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2024-06-2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共9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篇1

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之我见

沧州市继红小学 田银霞

【摘要】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小学低年级有效落实写字教学策略提出个人浅见:一是示范引导,规范书写;二要因势利导,激发兴趣;三要严格要求,培养习惯;四是弹性练习,关注差异。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策略 【正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象征着中国文化。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几千年不间断使用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展示着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了解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与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学生写字的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及义务指导学生写好字,在写字教学中我们

要多一些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优化写字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示范引导,规范书写。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我都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范字对学生刚学写字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坚持多读少写的原则,首先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认读生字,观察字形,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记住字形,把字写正确;然后就开始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在范写过程中结合生字教基本笔画名称,每个笔画我都认真示范起笔、运笔和落笔;在示范中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写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有时一个字我还写了好几遍,一边写一边说:“这个字老师没写好,我再写一遍。”目的是让学生像我一样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表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写。有时我还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教师及时的示范对学生写好每一个字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次写字课上我在黑板

上示范书写后,学生自己练写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巡视,发现张雅琪的“来”字写得不规范,撇捺不到位,我边解说边让她看着我在她的田字格本上示范。之后让他重写,可她写得仍不是很漂亮,于是我握着她的手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重写了两遍,终于她写出了漂亮规范的“来”字。此后,我发现她写每一个字都非常认真而且写得规范又漂亮。

二、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一)故事激趣。

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而且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这样,“讲故事”的形式就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我给学生讲“米芾学书”的故事,启发学生写字时仔细读帖,既要动手,又要动心;用“十八缸水”的故事,教

育学生学习王献之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故事激趣,为上好写字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我还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二)儿歌激趣。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因此,我常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培养兴趣。强调写字姿势时,我编了儿歌,“我是一名小学生,写字姿势要记牢:笔尖离手整一寸,眼睛距桌一尺高,课桌身体隔一拳,腰杆挺直别紧靠。”在教带有“撇”的生字时我编了儿歌,“撇向左下行,行笔重到轻,弯度要准确,长短要适中。”

(三)演示激趣。我采用示范或利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汉字的笔画,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在书写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怎样起笔、收笔,哪里轻、那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和部件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四)活动激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儿童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有意引进竞赛意识,在每一次批改作业后,我都在班里大张旗鼓的进行点名表扬。如:某某同学,一直很努力,得了几颗星;某某同学有很大的进步,得了几颗星;并以小组为单位,周末评出优胜组。这样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就更加自觉认真了。

如果只要求学生写字而不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写字的兴趣就会下降。因此,我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如写字好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我还及时展示佳作,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并让同学传阅优秀作业本。利用班级的板报、墙报,定期更换学生的书法作品或写字作业。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写好字,我组成了“一帮一互助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请优秀学生谈写字方法,请进步快的学生谈心得体会。为了增强学生写字的信心,我还在班里举行写字比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教学中我组织一切新颖的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

三、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由于很多孩子刚上小学时,书写姿势很不正确,主

要表现在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桌面,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指导到位,不厌其烦,课堂上巡视,时时提醒,当场纠正,及时表扬。在我的严格要求和反复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弹性练习,关注差异。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练习上体现弹性,对每个学生没有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等的量,不求多,但求好。因为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他们写字的兴趣。有的学生书写速度慢,可逐步提高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觉得没写好的可多写几个;课堂练习完成了,回家还想练习,也可再写几遍。这样的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写字是一件苦事,而是在创造美。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也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比如:一个平时写字基础较差的同学,最近他认真写了,尽管还不如一般同学写得好,但我仍选取他进步较大的作业给他加个红五星,在我日常写字评价中,得星并不是优等生的特权,只要写字态度端正,字迹工整,就可以得到红五星。

国家教育部总督柳斌也认为:不要小看了写字这一基本训练,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认真写字中养成的一丝不苟的习惯,将使“终身学习”获益

非浅。总之,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有效落实写字教学新策略,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规范,又美观。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篇2

