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复习题

2024-05-21

汉字文化复习题(通用9篇)

汉字文化复习题 篇1

第一章 绪论

1怎样理解文字概念? 2什么是汉字学? 3汉字具有那些性质? 4汉字主要有哪些特点?

5怎样理解汉字是一种表义体系的文字?

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一、填空

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五个阶段,其中,、、是古文字,、是今文字。

二、问答

1汉字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2汉字与图画有哪些本质区别?

3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 4为什么说秦隶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小篆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6汉字是怎样产生的?你怎样认识仓颉造字说? 7甲骨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8与甲骨文比较,金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9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的利弊。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

一、填空:

1、六书的名称是、、、、、。其中,、、、造字法,、是用字法。

2、在传统六书中,、、最为重要。

3、在传统六书中,“朝”是一个 字,“心”是一个 字,“亦”是一个 字。

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造字法的角度看,()是归类有错误的一项。(1)象形:月 瓜 牛 羊 上(2)指事:三 朱 甘 刃 本(3)会意:武 休 取 从 森(4)形声:粉 期 都 匣 芳

2、属于左形右声的一组字是()。

(1)糊 枷 烧(2)涕 欺 辽(3)辨 虹 职(4)猪 放 矿

3、下面属于形声字的是()

(1)暮(2)闪(3)益(4)取

4、“笔画细瘦”和“笔画肥大厚实”分别是两种字体的特点,这两种字体是()(1)金文和甲骨文(2)金文和小篆(3)甲骨文和小篆(4)甲骨文和金文

、是

三、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例字各是什么?

四、分析下面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请指出其造字法。

木 天 莫 轮 人 解 高 大 诗 车 责 闻 刃 亦

星 虎 从 寸 旦 本 甘 取 采 友 林 牢 步 杳

五、分析下面会意字的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初 息 伐 戍 涉 逐 及 并 看 集

六、分析下面形声字的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锡 群 盆 问 粉 斧 简 漳 徒 雷 哀 符 鳳 構

七、形声字的形符和意符的位置通常有几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每种不得少于8例)

八、隶变对于汉字结构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第四章 汉字的部首

一、填空

1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它将汉字分为

个部首。

2《说文解字》的部首称为

部首,而后世的字典辞书则称为

部首。3按许慎的部首,“锦”当归入

部,“到”当归入

部。按照检字法的原则,则应当分别归入

部、部。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各组汉字为同一部首的是()。

A何、企、仍B夫、元、天C字、语、宰D 廣、疾、序 2下列各组汉字都表示和月亮有关的是()。

A骨、朕、服B期、胡、钥 C朔、朗、朦D玥、明、刖 3下列各组汉字都是邑部字的是()。

A队、陷、陈B邦、邶、郊 C郡、绑、限D廊、郎、啷 4下列各组汉字都是火部字的是()。

A燕、烧、烹B馬、然、热 C照、煮、魚D熬、炳、焰

三、分析下面有关人体部首字 伦 何 什

伍 作 企 倍

四、分析下列汉字

素 约

五、利用楷书形旁推求下列汉字的本义范畴

梅 璧

第五章 汉字的应用和整理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二、写出下列字对应的繁体或简体:

1、写出繁体字:

毕 时 学 宝 药 为 爱 独 灯 飞 历 昼

2、写出简体字:

叢 書 窮 葉 聽 歡 業 豔 節 興 穀 優 總 適 廟 厭 聰 漢 三、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四、判断题:(请在正确的论述后划√,错误的论述后划×)

1、“受、授”是一对古今字,古字“受”本来就表示接受和给予两方面的意义。()

2、“捧、俸”都是“奉”的今字,“捧”是为“奉”的本义而造的,“俸”是为“奉”的引申义而造的。()

3、“村”与“邨”、“睹”与“覩”都是异体字。()

4、只要是构字的两个偏旁相同,怎样摆放都是异体字。()

5、每个简体字只能代表一个相应的繁体字。()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先后颁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二简方案》等作为现行汉字规范。()

五、解释术语概念:

1、六书;

2、部首;

3、假借与通假

六、古今字中今字承担哪些义项?举例说明。

七、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区别?

第六章 汉字的字典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二、说明下列工具书的编著者:

1、《康熙字典》;

2、《中华大字典》;

3、《字林》;

4、《玉篇》;

5、《字汇》;

6、《正字通》

三、查阅《康熙字典》,说明下面各字所隶属的部首:

1、中;

2、裁;

3、加;

4、壮;

5、败;

6、毒;

7、游;

8、理;

9、载;

10、雖;

11、辨;

12、旌;

13、秋;

14、窘;

15、罪;

16、芹;

17、解;

18、闷;

19、豈;20、蹇;

21、雕;

22、需;

23、熬;

24、颇。

四、任选一种古代汉语工具书,查出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本义及其在句子中的意思(请标明所用工具书的名称、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2、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来谋我,故难间矣。

3、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宣子骤谏。

5、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6、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7、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8、我闻忠恕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五、怎样理解《说文解字》一书的价值和不足?

汉字文化复习题 篇2

一.汉字的意象美

诗歌有意象美, 汉字也有意象美。汉字书法作品就是艺术品, “龙”“虎”“鹅”等单字的书法作品就如写意画一般。一方面, 汉字中的象形字紧紧地抓住了所描绘物象的形态特点, 使人“见字如见物;另一方面, 汉字中的很多指事字和会意字捕捉到了事物的美丽角度或美丽的瞬间, 别有一番风景。

比如, 《说文解字》“旦”字释义为:“旦, 明也。从日见一上。一, 地也。”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姚鼐《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彩。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番景象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记载, 只用了“一轮红日 (圆形) 从海面上 (波浪线) 升起”这一个图形, 这应该就是原始的“旦”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呀!

