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历史

2024-07-11

中国书法历史(通用6篇)

中国书法历史 篇1

一、电脑时代书法艺术教育的意义

首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 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 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 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丰子恺先生说: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 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 还必须规定习字课。直到近代教育改革, 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 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 概莫能外。青少年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 教师更是这一艺术的传道授业者。

其次, 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加强书法教育是丰富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升其综合素养的一个良方。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育工作者“要教导孩子们规规矩矩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在青少年当中强调书法学习, 并不是要使中国出多少书法家, 而是以此来教育青少年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懂得一定的书法鉴赏常识, 陶冶性灵, 获得审美享受。现阶段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书法教育, 其本身功能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字, 不是以写一手好字为终极目标, 而是涉及人文精神、情感体验、创造力培养、人格完善、智能提高及民族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 在这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 其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

再次, 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 “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也说过: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近邻日本, 社会经济比我们发达, 但对书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比我们深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均开设有习字和书法必修课, 就连文科大学, 书法也都是必修课。书法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内容, 早已写入日本的宪法。作为书法艺术缔造者中国, 更应该是这一艺术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可叹的是, 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早已把她给淡忘了!

二、书法艺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 一) 体现教师个人魅力, 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能写一手好字、艺术字, 可以在课堂上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和艺术魅力, 吸引学生, 是增加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偏方。让学生首先喜欢这个老师, 然后再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是符合初中生学习心理的重要特征。一个有个性板书的老师或写一手漂亮粉笔字的教师, 首先能得到多数学生的喜欢, 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临摹教师的板书, 已经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主观的基础。尤其是历史学科在初中学生心中的特殊定位, 这显得格外的重要。兵法云: “攻心为上”。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教学的上上之策。学生就渐进地就喜欢上所教的学科。本人在长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总是有意识地展现板书艺术, 每一课的坚持, 课堂上的反复表现, 通过各种字体, 甚至夸张地艺术表现、熏陶,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乃至一届下来, 总是培养了不少兴趣者和“粉丝”。这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是十分显现的, 意义也是很大的!

( 二) 是提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书法艺术之美总能让人耳一新, 为之一振。鲁迅先生说: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 “我国文字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通过漂亮的形式多样的板书把书法之美的意境渗透到教学中, 让学生耳濡目染, 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 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 ( 沈尹默) 。”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

( 三) 是情感价值教育的表现手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读史使人明智”重要体现。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教育是每个历史教师每节课都要考虑的问题。书法艺术的德育功能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体现。在教学中, 我常常把重要的历史名人及名言或历史事件通过书法表现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讲授“司马迁与《史记》”时, 把他的名言“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通过书法形式展示, 让学生临摹再讨论它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再如, 在讲授“颜真卿”时, 先让学生知道他作为朝廷官员, 刚正不阿, 敢于秉公直谏, 为后人称赞, 再从他的书法作品特点“方严正大, 朴拙雄浑, 大气磅礴”, 是世世代代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永远学习的范本, 号称“颜体”。“书品如人品, 书格如人格”, 这正是历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书法家的写照。民族英雄岳飞奋笔急书的“还我河山”, 忠心爱国, 更是一气呵成, 名垂青史。

( 四) 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

精彩的书法能让课堂妙趣横生。如讲授“秦王扫六合”中更是要大大地写上一个“秦”字的小篆体, 或以图片“秦”字替代, 先让学生竞猜是什么字, 再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秦统一中国的文字, 最后一笔一划地教学生写下来, 既生动又具体。同样地, 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时, 教师从可以先板书“汉”字的繁体隶书, 通过让学生以“汉”字组词的形式导入新课, 既让学生明白汉朝的流行书体, 又能体现汉朝的“大一统”, 紧扣课题, 形式个性鲜明。由此推及到唐、宋、元、明清等。教师均可从这方面得到启发, 在教学方式上多做文章。

三、书法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让书法艺术魅力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 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是近年来的教学尝试, 现谈谈具体做法。

( 一) 与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 用书法艺术表现形式, 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是课堂教学活动探究的一个特色, 善于挖掘和应用教材内容是关键。首先, 可以用于课堂的新课导入。如展示伟人毛泽东的书法《七律·长征》, 导入八年级第13课《红军不怕远难》, 老师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伟人毛泽东独到的书法豪迈浑然一体, 又似风雨雷电、天地肝胆的博大胸襟, 和不失乐观浪漫之诗意来引入新课, 形式新颖, 印象深刻。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书法作品, 常能起到“添花”之妙。如当讲授《百团大战》时, 及时行草毛泽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1935年10月) :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用书法作品, 来评价彭德怀, 精彩评说, 入木三分, 很有感染力。再次, 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小结。引用伟人毛泽东的书法《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来结束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结合适当的电影视频, 气势恢弘, 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中, 适时地引用、创作或现场表演与历史教材内容相关的书法作品, 来吸引学生, 既提升课堂效率, 又体现了书法艺术之魅力。

此外, 中国古代史有6课的内容涉及到书法史的内容, 从文字的产生、成熟到演变, 再到书法名家辈出, 百花齐放, 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缩影。教师应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华, 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从原始图片的收集、精选、展示、赏析、临摹到评说, 本人都做足了功夫。例: 在讲授一代“书圣”王羲之时, 先展示亲临的“天下第一行书”的摹本, 再导出历代名家的摹本, 相之对比, 学生已是一片惊羡, 紧接着讲授《兰亭序》真迹的传奇故事和历史代书法名家的摹本、藏本之价值, 再补上“二王”的书法特色及影响, 最终引导学会欣赏书法, 兴趣书法, 热爱书法。一切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 二) 通过板书、PPT 来表现

板书是每个老师的基本功, 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如在讲到“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这一内容时, 我的做法是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用漂亮的隶书或楷书或艺术变形等字体写在黑板上, 每节课也有不同书体, 总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每每都会模仿在书上, 就连那些懒于动笔的学生也渐渐感兴趣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给学生印象就深刻了。

( 三) 用校本课程来延续

《书法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是《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 ( 2011) 4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 也是书法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一个特色体现。该课程可分《中国书法简史与名作赏析》与《毛笔书法实践》两部分, 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中国书法简史与名作赏析》以历史时间为线索, 根据中国文字的源流演变及历朝历代书法名家和名作为内容, 分课时向学生讲授中华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并赏析各时期的书法精品, 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达到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弘扬。《毛笔书法实践》就是教会学生规范掌握用毛笔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要领, 书写一种楷书字。以临摹为教学模式, 从基础的汉字笔划、偏旁部首及结构入手, 以名家书体为范本, 以历史人物之名言警句、诗句为内容, 形成章法, 让学生从临摹到创作分步骤实施, 最后以学生能完成一副完整作品为目标。

( 四) 做课后师生交流为媒介

以书法为载体, 通过课外辅导来加深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为每个学生书写、设计艺术签名, 或以书法作品为奖励形式, 既提升了教师的个人魅力, 也拥有不少的“粉丝”。每周为班级题写一句励志名言来鞭策鼓舞学生士气, 不失为一道良方, 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把书法艺术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艺术教育, 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同时又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催化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现在厦门中学校园里提倡书法教育几乎凤毛麟角, 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已是当务之急, 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及书法爱好者, 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于书法艺术的言传身教, 并渗透到历史教育教学中, 以书法艺术魅力来提高历史教育教学, 相得益彰, 已现成效, 稍做总结, 以此为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M].教育部网站, 2011-8-26.

[2]白砥.书法空间论[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2005.2.

[3]于军民.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 2006, (03) .

[4]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J].青少年书法, 2005.

中国书法历史 篇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擅长楷书、行书。其楷书取自褚遂良之沉稳端重和篆隶的园劲雄浑,气象恢弘,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世称“颜体”。楷书代表有《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其行书融入篆籀笔意,同时取张旭草书之纵横气势,笔力遒劲,笔势洒脱,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丰富性,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代表有《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刘中使帖》等。后世历来对颜真卿评价甚高,清代冯班评价其书法曰:“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总之,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书法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金文: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盛行时期,尤其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在古代称“金”故“金文”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把商周金文归于“大篆”的范畴,金文以铸造为主,点画饱满,体势端庄,气息浑穆,有浓重的庙堂之气。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后母戊鼎》,西周金文代表作有《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其中以上四种被后世誉为“四大国宝”。

3、《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清代刘鹗著,刘鹗字铁云,故该书取名为《铁云藏龟》。作者刘鹗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的古董变为“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4、《集古录》:宋代欧阳修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是欧阳修对其加藏的金石碑刻拓本所作的题跋的汇集,收录了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四百多篇。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于匡正补缺。

5、简牍:简牍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人们通常把竹片写的书称“简”,把木板写的书叫“牍”。简牍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现出土的简牍大多集中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如著名的《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宝山楚简》、《居延汉简》等。这类书法作品多数结构活泼多姿、率真自然,具有某种过渡书体的性质。

6、刷字:米芾曾言:“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便是“刷字”一词的出处。刷字是指米芾的书法有刷子刷字般的力度和气魄,用笔爽利劲健,气势恣肆。米芾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

7、神采:南朝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之于古人”。由此可知,神采与形质对立的概念,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内心感情和精神面貌。

8、《书法要录》:张彦远著,是我国唐代书学论著总集,对后世书学研究影响极大,它辑录了从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三十九种。其中著名的有赵壹的《非草书》、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论书》、张怀瓘的《书断》等。

9、骨势: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价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这里的骨势与媚趣相对,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的力度和气势。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较之王献之更有骨力,更具有骨力,更具阳刚之美。以“骨势”和“媚趣”形容书法的阳刚和阴柔之美是羊欣书论的重要贡献。

10、书卷气: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这里的书卷气是指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人所特有的微温尔雅的气息和风度,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有足够的胸襟和学养作为支撑。正如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韭花帖》是什么时代、哪位书法家的作品?他还有哪些作品传世?请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韭花帖》是五代书家杨凝式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图跋》等

三、杨凝式行书、草书皆入妙境。黄庭坚对杨凝式推崇备至,称其书法如“散僧入圣”。其《韭花帖》介于行楷之间,结字瘦劲清健,布白舒朗,章法空灵,与《兰亭序》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行书《卢鸿草堂十图跋》用笔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结字俯仰生姿,气息疏朗旷达,与颜真卿行书相近,其草书《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用笔爽利劲健、粗布乱服,整篇节奏明显、顾盼生姿。正如米芾所赞:“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2、简述张怀瓘的书法理论著述

