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书法(共13篇)
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1
林语堂《中国书法》 阅读题及答案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以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动植物。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24.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5分)
答:①使用的是能够传达韵律变动形式的毛笔;②书家笔下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其决定创造的字体;③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到线条、结体等的美质。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5.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4分)
答:动物运动机能的和谐、植物美的素质。
评分建议:每点2分。若照抄原文(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则不可赋分。
26.在作者看来,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6分)
答:回归自然,亲近自然(2分)。因为①中国书法正是从大自然中尤其是从动植物身上捕捉到了艺术的灵感(2分);②中国书法的动态美正是源自自然界所具有动态美(2分)。
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2
一、主体心态:戏墨的精神
林语堂十分推崇中国画中的“戏墨”精神, 认为“此非专业的游戏三昧的特征, 使作者得抒其轻淡愉快的精神从事绘画。……这是文人学士的一种消遣的方法, 处于游戏的性质, 与作书吟诗无异, 故没有一些沉滞不活泼的神态。”[1]林语堂从消遣与游戏的视角来看待“戏墨”精神, 这种精神使创作主体情绪放松, 进入一种轻快愉悦的心理状态中, 因而艺术作品灵动而活泼。为了阐述这一点, 林语堂用了米芾的例子说明:自称“米颠”的米芾乘兴而作画有时竟不用毛笔, 而是戏剧性地直接把纸卷起来、或者拿起甘蔗、莲梗当做画笔来涂抹作画。林语堂还指出, 中国书画的创作用的是两种液体, 那便是酒和墨, 因而他用了较多的篇幅阐述文人酒后作画的游戏状态, 认为酒后作画神清气爽、畅快淋漓。当然, 林语堂也指出这种乘酒兴作画, 非为醉而醉, 而是更好地表现作品的精神气韵。
林语堂还进一步指出, 这种戏墨的精神来源于中国的“逸”的特质, 并且认为“逸”又来源于“游戏精神”。据此,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林语堂在论述绘画时运用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方法。因而,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林语堂在此后的阐述中认为“逸”的重要意义在于“仿佛道家精神, 它是人类想摆脱这个劳形役性的俗世的努力, 从而获得心情上的解放与自由”。[2]也就说, 国画创作主体中的戏墨精神最终的落脚是人的自由, 这样的阐述既立足传统画论的概念, 又升华了“逸”的意义的普世性, 更方便西方人理解与接受。从这一意义上, 林语堂对国画中戏墨精神的阐述有其独特的视野与过人的见地。
二、表现特点:印象的捕捉
林语堂将国画视作“中国艺术的印象派”[3], 认为中国的画家不是满足于描绘眼前的景物, 而是用律动美来表现画家对所关注的物象的印象。在具体的方法上, 中国画通过线条和谐的律动、结构的单纯化、意存笔先等手段来表现画家的印象。在分析中, 林语堂通过苏东坡所作的竹子、岩石, 八大山人所作的鸡、鱼, 石涛所作的果园, 来说明结构的单纯化程度越高越能表现出律动之美。林语堂还通过中西绘画比较的方式指出了“意存笔先”作为一种印象捕捉手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中国画家的印象通过“意存笔先”的手段, 使得其画作所提供的概念能为别人所理解与领悟, 因而中国画的印象多一份平和之道, 少见西洋印象派画家所描绘的那种惊世骇俗的而使人难以理解的物象。
林语堂还进一步解释, 国画中的文人画也就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 简言之, 就是对照相般的精确的反叛, 而主张将艺术家主观印象表达出来, 作为艺术上的新目标。”[4]在论证的时候他以苏东坡的画论“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等材料来论证。现在看来, 林语堂直接将西方印象派套用于国画之中, 颇有生搬硬套之嫌。实际上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其勇气可嘉。更重要的在于, 在西方理论的视野下其论证的材料都根植于中国传统, 且他还认为与西洋印象派画家过于巧黠过于逻辑相比, 中国画家的印象则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 使得艺术形象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于此可见, 林语堂的论述并没有陷入西方话语的泥潭, 言语中仍保持着客观清醒的认识, 对中国画充满自豪自信, 殊为难得。
三、技术原理:书法的滋养
林语堂认为国画发展上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笔触的问题, 也就是用何种线条描绘对象, 另一个是情感表现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将作者的情感与个性映入作品之中。对此, 他认为书法给予国画技巧与原理, 而诗歌则启发了国画的精神特性。他指出:“书法为中国绘画提供其技巧与美的原理, 诗则提供画的精神与气韵情调的重要依据, 以及对大自然的声色气味泛神性的喜悦。”[5]在梳理了中国画的历史后, 林语堂指出当西方在19世纪还在进行现代艺术革新以摆脱画家被奴役于所勾描的物体之时, 8世纪时的中国画家吴道子已迈开了革新的一大步:此前的画家用线条偏向于机械的描摹且有意掩盖笔触, 而吴道子不但不掩省线条而且有意发挥书法笔触的特性, 其中的线条曲折粗细变化无穷, 暗合自然的韵律。除了引用赵孟頫、董其昌有关书画相通的画论来说明外, 林语堂在论述中还特别通过图像的分析来说明书法对国画的影响:如敏捷有力而富有韵律的笔触、旋曲圆转的皴法线条、石块中间白痕的飞白、枯枝中形象类似篆文等。
除此之外, 林语堂还指出:“书法艺术表示出气韵结构的最纯粹的原则, 其与绘画之关系, 亦如数学工程学天文学之关系。”[6]由于译本差异, 或许理解为“如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较为准确。在林语堂看来, 由于观念与工具的原因, 由书法而形成的“美感便是律动感”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绘画上至高的原理。因而, 林语堂认为书法不仅为国画提供了技巧上的借鉴而且还提供了原理上的滋养。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书画同体之说, 但是林语堂对中国书画关系的理解有其高妙入微之处。
四、艺术境界:性灵的转化