又如, “目”“美”“眉”“媚”这一组汉字就阐释了汉字的“优美”内涵。请看:

“目”是个象形字, 原为横着的, 是一只美丽的大眼睛的象形;“眉”字是一个指事字, 眼睛上的中间粗两边细的那浓淡相宜、眉梢修长的一条, 正好与“目”字一起“眉目”传情;“美”是个会意字, 不是“羊大”为美, “羊”是在人头上戴着的兽头饰物, 以羊头为多, 而“羊”下是一个跳舞的充满动感的正面造型的人, 这是一个反映了先民文化生活的字, 舞蹈与装饰全部被一个字描绘了出来, 而戴羊头饰物以跳跃的姿势定格的一定是氏族中最有号召力、最有活力、最粗犷、最强壮、最符合古典审美观的男子;“媚”字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 从它身上你可以看见一个美女婀娜的身姿, 近看, 你还可以凝视她脉脉含情的眼睛以及修长的娥眉, 古人就这样会意了女子的妩媚!“目”“眉”“美”“媚”这四个汉字, 向我们透露了远古无比美丽的信息, 就几个汉字, 给我们定格了女儿“媚”、男人“美”的历史瞬间。

二.关于“汉字文化”的探究

教材必修 (1) 在“汉字文化”这一节中有汉字“保存着造字时的文化信息, 其中不乏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的明确提示及其释例 (如从“囗”的字曲折反映出来的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 。并指出汉字“与‘姓、氏、名、字’, 与避讳等,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值得深入探讨”。几段文字给学生提示了探究的路径, 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并且这里还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一个“等”字与“千丝万缕”之间该有多少探究的内容啊!“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岂只有“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我们自己做有心人, 引导学生去探究, 定会有许多收获。

下面略举几个话题谈谈“汉字文化”这个主题。

1. 汉字形体折射出汉民族安稳、平和的文化心态。

方块汉字的形体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结构, 许多汉字在构形上还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 如山、木、口、天、火、皿等象形字都是对称图形, 大量合体字也能体现一种稳定的构图, 或者上下均称, 或者左右整齐, 每一个字都有一个稳定的重心, 使它们站得稳, 不怕历史风雨的侵蚀。而“卉、众、森、淼、品、晶、磊、鑫”这些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状的汉字, 更能突出地反映汉民族追求稳定的安稳平和的文化心态。试想, 先民们为什么不用下小上大的结构呢?因为那样字就失去平衡, 失去重心, 就不安全和稳定了, 而汉民族的祖先们最怕的就是这些, 这种文化心态一直传承至今, 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稳健进取的民族精神。

2、从汉字看女性在历史嬗变中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女”是一象形字刻画出了一个跪着的女子, 这与在“田”里出“力”的“男”首先构成了性别的区分。此时, 女子虽然跪着, 但社会地位并不低下, 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人们区别血缘的明显意识是识母不识父, 而姓氏的“姓”就体现了“某一女子生的”这一内涵 (《说文解字》:姓, 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 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 从女生) 。最早出现的几个姓氏都带有“女”字, 如姜、姬、姚姓分别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和舜帝有虞氏的姓 (古时姓、氏有别) 。

再来说说“好”字。“好”字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女子为好”的意思, 也不是有些人意会的“女”与“子”男女两情相悦为“好”的意思。在《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一书中, 刘志基先生认为“好”为“女有子”或“女产子”, 其依据为现有的甲骨文中“好”字中“女”与“子”虽然左右位置并不固定,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女”大“子”小, 在《汉字文化学概论》 (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王继洪著) 中, 作者也认为“好”中的“女”是一个成年妇女的形象, “子”就像一个在母腹中的胎儿或一个刚分娩的婴儿。女子能生子便“好”, 这反映了女子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社会角色, 反向推究, 那么女子不能生子就不好了, 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纵使千好万好, 女不生子便不好, 只有被婆婆责怪的份了。

女人是美丽的, 她们有“妩媚”“妖娆”“婷婷玉立”的“身姿”;百花争“妍”, 不及女儿“娇嫩”;树影“婆娑”, 怎敌女儿“婀娜”?女子走路“姗姗”来迟也是缓慢从容的步态, 当女子如此美丽的时候, 她们便成为了男性主宰的世界的隐患了, 于是, 只好让她们在家中, 这才为“安”!男人们自以为大度, 认为“妒嫉”是女人的心态。可是他们以“耍”女人 (妓、婊、娼) 为“娱”, 却将自身的贪“婪”、“奸”邪、狂“妄”统统往女人身上抛。而那些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男人也就成了又一种女人———奴。

从“女”字符的许多汉字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在原始社会及封建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并可以从中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伦理观念及宗法制度。

3. 新事物、新现象、新成果促使汉字队伍不断壮大

《说文解字》中没有“饺”字, 说明许慎生活的东汉人们可能还不会包饺子, 更谈不上饺子当时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了。又如“氽汤丸子”中的“氽”字, 在《康熙字典》中才首次被收录, 这是近代比较少见的会意字。“饺”“氽”这些与饮食相关的字的陆续出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轨迹。

