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精选9篇)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金坛市尧塘中学 钱潜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或分得更细,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普及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学优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教学案例:
课题: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首先由“等边对等角”逆用是否成立引出;之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然后得出“等角对等边”定理;接着进行应用;最后是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识别的“大家谈谈”
学情分析:学优生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中等生、学困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等角对等边”。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的方法应予以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优生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三步几何说理题。
2.中等生学会运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题。3.学困生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够区分“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优生经历用几何推理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推理能力。
2.中等生、学困生经历动手操作方法验证“等角对等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困生:(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教师提问中等生:(如图2)在△ABC中,如果AB=AC,AD=BD=BC,你能得到哪些等角?
(二)探究新知 1.问题解决
(1)提出问题:(如图3)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
(2)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折叠法;测量法;几何推理法(师引导辅助线的添加)
(3)自主解决:学优生写出几何推理过程;学困生动手操作验证;中等生自愿选择。
(4)交流总结:先找学困生动手操作演示;然后找学优生口述几何推理过程;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角对等边”性质定理。2.同类变换
找中等生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在△ABC中,如果∠A=∠C,那么
。(2)如图5,在Rt△ABC中,如果∠A=∠B,那么
。(3)如图6,在Rt△ABC中,如果∠C=90°,∠A=45°,那么。
(4)如图7,∠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60°,∠A=30°,那么。
3.方法总结
(1)先用箭头指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等角所对的两条边,然后写出结论。
(2)“等边对等角”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等角对等边”是由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等角得到两个等边,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定理。
4.解释应用
例题:如图8所示,一艘轮船在近海处由南向北航行,点C是灯塔,轮船在A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38°的方向上。轮船又由A向北航行30海里到B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76°方向上。
(1)求∠ACB的度数。
(2)轮船在B处时,到灯塔C的距离是多少? 对于例题,采用如下步骤处理: ①先找学优生将题中的数据转化成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 ②接着找中等生计算△ABC各内角的度数; ③然后找学困生分析得出结论;
④最后找学优生口述解题过程,中等生、学困生书写解题过程。拓展题:等边三角形的识别条件
(1)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找中等生回答)
(2)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找学优生回答)(3)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吗?(找学困生回答)
(4)请你概括一下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找学优生回答)
(三)分层作业,共同提高
学困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中等生必做题目: 1.如图9,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
2.如图10,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中等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学优生必做题目: 1.如图11,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2.如图12,∠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84°,∠A=42°,那么。
学优生完成:
1.如图13,已知AD∥BC,BD平分∠ABC,△ABD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14,在△ABC中,已知AB=AC,BD,CE是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交于点O。△OBC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畅谈收获,回顾反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六 课后反思
1.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只提问十多个学优生、中等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而在本节课上,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他们感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探究,积极发表见解,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学习自己也能会做练习题,9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了作业题,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2.使我感受到“面向全体学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前,我认为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班容量大,“面向全体学生”是无法实现的。通过研究发现:只要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心中真正装着全体学生,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环节关注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我们的课堂离“面向全体学生”就会越来越近。
3.要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完善分层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放之所有课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因课而异。分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总而言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分层教学中要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并帮助困难学生: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与身心的变化,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让所有同学时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要鼓励同一层次学生相互竞争,不断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所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值得实践探究,并受到师生欢迎的成功教学法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当前,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机械重复性较多,形式单一,缺乏思维含量,作业量分布不均;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问题。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那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本文通过案例对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分析影响初中生作业低效的原因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我们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地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案例1:
整式加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提高。在布置做教科书“整式加减”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时,我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没事可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
案例2:
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检测“整式的加减”的掌握情况。我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入。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设定一个目标,在实现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强调小组的合作性,提倡小组的共同进步。
互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通过强调小组的合作,小组成员在共同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当中,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小组的共同进步。小组能够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做得好的同学有得满分或九十多分的,做得差的有近十个人在四十分以下。他们通过一节课的做题完全没有进展,因为这些同学数学基础差,再加上每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天天“坐飞机”,作业不是抄就是欠,所以练习更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这些同学在练习时很累,他们心里也很着急,一节课咬着笔杆,心急如焚。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都是由于无效学习造成的。的确,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下等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作业设计实施所取得的成果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习负担也减轻了,学习过程比较轻松、灵活、主动,培养了学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内容当中,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完成用纸来制作正棱柱、正棱锥、正多面体等,之后进行小组成果的分享,达到对几何体的性质和数学知识深刻认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的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行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性教学,寓“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王海燕
