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课程

2024-07-01

数据分析课程(精选12篇)

数据分析课程 篇1

1. 引言

体裁分析的代表人物Swales, Bhatia和Martin将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相结合, 关注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性和规范性及其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 同时以语轮和语步为出发点搭建语篇架构。体裁教学法将体裁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Batia (1995) 首提“应用体裁分析”概念, 强调体裁分析在ESP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关于体裁教学法的论述多以普通英语为背景, 涉及ESP—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尝试却并不多。

2. 应用体裁分析:以商务英语课程材料分析为例

本文将应用体裁分析的思想应用于西安培华学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商务英语课程课程材料的分析。根据该校课设方案, 商务英语安排在大三下学期, 课本为廖瑛所著《国际商务英语:商务理论、语言与实践》。Batia (1995) 指出, 应用体裁分析涉及四阶段:语码知识习得、体裁知识习得、认知结构敏感度及类属知识的运用。

2.1 语码知识习得

在该课本中, 语法问题不再是教学的焦点, 语言特征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每章节末设置了术语解释、理解性问题和翻译练习以备学生自测。这一点不难理解:经过8~9年的英语学习, 语法操练不应继续被奉为奎臬。

2.1.1 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在词汇层面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 专业术语。如ad valorem duty, bona fide holder。 (2) 缩略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催生了俯拾即是的商务英语缩略语, 如B/L, D/P, SME。 (3) (半) 首字母缩写词。如COSCO, LIBER。 (4) 截断词, 如Exp.&Imp.Inc.。 (5) 混成词, 如forex, EXIMBANK。 (6) 混合词, 如4P’s。 (7) 古体词:由副词here, there等加介词to, under, upon等构成.如Hereby, thereon。 (8) 复杂介词短语代替日常会话用语, 如“prior to”之于“before”, “in view of”之于“because of” (9) 生僻词代替日常口语词, 如“initiate”之于“start”, “expiry”之于“end”。

2.1.2 语法特征

(1) 语态。被动语态屡见于函件往来, 其主要功能在于传递发信人的专业、严谨、客观态度。 (2) 语气。虚拟语气高频出现, 旨在树立一种谦虚、礼貌的姿态。If引导的虚拟语气散见于冲突类、合作类、竞争类和欢庆类等各类商务信函之中。 (3) 句型。就句长而言, 英语丰富的介词使长而表意丰富的单句成为可能。就句子复杂性而言, 复杂句—尤其是囊括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在商务函件中频繁出现。就句法功能而言, 祈使句屡见于信末作为善意收尾。

2.1.3 文体特征

文体风格突出表现为: (1) 8C原则。“文体特征”强调文本之于读者的整体印象, 一封精心构思的商务信函应符合8C原则:Consideration (周到) , Conciseness (简明) , Correctness (正确) , Courtesy (礼貌) , Clarity/Clearness (清晰) , Completeness (完整) , Concreteness (具体) , Credibility (信誉) 。任何情况下, 礼貌原则应起统领作用。 (2) 隐喻性语言。隐喻性语言是商务语言的一大特征, 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复杂术语的图示化理解, 如:“现金牛”, “牛市”等。

2.2 体裁知识习得

商务英语课程涉及面广, 其中商务写作是重中之重, 而商务写作的重难点在于冲突类信函, 涉及颇多注意事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信函样例中归纳出共通的语步&语轮结构:

2.2.1 目标文体

鉴于其在商务写作课堂上的重要性, 竞争类商务函件[1]常作为体裁分析的对象。我们从外文网站上收集30封涉及冲突类消息的商务函件, 自建小型语料库, 对冲突类商务信函进行系统的体裁分析。

2.2.2 语域参数

(1) 语场:此类函件旨在向 (潜在的) 商业伙伴传递不幸的消息, 因此必须小心措辞。首选间接的方式, 可适当放弃“简明”原则。 (2) 语旨:参与者有是供应商和 (潜在的) 购货商 (个人或团体) , 二者心理距离较远, 特别强调礼貌原则 (3) 语式:书面函件, 相对口语颇显正式。

2.2.3 体裁分析:语轮 (move) 和语步 (语步)

冲突类商业信函的总体框架

语轮1:以缓冲性语言开题

语步1:确认函件接收情况 (可选)

语步2:陈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惯例 (可选)

语步3:感谢对方的善意/合作意向/已做出的努力 (可选)

语步4:言明所谈事项目前的进度 (可选)

语轮2:陈述原因:对稍后的拒绝行为加以解释。

语步1:言明立场、己方的考虑 (可选)

语步2:阐述事实, 为待陈述的不幸消息做铺垫 (必要)

语步3:以事实性证据进一步说服读者 (可选)

语轮3:陈述不幸的消息:表明拒绝意向

语步1:点明信旨, 陈述不幸的消息 (必要)

语步2:要求/建议对方采取进一步行动 (可选)

语步3: (施加威胁, ) 敦促对方予以重视 (可选)

语轮4:Showing consideration to ease the atmosphere

语步1:周到考虑, 为对方进一步履行义务提供指导 (可选)

语步2:提供备选方案 (可选)

语轮5:善意收尾

语步1:预设对方的合作态度, 对可能的合作表示赞扬 (可选)

语步2:建议提供额外帮助 (可选)

语步3: (再次) 表达感激、期待未来的合作

2.2.4 其他篇章特点

(1) 衔接手段。M.A.K.Halliday与Ruqaiya Hasan归纳了五类主要的衔接手段:指称、省略、替代、词汇衔接和连接词。就替代而言, 商务函件的独有副词如hereby, hereafter, thereon等通常在文本内部创造衔接;就连接词而言, 连接词if大量出现,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为小句间提供衔接;此外, 语法衔接手段主要由为定语从句和虚拟从句来实现。 (2) 增强词和弱势词。如obviously为典型增强词, 而“it seems that”作为弱势词缓和了发信方的强加语气。

