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及其汉字教学

2024-09-27

汉字及其汉字教学(共9篇)

汉字及其汉字教学 篇1

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差异辨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语中,由于大量地使用了汉字和汉语词汇,这给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是由于众多因素,这些汉字当中有许多在字形和意义方面与汉语当中的汉字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帮助学生避免既有的汉字、汉语知识对学习日语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干扰.

作 者:孟凡茂 MENG Fan-mao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30(2) 分类号:H021 关键词:日语汉字   汉语汉字   日语汉字的字形   教学  

★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 在理解中成长作文

★ 情感掌控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 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 管理在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论文

★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 谈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论文

★ 关联理论与听力理解中的隐含意义推理

★ 浅析汉语与英语在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汉字及其汉字教学 篇2

关键词:文字,处理技术,汉字,编码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共有两个基本教学任务:一是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学会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为后面深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能够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过程与方法:探讨东巴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 激发学生对文字处理技术的求知欲;探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汉字的发展对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意义;通过输入生僻汉字的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领悟汉字的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反思汉字在信息时代遭遇的“拼音化危机”, 激励学生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领悟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探究情境, 导入教学课题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视频片段。

师: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性的标志事件, 它让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纵观汉字的悠久发展历史, 虽然经过多次变革, 但仍然保留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

师:目前在我国云南的丽江地区, 至今还使用着一种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字, 被誉为文字发展历史上的活化石 (课前已在学生计算机上安装了“电子东巴”软件, 并简要说明东巴象形文字的输入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尝试验证上述东巴文字的正确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和验证东巴象形文字”的分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的兴趣和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2.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师: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 古老的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学生回顾讨论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师借助幻灯片展示, 概述不同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

教师展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集序”的局部图片, 让学生畅谈对不同书法作品的看法。

生1:我们教室里就有两幅校园书法比赛的获奖作品。

生2:学校尊师公园内有很多当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生3:北京大学的校门题字是毛主席的题字。

师:书法艺术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艺术形式, 虽然我们鼓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排斥传统文化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身边的书法作品, 让学生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师: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简史。

学生探究各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出现顺序 (如图1) 。

师:以活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革命, 曾经让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 然而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曾经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拼音化”危机。请大家通过拓展阅读, 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 并借助下面汉字拼音化的体验情境, 思考汉字对于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作用。

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拼音化古诗《村居》, 对比汉字与拼音的不同表达特点。

师:上述短短几行汉字, 就能表达出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情境。在我们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和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今天, 再没有人主张汉字的拼音化, 具有象形文字血缘的汉字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表意工具, 这就是联合国官方文档的不同版本中, 中文版总是最薄的原因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汉字“拼音化危机”产生原因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 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 为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探究情境:丁丁是高一 (2) 班班长, 他想要通过电脑编排班级值日表, 在他输入学生姓名的过程中, 碰到了“喆、堃、犇、翀”等多个较为生僻的汉字, 使用智能ABC输入法, 无法将其输入计算机中, 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别使用智能ABC和搜狗拼音输入法, 尝试分组输入生僻汉字。

师:为什么有些汉字通过智能ABC输入法无法输入计算机, 而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却可以输入;为什么有些汉字只能设置为宋体, 如果设置为楷体, 就不能正常显示?要弄懂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汉字的三种不同编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僻汉字输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编码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师:在计算机内部只能识别二进制码0和1, 要让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 首先需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对于拉丁语系等由少量基本字母构成的文字体系, 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键盘上的标准字符编码 (ASCII码) 来输入。但是汉字数量众多, 不可能用为数不多的键盘按键对应每一个汉字。为了能让用户像输入英文一样输入汉字, 人们发明了拼音码、字型码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汉字输入码 (也称外码) 。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了解各种汉字输入法的特点, 讨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师:由于汉字输入编码方法多种多样, 同一个汉字采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法, 通常也会产生不同的输入码。为了能将汉字各种输入码在计算机内部统一起来, 中文操作系统引入了汉字的机内码 (也称内码) , 以方便汉字编码的存储和交换。

学生了解各种汉字字符集的向下兼容关系, 即同一个字符在这些方案中总是有相同的编码, 后面的标准支持更多的字符, 而BIG5码则是港澳台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繁体汉字编码标准。

师:以字符编码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汉字信息, 要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来, 且必须以汉字字形输出, 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学生了解汉字字库的相关知识, 尝试为生僻汉字设置不同的字体。

探究操作:如何安装使用其它汉字字体?

