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

2024-09-28

书法文化(通用12篇)

书法文化 篇1

摘要: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里, 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其独特的造型空间艺术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幅幅传世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因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指中国文化从整体上显示出来的内涵、取向、特征。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长河里, 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空间艺术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书法有了文化赋予的属性, 才让我们有了共同欣赏书法的基础。

一、书法创作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 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文化混合体, 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兼容佛道, 互为补充。儒道两家为本土文化, 佛教是舶来品, 但就中国文化而言, 儒家因有久远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 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 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基干。儒家主张以道德礼仪来规范约束达到维持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内心平和, 这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家主张脱离社会, 脱离文明约束而获得高度的个人精神自由, 回到清静无知无欲无争的原始混沌状态, 这是一种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思想。儒家认为, “以礼制欲, 文质彬彬, 温良恭俭让”是一种高尚的美的人格。道家认为, 恢复自然本态, 清静无为是美的最高体现。反映在艺术观上, 儒家的献身经世精神以“充实之谓美” (《孟子》) , 要求文艺表现“充实而有光辉”“至大至刚”“养浩然正气”博大雄壮的阳刚之美和崇高之美。而道家则追求朴素、恬淡、虚静的阴柔之美和空灵之美。反映在书法艺术作品上, 就形成了雄浑博大、秀丽典雅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由于儒道两家的立足点——社会与自然是客观世界中相互冲突但又互相依倚的两极, “至大至刚”与“至性至情”又本是人性需要的两个方面, 一个调节社会, 一个和谐个体自我精神, 表面看来,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是实际上从思想结构说他们又是互补的, 从哲学观上分析, 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所以儒道两家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很快合流,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和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主体。政治上得意时, 儒家精神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而怀才不遇或遭罹挫折时, 老庄思想就成为他们“保身全生”的人性主张。

儒家主张人生要积极入世, 要有所作为, 在审美上合乎“礼”为“尽美”, 要求“充实而有光辉”, 表现在书法风格倾向性上, 就是崇尚整齐、浑厚、宽博、不露不怯的风格特征;在笔墨技巧上, 最明显的在于推崇“笔笔中锋”“无往不复, 无垂不缩”这样一些笔法原则, 使笔墨文字芒角、文字形象温厚敦实, 透射出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雄浑美和儒者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美, 使书法艺术创作实践实现他的本质目的——通过完善的自我人格的艺术再现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

而道家主张天真烂漫、崇尚自然, 在审美意趣上追求一种清逸、淡雅、质朴天真的美学标准, 所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 , 反对一切人工雕琢, 具体反映在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与风格上, 即崇尚真情与率意, 用笔恣肆, 如入笔横画竖切, 竖画横切, 没有过多回环缭绕, 藏头护尾的动作, 率性而自然, 线条简古疏淡而意味醇厚, 结构上依倚欹侧, 自然生姿, 不假人力, 不露人工斧凿痕迹, 信笔所由, 任意而行, 来无迹而去无踪, 飘然而笔墨销溶, 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宁静、朦胧而又幽远苍茫的历史感与生命沉思, 这就是道家所要追求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二、书法美学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他在《吾国与吾民》中, 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吾们还可以说它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书法上, 也许只有在书法上, 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黑格尔也说中国是特别的东方,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可以看出,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它对美的展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征, 历史赋予它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它也责无旁贷的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责任。

成功的书法艺术能够给我们一种美感, 这大概是所有能欣赏书法的人都会承认的。欣赏一幅幅的具有成功典范的书法作品时我们都能感觉到:书法艺术是以“中和”“和谐”为审美准则的。这样的审美原则, 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的审美标准, 呈现的是传统的古典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和”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文化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法则在书法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用笔上是就是书法要写出一种“平和”的精神来。从字的笔画来看, 就需要一种中和的态度, 既不左偏也不右斜, 以端其正;从字的笔势来看, 就需要一种平闲的态度, 既不前冲也不后避, 以致其稳;从字的笔境来看, 就需要一种安逸的态度, 既不上昂也不下伏, 以定其静。只有在这三个方面达到一种总体平衡, 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体现在结构上是在平衡对称中求变化, 各个部分对比又互相照应, 以求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 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见, 一点一画, 互相牵制;一字一行, 小大参错,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 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三、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宗白华先生讲, 书法就是中国向海外展示的中国形象。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法深层次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是文化的自然凝聚, 深刻地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特征。比如, 王羲之, 颜真卿书法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对书法的欣赏也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我们欣赏书法, 第一是感官上感叹书墨, 线条, 造型的变化。第二精神上的, 由原来的“浏览”转变为“品味”, 品味书法内容的优雅或忧郁, 品味创作者的诗词修养, 审美追求, 品味书法传递着怎样的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书法作品内容更多的是一

试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人文精神

李思源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包涵着独特审美准则和精神特质, 具有超凡脱俗、朦胧含蓄、平和恬淡、渔隐樵逸、宁静高远等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人音乐;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 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内在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人文品格, 并把这种表达与社会思潮、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文人音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由于古代文人社会地位较特殊、文化修养较丰富、生活环境较优裕、闲暇时间较充足, 又长期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所以文人音乐成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准则和精神特质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士”的艺术。今天, 游弋在这些古朴典雅的文人音乐之中, 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其中一直闪烁着超凡脱俗、朦胧含蓄、平和恬淡、渔隐樵逸、清静高远等人文精神的异彩。

一、超凡脱俗——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古琴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璟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认为“琴, 器也, 具天地之元音, 养中和之德性, 道之精微寓焉, 故鼓琴者, 心超物外, 则音合自然, 而微妙有难言者, 此际正别有会心耳”。琴学名家崔遵度认为“颐天地之和, 莫穷于乐, 穷乐之趣, 莫近于琴。”因此中国古代有“士必操琴, 琴必依士”的讲究, 有“士无故不彻琴瑟”的规矩。

究其原因, 古琴的形状、大小、长短、粗细等给人以传神、移情、潜心静虑的抽象作用, 古琴的音量、音色、音域、节奏等具有超越尘世、超凡脱俗的听觉效果。古代文人通过静逸、玄阔、悠远的琴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琴乐中能够从形体的外在及肉体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超脱自我, 进入到超凡脱俗的精神领域, 达到身心俱忘的意境。古代文人认为, 音乐可以使精神超越纯粹, 可以使生命产生沉醉, 可以将人引入到乐而忘返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受;就是陶渊明“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

些诗词, 雅文, 警局。这不是偶然的, 是中国文化赋予书法的具有精神激励功能的精神内涵。有这样一个故事:于右任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有一次几个小男孩在他大门口撒尿, 太阳一晒气味颇为不雅。见此, 于右任回到书房, 大笔一挥, 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字, 贴到门口。有一个人很喜欢于右任书法, 路过一看浆糊没干, 赶紧揭下来, 挂在自己堂屋请朋友欣赏。大家一看, 屋里挂这等内容太掉价, 有一个文人看着实在不雅, 就把字剪开改变顺序重新装裱为:“小处不可随便”。前后都是一样的于右任字, 为什么前者不能挂后者能挂呢?因为不仅仅是写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书法的一头连着古人创始的文字, 一头连着民族的精神。

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苏轼书法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背后的人文情景, 或是文人精神逍遥的追求, 或是忠义之士的儒家人格, 他的字虽不求工整, 文化韵味却满纸激荡。十年前有位书法同道说了一件至今还让我不解的事:一位法国艺术家 (不懂中文) 看了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 突然放声大上声”的感受;就是常建《江上琴兴》“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的感受。说到底, 这些恰恰与中国文人超越精神的代表——庄子学说相吻合, 与庄子倡扬的“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自由意志一致。

