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

2024-07-28

书法教育(精选12篇)

书法教育 篇1

长期以来, 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 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 书法一直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不仅因为书法起源于中国, 还因为在书法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 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 都在书法中获得了最尽情的抒发和最深刻的体现。可以这么说, 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 没有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表现中国文化本质和精髓的了。

一、古代书法教育的内容

古人倾向于把“书法”看成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而不是较为纯粹的“艺术”, 与书写相关的内容几乎都在“书学”之列。其中的识字与习字呈平行关系, 并具有极强的辅助功能和工具作用。古代书法教育起源很早, 至少从商代起, 书法就已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礼记》记载,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即识字与习字。古人通过“以书为教”的方式, 把识字与写字教育结合在一起。至秦代, 李斯创小篆颁行天下, 统一六国文字。从中央到地方, 皆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 由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 学童自小学习文字之学, 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 到17岁以上成人始可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学童十七以上, 始试。讽籀书九千字, 乃得为吏。” (许慎《说文解字·序》) 可见, 秦汉时期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已达到法律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 草、楷、行诸体日渐发展、成熟与普及。加之佛教繁盛, 大规模佛经抄写的实用需求更促进了书法人才的需要和书法教育的发展。

隋代始行科举, 进而催生书学确立, 书法正式进入官方教育殿堂。隋唐至明清, 由于科举对教育的导向力, 学校课程的设置唯科举是求, 学校的教育内容完全服从科举需要。如唐代最高教育学府国子监, 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书学排在算学之前, 可见其地位不低。从贡举的科目设置以及“若有乡闾无景行及书判全弱, 选教纵深, 亦不在送限”的举选规定来分析, 地方州县的书法设置也与中央一级的学校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从书法教育的历史发展这一角度来考查, 古代各朝各代的文教政策, 尤其是科举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学教育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古代书法教育对当代学前书法教育的启示

古代的书法教育的实质是“书学教育”, 它的涵盖面很广, 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 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 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 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 专门编定的教材, 还要有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 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而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 早期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 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他在《父师善诱法》中对书法启蒙教育有具体的阐述:“生子至三四岁时, 口角清楚, 知识稍开, 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 四方者千块, 漆好, 朱书《千字文》, 每块一字, 盛以木匣, 令其子每日识十字, 或三五字。……如资质聪慧者, 百日可识完……一年可识一两千字。然后从师入塾。”由此而见, 3~8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条件允许, 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较之古代, 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 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

2. 学科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的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 早在西周时期, 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 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 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 (德行) 、射御 (军体) 、书数 (文理) 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 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 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 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 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 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 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 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 却具备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 对于书法启蒙教育, 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 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 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 把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从而真正实现学科化。

3. 艺用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终极目标

“小儿初就学字, 固宜以识字为先, 而写字尤不可不慎。” (佚名《教子良规》)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 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 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 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 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 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 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除了功用性, 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教育职能, 因此, 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 制度化是当代书法启蒙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 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 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 除宫廷皇家教育外, 官方还无法囊括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 那么, 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 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 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对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也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 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 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 .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3]贺文荣.“书学”考源与释义——兼论“古代书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J].书法赏评, 2008 (3) .

书法教育 篇2

县直各学校、各中心校,县书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精神,加强我县各类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我县广大师生的书法水平,早日把我县打造成“全国书法之乡”,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联合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创建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为指导,以我县申报“中国书法之乡”筹备工作方案为牵引,率先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书法教育,迅速掀起普及书法的热潮,培养一大批书法后备人才,尽快把我县打造成“全省开展书法教育示范县”和“全国书法之乡”。促进我县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时间节点

整个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4月20日--6月30日,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校长学习中央和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动员,统一思想,全面启动创建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课程安排,教室的师资选配,教材,描红本及文房四宝的选购等。

2、实施阶段:9月20日--10月30日,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展开,县教育局会同县书协成立督察组,对全县各个中小学校开展帮扶和督导工作。及时推广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

