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2024-11-10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共12篇)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1

摘要:作为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如何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是《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入手, 提出“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考核体系。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教学环节,综合素质,课程考核体系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属于社会科学课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 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 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 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

《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 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 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 对这门课程的考核, 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 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 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 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 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 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 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 我们认为, 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 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二、《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必要性

1. 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 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过去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 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 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 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 具体做法主要有:旷课、迟到、早退扣若干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很低, 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 学生互相复印笔记和所圈重点题的答案, 突击背上一两周就可以过关, 有的学生存在投机心理, 借助于考场“赌一把”———舞弊, 甚至取得好成绩。而那些平时用功学习,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同学, 在考试成绩上与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拉不开距离, 甚至在考试时由于突发因素 (如生病等) 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在评奖、评优、就业时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同教师出的期末考卷在题型、题量、考核知识点及其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 容易出现“人情分”, 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2. 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有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 高等教育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突出表现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 大学课堂和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优势明显削弱, 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财经类专业统帅课程的《经济学》, 依靠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 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动态, 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因此, 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 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三、建立“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

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 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 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 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 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 又能够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 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 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1. 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

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 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40—50分, 期末考试成绩60—50分;加分分值包括发表论文 (学院学报开辟学生专栏, 作为学生交流的窗口, 论文的形式多样化, 可以是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 , 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 (如旷课、迟到早退、抄袭、剽窃等) , 除按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罚外, 扣减5~10分。

2. 考核方法多元化。

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 (1) 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调查报告等形式;讨论发言包括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问答、有组织自由讨论、分组或分班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与提问等形式;测验与考试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 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2) 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题型的多元化是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计算7种标准化题型, 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 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组卷的多样化是指期末笔试命题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部分:统一命题是指本学期所有开课的班级考试的共同部分, 从教研室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 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状况, 分值占卷面分值60%~50%;机动命题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相机命题, 考题应能考察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的情况, 分值一般占卷面的40%~50%。

3. 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 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突出综合性特点, 结合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的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一般来说通过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通过实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设置“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 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 促进学生课外的自主性学习;在检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 考察学生对所学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在考核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 追求“以点带面”的效果, 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从对金融领域问题研究拓展到对经济学其他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在考评学生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分组辩论、社会调查实践等, 有利于开发、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8)

[2].高向东.高等学校应构建创新考试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3].何李来, 邵景进.STAD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1)

[4].黄秋明, 肖珍教.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0)

[5].钟启泉.运用构建主义理论有效实施微格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2

一、判断题

1、固定资本形成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正确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差异可以用地价和技术性剪口来解释。错误

3、很多指标统计部门都有一个简单的指标解释,但是这些指标解释里面常常没有把技术细节全部披露,这种情况导致有些统计指标相对来说透明度不高。正确

4、房地产企业统计的二手房房价与统计局的统计指标差别非常显著。正确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社会用于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有关费用总和。正确

6、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用于土地购置的投资。错误

7、根据本讲,地价的上涨,实际上是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带来的。正确

8、根据本讲,按照原来的统计定义,土地价值应该看作固定资本形成的一部分,需要对土地的增值做出经济上和统计上的反映。正确

9、本讲中认为,地价上涨从宏观经济变动的角度看,是整个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和地价增长,反映的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变动。正确

10、固定资本形成指标是支出法GDP核算形成的一项指标。正确

11、根据本讲,目前党政机关和官员的激励机制已经不以GDP和相关的经济业绩为中心。错误

二、单选题

12、固定资本形成是固定资产投资减去(的结果。固定资产处置

13、(要剔除土地购进价值及其增值部分,只计算附着在土地上的新形成的资产。固定资本形成

14、城市经济的扩展,满足了地价上涨的客观条件,可以把它叫做(。溢出效应

15、根据本讲,房地产企业统计的二手房房价在2007年-2011年,上涨幅度约为(。200%以上

16、根据本讲,以下收入中不容易逃税的是(。工资收入

17、根据本讲,(过份追求GDP和其他方面的经济业绩,可能导致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党政官员

18、本讲中提到,(主要是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转向服务目标,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

19、根据本讲,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相差(。13.29万亿元

20、根据本讲,分省的固定资本形成合计,比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大了31%,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

21、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直接通过向居民进行调查来取得数据的话,通常得到的数据会(。偏低

22、(的上报数的真实程度比较低,可控程度比较低。房地产企业

三、多选题

2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一般来说,凡是政府特别关注、又通过各级政府部门上报的指标,都有可能不真实

各级政府特别关心GDP,GDP统计就有可能偏高

各级政府希望扩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就有可能偏低

24、根据本讲,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

在某些条件下,由于统计的困难和复杂性,难以取得更真实、更准确的数据 党政官员过份追求GDP和其他方面的经济业绩,可能导致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 统计部门工作不够到位或努力不够有关

涉及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某些统计指标不容易被公众正确理解,从而导致某些误解

25、CPI包含了哪些指标?(。耐用消费品 各类服务 房价 食品

26、根据本讲,居民收入数据的统计涉及(。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公共服务分布问题 垄断部门问题 土地收入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

27、根据本讲,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统计部门工作不够到位或努力不够有关,如(。对于难以取得真实统计数据的情况,有没有做出额外的努力寻找补救措施

对于数据可能存在水分的情况,有没有尽到责任进行判断和充分挤出水分 对于面临某些外来压力的情况,能不能顶住压力坚持把数据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对于复杂统计指标,有没有对其专业性和复杂性进行详细解释

28、根据本讲,我国的税收情况的来源主要有(。工资收入 投资收入 灰色收入 非法收入 非劳动收入

29、根据本讲,统计数据不真实会导致(。误导经济决策 国民经济失控 国民经济损失

30、根据本讲,土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农村用地 城市建设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3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设计;效果分析

一、引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为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经济与贸易系下五个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本课题主要针对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理论学习的自发动力不足等现状,试图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理论和数学推导等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枯燥的现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为试点,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对独立学院的经贸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改革目标

通过设计“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理论≠枯燥”的课程观念,实现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枯燥经济理论课程”的升级转型,打造受学生欢迎的“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品牌。

三、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

假设:一个班级共80名学生。以8个学生为一组,共10组,从第六周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同学开展一次“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展示成果,5分钟点评和讨论。

活动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近一周主要财经新闻分享;二是新闻聚焦。新闻聚焦部分要求学生紧跟课程进度,结合指导老师给定的参考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但需征得教师许可情况下方可开展。

整个“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将通过“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四个模块来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表1 “财经新闻分享会”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设计

1.平时成绩占比。该参与活动纳入平时成绩评价的一部分,占整个平时成绩50%。

2.活动成绩构成。活动评价由其他小组评分(占40%)与教师评分(60%)组成。

3.评价标准包括。

(1)内容评价(50%):是否分享了一周的财经新闻,其他同学是否能够获得新的资讯,是否在新闻聚焦中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2)展示形式评价(20%):现场展示活动是否有吸引力,比较活泼,形式多样,还是比较呆板,形式单一,PPT的效果,电子书效果,视频效果,音频效果评价分析。

(3)展示效果评价(20%):通过活动展示,是否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其他学生是否从中有所获益,收获新的知识。

(4)团队综合评价(10%):全部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主持人是否着重得体,对内容是否熟悉,现场气氛和效果。

4.教学活动的风险规避。被激励出学习热情的同学参与“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都很高,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但是一个班级里总有个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在“乐思考”与“乐参与”环节搭便车,不积极参与准备和讨论,导致整个小组“乐展示”环节效果大打折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动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每个小组展示提交的材料都必须清晰显示每个成员的主要分工情况,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组长对真实性负责,若发现该小组学生不参与该小组活动的学生,该学生的此部分平时分将为0分。

(2)旁听的每一位学生需对该小组当天展示效果进行评分。学生评分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学生认真旁观,客观公正的评分;二是促使参与展示的组员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5.活动激励机制