一、张怀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其著名作品有《书断》、《书议》、《书估》、《文字论》、《评书药石论》、《玉堂禁经》等。

二。、《书断》首创我国书法理论史上“神、妙、能”三品书论之先河,并详细列举了各品的对应书家。《书议》标举书法为“不朽之盛事”,并提出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媚功用者居下”的审美标准。《文字论》提出了“从心者为上,从眼中为下”的鉴赏法则。《六体书论》中提出了“法像”说,这是张怀瓘书论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提出的“《经》是圣文,尚传而不秘,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等论断也比较著名。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简要论述大条幅书法作品兴起的过程及其表现手法的扩展,请举例说明。

大条幅书法是当今社会生活变化的产物,随着室内装饰的需要,大条幅书法开始兴起,明代初期的解缙、张弼等人就有大条幅书法作品的尝试,明代中后期达到鼎盛期。明代中期的祝允明、陈道复就有大条幅书法存世,到徐渭开始风气大兴,他的大条幅书法章法紧密,笔法纵横,气象淋漓,如“天女散花”。董其昌则章法行疏字密,以空灵见长,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在大条幅书法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张黄倪三人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是:行疏、字密,行内上下字咬合穿插,起伏跌宕,行间疏远墨色讲究浓淡、枯湿变化。王铎是大条幅书法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他的章法起伏跌宕,笔法迟涩与连绵恣肆兼有,呼应强烈,整体感很强,代表作有《过中条诗轴》等。到了清代,这种大条幅书法得到进一步发扬,著名的有傅山等,他最擅长大草,比王铎更加恣肆流畅,清代各家对此都有涉猎,但大多数都没超过前人。

2.试论清朝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书法理论思想。

一、清代的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阮元著有《碑帖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

二、阮元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并认为“书法变迁,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所靖、欧阳询、褚遂良等“。南北两派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阮元提出了“北碑”、“南帖”的概念,并认为各有所长,即“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三、包世臣力倡碑学,贬损帖学,并进而提出了“尊卑”、卑唐的观点。“北碑字有定法,而处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对于”神妙能逸佳“诸品,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至交,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

四、康有为在包世臣书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尊碑卑唐”的观点。“尊碑”因为魏碑有“十美”。但是康有为不赞成阮元的南北分派,他认为“书法可分派,南北不可分派“,并列举了表明南北书法只是多“筋骨“还是”风韵“的不同。此外,他还分析了清朝书风的转变和个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康雍之时,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集分书之大成,尹汀州也:集隶书之大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大成,刘石庵也:集碑学之大成,张廉清也”。

五、以上碑派书法理论家是清代碑学兴起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对清代碑学的兴盛贡献巨大。

2006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古不乖时:孙过庭《书谱》中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古不乖时”意思是学古不能背离时代,即学习古人不能亦步亦趋,要适应时代发展,及时推陈出新。

2、康里巎巎:字子山,后世称“康里子山”,是元代少数民族书家中的杰出代表。擅长行书、章草,其草书古朴劲健,其行书引入章草笔意,用笔爽利笔势飞动。代表作有《李白古风诗卷》等。

3、万岁通天贴: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族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将摹本赠送近臣,将原摹本奉还,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贴》。其中尤以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贴》、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为精。该贴是目前王羲之书迹中较为可信的唐摹本,被历来书家推崇备至,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4、禁碑令:曹魏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颁布禁碑令,到晋代也一度延续。受禁碑令的影响魏晋时期碑刻作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的演变进程。这一时期著名的碑刻作品有三国时期的《上尊号碑》、《三体石径》、《谷朗碑》、《葛府君碑》、《天发神谶碑》和东晋的《爨宝子碑》等。

5、书断:唐代张怀瓘著,上卷叙述古文、籀文、大篆、八分、等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没品又各以书体分论。《书断》首开神妙能三品论书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录了这部书的全文,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

6、书筏:清代笪重光著,《书筏》是一部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之所以少,是因为单独从书法艺术形式上立论的书论著作确实非常少见。他第一次在书法中提出“光”的要求,这里的“光”在章法上即强调黑白对比,“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其次提出了“逆数”说。他认为“逆”是书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逆”才能“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再次,论“园秀”之美。“圆”即用笔中锋遒劲,“秀”即秀润秀雅。第四,论笔墨。笪氏十分重视“用笔”和“用墨”在用笔方面强调“中锋”,用墨方面强调“润”

7、项穆:,明代书法理论家,著有《书法雅言》等。首先,他评论“专泥上古”和“不学古法”两个极端,尤其强调书法和时代的关系。其次,他认为书法继承要有统序,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之源,强调书生地位,“余则谓逸少简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再次,在书法审美上,他提出了“中和”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即:“中也者无过之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此外,他非常重要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谓“柳公权曰”心正则书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8、天然:王僧虔在其书论中首次提出了“天然”和“功夫”这一书法美学概念。天然即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以书法家意志为转移的天赋才情,不是靠后天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所能达到的。

9、金石气:金石气是我国书法审美的重要概念范畴之一,刘熙载曾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是指金石碑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浑、浑朴、苍茫的韵味和气息,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书体多指篆隶。

10、艺舟双楫:清代包世臣著,包括作书、作文两个部分。在论书部分,他力倡碑学,成为推动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主要论著之一。首先,提出了“尊碑”、卑唐、的态度。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刻板。其次,解释了“神妙能逸佳诸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简要分析李世民对唐代书法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

① 李世民自身对书法非常爱好,他得《温泉铭》和《晋祠铭》开行书入碑之先河,后来唐代的李邕也有行书入碑的作品传世。

② 唐太宗时,稳定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其中“明书”科,即考察书法。此外,“身言书判”中对“书的要求即”楷法遒美“。这使得读书人要进入仕途就必须提高书法水平,推进了书法的发展。

③ 唐太宗时,设“弘文馆”。其中集聚了大批的书法人才,这也为书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 唐太宗在位时,命怀仁搜集王羲之书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圣教序》的刊刻使王羲之书迹得以流传,为世人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客观上推动了唐代行书的发展。

⑤ 李世民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里的“王羲之之传”写“赞”把王羲之书法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⑥ 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的喜爱及其大力提倡,才造就了唐代大批的书法家名家和绚丽多姿的书法艺术,使唐代书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2、请指出以下这段话的出处并对其进行分析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这句话出于苏轼的书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是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但是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拙,但是君子与小人的心性,无法混淆,这句话表达了苏轼论书对人品的重视,君子小人始终有别,他还提出了“古之论书,简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的论断。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结合前人的评价,简论赵之谦的北碑书。

① 康有为评赵之谦“伪书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伪叔之罪也。”这是康有为对赵之谦北碑书的评价。实际上这种评价不公允,应客观看待。

② 赵之谦以北笔法入楷行篆隶等诸体。其楷书用笔多方,结体端正,合南北之美:其行书温雅而不失遒丽,即有古朴厚重之气,又兼有帖学一路的柔美。其次,他以北碑之法写篆隶,进一步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和艺术表现力。虽然不像北碑那样极尽雄浑之力,但能较好的融合碑帖,已属不易。康有为的言论有其合理之处,即赵之谦的北碑不复北朝时期的阳刚之气。总体看来在清代赵之谦属于碑帖融合方面较为成功的成功探索者,其北碑书风开一代新风,也是很大的贡献。

2、结合古代书法理论,谈谈“神品”与“逸品”的性质及其区别。

①“神品”和“逸品”的概念开始于唐代。张怀瓘《书断》开神妙能三品论书之先河,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在张怀瓘的书论基础上提出了“神“的具体标准;”杰立特出,谓之神。李祠真另开逸品一格,置于诸品至上,称为“偶合神交,自然默契”、终绝穷古,不复继作。清代包世臣进一步丰富了“神妙能”书法品评的理论,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楚调自歌,不缪风雅,曰:”逸品“

②从前人的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关于神品和逸品的理解虽然不同但是大体上可以推断出,能过进入“神品”和逸品等级的都是在技法上高度成熟,在气格上十分突出的作品。两者也存在着不同:即神品应是指那些历史上公认的技法和气格双优的精彩绝伦的作品,如兰亭序之类;而逸品是指那些在具备神品的某些个特征上,又具备某些偶然性的有超然世外之气的作品,是天然而成,并非人工所能达到,如,《瘗鹤铭》

2007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鸿门都学:设立于东汉汉灵帝时,因地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专习词赋书画,通过举送然后进行选拔考试,学成后多授予高官,鸿都门学的兴盛为“翰墨之道”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台阁体:明代开科选士,规定试卷必须用楷书作答,要求是端庄工整、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形同印刷,称为“台阁体”。明代前期书法以“台阁体”为主流著名的有“三宋”“二沈”其中以“宋度“影响最大,其 善于写金版玉册,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其书法被科举人士所效仿。

3、书法四贤:袁昂《古今书评》中列举了历代善书者,特别推崇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人,并成为“四贤“这是古代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四贤“之说,后被孙过庭等书伦家沿用,其实袁昂的《论书表》中明确提出了钟张二王等四家在中国书法的领军人物,其书法作品精彩绝伦,后世所效仿。如传张芝《秋凉帖》。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王羲之《兰亭序》、《姨母贴》《十七帖》等,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4、吴门书派:吴门书派是明代中期兴起于江苏苏州一代的文人书派。代表人物是“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复道。其中,文征明诸体兼精,尤擅小楷和行书,其小楷端庄严谨,行书刚健婉丽;王宠小楷和行草书,其小楷出于钟王、清丽淡远,其行草师法小王,潇散简远,别具一格,祝允明和陈道复均以行草书见长,在大幅长轴书法上积极地探索和成就,祝允明取法黄庭坚,节奏鲜明,而陈道复则出于杨凝式、米芾。笔势飞动,似开晚明行草之风。

5、经生书:唐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的小楷抄写而成,故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被称为“经生书”。唐代的“经生”的身份复杂,既有寺院僧侣,又有官服人员,亦有民间雇佣的人员,出于写经的意图严肃性,这类书法多工稳平和,笔法精美,很多经书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的普及,但后人袭称为“经生书”则多含贬义,认为其书法太过整齐划一,逸气不足。

6、书法雅言:明代的项穆的书法理论著作,首先,书中批评“专泥上古”和和“不学古法”两个极端,尤其强调书法和时代的关系。其次,他认为书法继承要有统序,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之源,强调书生地位,“余则谓逸少简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再次,在书法审美上,他提出了“中和”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即:“中也者无过之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此外,他非常重要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谓“柳公权曰”心正则书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

