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2024-10-14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篇1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石阡民族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

高二美术选修

彭兴红

教材版本:自行选修 模

块: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对象:选修书法模块的高中学生

教学分析: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体现,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艺术,它将实用书写赋予技法规范和审美含义,是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的产物。书法艺术利用单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审美意趣,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在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了解、学习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本课从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学习、欣赏书法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公元三至五世纪起,中国书法便被视为最重要的脑力艺术之一,地位极高,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极其丰富。自那以后直至今日,书法在中国始终被作为一种高尚的、大众化的、为社会所喜欢、推崇和理解的独立艺术而备受珍爱。大约也从那个时候起,象形文字便开始发挥两种功能:一方面,它继续服务于社会的书写需要,亦即完成自己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书法艺术而在艺术领域中发挥作用,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审美需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熟悉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及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讲述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书法艺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对书法艺术比较陌生,缺少感性认识,给教学带来难度。解决难点的方法:结合实践操作、观摩作品等活动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篇2

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由日常书写、诗文歌赋、书法艺术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构成,关联着传统文化与国民修养,而把它们凝聚起来的中心就是汉字。汉字在传统书法文化中,自身又蕴含着三种相互联系的价值角度:汉字的造型形象、汉字的表义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性书写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因此,从汉字的分析上,我们就能清晰看到书法文化在国民文化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一是,作为造型之美的汉字。中国汉字肇始以象形类物为主,《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种以类象形的汉字结构,就逐渐形成了以后方块汉字的结构形态,中国字,点、横、竖、挑、撇、捺,形态多样,方块字本就具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建筑美。中国人最初对于宇宙人文的认识,就蕴含在这些字形里面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

二是,作为表义的功能汉字。从小到日常书写、科考记言、对联偈语、诗词歌赋,大到碑版匾额、典章制度,在一代代的历史延续中,汉字书法传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汉字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也就在此得以彰显。

三是,作为书艺形式的汉字。1、在汉字形、义基础上,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的积淀下,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书之美。而草书之美,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线的独特感受,形成了中国书法独有的线条艺术。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表达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追求。书法的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的流动正对应了书法线的流动。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宇宙。” [2] 2、除了体现宇宙的精神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汉末魏晋以来,书法之美就成为表现士大夫个性和风采的艺术形式, 成为人的内在主体生命的真正显现和投影。气质、才思、境界、品味都在这些内在的精神之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3]形成中国传统的“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也。”[4]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5]我们可以从魏晋书法作品中,体会到一个飘逸流畅、优游超脱的晋人风度,而在唐人的楷书中能体会到一个法度严整的世界。故而,刘熙载《艺概》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6]因此作为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就以优美线条字形和典雅诗文内容折服了千百年来万千文人,不仅被帝王钦定为经典,而且成为士人们审美追求的理想典范。在孙过庭那里,是这样赞叹王羲之书法的:“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7]因此可以说在传统书法中,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书法,形成了以汉字造型、汉字意义内蕴以及在这两者之上的艺术家个人性情与内在精神的抒写。而这三方面都汇集到中国独有的汉字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书法文化。因此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国书法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追求, 形成了中国的“艺中之艺”——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 文化现象。它是惟一超越了装饰艺术阶段而包涵巨大精神含蕴的书法艺术,它的杰作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产生神话般的影响,从而成为某些时代文化的象征; 它通过语言而与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意义体系,每一个时代都为扩展这个体系而竭尽全力;” [8]因此,可以说从汉字入手,就可以直达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堂奥,书法与汉字也就成为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必须掌握、理解的文人修养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文人科考取仕的废除,“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建国后汉字简化运动以及对现代新式学堂和教育方式的确立,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土壤已不复存在,书写工具也从毛笔变为钢笔到电脑,这一切都导致了在传统书法文化生态和深层文化心理方面,逐渐跳出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化模式和文化思维。在传统书法文化中,所积淀和形成的对宇宙、人生、美的追求,以及由“气”的宇宙而来的线的艺术,都随着对新的宇宙观的认识而逝去,当中国人完全接受了西方建立在科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基础上的宇宙观,对于书法的理解也转向西方理论为基础的当代艺术观念和语言, 中国人原先对汉字书法神、韵、味、气的理解和分析,也转向对于书写汉字的线条、章法、结体的造型分析,传统书法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书法文化已经失去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从而成为了艺术圈的一种活动。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本土民族文化传统,重塑书法文化与国民文化素养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从简单的汉字造型写意观念中脱离出来,重塑中国传统自身的书法文化体系,把书写汉字从单纯的结体章法造型中解放出来,导向汉字书法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之间的互动,重建汉字书法的文化功能意义,培养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文化精神,建立汉字书法与日常书写、诗文歌赋的联系,凸显书法艺术与人文素质、个人修养、艺术才性之间联系。这样,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才能从单纯的汉字造型书写转向陶冶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从书写汉字的点、线、面的造型语言分析走向书法艺术的人文才情素养的体现,从而使书法成为整个文化教育一部分,在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塑造中传承书法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页。

