活动。要正确实施体育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只有当行动者把教育行动看作受教育者达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时,教育行动才会发生。没有目的便没有教育,所有教育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作为目的——手段关系中的一个成分,教育才会发生。因此,目的——手段关系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排序的富有成效的视角。”(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8、P15)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而教学的关键就是课程问题。作为整个义务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编制与开设之前,我们总是要对为什么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等问题及进行不断地追问,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而清晰的判断。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追求,达到一定的体育目标而展开的;而体育教育目标的确定又都是为回答和解决我国当下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只有我们在编制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前有正确价值追求和明确目标的前提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才可能是自觉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2. 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既决定着我们用什么来体育,也决定着我们怎样体育。只有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能选择、创编适宜的体育与健康的内容、活动、方法和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来实现学习目标,并依据此来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关注与研究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现代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带来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人们静坐工作和室内工作方式的日渐增多、城市化的生活人口的日渐增多和人们生活空间的大幅度减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获得舒适、美食、“不劳而获”的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正面临着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危机与威胁: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这些病症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不适当所致,即人们常说的“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懒出来的病”。因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包括科学合理运动在内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保持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健康和旺盛生命力的“国家战略大事”。在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中强化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件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大事。20多年以来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为此,2007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动员和号召各级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就是最好的见证。

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些年来的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校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问题——培养了一些不喜欢体育、不懂体育、不会体育、不健康、不懂健康、不会健康、不从事体育的“体育毕业生”或称“功能性体育盲”、“功能性健康盲”。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和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达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进行规范,而不只是具体的规范手段和过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呼之欲出。

课程标准这一用词在我国20世纪初的1912年就已开始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后课程标准由教学大纲所取代。在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时又重新启用的一个词。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P1248)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72)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于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教育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面向所有的学生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结果是要学生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改变什么?它明确指向所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学生,而不管他(她)的性别、健康、病弱等都应囊括其中。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要求为学生提供公平、平等、合理的体育学习机会。而部分在体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天赋和潜力学生,完全可以超出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水准,向高一级水平,甚至更高水平努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基本要求。

四、为什么要组织专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于学校和体育教师来说究竟应该提出什么样的目标——给学生学习那些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十分艰难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构建。

2. 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很容易变成体育教师“照本宣科”将若干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传授给学生,而不能明确意识到对于99%的将来不以体育为职业或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体育课程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有明确的引领与定向。

3. 编制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这些需要编制者对社会、学生和学科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与把握;有

4.《课程标准》明确制定了各级水平的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的建议,为各省、市、自治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和重点。以保证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差异极大的中国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5.《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掌握那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供背景和相关信息。为体育老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提高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自觉性提供理论支撑。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大纲“它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的选编原则、范围、体系及各项教材的时数分配,体育课成绩考核的项目与标准及实施的基本要求等”(《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480)的指导性文件。体育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体育教与学的内容纲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回答和解决问题——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指明和规定学生所应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点、技能点,另一方面,还明确阐明学生 学习这些知识点、技能点的范围与程度,以及这些学习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体能、技能、情感态度等变化。

“教育科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教育行动,而是它们所发生的情境——教育情境为什么要发生,即教育者的目的;实现目的的客观或现实条件;作为和目的的主观手段的教育行动;教育行动的客观或实际的影响。我们只有了解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结果,才能理解现实教育和想象教育在其主观上的意义。”(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德国布雷钦卡著,彭正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第一扮演的是“引路者”和“指南针”的角色,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编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指明目标与正确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二扮演的是“施工蓝图”的角色,为广大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提供要建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如何建这样的一个房子的施工指南。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第三扮演的是“标尺”的角色,为广大的学校和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度量衡。

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为”——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明确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明确划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方面;明确确定了各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明确规定了为了实现各级水平选择的创编教学内容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所不为”——依据运动项目学习的可替代性的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规定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中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内容的教学时数比例;没有规定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没有制定统一的体育课学习评定内容和标准。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8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最早出现在60年前由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组织和制定的《国家青年适应能力测试》的文件中。之后不少学者和学术组织就体适能一词给出了多个类似的定义和解释,达成共识的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指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广大学生所关心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增进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体能,而竞技体适能主要针对运动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的实践规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运动健康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基本模式,体适能“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健康”的观念正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健康体适能评价测试由肌肉适能测试、身体成分测试、柔韧适能测试和心肺适能测试4个单项组成,每个单项测试方法的选择与测试目的相符合,根据测试所得数据进行健康体适能的单项分析、综合分析,为受试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锻炼指导。