7、神品:张怀瓘《书断》首开神妙能三品论书的先河,后来的朱长文《续书断》中沿用了张怀瓘的“神品”一说,并认为“神品”是特立独行的作品,包世臣认为“平静简和,遒丽天成,曰:神品。以上是历代书论关于”神品“的论述。大致可以理解为“神品”、应是那些历史上公认的技法和气格双优的精彩绝伦之作,如《兰亭序》之类。

8、金石气:金石气是中国书法审美的重要概念范畴之一。刘熙载曾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可见金石气和书卷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的“金石气”是指金石碑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雄浑、朴拙、苍茫的韵味和气息,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书体上多指篆隶。

9、笔意:指蕴含在书法作品中的点线、线条、布白等外在形式之中的笔法关系及其意趣,王僧虔曾有《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笔意不简单的是形质、更重要的是形质中所体现的意趣和神采。

10、四体书势:西晋卫恒著,“四体”为“古文、小篆、隶书、草书。《四体书势》包括蔡邕的《篆势》、崔瑗的《草势》、卫恒的《字释》。它扼要的叙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字体的产生及其发展,并提出了期间的重要书家和重要的书作,还在隶书中记录了行书在汉末魏晋时期发展的情况。《四体书势》是我国古代书论中较为可信的最早的书法史资料,具有珍贵价值,它标志着书学作为一门学问,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魏晋时期高门大族书法

① 东晋时期出现了王谢庾郗卫恒等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现,如王氏家族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导。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万。② 在这些高门大族书法中,尤以王氏家族表现最为突出。传王羲之的伯父王廙能草书,谨传钟法。王羲之变钟繇质朴的书风为风流妍媚的新书体,被后世誉为“书圣”,代表作有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贴》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等,草书《初月帖》等。王献之变王羲之古雅质朴的內偃笔法为气势开张的外拓笔法,世称破体,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行书有《地黄汤》,草书有《中秋帖》等,王羲之和王羲之被后世合成为“二王”代表着传统帖学书法的最高成就。

③ 此外,谢氏家族的谢安有《每念帖》,谢万的《七月贴》传世。

④ 东晋的高门大族书法风格大体上相近都是:尚韵书风的代表,体现了士人的风情韵致和精神追求。

2、简述宋代刻帖及其对书法的影响

① 宋太宗淳化三年,太宗皇帝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诗书王著编次摹勒在枣板上,并把拓本赠与近臣,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大开刻帖之风,为宋代的刻帖的盛行打下了基础。

② 宋代的刻帖现象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宋代帝王的喜好、文人书家的兴起、金石学的发端、刻帖技术的进步都为刻帖风气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③ 由于《淳化刻帖》错误百出,宋徽宗时又出《淳化阁帖》真迹。命蔡京摹刻《大观帖》。以《淳化阁帖》增删而成的丛帖还有《潭帖》等,单刻帖《十七帖》。

④ 宋代的刻帖发展一方面使书法资料得以广泛流传,推进了书法的普及;另一方面,刻帖多为行草书,刻帖盛行直接推动了宋代草书的发展。简述清代碑派代表性书法理论家及其著述

①清代的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阮元著有《碑帖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

②阮元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并认为“书法变迁,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所靖、欧阳询、褚遂良等“。南北两派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阮元提出了“北碑”、“南帖”的概念,并认为各有所长,即“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③包世臣力倡碑学,贬损帖学,并进而提出了“尊卑”、卑唐的观点。“北碑字有定法,而处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对于”神妙能逸佳“诸品,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至交,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

④康有为在包世臣书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尊碑卑唐”的观点。“尊碑”因为魏碑有“十美”。但是康有为不赞成阮元的南北分派,他认为“书法可分派,南北不可分派“,并列举了表明南北书法只是多“筋骨“还是”风韵“的不同。此外,他还分析了清朝书风的转变和个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康雍之时,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集分书之大成,尹汀州也:集隶书之大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大成,刘石庵也:集碑学之大成,张廉清也”。

⑤以上碑派书法理论家是清代碑学兴起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对清代碑学的兴盛贡献巨大。

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30分)

1、试论唐代的书法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① 唐代是书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体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开行草等方面成就突出,体现出博大精深的“盛世之音”。

② 初唐时期,著名的有“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中欧阳询的楷书以精密而严谨被后世称为“欧体”有《九成宫》、《梦奠帖》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有《雁塔圣教序》等。薛稷有《惠普寺碑》等,此外,孙过庭《书谱》是小草领域的代表作品。

③ 盛唐中期,书法艺术达到了顶峰,诸体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楷书方面,颜真卿一变古法,创造了雄强遒丽的“颜体”代表作有《颜勤礼碑》等。行书方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徐浩被称为“怒猊抉石、渴冀奔泉”李邕尤擅行书,后世称为“北海如象”有《李思训碑》传世。狂草方面,张旭怀素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大家,张旭被后世称为“草圣”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怀素有《自叙帖》等,两人被后世称为“颠张醉素”。隶书方面有:韩泽木、蔡有林、史惟则和李潮被称为“唐隶四大家”继承而乏发展,篆书方面,李阳冰创“玉著篆”打破了李斯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李斯合成“二李”代表作有《三坟记》等。

④ 晚唐时期,书法开始衰落。著名的有柳公权,其严整瘦劲的书风世称“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此外还有杜牧的《张好好诗》独具一格。⑤ 总体而言,唐代的书法的中兴时期,其博大雄强的气象非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所能比拟的,后世称“唐尚法”可见唐代楷书为后世立下了规范,其草书行书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试论苏轼的书法思想

① 注重“人格”和“学养”。他认为,书法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体现,古人论书,兼论其平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格”的推重。他评价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其中自然包含了对人格的评判,在学养方面,他提出了“退笔如山不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观点,即有学识、修养的滋润,书法才能”通神“、② 关于“意”与“法”的关系,他在“法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同时他提出了只有摆脱古人的法度藩篱的书法创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观点提出了出自内心的情感的“意”而不是固守僵化的“法”更加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

③ 在书法审美上,主张“生命”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成为书法”苏轼在传统的论书中惯用神气骨肉血,使书法品评有了完整的“生命系统”更加突出了书法作品的对笔墨神采的要求。

④ 提倡宽松自然的执笔方法,即“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体现了苏轼在学书方面博大精深的胸怀。

⑤ 在结字方面,他提出了“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观点

2008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行书入碑:行书入碑始于唐代,代表人物为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书写作品刊刻《晋祠铭》和《温泉铭》,开辟了行书入碑的先河,行书入碑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既表现了太宗对书法的喜爱,也表现了其对文化的重视。此后,行书入碑之风兴起,唐代著名的行书入碑的作品有《集王圣教序》、李邕的《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等。行书入碑也对后世刻帖的流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氏墓志:是指北魏元氏皇家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改姓为元氏,故名元氏墓志,著名的有《元倪墓志》《元怀墓志》等,这类墓志的共同特点是:字口清晰,刊刻精美,保存完好,精神外漏,风格多样,既有方正拙朴的一路的,也有精巧秀美的。元氏墓志代表着北魏楷书的整体水平,对后世的楷书发展产生了沈阳就安定的影响。

3、楚帛书:楚帛书是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遗存,是一块长方形丝织物。楚帛书主要记载的是楚国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等内容。其中的文字都趋近于隶书的扁势,有明显的“隶变”倾向,楚帛书作为较早的墨迹遗存,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4、王僧虔:南朝齐的书法家、理论家。其书法丰厚淳朴,有魏晋人之风,代表作有《太子舍人帖》此外,王僧虔书论有《笔意赞:》等,他首次提出了“天然”与功夫、笔力和媚好的两对概念范畴,揭示了书法的禀赋与功用的关系以及阳刚和阴柔之美。尤其是其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著名论断,擅名了书法的本质,影响极大。

5、浓墨宰相:清代的刘墉学书从董其昌、赵孟頫入手,书法“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开始吸取颜真卿、苏子美等诸家,始成自家面目,其书法点画丰腴敦厚、结构端庄内敛,整体安静祥和、精气内敛,高深莫测,是他温恭俭让人格的真实写照。由于其作书喜欢用浓墨,世称”浓墨宰相“康有为对其推崇备至,赞其为”集帖学之大成者“。

二、指出下列这段话的出处并对其进行分析(20分)

请判断“北海书发源于北朝”的论断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并简要分析“北海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① 北海书发源于北朝的论断是何绍基论书中的观点。

② 北海书发源于北朝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只是代表作者自己的而观点而已。李邕生活在强盛的唐代,以其身份、地位极其周围的整体的环境来看,是不太可能直接取法于北碑者,就是在唐代书法家群体中,取法北碑者甚少,故不能因其书法的某部分特征与北碑吻合就妄下结论。

③ 李邕书法实际接受《集王圣教序》的影响最大,并巧妙的运用其楷化、简化的特征,增其点画浑厚,重心下移,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其书法点画如抛砖落地,在王羲之书风另开新风,故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赞誉,代表作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可见,无论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方面,李邕都是承接王羲之的书风,属于帖学一路,④ 李邕书法给学习《集王圣教序》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尤其是对宋代的苏轼等书法家的书法风格长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论述题(30分)

有人说清代的书法是“碑学兴盛,帖学衰微”:你同意这个判断吗?请描述清代的书法发展的基本态势,(应举例出代表书家),并对这一判断给出自己的分析。①不同意。(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作正反判断均可,能自圆其说即可)

②“碑学兴盛,帖学衰微”要辩证地来看,并且要分时期来看才合理。清代书法大体可以分为三期:清代初期,整体还是帖学书风笼罩朝野。作为晚明遗民董其昌、赵孟頫为代表的帖学书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学书倾向,馆阁体书家崛起。清代中期,整体的书法走势是“碑帖分驰”。帖学方面,出现了以帖学见长的“清四家”: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书同,其中尤以前两人最为著名,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此外,张照亦有很大影响。碑学方面,出现了邓石如、伊秉绶等专攻篆隶的大家,此外出现了力倡碑学的书法理论著作,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这些成就真正标志着碑学的兴起。清代晚期,是“碑帖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碑学已深入人心,但帖学并未淡出历史舞台,很多书法家开始探索碑帖融合的新道路,如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等人,尤其是何绍基、赵之谦等人在糅合碑帖方面成就突出。