1 汉字记载中华文化

世界文化有中华文化和希腊文化两个主要源头, 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在旧石器时代, 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 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 这是汉字的前驱。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 已经有部首、偏旁, 两三千个甲骨文至今可以识读, 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近年出土的陶文, 根据碳14同位素检测, 已有八千年历史。可见中国汉字是最古最伟大的发明。汉字的产生发展决定了它的形体与语义相比附的特点, 而语义内容则是特定文化内涵的反映, 所以, 人们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一统、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因此谈中华文化, 就离不开汉字, 谈汉字就已经切入了中华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是中华文化的血肉载体。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先导。文字既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 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字息息相关。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中, 认定复杂的事物最好用符号来替代, 以形成共识, 使之得以代代相传, 譬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都以符号代替。全世界所有各类文字最接近符号的就是中文。中文脱胎于象形, 中华文化起源于形象, 以相似的符号作为文字的基础, 发展视野所及的指事, 相成的会意, 结合语言的形声, 字形通音近义的转注, 和依声托事的假借, 这就是“六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基础理论, 环环相扣, 没有无凭而来, 无据而至的。因此学习中文, 许多字虽然不识读, 但看其结构、上下字句交接, 它的意思大概也猜得出来。曾有文字学者在世界文字中选出孩子最接近的“猫”字, 让孩子们去辨认, 结果认中文的“猫”字最多, 法文第二。

群体社会、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文化, 是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等具体事象和抽象观念以至信仰。其中文字在文化内涵中所占比重最大, 因为这些具体事项、抽象观念和信仰在累积过程中, 是靠文字记载而传承下来的。一个久经历史长河考验的民族——中华民族, 能历经沧, 屡经挫折, 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则文字在文化上的功能是不容忽视。

2 汉字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 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这说明, 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 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形;二是字义;三是字音。我国传统语言学一直是以语义的研究为出发点, 又以语义的研究为落脚点的, 其范围包括了文字学、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 或一些惯用的符号, 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经过很长的时期, 人类由渔猎社会, 进入农业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密切起来, 汉字也就越来越规范, 成为较普通较广泛的交际工具。汉字中常用的只有5000个左右, 是人与人书面交流的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中文单字能力强, 新生事物用相关的配词便可成为新的词汇, 不像英文, 因而又多一个新字。如“手”是个象形字, 作为偏旁使用频率极高, 《汉语大字典》仅“手部”就收有1367个, “手”字还有许多变形见诸各部, 这说明“手”的形成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手”的用途亦极广。因此, 在联合国的诸类文件中, 中文是最薄的一本或一页;而在联合国调查当中, 中文小学生毕业所认得的单字和英文小学毕业生大致相等, 可知中文的学习不比英文难。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 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 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 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因而日趋巩固。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 在经今古文斗争中, 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 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 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 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 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 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过去曾有人埋怨方块字是落后产物, 靠人在庞杂的铅字粒中逐个字找, 不若英文只控制廿六个字母便可。谁知现代人从中文的基本结构, 理出法则, 同样可以输入计算机。由于中文字具有科学性, 未来的研究结果将更进步, 定能超越不能变的英文打字, 而到计算机对中文能精准辨音时, 就更不在话下了。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直接的、有力的佐证。汉字起源之早, 足以证明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华夏民族是最早从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远古洪荒中步入文明社会的。汉字现在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 要进入百姓生活, 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比如汉字可以做出很多的产品, 比如绣一个“福”字作装饰, 当然还有很多艺术的方法。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的认同, 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愫, 使人励志, 树立民族自信心, 产生民族自豪感, 从而增加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的向心力。

3 汉字牵引人们的心灵感应

汉字讲“六书”, 具有形式美。方形成字, 外形有整齐之美, 书者易于掌控布局, 加上字的严宽不一, 造就中国书法独步艺坛, 任何文字难望其项背。提到汉字的字体美, 我们会想到书法艺术, 书法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意义, 众所周知。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很高。汉字之所以能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推广, 书法功不可没。汉字本身具有艺术性、生命性和励志性, 如“心正则笔正”的说法, 就是对书者自身修养的工夫。汉字传递着空间美感。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讲:形式之所以美, 是因为有继续成长的空间。继续成长的空间因人而异, 所以这个空间不是固定的。因而, 形式美还体现在“书品如人品”, 人不正字也不正。汉字同样有层次美。如建筑一样, 文字也有层次, 否则没有办法写好。