二、朦胧含蓄——宛转成韵, 曲得其情

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 在于她比其他艺术门类更能创构意境、营造氛围, 而古代文人音乐于此更为明显。无论是词调音乐还是古琴音乐, 均有编织意境、营造氛围的优势。拿古琴音乐来说, 古琴的音色既不明亮, 也不圆润, 听起来很慵懒松散, 具有一种消解人间万古忧愁、逃避烦扰遁入虚空的感觉。同时, 古琴因为其“岳山”不直接压在面板上, 而是通过胎体振动在琴腔内产生共振, 所以其声音量小而音色含蓄, 给听者以朦胧感。无论是青城道士“滚、拂、绰、注”给《流水》带来的水流湍急, 还是嵇康临刑东市让《广陵散》溢满的悲愤杀伐之气, 这种朦胧感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流传至今的古琴音乐中, 成为古琴的一大特色。这种淡化、曲折的表达方式, 如同有一支无形的画笔在听者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描绘一幅朦胧的图画, 这张画图虽然不能响亮地为世人“悦耳取媚”, 但却能婉言地为君子“怡情养性”。再看词调音乐,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 (号白石道人) 是附有曲谱的词集流传至今的唯一一人, 他倡导“语贵含蓄”, 不仅在他诗词中极力提倡, 而且在他的音乐表达中更是充分体现。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收录词曲17首, 其中自度曲14首, 包括《淡黄柳》《扬州慢》等, 几乎每一首都是含蓄美的体现。

三、平和恬淡——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

儒家主张“礼乐中和”的音乐思想, 处处彰显“淡、和”的审美特色;道家主张“大希之声”的音乐观, 追求的是一种无为、宁静、不争、问心的高尚态度与道之精神。长期受儒、道思想的制约,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不能过激、过狂、过显, 讲究收敛、平和、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体现着处事不惊、悠然自得、崇尚闲

哭, 问其何故, 曰感动至极。究其原因, 我想这正是王岳川教授所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书法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 正是因为它以中国文化为内涵,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 正是因为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精神, 因而绵延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书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 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熊秉明, 书法和中国文化, 《书法导报》, 2003年3月12日第十版。

[2].刘守安, 重视对书法的“文化研究”, 《人民日报》2006年5月1日第四版

[3].王岳川, 《书法文化精神》.

[4].秦梦娜, 《中国书法文化》.

[5].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书法文化 篇2

曹文清

书法古称书,乃孔子六艺之一,在日本名书道,在韩国叫书艺,中国称书法。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八日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成立五周年,博导王岳川教授首倡“文化书法”,“意在寻回失落的文化精神,致力于弘扬正气优雅的经典书风,追求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与广博的人间关怀,以空灵、高迈、宏大、温馨构筑人类的精神生态”。宛如醍醐灌顶,令吾如饮甘露,遂以文化之视角创作此文——文化书法赋。

书法是独体之文、合体之字、抽象之画;节奏之乐、无声之歌、有形之象;是飞舞之墨、灵动之线、笔墨之舞;黑白之色、陶情之性、畅怀之情;书法是阴阳之体、中和之气、旋律之韵;圆融之智、刚柔之力、和谐之美;是精微之巧、质胜之野、古朴之质;书法是名仕之雅、隐者之逸、超妙之神;书法是儒家中庸之和谐,是道家无为之冲淡,是佛家顿悟之禅心;书法是形神兼备之艺、天人合一之道、妙造自然之法;书法是甲骨之契刻,是钟鼎之铭文,是石鼓之雕刻;是婉通之秦篆,是纵逸之简牍,是朴茂之帛书;是碑拓之汉隷,是急就之章草,是雄健之魏碑;是端庄之楷、潇洒之行、恣肆之草。书法含内外之法,内法乃笔法、字法、墨法与章法;外法有境界之法、生命之法。书法有时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或若万岁枯藤、陆断犀象;或百钧弩发、崩浪雷奔、劲弩筋节;或如长枪大戟、快剑斫阵;或若逆水行舟、激流划桨;或如折钗股、屋漏痕、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或如蚕头燕尾、浮鹅倒钩;或如神龙摆尾、鲲鹏展翅;时而顿挫有力、时而长短合度;或若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或疾如闪电、快似流星;或连绵缠绕;或点画蕴藉、线断意连;或剥茧抽丝、柔若太极;或泼墨如水;或惜墨如金;或知白守黑,宛如将军布阵,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或圆实涩畅;或虚实相生;或俯仰向背;或曲直方圆;或逆入中行,轻提重按;或内擫;或外拓;或藏露收放;或均匀;或对称;或参差错落;或平或险、或险中平;或浓或淡、或带燥方润;或静如止水;或动若惊鸿,横鳞竖勒,撇勾快利,龙飞凤舞,落纸云烟,翰逸神飞,尽妙穷神;或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或如美女穿花、壮士扼腕;或如母鸡带仔、统帅领兵;或如芙蓉出水、美女簪花;或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或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或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或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或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或如深山道士、神气清健;或风墙阵马、沉着痛快;或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或如项籍挂甲、樊哙排突;或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或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或如惊蛇入草、夏云多变;或如平沙落雁、夏云奇峰;或遗貌取神、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或钟情王态;或柳骨颜筋;或心正笔正;或新奇险绝;或如公主与挑夫争道、尊卑有序;或如闹市行车、礼让三分;或古质今妍、五乖五合;或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或废纸三千体未成;或方正冲和;或宽博圆融;或凌空险绝;或势如破竹、气贯长虹;或羚羊挂角、踏雪无痕;或澄怀观道、品味通神;有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或雄浑素雅;或高古典雅;或沉着含蓄;或纤秾洗炼;或绮丽豪放;或劲健精神;或清奇疏野;或缜密险峭;或悲慨超然;或肃穆空灵;或童趣天真;或飘逸散淡。有时质感若金石气;文采若书卷气;静穆若庙堂气;野逸若山岳气;高雅若富贵气;才情若名仕风流气。可静气、清气;可豪气、霸气、王者气;可灵气、秀气、雅气;不能匠气、俗气、寒酸气;犹忌江湖杂耍气。或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或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或精神飞动、兴趣酣足;或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或方圆并济、金钩银划;或碑帖结合、巧拙并举、新意盎然;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六体兼备、书文并茂;有时若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有时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绳文鸟迹,类物象形,奇异谲诡,飞龙在天,神鬼莫测,文奉仓颉作始祖;兰亭集序,传世神品,范垂百代,千年法帖,冠绝古今,公推羲之为书圣。文以载道,书以文传,书文冠绝,千古流传。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 篇3

一、《兰亭》: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

我给《兰亭》定位是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标法,晋人字最高成就的是二王,王羲之留下的传世代表应是《兰亭序》。《兰亭序》里面有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个人不可能在原地踏进同一条河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今天我们讲《兰亭》讲什么呢?从远的讲,《兰亭》应从秦始皇开始谈,秦以前还可以追溯的,秦汉嘛,汉以后东汉时代末年到三国,应该讲魏晋风流,魏是一个关键,魏的关键人物是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下面竹林七贤,晋代有三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书法家二王,留下来的《兰亭序》,还有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玉版十三行》(图1)写的是曹子建的《洛神赋》一段,《洛神赋》大概是中古时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陶渊明有两句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我认为魏晋文化的序幕由曹孟德《短歌行》揭开,就像秦汉之际,项羽的《垓下歌》送走了旧历史;刘邦的《大风歌》,迎来了新朝代。

由此我想到了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曹操带领人马要统一中国,即将胜利时的英雄人物唱起了悲歌,他想到了没有什么人可以理解他,包括他的下属等等,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是他的敌人——刘备。他早就看出这个人不是个好东西,是他的对手,所以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吓一跳,匙箸掉了,正好打了一个雷,刘备说,我从小就怕打雷,所以匙箸掉地下,曹操放松警惕,后来刘备就跑了。现在刘各就在江的对面,马上曹操就要统一中国了,刘备不在话下,消灭了刘备,英雄把对手消灭了,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对手了,所以我对《短歌行》有我自己的看法——《短歌行》是曹操在想念刘各,消灭了刘各自己后就没事情可干了。(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故”,字去声回绕,“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你想一想,这是什么味道?

