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数据分析

2024-09-08

销售数据分析(共8篇)

销售数据分析 篇1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与营销有关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是研究市场营销规律,制定订货、补货、促销计划,调整经营措施的基本依据。

加强营销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并进行合理、正确、有效的实时性分析,有助于逐渐克服经验营销导致的局限性或对经验营销者的过度依赖性,形成科学营销的新理念,提升品牌的市场认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一、销售数据分析的作用。

1、有助于正确、快速的做出市场决策。

服装生意有着流行趋势变化快、销售时段相对较短的特点。在服装营销的过程中,只有及时掌握了服装销售及市场顾客需求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根据消费者对营销方案的反应,迅速调整商品组合及库存能力,调整商品价格能力、改变促销策略,抓住商机,提高商品周转速度,减少商品积压。

2、有助于及时了解营销计划的执行结果。

详细的销售计划是企业经营成功的保证,而对销售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是调整销售计划、确保销售计划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可及时反映销售计划完成的情况,有助于分析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销售业绩及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和对策。

3、有助于提高企业营销系统运行的效率。

数据的管理与交流是企业系统正常运作的标志。服装营销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数据的管理和交流而融为一体的,缺少数据管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经营失控,如货品丢失等。而店与店之间的数据交流的缺乏,更会导致交流信息的不准确性和相互间的货品信息、管理信息的闭塞与货品调配的凝滞。

二、单店货品销售数据分析。

1、畅滞消款分析。

畅滞消款分析是单店货品销售数据分析中最简单、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数据因素之一。畅消款即在一定时间内销量较大的款式,而滞消款则相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销量较小的款式。款式的畅滞消程度主要跟各款式的可支配库存数(即原订货加上可以补上的货品数量的总和)有关,比如某款销售非常好,但当初订货非常少,也无法补的到货,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售完了,其总销售数量并不大,那么也不能算是畅消款,因为该款对店铺的利润贡献率不大。在畅滞消款的分析上,从时间上一般按每周、每月、每季;从款式上一般按整体款式和各类别款式来分。畅滞消款式的分析首先可以提高订货的审美观和对所操作品牌风格定位的更准确把握,多次的畅滞消款分析对订货时对各款式的审美判断能力会大有帮助;畅滞消款式的分析对各款式的补货判断会有较大帮助,在对相同类别的款式的销售进行对比后,再结合库存,可以判断出需要补货的量,以快速补货,可以减少因缺货而带来的损失,并能提高单款的利润贡献率;畅滞消款分析还可以查验陈列、导购推介的程度,如某款订货数量较多,销售却较少的情况下,则首先应检查该款的陈列是否在重点位置、导购是否重点去推介该款;畅滞消款分析可以及时、准确对滞消款进行促销,以加速资金回拢、减少库存带来的损失。

2、单款销售生命周期分析。

单款销售生命周期是指单款销售的总时间跨度以及该时间段的销售状况(一般是指正价销售期)。单款销售周期分析一般是拿一些重点的款式(订货量和库存量较多的款式)来做分析,以判断出是否缺货或产生库存压力,从而及时做出对策。单款的销售周期主要被季节和气候、款式自身销售特点、商场内相近品牌之间的竞争等三个因素所影响。

如果该款在此时间段内的陈列等其他因素未作改变,5-9日是该款的销售高峰期,而前后几天都是非常大的反差,这样我们就应该对照近期的天气气温和该款式特点。一般来讲,单款销售出现严重下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近期天气气温不适合该款销售;二是销售生命周期已到,是一种正常的下滑;三是新上了一个与之相类似的款式,并且可能在陈列时更突出一点,由于消费者的视觉疲劳而更青睐于新到的款式。如果该款库存量较大,我们就应该做出相应对策。如果是第一种原因,我们不用急,等到最适合天气气温时重点陈列,但应考虑一下自己的上货时间把握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是第二种原因,我们应该即时促销,以提高该款的竞争力和该款的库存风险;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则应考虑把与之竞争的新款撤掉或陈列在较一般的位置,并检讨自己的上货时间把握。相反,如果根据销售走势判断出还有一定的销售潜力,则完全可以分析出该款大概还可以销售多少件,这样再结合自己的库存量,进行合适的数量快速补货,以减少缺货损失。

3、营业时间分析。

一般开店和闭店时间都是差不多的,但中间的班次安排就可能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时间段对进店人数、试穿人数、成交票数和金额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哪些时间段的进店率、进店试穿率和试穿成交率更高,再根据这一结果对员工班次进行调整。比如上午这些因素数据较低而下班前一小时这些因素数据较高,则可考虑改变全天营业时间;比如某一时间段这些因素数据非常集中,则可考虑将最多的员工、精力、促销等集中在这一时间段……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来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安排,能有效促进员工工作激情和销售增长。

三、多品牌的货品销售数据分析--销售/库存对比分析。

品牌之间的销售对比与货品调配能有效提升管理能力以及销售水平和解决库存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间段内所选定的品牌之间的销售/库存对比分析表格来做多品牌之间的货品销售数据分析管理。

四、老顾客贡献率分析。

行销学一个著名的法则叫做2080法则,在顾客管理理论中是指20%的顾客完成80%的销售额,而这其中的20%的顾客即我们的老顾客,特别是持我们品牌VIP卡的顾客。所以对于老顾客的管理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由于某些时候对VIP卡的办理条件制定不合理,或因顾客的其他特殊原因(如他人赠送购物、旅游购物等),常常造成部分发放的VIP卡为无效卡。相反,一些顾客虽然经常光顾,却由于某种原因一直无法达到VIP办卡条件,这对VIP卡客户管理都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老顾客的贡献率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需要对老顾客(特别是持VIP卡的顾客)进行每次的消费登记和统计,并对特别重点的老顾客进行消费特点、消费频率和消费金额的分析。这样首先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合理的VIP卡办理条件,其次是对老顾客的管理工作就更加准确了。比如有针对性的对老顾客进行短信祝福、新货及促销活动的通知、VIP专属特权、生日及节日礼物等工作,对老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介绍朋友、回头频率和再次的购买欲望等都会有较大的提升。

五、员工个人销售能力分析。

通过员工个人销售能力分析,可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心态,以便对症下药,提高个人销售业绩。

1、个人销售业绩分析。

不论在计算提成时是按个人业绩还是按平均业绩的,都要对每位员工的销售业绩进行统计。个人销售业绩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每月个人销售业绩,另一个是分时间段个人销售业绩。每月个人销售业绩主要有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个人的销售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第二个是个人“抢生意”的能力。通过每月的个人销售业绩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个人的销售水平和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判断出团队协作意识、团结意识和店长的团队协调和管理水平。分时间段的个人销售业绩一般是由店长及时性进行统计和比较的,如某些员工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业绩出现异常,则可能是该员工的心态存在问题,比方说是否家中有事、失恋、对公司管理或上月工资不满、与同事发生矛盾等。店长应即时去了解并帮助其解决,以改变其心态,从而提高该员工的个人销售业绩。

2、客单价分析。

客单价即平均单票销售额,是个人销售业绩和店铺整体销售业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提高单票的销售件数也就是提高客单价比提高销售票数要容易的多,而客单价的研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员工个人的客单价销售水平主要随着陈列、服装搭配技术和附加推销技术等因素所影响。所以客单价的数据分析和单票销售多件的搭配特点可以判断出员工个人的附加推销能力以及其服装搭配习惯,乃至于可以分析出陈列水平以及订货的货品组合能力、色彩组合能力。对于因导购个人能力而产生的客单价过低,可以通过一定时期的针对性奖励措施来解决,如单票销售满多少金额或达几件给予单票现金奖励,这对于店铺的整体销售业绩提升是有较大的意义的。

