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2024-10-18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精选12篇)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1

《输入汉字》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七课时, 大体涉及三部分内容:认识键盘;字母输入、汉字输入;特殊词语及标点的输入。综观整单元内容, 我对教材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再次开发和利用, 将汉字输入中的单字输入、词语输入及整句输入三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合并。为了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结合学生们熟知的“动画形象”巧设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在互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他们所喜爱的卡通形象巩固新知, 在“学中做, 做中学”的氛围中学会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单个汉字、词语的方法。学会用退格键修改输入汉字时的错误。 (2) 在学生输入汉字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键盘指法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记一记、做一做的方式, 学习输入单个汉字的方法。 (2) 通过完成为动画形象输入名字、写一句话等不同任务, 逐步掌握利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单个汉字、词语与修改汉字输入错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通过对中国汉字书写载体演变过程的了解, 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的好处, 知道学习与掌握输入汉字的方法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练好键盘输入的自觉性。 (2) 在为动画形象输入名字的任务中, 激发起学生学习输入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单个汉字的方法。

难点:

正确地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竹简”实物。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出示实物说明:古代人把汉字写在竹简上;发明了“纸”后, 把汉字写在纸上。出示输入计算机的文字说明:而今天我们把汉字输入计算机, 不但存储容量大, 而且容易保存、修改。

学生通过教师的展示讲解, 了解计算机存储汉字的优势;感知汉字书写载体的发展过程, 了解计算机存储汉字的优势。

教师板书课题《输入汉字》。

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知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 让学生感知汉字书写载体的不同之处与计算机存储汉字的优势, 并知道学习汉字输入方法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1) 出示动画形象——单个汉字输入

教师激趣提问: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想不想把它们的名字输入计算机?

学生说出动画形象的名字。

教师提问:如何在写字板中输入中文呢?

学生说一说输入中文的方法。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 并明确本节课学习智能ABC输入法;带领学生认识“输入法指示器智能ABC”图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找一找、记一记, 认识输入法指示器、智能ABC图标、输入法状态窗、退格键。

教师明确输入要求:尝试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小灰灰”, 遇到问题记下来。

学生尝试输入“小灰灰”并记下问题。

【交流展示】学生演示输入“小灰灰”的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示提出“大小写锁定键、空格键”的使用方法, 并总结单个汉字的输入方法。

学生再次进行输入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输入汉字的兴趣, 让学生在探索中前行。

(2) 自主探究——汉语拼音ü的输入、如何翻页

教师出示任务:输入“智羊羊、女”。要求: (1) 自由选择输入的内容。 (2) 遇到问题:a.求助同学;b.求助教师;c.温馨提示。

学生明确任务与要求, 尝试输入“智羊羊、女”。

【交流展示、解决难点:特殊字母ü的输入、如何翻页】学生演示操作“女、智”的输入方法。

教师总结强调并板书“+、-”号翻页功能, 出示PPT点拨特殊字母ü的输入方法。

学生完成输入并巩固练习输入“绿”。

(3) 巩固练习——小竞赛

教师布置练习:同学们为“小灰灰、智羊羊、美羊羊”输入了名字, 它们可高兴了, 你们能帮助我们班的同学输入名字吗?

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

比赛内容:分男、女生组, 看哪一组快。时间:2分钟。要求:按照正确的指法输入。

学生认真听取比赛内容、要求及时间, 开始比赛。

教师对速度快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输入同学的名字, 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把这节课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提高学生学习输入汉字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4) 出示动画形象——词语输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真棒, 大家能这么快地输入汉字, 你们愿意跟老师来场比赛吗?

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

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个动画形象吗?他是哪部动画片的人物?他叫什么?

学生讲述“英雄”的来历。

学生同教师一起比赛输入“西瓜”。

教师抓住时机, 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快吗?

【预设一】找出用词语输入方法的学生演示, 教师补充总结。

【预设二】学生都不会用词语输入法, 教师讲解演示词语输入法, 词语输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顺序输入整个词语所有的拼音字母, 另一种是输入词语中每个字的声母。

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进行尝试操作。

教师出示动画形象“上官子怡”, 说明练习内容:输入“草莓”。

学生输入词语“草莓”, 并演示说明词语输入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输入情况进行评价, 对词语输入法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比赛、抓住时机,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词语输入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更好地完成词语的输入打下基础。在巩固练习中使学生学会词语的输入方法。

3.感知体验拓展延伸

(1) 引导输入句子“我喜欢的动画人物”

教师出示实物蓝精灵“笨笨”, 并提问:“你认识它吗?老师为什么带它来到我们的课堂呢?”在写字板中输入:“我喜欢笨笨”。

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的名字, 认真观察教师输入内容。

教师提问: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吗? (暗示不让学生说出来) 请输入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要求: (1) 先输入“我喜欢”, 再输入动画人物。 (2) 可以在教师给出的人物中选择, 也可以自由输入。

学生实际尝试操作输入喜欢的动画人物。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输入的, 是按照单个字还是词语?

学生念一念自己输入的动画人物,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遇到词语时可按照词语输入法输入, 这样可以加快输入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输入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 来引导学生输入他们喜欢的动画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句子的输入。

(2) 引导学生想象输入所喜欢动画人物的原因

教师现场输入“因为它善良可爱”, 然后提问:你能输入所喜欢动画人物的原因吗?要求: (1) 按照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 (2) 比一比看谁输入的原因具体准确。 (3) 标点用空格代替。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输入喜欢动画人物的原因, 在听清输入要求后, 输入喜欢动画人物的原因。

【展示评价】教师出示评价标准: (1) 能输入喜欢的动画人物与原因得一个苹果。 (2) 输入原因充分, 表达准确, 得两个苹果。

学生认真看评价标准。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评价。

作品展示:

学生A:我喜欢图图, 因为它会动耳神功。

学生B:我喜欢玄迪, 因为它勇敢, 坚强, 不怕困难。

学生C:我喜欢卡比兽, 因为它可爱, 大。

学生D:我喜欢灰太狼, 因为它做事坚持不懈, 从不气馁。

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

教师小结学习情况, 并对学生输入句子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当学生能正确输入一句话后,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并能各抒己见输入“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从而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 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评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的方法, 请大家依据评价量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

学生认真观察评价标准进行自评, 为自己的树贴苹果, 然后展示自己的苹果树。

教师展示评价结果, 提出期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形式了解自我, 并激励自己前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部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所学过的知识点, 介绍其他汉字输入法。

学生讲述所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

教学反思

1.创设任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输入汉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本课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为此我创设任务情境, 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动画形象提出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 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在问题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从而使学生们真正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意义建构。

2. 采取适用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采取形象的评价方式, 把学生的每一个课堂行为都加入评价之列, 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并利用“苹果”这个小贴画来给予学生肯定, 最终以学生把自己所得的苹果粘贴到苹果树上, 作为本课的终结性评价。这一评价形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

3.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设计中, 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设计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技术课程不仅应符合时代的需要, 而且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我创设的情境“为自己的同学输入名字, 输入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及原因”, 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点评:

刘君老师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任务驱动学习新知—感知体验拓展延伸—交流评价各抒己见—梳理知识归纳总结”五个环节, 渐进式展开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的学习过程中, 学会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汉字输入能力。本课主要特点如下。

1.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整合,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依据“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按照学生认知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等因素, 把教材中单字、词语、整句输入的三部分内容作为一课时, 重组教材后, 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又兼顾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汉字的输入方法, 从而加快汉字输入速度, 提升学生的汉字输入能力。

2.创设任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输入汉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为此, 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情境、问题情境、生活实践情境等, 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探究任务的学习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启迪思维, 展开想象, 探索新知识。

3. 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从关注教学生多少知识转为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实践与主动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 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形象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刘老师采用评价树的形式, 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并结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方式, 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2

师: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课件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课件动画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是课文《搭石》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伏”这个生字,在画面中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眼。学生自读自悟也能粗浅的感受到家乡的人“敬老”,但这种感受浅尝辄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字理”诠释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加深对“伏”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创设“伏”下身子被老人的情景,走进家乡人的内心,再拓展意境“一代又一代人”“伏”得“理所当然”。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一个字理,“伏”出了母语文化气息,“伏”出了村风民俗,“伏”出了人性美。

《雷雨》字理教学法

【关键语词】

随文识字 字理析解

形象识记 【片段回放】

(比较“虹”、“红”两字,教师向学生解说表示颜色的“红”“绿”、“紫”等字都有个“绞丝旁”,那是因为与古代把丝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关。那么,“虹”字为什么用个虫子旁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热烈讨论和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背的虫子,所以有个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下雨过后,天上有一条前面和后面都长着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它两头都喝饱了又回到天上。

师:你奶奶讲的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误以为“虹”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呢,所以“虹”字有个“虫字旁”。

师:下雨大家都很熟悉,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学生纷纷发言,分别说见过阵雨、大雨、暴雨、雷雨等。)

师:有几个小朋友都说到了雷雨,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雷雨》。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播放电脑课件:在一声惊雷声中出示“雷”字。拼读字音,分析结构。)

师:“雷”字为什么由上“雨”下“田”组成呢?你是怎样记的?

(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纷纷发言。基本的识记方法是:下雨常打雷,雨水落到田里,所以“雷”字上面是“雨”,下面是“田”。教师肯定了同学们依据自己的体验和想像来识记汉字,随后简略地提示古文字的“雷”下面的“田”原来像闪电形,而且由三个“田”组成,表示雷声隆隆,响声不断。现在为了字形的美观简化成了一个“田”字。为了形象地识记现在的“雷”字,师生共同讨论编拟了这样的顺口溜:雨天打雷到田上,声音隆隆响四方。)

(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雷雨发生的前中后的情境。学习本课的生字,主要是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品味词句和品读课文。)

(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教者着重引导同学们依据字理进行析解。例如:

压——“厂”是山崖形,山崖崩塌,泥土石块(、)往下压。还引导同学们灵活地用顺口溜识记为: 广上一点落下,埋在泥土底下

网——像张开的网形。通过张开的渔网与蜘蛛网的展示,让同学们形象地识记“网”的字形。教师还引导同学们用顺口溜识记为:

门框里面打××,虫子飞过就挨抓。

垂——强调“禾字头”(千)在这里表示庄稼、植物,中间的“一”表示从主干中伸出来的枝叶,中间的两小竖就像下垂的果实(课件闪烁这个部件),所以中间的左右不能写成两个“十”。教师用课件展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情景,由于蜘蛛是连着丝往下坠的,所以用“垂”而不用“落”或“掉”。教师还适当地引导同学们用顺口溜进行扩展识记:

有目就睡,有手就捶;

金秋时节,稻穗下垂。

(以下撷取的是结合语境进行识字、品词、读文的一些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渐地”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慢慢地”意思。

师:“渐”字为什么有个三点水旁呢?