3、验收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我县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百分制验收标准,并对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检查验收评比工作,总结经验、选树典型、推广成果,使全县中小学校书法教育走上常态化、规范化。

三、创建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书法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条件成熟的可成立书法教研室或书法教学组。

2、学校要有书法教学的远期详细的教学计划,现有书法师资力量薄弱的单位,可从其他单位选聘兼职书法教员。

3、定期举办师生书法展览、比赛活动。

4、学校可出资或利用班费为每个班级补订一份《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教学组要选订《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2--3种专业报刊。

5、学校有一大批书法爱好者,有省书协会员以上资格专职或兼职书法教师2--5人。

6、定期举行教师书法业务培训,学校有2/3以上班级开设有书法课、有书法兴趣小组,特色班。强化培训书法表演队100人,可举办百名学生书法汇报表演笔会。

7、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省级书法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

8、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体现书法艺术特色。

(1)学校校名和校训要请省级以上书法家题写,县委宣传部号召全县广大书法家义务为学校题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根据各校各自条件制作铜质、石质或木质牌匾悬挂陈列。

(2)有简易的书画展厅,有书法写字教室。书法教室要有一定的书法碑帖和学书资料。

(3)教学楼分楼层展示书法教育内容:走进书法家、认识文房四宝、赏析篆隶草行字体。

(4)开辟校园书画墙,介绍书法历史、有名的书法大家、书法学习的要领、各种书体、字体和优秀范例、校内书法新星新作等。

四、工作要求

1、每个中心校必须创建一所书法示范学校。实验小学、滨湖小学纳入创建范围。教学所需经费从各校教学经费中解决,学生个人所需笔墨纸张费用由家长解决。

2、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组织县书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县委、县政府颁发首批“无为县书法教育示范学校”铜质牌匾,由县政府奖励现金1万元。成果特别突出的学校将推荐参加全国评优活动,获胜单位将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兰亭学校”荣誉称号,由中国书协奖励50万元现金。对在书法创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师生给予重奖,具体办法是:凡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大展中获金奖的奖励1万元,银奖的奖励5千元,铜奖的奖励3千元,优秀奖的奖励2千元,入展的奖励1千元,入选的奖励5百元。所需奖励经费全部由我县著名军旅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倪进祥同志出资,并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书协联合颁发“无为张凯帆书法创作奖”荣誉证书。

3、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书协要定期免费对创建书法学校的书法教师进行书法专业培训,以提高其师资素质。

4、县教育局会同县书协集体负责指导学校的创建,主动服务创建学校举办展览、出版作品集等。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教基二[20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

1.开设书法课的要求

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2.书法教学的要求

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

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稳妥推进书法教育。

2.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书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书法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3.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4.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当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文化艺术团体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书法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书法。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学校全体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技能和书法欣赏水平。

5.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6.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由书法教育想到的 篇3

书法真的没用吗?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能太空泛。一次去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听书法课给我触动很大。一个小男孩,在来来往往观看学生写字的老师中间,安静淡然地写着,好像在他眼中只有笔墨纸砚和尺幅天地。我从来没有见过4年级的孩子有如此自内而外平静的气质。我突然很羡慕他——即便他长大了,从事的工作与书法没有关系,但只要一张小小的字台就能在浮躁的生活中寻找到难得的安静的心态,这是多么的幸福啊。

其实,练习书法的好处大家都能说出个一二,只是心急的我们等不及,我们等不及孩子慢慢地成长,等不及他们一点一滴受到性情的艺术的熏陶。我们生怕孩子落后,我们要的是“30天提高30分”,我们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快、快,即便已经快得违背了客观规律。