六、品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个服装品牌如果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其招商难度就会大增,而且很多终端店铺即使地段、面积等方面在当地都非常一流,却总是业绩不好,或从事该品牌的投资回报比过低,这就是因为对市场定位的把握不够准确。服装品牌的定位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是产品定位,主要包括产品的风格和价格等;由产品定位决定的是品牌的主流顾客群体定位,主要包括顾客群体的年龄、收入、职业、学历等;而顾客群体定位则决定了品牌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城市定位、店铺地段地位和店铺面积定位等。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于招商策略和招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改善店铺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提高加盟商的投资回报比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而准确把握市场定位的唯一可靠依据就是通过数据的分析。

七、竞争品牌和周边店铺数据分析。

现今的服装生意已不是关起门来把自己的品牌和店铺做好就可以的,而是有着非常激励的竞争的一门生意,谁能取得竞争的优势,谁就能抢得市场份额。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准确了解竞争品牌和周边店铺的销售信息,才能针对性的制定对策,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1、如何获得对手销售信息。

1)搞好与周边品牌的关系,与其进行销售信息共享。竞争不等于战争,并不表示与竞争品牌和周边店铺搞对立。相反,我们应该与他们保持好的关系,并与之进行销售数据和信息的共享,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2)制定顾客调查表,进行信息归类和分析。如我们是做休闲装品牌的,可以把调查表的项目分为您最喜欢的休闲装品牌(当地有的品牌)、喜欢这些品牌的原因、最喜欢这些品牌的哪些商品类别、您购买休闲装时最重视的因素有哪些、拥有哪些品牌的贵宾卡、一年购买服装的金额为(分休闲装和其他服装)等,也可根据自己想要得到的数据设置相应的项目。

3)以顾客形式对竞争品牌和周边店铺进行暗访调查。

2、对手的销售商品类别分析。

竞争对手和周边店铺的商品类别销售数据对我们的销售非常有参考价值。比如我们是做休闲类服饰品牌,商品类别非常广泛,而隔壁有一个定位与我们完全相符的专业牛仔品牌专卖店,这时我们的牛仔销售数量肯定会受到冲击,那么此时我们在订货管理中就要避开与之相近的牛仔款式,而挑选与之有一定差异的牛仔款式,并在牛仔的订货量上减少。又比如我们的同类竞争品牌,其衬衫销售较好,而我们则是针织T恤更为强势,这样我们在订货管理中则把重点放到T恤上,同时研究该品牌的衬衫的特点,在我们的衬衫订货当中作以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订货管理的订货量减少只是在订货数量,而不是在款式数量,如果减少了款式数量就会让整盘货的陈列和搭配不合理,从而影响整体店铺陈列形象。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而避开对手的强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强的地位。

3、对手的促销调查与分析。

竞争对手和周边店铺的促销对我们的销售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一点在现今的百货商场销售上显得尤为突出。曾经有两个隔壁的定位相仿的百货商场,在去年的圣诞节促销战中,A商场制定了“满400减160,满800减320”的活动,B商场得到这一情报以后马上制定对策:“满400减160,满600减180,满800减320”。这两个看似相同的促销活动,却让B商场在此次活动打出了一场大胜战,因为虽然其活动力度完全相同,但由于此时商场内的服装大部分吊牌价格均在600-700之间,这让B商场的活动更有优势。这不得不说明是因为对竞争对手促销方案的调查而起到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能只天天呆在店铺里面,要多走出去,多观察一下当地的整体市场,多了解一下对手的数据和情报,并将所收集到的对手数据进行记录归档。在我们所收集和整理出的数据和信息中,切忌不宜把自己的优势与对手的弱势进行比较和参考,这样只会让自己在该方面偶尔出现不佳时为自己辩解。对对手的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要持之以恒,往往越是难以调研到的数据就对我们越有价值。及时的了解对手销售数据和销售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品牌和店铺在当地的竞争优势。在实际的店铺管理运作中,我们可以把每个数据分析项目制成统一的表格,并按照每月时间制定一个数据分析计划表,将以上各个数据分析的项目罗列出来,按照所制定的计划时间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指导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使后面的工作思路和方向更加明确。

★ ★ ★ ★ ★ ★ ★ ★

订货是服装零售店铺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有人说订货的好坏,决定了当季销售业绩的一半,这句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产品的好坏是销售业绩的基础,服装行业也是这样。拥有一盘好货,店铺的陈列形象、导购的推介,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订的货不够理想,后期的工作就要困难许多了。

一、品牌公司为什么要实行订货制

大约在不到十年以前,中国有服装市场还是一个批发盛行的年代。那个时候,少数品牌公司开始转型做专卖,并实行订货制。到如今,绝大多数的品牌公司都已经实行了订货制,有些甚至是买断订货制。

在服装品牌公司刚刚从批发转型做专卖的时候,很多加盟商对当时的订货制不能理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今天,已经有很多加盟商深深的感触到订货制带来的好处,但仍然有一些加盟商仍然认为铺货制更好,订货实际上是品牌公司把风险往加盟商身上的转移。事实上,目前的很多加盟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订货当中都是1:1:1,看好一点的款式2:2:1。这其实是一种“看货”的订货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做“先订点卖卖看,如果好卖我肯定会补的”。

那么,中国的服装市场为什么要实行订货制呢?这是服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盟商惧怕订货是因为害怕产生库存,他们认为,库存是服装生意的一大死穴。其实,服装的货品管理中,除了库存以外,断货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我们用一个假设的公式来计算一下。比如某品牌的供货折扣是5折,那么当我们某一个款看走眼了产生库存以后,我们以4折的平均价格应该是可以销售出去的,如果该款的零售价是100元,那么该款每产生1件库存加盟商就损失了10元。反过来看,如果该款有顾客需要而我们断货呢?那肯定是损失了50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产生1件断货现象,就等于产生了5件库存。然而,加盟商却往往只能看到库存的可怕,却无法看到断货的危害,因为断货是隐性的损失,而库存的损失则是显性的。

有些加盟商认为,断货现象可以通过补货来完成。其实很多品牌公司在生产下单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备量,以满足加盟商适当的补货。但是品牌公司不可能每一款都有大量的备量的,而且加盟商在经营过程中比较严重的断货通常是整个品牌所有店铺的畅消款,仅仅依靠品牌公司第一批下单生产的备量是远远不够的。品牌公司为了满足加盟商的补货,一定会再下单追单,此时不但耽误了其他货品(如下一季货品)的生产,可能会影响下一季货品的上货货期以及产品质量,而且让品牌公司把管理重心向生产部门转移。目前中国服装企业最重要的是市场营销管理和产品的研发,如果让品牌公司把重心放在生产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品牌公司的实力,从而对加盟商的零售市场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所以,订货制是服装行业货品管理的必然趋势。笔者预测,在最近几年里,品牌公司在订货的制度和管理上也会逐渐改善和提高。例如买断订货制、分次订货制、提前订货会时间、订货会的工作安排、对加盟商的订货指导和培训等。

二、加盟商订货的前期工作

1、原始销售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订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也就是说,订货应该围绕着销售来进行的。所以,在参加订货会之前,我们必须统计出去年本季的销售数据,以这个销售数据作为依据进行订货。

1)销售总数量

去年本季的销售总数量决定本季订货的总数量。但并不是说上一季销售多少这一季就订多少。因为当你订1000件货的时候你的销售一定是达不到1000件的,而会产生一定的库存。我们要统计出去年本季销售中,有多少缺货现象、有多少货品是因为为了减少最终的实际库存而打折销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去年本季销售的数据是本身还有潜力上升的还是实际上超出了店铺的销售能力的。另外,有些加盟商认为,店铺里还有一定的库存,在本次订货的时候应该减去这个量,这个想法也值得商榷。在诸如男装等一些流行变化不是特别大的品牌中,可以减去其中库存的一部分,但不能全部减。而对于流行变化比较快的(比如女装)品牌中,就不能这样减。因为去年的服装拿到今年的一起陈列,只能起到反作用。去年留下来的库存可以考虑在本季新品上货之前做促销。2)各类别销售量及占比