2.3 对认知结构的敏感度

学生应熟悉各类商务交际功能下语言的表现方式, 观照这些惯例实现专业或其他特殊情境下的不同社会—认知需求和目的。应培养学生对特定体裁下语言的一般形式和内容以及在不同社会活动中自主用语的敏感度。应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形式各异的实地项目或实习, 以了解真实背景下的商务活动。

2.4 类属知识的运用

此阶段涉及职业语境下对惯例和规约的自主运用以实现语用目的。课本第三篇“商务函件”每章后附有写作练习, 强调学生对“商务理论”类属知识的实地运用。再以商务函件为例, 基于类属知识的结构性写作练习是必备的:教师应定义情境变量, 反映真实商务环境下的不同交际需求。

3. 结语

将体裁分析应用于商务英语课程材料分析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研方法。商务英语教师应使学生在语法、篇章及社会层面上全面适应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 培养其语言、文化、商务和交际四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 同时, 积极探索其他资源和途径, 引导学生以真实材料为基础, 实现有意义的商务英语课程学习。

摘要:将应用体裁分析运用于商务英语教学, 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实践。本文从体裁分析的角度, 全面总结商务英语的语码特征、特别提出拒绝信的语轮-语步结构, 体现了课程材料分析的思路, 为课程设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应用体裁分,课程材料

参考文献

[1]Bhatia, V.K.Applied genre analysis and ESP[J].TESOL France Journal, 1995, (22)

[2]于晖.语篇体裁、语篇类型与外语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05) :14-17.

[3]张黎明.E S P学派体裁分析理论应用研究[J].理论月刊, 2012, (06) :74-76.

数据分析课程 篇2

Course Design of Data Structure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信息计算、信息安全 总学时数:1周编写年月:2004年7月

执 笔:刘科峰、李小英、高学军

课程性质:设计(论文)/必修 开课学期:5 总学分数:1 修订年月:2007年7月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本学院本科专业的集中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数据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应用练习。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对象的特性,学会数据组织的方法,能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内部表示出来,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学时分配

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除了在封面中应有题目、班级、姓名、学号和课程设计日期以外,其正文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需求分析 2.概要设计 3.详细设计 4.调试分析 5.测试结果 6.附录或参考资料

三、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四、课程设计选题

根据教材《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主编)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或选择下列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较综合性的题目,要求通过设计,在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和物理表示、数据结构的选择应用、算法的设计及其实现等方面加深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1. 运动会分数统计系统; 2. 停车场管理系统; 3. 民航售票系统; 4. 有理数四则运算器; 5. 文本格式化器; 6. 哈夫曼编/译码器; 7. 教学计划编制; 8. 计算机辅助考核系统;

9. 学籍管理系统; 10. 图书管理系统。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数据结构》的配套课程,学完《数据结构》后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

六、成绩评定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包括源程序)。课程设计成绩:上机情况(20%)包括出勤情况、调试表现。设计报告占40%,设计作品占40%。

成绩评定实行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20%。不及格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需重新做课程设计,经指导教师考核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有关的考查相关材料(文字材料以及磁盘或光盘)统一妥善保管。

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数据结构》,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分析课程 篇3

关键词: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存储结构;算法

0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为先修课程,这两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质量。特别是《程序设计基础》,在该课程中,结构体、指针、以及结构体指针类型的声明、使用是教学的难点,一般不作为教学重点,只要求学生了解、不需熟练掌握,但恰好这些内容是《数据结构》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了本课程的学习。

基础知识不牢固,再加上《数据结构》本身内容抽象有一定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懂、难做、难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入手,进行了教与学的分析和探讨。

1数据类型定义(存储结构表示)

在《数据结构》中,大量地使用了自定义数据类型,且是其简化形式,学生理解有相当的难度。

数据类型的定义不但体现了元素间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也体现了概念的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譬如:

线性表的定义是“由n个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短短的几个字,但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n个元素(有限),序列。

1.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包含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

数据分析课程 篇4

作为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企业, 麦肯锡公司曾指出:“大数据已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已经在金融、医药、交通、海洋等各个行业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药学等科学领域广泛应用[2]。

然而, 如何从海量并貌似杂乱无序的数据中揭示内在规律, 挖掘有用信息, 进而通过辅助决策系统、专家系统等进行科学的决策, 是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尤其是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实现“数据—信息—知识”[3]三个层次的提炼, 正是“数据分析”课程主要研究的内容。

“数据分析”课程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4], 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后续延伸及应用, 也是“数据挖掘”课程的先修课程。“数据分析”课程主要介绍了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详细叙述数据分析中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Bayes分析等重要的分析方法。虽然“数据分析”课程可看作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应用, 但其更注重实际的应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

在大数据时代下, 大量数据分析处理需求大大助长了各行业及企业对统计、计算机背景相结合的人才的需求[5], 如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等, 迫切需要同时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数据分析具体技术, 并且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 (SAS、SPSS、Eviews等) 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的复合型人才[6]。通过“数据分析”课程, 学生将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培养和锻炼利用实际数据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技能将对学生升学深造和就业工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数据分析”课程多年的观察与教学的基础上, 对本科阶段“数据分析”课程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并给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二、存在问题

然而,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授课过程中, 发现“数据分析”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方面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课程难度较大,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数据分析”课程作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需要学生对数学类专业课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与深入的理解。如“数据分析”课程中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需要学生已经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多元正态分布的定义和数字特征、假设检验等内容, 同时具有“高等代数”的矩阵运算 (包括矩阵的加、乘法, 求逆阵,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 的基础。同时, “数据分析”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内容上也是有所差异的:前者强调从实际数据中挖掘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属于后者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应用。因此, “数据分析”课程的理论难度较大, 对于学生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动手能力要求高, 考验学生的编程能力。