现在就来我们想一想,来看一看《兰亭序》。“二王”,最了不起的是什么东西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的“奇谈怪论”,他忘记了中国还有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不得了的。书法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说到底,艺术离不开生命,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艺术的。

所以,我在给一部关于《兰亭序》的书写序时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叫“飘逸多情的审美旨归”。

中国从前有两个时代很奇怪,一个是战国时候,一个是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思想反而很活跃。统一以后要求有统一的思想。很奇怪,统一以后思想没有那么活跃。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你可以看看那个时候的文人生活,鲁迅先生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是中古时候另外一个活跃的时代。每一次讲演我常以文章开始,因为我怕我跑远了——我一讲问题就容易越讲越远——那么现在我请大家拿着这个文章看看,这是我为《兰亭序集字对联大观》一书写的一篇序。

二、秦汉的一统

我每一次展观秦篆李斯的《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假定没有秦始皇的统一,那么就不能建立大秦帝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就出现七国甚至更多的国家了。从帝国到中国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国恐怕就不是一个这么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假定秦始皇没有把中国统一的话,现代中国这个地方可能跟欧洲差不多。所以每一次看到《峄山碑》(图2),《峄山碑》是统一文字的东西,就是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写一个标准的法书。对以前有成就,有个性的人它不怕。我最喜欢的一个是《石鼓文》,一个是《诅楚文》(图3),这两者我都很喜欢。但是各写各的,你奏你的乐,我奏我的乐。这个度量衡,你有你的度量衡,我有我的度量衡,你跑到美国去开车,如果你跑120码,警察就抓你,因为它是英里,不是公里,它里程表不一样。比如说我,人家问我今年多大,我说我四十多公岁,还没到五十公岁,用公岁就整个不一样,度量衡不一样。再好的东西它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范围,统一起来文字才能流行。所以每一次对着这个东西我就心生感激,肃然起敬。下面一段文章我认为很重要:

“我们反对暴政、集权,文化垄断的专制;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车同轨、书同文’对于历史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这二者往往难以分割。是故,秦始皇的功罪,千古难以评说。”也无劳评说,如强为评说,我不揣浅陋,斗胆赠始皇帝一联日:“上联是‘平平仄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上联是‘功勋盖世’,下联是‘罪恶滔天’。”看来,如果没有滔天的罪恶,很难建立盖世的功勋!是故,祖龙之后的历代开国之君,莫不可以此八言概括之,虽然规模有所不同。一直到蒋介石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例外,都是秦始皇的具体而为。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的问题。一个统治者如果死了多少人,那不算死。贪污也有规模的,贪污一百万,枪毙你,贪污一千万,假如有个人贪污一千万万美元,不会枪毙你,到哪个国家都走红地毯,你信不信?你说那些大富豪,把他的财产整个清理一下,每个钱来得都很正当?没有逃税漏税?……什么事情都凭良心?讲本图利,是一个正常的商人?他发那么大的财,那鬼才相信呢!那么,问题是他看的那一个限度。“汉承秦制,秦砖汉瓦一脉相承。大汉的丰碑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其建造的气象就是宏伟。”你看汉朝的砖都不一样,司马相如的赋也厉害,这个大建筑,俱反映了大汉帝国的典范性。一个国家统一以后它要典范,要搞专制,你要反对我,我就消灭你。“如果汉高祖是个“无赖”,汉武帝是个伟大的“奴隶主”,司马迁则是一个懂得反抗的最最伟大的‘奴隶”’。而司马相如不仅善于逢迎。而且实在非同等闲。我称他为文采斐然,才高千古的“文学奴才”。这是两个东西,从汉朝开始,或者以前也可以追溯。统治阶级下面有两个东西,搞文学的,一个是奴隶,一个是奴才。什么叫奴隶啊,我们有两个歌来写这个问题,一个叫《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我们有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奴隶大家都不愿意做,奴隶并不愿意做奴隶,他要反抗。西方的斯巴达克斯,那是奴隶,奴隶要起义,奴隶要造反的。还有一个叫奴才,奴才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们现在看晚清的电影,你看看,“老佛爷,奴才不

敢……喳……”,这就是奴才,每一朝每一代都需要他,而且奴才有他的档次。主子身上有土,一个小奴才上去给掸土,拍马屁。老奴才马上发脾气,你靠边站吧,难道主子身上的土是你可以去伺候的吗?你靠边去吧。你只配拍我的马屁。那主子的马屁是我拍的,你的身份不够拍主子的马屁。你们看过《红楼梦》,是晴雯还是谁的,去赌钱回来看到别的丫头,好像是小红,在伺候宝玉,倒茶递水。马上大发脾气,二爷是我们伺候的?你算什么?你是应该伺候我们的!大家记得吧?《红楼梦》有这个段戏。奴才是心甘情愿伺候主子的。因此汉朝是两个大文学家,一个是奴才文学家,一个是奴隶文学家。“文章西汉两司马”,一刚、一柔,一“奴隶”、一“奴才”,一“疏荡”、一“绚丽”;“疏荡”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上枢密使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其为文疏荡,颇有奇气”,共证大汉帝国的兼容气象。一个伟大的时代它必须要容纳两个,既有一套奴才班子,也允许包容一些和它对立的东西,但是,是有限度的,用它来证明我的兼容,我的民主气象。所以五十年代我曾经写过一句“留一狂夫天意厚”给聂绀弩,后来又被他收录在自己的诗中“留一狂夫天意厚,白双老眼帽檐斜”回赠给我,留一狂夫是说明老天爷的宽宏。

三、魏晋的离乱

下一段,“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叹人生之虚妄”。哪是个什么时代啊?“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写照,生离死别。两个东西最痛苦嘛,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江文通,江淹,写过两篇赋,一个叫《别赋》,一个叫《恨赋》,《别赋》是开头两句最出名,“黯然销魂者”,讲“别”是讲这两个,因为大家现在看到这两个词已经没有什么词感,没有什么感动了,已经讲油了。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什么叫“黯然”,“黯”是“声音的音”加上“黑颜色的黑”,是声音进入到黑暗里面去了,声音泯灭在灵魂的黑暗处,然后灵魂就像在炼钢的铁水里面消掉了,这种感觉,“黯然销魂者”非常的形象。“唯别而已矣”,这是江淹《别赋》的前两句。另外他写了一篇《恨赋》,最后两句,讲“自古皆有死”,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莫不饮恨而吞声”,这是什么味道,恨化成水喝下去,“而吞声”,最后一句话说不出来,都是流着眼泪走的。不知道大家观察过人死的时候没有,有个共同点,都在留恋生命。人有两个时候哭,一个是来的时候,小孩生下来,在屁股上打一下,哇的一声哭出来,别人便会恭喜,人是带着眼泪来的。另一个就是临终对生命的留恋,一个是“饮恨”,一个是“吞声”。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什么?连痛苦也不会有了。生命没有这个感觉就不行,痛苦既是生命的证据,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我这个人怕两个东西,一个怕死,一个怕疼,但疼得最厉害的时候我特别高兴,说明我很敏感,我是活着的,假定我死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疼,的确痛苦,但是疼的时候我就忍受着,我可以忍受,我的忍受能力很强,就看我究竟能不能忍受这个痛苦!

在动乱的年代,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写《兰亭序》的时代,王羲之生的年代很好记,是321年,属蛇的,鲁迅也属蛇,1881年,毛泽东也属蛇,1893年。王羲之这个蛇也是灵蛇,了不起,死的年代也好记,379年,79,喝酒啊。一共活了58岁。最近有个书法家去世了,大家说他是短命而死,他是68岁,比王羲之大概高了10年。那么你就觉得王羲之的寿命太短了,才58岁。他写《兰亭序》的时候才32岁,他生在晋武帝时期,晋武帝一共活了19岁。他再往上推有三个皇帝,明帝,成帝,康帝,晋明帝活了27岁。晋成帝活了22岁。晋康帝活了23岁。最小的武帝才活了19岁。作了17年皇帝。那么他的下一代叫晋哀帝,晋哀帝活了25岁。那个时代你就可以看到,这里面一个是动乱的年代——变化大。另一个特点可以参阅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是及时行乐,觉得生命非常快就过去,如何去把握有限的时间?如何度过自己感到痛苦的时间?痛苦使很短的时间感到很长——“度日如年”,怎么去沉醉去?所以这个时候,就找到了酒。现在有人提倡两个文化,一个是酒文化,一个是茶文化,我是主张茶文化的,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喝酒差点死掉了,醉了三天,人事不知,腿也断了,后来就移情在茶上。王羲之那个时候的背景时代是东晋(图4)的动乱时代,“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于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叹人生之虚妄,但整个中古时代,至少是魏晋时代,是整个中国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境界全新的时代。”

四、汉唐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两汉一方面是大统一,东汉末年不算,就是讲它鼎盛的时期,它是继承的前人。中国有两个短暂的朝代为下一代制定了蓝图。一个是秦汉的秦,秦砖汉瓦是一脉相承盹一个是隋唐的隋,两个时代都很短。汉唐都是非

