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2024-06-19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共12篇)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1

本节课是“数据的编辑加工”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表格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概念及操作。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网上搜索、文字录入和处理等操作技能。但学生对数据的编辑和分析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有新鲜感。但这部分内容七年级学生接触较少,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学习,才能掌握。

●创设情境,案例引入(5分钟)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数值计算》,通过公式法或函数法可以计算出一行或一列数的总和、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数值。我们计算这些数值的目的往往不只是计算数值,更重要的是想寻找一些规律或蕴含在这些数值中的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三种技术。下面有三个案例,每个案例都含有三个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1:为了庆祝“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演讲比赛,刘燕等同学承担了这次比赛的分数统计工作。他们将评委的打分录入后,先按照评委会的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得出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如表1),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按得分高低计算出每位选手的总名次、级部名次和优胜级部吗?

案例2:表2是咱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统计表,你想不想知道你的身高或体重在我们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次,在相同性别的同学中又处于什么位次呢?咱们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或体重又是多少呢?

案例3:表3是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班级卫生检查结果记录表,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总名次、每个班在本级部中的名次以及优胜级部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精讲,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理解有关专业术语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三个真实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理清思路(2分钟)

师:我们以案例1为例来分析一下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问题1是计算各选手名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依次填入名次即可。问题2是计算各选手的级部名次,实际上就是分别对每个级部的选手进行排名,然后填入名次;还有一种方法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好序后,通过筛选操作,只显示所选级部的选手信息,再把筛选出来的选手按照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好,只要依次填入名次就是级部名次了。其他选手的级部名次也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就可以了。问题3是确定优胜级部的问题,是计算每个级部所有选手得分的平均分并进行比较,平均分最高的级部是优胜级部。这里用到Excel中的分类汇总的功能。现在知道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先界定一下三个重要技术概念。排序就是在不改变数据值的情况下,重新组织数据排列顺序的一种手段。排序后,再观察记录之间的位次关系,便于事物的比较和对比,就像想知道某个同学的身高在我们班中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同学们按照由高到矮的顺序排队就非常清楚了。筛选是只显示我们感兴趣的数据,将不感兴趣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例如,我们想知道某个女同学在全班所有女生中的身高情况,就只需要让女同学排排队就可以了。分类汇总就是先将数据分类,再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汇总统计。分类实际上就是将某一属性相同的数据放在一起,只要按这一属性进行正序或倒序排序就可以了。例如,刚才讲的例子,让所有的男同学排在一起,所有的女同学排在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先按性别分类,然后再进行汇总统计。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教师提示自主探究有三条途径一个帮助。三条途径:一是阅读课本《数据分析》部分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二是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探究,三是观看计算机桌面上“数据分析”文件夹中的排序.exe、筛选.exe、分类汇总.exe三个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一个帮助就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求助。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操作,降低学习难度,明确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深度思考(13分钟)

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解决疑难问题还是个别辅导,教师都不能直接操作,只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让他们自己解决认知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主探究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自主探究情况及时调整上课方案,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自主探究8分钟后,有学生陆续完成了3个问题,13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其余没有完成的学生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这时小组交流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了。

设计意图:将大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解决认知冲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引导和点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合作学习,解决疑难(5分钟)

师: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操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学生通过交流操作方法,开拓操作思路,触发灵感,同时培养了合作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

●小组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

师:所有小组都完成了交流,下面我们进行成果展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展示,要边操作边解说,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认真看,展示完后要进行评价。下面由一组的A同学来展示。

生A: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案例1确定每位选手的总名次问题……

生A非常顺利地展示了两种排序方法,并用拖动填充柄的方法将总名次依次填入,操作非常熟练。

师:生A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向下拖动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一组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做补充?

生B:有。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B先在K 3单元格中输入“'(半角)1”然后向下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

师:很好,生B非常具有探索求新的精神,探索出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为了表示鼓励,给他们组加11分。老师也用过这种方法,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

教师演示:在K3单元格中输入“’(全角)1”,然后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进行填充。结果虽然也是产生了一个序列,但每个数前都有一个“’(全角)”,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啊?

有同学说老师输入了全角的“’”,应该输入半角的“'”。

师:对了,这个撇号应该是半角的,如果输入成全角就会出现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填充方法?

学生都沉默,表示没有探索到其他方法。

师: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接着双击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名次填充。下面请第二组的C同学来展示第二个问题的操作方法。

生C是用排序的方法完成的,“主要关键字”选择了“年级”,“次要关键字”选择了“最后得分”,并选择了降序排列,然后单击确定,完成排序;接着,他用教师刚才讲的填充序列的方法,非常迅速地填入了各选手的级部名次。二组的D同学通过自动填充没有成功,最后用手工填充的方式补充完整了。

师:二组的两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方法,说明他们认真地进行了探究,二组得10分。当表格中的记录较多且我们只对其中一部分数据感兴趣时,可以使用数据筛选功能,通过设定条件,将不感兴趣(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暂时隐藏起来,排除干扰,显示感兴趣(满足条件)的记录。数据筛选有助于我们发现某一范围内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下面请第三组的E同学进行展示。