(学生同桌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下雨不是突然停的,是慢慢地越下越小的,所以“渐”字有个三点水旁。教师在肯定同学们识记方法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拿出一杯子,倒进红色的水,将一条白色纱布的一端浸入杯中,同学们目睹了这白纱巾慢慢被浸染最后整条变成红色的过程。教师最后指出,“渐”原来的字理就是“浸染”的意思,“浸染”是有个缓慢的过程的,所以,“渐渐地”也就是“慢慢地”、“一点点地”意思。教师再次肯定同学们先前的识记方法,因为它也是与“三点水”有关,而且也合乎情理。)

师:谁能用“渐渐”这个词说上一句话? 生1:太阳渐渐地升高了。

生2:夏天来了,天气渐渐地热起来了。生3:我们种下的小树渐渐地长高了。生4:夜深了,城市渐渐安静下来。生5:我发现爸爸的头发渐渐地白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常常会慢慢地发生变化的。大家能把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一练,也可读给小伙伴听。

(学生自己练读,同桌相互交流读,然后指名读。)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一句,声音由大到小、由强渐弱。)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雷声、雨声是慢慢地越来越小的,所以,我读这句话时声音就慢慢地变小了。

(教者夸赞。听课者报以掌声。)

(出示画面和句子:“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教师让学生观察彩虹的形状,并出示“虹”、“红”两字,引导同学们进行字音和字形的比较,向学生解说表示颜色的“红”“绿”、“紫”等字都有个“绞丝旁”,那是因为与古代把丝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关。那么,“虹”字为什么用个虫子旁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热烈讨论和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背的虫子,所以有个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下雨过后,天上有一条前面和后面都长着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它两头都喝饱了又回到天上。

师:你奶奶讲的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误以为“虹”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呢,所以“虹”字有个“虫字旁”。

(为了区别“虹”与“红”,屏幕出示:“一条彩()挂在天空。树上挂着一根()绸。”教师请小朋友用手势表示,把“红”和“虹”分别填进括号里。)

师:雨后的彩虹是很美的,雨后的景色就更美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几遍这些句子。

(师生品读)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3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中国文化;重要性;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95-01

一、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汉字数量庞大。汉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只需要熟练掌握26個阿拉伯字母,根据一定的拆分、组合变化规律进行识字;而汉字属于语素文字,总体数量非常庞大。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录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已经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汉字的数目继续增加。1994年冷玉龙等主编的《中华字海》收字数量相当惊人,多达85000字,常用汉字有7000字左右。汉字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音节数量比较少,所以汉字中同音字词、近义字词、形近字词、一词多义、褒贬感情色彩不同等易混淆情况比较多,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误会。而且汉字的结构比较复杂,一字一形,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汉字书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掌握了汉字的特点和学习技巧,熟练掌握一部分常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学习汉字和汉语也会相对简单些。

(二)汉字文化底蕴浓厚。汉字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汉字教学更具有文化宣传意义。提到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定离不开中国历史的发展。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汉字本身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闪亮的一笔,这也是汉字吸引世界众多眼球的主要原因之一。汉字不仅完满地完成了辅助汉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任务,同时汉字的图画性、象形性及其对事物形态的描幕,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汉语学习者认识到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吸引其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神奇和强大,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求知热情,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宣扬中国文化。

(三)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是汉字教学,汉字教学处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地位。汉字有着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独特性,汉字的独特性决定着汉字教学处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是以形体来表达概念的,这就说明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所以汉字的记忆是靠记住其形体;二、汉字以有限的字符组成庞大的汉字体系和词汇体系,所以汉字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因此,学习汉语,必须从熟记汉字开始,只有学会和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及不同用法,才可以熟练掌握汉语。对于汉语初学者来汉语学习说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如果能突破汉字这道防线,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由此可见,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汉字教学应循序渐进。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汉字教学课程体系,所以对外汉字教学主要依靠汉语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来传播汉字文化知识。久而久之,由于教学者的知识水平差距较大,使得汉字教学一度深陷于困难的境地,因此,解决汉字教学难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开设专门而有效的汉字教学课。

建立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要根据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汉语的特点和其复杂性来来制定统一的符合汉字特点的专门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体系,包含教学者的授课内容、课本和针对学习者的巩固练习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例如,汉字的书写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入后关门”等基本的笔顺规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套思路,书写过程中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事倍功半,不但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因此,建立独立的、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学系统,改变对外汉语教学失序的现状,对进一步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

(二)增强对外汉字教学的含金量。在汉字学习的初级阶段,除了教 “你好”、“晚安”、“吃饭”等基本的日常用语外,还可以适当教一部分汉字的部首,这样会加快汉字教学的速度。另外采用字、词、句、段、文的教学顺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培养及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鉴赏能力,注意到文中的感情色彩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速度,还可以宣扬汉字极高的生成能力,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抛弃传统教学方法,将《说文解字》中关于汉字的解说和学习方法研发成软件的形式,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以故事或者动画的方式反映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来源和意义,这种新颖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加快汉语汉字的学习速度。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水平。只有高水平的汉语老师正确地将学习者带进汉语领域,再结合学习者自身的努力,才会以更快的速度学会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现在孔子学院的好多老师都是在校大学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出去授教,这些教学者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训练,除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别,这些不稳定因素使学习者在学习对外汉语的过程中不但会降低学习速度和效率,还会降低学习热情和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需要统一的教学体系外,还需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者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考试来设定统一的门槛,这一门槛的考核内容可以为:汉语知识的考核、中国历史文化的考核、汉字书写的考核、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礼仪的考核等方面,这几方面综合起来达到考核标准后,方可颁发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教学者便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还可以将汉语学习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对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划分不同等级,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方法可以统一对外汉语教学步伐,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有规矩可循,逐渐步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大遂.从汉语的两个特点谈必须重视汉字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

[2]刘斌.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云南电大学报,2008(4).

[3]伍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毕彦华.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7]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分析汉字构形 改进识字教学 篇4

关键词:汉字构形,识字教学,字理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汉字的字形复杂多变,给小学生识字带来诸多不便,有些老师在识字教学中不能根据汉字的特点说出更多的道理和规律,所以识字教学方式显得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为了优质高效地完成常用汉字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依据汉字字义多字形繁,却又“因形示义”“形声兼备”的特点,从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小学生直观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因形示义的特点运用到识字教学中,从而真正达到识字的要求。

一、汉字构形的特点和字理识字教学简述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端正美观,字形复杂多变,内涵丰富,具有因形示义、寓意形中的特点,字形结构和字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有些笔画、结构上的差别很细微,难以辨认,且表音功能不强,但又有其内在规律,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所以掌握汉字的规律是识字的基础。“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教学识字的。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我们的祖先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抓住了汉字组构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特点,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二、分析汉字构形特点,依据汉字构造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1. 依据构形特点教学,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前我们的识字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如能根据儿童形象记忆占优的年龄特点,对字形做通俗形象的分析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法。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虽然因其阅历的限制而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想象力却有着离奇怪异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海阔天空”式的联想,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运用形象分析和联想,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识字析词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众所周知,汉字是复杂的,仅字形来说,形近字就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字的构形基本相同,仅是多一笔少一画之别;有些字笔画完全相同,只是其笔画长短而异,或是组合方式不一样等。因此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字形精细识别。

2. 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以形象的动作,辅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识字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这种教法演示与练习交替进行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感官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3. 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及对字义的了解

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不少学生把“篮球”写成“蓝球”。篮球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篮”字要竹字头呢?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篮板和篮圈,而是在室内墙上挂一个竹篮子,把球往竹篮里投。随着篮圈传入我国,“篮球”(basketball)也就是通过意译进入了汉语。当学生了解了篮球的历史,搞清了竹字头的来历之后,就不会再写错了。

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教学,学生往往在认字识词中懂得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这就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识字教学中如何分析字形,探究字理,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

对于今天仍能进行形体分析的汉字,我们可以按照其造字规律解剖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增加学习兴趣。例如,(1)象形字。对于这类字,教师可根据造字的“象形”特点,画个太阳教“日”字,画个月亮教“月”字,画条河流教“水”字,画座大山教“山”字。(2)指事字。教师可根据其造字特点,引导学生察而见意。如教“天”字启发学生“大字加一横”就是“天”,表示在“人(大)”的上面。(3)会意字,我们可根据这类字“合谊”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各个部件进行综合考查,以“会”其“意”,如告诉学生,很多人在一起就成“众”。这样教学,可促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字的意义,并掌握一种构字的规律。(4)形声字。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运用汉字这一特点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扩大识字量。教学时如能根据所教生字归纳一些通俗易记的歌诀以配合分析字形,学生学习就更轻松愉快了。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独体字做部件后,组装成复杂的合体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识字的方法,如“赢”可用“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组装而成,通过练习,学生便可以自己对难字、繁字进行拆解组合,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些字在拆装时,可以配合有趣的意义讲解,增加形象性、生动性。

四、字理识字教学的适用性和前景展望

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进行识字教学适用于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识字教学。运用汉字的构形特点识字、析词,还适用于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教学。它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5

如,汉字的构造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0——优美的汉字 1.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老的汉字,增强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积累并梳理有关汉字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2.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展示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让有兴趣的学生动手学画古汉字。3.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每一种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精妙。

二、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意境。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二)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各种笔画分布在一个方块里,构成匀整的形体。汉字的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多媒体书画展示)

(三)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取代,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思考问题:大家是否还发现汉字有其他优点,请各抒己见?)