林语堂在探究国画存在的终极价值的时候写道:“艺术家须传达景物的神韵性灵而引起吾人的情感的共鸣。这是最高目的而为中国艺术的理想。”[7]可见, 林语堂在论述国画的时候并没有囿于技巧形式的探讨, 而是上升到艺术哲学的层次思考国画的存在意义。这里“性灵”应该是理解其画学思想的关键词, “性灵”是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范畴, 它既发展了公安派的理论, 又吸纳改造了克罗齐的“表现说”, 表现为突出内心的舒展、个性的流露、情感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的艺术主张。具体到其画论, 他认为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应该是“作者性灵的内在行进的转化”[8], 因此绘画技巧的把握会影响性灵的转化与情感的表现。比如在线条的运用方面要服务于绘画的抒情性, 惟其如此, 技巧才能表现出其内在的价值与生命力, 否则技巧会很快被世人所厌恶、抛弃。
林语堂特别指出, 性灵的转化还要设法把握万物的内在精神, 如宋代理学家认为在万物的外形之后都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 作为画家应当在画里把握万物此种无以名之的内在精神。他进一步举例说明画家在画秋天的树林时, 如果仅仅是以描绘树叶颜色之丰富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捕捉那不可见的“秋意”或“秋思”。又如倪云林的秋景图, 清凉的景色、露白的云气、稀疏的树叶、凛冽的寒气, 在这些意象营造的气氛与韵律下, 细节都将忘却而唯有“性灵”留在心中。至此, 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性灵的抒发不再是个人情感的自我困扰, 而是超越了个人可供更多的人感悟、理解与共鸣。
结语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艺术敏感, 在论述中国画学时指出戏墨的精神是国画创作的主体心态, 印象的捕捉则是国画重要的表现特点, 书法的滋养为国画提供了技术原理, 性灵的转化与抒发则是国画应有的艺术境界。由于林语堂的这两本著作的目的主要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 并无意构建一个完整的画论体系, 因而在某些论述时较为零散或过于文学化, 但是其西方理论的视野、立论认识的独到、具体细致的方法, 无疑为我们思考国画在现代获得新生命或创造性的转化提供了一条中西文化比较的道路, 这值得我们在先辈们开拓的道路上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1][2][6][7][8]林语堂著, 黄嘉德译.吾国吾民[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261.253.
林语堂:中国人的冷漠 篇3
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并遗留下来的,而后人则接受着这种旧观念的熏陶。Taine(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译者注)曾说过恶行和美德好比硫酸和砂糖。若非持有这种绝对的观点,我们仍会认同多数人的看法,即认为任何美德都是“好的”,值得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推崇,并极有可能将它作为生活中的一般准则。
中国人固守的冷漠态度就像是英國人随身携带的雨伞一样,因为风云多变的政治气候总是暗藏危机,这对于那些管得太多的人来说终归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换言之,中国青年和外国青年一样都热心公益,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热血志士,他们也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但等这些年轻人到了25~30岁之间的某个时候,大家全都变聪明了(中国人叫做“学乖了”),变冷漠了,而冷漠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老练和有教养的重要标准。有的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冷漠,有的人则是在手指被灼伤一两次后才习的的。所有的老人都行事谨慎,因为所有曾经行为不羁的老家伙都已经受益于冷漠,他们要在这个个人权益不受保障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在这样的社会里,把手指头烫伤一次已经是足够倒霉了。
因此,在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冷漠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一个人太热衷于公共事务(或者中国人所谓的“闲事”)是非常危险的。邵飘萍和林白水这两位中国最勇敢的记者在1926年被东北军阀(张作霖,译者注)枪毙,甚至都没经过任何审判,其他记者自然会从中学会冷漠,开始“变聪明。”在中国,所谓的最成功的记者,是那些对生活,特别是对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自己看法的记者。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人们只有在个人权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热心公益,这时,大家只需注意诽谤法(国外把保护名誉的法律通称为“诽谤法”,译者注)。但当公民权益都得不到保护时,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便会告诉自己,莫谈国事才是对自己人身自由的最好保护。
换言之,冷漠并非一种高尚的美德,而只是一种社会态度,人们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而把它当作必需。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如同乌龟进化出龟壳。中国人的漠视眼神举世闻名,但这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咎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自我约束。中国的强盗和土匪就是这一论断的事实依据,强盗和土匪无需仰仗法律的庇护,因而没有进化出冷漠的外壳,他们是中国社会中最具侠义心肠和公益精神的一个群体。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骑士精神,以“豪侠”为名义,与白话小说《水浒》有着必然的联系。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受着这些好汉的生活与冒险,通过小说间接得到快感。这就像Elinor Glyn(英国小说家,译者注)受到追捧是因为她背后有大量美国老处女作为她的拥趸一样。因此,强者是这些富有公益精神的人,因为他们敢承担管闲事的后果,而弱者自然是剩下的大多数,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搀和时事。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也能惊奇地找到佐证。中国的魏晋时期,文人因不关心国家事务而受推崇,结果使国力渐衰,导致中国北部被北方蛮族征服。魏晋时期的文人热衷于饮酒和聚众“清谈”,沉迷于道教的神话,梦想找到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一时期是自周朝和汉朝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的最低点,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衰退的终结,此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蛮族统治。中国人这种对国事不闻不问的冷漠态度算正常吗?如果不正常,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历史给了我们答案。