①针对主要角色在课程结束时设置单独奖项,例如“最佳团队奖”“最佳主持人”,“最佳记者”等称号,纳入期末考评;

②学生对该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纳,设置合理建议奖项,从项目经费中颁发奖品奖励,纳入期末考评;

③活动现场进行录像,课程结束后制成光碟,派发给项目参与人和学生。

④其他配套措施:邀请课题组及相关经贸系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老师到现场担任嘉宾,点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历时2年以上,主要在经贸系的11级国贸中级微观经济学,11级税务的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课程,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和13国贸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进行了该教学法的实施。

在2011级和2012级的三个专业的五个班级的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同学主要按照该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分析,制作成PPT ,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课堂的展示,如访谈的形式,现场模拟表演,播放新闻视频等,结合经济学的热点进行探讨,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当年的国际经济事件、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到了2013级的国贸专业,该课程的展示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们通过观看师兄师姐们的展示,激发了自己的创造热情,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课外的经济热点新闻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如2014年东莞酒店业遭遇扫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周边商圈,南铺北店等热点,从身边就地取材,关注微观经济,也有从国内外热点新闻取材,进行场景模拟和再现,录制视频,并进行后期制作,压缩成为大约20分钟左右的视频,加入了同学们自己关注的视点和形象的生动的表现形式,引爆课堂笑声一片,有的小组的视频效果,甚至达到了制作影视大片的水平,轰动全场。

五、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相关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通过实施本项目的“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关于理论学习不会再觉得那么枯燥,到课率明显提到,比如11级税务和11国贸,基本上每堂课除了个别同学请假,基本都是全勤。

(二)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生活的热点习惯

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热点话题,从学生的展示作品的话题可以看到,比如2014年的黄金过山车的行情,就有小组的同学模拟情景剧,中国大妈轻生闹剧,都是黄金惹的祸;2014年东莞扫黄行动,对东莞酒店业的影响,就有学生到现场进行采访,并模仿保安、老板等角色,进行分析;央行的降息对楼市、对储户等的影响,也有小组的学生到银行采访客户经理等。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由新闻走进生活,体会经济对生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之策。

(三)激励学生小组的创新与竞争意识

本项目在实施期间,教师通过播放往届师长的优秀作品的范本,激励师弟师妹要有超越的精神,给他们第一波热情的激励;当年该班级的学生,随着一组组展示的亮点不断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肯定,激发了后面小组的竞争意识,于是出现的结果是一组比一组更给力,在内容的组织上,模拟情景表演上,编排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不断创新。

以13国贸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表现为例,A班10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了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路经济学,通过学生现场的模拟表演及假日经济的分析,运用供给需求原理,分析了高速路这样的公共资源在假期是否适合免费开放,获得现场的好评。第二小组的同学就在下一周马上创新了表现方式,以前方记者采访周边商圈的小企业主的形式,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制作视频的形式,在课堂现场播放他们的课外调查成果,幽默有趣,获得阵阵掌声;第三小组于是寻求更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内容和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上,拍摄短视频,情景剧,幽默诙谐,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更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到后期,有的小组直接在课外完成了主持人的主播拍摄,新闻内容的编排,以一个视频的形式20分钟在课堂播放,引发笑声不断。

同时,在期末所有小组完成了课堂展示活动后,我们举行了评比和颁奖活动,评出最佳团队奖,个人优秀奖多个项目,也激励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了比拼的劲头。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挖掘个人闪光点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实施以来,经常会出现小组的同学,班上的同学不时在我面前感叹,“原来我们班卧虎藏龙啊!”“同学们的潜力的无穷的,不挖掘真还不知道!”比如,13国贸A班第六组某同学的视频后期制作技术是炉火纯青,甚至把某大片的震撼效果带到了课堂,带到了新华;13国贸B班的女子组合,斧头帮的舞蹈也是震撼全场;还有小记者到现场采访各专业老师、学院领导的专业素养;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国贸同学后期配音演员的神配音、神模仿,引发全场爆笑,最佳主持人,最佳励志宣传片的花絮和拍摄等,都引起了课堂轰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这些有贡献的,敢表现的同学也收获了别人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展现,相信对他们的自信提升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项目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的不足。

第一,“搭便车”现象依然存在,质量监控依然有漏洞。个别同学还是会缺乏参与的热情,但是总体的“搭便车”率控制在5%以内,本项目认为也属于正常范围。

第二,本项目在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不同。在2011级国贸、2011级税务和2013级国贸实施的效果最佳,而在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实施的效果较为一般。主要原因在于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学生在开设国际金融学课程时,由于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未学,专业知识板块有所欠缺,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较弱,且分析的层次较浅;且小组人数较少(4-5人),这使得“乐参与”环节的质量打了折扣,从而在“乐展示”环节上无法高质量的提交他们的课外学习成果。

六、总结

通过本项目活动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走向课外,关注经济生活,最后又回归课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经济热点,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强自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本项目通过参与式教学法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向东.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3,(12).

[2] 王鹏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西方经济学》作为旨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 一直以来都是面向财经类高校全校学生并为其各专业基本理论奠定学习基础的核心基础课程, 在各专业教学中位居重要地位。客观上, 该课程授课对象基本为新近入学的低年级学生, 其学科知识体系处于初步建立和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 学生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接触和认识还十分有限和模糊, 以上现实勾勒了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条件。然而, 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性和数理化的基本特征, 这一基本学科性质, 无疑进一步提升和加重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此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下,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也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总结《西方经济学》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的基础之上, 依据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这一逻辑主线,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

目前, 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课堂教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 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 在此教学模式下, 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严重与现实经济相脱离, 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我分析潜能的开发, 在经济学不仅需要具有大量数理论证而且还需要系统知识和一定经济实践经验的前提条件下, 最终形成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学得累, 教师教的苦”的双败局面。对此,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进应以具体经济问题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为首要任务和突破口, 具体包括:①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具体经济问题特别是热点经济问题相结合。教学中, 通过具体经济问题或案例引出学科知识点, 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 使得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 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再逐步展开教学知识点的讲授。这样, 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 并能强化知识点的记忆。②注重现实经济问题发展与理论验证的平行推进。在经济理论和与之匹配的经济问题提出后, 应采用现实经济问题实际发展与理论推演和论证相结合的平行式、互动化的讲解方式, 使得理论推演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对枯燥、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的记忆, 同时, 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对基础经济理论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文字描述、图表直观表达和数学模型刻画是描述和解释经济学理论的三种典型表述方式。在经济学早期研究中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 图表表达为辅, 数学模型方法则较为少见。而目前, 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学者都已广泛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现已成为一种主流研究方法。然而, 由于目前学生中大多数人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对教材中存在的大量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理解和掌握, 如果授课教师忽视了将基础数学知识与具体经济理论分析的结合, 随着基础理论教学的深入, 学生将会对基础理论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加之, 目前各个教学单位基本将《西方经济学》列为经管类基础专业课程, 授课群体规模一般都较大, 而且授课时间也非常有限, 这无疑进一步地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和降低了授课质量。面对以上问题, 提出三点建议:①注重和强化数学基础理论的讲解, 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面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较差, 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理论含义的实现, 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将基础数学理论的含义讲深和讲透, 并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将基础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分析实现平稳、有效的嫁接。②强化课后练习和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完成学习和基本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 必须强调学生能有足够的配套练习, 以发现理论学习的空白和难点, 并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 为后续理论学习奠定不可或缺的前期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度和激发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③严格保证理论学习和课后练习的时间安排。有必要提出的是, 西方经济学教学和习题指导时间安排一定要充分, 否则, 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将相关数理推导过程彻底诠释, 学生也不能通过足够的课后训练掌握课堂知识, 就更谈不上实现各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了。