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学越有意思。有人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三、汉字起源: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历史旧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

汉字的数学分析 篇6

关键词 汉字 量化分析 空间结构 数学思想 数学美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字。考古发现,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就有可以称为汉字的刻画符号[1]。汉字是由基本的部件——字形“一丨丿丶乚”构造出单字符,再由单字符经过有机组合架构起来的,汉字或由汉字构成的词语揭示了其表示对象的本质,也是人类交流和传承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信息的载体。汉字在发展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会有更加宽广和深层的意义。

一、汉字的量化反映

分析汉字时发现,有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汉字笔画数相同,如上和下都是3画、大和小都是3画、凹和凸都是5画、左和右都是5画、远和近都是7画等;有些含义相反的字笔画数相近,如东西、正反等,可以看出先祖在造字和简化时既考虑到意义相反,也体现平衡意识。

大家熟悉的百家姓、堂号和辈分其实是人类分群的标准,姓既是分类符号,又是识别符号,还是身份的象征,有的姓是数字的音近或意近或转型,它是数学应用的典型。如一、乙(音近,声调有差异)和单(意近)姓;二、倪(音近“儿”的转意,据说姓孙和姓儿互相对骂,后来姓儿的改成姓倪)和双(意近);三、伞(音近)姓(在山东、河北、东北三省一带较多,在江苏赣榆北、山东日照南有一村名叫“伞庄”,村民姓伞,参(叁的转型字,据《实用姓氏·读写简编》记载,读shēn,又读cān。凌迪知《万姓统谱》:“参,陆终第二子参胡之后。”《续通志·氏族略》中记有参(shēn)徐,宋代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四、思(意近)(据《明史》所载,云南土司有思姓),司(司马迁)和驷姓;五、吴、邬、武、乌和伍等;六、柳、刘(音近)和陆(六的大写,意近);七、漆、齐、戚、祁、亓(音近);八、巴(音近);九、仇(意近);十、师、石、史、侍(音近)姓等;百、白,柏(音近)姓;千、芊(音近)姓;万、万(音近)姓;亿通乙;兆(在本溪还是个大家)、赵(音近)姓。这种音近和意近说明古代出现文字时,数的概念早就出现了,最早认识的最大数是五,慢慢扩大到十、二十、百千万亿兆等,只不过数字符号产生的晚一些,可见在赐姓或选姓时已经建立与数字的关系。

汉字整体的分布更有意思。辞海[2](1987年)收集了16000多个单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汉字的笔画数从一画到三十六。现在电脑里的汉字系统就是利用汉字出现频率从大到小排列汉字的,在所有汉字中,笔画数x与该笔画的汉字数y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不妨通过统计来研究一下。由于现代汉语字典多数是以拼音为主线编排的,统计不方便,这里以辞海为本统计,结果见表1,它显示出笔画数与汉字数的关系,7~15画的汉字较多,笔画数过少或过多的汉字都比较少。

表1 笔画数与汉字数统计表

表1已经揭示了笔画数与汉字数的基本关系,可以用EXCEL拟合出一个数学公式为

且x∈[1,36],公式中16262是汉字(辞海)的总个数,μ是笔画数x的自然对数的平均值,其值为2.4739,σ是笔画的自然对数的标准差,其值为0.3827(平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与一般统计书的介绍相同,没有具体列出)。公式中的参数仅有两个,反应不同笔画数和汉字数的理论关系,还可与实际统计数对比(见图1)。

图1 不同笔画汉字的实际数量(深色)与理论数量(浅色)的

对比数

从图1看理论公式与实际资料统计值拟合得很好,浅柱(理论)与深柱(实际)的基本走势和具体的数值都比较接近。一个仅含两个参数的理论公式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说明这个公式可以刻画汉字笔画与数量的关系,这对于汉字研究显然有理论价值[3]。

二、数学运算和空间结构的会意

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其产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搭配中出现多和少的概念,起初人们不会用数来表示物体的多少,而是用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来进行比较,如狩猎时把工具和猎人一一搭配,搭配的结果出现多少和同样多;其次,在比较中产生标准集合,长期重复进行比较,人们认识到有很多种物体集合可以一一对应,是同样多,如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手、脚都是同样多,于是把这些同样多的物体集合归为一类,就是现在所说的等价集合类,并从这一类中选一个最熟悉、最方便、最固化的集合作为代表,来表示这一类等价集合的共同特征,称为标准集合;再次,人们在反复应用标准集合来表示多少的过程中,渐渐把数从具体物体的集合中抽象出来,如表示“一”,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五”,就说“一只手”,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创造了符号来表示这些抽象出来的数,如用“一”或“1”表示一个东西(剔除了具体的物体内容)。

从数的产生过程看,数字“一”是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都写成一横。“二”是指事字,表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是指事字,在“二”的基础上构造出来,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四”是象形文字,用四条横线表示,隶变楷书写为四。“五”是象形文字,交叉之形。“六”是象形字,是“庐”的本字,甲骨文表示房屋的外形框架,有立墙、斜顶,表示房屋的空间维度:四壁、屋顶、地面。“七”是指事字。“八”是会意字。“九”是象形文字,像弯曲的虫子,后来被借用为数字,古人造字计数,起于一,极于九,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十”是指事字,以一到十为基础,其他的数字都由此演化而来,无穷无尽,所以有了十,就相当于有了全部,“十”在中国是圆满的象征,俗话说“十全十美”就是典型的运应用[1]。

中小学课本上还用到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和希腊数字[4]。阿拉伯数字1到9都是指事字(用构造符号表示),而从10开始又体现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而更有意思的是罗马数字,Ⅰ(一)、Ⅴ(五)、Ⅹ(十)、L(五十)、C(一百)、D(五百)、M(一千)等都是指事字,采用加减法原则计数,前小后大为减法,前大后小或相等为加法,于是Ⅱ、Ⅲ分别表示二、三,Ⅳ表示四(5-1=4),而Ⅵ表示六(5+1=6),类似的Ⅸ表示9,而Ⅺ表示11,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会徽就是这个符号。汉字表示数时把单位保留,如古书页码一千零五十四,阿拉伯数字表示为1054,而罗马数字表示为MLIV,易见它们的差异。另外数学书上还有希腊计数法,如α、β、γ、δ等。《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于1995年12月13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

数字与汉字的区分。如俗语“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如何理解呢?原来“八”是“丿ヽ”的左右结合,“八”的一撇和捺分别看作两根竹竿,由于上头不连接,说成是“打不着”,“朋友”是人,而“人”是上头连起来的,用“八”和“人”的不同(上头的紧密程度)去说明某人并不是自己的好朋友。

汉字的数学结构分析。汉字分为单体字和组合字,在由单体字构造组合字的过程中,人们吸收了大千世界的自然规律和生活中的人生感悟,这种自然规律涉及数学的知识。如古代把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称为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由这五种要素相生可派生出很有意思的字。如“水”和“木”相生,由变形的“水”和“木”构成“沐”;“林”是两个树(木)并肩,无上下结构;上下都有火,火更旺,构成“炎”,无左右结构。再如鑫、森、淼、焱、垚等,它们是由三个同体字遵循三角形结构构造出来的,体现三角形稳定性,上面一个字,下面两个字,基础扎实,稳于泰山,很少有上面两个字,下面一个字,也很少有四个同体字采用四边形构造一个新字的,因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即使有这样结构的汉字,按照汉字由繁入简的规律逐渐消失,虽然“缀”右边是四个“又”构成的,但依靠左边的“纟”形成左右结构,还是稳定的。很少见到五行中的几个相克的异体字构造新字的,如“火”与“水”相克,叫“水火不相容”,没看到过它们的组合字。这就是自然认知理念在造字中的体现。

汉字在数学的空间位置中领悟。某校图书馆广场上的篆字石刻,正面是两个字“思”、“想”,如果从字面理解,“思想”显得简单,但结合横向方位理解,“思”在左边,“想”在右边,合起来是“左思右想”那就意义非凡了。另外一块石刻“天”在上、“公”在下,字面理解就是“天公”,如果结合纵向方位理解,“天”的下面是“公”,也就是“天下为公”,那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理念,可见,设计者从数学的空间方位获得灵感,吸收了上下左右的感悟,巧妙地把相关汉字“左、右、下、为”借助于数学的空间概念展现出来,真是匠心独运。

三、一笔画的展现

一笔画是指一个由线条相连构成的图能够一笔画出,且每条线条必须经过且仅通过一次。汉字是由基本的笔画线条构成的图形符号,有的笔画相连的汉字可以一笔画成,当然这里仅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汉字的趣事,有的要夸张,有的违背了汉字书写规则,如所有的字形一、丨、丿、丶、乚都是一笔画,再如汉字乙、己、弓、几、厂、了、口、日、凹、凸也是一笔画,但干、十、工、土、山、田、目、白、自、巴等不能一笔画,一个汉字具备何种条件能够一笔画呢?首先这个汉字的笔画要相连,还要看汉字中线条相交的点及一条单线的端点,如果有偶数条线条经过的点称为偶点,有奇数条线条经过的点称为奇点,一条单线的端点都是奇点,根据欧拉一笔画原理:“一个凸联通图奇点个数是0或2才能一笔画,否则不能一笔画”,这里口、日的奇点个数分别是0或2,可以一笔画成,而白、田、巴的奇点个数都是4,工的奇点个数是6,显然不能一笔画。

四、数学思想的体现

集合概念,“人”是象形字;“从”是会意字,表示跟随,表明至少有两人,“从”是具有集合概念的字;“众”也是会意字,表示至少有三个人才能称为众,“众”是具有集合概念的字;同样可以分析“木林森”、“火炎焱”、“口吕品”等。

汉字的构造体现变换,最典型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如“林”是由单字“木”左右平移而得;“吕”是由“口”上下平移而生;“十”是由“一”旋转90度叠加而成。

辞海、字典或词典的汉字编排顺序就是典型的分类。目前常用的查字依据是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样就把成千上万的汉字或词组进行分类了。如部首查字法是由部首目录和查字表构成的,在部首目录中一级分类标准为笔画数,二级分类标准是笔形丶、一、丨、丿、乚(乛ㄅ乙…),查字表先按笔形排序,再按笔画数,然后又是笔形。又如“按姓氏笔画排序”也是典型的汉字分类。

逻辑体现。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其组成部件和结构方式还记录了人们对其表示对象客观而逻辑的认识和反映,主要体现会意上,有时表现在字的构造过程具有逻辑推理。如一头小一头大是“尖”,人靠着树是在“休”,从山崖流下的水是“原”(“源”的古字),画只眼睛就是“目”,画只鸟就是“鸟”,画个手、女孩、小孩就是“爪”、“女”、“子”,…

有的汉字在古今对照中显示真谛,如“想”描绘了人在想的时候的表情和环境,一个人站在树下(“木”),瞪着眼睛(“目”),并强调是在进行精神活动(“心”),这个人是在“想”。“大”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比较中才能显现,金文中的“大”,是一个张开双臂双腿的人,人张开双臂双腿,占据的范围不就“大”了,而甲骨文中的“大”则是一个跑动的人,跑动的人占的地盘还能不“大”。“直”是一个原始概念,不能定义,甲骨文的“直”是眼睛上画一根直线,眼睛看到的“这个”东西就是“直”。

五、数学美的追求

汉字在追求数学美的过程中得到创造和发展,汉字的独特审美价值表现在空间性的视觉符号,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形体的美,更主要的是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那一个个方块字是先民心灵的物化,是人生的缩影,是文化的凝聚,是语言、逻辑与文化的哲学组合。