随着科学的发展, 新的物质被发现, 新的工艺被创造, 新的汉字也应运而生, 看看元素周期表, 就可以发现, 有一些元素名称是复活死字或使用原有的汉字, 但也新造了不少汉字, 如“氦”“硒”“镁”等。最新的汉字如《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的“熵”字, 中国科学家借助一个新汉字, 成功地翻译、介绍并评价了世界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新事物、新现象、新成果就是这样促使汉字队伍不断壮大起来的。当然, 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一些汉字也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 只在词典的一个角落里长眠。极少数重见天日的字与它的本义已失去了联系, 如当今新新人类使用极频繁的“囧”字, 现在表达的是郁闷、尴尬, 因为人们觉得“囧”太像一张苦恼无奈的脸了。其实, “囧”字是从汉字“冏”生造出来的, 而“冏”在古代与“炯”同义, 指光明。

陈寅恪先生在给《鬼字原始意义之探讨》的作者、语言学家沈兼士的信中说:“凡解释一字, 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此语也许有些夸张, 但当我们翻开《说文解字》, 当我们在一个个字符中巡视, 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很多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我们梳理探究汉字, 也就是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以上略举了三例, 尝试对“汉字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其实我们还可以理出许多关于“汉字文化”的研究性课题, 带领学生去完成。比如:古代战争在汉字中的痕迹、汉字中的古代建筑美、从汉字看古代地理概念等。

让我们以“优美的汉字”为切入点, 带领学生在“汉字文化”的海洋中徜徉吧!

摘要:“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是开启学生探索汉语之门的钥匙, 是引领学生认识汉字之美的一课。本文认为应当以“优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门学习汉字, 同时提出了几个汉字文化现象, 并以此带领学生对汉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汉字节目火爆凸显汉字文化衰弱 篇3

摘要: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但是由于电脑的使用,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汉字文化逐渐衰弱,本文以最近热播的一档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为例,分析汉字文化的示弱的原因,探讨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视汉字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汉字;娱乐节目;应试教育;输入法

电视节目是公认最广泛的大众娱乐项目,在2013年河南电视台的一档叫做《汉字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以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口碑赢得了公众的认可。这种类似于文化课考试的事物,在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在我们感叹那些参与节目的少年,在汉字的问答中无往不利的时候,很多成年人却发现,节目中那些问答的汉字根本不认识。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汉字与汉文化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一、汉字节目成功因素分析

当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读出汉字的读音时,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拿出笔,在纸上默写汉字。这种场景,就像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老师提问一样,通过汉语拼音,默写汉字,老师再根据默写情况进行打分。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这就是一种记忆,一种怀旧。同时,媒体策划通过节目定位、受众定位找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空缺。在节目中聘请知名的主持人和嘉宾,如: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东,词曲作者高晓松,知名文化学者于丹,他们的加入,无形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后再加上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样节目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这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汉字节目的火爆,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正在关注传统文化。忧的是汉字、汉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二、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凸显汉文化的衰弱

前不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开封的某小学和大学中做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位比较西洋化。其中有三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统计结果显示,25%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20%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15%的人会写毛笔字。另外在上海有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很多学生的作业,甚至答卷,都是信手乱涂,潦草难辨,让老师和家长皱眉摇头。

这种情况与我们现在常用的工具电脑有很大关系。电脑(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冯·诺依曼。它是一种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能够快速对各种数字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无纸化办公”的时代,电脑无疑在这个时代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邮件的传输,资料的整理,都可以在电脑里完成,这也在无形中大大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计算机普及教育,当时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现在通过在全国进行的电脑普及教育及推广,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电脑也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工具。在计算机时代,键盘输入取代人工书写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983年8月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这是一种完全依据笔画和字形特征对汉字进行编码的输入法。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采用拼音输入法的方式更加简便,且不用去背诵字根,这就让很多人放弃使用五笔而改为拼音输入法。

英语的输入和书写,基本上是用字母,输入的就是书写的。所以,使用英语的人不会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而“提笔忘字”。而我们用“拼音输入法”则不同,少去了笔画,而用拼音进行书写。1958年2月11日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

“拼音输入法”让我们只思考拼音,而远离了汉字,离开了对汉字造字元素的直接思考和运用。比如:在键盘上输入“chi mei”的两个音节,通过联想输入法就可以选择“魑魅魍魉”四个字,而根本不用考虑字的写法,久而久之,那些生僻字或者不常用的字,将会被人逐渐忘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他文明发源地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钉头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独中国的汉字“长生不老”,青春永在。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就“书同文”而论,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

汉字的结构和英文单词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字在电脑上可以打出来,但在纸上不一定会写。忘记了汉字,我们的文字将再次被西化,以至于汉字原来的笔顺都不记得,只记得一堆字母。

三、汉字节目,凸显应试教育弊端

应试教育的的改革,不只一次被提及,但是如今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非常的单一,他们只需要牢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完成学业。每当有学生问老师课本以外的知识,老师大都会回答:“这个考试不考,没有必要知道。”考什么学什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

在汉字节目中,我们不只一次的听到这样的词语,“听写、排名、默写、听题、正确”,对于参与节目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娱乐节目,而是一场类似于期末考试的考场。对于这些汉字来说,选手们有一定的兴趣去研究它们,但这样的节目,他们会以考场来对待。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并不是没有业余爱好,也并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这些爱好和创造力,与高考无关。在观看汉字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三个问题非常的突出:第一个是参赛选手中初中生比高中生的记忆力好;第二个是很多选手是因为常用字不会写而被淘汰掉的;第三个是很多选手在写字的时候,字虽然写对了但笔顺是错的。

nlc202309041625

首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初中生比高中生厉害。因为初中是词汇量最大的时候,学生僻字,包括文言文,初中是词汇量最大的时候。到高中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考查的重点就不是词汇量,而是考查阅读、理解、写作,在这个阶段补充更新的词汇量很少了。所以在初中学的东西,到高中在记忆中可能一些不常用的就忘记了。