直到东汉末年,中国的文人才开始摒弃这种冷漠的态度。事实上,在这个阶段的政治批评达到了高潮。一些主要的文人和“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关时政问题的讨论(一般叫聚众清议,译者注),参与讨论的人有三万多,他们对朝廷政策和任人唯亲的选材手段进行大胆批评,这是要冒着惹恼宦官和皇帝的风险的。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保护,这场清议运动在宦官的强势镇压下结束了。有些文人连同他们的整个家族被杀害,有的被流放或锒铛入狱。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166-199年,被叫作“党锢”。党锢之祸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大,以至于整个清议运动从此以后戛然而止, 之后党锢之祸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党锢之祸随之而来的是文人们对国家事务的漠不关心,这些人开始沉迷于美酒、女色、诗词和道教。有些文人隐居山林,自己动手修建没有门的泥砖房,从窗口拿别人送来的食物,就这样一直到最后老死。还有些文人化装成樵夫,并恳求亲戚们不要登门拜访,以免自己被人认出来。
随后又出现了七个诗人,或曰“竹林七贤”。其中一个伟大的诗人叫刘伶,他嗜酒如命,常常好几个月都是一副醉醺醺的状态。刘伶乘鹿车时,手里常抱着一壶酒,拿着一把锹,随身跟着一个掘墓人,上路之前就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要是死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把我埋了”。但大家都尊敬他,都说他“聪明”。其他文人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声色犬马,有的放浪形骸。另一个叫阮咸的大诗人与家里的女仆关系暧昧。有一回他在外听人说自己的妻子把女仆打发走了,他立马就从朋友那儿借了匹马,快马加鞭赶上了女仆,当众将她抱上马背。这些人因他们的聪明而受人尊敬。人们对这些人的景仰,犹如小龟羡慕老龟的厚龟壳一样。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中国人态度冷漠的病灶,同时也了解了产生这种冷漠的根源,众所周知,这种冷漠使中国人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也很简单,即制定法律,保护民权。但好像没有人有足够的远见能看到这么做的长远影响。没人要求这样。也没人真的想这样。
(节选自《吾国与吾民》)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章程 篇4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经文化部批准,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的书法水平考级机构。
第二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强大的专业学科优势及雄厚的专业力 量为依托。本着以普及书法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强调公开、公正、公平和自 愿应试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三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采用书法考试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设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作为书法水平考级的常设机构归 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下设书法考 级管理委员会、书法考级考官委员会、行政财务部、考级业务部、北京墨象文化艺术有限 公司及墨象画廊。其履行的职能为: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艺术考级的政策、法规;
2、组织实施具体的考级工作;
3、审查、确定委托考级的承办单位;
4、负责对委托考级的承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和指导;
5、负责聘请或解聘考官,并对所聘考官向文化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申请《考官资 格证书》;
6、对符合书法水平等级考试程序,经考评委评定,发给相应的书法水平等级证书;
7、组织书法水平考级教学教材的编撰和修订;
8、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发布书法水平考级简章和信息;
9、制定具体考级工作的相关工作规则。
第五条 书法考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为:
1、细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制定的工作细则并督促承办单位执行;
2、指导承办单位组织实施具体的考级工作;
3、推荐教学会员单位及书法注册教师;
4、指导教学会员单位及书法注册教师组织实施具体的考级工作;
5、制定教学会员单位及书法注册教师的管理办法;
6、负责教学会员单位的级别评定工作及书法注册教师的培训及级别评定工作。
第六条 书法考级考官委员会的职能为:
1、按照考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各等级考题;
2、组织评卷,按照考生所报考的等级,根据大纲规定的相应等级标准.确定为达标或未达标。
第七条 行政财务部职能
全面负责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行政、财务管理工作。
第八条 考级业务部职能
1、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的领导下.具体落实日常考级的事务性工作;
2、保持对考级承办单位的联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3、完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交办的有关考级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考级承办单位是经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委托的具体考试承办单位,中国书 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与承办单位以协议形式建立委托与被委托关系。同时该合作协议还 将报承办单位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备案方为有效。
第十条 考级承办单位以委托方名义,在合作协议规定的权限内开展考级活动,并按协议的 规定获得考级经费及收益,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组织报名、登记、录入网络系统、考试,收缴考卷,封存上交至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 级中心;