生E一开始,没有按“年级”列排好序就直接进行了分类汇总操作,结果没有得到正确结果。后来,在同组同学的提示下,得出了正确结果。

师:分类汇总,顾名思义,就是先将数据分类(排序),然后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操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优劣。大家一定要牢记,分类汇总,一定要先分类,再汇总。第三组得8分。案例1的问题分别由一组、二组、三组的同学展示完了,案例2和案例3的问题跟案例1的问题是相似的,使用的操作方法也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案例1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生:能。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定学生展示,是防止小组总是推荐同一学生展示,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操作不规范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时,教师一定要纠正。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操作把自己的软件使用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向其推荐便捷高效的操作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3分钟)

师:没有完成的同学,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演示,把问题解决了。完成的同学,用你没用过的方法,再操作一次。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的同学,再做其他没有做的案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操作解决问题,能够起到规范学生操作、巩固所学技能的作用。要求学生用新方法重新做一次,能使学生掌握新的操作技能。

●盘点收获,拓展延伸(2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下面请一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三组的得分最少,咱们把这次机会让给三组吧,请三组的F同学来总结。

生F:我这节课学会了Excel电子表格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三种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还学会了使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序列的三种方法。

师:生F把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得很好。给三组再加2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一组11分,二组10分,三组10分。从得分情况来看,这节课各小组势均力敌,虽然分数差别很小,但是一组还是比其他小组多了1分,因此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是一组,大家鼓掌向一组表示祝贺。(学生鼓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回家后和妈妈一起将每个月的家庭开支输入电子表格,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分析一下,看看你家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合不合理,并提出修正意见。最后,请大家填写“数据分析自我评价表”,自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3个案例,将其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象,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讲点拨,提高了教师讲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效益。同时,本节课笔者充分重视了课堂的生成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及讲解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内容较多,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时间比较紧张。在学生的分层培养方面做得不够,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另外,本节课的评价手段只有学生个人的自评,稍显单调。

摘要:<正>本节课是“数据的编辑加工”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表格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概念及操作。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网上搜索、文字录入和处理等操作技能。但学生对数据的编辑和分析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有新鲜感。但这部分内容七年级学生接触较少,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学习,才能掌握。●创设情境,案例引入(5分钟)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2

台山市白沙镇中心小学 黄嫚娇

我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二册《称象》一课总结全文之后,并没有有立刻结束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提问学生:“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比小曹冲的办法更好的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有的还抓头挠腮的。

我看此情景,就给了一点提示:“石头可以用其他更容易装载的东西替换吗?或许还有更先进更厉害的东西来称大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小手林立,争相回答。

A生说:“可以用泥沙来替换石头,搬泥沙比搬石头容易多啦!” B生说:“可以用木头来替换石头。” C生说:“可以用小动物来替换石头。” 我问:“用什么小动物呢?” C生说:“猫啊、狗啊、猪啊、兔子啊、牛啊、羊啊之类的。” 我给了一点点拨:“非常棒!可能牛和羊还是比较斯文的,不会乱窜乱跑,但是猫、狗、猪和兔子就不会这么乖乖的给你呆住了,会掉水里的,这怎么办?”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有位平时爱捣蛋的学生马上高声叫起来:“应该用笼子关起来。”

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良好机会,所以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摸摸他的头,拉他坐端正,还表扬他认真听别人讲、聪明。

同学们见此,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离开了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

我见此,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看谁现在是最认真的孩子,我就请他来回答。”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右手端端正正的和桌面成九十度角。我就叫D说。

D生说:“可以用人来替换石头。而且人还可以自己走上岸,不用搬来搬去,最方便了。”

我马上让大家给她送上热烈的掌声。我问她:“你是怎么想到的?” 她说:“我妈妈有时候会和我一起去称一称我有没有重了,我就从这里想到了这个办法。”

我再让大家给她送上掌声,真是一个触类旁通的聪明孩子呐!E生也马上激动地说:“老师,我有个办法更方便,就是用电子地磅,我爸爸在广州打工的工厂里就有150吨的电子地磅,我亲眼看到过,是我爸爸告诉我的。” D生马上反驳说:“老师都说了古时候很落后,没有这么先进的东西的。”

我接着D生的话说:“对!古代很落后,电子之类东西还没产生呀!上课要认真听讲呀,看,不认真听讲就闹笑话啦!不过,你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E生不好意思的笑了。„„

正当大家都很热烈地争抢着回答的时候,平时最积极发言的黄嘉伟同学就一声不吭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我感到很奇怪,就特意叫起了他,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说:“老师,我不是在想称象的办法,而是大象这么大,可是课本里画的那艘船很小呀,大象会不会沉下去被淹死呢?”

我立刻表扬他观察仔细,就把问题抛向同学们:“你们觉得船小吗?请再仔细看看。”

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最后都一致认为船是小了点。我说:“难道是课本弄错了?也有可能哦,你们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值得表扬,老师会把你们的发现告诉编书的人的。你们比他想得更周到呢你!”

最后总结时说:“嘉伟同学能看到别人不会留心看到的,老师也没有留心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多学习他这种仔细观察,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学习精神,请大家给他最热烈的掌声表扬他!”