三、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

凯恩斯指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 而是一种方法, 一种心灵的器官, 一种思维的技巧, 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萨缪尔森也强调:在人的一生 (从摇篮到坟墓) 中, 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在于结论, 而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为此,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旗帜鲜明地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 并应遵循以下几项要点。

1. 突出应用性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当中, 任课教师不仅要理清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论知识目标及其检测方式, 而且还应该要清晰确立和量化分析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指标;以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和引入案例教学。

在充分准备经济学素材的同时, 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是成功实践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对能反映经济学原理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适应时代要求的案例层层分析和推演, 不仅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同时, 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注重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经济问题调研、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或辩论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教学环节, 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性的实际经济研究和应用能力。

4. 对于任课教师自身而言, 在具备全面、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的同时, 还应不断提升组织、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教学能力。

这无疑将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动力, 迫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 这一学科性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困难, 本文认为, 应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三项教学重点作为改善传统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努力方向, 从而顺利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优秀学生, 使之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姚寿福, 刘泽仁, 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学研究, 2010, (2) .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5

摘 要:本项目基于独立学院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经济学基础专业课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参与式教学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和评价机制,并对在经贸类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广泛的试点教学的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该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设计;效果分析

一、引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为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经济与贸易系下五个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本课题主要针对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理论学习的自发动力不足等现状,试图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理论和数学推导等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枯燥的现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为试点,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对独立学院的经贸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创新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改革目标

通过设计“财经新闻分享会”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理论≠枯燥”的课程观念,实现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枯燥经济理论课程”的升级转型,打造受学生欢迎的“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品牌。

三、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

假设:一个班级共80名学生。以8个学生为一组,共10组,从第六周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同学开展一次“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每个小组15分钟左右展示成果,5分钟点评和讨论。

活动设计两部分内容:一是近一周主要财经新闻分享;二是新闻聚焦。新闻聚焦部分要求学生紧跟课程进度,结合指导老师给定的参考话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但需征得教师许可情况下方可开展。

整个“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将通过“乐学,乐思,乐参与,乐展示”四个模块来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表1 “财经新闻分享会”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设计

1.平时成绩占比。该参与活动纳入平时成绩评价的一部分,占整个平时成绩50%。

2.活动成绩构成。活动评价由其他小组评分(占40%)与教师评分(60%)组成。

3.评价标准包括。

(1)内容评价(50%):是否分享了一周的财经新闻,其他同学是否能够获得新的资讯,是否在新闻聚焦中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2)展示形式评价(20%):现场展示活动是否有吸引力,比较活泼,形式多样,还是比较呆板,形式单一,PPT的效果,电子书效果,视频效果,音频效果评价分析。

(3)展示效果评价(20%):通过活动展示,是否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其他学生是否从中有所获益,收获新的知识。

(4)团队综合评价(10%):全部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主持人是否着重得体,对内容是否熟悉,现场气氛和效果。

4.教学活动的风险规避。被激励出学习热情的同学参与“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都很高,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但是一个班级里总有个别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在“乐思考”与“乐参与”环节搭便车,不积极参与准备和讨论,导致整个小组“乐展示”环节效果大打折扣,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动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每个小组展示提交的材料都必须清晰显示每个成员的主要分工情况,并在展示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组长对真实性负责,若发现该小组学生不参与该小组活动的学生,该学生的此部分平时分将为0分。

(2)旁听的每一位学生需对该小组当天展示效果进行评分。学生评分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学生认真旁观,客观公正的评分;二是促使参与展示的组员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5.活动激励机制

①针对主要角色在课程结束时设置单独奖项,例如“最佳团队奖”“最佳主持人”,“最佳记者”等称号,纳入期末考评;

②学生对该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纳,设置合理建议奖项,从项目经费中颁发奖品奖励,纳入期末考评;

③活动现场进行录像,课程结束后制成光碟,派发给项目参与人和学生。

④其他配套措施:邀请课题组及相关经贸系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老师到现场担任嘉宾,点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历时2年以上,主要在经贸系的11级国贸中级微观经济学,11级税务的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课程,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和13国贸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进行了该教学法的实施。

在2011级和2012级的三个专业的五个班级的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同学主要按照该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分析,制作成PPT,结合多种形式进行课堂的展示,如访谈的形式,现场模拟表演,播放新闻视频等,结合经济学的热点进行探讨,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当年的国际经济事件、国内重大经济事件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到了2013级的国贸专业,该课程的展示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们通过观看师兄师姐们的展示,激发了自己的创造热情,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课外的经济热点新闻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如2014年东莞酒店业遭遇扫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周边商圈,南铺北店等热点,从身边就地取材,关注微观经济,也有从国内外热点新闻取材,进行场景模拟和再现,录制视频,并进行后期制作,压缩成为大约20分钟左右的视频,加入了同学们自己关注的视点和形象的生动的表现形式,引爆课堂笑声一片,有的小组的视频效果,甚至达到了制作影视大片的水平,轰动全场。

五、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相关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通过实施本项目的“财经新闻分享会”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关于理论学习不会再觉得那么枯燥,到课率明显提到,比如11级税务和11国贸,基本上每堂课除了个别同学请假,基本都是全勤。

(二)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生活的热点习惯

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热点话题,从学生的展示作品的话题可以看到,比如2014年的黄金过山车的行情,就有小组的同学模拟情景剧,中国大妈轻生闹剧,都是黄金惹的祸;2014年东莞扫黄行动,对东莞酒店业的影响,就有学生到现场进行采访,并模仿保安、老板等角色,进行分析;央行的降息对楼市、对储户等的影响,也有小组的学生到银行采访客户经理等。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由新闻走进生活,体会经济对生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之策。

(三)激励学生小组的创新与竞争意识

本项目在实施期间,教师通过播放往届师长的优秀作品的范本,激励师弟师妹要有超越的精神,给他们第一波热情的激励;当年该班级的学生,随着一组组展示的亮点不断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肯定,激发了后面小组的竞争意识,于是出现的结果是一组比一组更给力,在内容的组织上,模拟情景表演上,编排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都不断创新。

以13国贸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财经新闻分享会的表现为例,A班10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了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路经济学,通过学生现场的模拟表演及假日经济的分析,运用供给需求原理,分析了高速路这样的公共资源在假期是否适合免费开放,获得现场的好评。第二小组的同学就在下一周马上创新了表现方式,以前方记者采访周边商圈的小企业主的形式,通过前期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制作视频的形式,在课堂现场播放他们的课外调查成果,幽默有趣,获得阵阵掌声;第三小组于是寻求更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内容和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上,拍摄短视频,情景剧,幽默诙谐,传递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更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到后期,有的小组直接在课外完成了主持人的主播拍摄,新闻内容的编排,以一个视频的形式20分钟在课堂播放,引发笑声不断。

同时,在期末所有小组完成了课堂展示活动后,我们举行了评比和颁奖活动,评出最佳团队奖,个人优秀奖多个项目,也激励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了比拼的劲头。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挖掘个人闪光点

本项目的教学活动实施以来,经常会出现小组的同学,班上的同学不时在我面前感叹,“原来我们班卧虎藏龙啊!”“同学们的潜力的无穷的,不挖掘真还不知道!”比如,13国贸A班第六组某同学的视频后期制作技术是炉火纯青,甚至把某大片的震撼效果带到了课堂,带到了新华;13国贸B班的女子组合,斧头帮的舞蹈也是震撼全场;还有小记者到现场采访各专业老师、学院领导的专业素养;周小川在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国贸同学后期配音演员的神配音、神模仿,引发全场爆笑,最佳主持人,最佳励志宣传片的花絮和拍摄等,都引起了课堂轰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这些有贡献的,敢表现的同学也收获了别人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展现,相信对他们的自信提升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五)项目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项目实施以来,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的不足。