(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擦火石。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触发思维,积极踊跃地投身数学课堂,精彩而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创设疑问情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精彩而艺术的课堂提问,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谈几点体会。
一、紧贴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问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多,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也很多,但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则会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分散精力。因此,教师的问要问在点子上。为此,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每一节的教学重难点,力求对每一节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避免设置的问题脱离教学中心这根主线,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对就知的复习型提问,引发新知的铺垫型提问,启迪思维的理解型提问,巩固新知的应用型提问,检测效果的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采用相应的提问形式。
二、精心预设,设计富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调动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梯度。例如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在讲解这道题时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解决这道题有困难,如果不降低难度,许多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可以提问:由题目中已知条件能证出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学生回答出能证△ACN≌△MCB后,接着问能否证出△MC-F≌△ACE,再问能否证出△CEF为等边三角形。这样给学生的思维搭上阶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既重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的个性差异。
2.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少数,忽视多数,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能重视各类学生的发展,使各类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3.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正
自己的收获,这样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动脑,精神始终处于兴奋激昂的状态,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思维,巧妙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提问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思维的两大思想方法。一道题拿到手后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这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些题目老师不能为解题而讲题,要明白教育的实质,要通过这些题目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提问时可以用综合法问同学们由已知条件能得到哪些结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再问哪些结论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再从结论入手问要解问题可以有哪几种途径,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学会探究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面向全体,提问要有广泛性和层次性
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应尽可能面广,更不能只盯住几个同学提问,只为了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否则必然会让另一部分同学受到冷落,削弱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认为提问的问题与他们无关,从而不开动脑筋思考,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在证明上述题目中的△ACN≌△MCB时,可以将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让层次不同的三个同学来回答,这样既增强了提问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又让所有同学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使每一个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五、拓宽视野,提问要注意巧妙引申
提问时注意巧妙引申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新知识。比如在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引申提出:连接什么样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点四边形的认识。
六、面对实际,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能把数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探索教改新路实施“分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6).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通过以往的教学表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在普通中职,学生的素质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在对中职数学的领悟和掌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必将对中职数学带来不好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一锅端”的教学模式,没能够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析,依然让所有学生在同一的环境教材下进行,必然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觉得知识不够,较差的学生会觉得知识掌握不到位.这样不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确实的履行因材施教这一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将会导致两级分化严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上述情况,对中职数学进行分层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中职数学学习中,由于初中教材难度不大,表述形象通俗研究对象是常量,侧重于计算和形象思维,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①学生科学分组。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分层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使用难度适中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据此进行分组,通常分为三个小组:A 组为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命名为竞赛组;B 组为成绩中等的学生,命名为提高组;C 组为成绩一般的学生,为基础小组,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在分组过程中体现出差等生的概念。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定期的考核与检测,可以实施进行分组的调节。②备课分层化。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 A、B、C 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③课前预习层次化。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比如,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④作业分层化。课后布置多层作业是分层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针对性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C层的作业以基础性题目为主,尽量使C层学生在 20 ~ 30 分钟内独立完成作业,要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层的作业是提高性、应用性作业为主,要布置那些体现灵活性、一般应用性的题目,使他们达到基础应用的水平。⑤单元考核分层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⑥辅导分层化。辅导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进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辅导方面,采用了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学习辅导的目的,结果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我在课外,直接对A组的同学进行辅导,然后B组的同学由A组同学带领,最后C组的学生由B组带领辅导,结果是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高涨起来了。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并不能说明你真正弄懂了,你真正懂得可能性在于你把题目讲给别人听,别人也懂了。此外,我给学生说,你们都是老师的一部分,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也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学校行政方面的事情比较繁琐,事情之多是可以想象的,给学生讲清楚了这样,学生都支持以及配合我的工作。
总之,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明显提高,环境适应性明显增强,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老师对实验班级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总体上看来,数学分层教学是成功的,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02(1).
[2] 陈启贵.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学理科教学研究,2006(3).