师生总结: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过程:首先, 要通过某种汉字输入法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然后系统会将该汉字转换为机内码进行存储;当我们要显示或打印时, 系统又会将以机内码存储的汉字转换为汉字的字型码输出。

如果一种输入法没有对某一个汉字进行编码, 就无法通过该输入法输入这个汉字;如果一个汉字不在该输入法所支持的字符集中, 就不能录入计算机;如果一个汉字没有相应字体文件的支持, 则无法正常显示;如果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不支持该字符集, 则无法正常显示 (如图2) 。

探究阅读:2007年8月13日, 方正集团旗下的方正电子正式对美国暴雪提起诉讼, 原因是其在大陆运营的《魔兽世界》中文客户端中, 未经方正电子许可, 大量复制并使用了方正自主研发、编写、集合而成的方正字库中的“方正北魏楷书、方正剪纸”等五款字体, 侵犯了方正电子根据《著作权法》对方正字库享有的著作权。

师:对于西方的拉丁语系, 其字体研发相对简单, 但是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 拥有庞大的汉字字库, 必须为每一种字体中的每一个汉字都制作一个点阵图, 设计制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这就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维护中文字体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起有关中文字体侵权案件的分析探讨, 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4.教学反思

尽管学生们都有汉字输入和处理的经历, 但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内部过程却一无所知, 这里先通过猜想和输入东巴象形文字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然后再通过回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在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之后, 再借助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 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之心, 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再利用一个生僻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编码方法, 并尝试学以致用, 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韩语汉字词及其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韩语 汉字词 分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56-01

由于在世宗大王创制韩语之前,韩半岛是使用汉字来做记录的,因此韩语被创制后延用了很多汉字词,在韩语词汇中占有60%~70%的比重,而且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韩语的词汇教育中,汉字词的教育史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学习者凭着对汉语的认知,确实占了不少优势。但由于汉字词的传入和产生过程的不同,与汉语相比,在形和义上都有所变化,所以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就给中国学习者造成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汉字词的学习。下面就先来认识一下韩语汉字词的分类,从而探究其教学方法。

1 韩语汉字词的分类

韩语汉字词在产生的渊源上大致可分为由中国传入的汉字词、由日本传入的汉字词以及韩国人自己创制的汉字词。由于产生途径的不同,它们在形和义上就会与汉语有所差别。

(1)与汉语同形同义的汉字词

这类汉字词不仅词形与汉语的词形完全一致,连语义也和汉语完全符合。例如:(学生)—学生,(国家)—国家,(成功)—成功,(帽子)—帽子,(仁川)—仁川,(动物)—动物,(中国)—中国,(豆腐)—豆腐,(椅子)—椅子,(运动)—运动 等等。同形同义的汉字词在整个汉字词部分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它们被广泛使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方面,学好它们至关重要。而这样的汉字词对于我们中国学习者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2) 與汉语音节顺序不同的汉字词

这类汉字词虽然在音节顺序上与汉语不一致,但在语义上却是相同的。例如:(运命)—命运,(言语)—语言,(绍介)—介绍,(苦痛)—痛苦,(荣光)—光荣 等。这类词数量不多,但也不可忽视。

(3)个别音节发生改变的汉字词

这类汉字词与汉语相比,其中的个别音节发生了变化,但语义还是相同的。这类词的数量也比较多。例如:(富者)—富人,(子息)—子女,(专攻)—专业,(漆板)—黑板,(俗谈)—俗语,(同甲)—同龄等。

(4)音节与汉语完全不同,但语义却相近的汉字词

这类汉字词的词形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但语义是相近的。例如:(宿题)—作业,(出勤)—上班,(月给)—工资,(运转)—驾驶,(气氛)—心情等。

(5)韩国人借汉字自创的汉字词

这类词数量比较少,但我们根据字面意义是比较难猜测出其意义的。例如:(同生)—弟弟或妹妹,(亲旧)—朋友,(虎尾难放)—骑虎难下。

2 汉字词的教学方法探究

从上面的汉字词分类来看,汉字词的类型各有不同,并且各有特点。并不是中国人就一定能学好汉字词,反而我们更容易走入误区。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全面掌握汉字词,来掌握更多的韩语词汇,从而学好韩语。下面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几点建议:

(1)使用中心词教学法。以单词中的一个字为中心,比如我们在遇到“(教室)”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教)”为中心,扩展出许多相关的单词,例如:(教师),(教授),(教科书),(教育),(教学),(教材)等。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印象深刻,也学会了很多其他的汉字词。

(2)以文化导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汉字词的记忆。例如“”一词,其语义是“朋友”的意思,而相对应的汉字却是“亲旧”。学生便不太理解为什么“亲旧”就是“朋友”的意思。其实“亲旧”一词,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指的是年龄相仿,交往时间长久,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与“朋友”一词相近。而我们知道韩国受儒文化影响较深,“朋友如手足”这样的观念在韩国也一直存在着。因此“(亲旧)”一词一直被使用至今。语言传授不仅是教学生语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教授给学生,才能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语言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对相同韩语发音的汉字的归纳。平时我们应帮助学生多做一些梳理,在碰到过的汉字词中进行研究,找到韩语发音相同的汉字,以避免对一些汉字词猜错义。例如,方法(1)中提到的“(教)”,汉字中除了“教”的韩语发音是“”之外,还有“校”、“交”、“娇”等也是发“”的。相反的,汉语中发音相同的字,在韩语发音上也不一定相同。例如:“小”和“晓”,汉语发音相同,但韩语发音却是“(小)”和“(晓)”。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学生出现这一类的认知误区。

