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精选9篇)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1
一、引言
经济社会数据是指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各类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资源。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社会数据, 是搞好规划及相关决策的重要前提。定量分析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 是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程中, 政府、企业和居民对经济社会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经济社会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 虽然不少部门或地方也开发、建设了一些经济社会数据库, 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系统的主要功能单一, 只是对统计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缺乏对数据的深加工和综合应用。缺乏对数据的定量分析手段, 而且在大数据的情况下没有数据挖掘功能, 难以产生预测、预警等新信息, 不能满足政府和企业有价值信息的需求。此外, 查询手段单一、应用面窄, 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对信息的需求[1]。
因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个经济社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方案。它是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查询和定量分析的平台。与其他经济社会数据库相比, 它不仅能提供统计数据的存储与查询, 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数据定量分析等综合应用。
二、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
综合应用平台涉及三类用户:系统管理员 (含系统内部维护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和系统应用人员 (含系统开发人员) 。它们的分工如图1所示:
综合应用平台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平台”各功能简要说明如下:
●通知公告:系统内容管理人员发布需要进行通知和公告的内容。
●调控动态: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记录国家、省、市重大调控政策。
●发展规划:收集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
●数据查询:提供多种人性化、智能化的数据查询工具。
●研究分析:除包括一般的排序分析、占比分析、对比分析外、弹性分析、贡献率分析、生产函数分析, “平台”还将提供一个用户可以自定义的计算分析工具、模拟分析工具和动态评价工具。
●参考资料:“平台”提供经济社会监测、预测、预警分析的相关知识、统计指标解释及相关研究分析的资料。
●留言反馈:留言反馈用于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 (必要是时可以增加语音通话功能, 直接接受用户的咨询) 。
●操作帮助:在线帮助, 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 若有问题可以随时进入操作帮助。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专门为系统管理为设计的, 仅供系统维护人员使用[2]。
“系统管理”是“平台”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
三、综合应用平台的设计
“平台”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体系结构、网络结构和安全保险体系三个方面。
1. 体系结构。系统采用典型的MVC架构, 系统是基于一个分布式的环境, 应用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3]。
2. 网络结构。
因“平台”软件及硬件规模较小, 所以不需要建立独立的机房。只需要将“平台”托管到政府的网络中心机房即可。用户可以通过公用的Internet网连接到“平台”进行自己的业务处理 (图4) 。
3. 安全体系。
安全方面, “平台”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Internet上各种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二是内部人员的误操作或恶意操作。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风险, “平台”除借助托管机房的安全体系外, “平台”本身也采用了应有安全措施:用户身份注册与识别、用户最小权限管理、安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日志记录以及应用数据证书建立的用户与“平台”之间的SSL数据传输通道。
四、综合应用平台的特点
1. 通用性。
虽然“平台”一开始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开发的, 但“平台”从开始设计时就十分注意通用性。通过“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十分方便的建立用户自己的数据库, 而且也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所有功能。所以, “平台”不仅可以适应各级政府的需求, 也可以适应其他社会经济研究机构的需求;不仅可以适应一个行业, 也可以适应一个系统或企业。
2. 扩展性。通过“系统管理”功能, “平台”在资料管理、模型管理和分析研究方案具备了非常良好的扩展性。
3. 智能化。
“平台”在“研究分析”功能中除包括一般的排序分析、占比分析、对比分析、平均增长速度、弹性分析、贡献率分析、生产函数分析外, “平台”还将提供用户可以自定义的分析工具进行及模拟分析和动态评价工具。
对于计量经济模型, “平台”除提供计量经济分析要求的标准计算结果外, 用户还可以从计算结果直接判断模型是否通过统计检验。
4. 人性化。
“平台”在“数据查询”功能中除提供多种方式的数据查询工具外, 还自动显示出与查询数据相关的链接, 并且可以自动记录用户的查询偏好。当然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查询保存起来, 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
“平台”的其他功能中, 也有类似的设计。
五、结束语
该经济社会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采用了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 切实有效的安全策略, 不仅能提供公共查询功能, 而且能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提高了对经济社会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实践表明, 该系统具有通用性、扩展性、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达到了综合应用平台的设计要求。
摘要:为了提高对社会经济数据的综合应用水平, 提出了一个社会经济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方案, 并完成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该系统在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应用的概念, 构建了具有较强数量分析研究工具。实际应用表明, 该系统具有通用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特点, 实现了系统设计目标。
关键词:经济社会,数据库,综合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贺雪梅.徐建新.社会经济统计时空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测绘, 2012, 1:48-50.
[2]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的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30:82-84.
[3]葛新权.宏观经济技术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12.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2
本部分作业是设计性实验部分,要求如下:
(1)绘制出E-R图,E-R图要求有必要的属性。
(2)将E-R图转换成相应的关系模式,要求指出主码。
(3)使用SQL语句创建相应的表,表中要有必要的约束。
(4)创建主要表的查询视图。
(5)最后上交设计性实验报告。
题目一:图书管理系统(学号1-5号的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读者、读者部门、读者类型、图书、出版社、图书类别,其它的由自己确定。
题目二:学生选课系统(学号6-10号的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教师、院系、学生、课程、班级等,其它信息由自己确定。题目三:班费管理系统(学号11-15号的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班费项目、学生、班费、学生职务等信息,其它信息由自己确定。本题目药反映出欠费信息。
题目四:住院管理系统(学号16-20号的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医生、病人、病房、病房等级、医生类别等信息,其它信息有自己来确定。
题目五:工资管理系统(学号21-25号的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职工信息、部门信息、工资等级信息、工作信息,其它信息由自己来确定。
题目六: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剩余学生做本题目)
涉及到的实体有:学生、班级、毕业设计信息、指导老师信息、院系信息,其它信息由自己确定
设计性实验报告题目格式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设计性实验
你所做的题目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3
支树平指出, 新常态下标准化工作日显紧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对标准化的关心和重视前所未有, 标准化工作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各方面对标准化的关注支持前所未有。过去一年, 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文件, 批准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公开发布的269份文件中有170份涉及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已经前所未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最近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要面向五大发展, 发挥质检作用, 尤其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标准“化”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级, 引领新发展, 催生新效益。
支树平强调,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离不开标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标准化已经由初期的工业领域, 逐渐向农业领域、服务业领域拓展, 并延伸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从国际经验看, 重视标准“软性”规则的建设与使用, 标准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水平的手段。从国内实践看, 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标准化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 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已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共识。
支树平指出, 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 是综治信息化工作的新突破, 也是标准化工作的新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面广、对象复杂, 对我国综治信息平台建设提出很高了要求。中央综治办协调各方力量, 在各地大量实践的基础上, 抓住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标准”这个牛鼻子, 提出并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标准实施后, 将统一规范综治信息的采集、案件和事件流转等工作, 推进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动态管理, 实现部门间业务数据快速交换、关联比对、资源共享, 为我国建设综治信息系统提供技术规范。支树平呼吁全社会重视标准化, 用好标准化, 善于运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复杂问题。