汉字不但是天才的简笔画, 而且有音乐美。中文单字单音, 富音乐性, 由于有这个特点, 造就中国诗句或文句的抑扬顿挫易于朗朗上口, 不管是铿锵的朗诵, 或是哀婉的咏叹, 都能使听者入神, 而产生共鸣, 终于成为文诗大国。中国有韵文学的优良传统, 有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 是中国独有的音乐之美, 要求咬字吐音, 有板有眼, 如中国美食、武术一样, 令外国人羡慕不已。

汉字是适合汉语的, 它与拼音文字优劣恰好互补。几千年来, 汉语与汉字的使用者习惯了用字形和音节来区别词与词义用字面的造字理据来沟通字与词。另外, 汉字之美在于它的形声义。汉字的美是一个知识的美, 它可以传达很多知识, 即这个字是不是有情感, 具备不具备思想、道德。汉字通常是道德、学问的体现, 它的机能是由形声义配合起来建构出的。总之, 汉字之美有对空间的考究, 字体和整幅字之间的平衡, 以及层次和韵律的讲究, 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知识学问, 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汉字是中华文化永远的缆绳。

4 汉字是中华文化永远的缆绳

在汉字发明、创造、应用、传播的数千年中, 从焚书坑儒到十年浩劫, 从鸦片战争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到美国公司妄图用“智能+拼音”取代汉字编码来势汹汹的围剿, 中国汉字遭受过无数次的冲击破坏, 但都没有撼动中国汉字在世界的地位。已故香港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得好:“撼山易, 撼汉字难。”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汉字蕴藏着广博的内涵, 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审美价值。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之根。汉字是中华民族凝聚之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国际地位日趋提高, 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重视,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而认识中国, 了解中国。国内国学热潮方兴未艾, 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众多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青睐。然而中国汉字真要走向世界, 为全人类认同和应用, 其道路仍然是曲折漫长的。我们推广汉字, 要团结友爱外国朋友, 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母语要遵循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的, 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没有生活、风俗的“俗成”就没有文字交流的“约定”。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推广汉字, 充分响应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国策, 倡导规范使用汉字, 保护中华文化的本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凝聚民族向心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全民进取心, 带动并促进经济发展, 引领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深刻认识汉字文化的深远意义, 全面传承华夏文化, 唤起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让中国汉字走向世界, 为全人类认同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振江.汉字——中华文化之根.在国际教育学院的讲演整理稿, 2007-10-10.

[2]王宁.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2008-8-3.

[3]杜晓庄.汉字, 中华文化的血肉载体.2011-12-16.

汉字是文化复苏的基石 篇3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却不仅被李约瑟所忽略,还因文字改革而遭到严重毁损。

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本土激进知识分子的“汉字拉丁化”倡议,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响应。

这场文化喧嚣终于在1956年成为现实。从1月份起,仅两个月时间,《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就倾巢而出,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但这种简体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产物。就在简体字方案出台后不久,经济大跃进便盛行于中国,跟文化冒进浪潮呼应,俨然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

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画,加快书写速度,减少繁体字数量,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尽管简体字扫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盲,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这个有力的“实验证据”,令“简化字扫盲论”成为一纸笑话。

部分中国文字确有过于繁复之弊,如“龜”字多达17画,不利于学习书写,需要作适度简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简化成功的案例,如“礼”“尘”“从”“众”和“垒”等字。但就整个方案而言,简化的数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密码都遭受重创。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又”形滥用,正是简体字的一大弊病)。这种文字乱象,从国名开始,一直扩散到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发文化衰败的符号种籽。

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简体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种社会预言的特异功能。“陸”的叠土形被改为“击”而成“陆”,恰好象征着多年来人们互相攻击的阶级斗争怪象;“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这种状况在消费时代并未获得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简体汉字犹如精密的寓言,预见了社会道德状态的剧变。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复苏(有人称为“文艺复兴”)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急切愿望。而要推进这一修复运动,必须首先纠正简体字方案遗留的弊端。在我看来,应当举行公共投票以决定是否恢复繁体字,而在此之前,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乃是古文字拯救的当务之急: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2、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3、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冯骥才:文化是情感的载体 篇4

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人生仪式到节日庆典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构成中华文化的半壁江山,但从未得到系统整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10年前,一群有文化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现实,并积极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事业之中。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是这个群体的旗手。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记者采访了冯骥才先生。

民间文化在消亡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直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包括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十几年前,冯骥才就开始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去关注传统文化,一手在抢救,一手在保护。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倡导和努力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已经建立了两个民间艺术专项抢救中心,一个是在北京的中国木版年画,一个是在河北蔚县的中国民间剪纸。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冯骥才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觉得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光荣感。因此,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中国年文化的典型代表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大量消亡,因为人们不关心它了。”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篇5

(1)欣赏《清明上河图》

提问:A这幅画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

B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C 你能具体描述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吗?