(4)在平时的教材内容授课中,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生词,其中肯定有不少汉字词出现。这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将词义和用法告知学生,而应该将其所对应的汉字以及与汉语词汇的区别讲明,便于学生记忆,也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不少汉字的韩语发音。

(5)在适当的时候,添加实施《千字文》的教学。《千字文》是韩国人用来学习汉字的,而我们却可以反过来利用它来学习韩语汉字词。当然千字文是一个字对应一个韩语发音,我们需要在学习一个字的时候,让学生联想出与之相关的汉字词。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学的状态中掌握更多的汉字词。

3 结语

汉字词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希望该文能够加深大家对汉字词的认识,使大家从中领悟到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来帮助广大韩语爱好者更好地学习韩语。

参考文献

[1]文莲姬.关于韩语汉字词分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65-166.

[2]朴金凤.韩语中的“汉字词”及其教学法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27(1):125-126.

[3]马思斯.韩语汉字词对中国韩语学习者习得韩语的影响[D].青年与社会,2014.

汉字结构与对外汉字教学 篇4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但是由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毫无汉字背景,所以在汉字学习中面临着比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更大的困难。

尤其在学习汉语的初期,他们容易产生排斥汉字的心理。

然而除了一些只有临时学习目的的学习者外,任何想学好汉语的留学生都不可能避开汉字学习,否则他们的汉语水平只能停留在最初级的水平,无法再有较大提高。

目前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随文识字”,即口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进行,汉字教学是配合口语教学进行的。

在讲解课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教汉字,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分散学习者学习汉字的负担。

二、汉字的结构特征

汉字是完全不同于表音体系文字的一种文字,它的“形”、“音”与“义”构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

汉字很早就形成了各个部件拼合成字写在一个方格里的书写原则,其字形在外观上是一种立体组合的结构,有上下、左右、内外等排列方式,具有二维图形特征。

这使得汉字在外形上充分区别于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的字形结构仅仅是字母呈单一线性排列,采用先左后右的一维结构的形式,没有像汉字结构那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此,对于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汉语初学者来说,方块汉字无异于是一幅幅神秘的图画。

同时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只要学习者掌握了词汇的发音,一般就都能正确地把词语拼写出来,因此,学习的要点便简化为建立音与义之间的关联。

而汉字却复杂的多,虽然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且以形声字为主,但其并非单纯的表意文字。

汉字演变至今,其形、音、义之间或已失去关联,或关联不够明显,如“树、林、枫、樱、桃、梅、杨”等字都含有部件“木”,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却无一相似。

此外结构复杂、符号繁多也是汉字难写、难记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2500常用汉字表》中,六画以上的汉字占79%,这也给汉字记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8种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笔画及其组合规则运载着汉字所要表达的信息,如笔画的长短和方向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如“末”和“未”,“土”和“士”等。

这些笔画在书写上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三、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的看法

徐余龙先生在《对比语言学概论》中提出:“外语习得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转移的过程。

当母语和外语的结构不同时,会出现有害转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会出现有益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使用习惯。”在语法、词汇构成上我们已经找到其他语言跟汉语的相同之处,如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中语序排列的一致性、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中对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同之处引导留学生在学习时向有益的方向转移。

但是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益的转移,而在书写规律上留学生的母语则还会对汉字的书写造成有害转移,例如泰语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习惯先写“员”字的“贝”,“吕”字下面的“口”,并且往往把口画成一个圈,笔顺也是由里往外、由右向左、由上向下。

汉字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已经形成的定向思维模式下,他们在学习汉字时会有很多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错误。

因此,正如吕必松先生所说,“汉字教学要贯彻从笔画少的字到笔画多的字和从独体字到合体字的原则;要多作部件的分析和组合练习;要尽可能解释字义并适当介绍形、音、义结合的特点,充分利用象形、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

对区别性小的字要作对比练习。

汉字教学必须跟词语教学相结合。”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留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的偏误,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汉字教学方法:

1、利用图形,展示汉字结构。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过汉字,他们缺乏对汉字的感性认识,头脑中未建立起汉字方块模式的概念。

因此针对留学生对汉字的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将汉字与具体图形一一对应起来,帮助他们建立形象的汉字结构认识,形成正确的汉字正字法。

2、对外汉字教学应贯彻从笔画少的字到笔画多的字、从独体字到合体字的原则,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张志公曾指出:“不可小视汉字‘形’所起的作用。尽管现行汉字已经不象形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形的作用。”由于汉字的形既负载着音又负载着义,要提高对外汉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把字形作为切入点,联系字音和字义。