“甲金篆隶草楷行”的演变过程是数学对称美的表现。汉字在构造过程中体现对称性,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很好的对称性,汉字从图画文字向方块字转化。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它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象形)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汉字是二维平面上的符号,有的汉字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有的汉字是某一个单字几次轴对称或平移的复合,对称轴有多有少,如木、大、小、羊、金、品、鑫、各有一条对称轴,关于左右对称;“卡”是上下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一个汉字,关于横线对称,标志上不去下不来就是卡住了;“林”有一条对称轴,但又可看成两次轴对称的组合或对称与平移的组合;“米”有两条对称轴,日、目有两条对称轴,关于上下和左右对称;“口”是从实物抽象出来的,有四条对称轴,关于左右上下和对角线对称。

有的汉字由一个“字符”旋转而得,如“米”既可看成轴对称的字,又是中心对称的,类似的还有“吕”。

汉字的简化过程就是追求数学的简单美。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就是统一文字,实现了原来多地区文字的整合。1935年、1964年国家两次推行简化汉字,一是对繁体笔画的“省简”,二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种类和字数减少,每个字的笔画也减少,这种简化过程,汉字从56000多个,到现代汉语通用汉字7000个,再到常用汉字3500个[1],使得汉字体系更加简单和经济。

汉字具有和谐美。和谐美是数学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在语言、外形以及意义上体现出来的均衡、匀称、和谐的特点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追求和谐传统文化心理影响深远[5]。其一,汉字的语音具有和谐美,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不同声调的音节交错搭配,形成抑扬顿挫的特点,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其二,汉字形体结构具有和谐美,相对西方的线形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受万物方正有形的影响,先祖们把汉字设计为方方正正,而且在书写时也置于方框中,制成“田”字格或九宫格,安排笔画,使写出的字眉目清秀、大小一致,实现风格的协调,如古时篆字“门”写成体现对称,但为了避免呆板,追求和谐有时需要变化,如“吕”下大上小;其三,汉字意义的和谐美,如“仁”字的构形是以二人会意,《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说明二人相亲。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从直观向抽象过渡,最早的甲骨文是从实物抽象出的象形文字,看到字就猜出表示何物,发展到篆字也基本能悟出其意思,但到隶书和楷书已远离了原来的实物,尤其是行书,进一步抽象,只能强记会意了。

参考文献

[1] 新编说文解字大全编委会.说文解字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2011.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张学文.汉字笔画与数量的数学公式.http://kahn.xj.cninfo.net/zhangxw/index.htm,2014-9-28.

[4] M·克莱因著.古今数学思想(1)[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 钱伟.浅析汉字的和谐美[J].中国西部科技,2010(3).

[作者:王传斌(1963-),男,江苏赣榆人,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菁(1990-),女,江苏东海人,连云港市东辛中心小学小学初级教师。]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7

一、基于汉字结构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母语者的汉字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教授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外汉字教学侧重于现代汉字的音形义构成、现代汉字的书写等方面。因而着眼于对外汉字教学领域,一些学者对“教什么”即对外汉字教学汉字本体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字形研究、字音研究、字义研究。

汉字的本体就是字形,汉字的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书写字形是第一位的,字形研究是对外汉字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汉字从字形上分为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级别。对外汉字字形多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笔画是汉字的书写元素,但有关汉字笔画的研究不是很多,比如: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刘丽萍《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等.有学者在笔画研究中提出了笔素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并通过数据表明,根据笔素序进行汉字教学的效果优于用笔画序进行汉字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教多少笔画”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对外汉字教学领域出现了一批研究笔画系统的论文,如:黄金城的《海外汉字教学呼唤改革创新———探寻“汉字难”的破解之道》,此篇文章中将重新设置的笔画分为3类9种,称为“九笔画”;王汉卫,苏印霞的《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笔画》中以“等级划分”3000汉字为范围,得出对外汉语教学用字笔画32种,而对外汉字教学笔画25种,基础笔画则为19种。

部件研究是对外汉字字形研究中倍受重视的领域。张旺熹的《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从汉字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部件结构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后费锦昌《现代汉字部件探究》、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殷凌燕《论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部件教学》等文章都证明“部件结构教学”的有效性。

对外汉字教学领域字音和字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的研究。能够充当声旁和形旁的,原来基本上都是有音有义的独体字。对外汉字教学的部件教学应该给予声旁和形旁同等的重视,有效地利用形旁和声旁的作用,然而,在对外汉字教学中长期以来却一直存在着重形旁轻声旁的做法。形声字的声旁对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有重要的作用,但留学生对形声字的读音规则性效应以及对形声字声旁表音作用的意识是随汉语汉语水平提高而增强的,所以就需要在识字之初就应该重视形声字声旁的教学。为此,学者们从形声字入手,以《汉语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905个汉字为对象,进行大量的定量分析。其中有冯丽萍、郝美玲的《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中以留学生未习得的形声字作为对象,根据学习遍数来证实声旁语音信息对留学生形声字认知的影响。

二、基于教学观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最早流行的是“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语文一体”是指在教材编写上语言材料用汉字书写;“语文并进”是指在教学方式上一边教“语言”,一边教“文字”,“语”和“文”同步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吕必松、赵元任等学者指出:“语文一体”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张朋朋率先提出了“语文分进”这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欧美汉语初级的留学生,主张语文分进、集中识字。自此以后,有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白乐桑在2002年提出了“Chinese Recycled”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有别于拼音文字的语言教学方法。赵金铭在《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一文中提出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对“语”和“文”有不同的要求,其另一篇论文《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为“先语后文”提供了科学依据即:以汉语和汉字特点为依据、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教学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为依据。除此之外,李大遂还提出了“应单独开设汉字课以加强汉字教学从而使汉语教学更好地进行。”

对外汉字教学两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书写和认知,合适的教学法能够促进汉字学习者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上世纪90年代,张朋朋和百乐桑提出了“字本位”的汉字教学理论,因此以此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被称为“字本位教学法”。以字本位为理论基础还形成了许多更加细致的教学方法,如:部件教学法、形声字教学法、随文识字教学法。但其中部件教学法、形声字教学法是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两种教学法。崔永华在《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通过对《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中的汉字和构成其汉字的部件进行分析,为部件教学法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一文通过分析汉字部件的区别特征促进学生对汉字的书写与认知。对于形声字的教学法,张熙昌的《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一文和吴海艳的《试论对外汉语形声字教学法》一文中都进行了论述。在对外汉字教学法中理据教学法也是学者们较为推崇的教学法。李香平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字理阐释》一文中提出,理据教学法是“理据阐释为主、流俗文字学阐释(通俗幽默的汉字阐释方式)为辅的汉字教学方法。”并进一步阐述汉字理据教学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字族识字法”和“字源识字法”,丰富了理据教学法的内容。杜丽荣的《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提出了“系联法”这一对外汉字教学法,是主要针对形声字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刘慧玉在《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趣味汉字教学法》中提出了汉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法,使学生能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高效地学习汉字。

三、基于教学对象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教学对象即学习者是对外汉字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汉字学习的主体。对外汉字教学能高效顺利地进行,对学习者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留学生汉字意识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舒华在《汉语儿童词汇和阅读获得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正字法意识”,她认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学习汉字是一样的,都是在汉语的不断学习中逐渐对汉字的字形特征形成一定的认识。王建勤阐述了留学生的汉字构形意识,刘婷雁在《汉语学习者汉字构形意识的发展研究》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留学生汉字构形意识的发展过程。与汉字构形意识相对的是汉字分解水平,这是徐彩华在《外国留学生汉字分解水平的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并且研究表明留学生汉字分解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一年。在学习者汉字学习的学习策略方面,无论是从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还是从一定数量的被试者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还有学者从留学生汉字背景出发,将留学生分为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但主要是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江新《汉字频率和构词数对非汉字圈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安然、单韵鸣《非汉字圈学生的笔顺问题———从书写汉字的个案分析谈起》李蕊、叶彬彬《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能力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实验研究》等。

四、基于偏误分析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时会出现一些错字和别字,这是汉字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学者通过对这些偏误进行整理,归纳出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从而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杜同惠在《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规律试析》一文中将留学生汉字书写时的错误具体分为字素、笔画/笔形、部件、结构和其他五类。后又具体分析了每个类别会出现怎样的具体偏误。石定果、万业馨的《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调查,以掌握学习者在汉字学习的过程、困难和需求。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也总结出其易出现偏误的种类并分析出影响留学生汉字学习的一些因素。之后施正宇发表了《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一文,着重分析了留学生在汉字字形书写上的偏误,强调了笔画教学和正字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肖奚强在《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中从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损和部件的变形与变位来讨论成系统的汉字偏误。

留学生汉字书写和认读方面的偏误受其母语文字背景的影响以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其研究成果也大不相同,因而学者们又从不同国家入手,研究其偏误。有关非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成果有:陈琴、刘婧、朱丽《泰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郭圣林《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等。非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成果:原新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像错位”析》,安然、单韵鸣《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汉字及修正过程的个案研究》等。

五、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的语料也有其独特性。而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中主要是以以下语料进行研究。以《汉字等级大纲》为基础的研究:刘琴勇的《甲级字解析及对外汉字初级阶段教学》是对大纲中800个甲级汉字进行研究,对初级阶段的教学任务的安排和开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郭玲的《汉字构型阐释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探讨———基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的动态演变研究》从字形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演变两个角度出发对大纲中2095个汉字做了类型的分析和阐释。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黄伟的《字形特征对汉字文化圈中高级水平学习者书写汉字的影响———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观察》就是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统计,以分析汉字文化圈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汉字使用情况。熊春花的《对外汉语同音易混字教学研究》一文是以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汉语水平词汇及汉字等级大纲》为基础对同音易混字进行统计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汉字教学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看出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也在不断加深,但研究的切入点仍需要不断挖掘。研究成果多为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实证研究,且汉字教学理论较少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些都是未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汉语在不断走向世界,作为其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也受到重视,但随之而来的汉字难写难记的问题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文章是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核心期刊上的有关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从汉字结构、教学观、教学对象、偏误分析和语料库五个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综述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2]施正宇.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1998(4).

[3]梁彦民.汉字笔画区别特征初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

[4]刘丽萍.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5]王汉卫,刘静,王士雷.笔素与汉字的难度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2).

[6]黄金城.海外汉字教学呼唤改革创新——探寻“汉字难”的破解之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

[7]苏印霞,王汉卫.现代汉字笔画系统简化刍议[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1).

[8]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1990(2).