陈训秋要求, 各级综治组织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 依靠新技术和管理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现代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 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进程,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要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国家标准的贯彻落实为契机,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进一步在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方面求突破、下功夫, 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 倡导“数据文化”, 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分析、管理公共安全, 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 提高公共安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要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 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化解矛盾纠纷, 努力将服务管理资源向网格、楼栋、家庭延伸, 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以提升效能为目标, 整合各类平台资源, 加快构建以全国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为龙头, 省、市、县、乡、村 (社区) 5级平台为主干的信息化体系, 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水平。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4
数据库管理系统综合应用
-------图书管理系统系统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到上机编程、调试和应用等全过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所讲解的内容。
二、实验简述:
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包括图书馆内书籍的信息、学校在校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的借阅信息。此系统功能分为面向学生和面向管理员两部分,其中学生可以进行借阅、续借、归还和查询书籍等操作,管理员可以完成书籍和学生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以及学生借阅、续借、归还的确认。
三、实验要求:
完成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用SQL实现数据库的设计,并在SQL Server上调试通过。
四、参考答案:
1、需求分析(1)学生
学生的操作流程如图B.1所示。
登录查询书籍预定书籍续借书籍注销图B.1 学生操作分类表
(2)管理员
管理员可完成书籍和学生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以及对学生借阅、续借、归还的确认,其操作流程如图B.2所示。
登录书籍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维护借阅图书确认归还图书确认注销图B.2 管理员操作分类表
2、概念模型设计
数据库需要表述的信息有以下几种:(1)图书信息(2)学生信息(3)管理员信息
(4)学生预定图书信息
(5)学生借阅归还图书信息
可以用E/R模型表述该模型的设计,E/R图如图B.3所示。
姓名学号学生预定续借系别书号借阅作者出版社图书书名归还语种出版年管理员编号姓名图B.3 模型的E-R图
3、逻辑设计
通过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化,可以得到如下关系模式:
(1)Book(BookID,Title,Author,Publisher,Pyear,Language)(2)Student(ID,Name,Dept)(3)Assistent(ID,Name)
(4)BBook(BookID,StdID,BDate)(5)RBook(BookID,StdID,RDate)
(6)Lend(StdID,AstID,BookID,LDate)
2(7)Return(StdID,AstID,BookID,RDate)
说明
(1)书号是图书的键码,每本书有惟一的书号,一个学生可同时借阅多本书。一个管理员可处理多个同学的借阅等事宜。
(2)一般情况下,学生、管理员和图书之间的联系为1:1:n,借书关系Lend作为连接关系,其键码为n端实体集的键码,即书号为借书关系的键码。这反映了如果还书时也把当初的借书记录删除,则书号就能惟一识别一个元组。
如果还书时不同时删除借书记录,则意味着同一本书前后可借给不同的学生,于是学生、管理员和图书之间的联系变为m:1:n,这时借书关系的键码为书号和学号的组合。
如果在不删除借书记录的情况下,同一学生再次借同一本书,这时,学生、管理员和图书之间的联系变为m:p:n,于是,借书关系的键码为书号、学号和管理员号的组合。但这里有一个隐含的信息,即同一学生前后两次借同一本书所遇到的管理员不同,而这种不同可能仅仅是“日期”不同。因此,借书日期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属性全集才是借书关系的键码。
总之,借书关系的键码与图书管理模式有关,读者可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键码,并编写相应的事务处理流程。其他关系也有类似之处。
(3)要知道图书当前的状态,是在图书馆存放,还是被借阅等,需要在Book的模式中增加对应项用以表示图书当前的状态。比如我们增加State,并且约定取值和状态的对应关系如下:
1)在图书馆中并且没有被预定 2)在图书馆中并且已被除数预定 3)被借出并且没能被预定 4)被借出并且已被预定
4、物理设计
为了提高在表中搜索元组的速度,在实际实现的时候应该基于键码建立索引。下面是各表中建立索引的表项:
Book(BookID)
Student(ID)
5、用SQL实现设计(1)建立Book表 CREATE TABLE Book(BookID
varchar(20)PRIMARY KEY,Title
varchar(50)NOT NULL,Author
varchar(50),Publisher varchar(50),Pyear
char(4),Language char(1)DEFAULT ’c’,State
char(1)DEFAULT ’0’);
(2)建立Student表 CREATE TABLE Student 3(ID
varchar(6)PRIMARY KEY,Name
varchar(20)NOT NULL,Dept
varchar(20)NOT NULL);
(3)建立Assistent表 CREATE TABLE Assistent(ID
varchar(6)PRIMARY KEY,Name
varchar(20)NOT NULL,);
(4)建立BBook表 CREATE TABLE BBook(BID
varchar(20)NOT NULL,StdID
varchar(6)
NOT NULL,BDate
datetime
NOT NULL, CONSTRAINT FK_BBOOK_BID
FOREIGN KEY(BID)REFERENCES Book(BookID), CONSTRAINT FK_BBOOK_StdID
FOREIGN KEY(StdID)REFERENCES Student(ID));
(5)建立RBook表 CREATE TABLE RBook(BookID
varchar(20)NOT NULL,StdID
varchar(6)NOT NULL,RDate
datetime
NOT NULL, CONSTRAINT FK_RBOOK_BookID
FOREIGN KEY(BookID)REFERENCES Book(BookID), CONSTRAINT FK_RBOOK_StdID
FOREIGN KEY(StdID)REFERENCES Student(ID));
(6)建立Lend表 CREATE TABLE Lend(StdID
varchar(6)NOT NULL,AstID
varchar(6)NOT NULL,BookID
varchar(20)NOT NULL,4 LDate
datetime
NOT NULL, CONSTRAINT FK_LEND_StdID
FOREIGN KEY(StdID)REFERENCES Student(ID), CONSTRAINT FK_LEND_AstID
FOREIGN KEY(AstID)REFERENCES Assistent(ID), CONSTRAINT FK_LEND_BookID
FOREIGN KEY(BookID)REFERENCES Book(BookID));
(7)建立Return表 CREATE TABLE Return(StdID
varchar(6)NOT NULL,AstID
varchar(6)NOT NULL,BookID
varchar(20)NOT NULL,RDate
datetime
NOT NULL, CONSTRAINT FK_RETURN_StdID
FOREIGN KEY(StdID)REFERENCES Student(ID), CONSTRAINT FK_ RETURN _AstID
FOREIGN KEY(AstID)REFERENCES Assistent(ID), CONSTRAINT FK_ RETURN _BookID
FOREIGN KEY(BookID)REFERENCES Book(BookID));
(8)管理员操作 1)增加学生:
INSERT INTO Student(ID, Name, Dept)VALUES(#StdNo, #Name, #Dept);2)删除学生:
DELETE FROM Student WHERE(ID=#ID);3)修改学生信息:
UPDATE Student SET Name=#Name, Dept=#Dept WHERE(ID=#ID);4)增加书籍:
INSERT INTO Book(BookID, Title, Author, Publisher, Pyear, Language)VALUES(#BookID, #Title, #Author, #Publisher, #Pyear, #Language);5)删除书籍:
DELETE FROM Book WHERE(BookID=#BookID);6)修改书籍信息:
UPDATE Book SET Title=#Title, Author =#Author, Publisher =#Publisher,Pyear =#Pyear, Language =#Language WHERE(BookID=#BookID);7)学生借阅图书: BEGIN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Lend(StdID, AstID, BookID, LDate)VALUES(#StdID, #AstID, #BookID, #LDate);5 UPDATE BOOK SET State=’2’ WHERE BookID=#BookID COMMIT;8)学生归还图书: BEGIN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Return(StdID, AstID, BookID, RDate)VALUES(#StdID, #AstID, #BookID, #RDate);UPDATE BOOK SET State=’0’ WHERE BookID=#BookID COMMIT;(9)学生操作 1)预定图书:
CREATE PROC Book_Book
@BookID varchar(20),@StdID char(6), @BDate datetime AS DECLARE @TransName VARCHAR(20)SELECT @TransName=’Book_Book’ BEGIN TRANSACTION @TransName DECLARE @booked int, @book_state_before char(1), @book_state_after char(1)SELECT @booked=count(*)FROM BBook WHERE BID=@BookID IF @booked>0
ROLLBACK TRANSACTION @TransName ELSE BEGIN
SELECT @book_state_before=state FROM Book WHERE BookID=@BookID IF @book_state_before=’0’
SELECT @book_state_after=’1’ ELSE IF @book_state_before=’2’
SELECT @book_state_after=’3’
UPDATE Book SET state=@book_state_after WHERE BookID=@BookID INSERT INTO BBook(BID,StdID,BDate)VALUES(@BookID,@StdID,@BDate)
COMMIT TRANSACTION @TransName END GO 学生预定图书,假设图书已经被预定了,则不允许继续预定。否则的话应该根据图书是在馆内还是被借出去两种情况,修改图书当前的状态。最后在预定表中插入一条记录。修改记录和插入新记录应该发生或都不发生,所以将这个动作封闭成一个事务,保证这个操作的原子性。2)续借图书:
CREATE PROC Renew_Book
@BookID varchar(20),@StdID char(6), @RDate datetime AS DECLARE @TransName VARCHAR(20)SELECT @TransName=’Renew_Book’ BEGIN TRANSACTION @TransName DECLARE @booked int SELECT @booked=count(*)FROM BBook WHERE BID=@BookID 6 IF @booked=0 INSERT INTO RBook(BID,StdID,BDate)VALUES(@BookID,@StdID,@RDate)
COMMIT TRANSACTION @TransName END GO 学生续借图书,假设图书已经被预定了,则不允许续借。否则,在续借记录中插入一条记录就可以了。把这个动作封装成一个存储过程是为了使用方便明了。
由于这个数据库实际上更加偏重于模型化,而不是一个实际环境中的数据库,所以在实现应用模型的时候还需要对这个数据库的模型作一些修改。
6、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使用事务。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5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是国家之间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水平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反映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明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 了解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合理的决策参考, 就必须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区域差异研究。