在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初始阶段,不妨将某些汉字图画化,如“山、木、大、口、日、月、火、目、人”等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汉字以后,就可以利用它们组成复杂一些的汉字,如明、休、林、森、从、众等,这样能使他们的汉字学习有章可循,可以为他们以后学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目前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了解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可以猜测汉字的读音和意义。

有学者统计,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构字数最多的义符分别是扌(166)、氵(140)、口(106)、木(93)、亻(90),构字数最多的音符分别是:者(13)、共(12)、分(11)、干(11)。

掌握这些义符和音符,不仅减少了记忆负担,而且可以获得清晰、持久的记忆效果。

3、针对留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他们的自身优势来识记汉字。

大部分留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观察能力,并且有良好的母语文化知识,可以借助过去已有的知识框架,去理解、归纳和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可以调动一切认知手段来帮助他们建立汉字库,如逻辑思维的方法,形象思维的方法等。

4、适当地进行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的目的在于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形音关系和义音关系,建立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中学到汉字“口”时,我们也可以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耳、目、手、足”等都教给学生,并辅以图画,这样并不会加大学生的记忆负担,反而可以使他们形成汉字符号的系统。

汉字字数总量虽然很多,但是高频常用字很有限,因此选定最常用的高频词至关重要。

因为有些汉字虽然很简单,但是不常用,单纯追求教给留学生简单汉字也会增加他们记忆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裘锡圭. 文字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 厉芹. 对外汉字教学的分析和方法[J]. 广西大学报, ,(5).

[3] 葛勇. 谈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2).

[4] 徐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5] 吕必松.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 张洁, 白琼烨.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初期重“音”轻“字”现象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5).

对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教学研究 篇5

摘要:对外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有其相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优势。在汉字教学中,可利用这些优势,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关键词:汉字文化圈 对外汉字教学

汉语是一种表意体系的语言,以单音节语素为主体,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此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听说)和书面交际能力(读写)。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获得汉语书面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总是先于输出,即听和读先于说和写。如果学习者不具备完全的汉字能力,即通过汉字进行认读、记录、表达和交际的能力,在输入和输出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学习障碍。一 汉字教学的对象

目前,汉字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懂汉字的欧美等学生,即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其母语属于表音体系语言,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中亚西亚等国:另一类是认识一些汉字但不会说汉语的亚洲学生,即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成年人具备了有关其母语的语言文字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形成了既定的认知模式。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较容易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其文化适应模式中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相对不大。由于具有这些汉字知识,学习者对汉字字形并不感到陌生,因此他们能比较容易得记忆汉字,这使得他们可以更多地注意汉字发音和意义方面的联系,相对于“非汉字圈”学生,他们识记汉字的数量增加较快便于进行简单的汉字阅读和写作,同时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继续学习汉字;笔者认为,汉字教学是书面语教学的基础,应该贯彻于整个汉语基础教学阶段。二 汉字文化圈学生常用的汉字学习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最常采用的认知策略是音义策略、应用策略,整体识记策略和归纳策略,同时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制定计划和目标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在学习汉字时,学习者会采取整体识记汉字字形,反复做汉字书写练习和发音练习等方式。学习者的应用策略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人交际、看电影、电视、阅读汉字课文和看报。学习阶段越往后,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后,学习者会采取分解生字,然后建立与已经字的联系,把难写、难记的汉字归纳出来,通过建立的联系来识记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断强调引导学生利用声符和意符学习和记忆汉字,同时鼓励学生制定计划,使用元认知策略来调节管理自己的汉字学习活动。

三 汉字教学模式

需要强调汉字教学不等同于汉字的文化教学。对外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应与口语教学同步,并且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汉字数量很大,《汉语水平词汇与等级大纲(修订本)》所收的2905个汉字,其中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丁级字700个。对外汉字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最基本的高频汉字,即《等级大纲》所收的甲级字。由于系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晚,而汉字教学的地位又长期被忽视,因此汉字教学的阶段及模式等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前辈的观点,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一).从笔画入手,进行汉字教学

前文提到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在进行汉语及汉字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汉字基础,对汉字形体较熟悉,但是二语学习者构形意识萌发的识字量在2200字左右,而在汉字学习的最初阶段,大部分学习者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初期也笔画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写、念、认汉字。《基础汉语课本》中总结了十一种基本笔画,分别是:点、横、竖、竖钩、挑、撇、短撇、捺、横钩、斜钩、横折和竖折。