第一,“搭便车”现象依然存在,质量监控依然有漏洞。个别同学还是会缺乏参与的热情,但是总体的“搭便车”率控制在5%以内,本项目认为也属于正常范围。

第二,本项目在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不同。在2011级国贸、2011级税务和2013级国贸实施的效果最佳,而在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实施的效果较为一般。主要原因在于2012级经济学(应用金融方向)学生在开设国际金融学课程时,由于先行课程《货币银行学》未学,专业知识板块有所欠缺,运用理论分析的能力较弱,且分析的层次较浅;且小组人数较少(4-5人),这使得“乐参与”环节的质量打了折扣,从而在“乐展示”环节上无法高质量的提交他们的课外学习成果。

六、总结

通过本项目活动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走向课外,关注经济生活,最后又回归课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经济热点,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增强自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本项目通过参与式教学法的品牌活动“财经新闻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善学生被动听课状态,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日本经济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 日本经济 教学模式 文化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日语在中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于是,很多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其中,日本经济成为许多高校必设的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日本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战后日本经济的各个过程及所出现的特殊情况,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未来能在经贸、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日本经济课程的现状

作为必修的专业课,日本经济在日语专业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多年来,日本经济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课程教材单一、教学方式单一、课时相对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学生认识到了学好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却往往在实际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也不知道如何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极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上日本经济课就是到了休息睡觉的时间。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完善日本经济的教学模式,对于强化日语专业整体教学效果非常必要。

二、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当前日本经济教材使用语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用中文编写的教材和用日文编写的教材。选用中文教材易于把握主要内容,容易让学生理解。但从外语专业角度考虑不利于用语言的学习,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由于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日语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在语言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拓展其他专业知识。而且日本经济课程开设在日语专业第六学期。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日语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日语能力一级考试。出于以上考虑,我选用了日文编写的教材。

但是,无论哪种教材都很难做到适用于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而且,任何日语专业课的学习,仅靠课堂就完全掌握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工科院校中,学习日语的环境比较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灵活处理及合理补充。无论使用哪本教材,我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删,有些内容会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略过,有些内容则会强调练习,也会增加补充内容。

日本经济课程内容相对较难,涉及广泛。每堂课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学生预习的部分我会事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这样在授课中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用语言表达观点与判断。

三、教学模式改进的尝试

1.与日语听力、日语翻译等课程相比,日本经济偏重知识的讲授,这便容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纯接受的情况,若对学生的要求仅停留在听懂能读的基础层面,其结果就是课堂沉闷枯燥,十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组成若干小组,根据教科书所学内容设计题目或由学生自选课题,要求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写成研究报告。在课上发表,然后相互答疑。课题的完成情况将记入平时考核,作为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这种分组学习方式需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扩展了语言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能力。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独立思考、与人协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多媒体的应用。近年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技术手段正逐渐被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会成为日本经济课程的有益补充。很多内容学生只通过对书本的文字材料学习,由于理解的误差可能造成与事实相反的认识结果,或者认识结果存在偏差。在日本经济授课中,恰当地加入直观的图片、图表、声像材料等,不仅能直接为教学提供材料,而且能弥补语言解释不充分的部分。一个柱形图、一张图表有时远胜于冗长的语言解释,一段音频或声像材料更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内容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不是书本上死的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生动的信息,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会使教学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四、树立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语专业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把日本文化融入教学中,通过异国文化的学习,使学生逐渐习惯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提高认识水平。同日语专业其他课程一样,日本经济也需要文化的导入。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那个时代,各国学者纷纷探寻日本经济成功的“黑匣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企业的文化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

与西方企业不同,日本企业具有注重追求长期的成长和发展,重视对员工的长期雇佣和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积累等一系列特点,这与日本的文化密切相关。

日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意识广泛渗入到普通日本人的意识之中,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战后日本社会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广大企业的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同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因此,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由于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组织的利益比较一致,提升了员工的士气,员工愿意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企业中来,对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也表现出热情,再加上企业方面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企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保证了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化虽然无形,但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可以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起到现实作用。日本的企业文化在那个时代是这种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通过文化的导入,学生加深了对日本经济的理解,更激发了对日本的企业和文化的兴趣,优化了授课效果。

五、利用多种资源,弥补课时不足

日本经济课程内容系统庞大,而每周仅有2课时,相对较少。除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外,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也非常重要。

因为要让学生做大量的预习、复习、查阅资料等工作,我将各学习小组以组的形式在QQ上设立群,在不固定的时间与学生答疑、交流、收发材料等,确保学生的预习、作业等及时准确地完成。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的日籍教师、日语角等校内资源,增加使用课堂所学内容的机会,锻炼表达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了日本企业文化后,学生各小组挑选各自感兴趣的日本企业查阅相关企业文化资料,利用日语角活动相互交流自己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请日籍教师参与其交流活动,使学生更多了解日本人对日本企业文化及日本经济的看法,日本社会对于职场人的普遍要求,等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日本的兴趣,开阔视野。

六、结语

以上措施对强化授课效果起到了较好作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如何分组,如何细化考核仍可改善;日本经济内容相对较枯燥,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兴趣,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广大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正田健一郎.概説日本経済史[M].有斐閣,1995.

[2]陈小芬.日本经济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7

19世纪以来, 通识教育逐渐取代了学术分科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 以致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今天, 普通高校大多认可这一理念, 并且在其指导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 经济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计划或课程体系。然而, 根据课程体系以及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 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就业时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不能顺利就业, 从而无法有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的说,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理念是正确的, 社会进步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 为什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中外一些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当前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重构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二、中外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1.中国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 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其他教学环节。受资料限制, 本文主要搜集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和笔者所在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具体见表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采用模块设计来体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部分。结合到具体每个模块, 能够发现通识教育大都是关于大学英语 (一、二、三、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在外语类学校中, 英语的比重更大。这其实是对通识教育认识的一个误区, 最终, 通识教育的本质无法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应贯彻和践行“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 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 追求真理和正义, 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通识教育应包括对学生文学、历史、科学、心理与艺术知识的学习。

关于其他教学环节, 各高校并没有共识, 有的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或者实习的方式;有的是通过个性课堂 (不受限制的在全院、全系选修课程) 实现。而往往学生对这个环节的重视程度最低, 要么是为了凑学分, 要么是为获得学分而写毕业论文, 这一环节带来的效果也最弱。

1.哈佛大学和MIT的课程体系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经济学教育在全世界备受瞩目, 也培养了全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由于这两所学校没有相应的模块的学分比例, 因此, 本文将其课程体系设置单独进行分析。

(1) 通识教育部分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始于1943年, 通过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3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计划。按照该教育计划, 课程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 每位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 还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其中, 必修课程包括三门, 分别是“文学名著”、 “西方思想与制度”, 以及从物理学或生物学中选择一门课程。此外, 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全年课程。1951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在经历了1973、1978年的改革后, 2006年哈佛迎来了通识教育的又一改革。改革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选课自主权, 使他们可以按照各自兴趣发展。同时, 又保证他们广泛吸收历史、文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学校, 也非常重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教育, 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其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理解力、成熟处事的能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包括2门微积分、2门物理、1门生物或化学、1门实验课以及2门科学与技术选修课, 此外还包括2门人文社会科学交流课程。

(2) 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比较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可以发现两所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哈佛的课程设置更多, 设置了很多的讨论课程, 并且倾向于专题讨论, 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健康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后, 让其参与健康经济、人力资本等方面的讨论, 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相对地,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表现为提供给学生一种专业的、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总体来说, 这两所名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追求, 比如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思维去思考、分析讨论健康、环境、教育、失业等问题, 以及对历史的研究。