[2]《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上海书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3]《历史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4]同[3],第531页。

[5]同[3],第715页。

[6]同[3],第715页。

[7]同[3],第128页。

汉字书法:传统文化的根 篇3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宝藏极其丰富,它不仅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是中华文明中既有完整独立体系,又与东方哲学、美学、绘画、音乐等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重要部分。我们不仅可以挖掘它去改造客观世界,还可以利用它去改造主观世界。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和陶冶性灵、处世、立志、立业,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善待他人,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等,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在五千年的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汉字书法在结字法则、学习方式、章法谋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书法理论,都浸润着老庄思想和传统的文化。“字如其人”是古训,可我们却在研究“字可改变人”的方法。利用经典的书法理论和精神去启示人,激励人和培养人。

汉字是象形文字,它取自于人自身、取自于人的生产劳动、取自于动植物、取自于自然风光、也取自于人对事物的认识。那些形象生动、有趣的古汉字,不仅具有形象性、符号性,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汉字书法教学,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书画同根,又同源”。汉字的形象性和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的好途径。汉字的形象性,不仅使我们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而且使我们深深懂得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汉字的逻辑性,使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认识到了它的普遍意义。

通过写字,可以使我们深深地进入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的构字方法同样给予我们启示,因物造字是一种自然而为、随缘的思想。因意造字是一种观念先行、观念决定前途的思想。汉字的“先紧后松”法则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象征。在书法中学习“黑白对比”、“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原理,是一种古老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在书法作品中追求变化,反对重复,就是为了倡导变革、追求创新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在技法、笔法、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经典理论,都可以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生动素材。

“正手脚、学点画、懂结构、求节奏”,“身正、心正”然后才能“笔正”,“非人磨墨,墨磨人”,“静以致远”,“静以养心”,“势如破竹”,“以柔克刚”,“绵里藏针”,“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方圆结合”,“浓淡相宜”,“中锋用笔”,“侧锋取势”,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从“吸纳”到“包容”,什么是“万毫齐发”等等都对人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启迪作用。

我们说毛笔是一支“慧笔”,因为毛笔比钢笔、圆珠笔在书写时更需要技法,更需要智慧,更需要人的创造能力。

“平整与奇绝”,“疏密与布白”,“呼应与协调”,“黑白与阴阳”,以及书法创作中粗细、长短、浓淡、干湿、快慢、正侧、方圆、提按、轻重、曲直、疏密、断续等等,一对对的矛盾统一,都可以锻炼人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做人、处世、立业等各方面的才干。

学习书法不仅能使我们掌握观察、判断、模仿、想象、创造的五种能力,还能使我们开启心智,明辨事理。我们如果对“文房四宝”稍作研究分析,就会受益匪浅。软是毛笔区别钢笔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它使我们懂得了“以柔克刚”的道理。无数根毛合成一个笔尖,又使我们理解了“合力”的作用。宣纸,使我们学会“吸纳”,学会黑白对比、学会分割空间。墨汁,又使我们了解“融化”的作用,了解“变化”和掌握“不确定”的度。砚的特性,能使我们慢慢养成“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意志和懂得“非人磨墨”,而是“墨磨人”的道理。因此,我们认为汉字书法除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还有第三种价值——磨炼人的价值。

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汉字书法归根结底是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线组成的。通过浑厚、挺拔、刚劲、坚实、粗犷、柔和、飘逸、秀美、匀婉等等变化无限的线条,可以起到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的作用。汉字丰富的结构形式,又使我们学会规划和掌握付诸实施的能力。每件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反映出一个创作者能否统揽全局,使整体和谐统一的才能。

中国书法的“法”,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之上的,是“法中有意”或“意中有法”。因此,我们认为汉字书法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由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是人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升华的过程。通过书法的学习,能使我们由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全面、系统地获得全方位思维,各层次思维的锻炼,这对于开发智力,提高智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我们的心灵是宇宙,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心灵就可以有多大。中华的根基建于此,中国的书画艺术从工具、材料到理论体系都由此建立起来。汉字从构字法则到书写方法,连同建立起来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基于此。因此,传统的艺术家以此为追求的目标,最为深刻认识到“道法自然”的重要性,作品整体“和谐”,是自然和谐统一的具体表现。

笔者以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应该首先顺应自然,和谐合乎道地生活、劳动和创造。其次,我们还应该能动地在维护和谐、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与大自然共生、共荣,这就是人类文化、艺术、科学发展的大智慧。

回顾近20年来,以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全国各省市以至各区县的书法家协会已经不计其数,中国掀起了长久不衰的全国性书法狂潮。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层次、各名目的书法展览活动达上千个。再加上书法艺术品拍卖行情的连年攀升,有意无意地推动了全国性的书法学习热潮。因此,书法培训学校也越来越红火,各省市的书法考级也推波助澜。这给以传统艺术培训为主业的艺术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就上海而言,由少年宫、文化馆、各类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以及社会力量创办的业余书法培训学校也在600所以上。受培训的学生少则上百,多则几千。著名的上海文化街——福州路,每年的毛笔销售量在30万支以上,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这股热潮的强劲。