霎时,教室里掌声如雷鸣。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善于联想的可贵品质,充分利用文后的总结,启发学生想象。

三、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全面发展。课堂上是人人平等的,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好表现,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关爱调皮捣蛋生,对于他们的想引起你注意的举动应该及时给与回应,并告诉他,老师总是很注意他的一举一动的,当他探测的目光来看你是不是在注意他的时候,回以微笑,他就知道你真的在注意他,他就不会搞小动作了。课堂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客观性,符合生活实际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3

本文为八年级英语最后一单元的课文,结合近期开展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绿化主题教育,我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教学活动,经过环境绿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对国内的不良环境及对人类的有害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案例主题:

Green Switzerland 是一篇介绍新西兰优美环境的文章,结合近期的环境保护教育及南京近几年的反常天气现象,事先设计好相关的学习任务及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畅谈感受。

三、案例过程:

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measures for Switzer to protect their environment?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通过列举新西兰人民保护环境的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同时,在提问如何保护我们环境的措施时,学生会动脑筋,积极参与到如何保护环境的讨论中去。

T: What will Switzer do with their old clothes?

Ss: to give poor people, sold in charity shops, sent to factories for recycling.

T: Yes, great. How about the resources? Do they take the resources as much as they want?

Ss: No, they have many law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y have laws to protect the air and the water;

T: yes, they have many law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can you say in detail about how the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daily.

Ss: they dont cut down trees;If they drop litter in public, the police will ask them for money; use sun energy, wind energy, water energy.

T: great, do you know what will happen if all the trees be cut down?

(逐渐引导学生意识到破坏环境所引起恶性后果,向学生展示各种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等。)

T: what are your feelings after see these terrible pictures? And what are your ideas about 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Ss:The disaster is very terrible, it kill many people. We ne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Protect the trees, to plant more trees in hill.

T: There is a paper factory in my hometown. It pours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every day. The people in the town drink the water of this river every day. They have advised the leader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river many times, but the leader never accepts it. Can you write a letter about it to the Green China?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Yes”。由于写作太浪费课堂时间,这封信就作为学生在课下的家庭作业。)

T: Now, in China, the most serious pollution in North China, especially in Beijing, is the air pollution, can you tell me what caused the air pollution?

Ss: The smoke of factories, the heavy traffic, less trees….

T: can you think out a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s: we can plant more trees on the road sides. We can ask parents to ride the bike to work.…

T: Through learning this lesson, we realized that, compare with Switzer, we have many places to improv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to make China,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Have you ever made any pollution?

S1: I often dont pick up rubbish in public places.

S2: I sometimes spit in public places.

……

(我趁机追问学生下列问题)

T: Will you spit in public now?

Ss: No.

T: Will you throw rubbish in public now?

Ss: No.

……

Ss:We need do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Green China.

四、案例反思:

1.学习生活化的英语,把文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枯燥的知识活起来。在提问到“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可以污染空气吗?”“我们应该怎么做”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

2.教师让学生在回顾完课本后,讨论如何解决中国现在最棘手的空气污染问题,巧妙的运用了合作学习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人翁意识。

3.老师趁机询问,让学生回忆一下有没有做过有损环境的事情。在当时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毫无顾忌,纷纷说出了自己以前的不文明习惯。还认真的表示以后不会再干类似的事情。自然恰当的德育教育,一箭双雕[1]。

然而,本堂课的设计还有一些不足。如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是课堂活动的新高潮,当时,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种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用英语去简单的采访一下同年级别班的同学,让他们回忆自己以往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然后再根据采访结果,用英文向全校发表一个“保护环境的”的倡议书。这样不仅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得到锻炼,也会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在数据分析课程中的应用 篇4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介绍典型案例,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见[1]. 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比较, 从案例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该教学方法中, 教师起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只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2. 数据分析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 内容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内容, 见[2].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数学基础薄弱. 数据分析课程, 是建立在数学分析、矩阵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之上的一门专业课, 它还要求学生对于以上学科的内容有较好的了解, 并可以综合运用, 这超出了很多学生的能力范围. 其二, 该课程内容较多, 公式繁杂.而且与高等数学等数学课程不同, 在运算中, 由于输入的数据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矩阵, 这些数学公式的计算和使用根本不是手工计算能够胜任的. 因此, 在费尽气力掌握了统计原理和公式之后, 学生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根本没有看到基于这些公式的计算过程, 从而很容易导致遗忘. 其三, 即便是学生掌握了统计模型的原理以及涉及的公式, 又面临着对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合理解释的困难.

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引入统计模型, 可以让学生对统计模型的理解更直观,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使用典型案例来引入问题, 进一步引出公式, 会使学生对公式的作用理解更加直观; 最后, 使用典型案例来作为习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统计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又可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

3. 数据分析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步骤

受[3]的启发, 我们建议, 数据分析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以下以判别分析中的距离判别为例, 介绍案例教学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 老师引入教学案例, 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以Fisher使用的鸢尾花数据为例. 该数据包含刚毛、变色以及弗吉利亚三个品种各50个样品的鸢尾花的花萼长、宽以及花瓣长、宽,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 对于已知花萼长、宽和花瓣长、宽的样品, 判断其属于哪一种, 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率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

第二步, 由老师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 首先解决如何进行判别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马氏距离的概念, 并总结出线性判别分析和二次判别分析两种判别方式. 接下来, 引导学生对距离判别的效果进行评价, 提出误判率的回代估计与交叉确认估计的概念.

第三步, 提出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例题, 并明确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解决思路. 展示体检中心收集的100名健康人与60名心肌梗塞患者的三个心电图指标构成的数据, 引导学生建立正常人与心肌梗塞患者的判别模型, 分别建立先行判别模型与二次判别模型, 并思考如何对判别模型进行评价.

4. 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根据作者的教学体会,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首先, 案例教学使比较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相对直观易懂. 在数据分析课堂上, 采用典型案例引入统计模型, 要比直接介绍抽象的、严谨的统计模型,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效果更好.