[9]费锦昌.现代汉字部件探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8

修订前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都明确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已有识字积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组词教学时,教师能明显发现他们的同音字“区别意识”很弱。这就说明,学生之前的“识字”,全是通过死记硬背或者生活中不断强化而记住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字义。换言之,原本含义丰富的汉字在他们面前仅是一堆符号。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对于简单的字理还是能消化和接受的。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文化史。低段识字教学,不应是死记硬背或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教师理应从文化的角度发掘其内涵,给学生渗透一些字理意识。

此外,从儿童本位角度考虑,作为教师,绝不能忽视他们内心的“游戏精神”。游戏之于儿童,是一种认识世界、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具体到低段的语文识字教学中,身为教师,一定要“满怀童心”,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获得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不是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将其当作衡量一种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能否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鉴于以上认识和学习现状分析,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是通过各种有趣的字理识字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形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让这些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感受象形字的神奇与有趣。

【目标定位】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汉字文化意识。一幅小鸟图、一个甲骨文汉字“鸟”、一个现代汉字“鸟”,这中间浓缩的是汉字几千年的变迁,体现的是汉字象形造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讲,通过游戏、表演、情境体验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不仅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有帮助,而且还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通过图文对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效对接。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游戏情境,用多种方法识记“口、耳、目、羊、鸟、兔”等6个字。

2.通过字理识字,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体悟汉字的丰富魅力。

3.对“象形字”概念有初步了解。

【案例描述】

这次的识字课,我和学生将经历一次“丛林探险”,叩开一个又一个神秘部落的大门。

一、带上宝贝,出发探险

1.猜谜识字形

师:小朋友,想和孙老师一起去森林探险吗?不过探险可充满了危险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带上这三件宝贝!(出示甲骨文“口、耳、目”)谁来猜一猜?

生:第一件应该是嘴巴,这个字是“口”,它就像我们张开的大嘴巴!

师:你可真会联想,恭喜你获得第一件法宝!

生:第二件应该是眼睛,这个画的就是一只眼睛,外面的是眼眶,里面的是圆圆的眼珠。

师:瞧,把这个甲骨文转过来,就和我们现在的“目”字很像了。不过里面的“眼珠”变成了两横,可要记住哦。

生:第三个字是“耳”吧。弯弯的这一圈就像我们耳朵的轮廓,里面的小三角特别像耳蜗。

师:真是太有想象力了!恭喜你们顺利获得这三件法宝,它们就是———口、耳、目。

2.游戏热身,熟记字形

师: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火眼金睛谁最亮”。根据老师的提示,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它,并指出它们的位置。(师提示,生认读生字)

......

(设计说明:探险需要“智慧和观察”,因此设计了“口、耳、目”三件法宝。情境创设合理,衔接自然。这三个字比较简单、直观,能体现汉字的“形象性”。由简到难的梯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自信,自然动力十足。后面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口、耳、目”三个字的巩固,更是一种学习热身,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二、部落探险,趣味识记

1.羊部落

(1)辨字形,识羊群。

生:我觉得它是“羊”部落。弯弯的两根线就是羊角,下面的三角形就是羊的嘴巴。

师: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这个字和羊头还真的挺像呢!弯弯的是———(生:羊角)下面的这部分就是山羊的———(生:脸和长胡子)

师:这个甲骨文“羊”,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弯弯的角变成了一点一撇,长长的胡子变成了这一竖。让我们亲切地叫叫它的名字。(师指名读,生小组读)

......

(2)巧编儿歌趣记“羊”。

师:我们和草原上这么多羊都打了招呼,可爱的山羊宝宝专门编了一首儿歌来介绍自己呢!

(出示儿歌:“咩咩咩,是山羊。角儿弯,胡子长。”师生配合读)

2.鸟的王国

(1)辨字形,读儿歌。

生:我觉得它特别像一只停在树枝上的小鸟,还在回头看看有没有伙伴来找它玩呢!

师:哇,你都知道这是一只正在和同伴玩捉迷藏的小鸟啊,太厉害了!

生:那个小小的圆应该是小鸟的头,尖尖的就是小鸟的嘴巴,下面的就是它的爪子。

师:你也很会观察呢!

......

师: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鸟”字就变成现在这样了。看谁的小眼睛最亮,找一找,这个楷体的“鸟”,哪一部分是小鸟的身体?哪一部分是小鸟的头?这一点就是小鸟的———(生:眼睛)

师:小鸟们正用很好听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呢!

(出示儿歌:“叽叽叽,是小鸟。眼睛亮,头儿小。”男女生比赛读)

(2)捡鸟蛋,积词语。

(生识记词语)

3.跳跳兔部落

(1)辨字形。

生:我觉得这个像一只老鼠。

师:你喊了开门咒语,门没打开呢。赶紧使用你的法宝,睁大眼睛再看一看。这个小动物的尾巴和老鼠的尾巴有什么不同呀?

生:它是兔子部落。它就像一只蹲在地上扭头往后看的小兔子。我从它短短的尾巴那里猜出来的。

生:我也觉得是兔子,因为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

师:(指着甲骨文“兔”)你们瞧,这就是兔子的———(生:长长的耳朵)下面这部分是———(生:兔子的短尾巴。)那现在这个楷体“兔”这一点,就是小兔子的———(生:短尾巴)

(2)巧编儿歌,巩固识记。

(出示儿歌:“跳跳跳,是小兔。耳朵长,尾巴短。”)

4.象形字总结

(出示相应的甲骨文和现代汉字)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根据事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我们把这些字亲切地叫作“象形字”,它们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呢!

(设计说明:三个部落的闯关,就是“羊、鸟、兔”三个生字的学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一关都是从学生对甲骨文门牌的推测开始,通过甲骨文和图像的对照,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感受中国汉字造字的神奇,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后面的环节,如“草原识羊群”,是通过认识羊的种类,再次识记和强调“羊”的字音与字形;“捡鸟蛋”,是对“鸟”的词语积累,词语学习由易到难;“和跳跳兔捉迷藏”,是让学生说出兔子的习性和特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短句。后面每一句儿歌,都是根据该字最突出的特点来编写的,还原象形字的图画性,加深学生对汉字象形造字规律的理解,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三个字,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每个环节的设计,情境贯穿始终,可谓匠心独具。)

三、课中操

嘟嘟嘟,去探险。口耳目,好法宝。

咩咩咩,是山羊。角儿弯,胡子长。

跳跳跳,是小兔。耳朵长,尾巴短。

叽叽叽,是小鸟。眼睛亮,头儿小。

象形字,有奥秘,带上法宝探究竟!

......

(设计说明:课中操,首位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放松。其次,本首儿歌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缩影。第一,将每个字相应的儿歌整合重现,是再次对生字的重点进行强调和巩固;第二,完整呈现了整个“探险”过程,让学生对“探险”意犹未尽,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后面的拓展环节。有趣、有识、有过渡,这是课中操在本节课作用的体现。)

四、延伸拓展

猜一猜,说一说,连一连。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趁热打铁。利用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在“探险”的热情中继续闯关。将象形文字的造字规律和汉字的表意特点相联系,使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溯源,感受汉字的魅力和特别的历史温度,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综观上述案例,笔者认为本次识字课,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索欲望方面,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字理识字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这两点,体现得也比较好。

第一,发现汉字文化基因,激发识字热情。

汉字是藏在我们中华民族掌心的纹路。汉字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基因。横竖撇捺的神奇组合,不再仅仅是僵硬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魅力的文明结晶,这就是汉字与英语等其他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所在———它饱含历史的温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汉字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内涵。本节课是学生进入汉字学习之后第一次接触甲骨文,第一次有机会感受汉字造字的奇妙和象形字的直观生动,因而笔者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字理识字的教学实施,让学生感受象形字“以意附形,以形写意”的特点,从而爱上汉字。汉字王国很神秘,需要有探险精神去发现它们,了解它们,所以笔者把情境设定为“丛林探险”。这一节课,从最简单、最形象直观的几个象形字入手,从非常具体有趣的探险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汉字造字最基本的特点,对于识字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积极的开端。“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这样把枯燥的汉字变成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第二,图文并茂,文字溯源,保证科学性。

唐兰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本节课的这几个象形字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比较来完成学习的。一个是“图画”,一个是“文字”,这其实是一种图文“溯源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和古字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其配成对。课上,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伙伴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津津有味地看、兴致勃勃地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生字,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直观的刺激使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印象,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通过认识这几个字的“前世今生”,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写字变得活泼、生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还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新鲜知识和探索动力。一旦学生发现这些由横竖撇点折搭成的符号,原来就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形象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成的,一旦他们饶有趣味地推测所见汉字为什么这样构形时,他们对汉字魅力的体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花样游戏,形象识记,不丢趣味性。

运用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更高效地达成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如果把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看作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要抵达的目标,那么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怎么去抵达的一种途径。但是,现在更重要的还要搞清楚目前我们和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只有搞清楚了出发点,才能更好地选择赶路的最佳方式,以便最快地到达目的地。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9

关键词:文字,处理技术,汉字,编码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共有两个基本教学任务:一是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学会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为后面深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能够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过程与方法:探讨东巴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 激发学生对文字处理技术的求知欲;探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汉字的发展对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意义;通过输入生僻汉字的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领悟汉字的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反思汉字在信息时代遭遇的“拼音化危机”, 激励学生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领悟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探究情境, 导入教学课题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视频片段。

师: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性的标志事件, 它让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纵观汉字的悠久发展历史, 虽然经过多次变革, 但仍然保留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

师:目前在我国云南的丽江地区, 至今还使用着一种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字, 被誉为文字发展历史上的活化石 (课前已在学生计算机上安装了“电子东巴”软件, 并简要说明东巴象形文字的输入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尝试验证上述东巴文字的正确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和验证东巴象形文字”的分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的兴趣和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2.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师: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 古老的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学生回顾讨论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师借助幻灯片展示, 概述不同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

教师展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集序”的局部图片, 让学生畅谈对不同书法作品的看法。

生1:我们教室里就有两幅校园书法比赛的获奖作品。

生2:学校尊师公园内有很多当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生3:北京大学的校门题字是毛主席的题字。

师:书法艺术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艺术形式, 虽然我们鼓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排斥传统文化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身边的书法作品, 让学生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师:通过课前预习, 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简史。

学生探究各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出现顺序 (如图1) 。

师:以活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革命, 曾经让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 然而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曾经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拼音化”危机。请大家通过拓展阅读, 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 并借助下面汉字拼音化的体验情境, 思考汉字对于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作用。

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拼音化古诗《村居》, 对比汉字与拼音的不同表达特点。

师:上述短短几行汉字, 就能表达出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情境。在我们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和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今天, 再没有人主张汉字的拼音化, 具有象形文字血缘的汉字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表意工具, 这就是联合国官方文档的不同版本中, 中文版总是最薄的原因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汉字“拼音化危机”产生原因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 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 为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探究情境:丁丁是高一 (2) 班班长, 他想要通过电脑编排班级值日表, 在他输入学生姓名的过程中, 碰到了“喆、堃、犇、翀”等多个较为生僻的汉字, 使用智能ABC输入法, 无法将其输入计算机中, 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别使用智能ABC和搜狗拼音输入法, 尝试分组输入生僻汉字。

师:为什么有些汉字通过智能ABC输入法无法输入计算机, 而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却可以输入;为什么有些汉字只能设置为宋体, 如果设置为楷体, 就不能正常显示?要弄懂这些问题, 首先要了解汉字的三种不同编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僻汉字输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编码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师:在计算机内部只能识别二进制码0和1, 要让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 首先需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对于拉丁语系等由少量基本字母构成的文字体系, 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键盘上的标准字符编码 (ASCII码) 来输入。但是汉字数量众多, 不可能用为数不多的键盘按键对应每一个汉字。为了能让用户像输入英文一样输入汉字, 人们发明了拼音码、字型码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汉字输入码 (也称外码) 。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了解各种汉字输入法的特点, 讨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师:由于汉字输入编码方法多种多样, 同一个汉字采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法, 通常也会产生不同的输入码。为了能将汉字各种输入码在计算机内部统一起来, 中文操作系统引入了汉字的机内码 (也称内码) , 以方便汉字编码的存储和交换。

学生了解各种汉字字符集的向下兼容关系, 即同一个字符在这些方案中总是有相同的编码, 后面的标准支持更多的字符, 而BIG5码则是港澳台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繁体汉字编码标准。

师:以字符编码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汉字信息, 要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来, 且必须以汉字字形输出, 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学生了解汉字字库的相关知识, 尝试为生僻汉字设置不同的字体。

探究操作:如何安装使用其它汉字字体?