③所以,武断地说清代书法是“碑学兴盛,帖学衰微”是不正确的,这样就忽视了清代“帖学”的发展成就。“碑学兴盛,帖学衰微”是清代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趋势,而并非时代特征。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形质、媚趣、书筏、古雅、合作

1、形质:在书法理论中较早提出“形质”一词的是南朝的王僧虔,其《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的“形质”与“神采”相对,即指书法作品中可以被直观看到的电画、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技巧。后来,“形质”一词被孙过庭等历代书论家所沿用,包世臣曾云:“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堪称形象。

2、媚趣:羊欣在书论《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论王献之的书风“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引入了“骨势”和“媚趣”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媚趣”是风流妍美之趣,即书法作品优美灵动的姿态和节奏;而“骨势”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力度和气势。

3、书筏:清代笪重光著。《书筏》是一部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之所以少是因为单独从书法艺术形式上立论的书法著作确实非常少见。它第一次在书法中提出来“光”的要求,这里的“光”在章法上即强调黑白对比,“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其次,提出了“逆数”说。他认为“逆”是书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逆”才能“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再次,论“圆秀”之美。“圆”即用笔中锋遒劲,“秀”即润泽秀雅。第四,论笔墨。笪氏十分重视“用笔”和“用墨”,在用笔方面强调“中锋”,用墨方面强调“润”。

4、古雅:“古雅”一词早在袁昂《古今书评》中就曾提到,其论钟繇书法“古雅有余”。米芾也曾云:“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这里的古雅即指书法中的古朴淡雅之气,全无矫揉造作的意味,一般多用来形容魏晋古法。“古雅”在明代也受到普遍倡导,尤其是王世贞论书的核心思想,他提倡的“古雅”即倡导骨力与妍美兼有。

5、合作:书法术语。唐代孙过庭《书谱》称:“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瑾、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五、简答题(15分)

简述《南北书派论》的主要观点

六、论述题(40分)

结合具体文献,试论黄庭坚的书法理论思想

答案一:①提出南北“分派”的缘由,即“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②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北派有钟繇、卫瓘、索靖、欧阳询、褚遂良等”。

③两派书法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结合具体文献,试论黄庭坚的书法理论思想。

答案二:①和苏轼一样,黄庭坚论书首倡“学养”和“品格”。其《论书》中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②提出“韵胜”和“绝俗”。这里的“韵胜”,即指有品位、含蓄而又有余意。要做到“韵胜”,作品首先要“绝俗”。他认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便不可医也。”

③主张“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他曾云“随入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但他的创新并非脱离传统,相反而是深入传统古帖,达到“入神”,他在《山谷题跋》中曾道“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2009年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50分)

1、媚趣

2、海岳名言

3、中和

4、衍极

5、今不同弊

6、鲜于枢

7、伯远帖

8、四堂

9、鍾书三体

10、家鸡野鹜

1、媚趣:羊欣在书论《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论王献之的书风“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引入了“骨势”和“媚趣”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媚趣”是风流妍美之趣,即书法作品优美灵动的姿态和节奏;而“骨势”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力度和气势。

2、《海岳名言》:宋米芾著。这是米芾关于书论的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理论史上重要的一篇书论,是作者平日论书之语,对古人多有讥讽,如评价柳公权“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此外对其他唐人书家多有讥讽,未免失之公允。但是他关于运笔布白之法,如“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等言论皆有可取之处。

3、中和:中和是书法理论中也是美学中常用的概念范畴。项穆《书法雅言》中有“中和”一节曰“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意思是说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并且不背离书法之理即是“中和”。中和也是我国儒家传统观念中核心的部分,对书法的格调也有指导作用,在书法上的体现就是平和中正的一路书风,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4、《衍极》:元代郑杓著。所谓“衍极”就是推衍书法的至极之理。全书涉及书法源流、各类书体、重要书家、历代书论以及用笔等众多方面,体系完整但内容芜杂。主张“书统”,即给书法设定一个统序,溯源流,推衍书法至极之理,具体来说就是推崇篆隶古法,否定宋代的尚意的“苏、黄、米”三家。认为书法的法度“古己有之”,反对变法出新,这是其局限性。《衍极》是元代重要的书论,为统治者所推重。

5、今不同弊: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说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二不流同时弊。“今不同弊”在肯定书法要随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提倡推陈出新,不要亦步亦趋。这是孙过庭关于学书的“古今关系”的一句精辟的论断,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当下流行书风的兴起,也应该避免盲目跟风,要有主见,善于学古出新。

6、鲜于枢:鲜于枢,字伯机,是与赵孟頫同时期的元代代表书家之一,尤其擅长草书,笔力遒劲,气势豪纵,与赵孟頫书风相比,赵孟頫以风韵胜,鲜于枢以骨力胜。代表作有《苏轼海棠诗卷》等。

7、《伯远帖》:东晋王珣的传世作品,内容是王珣写的一封书信。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合称为“三希堂法帖”。《伯远帖》的艺术水准很高,整体风格劲峭秀丽、韵致萧散、风流妍美,又被确认为真迹,能充分反映东晋时期王氏一门的书风的大概,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8、四堂:分别是我国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的四位专家:“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因四人字中均有一“堂”字,故名“四堂”。四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各有侧重,其中罗振玉是我国较早的甲骨文研究者,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也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王国维研究甲骨文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把出土实物和史书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郭沫若致力于收集各种甲骨文资料,著有《卜辞通繤》和《甲骨文全集》,把零星的甲骨文整理成系统的商史研究资料;董作宾在甲骨文风格分期方面贡献卓著。

9、锺书三体:钟繇,字元常,三国魏著名书法家。最善小楷,被誉为“正书之祖”。传世作品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羊欣《采古来能书》中说:“锺书三体,一铭石之书,最妙者也,章程之书,传秘书。三月行押之书,相闻者也”。即隶书,楷书、行书。可见,“三体”的作用分别是刻石、公文和教育、书信往来。

10家鸡野鹜:这是一个关于书法的典故。传说庾廙非常嫉妒王羲之的书法,他看到王羲之把行书写的风流妍媚,开始接受不了了,认为王羲之的行书是家鸡野鹜,不足取法,后来见了王羲之的章草书之后,才信服王羲之的书法。这反映了庾廙见识短浅,不愿接受王羲之的新体,也告诉我们对待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正确的态度和心胸宽广的接受,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续书谱》的主要观点

《续书谱》是宋代姜夔的著名书法著作,作者的意图在于魏晋风流为典范,就今文字个体书法的学习和创作问题做出了系统的阐发,以补孙过庭《书谱》未完之意。主要观点:

①承袭“尚意”精神,推崇魏晋古法,而贬唐,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这些言论都反映作者对唐人书法的不满。

②在用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如“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关于“藏露”的论断,“露则意不持重,藏则体不精神”对于今天的书法实践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③关于“锥画沙”等概念的阐述,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拆者欲其无布置之巧。④关于“方圆”“”风神“等概念的论断,”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

3、简述元明章草的发展情况

① 章草书兴起于汉魏之际,著名的有三国吴国的皇象《急就章》,除皇象外,西晋的卫瓘、索靖也擅长章草,在这之后的几百年中,章草一度处于衰落的地位。

② 元明时期是书法的复古时期。这一时期多以魏晋为取法对象,但总体上继承而少创新,章草方面也是如此。赵孟頫是最擅长章草的重要书法家之一,代表作有《临皇象急就章》。风格刚劲有力,气格高古,甚至他的行草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带有章草笔意,元代邓文原也以章草著名,现传世作品《临皇象急就章》,参杂行草笔意,清秀古雅,康里巎巎也擅长章草,其《李白诗卷》等许多作品时见章草笔法,其章草风格,受赵孟頫影响很深,明代书家中,宋克是章草的大家,一生写《急就章》,章草糅人狂草笔法,个性鲜明,此外元末的杨维桢等人对章草也有较大的贡献,③ 总体上来说,元明的章草在成就上远不及行草书等书体。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结合具体材料,论述董其昌的书法思想。

① 董其昌书论受禅宗影响极大,提出了“古淡”学柳诚恳书,方悟用笔古淡处“。他的书法亦追求虚和淡远的意境,体现在用墨上亦是“淡”,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也,体现在用笔上则是“藏”

② 他主张脱俗,反对“甜邪俗赖”的书风,曾云:“书家四忌:甜邪俗赖。主张书家要有自我的意识,提出了”离合“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认为脱去老子右军的“离”是有妙入神的关键,此外“士气”的提出也是针对这个问题。

③ 在创作上,他主张“率意”和“生”吾书往往率意,赵子昂因熟而得俗态,吾书因生而得秀色。

④ 在章法上,他反对“正局”主张“结字得势”险绝、以奇为正,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箴言。书家以险绝为奇,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如晋唐门室也,这些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⑤ 在用笔方面。他主张发笔处要提的其笔,不使其自掩。“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箴言。此外,他还提出了“以劲健取势,以虚和取韵。

2、结合具体书家,对清代篆书的发展总趋势作一综合描述

① 清代是篆隶复兴时代。篆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在古代的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创新。在秦汉以后篆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②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篆书大家,是邓石如。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其篆书融入秦汉。又出以隶意,使篆书活泼生动,摆脱了铁线的束缚,大气磅礴,笔势丰富,大大扩展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邓石如的出现打破了以前篆书独宗“二李”的状况,为后人广泛吸取,被康有为推为“国朝第一”“集隶书之大成者”等。

③ 吴熙载是另外一位擅长篆书的书家,其书法由邓石如上溯秦汉,风格秀丽清雅,笔法婀娜而刚劲,有文人气,是师法邓石如而有成就者。④ 赵之谦是清代发展较为全面的书家,他以北碑法写篆隶,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其篆书既有碑的古朴厚重,又有贴的温润清雅,为清代的篆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⑤ 吴昌硕以大篆闻名,其大篆师法《石鼓文》,晚年引入行草笔法笔意,增加了笔墨的情趣,书风大气磅礴而清新脱俗,复归于古。篆书的复兴,到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⑥ 此外,赵之琛的大篆,吴大澂的篆书在清代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体上而言,清代是篆书的发展鼎盛时期,艺术成就超过了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朝代,对清代的碑学兴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期间书法名家也为后世书法家广泛取法。

2010年

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50分)