D 通过这幅画,你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哪些情况?

总结:通过欣赏我们不仅了解作品本身所描述的内容,还了解了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欣赏原始社会《彩陶盆》和商代青铜器《鸟纹爵》

对比两幅作品是不是都具有实用价值?从审美和造型上 看哪一件作品更精致?它体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总结: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的社会文化依据。

(3)欣赏《簪花仕女图》

提问:A从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 活内容?

B 从她们的华美服饰,你觉得唐代的纺织技术如何?

C 从作品描述的侍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 性的审美观么?

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4)建筑与文化

从建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白云观》北京

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通过欣赏、比较学生马上可以分析出: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使用的`材料上,不同地域的宗教建筑都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就是宗教思想的不同、、、

教学反思: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篇6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校园精神传承。认真做好校史修史工作,加强校史馆建设,定期修订宣传画册和宣传片,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和办学特色,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学校丰富的办学内涵和办学精神;充分弘扬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的治学办校精神,并以此激励和鼓舞广大师生;加强校友网站建设和继续出版《激浪行天》,注重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倡导铭记校训、重大活动佩戴校徽、使用校徽标识,使其不断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自觉行动,激励师生员工熟悉学校、热爱学校。

汉字与汉字载体 篇7

一、金石与甲骨

文字的起源有着种种说法。《易经·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时候有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

在大量的考古发掘中, 陆续发现了一些汉字初创时期的踪迹。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遗址, 是距今有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 曾经出土了一批原始陶器, 在这些陶器上面, 人们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 共计有二十二种。郭沫若先生曾认为这“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1]1。文字学家一般认为, 汉字来自远古的图画, 即所谓“书画同源”, 这一点可以用散见于各地的岩画来证明, 因此说, 天然的岩石是人们使用的最为古老的信息符号载体。刻石取材容易, 传世久远, 经年不腐, 便于保存, 成为历朝历代永志记忆的最佳载体。秦朝时期大量的石刻、碑刻, 特别是汉代及南北朝, 摩崖石刻、建筑题记以及墓碑、墓志等大量出现, 也使汉字书法艺术从此走向成熟与辉煌。

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 就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多为王室占卜记事, 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祭祀、世系、家族、征伐、田猎等诸多方面,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 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历史档案。甲骨文是使用刀具镌刻笔画, 游刃之间, 笔画粗细均匀, 结构起承转合, 极具韵味, 尽显古朴风貌, 蕴涵着书法艺术之美。

早期的汉字载体, 还有盛行于周代的青铜器。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较为久远, 早在夏代便有记载, 史书上有“禹铸九鼎”的说法, 商周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青铜器上铸文刻图更为普遍。尤其春秋中叶到战国末年, 器物装饰铭刻细浅、工丽, 纹样繁复多变, 附饰图案多见鸟兽等相对复杂的动物形象, 线纹严整有致、舒畅自然, 刀刻技法的应用, 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铸刻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就是所谓的金文。金文与甲骨文都属于大篆, 字体特点整齐、圆润, 并且出现了“阴文”和“阳文”两种表现形式。

二、从简牍到印刷

从东周至魏晋, 汉字书写大都以简牍为载体。简是用竹片制成, 长约23厘米, 相当于汉制一尺, 制简之前, 先要进行打磨, 竹简要用火烤干, 谓之“杀青”, 一方面易于书写, 另一方面还能起到防腐作用。竹简一般要用丝绳编联成册, 称为“简册”。牍是木质, 尺寸相对要比简宽, 但长度相仿, 因而简牍古来又常被称作“尺牍”。在纸张发明以前, 官方的文书档案、私人信件等, 都是以简册和版牍的形式面世的。简册、版牍的形制规范, 对后世的印刷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日, 有关图书的制版、印刷等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 依然承袭着简牍的传统。