三、当前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用政治、英语课程代替通识教育

通过前一部分中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以及对通识教育本质的分析, 能够发现中国大部分高校在政治、大学英语上的学分比重过重。相反地, 培养学生人文、历史、科学知识的课程几乎没有或体现在选修课程中。最终, 学生学完经济学的课程后, 无法熟练应用, 毕业时, 无法顺利就业, 并将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对口。事实上, 国外的专业设置也不是对口就业方向的, 那为什么很少出现我们这种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影响就业率的问题呢?主要原因就是其通识教育贯彻执行的好, 其真正体现了大学精神。造成这一局面的具体原因可能是这一模块的课程设计更多是由行政专家来决定, 而不是由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决定。

2.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缺乏融合性

虽然中国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基本上都设置了通识教育模块与专业教育模块, 但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完全没有考虑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结合, 出现“两张皮”课程设置。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属于通识教育模块, 属于数学科学的部分, 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且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承担着基础的作用, 然而,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这些知识单独运用, 效果较好, 融合到经济学的学习中, 效果不好。由于学生严重缺乏通识教育应该具备的历史、文学、心理学、科学方面的知识, 导致其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不能更好的运用经济学去理解经济现象、社会现象, 更不用说培养经济学的逻辑思维。经济学首要的目标是解释现象, 理解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学生往往在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时候不知道和哪个原理具体对应, 理论和现实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同时, 很多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一般原理学习过多, 缺少对具体某一方向的引导。比如国内的经济学专业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很少涉及健康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的课程学习, 更缺乏对具体的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无法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 就无法更好的学习经济学的前沿理论。

3.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模块流于形式

在中国的高校中, 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模块 (“个性课程” )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基本技能培训、去企业实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等。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比如科斯关于《企业的性质》这篇重要文献的构思就是在他毕业去企业实习时形成的。据笔者了解, 这类课程往往执行力较差, 比如, 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讲, 去企业实习是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的途径, 但是, 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从形式上完成这一课程的修业。毕业论文模块可以说也是形式主义的产物。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规定本科毕业论文必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 最后学生们为了用模型而模型, 完全不顾模型的适用性以及选题的需要性, 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扼杀。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学科, 但是毕业论文的设计恰恰紧缩了学生的方法选择。

四、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建议

1.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中, 通过“一个降低、一个增加”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首先表现为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课程模块结构的合理。正如前所述, 在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通识教育部分中, 占很大比重的是大学英语课程以及政治思想课程,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更为明显。过多的大学英语课程直接催生了“考证热”,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学生往往把未来就业的希望放在更多的“证”上 , 结果疏于专业课和其他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课程的自修和学习, 以及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一个合理的通识教育模块设计必须降低大学英语和政治思想课的学分比重;相应地, 必须增加人文、社会、历史、哲学等知识的学习。其可以通过必修也可以通过必、选修结合的方式实现。笔者所在学校的通选课部分地承担了通识教育的功能, 但是由于是选修课, 无法实现普及化。比如在基础的人文、历史、哲学、科学知识学习外, 可以通过开设名著阅读课程来增强学生与各类学科的大师交流, 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获得一个更高的平台。

2.在专业课程设计中, 应设置部分的跨专业选修课

通识教育是对一个大学的所有学生而言, 那么专业教育更多是针对某一学院的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比如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包含了全院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 一般包括宏观、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而对于专业核心课程, 不应局限于本专业的必修。应该加大这部分选修课的力度, 允许经济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在不同专业间选择他最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 基于偏好进行的选择才是效率最高的, 否则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同时, 学生们能够选择到他喜欢的课程的话, 通过专业的融合获得对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知识更深、更广的理解, 甚至也在某一程度上不自觉的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3.加强讨论课程建设

目前, 中国高校的讨论课程比重相对还较低, 从经济学专业课程来看, 这一比例在综合排名或经济学排名靠前的大学更高, 在排名靠后的大学更低,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讨论课程比重较大就是一个例证。比如对于公共政策、经济运行中的政治行为、政府管制、企业决策等等这类课程的讨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 运用所学的理论、原理理解、解决中国问题这本身就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学习。可以说, 在当代中国, 学习经济学拥有一个最好的实验基地, 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实。同时, 在讨论前, 需要准备丰富的资料, 通过问题导向去搜索文献、查阅资料;在讨论结束后, 可能会激发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兴趣, 激励其继续深入研究,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如此, 讨论课的开设对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也恰恰是大学精神的体现。通过讨论课程的参与, 学生对于中国的产业政策、银行制度、公共决策等都从不同角度理解, 这对于实现就业的“专业对口”也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3) :94-96.

[2]李伯兴.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架的特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 (6) :117-120.

[3]龚三乐.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 :95-98.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8

教育部在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目录里, 将经济学学科门类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由于理论经济学侧重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分析方法上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 以往在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上对数学的要求不高。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定性分析已不能充分满足理论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 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将日益重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属性仍有一些争议, 但国际经济学界的分析范式以实证为主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实证分析代表着经济学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1]。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 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提高。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理论经济学实现实证分析的必要基础。

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包括《计量经济学》在内的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 将其纳入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体系。然而,与上述重要地位不协调的是,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不强, 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某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困于计量经济分析, 很难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探索理论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效果是教育界尚需研究的重要问题[2]。

目前教育工作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胡新艳、陈文艺(2006)提出了“EDP”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探究、讨论与实践三环节,认为探究环节中,教师理论导学的主体作用相当重要, 讨论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信息互递的交流,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因此,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是重要的[3]。王立平、王键(2006)提出“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按照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进度,并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及本学校的教学实验条件, 制订出实验教学计划并编写简明软件说明书,划分研究小组,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检查、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及评定实验成绩[4]。何剑(2007)提出“三维”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和案例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三维”教学模式中的第一“维”是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 第二“维”是注重学生软件技能和理论分析,第三“维”是要求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在“三维”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上机实践设计和案例分析设计结果决定了“三维”教学模式的效果[5]。张益丰、周卫民(2010)综合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加以拓展,提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提供一定资源加以支持,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6]。

上述四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分环节发挥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教师的作用又由“教”向“导”发生转变 ,因而这一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的基本训练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维”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强调计划性,对学生的“学”强调能动性,在教与学中,教师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以设定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该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从模式的设计看,四种模式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但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特殊性, 这些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检验。笔者从事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从2012年开始 ,有意识地将“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带入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不适应),通过设计阅卷及借助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三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经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三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待改进,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随后的实证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是一种较适宜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实证测评

1.教 学 效 果 测 评 方法 的选 择

笔者在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曾将上述“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运用于某校2012年上学期同年级三个不同班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后,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一些数据,具备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效果测评的基本备件。

考虑到每一种教学模式运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且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主体的能动性,因此,文章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界定为教学模式和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反应两个方面。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同反应、学生的不同反应又反过来对教学模式的采用产生不同效果,因此,教学模式与学生态度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据此, 文章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选择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是实验结果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总体均值是否产生显著作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是双因素方差分析中的一种类型, 它是将全部观察值的变异(总变异)按设计和需要分解成主效应、交互效应和随机效应三个部分,然后对变异来源和大小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该方法,测度出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7]。

2.教 学 效 果 实 证 测 评

(1)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数据采集

由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获取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和学生反应三个变量值的数据。

“教学效果”的数据用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表示。

“教学模式”的数据形式表示为 :

“学生的反应”数据是通过在课程结束后设计问卷获取的,该问卷只要求学生就不同教学模式反应为:好、一般和较差三个方面进行回答。这样,该因素的数据形式就表示为:

根据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反应的人数对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进行分组, 得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全部数据1。从所得数据分析,对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学生的反应程度差别较大。在“EDP”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3%(共计42名学生,18名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好),认为该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36%,可见该班大部分学生是认同“EDP”教学模式的。在“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 ,虽然约有73% 的学生能接受该教学模式, 但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只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7%。在“三维”教学模式的试验班级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好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56%, 认为该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生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26%,只有约1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较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维”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反应较好,其次是“EDP”教学模式,对“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持一般态度。