其次, 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 旨在告诉学员怎么去做, 去接受知识, 使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 而案例教学方法, 是建立在案例基础上, 而案例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使抽象的理论可以变得比较形象、直观,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比较活泼.

最后, 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 我们注重从案例出发,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 从而去发现客观规律. 该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试图说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 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2]范金城, 梅长林.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成功销售数据分析案例 篇5

无独有偶,几天后,为自家代理的同名韩国3D RPG游戏造势,触控科技宣布携手芭乐传媒,投资百万拍摄微电影《Hello Hero》。这种通过微电影为游戏做营销的手段并不新鲜,这里要说的是,触控科技的老板陈昊芝亲身上阵,饰演了其中一个重要角色。

最后一天,魏晨在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唱起了聚美优品的主题曲《我为自己代言》。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个算是多前火得一塌糊涂的“陈欧体”再现江湖。同样,聚美优品的老总多年前也是自己亲身上阵。

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老板亲自上阵,为企业或者是产品宣传造势。结果证明,效果非常理想。“老板站台”案例虽然零散,但周鸿祎和罗永浩已经为我们做了总结:老板在微博上的140个字,效果比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呕心沥血的炒作方案有效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底开始,老板站台的案例开始渐进丰富起来。按照这种形式发展,20底,各种案例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不乏具有参考价值的例子。

融合造星、跨界探索、排忧解困……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朋友们,你可以建议老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在公司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一、融合造星:在这个方面,刚刚举到的陈欧体可以算是最有力的证明。除此之外,更典型的当属“褚橙”。一个75岁的老翁用生命在种橙子,85岁推向全国。这里面绝对有营销的成分,对此本来生活网创始人唐宋直言不讳。不过,这里的营销不过是将褚老真实的故事以最有效的方式传播开去,以期卖出更多的橙子。

二、跨界探索:同样,老板的跨界营销往往更能引起注意,比如说为了宣传游戏而拍微电影的陈昊芝。原来是个企业家,而现在在微电影中出演了角色,太新奇,无论如何都能显露出他另外一面。“一个有名气的人突然去做了件自己不常做的事”,太好玩。

从营销看,老板跨界也意味着影响力的跨界。比如雷军和刘德华那场名为“将人生变成战场”的经典对话,同时占据了当天财经、科技、娱乐等几大板块的重要位置。还有江苏卫视开年综艺力作《最强大脑》,百度CEO李彦宏和周杰伦并排步入场内的画面,不知被粉丝们回放了多少遍。

周杰伦李彦宏

三、排忧解困: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成为领头羊,是因为他积聚了个人信誉和品牌名声。当企业出现危机时,老板亲自现身说法,赌上信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用得当,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老生常谈的肯德基“激素速成鸡”**,最后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总裁苏敬轼、肯德基品牌总经理韩骥麟亲自登上电视广告,其形象更是在各家肯德基门店中频频亮相。

坚称“不添加激素”,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苏敬轼和韩骥麟等于押上了自己的名誉。面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质疑时,这未必是最体面的方式,却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6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们以前玩过的转盘。转动转盘后指针可能会停在哪儿?有几种结果?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第2、4幅图)同样提问。

师:想一想我们学习了描述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思考

师:老师要跟班级的小旭同学比赛跳格子。我们商定好通过抛图钉的方式进行比赛,图顶尖朝上时老师跳一格,图顶尖朝下时小旭跳一格。比赛开始(课件展示比赛过程)

师:对于老师获胜这个结果小旭有了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你们认为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既然大家的意见不相同我们怎么办呢?生:我们做实验试一试。

三、抛图钉实验

1.实验前感知。

师:我们做的实验是抛图钉。请同学们拿出发给你们的图钉观察。

生:一头尖尖的(师:我们叫尖尖的这部分为钉尖)一头平平的(师:我们叫这部分为钉帽)。

师:请同学们抛起图钉,看看图钉落地是什么样的?

生:两种结果:钉尖朝上、钉尖朝下。

【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列举事件发生的所有结果】

师:你们认为哪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

生: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钉尖朝下的可能性大,可能性相同。

师请学生举手示意自己的猜想,同时观察举手的情况说说发现。

师:请同学们试抛一次,看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相同?结果不同。

师:结果是不确定。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做几次实验,把实验数据收集起来。

【引导学生知道当遇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2.实验收集数据。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像刚才那样先独自完成五次抛图钉的实验,记录数据。再请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将数据整理汇总。

3.观察数据信息,分析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你们小组的数据和结论。请同学观察数据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谁能说说你的发现?

①生:我发现图钉朝上的次数多。

师追问:为什么你认为图钉朝上的次数多?

生结合数据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及时标出钉尖朝上次数多得的小组。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一下我们的初步判断呢?

生:算算总数。

师:好办法,通过增加实验次数来发现规律。

②生:我们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结果相反,钉尖朝下的次数多。

师:一个小组的实验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生讨论。

师:是的。因为抛的次数比较少,受到各种因素得影响这个小组的试验结果是可能会出现的。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抛图钉的次数,做1000次,收集1000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会发现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的结论更为稳定。

四、摸球游戏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节课做得活动。我们是怎样做得?

生:先猜测

生:再做实验

师: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用划正字、划√、划圈等各种方法收集了实验数据。都很不错。

师:最后呢?