书法文化 篇4

在甘肃省的很多学校,书法无疑是最令师生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这两所学校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书法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一个缩影。在全省广大中小学中,无论是写字课还是兴趣小组活动,无论是第二课堂还是课外艺术培训,书法无疑是其中最流行、最广泛的选择内容。

之所以如此,这与甘肃省广大学校重视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省教育厅大力推行书法教育密不可分。

在教育部要求“书法进课堂”之前的好几年间,甘肃省教育厅就开始着手实施和推广书法教育。从率先研发编写《写字课程纲要》到把写字(书法)纳入课程体系,再到书法师资力量的建设,从制订课程标准到编写统一规范的《写字》教材,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使得书法教育在全省广大学校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广大中小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书法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人格的完善。

《课程纲要》研发:率先启动,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但从各地的实施现状来看,该意见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然而,早在2004年,甘肃省就开始组织专家学习国家、教育部有关写字(书法)教育的规范、文件等,汲取国内写字教育特色地区(学校)的成果,开始起草《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和《关于规范和加强写字课程的意见》。

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将写字课程列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并从2008年秋季起,为1-6年级农村学生免费配发了写字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写字课程,2010年秋季起,要求写字作为1-6年级的必修课,7-9年级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必修课程;高一至高三可将其作为学校课程或结合艺术课程实施。

将写字课程作为小学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经过规范的写字技法训练,使学生能流利地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的硬笔字和毛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同时,了解基本的书法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书法欣赏水平。

2010年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写字课程的意见》《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规定写字课程为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每周一课时,并要求在中考、高中会考语文学科考试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中小学校要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此外,各地在选聘教师时,写字水平也成为教师聘用的必要条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人们关注、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书法教育难以真正实施,而像甘肃省这样,以省为单位研究写字课程并颁发《写字课程纲要》的省份为数不多。在这一方面,甘肃省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两份指导性的文件,为甘肃省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和学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位参与编写的专家表示,《写字课程纲要》在参照国家《纲要》的基础上,体现出甘肃地方特色。在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和教师认为,两份文件“理念清晰,要求明确,系统性强”,阶段目标“层次清晰,有操作性”;各学段要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于《写字课程纲要》中的范字“小学主要从语文教材中选取,尽量覆盖教材所列要求会写的字”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和家长表示“非常好”,因为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孩子识字非常有帮助。

同时,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认为,《意见》要求培训在职教师,并将拟聘用教师人员的写字水平作为聘用条件之一,“抓住了提高写字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必然会“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关注学生的书写状况”,是“强有力的举措”。

书法教育教材:遵循书法规律,彰显甘肃特色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省份大多选用一些出版社的《写字》《书法》等教材不同,我省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研发具有甘肃特色的教材。

起步阶段,教材的编写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孩子们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全省写字教育的实际状况怎样,写字课程的目标应怎样设定,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教学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怎样评价,怎样管理,写字教材应怎样编写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编写组人员的面前。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应体现怎样的理念呢?

随着编写工作的不断深入,主创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仅仅要求孩子会写字、将字写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规范与美观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写对”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写好”的问题。因此,“以书法的立场教学生写字”是必须坚守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历时数年,《写字》教材终于面世,并得到了实验地区和学校广大师生的好评。

对甘肃省的这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表示,与众多同类教材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有规律、成系统。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比如由铅笔到钢笔再到毛笔,书写指导由点画开始,再到字的结构、篇的章法,从楷书入手,再到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最终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写字技法和知识系统。二是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配合。教材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到了紧密配合,将课文的生字、生词练习以写字训练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生字练习,又注重了学生写字的训练。三是体现了“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的理念。写字课不是识字教育,也不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学,在实用性、工具性之外增强了对美的追求。四是硬笔与软笔并重。整套教材,在一二年级铅笔字书写训练的基础上,三至九年级钢笔字与毛笔字训练并重,二者所占课时相当。五是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地方教材,该写字教材将地方特色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小题材,由浅入深,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中。如,对著名书法家张芝、碑帖西狭颂、书法遗迹天水二妙轩等作了全面介绍。六是在中小学写字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对写字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作出了规定与要求。

杨雪枫是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校长,长期研究书法(写字)教学。他表示,教材中硬笔字与毛笔字同设,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硬软笔互相渗透和借鉴融合;例字的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用性追求,使艺术性与实用性有机融合。同时,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了写字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凸显了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书写习惯等写字基本功的训练,还设计了作品欣赏、书法文化常识等方面的拓展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写字基本常识、练好写字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中国书法文化常识,能不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许多教师认为,写字教材配合语文教材,非常实用,教材整体编排合理;教材中“书法文化常识”栏目设置得好,内容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材范字美观,排版、封面设计素雅大方,具有浓郁的甘肃地方特色。

因地因校制宜 :书法教育呈现百花争艳之势

课程纲要的制定及教材的开发为书法教学奠定了基础,那么,书法教育在学校实施得怎么样呢?

新闻特写一: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处在“书画艺术之乡”,开展书法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走进学校校园,随处可以感受到学校对书画艺术的重视。教学楼门口“写漂亮字,做优秀人”的标语引人注目,走廊、办公室、教室里到处悬挂着书画作品,浓郁的书画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真实地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给学生艺术的眼光,让学生高雅地生活”的艺术教育理念。

校长杨红娃介绍说,学校以“墨香校园”创建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以书法为特色的书画艺术教育,把书画作为一门课程。每周星期四下午是全校书法教育的时间,以教师指导学生练字为主。每位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选写字教材内容,加强书法指导。在每周二、周五,学校还进行全校书画特长生指导活动。另外,学校每一学期都要精心组织由100名书画特长生参与完成的百米书画长卷。2012年,在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由学校学生参与的百名中小学生现场创作书画百米长卷,引得游人驻足观看,称赞不已。

为了鼓励学生,每个班把学生书法作品收集起来,对好作品进行展示;学校少先大队收集整理各班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在学校集中展示,把优秀作品装框,悬挂在教室、走廊等显眼的地方,让书画的魅力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人人爱书画,时时练书画,处处有书画”的书画教育理念。另外,学校每学期会举行一次学生书画比赛和“徜徉书海,墨香童心”为主题的书画交流大赛,构建起了“学生、班级、学校”三位一体的书画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共有学生28人次获得了全国性的书法奖,还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新闻特写二:

与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不同,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致力于打造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每周在每个班级开设一节写字课,另外,每天中午2:40-3:00都有全校学生参与的“书法小练习”课。

校长陈国忠告诉记者,学校写字课程分硬笔和软笔两类课。硬笔书法面向各年级开课,低年级每周两节,高年级每周一节。软笔书法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课,每周两节。此外,软笔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周还可参加两个课外活动的训练。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特长进行了分层次教育。第一个层面:1-2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要求学生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逐步提高写字速度,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层面:3-6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书法教育课,根据学生兴趣,实行硬笔和毛笔兼修,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第三个层面:学校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由书法特长的老师在每周三下午组织小组活动,对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指导。

为了创设书法艺术氛围,学校制作了专门用于展示师生习字成果的专栏,将其置于楼道和写字教室;在各班教室开设“写字作品展示园地”,设立写字、书法作品展室,定期展出师生的写字作业、作品。教室里,每个班设有“书法”栏,张贴全班学生的书法作品,每月一评比,每月一更新。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生书法美术教室间和教师练笔室。

为了提高学生练习书法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学生书法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书法检测作品、优秀作品、获奖作品整理装袋。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档案资料。

说到书法教育的效果,该校书法老师表示,现在学生书写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凡提笔必正坐,规规矩矩,认真书写,学生作业、试卷书写水平普遍提高,参与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说,我们的孩子爱写字了,写的字越来越好了。以前调皮好动的同学参加书法学习后,字写得漂亮了,性格变沉稳了,也变得爱学习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文化理念正日益渗入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新闻特写三:

走进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教室里乐曲悠扬、墨香四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书画作品,书法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据学校的书法老师牛霞梅介绍,“伏羲班”的书法课贯穿小学六年。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书法基础,重点是执笔、坐姿和摹写、临写40个汉字的基本构件;三四年级以摹写、临写《千字文》为主;五六年级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性情摹写、临写古代经典字帖。

牛霞梅告诉记者,土桥村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村子,班里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在初学书法时,常常是一节课没上下来,墨汁抹得到处都是,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开始玩。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地心能静下来了。练习了一两年后,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全国举行的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小孩子贵在引导,刚开始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的兴趣。”