(二).以独体字为基础,以部件为中心进行汉字教学

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书写独体字后,笔者认为教师应以独体字为基础,以部件为中心进行汉字教学。因为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而且常用的独体字基本是象形的,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度的对象形字作出解释,方便学生记忆。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独体字是一个部件,部件是汉字认识、教学的一个重要单位。许多学者主张利用汉字部件进行对外教学,虽然以此进行教学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不独立成字部件没有独立的称谓和意义,难于教授,而且比例较大,占所有部件的27%, 据现代汉字中,形声字比例高达90%。形声字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形声字的构成规律,发挥成年人在二语习得中的优势——归纳能力,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部件拆分,化繁为简,促进汉字教学。在汉字教学中使用的部件应满足以下条件:一.笔画不宜繁多;二.部件应具有生成能力;三.应具有称谓,即语音形式和固定含义及形体;四.有较强的音义解释力,以利于在教学时,对汉字做出解释,便于学生记忆。

四 汉字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笔画和独体字教学阶段

此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按照笔画顺序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独体字笔画数目较少,因此,在此阶段可以采用描红写字法、临摹写字法和注音识字法。描红写字法是指初学生字时,学生在字帖上描红,以熟悉汉字笔画和形体。字帖上的汉字是按照笔画顺序,一笔一画书写的。

(二)以部件为中心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学习者大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汉字部件,并且归纳出了部首的概念,对部首所代表的意义也有了一定认识,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教授学生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部件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出更多的部首并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形体差异,有助于学习者扩大汉字的识字量。教师可以将部件做成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这些标有部件的卡片组成汉字,并且通过这些单独的卡片分析汉字的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使用汉语,因此汉字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部分。在汉字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融入构词法的概念,充分利用成年人的联想能力。

五 结语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有其相对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优势。在针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利用汉字文化圈的共性,在文化适应的优势上,进行教学。认、读、书写汉字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全面的汉字能力,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汉字教学 篇6

期中作业

授课老师:罗江文

专业:对外汉语

年级:09级

学号:20092109105 姓名:伍红丽

一、教学基本情况:

1、教授对象:中级汉语学习者

2、课程类型:汉字教学

3、教学时间:120分钟

4、教具准备:弓箭、算盘、一杯带有种子的土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个汉字,能就其进行日常对话;

2.使学生掌握其表意、表音等汉字功能,同时能使用其进行日常对话。

3.使学生掌握以下汉字:

(1)窗户

名词。window,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

(2)喉结

名词。Adam;s apple,人咽喉部位的软骨突起。

(3)怀孕

名词。pregnancy,女子妊娠期间。

动词。Pregnant,女子受精而孕育。4.课堂教学

通过风趣的课堂教学来使学生掌握这几个比较有层次性的汉字。从中国地大物博的方言中挑选出仍带有古汉语遗风的湘南方言,耒阳话,来对这个汉字进行比较教学。在使其习得现代汉语的基础上,也习得一些基本的古汉语知识。

(1)拿出事先准备的教学工具,以好奇心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窗户(20分钟)

A.教学工具“弓箭”,询问其名称、功用等。

B.将“窗户”和“箭眼”串联起来讲解,在耒阳方言中,“箭眼”即“窗户”之意。

C.向学生讲解方言其古汉语由来。

箭眼(jiàn àn):名词。普通话中的“窗子”之意。原始人群穴居洞住,常留孔眼以瞭望射箭,对付外来入侵的部落或野兽,称之为“箭眼”。后来有了房子,“箭眼”演变成“窗户”。但耒阳人至今仍称“箭眼”。

D.现代汉语中“窗户”的表音、表意功能。

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事实上,窗和户的本意分别指窗和门,在现代汉语中窗户则单指窗。“窗”本作“囱”(“囱”为俗字),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

《说文》说:“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依教学情况插入二者是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简单讲解。)2)喉结(20分钟)

(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人的喉结是我们区别男女的重要外貌特征之一。)A.教学工具“算盘”,询问其名称、功用等。

B.将“算盘珠子”和“喉结”串联起来讲解,在耒阳方言中,“算盘珠子”即“喉结之意”。

C.向学生讲解方言其古汉语由来。

算盘珠仔:名词。普通话为“喉结”。

“结”是死的,而“算盘珠仔”是活的。正是取喉结的上下活动这一特征来比喻象征算盘上圆珠的上下拨动一形。

D.现代汉语中“喉结”的表音、表意功能。

人体发音部位咽喉的重要组成部分,软骨的突出部位。男女性都会拥有,但相对而言男性的喉结是突出可见的,所以我们多用此来判断男女差别。

(依情况插入二者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简单讲解。)3)怀孕(20分钟)

(男女性的性别区分是从母婴时期就已经决定的,那么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母亲的怀孕时期。现在我们来学习“怀孕”一词。)

A.拿出一杯装着花种子的土,询问土的名称及其功用等。

B.将“害土”和普通话中的“怀孕”串联起来讲解,在耒阳方言中,“害土”即“怀孕”之意。

C.向学生讲解方言其古汉语由来。害土:动词。普通话为“怀孕”。

按古代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子宫当属土。《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五行之说指出:“土爰稼穑”,稼为种植谷物,穑为收获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土”归纳,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故女子胞宫属“土”,妇女怀孕,“土”用日显,负担日重,“要害”之位自明。其次是传统民俗中的“宜忌”,常有“不宜动土”的警示,所以妇女怀孕是不能随便动的。三是上古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人是由土造出来的。所以,妇女怀孕无疑是在传承女娲,用土造人。(此项可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选择性讲解,选取易接受部分。)