比如去年本季衬衫销售多少、裤子销售多少等等,在裤子当中牛仔多少、西裤多少,长裤多少、七分裤多少……都要进行统计与分析。另外一方面,要看哪些类别销售有困难、哪些类别销售还有潜力,这样在所统计出的数据后面做适当的调整。3)各类别尺码占比

在订货中尺码的确定上,不能想当然。有些加盟商认为,我们是北方的,应该大码偏多点。这是不够精确的,要以销售分析出一个具体的尺码比例来。另外,不同类别在同一地区的销售中其尺码比例也可以存在差异。比如,按常规来讲,女装中吊带是比较挑人的,一般偏胖的人很少穿吊带,可能小尺码的销售占比会略多一点;而风衣类别由于一般是宽松型的,有些品牌的风衣可能还比较职业,可能就偏大码的销售要更好一点……这些都可能产生区别,所以要以销售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依据。

4)各类别颜色占比

在不同类别的颜色占比上也同样要以销售的实际数据作为参考。比如,下季通常来讲深颜色和素色的比例就会偏多一点,而上装则是彩色的、亮色的比例相对偏多一点。这些都不能加盟商自己说了算,而要通过销售数据的分析。

5)其他数据分析

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加盟商要订货之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除了这些方面以外,根据品牌定位的不同,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也要进行统计和分析。比如在具体的款式上面,男装西装中,双开叉和单开叉的比例、两粒扣和三粒扣的比例等;在女装的衬衫中,职业衬衫和休闲衬衫的比例等……还有像面料的销售比例、花形的销售比例、T恤当中不同领型的销售比例……都要进行统计和分析。6)业绩增长率

去年本季的销售数据只是作为参考,还要看今年一整年的销售增长率。根据几个季度的销售潜力以及实际销售状况,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我们店铺的业绩增长率。当然业绩增长率并不表示只增不减,也可能由于竞争、管理、品牌等原因,增长率为负数,这也要进行考虑。7)新开店铺的数据哪里来

有些加盟商选的品牌是第一年开的,那么就没有去年本季的销售数据,这时应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店铺刚刚开业的第一季是不存在订货的,因为订货会已经早开完了,有些品牌公司订货会开的早的可能前2-3个季度都不用订货,而是由品牌公司铺货的。这些新加盟商第一次参加订货会,就要把前面每个季度的数据进行统计,然后按当地的季度销售时间和销售额的对比进行总量的预估,并在订货会中多与老加盟商进行沟通,尤其是地理位置较近的加盟商多沟通。具体的销售时间和销售额的比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每个大的地区都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区域夏季较短、而冬季销售时间较长,云贵地区四季如春,广东地区没有冬季、冬季占据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

2、当地同类品牌的产品系列分析

现在的服装零售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仅仅看自己的销售数据去订货也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对手只了解自己,那么输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如果既了解对手又知道自己,那身经百战也不会吃败战的。可见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的重要性。

由于品牌定位、品牌的产品系列优势以及品牌公司在产品订货策略等方面的不同,作为加盟商一定要观察和了解当地同类品牌的货品情况。比如你的同类品牌或者同行中,其中牛仔裤类款式和面料跟你的差不多,但价格却比你低,而实际的销售件数和业绩也确实比你的好。又比如某些品牌在衬衫方面比较强势,某些品牌在茄克方面比较领先……这些我们都要很好的去调查了解。如果在当地的店铺中确实有些品牌在某个类别上比我们强,那么我们就要减少该类别的订货量。当然,是否需要减少款式的订量,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了。如果你是为了避开他,可以考虑减少这一类别的款式数量;如果你想竞争他,那么可以不减少这一类别的款式数量,甚至还可能增多,再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来去他竞争。但在数量上一定要有所控制。有句话叫做“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强势,一般来讲,是没有必要拿自己的鸡蛋去挑战别人的石头的。

二、订货的几点先进理念

1、订货是在去年本季销售结束后完成的

有些加盟商认为订货要看到当季的产品、在当季产品订货会上完成的,产品开发的好就多订一点,反之就少订一点。其实,在本季销售完成的时候,明年本季的产品订货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品牌公司产品的开发对终端店铺的销售毫无影响。相反,品牌公司每一季的产品开发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市场反应,也就是终端店铺的销售业绩。认为订货是在订货会上才能完成的,和在去年本季销售完成以后就已经下单的,这两种加盟商最大的区别是在心态和理念上的。认为订货是在订货会上完成的加盟商,是把命运压在产品和品牌公司身上的心态,自己的经营管理都是被动型的;认为订货是在去年本季销售完成以后就已经下单的,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的、乐观的。后者在经营过程中更为积极,其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而自己能够控制店铺经营的日常状况,对一些突发现象的应急能力比较强。

2、订货多比订货少好

有些加盟商在总结以往的订货数据认为,为什么每一次的订货都不准确,要么多了,要么少了。其实,对于同一家店铺而言,订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假设某家店铺该季的销售能力为1000件,当你订货800件的时候,到季末一定也会产生库存(假设是150件)。此时有些加盟商就开始庆幸了,“还好只订了800件,如果听公司的就惨了,早知道订650件就可以了。”反过来说,当你订到1500件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有库存(可能是400件),那么你算一笔账,哪一种订法更合算呢?

我们再把上面的问题反过来分析一下,店铺是没有一个固定的销售能力的,订货的实际销售是跟你的订货有关的。不论你订货多少,最后一定会有一定的库存,这是服装零售店铺货品管理中的必然现象。当你的货订的越多的时候(当然不是无限的多下去,而是比你所谓的销售能力多出一定的比例以内),你的实际销售就会越高,此时的库存虽然会增加,但库存并不表示没有钱,加盟商也不必看到仓库里去年的库存就心里不舒服,这要看整体的利润的。

3、面积决定款式量,销售决定总数量

是不是说店铺越大订的量就应该越多呢?不一定是这样的。店铺面积的大小与订货的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订货的总数量是通过去年本季的销售数据分析来决定的。

而在店铺的货品管理中,款式的数量多少也会影响到销售业绩。有些时候品牌公司鼓励自己的加盟商订货的时候要“款多量少”。事实上,中国很多的服装店铺由于款式订的太多,从而让店铺的陈列非常凌乱,看起来就像做散货的一样。笔者在此并不是否定学习,但学习要有方法,要做到只学其神,不学其形。而我们的品牌公司和加盟商往往相反,只学其形,不学其神。订货时款式的多少应该由店铺的面积来决定,因为款式是用来做卖场展示的。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上货管理、店铺之间的货品调配管理可以做的非常专业,款多量少也不可否定。

那么,如果一家面积较小的店铺,由于其地段、管理等因素,销售状况非常可观,就应该款式数量少、单款平均件数多,从而总件数多;相反,如果面积大而销售一般,就要款多量少了。对于款少量多这个问题,有些人会担心款式太少会让当地的消费者经常看不到新款而对品牌和店铺失去信心,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首先是上货的管理问题,其次这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可行方法。

4、订货不能只凭眼光

订货是不能只凭眼光的。特别是女性加盟商做女装、男性加盟商做男装,总喜欢凭着自己的眼光去挑选款式。加盟商本人的眼光只代表着自己的爱好,并不代表该品牌的主流顾客群体的爱好。此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观点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款式的挑选上,还要结合当地同类品牌的竞争情况。比如男装中,有些品牌茄克是强项、有些品牌西装是强项……要做到避其锋茫。

另外,自己品牌的款式与款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比方说同样是T恤,在款型和面料上比较像,它们在销售中就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两个相类似的款式即使都是畅消款,也难以让一位顾客同时看中两件都买下的。在订货当中要对这样的情况进行注意,另外在上货的时间段上要加以区分。

5、让店长参与订货决策

人们常常讲“店长负责制”,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尤其是在订货这一“关键性问题”上,一般的加盟商更是不敢让店长参与决策。有些加盟商也带着店长去参加订货会,但一般都当作试衣模特来用,即使店长提出的意见也“仅供参考”。