二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布置教学案例 篇4
一、注重差异,尊重差异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是有差异的。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差异还不够明显,所以平时我们的作业是分为两个等级: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要求每个孩子都做,提高题也让每个同学去尝试,但要求不同。如何通过分层作业,让孩子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对作业的内容、形式作了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案例1] 教学进位加法后,教师出示:9+2,9+3,9+4,9+5,9+6这一组算式。
1、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将这组算式作为一组巩固练习来完成。
2、发现:有不少学生从中发现了规律——和的个位比加数少“1”,这个“1”是用来将9凑成10的,这一层次的要求发展了全班80%学生的思维。
3、尝试:学生发现规律后,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出示“□+□=14”,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从而真正落实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实施因材施教。[案例2]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出示课本70页第5题,“有10张1角,10张2角,10张5角的人民币,怎样付8角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三种不同要求:
1、会正确说出至少一种付8角钱的方法。
2、会正确说出至少三种付8角钱的方法。
3、能利用按顺序思考的方法,把所有可能付钱的方法一一列举,并找出你认为最方便的一种方法。这三种不同要求,更多地给孩子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一层比一层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别是对第三层的要求,包含了数学中列举的思想,为之后的精英教育打下基础。
二、每周增加一课时的开放题训练
一年级的教材内容比较少,而课时量比较充足,所以开学初我们就把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每周四课时上,定每周五为开放题日,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孩子。周五的开放题一般为5题,对于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只需要掌握其中的1~2题,有些孩子都要求掌握。每做对一题就奖励一颗星,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在保证基础水平的同时增加个性化的作业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5
首车职中 李冬艳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从实际出发,将一个班的学生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长等分为几个层次,老师给予具体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优化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具备重视差异,区别对待,真正直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共性要求。随着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造成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能力差异十分突出。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学生往往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的学生,必然不能发挥某些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更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达到这一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常态编班下,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当前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许多省市实施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取消重点初中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二、怎样在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施教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而实施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上,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流程,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分层策略
分层策略又分为分层建组策略、教学过程分层策略、课堂教学分层策略、作业设计层次化策略等等。组织分层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按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可变的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组织。分层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接受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做到好保优、差升优。科学分层、让学生明确分层目的,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为了减少显然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分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心里明白: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落伍、差可创优。只要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能力和水平可以提高,成绩可以优保持、差上升。
而教学分层策略,首先要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以及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定位。根据教材、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及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及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对于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学过程和方法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分层原则。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但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自卑甚至恐惧时,它将直接阻碍、削弱思维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越来越想学,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例如在介绍较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让后进生做x3+2x-24。让中等生做(y2+3y)+2(y2+3y)-24,让优等生做(x5+2x-2)(x6+3x+4)-16,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而课堂教学分层策略是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倾斜度。开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作业设计方面按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布置。
数学分层教学反思 篇6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定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及普通班,但在同类班级中,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仍存在差异,而且一个班里人数较多(一般有45人到60人),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依好、中、差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前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好2中1差)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而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的逐步解体,好、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层
备课时要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即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基础目标:会用因式分解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中层目标: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高层目标:能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
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A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如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 ”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C层练习:3x2-6x=0;y2-16=0;x2+2x+1=0;B层练习:4x2=11x;(2x-1)2-x2=0;x+3-x(x+3)=0;A层练习:3x(x-1)=2(x-1)(x+1); x2-4x+4-(x+3)2=0;x2-x-6=x+2;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辅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的学生帮助C层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发展,开展好第二课堂对推动后进生转化,搞好优生优培会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抓“课堂补偿”,强化A类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转化后进生。
6.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如果作业还是按一个层次、一个模式来进行,那么就会出现作业过难或过易的情况。作业过难会使C层的同学无法完成,而只好去照抄或根本不做;作业过易又会使A层学生觉得简单,上课和作业不积极开动脑筋,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一节时,可这样设计作业:对C层学生只设计“求一个具体数字的绝对值”,如“|-2|=?|3.2|=?”等类型的题目;对B组学生还需设计“求一个字母的绝对值”,如“当x<0时,化简|x|=?”等类型的题目;对A组学生除了上述两种题型外,还要设计“求一个代数式的绝对值”,如“当x<2时,化简|x-2|=?”和“若|x+2|=3,则x=?”等,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下一节课前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处理。
7.评价分层
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每学期要集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课堂, 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分层异步教学,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的不同,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 让学生能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掌握教学知识。
一、将学生分层, 规划分层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差异, 针对每个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不同, 将学生进行分层, 然后, 进行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法不同的求同存异的教学模式, 规划好分层教学的目标, 发挥引导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主动学习。因此, 在将学生分层, 规划分层教学目标时, 教师可以:首先, 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 将同一类学生归为一层。其次, 适时、适当的调整分层。然后,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围绕相同的知识点, 设置不同的学习实践的要求。最后, 经常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
例如, 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聊聊天,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发现哪些学生是爱学习可是方法不对的, 哪些是放弃学习数学知识的, 哪些是一点就通的学生等, 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如: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然后,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相同的知识点, 设置不同的要求, 如:针对学习成绩好,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在讲完教学知识时可以让他们对教学知识中的难点探究、解决, 而针对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 可以试着让他们探究难度一般的问题, 最后针对学习成绩不太好, 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可以只要求掌握课堂基础教学知识即可。另外, 在分层异步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从而提高学生信心和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应经常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按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新的分层教学。
二、课堂设问分层, 课后练习分层
在小学数学课堂分层异步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堂设问环节进行分层设问, 使班级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明确设置相应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解析问题。然后, 教师可以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因此, 在课上设问分层, 课后练习分层时教师可以:1.对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多种问法。2.先问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果的问题, 再引出有难度的问题。3.让学生分层练习不同的题, 学生在练习时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辅助。
例如, 教师在讲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 “教室地面的宽为6米, 长为10米, 每块地砖的面积为1平方米, 请问教室地面一共用了多少块地砖?”鼓励所有学生积极思考、解决这两个问题, 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 程度一般和不太好的学生完成第一个, 同时, 尽量完成第二个。另外, 教师在课外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问题, 如:基础课后练习和拔高练习。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能力和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分层次评价,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 以鼓励为主, 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自我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促进数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例如, 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 评出“全部正确的学生”, “字体最好的学生”等。然后, 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评出“积极发言的学生”, “表现突出的学生”, “进步最大的学生”等。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定期的测试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为主, 表扬进步大的学生,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最后, 教师可以实行加分制评价, 设置“学习进步加分”活动, 只要学生表现好就可以加分, 按时总结并清零加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快、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四、总结
总之, 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应用, 可以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能提高。从而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丽.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97:63.