1、《钝吟书要》:清代冯班著,《吨吟书要》的主要内容:①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书法和人格修养的关系,“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尤其以颜真卿作为例子,“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但与前人不同,他对赵孟頫评价较高。②对晋唐宋时代的书法都持肯定态度,提出了“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的观点。③指出了书法中“用笔”和“结字’的重要性。

2、描字;米芾曾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也许我们可以大致的认为“描字”是对黄庭坚自然书写时表现出来的震颤抖擞的用笔风格或理性持重,速度较慢的书写状态的一种描述,但准确的讲“描字”应是何种意义,至今仍鲜有人道破。

3、书统:书统宏观上讲即书法的统序,即学书以何为渊源,古代书论中强调“书统”是仿照元代郑杓《衍极》、明代项目的《书法雅言》等。衍极中的“书统”是仿照理学家的“道统”说,强调恢复古篆隶文字书法的正统地位,反对变法出新:而项穆的《书法雅言》则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文源,强调其书圣地位,但其“书统”强烈依附于“道统”片面的突出了以“中和”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的地位,显得格外的保守。

4、士气:董其昌曾言;“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刘熙载在《书概》中亦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这里提到的”士气”都是指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书卷气。

5、《非草书》:东汉赵壹著,《非草书》是一篇极力否定草书的文章,他否定草书的第一个理由是,草书不古,非圣人之业,所以不值得在草书上下太大的功夫,浪费精神。第二书法水平的好坏,出于人的天性,不可用功夫达到。第三个理由是,草书对于士人不过是小道,无关教化、政绩和仕途。从这篇文章来看,赵壹明显不把书法当做一门学问或者艺术,直接否定了草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这篇论文显然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有些观点偏颇,但这种批评的书论,亦反映了但是人们对于书法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6、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世称“王大令”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最大贡献是变王羲之的古雅质朴的內偃笔法为风流妍媚、气势开张的外拓笔法,并融汇蒿草,创造了笔势纵逸的“破体”其楷书《玉版十三行》等,行书作品《二十九日帖》《地黄汤贴》等,行草书作品《鸭头丸贴》《中秋帖》等,其中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并刻帖流传,王献之对后世的行草书法家影响很大,著名的有羊欣、颜真卿、米芾等。

7、北碑:最早提出北碑一词的当属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北碑”概念的提出客观上推动了清代的碑学的发展,这里的“北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书法的统称,又以魏为最盛,故称“魏碑”北碑按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神庙碑和墓碑,如《张猛龙碑》等,造像题记如《龙门四品》等,摩崖刻石《郑文公碑》等,墓志如《张玄墓志》等。

8、李思训碑:亦称《云麾将军碑》,唐朝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是李邕的行书代表作之一,著名的以行书入碑的作品,其笔法遒劲清丽,结构纵向取势,重心下移,充分体现了“北海如象”的特点。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取法《集王圣教序》而变法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在《李思训碑》中我们也能看到其取法《圣教序》的踪迹。

9、刻帖:将前人的法书名迹摹刻在石板或者木板上,后以拓本流传,就是“刻帖”刻帖之风始于唐朝,太宗命弘文馆刻《十七帖》,后《温泉铭》、《集王圣教序》落成后都曾是拓本传世,但对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北宋淳化年间所刻的《淳化阁帖》后世称之为“帖祖”。刻帖按刻者的身份分为官刻和私刻,按刻帖的内容分为单帖和丛帖。

10、《书史会要》:明代陶宗仪器著,《书史会要》是我国明代辑录历代书法家传记和技法的著作,《书史会要》择其百余种书籍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评论简洁到位,系统而较为详尽。收录四百多人,绝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书法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搜集史实的用心,此书的缺点是引文和作者的评论未加区别,史料未注明出处,引用诸多不便。

二、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米芾是如何看待唐朝楷书成就的?

①米芾论书著有《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贬损之词,尤其是唐楷。

②评颜真卿书“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评柳公权书“丑怪恶扎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评价薛稷《惠普寺》“笔笔如蒸饼”。最后一语予以了全盘否定,欧虞褚柳颜,皆为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③总之在米芾看来,唐楷的规范把书法引入了歧途,尤其是破坏了他所倡导的“真趣”所以他对唐楷各书家评价甚低。

3、简述唐初(武德贞观年间)书法状况

① 初唐时期,许多书家受隋朝的影响较大,书法风格也表现为清劲峭拔的特征,书体上偏重于行楷。

② 这一时期著名的书家有被后世称为“初唐四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另外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成就。其中,欧阳询以楷书见长,其书法结构严谨,世称“欧体”代表作有《九成宫》。虞世南谨传智永家法,俨然魏晋风流,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广泛的取法魏晋南北朝及当时的欧虞诸家,融会成了,潇散简远、独具风神的“褚体”代表作有楷书《孟发师碑》、行书《雁塔圣教序.等。薛稷取法褚遂良之瘦劲,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升仙太子碑》等。

③ 这一时期书法的成就与李世民的喜爱和倡导关系密切,李世民书法考察纳入科举考试中,还设置“弘文馆”网罗书法人才,这都为书法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曾下令刊刻《集王圣教序》,为王羲之书法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温泉铭》《晋祠铭》开行书入碑的先河。

④ 总体上而言,初唐书家群体出现和皇帝的倡导为盛中唐时期书法的鼎盛局面打下了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结合具体材料,试论张怀瓘的书法审美理想

① 张怀瓘书学思想的核心是书法“意象”的阐发,这是对我国古代书法理论最大的贡献,他认为书法艺术形态源于自然万象,“书者,法象也”,也就是说书法是效法自然万象的艺术,这里的“法象”即“探于物象,取其元精”通过书法家的创造,是书法成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进而升华为反映生命、书法情感的“翰墨之道”和“不朽之盛事”。他的“意象”深刻揭示了书法艺术的特质,从根本上阐明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

② 他首创“神妙能”三品论书的方法,在书法品评方面是对庾肩吾“上中下”三品论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大概理解为“神品”是达到了风神和骨气完美的结合的作品“妙品是具备筋骨之美和技法功夫的精致作品。能品是仅在技法功夫上有所成就的作品。

③ 在学书和创作规律上,他提出了“顺性”“变通”的原则,尤其推崇“直师造化”的学书途径。

④ 在书法鉴赏、批评方面,他主张“同于史法”、“从心者为上”的理念。其书法批评从不迎合时众,如批评王羲之书法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⑤ 在审美追求上,他提出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媚功用者居下“的原则,这里的”风神“骨气”妍媚、功用是两两相对的概念,“风神”即作品的“神采”是书法家天赋才情和情感的体现。“功用”即功夫,指书法家后天的“勤奋积累”“骨气”是书法家内在的美感。妍美则是指书法表面的浮华之美。

⑥ 在描述各体特点时,他提出了“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 形象观点。

2、论述清代行草书的发展及其得失

① 清代初期,行草书方面仍受晚明狂放书风的影响,尤其是王铎、傅山等人进入清朝,其都在大幅长轴书法上有突出的贡献。为行草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王铎代表作有《过中条诗轴》傅山代表作《七绝诗轴》等,另外,朱耷也是初期较有成就者,其书法点画简洁,园劲厚重,结体空灵,气息高古,别具一格。

② 清代中期,碑帖分驰,这一时期的行草书以“清四家”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同书为代表。刘墉行书笔画厚重,结字内敛,喜用浓墨,世称“浓墨宰相”王文治行书取法董其昌、米芾、李邕等人,喜用淡墨,世称“淡墨探花”翁方纲和梁同书行草书也有一定的成绩。此外,张照取法董其昌,亦有书名。

③ 清代晚期,碑学书法深入人心,行草方面出现了碑帖融合的趋势,这一时期的书家以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师法颜真卿,并以篆隶法融入行草,可谓帖意碑神,在清代书坛上独树一帜。赵之谦以北碑笔法入行书,既有碑的古朴厚重也有帖的温雅秀逸,是碑帖融合较有成就的大家,其他如;吴昌硕、康有为等人在碑帖融合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

④ 从“得”的方面而言,清代行草书在碑帖融合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失”的方面来看,清代的行草书未能深入帖学传统。于传统继承较少,另外,碑学的兴起对行草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客观上消弱了其发展成就。

201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秦虎符:虎符秦代的调兵遣将的信物。著名的有《阳陵虎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因此其诏书亦刻于金属或者陶子之上,统称为“始皇诏”主要为契刻,笔画以直笔为主,转折多方,结构倚側,质朴率真。

2、蔡邕:字伯喈,人称“蔡郎中”,东汉著名的书法家,相传他于鸿都门外见工匠们用扫帚涂抹墙壁,受到启发,创立“飞白书”即草篆,这种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白痕,蔡邕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主持刊刻了《熹平石经》在隶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贡献。

3、三希堂法帖:清代官刻丛帖。乾隆皇帝命大臣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镌刻并拓印成册,其中收录了乾隆皇帝视为珍宝的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王献之《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特将藏此“三希”的处所更名为“三希堂”故此帖称《三希堂法贴》。《三希堂法帖》规模巨大,为后世学习提供了便利。

4、巨山三石:西晋卫瓘为当时著名书法家,与索靖合称“一台二妙”其父卫觊书法名于三国,其子卫恒(字巨山)也擅长书法,世称“巨山三世”。其中,卫瓘擅长章草,代表作有《顿首州民帖》卫恒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著有《四体书势》是我国现存可信的最早的书法史资料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学问开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5、吴门四家:指吴门书派的四位书法家:文征明、祝允明、王宠、陈复道。其中,文征明诸体兼精,尤擅小楷和行书,其小楷端庄严谨,行书刚健婉丽;王宠小楷和行草书,其小楷出于钟王、清丽淡远,其行草师法小王,潇散简远,别具一格,祝允明和陈道复均以行草书见长,在大幅长轴书法上积极地探索和成就,祝允明取法黄庭坚,节奏鲜明,而陈道复则出于杨凝式、米芾。笔势飞动,似开晚明行草之风。

6、《续书断》: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仿照张怀瓘《书断》体例,并在张怀瓘的书论基础上提出了“神“的具体标准;”杰立特出,谓之神。《续书断》相对于张怀瓘的《书断》进步之处在于作者摒弃了张氏按照书体“神妙能”三品的做法,而是按照人分品,按照书家最擅长的书体把书家分为“神妙能”三品,然后对其再进行品评,这样就避免了张氏一书家出现数品的现象。另外作者论书提出了,“书有义理,法贵谨严”的主张。