加盟商应该让店长参与订货的决策,一些管理成熟的店铺甚至可以直接让店长去订货。店长每天直接面对顾客,并且对以往款式非常熟悉,对畅消款、滞消款非常了解,并能够了解畅消款为什么会畅消、滞消款为什么会滞消,是顾客对产品款式、颜色、面料、价格等方面的反应的直接面对者。让店长参与订货的决策能有效提高订货质量。

当然,也有一些加盟商认为自己的店长并不具备这些能力,这是加盟商对店长的管理问题,并非是否定店长参与订货决策的理由。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加盟商应该提高店长的管理能力。

四、销售中的货品管理

1、上货管理

有些品牌大部分都是做商场的,一般商场的面积都只有40平方左右,而这些品牌又以正挂为主,正挂占据的陈列面积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这些店铺一次性陈列出来的款式是非常少的。难道这些品牌每季开发的款式非常少吗?肯定不是,相反,这些品牌每季所开发的款式数量比国内一般的品牌要多。而店铺陈列出的效果让人们看到的款式非常清晰,就是店铺的上货管理。

上货应该是在订货结束后就有一个初步计划的。首先结合自己的面积和当季的总销售时间,除了首批上货以外,计划平均上多少次货,每次平均上几个款,每隔几天上一次新货。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员工掌握更好的产品知识,还能让顾客看到新款的频率更高。其次,上货要考虑到订的量多的单款。对于各个类别订货量前几位的款式要特别的关注,因为这些款是利润的主要产生点,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库存积压的。服装是一个有时效性的销售产品,所以这些款式的上货要结合天气情况,一旦实际上货时间晚于预期计划,某些生命周期非常短的款式就容易造成积压。另外,这些款式上货以后一定要重点陈列、重点推介。第三个要考虑避开款式之间的竞争。比如有两个相类似的款式,最好不要同时上货。

2、补货管理

订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可能跟实际销售完全吻合,所以在销售过程中一般还有一个补货工作。为了提高店铺的货品管理效率,补货的比例要尽量的少,而把主要的比例放在订货上完成。有些品牌公司为了鼓励加盟商多订货,把订货和补货的折扣和退换货制度加以区别,这样,补货不但影响物流速度,而且提高产品进货成本。

一旦有一些款式实际销售能力比订货量要强很多,加盟商需要进行补货时,不能仅仅根据眼前的销售件数,卖一件补一件。此时要分析该款的销售生命周期,以及每天的销售预估。生命周期包括天气气温、当地顾客对同一款式的接受时间和最大数量等。比如某款可销售生命周期还有20天,其中前13天平均每天销售潜力为5件,后7天平均每天销售潜力为3件,总共预估还可以销售86件,再减去现在的库存,就是我们要补的总量。然后再根据颜色和尺码进行分配。

补货还要考虑到总订货量的问题。假设总订货量偏多,超出了实际销售能力,就要减少补货量,因为销售不能只靠一个款来完成的。如果在总量偏多的情况下还对个别畅消款进行大量补货,虽然这一款式销售量提高了,但却增加了最终全盘货品库存的风险。此时可以把陈列和销售重点转移到其他款式上,谨慎的补货。

3、库存管理

库存是令加盟商感到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加盟商对库存的理解,最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为一个季度销售结束以后,剩下的货品就称为库存;另一个理解是在一个季度里非正价销售的以及最后剩下的货品总称为库存。不同的理解表现出加盟商对库存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以及加盟商对处理库存的不同看法。

其实,库存就是指仓库的存货,是当季所有的货品。也就是说,库存不是销售结束以后,而是在订货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你订的货越多,你就库存就越多。那么,我们可以作两个理解。第一,销售的过程就是处理库存的过程;第二,库存的平均折扣越高,货品的利润贡献率就越高。

那么,从理论上分析,只有订货量越多的时候,才可能产生更多的利润。而当你的订货量与你的店铺运营成本相比过少的时候,即使是全部以正价销售出去,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利润的。这也正印证了上面所讲的“订货多比订货少好”这一理念。另外,我们计算利润率的时候是按销售总件数和销售平均折扣两个方面来计算的。所以我们考虑店铺的货品利润要同时考虑订货总件数和销售平均折扣两个方面,并不能单纯说销售平均折扣越高就表示店铺利润越高。

销售数据分析 篇2

对于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价内税费应记入哪个账户这一问题,在理论与实务界中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应记入“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有的认为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

笔者认为应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理由为: (1) 从财务报表来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已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而是统称为营业利润,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并为“营业收入”,将“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合并为“营业成本”。与此相对应,“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所核算的内容应既包括主营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又包括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 (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说明,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发生的相关税费,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基于以上两点,其他业务应交纳的营业税等价内税费应在“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中核算。

二、视同销售行为是否确认营业收入

企业将外购或自产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投资转出,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是否视同销售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视不同情况而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 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4)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通过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一个隐含条件,即销售必须发生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具体分析如下:

1.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对外捐赠,实质上并没有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也没有流入的可能,因此不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收入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对外捐赠既没有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又没有导致企业负债的减少,因而不能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按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将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对外无偿捐赠,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应计算销项税额。

2.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虽然导致“在建工程”这一资产的增加,可以理解为导致了经济利益的增加,但也不能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因为销售收入应该是在企业与外部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中产生的。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本企业的在建工程是企业内部事项,不属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按照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此类业务应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3.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职工福利。

将自产或外购的商品用于职工福利,导致“应付职工薪酬”这一负债的减少,并且职工个人与受雇企业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可以理解为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又符合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因此可确认为销售收入。根据增值税相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应视同销售,若将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则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三、还本销售的会计处理

销售数据分析 篇3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自2009年起中国服装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0年增长速度迅猛,增长率高达100.8%。2011年中国服装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035亿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计到2013年将达4076.1亿元。2011年中国服装零售市场规模为14370亿元,服装网购渗透率为14.2%。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众多传统服装企业纷纷试水线上交易,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专家认为,传统服装企业“触电”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服装网络销售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理清服装网络销售模式与服装传统销售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为传统服装企业进入电子商务提供参考。

服装传统销售模式

如图1,在传统的服装销售模式中,无论是加盟连锁、商场直营店、批发市场、或是街边店等商业形式,服装产品都是通过类似“服装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一消费者”的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的手里。而在这些繁杂环节中,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这些冗长的环节不仅增加了服装产品的销售成本,还延长了服装产品对时尚的反应时间,此外,流通环节的繁杂也是服装企业产品高库存的原因之一。

但是消费者在各类服装产品销售场所能够见到服装产品实物,可以进行试穿,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检验服装产品,获得满意的效果,而且面对面的付款方式也相对安全便捷。

服装网络营销模式

如图2,在网络营销模式下,服装产品通过互联网以平面照片的形式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经消费者对服装产品视觉上的感知,参考交易量以及商品评价等信息进行选择,通过网络交易手段进行交易,之后由物流公司运送至消费者手中。通过网络销售服装,企业不仅可直接对网上服装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可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快速调整产品分配,提升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3]。

但由于在网络上,消费者只能通过图片形式了解服装产品,并不能进行触摸和试穿,因此不能充分的了解产品。同时由于退换货的繁琐也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在网上购买服装。此外网络付款的安全性相对传统模式也较差。

通过对两种销售模式中服装产品及市场信息的流通,可以从销售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的十一个方面对两种销售模式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传服装销售模式优势有:

1对销售者角度来讲,传统服装销售模式其渠道完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服装行业经济基础雄厚,服装行业传统销售模式已日趋成熟,尽管发展服装网络销售已经是大势所趋,但传统销售模式依旧是服装销售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2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传统服装销售模式有较完善的售后服务、可以使消费者更加直观的挑选产品、有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能够使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到满意的产品。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街边店,消费者在这些场所购买服装产品都会得到完全的购物体验,可以亲手触摸感受服装的质地,可以试穿感受服装着装效果,可以一手交钱一首交货,可以在服装出现质量问题后,方便找到销售者进行退换,消费者购物风险较低。