第二个问题,在节目中有些选手偏僻字会写,常用字却不会写。对于考试特别是汉字类节目,在出题的过程中往往出偏题、难题、怪题,日常生活中用的字,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如:“惴惴不安”在节目中就一位选手写错而被淘汰。没有人在乎你到底学完记住没有,没有人在乎你这个只是学完了,是不是给你带来了乐趣,只要应付了考试就可以了。

最后一个问题,字写对了,笔顺不对。对于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说,他们应当是在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笔顺不对,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结合应试教育的考试规则,笔顺不影响最后的判分,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又一个弊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结果,凭借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优劣。至于学习的过程无法体现。

四、提高汉字文化教育的措施

电脑代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由于影响汉字的书写而固步自封,应当在普及电脑使用的同时,推广适合中文的输入法,比如五笔输入法。除此以外,应当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常识教育,在他们内心深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通过科普知识的宣传来逐渐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的实践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与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但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想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积极的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一定要在学生中传承下来,不然我们的文化就会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将会日趋减弱。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

[3]檀江林 :《中国文化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贺绍磊 :《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5]李文欢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界定与思考》,《北方传媒研究》,2010.3

汉字和书法练习题参考 篇4

【典型例题】

例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对它们的正确表述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出现时间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更早

C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各地区联系的作用

【解析】注意题干中列出的几处文化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当时还没有出现国家,A不合题意,C、D不合史实。课本上有关于“黄帝命仓颉造字是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题干所列的文化显然比仓颉造字的传说时代早。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殷墟甲骨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书写在龟甲上 B造字有异于“六书“构字规律

C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D是占卜活动的记录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重点知识。A、B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迷惑性较大,殷墟出土的是商代的甲骨文,只能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答案】D

例3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针对秦始皇的文化措施设计,秦始皇时的统一文字本质上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其他的项都不合史实。

【答案】A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学者们认为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因为它

A已经能组成近五百字的文章 B已经出土十五万片以上

C已具备六书构字规律 D能记载祭祀、农事等史事C

2.金文是指

A铸刻在金器上的文字 B是指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是用金丝镶嵌在青铜器表面的文字 D是有关西周占卜的记录B

3.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书同文字”,其统一的字体是

A金文 B籀文 C小篆 D隶书C

4.总结出汉字“六书”理论的古代文字学家是

A仓颉 B周公 C许慎 D王羲之C

5.表示一组文字,其字形、字音相关。这是指“六书”中的哪一概念

A“象形” B“会意” C“转注” D“假借”C

6.汉字发展为自发的书法艺术应该是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D

7.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艺术作品是

A王羲之的《兰亭序》 B颜真卿《多宝塔碑》

D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D怀素的《自叙贴》A

8.“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对唐代哪位书法家的评价

A怀素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B

9.书法艺术领域的“宋四家”是指

A欧阳询、苏轼、米芾、蔡襄 B苏轼、黄庭坚、米芾、祝枝山

C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D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C

10.篆刻成为中国古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朝 D清朝C

11.图示两幅汉印所示的特征①方正质朴②端庄豪放③以小篆为基础④融合了隶书风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

12.下列不属于清代印章艺术名家的是

A邓石如 B赵之谦 C文彭 D吴昌硕C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有关汉字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①是当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②商朝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是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占卜记录④金文出现在商周时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D

2.“六书”理论中的“会意”是指

A字形仿自实物 B用抽象的点、划,表示人或物的状态

C组合两个以上文字,表达概念、动作 D每字由两个部分组合,一表意,一表音C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技巧创新的条件包括①汉末社会危机引起士人的深刻反省②士人群体的形成③书法是士人表达自我的理想形式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A

4.下列“颜体”书法的贴切评价是

A“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C“端庄浑厚,刚正坚毅” D“遒劲森严,方折峻丽”

5.下图所示的书法字体首创者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赵佶 D祝枝山C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文: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漫谈书法的美和书法美的欣赏

字如其人(也说书如其人)是书法界古往今来的一贯思想。书法并不只是一种技巧,一种轻松的艺术,还与书法家的道德才能学识密切相关。许多书法大家一贯认为,心正则书正,学书如做人。诸如“颜筋柳骨”、“字字刚烈”就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灵韵东西。,颜真卿一生以刚正不阿著称,与杨国忠等权奸进行不屈的斗争,最后被藩镇李希烈杀害。他的“书品”与“人品"高度融合,他的书法也是刚烈遒劲,气概雄浑,他的《争座位帖》充满浩然之气,力透纸背。再如褚遂良、李邕、柳公权都是以人品书品浑然天成而著称于世的。总之书法家的品格、个性和书法是不可分开的。概括地、抽象地表现于线条之中,这正是书法艺术美的源泉之一。“书,心画也。”

书法艺术美的第二个源泉是来自自然。书法家以智慧之眼观察、体味自然和社会中一切符合客观规律、可以愉悦抚慰心灵的生动形象。有的从人本身悟得,如“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跑”。元代鲜于枢从人在烂泥路上拉车的情景悟出用笔应有涩劲;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出了狂草的用笔和气势。有的从自然物象中悟得,如从刀剑中悟撇、捺,从耸立的高峰悟出竖的力度,从千里云阵悟长横,从暴涨的江水悟出草书的气势。有的从动物身上悟得。有人说颜真卿写的点如蹲着的猫头鹰,怀素的草书如莽蛇盘龙。总之,经历了自然——书法创造——艺术自然。书法家对这些自然物象进行提炼概括,使之升华为高于自然的“艺术自然”,再现自然之美的精华和人的创造能力。所以,当我们看到了一幅雄浑苍劲,铁钩银划的作品时,仿佛面对巍峨的高,山,陡峭的峻岩,感受到严肃;看到一幅纯和洒落,圆润含蓄的作品,仿佛面对临风荡漾的柳条,领悟到它的秀媚。