2、按照书法考级辅导教材在所属区域部署书法考级教学培训;
3、向考生转发等级证书;
4、管理本承办单位的考级网站及考级管理系统;
5、推荐教学会员单位及书法注册教师。
第三章 考级工作程序
第十一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发出考级简章→ 考级承办单位组织报名→ 中 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向承办单位发
出考题→ 承办单位组织现场考试→ 收卷后 交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评卷定级→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按评定的等 级制作等级证书→ 承办单位向考生发放等级证书。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二条 书法考级经费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统一管理和支配,实行单独立项、自收自支,同时接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审计,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三条 遵守国家的物价法规,严格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收费。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审核并报文化部批准后生效。
备 注
为防止其他非指定机构盗用“中书协等级考试中心”名义,特将官方信息公布:
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简介”的相关问题若有疑问,可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等级考试中心官方QQ群:254137719。
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5
碑派书法——何应辉之二
何应辉,男,1946年6月出生,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
现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主任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江津人,幼承家学,后师事施孝长、陈子庄,曾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
学书由王羲之入手,后涉欧阳询、颜真卿,继攻汉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孙过庭草书。书作以行草、隶书见长,朴华兼容,俊雅宏达。
1984年12月入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结业,大专学历,一级美术师。
1965年 9月在四川省西昌袁家山青年农场、红旗公社工作。1975年12月任四川省两昌地区博物馆业务干部。1978年12月任四川省展览馆业务科干部。
1987 年7月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1989年5月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1995年3月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省书
协主席。1997年6月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党支部书记、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l998年3月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省文联副主 席。
2002年至今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副主席。著有《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合著)、《何应辉书画精品辑》、《何应辉书法艺术及技法》、《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合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 奖。
近三十年来,书 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出并出版、发表或获奖。代表作有:明清现代中国书法展、历届全国书展和全国中青展、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精品展、第一、二届中日 代表书法家作品展、赴美国当代中国书法二十人展、赴法国、日本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中国书法五十年成就展、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展、韩国全北
biennal世界书艺邀请展、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等。作品载入《中国书法》《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国家博物馆碑
帖精华》《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当代书坛名家精品与技法》《荣宝斋》《画道》、日本《现代临书大系》《墨》、韩国《书艺月刊》等中外多种重要专业刊 物或书籍。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参予主持中国书协的全国性展览评审工作,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大、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或任教。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任《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编审及撰稿人(合作,获第四
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获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著有《何应辉书画精品辑》、《何应辉书石涛黄
宾虹论画语要》、《当代五十家五体书临摹教学——何应辉隶书〉》、《何应辉书法艺术及技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何应辉》。
四川书法家何应辉书法特点赏析
何应辉先生对当代人才济济的四川书坛具有引领和开创之功。现今凡活跃于巴蜀书坛的中青年中坚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过他的影响。他是继四川名宿龚晴皋、谢无量、刘孟伉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派书家,四川书坛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兴盛局面,与刘先生的影响、培养和带动息息相关。
何应辉先生以巴蜀人与生俱来的那种精干与敏锐,拔开传统的迷雾,洞察到了当代社会背景下,书法的时代审美的变化及其特点,能够在意与法之间,找到适合张扬童心稚趣的支点,让透着野逸萧散之气的书法奇葩不失时机地盛开在当代书法异彩纷呈奇趣迭出的百花园中,是那样的冷逸、妖艳而又动人。