(2)实证测评

我们借用SPSS16.0软件, 对上述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SPSS16.0的运行结果见表1中原教学模式(A)。

a.RSquared = .572 (Adjusted RSquared = .543),A: 表示原教学模式;B:表示新教学模式。

表1是有交互作用方差分析表,从表中A分析结果看,教学模式的主效应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值为0.443,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这一因素的主效应统计量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学生的反应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二者交互效应的F统计量相伴概率0.054,大于0.05的显著水平 ,说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从上述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判断, 三种教学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并没有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对教学效果起作用的是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程度。教学模式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程度交互在一起没有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探究原因发现:三种教学模式虽各有其特点,理论上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掌握,但三种教学模式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

就“EDP”教学模式而言,该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分环节发挥了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但该教学模式缺少相应软件操作的教学。因此,在实验班级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对软件操作不熟练,计算机软件动手能力不强,导致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性教学, 虽然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实践操作,但教学过程中对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方法、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等关注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教学模式只持认同态度,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增强。

“三维”教学模式在三种教学模式中较全面地考虑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软件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因而该教学模式在实验班级中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显著。该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虽然关注学生的能动性,但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因此,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依葫芦画瓢”,对计量分析结果无从分析,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

由于上述三种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能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由于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文科考生, 他们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不扎实,因此,对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而应用计量经济学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任何一个经济模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三个重要因素,即理论、方法和数据。理论是经济理论,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等,数据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联系及外部环境的信息。对于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对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这样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关键就是模型方法和数据处理。

基于以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 总结上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及实证测评中得到的结果, 并结合在理论经济学专业中讲授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经验, 认为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中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可以实施“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借鉴和糅合“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三维”教学模式的理论精华,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注重二者间的交互关系。

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导向功能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实验室的实验把二者的交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逐个带入实验室实验, 在反复实验中解决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然后回到课堂教学中介绍新知识,整个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直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活动突出“主导”的功能,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方法时要求深入浅出, 使枯燥难懂的模型方法在学生中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在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解决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前要简化软件操作手册,并就同类问题进行演示,方便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术,使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但是实验计划要尽量做得详细,引导学生多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反馈信息,即时问题即时解决,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反复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达到使学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

学生主体活动强调“主体”角色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提出学习中的知识难点,并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解决这些知识难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寻找、提出现实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讨论氛围, 把教师和学生融汇在一起分析和讨论现实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方案。然后由学生收集数据在实验中自主操作, 每次实验都互递和反馈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形成浓厚的学习与实践氛围,在反复实验和讨论中达到熟练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

“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理论上包含“EDP”教学模式中的探究、讨论与实践三环节,也考虑到“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 “三维”教学模式中的软件知识介绍、重点问题的分析及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等要点,还高于这些教学模式并更加注重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相应软件知识的深入浅出和课堂教学及实验活动的互动与整体性。从整个模式的运行看,充分体现了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特点和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上是一种较完善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

四、“主导—实践贯通—主体” 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测评

1.教 学 效 果 测 评 的 方法

测评“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效果的方法,首先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在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及二者间的交互效应对教学效果是否产生显著性影响。然后,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增强产生多大影响。

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在前文中已概述。笔者采用的二元选择模型将包括其中的线性概率(LPM)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采用线性概率模型是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边际影响,采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是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平均边际影响。

2.数 据 的 获 取

(1)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

在运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时, 依然假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反应两个方面。其中,教学模式假设有:“EDP”教学模式、“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和“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四种形式,这样“教学模式”的数据形式为:

其中, 第四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同一高校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班级中。

“学生的反应”数据采取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形式假设为:

“教学效果”的数据 ,依然假设用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作为代表。

对于前三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继续采用2012年上学期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成绩, 后一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采用2013年同一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三个班级的学生平均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成绩。虽然2012年和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不是同一届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但这些学生来自同一所高校,录取时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因而假设两届学生不存在接受计量经济学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授课教师不变,且两届学生计量经济学试卷考试难度基本相当,可以把两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同一背景下分析。

(2)二元选择模型的数据

二元选择模型选取的指标包括: 教学模式下是否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y)、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x1)、采用的教学模式 (x2)以及是否对该教学模式感到满意(x3)四个指标。其中,指标y,x2,x3的形式分别为:

指标x1的数据是随机抽取的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指标y,x2,x3的数据通过设计问卷获取。

2013年理论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后 , 在三个班级中就“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模式下是否能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及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两个方面。调查数据作为二元选择模型的数据源。

发放问卷调查的这三个班级总共143个学生, 发放143份问卷,收回143份问卷,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真正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26份,有效问卷比例为88%,能较全面地代表这三个班级学生对“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态度。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比例为85.19%,对该教学模式持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7.76%,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该教学模式下能解决现实问题, 因而大多能接受该教学模式。

3.教学 效 果 的 测 评

(1)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测评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中新教学模式(B)。

表1中B显示,教学模式和学生态度两个因素的主效用F统计量相伴概率值都为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 学生的态度对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态度二者的交互效应F统计量相伴概率值为0.028,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效果也产生显著差异。结合前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引进“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后,方差分析结果发生变化,说明“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其他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 且在引进该教学模式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间对教学效果的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方差分析结果判断,该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2)二元选择模型对教学效果的测评

为进一步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 笔者运用二元选择模型进行测度。在运用二元选择模型进行教学效果测评时, 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6学生和32名学生作为分析的样本。2012年的学生是从“三维”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中抽取的(“三维”教学模式在三种教学模式的问卷中反映较好)。

依据线性概率模型、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的形式, 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 , 分析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提高的程度,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的运行结果看,各项检验量基本符合要求,能建立线性概率模型,模型形式为:

y=0.140429+0.002591x1+0.25143x2+0.152534x3(1)

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x2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模式是否感到满意都一样的情况下, 接受过“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与接受“三维”教学模式的学生相比,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的概率要高0.2514,即边际影响为0.2514。此外,学生对教学模式是否感到满意即学生的态度对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边际影响是0.152534。

在运行Probit模型时 , 由于其Loglikelihood的值为 -42.99325,Restr.Loglikelihood的值为 -47.01629,LRstatistic的值为8.046082,它对应的概率p值只有0.045069,这些结果表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这样,可得到Probit的估计模型为:

从该模型可以计算出x1,x2,x3对y的平均边际影响, 有关的计算结果见表3。

而在运行Logit模型时 , 得到Loglikelihood的值为 -42.99526,Restr.Loglikelihood的值为 -47.01629,LRstatistic的值为8.042075,它对应的概率p值只有0.04515,这些数据表明模型整体上显著。因此,可得到Logit的估计模型为:

从该估计模型同样可得到x1,x2,x3对y的平均边际影响,相关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中,各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边际影响差距不大,由此判断得到的结果基本是正确的。表3中,“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提高 的平均边 际效应在 三个因素 中是最大 的 , 为0.262177。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增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它对教学效果的平均边际影响为0.164328。这不但证明了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论,而且证明了“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理论和实践中都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使用。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计量经济学地位的日益提升, 计量经济学日益受到青睐。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把握较有优势,但由于受到其教育背景的影响, 对如何把所学经济理论借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历来是教学培养过程的难点。理论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一些卓有成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笔者从事过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 曾尝试把目前理论界提出的一些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教学实验后得到一些能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结论显示,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不存在显著性。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同样地得到一些能反映教学效果的数据, 通过运用统计学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及二元选择模型, 实证评价新的教学模式引进后, 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且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平均边际影响较大。因此,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可以考虑在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提倡并加以运用。

但是,由于所有实证测评的样本范围只是某高校的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且每一种教学模式只试验一次,其结果依然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才能加以定论,因此,期望这些教学模式能在不同的高校得到教研人员的验证和检验。