说到哈尔滨市延兴小学——本刊“教坛书苑”重点刊发他们书法教学的经验——它的生源是非常特殊的。学生大多来自哈尔滨最大的棚户区,有的孩子甚至要帮家长在早市上摆菜叫卖之后才来上学。面对学生家长素质低、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学校想到了书法教学——既花费少,又能弥补学生人文教育的欠缺。10年前,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办学不但没有任何优势,甚至有被合并的危险。面对眼前种种困难,开展书法特色教学这个“慢功夫”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回春的灵丹妙药。但是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却在一个角落默默地陪着一茬茬孩子写了10年,看著他们低着头走进延兴,抬着头走出延兴。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办学的成功不是因为10年前开展的书法教学与10年后教育部的意见一致的偶然,而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用几年时间给予孩子们最需要的,尽管这种需要很难用分数或者其他指标来进行量化衡定。

不单是对书法教学的态度、对学校的发展,与教育相关的种种都是如此 。教育的目的不能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小学阶段五六年的时间很长,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常想想,除了知识,我们还能给予他们些什么。

教育千万不能做得太功利。

编辑/赵卓然

书法教育 篇4

艺术也爱我, 它帮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又是相通的。

人类文明在薪火传承中离不开艺术。

我常常以感恩之心对待一切人及一切艺术。他们帮助我逐渐走向诗化、美化、艺术化, 使我的演讲、教育、诗歌、书法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而且分别给我以终身成就奖, 究其原因, 是社会与自然给我以启迪与智慧, 艺术提高了我的创新力, 使我在学习与创作中能够日新, 日日新, 再日新。

今天, 我想讲讲书法与演讲, 乃至教育艺术的互动、递进与联动。书法家们, 不仅仅在书法学习与实践中, 明德诚意正心, 而且还常常以书法作品帮助和教育他人, 这是由于书法具有以文字直接表意的功能, 因而有寓教于艺的作用, 书法家写了书法条幅, 在客观上用艺术来影响人, 为此, 我尽力选择名人诗句, 或自己创作些诗句, 给人以启示。古人说:“写字也是写志”, “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 观我, 观物以类情, 观我以通德”。朱光潜先生讲:“书法艺术的符号构成是典型的汉文化现象, 其意义交流则更深层次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质, 书法艺术的道、气、韵、势、力、意等内在艺术意味和审美概念范畴, 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书法艺术的意味和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和宇宙观紧密相联。”为此, 我在演讲时, 上课时, 千方百计使书法与诗歌结合, 又为我所讲的哲理服务, 在讲与教的过程中, 起到了利于听众哲思与审美的作用。

这些年, 我一边研读《易经》、《道德经》、《南华经》, 一边写书法。古人讲艺术包括法、艺、道三境界, 我的理解就是技法、技巧。艺是技法在以美的表现为目的的时候的特殊形式;道, 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精神思想内涵, 也就是特殊的表现风格;法和艺有共性规律, 而道则是追求艺术的本质创造个性化, 道实质上是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的体现, 这可称之为书外功。

古人讲:“书道自然, 大象无形, 书为心画。”为此, 我千方百计, 把道与艺结合起来, 把书法与诗歌结合起来, 又把诗歌、书法与演讲结合起来。记得古人讲:“法本无法, 贵乎会通。”写字的过程应是消化读书、观察自然的过程, 是把生活哲理与教育统一起来的过程, 是整合、提升、转化的过程。

张向陶在《论诗绝句》中讲:“跃跃诗情, 情在眼前, 聚如风雨散如烟云, 敢为常悟谈何易, 百工纯始自然。”

我经常学习名人书法碑帖, 又深入思考哲人哲理, 所以在写书法条幅时, 既学先人书法艺术, 又向大自然向社会探求哲理, 所以, 我写字的形式也在变化。林散之先生讲:“既学古人又变古, 天机流露出精神”。又有人认为须因规矩忘规矩, 才得纵横似古人。既入帖, 又出帖;既入诗, 又出诗。

既要研习字内功, 又要研习字外功, 我的初衷不是当书法家, 而是以书法、诗歌为工具, 搞好教育艺术。在几万幅书法作品的实践中, 逐渐有了一点点进步, 从呆板到活泼。我曾在读书时, 看到这样几句诗:

“意匠如神变化生, 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 切忌随人脚后行。”