何应辉先生没有在正统的帖学当中做过多的深入,而是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汉碑、摩崔、简帛、砖铭之上,以获取稚拙天真,自由散淡的艺术因子。他作书尤重单字的造型,注重结体的夸张与变形。当然,这也是当代书坛总的审美时尚的具体反映。何应辉先生作为当代流行书风事业的直接参予者,岂能游离于此特殊环境之外?何先生的意义在于,他与王镛、石开、沃兴华、刘正成等人的亲身实践与多方努力下,让书坛在当代形成多样化格局加快了进程,并且让“流行书风”在国展上取得了“合法”地位。连续八届中青展的举办以及二届“流行书风展”的推出,使书坛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代书法的可欣赏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但“流行书风”当中的“魏体行书”既是在当代出尽风头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受书界质疑最多的一种书体。由于一些人在“魏体行书”的创作当中过度的夸张、变形,虽然有效地打破了来自传统书法的审美定势,产生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但在此同时,夸张、变形又成为了他们惟一的创作手段,从而严重缺乏传统书法的优秀因素的渗透意识,故此类作品便难免失之于荒率和怪诞。这就导致魏行艺术品位与审美格调的相应降低。
观何应辉先生早年的作品,尽管在个人性情的抒发方在达以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实质上也存在过于远离传统帖学的倾向,漠视和弱化书写性,使其作品很难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在《青少年书法》上进行的那场长达一年之久的周(俊杰)、李(尚才)论辩,问题的焦点正在于此。当然,就艺术而言,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精英文化必不可少,而通俗文化更是多多益善。书法在中国太需要普及,而不是为了保持所谓的精英性,刻意地将普通书法人群划出圈外。电脑的普及和书法实用功能的消退,书法的生存现状已是芨芨乎可危。因此,发展书法,举办展览还是应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者兼顾,和谐发展。在后来的创作当中,很多以夸张变形为长的书家都对自身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将更多的帖意融入其中,使其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在此方面,何应辉先生亦不例外,他在保持原先那种夸张、变形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书写性的强化。尤其是他的以敦煌残纸为基调的小字行书,既具有碑的生拙与劲健,又具有帖的温润与畅达,碑帖结合,通筹兼顾,强化了作品内在气息的自然流露,显得拙朴而不乏空灵,张扬又不失蕴藉,摆脱了那种仅以夸张、变形为表现手段所导致的偏颇性,从而使其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这种示范作用,对四川乃至全国的一些中青年书家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提示与警醒作用。
中国书法教案 篇6
中国书法教案
中国书法教案 课业类型:欣赏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从古至今,世界上数千种文字仅止于记事传言,虽有写得美观、带有艺术意味的文字,但只有汉字的书写上升为一门特别高深的艺术。书法有严格的技艺规范和品评标准。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体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图片(如王羲之和兰亭)。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①录像放映兰亭风景区介绍短片,介绍 “书圣” 王羲之和兰亭,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②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讲讲你的理由。 2.深入教学。 (1) 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部分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 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3) 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 (分析其艺术特点,如用笔、结构、意境等) (4) 展示书法名作“天下三大行书”,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说开去-------------- 提问学生: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 (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3. 课堂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的“书法”,搜集王羲之和书法的故事。
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7
湖北日报讯,由湖北省《书法报》和上海《书法》杂志联合主办的2011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冬龄、言恭达、陈洪武、张旭光、陈振濂、毛国典、李远东、胡抗美、韦克义、赵国柱当选。此次活动有55000余人参与网络投票,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216名读者组成大众评选团。《书法报》、上海《书法》杂志等全国10家书法专业报刊的负责人担任评委,参与评委投票。评委投票、大众评选团投票和网络投票各占比例分别为50%、30%、20%,综合得分前十位者当选。
中国书法的“三绝” 篇8
《快雪帖》,王羲之写,是一件尺牍,纸本,纵23厘米,横14.8厘米,不足1平尺,3行,24字。原文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帖后有“山阴张侯”一行4字,仿右军书,不知为何许人。左下角有“君倩”两字题名。帖上所钤鉴藏印章很多,题跋之多也属历史罕见。有人统计此帖总共有大小约195方印章。
乾隆皇帝太喜爱《快雪帖》了。他在50余年间,在帖上共题了70多处,每逢岁暮天寒,或雪花纷飞之时,“得意辄书,无拘次第”,最多一年竟题6次。他归政之后,还在帖上题“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乾隆帝还说,“王右军
《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遍,而赏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盛世神物”云云。
《快雪帖》是真迹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认为是真迹,但学者对此仍存异议。这问题留待专家去研究。但此本流传久远,递藏有绪,不失为“千古妙迹”。帖书行笔流畅,遒劲秀美,轩昂雄健,气韵贯通。帖中或行或草,或流或止,或轻或重,缓急和疏密聚散,体现王羲之书法“中正和美”的艺术佳境。古人誉为“天下书法第一”。