“数据分析”课程的知识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上, 对于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 需要借助与计算机对大批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尤其是常用的统计软件在汉化过程中, 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术语的翻译。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时, 对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和专业外语知识要求也很高。如在SAS中, 有一整套的编程命令, 以命令的方式来建立数据集, 并对数据集进行操作, 甚至在实现某些分析算法 (如Box-Cox变换) 的时候, 还会调用到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只能按照教师的指导, 运行一些简单的程序, 如仅仅敲打书上例题程序, 缺少实验过程中的动手分析、设计和测试环节, 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的实验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数据处理及编程环境, 学会解决编程中碰到的意外问题, 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 对于计算机运行结果, 需要较高的分析问题能力, 考察学生分析能力。

很多同学能够通过计算机调用统计软件中各程序模块的运行, 但仅仅能达到验证结果的目的, 往往对计算结果中所包含的统计学等深层次的含义知之甚少, 更不必说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如很多同学知道某统计量的假设检验概率值p<0.0001, 仅表示出现的概率极小, 但不知道其假设条件, 故无法做出统计推断与检验。如此将计算机工具与数据分析强行割裂, 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因此, 对于计算机运行结果, 需要较高的分析能力, 找出其问题的本质。

三、课程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 笔者对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课程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建议“数据分析”课程紧密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等数学类基础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学生情况, 逐步深入难度。课堂讲授理论学时建议在48个学时以上, 可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正确性, 可对教材中内容完整讲解。对于定理的证明, 建议通过黑板等传统手段仔细推导与讲解, 对于部分超出课程要求的繁难的理论证明可以略去或改为学生自学。如在典型相关分析的过程中, 对于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相关系数的求法, 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有关结果;尤其是计算矩阵平方根的逆矩阵, 着重讲解算法过程。例题和习题的选取, 一般建议选取具有实际背景的观测数据。通过这些例子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数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体会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等形式, 将“数据分析”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供学生反复观看使用。

2. 建议增加实验学时, 培养编程动手能力。

建议“数据分析”课程安排上机实验学时不少于16个学时, 选择对常用统计软件 (SAS、SPSS或Eviews) 的一种进行仔细讲解, 使用SPSS或Eviews, 其图形界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 使用SAS可以让学生了解SAS的编程语言和语法结构。有条件的高校, 建议采用英文版的软件, 可使学生熟悉统计学的专有名词, 为今后的进一步阅读外文文献提供帮助。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结合SAS 9.4展开介绍, 上机实验学时为16课时, 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例题和习题的操作练习。在安排上机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开展如Box-Cox变换等SAS程序的阅读与编写, 加深对该变换算法的理解和该变换本质———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的理解。

3. 建议增加课程大作业, 实现数据综合分析。

课程大作业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个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科生来说, 建议指导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 如大城市雾霾天气的影响因素、景点游客满意度等。这些热点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作业中, 鼓励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或查阅相关统计年鉴, 以获得相应的原始数据, 并从实际数据中不断挖掘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以及希望从数据中得到的知识。根据计算机运行结果, 进一步分析数据特征, 学会从原始数据到有用信息再到科学知识的一个提炼过程。最后, 通过同学讨论与发言以及教师的点评, 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大城市的雾霾天气, 请查找相关数据, 对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假设, 并对治理雾霾天气提出合理化建议。可让学生查阅雾霾出现的时间、温度、湿度以及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指标进行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等, 尝试寻找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四、结束语

随着移动设备和各类传感器的普及, 数据量已经从TB级跃升到PB、EB级乃至ZB (1ZB=10~21Byte) 级别,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如此惊人的数据, 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需求已变得十分的迫切;同时, 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使其为国家、企业决策乃至个人服务, 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数据分析”课程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计算思维, 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 增强学生在升学深造和就业工作时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融入到大数据时代中去。

摘要:大数据时代下, 迫切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揭示内在规律、发掘有用信息、帮助人们科学决策。这正是“数据分析”课程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分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本科专业开设“数据分析”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时分配等方面, 提出了“数据分析”课程的一些建议及初步探索方案。

关键词:数据分析,大数据,课程探索

参考文献

[1]页川.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4) :94-95.

[2]董志清, 廖正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及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82-84.

[3]董梅生.提高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9-120.

[4]梅长林, 范金城.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向程冠, 熊世桓, 王东.浅谈高校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9) :138-139.

《探秘魔术》课程分析 篇5

看了许丽美老师的一节小学生综合实践课我觉得非常好。在上课前许老师首先做了一个猜生肖的游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从这里看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之后许老师表演了一个“明日环”的魔术,让同学们观察并提问有什么问题。然后是小组合作环节,并提出要求:带着问题或猜测一人观察一人实践,如果有新问题及时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在课前老师带着学生玩的游戏中可以看到老师让学生质疑老师,让学生质疑老师是魔术师的真实性并后来通过实践证明许老师并不是一个魔术师,许老师的“魔术”也会出错。这是培养孩子质疑权威的勇气。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所以许老师在这一点做的很好。通过“可能”两字引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学生敢于假设勤于思考的科学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明日环”这个魔术有思考可以看出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存和认知。许老师正是通过这点引起学生对“明日环”的探究兴趣。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一节课中许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进行实践,探究如何让小环套在绳子上,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从这一整节课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是非常高的,学生们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在小组活动后许老师组织学生观看了魔术教学视频,许老师放下身段和同学们一起看视频探究到底小环是转了几圈呢?通过研究“明日环”而引出一种研究模式。这里许老师使用了开放式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节课上,许老师十分尊重学生,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这也正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篇6

【摘要】从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教学过程中的改革突破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仪器分析 教学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O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37-01