7、唐尚法:梁獻《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唐尚法是指唐代的书法整体特征是崇尚法度,首先表现在唐楷为楷书的发展确立了规范,如:欧体、颜体、柳体都是以法度见长,一笔一划皆严谨规范,其次唐代书法理论中大量探讨书法技法规则的论述,再次;出现了一些如《集王圣教序》之类的供后人取法的法帖。

8、和而不同:孙过庭《书谱》中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字与字的协调而不雷同,也指整篇章法和谐而富有变化,他揭示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纲领和创作标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9、《古今书评》:南朝梁书画家袁昂著。《古今书评》是奉敕品评之作,作者列举了前人善书者二十五人,特别推崇张芝、钟繇、王献之、王羲之四人,并称为“四贤”,这是古代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四贤”之说,为后人所沿袭,袁昂反对模仿模仿,如评价羊欣的书法“大家婢为夫人,举止羞涩,终不似真”,他论书崇尚“风神”,如评价王羲之书法,“爽爽有一种风气”。

10、四宁四毋:清代书法家傅山提出的著名书法理论观点。他在《作字示儿孙》中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此理论是在董赵靡弱帖学书风盛行的大背景提出来的,亦是其人格的写照。傅山尤其对赵子昂心生厌恶,“薄其为人,遂鄙其书”。作者认为作字先做人,书法作品宁可生拙天真,也不可媚俗做作。四宁四毋对当时靡弱帖学书风的反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碑学理论的发展,其倡导的学书精神对后世仍有借鉴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南北朝碑刻及其艺术特色。

①南朝碑刻著名的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爨宝子碑》立于刘宋,与东晋的《爨宝子碑》合成“二爨”其笔画比《爨宝子碑》更加楷化,隶书的笔画特征逐渐淡去,基本已是楷书形态,其笔力雄强,方中带圆,结体茂密,质朴秀逸兼有,被康有为誉为“第一神品”《瘗鹤铭》是摩崖刻石,其整体风格体兼南北之美,雍容安和,格调高雅,堪称逸品。黄庭坚对其推崇备至,曰“大字无过《瘗鹤铭》”

②此外,南朝碑刻作品中还有《刘岱墓志》等,前两种风格楷法精美,清健秀雅。③南朝碑刻相对于北朝碑刻而言于雄强中更见秀逸之气,体现出体兼南北的特点,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

3、简述西晋时期的书体书势著述及其理论价值。

① 两晋的书体书势著名的有西晋的卫恒的《四体书势》、杨泉的《草书赋》、索靖的《草书势》和东晋王珉的《行书状》等,价值最高的当属卫恒的《四体书势》。

② 其中《四体书势》包括蔡邕的《篆势》崔瑗的《草势》、卫恒自撰的《字势》和《隶势》。它扼要的叙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字体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及期间的重要书家和重要书作,还在隶书一体中记录了行书在汉末魏晋时期发展的情况。《四体书势.》是我国书论中较为可信的最早的书法史资料,《草书赋》和《草书势》都赞美了草书,尤其是《草书赋》对草书形态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③ 两晋的书体书势,肯定了今文字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们对于今文字书法审美的探索,标志着两晋时期书法认识的自觉,但其局限性是过于对书法形态的关注,忽视了书法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追求。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晚明行草。

① 晚明时期是行草书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董其昌等少数书家坚守二王以来帖学传统外,整体书风发生了巨变,行草书领域,以往的温雅秀逸被豪放恣肆的新书风所取代,即晚明狂放的书风,代表书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其中以王铎的成就最高。

② 董其昌书法及其深入传统,笔法娴熟,章法空灵。他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古淡”率意“生等意趣,在其作品上的体现即好用淡墨,字密而行疏,结构潇散,笔法舒朗。徐渭是较早进行大幅长轴书法探索的书家,其书法纵横奇崛,笔法奔放,章法茂密,如”漫天花雨“。在晚明行草书中最有成就的当属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这些人的书法共同特点是:“结字紧密,行间疏朗,强调墨色浓淡的枯湿变化,整体效果对比强烈,在探索大幅长轴书法形式上做出了较大的突破。其中以王铎的最为著名,其行草书作品,不论是大幅长轴,还是手卷,都体现了整体感。

③ 此外,邢侗、米万忠等在行草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与董其昌。张瑞图并称为“晚明四大家”

④ 晚明时期行草书的发展,动摇了长期以来以二王书风在帖学领域的统治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清初。

2、结合具体材料,试论苏轼、黄庭坚关于继承与创新的思想

① 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宋代书家,无论是在书法创作还是在理论上都注重对“意”的追求,构建了宋代书法的尚意风气,他们的书论既提倡学习古人,又力倡推陈出新,体现他们的继承与创新意识。

② 苏轼论书提倡“新意”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即在法度之中求得新意,在豪放之中体现妙理。他认为,法度虽贵,但只有突破法度才能展现自我,故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③ 黄庭坚在继承与创新上,主张“自成一家,即”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认为创新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主张“韵胜”和绝俗。

④ 米芾一方面尊重传统,推重晋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另一方面他主张创新,提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观点,并力倡真趣和古雅,此外,米芾在书法继承方面极力否定唐楷成就,他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实际上是反对过分拘于发渡、严正刻板的书风,认为那样破坏了书法的艺术性。201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书法四贤之一。他擅长章草,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笔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于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张芝至今没有墨迹传世,相传其代表作品有《秋凉帖》、《七月帖》等,接近于章草面貌。

2、蔡邕:字伯喈,人称“蔡中郎”,东汉著名书法家,擅隶书。传蔡邕曾于鸿都门见工匠持帚用白粉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而创“飞白书”;此外,蔡邕主持刊刻《熹平石经》,在我国隶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大观帖:又名《太清楼帖》,共10卷,分为历代帝王法帖、历代名臣法帖、历代书家法帖、二王法帖等四部分,为大观三年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胜于《淳化阁帖》。并且,《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

4、龙门四品:北魏洛阳龙门石窟中保存有大量的造像题记,其中成就较高的有“龙门二十品”,在其中又以四品成就最高,被称为“龙门四品”,即:《孙秋生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龙门四品”是著名的楷书代表作,其用笔多方,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整体气势雄强,古朴醇雅,堪称造像题记的代表作。

5、孔庙三碑:三个东汉时期隶书的代表作品,因碑在山东孔庙中,故名,这三个碑分别是《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这些作品刊刻精美,字口清晰,风格或遒劲谨饬,或肃穆端庄,是东汉隶书的精品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6、能品:古代书法品评术语。张怀瑾《书断》开神、妙、能论书之先河,后来的包世臣认为能品是“逐迹穷源,思力交至”的作品。能品实际是指形式技巧完善,书写精美的书法作品,在技巧层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达到。所以能品历来被置于神品和妙品之下,正如张怀瑾所言“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7、北碑南帖:清代阮元提出的书法理论主张。《北碑南帖论》的核心观念是书法按地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擅碑,南派擅帖,并认为北碑和南帖各有所长,不过是在不同场合各有优势罢了。即“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8、意在笔前:卫夫人《笔阵图》中有“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的说法。意在笔前的意思是作书之前应该做好一切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下笔才是有来由的,才容易成功。这也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仍有指导意义。唐代的孙过庭也提出过相似的理论。

9、《东观余论》:北宋黄伯思著。《东观余论》涉及书法碑帖者为多,所论及的法帖真伪考证方面多有精义。此外,黄伯思论书有明显的宗尚晋人的倾向。

10、笔力:古代书法理论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传卫夫人《笔阵图》中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王僧虔《论书》中提出“笔力”的概念。笔力是指书法作品的笔画所表现出的力量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论宋克草书的成就与贡献。

①宋克是明代前期著名的书法家,是著名的“三宋二沈”中的代表人物。

②宋克擅小楷和草书,尤以草书为著名。其章草书,取法皇象《急就章》,同时继承了赵孟頫、邓文原的优秀传统,深入传统又掺以己意,形成了潇洒劲健又不失古朴率意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急就章》等。

③其今草书,潇洒劲健,笔法精熟,个别字中融入章草笔意,增加了今草书的古意,这是其创新之处。

④总体而言,宋克是明代前期书法的代表人物,是“三宋二沈”中成就最高者。尤其是其章草的成就既在当时名声显著,也对后世学习章草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其今草书掺入章草的尝试,也为后世草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2、简述汉朝书法理论著述及主要观点

①汉代书法理论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源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自觉地思考一些书法问题,对书法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讨,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书法理论著述《非草书》,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还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九势》等。

②崔瑗的《草书势》是一篇赞美草书的文章,其首先叙述了隶书形成的社会原因,接着叙述了草书的特点及其优势,阐述了草书的动态美和简约美。另外《草书势》还提出了“法象”的说法,“法象”一词后来张怀瑾也有提及。

③赵壹的《非草书》是一篇极力否定草书的文章,一则认为草书不古,“非圣人之业”,不值得在草书上花费功夫;二则认为书法好坏,出于人的天性,不能用功夫达到;三则认为草书对于士人是“小道”,无关教化、政绩和仕途。整体来看,赵壹否定书法,故也直接否定了草书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④蔡邕的《篆势》对篆书的艺术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九势》揭示了书法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书法工具和书法艺术形态的关系,提出了“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著名论断。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唐楷发展史述论。

① 唐代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楷书名家,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唐代楷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几个阶段。

③初唐时期,楷书方面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为代表。欧阳询,字信本,世称“欧阳率更”,其楷书精细谨严,笔画戈戟森然,富有气势,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世称“虞永兴”,其书法传智永家法,俨然东晋风流,代表作有楷书《孔子庙堂碑》。盛中唐时期是唐代书法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出气势博大的盛唐之音,楷书代表人物有褚遂良、颜真卿等。褚遂良,世称“褚河南”,其书法风格灵动而瘦硬,颜真卿取其沉稳,故刘熙载称其为唐代“广大教化主”。颜真卿,世称“颜鲁公”,其楷书取褚遂良之厚重宽博和篆隶的圆劲浑厚,气象恢弘,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清代冯班评价其书法曰:“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晚唐时期,书法江河日下,不负盛世之音,这一时期的楷书以瘦劲为美,代表人物为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恳,其主要成就体现在楷书上,他创造了法度谨严、骨力强健的新体,世称“柳体”,他的书法与颜真卿的书法特征被后世合称为“颜筋柳骨”。