《标准》的贯彻实施,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功能。但实施3年以来,我们发现《标准》在身体成分、柔韧度、运动技能测试项目设置、测试层次划分4个评价指标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不能促进课内外一体化顺利实施,不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对《标准》和健康体适能两者各自评价指标中的身体成分、柔韧度、运动项目测试、层次划分及评价公平性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异,提出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健康体适能测评方法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健康体适能测评方法对比分析

3.1、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对比分析

身体成分是指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其总重量为体重。《标准》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测试学生的身高体重,评定学生的身体均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的水平及营养状况。有研究证明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测试,评价的是学生身体的均称度和体重,不能完全反映身体成分和肥胖状况。

健康体适能评价采用的是体脂百分比。人类脂肪分为必需脂肪和储存脂肪两类。必须脂肪主要用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数量缺乏时,会降低健康水平。储存脂肪主要作用是保温缓冲机械撞击及能源储备。人体健康需要体脂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才有益于身体健康,体脂百分比采用的是皮褶厚度测量的办法,能较准确地推算出体脂百分比,判断肥胖情况。

3.2、柔韧素质测量与评价对比分析

柔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人体关节可以活动的最大范围。柔软性适能较好也可以使肌肉、关节受到较好的保护,避免因用力而造成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等运动伤害。普通体育锻炼者(包括学生)很少关注发展并保持柔韧素质在适当水平对健康、体育锻炼和运动安全的重要性。

《标准》和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均采用坐位体前屈测量与评价学生的柔韧。坐位体前屈测量是一种应用的最广泛的柔韧间接测量方法,实际上只是测量了受试者背和强绳肌及肌腱的柔韧性,并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柔韧度,建议使用躯干伸展性测试来评价腰背柔韧性。

3.3、运动项目测量与评价对比分析

《标准》有篮、排、足三大球的测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水平,在健康体适能中则没有关于运动技能方面测量与评价指标,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是为了促进运动参与,更好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对体适能的定义是:每个人在各种不同状况下,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强自己的体能,以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学生生长发育规律、运动兴趣相结合,全面考虑地域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运动技能的熟练水平与年龄成反比,整齐划一固然便于体育教学和《标准》操作,却忽视了学校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偏离了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精神。

3.4、以年级和年龄为单位的评定标准对比分析

对青少年进行体质评定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制定标准。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年龄相差一岁,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各项指标都存在差异,从1979年我国首次青少年儿童体质调查到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再到200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都规定青少年学生每一岁为一组进行统计。按一岁为一组统计的数据可见,从7岁到18岁的各项测试指标平均数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许多指标都出现突增期,年增长值很大。因此,对学生的体质评定必须以年龄为单位来制定标准,看每个学生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的各项指标在同年龄人中处于什么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标准》所强调的公平即是《标准》自身实施的统一性(全国统一使用),实际操作中测试结果直接成绩化,忽视学生年龄差异;身高体重测试评价标准具有局限性,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运动技能测试项目的设置不利于学校根据地域差异、地方特色和已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教学,不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和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到丰富的体育活动的身体锻炼中,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改革精神。

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相对于《标准》,对个人的评价全面、科学、公平。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是对受试者当前状况的评价,更强调每个人的体适能需求具有个体差异性,注重运动适量,体适能的提高可以根据个人的运动爱好选择锻炼手段。在课程测试学生的起始阶段体适能水平以及学生自身客观最佳体适能水平以及课程要求作为参照,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后已获得体适能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成绩对学生更具有激励作用。

4.2、建议

提高《标准》测试结果在体育成绩中的的重要性,保障《标准》的公平性。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

积极借鉴健康体适能的测试方法,例如身体成分测试采用体脂百分比,更有效地监测学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