书法艺术美的第三个源泉是风格之美。风格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有无个人风格,是书法技术与艺术的分水岭。书法技术目的在于制造出“书法产品”,合乎标准,达到最有效的使用目的。而书法艺术是书法家所洞察到的事物美的本质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风格,甚至同一书法家不同时代也表现出不同风格,这里只简单介绍不同书法家的书风类型。

刚与柔 刚或称阳刚,雄伟美,柔或称阴柔,秀婉美。阳刚包括刚健、遒劲、劲险、豪挺、雄放等,即古人所说的金刚怒目、剑拔弩张等;阴柔包括婉约、妍媚华丽、娟秀、典雅、飘逸、串艳等,即古人所说的美女插花、婉若芳树等等。各种书体均有刚柔之分,对比最强烈的是隶楷两体,汉隶中阳刚的有《张迁碑》等,沉著雄浑,骨力逆劲,阴柔的有《曹全碑》

等,自然流畅,秀丽飘逸。再如唐楷,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雄伟挺拔,铮铮铁骨,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华婉美丽,风流绰约。

正与奇 这是书法美的矛盾统一,正讲平稳,奇讲险绝;正讲入法,奇讲出法;正讲正常,奇讲变化。二者相互渗透,对立统一,正中有奇,奇中有正。苏东坡说“天真烂漫是吾师”,他的书法,即使是工稳的楷书,也常出新意妙理。张旭的草书逸势奇状,莫可穷测,算是很奇了,但总不出楷书规矩。在各种书体中也只有草书最能体现奇险的特点,草书以奇为主,方正为辅,疏于法度,富于变化,最易于抒情。

雅与俗 二者相互对立、并存。一般人都认为书法是雅的艺术,但雅到极点,雅到满目皆是,也会令人乏味,转化为不雅了。魏晋以来,一直求雅,讲究优雅从容。王羲之的书法是极雅的了,但雅极必反。王献之十五六岁时就发现了这一点,劝父亲以民间书法的俗来充淡“雅”,换个新面貌。还有一个雅俗演变的典型,清代康熙喜好董其昌,乾隆喜好赵孟頫,于是上行下效,全国都学董体、赵体,万人一面,书坛弥漫俗风。“杨州八怪”中的金冬心、郑板桥为图变革,用篆籀隶书渗入行楷来破雅,用“以丑为美”的情致来求妙,于大抽中见大巧出奇趣,俗中见雅,独树一帜。

书法从各种姊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启示,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手段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影响了姊妹艺术。它与绘画是一对亲缘最近的姊妹艺术,他们使用相同的物质手段,用笔用墨上有着诸多的相同相通之处。与音乐有着共同的特点都讲究节奏与旋律,力度与速度,变化与和谐。与舞蹈同是一种时尚艺术,在一定的时空展现动作,讲求内涵丰富的美感。书法是一门艺术,欣赏书法也是一门艺术。

——摘自祖国知识文库丛书《汉字与书法》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汉字复习资料 篇5

需注意的汉字笔顺: 火 爷 阳 出 也 牙 包 心 走 北 放 西 片 皮 回 可 里 为 衣 瓜 文 年 生

2、音同或音近字

[生升]上升 生日 生气 出生 生火

[方放]方向 放开 南方 放下 北方 放心 西方 放牛

[有友] 友好 有的 有人 好友 有用

[全泉]山泉 全天

[工公]公正 人工 公开 公公 个人 公牛 工人

[听厅]好听 大厅 听写

[虫从] 飞虫 从来 虫子 从小 从不 听从 小虫

[山三]火山三个 土山 山东 山头

[是时十四]可是 小时 不是 九十

[马蚂] 白马 蚂蚁 马车 木马

[鱼渔]木鱼 鱼儿 渔村 渔火 渔船 鱼头

[风丰] 大风 风水 风向 风浪 丰满 丰收

3、形近字

汉字文化复习题 篇6

‘才’这个字对应的是‘扌’和‘寸’字,‘扌’喻示的含义就是你再有‘才’也要努力、也要付出劳动;‘寸’这个字表示的意思就是你再有‘才’也应当低调、也要做事把握分寸,一定要学会收敛自己,切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在谈论这些观点时,求前大师还向小编讲述了中国汉字文化在易经方面一些其他的为人处世哲学——

家和万事兴。‘吵’为少,越吵越少;‘让’为上,步步高升。家立业之根、是基础,并且家是讲爱讲感情的地方,时时处处需要心存感恩;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若是非要争论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那么家庭就会变成法庭。作为家庭‘以退为进’方为上策,因为退这个字中藏着一个‘艮’字,‘艮’在周易八卦中代表山,唯有力大无边才可以移山填海,将山移动靠灵活、靠智慧、靠能力;‘进’为井、为坑,遇事需要学会变通,切勿一意孤行,否则必然深陷其中。。。