引言

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一个分支,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1]。仪器分析在工业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油品分析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目前,《仪器分析》课程已被列为化学化工、食品药品、医药环保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适应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与教学改革新形势,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既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仪器分析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仪器分析与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较多

仪器的原理方面涉及物理光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知识[2],学生学习时感觉知识面需求广,难点较多,理解有点困难。每本教材都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质谱分析等项目,各种分析方法之间关联性小,每一种分析方法下又包含不同的仪器,例如光化学分析就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不同的仪器原理不同、结构不同。因此,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散而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乏枯燥,学习兴趣渐失。

2.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度不同

仪器分析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般在同一学期排课。受课时、实训室、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实训课程在进行下一项目时,理论课往往刚刚进行到实验技术部分,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训,这样会使实训教师在基本原理上消耗较长的时间讲解,否则学生一片茫然。

3.实验课程开展有难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仪器价格逐渐走高。教学单位对一些昂贵的实验仪器,例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拥有量很少,每种只有一台甚至没有。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不能像有机、无机化学实验那样独立操作,只能两人或多人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多会一人操作,其余人旁观,从而使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误操作把仪器弄坏,在实验开展之前,实验老师通常先将仪器的参数设好,所以学生接触到的是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的仪器,甚至实验结束后也搞不清楚仪器开关在哪里,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比如有的学生在做完气相色谱的实验后,唯一的印象就是自己拿着微量进样器进了个样品,然后就输出谱图了[3]。

随着分析仪器的更新换代,仪器面貌越来越美观,但对仪器的内部结构都包裹很严。另外,仪器的精密度越来越高,且价格昂贵,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在介绍仪器结构时只能无奈的略过。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从适应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合理选择授课内容,避免面面俱到。由于我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不同的专业,教授的内容范围及重点不同。在课时分配中适当加大常用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法等的课时比例。目前电化学分析法在各单位使用相对较少,我们就适当减少其在授课中的比例,仅对其进行简介。从注重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于教材中的公式推导,除一些重点公式外,一般不作要求,学生只要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即可。

2.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教材中各章的内容虽然看似琐碎,但基本都可以找到一些主线[4]。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都是按照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到定性定量方法、实验技术这一主线进行,然后逐块分层次说明。另外,在不同的章节间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色谱法教学时,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而针对气、液色谱,反映具体仪器结构部件上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气相中的流体输送系统由高压载气钢瓶完成输送气体流动相的功能,而液相中则由高压输液泵用于输送液体作为流动相。程序升温和梯度洗脱分别是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提高分离效果的有效手段,可谓目的相同,但实现的方法不同,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对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比较,将各章节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仪器分析教学中,可以提高仪器分析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量的文字堆积,这样会使学生无暇听讲、思考,而忙于记录,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课堂的兴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依靠图片、制作动态视频或某些仪器厂家的维护视频给学生直观认识,或让学生课下自由观看相关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

4.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鉴于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不同步,可以由同一名教师承担。这样既可以使理论课和实训课在知识点的重大难点上互相补充,又可以合理调节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进度。或者整个课程分仪器分项目分教师进行,实行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目前,很多学校都引进了仪器分析仿真平台,弥补了因设备欠缺导致的实验项目无法开展的不足。学生可以在仿真界面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配备的评分系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判定,及时发现错误。但使用仿真系统时仍有不足,毕竟是虚拟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需要教师时刻提醒。

搞好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改革,深入研究。仪器分析的研究发展很快,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查阅国内外书籍及期刊,把化学化工、食品药品、生化环境、石油等领域涉及的仪器分析新动向和新技术不断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使仪器分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魏培海,曹国庆.仪器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杜甫佑,阮贵华,李建平等.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广州化工,2011,39(3):177-178

[3]甄淑君.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68-170

案例教学在数据分析课程中的应用 篇7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介绍典型案例,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见[1]. 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比较, 从案例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该教学方法中, 教师起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只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2. 数据分析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 内容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内容, 见[2].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数学基础薄弱. 数据分析课程, 是建立在数学分析、矩阵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之上的一门专业课, 它还要求学生对于以上学科的内容有较好的了解, 并可以综合运用, 这超出了很多学生的能力范围. 其二, 该课程内容较多, 公式繁杂.而且与高等数学等数学课程不同, 在运算中, 由于输入的数据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矩阵, 这些数学公式的计算和使用根本不是手工计算能够胜任的. 因此, 在费尽气力掌握了统计原理和公式之后, 学生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根本没有看到基于这些公式的计算过程, 从而很容易导致遗忘. 其三, 即便是学生掌握了统计模型的原理以及涉及的公式, 又面临着对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合理解释的困难.

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引入统计模型, 可以让学生对统计模型的理解更直观,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使用典型案例来引入问题, 进一步引出公式, 会使学生对公式的作用理解更加直观; 最后, 使用典型案例来作为习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统计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又可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

3. 数据分析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步骤

受[3]的启发, 我们建议, 数据分析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以下以判别分析中的距离判别为例, 介绍案例教学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 老师引入教学案例, 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以Fisher使用的鸢尾花数据为例. 该数据包含刚毛、变色以及弗吉利亚三个品种各50个样品的鸢尾花的花萼长、宽以及花瓣长、宽,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 对于已知花萼长、宽和花瓣长、宽的样品, 判断其属于哪一种, 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率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

第二步, 由老师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 首先解决如何进行判别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马氏距离的概念, 并总结出线性判别分析和二次判别分析两种判别方式. 接下来, 引导学生对距离判别的效果进行评价, 提出误判率的回代估计与交叉确认估计的概念.

第三步, 提出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例题, 并明确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解决思路. 展示体检中心收集的100名健康人与60名心肌梗塞患者的三个心电图指标构成的数据, 引导学生建立正常人与心肌梗塞患者的判别模型, 分别建立先行判别模型与二次判别模型, 并思考如何对判别模型进行评价.