与简牍同时代使用的还有缣帛, 也叫帛书, 从战国时期已开始作为书写材料, 而以秦汉时使用最多。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有许多优点, 比如可以随意裁剪, 质地坚韧轻柔, 便于携带和保管, 不过由于十分昂贵, 无法普及使用, 只有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书才能使用。

印刷技术起源于另一个华夏民族古老的文化符号, 即印章。印章的雏形是简牍时代的封泥。纸张出现后, 封泥的作用才逐渐褪去。实际上,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雕版印刷产生于对碑刻文字制作拓片的灵感。实际上, 碑拓完全是雕版印刷的反向运用, 受此启发, 人们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 然后转印在纸上, 我们看雕刻文字的木板, 相当于一方刻着更多文字的印章。雕版印刷有许多不足, 比如刻版费时费工, 一旦有错别字, 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印版储存占用空间较大, 易发生变形、虫蛀、腐蚀等。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毕昇用胶泥制成单个字模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 只要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 就可随时拼版, 大大提高了制版效率。活字版使用后可以拆版, 字模可重复使用, 相对雕版节约了时间和材料。活字印刷术传到西方, 与工业革命相结合, 得到了更大发展, 迈向了机械化时代。快速印刷机、轮转机、双色快速印刷机等相继出现。进入二十世纪, 印刷技术开始采用电子、激光、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 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

三、电子载体

科技日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以计算机运用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汉字及汉字载体也迎来了又一次辉煌。从上世纪80年代起, 随着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工艺以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 使汉字印刷排版技术产生了重大变革。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 对于语言来说, 文字是其最有效的记录方式, 而从简牍到印刷, 文字载体的每一次发展、变革, 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到了工业社会以后,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应用, 使语言和图像可以得到完整保留和还原,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使信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类从工业社会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文字的载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汉字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变化, 利用汉字编码技术, 汉字与计算机实现了人机对话。基于电子技术, 汉字载体的大家庭也增添了磁性、光学性和磁光性等类型介质, 实现了汉字符号的磁带、硬磁盘、软磁盘及光盘存储技术。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电子纸, 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的记录手段与传播方式。

所谓电子纸, 可以将其理解为电子阅读器。它是一种显示设备, 可以将数字编码的文字、声音及图像转换成视觉和听觉信号, 运用高科技手段, 电子纸可以做得像纸一样轻薄并能自由卷曲。电子阅读器的生命力在于, 它将传统书籍和电子设备的优势结合起来, 与传统纸张相比, 电子纸最大特色就是可以随意存取及反复使用, 可以透过计算机网络或无线传输, 下载并更新数据内容以及信息互动。在输入方式上, 除电子键盘之外, 还可以实现手写及声音识别。

四、载体的形制与汉字书法

汉字载体经历过数次变化, 其间一直影响着汉字的书写方式。当然, 这里也包括书写工具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些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加上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 汇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产生出一门独特的艺术, 即汉字书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 其线条结构带有先天的艺术特质。李泽厚、刘纲纪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 它是文字, 同时又是一种合乎美的形式规律的创造。这正是中国文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根本原因。”[2]3宗白华先生也说过:“中国字, 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 这一点就有艺术性。原来是象形的, 后来中国文字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但是, 骨子里头, 还保留这种精神。”[3]3汉字最初“以刀代笔”, 所用载体是龟甲、兽骨、金属、石料以及竹木等, 刀具契刻的文字, 因材料限制, 其流畅性与章法都受到很大影响。笔墨出现后, 这种限制得到了改变。由于使用软笔书写, 不但速度加快, 笔的运动轨迹也产生了许多变化, 比如始转、提按、顿挫等等, 与刀刻相比, 多了几分灵动、流畅及圆润的效果, 章法之间也富有变化和神韵。笔墨带来的最显著影响是隶书的产生, 使汉字形体发生了极大改变, 这一过程史称“隶变”, 汉字从此进一步褪去象形, 彻底走向符号化, 并在形制上定格为方块字结构, 为以后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出现奠定了基础。