另外, 我还一再强调, 教育艺术演讲家更要重视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才更利于实现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当我讲强化自信力时, 我带着必胜信念写下:

“山阻石栏大江毕竟东流去,

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

当我讲到在困难面前要充满自信力时, 写下:

“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

当我讲要提高人品时, 我写: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当有人讲生不逢辰时, 我写下:

“生正逢辰, 任重道远。”

当人们讲:“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时, 我写下:“夕阳无限好, 妙在近黄昏。”

书法教育故事1 篇5

悠悠古韵满心房

——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书法教育故事

引言:2009年10月16日下午,“颂祖国

书经典”——重庆市庆祝建国60周年千名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在求精中学隆重举行,大渡口区育才小学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偏居主城一隅,虽名不见经传,但从2008年10月成为“重庆市书法艺术实验学校”到2009年升格为“重庆市书法艺术特色学校”,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斐然的成绩后面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2008年9月,对于李长彬校长来说是难忘的一段时光,在这个月,经过慎重思考,反复论证,他作出了对育才小学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申报“重庆市书法艺术实验学校”,全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艺术活动策划能力的中国书法协会会员郑启超作专职书法教师。正是这样一位敢想并敢做的校长,带领育才人翻开了育才园崭新的一页,迎来了育才园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春天,有阳光,有雨露,才能催开百花,郑启超老师就是催开百花的幕后英雄。还记得郑老师才从垫江来到育才园,瘦小的个子,显得干炼,这是育才人对郑老师的初次印象。其后,书法室一桌一椅地建立了,书法教学一点一滴地规范了,教师沙龙一天一天地壮大了,活动一次又一次地成功举办了,校园文化建设、师生书写水平日新月异„„让人不仅惊叹,那瘦小的身体里究竟蕴藏着多少能量。育才人折服于郑老师的高超书写技艺,更敬佩他高尚的人品。记得2009年的暑假,本应是郑老师回垫江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的时候,但由于要组织学生暑期活动,他毅然留了下来。那几天,重庆真是一个大火炉,郑老师租住的房屋没有空调,风扇扇出来的除了热风还是热风。郑老师居然就在车上蜷着过了几夜。活动当天,育才学子的现场书法表演得到了市教委彭智勇主任的高度赞扬,欣然题词“素质育人

特色立校”八个大字。现在,这八个大字镶嵌在育才园的教学楼上,成为鞭策育才人不懈努力,不辱使命的无尽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郑老师带动下,一大批老师将书法创作、书法教学作为一种提升素质的需要,一种丰满内心的需求。黄颖老师是书法沙龙成员中书写水平较高的女教师。2009年年底,她快临产了,然而,就在此时,重庆市第二届教师书法作品展交稿在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完全有理由不参加此次展评,谁也不会说什么。可她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一稿又一稿,天气寒冷,然而她在书法室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截稿前一天,书写到近七点才大功告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作品在展览中获奖,目前她已是重庆市书协会员。看着她,风轻云淡,气定神闲,似乎书法的气韵已经深入她的骨髓,融入血脉之中。

同样感人的事还有许多。张颖老师,忍着怀孕初期的不适,坚持完成书法论文,获重庆市首届中小学书法教学论坛一等奖;宋申琼老师挺着大肚子上好书法展示课,令听课的每个人肃然起敬;年逾五十的陈兴年书记是书法沙龙里年龄最长的成员,每次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他常说“我这把年龄可能写不好字了,但我在这儿,就是让年青教师明白:活到老,学到老。”

育才人,众志成城,让育才园盈动浓浓的墨香,这墨香经由一次次活动飘出育才园,飘得很远,很远„„

2008年12月19日,育才园,悠悠琴音空旷悠远,四十名教师站成一排,挥毫书写长卷,工整的楷书,流畅的行书;或是斗大的一个字力透纸背,或是娟秀的古文跃然纸上。100名学生,排成“育才杯”三个字的首写字母,端坐于桌前,隶书、楷书,了然于心,娴熟于手。百余名来自重庆各区县的来宾,饶有兴趣地欣赏,啧啧称赞。这是“育才杯”重庆市首届青少年小品书法展开幕的惊鸿一瞥。