取消运动技能测试项目。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手段,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选择应融合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和学生爱好,利于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通过与健康体适能测评方法对比分析,指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身体成分、柔韧素质、运动技能测试项目设置、测试层次划分4个评价指标的不足。建议:希望促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更有效地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激励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贯彻“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康体适能,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建,何玉秀.《健康体适能》.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3]黄铎,徐叶彤.健康体适能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健康标准与健康征象 篇9

1 背景

健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没有疾病”的概念, 而是人们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是其在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1]。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每个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但是, 过去对健康的理解与评价都集中在生理方面, 健康的主要威胁是传染性疾病、饥饿和近百年来所出现的慢性病。近年来, 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和体育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 个人不重视这些因素不一定会产生不良的健康状况, 因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是其根源[2]。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是指人们出生、成长、居住、工作的环境等影响人们健康、疾病暴露、易感状况和患病结局等方面的相关因素。具体表现在职业环境、居住环境、教育水平、社会参与度、获得健康与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的可及性与途径等, 这些因素都与社会地位、性别、种族、价值观和社会歧视程度等相关, 也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人群在易感性和疾病风险方面的差异, 导致了不同区域或人群在期望寿命上的较大差异, 出现健康不公平性的状况[3]。如在澳大利亚, 其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与普通居民之间的期望寿命相差近20岁。由于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社会的弱势群体对流行性疾病的高度易感, 使很多人处在贫困、失业以及食品不安全的状态中, 死亡率与其他群体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2,3]。因此, 每个国家都应重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并通过国际合作, 以及国内多部门的合作来减少健康的不公平性 (图1) 。

2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分析

WILKINSON和MARMOT在1999年就基于个人基因易感性、生活习惯, 以及社会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 将生物学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在2005年提出了10个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决定因素, 即社会等级、压力、儿童早期生活、社会歧视、工作、失业、社会支持、吸毒、食品和交通。事实上, 这几个因素也是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2]。因此, 笔者基于以下3个因素的分析, 以点带面, 加深对这些因素的理解 (图2) 。

2.1 社会等级 (Social gradient)

健康状况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或所处社会群体的等级, 其差异与受教育水平、雇佣状态、居住条件、社会参与度等相关。每个社会等级都有其特定疾病的风险模型和暴露的概率。暴露有类型、时间和数量方面的差异。如处于较低社会等级的人群在工作和家庭环境中都更容易暴露在危险因素之下 (如有毒物质的暴露) , 可能会比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更易患病。以东欧为例, 相关研究已经显示了社会经济水平、性别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健康差异[3,4], 提示贫困人口、移民、流离失所的居民以及少数民族的健康状况往往处于劣势。如果社会健康保障体系比较薄弱, 卫生保健服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支付, 则人们所获得的卫生服务就会受到限制, 间接产生了健康的不公平性;也有实证研究显示[5], 灾难性支出会使贫困人口的比例增加3%~9%。