自西汉起, 纸张得到普及应用, 汉字书写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纸张轻薄、柔韧, 配以墨色调节, 更适于书写者情感的表现和发挥, 因而汉字书法艺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 汉字的各种书体, 如篆、隶、草、行、楷此时得到初步完善, 并逐渐由于书写者主观因素的加入而形成不同风格, 展现出不同个性。与此同时, 关于书法审美, 已经成为书写者自觉的一种追求, 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理论文章和书籍。可以说, 中国书法从这时开始, 成为了有创作者主观意识参与的艺术创作行为。

载体的变革是促进文字发展的重要前提, 科技的进步, 使载体材料产生变化, 文字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进一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脚步。文字的原始功用是记录和传播信息, 汉字的书写, 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汉字象形的本质、线条化的造型、变化多姿的体态, 造就其先天的艺术特质, 加之载体、工具的运用, 使不同书写者能够融入自身的审美情趣, 从而在实用性外, 将汉字书写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M]//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 1973.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第一卷)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篇8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仅要把这项工作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北京精神”,在首都科学发展中发挥好“北京精神”的特殊作用——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为国争光为标准推动首都各项工作;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更高的水平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首都市民的文明水平。

——刘淇:《践行“北京精神”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确立和定位,对北京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北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来,为北京城市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北京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通过北京的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以及北京市民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导向,是北京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形态格局及其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精神信念、理想目标、道德面貌的综合反映,是植根于北京的历史、体现于北京的现状、引领着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是首都的“精神名片”。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是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活动的深化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北京精神”,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凝聚所有北京人的力量和智慧,也应当使每一个北京人得到实惠,使他们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保护,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培育、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轻“人”的观念,从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培育“北京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度契合一致的。培育“北京精神”的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这是其一。其二,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北京市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北京精神”建设也必将得到北京市民的认同和支持。

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城市精神的创建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从事精神、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如果只满足于单一的经济发展而不同时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话,这个城市也只可能有短暂的繁荣,所以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到北京,据统计,200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10.1%,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进入中等富裕的行列。也就是说,培育北京城市精神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北京必须抓住时机,适时培育“北京精神”,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土壤。城市精神是抽象的、深层次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城市建筑、雕塑、广场、街道、风俗习惯、文化名人、市民素质和行为等,城市精神渗透于这些形式之中并通过它们得以展现、传播和升华。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城市精神才会厚实、富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丰厚、文化设施齐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与世界文化交流频繁、市民文明素质较高、城市发展理念科学,这些都为培育、弘扬“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条件。

“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过程中,北京的教育、文化、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北京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很大改善,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在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北京独有的宝贵财富,也是培育“北京精神”需要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之后提出培育“北京精神”的问题,就是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机,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为北京新一轮的发展寻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北京新的城市定位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契机。北京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和定位,这就需要依据此目标和定位来谋划北京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要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城市形象,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育“北京精神”,使北京的城市理念、价值观以及文化影响力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渗透和扩散,在全世界树立起北京的文化名片,从而提高北京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前,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最终确定下来。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的出现、发展总是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的存在和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当前,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仅是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同样也是整个国家的目标;北京所承载和体现的不仅仅是北京单个城市的形象,它同时也必须承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必须体现整个国家的形象,正像已经是世界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分别代表着美国、英国、日本一样。同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不能脱离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滋养,它必须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国家的实力越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北京的国际地位就越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和影响力,那么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就不合时宜,也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所以,北京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世界城市建设都必须站在国家整体的高度进行审视和发展,将北京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世界城市的建设。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抓手,扩大整个地区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世界城市的塑造引领国家的发展。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就是爱国精神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生存威胁,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逆差很大,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显示出严重的“入超”。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找准定位,赢得发展主动权。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以独有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所呈现的独特历史风貌,是北京文化自信的源泉和资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优势所在。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立足国家利益,推陈出新,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最能凸显城市竞争力的精神品质。要建设世界城市,创新精神必不可少。从全国范围看,北京拥有的创新资源最为丰富: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但是,和现有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意识都是有差距的。面对客观情况,北京要尽力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以勇创一流、敢于争先的精神激励全市人民更新观念、放宽眼界、放大胆量、放开手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创造一流的业绩。为此,北京需要做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使创意成为最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创造有利于创意人才、技术精英创业和发展的城市文化和软硬环境,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创造发明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引领世界潮流和趋势。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保障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能介入到整个城市的决策、规划与管理中来。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是世界城市必备的要素。世界城市本身就是世界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世界城市纽约曾提出“纽约是所有人的第二故乡”的口号,彰显出纽约开阔的胸怀和大度的气质。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全国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的人都能平等愉快地融入首都北京,真正找到“家”的感觉。瞄准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更应该具有多元并存、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致力于“把世界带到中国”,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彼此交流融合,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互相包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从内心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尊重,都能在北京安居乐业、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同时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推进社会进步、城市繁荣、文明提升;才能在世界这个大熔炉中锻造自己、提高自己,同时真诚地向世界展示我们努力奋斗的成就;才能摆脱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极化、社会隔离等负面问题,探索出符合和谐社会、共同富裕要求的世界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最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世界城市不是靠投票来表决的,而是全世界人们通过内心来感受的,它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如沐春风、身心愉快,大大增强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和认可度。而“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道德是市民素质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实际上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窗口,每一位北京市民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北京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中国的形象。对于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而言,提升市民的道德素质和公德水平,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目前来看,北京市民的道德水平整体向好,但也不乏公德意识缺失和道德实践不足的现象。比如,在交通公德方面,市民乱闯红灯、抢过马路、候车不排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形象的瓶颈因素之一;在环境公德方面,随意丢弃塑料袋、废旧电池等导致环境污染,乱扔垃圾、垃圾不分类致使环境脏乱差,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着力提升和彰显公共道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是至关重要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篇9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汉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还对其他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日本、韩国等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仍到处可见中国汉字的影子,本单元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个主题它分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第二个板块是“我爱你汉字”。