生: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得到一个结论。

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的试验方法,激励学生去尝试。

教学设想:

一、感受数学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必要”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要让学生们学的明白,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来源于哪里?将来对于他们会有什么用处?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符合三年级学生生活实际的“跳方格游戏”,通过游戏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渗透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在这节课中我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该先做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分析和判断是侧重点,让学生充分的借助于数据,发现、分析、判断,得出属于自己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仅仅是明确的结论信息,还包含着数据中的隐性信息,只有让学生就数据展开充分的讨论,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创建图表并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根据小组主题选择问卷调查表中的相关数据, 进行数据的筛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创建图表的分析, 学会分析数据, 并了解图表分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文明上网的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数据的筛选和图表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 导入课题

师:白板上出现的是我们上节课统计的学生上网调查的汇总表。先请大家观察这张表, 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调查表的内容, 并标注题目。

生:我觉得这张表中都是数字, 很枯燥, 看起来不那么直观, 不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师:你能不能用最直观、最快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加以说明?

生:E x c e l图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图表比数据更加直观、形象, 它可以使数据更吸引人、容易阅读和评价, 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比较数据。下面, 请大家对这张汇总表进行创建图表的操作与分析。

设计意图:请学生观察数据表并谈感觉, 让学生觉得数据表不直观, 从而引起思考, 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 任务一:根据主题, 筛选数据

师:在前面的课上, 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已经确定了小组的主题。下面请根据主题, 选取汇总表中的相关题目。为后面的创建图表做准备。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具体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选取题目。教师巡视, 适时参与小组讨论。

电子白板显示:时钟倒计时2分钟。

师:请各小组交流一下。

各小组选派代表, 在白板上圈划出选取的题目, 并说明理由。其他小组给出意见。

师:这个调查表的题目比较多, 各方面的问题都有, 但不一定都适合你的主题, 所以我们要能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数据要经过筛选后才能使用,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 在课堂讨论中加入学生的互评, 在同学的建议下修改自己的选择, 体现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

3. 任务二:创建图表, 进行分析

师:请大家针对选定的题目来创建图表, 小组内尝试针对同一个问题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 然后小组讨论哪种图表更能清楚地说明问题。

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创建不同图表并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创建图表的情况, 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创建多个图表并进行比较, 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 任务三:问题讨论, 如何选取图表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制作的图表和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在白板上出示图表, 并在图表上进行标注、圈划。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第2题, 选择的图表是饼图 (如图1) 。因为饼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项目所占的比例, 通过图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下的同学比较多。再来看一下柱形图和条形图, 虽然可以看出差距, 但是饼图反映出的比例更直观, 而折线图反映的是趋势, 并不适合这个主题。

师:这组同学选用的是饼图。我们来看一下, 饼图上反映的是数据还是比例?

生:比例。

师:那柱形图和条形图反映的是什么?

生:数据。

师:柱形图和条形图显示的是项目的具体数据, 反映的是项目之间的差距。饼图显示的是项目占总体的比例, 这三种图形都适合这个题目, 但是饼图反映的比例最准确, 最能说明问题。而折线图就不适合这个题目了, 因为折线图反映的是走势。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数据选取不同的图表, 一个图表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数据。

生:我们组的主题是上网的目的, 选择的图表是柱形图 (如图2) 。因为柱形图反映的高低一目了然, 而饼图一开始也使用, 但是后来发现饼图计算的比例不准确, 因为这道题是多选题, 每个人可以选择多个答案, 所以用饼图显示的数据不太准确。条形图虽然和柱形图差不多, 但柱形图更符合我们的习惯。折线图和前组一样, 我们也认为反映的是趋势, 不适合这道题。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下, 这道题为什么不适合用饼图?

生:是多选题。

师:那多选题为什么不适合用饼图呢?这里不是也能看出多少吗?仔细看一下, 数据有没有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个“查找学习资料”。我们自己算应该是37%, 但是图中只有2 3%, 饼图算出比例的分母是投票的总数, 而不是总人数。虽然能够分辨出多少, 但是不够准确, 所以多选题不适合用饼图。这个题目用柱形图能够说明问题, 反映项目的具体数值或差异时可以用柱形图或条形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阐述问题。把知识的掌握建立在思考和比较的基础上,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5. 任务四:分析图表, 得出结论

师:接下来请你们对图表进行分析、讨论, 给出你们小组的观点, 创建的图表带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反映了什么现象?

电子白板出示具体要求, 教师用圈划功能圈划出“启示”, 作为强调。学生在电子白板上, 利用圈划、放大、标注、涂色等功能对图表进行讲解。

生:我们选择的题目是上网的目的。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查找资料的有3 7人……上网玩游戏、聊天、交友的同学比较多, 这是不太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同学也占一定比例, 说明一些学生能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 这是好现象。希望同学们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 多利用网络来促进学习。

……

师:从几位同学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现在中学生上网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很多同学上网的目的不明确, 上网不注意安全等, 希望你们能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 在上网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图表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创建图表的作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同伴互助的能力。

6. 小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E x c e l中的图表来分析数据, 希望大家在后面的作品制作中能把今天的图表和分析结果加进去, 使你的作品更完整, 更具说服力。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 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再次呈现,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四个任务的研究过程中, 教师以引导为主, 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每个教学环节中, 都是以学生的讨论及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以提示和引导学生学习为辅,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任务二中, 学生用不同图表完成任务, 然后在任务三中分析出哪种图表能更准确地反映数据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统计教学的本质 篇8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据分析的意识