《中秋帖》,王献之写,22个字,宋代书法家米芾赞其为“天下第一”。此帖,前缺,后缺,中间存纵8寸4分,横3寸6分,行书3行。因有人“割剪一二字售诸好事者”(董其昌语)。乾隆帝赞为“神韵独超,天姿特秀”,“二十二字,神采如新,洵稀世宝也。向贮御书房,今贮三希堂中。”晋人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为天下第一。王献之《中秋帖》书法,比乃父王羲之书法,隽美,而更有逸气,但骨力不及其父。
王献之的书法,诸体兼精,尤擅行草,世传墨迹有行书《鸭头丸帖》,现藏上海博物馆。另有小楷刻帖本《洛神赋十三行》。
《伯远帖》,王洵写,5行,47字(一说为55字),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以帖中首句有“伯远”二字,故称《伯远帖》。王氏一门多是书法家。王洵幼承家学,刻苦擅书,聪明俊秀,博学多才。王洵的书艺,遒劲飘逸,笔法古朴。王洵书法真迹,传世极少,墨迹只此一件,结体严谨,行笔逸畅,抑扬顿挫,浑然自如,锋棱毕现,书势险峻。明代法家董其昌评其书云:“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此贴曾为北宋内府收藏,并著录于《宣和书谱》,明时为董其昌收藏。清乾隆年间收入内府。
三希堂的“三希”珍宝,有曲折流传的故事。民国初年,宣统皇帝逊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里。他暗里典卖宫中“三希”等国宝。王羲之的《快雪帖》因已装裱成巨册,不便携带出宫。溥仪曾于1924年,拟将王羲之的《快雪帖》作价40万元抵押给美国花旗银行,后来未果。溥仪出宫后,此帖归故宫博物院收藏。1933年《快雪帖》随同其他文物南迁,转移川西,抗战胜利后运回南京,后运往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献之《中秋帖》和王洵《伯远帖》,因是小卷轴,便于携带,由瑨贵妃西林觉罗氏带出紫禁城,为北京收藏家郭葆昌购得。郭去世后,由其子郭昭俊继藏。20世纪50年代初,郭昭俊携带“二希”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商,因价钱悬殊未果。后转到香港,以此“二希”作抵押向某银行贷款,抵押期限届满而无力赎回。1951年,国家文物部门获此信息后,急报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批示:“要买真正的文物,不要古玩。”并指派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森玉,到香港鉴别“二希”的真伪和洽购。经确定是“二希”原件后,以港币45万元收购。《中秋帖》和《伯远帖》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故宫2》 作者:阎崇年)
中国书法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了解几种书法的类型及其特点。
2、初步学会欣赏书法的方法
3、通过欣赏历代名家物品,感受书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联系,体验中国书法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欣赏书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书法艺术中体会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艺术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现场书写草书“如意”,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中国书法?
要欣赏中国书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
(二)、写字与书法的区别
写字与书法虽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写字是书法艺术必须具有的基本要求,而写字向美的方向追求达到艺术的高度,才能成为书法。写字:以实用为目的 书法:以审美为目的
(三)、书体的类型及特点
1、欣赏图片,学生说出各种书体
2、教师介绍五大书体的发展脉络图
3、五大书体在笔画、字形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4、师生归纳。
(四)、欣赏书法的方法
1、播放一个关于书法欣赏的视频(实的方面和虚的方面)
2、用笔: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
3、结构:变化中求平衡
4、章法的组成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形制(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②
正文
③
落款
5、书法的意境美
用哪种书体创作下面的诗句,更能表现书法内容的意境美? ①、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②、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③、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五)、古代书法作品欣赏
1、楷书四大家
2、三大行书法帖
3、《兰亭序》
三、学生练习,用钢笔临摹《兰亭序》
中国书法高一作文精选 篇10
矫惊龙,灿似星。王羲之,洗砚池前的身影。昭昭赤心,日月可鉴。《兰亭序》里写下了行书第一。最爱王羲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舒缓。胸中大志尽情挥洒,心欲碎,泪横流。在字体中,脱然而出的是超然的气度。是一代大家的胸怀和底蕴。岁月悄悄流走,逝去了舒曼的纸张的柔软,逝去了墨迹的脱俗。但是每次见到书圣的大作,胸中便涌起一阵阵感恩之情。是他—叫我懂得什么叫气质,是来自内心对文化的捍卫,是永不枯竭铸于灵魂的高尚。
稳健似刚,沉重如金。记得我最先学的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牌》,耳旁回响着老师的话。“颜真卿的字似大将一般,走起来横平竖直,大气磅礴。”颜真卿的大字让我感的受到平静,每一笔起笔精到埋锋而下,不留一丝尖锐。每一笔都富有生机,提顿之间尽显沧桑的阅历。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中,我懂得了沉着冷静,懂得了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我明白了认认真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清秀明丽,委婉挺拔。欧阳询的字体是女孩子们的首选,仿佛在抒写易安居士一样的诗词,欧阳询的笔锋十分独到,柔中带刚,刚中见柔,刚柔并济。字体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清爽,豪放与热情一览无余。我便从中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展现自己的活力。我学会谦逊,懂得感恩,让欧阳询的举手投足倒映于我心中。
热爱书法,在中国最灿烂文化—书法的影响下,我融入了社会,在灵魂中播下了中华文明的种子。
率性自然的中国书法 篇11
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它的字形肌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审美的境界。真正的大书法家作品一出来,就有一股精爽之气,而不是拖沓、肮脏之气。