书法学习提升了“伏羲班”学生的自信心。牛霞梅讲述了班上学生的几件事:一位叫何洋的学生语文、数学学习成绩一般,但酷爱书法,他爷爷将他的一幅作品装裱之后挂在自家正房,家里每来客人,都要夸奖一番,何洋为此深受鼓舞。甘谷县每年五月的庙会上,有各地来的书画家展销作品,她就带班上的一些学生去参观,参观时学生们谈论一些作品的优劣,说得有条有理,让那些书画家们都感到惊讶。

另外,每年写春联都成了“伏羲班”学生的一件乐事,学生竞相为家里写对联,快到春节时,村里人就到“伏羲班”的学生跟前预订,学生也会自发组织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上春联。而村里老寿星过寿,班里学生也会及时送上寿联。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书法也带动了家长和老师,不少家长也跟孩子一起练习书法。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也开始注意自己的书写,一有空就拿起笔练字。

这两年,来“伏羲班”参观的人多了起来,班里的学生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学生越学越有信心,水平也越来越高。2008年,由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宁夏庆华杯’第二届中国(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上,甘肃省入选的10件作品中,5件出自“伏羲班”的学生之手。2007年春,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专程来到“伏羲班”考察,对“伏羲班”的书法教学实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能让孩子上“伏羲班”成了土桥村周边家长最大的心愿,练好字和写好字也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自觉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为书法教育夯实基础

从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正式开设书法课以来,师资是这门课程能否顺利开设的决定性因素,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因为缺乏书法教师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即使是尽力开展起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面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甘肃省不少中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走校本培训的路子。

书法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甚至创作出书法作品,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以语文教师及有书画特长的教师为主,开展书画艺术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和教学水平,狠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三字一画”基本功训练,定期邀请部分中书协会员、省书协会员、大学书法专业教授、书画院及书法研究院专家到学校进行书法培训指导,并聘请县内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书协会员担任校外辅导教师,开展校内教师与校外书法名家结对拜师活动,全力打造出一支能写善书的师资队伍。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与学生一起,每周完成一次毛笔字书写练习,每月上交一次毛笔字作业,并装订成册,学校统一检查,同时要求教师订阅书法、书画专业刊物,提高书画创作理论水平。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教师书法临摹或创作比赛,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等级考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达到国家规定的上岗等级。

在教师培训方面,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做法是,定期开展书法教师培训会,每学期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来校指导;每月推出书法教研课,开展书法教师沙龙活动,一起练习书法,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还选派教师到华东师大参加专项培训,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美术远程教育学习。

另外,学校提出了“学”、“练”、“比”的具体要求:学写字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各地写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每天坚持练习粉笔字20分钟,每周上交一幅硬笔书法作品,专职书法教师每周上交一幅软笔书法作品;每学年举办两次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镇原县城关初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积极为教师搭建书法教育专业成长的平台,曾先后两次邀请市、县书法界名家二十多人到学校进行书法示范交流,并将其聘为学校课程《镇原书画》专职指导教师。由名师引领,对全体教师进行书写、教法辅导,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平凉市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加强教师“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训练,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每天写一个板面的粉笔字,每学期交一本钢笔字、15张毛笔字作品,并组织一至两次校内优秀书法老师或外聘书法专家的书法讲座,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交一份书法作业,在期末时进行一次“三笔字”大赛。

与此同时,各市县也组织了相关培训,以进一步规范书法教学,提高书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2014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全县书法教学,积极创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县,通渭县教体局联合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举办了首期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2014年6月,兰州市对中小学书法教师实施系统培训,解决书法教学中的困惑,着力提高书法教学质量。

汇经验定方向:让书法教育更上一层楼

这些年来,甘肃省在实施书法教育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呢?

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认为,首先是针对信息化对学生书写能力冲击的研判准、准备早,制定了相关文件,编写了《写字》教材等。二是把书法教育上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高度上。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三是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书法教育,在开设写字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以及少年宫活动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书法教育。当前,书法教育日益被广大师生重视,不少学校还以书法教育为特色,推动书法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四是以赛促教,全省各地各学校每年都举办不同层级的书法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书法教育发展,达到互相学习、激励学生的目的。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书法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些学校还不够重视书法教育,写字和书法课形同虚设,存在被语数英等文化课挤占、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书法教师,多为中文或美术专业出身,自身书法水平有限,也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书法教育的规律,全凭自己的经验上课;很多学生家长对书法教育认识不到位,对孩子接受书法教育缺乏支持。

在谈到书法教育如何深入开展时,旦智塔表示,首先要加大对中小学书法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学校认识到书法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将书法教育提升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来,让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认识到,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培训书法教师,建设一支书法功底好、文化修养高、懂教育爱学生的教师队伍。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篇5

一、书法的文化内涵

这样对于书写者来说,书写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熏陶。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书写产生着影响,塑造着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和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面的映射。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毛笔书写满足了在当时的年代里书写文化、记录语言和历史的实际需要,为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精神、艺术的价值取向来看,毛笔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超越实用书写的价值内涵,成为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 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刘守安《新华文摘》第19期.

2、《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工岳川 新星出版社 版.

3、《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 广西教育出版社 7月版.

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中国文化精神与书法精神 篇6

关键词:佛禅思想;书法;美学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领域里,佛教对书法所产生的影响深入而广泛。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瑰宝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笔法,在简单的线条墨色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不仅获得统治者的青睐,而且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随之,书经刻典﹑修建佛寺便成为主要佛事之一,并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在书法艺术中,佛教的影响的出现在抄经刻经﹑镌碑造像和僧侣们的书作中。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如柳公权的《金刚经》和赵孟頫的《心经》,再从智永﹑怀素﹑八大山人乃至近代的弘一法师皆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法史的艺术大师,因此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佛禅思想与写经书法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贡献。

书法即写字,写心灵﹑写性情﹑写人的精神气象。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是在传统文化的原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佛教主张的是学佛即是为了成佛,中国佛教主张挑水担柴,认为成佛的主要障碍在于妄意浮云遮蔽了本心,不能转迷成悟。佛教是十分重视书法的,认为书法蕴含了无所不在的佛教真理,即“道”。因此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反映着书写着的道行深浅,同时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也就置入了对“道”的领悟和体会。禅宗《传灯录》有一则有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未参禅时的凡俗之见,也就是纯感官的认识,乃最为普遍的认识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否定了感官主义,超越了凡俗之心,为参禅后的认识。在禅僧眼中,山和水可能只不过是真如佛性的一种显相或象征而已,已经失去了山水的本来面目,这是中间的感知层次;“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通过对前阶段的否定之后,心灵所进入的物我归一,无物无我的深刻领悟,与“平常心是道”道理一样,属于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在参禅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颗观山水的心已被禅意包容。而书家要想凭借笔墨,随意纵横,从而创作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也必须经历老僧参禅感悟山水的这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

在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一种供文人学士们抒发﹑挥洒情怀的特殊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性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文人们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襟怀情操,注重内在精神的涵养,且常常通过内心体验﹑直觉观照﹑瞬间顿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文化特质与佛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名书家,要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令人心境相通,空灵动寂的禅意境界,除了书法技法必须高超以外,若能习修禅法,就能深刻的感悟到其中的玄妙义理。同时也可理解到,历代僧人书家或精通禅理的书家,如:王羲之,智永,张旭,弘一法师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而名传天下的真正缘由。作为一位独具创作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是在变法章草基础上形成的,其草书不激不厉,表现出平静悠远的中和之美,潜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和谐与满足。王羲之草书用笔简洁凝练,字迹丰润华美﹑端庄凝重 ﹑古雅质朴;结体优美,运笔流畅飘逸,后世的草书家们都可以由此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作为魏晋书法高峰的王羲之草书所具有的形式的典范性﹑技巧的法则性﹑创作的趋向性都为后世书法家开启了先河。