师生总结: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过程:首先, 要通过某种汉字输入法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然后系统会将该汉字转换为机内码进行存储;当我们要显示或打印时, 系统又会将以机内码存储的汉字转换为汉字的字型码输出。

如果一种输入法没有对某一个汉字进行编码, 就无法通过该输入法输入这个汉字;如果一个汉字不在该输入法所支持的字符集中, 就不能录入计算机;如果一个汉字没有相应字体文件的支持, 则无法正常显示;如果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不支持该字符集, 则无法正常显示 (如图2) 。

探究阅读:2007年8月13日, 方正集团旗下的方正电子正式对美国暴雪提起诉讼, 原因是其在大陆运营的《魔兽世界》中文客户端中, 未经方正电子许可, 大量复制并使用了方正自主研发、编写、集合而成的方正字库中的“方正北魏楷书、方正剪纸”等五款字体, 侵犯了方正电子根据《著作权法》对方正字库享有的著作权。

师:对于西方的拉丁语系, 其字体研发相对简单, 但是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 拥有庞大的汉字字库, 必须为每一种字体中的每一个汉字都制作一个点阵图, 设计制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这就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维护中文字体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起有关中文字体侵权案件的分析探讨, 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4.教学反思

尽管学生们都有汉字输入和处理的经历, 但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内部过程却一无所知, 这里先通过猜想和输入东巴象形文字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然后再通过回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在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之后, 再借助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 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之心, 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再利用一个生僻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编码方法, 并尝试学以致用, 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10

作为教研员, 我经常下学校听课, 与老师们一起研讨。2009年秋遇到的一堂课, 令我震惊。

那位教师教学的是语文S版二上《动物过冬》, 文中出现如“鹊、鹂、鹃、燕”等生字, 教师让学生观察, 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与“鸟”有关。我很高兴,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引导其观察、发现、归纳, 而不是直接告诉。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学习发现、思考的过程, 很好!

突然, 有个小男孩问道:“‘燕子’也是鸟, 为什么‘燕’字不带‘鸟’呢?”听此发问, 我为之一怔。是呀, “燕”字为什么不带“鸟”?说实话, 我也不知道。于是, 我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 更希望这位教师能够讲清楚。

这位教师解释道:“我们的汉字有些是形声字, 有些不是。”但小男孩并不满足, 追问道:“那‘燕’是独体字吗?”教师说:“不是, 是合体字。”说完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小男孩意犹未尽地坐下了, 小声嘀咕:“是合体字?”遗憾的是我也不知道“燕”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 或是其他?研讨时, 我向在场的所有教师们请教, 更遗憾的是他们也不知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真是欠缺啊!

查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没能找到满意答案。因为这二“典”只释字词义, 不分析字形。于是, 我向集美大学教育学院的金文伟老师求教, 他的回复令我豁然开朗。

原来“燕”字是象形字, 像燕子的形状, 上面是不是“艹”, 是燕子的口 (如“革”的上部指兽的口, 代表头) ;下面四点, 不是“火”, 而是燕尾形的变体 (同“鱼”的繁体字“魚”) 。

随后, 金老师还寄给我释“燕”字的图文:

金老师的释“燕”, 让我再次深深感到, 汉字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同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师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同时也认识到金老师当时在做的实验———识字教学科学化研究的意义。

课题的诞生

“燕”字的教学让我有种紧迫感。2010年春, 金老师为泉州市的省、市级课改基地校的代表做了《科学识字与汉字科学》的专题报告。金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汉字学”在古代称“小学”, 是专门教儿童识字的。这使我意识到,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既然之前没学过, 就应该在教学中弥补, 在研究中积累。

带着对教学的思考与知识的渴求, 2010年12月, 我参加了在厦门市集美小学举办的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中应用汉字学教学的四节精彩课例让我看到了汉字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看到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研究汉语、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系统, 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作为“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就在这不断的思考、学习、论证中产生了。这里之所以提“科学化”, 在于小语教学多年的各种改革, 几乎难有成效, 究其关键, 乃是没有真正遵循教育科学。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大而难!但是, 凭着对汉语言文字学习的直觉和兴趣, 以及准备在研究中不断学习、运用、提升的朴素想法, 我们上路了……

课题的实践

一、理论研究成果

该课题比较大, 所以我们从识字教学研究切入, 兼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研究。目前, 识字教学在理论研究层面已探及了一些规律, 阅读教学也有所突破。

(一) 识字教学

我们总结出了基于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和几种方法。

1.遵循汉字特点, 形音义结合识字。

多年来的汉字教法, 主要是拼读字音, 描摹字形, 很少讲解形音义的关系, 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 没有“关注到汉字的特点”。汉字具有“因义 (音) 构形”的特点。许多错别字的产生, 就是因为初教时学生没有理解字的形音义关系。比如, 学生常将“游”的右旁写成“攵”, “隹”旁写作“佳、住”, 甚至“身”“犭”旁也常写错。实验中, 课题组教师尽量将汉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教学。如, 讲“游”字时通过图文对照, 让学生明白右旁“斿”从 (旗帜) 从“子”, 甲骨文写作, 意为有人持旗起舞, 在“游”中做声符兼意符。讲清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还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汉字的极大兴趣, 尤其是在教师展示汉字的演变和相应的图片时。经常有学生自觉地预习生字, 通过上网查阅, 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变情况, 还有些学生喜欢把古文字“画”下来。运用汉字科学识字, 借助每一个汉字里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 “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 使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不过,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 有些教师解析生字时, 过于喜欢溯源分析, 于是我们总结出:溯源分析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 如果能直接讲清汉字形音义的就不要溯源, 实在讲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视情况确定溯源到哪一级, 从繁体字到古文字, 选出一个最易理解的即可, 不必罗列古文字的各种形体。

2.遵循汉字特点, 系统组块式识字。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引发出了汉字的其他特点, 重要的有“系统特点”, 体现着汉字几千年来科学的构形体系。比如形音义是统一体, 但其中又存在着字“形”系统和字“音”系统。如“工”系统有“功、巧、功、攻、空、红、虹、左、巩、贡、汞、邛”等字。“工”是带柄的铲刀, 本义是工具, 音gōng。掌握了“工”的形音义, 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带“工”的字的形音义。这在汉字学中叫作“系统识字”, 在心理学上叫作“组块记忆”, 具有以简驭繁的识字效果。

教学时, 我们的实验教师遵循汉字科学, 把握汉字的“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实现了学习“一字、一偏旁”, 认识“一串、一家族”。这样不仅把识字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使他们迅速提高了识字效率, 而且使其产生了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组块式识字,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个基本方法。

(1) 部首带字法。

这里所说的部首, 属据形立部。讲清一个部首的形音义, 使学生明白一串带有该部的字。如, 教学北师大版二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 》, 将带“穴”旁的字串归类, 先学习部首“穴”, 引导学生观察到“穴”的图片和金文, 像石崖所构成的石洞, 两个“口”形是石褶, 说明远古先民以穴为屋。此时教师归纳点拨:“穴”指洞窟、土室, 现也泛指有顶棚的形似房屋的建筑物。接着出示楷书“穴”, 说明为了书写方便写成“宀”和“八”, 石洞形状消失。最后出示带有“穴”的字词“洞穴、鸟窝、窗帘、天空”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窝、窗、帘、空”用“穴”旁, 以此理解字词义和记住字形。

其中, 理解“天空”一词与“穴”的关系, 学生有难度, 教师再作点拨:空, “工”表声, “穴”表义, 表示巨大洞穴了无一物, “天空”即像巨大的洞穴。

以上教学根据汉字构字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造字规律, 明白部首的本义及引申义, 再带出一串字词, 大大降低了识字难度, 既提高了识字效率, 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可谓“教好一个, 学会一串”。

“部首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追本溯源, 学习部首;B.点明规律, 学习字串;C.拓展举例, 指导书写。

(2) 基本字带字法。

这里的“基本字”主要指根据汉字外形结构分析作为一串字的偏旁的那个字, 由“基本字”带出的字, 多为形声字或形声兼会意字。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联系, 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培养识字能力。如教学“丁”时, 先创设情境:有个汉字家族叫“丁字族”, 成员由“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 你们认识“丁字族”的哪些成员呢?学生纷纷说出“盯、叮、钉、订、顶……”教师依次板书,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说说怎么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

另一种是“基本字间接带字法”。如教学北师大版一下《问银河》时, “银”字可以分别以“金”或“艮”为基本字, “金”字较好理解, 我们就重点讲“艮”的知识。先让学生明白“艮”音gèn, 甲骨文写作, 像人扭头向后怒目而视 (字的形义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许多学生模仿扭头怒视的样子) 。教师再引导:“艮”在字族里, 大都表声兼表义, 表睁大眼睛之义。在“银”里表音, 所以“银”是前鼻音。再请学生说出“艮”家族的其他成员, 也就是给“银”换上不同的偏旁, 从而“间接带出”“很、狠、恨、跟、根、眼、恳……”, 再适当结合“很、眼、恨、狠”等字说明“艮”的表义作用。这样, 掌握一个基本字就可以认识一串字。

把握汉字构字的“系统特点”, 讲对一字一偏旁, 就能化繁为简, 以简驭繁。掌握汉字的“系统”越多, 识字效率就越高, 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容易培养。