耒阳有俗谚:“女人靠害土,男人靠出步。”

D.现代汉语中“怀孕”的表音、表意功能。

怀孕,指哺乳类雌性(包括人类)在体内有一个或多个胎儿或胚胎。“孕”,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子,从乃。“乃”意为“再度”、“重复”。“乃”与“子”联合起来表示“重复生育”。

本义:重复怀胎、连续生育。

古代没有高效避孕措施,一般也没有理由避孕,因为人口寿命短、夭折率高,而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育龄期夫妇往往会连续生育一批孩子,一般是间隔一年生育一胎,也有每年生育一胎。连续生育多胎的情形就是“孕”。

(依情况插入二者是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简单讲解。)(2)板书(10分钟)

字迹工整、笔顺正确; 标音、注义,带读。(3)课堂练习(15分钟)

学生熟悉汉字读音; 练习书写,课堂纠正其书写及发音错误;(4)听说练习(20分钟)

使用之前的汉字进行造句和简短对话;

邀请学生将之前学生使用到的句子和词在黑板上写下来。(5)总结(10分钟)

先请学生做总结,再由老师做总结。(总结这几个汉字的现代汉语含义,同时回忆其在此一方言中的文化寓意,综述一下象形、指事、会意及形声死者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所讲解的一些使用。)

(6)对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同学实行奖励,将之前展示的教学道具奖励给积极学生。

三、过程与情感目标

1、过程

A.尽量慢,节奏要舒缓,积极鼓励信心,切忌过于放松 ; B.重点在理解汉字其文化含义,及具备书写能力。

2、情感目标

热情感染,耐心细致,友好和谐,互动互通,赢取信任。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回家练习书写汉字;

2、在练习发音的基础上,学会将其使用在日常交流的对话中;

关注汉字教学,发掘汉字之美 篇7

一、汉字被动弱化,哀哉!

目前,众多学校仍为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忙碌着,学校写字课形同虚设,也缺乏对写字教学的评价机制,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生书写质量降低,应试教育“捆绑”汉字教学,汉字被弱化。

另外,计算机的普及使汉字输入代替了手写;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地冲击了“在黑板上写字”这一常规的教学模式。录音机、电脑语音等语音系统,使文字记录成为一种负担;电话的普及,使书信成为历史……汉字书写教学被弱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汉字音形义合,壮哉!

汉字相对于拼音来说,它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震憾力,它是音、形、义的结晶体,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是一种视觉语言。

(一)壮在扣人心弦的音。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下降。”它的每一种发音都包涵了隐藏在汉字之内的美妙。人们所朗诵的诗歌短文在那灵活而又小巧的四种声调的谱写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看似简单的发音方式,却串联成了一首首关于汉字的赞歌。

1. 音韵和谐。

古人写诗,表现手法很多,但最主要的修辞是押韵,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诗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押韵给人以音韵和谐之美感,平仄则给人以节奏和谐之快感。

2. 节奏感强。

古诗和散文诗都给人一种很强的节奏感。就拿散文诗这种散文和诗“嫁接”的新文体来说,具有诗和散文“两栖”特征,音节匀称、整齐有节奏感。如冰心《繁星》语言清新典雅,婉约清秀,平白却饱含情意,犹如在明媚烂漫的春光中歌唱,具有音律美。

3. 谐音双关。

有时,音韵美还表现在谐音双关,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二)壮在亦庄亦谐的形。

汉字的形体,虽然整体上我们称之为“方块字”,但具体观察每个汉字的形体,却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给人的感觉是美不胜收。

汉字中的“横竖撇捺折”是汉字的基本笔画,这些笔画看似简单容易,但要真正写好却是需要花大功夫的。

(三)壮在想象丰富的义。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从古代汉字的字形构造就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攀”字,看似笔画多,难记,难写,可仔细品味一番,发现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十分深刻。两个“木”字代表茂密的树林,那两个“×”就代表大手交叉着向上,不断努力,登上更高峰。

汉字的义与形相互结合,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三、汉字书画同源,美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靠汉字得以传承,汉字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字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极具形体美、艺术美。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古人云:“丶”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画如万岁枯藤;“丿”画如陆断犀象;“し”画如百钩弩发……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四、汉字回归课堂,智哉!