但是,热潮的背后,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这个“热”能再持续20年吗?第一个20年的热潮中有没有遗憾?书法的受培训者获得了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社会培训的“热”和全日制中小学的“冷”,已经成为汉字书法教学的鲜明对照。全日制中小学写字教学课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错误地认为汉字书写的实际意义在下降,电脑的普及,助长了这种想法。其二是客观上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师范毕业生学历高了,书写能力却很差,根本无法担当起汉字书写的教学。再加上好的书法教师也因学校待遇低而离校另谋职业。一些有远见的中小学,只能外聘书法家,勉强维持着教学。还有一些本来办得很好的艺术特色学校,也因师资缺乏或教师授课费要价太高,而名存实亡。

如此下去,我们算一笔帐,社会培训再怎么热以600所专业培训学校计算,每所学校如果以500人次参加培训,每年受教育的人数也只能是30万。而每年中小学生在校人数是100多万,如此大的差额,这不是让大多数学生带着“不会写字”的帽子毕业吗?这样下去,不需要20年我们的下一代会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写不好”或“不会写”了。

与此相反,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汉字和汉语,一股“汉语热”已经在世界各地形成气候。现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已达一百多所。所谓“国强语盛”,汉字和汉语在世界上正在逐渐得到重视,而我们的现状却如此严峻,应该是引起教育部门重视的时候了。

全球汉语热之后,必然也会出现“汉字书写热”。上海现有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近900人。加上这几年边缘省市书家的迁入,大约也在千人左右,但能够承担汉字教学者不足百分之三十,能够承担全日制中小学汉字书法教学的更是不足百分之三。为什么这么多的书法家游离于全日制教育之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语文教师无法承担起汉字书法教学的任务?难道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只会拿鼠标,不会写汉字的一代?很难想象,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或写不好的中国人,能在世界上获得尊重?一个连本土文化都丢弃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更何况,在业余的汉字书法培训中,存在着“近亲繁殖,急功近利”的问题。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仍然存在,“千人一面,百人一帖”,那种忽视个性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会什么,就只能教什么,缺少水准较高的教学课本和大纲,教到哪算哪的情况也很普遍。汉字的书法教学,还停留在为写字而写字,没有深入到汉字文化的根本,没有与学习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没有把汉字教学与处世、为人、立志、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相联系。似乎写得一手好字就是为了考级、就是为了参展。

作为一个非学历的业余培训学校,应该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之门”(龚学平题词)的历史使命,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列为全日制教育的一种补充。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中小学汉字书法教学的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普查,明确汉字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对汉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制定一个汉字书法教学的五年计划和长远的发展纲要。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将书法考级、考核列入中小学毕业的一项必修指标。加强语文教师汉字书写能力的测试,制定一个语文教师板书书写标准。加强语文教师的书写能力培训和考核或评定等级,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资金支持。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提升汉字书法教学的质量。

总之,我们应该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高度和传承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高度,认识汉字书法教育改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汉字的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篇4

楚筱惠 10131750117 环境工程

众所周知指汉字の书法是一类独特の艺术,而书法の这些艺术美感の主要来源则是书法の素材——汉字。汉字从其演变の过程来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以及行书这八种字体都分别含有其各自独特の线条和结构,而汉字本身所具有の这些线条和结构则蕴含着深刻の美学价值。我们の先辈们也总是力图将汉字作为工具の实用性和作为艺术の表现性和谐地统一起来。由于客体即汉字本身の富有表现力の线条、匀称の结构等造型规律不断地作用于主体(即书写者),使主体产生一种审美感受,人们在书写实践中慢慢地从实用到追求装饰,运用各种夸张、变形の手法,由此产生了独步世界の汉字书法艺术。

1.象形表意之美

汉字の象形表意性是汉字独特の审美价值の根源所在。在象形文字时期。汉字既是对客观对象の具体描绘,又表现着人类早期の感悟能力,显示出一定の审美意识。先民们按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の原则构成汉字。此时,多数文字都是由原始の文字画演变来の。例如“ 羊(羊)”突出其角の盘曲,显示着一种温驯和安详;“牛(牛)”突出其角の坚挺,显示一种强悍の力度。这时,人们注意の是怎样简略而明确地将具体事物描摹出来。