既然有这许多的同学喜欢猜字谜,教学就从猜字谜开始。“请同学们赶快自己先猜一猜书中的这几个字谜,等会咱们来个竞猜,比一比,看哪位同学猜的既快又准确。”大家对字谜很感兴趣,表现得尤其踊跃,一下子就把他们学习了解汉字的欲望勾勒出来

我们上课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的用好新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会避免牵着学生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他们说他们想说的话,画他们想画的画,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3、找一找,你们看到汉字了吗?

过渡:我们的汉字神奇、有趣,独具魅力,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汉字呢?(3-4人)看来汉字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你们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汉字呢?

那么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出示课件)一起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第一单元进行的“感受读书快乐”的综合性学习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76页到91页,看一看我们这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以及活动方式上和它有什么不同。(生快速浏览1分钟)看谁速度最快,最早发现。生答、师引导:

1、(板书)

2、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有活动建议,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师评价,你不仅浏览的速度快,而且观察的仔细)

3、再看,每个板块里又有哪些内容呢?(生说,师板书)

同学们,这两个板块的活动我们要用两周时间来进行,学习过程中要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我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用这一周的时间,来感受汉字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学习阅读材料

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有四篇阅读材料,赶快看一看,你对那个内容最感兴趣呢?(字谜)谁喜欢猜字谜,举起手来让老师看一看。

(一)猜字谜 既然

1、文字谜

(一起出示四条字谜,并猜字谜)

评:你的小脑瓜转的真快呀,那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聪明的同学,你很有方法。

你能根据汉字字形上、字义上的特点来猜出这个谜。

师总结:那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这四个字谜的谜面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这种字谜就叫做文字谜。(板书:文字谜)

2、我们继续来猜,(出示)这是什么字谜呢?(板书:图画谜)谁已经猜到谜底了?(生说)

3、看来,大家各有高招,先别急,更难的在后面呢!(出示)你找到谜底了吗?(生说,师相机评价)

师总结:那像这样用动作来表示谜面的字谜,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大家一起说——动作谜(师板:动作谜)你们真聪明。

今天呀,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动作谜,仔细观察,看是什么字?猜到了你就大声说(师展示人、大)。看来大家都已经成猜字谜高手了,什么字谜都难不倒大家呀,那你们还知道那些有趣的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3个,猜不出来让生自己解释一下。)大家速度要快。

师评:大家刚才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来,你们课后可以搜集更多更有趣的字谜,在后面的活动中,继续来开展猜字谜活动。总结过渡: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呀,每一个汉字,都能生发出一个有趣的谜语,就像一个个活泼的精灵,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大家刚才的表现真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师动作)。看看哪些同学最善于倾听,老师的话中藏了一个歇后语,谁听出来了,(生说出示歇后语)