汉字如冰山上的雪莲美丽、圣洁,每一笔,每一画,都极具形体美、艺术美。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那怎样让汉字之美重新回归我们的课堂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提高教师书写水平

提高汉字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学校里有一部分老师自身写字基本功不过硬,师且如此,生奈何?各校应开展书法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限时达标,尽快提高教师的写字水平。

(二)完善书写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不重视写字教学,不开设写字课。评价和考核的缺位使教师对写字教学放低了要求。学校应引导教师把写字教学摆到应有的位置,还要把写字教学作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全方位的写字教学评价体系。

还有,教师要依托教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不断优化识字教学。

古人云: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汉字书写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汉字教学才会“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汉字及其汉字教学 篇8

关键词:汉字词汇;中日文化交流;和制汉语;影响

引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东亚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纵观中日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汉字的传入无疑对日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从现代日语中大量存在的汉字词汇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同样,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制的一些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也被借用到汉语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一、汉字的传入过程

据史书记载,日本的汉字最初是在秦汉时期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而在日本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则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到了3世纪,日本不仅所有对外的国书使用汉字来书写,地名和人名使用汉字来标记,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①和《日本书纪》②等也都是用汉文写成的。后来,也就是公元4世纪到5世纪,为了扩大国家的政治势力,日本开始启用一些能够读写汉字的人为朝廷效力,这些人大多被任命为史官或文书。当然,日本这样做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像《日本书纪》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敏达天皇执政期间,有一次高句丽③派使节进贡,并呈上了一封国书,但朝中竟无一人能读懂上面的文字。最后还是一个叫王辰雨的人站了出来,为天皇解读了这封国书。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天皇的重视。由此可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周边国家的影响下,日本已经逐步认识到汉字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日本加快了汉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

二 、漢字的传播途径

通过分析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的过程,我认为汉字传播到日本主要有两大途径:

(一)间接传入——朝鲜的中介作用

前面提到,日本的汉字最初是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相应地,日本最早的官修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中国的王仁从百济④朝鲜古国进人日本并传入汉籍,因而日本史书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日本没有文字的时代从此宣告结束。王仁当时的身份是博士,在汉代为执掌图书典籍和负责经学传授之官职,他为日本带去了重要的汉籍,并且其所教的对象又是应神天皇的王子。因此,日本史书上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是在比较正统的意义上而言的。

(二)直接吸收——两国之间互遣使节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隋朝的兴盛时期,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日本已不再满足于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而是迫切地希望直接引进隋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于是决定向中国派遣国使,从而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划时代的一举——遣隋使。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执政,他先后四次派遣隋使到中国,这是日本统治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公元600年,圣德太子第一次派出遣隋使赴中国朝见隋文帝;公元607、608年,圣德太子又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首的第二次、第三次遣隋使团;最后是在公元615年,以矢田部造为首的第四次遣隋使团访问了中国,而此时隋朝因炀帝东征高句丽,民不聊生,国势渐衰,不久便被唐朝所灭。四次派出遣隋使的经历使得日本更直接地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为汉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为开端,后来的日本统治者延续了这一良好传统,继而派出遣唐使等使节团前往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传播本国文化,中国也积极地派遣使节访问日本。其中最有成就的当数高僧鉴真,他不仅向日本传授佛法,还将中国的建筑学、医学、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带到了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和制汉语的“回流”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对日语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利用汉字的造词和表意功能,重新组合汉字,也创造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如“歌舞伎”、“相扑”、“寿司”、“刺身”等,这些汉字词汇被统称为“和制汉语”,它们随着中日之间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我将其称为和制汉语的“回流”现象,并且我认为这种现象在以下三个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是清朝的洋务运动时期,不少仁人志士提倡西学东渐,积极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而又因为日本在这方面着手早于中国,所以人们在翻译西方书籍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地向日本学习。一些由西方外来词汇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和制汉语便通过这种方式传入了中国。

其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了长期统治和奴役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以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北地区为中心全面普及日语,进而在中国内地广大沦陷区也开设了规模不等的日语学校达一百八十多所。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被迫接受了大量的日本文化,一些和制汉语自然也随着日语的普及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还有一些和制汉语随着影视、动漫等日本文化产业的盛行也传播到了中国,并且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现代汉语当中。像最常见的“物语”一词,最早出现于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⑤,但这个词传到中国并流行起来却是因为松隆子主演的日剧《东京物语》在中国的热播。又如“人气”、“写真”、“料理”等词汇,也已经渐渐被大众认可并开始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中。可以说,这些都是和制汉语“回流”的突出体现。

四、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象征。在我看来,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行为与其说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如说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nlc202309020719