4. 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根据作者的教学体会,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首先, 案例教学使比较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相对直观易懂. 在数据分析课堂上, 采用典型案例引入统计模型, 要比直接介绍抽象的、严谨的统计模型,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效果更好.

其次, 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 旨在告诉学员怎么去做, 去接受知识, 使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 而案例教学方法, 是建立在案例基础上, 而案例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使抽象的理论可以变得比较形象、直观,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比较活泼.

最后, 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 我们注重从案例出发,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 从而去发现客观规律. 该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试图说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 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2]范金城, 梅长林.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对策

一、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一) 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高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 课程建设理念较为落后, 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建设, 并不重视整个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建设孤立出来看, 仅关注课程本身问题, 并没有将课程与人才培养计划结合, 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教育应该与人才平结合的重要性。另外, 一些课程在设置过程中, 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建设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将科学研究实际相结合, 使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作用。

(二) 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众所周知, 课程建设工作必须不断积累, 并且需要相应课程的教师进行长期研究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够建设出优秀课程。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一些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要求、格式等都制作的十分完美, 但是细看主要内容的时候,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 甚至存在各个高校之间相互抄袭现象。在一些具体课程研究的过程中, 课程建设形式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表面化, 课程建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高校在课堂环境中引进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仅是走一个过场, 多媒体课件在设置的时候只重视形式, 其内容照搬照抄课本内容, 这样的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意义不大。

(三) 课程建设总体质量不够, 创新性不强

现阶段, 一些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效果不够明显, 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尤为突出, 一些热门专业、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方面特别突出。并且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 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竞相争创综合性大学环境, 各种专业设置趋向化明显, 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新性不强, 这是阻碍高校课程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影响。

二、提高高校课程建设与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 确定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

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大多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中心, 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来讲是适用的。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 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来说, 这些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 就一定要将课程作为中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这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培养专科生为主的, 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将社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使他们在高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将眼光不断投入实际生活之中。所以, 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质量, 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 积极构建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内容, 努力把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使其能够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水平高低, 其核心内容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水平究竟如何。不管是学科课程的建设, 还是专业课程建设, 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或者是学历结构是否符合标准, 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 以及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方面的问题。现阶段, 大多数高校都存在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因此, 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积极关注整体改革步伐, 将学校中一些非教学、科研人员剥离, 为学校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将教师待遇提高, 留住专业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课程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现阶段, 大多数非综合性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薄弱的环节, 相应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欲望。所以, 高校在课程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与各个高校合作, 共同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有效将课程资源共享。并以学校、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主体进行合作, 有效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丰富高校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实际上, 是一项制度方面的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善课程建设的制度, 使其能够有效避免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高职体育课程结构分析 篇9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的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人数,占据了高校人数的半壁江山。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必须跟上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提高。现阶段高职体育课的结构一直沿用中小学或者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其中有些环节已经不能适应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结构的改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职体育教育体系。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毕业后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学生是通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进入高校的,他们的高考分数较本科学生有明显差距,单招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高考的经历。可以说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表现不突出,在高中班级属于学习落后生,一般不受任课教师的重视。这些造成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差,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体育课中不爱表现,缺乏青春的表现欲望和展示自我能力的特征。

二、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

高职体育课一般是大一、大二共四个学期课程,每周安排一次体育课。课程时间为90~100分钟,中间有5~10分钟间歇。课堂内容大一多为普修,内容广泛但难于精细化,大二年级为专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但是,由于高职阶段每学期都有实训课或外出顶岗实习课程,体育课程学习又具有不定期的间断性,给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知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现阶段高职体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

现阶段,高职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至于每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共安排等,则因课的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作业条件(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根据现有结构划分,有时难以实施体育课程的内容环节,直接表现为学生进入课程状态较慢,学习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节奏差异大等方面。

四、改善高职体育课结构的建议

(一)把准备部分改为导入部分和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重要环节,准备部分的较好引导可以使学生较快进入上课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现阶段高职体育课常用的准备部分大多是点名、宣布课的内容、热身、徒手操等环节,一是缺乏新意,二是难以使学生从室内课或实践课中把注意力收回,直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准备效果差,易发生伤病等情况,间接造成学生参与运动的意识退化,最终造成不理想的体育课效果。

因此,建议在高职体育课的结构加入导入部分,这一部分以5分钟左右为宜。其内容主要是用语言描述本课的内容、运作方法、鼓励参与本次活动等方面;其目的是聚敛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注意力,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准备部分放弃一贯的慢跑热身等环节,改用游戏活动进行,这一部分以15~20分钟左右为宜。把准备部分的内容融入游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必要时教师主动参与游戏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加强师生交流的融洽性,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同时,每节课可以安排2名学生组织游戏,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本部分的细化

基本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衡量体育课教学目标完成与否的主要部分。根据课堂时间安排,基本部分一般安排2~3个主要内容,其中有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新授内容时间比重较大。在现有的体育课结构中,多数显示教师讲解内容较多。虽然很多学者提倡精讲多练,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体育基础普遍都差,精讲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今后更好地上好高职体育课,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多讲新授内容,精讲复习内容。对于个别基础差、理解慢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个别纠错。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组织分组练习,以小组组长带头练习,发现问题集中纠错。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以某一普通学生为基本参照,一般以微微出汗为间歇依据。随着时间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依据规则应有所不同。对于新授内容,练习的密度与负荷应稍微加大,但要以加大密度为主,以增强负荷为辅。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运动中的变化,必要时适当进行间歇性调节,期间可以以集中讲解或以与优生师范的方式进行直观性学习,也可以以提问或个别抽样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学生在主动休息的同时,可以以视觉、听觉的方式感知运动技术的原理和技术内涵。