“隶变”之后汉字原始の象形表意特征以一种更为简洁、更为抽象の形式积淀到了汉字の笔画和结构之中。使篆书中许多象形性很强の偏旁、结构变得不可解释,而成为到处可以安插の记号,笔画の“单元化”、书写时の笔顺、方块の形体更趋于固定。早期の象形表意字是与具体事物の形象相联系の,“隶变”后尤其是到了楷书,汉字の笔画,结构布局摆脱了具象の束缚,反而为人们对汉字字形の驰骋联想提供了更为广阔の空间,从而丰富了书法の形式美。如“一横”可以被想象为一叶扁舟、千里之阵云、一只玉案,等等;“一点”可以被想象成坠石、水珠、瓜瓣、鼠矢、雨滴……。古往今来の书法艺术家正是敏锐捕捉住了汉字の这种象形表意性,而对其加以表现の。王羲之对此有一段高论: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似壮士佩,或似妇女纤丽。”“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曲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大书法家张旭、怀素、苏东坡则分别从公孙大娘舞剑器、复云变幻和草间斗蛇中悟得笔意,将自己の所见所闻都溶入了书法作品。

2.线条之美

与西方の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属面性图形符号,是由笔画为基本书写单位构成の,它の笔画走势和框架结构,表现了汉字の基本特征。而笔画其实就是各种形状の线条。就书体而言,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风格各异,但均以线条作为构形元素。汉字の笔画种类繁多,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根据笔形把汉字の笔画分为“横,点,撇,斜钩,竖钩,横竖勾,横斜钩 ”7种。回唐朝人又作“永字八法”,以“永”字の笔画为代表,把汉字の笔画分为侧、勒、努、超、策、掠、啄、磔等8种。

此后,汉字笔画の划分日趋细密,到楷书时衍生出了29种笔画。这些点画线条の形象和位置关系会产生一种运动の态势。汉字の这一特征与书法艺术の产生有着极为密切の关系。美学家认为,线条是人们在长期の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の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本身积淀了人们丰富の情感和观念内容。汉字の抽象美也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线条美,仅从那线条上就能使我们领略到书法の抽象美。因此线条有可能成为人の审美对象,并在造型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の表现语言。线条错综参差,组合稍有变化,则字の风格迥异。加上书写经验の逐步积累,社会审美风尚逐渐形成,书写者笔下の线条逐渐与机械冷漠の自然形态脱钩,而积淀了社会の内容,转化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予人以美の感受の线条。

诚然,西方の表音文字の字符也是由线条构成の,但字母の线条基本上是粗细单一の笔画,且笔画の数量远不及汉字多。以英文为例,其26个字母,包括大写和小写,也不过只有横、竖、点、圈、弯、左斜、右斜等7种。因而变化性和表现性也就远不如汉字丰富。若按笔势来分,汉字の笔画有100多种。而且在俯、仰、曲、伸等方面极具变化。南宋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划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钩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这样使书写出来の笔画造形充满了动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书写方法和要求の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汉字形体の特点是能够容纳这些方法和要求の缘故。如果是那些基本只是连续画圆圈の文字,可想而是难以产生这种书写上の韵律和动感の。线条の变化性和表现力正是汉字字形の美感之所在。长期以来汉字一直用毛笔书写,就是因为毛笔富有弹性,伸缩幅度大,更适于表现汉字形体の线条美。正如蔡邕所言: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汉字在不同の历史时期、不同の书体中都对自身の线条美进行有意识の追求。如金文线条の厚重雍容;小篆线条の轻盈婉转;隶书线条舒展而富有弹性;楷书线条明快而充满质感。3.结构匀称之美

大凡一件美の东西都要求形体内外各部比例谐调、匀称,汉字也不例外。它の美学特征同样也表现在其结构の谐调和匀称上。

汉字の结构比例关系中存在诸多黄金分割现象:外形高宽之比例符合黄金分割;部件间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点画之间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点画交割所构成の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同一作品中の大字与小字面积之比符合黄金分割。这也正是我国汉字の形体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之所以能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成为独一无二の书法艺术の科学依据。而汉字の这种对形体结构の重视,与书法对形式和技巧の探索是相互促进の。在象形文字阶段,是以描摹对象の外形和结构为主の,这就引导着人们去观察对象の形态和结构,同时也注意抓取这些形体结构中の美の因素。山の沉稳,流水の律动,云の舒卷,雨の淋漓,五官の对称,姿势の变化。这些都使人们感受到先民那逐步觉醒、逐步提高の审美の感受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汉字对形体结构の重视促进着书法艺术中对点画结构和表现技巧の探索,那么书法艺术の这种对形式美の探索又反过来促进着汉字形体の演变。早期汉字,如甲骨文线条还比较单调,结构上也常会给人一种不稳定,不谐调の感觉。金文开始注重结构の对称平衡。到了小篆,已开始自觉地追求结构上の美感。这是文字和书法史上の一个重要の进展。汉字结构上の对称平衡是与汉字の方块化相伴而生の。随着汉字の隶变以及基本形态の确定,汉字の结构也发生了很大の变化。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阶段,基本上以长方为主;在隶书阶段,基本上以扁方为主;到了楷书,就基本上以正方为主了.o而当汉字被放入一个看不见の方格内之后,结构平衡の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正方形有一个可以被视觉感知到の中心点。在这个中心点上,所有の力都是相互平衡の。如果偏离了中心,就会重心不稳,失去平衡,而一旦失去平衡,字也就失去了美感。前人练习书法时所使用の田字格、米字格、回官格、九官格等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每个字の中心点,从而恰当地按排一笔一划の位置。正方形の中心对汉字笔画の方向能够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其向中心靠拢。如“海”字左边の三点水一律中心辐辏。又如“食”作偏旁时,上下两捺都紧缩成.点,显然也是为了集中。方块提供了一个字体结构の参照框架,它可以确定其内部每一个笔画或构件の平衡值,要求部件 の比例要“匀称”、“和谐”,该长の使其长,该短の令其短;该大の使其大,该小の令其小;该宽の使其宽,该窄の促其窄;该轻の使其轻,该重の使其重;该虚の使其虚,该实の令其实。于是,多数汉字の结构是“平正安稳”,“四面停匀”、“四满方正 の,这就给汉字の对称平衡创造了条件,如“