传统服装销售模式的劣势也比较明显:

1从销售者角度来讲,传统服装销售模式营销成本高,体现在产品流通周期长、流通渠道复杂,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回笼资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使产品流通,而且传统销售模式中,服装高库存一直是服装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2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传统服装销售模式局限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和地点,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数量也有限。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部分消费者需要适合的服装最快的出现在自己的衣橱中,自己去逛街挑选费时费力。

与之比较服装网络销售模式的优势有:

1从销售者角度来讲,健全完善的服装网络销售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服装产品营销成本,提高服装产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服装网络销售方式明显缩减服装产品销售时间,在网络上销售服装不需要实体的店面,省去了选址、租赁、设计装修、店员招聘培训、商品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营销成本。企业降低了营销成本,服装销售的价格也会低很多,低廉的价格又会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服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销售情况更加直观的了解服装产品市场信息,那款畅销,那款滞销,对服装销售者来说,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信息。服装是流行性很强的商品,具有变化快,流行周期短等特点,消费者对服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服装企业对服装市场的反应要快,而服装网络营销能很好的缩短服装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时间。

2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便可购买到丰富的服装产品,节约了逛商场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消费者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轻松完成交易。

服装网络销售模式的劣势:

1 消费者很难直观的了解服装产品。

大多数人购时,都会经过亲自试穿效果来决定改服装的款式、颜色是否合适等。而网络营销是一种虚拟终端的经营模式,它用服装成品图片,对尺码、款式、面料等的文字描述代替了原来的服装实物。服装由可视、可触摸的商品,变成了一种视觉符号,并加入了消费者自己的联想与猜测[4]。

2 退换货手续繁琐。

在服装产品传统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完成支付后便可直接获取服装商品,发现服装产品出现问题后可直接去购买处退换。而在服装网络营销中,从交易完成到收到商品,再快也得等上一天的时间,许多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服装,由于尺码、颜色、质量等问题要求退货或换货,手续较为复杂。国外许多服装销售网站都向消费者承诺无条件退、换货,而国内的商家真正能给出这种承诺的却很好,致使许多消费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选择传统的购买方式。

3 网上支付安全性与诚信问题。

网络上的商品种繁多,令人眼花嘹乱,服装品牌的真真假假、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现象也很严重,唯利是图的商家受到金钱诱惑,利用网络进行虚假宣传,误导和欺诈消费者,将钱收入囊中后便网上蒸发的事情屡见不鲜。由于我国在此方面体制不够完善,监管力度又没跟上,最终也导致了消费者对服装网络营销的质疑态度。

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服装网络销售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手段,其优势较明显,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对于众多服装企业来说,传统销售模式与网络销售模式并行不悖,服装产品网络销售也有多种途径,但服装企业的“触电”已经是必然趋势。发挥网络销售优势,完善其不足,已是众多服装企业必须探索与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闫学玲,谢佳,谈我国服装网络营销,现代企业教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2008

2孔祥梅,徐相阁,服装网络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商业时代COMMERCIAL TIMES,2008

3耿毓,张叶,浅谈服装的网络营销,广西轻工业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2008

成功销售数据分析案例 篇4

无独有偶,几天后,为自家代理的同名韩国3D RPG游戏造势,触控科技宣布携手芭乐传媒,投资百万拍摄微电影《Hello Hero》。这种通过微电影为游戏做营销的手段并不新鲜,这里要说的是,触控科技的老板陈昊芝亲身上阵,饰演了其中一个重要角色。

最后一天,魏晨在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唱起了聚美优品的主题曲《我为自己代言》。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个算是多前火得一塌糊涂的“陈欧体”再现江湖。同样,聚美优品的老总多年前也是自己亲身上阵。

这三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老板亲自上阵,为企业或者是产品宣传造势。结果证明,效果非常理想。“老板站台”案例虽然零散,但周鸿祎和罗永浩已经为我们做了总结:老板在微博上的140个字,效果比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呕心沥血的炒作方案有效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底开始,老板站台的案例开始渐进丰富起来。按照这种形式发展,20底,各种案例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不乏具有参考价值的例子。

融合造星、跨界探索、排忧解困……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朋友们,你可以建议老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在公司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一、融合造星:在这个方面,刚刚举到的陈欧体可以算是最有力的证明。除此之外,更典型的当属“褚橙”。一个75岁的老翁用生命在种橙子,85岁推向全国。这里面绝对有营销的成分,对此本来生活网创始人唐宋直言不讳。不过,这里的营销不过是将褚老真实的故事以最有效的方式传播开去,以期卖出更多的橙子。

二、跨界探索:同样,老板的跨界营销往往更能引起注意,比如说为了宣传游戏而拍微电影的陈昊芝。原来是个企业家,而现在在微电影中出演了角色,太新奇,无论如何都能显露出他另外一面。“一个有名气的人突然去做了件自己不常做的事”,太好玩。

从营销看,老板跨界也意味着影响力的跨界。比如雷军和刘德华那场名为“将人生变成战场”的经典对话,同时占据了当天财经、科技、娱乐等几大板块的重要位置。还有江苏卫视开年综艺力作《最强大脑》,百度CEO李彦宏和周杰伦并排步入场内的画面,不知被粉丝们回放了多少遍。

周杰伦李彦宏

三、排忧解困: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成为领头羊,是因为他积聚了个人信誉和品牌名声。当企业出现危机时,老板亲自现身说法,赌上信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用得当,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老生常谈的肯德基“激素速成鸡”**,最后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总裁苏敬轼、肯德基品牌总经理韩骥麟亲自登上电视广告,其形象更是在各家肯德基门店中频频亮相。

坚称“不添加激素”,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苏敬轼和韩骥麟等于押上了自己的名誉。面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质疑时,这未必是最体面的方式,却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

销售数据分析的主要职责 篇5

1、负责区域销售业务业绩数据报告的整理;

2、协助上级完成区域销售价格和利润达成的核算、维护相关数据;

3、核算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及时将销售相关数据更新,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4、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相关工作。

任职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优先;

2、有一年以上销售数据相关工作经验的优先;

3、较强的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具有一定抗压能力;

4、精通EXCEL的相关办公分析软件。

茶叶销售模式分析 篇6

2008年岁末做了一个茶叶营项目,开始介入这个茶叶营销项目时,倍感兴奋,因为很长时间里就对茶叶有所关注,但是进入企业之后,经过系统的研究的市场调研,却无法兴奋起来,目睹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管理思路和经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相比较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等世界级的茶叶品牌而言,中国的茶叶简直还处于萌芽期。

笔者不是茶叶品赏和鉴别的顶级专家,茶叶顶级专家做不了茶叶营销,只会把茶叶的发展诱导到歧路,茶文化的延伸不是引领茶叶营销,而是茶叶营销的发展来弘扬茶文化的发展。所以搞清茶叶的发展史是进行高层次的茶叶营销和弘扬中华茶叶文化的关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起源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制茶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发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综上所述,古人经营茶叶,是借助文化经营高档茶叶,百姓的饮茶大部分是自制的。对茶叶营销的需求不强,所以,单纯的玩文化就可以做好茶叶营销了,而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所差异,各地都在致力于发展自家的茶叶品牌和茶叶文化,虽然这种文化资源运用的不怎么样,但总能自圆其说,搞出新的牵强附会的历史名人典故来。以至于发展到现在,各种茶叶品牌画地为牢,各地政府都在宣传自家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茶叶品牌的大规模出现搞的消费者头都乱了,不知道到底那个品牌那个地方的茶叶是好茶叶。

在市场调研中,发现,除了普洱和安溪铁观音有较好的表现外,大部分茶叶都没有走出地区或者没走出省份,自产自销现象普遍。记得当年乔家大院的乔二爷都知道南茶北贩,纵横全国乃至俄罗斯,今天的茶叶后继经营者倒不如前辈了。也许有的朋友不以为然,现在的很多地方茶叶想走出去,不过是不知道怎么走出去摆了,或者曾经走过,失败了,就放弃了。

今天的茶叶怎样进行营销?怎样逐步培育出大的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史立臣笔者认为茶叶经营者必须思考清晰以下问题:

1.茶叶到底是文化还是商品?