授课中体育器材的运用要具有原则性,新授课程器材应多一些,复习巩固阶段的器材应相应减少,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配合效应。

(三)结束部分应有小结

在现阶段高职体育课堂中,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放松活动,而往往忽略了对本次课的总结,这是多年来存在的一个弊端。结束部分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看到差距,明确优势,以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参考文献

《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篇10

关键词:护理,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 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 是专业的工具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 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 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 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 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 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 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 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 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 乐于动手, 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 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 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 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 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 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 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 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 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 (1) 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 (2) 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 (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 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 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 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 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 (1分钟)

门诊患者, 女, 78岁, 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 现行动不便, 大小便失禁, 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 (1) 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 (2) 根据这个案例, 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 (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 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 (38分钟) , 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 (3学时) 。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 (1) 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 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 (2) 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 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 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 并反复练习, 做好项目考核准备。 (3) 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 (2学时) 通过反复练习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 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 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 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 并学以致用, 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 (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 既看重结果, 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 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 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 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 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 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 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 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 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 融入创新理念, 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 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 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 始终融入美学理念, 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 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 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 走出去, 院校合作, 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 提高双师素质, 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 提高带教能力, 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章晓幸.护理技能训练与评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师课程参与的现实分析 篇11

一、现实素描:教师与课程关系形态的现实考察

现象一:“课程”与我无关,我的任务就是“教学”——只有“教学意识”,缺失了“课程意识”

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课程意识,却拥有很强的“教学意识”。当被问及对课程的看法时,老师们的回答均是围绕着自己所教的“教材”展开。一位物理老师说: “新教材理念很好,也比较简单,但练习册与教材不配套,习题太难,如果按新教材讲课,大部分习题学生不会。”一位英语老师说: “新教材有听力和口语,可考试时听力和口语算参考,不计入总分,所以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可见。在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课程就是自己所教的“教材”。当我试图离开“教材”这一话题与他们交流“课程”时,很多老师都认为:“课程与我们其实没什么关系,那是专家、行政部门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学。至于教学内容,就是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落实课程方案中的内容,按照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考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学生。”可以看出,由于长期受封闭、刚性的课程观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课程意识”,他们虽然每天与课程打交道却又与课程“无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技巧等以“教学”为主题词语的话语方式,而缺少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等以“课程”为主题词语的概念。可以说,教师只有“教学意识”,几乎没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对“课程意识”的消解在中小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说他们也有一些课程意识,那也只能说他们的课程意识基本上就是执行上级的课程指令。因此,教师与课程实质上是分离的。

现象二:我想创新,又怕被指责为“节外生枝”——教师课程权力的落空

有一部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他们会质疑教材的合理性,试图突破传统课程的弊端,使自己的课程实施走出简单的“教教材”的圈圈。但是,当他们的行动看起来与考试内容稍有冲突时,往往会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指责和压力。一个有着5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处处渗透着他一再强调的教学理念:“我不在意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我更在意对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看不出哪些是成绩更好或较差的学生,因为那些积极发言甚至总是提出奇思异想的学生往往是成绩单上的失败者。听他的课让我欣喜地感到,他的课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然而,当他的教学理念再一次没有得到月考成绩的验证时,他无奈地对我说:“现在老师上课的难度非常大,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年级组长、学校领导方面会有压力,有时是委婉的谈话,告诫说不要因为追求花样而影响了成绩,有时则是直白地反对和勒令停止。甚至家长也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要的就是孩子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什么‘节外生枝’。”在一所中学,我看到学校正厅墙壁的展示板上,醒目地排列着我国前50所大学的排名次序,“它”不仅时刻提醒着每日在此经过无数次的学生。也在为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敲响警钟。这不仅让我想起一个贴切的比喻,教师不就是一个“带着脚镣的舞者”吗?带着沉重的负荷,他们的舞姿如何自由的展现?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行政权力的束缚和评价机制致使一部分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课程权力的架空,这是教师课程权力虚无的非常直接的表现。可以说,教师仍处于课程的边缘,他们就像一个带着脚镣的舞者,虽然获得了在舞台上自我展示的场域,却因脚镣的限制而难以迈步,即便再精彩的舞姿,如果不符合舞台的大不、高低,仍不得不弃之场外。

现象三:上面怎么改,我就怎么做——努力适应却又迷失自我

其实,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还是比较关心的,也希望在课程实施中尽量体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为了改进自己课程实施的效果,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也积极地学习了多媒体技术,学习制作课件,并注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位老师对我说:“课改之后老师备课的难度加大了,不学习是不行的。在不影响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我们都在尽量地实践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在他们对待课改的积极态度之下。我却发现,面对新课程,教师实际上缺乏必要的反思与分析,他们自始至终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到课程改革中,努力地去实施课程专家设计的种种愿景,去等待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然后“心甘情愿”地接受上面的要求,不加思考地听从新的课程方案与规划。有的老师说:“新教材许多东西需要教师自己去准备,备课需要花上比旧教材多几倍的时间,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如果教师用书能更加详细地指导教师如何教就好了,那样我们就更容易做了。”由于缺乏主动运用课程的意识与行动,使得教师转而又变成新课程的奴隶,在新旧课程的交替中,迷失了自我。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通过对大量课堂的观察可以看出,教师对形式的追求大大甚于对课程内涵的深化。当前中学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师生互动”的有无作为评价标准。在课堂上,他们纷纷以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的穿插运用来彰显课堂的精彩,以至于有时为了追求互动的形式而忽略了互动的效果。一位区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为了表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互动,一节课竟然提了一百多个问题,但其中大多提问都毫无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的简单对答和一些无需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答案的问题。通过观摩中小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有些老师的基本功确实很好,课堂的气氛也非常热烈。该讲到的知识点也讲清楚了,可听完课总觉得缺失了什么东西。由于缺乏对自我与课程关系的深入思考,在单纯的“迎合”心理作用下,教师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我。