中国佛教徒将佛经刻于摩崖上,以保佛种不绝,将其书于天地,宣传佛道。泰山《金刚经》摩崖以其笔画﹑结体﹑布局只宏大,喻示佛法之庄严伟大。当人站在其前,心灵会为书法的浩瀚磅礴所震慑和征服,继而崇敬佛法的神妙与玄通。宏伟的《金刚经》与石窟寺中高大伟岸的佛身塑像与个人的渺小来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以特有的书艺结构来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个人是渺小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在面对摩崖刻石时更显现出佛法的无边巨大和永恒。泰山《金刚经》的书法家讲每个字乃至整体安排的非常微妙﹑庄严,将其升华到一个极高的佛法境界,使人们感到一种感召力量,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征服。可见书法与佛学的相通之处,是妙语与涵养天机的凝聚,其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精神。五代杨凝式喜欢遨游佛寺,常与高僧畅谈,其所書的《韭花帖》,章法空旷俊秀,布白舒朗,清秀洒脱,书法简静精敛,纤劲萧然。宋代杰出的书法家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结识了元佛印禅师,通过追寻禅理,试图从中得到解脱和安慰,对于书法创作,他自我感悟中那种恬淡空灵的心境正是禅宗处世态度的一种真实流露,从禅的境界中感受着人生理想,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留下被后世所瞻仰的《黄州寒食诗帖》。由此看来书学精神与佛禅的作用是无法分开的。

总之,书法由于佛事的开展﹑传播﹑隆盛而得以保存和流传,佛法又由于佛事书法的传播而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书法文化 篇7

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由日常书写、诗文歌赋、书法艺术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构成,关联着传统文化与国民修养,而把它们凝聚起来的中心就是汉字。汉字在传统书法文化中,自身又蕴含着三种相互联系的价值角度:汉字的造型形象、汉字的表义功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性书写和艺术精神的表达。因此,从汉字的分析上,我们就能清晰看到书法文化在国民文化教育上的重要意义。

一是,作为造型之美的汉字。中国汉字肇始以象形类物为主,《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种以类象形的汉字结构,就逐渐形成了以后方块汉字的结构形态,中国字,点、横、竖、挑、撇、捺,形态多样,方块字本就具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建筑美。中国人最初对于宇宙人文的认识,就蕴含在这些字形里面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

二是,作为表义的功能汉字。从小到日常书写、科考记言、对联偈语、诗词歌赋,大到碑版匾额、典章制度,在一代代的历史延续中,汉字书法传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汉字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也就在此得以彰显。

三是,作为书艺形式的汉字。1、在汉字形、义基础上,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的积淀下,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书之美。而草书之美,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线的独特感受,形成了中国书法独有的线条艺术。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表达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追求。书法的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的流动正对应了书法线的流动。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宇宙。” [2] 2、除了体现宇宙的精神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汉末魏晋以来,书法之美就成为表现士大夫个性和风采的艺术形式, 成为人的内在主体生命的真正显现和投影。气质、才思、境界、品味都在这些内在的精神之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3]形成中国传统的“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也。”[4]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5]我们可以从魏晋书法作品中,体会到一个飘逸流畅、优游超脱的晋人风度,而在唐人的楷书中能体会到一个法度严整的世界。故而,刘熙载《艺概》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6]因此作为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就以优美线条字形和典雅诗文内容折服了千百年来万千文人,不仅被帝王钦定为经典,而且成为士人们审美追求的理想典范。在孙过庭那里,是这样赞叹王羲之书法的:“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7]因此可以说在传统书法中,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书法,形成了以汉字造型、汉字意义内蕴以及在这两者之上的艺术家个人性情与内在精神的抒写。而这三方面都汇集到中国独有的汉字中,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书法文化。因此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国书法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追求, 形成了中国的“艺中之艺”——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 文化现象。它是惟一超越了装饰艺术阶段而包涵巨大精神含蕴的书法艺术,它的杰作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产生神话般的影响,从而成为某些时代文化的象征; 它通过语言而与整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意义体系,每一个时代都为扩展这个体系而竭尽全力;” [8]因此,可以说从汉字入手,就可以直达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堂奥,书法与汉字也就成为每一个文人士大夫必须掌握、理解的文人修养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于近代以来文人科考取仕的废除,“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建国后汉字简化运动以及对现代新式学堂和教育方式的确立,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土壤已不复存在,书写工具也从毛笔变为钢笔到电脑,这一切都导致了在传统书法文化生态和深层文化心理方面,逐渐跳出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化模式和文化思维。在传统书法文化中,所积淀和形成的对宇宙、人生、美的追求,以及由“气”的宇宙而来的线的艺术,都随着对新的宇宙观的认识而逝去,当中国人完全接受了西方建立在科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基础上的宇宙观,对于书法的理解也转向西方理论为基础的当代艺术观念和语言, 中国人原先对汉字书法神、韵、味、气的理解和分析,也转向对于书写汉字的线条、章法、结体的造型分析,传统书法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书法文化已经失去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从而成为了艺术圈的一种活动。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本土民族文化传统,重塑书法文化与国民文化素养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从简单的汉字造型写意观念中脱离出来,重塑中国传统自身的书法文化体系,把书写汉字从单纯的结体章法造型中解放出来,导向汉字书法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之间的互动,重建汉字书法的文化功能意义,培养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文化精神,建立汉字书法与日常书写、诗文歌赋的联系,凸显书法艺术与人文素质、个人修养、艺术才性之间联系。这样,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才能从单纯的汉字造型书写转向陶冶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从书写汉字的点、线、面的造型语言分析走向书法艺术的人文才情素养的体现,从而使书法成为整个文化教育一部分,在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塑造中传承书法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页。

[2]《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上海书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3]《历史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4]同[3],第531页。

[5]同[3],第715页。

[6]同[3],第715页。

[7]同[3],第128页。

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三) 篇8

沈鹏先生曾在西安为某书法活动挥毫题写“书源群众”,已道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之所在。在连续两期以笔谈形式探讨书法教育之后,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本次关于今天书法普及问题的社会调查,由本刊两位栏目主持和一位特约记者分别赴陕西华阴、哈尔滨某炮兵旅及北京当地,就书法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基础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展现了极富特色的几类社会角色——农民、城市居民、人民子弟兵,在书法艺术的基层普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至此,连续三期关于“书法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的讨论初步告一段落,从文化层面的思考到群众土壤的调查,我们试图勾勒出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发展的全面景象,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或有益于深入省思国民文化素养提高的问题。

[前沿报道]

当代审美文化与书法的未来探讨 篇9

要对当代文化与书法就行探讨, 我们就必须得从传统文化入手, 要找当代文化的根源。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十分丰富, 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书法、武术、甲骨文、瓷器、水画、壁画、石器雕刻、国花、乐器等, 数不胜数, 一定会让外国友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的。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书法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它能够将我国的古代文化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一。书法的刚柔相济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毅力和精神的象征。因此,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也是发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让我们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分析

(一) 人们对“代审美文化接受习惯的转变”[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心中的审美标准也随着社会潮流正在发生着变化,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们对审美文化的个体性体验开始向集体狂欢式转变, 就是说, 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审美文化的个人体验和感受, 而是开始寻求新的心理刺激, 寻求大众的参与, 大众娱乐的情趣;二是人们对审美文化的接受开始由内视阅读转向外视阅读, 就是从以前的用外在感官接受文化到用内心感悟、联想、想象文化, 对文化进行思考;三是单一的文化接受模式向多元化转变, 广泛接受各种文化形式, 拓宽视野;四是从以前的艺术性审美向娱乐式审美, 寻求的是一种娱乐、快乐享受;一种刺激、狂欢。

(二) 当代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审美文化的影子, 审美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样态, 它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各种审美活动的“内在指向”, “是个人审美情趣的凝炼与升华。”[2]由于审美文化具有多种特性, 如民族性、时代性、自由性和引领性, 因此它对我们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审美文化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 所以生活的客观存在是审美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审美文化能够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引领到时尚的前沿, 能够不断规范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建构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

二、关于中国书法的审美分析

(一) 中国书法的艺术性

中国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分之一, 其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它是将中国大地上的众多元素符号运用其中, 将生活中的事物的特性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给人一种舒畅淋漓的发感觉, 字里行间都彰显一种神韵和风采。他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字书写, 而是文字为载体, 传达一种精神、智慧和生活面貌。因此说, 它具有艺术性, 像诗一般书写着现实的生活状态, 让观看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进而引发深入的思考。

(二) 中国书法的审美性

文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有着深厚的基底, 无论从其出现的时间上还是发展轨迹上, 都有着悠远雄厚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关文字的记载中说道“最初的写字就是画画”, 写字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来记载事物, 传情达意, 而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就是说, 人们写字不再只是用来传大讯息, 也用来供人们观看和欣赏, 人们可以对它进行评论和赏析, 可以对它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所以, 它成为一种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 那它有着其独特的审美性。