2.使用茶文化拉动茶叶营销还是把茶文化仅仅作为茶商品的一个支撑点?

3.我们要走的路是茶文化带动茶叶营销还是茶商品带动茶叶营销?

4.茶叶消费群体是高层次的有闲有钱者还是大众?

5.茶叶包装营销和散茶营销到底那个是主流/

6.茶叶营销到底需不需要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技术?

7.到底如何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茶叶消费概念?

8.茶叶营销的渠道到底在那里?

9.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10.如果茶叶没有标准,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

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图建立新的茶叶营销的思考体系:

1.茶叶到底是文化产品还是商品?

纵观茶叶发展历史,似乎茶文化总是和茶叶营销结合到一起,如影随行,以至于现在的茶叶经营者做茶叶营销就考虑茶文化的传播和带动,文化传播有一个特性,就是慢,需要长期的经营的积累,最后形成文化的积淀,但茶叶营销却需要快速的实现经营目标,这造成了两者的内在冲突,于是茶叶经营者的企业总是慢慢腾腾,不死不活,按文化的带动就是这个结果,总也长不大,因为时间不够。世界级的茶叶品牌从来不把茶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而是作为普通的商品进行经营,因为茶叶是商品,所以可以付诸很多的内涵,赋予更多的理念和传播的亮点,中国的茶叶经营者是否先把茶叶看成一种商品再进行营销构思?

2.使用茶文化拉动茶叶营销还是把茶文化仅仅作为茶商品的一个支撑点?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单拎出来进行讨论就是为了让茶叶经营者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不要动辄就拿文化说事,茶叶企业经营的是商品,要的是经营茶叶的销售业绩,最后收获的是经济效益,文化只是茶叶经营和传播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做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就要先考虑市场的需要的消费者的需要,不是你把茶叶一加诸文化就了事,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就能带来大规模的利润。我们要销售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茶叶商品,而不是你强加在你的地方茶叶之上的文化产品。所以在进行茶叶产品线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细分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而不是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掉牙的诸如“君” “士” “玉” “道”等强加在茶叶分类上,这不是产品线规划,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笔者经历了某个企业的茶叶产品定级,好像茶叶经营者和规划者除了这些就不会别的了,大家翻烂了古书,去找牵强附会的陈词滥调,却不花费哪怕一半的时间去进行市场店调研,去研究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茶叶。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一堆垃圾,再化大价钱去宣传这堆垃圾,强奸消费者的饮茶观念,污染消费者的购茶理念。而那些健康的,时尚的,新鲜的很多茶叶自身固有的东西却不去宣传,比如信阳毛尖,湖南黑茶本身就有很多的亮点和宣传焦点,可却没人去挖掘,而这却正是消费者关注的地方和可以带来大规模销售的东西。看看立顿的宣传: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语言简练,平淡无奇,小学生都懂,可是却沁人心脾,直击消费者的内心,就像用大锤照着消费者的心上“咣”来那么一锤子,让人怦然心动。

3.我们要走的路是茶文化带动茶叶营销还是茶商品带动茶叶营销?

茶文化营销主题元素:高雅茶事,孤芳自赏的茶文化是纯文化。是一些闲官,儒商、艺术家的“茶以载道”,它只是极少数人曲高和寡的嗜好,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而不代表茶商品定位与产品销售主张,更不能体现市场的价值诉求点。以文化引导市场只能满足极少部分消费需求。艺术不能代替市场竞争。

茶商品营销主题元素:茶商品则是商业社会产生的一种茶文化产品,它面对的是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茶商品需要体现主题包装和品牌内涵,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是一种需要市场认可,庞大销售业绩支持,体现赢利性的商品。它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强烈的诉求点。

结论:文化是为了产品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文化”是为了产品的销售,而不是牺牲销售来证明自己的品牌(企业)有文化!茶是商品不是艺术,中国茶叶企业,不能为了文化做文化,中国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所以外国有世界排名的大茶商,中国没有。

笔者结论:中国茶业营销:“文化过度、营销不足”

4.茶叶消费群体是高层次的有闲有钱者还是大众?

品位高雅,茗醇而乐,古时品味好茶是有钱人的专利。老百姓不需要也饮不起好茶。这是古代的阶级性观念,现在的名优茶经营者还在玩味这些恶俗的营销观念,以至于面对世界级茶叶品牌软弱的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不否认,高档次的诸如政府官员企业大老板等是高档茶叶的消费群体的一部分,但大家都盯着这块蛋糕就没什么意思了,广大的大众消费市场视而不见,专盯礼品茶叶,这是营销能力弱的表现,茶叶是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特权人物的专利享受产品,不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消费的节日性产品,为什么茶叶企业不能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进行系统的营销思考?哪一个企业把名优茶主向大众消费群体推广,那么这个企业距离世界级的茶叶商就不远了。5.茶叶包装营销和散茶营销到底那个是主流?

笔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组成了十几人的调研队伍,发放了几千份调查问卷,调研的结果是90%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包装茶叶?什么是包装茶叶?是有产地,有生产厂家,有生产日期,有QS认证,等等。可是,去市场看看,大部分所谓的名优茶在茶铺里面都是一桶桶一罐罐,上面没有产地,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没有QS认证,能证明是好茶叶的只是经营者的嘴,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普通的茶叶都能说成是顶尖级的茶叶,还可以把非信阳毛尖说成是号称淮南第一茶的信阳毛尖,于是,消费者买回去后喝起来觉得不爽,就会下结论:1.信阳毛尖不过如此,2.散名优茶信不过。

散茶销售的弊端:

1.产区,品种、等级无法保证

2.重量无法保证

3.分销商销是否销售厂家茶叶无法保证

4.质量风险,如果分销商销售的冒名厂家茶叶出现质量问题危及消费者,茶叶生产厂家只有一条路可走。

5.无法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

6.渠道物流无法准确控制

7.无法提高市场覆盖率

„„„„„

茶叶企业想做大茶叶销售规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须放弃散茶销售,实行专业化包装,用品质的观念、新颖的包装、独特的广告宣传以及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拉动市场。

6.茶叶营销到底需不需要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技术?

和茶叶企业的高层,中层和销售一线的人沟通,发现这些哥们都是营销色盲,什么细分市场,4S,4R,什么渠道结构,经销商管控,都一头雾水。也许几个茶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茶叶行业,但在郑州的茶博会上和许多企业的老板和展会人员进行交谈也发现这些人不是真正懂得营销,很多都是处于理论略知状态,至于怎样把营销技术和手段方法运用到茶叶营销中去很是茫然。

茶叶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动辄就贡茶御茶,动辄就龙啊凤啊,不考虑产品的诉求点是什么,不考虑市场的需求是什么,销售就往茶叶店批发市场跑,经营就考虑建几家专卖店。尤其在招聘上,先考虑的是懂不懂茶,不考虑懂不懂营销,懂茶有什么用?能带来销售吗?能销售的不用会品茶,能说出茶叶的好处,自己茶叶和其他茶叶的独特性,能知道怎样把销售业绩做上去,能帮助茶叶企业建立起品牌,能为茶叶企业带来利润就行。品茶专家不能做营销专家,尤其企图单单依靠文化进行营销的品茶专家更不能做茶叶营销。

7.到底如何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茶叶消费概念?

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消费者很是迷茫,一芽一叶好还是单芽好,采摘的早好还是晚好。消费者些许知道一些怎样选购茶叶,但不知道怎样泡茶才能喝道好的茶汤。企业的包装盒设计的很是有档次,却连怎样泡茶怎样储存茶叶都不去教给消费者,其实这一块正是一个茶叶企业区分其他竞品的一个落脚点,却不知道运用。

8.茶叶营销的渠道到底在那里?