十、中、丁、举”等字,中间一竖是对称轴,其余部分是左右基本对称の。再以“察”字为例,该字形由横、竖、点、撇、捺多种笔画组合而成,但他们都是在中心轴の制约下协调彼此の关系,于交叉散乱中显出对称分布。此外汉字结体还有“繁则减除,疏当补续”の讲究,也是为了达到汉字の对称平衡美。当然汉字の平衡也不是一种僵硬呆板の固定,而是一种动与静の有机结合。是变化の动态平衡。.由相同部件构成の合体字,部件の写法应有所变化.不能一模一样,如“林、羽、吕”;平行线之间,除了美术字、印刷体之外,也不能绝对平行,如“王、圭、川”。有些字如“热、黑、杰、焦”底下の四点,不论是隶书还是楷书,总是把他们基本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加以左右顾盼の变化呼应,从而达到静中有动の平衡。

对称平衡是汉字结构の普遍法则。有の汉字为了追求这种结构美甚至以增减笔画、牺牲固定の象形表意性为代价。例如: “保”字,金文像成人怀抱幼子之形.系“抱”の本字。该字形具有鲜明の象形表意性,但头重脚轻,缺乏平衡感。于是后来演变为由“人”和“子”组合成の会意字,该字形开始仅在“子”の左侧有一点,后来为了对称,又在其右侧加了一点。欧阳询《三十六法=》中尚有“增减”一法,干脆提出“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或因笔画多而减省,⋯⋯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该如何书也。”为了追求书法美の表现,不惜有意增减笔画。汉字の这种极富变化の线条和对称平衡の结构,使得汉字の书写极具可塑性。不同の书体,风格各异:商殷时期の甲骨文,落落大方,刀痕淋漓,刚劲有力而又摇曳多姿。周代の金文圆润道美,结体端庄雍容,又不失律动感。秦代の小篆,线条粗细均匀,结体平整端稳且体态修长,字の比例关系与黄金分割律暗合,令人赏心悦目。“楷如立,行如行,草如风”是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对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特点高度浓缩の概括。即便是相同の书体.每个字の笔画结体也可以有不同の组合,体现出不同の造型形态。同样是唐人の楷书,就可以领略到欧(阳询)书の严谨、褚(遂良)书の瘦峭、颜(真卿)书の雄健、柳(公权)书の道劲,等等。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の<兰亭序=》,历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の话题之一,就是同一“之”字の20余种不同の形体表现。这正是汉字の魅力所在。正是因为书写活动对于汉字形态の不断加工,从而使得汉字形态结构成为民族审美意识の一种积淀。数千年不断地书写,不断地加工和改造,把汉民族の审美意识一点一滴地灌注于汉字の形态结构之中,形成各种原始の意象。从象形文

字の象形结构.到不象形文字中抽象の线条结构,汉字の每一种发展,每一种变化,都是汉民族数千年对于抽象结构の审美创造の丰硕成果,其中既有着客观事物形态美、结构美の抽象提取,又有着历代先民在这个基础上の审美创造。在书法艺术中,汉字の美学价值和特殊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予人们以极大の艺术享受。

学习总结:

通过课堂上老师の讲解和自己搜集の资料の阅读,我已经稍稍深入の了解到了汉字与书法の艺术之美の相互关系,汉字是书法の素材,也是书法の艺术美の来源,汉字本起源于象形表意,后来由于汉字の线条与结构随着其演变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の方法,而恰恰是这些汉字の书写方法,在不同の时期,由不同の人创作出の不同の书法,汇聚总结而形成了一门艺术,一门具有美学价值の艺术。汉字本身就是美の,而人们在随着审美观の发展而创作出越来越精妙の书写之法,使得书法之美由汉字而生,汉字因书法而更美。艺术之美の享受由书法与汉字之间产生。

参考文献: 《汉字の演变》,百度文库;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汉字文化常识与识字教学》课程的所思所感,字数800—1200字,A4纸,正反面写作,一页即可。首行标题居中,第二行居中写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请按格式书写,否则卷面分。