1. 中国书法具有线条美的特性。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和灵魂, 是书法能够不断延续的重要媒介, 而且也是书法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精神、气质和才气的重要媒介。”[3]而对书法艺术的线条的审美标准又有以下几个:力量感, 为什么说很多的人写出来的字看上去有气无力的, 没有什么活气, 就是因为他们在力量感的把握上没有控制好, 不是用蛮力, 而是一种“巧力”, [3]它需要将手掌、手指、手腕和手臂的意识协调起来, 然后加进书写者的审美观念和经验, 形成自然的运动。其次, 立体感, 文字的立体感就是通过抽象地提炼空间感, 中锋居中, 给人一种立体的空间感, 这样的字会显得有张力。最后就是节奏感, 这就要求在运笔的过程中把握好松紧、轻重和快慢, 给观看者一种节奏感。

2. 中国书法具有结构美。

书法的结构美就是指字形怎样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 主要包括平正、匀称、参差、连贯和飞动, 把握好了这五个方面, 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书法的结构美。

3. 中国书法具有章法美。

万事万物都要有章法, 有了章法, 事物才能够将各自的特性、体态和形象面貌展现出来, 才能够给人一种整齐、整洁的感觉。书法也是如此,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稍有差错, 就有可能印象到整体的美观和感受。总之, 必须把握好“体势承接、虚实相成、错落有致”。[3]

三、书法艺术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结合及其未来的走向

(一) 中国书法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结合

根据中国书法的审美特点, 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书法的艺术美、形象美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们不再只是书法作为一种写字活动, 而是将其与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联系起来, 如舞蹈、雕刻、“平面设计”[4]等, 使得书法艺术与审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了书法新的审美特性和情趣, 人们习惯于将书法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体活动结合起来, 人身体的柔韧度、舞姿的刚健柔美等等, 这使得中国书法变得有血有肉, 成为一个活体, 充满了生气和朝气。

(二) 两者结合的未来走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激烈竞争, 当代的审美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消费文化,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产物, 也就是审美文化与人们当今的现实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城市建设和改造越来越趋向与环境的美化、现代化、舒适化、亮化等等”, 在这样环境下, “城市中个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也在从物质需要满足向符号性、形象性和娱乐性的需要转变”, 比如说,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些休闲、旅游、美容、健身等活动。也就是说, 审美文化开始越来越向“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5]所以, 如果将中国书法与审美文化相结合的话, 那书法的审美特性也开始取向生活化、消费化和休闲娱乐化。在前面, 文中也提到了中国书法带有艺术性, 有艺术品的性质, 可以供人们观赏和评析。那么, 在消费经济时代的今天, 中国书法想要更好地走向市场, 供更多的人们观赏的话, 可能就要尽可能地接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 从而实现自身的美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分析, 并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活现实相结合, 对当代审美文化与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与书法艺术, 并从中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更新,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髓可能都渐渐地有些遗忘, 但是经典始终是经典,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根基, 关系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兴旺与繁荣昌盛。因为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魅力,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为当代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传达出了中国人们对国文化的深刻研究。因此, 本文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来当代审美文化与书法的未来走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当代审美文化,书法,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1]杨健平.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J].学术交流, 2011, (5) :195-200.

[2]杨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 2010.

[3]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1) :118-122.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22.

[4]于丽娜.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运用中的创意与审美[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书法文化 篇10

自古以来, 道德、文章、书法密不可分。书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非发自于心, 不能抒之于笔端。书法独特的审美文化杜绝了一切描摹, 一切伪善, 必须是性情的真实流露。因此, 传世书法作品中, 才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飘逸俊秀, 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才有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沉郁, 正气凛然;才有了苏东坡《寒食帖》的孤高萧索, 不媚时俗;也才有了柳公权著名的“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人格与书法的紧密联系, 体现了书法的深厚文化内涵, 也体现了书法特有的文化魅力。

现今信息庞杂, 文化多样, 各种价值观并存, 容易使人迷失信仰。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到底有多少认知和认同?我们常感叹公民道德的滑坡, 焦虑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 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 盼望民族文化的繁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信的,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无论学校的特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有一点必须坚持, 那就是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文化愿景、价值观和理想追求, 最终,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些核心的价值观都是最高的追求。书法、经典诵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我们要利用并实施好它。

在学校教育中, 语言文字规范化被以法律形式所确定, 规范书写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写字课是小学必修的课程之一。但写字主要停留在硬笔层面, 真正意义的毛笔书法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各校大都在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中实践这样的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将之作为特色打造, 但远不能达到普及的要求。同时, 人们的观念还不能达成共识。有些人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电脑时代, 办公学习自动化, 电脑打字可取代一切, 字只要会写就够了, 过分强调书法教学是复古, 是文明的倒退。其实, 应当辩证地看待此问题, 如同汽车不能取代双腿那样, 电脑也不能取代双手。电脑是工具, 书法是追求, 一种是物质层面, 一种是精神层面, 不可等同视之。并且, 书法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对文明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应当为书法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以此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的书法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 发挥育人功能,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在实践过程中书法教育总是受制颇多, 如各校普遍的课程设置紧、专业教师缺乏、应试教育的影响等, 都为书法这些素质教育的开展增加了不小的阻力。书法如果要发挥它相应的教育功能, 我们首先应当端正态度和认识, 然后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书法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内容, 在中、高考中应得到必要的反映

现在体育、艺术 (主要是美术、音乐学科) 都属于必修课程, 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内容。书法教育若要得到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充分重视, 也必须将之纳入正规课程, 与体育、艺术课程地位相当, 在中、高考中列为必考科目。

2.语文教师书法水平的培训与提高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要教授学科, 汉字书写学习是其主要职能, 语文学科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 而不能只停留在书写规范化这一低端要求上。可现实是, 真正热爱和擅长书法艺术的语文教师太少 (主要指毛笔书法) 。如果自己对书法不能充分了解, 怎么谈得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培养和感染学生?因此, 在师范院校的教育中要充分重视毛笔书法的教育。同时, 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项目中也要增加此内容, 让教师充分提高书法水平, 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推进的措施, 比如与绩效考核挂钩等。

3.写字课、书法兴趣小组的学习应当注重内容的选择

书法学习, 书写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书法这一有效的平台, 传承经典文化。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6页) 如《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 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学习、传承,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性和境界。

4.树立信心, 以书教化, 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高雅的文风和学风, 可扭转社会的不良和低俗风气。我们现在努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提倡全民学习, 终生学习。书法教育针对的是某个孩子, 但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 乃至整个社会。从少年阶段起, 培养其高雅爱好, 占领其精神阵地, 乃是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定会在某日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枝繁叶茂。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更加文明和进步。

在书法文化传承中追梦 篇11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中国汉字的最美表现形式,并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魅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传承和学习书法艺术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要略。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少先队开展的书法教育特色活动,起步早,目标明,内容好,方法多,形式佳,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书法教育活动宝典。如“目标明”: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如“内容好”:低年级侧重写儿歌、童谣,中年级侧重写成语、警句,高年级侧重写诗词、经典美文,如“形式佳”:“每周一家”书法知识大讲堂、“最炫笔墨风”书法节、“书法优胜中队”评选、“千人书法”展示、“手拉手”互教活动……

建军路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活动为该校的少先队工作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多年的坚持,引领一届届少先队员从书法艺术的传承中走向堂堂正正的人生之路。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蕴含着美妙而博大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辉,焕发出神秘和厚重的光彩。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探索“书法育人”之道,引领少先队员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共筑伟大“中国梦”。

如今,建军路小学的红领巾们正幸福地徜徉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用智慧书写着华彩的乐章。

阵地“炫”起来

走进建军路小学,处处流淌着墨香的气息。每天都可以看见校园的习字壁上有队员们练习书法的身影;每周红领巾广播站都开设有书法专栏;学校队室、各中队教室内中队角的书法特色栏是队员们展示的天地。校园里树起了“墨韵”书法长廊,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的杰作,各具特色的名家书法吸引了队员们驻足观赏、描摹学习,成为校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每一个方块汉字,成为了一首歌,一幅画,诉说着一个个优美的故事,让队员们拥有无尽的遐思。浓厚的墨香氛围,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美化了校园,陶冶了队员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社团“炫”起来