有关文化产业区域差异量化的研究核心文献如下: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提出了“钻石理论”, 主要是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何种产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原因。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有六个:需求因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因素、企业的战略结构因素、竞争对手的表现因素、机遇和政府因素。波特的这些论述为各个国家对产业竞争力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 是目前研究国家产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2004年, 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创造了香港创意指数框架, 它最大的突出点就是有自己较为独特的“5C”架构, 即人力资本、结构及制度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创意成果。香港创意指数不仅仅度量其经济的产出, 还度量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创新活动。叶丽君 (2008) 根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实际需要, 创建了评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体系, 包含文化产业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二个一级指标。现实竞争力层面下有五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经济贡献和政府扶持;潜在竞争力层面下包括三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创新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需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际研究得出, 我国文化产业尚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且地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2012年, 庄锴和王虹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 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方法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文化产业行业地位、规模总量、发展潜力、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和投资水平六个方面。再依据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可分为四类:强竞争力类、较强竞争力类、具有竞争力类、弱竞争力类, 最后在参考了其他研究学者的大量文献后, 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有利建议。
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文化产业区域差异量化的研究, 首先通常是构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的文化产业差异的影响因素有文化产业规模效益、需求和消费水平、创新驱动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盈利水平等, 其次运用SPSS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行测算, 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区域差异
1.1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查找差异的原因, 并最终实现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 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力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于2015年在相关权威网站上公布了我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以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指标体系包括生产力、驱动力和影响力三个维度。其中产业生产力体现为文化要素的投入, 主要是指文化产业自身资源和资本的投入;产业驱动力主要指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的驱动;产业影响力是指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循环推动的联系 (见图一) :首先通过文化产业各生产资源的投入, 再凭借外部驱动环境, 提升文化产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而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反过来为文化产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奠定基础。
我们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 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做法, 主要是在二级指标的命名上借用了生产力、驱动力和影响力三个名称, 但三级指标是本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所形成的。指标的筛选中我们参考了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 考虑了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特征, 同时兼顾了数据可得性。三级指标由155个反映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组成, 如表一所示。
1.2 数据来源
本文在统计分析中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为依据。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2014)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 (2014) 》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2014) 》等。
1.3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因子测评
实现综合评价分析的统计方法有很多, 其中因子分析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子分析通过指标的降维, 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 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 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然后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就可实现对综合实力的综合评价。
1.3.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的思想就是用比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的大部分相关情况, 这一思想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设原有p个变量X1, X2, X3, …, Xp, 且均已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 将每个变量用k (k<p) 个因子F1, F2, F3, …, Fk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即有:
上面的线性组合也可用矩阵形式表示为X=AF+ε, 其中F是公共因子;A是因子载荷矩阵;aij (i=1, 2, …, p;j=1, 2, …, k) 是因子载荷, 表示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 可理解为原有变量不可以被因子解释的部分信息, 它的均值是0。
1.3.2 数据适合度检验
在对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行因子分析前, 首先必须要知道分析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提取因子。一般采用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来检验收集到的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二是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统计量, 显示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76.07, P值为0.00, 小于0.05, 所以拒绝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假设, 则认为各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KMO度量标准:KMO>0.9, 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KMO<0.9, 适合做因子分析;0.7<KMO<0.8, 一般适合做因子分析;0.6<KMO<0.7, 因子分析适合度较低;KMO<0.6, 因子分析适合度很低。经检验, 本文所选择的数据KMO值是0.72, 表明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3.3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广为使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表三是经SPSS计算分析后输出的总方差分解表。
由表三可知, 前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 且这3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0.65%, 能解释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提取前3个公共因子 (用F1, F2, F3表示) 是恰当的。
1.3.4 因子命名
为了合理地解释各个因子的经济含义, 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得到表四———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其每一列元素的绝对值都呈现出0、1两极分化的特征, 使原始变量在某个因子上出现了较高的载荷 (表四中用*号标出) , 易于对该因子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由表四可知, 在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上, 人均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与全部从业人数的比、人均文化产业总资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文化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受过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数占六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为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三上”文化产业企业人均营业利润这些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些指标均为反映文化产业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 称为产业发展条件公共因子。在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上, 人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文化产业专利授权数这些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些指标体现了文化产业人力及固定资产投入、创新能力来源, 称为投入与创新公共因子。在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上, 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三上”文化产业企业资产利润率这个指标的载荷比较大, 由于这个指标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称为财政驱动效应公共因子。
1.3.5 因子得分测算
采用回归法对上面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计算其因子得分, 得出如表五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因子得分表达式如下:
1.3.6 公共因子和综合实力排名
获得公共因子后, 根据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计算公共因子的权重, wi=λi/λ为权重 (λi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 λ=λ1+λ2+λ3) 。计算出各公共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75、0.15、0.10, 再通过F=0.75F1+0.15F2+0.10F3公式计算出各个省 (市、自治区)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得分, 对各省 (市、自治区) 按照综合得分排名, 结果如表六所示。
2 综合实力区域差异小结
表六所示, 各地区的综合得分为标准分, 负分数表示某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值, 正分数表示某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值, 从综合总分看, 有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南、江西这10个省市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值, 且综合实力排名位于前十。