2009年11月18日,重庆市首届青少年书法艺术节及“育才杯”重庆市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小品展在育才小学隆重开幕,短小精悍的颁奖仪式,热情四溢的友谊学校签字仪式,精彩纷呈的书法论坛,各显神通的师生现场表演,让阴霾的雨天透出阵阵暖意。重庆市政协副主任陈万志欣喜地说:“这小学生的字比大学生写得还好哇!”

不仅是这样师生咸集、群贤毕至的大型活动,学校还先后策划举办了两届教师书法沙龙作品展,师生书法现场表演,学生现场书法比赛,春节送春联,教师书法创作经验交流会,大渡口区中小学生艺术讲坛书法老师培训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校书法教育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书法教育成为学校亮丽的艺术教育品牌;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外区、外省市同行交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让育才了解“世界”,让“世界”知道育才。

两年,不过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在时间长河中并不起眼,但育才人却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作了一次次攀登,摘下一枚枚香甜的果实,教师50余人次在各级书法展赛中获奖、入展,学生有100余件作品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

书法教育要目中有人 篇6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书法教育亦是如此。书法教育不仅要讲究“写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写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离开了“人”这个核心要素,书法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书法教育能不能开展起来,教师是关键。问题是,学校现有的教师,很少专门从事书法实践研究。即使有个别教师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也是凭个人爱好,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的结果。诚然,依靠一位书法“名师”也能培养出让学校引以为荣的小书法家。但这仅仅是点缀的花朵而已,绝不是书法教育的目标。靠外聘 “书法家”来教学也是一些学校采用的办法,但是书法家不是教育家,书法教育传授的不仅是技能技巧,更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况且书法家毕竟是极少数,要满足众多学校开设书法课的需要,无异于杯水车薪。等待国家培养输送书法教师来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短期内还比较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还得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书法教育,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可行的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把不同学科、不同潜质、拥有书法爱好的教师聚拢在一起,搭平台、给舞台,让他们由“自由成长”转为“正规训练”,使之由书法的“门外汉”变成“内行人”。同时,激励引导书法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壮大书法教师群体。在这一点上,鸡西市东风小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他们用不到五年的时间,就把全校九十多名教师中的十八位培养成了国家、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这一群体,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养,丰厚了学校的底蕴,也使学校的书法教育拥有了一批“会教书法”的源头活水。

对于书法教育,教师仅仅会“写书法”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练习书法要专心宁静,而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书法教学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就不能无视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鸡西市东风小学围绕着“人”,上活了书法课。他们没有局限于传统书法教学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创编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把汉字故事讲解纳入书法教学,使学生在对文字的追根溯源中,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书法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天性,活化教学方法,学生们爱上“书法”,才能水到渠成。

教育是慢的事业,书法教育也需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把书法教育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学校对书法教育的整体规划、书法教师的长期培养、校内外书法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教学方法的总结推广、书法教育研究的政策支撑、书法教学的科学评价等等,都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和科学的定位,并持之以恒地落实下去。鸡西市东风小学从书法考级到把书法作为评选四美少年的资格,从大型书法展示到“东风小书法家”评选,从“东风名人榜”到为学校书写节日门联,不仅处处体现着“写字”和做人的完美结合,而且使活动因制度得以保证,制度因活动得以升华,书法教育因此充满了活力。

书法教育的动人之处,既在于书写之美,更在于通过书写,培养塑造传承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这才是书法教育的真谛。

书法教育之沉浮 篇7

一、早期书法教育的实用性

商代有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员,时称“贞人”,即书法教师。在西周的国学中,小学即有写字教学,小学生已开始练习书法。另六艺中的“书”,已是实用书写和修养并举,是艺术与功用的完美结合。秦朝李斯等人制作识字、写字的范本,成为最早的书法教材。汉承秦制,对书法教学重视有加。初学书法之所名为书馆,后设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