不断有实证研究表明[4], 失业、职业环境不安全和工作不稳定 (农民工、短期合同工、童工等) 会导致不良的健康状况;同时, 工作要求高、薪酬不平衡等也是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如通过对瑞典在死亡率和患病率资料方面的研究发现, 在管理层次上, 蓝领死亡和患患者数比白领要高;匈牙利45~64岁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差异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其他心理应激因素所致。因此, 改善职业卫生和促进职业健康教育等措施能够减少病假的数量, 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以及减少健康的不公平性。另外, 职业性别的差异, 即男女性别在某一职业的构成的差异, 也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健康状况差异的一个因素:如男性多从事建筑和机械制造业, 就常常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而女性多在公共部门工作, 则常常受到公共部门裁员的影响;同时, 性别发展指数 (简称GDI, 于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上首次提出[5], 衡量人类发展状况, 尤其是男性与女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当男性与女性发展成就差异大时, 该指数就会升高) 也是造成健康不公平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欧洲地区, 性别发展指数是全世界最高的, 男女差异较大, 健康的不公平性表现在男性总死亡率、癌症以及外因死亡率高, 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 男女性别之间获得卫生服务和治疗的可及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2 儿童早期生活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体现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因此, 要干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就需要明确其干预的最佳时期。有实证研究显示[3,6,7], 尽管人生各阶段对暴露因素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 但是,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包括性别) 对儿童早期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并在其生理和心理上留下明显的痕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 而这正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优先条件, 所获得的收入也能够保障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相反,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儿童就不太可能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机会, 也只能进入一个不需太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 在可能面临种种健康风险的环境中赚取微薄的收入, 也难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 一个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发育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早期发育包括生理、社会 (情绪和语言) 以及认知能力, 每一个都同等重要。早期儿童发育会对其在社会适应能力、肥胖或发育不良、心理健康、心脏疾病、认字识数、犯罪和经济生活的参与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外部因素, 如贫穷影响认知能力, 社会和情感发展影响寿命的长短等。而且, 这种影响开始于胚胎发育期。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 以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儿童的生存和发育状况, 如一个出生在日本的儿童可能比出生在塞拉利昂的儿童多活43年。在2002年, 全世界有近1 100万儿童不满5岁就死亡, 其中98%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生理和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如早期的营养不良、环境污染 (如室内燃料的使用) 、压力和社会互动少都会影响其发育过程, 也会受到社会因素如性别歧视、亲子教育少、卫生服务可及性低、贫穷等方面的影响。有研究显示, 尽管这些危险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 其早期干预的效果也很明显。这不仅能够直接解决营养不良和碘缺乏等问题, 而且, 可以通过改善贫困和性别歧视等问题来减少危险的社会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干预越早效益就越大。社会通过投资来干预儿童早期的发育过程将有助于其更健康的成长, 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以及减少健康的不公平性现象。

2.3 社会歧视 (Social exclusion)

社会歧视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4个方面交互作用所导致人们对资源利用、能力提升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而这些是人们满足基本需求, 提升社会参与度、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旦失衡, 就会产生健康问题[8,9]。社会歧视不仅与收入低、贫困或获得服务的经济障碍有关, 也取决于人们的意识。FARRELL等人[6]认为, 这是将部分人排斥在社会活动、权利和决策活动范围之外。这不利于个人和社区的发展, 危害社会整体, 并导致不良的健康结果。如无家可归的人延迟就医不一定是因为费用问题, 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卫生部门存在歧视, 或者以身份来确定服务供给质量的现象。以社会歧视和艾滋病的关系为例, 艾滋病的流行可以说既是社会歧视的原因也是其结果。正是那些受到歧视的国家和社会群体, 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弱势地位的人们, 是高度易感的人群。这些群体中的人们或者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一旦感染, 就会因为其获得诊断和治疗服务的有限性而处于更不利的地位。艾滋病患者人数的增加, 以及因感染HIV而受到的歧视, 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排斥, 这些人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不公平性将进一步加剧。

3 小结

各国政府都应该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一样, 收集与研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方面的相关问题。这不仅是采取行动的需要, 也是告诉我们从何处着手的需要。目前,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 但是, 这些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所导致的健康不公平性状况已显而易见, 这需要我们从国家层面开始进行干预。世界卫生组织所推出的EB124.R6号决议, 即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来减少健康不公平性行动计划, 奠定了世界各国实现健康决定因素平等性行动长远计划的基础。因此, 我国可以据此结合我国国情提升对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重视程度,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卫生系统的职能,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同, 促进对影响健康的相关部门增加投入, 关注贫困人口的健康需求, 防止因病致贫现象的出现, 以切实解决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所导致的健康不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WHO,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acroeconomics and Health2001.Macroeconomics and Health:Investing in Health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2]BHARGAVA T.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health o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1, 20:423-440.

[3]DEATON A.Health,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3, 41:113-158.

[4]ERIXSON F.Aid and development:will it work this time[R].London:International Policy Press, 2005.

[5]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R].New 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5.Chinese

[6]FARRELL C.Tackling health inequalities-An all-Ireland ap-proach to social determinants[R].Dublin:Combat Poverty Agency and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n Ireland, 2008.

[7]GUPTA I, MITRA A.Economic growth, health and poverty:an exploratory study for India,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J].2004, 22 (2) :193-206.

[8]SHENGELIA B, TANDON A, ADAMS OB, et al.Access, utiliza-tion, quality and effective coverage: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easurement strateg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5, 61:97-109.

上一篇:思想教育平台下一篇: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