现象四:不管上面怎么改,我以“不变”应“万变”——穿新鞋,走老路

在课程实施中还有一种更为隐蔽而又普遍的现象,就是表面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但在实际的课程运作中依旧如故。这一方面缘于旧有观念的影响与束缚,加之课程改革的难以把握,使得教师很难及时进行自身的角色转换,他们在主观上不愿意放弃已经“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即便是在心理上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可一旦落实到课程实践上,仍然不能摆脱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另一方面还在于旧有的课程模式更适合于现有的评价机制,教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无论在教材的编排还是课程的实施上。都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换言之,不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新教材与考试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他们不把这个缺口补上,学生的成绩就上不来,而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却是拿“成绩”说话。用老师的话说:“新课程好是好,就是考试不这样考,所以我们只能用旧课程来补充新课程。”因此,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教师虽然手里拿的是“新教材”,实际上依旧用原有的方式上课。很多教师在新教材之外,为学生增加了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补充材料”,甚至利用休息日为学生补上旧教材的内容。这使得课改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流于形式。有一些学校甚至利用拥有的课程开发权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名,实则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组织教师编写出一套套复习资料、各科习题集。并在本学校推广应用。有教师直白地说:“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说实话,变的是表面,‘根’上还没有变。”可以说,“穿着新鞋走老路”是课程改革中一种隐蔽而又顽固的现象。

二、问题归因——课程“防教师”与教师“职业习惯”

(一)来自课程的原因:课程的“防教师”性格

长期以来,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一直是一种外在制度规约下的教育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防教师”的课程思想就开始在教育场域盛行。它是指课程资源被开发之后。在学校中就会被“固定”下来,在把预期目的融入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成为修改目的的过滤屏,于是便采取很多策略使教师的影响降至最小。因此,从本质上看,“防教师”课程的价值观是工具理性。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师和学生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它人为地割裂了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天然联系,并通过教师与课程的分离求得控制的最大效率。那么,在课程运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无法成为课程主体,而必然成为课程的“附庸”。

人性中最大的弊病,就是习惯于让种种权威观念代替人自身的切身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探究问题的权利。随着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弊病有越来越加剧之势,致使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堕落到听命于让别人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的程度。他们相信别人甚于相信自己,对别人的见解看的无比神圣,不敢轻易怀疑。“权威人士”和一般人士之间的这种巨大落差。把整个社会中的人分裂成“教训者”和“被教训者”两极。在“防教师”的课程资源的规约下,教师逐渐形成并心安理得地认同了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他们毫无疑问地将自己的任务等同于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意图,然后忠实地接纳课程,履行课程方案。为了实现“价值中立”,教师在课程理解中尽可能地将个人的价值体验排除在外。他们不敢流露个人的情感,不敢澄清个人的见解,一切皆以“教材”为标准。换言之,教师与课程之间演变成一种只有“课程”而没有“我”的关系。而这种没有了“我”的“课程”成为了“死语”,因为教师的全部作为“人”的鲜活的特征被隔离在课程之外,没有生命力的课程被机械地放置于受教育者面前。人是一种顽强而固执地寻求意义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生命。成为“死语”的课程对于教师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无法将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智慧、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投入其中。学生从中感觉不到触动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智慧的力量,他们生命的火种也无法被点燃。一言以蔽之,“防教师”的课程由于作为“我”的教师的“缺席”,必然导致对意义的僭越。

(二)来自教师的原因:教师的“职业惯习”

教师对变革的抵制,归根结底源于教师的职业态度,更确切地说是与教师的“职业感”及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惯习”密切相关。埃文斯(vails)认为,教师的发展除了功能上的发展之外,还包括态度上的发展。所谓职业态度,就是主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然而,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很多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缺少正确的评价。当与一些老师交流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时。有的老师回答说“教书的”,有的说“教学生的”,也有的回答说“我只要教课就行了”,有的班主任老师还要补上一句“学生别出什么事也很重要”。他们所说的“出什么事”就是指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或因意外引发的人身安全问题。可见,在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下,教师主观上内化了这样的观念,教师的职业就应该是按照程序一成不变地教给学生知识。这种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惯习,这种惯习社会性地体现在教师的身体之中,成为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这使得教师将内在的“自主性”排斥在课程之外。而去迎合那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尽管这使得教师在场中有一种“得心应手”的“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的感觉,但与此同时教师只能成为迷失了自我的、亦步亦趋的课程被动执行者。他们忘记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教师实然地影响着“课程”。所以,只有教师在主观上走出“主体性的缺席”状态,通过与课程的对话,对“我”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自觉的反思与建构,才能达成教师与课程之间富有教育意义的关系。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仍旧定位在“工具意义”的层面上,在主观上处于一种“奴性化”的职业状态。他们只是将教师看作一种工作。一种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从事的工作,却漠视了工作本身的生活性。然而。谁又能否认工作过程中生命的流淌呢?