二、实用性与艺术性并举的古代书法教育

在中国古代,书法既具有实用功能,亦是文人修身之手段。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法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产物,符合农耕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占据了实用领域,诸如信札、公文、贺联等皆离不开书法,形成了书法文化。文人书法家把书法作为文化修养的手段,而非专门的艺术创作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书法也是取仕的途径,读书写字成为谋取功名的敲门砖。汉代首开以书取仕之先河。三国时期,曹操重视书法家梁鹄,任命他为选部尚书。晋武帝在国子学中开书学科,设书学博士。书法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鼓舞了文人入仕的热情,推动了书法教育发展。唐太宗设书学,继续以书取仕。宋太宗置御书院,书法教育得以复兴。明代书法继续兴盛。清末下令废止科举,书法不再拥有特权。民国时期,王权崩溃,书法赖以生存的传统土壤消失。

三、艺术性的渐形而上

书法的时代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的转变上。20世纪初,新型书写工具引入中国,毛笔的性能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相矛盾。前者易于保管,便于书写,节约时间,日益显示出自身的优势。新的书写工具占领了实用书写市场,书法处境显得窘迫起来。这使其必须立足于视觉艺术领域,弱化实用价值而强化艺术性。书法虽然从实用领地中迁出,但艺术性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找到了在新时代的立足点。其次,文化的衰落也影响了书法的现代发展。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样也是主要文化样式之一。书法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息息相关,书法的文字内容与其包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之间保持着内在联系。书法不是无意义的文字堆砌,而是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品味书法的过程是观字、品文,书法依托传统文化,诗词、散文等文体都适合用书法来表现。传统文化体系的衰落也影响了现代书法。“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提倡语体文而不用文言文,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运动以“汉字落后论”为前提,把拼音文字与汉字相比较,指责汉字落后,妄想使汉字拼音化。这种文化思潮使书法的地位岌岌可危,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也渐趋消失。当古体诗词、古文辞被取消之后,书意与文意也逐渐分离开来。

当前,书法又受到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对书法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电脑键盘改变了汉字的手写方式,新媒体传播方式代替了以往在纸面上书写的原作传播方式。但这同样进一步凸显了书法的艺术性,使得书法教育遍布世界各地。新媒体的使用意味着书法使用范围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书法的欣赏面和教育面,使其与实用功能越来越远,而艺术性愈来愈形而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电脑键盘改变了汉字的手写方式,中国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手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对文字书写形成了冲击,键盘依赖症导致的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了新型文盲,即书写困难。多媒体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使汉字传承出现断层。

另外,新旧媒体对书法的传播日益多样化。旧媒体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新媒体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新旧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使书法传播朝着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新时期书法教育的展望

随着中国的影响,书法正日益成为欧美人欣赏的对象。国内除专业院校的学生,目前书法学习者主要集中于老幼两端。书法教育轻基础重高尖,普及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书法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前者注重欣赏与创作,后者注重书写规范。书法能帮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目前年轻一代不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多,错别字频现,字迹潦草。针对这种现象,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中小学写字课的任务是:学生会用铅笔、钢笔和毛笔写字,学会正确执笔、用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这体现了对书写功能的追求。

不管侧重艺术性还是侧重书写功能,实施书法教育都是必要的。小学书法教育应注重实用性,初高中应侧重艺术性。目前对书法教育存在争端,即写字(实用性)和书法(艺术性)教育之争。二者其实是书法不可分割的两个属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写字是教学生如何辨识和书写汉字,书法是教学生如何欣赏和创造艺术美。二者是书法教育的双重属性。针对当前学生提笔忘字、错别字满篇等现象,可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侧重写字教学。对书法艺术美有追求的学生,则可以兼顾书法的欣赏与创作。在书法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内容要全面,要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初高中阶段可适当侧重书法的艺术性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与创作水平。