和茶叶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和他们聊经销商的问题,发现这些销售人员口中的经销商竟然是终端茶铺,翻阅企业经销商的目录,赫然发现98%的所谓经销商都是茶叶店铺。悲哀,连终端和渠道都没有分清晰。渠道通常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但现被引入到商业领域,引申意为商品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所指为厂家的商品通同一定的社会网络或代理商而卖向不同的区域,以达到销售的目的。故而渠道(marketing channel)又称网络。渠道必须具有流通性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渠道。

茶叶是日常消费品,它必须符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购买便利性,那么,凡是消费者能达到的地方都是茶叶企业的渠道控制点和铺货点,茶叶应该像饮料一样,在任何地方都利于消费者购买,这任何地方就是茶叶营销渠道的中点或结点。茶叶店铺和茶叶批发市场只是茶叶渠道的一小部分。

9.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有名品而无名牌,这是对目前中国茶业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也成了许多茶界人士的心病。西湖龙井天下闻名,但有多少消费者能说出某个牌子?没有!比如信阳毛尖的知名度,如果非要套用“品牌”这个词,那最多也只能说生产信阳毛尖所有产品的河南信阳的地域知名度。而作为品牌而言,最根本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个特定地域产品,常常是有众多分散且操守不一的企业在经营,因而难免会出现“劣币”或者“搭便车”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阻碍品牌的建立。以信阳毛尖为例,信阳市现有茶叶品牌200余个,其中拥有一定生产基地且已注册的品牌50多个。目前,信阳市没有国内消费者认可的信阳毛尖品牌,也没有让河南消费者认可的信阳毛尖品牌,信阳的原产地标示没有给当地的信阳毛尖更好的发展,反而给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因为加诸原产地标示的包装可以随意买卖。此时,消费者就无法将信心建立在“信阳毛尖”字面上,无法仅仅根据“信阳毛尖”来完成自己的购买决策。

在混乱的茶叶市场环境下,对那些有思路有实力的茶叶企业是很好的机会,可是那些企业能利用这些机会呢?

就本人的理解而言,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意识的觉醒阶段。即便要说中国茶业有品牌,那也还是处于非常弱小的阶段。这一局面,是中国茶业目前的软肋。但如果换个角度,未尝不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存在的巨大机会。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度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

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1.重新定位品牌内涵,加强品牌营销;

2.摒弃散茶,专做包装茶

3.明确目标市场,规划产品系列;

4.调整市场网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

5.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管理。

10.如果茶叶没有标准,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

很多消费者整不明白某种茶叶的好坏标准是什么,等级标准是什么。中国茶叶不是没有标准。但在交易与定价中,相关标准很难产生作用,形成实际上的标准缺位。拿名优茶来说,基本都有各自的感观品质标准,但这些定性而不是定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的文字要真正发挥作用,谈何容易!比如,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在购买茶叶时去按照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的动作去进行鉴别?又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分清楚用来评价不同级别绿茶滋味的“鲜醇”、“清爽”、“醇厚”、“浓醇”与“醇和”?

标准的缺位,使得茶叶营销时的“水”变得浑浊不堪,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这就给一些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以次充好、名为“正确引导”实为胡蒙瞎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给茶叶行业抹黑,同时也抑制了消费者需求。

陕西甜瓜销售模式分析 篇7

1 陕西甜瓜生产的现状

1.1 甜瓜生产的历史

甜瓜生产作为陕西的一大特色产业, 其最早种植始与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 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关中平原的阎良区, 因此, 本文就是以阎良区作为陕西甜瓜生产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在阎良区试点的成功, 2001年前后, 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到2010年, 全区种植面积已经达5万多亩, 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这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 阎良不仅成为全国厚皮甜瓜生产基地, 被誉为中国甜瓜第一乡, “馥康牌”甜瓜更是被评为“中国农业十佳品牌”, 并且通过这种优势产业的辐射作用, 该产业的发展扩展到周边很多区县, 形成了一个围绕甜瓜种植的巨大产业群。

1.2 甜瓜生产的特点

第一, 规模化生产。这种规模化生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甜瓜的种植面积非常大。作为陕西省阎良区农业的主导产业, 其种植面积几乎覆盖了全区的一半以上, 这奠定了甜瓜规模生产的基础。另一方面, 则是甜瓜的产量非常大。由于种植面积的保障, 加上甜瓜单产产量非常高, 因此, 每到收获季节, 总是吸引众多客商络绎前来。

第二, 农民分散经营为主。虽然甜瓜的种植在阎良形成了大的规模, 但是在甜瓜种植的经营方式上, 却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经营方式, 主要还是以农民的单个经营为主体, 集体经营, 合作经营的方式比较少见。

第三, 季节性分明, 集中上市。陕西生产均是早春型甜瓜, 每年一月份左右就开始育苗, 三月份左右进行移栽, 四月底, 五月初集中上市, 六月初结束, 整个生产均在温室大棚内完成。

第四, 以厚皮甜瓜为主。甜瓜的种类相对较多, 我们比较常见的哈密瓜, 其实质也是一种甜瓜。但是, 陕西生产的甜瓜, 表皮相对而言比较厚,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长途运输。

2 陕西甜瓜销售模式简介

(1) 甜瓜交易以初级产品为主。当地的甜瓜销售, 仅仅就是以直接从田地里采摘回来的成熟甜瓜作为市场上买卖的主要对象, 除此以外, 没有任何经过深加工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2) 卖方市场以家庭作为主要的销售单位。由于陕西省阎良区的甜瓜生产在种植阶段是以家庭作为主要的生产主体, 因此, 这种家庭因素的影响自然而然顺延到了销售环节, 家庭成为甜瓜销售市场上的卖方主体。

(3) 买方市场以外地客商为主。当地人对于甜瓜产业的参与主要以种植为主, 加之当地种植面积比较广, 甜瓜在当地市场的消费能力相当有限。每年在甜瓜即将成熟之际, 都会有大量的外地客商聚集, 从事甜瓜的收购, 之后, 将所收购的甜瓜运往外地销售。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外地客商的来源比较集中。来当地收购甜瓜的外地客商, 仅湖北, 河南两地几乎就占据了所有收购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4) 缺乏专业的交易场所。在甜瓜交易过程中, 缺乏正规化的场所, 外地客商进行甜瓜收购活动, 经营地点主要是通过租用当地农民的家庭住宅获得, 由此导致收购场所的空间分布十分分散。

3 甜瓜销售模式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上文提到的陕西省阎良区甜瓜生产以及销售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可以将阎良区甜瓜生产的弊端主要归结于销售模式, 原因在于:

(1) 产品单一, 集中上市。据统计,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 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 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 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 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纵观阎良地区的甜瓜产业, 加工水平暂且不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即使是较于国内平均水平而言, 也是相去甚远。其在甜瓜附加值领域的开放上几乎完全处于空白, 正是这种对于农产品加工环节认识上的普遍缺失, 才导致陕西省阎良区的甜瓜生产一直徘徊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 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这一销售上的弊端, 根植于当地规模化生产的落后。当地的规模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面积和产量上, 而在现代农业更为重要的标志——经济组织形式上, 没有任何规模化的影子。这种以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 在进行市场经济活动时, 更容易导致农民在市场上谈判地位与能力的下降, 被迫接受相对较低的交易价格。