根据表六各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可知, 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 中部东北部地区居中, 而西北内陆地区低的特点。排名在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前十中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都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最好, 具有最强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优势。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经济基础。再从各地区情况看,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这四个地区的综合得分超过了1, 表示这四者文化产业整体综合实力是最强的, 尤其是上海, 文化产业发展得最好。其次是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南、江西的得分在0~1之间, 这些地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说明它们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充实文化根基。
排名在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前十名的天津、福建、湖南和江西, 这四个省市既有东部地区也有中部地区。这些省 (市)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虽然与一类地区有差异, 但这些省 (市) 还是有比较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只要充分利用好本地文化产业资源, 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照样能有较好的发展势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 依靠“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和“媒体营销”等带动了湖南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3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居第十, 远高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排名在11~18位中的重庆、安徽、辽宁、湖北、河南、内蒙古、吉林、河北大多位于第二类, 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 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历史和人力资本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排名最后的山西、宁夏、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甘肃、西藏大多来自西部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最为薄弱。虽然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一些扶持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 促进了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但由于这些省 (自治区)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薄弱, 影响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 使得其综合实力和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结束语
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首先构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从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和驱动力指数三方面对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了各地区主因子和综合实力排名。可知我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整体上比中西部地区要强, 特别是北京和广东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最强, 和其他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协调一致, 但又有不同之处, 位于东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属于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 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属于文化产业较发达地区。可知, 201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 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虽水平高低不同, 但各有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将优势因子发扬, 采取相应措施转变劣势因子, 最终促进综合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指数研究[Z].2004.
[2]周锦, 闻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D].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02) :46-50.
[3]庄锴, 王虹.企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15) :87-89.
[4]梁君, 陈显军.我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纵横, 2012, (04) :63-67.
[5]梁君, 黄慧芳.中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11) :91-94.
[6]杨超慧, 姜雪.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9) :217-218.
[7]范娟霞.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8.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6
关键词:农户收入,收入差距,夏普里值分解
一、引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虽然农民绝对收入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农民相对收入低、增收难的状况并未从整体和根本上改变。2011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 CSS) 反映了农村居民对自身收入问题的担忧 ( 如表1所示) , 在调查问卷所列的12个社会问题中, 农村居民认为我国当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物价上涨”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正因为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点, 相关研究文献颇为丰富。从宏观视角进行的研究主要将农民收入过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归咎于长期形成的或现有的经济基础、制度与政策, 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户籍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等。此类研究为从整体上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中国的现实是农村居民收入不仅相对城镇居民收入较低, 在经济基础、制度与政策几乎没有差异的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 从宏观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从微观视角进行的研究则主要探究农户收入和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严善平 ( 2009) 发现农户家庭属性和家庭成员属性对农户收入有重要影响, 正是农户家庭属性和家庭成员属性在市场化进程中导致了农户的经济分化。高梦滔等 ( 2007) 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物质资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李兴绪等 ( 2010) 则发现地理环境因素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不仅能增加农户收入 ( 唐为、陆云航, 2011) , 其分布不均还是导致农户收入分化的重要因素 ( 赵剑治、陆铭, 2010) 。从微观视角进行的研究为农户收入问题提供了微观基础, 也部分地解释了农村内部收入分化现象, 但该类研究绝大部分为经验研究, 缺少统一的分析框架, 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结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家庭特征竞争力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基于Mincer收入决定方程构造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 利用2013年公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 CSS) 数据估计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并分东中西部比较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农户收入差距的成因, 还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农户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
注: 农户可以在问卷所列的 12 个问题中有序地选择三项, 分别记为第一选择、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 我们对第一选择记 3 分, 第二选择记 2 分, 第三选择记 1 分, 最后按 12 个问题的总得分排序。
二、模型和数据
( 一) 农户收入决定方程设定
Mincer收入方程由于其简洁易用性, 在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也将基于Mincer收入方程构建农户收入决定方程。经典的Mincer收入方程将教育和工作经验作为决定工资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 彭竞, 2010) , 但考虑到农户收入中除了外出打工收入 ( 工资收入) 外还有生产经营收入等其它收入来源,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扩展Mincer收入方程以构建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具体地, 本文将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归纳为三类: 一是农户所拥有的资本量, 表现为农户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数量多少; 二是农户的家庭特征竞争力, 表现为家庭人口数、家庭党员人数, 家庭负担率等; 三是农户所处的地理经济环境, 表现为农户居住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将上述三类影响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 借鉴Mincer收入方程的函数形式, 设定的农户收入决定回归方程如下:
式中PC、HC、SC、FC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家庭特征竞争力, 而D为地域虚拟变量, 用以控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 CSS) 农村地区家庭户的数据。CSS ( 20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执行, 以每个村 ( 居) 委会的地图地址作为抽样框, 抽取相应的家庭户、集体户, 采用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该调查数据地域跨度大且对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收入和支出有详细的记录, 非常适合本文的研究。删除数据缺失的个体后, 本文的有效样本覆盖了我国25个省 ( 自治区) 1, 共1 430户农村家庭, 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东中西部。
本文所使用变量的名称和定义如表2所示。其中, 农户人均收入为家庭总收入与家庭人数之比。人力资本则选取家庭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力平均年龄三个指标, 物质资本用家庭房屋现值与家庭财产2之和代替。社会资本则用社会网络替代, 我们将家庭人情往来支出作为社会网络的度量, 因为社会网络主要是家庭的亲友网络, 而人情往来是亲友间交往和维系的重要手段 ( 易行健等, 2012) 。前述研究中涉及度量家庭特征的指标主要有家庭人口数、非农劳动力人数、家庭党员人数和家庭负担率等, 我们认为家庭人口数与劳动力人数之比度量的家庭负担率直接反映了家庭特征的竞争力, 因此选取其为家庭特征竞争力的度量指标。最后, 为了控制东中西部地理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本文设置了两个区域虚拟变量, 其中D1将东部农户记为1其余记为0, D2将中部农户记为1其余记为0。
( 三) 描述统计分析