学校成立了红领巾书法社团,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研究书法,传承书法艺术,同时也实现了少先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目标。学校少先队借助自身的组织力量,强化书法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设立书法大队委、中队委,并带领社团成员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如参观书画院,在古色古香的展厅里,队员们围在飘逸潇洒的作品前面啧啧称赞,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有的队员不由自主地徒手描摹了起来。

校本课程“炫”起来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书法教育融入少先队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少先队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队员的认识能力,细致地规划了不同的训练内容和重点,创造性地设计了习字的内容。校本课程从硬笔基础、毛笔基础、字体结构、作品章法和创作等方面,划分为用笔方法、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等章节,设有书法欣赏课程与书法研究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队员进行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构建。书法欣赏课中,队员们领略书法作品的妙处,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书法研究课中,队员们研究文房四宝,研究古币文字,研究兰亭文化等,丰厚文化底蕴。此外,校本课程还选用名碑帖中字例,既有直观的图解,又有详实的文字分析,便于队员揣摩学习和辅导员教师讲解示范。校本课程的使用,引导队员们“习字习德行,品字品人生”,立“清雅纯正”之品格,养“浩然平和”之性情,争做品德高尚、心智健康、富有书香气息的好少年。

少先队活动课“炫”起来

少先队活动书法特色课,是队员们最喜爱的课堂。学校少先队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规划了适宜队员活动的内容:低年级部侧重于儿歌练字、童谣练字;中年级部侧重于成语练字、警句练字、格言练字;高年级部侧重于诗词练字、经典美文练字。队员们或吟诵或书写着先人的格言名句,仿佛聆听着他们的教诲。这样的少先队活动课,传递正能量,最能触动队员的心灵。中华文明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引导着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辅导员队伍“炫”起来

学校少先队聘请书法名家为校外辅导员,经常邀请他们进校园指导讲学,零距离的接触,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师生传承中华书法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学校还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抓好中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每周二为辅导员开设专门的书法培训,每周要求辅导员进行三笔字训练,积聚推进学校少先队特色传统文化工作的力量。

书法节活动“炫”起来

在充分研究了书法教育的多元化目标和队员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学校少先队设计了许多与之匹配的,以书法艺术为特色的少先队文化主题活动,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开展的“最炫笔墨风” 书法节活动,推动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

“每周一家”书法知识讲座 每周一下午的大课间,“每周一家”的书法知识微型讲座便会准时与队员相约。队员们从中了解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名家的字体特征,熟悉了米芾、郑板桥、王羲之等名人习字的故事,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书法的兴趣,领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真谛。

“手拉手”互教互助行动 学校少先队倡导各中队队员之间进行互相切磋,高年级队员教低年级队员,发起“书法手拉手”的互教互助行动。这样的“手拉手”活动,使学校形成了共同研习书法的良好氛围。

“回报社会”写春联活动 每年春节前夕,学校少先队都会组织队员走出校门,深入到社区、乡镇,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以此回报社会,彰显特色。队员的义举和书法才艺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写字优胜中队”评选活动 学校每月开展“写字月赛”活动,由学校统一出卷,每次比赛均有不同专题,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每月比赛后评出“写字优胜中队”,根据期末综合月赛情况,评出“写字标兵中队”,进行表彰。

“最炫笔墨风”大型书法展示 每年5月,校园鲜花簇拥,嘉宾云集。伴随着欢声笑语,师生的书法作业和作品,像一幅幅雅致的写意画卷缓缓展开。在浓浓的墨香中,在融融和谐的氛围下,队员的“百人书法现场展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少先队基本知识”书法比赛 每年9月建队日来临之际,学校少先队便会把握契机,积极开展以少先队基本知识为主题的书法比赛活动。2014年9月,结合当前少先队工作热点,学校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以现场方阵的形式进行,比赛现场,硬笔方阵的选手们握笔正确,坐姿端正,神情专注;软笔方阵的选手们字字遒劲有力,分外精彩。“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我与建小共成长”“弘扬铁军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领巾传递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法治、诚信、友善”等书法作品,让队员们进一步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展现了建小队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建军路小学走出一条由“书法教学”到“书法育人”的追求之路,每年都有一千多名队员通过一到八级书法考级,两千余名队员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学校编印的《建军路小学师生书法作品集》获得社会各界一致称赞。

带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瑰宝的使命,建军路小学的少先队工作者们踩着不变的步伐,执著走来,他们将在“书法育人”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努力开创学校少先队特色教育的新局面,引领更多的红领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圆梦。

论书法艺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篇12

书法是一种高妙的境界,是文化层面的,是独属于东方的,独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形象,同时,它也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根基。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决不能单纯止于书写技法,还要秉承着“技近乎道”的宗旨来进行研修,保持着一种平心静气的态度去寻求一种超我,大我的文化自在与心性价值。与此同时,书法也是一种生命之法,艺术之法,教育之法。以下,笔者就从这三方面来分别阐述书法的独到内在价值。

作为生命之法,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史以来,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汉字的艺术审美与书写实践不断完善着人性本身的发展。中国书法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尺。书法艺术超越了表象直达人类本质,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修养自己的心性,从看似简单的笔画中,可以看出书写者本身的胸襟与涵养,正所谓“字如其人”。中国书法正是在这一方面成为沟通心与道以及人生价值的不二桥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成为文化的倾听者与追问者,书写者能够沉潜到内心的最深层去与文化对话,久而久之,不断熏陶人们重塑自身的内在精神,从此而言,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显而易见。当代社会被一种形式化的氛围所笼罩,人们变得精神空虚缥缈,如何在物欲横流,精神生态失衡的今天仍然保持住生命的诗意与艺术的价值,是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必须关注的首要课题。中国文化内在的精神与本质是中国书法文化艺术外现的支柱与基石。

作为艺术之法,主要表现在文化品位方面。现代书法一味追求形式新颖而忽略了内在本质,其境界经常是粗俗低下,似乎完全忘记了传统古典书法的高迈精神世界与厚重文化底蕴。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才是美好的文化艺术?什么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又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衡量标准之上?简而言之,其实艺术的魅力不在于风格的新与旧,而在于其素养内涵的高与低。一种美好的艺术,不在于它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外表与形式,而是在于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什么样的情感升华,与什么样的人格内化,而它又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在以怎么样的方式来完整我们的灵魂,修正我们的心灵。我想书法这种艺术就可以给我们这所有一切的答案,而这种人性本质也恰是最为考验艺术家本身及其艺术作品的。书法或者任何其他艺术都有一种内在尺度与标准,书法作为一种一次性徒手线条艺术,除去形式的创新,空间的张力与线条的变化之外,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个人的精神与心理品位崇高与否。品德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样清明至理的制约,是书法艺术异于其他而特有的。

作为教育之法,主要表现在美学美育方面。当今的中国教育,只在乎一纸试卷,师生一起追求最后的考试分数,却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人格生成,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或者成为精神上的“残疾”与“偏执狂”。而经典书法艺术教育却能清除这种教育弊病,它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熏陶人们的思想感悟,更能达成人性审美生成的教育。古人将书法看做是具有本体意义的生命存在,古人强调文化和书法并行不悖,强调书法是人性修为的根基。我们应该注重内敛温润的内在修为与艺术感悟,坚持遵从人格精神风范的书法气息。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的话对今日的教育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即“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我们的教育也要尊重传统走进传统,重视人的文化根基,关注并挖掘书法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盲目照搬或者套用西方那些所谓的“先进”。

书法是古老的艺术,它在全世界的定位与西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不一样。书法的艺术魅力对于西方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现代世界,由于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性固然不多,但书法艺术性的凸显和对人性的关怀却突出了。书法是在一种静谧的环境中创作,常常书写古典诗词警句,饱含一种文化关切与人生况味。在现代科技化生活中需要我们重新发现书法的当代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视觉与感官刺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内心的审美感动。中国书法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与发展中生生不息,才会留给我们今人如此璀璨的艺术瑰宝,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拾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并致力于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摘要:在世界艺术文化史上,中国书法的地位很高。艺术家不仅要把琴棋书画看成是一种艺术技能,更要将其视为个体有限生命于诗化生存中的高妙境界。西方文化如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化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使与中国文化唇齿相依的艺术文化也被边缘化。唯一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原貌和本源性的艺术就是中国书法。本文主要从书法作为生命之法,艺术之法与教育之法三方面来分别阐述中国书法文化的艺术性与内在宝贵价值。

上一篇:培训感悟下一篇:随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