[2]张克礼.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5, 04:100-101.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分层施教 ; 实施步骤 ;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57-02
众所周知,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里面有一个核心思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能力、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充分了解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的高低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分层目标
想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前应通过深入的调查来真正了解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分层异步的教学方法。比方说在数学老师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步看懂线段图的前提下按照线段图的要求正确列式;而对于优等生则应当要求他们不仅仅能够列式,还要学会制作简单的线段图。通过教学效果顯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同样的课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也可以让优等生更加优秀。
二、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在当今这样一个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老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灵活多变的选择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对优等生要以“放”为主,老师主要任务是从旁指导学法即可。对基础较差的待进生而言要以“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扶”并非一味的手把手的教,而是要做到扶中有放,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比方说在“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0除外)””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要求优等生通过自学来研究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对待进生而言可在他们自学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学:倒数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求倒?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和学习,最终达到理解倒数定义,掌握倒数方法的目的。
三、贴近实际进行针对性分层评价
从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得知,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是否合理,如果说小学数学老师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按照同一个尺度去评价的话,非但会大大减弱待进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他们会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很笨,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优等生),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的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感。同时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觉得将自己与待进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优等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此同时也能够保护待进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准确的说,就是要在分层评价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其中对待进生要多采用表扬评价的方式发现并且之处其闪光点,时不时的对于它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优等生而言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让他们有一种骄傲的心理,要督促它们不断超越自我。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采取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个性差异作为出发点,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能力的充分发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出,与传统的课堂教
学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更有利于发挥出学生个性能力,从而可以将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真正的付诸于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分层异步教学的方式,很好的适应了现阶段教学事业的实际需求,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有效的扩展了教学层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瑞.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成才之路.2009,(11).
[2]班兴艳.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D].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94).
[3]李肖宁.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3,(92).
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篇9
摘 要: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为主要目的,增加教学的主动性、选择性,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异步教学 实施策略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数学教学必须以基础性、发展性、个性化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数学型思维为基础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针对式教育,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学正好体现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思想,也广泛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按照不同性格、个性、思维差异、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将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学习小组中,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讨、议论、做实验等方式自发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指导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分层施教、异步达标、保底扩顶、各有所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真正结合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在分层教育中,对教学方式的分层是核心内容,是分层教学达到既定目的的根本途径。根据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采用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学习能力很强的那一类学生,只学习书上的知识是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的,要让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即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他们的自学、和教师的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刻掌握,同时增加知识的难度和课后练习题的难度,以培养他们的思维缜密性和探究性;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予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向上一层次的学生靠近;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采取启迪式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掌握知识的乐趣,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掌握学到的新知识。
三、学生主体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 为好。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分层
为达到班级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一帮一合作互助。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要以班级内学习内容和情况为依据,采取同层次编组或不同层次编组的方式。同层次编组有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共同进步的能力以及组内协作的精神;不同层次编组使得优等生和中等生能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困生,帮住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优等生和中等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分组教学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对完成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学习有困难的A组学生,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C组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多动脑筋,多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A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C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尽可能让A组学生有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设计较难题,让C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加他们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五、课后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学生对自己学习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自己做作业的情况和教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和满意程度,所以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练习。这个练习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能分出层次和梯度,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学生;二是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要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不能以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能完成自己这一层次的习题并掌握知识之后,可以让他们挑战比自己高一难度的题目。这种分层次的习题练习,既能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达到教育以及考试的基本要求,又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达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完成练习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对待全体学生。这种方式主要是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对自己在现有水平上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的依据,这样会使能力强的学生产生动力,让他们向更高的自己挑战,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又是一种鼓励,激励他们学习和进步。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案例08-09
数学分层教学05-28
大学数学分层教学05-29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07-01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11-16
职高数学分层教学01-04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06-02
怎样做好数学分层教学05-26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07-07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