“基本字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 创境激趣, 学习基本字;B.加换偏旁, 拓展积累;C.发现规律, 迁移识记。

(二) 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由汉字承载的文本, 无论是提取信息还是理解意义, 都建立在理解汉语汉字关键字义基础上。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汉字的形音义统一, 其“义”就是汉语的词素或词, 但词本义又产生出一些引申义, 构成一字多义。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初步总结了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主要有:

1.解析关键字, 辨析近义词, 体会用词准确。

准确掌握字义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包括阅读和写作 (写作强调“用词准确”)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抓住关键字来解析,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 准确辨析词义的微妙差异。

如北师大版四下《七子之歌 (澳门) 》中有“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之句, 泉州师院附小吴友钧老师执教时, 巧妙解析“掳”字。她先引导学生区分“掳、抢、抓、夺”几个近义词, 思考作者为何独选“掳”字, 再适时讲解:“掳”是“扌”“虏”结合的会意字。“虏”的繁体“虜”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虍从力从毌, “毌”是古代用绳索穿钱形, 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虍、力”表示像虎兽强行用绳索拘捕之意。“虏”后来作了名词, 用绳索拘捕义就加“扌”造“掳”来表示。简化字“掳”也保留有像虎兽强行拘捕的意思。学生准确理解了字义, 再次朗读诗句, 脑海中就有了形象的画面, 感受到了汉字的细腻微妙, 也懂得了阅读要仔细体会近义词的不同和作者用词之匠心。

2.探究字本义, 明白引申义, 准确理解文本。

词义的引申促进了汉语语义的丰富, 但都产生于本义。阅读中, 如果教师不清楚, 引导不当, 就会造成学生理解错误。如人教版二上《从现在开始》中有个句子写猫头鹰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后神气极了, 课后“读读写写”中也安排了“神气极了/可怕极了/极了”的拓展练习。有教师教学时问学生“神气极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很神气、非常神气、十分神气等。教师表扬学生会用近义词来理解, 然后让学生们来表演。其实这样理解“神气极了”是不对的, 须知“极”“很”“非常”“十分”这几个近义词有程度不同之别。这里的“极”, 本义是房屋正梁、即脊檩, 因处在房屋的最高处而引申为顶点、尽头。“神气极了”就是神气到了顶点、无以复加了。显然, “十分”“非常”“很”都达不到这个程度。本来, 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比较“神气极了”与几个近义词的差别,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之妙, 体会作品人物形象之生动, 甚至由此讲解“极”的本义及引申义, 可惜, 因为执教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法施教。

对于字词教学, 教师应该能讲清词语中关键字的字义, 使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如, 金波先生的儿童诗《信》里有这样一节:替花给蜜蜂写, /赶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不少教师解释“姹紫嫣红”时, 将五颜六色的一片片花海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其实, “姹紫嫣红”形容的是一个个单株花的姿态美丽, 颜色娇艳, 其中“姹”字从女, 宅声, 本义是美女, 引申为艳丽;“嫣”字从女, 焉声, 本义是指女子身材颀长而美丽, 引申为笑容美好, 进而引申指颜色浓艳。课题组教师在教这个词语时, 没有让学生替换近义词, 也没有展示各色花海, 而是在讲清关键字义后, 展示了一株株美丽的花朵,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学生豁然开朗。

二、实践研究成果

(一)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课题首先要求成员们掌握汉语汉字科学的有关知识。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汉字学, 无法开展科研。于是, 我们邀请金文伟老师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系列学科知识讲座。在一次次培训会上, 老师们吃惊地发现, 原来自己平时教的很多知识是不准确的, 有的甚至是伪科学知识。如有一位教师曾将“鹅”字解说成“我的鸟”, 讲“娥”字引导学生用“我的女人”来记忆, 这样的解析与“鹅、娥”的词义毫无关系, 是将“我”为声旁的形声字讲成会意字的典型错误案例。有的教师曾认为这样教学生容易记忆, 将其奉为得意妙法。现在老师们认识到, 这种违背科学的教法, 干扰了学生对汉字科学系统的认识, 不利于学生掌握字义, 也不利于后续学习, 更不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健康发展, 危害很大。

正因为本课题实验研究始终将教师的学科培训、研修作为重中之重, 课题各实验学校、子课题实验校在参加总课题组集中研训后再组织二级校本研训, 课题负责人、特聘专家通过邮箱、QQ群等加强与各校的沟通、联系, 有力地指导了实验研究。所以课题实验教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学科专业知识, 尤其是汉字学知识持续增加, 教学观念逐渐转变, 特别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将语文教学法放在第一位的观念转变为语言文字第一位。老师们深切体会到, 语文知识欠缺, 汉字知识不懂, 教学方法再好,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 课题组教师备课, 先对所教的语文知识勤问细查, 慎重研究, 查清问明后再设计如何教。老师们对学生易错、难学的字词不再随意编造顺口溜或故事, 而是根据汉字科学, 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讲解。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好。比如, 泉州师院附小的吴友钧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一下《竹乡之歌》一课, 不仅顺利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还通过溯源引导学生了解了“竹”字象形字的特点和字形演变, 由此拓展认识了“简、篮、竿、筷、箱、笋、笼”7个字;学习了“饣 (食) ”旁, 并在学习“饭”字的基础上拓展认识了“饥、饿、饱、饺、饼、馆”6个字。

(二)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案例分析汉字教学 篇11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 部件 结构 功能

一、对外汉字教学及其现状总说

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教学对象的汉字教学。对外汉字教学有着不同于一般汉字教学的独特性。首先,从教学对象的母语背景而言。对外汉字教学的对象一般都是外国的学生,根据他们的母语背景不同,又可以分为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在内的“非亚洲文化圈”,即“非汉字文化圈”。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内的“亚洲文化圈”即“汉字文化圈”。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相应的负迁移,这是影响对外汉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次,从教学对象的年龄而言,留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容易将思维定势带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给汉字学习增加难度。最后,受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一般从语音、词汇、语法开始,很难做到与汉字教学的同步化,学习汉字的进程很难做到从易到难。

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已经在全球建立多所孔子学院,“汉语热”不断升温。但是,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伴随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听说和读写能力的失衡。并且针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较少,专门的教材也比较少,对外汉字教学处于附属地位。

二、造成对外汉字教学现状的原因

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滞缓于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观原因有:第一,“重语轻文”的主观思想。从对外汉语事业开始至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推崇较好的口语能力,学生们规避汉字教学的难点,忽略了汉字对汉语的反作用。第二,针对汉字教学内容的对外汉语教材较少。目前对外汉语的教材中主要以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为主,汉字的学习和训练较少,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缺失。目前我们使用的语言体系,大部分是源于西方的语言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是科学的,但是并不完全符合汉语和汉字本身的特点。

其次,造成对外汉字教学落后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字本身的特点,阻碍了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所在。首先,就字形而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由笔画和部件组成的方块字,与拼音文字有较大不同。汉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具有较大困难。其次,就字音而言,汉字无法通过拼音获得准确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汉字音符改变。据严格的统计,形声字与声韵调完全相同,准确表音的不到25%,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字读写时的难度。并且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多音字,如果不区分语境,汉字的辨别将出现很大困难。最后,就字义而言,虽然汉字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意符系统,但是并不严密,很多意符不能完全表达汉字的意义。尤其汉字中存在许多一字多义的现象,给留学生理解字义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偏误分析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学生书写汉字的错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汉字部件,二是汉字结构。这也是我们汉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汉字部件偏误

(1)部件错误

部件本身书写错误,增加笔画或者减少笔画,如:本、木,日、目,大、太。由于对部件识记不清楚,模糊记忆,部件写的也模糊不清,产生汉字的错误。留学生由于缺乏部件组成汉字的意识,在学习汉字时易从整字入手,所以对于部件的错误往往注意不到,不能准确辨识汉字的差异。

(2)部件混用

形近部件出现书写错误、混用比较常见。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笔画增减发生错误。如:冫、氵,厂、广,尸、户,田、由、甲、申,口、日,日、目,木、本,等等。第二种,笔画长短、曲折形近发生错误。如:土、士,贝、见,等等。这样的偏误有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经常因为观察不够细致,书写不够准确而出现错误。

(3)部件缺失

由于不熟悉部件,经常在书写汉字时缺失部件。特别是在字形较复杂的文字中,如“做”写成“故”,“想”写成“相”,“像”写成“象”。留学生对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识别不清,凭模糊印象整体记忆,容易导致面对复杂汉字时的“粗心大意”,丢失部件而产生书写错误。

2.汉字结构偏误

(1)结构松散

对于第一次接触汉字这种方块字形的学生来说,他们更习惯于文字线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在书写汉字时,会产生结构上的错误。第一种情况:左右结构的汉字由于书写间隔较大,成为两个独立的汉字。如:把“林”写成“木木”,把“胜”写成“月生”。第二种,上下结构的汉字写成上下分家。如“霏”写成“雨、非”,把“昊”写成“日、天”。对于结构更加复杂的汉字,容易拆分成多个汉字,造成书写错误。

(2)结构混乱

学生书写汉字不规范,经常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上大下小,左高右低。这是因为留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没有掌握汉字的立体组合结构,不能将汉字部件有机组合起来,随意堆砌,产生结构混乱的问题。

四、汉字部件结构教学方法与价值

1.汉字部件结构教学方法

从汉字的部件结构入手,进行对外汉字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字。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能独立运用,并且还可以组成汉字。它是对整字进行切分得出来的,大于或等于笔画,小于或等于整字。例如“好”中的“女”和“子”是“好”部件,“昊”中的“日”和“天”是“昊”的部件。部件作为笔画和整字的中介,具有连接作用。

汉字由部件组合而成,部件又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从部件组合的角度看对外汉字教学,有助于留学生更好的识记汉字。如:“湖”是由“氵”和“胡”组成的,“胡”还可以切分为“古”“月”“氵”“古”“月”就是组成“湖”的三个成字部件。根据汉字部件的功能类型,即汉字部件在汉字组合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表音部件、表义部件和非音非义部件,从功能上利于留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例如“木”,表示有植物有关的事物,如“林”“梅”等;“山”,表示山形、山势、以及山名等,如“岚”“崩”“崖”等。

部件按照一定的方位关系组合成汉字。方位关系主要体现在合体字中,即部件分别位于汉字的什么位置,部件与部件位置的结构关系。一般合体字的结构关系分为:左右结构(如:流、样、休),上下结构(如:花、曹、苗),包围结构。其中包围结构可以分为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四面包围。两面包围有左上包围(如:庙、庆、房),左下包围(如:连、赶、起),右上包围(如:句、可、习)。三面包围有左上右包围(如:风、向、同),左下右包围(如:画、凶、函),上左下包围(如:区、医、匹)。四面包围(如:团、困、因)。