④总体而言,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后世所称的“楷书四大家”中的三人都是唐代人,由此可见唐楷是魏碑以来楷书发展史上的又一创举,因其笔法严禁精美、端庄遒劲的风格而被后世广泛取法,后世学习楷书者大多由唐楷入手。所以唐楷对后世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结合具体材料,论述孙过庭的书法创作思想。

①孙过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其《书谱》既是一幅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深刻见地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的许多观点为后世研究生所重,尤其是其中有关书法创作的思想,对今天的书法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②关于书法审美本质的论述,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和“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这些都是书法创作的终极目标。

③关于书法创作条件的论述,提出了“五乖五合”的著名论断,认为只有具备了“五合”即神情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等五个条件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④关于书法创作三阶段的论述,即“平正--险绝--平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老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⑤关于创作过程中“心”与“手”的关系。即“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智巧双兼,心手双畅”。

历史上大奸大才的书法家 篇3

蔡京:书法自成一家体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宋徽宗赵佶对他宠信有加,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徽宗虽迫于情势,不得不将其降黜或外放,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就官复原职。从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第二宰相的职权)兼中书侍郎起(半年后,蔡京便正式就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当朝第一宰相)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四次罢免,又四次起用。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徽宗还倚重他,直到自己退位。

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据说,一次蔡京问米芾:當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被派到杭州设立明金局,其职责是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此时,蔡京贬居杭州已近一年。据说,他为童贯提供了一份名单,帮他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这使童贯在侍奉不久的主子面前大为露脸。宦官童贯作为绝好的中介,进一步加深了皇帝对蔡京的赏识。而童贯与蔡京二人也就此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裹挟着宋徽宗,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拖下了灾难的深渊。北宋之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徽宗宠用蔡京这个佞臣,以及童贯、高俅之徒。而宋徽宗昏聩无能,荒淫无耻,最后和他的儿子钦宗成为金兵的俘虏。80岁的蔡京亦被充军。蔡京凄然写下:“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无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这是蔡京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被活活饿死。死后更没有棺木,被埋进了专门收葬无家可归者的漏泽园中。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俘获,随后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被释放南归后,他历任南宋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现今印刷用的“宋体”。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宋体”一脉相承,有人说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

严嵩:无可取代“至公堂”

严嵩(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个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三十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严嵩所书。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严嵩在位时,对古人墨宝甚是珍爱。据史书记载,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严嵩不择手段地杀了两个人。嘉靖年间,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嵩。严嵩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嵩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嵩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王忏杀掉灭口。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并搬上戏剧舞台。后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为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屡屡落空?严嵩临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释了这种误差,他写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至死,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个浩然正气的忠臣、君子。奸臣这种自以为正义在胸中的心态让他们的字看起来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字如其人”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 篇4

一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临摹:

○笔法:基本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征。

○结构:基本地体现出范本的字行特征。

○章法:基本地完成范本布局。

2、创作:

○笔法: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笔法特点。

○结构: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结体形态。

○章法:基本地完成章法布局。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考试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二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临摹:

○笔法:基本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征。

○结构:基本地体现出范本的字行特征,结体自然。

○章法:基本地完成范本布局,要素完善。

2、创作:

○笔法: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笔法特点。

○结构: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结体形态,特点明显。

○章法:基本地完成章法布局,安排合理。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考试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固古体诗词,二十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三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临摹:

○笔法:基本能较好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征。

○结构:基本能较好地体现出范本的字行特征,结体自然。

○章法:基本地完成范本布局。

2、创作:

○笔法: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笔法特点。

○结构:基本地体现出所学书体的结体形态,特点明显、突出。

○章法:基本地完成章法布局,安排合理、美观。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考试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四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笔法:较好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点,用笔自如。

○结构:较好地体现出范本的结体风格特征。

○章法:较好地理解范本章法特点,合理布局。

2、创作:

○笔法:较好地体现出书写能力,点画处理较自如。

○结构:较好地体现所用书体的结体取势规律。

○章法:基本明白书法布局方式,章法完整。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五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笔法:较好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点,用笔自如熟练。

○结构:较好地体现出范本的结体风格特征。

○章法:较好地理解范本章法特点,合理布局。

2、创作:

○笔法:较好地体现出书写能力,点画处理较自如、美观。

○结构:较好地体现所用书体的结体取势规律。

○章法:基本明白书法布局方式,章法完整。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六级考试规则、范例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笔法:准确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法特点,用笔点画生动、熟练自然。

○结构:准确地体现出范本的结体风格特征。

○章法:准确地理解范本章法特点,布局合理完整。

2、创作:

○笔法:较好地体现出书写能力,点画精到自如、美观。

○结构:较好地体现所用书体的结体规律,特点明显。

○章法:明白书法布局方式,行气贯通,章法完整美观。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

2、内容:

○在给定的范本中自选对临作品一件。

○自选给定的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

○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三裁竖式(45cmX69cm)

四尺对裁竖式(136cmX35cm)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七级考级大纲(考试规则)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1笔法:准确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意,用笔点画生动,熟练自然。2结构:准确地体现范本的结体取势特征。

3章法:准确地体现范本章法特点,布局合理完整。2.创作

1笔法:准确地体现书写能力,点画精到自如、美观。2结构:准确地体现出所用书体的结体规律,特点明显。3章法:理解书法布局方式,行气贯通,章法完整美观。3.理论笔试

1简明书法史。2简明书论史。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

2.内容:1在给定的考题范本中对临两种书体作品各一件。2自选给定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一件。3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对裁竖式(136㎝×34㎝)

四尺对裁斗方(68㎝×68㎝)。

四、考试时间:对临创作时间150分钟,理论笔试60分钟。注:高级(7-9级)考生因所在地域不同,师承不同,所学书体不同,有能力者可以在考题外背临自己所擅长的书体考试。

八级考级大纲(考试规则)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1笔法:准确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意,用笔点画精到,熟练自然。2结构:准确地体现范本的结体取势精神。

3章法:准确地体现范本章法意境,布局合理完整。2.创作

1笔法:准确地体现书写能力,点画精到自如、雅观。2结构:准确地体现出所用书体的结体规律,特点突出。3章法:理解书法布局方式,行气贯通,章法完整富有变化。3.理论笔试

1简明书法史。2简明书论史。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

2.内容:1在给定的考题范本中对临两种书体作品各一件。2自选给定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两件。3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对裁竖式(136㎝×34㎝)

四尺对裁斗方(68㎝×68㎝)。

四、考试时间:对临创作时间150分钟,理论笔试60分钟。

注:高级(7-9级)考生因所在地域不同,师承不同,所学书体不同,有能力者可以在考题外背临自己所擅长的书体考试。

九级考级大纲(考试规则)

一、考核标准 1.对临、临摹

1笔法:准确地书写出范本的笔意,用笔点画精到自如。2结构:准确地体现范本的结体取势精神。

3章法:准确地体现范本章法意境,布局合理完美。2.创作

1笔法:掌握书体书写能力,点画精到自如、雅观。2结构:掌握所用书体的结体规律,富有变化。

3章法:章法布局合理,自然生动,基本具备创作性。3.理论笔试

1简明书法史。2简明书论史。

二、考核内容

1.字体: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

2.内容:1在给定的考题范本中对临三种书体作品各一件。2自选给定考题内容,运用所擅长书体创作作品两件。3题目,名言名句,古体诗词,二十八字以内。

三、试卷规格:四尺对裁竖式(136㎝×34㎝)

四尺对裁斗方(68㎝×68㎝)。

四、考试时间:对临创作时间180分钟,理论笔试60分钟。

中国书法馆落户成都 篇5

中国书法艺术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世界各个国家、各民族艺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几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的时代备受关注,迎来新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书法馆

2013年6月,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中国书法馆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隆重开馆。

中国书法馆是全国第一个以书法为主题的权威展馆,集书法展览、学术交流、艺术研讨、人员培训等活动为一体,这里将成为书法家的聚集地,书法作品的汇集地,书法艺术生命之河新的源泉。

笔墨东方——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

首届“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在成都隆重举办,不仅是作为“中国书法馆”的开馆展览,同时也是以书法为纽带,连结全世界非遗文化的重大举措。

本次展览征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 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 亚、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的408位著名书法家408件作品,汇聚了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张海等蜚声国际的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展示了当今国际书法艺术的最新面貌,可以说是一次艺术水准最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书法盛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展还展出一些拥有创新意义的书法衍生作品,如服装,丝巾,纸扇、文房四宝等。在本质上将书法元素生活化,体现出书法在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同时涵盖了生活的各方各面。

本次大展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两部分,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两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国际性的立体展示,充分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在人类审美领域的伟大创造和独特贡献,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大作为、大作用。

书法界的“国际论坛”

近年来,书法的国际交流虽然也比较频繁,但大多都只是局限于与汉字文化圈相关的国家如韩国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艺术交流,停留在一种较为表面、浅层次的交流。而此次大展,不仅从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两个方面对当今国际书法格局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而且专门组织了“中国书法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一百余名书法领域的著名书法家、理论学者到现场,召开研讨会,就书法的过去与未来,展开深入的探讨。

此次大展还收集了建国以来有关书法创作与史论研究的代表性文章近百篇,全面展示当下中国书法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豪华精装的《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作品集》及《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学术论坛研究文集》也与读者见面。由此从学术和创作两方面传播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格局中,非常全面地彰显了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的时间之美 篇6

中国古人认为诗画可以相通。苏轼赞扬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叶燮认为“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这是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但从表示手法来说,诗与画确实在时间和空间表现形式上各有所长。而中国的书法作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贯通了诗赋文章的内容表达以及绘画的视觉表达,从美学意义上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中创生空间,并在空间中意味时间,以时空交错的多维之美展现中国文化中的文与道。

一、书法之美在时间的演进中形成

中国人的审美,通过时间在事物上的凝结进行,并在时间中追求情景一统的意境。比如被岁月风霜剥蚀过的碑刻,经过时间发酵演化的茶叶,被时间抚摸去掉火气的宣纸,还有在诗文中极绚烂而平淡的老境。在这里,时间成为美的动因,也是审美的对象。而中国人心中那些神圣的事物,总是与古老的圣贤有关。如皇帝与姓氏,神农与五谷,孔子与古琴,还有伏羲与八卦,仓颉与文字。