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统计的数据作为参照。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情境,带着明确的目标,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统计,才能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统计知识,更有效地研究分析数据。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情境,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

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时,可以创设关于学生体重情况调查的实际情境。出示一组数据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表中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特点。接着通过谈话启发学生思考:体重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通过数据,能否看出哪个班的学生发育状况比较好,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其实这些数据是不容易直接比较两个班学生发育状况的。但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明确如果算出各类体重所占的百分比就容易比较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到这一组数据背后反映出两个班体质状况的不同。在学生得出百分比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统计图来形象地表示出各种体重所占百分比,进而引出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创设学生体重调查情况这一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加以解决。学生可以体会到数据分析的作用,也就是说,数据分析确实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由此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二、经历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和能力,积累统计活动经验,这是统计教学的重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例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课堂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班上同学数学学习有什么变化,我们必须了解哪些信息。学生自然会想到考试分数,接着教师就出示一小组学生期中和期末的数学成绩。具体如下:

期中成绩:李晓云85分、张红80分、赵正90分、王明70分;

期末:赵正80分、王明75分、张红95分、李晓云85分。

组织学生将数据填入统计表,让学生对比整理前后的数据说说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体验和感悟用统计表描述数据更清晰,凸显整理数据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描述,使教学自然过渡到用两幅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上来。一幅表示期中成绩,一幅表示期末成绩。对照两幅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哪些同学的成绩进步了,哪些同学的成绩退步了;谁进步最快,谁退步最明显。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较的。通过交流学生感觉到虽然直条很直观形象,但比较时都得先看看左边的统计图,再看看右边的统计图,太麻烦了。于是,从比较数据的不便,自然生成了改进方案的需求:设计出一种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并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师生的交流自然而然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整个过程,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再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所有教学的需要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需要,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发展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适时应用,彰显数据分析的价值

以发展学生数学分析观念为核心的统计教学,并不是说不需要掌握统计的技能和方法,而是恰恰要通过对技能的学习更好地为数据分析服务。在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学中,应提供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根据数据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解释,做出一些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提升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使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彰显其内在价值。

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后,结合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需要选拔运动员的具体问题,出示两位同学为准备跳绳比赛而进行训练的成绩统计图,并提问: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更加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交流中,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应该选王凯,因为王凯成绩更好,有一次跳了170次。有的同学则认为应该选管浩,因为王凯虽然有一次跳得最多,但是他的跳绳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而管浩的成绩呈稳步上升趋势,有的同学则补充说后几天管浩的成绩都比王凯好,还有的同学建议算一算两人的平均成绩。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只存在相对的合理性,但学生就是在这种具体的问题中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到应根据数据做出恰当合理的分析,在数据分析中进一步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能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方便比较。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9

《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应: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在经管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专门的《数据分析》课程,可以放在学生学完《统计学》的下一学期连续学习,开课学时可视情定为30到60学时(其中应含60%的实验学时),主要基于MATLAB与案例教学法展开展教学。课程主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各种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初步掌握一些数据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原理及MATLAB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MATLAB与案例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MATLAB软件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MATLAB有强大的工程应用工具箱,目前其在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有较好的应用。但在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中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经常认为MATLAB软件需要编程,不适合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应用。其实,MATLAB有强大的统计工具箱、最优化工具箱以及大量的函数,通过上机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并可培养其动手和科研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三、MATLAB与案例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案例引入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查找2103年我国大陆城镇居民31个省信息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受教育水平、信息消费基础设施、网民人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6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分析影响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该案例来源于笔者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二)案例讲解

该案例已经给出了研究问题及所需数据来源,可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学生从统计年鉴中搜集相关数据。该案例实际上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给出被解释变量,研究若干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进一步还可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发展水平。

可在上机操作前,讲解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MAT-LAB操作方法。

(三)MATLAB操作

实际操作中MATLAB命令非常简洁,都只需几个命令即可,但是需要学生弄清楚每个命令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多元回归分析的操作命令如下所示,在每一步后都有注释,可以发现MATLAB实现回归分析非常方便,使用regress命令即可。进一步还可自已编程实现对回归方程显著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有详细注释分别对应回归分析原理中的每一步。

(四)案例讨论

根据上课班级的学生情况,将讨论课分为2个学习小组,按照对MATLAB操作及数据分析原理掌握程度分为:提高组(适当完成MATLAB编程操作)、基本组(不要求MATLAB编程,掌握最基本的MATLAB命令)。讨论可以先在各组内展开,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程序步骤、计算结果与大家进行讨论。进行而各组间也可展开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带有案例背景上机训练,使学生发现原来学的统计学原理有这么大的实际用处,而且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手工计算,程序非常简洁,这样有助于学生使用数据分析来处理问题的兴趣,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在所在单位2011级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年级学生在第7学期普遍增设了该课程),共有502篇本科学位论文,其中除去纯理论研究、开发软件的毕业论文56篇,其余446篇中有285篇或多或少有使用MATLAB进行过数据分析处理,占到63.9%。而其中有数据分析结果的论文的评语均为良好以上。

摘要:首先分析了目前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开设一门专门的《数据分析》课程的对策建议。讨论了该课程开设的性质、意义,并说明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与案例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MATLAB,案例教学,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柏年,吴礼斌.MATLAB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2.

[2]张明,王文文.Matlab在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7),81-82.