宇宙万物有它的生、发、枯、荣、粗、细、长、短,有它行动的徐、疾、快、慢,它整个运动过程、生命状态,在中国书法家看来,都是可以通过点画流美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简洁这两个字很重要,在《文心雕龙》里,把简洁进一步叫精爽,又精美又爽快——精爽。
也只有精爽,更能表现宇宙万物的形象,提示它所蕴藏的生命状态和运动状态的美。我们很难说宇宙的对错,有如泉水从山上流下来,你在山上看流水往下走,它流动是那么自然,不能讲这条流水错误,那条流水正确;天上的云雾,这块云彩正确,那块雾影错误,没有的。一切都天然合理,一切都处于怡然。
书法家经常用自然万象来陶冶自己的心灵。譬如讲怀素晚上听嘉陵江水流的声音,他草书大进步,为什么?这个在心理学上叫连类通感,其实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诗人都这样。为什么嘉陵江水能影响怀素草书的进步呢?因为嘉陵江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和草书的自由痛快相联系,他就有感觉了。
敬畏
我们知道星河,无数的恒星,它的运转都是按照一个规律、一个大目的在那儿。我们从事画画和书法的人,比起宇宙的运转来讲,真是一个渺乎小矣的动作,可是当我们这个动作能够适当趋近一点宇宙的运动,你就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对书法的敬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因我们对宇宙自然永远只有两个字——敬畏。没有敬畏之心的书法,只能说写了一手好字,当与人相连,便是人不如字,蔡京便是一公案,容易被历史抹去。如一伟人,又占了一个“大”字,比如毛泽东。毛泽东在书法可以说无几人能写出他的字,世人临摹者甚多,但终究不可及,只有其形无其神,其原因是他具有领袖的胸襟、伟人的气魄、哲学家、思想家的融合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写的就是“文化内涵”,没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不可能发挥的如此大气,古人云“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置身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合一,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之使命,字便是人的境界。
习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没有发动过本质意义上的侵略战争。在这个和平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有一种自足的性格,一种存在的意义。当我们把书法当成一个体系去学习的时候,认真临帖可能是书法的正确入门,甚至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写字,只有感到身心和大自然是那样和谐交汇,代表个人的整体内涵,非临帖可以超越,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甚少,世人常云以字观人,字品即人品之说,此说谬如“文如其人”之说。“见字如见人”,字从心生,心中有异,存至其表。其间也有一说,观其审美取向,以字品观人品如以才学取人,“失之宰予” 焉。诚可笑也。
习字,便是一个持之以恒,为什么要反复地、不停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去临帖呢?首先是我们反复地,持之以恒地去临习一个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可能会渐渐走入它的形似,这是第一步;我们反复地,持之以恒地不断临习一个经典的书法作品,我们可能会达到神似;那么我们再不断地持之以恒地临习这个优秀作品,我们可能会走入这个书家的精神世界,甚至对他的书法作品以外的境界有更多的理解。
中国书法草书简论 篇12
草书艺术, 既不是“绕线圈”, 也不是随意地胡涂乱抺, 而是有一定法度和章法的。草书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书体, 自由是草书的本质特征, 表面看似“无法”, 实则有法, 如同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者是也。草书敢于打破汉字的框框, 拓展新天地而出人意料, 但又合乎艺术的自然大规律。
学草书必须应有其他书体楷、隶、篆为雄厚的基础, 否则, 写起草书来便会轻飘, 俗气, 没有味道。正如宋人黄峪在《论书》中所说:“凡作字, 须熟观魏晋人书, 会之于心 ;欲学草书, 须精真书, 知下笔向背, 则识草书法, 草书不难工矣。”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也说:“草书之笔画, 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 而他书之笔意, 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这就是说, 学草书必先以其他书体为基础。当代“草圣”林散之在谈到草书的笔法时曾说 :“草书用笔从曲处还求真, 意到圆时更觉方。”这就是说, 草书用笔之妙, 在于笔法变化无穷, 但归根结蒂离不开方笔和圆笔。而方笔来源于楷和隶书, 圆笔则来自篆书。草书的用笔包容一切笔法, 如中锋、侧锋、方圆、疾徐、飞白、涨墨等, 尤其是发展到张芝、张旭、怀素三人, 草书的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的狂草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就书法艺术而言,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也最能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并能最好表达艺术家个性的书体。正如刘熙载在《书概》中所说 :“观人于书, 莫如观其行草”。“他书法多于意, 草书意多于法。”
由于草书是最富艺术性的书体, 正因为草书的出现, 才使书法从实用走向审美, 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草书的特点之一是抒发情感, 富有韵律。较之其他书体更能抒情达意。如一笔不拘的楷、隶、篆各书体, 作为严格的基础训练固然是必要的, 然而其法度的森严与规范化, 势必束缚了书者的精神与性情的发挥。而草书则能随书家的兴致所至, 情满意足之时, 可因形就势, 一挥而就, 以其淋漓的墨色, 跳荡多变、流畅飞动的线条, 抒发内心的冲动, 流泻情怀的激情, 放眼望去, 翩若惊鸿, 婉似游龙, 飞舞灵动, 纵横错杂, 烟云飞腾, 岂不快哉!给观赏者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 :“真书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 ;草书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还说 :“穷变化于毫端, 合情调于纸上。”
草书的节奏感表现在各种笔法线条的辩证统一上。即随字赋形, 偃仰相依, 平直和谐, 阴阳相背, 大小相间, 粗细相宜, 鳞羽参差, 错落有致, 迟涩轻重相切, 信笔随心, 挥洒自如, 自然飞动, 气韵酣畅, 一气呵成。要充分体现出情趣充盈, 自然天成, 通篇映带呼应, 顾盼有情, 笔断意连, 筋脉相通。草书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其激情充分倾注于笔势的飞舞灵动上, 展现出神采飞扬, 气势跌宕, 起伏迅捷, 浪起云烟, 气韵酣畅的动人韵律, 起到书尽而意不止, 笔止而势不尽的艺术效果。