摘要:理论经济学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既是必要的又存在很大教学难度。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体验,并运用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测评,发现已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不存在显著性,并尝试提出适应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导—实践贯通—主体”循环交互式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建立二元选择模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测评,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是显著的且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有较大促进作用,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与运用。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9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内容, 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模型, 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引学科,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十分重要。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 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年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实施案例教学, 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 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 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有两种:一是先讲解理论, 再提出案例, 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 再讲解理论, 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

开篇案例导入法所谓开篇案例导入法就是在每章节内容讲解之前, 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并在新理论讲解过程中给予分析。例如, 在讲解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时, 引入2003年非典时期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货, 造成这两种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但由于货源有限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中的“商品供不应求, 引发价格上涨”。又如, 在讲授有关需求弹性问题前, 引入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提出“为何丰收之年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在讲授“市场结构”时, 提出“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手机, 会从十几年前的奢侈昂贵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消费品”这样的问题。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悬念,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在教师讲解理论时就能主动思考和判断, 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的抽象概念与模型较多, 刚刚初中毕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学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职毕业后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 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找工作, 以及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析, 最后使学生明白:机会成本的涵义就是当你选择了求学而放弃了就业, 使你失去了三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 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选择求学的机会成本。

紧扣社会经济热点, 结合理论分析案例学习经济学, 除了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学习之外, 更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例如, 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时, 恰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 笔者就可以结合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几大热点经济数据, 让他们体会到注重运用更有意义。又如, 分析在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 为什么要实施“四万亿投入”、“家电补贴”、“旧车补贴”等政策, 让学生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充分借鉴消费理论来达到扩大消费需求。再如,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案例教学法试验

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如下。

实验对象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 (1)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 (2) 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其内容是: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 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 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 需求曲线: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 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 其中Q代表需求量, P代表价格, a、b代表系数。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即价格越高, 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理解需求和需求量, 掌握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重点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方法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以及能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特意在所授课的两个班级对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 在金融0901班采用传统的纯理论讲授, 在金融0902班则采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以下案例来讲授。

案例一:2003年1月6日凌晨, 桂林市市区以北地区普降中到大雪, 一夜之间, 大地变得白茫茫一片, 10年不遇的大雪使桂林人异常兴奋, 呼朋唤友, 扶老携幼拿着相机外出赏雪拍照。1月6日, 桂林市各照相馆都挤满了买胶卷的市民。由于缺货, 柯达胶卷每筒40元都有人买。临桂县五通镇一个照相馆的老板说, 当天上午100多筒胶卷销售一空。“要想当天可取, 照片每张0.8元, 按正常价0.4元排队需要两天。”以往0.4元一张, 1小时就可以取照片的情况不见了。1月7日下午, 在八桂大厦旁一照相馆里, 正在忙于装照片的服务员说:“当天交来的胶卷可能要等到9号才能取, 因为机子冲洗的速度有限, 一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据了解, 1月6日, 桂林市的照相馆几乎门庭若市, 每个照相馆当天都卖出了100至200筒胶卷;急于冲洗照片的市民又涌往照相馆, 照相馆几乎每天都要接到100~300筒胶卷的冲洗, 而平时一般只有20筒。

案例二:上海申博成功后的短短几天内, 上海楼市作出了迅速反映:“世博板块”内观望已久的一些楼盘纷纷以高出原价每平方米三五百元的幅度对外销售, 原先一些几乎已近谈妥的开发项目暂时告停, 甲方的心理价位已经上涨了10%~15%, 并表示要再做评估。“世博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力度强大, 影响范围广泛。同时应该看到, 在短期刺激性反应逐渐回归理性之后, 上海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的动力, 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世博”为整体经济做出的贡献。

案例三:在某一时期内鸡蛋市场需求量可以用表1表示。根据表1数据, 我们依次在平面坐标上描出A、B、C、D、E五点, 然后将五点连接成一条光滑的曲线, 就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曲线。通过观察图形发现, 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说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通过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 选取其中的两个点 (1, 80) 、 (4, 20) , 我们就可以求解出鸡蛋的曲线方程了。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求得a=100, b=20。因此, 鸡蛋的需求曲线方程为Q=100-20P。

测试内容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授课方法后, 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随堂小测, 小测内容如下: (1) 选择题:需求规律说明 () 。A、电冰箱的价格上涨会使电冰箱质量提高;B、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C、大米价格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D、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量减少;E、磁带价格下降录音机销量增加。 (2) 计算题:已知某商品价格为2元时, 需求量为40个单位;当价格上升为4元时, 需求量减少为30个单位, 请写出该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实验结果对学生小测结果进行评价, 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 (1) 选择题:该题考查学生对需求定理的理解。需求定理中几个需要强调的关键点是:首先, 必须是同一种商品;其次, 是关于该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再次, 强调两者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A、B、C、D、E五个选项中, A、C选项不符合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D、E选项不是同一种商品, 因此该题选择答案B, 符合同一种商品———计算机, 它的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该题目大部分做错的学生容易误选D、E两个选项。0902班学生在该题上的正确率高于0901班,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导入案例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了需求定理的几个关键点, 因此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 计算题:该题完全模仿导入案例三, 由于在0902班有完整的案例讲解, 而0901班只是纯粹地讲授解题方法, 没有案例演示, 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 因此该题两个班的正确率对比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 因此, 这题要完全正确, 有一定难度。0901班只有5个学生能够完全答对, 占班级人数的14.3%, 相较之下, 0902班有70%的学生能够模仿案例3解出该题。

实验证明, 应结合学生、学科和专业的实际特点, 研究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案例导入教学有利于创学科特色、做精品课程, 形成有显著中职特色的教学特点, 实现有效性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案例教学应有正确的理念案例教学法虽好, 但也不是万能的, 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学客体和教学目的, 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应将不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实现多样化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高容量信息密集的特点, 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和案例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增大知识信息的输出量, 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率;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 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信息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 并且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深度不足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案例分析的时机判断能力, 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果在原理没有讲清楚之前, 就急于讲案例, 会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抓不住问题的要点, 对事物的认识较为肤浅。

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成功与否, 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总结本章节授课的经验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如每次安排案例教学时, 都先确定教学目标、重点、案例分析所用的课时, 这些案例讨论的具体形式、预计效果等, 每次课后进行综合评价, 了解学生听课情况, 通过课后批改学生作业,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摘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发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32.

[2]张元鹏.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1) .

[3]叶卫华.浅谈案例教学法的作用[J].职业圈, 2007 (10) .

[4]项桂娥.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J].科学教育, 2006 (6) .

[5]张玉英, 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2) .

[6]张天勇.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体会[J].中国水运 (理论版) , 2007 (11) .

[7]熊红芳.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9) .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10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体现出各专业应有的差异性

目前,云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不同层次上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其中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在两学期开设,大二上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56学时,大二下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56学时;其余非经济学专业均是在同一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起讲授64学时。在教学的安排上,由于教学任务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目标与要求,导致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出现不科学的现象。除经济学专业的学时数较多之外,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均无大的差别,以至于教师对不同专业授课时,也没有按照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科方向相应地调整重点内容,使不同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出现雷同现象。相同的学时数、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习重点、相同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不同要求,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结构不尽合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之外,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存在滞后于环境变化和理论发展、学科内容更新缓慢、片面求全求深等问题,削弱了教学效果。首先,教学内容偏重旧理论忽视新进展。在教学中,往往是古典和近代的成熟理论讲得多,当代的理论新进展讲得少,学科内容更新较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教师进行理论更新困难重重。其次,教学内容片面求全求深忽视实际需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不顾学生的现有基础和专业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状况,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满堂灌