数据分析课程 篇12

关键词:Gr ADS,Origin,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引言

本校针对于大气物理、大气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气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 开设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气象上常用的几种绘图软件 (Gr ADS、Origin) , 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Gr ADS是一款在气象界应用广泛的数据处理和显示的绘图软件, 其专业性强, 是专门为从事大气、海洋研究的科研和业务人员设计的。它适用于多种常用的系统, 通过其集成环境对气象数据进行读取、加工、图形显示和打印输出, 所有数据在Gr ADS中视为经度、纬度、层次和时间的4维场, 数据既可以是格点资料, 也可以是站点资料, 数据格式可以是二进制或GRIB码等。Gr ADS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强大、显示快速、出图类型多样化、图形美观等特点, 并且提供了一种解释型描述语言以帮助高级功能的开发。通过学习Gr ADS软件, 使学生掌握命令行输入的交互式显示图形的方式, 掌握数据的处理、ctl文件和gs文件的编写及应用, 掌握各种常用的绘图指令, 使得绘图效果精致完美。Origin软件是美国Origin Lab公司推出的具有强大功能的数据分析和科技作图软件, 其采用直观、图形化、面向对象的窗口菜单和工具栏进行操作, 无需编写程序代码, 简便易学, 不仅能满足一般的作图要求, 满足出版社对科技绘图格式的要求, 而且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图形处理以及函数拟合等。它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直接使用和处理Microsoft Excel表中的数据。Origin软件主要讲授科技图表绘制、实验数据分析, 此外Origin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拟合以及对各种谱图进行分析, 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之一, 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通过对Origin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目前最先进的科技绘图软件, 为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或在各种科技论文及著作中绘图应用打下基础。在大气环境研究中需要对许多表示变化趋势的数据资料分析处理, 尤其是对比较复杂的连续变量的趋势分析处理, Origin软件能通过寻找变量与效应指标之间的拟合关系, 同时采用图的形式直观表达, 提供给气象学科研人员准确、直观而且丰富的数据信息。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何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与摸索有如下几点思考。

二、注重理论教学授课方式, 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在本门课程中, 理论授课必不可少, 在此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快速的领悟绘图软件的基础及技巧是关键。

以Gr ADS软件为例, 该软件是交互式的显示图形, 它不同于学生以往比较熟悉的图形界面操作。基于此特点, 教师在课程之初可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绘图题材及可视形式展现个例, 引起学生的兴趣;以结合专业课程的精选个例演示绘图操作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循序渐进的示例过程中, 逐步强调此绘图软件使用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从而得到好的授课效果。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灌输式讲解, 要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绘图入手, 启发学生的思维, 增加课堂的互动, 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绘图数据的前处理, 数据描述文件“*.ctl”文件的组成、每条语句的含义和描述方法, 可执行文件“*.gs”文件的作用及构成。将全部的绘图命令写入到“*.gs”文件中, 完成对图形的批处理, 在此过程中使图形更加美观。对于Origin软件, 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 但因为其功能强大, 涉及到的操作很多, 所以首先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已发表学术论文中挑选出的图形进行展示, 让学生对该软件绘图效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再通过个例从细节上加以仔细讲授, 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就图论图, 要启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绘图素质,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掌握积累绘图能力和技巧。

结合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使用网上资源, 登陆专业论坛中有探讨相关软件的使用、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版块。学生在浏览或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极大收获, 还可收集很多重要绘图资源,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的实习内容要精心设计, 一方面结合授课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 选择覆盖全面的实习实例,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绘图基础的夯实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经历, 以及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学生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 设计出16学时的实习内容。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穿插进行,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绘图技巧及时得到实践, 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相互促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Gr ADS软件为例, 设计具体案例, 如使用NCEP资料绘制天气形势的流场图;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展示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等等。通过绘图展示成果, 此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转化。此部分的具体案例, 难度水平和内容要求与课堂讲解一致, 这样学生在课堂的讲授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实习中加以检验及拓展。实习的内容主要涉及软件使用数据的前处理, 站点资料绘图和格点资料绘图, 其中又以格点资料绘图及详细绘图命令的使用和掌握为重点。

结合专业知识学习Origin软件,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绘制要求的认识。比如O-rigin软件可以绘制气象部门必用的风玫瑰图。风玫瑰图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城市规划中, 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等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同时可以根据风玫瑰图考虑风向对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以及相邻企业的生产和工厂生活区的影响。因此, 风玫瑰图的正确绘制非常重要。我们将不同风速级别和不同风向的风速频率拷入Origin软件, 通过选择该软件中的极坐标系统 (polar) 处理, 可以获得不同风速级别下的风玫瑰图。另外, Origin软件还可以轻松实现双Y坐标, 如要求学生进行DOUBLE Y图绘制的时候, 结合气象要素 (如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 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可以同时得到某地区某一时段的气象条件以及空气污染情况。通过这些具体绘图实例的练习和分析, 学生更加明确对于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作什么类型的图, 什么样的图形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另外在此阶段, 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下载数据, 利用自己下载的数据绘图, 在练习使用软件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对软件及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注重反馈, 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通过实习课程的锻炼, 学生每次绘图实习之后教师要给予点评, 使学生对绘图的细节有更加充分的掌握, 使绘图效果更加符合科技文章写作及大众的审美要求。

四、加强课程小组团队建设, 提高整体水平

《气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课程小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队伍, 平均年龄37岁;其中副教授2人, 讲师1人, 所有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 其中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人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课程小组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研究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气象学、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等。同时, 课程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 其中1人为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2人为江苏省颗粒学会会员。所有成员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先后在国内外知名SCI和权威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教师队伍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开展有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以提高课程管理的质量。课程小组还与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探讨, 以拓宽眼界, 发现讲授中的问题以及使教学更加完善。同时, 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制度, 为课程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支持和制度保障。课程负责人积极邀请高校课程管理人员、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 引进气象和环保部门以及学术团体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 为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对课程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 促进了学校课程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先后多次去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短期访学交流与合作研究, 为本团队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发展与创新铸筑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三名年轻博士投入到气象数据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使气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走向一个新的水平与阶段。

五、结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 也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师生配合, 相互促进的过程, 教师把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通过理论教学给学生加以讲授, 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互动, 要积极思考提问, 教师给予解答;通过实习课程的锻炼, 将理论课上学到的内容得以应用, 并且结合专业知识, 使得对绘图软件的理解及使用更加深刻。同时, 学生在课外获得的资源又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课程小组的研讨更加提升了团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红云, 李丽平.Gr ADS软件基础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内容资源下一篇:交岔点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