草书的章法千变万化, 疏密纵横, 神出鬼没, 气贯长虹。草书的章法结体, 也应趋于无定性、多变性与自然情趣。如果说楷 (真) 、隶、篆等书体结体工整, 布白呈规律化、范式化, 要求严谨整齐, 沉静稳重感和装饰化, 讲究平衡和谐, 以表达庄严、厚重、稳静、持久之情境。那么草书则强调主观意向与感情因素的抒发与张扬, 正如刘熙载《书概》中所谓“正书居静以治动, 草书居动以治静。”因此, 草书不为汉字的框架所囿, 而给书家以充分之想象, 发挥之自由, 任其驰骋飞舞, 激情无处不在, 它的激情充分倾泄于笔势的飞舞灵动上, 抒发于墨色的变化万千之中。这样就要求草书的连笔从字内拓展到字外, 使书法的空间扩大, 形成开放式的结构体势。而往往出现抑左扬右的字形与“S”形笔势的结构, 又使得草书章法空间浑然一体, 形成气势贯通、气脉相连极富动感的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丰富并提高了草书的艺术品位。
草书的墨色也变化多端。古人云“墨分五色”, 其实此为虚数。墨色的多种不同的色彩和质感, 则来自用墨的浓淡、枯涩、明暗等方面, 墨的浓淡枯涩, 知白守黑至关重要。只要抓住用墨之妙, 便可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然后才会出现酣畅淋漓、浪起云烟、洒脱飘逸之势, 韵味无穷之趣。用墨之妙, 润可取妍, 燥 (或枯涩) 可取险, 润燥相间, 妍才有韵, 险才有势。墨法之妙, 笔重则墨沉 (浓) , 笔飘 (轻) 则墨浮 (淡) , 墨浓欲其活, 淡欲其华, 活与华非墨宽不可得之。当笔酣墨饱则挥洒自如也。由于墨色有了层次的变化的形质, 其草书作品就具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总之, 墨色的变化, 可增加书法作品的神采, 可激起观赏者的审美情感。
关于草书的笔法, 重在流畅和灵活。孙过庭在《书谱》中曾强调 :“草书贵流而畅。”写草书达到流畅, 书家必须手腕灵活, 自然放任, 不拘不束;用笔则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轻重、虚实、转折、疾涩、顿挫、提按等无所不用, 正如米芾所谓“八面出锋”, 各种笔法糅合在一起, 既放得开, 又收得住, 密不容针, 疏可走马。正如《书谱》中所言 :“导之则泉注, 顿之则山安。”草书的用笔的最高境界是信笔随心, 随字赋形。要充分体现顾盼有情, 通篇映带呼应, 笔断意连, 气韵酣畅, 变幻莫测。草书可凌空取势, 如高屋建瓴, 势如破竹。起笔便有雷霆万钧之势, 行气则如行云流水。正如古人所谓“崩玉落日千万状, 随手变化生空虚。”
总之, 草书多变化, 不能以一种笔调、一种姿态、一种速度终篇, 要用墨浓淡枯湿相映成趣, 线条飞舞灵动, 贯气跌宕, 神采飞扬, 收到烟云飞腾、锦秀成章的艺术效果。
注释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篇13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始终遵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至此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 1
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先秦书法: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虽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书法艺术应当是于汉字的萌生同时的。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看,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从商代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字体和字形的演变虽然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但是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愈加丰富起来,这就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汉代书法: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书法由篆书变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章草、行书,楷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行草和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玺印、瓦当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魏晋书法: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书、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时期。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南北朝书法: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唐代书法:“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五代书法: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
宋代书法:宋代,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但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为后人称道,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亦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有较大影响。
元代书法: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楷、行、草书方面。虽各有其妙,但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这种以楷、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明清书法:明清时期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书 3
体以行书、楷书居多,但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而篆、隶、魏体作品几乎绝迹。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名家,但纵观两朝,书法艺术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林语堂中国书法】推荐阅读:
林语堂语录经典赏析08-19
林语堂的作文300字05-19
少年林语堂读后感07-26
林语堂英语学习方法10-08
林语堂谈英语学习要诀05-14
论读书林语堂读后感10-27
中国书法历史07-11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10-12
中国古代的书法剖析07-11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