(3) 销售渠道单一。目前, 针对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盛玉奎、蓝万炼 (2004) 认为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民在短距离的生产地市场自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第二种是“零售商直接面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购和销售”;第三种是“通过中间批发市场异地销售”;第四种是“通过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加工并异地销售”。通过简单的对比, 我们就可以发现, 目前, 陕西省阎良区的甜瓜的销售模式, 仅仅以第三种形式完成, 这与当地生产的甜瓜特点分不开, 但是销售渠道的单一, 不可避免的形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甚至形成买方市场的垄断, 导致认为故意地压低交易价格, 形成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4) 信息的不对称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首先体现在阎良甜瓜在销售上, 单一化的销售渠道本身就造成了信息的闭塞。其次, 则是外地客商分布地的集中以及交易场所的分散更是将这种信息机制的失灵推向了高潮。籍贯相同, 容易导致同一省份的收购商对在收购价格进行统一定价, 达到压价的目的。而交易场所的分散, 使得农民对于其他地区交易价格缺乏及时的把握, 由此形成交易过程中的不利局面。

4 改进甜瓜销售模式的途径

(1) 提高甜瓜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 延长产业链条。甜瓜品种单一, 初级产品不能够以百分之百的优势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 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地产业化程度低下, 没有围绕这甜瓜这一基础性产业, 形成自己具有特色产业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当地必须加大对甜瓜上游产业以及下游产业的开发, 深挖甜瓜产业背后所隐藏的附加值。同时加大专业化生产的程度, 继续发挥甜瓜上市早, 能够弥补四五月份市场水果供应不足的缺陷, 扩大其优势, 但更要注意在农产品的保鲜, 储藏环节多下功夫, 防止因为无法较长时间存放, 农民不得降价, 收购商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当中。

(2) 提高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随着当今经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生产必须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规模化生产对于农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规模化程度不应该仅局限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更应该注重生产形式的转变, 加大集体经济, 合作经济等组织形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这种途径加大农民的凝聚力, 使其成为一个经济利益整体, 提高其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与能力。

(3) 拓宽销售渠道, 完善市场建设, 实现多元化销售。对于销售渠道的拓宽, 主要是指陕西阎良的甜瓜产业发展, 在今后的销售过程当中, 应该注重拓宽销售渠道, 防止单一化情形的出现, 这种多渠道的销售, 不仅可以避免农民在价格上吃亏, 也可以降低市场的风险, 防止因为外地客商的减少导致的销售下降, 产品积压。而在市场的建设上, 仅一个专业化交易市场的缺失, 就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改进方向。一是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市场机制的建立。一个连最基本的交易场所都不具有的市场, 其机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程度可想而知。

(4) 加快信息的流动与沟通。信息历来都是影响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 这种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能够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为此, 保证甜瓜销售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及时为市场主体所了解, 是今后信息机制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在这个市场上存在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就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 只有政府能够最好地胜任这一角色。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传播网络,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作为实现信息的传播途径等等, 目的是保证信息的有效, 及时传达。

总之, 甜瓜的销售在今后陕西省的甜瓜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正视不足, 坚持不懈地为推动甜瓜产业继续向前而努力。

摘要:甜瓜作为陕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已成为很多农村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最近几年, 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 陕西甜瓜生产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比较大的飞跃, 销售模式上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陕西,甜瓜产业,销售模式

参考文献

[1]盛玉奎, 蓝万炼.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长沙) , 2004, (5) .

[2]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分析客户交叉销售能力的方法 篇8

[关键词] 交叉销售 数据挖掘 变量

一、关于交叉销售

交叉销售是一种以企业与客户的现有关系为基础,让购买了企业一种产品的客户,继续购买企业另一种产品的营销战略。有关银行业的研究表明,如果客户在银行中只有一个支票账户,银行留住客户的概率是1%;如果客户在银行只有一个存款账户,留住该客户的概率是0.5%;如果客户同时拥有这两个账户,则银行留住客户的概率会提高到10%;如果客户享受到 3种服务,概率将会增大到18%;一旦银行让客户享受4种或者4种以上的服务,银行留住客户的概率将会达到100%。其他许多行业的研究表明,将原有客户维系5年之后,客户购买量出现迅速增加的势头,由过去10%的客户购买一件产品,转变为高达80%的客户购买3件以上产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交叉销售通过留住现有客户并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当一个客户接受交叉销售这种营销模式时,该客户就变得更有利可图,能给企业带来非同一般客户的利润收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就需要发现具有交叉销售能力的客户;并且,在完成一次销售后,针对这些客户的喜好,适时推出他们意向中的下一个产品,直至客户不再需要企业产品。

二、分析客户交叉销售能力的变量

对已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的前提是企业知道顾客是谁,他购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有哪些具体的消费属性;总之是要确定具备交叉销售能力的客户,并明确基于什么变量判断客户交叉销售能力。目前判断客户交叉销售能力主要根据客户人口统计学数据和客户购买行为。

1.基于客户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客户交叉销售能力

人口统计学资料指客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教育程度等数据。大量研究表明,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男性与女性的选择倾向也不相同;同样,不同职业、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的人选择商品的范围及优先顺序也是不相同的。总之,这些客户属性都会影响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

Kamakura等认为客户行为可以通过特定的客户人口统计学特征解释说明,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数值计算,预测或解释客户交叉购买情况。Harrison等利用Cox模型分析影响客户下一次购买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文作者也研究了利用客户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等数据预测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并建立交叉销售模型预测客户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与交叉销售能力之间的关系。

客户人口统计学数据能直观的反应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利用客户人口统计学资料可以预测客户交叉销售能力。但是,有些人口统计学数据涉及客户的个人隐私,有些客户会因为保护隐私而不愿意提供,或者提供虚假的数据,从而给分析带来困难。

2.基于客户的购买行为分析客户交叉销售能力

客户购买行为指客户与企业发生交易时留下的购买痕迹,一般用购买产品目录、购买量、购买频率、购买顺序等数据表示。这些数据较人口统计学数据更容易获取且数据更真实。因此基于客户购买行为分析交叉销售能力效果更好。

以往的研究表明,客户购买的现有产品的特性可以表明以后应该向该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因此,在发现客户购买产品的某种先后顺序以后,再根据他们现在已经购买的产品向其推荐下一种可能购买的产品,这对于企业交叉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aas等运用Mokken量表调查分析现有顾客购买金融产品的顺序,并基于此预测客户交叉销售机会。客户购买量、客户购买频率等数据也可以作为判断客户交叉销售能力的依据,但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交叉销售的技术支持——数据挖掘

进行交叉销售分析,除了需要找到正确的分析变量外,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的技术也很重要,数据挖掘即提供了发现潜在交叉销售顾客的绝好工具。

数据挖掘主要通过关联分组与聚类分析发现客户交叉销售能力。通过关联分组可以发现购买频率较高的商品组合,找出购买了组合中大部分商品的顾客,向他们推销“遗漏的”商品。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确定属于某一类的顾客经常购买的商品,并向没有购买此类产品的顾客推销这些商品。

实现对客户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决策树、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线性判别式等。Knott等选择Logistic回归、多元回归、判别分析和神经网络等四种技术作为预测交叉销售机会的统计技术。Harrison等探讨了如何利用生存分析方法预测交叉销售机会。Anita Prinzie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客户购买企业产品的概率转换过程,预测客户购买企业每种产品的概率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交叉销售。本文作者也利用对向神经网络(CPN)分析了客户交叉销售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进行分析的信息技术很多,每一种技术方法都可以对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进行预测。这些技术方法的共同点是将客户的某些个人特征或者购买行为与客户的交叉销售能力建立联系,然后建立模型描述这种关系。

四、小结

通过交叉销售,企业可以长时间牢牢抓住客户,使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的从企业购买产品,使企业最大限度的从客户获取利润。目前确定客户交叉销售能力的变量主要包括客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客户的购买行为。基于这些变量,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建立交叉销售模型,预测客户交叉销售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巍蔡鹭新:交叉销售提升客户忠诚度[J]. 企业管理,2004,10

[2]郭国庆:CRM与交叉销售在美国金融业的应用及其启示[J]. 山东大学学报,2003,5

[3]寇小萱赵晋霞:论交叉销售在我国电信行业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

上一篇:别样的中秋作文300字下一篇:戈奎中学2013年冬季运动会开、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