从表2可知农户人均收入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差为19 029, 东部更是高达34 719,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从物质资本来看, 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差为340 304, 东部高达497 402, 与农户人均收入一样, 农村内部的物质资本积累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农户人均收入和物质资本的均值来看, 东部显著地大于中西部, 而中西部却差距不大。从人力资本来看, 人力资本三个指标在东中西部的均值差别不大, 但却都有着较大的标准差, 这说明人力资本在东中西部总体水平差别不大, 但无论从全国看还是分东中西部看, 农村内部各农户间人力资本差距明显。值得注意的是,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样本内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均值约为7. 32年, 对比调查问卷设定的“接受小学教育”记为6年可知, 农村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较低。此外, 农户人情往来支出的均值约为2 410元, 约占农户生活消费总支出均值27 390元的1 /10, 维系社会网络是农户的一项主要支出。而家庭负担率的均值约为1. 4, 总体来说, 约两个劳动力需赡养 ( 抚养) 一个非劳动力。
三、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与区域比较
( 一) 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估计
利用CSS ( 2011) 农村地区家庭户的数据估计农户收入决定方程, 结果由EViews7. 2给出 ( 如表3所示)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 农户新增一劳动力将使得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5. 5%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使得人均收入增加6. 7% , 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能显著增加农户人均收入, 但201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仅略高于小学水平, 因此, 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是农户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物质资本每增加1万元仅使得人均收入增加0. 569% , 物质资本对人均收入的影响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农户收入以工资收入和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 而农业生产又绝大部分非机械化生产, 农户的物质资本积累并未在农户收入中发挥显著的作用。人情往来支出每增加1千元可增加农户人均收入约4. 46% , 这与现有研究一致, 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收入。
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对农户人均收入有显著的负效应。其中, 劳动力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会减少农户人均收入1. 1% , 一般来说, 劳动力年龄的增加会增加经验而使得收入的增加, 但考虑到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约为42岁且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简单劳动, 劳动力年龄增加对农户人均收入的负效应是符合实际的。家庭负担率一单位的增加则会减少农户人均收入3. 8% , 这是因为农户需要抚养 ( 赡养) 的人数增加会减少农户人均收入。
最后, 地域虚拟变量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较大且显著, 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东部农户人均收入比西部农户人均收入高出10. 4% , 中部农户的人均收入则比西部农户高3. 4% 。
注: 括号内为标准差, ***、**、*分别代表在 1% 、5% 和 10% 的水平下显著; E 为科学计数法, 例如 5. 69E - 7 = 5. 69 ×10 - 7。
( 二) 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区域比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区域虚拟变量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 那么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中各变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域差异? 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3, 分别估计了这三个区域的农户收入决定方程, 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
从总体来看, 分区域估计的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符号与全国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一致, 但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其中, 劳动力人数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正效应由东至西递减, 东部和西部相差4. 3% , 这可能是东部农村劳动力收入相对较高的结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正效应由东至西递增, 西部和东部相差2. 1% , 教育收益率的这种差异意味着在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时适当向中西部倾斜将有助于缩小区域间农户的收入差距。农户物质资本对人均收入的正效应, 东中部明显高于西部, 农户物质资本积累在经济更发达的区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正效应却是西部明显高于东中部, 社会网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作用更大, 这可能是因为西部社会保障和金融体系等正式制度的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农户更多地依赖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家庭负担率对农户人均收入的负效应由东至西逐步递增, 这可能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可能比东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更低或隐性失业更严重。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加的负效应却是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 而中西部相同, 东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年龄增加对农户人均收入减少的影响比中西部农村地区更严重。
四、基于农户收入决定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农户收入差距的成因, 本文将应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分解各解释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夏普里值分解方法中解释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解释变量对收入的偏效应和该解释变量的分布, 解释变量对收入的偏效应越大且分布越不均匀, 该解释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就更大 ( Shorrocks A F, 2013) 。由于本文设定的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为对数 - 线性形式, 为避免收入变量分布的扭曲, 本文对农户收入决定方程两边取了指数, 待分解的方程如下 ( 在分区域分解时并不包含区域虚拟变量) :
对收入差距的度量我们选用基尼系数, 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农户总数, Li为农户人均收入排在第i位的农户其人均收入占农户人均收入总和的比例, 其中农户人均收入排序为 ( 徐宽, 2003) 。在选用基尼系数这一相对指标之后, ( 2) 式中的常数项将不会对分解的结果产生影响 ( Wan G. , 2004) 。误差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通过计算初始的基尼系数与假设时基尼系数之间的差距获得, 而1减去误差项的影响与总的收入差距的比率也就是收入差距中自变量所能解释的部分, 这一比率反映了本文设定的模型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运用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 ( UNU - WIDER) 开发的java程序, 得到的农户人均收入差距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从总体上看, 除去误差项的影响, 本文的模型对全部样本和各区域收入差距的解释比例均达到了80%以上, 分解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从表4可知, 对农户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是物质资本。在全部样本中和分区域中的东部和中部, 物质资本的贡献度都排在第一位; 而在西部, 物质资本的贡献度也仅略小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是因为虽然物质资本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偏效应较小, 但却有着较大的方差, 分布较不均匀。另一个农户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教育。除去区域虚拟变量的影响,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贡献度在全部样本中与分区域中的东部和中部都排在第二位, 在西部的贡献度更是位列第一。农村教育不平等对农户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不容忽视, 无论是从全国看还是分区域看, 农户人情往来支出的贡献度都超过了劳动力人数和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农户家庭结构趋同的结果。
此外, 在全部样本中, 仅标记东部农户的虚拟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就达到了22. 8% , 地域虚拟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总贡献更是超过了30% 。区域间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注: 左边的“贡献度”是解释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右边的排序是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各解释变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大小, 表中报告的是相对影响程度, 即以所有解释变量所能解释的总和为 100% 。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展Mincer收入方程构建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 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 CSS) 农村地区家庭户的数据对该方程进行了估计并分东中西部进行了区域比较。为了进一步考察农户差距的成因, 我们采用基尼系数度量农户收入差距, 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农户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主要有以下发现:
1. 受教育程度是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能使得农户人均收入约增加6. 7% , 除去虚拟变量的影响,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也仅低于物质资本。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不仅能改善农户的收入状况, 注重农村的教育公平还为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分区域比较中教育收益率由东至西递减则意味着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时适当向中西部倾斜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2. 社会资本能显著影响农户收入。农户人情往来支出对农户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 对区域内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也达到了16% 左右,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一样能显著地影响农户收入。尽管社会网络的形成与作用有其自身特性, 政府仍可以通过促进信息传递体系和公正透明体制的建立减少关系网络的差异造成的收入差距。
3. 物质资本不平等是农户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物质资本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偏效应虽然较小, 但由于农户间较大物质资本分布不均使得物质资本不平等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达到28% 左右。
本文的其它发现也值得重视。区域虚拟变量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对农户收入差距的贡献约30% , 区域间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能显著地影响农户收入却对农户收入差距影响较小, 这可能是农户家庭结构趋同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高梦滔, 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 2007 (12) :71-80.