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由于《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像专业实务课那样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只能孤立、僵硬地掌握经济学知识。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过就忘。另外,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课件演示,尤其是一些重要原理的逻辑分析和推导过程,如果教师不亲自示范,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卷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本部分占总评成绩的70%),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仅占较小比重(本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学生往往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功利式的学习;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进而降低考试难度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是统一命题,但阅卷和总评工作由任课教师各自完成,不同教师评分的宽严度有所不同,总评成绩在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存在较大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侧重点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详细编写教学大纲的方式,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选择不同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开设“重点不一”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并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侧重点进行各专业的考核。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经济学专业可以侧重理论模型的推导,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可以侧重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要素理论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侧重宏观政策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专业可以侧重不对策信息理论和对策论等内容。这样,使《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差异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和教研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征订教不同教材时要召集相关教师进行讨论,组织协调。

2、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经济学教学的首要条件,完善教学内容,就是要协调好传统基础理论与前沿新理论的结构问题,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了解经济学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在课堂上适当、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如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涉及的经济学问题,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结构性商谈等,以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调整课程难度,避免因教学内容过难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撰写经济学小论文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采用案例穿插、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等形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判断能力和组织案例讨论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前经济热点,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房价控制政策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此外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堂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2)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同时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经济发展的动态。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求一种有效平衡,知识点的陈述和讲解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而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和推导过程还是应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由教师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3)撰写经济学小论文。课程结束之后,或者是理论相关的章节结束以后,选取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自拟题目撰写课程小论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审阅以后对论文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长期坚持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

4、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指标,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调整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采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方式,保持考核的公正性,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注:通讯作者,徐涛)

参考文献

[1]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9).

[3]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经济数据分析课程 篇1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贸易经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 经济研究,2005 (2):113~125.

[2]阮守武.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3][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4 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方福前.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 (9):13~15.

[5]于泽. 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9 (4):70~76.

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篇12

一、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和体系陈旧缺乏“经济”特色。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对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压缩,与其他专业高等数学内容并无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删繁就简,去掉了一些相对较深较难的内容,专业特色内容并不多,概念的引用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应用问题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缺乏真正联系的应用型问题。

2.以考试为目的的单一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讲授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以概念讲解到理论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程变得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师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内容,强调复杂的数学技巧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一旦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再也不会去碰数学课本。

3.生源质量下降与现行教学模式的矛盾。1999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地区、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不仅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4.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需要端正,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趋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热情,内容不生动,就吸引不了学生;其次,一些教师教学技能需要提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再次,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对其在经济中应用的讲解,现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虽然对其在经济学当中的应用作了一些讲解,但整部教材仍然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由于授课老师对经济学了解不多,在授课时不可能做相应的知识拓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对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 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中比较生硬地将少量的经济应用内容孤立地置于数学概念、定理之后,不能顺畅地与数学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经济数学教材选择的内容应有其鲜明的特点,重点突出,既要考虑基础性、适应性,又要尽可能体现较多的现代经济和管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

2. 教学内容以经济应用为主,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经济数学作为研究经济学科的工具,其教学内容应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对于引入的数学概念,应尽量以经济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为原形;讲授的数学理论,尽量和经济上的应用联系起来。例如:以经济问题中提出的求变化率问题引出导数概念,再建立导数的运算及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由经济模型提出微分方程的概念,讲完解法之后再利用微分方程解决经济问题;以经济活动中物资调运等问题给出矩阵的概念,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为例引出矩阵的运算等等。在密切联系经济应用的同时,应当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复杂的证明计算等内容应做到有所取舍,对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但同时应该扩展知识面,尤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情况,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不是觉得枯燥难学,放弃数学学习。

3.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1)首先必须明确经济数学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提高他们的警觉性。明确数学学科本质和财经类、管理类学科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学习的目的和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加学习的方向性。(2)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有所教学上有所学又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效率。(3)要从高等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更新教学内容。经济数学课程应当服务于高校理论技术的需要,尽可能向理论技术延伸、渗透。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调整、压缩目前数学课程中一些经典的但实际中又不常用的内容。把经济数学内容与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得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较好地获得三个能力:即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消化吸纳专业技术中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数学与经济学的体系,那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方法都会有提高。

(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转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考试观。

要按照现代教育观点和财经类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考试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使考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引导学生走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素质培养并重的成才之路。考试改革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考试的内容和目的,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考知识,考能力,也要考素质;二是考试方法要多样化,除闭卷考试之外,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实验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考试的次数适当增加,加强平时的考核;四是科学分析考试结果,及时对学生个人及全班学生进行学习质量分析。

2.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经济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活化数学教学。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引出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符号,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着重讲解经济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将经济问题融于数学,使数学与经济逐步结合,以强化数学的工具作用,努力做到“问题为‘的’,数学为‘矢’,有的放矢”。即在每章的开始都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子”,并以此引出相关的数学工具,例如,由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问题引出函数极值的概念,由广告策略问题、消费者剩余问题、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问题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由彩票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由规划问题引出方程组的概念,由工资表问题引出矩阵的概念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引子问题”的最终解释或答案。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身边有趣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欣赏数学、享受数学当中领悟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的兴趣,战胜对数学的惧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3. 建立多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各校普遍扩招,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基础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数学的教学不能还是同一个模式,同一种要求,教学要分层次、分目标进行。针对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层次的、多模块的教学模式。比如把经济数学课程分为两个基本模块:基础模块与提高模块。

(1)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要,它是经济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来讲都是必修课。对这些内容教师应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这些最基本的数学训练,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模块是针对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因为目前高等院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较多,所以在确定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基础模块中没有安排研究生考试大纲中有的内容,在提高模块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保证学生在学过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之后,能从容地面对研究生的考试。当然,提高模块的设置绝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考研的需要,在提高模块中应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3)还可以拓展模块和选修模块。首先,拓展模块要与专业或实际问题密切联系,实际上,经济数学课程中可以解决大量的经济应用问题,比如:库存活动分析、市场供需分析、连续增长的量现时值的计算、边际与弹性分析、资源开发效益分析以及新产品推广的数学模型、价格调整模型等。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由相关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商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拓展模块。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也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形式。讲课也不一定由数学教师来承担,可以由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承担,这种跨学科式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这正是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4)选修模块教学内容可以定为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特别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使学生从更直观、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课堂听起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和数学原理。这种新视觉、新感受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用数学的兴趣。数学建模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求解方法,也没有规定的数学工具和手段。它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加速经济数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经济数学基础课》而言,授课老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和知识,更重要是需熟悉经济和管理领域情况、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较多引入实际应用实例,如实介绍和阐述数学的工具性。但目前经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大多存在知识单一、结构老化的不足,相关学科及前沿知识补充不够。因此,高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数学教师进修或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会,以便相互交流和促进,使得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技术能力结构不断完善。

三、改革高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培养高质量的经济类人才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所使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多年来,高校老师一直在探索改革经济数学的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因循守旧的作风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依然是经济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讲授又细又杂,沉闷无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课堂讲授滴水不漏,学生自然没有必要开动脑筋,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用数理方法和数理工具去研究分析经济理论问题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学生望而生畏,索然无味,丧失了学习经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高校经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改革经济数学的教学方式,对于高质量地培养高级经济管理类的专门人才,也就具有了十分现实的意义[6~7]。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经济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设“障”立“疑”,充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经济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设“疑点”,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于不疑处见疑方是进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逐步提高。(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可以把经济数学专业学生按基础和学校能力进行分级分层教学。对不同班级教学难度宏观把握,因材施教,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教师可以对一小部分能力很突出的学生个别指导,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4)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高校经济数学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一定要加强经济学和数学的融合力度,做到数学中有经济学,经济学中有数学,让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耽误对经济学的学习。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高校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当然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只要我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不断的探索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2.

[2]丘维声.代数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6):19-21.

[3]潘懋,王传廉,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12-15.

[4]关丽红.浅谈高等数学分级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4,(2):2-4.

[5]程祖瑞,张真.数学化的经济学是数量经济学发展的归宿[J].郑州大学学报,1999,(3):18-24.

[6]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2004,(5):81-86.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241-1242.

上一篇:应用抗生素下一篇:书稿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