累是一种责任,苦是一种幸福。累过之后是收获,苦过之后是甘甜,因为苦是甜的浓缩。水为财,主智慧,低调为人、财富就会越聚越多;高调孤傲(曲高和寡),必然健康、财富方面将会流失,变得越来越少。很多道理重点靠悟而不是用嘴巴说说那么简单,做不到就说明不懂、不明白,既然明白为何还要明知故犯、不断出错误?道理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每个人去深深地感悟和细细地品味,如若不然就如同囫囵吞枣,怎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

欣是一种赏赐(欣赏),夸是一种奖励(夸奖)。古人造字寓意极深,‘欣’这个字是由‘斤’‘欠’组成,‘夸’这个字是由‘大’‘亏’组成,意思是说遇事何必斤斤计较,只要懂得欣赏、夸奖对方,其实就是在奖励赏赐对方,并且始终让对方亏欠自己。

指责他人其实是在指责自己,赞美他人原本就是赞美自己。当自己的食指伸出指向他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余的指头分明在指向自己,食指的谐音为失职——失智。若是懂得换位思考,同样都是首屈一指,那么把指责对方变成是赞美对方,当大拇指伸出来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指头都在指向自己。赞美他人原来也是在赞美自己,而且在手指排行当中大拇指永远都是老大,食指永远都是老二,当你看到小编通过请教求前大师以后写出来的这篇文章,在今后与人交往当中你是想扮演老大的角色还是扮演老二的角色呢?

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 篇7

其实, 农业的“农”字的古文字字形, 正记录了蚌壳和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农, 小篆作“”, 其对应的楷书写法作“”。《说文》解释说:“, 耕也。从辰, 囟声。”其中的“”是两只手的变形, 农耕需要用手, 这自然很好理解。但其中的“辰”是什么, “囟”又是什么, 就很难从小篆字形中看得出来了。于是, 我们只好追溯更早的字形, 看能否找到答案。

“农”金文作。从这个字形中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中的“囟”并不是声符, 而是“田”的变形。“田”四周有四个“屮”, 合起来就是“茻”, 也就是草莽的莽, 表示田野里草木十分茂盛的样子。田里长满野草, 要想种庄稼, 就需要先把杂草除掉, 字形的下面, 正像手拿工具除草的样子。其中表示除草工具的部分, 与小篆字形对应起来, 正是其中的“辰”。那么, “辰”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除草工具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辱》:“寻辰字龟甲金文皆作蜃蛤之形, 实蜃之初字。”杨氏认为辰这种农具就是“蜃”。蜃是一种大蛤蚌, 古时候没有铁器, 农民是用蜃壳来翻土除草的。这在《淮南子·氾论篇》中有记载:“古者剡耜而耕, 摩蜃而耨。”高诱注:“蜃, 大蛤, 摩令利, 用之耨。耨, 除苗秽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都出土发现了蚌制的镰。当时, 人们的活动区域多为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 这里土壤肥沃而疏松, 使用不太坚硬的工具, 就可以进行耕作, 这是石制和蚌制农具在当时得以广泛使用的原因。直至西周时期, 石、蚌类农具仍大量使用。这时的蚌制农具已有“蚌耜”、“蚌铲”、“蚌刀”、“蚌镰”等。前二者是整地农具, 后二者是收割农具。

“辰”和“囟”的来历搞清楚了, “”字的构形问题就好解释了。把田、、辰三个部分结合起来理解, 就可以得出这个字的本义:两手持蜃壳除去田里的杂草叫农。远古之时, 森林遍布, 在耕种播种之前, 必定先要砍伐树木, 清除野草, 没有金属工具, 只能靠打磨石器、木器或者蚌壳来作为生产工具, 故先民手持摩锐之蜃壳以铲除杂草, 翻松土壤, 以便种植庄稼。故《汉书·食货志上》说:“辟土殖谷曰农。” (辟:开垦)

还有几个字与“农”关系十分密切。先看“早晨”的“晨”字。“晨”字小篆作。《说文》说:“, 早、昩爽也。从从辰。辰, 时也。辰亦聲。”许慎把“”当形声字来解释, 是他没有真正理解“”的构意。“晨”甲文作、, 从辰从二屮, 或从二木, 与我们前面分析的“农”字构意完全相同。其实, “晨”和“农“本来就是一个字。农是下田除草, 古人农耕非常辛苦, 往往是“夙兴夜寐”, 早晨起来就开始干活了, 所以, 当时人们就直接拿表示干农活的“农”字来表示早晨。后来“晨”字才逐渐从“农”字中分化出来, 先写作“”, 从从辰, 表示双手持蜃, 其构意与“农”字仍无区别;后来为了强调早晨的时间意义, 就改成从日作“晨”了。

再看“辱”字, 其字从辰从寸。寸在汉字中一般都是表示手, 和“”中“”的作用相同。因此, 从辰从寸的“辱”和从从辰的“”, 在构意上也就没有区别了。这说明, “辱”字同样是从“农”字分化出来的。“辱”本指以手持蜃除草的动作, 也可指除草的工具, 其字可加草字头作“蓐” (用“辱”字表示耻辱是假借的用法) 。后来出现了木制的除草农具, “蓐”便又分化出“槈”;再后来出现了金属的除草工具, “槈”便又可写作“鎒”。《说文·木部》:“槈, 薅器也。从木, 辱声。鎒, 或从金。”

“槈”字还有一种从“耒”的写法, 即“耨”。《吕氏春秋·任地篇》:“耨柄尺, 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 所以间稼也。”高诱注:“耨, 所以来耘苗也。刃广六寸, 所以入苗间也。”据“柄长一尺, 刃广六寸”可知, 槈是一种很短的除草工具, 人们使用时的姿势与持蜃并没有太大区别。