二、以下面的课文(只选一个)为教学内容,结合所学的识字教学方法,设计教案和ppt。要求:首行标题居中;第二行居中写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第三行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包括引言、阐述、分析、推导、总结等)作业布置(设计思考题、讨论题)和板书。请按格式书写,否则卷面分,不得抄袭。

(一)课文

1.2016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第四课

2.2016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第一课

教案模板

标题(二号宋体加黑)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三号宋体)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6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学设计 篇7

为了培养丰富的美育观, 书法课程应该进入校园, 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以课堂为载体, 让翰墨飘进校园成为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让学生接受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培养其成为有文化感受力的中国人, 让中学书法教育成为一个真正的通向中国文化的入口” (1) 。

一、书法文化走进课堂的内容要求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除了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书法课堂以外, 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相继得到教育领导们的极大关注。2011年8月26日, 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生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味着国家已认识到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对书法教育的普及性和迫切性的要求。校园作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对落实书法教学、传承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意见》明确要求, 在小学高年级三至六年级的课时中, 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的书法教学。2012年初, 国家在修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件中对书法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的解答说明。2013年1月, 国家教育部再次正式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编写的, 这部具有指导作用的纲要更明确地阐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及实施要求, 并且对书法课上的范例法书都做了细致详细的规定, 对于书法走进课堂的基本要求要符合纲要精神。

首先,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强化书法的汉字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么说?人们常说, 软笔便是书法, 它以汉字为作为载体,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与现代用钢笔书写汉字是完全有差别的。诸如繁体字简体字转化就很有代表性, 书法创作中古文字的传统就保留得很好;另外笔顺的问题也值得研讨。现在公布的汉字笔顺基本规则都是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等, 而书法创作尤其到连贯性的行草书情况就很复杂。基于这些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强调汉字规范书写的同时, 还要兼顾书法的艺术性。

其次,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学生关注汉字书写的共性美和个性美。《指导纲要》提出:“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同时推荐了30件历代经典书法欣赏作品和13件供学生临摹的经典范本, 目的很明确, 欣赏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书法个性美的体验, 临摹经典范本是为学生提供书法共性美的重难点学习。有了这样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掌握理解汉字书写的美感, 能够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再次, 书法进入课堂需要学生体验书法魅力。让学生动起来, 拿起笔, 真正感受其书法之魅力。在生动演绎课堂讲解之后, 鼓舞学生用毛笔与纸在笔纸间的触碰下学习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墨法。既要“求工于一笔之内” (2) , 又要寄情于点画当中, 法度严谨变化多端, 感受如此一种翰墨氛围, 让学生爱上书法课堂, 书法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可谓迈出成功的一步。

二、书法课堂可行性方法实施

就初中的书法课为例, 书法其实是属于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它不是直接地描摹和呈现自然物象本身, 而是深入自然, ‘囊括万殊, 载成一相’, 要在书法意象的构象中, 删繁就简, 把书法家关照自然动象的微妙体验表达出来, 表现为一些变化的线条” (3) 。它与具体的事物的关联并不是很密切, 中学生的思考方式还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逻辑为主要形式” (4) 。故绝大多数的同学其实还是比较难以理解书法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裕的筹备, 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有应变的本领。

1. 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课堂导入吸眼球。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书法文化进入校园课堂的重要性, 在学生了解书法文化的具体内容之后, 从理论方面研究书法厘清书法在各历史时代遗迹中的特色元素,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选材, 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任务。在导入新课之前, 可以用视频的方式展示书法文化的精彩片段, 给学生留下印象, 并在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书法文化的发展的讲解, 提升学生浓厚的课堂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启发学生书法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抽象的艺术提供一种直观的形象载体, 在讲授书法文字起源的时候, 教师可以PPT动态地展示一段汉字演变史。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学生汉字从图形文字到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 告知学生篆、隶、行、楷书不同的书写变化和艺术形态,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汉字之美的变化, 并注意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在课程教授过程中, 教师是主讲人, 而新课程要求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 从而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人际关系。教师还可以采取直观式方法、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 一起互动解决课堂上碰到的相关问题。

3. 综合课程方法引入书法课堂, 学科交叉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综合课程是指冲破古板的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范畴, 合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科形成的课程。书法既有它的独特个性, 又与诸如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一样的共性, 故在书法课堂中可以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 书法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唐宋诗词、格言、警句, 这其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辨道理。书法课书写时受到语句的熏陶, 在临摹中烂熟在心, 在作文课写作中自然得心应手地运用。书法课程的设置, 直接可以促进中学学生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 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地发展。在书法的行草书写中, 动静之美的对比, 节奏感缓急的对比, 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陶冶审美情操。

4. 课堂之外的拓展延伸, 开阔眼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外实地考察, 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外去”, 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同时激勉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真切热爱, 开阔视野, 获取知识, 发展学生的才智, 培育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书法走进课堂的实践意义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留存在灿烂的文化遗产中。书法艺术从形成到逐渐成熟, 其具备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双重作用。从学校的美育角度看, 书法包含着深厚的美学价值,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体现。