(二)有趣的谐音

1、这个歇后语有什么特点呢?(谐音)

谐音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巧妙的利用,会让我们的语言更加风趣幽默。谐音歇后语就利用汉字的这一现象。像这样带谐音的歇后语我们书中还有几个(出示),自己大声读一读,感受一下谐音歇后语的妙处,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记下来,等会儿我要考考大家。(板书:歇后语)

2、老师出歇后语的前半句,比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接上后半句。

(逐条出示)师评:你们的记忆力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3、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谐音歇后语吗?(生说)师评 :你们的积累真丰富!

4、汉字有这么多的同音字,如果学不好,还会闹出笑话来,这位古人送枇杷时就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板书:笑话)赶快读一读。看看这个笑话有趣在哪儿?(生说)师评:你的回答真是上鞋不用锥子——真好。(出示两个琵琶对比图,)唉,此枇杷非彼琵琶,此人张冠李戴,错把乐器琵琶当成了水果枇杷,别人才会说要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出示萧图)。

5、老师也看到过一则有趣的谐音笑话,大家想不想听呀? 师讲:有一群学生在树下军训,教官对同学们说:“第一排报数。“只见第一排位置的同学都惊讶的看着教官,教官见他们没动静,就又大声的说了一遍:“报数!”你们猜结果怎么样?(只见那几位同学飞快的跑到树下抱住了树。)原来,此报数非彼抱树,看来,谐音确实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乐趣。

6、其实,谐音不仅存在与歇后语、笑话中,还存在于古诗和对联中,同学们不妨在课下搜集一些,感受它给你带来的乐趣。

(三)学习《仓》和《册》

1、刚才大家的表现不错,老师想奖励大家看一个有关汉字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生),那你们不仅要认真看,还要动脑筋想,看你能从中发现有关汉字的什么奥秘。(播放动画)。发现什么了?(生说)原来,我们祖先最初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创造汉字的呀!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汉字?目前已有的8000多个汉字又都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仓》和《册》这两篇文章,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2、生自读

师:读了《仓》,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创造汉字了吗?(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板书:起源)

师评:你真会读书,而且很会表达,能灵活运用书中的语言。

师总结:其实有关汉字的起源,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传说,仓颉造字只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你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去搜集有关汉字起源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读了《“册”“典”“删”的来历》,你知道这三个字的来历了 吗?

师总结:看到了册字,我们就能想到古代书的样子;看到典字,我们就能感受到古人对经典的崇拜;看到了删字,我们就能明白它所表达的意思。汉字真的很神奇。每个汉字都有着不平凡的身世,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广泛的搜集,发现更多汉字的奥秘。

四、总结归纳

1、那同学们,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你还发现了汉字那些有趣的现象吗?(生说、师提示:谁会背绕口令?表演(老师这有一个,大声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读的最清楚。)(可提前问问学生),这是利用了那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呢?(音近字 板书)除此以外,汉字还有形近字、多音字等现象(板书-----)2、看来,有趣的汉字现象还真不少,那么你想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围绕哪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呢?(生说)那你就可以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去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你呢?(随意叫)那你就以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歇后语、笑话、对联或古诗,和同学交流。那你就可以搜集有关汉字起源和汉字来历的资料。我们还可以通过搜集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名字的学问这些方面的资料,来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师结合板书介绍)。

3、那么我们的活动应该怎样进行呢?我们一起来看书中77页给我们的指导。

4、我们的活动要分这四步来进行,它们每一步都很重要,其中第一步自由分组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后面能够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今天这节课下课后,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分组,老师想给大家几点建议,大家应该根据你们各自的兴趣和所选内容自由组合,每组4到6个人最好,最好男女生各占一半;另外分组时还要注意组员最好选择住的距离都比较近的,这样小组容易集中开展课外活动;分组之后,大家应该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再选出小组中一名最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你们的组长。

同学们,今天呀,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在下节课上,我们要制定好我们的活动计划,去搜集更多,更丰富的材料,感受汉字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设计:

有趣的汉字:字体、历史、影响(神奇、有趣,独具魅力)教学反思:

上一篇:建筑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文秘专业毕业生自荐信精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