表示除草工具的“槈”之所以可以写作“耨”, 是因为“耒”字本身就是一种农具。如果说蚌制农具是我国最早的生产工具之一的话, 耒则是在传统农业中最为重要、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种工具了。耒的使用是伴随火耕的需要而来的, 火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大规模的耕作方法。对于火耕而言, 漫撒和点种是两种主要的播种方法。点种的主要工具就是尖头木棒。但是尖头木棒毕竟效率不高, 先民为了满足增产的要求, 在原始农具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改造了尖头木棒, 形成了一种新的农业工具。这种新农具把尖头木棒延长, 长到可以立着身子把持它的程度;同时在它的下部, 距离尖端不远的地方, 添加上一个短小的横木, 用它作为踏脚, 以便使木棒更容易深入土壤。这样, 人们劳作时就省力多了。这种改造了的原始农具是“耒”的前身——“力”。

力和耒是甲骨文中所见的除蜃之外的主要发土工具。《说文解字》说:“耒, 手耕曲木也, 从木从丰。”金文“耒”字形作或, 从形体上可以看出, “耒”是一种带有两个杈的木棒, 木棒上部是弯曲的柄, 下部是分叉的耒尖, 曲柄弯曲的方向可以向左, 也可以向右。金文中耒字又作或, 像手握耕具之形。

甲骨文“力”字作, , 是独体象形字, 从形体上看, 是一种曲木棍上绑着踏脚横木的单齿发土农具。许慎《说文解字》说:“力, 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 能御大灾。”这是说“力”的本义是人体的肌肉筋腱, 引申出“力量”的意义。许慎的说法并非“力”的本义。徐中舒曾明确表示:力象耒形, 金文中从力之字, 有时也从耒。如“男”字, 《说文》说:“丈夫也。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男”字甲骨文作, 确实是从田从力, 不过这里的“力”不是用力的“力”, 而是表示“力”这种农具。金文的“男”字又在“力”的上面增加了“手”形, 作, 像手握“力”这种农具耕田的样子。金文中“男”字还可以写作, , , “田”下的形体由“力”变成了“耒”。可见, “力”和“耒”在古文字字形中是可以通用的, 二者形体比较接近, 只是“力”下面没有歧出的杈形, 而“耒”下面有歧出的杈形。

谈到“耒”, 就不能不说一下“耜”, 因为古书中“耒耜”经常连用。从“耜”字从耒这一点, 便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密切关系。耒耜同为起土的工具, 耜的形状和今天的铲比较相似, 它起土的功效比耒好。《易·系辞》是最早记载古人发明耒耜的文献:“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从“斫”和“揉”两种制作方法上, 可以看出“耒”和“耜”在形制方面的不同:“耒”是用火烤的, 而“耜”则是用砍削的方法做成的。“揉木为耒”就是用火将尖木棒柄部烤出合适的弯曲度;“斲木为耜”较耒复杂, 需要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铲状的刃。“耒耜”是古代耕种的主要农具, 二者连起来常用作各种农具的泛称。因此人们在为其他农具, 特别是木制或装有木把的农具造字时, 常常以耒为构字部件, 如“耙”、“耓”、“耤”等。

汉字文化知识漫谈 篇8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特点表义性形声字

【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39-02

一、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唯一的古老文字,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大创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强调语文教学应当考虑汉语汉字的特点对形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汉字的特点有所了解。

汉字有些什么特点呢?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古文字有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两种古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世界三大古文字。但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的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它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并不是最初的汉字,汉字的历史远不止3000年。比甲骨文更早的古代汉字至今还没有发现,不过从出土文物看,在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陶器上就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例如古文字"木"字,像树的形状,树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本末倒置"的意义很容易明白。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三美",他在《漢文化史纲要》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听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以文化的观点观察,汉字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系统。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可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即了解古代文化。"美"字是"羊"和的"大"字的合体。在汉字中,有不少表达"美好"这一基本意义的字带有"羊"字,如"祥""善""鲜""羡"。"美"的最初意义是肥美,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美的意义也不断发展,于是产生了大量包含这一概念的词语,如甜美、甘美、美味、美观、美景、美貌、精美、美德、美名、美意、美谈、完美、成人之美、美不胜收。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占80%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声旁虽然不是全部都能准确地表音,但是有效表音率仍在39%以上,其表音功能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发挥作用,例如,学会了一个"交"字,就可以带出胶、蛟、较、绞、郊、饺、狡、姣、铰等20多个常用字。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字音,而且可以用来防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小学生常把"琴"字的下面写成"令"字,把"辜"字的上面写成"吉"字,如果教师向他们指出这两个字的声旁分别是"今"和"古",学生就不会写错了。

有的声旁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叫做成字声旁,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如果把能够构成5个以上同音、半同音形声字的成字声旁看做基本字,仅有283个。小学生在低年级集中学习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绝大多数可以充当形声字的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又称"意符",识字教学中称做"部首"或"偏旁部首"。在现代汉字中,大部分部首具有表示字义的作用,表示的是一个汉字的大体义类,例如,形旁是"提手旁"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动词,如提、拔、扶、扫;形旁是"虫字旁"或"虫子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昆虫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蝉、蠋、蝗、蚕、蛀、蠕;形旁是"目字旁"或"目字底"的形声字大都是与眼睛有关的名词或动词,如眸、瞳、盯、瞥、睹、督。发挥形旁的表义功能关键是学好部首。部首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和纠正错别字。例如,学生把"爬"字左边的"爪"写成"瓜",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的道理,就不会把"爪"写成"瓜"了。