[2]李兴绪, 刘曼莉, 葛珺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 2010 (2) :235-243.
[3]唐为, 陆云航.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吗——基于关系网络, 信任与和谐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 2011 (9) :77-85.
[4]赵剑治, 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10 (1) :363-390.
[5]彭竞.明瑟收入方程的本土化研究述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5) :100-103.
[6]易行健, 张波, 杨汝岱.家庭社会网络与农户储蓄行为:基于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2 (5) :43-51.
[7]Shorrocks A F.Decomposition procedures for distributional analysis:a unifie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hapley value[J].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2013, 11 (1) :99-126.
[8]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J].经济学 (季刊) , 2003, 2 (4) :757-778.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7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同步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完成。大型的监控系统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型监控系统通常都建立在大量的采集数据基础上, 合理地部署数据库以及高效地处理数据库数据是大型监控系统工作的关键。从横向来说, 各种数据按应用领域的分类至关重要, 它决定着任务的分配。从纵向来说, 各类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至关重要, 它决定着任务的优先级。
所以, 数据库的部署方案应该主要考虑应用领域和实时性, 并且兼顾考虑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1 综合监控数据库系统
1.1 概述
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历史数据库管理系统, 其数据库采用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 由此构成整个综合监控系统支撑平台的核心, 为其它各种应用提供统一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访问接口。
为了使数据访问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综合监控系统使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最新自主研发的专用数据库中间件, 提供快速实时数据访问。同时, 使用商用数据库作为历史数据库, 将实时数据库管理和历史数据库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据库管理既达到商用数据库的可靠性、适应性, 又达到实时数据库的实时性。
1.2 实时数据库管理
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实时数据存取, 是系统数据的高速缓存,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综合监控系统的监视、控制和分析等。
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专用数据库中间件, 大大加强了应用程序访问实时数据库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也使数据库管理更加标准化和层次化;通过数据库维护工具, 可以在线查询、监视、增减和修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允许不同应用对数据库内的同一数据进行并发访问, 通过数据加锁机制, 系统保证在并发方式下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操作性能;用户可以对实时数据的结构进行修改, 或者生成新的实时数据库机构, 这些修改对原有的各种应用都不会影响;系统平台的数据库同步技术, 可以保证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保持高度一致, 当任一数据库的数据被合法修改后, 所有的数据库都将同时自动更新;无论是应用程序访问数据, 还是通过人机界面访问数据, 系统都提供完整安全认证服务, 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支持SQL访问, 用户可以使用标准SQL语言访问实时数据库, 就像在商用数据库中通过SQL访问历史数据一样。
1.3 历史数据库管理
综合监控系统的历史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系统模型和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库主要采用商用数据库。并通过平台的数据库同步机制, 来保障综合监控系统的多数据库同步, 保证了参数模型的准确和历史数据的完整与可靠。
通常情况下, 综合监控系统通过数据库中间件VDB实现历史库和实时库统一的接口访问, 同时对于不同的商用数据库, VDB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调用方式, 屏蔽了底层多种商用数据库的不同, 对于上层的应用, 无需知道商用数据库的类型和版本。
1.4 实时库和历史库的关系
综合监控系统的系统模型保存在历史数据库中。综合监控系统平台根据系统模型生成实时数据库。但实时数据库的建立并不完全依赖于历史数据库, 系统平台通过严密的机制保证了实时库能够脱离商用库进行加载, 当历史数据库发生异常离线时, 整个综合监控系统可以进行正常的监视和控制。
综合监控系统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对系统进行模型维护。通过维护工具, 可以对参数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通过系统验证等, 保证商用数据库中的系统模型的正确和完整。通过维护工具对系统发出同步命令, 实时数据库将在线加载参数模型, 并实时更新实时数据库。如图1所示。
2 数据的在线修改与同步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多数据库中心的分布模式, 实现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同步、冗余管理,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
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我们把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等都称为操作站, 系统中的所有操作站 (系统) 均拥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由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一个基准数据库 (主数据库) 。当在任一数据库进行修改, 均完整地在基准数据库执行相应的修改, 同时在基准数据库记录修改的日志, 当发起修改的操作站 (系统) 执行更新提交后, 由基准数据库同步其他操作站 (系统) 的数据库执行修改, 保证数据库的一致。
每个操作站 (系统) 使用的数据从本地数据库中获得更新。因此每个操作站具有相对的隔离性, 保证系统的安全。当基准数据库发生故障时, 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另一个数据库为基准数据库, 保证系统的连续正确运行, 大大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因此对于地铁综合监控系统, 一般指定控制中心为缺省的主数据库中心, 可以建立备用中心, 也可以利用一个车站或车辆段作为备用中心, 甚至每一个操作站都可以备用中心, 这样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
当基准数据库中心发生故障时, 系统可自动或人工指定另一数据库中心切换为基准数据库中心, 保证系统数据更新的连续, 同时原来的基准数据库中心恢复后切换为普通数据库中心。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机制, 可实现系统在维护、灾害情况的正常运行, 实行中心、操作站、变电所等应用功能的有机关联。比如在中心或操作站上对开关进行遥控闭锁、权限转移、挂牌等操作, 同时也在变电所的当地后台上有效,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将在地理区域上分布的综合监控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又保证在故障情况下的分散控制和故障恢复。
2.1 数据在线修改
对于不涉及系统配置和数据结构的数据库修改, 即对表格的域不做修改, 也就是只是对各数据点记录的增删改, 综合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在线修改, 即不需要重启系统的各类应用。
对于各种数据库的在线修改内容, 权限配置如下。
对于操作员, 可修改如下内容:
模拟量报警上限值;模拟量报警下限值;数据点的人工设置值;数据点报警与否。
对于高级维护人员, 除可以进行上述操作员的修改操作外, 还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状态量描述;状态量责任区;状态量电压等级;状态量类型;状态量报警级别;状态量报警模式;状态量报警语音;状态量语音报警次数;状态量是否可控;状态量控制起始命令;模拟量描述;模拟量责任区;模拟量电压等级;模拟量类型;模拟量报警级别;模拟量报警模式;模拟量报警语音;模拟量语音报警次数;模拟量最大采样值;模拟量最小采样值;模拟量最大工程值;模拟量最小工程值;模拟量数据修正方式;模拟量零值范围;模拟量是否能输出;模拟量输出上限;模拟量输出下限
2.2 数据同步
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多数据库中心的分布模式, 在多个数据库系统中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同步、冗余管理。
在综合监控系统中, 中央级综合监控系统、各车站 (变电所) 级综合监控系统均拥有独立的数据库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由系统自动或人工指定一个地点的数据库作为基准数据库 (主数据库) 。当在任一数据库进行修改, 均完整地在基准数据库执行相应的修改, 同时在基准数据库记录修改的日志, 当发起修改的地点执行更新提交后, 由基准数据库同步其他地点的数据库执行修改, 保证数据库的一致。
如图4, 当调度维护应用模块进行参数修改的操作时, 其对数据库的操作最先作用与基准地点的主历史数据库模块 (过程1) , 然后由主历史数据库模块同步到备历史数据库模块 (过程2) , 并且通过通讯主干网络对其他地点发出数据修改通知, 其他地点的主历史数据库模块接到通知完成修改 (过程3) , 并且对本地的备历史数据库模块进行同步操作 (过程4) , 各地完成历史数据库修改操作后将修改参数加载至本地的主备实时数据库模块 (过程5) , 最终实现全线所有数据库模块的参数修改。
3 重启进程和服务器的说明
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库在线修改 (包括同步) , 若不涉及系统配置和数据结构的修改, 即对表格的域不做修改, 也就是只是对记录的增删改, 表格的增加, 均无须重启系统的各类进程。根据数据变化的内容和影响, 对系统的进程和服务具体影响如表1所示。
其中, 更改系统整体容量等系统性参数, 如对数据库整体容量 (该容量通常是一个工程数据量的预定义上限, 为一个常量值) 配置进行重新配置, 需要对整个应用系统从底层平台到所有应用的重新启动。除此之外, 数据库的任何修改, 均无须对系统的底层平台进行重启。
4 结束语
综合监控系统作为当今轨道交通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最重要的监控系统, 数据库对其的支持至关重要。在本文中, 我们探讨了综合监控中的数据库运行机制, 讨论了历史数据库的大数据量及其维护。讨论了实时数据库的实时性及其加载同步。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我们总结出了一整套安全高效的系统数据库方案, 在这套数据库方案中, 安全性和一致性是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效性和便捷性是可以不断追求提高的方面。在现有以及可以预见的数据规模下, 这套数据库方案可以很好的完成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宝广, 隋国栋, 李海锋.城市轨道交通工务管理数据库的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 (1) .