以上九种关系,方块结构图形依次为:

以上九种结构关系是基本的形式,还有一些汉字如“想”,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组合,“心”和“相”上下组合而成,“相”是“木”和“目”左右组合而成,是上部件“相”进行二级切分的结果。所以,汉字是由基本形式组合而成,划分出不同的层级。

汉字部件结构教学方法就是以汉字的部件为基础,按照结构关系进行教学,按照层级组合的规则进行识记,使部件结构的教学成为对外汉字教学的入口。

2.汉字部件结构教学方法的价值

(1)区分汉字形体差别,提高书写正确率

汉字形体相近,学生经常出现书写错误,以部件结构为基础的汉字教学,有效区分汉字的相似性。学生通过部件结构的学习,可以有效掌握形近部件、形近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区别和比较部件的差异,以准确掌握部件结构为前提,使学生更好的识记汉字,提高书写的正确率。

(2)符合教学规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汉字的结构分为笔画、部件、整字。部件是笔画和整字的中介,也是结构的核心。从部件结构的角度进行教学,不仅符合学习的心理,还符合教学的规律,为外国学生学习汉字降低了难度。学生先学习基本部件,再掌握较复杂的部件,举一反三,整体识记汉字。例如学生在学习比较复杂的汉字“啊”“梨”“谢”等时,就可以拆分成基本部件“口、木、刂、禾、讠、寸”等,从基本部件出发,熟练掌握其组合规律,循序渐进,更容易地习得汉字。

(3)形象直观,利于留学生学习

汉字的部件按照方位关系进行组合,使汉字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在实践中理解汉字的组合规则,这种立体的组合模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分析汉字结构。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出汉字的笔画名称、偏旁部首等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在灵活掌握部件组合的基础上,按照汉字结构,正确写出汉字,

(4)掌握部件结构规律,培养汉字自学能力

通过汉字部件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汉字组合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分析汉字形体、掌握汉字的结构。学生灵活地运用部件的组合规律,可以识记更多的汉字。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过的部件去理解。从部件的组合模式、部件的表音、表义功能去分析,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形体,识记汉字的意义。举一反三,培养自学汉字的能力。

五、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具体方法

1.合理安排部件教学的顺序

利用汉字部件进行汉字教学,必须合理安排部件教学的顺序。从基本部件到多个部件的组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常用到不常用,使学生有规律的掌握汉字部件,识记汉字。否则,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是抽象的,无法从本质上理解汉字的构性特点,无法成系统的学习汉字。从出现频率高,可以独立成字也可以作为部件使用的独体字入手,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日、月、目、木、人等。留学生在牢固掌握独体字后,在学习复杂的合体字时,又把它们当做部件进行新的学习,在已学习汉字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记忆,利于学生识记汉字。

通过掌握基础的部件,可以更好的理解汉字结构,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复杂的、多个部件组成的汉字。

2.部件结构的组合

汉字是由部件组合而成,汉字是“组装型”文字,部件是组成汉字的“零件”,是大于笔画的能够独立组合成汉字的结构单位。部件又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内涵丰富,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合成汉字。如“原”可以看做是由“厂”“白”“小”三个部件组成。“份”可以看做由“亻”“八”“分”三个部件组成。通过记住汉字的各个部件,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结构。

部件结构的组合是按“三级结构”有层次地展开的。一级结构,通过笔画分析汉字的形体。在这一阶段,重点掌握汉字的笔画、笔形、笔顺,并且掌握一批独体字和基本字,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用单部件分析合体字,一些简单的合体字是由单部件组成,如“吹”,由“口”和“欠”组成。“问”由“门”字框和“口”字心组成。三级结构,用复杂部件分析复杂的合体字,如“捌”,由“扌”“别”组成,“别”就是复杂部件,由两个简单部件“另”和“刂”组成。通过种方式,留学生可以更好的识记汉字,理解汉字的结构。逐渐帮助留学生建立方块汉字的形体意识,使他们形成“汉字思维”,更好地理解汉字结构。

3.部件功能的运用

按照汉字部件的功能,部件分为表音部件、表义部件和非音非义部件。这些部件在汉字中的作用不同,所以可以起到区别字义,识别字音的作用。例如由“氵”部件组成的汉字,多表示与水有关的涵义,如:河、江、洗、海等。表义部件具有提示汉字意义的作用,对留学生记忆汉字的涵义具有积极作用。由“几”部件起到表音作用组成的汉字如:机、饥、肌。虽然部件起到表音、表义作用的价值有限,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按照部件功能识记汉字,对留学生来说具有较大作用,帮助他们较快地学习汉字。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学习汉字的留学生来说,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汉字。例如遇到复杂的汉字“菲”“霏”“匪”等,可以通过认识的表音部件“非”去猜测读音,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如“语”“话”“谈”“说”等,可以通过表义部件“讠”判断它们的涵义。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时,防止学生“一刀切”地对汉字进行归类。对于较高级别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归纳和纠正。

4.部件构形方式的运用

部件按照三种基本构形方式组合成汉字,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教师教授汉字时,可以利用构形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的整体结构模式。根据九种基本的方块构形图示,趣味教学,让学生分析汉字结构,辨别部件的组合方式,使学生更好的记住汉字的结构。例如针对复杂的合体字,可以设计“组字游戏”,将基础部件排列在一起,由留学生进行选择和组合,即能够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结构,区别汉字的形体,还可以运用灵活的思维能力,组合汉字,发现汉字。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变化,帮助学生记牢汉字的形体。如“主、玉”,因为“点”的位置不同形成不同汉字。“吴、吞”因为部件颠倒位置构成新的汉字,这种方法可以辅助部件结构组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通过组合口诀记住汉字的结构。如“人”与“木”组合为“休”,即人+木=休。“足”与“包”组合为“跑”,即足+包=跑,等等。通过循序渐进, 由单层面的组合(如“日”+“月”→“明”)逐渐过渡到多层面的组合(如“明”+“皿”→“盟”)。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汉字构形的记忆。

汉字部件结构教学是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从汉字部件出发,使留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汉字的结构。从笔画到部件 ,从部件到整字,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和层级关系,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立体结构。学习汉字部件为留学生学习汉字建立了基础,即符合心理规律又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推进留学生汉字的学习。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字教学事业的发展,提高其地位,加大对汉字教学的研究,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留学生学习汉字。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3]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1)

[4]李培元,任远.汉字教学简述[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5]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6]费锦昌.汉字部件探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7]苏培成.现代汉字的部件切分[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汉字简化的利弊分析 篇12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作为中华文化的灿烂结晶和载体,它同汉族人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使用简单规范的汉字是每个汉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关于汉字简化的历史,曾有过一些争议,一般认为汉字简化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之后都产生过许多简体字。到了汉代以后,汉字形体发展到了楷书阶段,字体的演变基本停止了,随之而来的是汉字本身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笔画的减少,唐宋之后简体字日益增加,民间流行的印刷物也出现较多简体字。宋元之后简体字在广大群众中更是大为发展,民间印刻的小说更多的出现了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1956年和197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这两次改革更是为汉字的面貌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关于汉字简化的争议也随之变成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关于汉字简化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汉字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乎到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汉字简化之利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应该关注到它的利与弊,对于汉字简化的分析我们也应该秉持着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看待,这对于我们更科学地开展以后的汉字简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汉字的进一步规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汉字简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笔画的简便等各个方面。

首先,汉字简化可以将一些繁琐的汉字进行笔画上的减少,有利于我们识记和使用,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传统汉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汉字的繁与乱,繁主要指的是笔画繁多,乱主要是说汉字异体纷呈,这些都为书写者和使用者带来不便,而汉字简化之后,汉字笔画的简化提高书写的效率,而改善汉字乱的现象,减少通用汉字的书目也大大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简化字总表》2235个简化字平均每字10.3画,被简化的2260个繁体字平均每字16.1画,平均每字减少5.8画,由此也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可以说,汉字简化在我们追求快节奏和效率的今天更是具有进步作用的。

其次,汉字简化后的文字结构更加简单明了,便于使用者识读。繁体字构字繁复,不仅给书写和阅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人们识字过程增加了一些困难。而简体字则构字简单明了,方便人们识记和认读。如汉字中的部分形声字,简化字的声旁比原来繁体字的声旁表音准确,结构更加清晰,因而也更便于初学者认识和记读。如:“運”简化为“运”后,则可以依照声旁“云”来帮助记读这个字。又如,“膚”简化为“肤”后,则依据“夫”来记读。这样的例子简化字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简化对于汉字的普及和使用者的识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最后,从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中国大陆公布的简化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已明文规定使用我国公布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这说明我国的规范简化字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简化字的功绩。

三、汉字简化之弊

虽然汉字简化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汉字的传播带来了诸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汉字简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字简化的另一些方面,也就是其存在的弊端。

首先,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性的文字,而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我们现行的简化字为了追求简便,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从而削弱了汉字的形象性。如“車”原本是象形字,被简化成“车”后已毫无象形可言。这样的简化虽然给书写和学习减少了困难,但却破坏了汉字的构形理据,违背了汉字自身的特点,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其次,简化字的结构关系比较冗杂,繁简关系也较为混乱,这对于汉字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简化汉字虽然实行多年,但是它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结构系统,常常会有一些不能推导出来意思和读音的汉字,而即使是能推导出来的简化字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使得部分字的繁简关系变得混乱复杂,没有固定的规律和规则可以遵循,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字学习的困难,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把握。

再次,汉字的繁简使用没有统一标准,不利于汉字的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当今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有大约四分之一,但是除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人使用简体字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使用的都是繁体字,因而社会和学术界的许多人都认为汉字简化给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等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问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简化字和繁体字在转换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也确实给对外和两岸交流带来了一些不便。

对于汉字简化的问题,历来学术界是持有不同立场和看法的,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汉字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简化也都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大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升,“汉语热”的现象还会继续升温,因此我们应该更好权衡汉字简化的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汉字,使得汉字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同时也使得汉字承载的文化能够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汉字简化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同时还要尽量规避其弊端,主要可以朝着以下方面努力:建立更加精确科学的繁到简的转化系统,使得繁体字到简化字以及简化字到繁体字之间能顺利精确地转化;鼓励人们对繁简字都加以识别认知,可以促进维持繁简字同时存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综合来看,汉字简化是汉字改革的方向,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简化汉字在大陆地区已推行了近60年,它所取得的成绩和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今后的汉字简化工作应当更注重现行简化字的规范使用,及时总结既往工作中的得失,为汉字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上一篇:门店营运管理下一篇:防睡安全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