汉字有很多特点,从指导小学生识字的角度来看,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汉字的表义性,二是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另外,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予以重视。

二、 "人"字的大家族

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古人怎样用文字来表示"人"这个万物之灵呢?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那手法可真是令人叫绝。在甲骨文中,"人"字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正面站立的人则两臂张开、顶天立地,就是现在的"大"字"人"字虽然简单,表示的却是人类之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至于具体的这样那样的人,古人另有表示的方法。

人有性别的不同,古人表示男女的办法很巧妙。"女"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屈膝跪地、双手敛在胸前的样子,这是古代妇女的坐姿,突出表现了妇女操持家务、温柔顺从的特点。"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左边一个"田 "字,右边一个"力 "字。"力"是耕田农具"犁"的本字,也就是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把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因为耕田是力气活,所以后来"力"引申出"力量"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从"男"字的创造,可以看出,当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子在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导致了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

人有不同的身份,母亲、丈夫(成年男子)、儿子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古文字都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母亲的特点是有"奶",甲骨文和金文的"母"字,形象地展现了母亲这一特征,在"女"字的胸前加了两点,点名这位女子坦露乳峰,是一位正在哺育孩子的母亲。甲骨文和金文的"夫"字,在"大"字上加一横,生动展示了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古时童子披发,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盘成髻用簪子束在头顶上。束发加冠的男子就是"夫",即大男人。"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儿"字是小儿头囱未合的样子。

人有不同的姿态和动作。甲骨文"立"字表示正面站立的人,想一个人伸展双臂站在地上。甲骨文"企"字表示翘足而望的人,像一个直立的人,下面一个"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企,举踵也"。现代汉语里的"企望""企盼""企及""企鹅"等词语中的"企"字都是它的本意。甲骨文"保"字像一个人背着孩子。文字学家唐兰说:"抱者怀于前,保者负于背,故'保'字像人反手负子于背上也。"甲骨文"即"字像一个人坐对一食物器具的形状,《说文解字》解释说:"即,即食也"。表示面对、靠近、就着等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即景生情""即食""即席""即兴"等词语都保留着"即"字的本义。甲骨文"既"字像一个人跪坐在食物器具旁回头看的样子。文学家说:甲骨文"既"像人已经吃完饭,回顾左右想离开的样子,表示已经完成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既得利益"等词语都保留着"既"字的本义。

人有不同的组合。甲骨文"从"字,像两人向前、前后相随,表示随从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顺从""听从""服从""从命""从属"等词语都保留着"从"字的本义。甲骨文"比"字,像两人向后、并排站立,表示靠近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比肩继踵""鳞次栉比""比翼双飞"等词语都保留着"比"字的本义。甲骨文"北"字,像两人相背、脊背相对,是"背"的本字,后借用表示南北之北。甲骨文"并"字,像两人相并、一左一右,表示并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的"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并蒂莲"等词语都保留着"并"字的本义。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汉字可以窥见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如"大"字像一个伸开双臂、岔开双腿、正面站立的巨人,而"天"字是"大"字上面加一横,表示苍天是至高无上的。这两个字透露出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观念。再如"家 "字有"宝盖儿"(房屋)和"豕"(猪)两个部件组成,从这里可以领悟到,当先民们从游牧进化到定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候,猪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因此,从汉字入手研究汉民族的文化是非常有意、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聂在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明天出版社1997年版

[3]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5]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汉字文化研究 篇9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播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词,词是语言中语义和语音的结合体。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这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就在其《尚书序疏》中把汉字记录汉语的这个理论总结表述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这样,汉民族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就可以借助汉字的记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以传诸异时,留诸异地。汉字的这一功能,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语言交际功能。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已为人们所知,此之前历代的汉语研究和各类汉语研究专著、汉语教科书都有了深透的研究,产生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一个个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方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就的一块块化石、是光照日月、功盖天地的文化精灵。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反映现当代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教育、文学、历史、艺术等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书籍、刊物、资料,在中国也主要是用汉字以来书写记载的。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民族创造文字的独特的思维观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汉字滋生的形体构意等等,都蕴含着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可以坐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汉字形体构意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功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造,来巧妙地反映人们思维千变万化的言外之意。人们还可以通过研究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来认识汉字造字时代的历史文化,来认识、再现汉字形体构意所反映的古今汉民族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来研究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相关文化现象。

汉字文化研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仅以语言学知识和方法来说,就需要研究者掌握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古代汉语又叫做小学,小学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分支学科组成。古代读书人一般都学习掌握了较多的小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小学功底。现代人则相反。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中文教师应当在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基本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当说,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材料;但是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一一研究所有的汉字材料,而只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来研究起蕴含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信息的规、特点,研究汉民族创制和使用汉字的独特思维理念和文化历史背景。

汉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研究,其严谨性和艰苦性吗,除了表现为汉字文化信息不易被发现、总结之外,主要还表现为必须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印证所发现、所总结的汉字文化信息知识。一般地说,汉字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汉字与中国古今文化现象的联系,而古今文献是古今文化最直接、最明快、最详尽的记录,因此,汉字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得到古今文献记载材料的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古今文献材料来印证研究者过于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结论,那么,这种研究结论只能是主观臆测,是站不住脚的。由此可见,在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中,古今文献材料成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印证材料。我们在汉字文化研究的研究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古今文献材料的印证工作。

通过假期参与汉字文化研究学习活动,我获得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了汉字文化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掌握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文化素养,我在此次研究活动中受益巨大,同时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娴熟地运用汉语汉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描写雷锋精神的句子有哪些下一篇: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