[3]张圣勤.MATLAB 7.0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观察水》教学案例与分析 篇10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作了如下的思考:即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使各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达到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目的。在做中探究水的性质, 做中理解溶解概念, 做中学会做溶解实验。从而凸显“做中学”理念的核心价值。

课堂描述

场景一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 (学生:水、液体) 对, 这些不同的液体都与水有关, 那么, 我们怎样来进行研究呢? (生答:根据问题做实验)

师:做实验要从问题入手, (教师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普通的水, 你们想研究什么? (生:水有没有味道?生:水有没有颜色?生:水有没有形状?) 怎样研究? (生:根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生:要按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程序进行。生:要先制订好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各小组要根据问题, 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研究。可以想想怎样利用好身边的物体以及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去进行我们今天的实验。也就是实验时可以一看、二闻、三尝 (已知安全卫生的物体可以用舌尖尝) 。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在实验方案中, 都注意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现在请你们利用桌面的材料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研究水, 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组, 谈谈你们在实验过程中, 有哪些新的发现?

B组生:我们设计的方案是:水是什么样的物体?我们先观察水是透明、白色的, 然后闻一闻水没有气味。

B组生:我尝了, 水是没有味道的。

C组生:不对, 与醋和牛奶比水是无色的。

师:很好, 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平时我们习惯将烧开的水, 叫白开水, 将普通的自来水叫清水;将水与醋和牛奶比较, 你们发现了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的, 闻水是无味的, 也可以说是清水。在平时生活中, 对不了解的物体, 不能随意尝。要知道物体有没有气味, 要用鼻子闻。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D组生:我们研究的与他们不同, 将水倒在桌上, 水是流动的, 它没有形状。

D组生补充:水在玻璃杯里是有形状的。

师:对, 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 但把它倒在有形状的物体中, 它就有了形状。

如:将它倒入方形物体中, 它就是方形的。如果将它放入冰箱中, 经过冷冻后, 就成了固体冰。也就是说水在固体情况下, 才会有形状。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 指代明确, 又没有给学生框框, 因此, 学生研究的思路自然打开。在区别事物的异同点时, 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为学生的实验研究做好铺垫, 学生在比较中非常容易地搞清楚了易混的概念。学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 还创造性地玩出了“新”的发现。

C组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用玻璃棒搅杯子里的水, 中间凹下去, 这是什么原因?

师:有谁知道?

C组一生插嘴:我知道, 这可能与搅动得比较快有关系。

师:对, 老师要同学做一个实验, 谁身边有乒乓球?

D组一生举手:老师, 我有。

师:请你将乒乓球放在这空水槽中间 (塑料水槽) , 向一个方向快速运动, 你发现了什么?

D组生:乒乓球绕水槽边运动。

师:对, 这与搅动水的道理一样, 这叫离心运动。

F组生:老师, 我有个问题, 水中有氧气吗?

B组生:我知道如果水里没有氧气, 鱼就会死掉;我看到市场上卖活鱼的不断往水里注入空气, 说明鱼需要氧气。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经常流动的水中是含有氧的, 这样的水有利于水中生物生长。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D组生:老师, 我想知道水中有没有浮力。

D组一生回答:我知道水有浮力, 我试过, 重的东西在水里就感觉轻了。

师:你在生活中注意了体验, 很好。关于水有浮力, 请同学们用弹簧秤, 测试物体在空气中与水中的重量的比较实验。 (教师提示:可利用铅笔盒中大的橡皮作重物。先测试物体在空气中的克数, 再测试物体在水中的克数。)

设计意图:对学生在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 这样学生研究的气氛浓, 思考的思路宽, 为学生今后学习科学, 提高科学素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随机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离心运动”“水有浮力”这些现象,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

场景二

师:在实验中,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A组生举手:老师我们组研究的是将盐放入水中, 观察盐会不会溶化的实验。

我们先往水中加了一汤匙盐, 然后观察, 盐一会儿不见了, 也就是溶化了。

B组一生很自信地说:不对, 是溶解。

师:对, 将少许盐放入一杯水中, 一会儿盐不见了, 这种现象在科学实验中, 我们给它一个规范的名字叫溶解。

C组一生举手说:我们将醋和牛奶分别滴在水中, 很快就与水溶化在一起, 比原来颜色要淡, 说明水能溶解物体。

师:准确说水能溶解醋和牛奶。这两个实验你们都做了吗?生:B组、D组……

我们组没做。没做的现在可以做, 但要注意做对比实验, 条件要相同, 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要做用热水与冷水比较实验的要注意安全。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将盐分别倒入两个杯子的水中, 做搅拌与静态的比较观察;有的将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中, 做比较观察;有的将醋和牛奶滴入水中, 进行观察……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组上台, 谈谈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观点。

B组:一生上台, 我们组做的是冷热水溶解盐的比较实验, 我们先将相同多的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中, 然后观察, 发现热水溶解得快, 与我们实验前的设想相同。

D组:我们做的是搅拌与不搅拌水能溶解盐的实验。我们的设想:搅拌可能比不搅拌的快, 实验结论与我们设想的一样。一生补充说, 在实验中我们又分别向两个杯中加相同的盐, 发现加到一定的程度, 盐不化了, 这是什么原因?