1. 学生作为主体感受和参与传统书法艺术和文化教育。

书法教育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在古代, 汉字的学习与书写教育一样都是学子们的必修课程。在《周礼》、《论语》、《说文解字》中, 都有相关的内容记载。学生在书法教育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徜徉在书法美之中探索美、领悟美。书法艺术作品中书法家展现出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 以及书法家运用笔墨寄情于当时的历史情节, 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榜样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渴望,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2. 提高授业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书法走入课堂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开设书法课程学校应高度重视在师资队伍, 在2016年五四青年座谈会上, 习近平主席提出学生的建设“文、武、艺”多方面发展的培养方针,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艺术的发展, 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提高自我修养,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3.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既以书法艺术为主要教育内容, 就必须更重视, 中国式的翰墨飘香的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 在瀚墨飘香的校园内, 充分体现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校园注入新活力。

四、结语

在笔者看来, 书法走进中学课堂意义深远。在实际操作中, 以书法来推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以书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以书法打造优质的教育资源, 是一种可行性强的路径构想, 以此为全面实现中国复兴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摘要:书法文化走进校园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不仅能够增强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 而且能使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学校蔓延继而产生社会影响力。本文从书法走进课堂的内容要求、实施方法及带的意义三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书法课堂内容要求,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树强.习书有法.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4.

[2]刘建平.中小学书法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策略.黄河出版社, 2007.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篇8

(一)返璞归真读《汉字书法之美》有感

市场部 刘红莲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二)惜字如金

黎楚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文:黎楚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三)阅读《汉字书法之美》

@可以心清也

最近(2012年3月)读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勒”(横平),“努”(竖),“擢”(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书法练习汉字分类92法1 篇9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定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3,让左者左昂右低 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4,让右者右伸左缩 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横担者中画宜长 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直卓者中竖宜正 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

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 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如:葡、萄、蜀、葛

8,勾衂法不可直长其势 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 倾,折角内收。如:句、匀、勿

9,画短撇长 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画长撇短 横长撇短;如:右、有、灰

11,画短直长 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如:乐、集

13,横长直短 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如:

十、上、下、士

14,横短直长 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如:才、斗、丰、井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如:亦、赤、然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有数横或者数竖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如:

三、冉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如:颜、顾、騵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化。需、留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 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得当,突出主笔,协调统一。如:章、意、素、累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左偏旁小的字,左边笔画要与右边笔画的上边取齐。如:吸、呼、峰、峻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右偏旁小的字,右边笔画应靠下或与左边下部齐平。如和、知、细

27,外四叠者,体格必整方 在字的四周出现相同的笔画,应排列整齐,大小相当,形成包围。如:嚣、器

28,内四叠者,布置匀密 内为四叠的字,布置要均匀、紧密。如:爽、齿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斜勒笔画不要写平,写平了则没有气势。如:

七、也、乜、此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平勒画若写斜了则不端正。如:云、去、且、旦

31,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有斜捺的字,要藏锋入笔,回锋收笔。如:丈、尺、史、又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如:武、成、或

33,横戈不厌曲 有卧钩的字,其卧钩要弯曲圆润,切忌细长直挺。如:恩、息、必、志

34,伸勾贵抱持 有竖弯钩且呈下包上的字,其竖弯钩要尽量向右伸展,以便包住被包围的部分。如:勉、旭、抛 承上之人,正中为贵 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 左右结构的字中,竖弯钩居左时,应缩小让右。如:鸠、辉

37,马齿法其拏钩之锋注射四点之半。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有横四点的字,横点的折钩的钩尖应指向二、三点之间。如:鸟、马

38,上平之字,宜齐首 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39,下平之字,宜齐足 笔画靠下的字,应与底对齐。如:朝、故、辰

40,重捺者,须有缩有伸 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 叠趯者

当或挑或驻 有几个钩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钩,有的要藏笔锋。如:禁、林、森

42,上下钩趯者,下钩明而上钩暗 上下有钩提的字,下钩明显而上钩要隐藏。如:哥、柔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 有俯钩和仰钩的字,俯钩要收,仰钩要放。如;冠、寇、宅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以上部为主的字,应让上边宽。如:普、皆、齐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以下部为主的字,下部应宽。如:表、禹

46,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以右部为主的字,右部可丰满些。施、腾、靖

47,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以左部为主的字,左部应大些。如:敬、敛、刘

48,左右占者,中宜逊 以左右为主的字,中间宜小。如;弼、辩、衍、仰

49,中间占者,中独雄 以中间为主的字,中部应大。如:掷、番; 上下占者中小

以上下为主的字,中间应小。如:莺、寡

51,纵腕宜典劲 背抛钩的书写要弯中带曲,圆润有力。如:风、飞、气

52,横腕贵圆隽 竖弯钩的书写要求竖直钩圆,应圆润俊秀。如:先、见、元、毛

53,纵撇恶鼠尾 竖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要避免末端细而无力。如;庭、居、底

54,联撇恶排牙 有并排几个撇的字,不要写成象一排牙齿。要有大小变化。如:友、及、反、皮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 连着三撇的字,下撇应依次顶着上撇的中间。如;修、参、须、形