一方面,早期汉字的传入开启了日语书写历史的新时期,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时代。伴随着汉字的传入,日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文明,其佛学、建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受到冲击,并在广泛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日本不只是单方面对中国的汉字词汇进行借用,而且还利用汉字的构词原理以及中国的文献典籍创造了许多所谓的“和制汉语”。 这些“和制汉语”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大量涌入并被承认,最終成为汉语的外来语,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也使我国受到一些源于日本的新生事物的冲击,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另一方面,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给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同一个困扰,那就是语言难以统一化、规范化的问题。例如,日语中的“あいきょう”的汉字书写有两种——“愛敬”和“愛嬌”,近代以来一直处于混用状态。虽然日本的常用汉字表中有“敬”而无“嬌”,但实际上“愛嬌”的使用率要大于“愛敬”⑥。同样,现代汉语也因为一些和制汉语的传入而出现了汉字的书写或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总之,中日语言发展史上的汉字词汇的相互借用,已然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虽然给两国的文化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还是大大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并且我相信,汉字在今后的中日文化交流中还会继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结语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改造并没有消失匿迹,而是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与日本的国字、假名、外来语等一同构成了现代日语体系。中日汉字词汇的互借无疑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本文也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这一问题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古事记》,日本最早的史书,成书于和铜5年(712)。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敕命,笔录稗田阿礼的口述内容而成。

②《日本书纪》,日本最早的敕撰史书,共30卷。六国史的第一部。养老四年(720)成书,舍人亲王等编撰。记述自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的日本正史,以汉文编年体写成。

③ 高句丽,古代朝鲜的一个国家,亦称高丽。公元前后由夫馀系高句丽族建立,与新罗、百济鼎立,668年为新罗所灭。

④ 百济,古代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公元4世纪统一马韩诸国,与新罗、高句丽鼎立,660年被新罗击败灭亡。

⑤《源氏物语》,日本平安中期紫式部写的长篇小说,共54卷。11世纪初成书,主要描写了帝王4代70余年的人生历史。作品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内外的众多诗歌典籍,文笔流丽,内容丰富,为日本物语作品的杰作。

⑥ 朝日新闻在线检索“聞き蔵IIビジュアル”的结果是,2011年9月14日到10月14日,“愛嬌”有10次记载,“愛敬”却只有4次记载。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中国文化交流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08.

[2]冯佐哲.中国文化交流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3]孙娜.中日汉字词互借之管窥[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李蕊.中日汉字词比较研究[A].高教研究,2012.09.

[5]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M].昆仑出版社.2005.06.

作者简介:高洁 女 (1990-)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在读 日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社会文化

汉字与识字教学 篇9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当今世界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人的文化的根基,中国人的自豪。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千年前的半坡文化,那些陶器上的刻画。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仓颉造字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记载,源于八卦说,郭沫若先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心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1965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鼎通体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楷体字是现在广泛应用的印刷体,小学语文的课文,生字都使用楷体字印刷,它最接近手写体,可以用作生字书写楷模。

从1952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收集在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进行研究,到1955年文改会就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二年公务员批准了《汉字简化方案》。

规范的简化汉字公布以后,大大激发了劳动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汉字的热情。周恩来同志在1958年政协会议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时说:“方案公布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对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成人的确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

随着祖国各项事业不断的发展,社会用字又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中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现在的信息社会汉字的规范更是一个社会管理者重要责任。比如枞阳的欧山镇

汉字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总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识字类课堂的关键问题

一、“想识、愿识”——让学生对识字感兴趣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使识字教学得以有效的进行,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室首先要解决好学生想识、愿识的问题。

我们可以一下几个方面着眼。

1、让识字教学拥有生活化的的真实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由此可见,倘若我们将识字教学寓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那么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识字兴趣。

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真实生活的识字,即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识字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巧设“拟生活”的真实进行识字。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做到“拟生活”的真实。

2、激发无意注意,乐于识字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记忆占据着优势。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考虑适当采用通过学生的无意注意来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校园里可以关注让学生关注同学的名字,这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契机。在生活中让学生用眼睛去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识字的数量与日俱增。如街头的标牌、广告,村头的墙报告示。家中的日用品的名称、商标,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等等。

3、识字教学课堂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乐于游戏和活动,厌倦单一的重复的说教。

4、让教师的语言成为识字课上跳动的音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教学语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量做到拥有新奇的导语,巧妙睿智的点拨语和情真实意的评价语。

二、获得“四会”——使识字落到实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因此识字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每一个字学习中达到“四会”,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所谓汉字学习中的“四会”是指:会认即认清字形,会读即读准字音,会讲即讲解、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会用即会在阅读、说话、写话中使用。要使“四会”的能力落到实处,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还要做到几个结合,字形义相结合,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认字与写字相结合,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落实“四会”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深刻有效的第一次记忆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平常的认知,学生对于第一次进入记忆的事物总是有着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先入为主”。倘若第一次记忆是正确的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倘若是错误的记忆,就会花很多的精力去纠正和弥补它。

2、多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识字巩固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常常是记得快但是回生也快,已混淆也是常有的现象,所以识字要经常进行复习巩固。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字形,进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用方法外,要大力提倡学生自创识字方法。

4、坚持课内外结合

识字要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一是课外。课内识字向课外延伸,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几种有效的识字教学方式: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革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

五、字理识字

上一篇:含有马和花的成语下一篇:经济合同有关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