[2]王敏慧, 李孟恒, 董淳, 朱扬勇.监控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1999 (2) .
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 篇8
1 数据库查询技术现状
数据库查询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WEB程序开发中[1,2,3,4],例如高考成绩在线查询、OA系统中的人事信息查询等。一般来说,程序中利用用户提供的关键字段输入值作为查询条件,从而从数据表中查出符合条件的记录,并显示在客户端。例如高考成绩查询系统中根据用户提供的学生准考证号码从而提取出相应的记录并发回到客户端显示在WEB页面上。实际上这是一种小范围内的动态查询,查询指令是预先指定好并接受一个用户输入参数作为比较条件而进行查询的。然而,这种查询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用户不记得这个关键字的信息(如OA系统中的员工身份证号码为查询关键字)但知道其他很多非关键字的信息(如知道这个员工姓什么、性别、所在部门、大致住在哪个小区等),这时候就没办法查询所需的数据。基于此,提出一种WEB模式下交互式的动态数据库综合查询技术。
2 WEB交互查询技术
WEB模式下交互式的动态数据库综合查询技术是让用户指定任何多个组合条件并且由用户指定输出哪些特定字段的查询方法:利用一定的WEB交互式技术,让用户选择要输出的字段列表,同时由用户指定查询条件组合,然后根据用户的定义组合动态地生成查询指令,最后将查询结果集显示在客户端页面上。
2.1 动态查询列表的生成
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查询技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是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其数据库中有个card表,用来记录全国各个地区居民死亡者的信息,称为卡片表,其中的每一条记录都是一个死者的信息,表中有40多个字段,如数据年份、行政区划,死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因代码(表示死亡的原因)、民族、职业、生前所在单位,生前所住地址、家属姓名、联系电话、死亡地点等。在项目中实现了根据用户指定的字段来返回结果的综合查询处理,即根据用户的选择字段列表和输入的条件组合动态生成查询语句(查询指令),数据表查询语句SQL的格式如下:
Select[字段1],[字段2],…,[字段n]from[数据表名]where条件
从上面的SQL语句中,要动态生成两个内容,分别为字段列表和条件。对应用系统来说,字段列表就是用户在页面上选择的那些字段组合,条件是用户一个一个增加进来的,程序的任务就是要获取这些用户输入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合成相应的查询语句。具体方法如下:
在生成查询语句前,先对用户的输入进行一些处理。为了能让用户自定义选择要查询显示的字段,应用系统把该表的所有字段都放在页面上,这里用到一个“翻译”的技术,原因是显示给用户看的字段名称并不是数据库字段的真实名称,因为效率和书写等多方面的原因,应用系统把字段名称设计成英文名称,但应用系统为了让更多的用户明白其代表的意思,所以在页面上提供给用户看到的是该字段的中文翻译名称,如前面提到的“死者姓名”这个字段在数据库中的名称是name,通过一个二维数组实现这个“翻译”的过程。例如用户点选的是“死者姓名”字段,但应用系统中记录的是和它对应的另外一维数据中的name,用一个初始化为空的新数组来记录用户的选择,用户每选择一个字段,应用系统就在这个新数组中增加一个数据,当用户取消选择的时候程序也同样地能去掉相应的数据,这样就实现了用户自定义列表字段的功能,最后程序用一条数组转换为字符串的语句实现SQL语句中的字段列表。
2.2 动态查询条件的生成
得到了用户自定义的字段列表后,应用系统还不能生成完整的查询语句,还需要查询条件,下面说明动态生成查询条件的方法。
为了让数据表中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作为查询的条件,应用系统中设计一个下拉式选择列表框,以便让用户自由选择作为条件的字段,同时提供另外一个选择列表框,让用户确定这个条件加到总条件中的运算方式,只有两个选择,分别是“并且”和“或者”,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它们的意思,和前面所说的“翻译”一样,实际上用户的选择在程序中被翻译成了相应的标准条件组合代码and和or,含义是逻辑“与”和逻辑“或”。
用户选定字段后,接着给出此字段的比较条件,是相等还是大于等等,根据用户选取的字段的类型不同,比较条件的运算符也动态地生成所对应的运算选择列表框,假如用户选的是字符型字段,那么应用系统就提供等于、包含(用于模糊查询)、不等于等一系列条件运算符,假如用户选择的字段是数字型或日期型的字段,那么很显然用于字符型的比较运算符就不适用了(例如对于数字型的字段就不能用“包含”运算符),这时候应用系统动态地改变这个列表选择,使之提供适合于所选字段的比较运算符,对于数字型的字段提供等于、不等于、大于、不大于(小于等于)、小于、不小于(大于等于)等等。
同样地,应用系统设计了一个翻译器,把用户选择的比较运算符“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标准SQL语句中的比较运算符(例如把等于翻译成=,大于翻译成>,包含翻译成like等)。最后输入用于和字段比较的条件值。做完这些后实际上只是完成了多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用一个“按扭”把输入的这个条件增加到条件集中,重复上面的过程就完成了多个条件的输入,把这多个条件按输入顺序组合起来就生成了程序所需要的查询条件。
由于条件数量是没有限制的,所提供的字段也包括了要查询表中的全部字段,所以这样的方法就完全实现了用户自定义条件的综合查询。图1就是使用这种技术的具体应用结果。
图中最上部是条件选择部分,用户可以根据查询需要自由组合条件,每增加一个条件就用一次增加,增加后的条件显示在中部右边的列表里,页面中部左边是整个表的字段列表,用户选中的字段为红颜色显示(再次点选已选中的字段则变成取消这个字段),所有条件都输入完成后可以点击“查询”按扭,程序开始根据用户的这些选择连接服务器数据库进行查询,并把所得到的结果返回页面。页面的下部就是根据这些条件从数据库中所查出的结果集,图例中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一条,所以只显示出这一条,当用户输入的条件很宽松(例如只输入一个死者姓名包含张)时,查询结果集中可能会有很多个记录,当用户输入的条件太过严格时(比如输入一个不存在的身份证号码),系统会提示没有满足条件的记录。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动态地构造SQL查询语句,能够做到任何条件组合的查询,同时也能实现任意挑选字段的显示,这种技术就是动态综合查询。利用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查询,例如可以再增加一个表的选择,实现多表查询,也可以再增加特殊功能的查询,让具有一定数据库基础的用户实现更为复杂的自定义语句查询。此查询技术在大型项目中已经应用,取得很好的查询效果。
摘要:该文分析了数据库查询技术的现状,提出了WEB模式下动态数据库综合查询技术,实现了动态查询列表的生成和动态查询条件的生成,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基于Web模式的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查询效果。
关键词:Web模式,动态列表,查询技术
参考文献
[1]姜跃.数据库查询方法优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5):977-978,980.