F组:一生举手说, 我知道这可能是盐多了后, 水不能溶解盐了, 像死海一样, 人可浮在水面上。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往水中加盐, 到一定程度不化, 说明盐水的浓度很高, 已达到饱和的程度, 这种浓盐水, 浮力很大。老师这里有两个土豆块, 你们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 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与你们在书中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中, 围绕老师要求,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这里的“新”是对学生而言, 老师在教学方案预设时, 要考虑到学生在实验中, 会发现的“新”现象, 教师有备而来, 就不会造成措手不及。关于溶解这一问题在第一环节就出现了, 并且在实验后, 有的组已将概念揭示了, 这是教学方案预设时没有考虑到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就以A组做的水溶解盐的实验为话题, 直接引导学生做溶解实验 (场景二) , 待溶解问题解决后, 再回到“观察6杯液体”找出哪一杯是水。“用教材教”的大教学观在此有了一定的体现。

教学启示

其一, 巧备课。教师的备课应改变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模式。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演”。从而让课堂上真正流汗的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其二, 活课堂。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 (一两个学生回答, 全班同学都懂;一两个学生会做, 全班同学都会。这种由少数学生的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 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 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 善引导。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 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 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其四, 探未知。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不难看出,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当是在动态与生成的课堂上逐渐历练出来的, 对于求知的学生, 他们对未知的探究欲望充满浓重的情感, 不愿放过任何机会;作为科学教师对未知的摸索应当显得必要而深远。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分析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公民的基本地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文科综合中的重要课程,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分析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引导来完成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打破了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真正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运用相结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中,通过对切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

地理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从基本的案例教学程序进行延展,最终形成适合高中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基本的案例教学程序:

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反馈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程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检测评价—教师:指导迁移—学生:运用练习—学生:反馈—教师:反馈评价

这样一套案例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可以填充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堂课程,在教师提出案例时,要注意结合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提出典型有意义的案例,案例中可以结合图片、图表等综合性的元素,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概念、规律和成因等归结到一个案例中,通过这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以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时,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思考的内容和结果,加入到小组讨论中,一边讨论,一边分享,从而得出最佳的结论。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

1.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这方面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的内容学习要求来进行的。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兼顾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比如,在学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可以选择“泛亚铁路的建设”作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泛亚铁路建设方案的图表,

如下表。

泛亚铁路三个建设方案的比较

对于这三个方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到底选择哪个方案最好,并且给出自己的理由。在进行这一教学时,学生需要借助地图来完成思考,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地理情况以及经济问题,让学生从地形地貌、投资运营、里程长度、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最终结果是中线优先,其他两条铁路作为辅助。

通过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观,将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注重过程与分析方法的案例教学

像针对过程分析的教学内容,就需要结合相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这种案例强调学生体验和研究的过程,打造类似地理实验室的案例教学,将实验性的方法引入地理教学中。

比如,当前雾霾多发,这是地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测量几个不同地区的PM2.5值,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到城市中心广场、火车站、汽车站、热电站、化工厂、公园、植物园、郊区利用PM2.5测量仪器进行PM2.5值的测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综合成一个数据表格,通过实际情况分析城市不同地区PM2.5值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种方式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几乎是自己完成整个教学探究的过程。

3.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人文方面的知识,针对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上述PM2.5的例子为例,同样的案例,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应用,通过PM2.5探测的结论,学生再来讨论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这就属于更深一层的思考,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积极有效的提升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苏日念.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才智,2013(16).

《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0名, 均通过高考统一录取入校;全部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病例分析教学组, 每组各75例;两组学生年龄、性别、高考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学生均由同一老师授课, 采用相同病理学教材,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病理学教学模式;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采用病理学PBL教学模式, 包括:授课老师于授课前拟定讨论提纲及临床讨论案例,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将8~10名学生排为一个讨论小组[1], 组织每个小组进行课前讨论;授课期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简短介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深化教学内容, 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总结归纳讨论内容, 评价每小组讨论情况, 给予肯定的同时, 指出可改进方面。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记录学生考试成绩, 发放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2],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选择题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问答题成绩和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比较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P<0.05

注:P<0.05

2.3 两组学生希望采用率比较

病例分析组学生所接受教学模式希望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3。

3 讨论

病例分析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指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选取典型病例, 并围绕病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的一种发散性教学, 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中来, 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3,4];麻醉学病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麻醉学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 颠覆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缺点[5], 通过使学生加入到麻醉学授课中, 极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丰富了麻醉学教学内容, 改善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提高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muir。授课老师围绕相关病例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寻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6,7], 培养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

本次研究显示, 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选择题成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问答题成绩和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对照组和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知识范围扩大等教学效果反馈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病例分析教学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例分析组学生所接受教学模式希望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8,9]。综上所述, 病例分析教学法应用于麻醉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获得较好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君, 王旭霞, 陈岱韵.培养一流医学本科生是医科大学立校之本[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2) :83-84.

[2]陈雪梅, 赵青赞, 臧卫东.在麻醉解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解剖学杂志, 2008, 31 (3) :396-397.

[3]李斌.以病例为引导的内科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1) :2227-2228.

[4]甘萍, 李艾珊.CBS与一般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3) :112-113.

[5]崔舜, 陶晓南, 吴汉妮, 等.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6) :58-59.

[6]柯敬东, 李彦平, 田鸣.临床病例讨论在麻醉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1) :875-876.

[7]徐晓青, 朱慧.临床麻醉教学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2) :122-123.

[8]廖惠花, 何绮霞, 莫坚, 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5) :2385-2386.

上一篇:简介比较下一篇:电气工程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