书法也是这样,希求在历史基础上寻找神圣的起始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文中说:“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②这一段是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著名论述,以“始”明示,由上及下,由远及近的时序中体现了强烈的时间意味。同时也通过文字与圣人的关系为其赋予强烈的传承感和正统意义。

《说文解字》中对“时”的解释:“四时也。”段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引伸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尔雅·释诂》对“时”的解释。认为“时”的本义为“是”。“是”是阳光落在日晷的正中处,就是正的意思。这里带着一种确立的意思,这是对“时”一种本体上的确定,时就是此时,是一切的开始。它也是四时,是春夏秋冬,是一种孕育万物的力量。

正是在这股力量推动下,文字开始演进和变化,并逐渐形成具有形式美感的书法。对于文字的演进方式,许慎指出,“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④。他指出了由“文”到“字”,再由书进行记载的发展脉络。他的“六书”说也是按照这一发展脉络而来。“指事”“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法,然后再发展到“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把“指事”放在“假借”之前,似乎表明“指事”更早于“象形”。“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不同于“象形”的是,“指事”并不是对单个事物的简单描摹,而是对含有一般意义的抽象事物及动作的表意,如“上”“下”。章太炎先生认为,指事早于象形,“造字之朔,象形居先,而指事更在象形之前。盖指事亦象形之类,惟象空阔之形,不若象形之表示个体耳”⑤。唐兰先生指出,最早的文字是“书契”,是一种记事符号,而图画式的象形文字是后出的。《易·系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已有描述⑥。不论如何,中国文字的形成,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由符号发展而来,都是由自然外物启发,然后取其抽象的形象或意思。发展到后来的中国书法,也具备高度抽象和与自然感应的双重特点。

在后来的岁月里,从帝王到普通的书写者,都持续追溯着书法的神圣起源,并渴望让自己也成为源流的一部分,获得后世的确定与仰望。李阳冰在《论篆》里说道:“乐维新之命,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典谟,畴咨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圣朝之鸿烈,法高代之盛事。”⑦中国书法就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追求先贤的鸿烈,并力求让每个时代的书法美成为历史的一个部分,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内涵。

二、中国书法在时间中创生

空间和审美意态

中国书法本身的抽象性和表意功用,决定了它与画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首先,它的主体表达方式是时间性的,不同于画在空间位置的展开。就一个字来说,它的笔顺必定有内在的时间秩序。对整篇书法作品来说,它首先要对书写内容的文字意义进行领会,然而按照文字的时序性进行时间性展开。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空间上经营字的书写方式,阴阳向背,线条变化,还有整个书写空间的排布。比如不同的书写内容,就要用不同的字体。如果要刻碑立传,比较适合用楷书和隶书,而个人信札经常看到行书和草书的笔法飞扬。如果只是一幅画,在总体的经营位置后,画者可以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在左下角挥洒两笔,再回到右上角,这是可以实现。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性,在时间中书写的书法却几乎不能实现的。

其次,正是这种时间的即时性和不可逆性朔就了书法的瞬时精彩之美和流动之美。欣赏褚遂良的名作《雁塔圣教序》,可以看到起始处笔法的谨慎与凝重,也许是对这种不可逆性的担忧让他略显拘谨。更重要的是,他领皇帝圣命而写,开头部分必须以一种庄重与中和来体现肃穆感。到中后部分,他已经完全进入自在的书法世界,笔法开始回到本有的那种灵动与飘逸,精彩在不自觉中显现。书法是流动的,是一种时间在质上的绵延,在这种流动中展现出运动美。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以能表现势态、神采、飞动为最佳,历代对于书法的最高赞美之词都着眼于动作。如“或烟收雾台,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⑧。通过对动作的领会,达到“气韵生动”的感觉。一气之贯通,不只表现在书法作品的呈现结果,更表现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从而把音乐性的韵律带到了书法的美感中。如宗白华先生说,“节奏化了的自然,可以由中国书法艺术表达出来,就同音乐舞蹈一样。”⑨

nlc202309022029

最后,中国书法的绵延之质统一了时间意态。中国书法讲究态势,每个字笔画、结构之间要呼应,上字与下字要相连,就算是不是行书和草书,也要做到在意态上相连。这正是时间在我们意识里的内在呼应。虽然我们认为时间是客观,像飞矢倏忽向前永不停留,每个现在只是时间段上的一个点,实际上,我们通过时间来直观世界,时间必定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有关。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存在着的时间是“意识进程的内在时间”。由此带来的时间体验,所关涉的现实是被意指的、被展示的,被直观的、被概念的思考的现实性。时间的存在源于被感知,这种感知是集当下、前摄和滞留于一身的三重体验边缘域。“感知一个时间进程,这意味着:将一个当下的此在A与一个刚刚过去并在对象上与其相关联的B以及一个离得更远的C等等连在一起感知。”⑩比如说,我们正在听一首乐曲,当听到第一个音符时,好像它已经过去,但在我们主观意识里,它一定没有过去,我们还在意识里拥有它,否则无法连贯下一个音符;而下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就也就是当下,我们的意识又开始期待,向新的第三个音符敞开。这样构成了意识中的一个域,时间客体化呈现,可以在当前的感知中呈现,也可以事后通过回忆把它再造出来,甚至成为情感和渴望的对象。

中国书法正是以其独有的意态书写诠释了现象学上的内时间。下笔前,意须先行,王羲之说“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11。在第一个字结束时,实际它的势态并没有结束,而是把这种势态带入到正在书写的第二个字,同时书写的经营和布局已经在意指第三个字。就草书而言,“草则行尽势未尽”12,就算整个篇章已写完,其势还在绵延流布。书法以当下之域统一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诗意的形式,将时间呈现在书写的篇章里,创生了美学空间。同时,书写还是一个心、意、手的互动合一。书家讲究笔要妙于心,动于意,生于手,希求达到物我相忘的“坐忘”之境。“客气妄虑,扑灭消驰,澹然无欲,翛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凡所有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13这是在构成书写时间之域的基础上,呈现出心理时间的融合,在心、手、意的神妙演化中,在笔下幻化无穷。

三、中国书法的时间往复之美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如同四时的更替,天道的循环。《老子》十六章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这变易生发的中国审美世界里,时间不是平面的呈现,而是立体的复现。对于以时空架构的宇宙之设想,是无涯无际的,但同时也是在某种意义上的曲线回复。《周易》第二十四卦为复卦。《复·彖》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指阳气从冬至日开始慢慢上升。每年一度的周而复始的现象为“复”。张载说:“剥之与复,不可容线,须臾不复,则乾坤之道息。故适尽则生,昼夜相继,元无断续之时也。”14这里的“复”表达的是一种循环而恒久的时间过程,由根基处生长、发生,而又不断回复到根基,从中汲取养料和能量,再生发的周而复始的时间性、历史性过程。

一是书与道的相互彰显。中国书法是抽象的形式,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书法的形式一直在发展变化,古、籀、篆、隶、楷、行、草各类书写样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但中国书法并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或意味,而是要超越形式寻找“道”,达到“技近乎道”的层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超越了艺术形式,呈现出责任感和现实担当的精神气质。同时,中国之“道”的承载与发扬也指向了书法。书法是对文字内容的承载,文字是文化的精华积淀和民族共同精神的承载。中国文化历来把文字视为人文之元,《文心雕龙》在开篇就说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用来载道,而书能载文。文的发挥,也要借助书的演绎。在这个层面上,可说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书法的演绎寻找象外之道,又回到了书法本身。中国书法以其独有的造境之力,用情感性的抽象线条去表达和发挥,契神悟道,彰化文明。

二是观者与作者的相互应和。当人们观赏一副书法时,这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对观者来说,观赏的过程就是对这一时间的复现,观者成为时间的触发者和提取者。如苏轼的《寒食帖》,在书写中已将彼时的环境、身世、情绪、全都写入了线条和结构的变化中,成为凝滞的审美时间。当这些成为后人的审美对象时,凝滞的审美时间就在当下呈现出来。“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首句一出,已是一片凄风苦雨。而书法的演绎更是真实记录每个时刻的表情和情绪。这几行字体紧密,如心情之郁结,似乎有些左右摇摆,变化不一,顿时生出压抑愁苦的感受来,似乎能看到一个欲哭无泪、步伐踉跄的身影。后几句字体开始放大,节奏加快,感觉有悲愤之情时时要溢出笔端。到了“烧湿苇”句,尾笔拉长,像作者蹙眉时那一声喟叹,到了“乌衔食”情绪更为愤懑,那一笔无限拉长,似乎要发狂大叫,长啸问天。观者不仅从字面感受,更是直接从书法的记录里再现时间,并在这再现的时间里与作者一起呼吸、悲喜、感慨,并融化进个人的身世与情感,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三是书法与宇宙自然的回环交融。前文已经提到中国文字的抽象性与表意性,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的天生趋同感。这是一个从“观物取象”到“立象比物”的回溯过程。从自然中抽象出字形,由字形变幻为书法,再将情感形式投射到具体的自然中去,形成了一种人的精神与自然的感应互动关系。历代书法家都把自然的启示作为书法灵感来源,并把各种笔势比喻为自然造化之奇,如孙过庭在《书谱》里提到,看到那些笔法笔势,如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并在此中体会着天地之心。《庄子·齐物论》里提出了地籁、人籁和天籁,“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书法体现了地籁、人籁、天籁的交互回环过程。人们从地籁中获得启发,通过仰观俯察,在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经纬昭回之间,得到那些方圆流恃、阳舒阴骖、屈伸飞动的书法笔意。这是从地籁到人籁。而在人籁之中,我们追溯着地籁的渊源,同时用人籁去感应着天籁,获得与宇宙的通感,确切感受到我们与整个大化宇宙是一体的,并在宇宙中发挥着作为人的道德性作用,“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5。以志诚之心,体透人性、物性,然后参与到天地的化育之中,再从天地化育中,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完成至善的道德品格。这正是中国书法在宇宙中对于时间与人生的体味,并致力追求的真道。

中国书法就这样在时间中成就了品格,并让时间呈现于审美的空间,赋予时间永恒的意义,让时间之美烛照着宇宙和人生。

【注释】

①莱辛:《拉奥孔》,106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②许慎:《说文解字》,8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302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④⑤⑦13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753、753、38、1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版。

⑥唐兰:《中国文字学》,5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

⑧1112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148、30、14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

⑨宗白华:《美学散步》,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⑩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220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14张载:《张载集》,113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4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皮佳佳,北京大学哲学系)

上一篇: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下一篇:能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