[2]刘兵.基于Web服务的数据库查询[J].福建电脑,2007(2):141-141.
[3]冯本勇.数据库查询优化技术探讨[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8,3(4):11-13.
浅谈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的构架 篇9
随着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目前建立全省电子政务综合数据库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它将推进各部门之间数据交互、资源共享, 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现象, 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我们设计了WSCR的系统结构, 它由SOAP引擎、远程管理控制台、处理引擎配置工具、JMX注册管理中心和服务组合处理引擎所构成 (如图所示) :
2.1 SOAP引擎
SOAP引擎一方面为组合服务提供一个部署环境;另一方面负责从网络上接收对Web服务的请求, 并把请求消息转换成SOAP消息, 同时进行必要的如解密、日志、认证等处理。如果请求的服务是组合服务, 则SOAP引擎把请求的消息转发给服务组合处理引擎处理, 最后返回请求结果。
2.2 远程管理控制台
在网络应用环境下, 对系统的管理需要提供一种分布的管理方式。借助于JMX管理框架为分布式管理提供良好基础, 远程管理控制台能够通过访问JMX管理注册中心提供的管理接口执行对运行系统的管理操作。
2.3 处理引擎配置工具
针对不同的系统配置, 可以通过该配置工具灵活的调整每一台服务器上可运行的流程的数量以及其他的资源, 从而能使系统的处理性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同时通过该配置工具可以给处理系统加入新的模块, 从而在不需要重启系统下就可以增加对其他Web服务组合语言的处理的支持。
2.4 JMX注册管理中心
作为JMX管理框架的核心, 在系统中充当微内核的角色, 完成系统的集中控制, 实现对资源 (如:配置工具和处理引擎) 的管理和配置。它为平台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注册、发布和查找机制, 可管理资源通过在管理注册中心注册, 进而被配置到JMX的管理框架中。
2.5 服务组合处理引擎
依据服务组合处理的三阶段划分, 我们把处理引擎分解分为三个层次:接口适配层、服务组合处理层和服务调用层, 通过这三层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对一个组合服务的处理。处理引擎本身被设计成为一个可管理的资源, 通过JMX注册管理中心可以对处理引擎的生命周期以及运行流程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接口适配层:接收从前端的SOAP引擎传递的请求消息以及组合服务需要的参数, 然后根据请求消息的内容定位对应的FCB, 并把请求消息和相关的附加信息传递给FCB。
服务组合处理层:对请求的FCB进行处理, 根据FCB对应的流程定义执行相应的活动, 执行完成后构造返回结果。在需要调用其他的应用程序或者是Web服务执行活动的时候, 调用服务调用层进行处理, 同时实力管理器对运行着的各个流程进行管理。
服务调用层:通过设计具有统一接口的服务适配器, 提供一致的调用机制, 对服务处理层屏蔽Web服务的具体功能实现, 集成多种Web服务的实现方式。
3 系统结构
系统通过门户完成综合数据库的发布功能, 门户是应用的单一集成访问点, 它可以集成不同来源的信息和应用, 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应用视图。门户的构建基于一系列的门户组件。门户组件是一种门户服务器端的组件, 它实现业务功能, 产生面向用户的可视化的标记片段 (如HTML标记片断) , 这些标记片段经过门户组件整合模块的整合, 成为最终用户页面。门户组件的输出可能使用到了数据库, 文件或者Web Service等数据源。集成现有应用系统和信息, 将信息从各个分散的系统抽取出来, 进行清洗、整理、加工, 通过综合数据库信息平台呈现出来。同时, 信息在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流动会进一步激活。
统一的信息入口:将各种不同的应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门户中来, 使用户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日常工作。
单点登陆: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 门户网站服务器的不同部分都可以根据同一个持久有效的凭证来识别用户。这样用户在访问不同的应用程序时就不再需要进行多次登录。
用户权限管理:在确定了用户的标识后, 信息门户就查询相应的访问控制表, 以确定哪些页面和信息是允许该用户访问的。
3.1 独立的WSRP生产者基础结构
设计实现一个独立于门户平台的生产者基础结构, 实现规范中定义的Web Service接口;抽象出一个WSRP引擎来处理远程门户组件运行环境的共性需求, 如会话处理、功能实现、持久化状态处理等, 在引擎中使用实体对象来抽象的代表一个门户组件对象, 以屏蔽不同门户组件之间的区别, 进行统一管理;使用适配器接口, 支持多门户组件实现。同时还要提供一个部署和配置工具。
3.2 通用WSRP消费者代理
门户组件管理模块:为了测试和检验系统的运行, 我们给出了一个基于Jetspeed信息门户平台作为远程门户的消费者。在该信息门户中调用WSRP消费者代理可以消费生产者基础结构中的远程门户组件。
基于以上功能, 按照高内聚, 低耦合的设计思想, 我们将生产者基础结构设计成层次化的处理模型, 主要包含以下3个层次, 一是Web服务接口层, 二是引擎处理层, 三是组件调用层。
为了避免繁琐的手工操作, 能够实现动态部署, 将发布一个门户组件的所有资源和配置文件按指定的目录使用jar命令打包成后缀名为rpar的包, 作为一个发布单元, 只需要将发布单元拷贝到deploy目录下就会被监听。
4 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5 人工处理过程
为了保障数据安全,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人工手动备份;由人工定期对主服务器进进行监控, 以保证主服务器正常运行。
6 结论
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全省各厅局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统一查询和综合统计功能, 并可以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后, 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 辅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 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实现服务型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黑龙江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系统结构等内容的设计思想。本设计旨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以增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
关键词: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