56,三点法,一下点提锋与上点驻笔相应 三点的写法,第三点的出锋应与首点的结尾相对应。如:治、洪、流、海

57,卜字直勿偏,与上截中部相对 卜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上截的中间相对。如:是、足、走

58,土字直勿偏,与下截左紧正对 老字头中竖是字的中心。土字要写正不要偏,与下截左边的竖画要对正。如:者、老、考

59,错综者,贵迎浪穿插而恶纷纭 结构错综复杂的字,要穿插对应退让,但不能乱。如:繁、馨

60,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 结构紧密的字,布置要得当,不要显得拥挤杂乱。如:继、缠

61,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 当悬针的笔画若成垂露(结尾如露珠、圆形),则不美观。如:车、申、中、巾

62,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 当垂露的若悬针,则显得无力。如:卓、单

63,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 倾斜型体的字要找准折画和撇画的中心位置,体虽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字体本是正的,要写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字本来就瘦的,字形不要写得太短。如:身、目、耳、贝;

66,字本矮者,用笔宜肥 字本来就矮的,就写得粗壮些。如:白、工、日、四

67,盖下之法,撇捺宜均 盖下(指人)的写法要使撇和捺匀称。如:会、合、金、命;

68,趁下之势,左右相称 撇捺居中下俯的字,其捺脚双脚齐平,左右对称。如:琴、吝、各、谷

69,虽宜肥,而勿肿 虽宜肥的字,但不要显得臃肿;如:土、山、公、止 虽宜瘦而勿臞 笔画较少

形体较长的字,笔画要适当加粗,切忌细长无力。如:了、寸、才、卜

71,疏而丰之 笔画少的字,就写的丰满些;如:上、下、千、小

72,密者匀之 笔画繁多的字,笔画间要相互迎让,布白均匀。如:赢、鼎

73,堆叠者,消纳之 三角同型的字,在笔画的运用上要有变化。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如:晶、磊、森

74,积累者,清晰之 由下而上堆积起来的字,笔画要合理安排,伸缩有度,繁而不乱。如:糜、零、靡

75,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下面的横画,应该稍微长点,以与右竖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76,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末笔为竖钩的字,竖钩的钩锋稍像左平出,象有萦带下字之势。如:丁、宇、亭 77,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大而下小 走之上的字,应上略大而下稍小,且紧靠左下。如:远、还、逮

78,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横长撇短的字,右边不宜用捺而用反捺(长点)。如:矢、契、莫

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 在一个字中,左竖短,则右竖不宜长;如:作、仰、冲、行

80,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 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 宝盖的钩,要写得象鸟低头看自己的胸部一样才好;如:官、空、宰、排摹之画

如工之镂物乃佳 纂集排列的笔画要象精工雕刻的那样才叫精美。如:赫、鹧、鬻(yu)

83,从卩之字,准此 带单耳旁的字,横折钩宜短,长竖应为垂露,直挺向下;如:印、叩、却

84,从邑之字准此 带右耳旁的字,弯钩稍大,长竖应为悬针,直挺下垂。如:郊、郑、邻

85,从埠之字准此 带左耳旁的字,弯钩稍小,长竖应为垂露,直挺向下。如:阪、陔

86,从葵之字准此 带登字头的字,撇伸捺展,两脚齐平,舒展盖下。如:登、凳

87,从祭之字准此 带祭字头的字,撇直捺伸,左低右略高,宽展盖下;如:祭、蔡、察

88,从众之字准此 带乑字底的字,上为短撇,中位垂露竖。如:聚

89,从豕之字准此 从豕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家、象、豪 单人旁字准此

从单人旁的字,以此为标准;如:仁、仪、俯、休

91,双人旁准此 从“彳”的字,以此为标准;如:徐、循、行、很

书法家称语文老师把汉字教死了 篇10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 我们常说“门吉周”, 事实上, “周”字内部不是“吉”, 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 有99%以上的人把上面都写作“曰”;还有“子曰诗云”的“曰”, 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中, 左上角不封口……研习书法近30年的著名书法家谢飞东和聂晖发现, 人们常常不能把汉字写得准确, 对于很多字的构成中深含的哲理, 更一无所知。有一位校长曾对聂晖感叹道:“如今的老师只教孩子们怎样写、怎样读、怎样认, 但不教汉字的起源演变, 更不教其背后的文化, 使学习汉字成为非常枯燥的事。”聂晖认为:“汉字是有生命的, 但由于许多语文老师对汉字缺乏了解, 以至于本来活生生的汉字被老师教死了, 字里的智慧被深深地掩埋了, 这是很悲哀的事, 如同‘夜明珠塞了床脚’。应该从小学语言教育抓起, 把本属于大众的文字还给大众。”

上一篇:一迎双争之如何与干部谈话交流稿件下一篇:项目助理职责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