书法教育 篇8

在甘肃省的很多学校,书法无疑是最令师生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这两所学校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书法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一个缩影。在全省广大中小学中,无论是写字课还是兴趣小组活动,无论是第二课堂还是课外艺术培训,书法无疑是其中最流行、最广泛的选择内容。

之所以如此,这与甘肃省广大学校重视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省教育厅大力推行书法教育密不可分。

在教育部要求“书法进课堂”之前的好几年间,甘肃省教育厅就开始着手实施和推广书法教育。从率先研发编写《写字课程纲要》到把写字(书法)纳入课程体系,再到书法师资力量的建设,从制订课程标准到编写统一规范的《写字》教材,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使得书法教育在全省广大学校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广大中小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书法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人格的完善。

《课程纲要》研发:率先启动,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但从各地的实施现状来看,该意见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然而,早在2004年,甘肃省就开始组织专家学习国家、教育部有关写字(书法)教育的规范、文件等,汲取国内写字教育特色地区(学校)的成果,开始起草《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和《关于规范和加强写字课程的意见》。

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将写字课程列为中小学地方课程,并从2008年秋季起,为1-6年级农村学生免费配发了写字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写字课程,2010年秋季起,要求写字作为1-6年级的必修课,7-9年级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必修课程;高一至高三可将其作为学校课程或结合艺术课程实施。

将写字课程作为小学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经过规范的写字技法训练,使学生能流利地书写规范、整洁、美观的硬笔字和毛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同时,了解基本的书法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书法欣赏水平。

2010年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写字课程的意见》《甘肃省九年义务教育写字课程纲要》,规定写字课程为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每周一课时,并要求在中考、高中会考语文学科考试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中小学校要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将学生的书写情况单列评分。此外,各地在选聘教师时,写字水平也成为教师聘用的必要条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人们关注、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书法教育难以真正实施,而像甘肃省这样,以省为单位研究写字课程并颁发《写字课程纲要》的省份为数不多。在这一方面,甘肃省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两份指导性的文件,为甘肃省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和学校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位参与编写的专家表示,《写字课程纲要》在参照国家《纲要》的基础上,体现出甘肃地方特色。在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和教师认为,两份文件“理念清晰,要求明确,系统性强”,阶段目标“层次清晰,有操作性”;各学段要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于《写字课程纲要》中的范字“小学主要从语文教材中选取,尽量覆盖教材所列要求会写的字”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和家长表示“非常好”,因为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孩子识字非常有帮助。

同时,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认为,《意见》要求培训在职教师,并将拟聘用教师人员的写字水平作为聘用条件之一,“抓住了提高写字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书写评价项目,必然会“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关注学生的书写状况”,是“强有力的举措”。

书法教育教材:遵循书法规律,彰显甘肃特色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省份大多选用一些出版社的《写字》《书法》等教材不同,我省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研发具有甘肃特色的教材。

起步阶段,教材的编写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孩子们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全省写字教育的实际状况怎样,写字课程的目标应怎样设定,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教学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怎样评价,怎样管理,写字教材应怎样编写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编写组人员的面前。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应体现怎样的理念呢?

随着编写工作的不断深入,主创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仅仅要求孩子会写字、将字写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规范与美观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写对”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写好”的问题。因此,“以书法的立场教学生写字”是必须坚守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历时数年,《写字》教材终于面世,并得到了实验地区和学校广大师生的好评。

对甘肃省的这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表示,与众多同类教材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有规律、成系统。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比如由铅笔到钢笔再到毛笔,书写指导由点画开始,再到字的结构、篇的章法,从楷书入手,再到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最终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写字技法和知识系统。二是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配合。教材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到了紧密配合,将课文的生字、生词练习以写字训练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证了生字练习,又注重了学生写字的训练。三是体现了“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的理念。写字课不是识字教育,也不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以书法的立场进行写字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学,在实用性、工具性之外增强了对美的追求。四是硬笔与软笔并重。整套教材,在一二年级铅笔字书写训练的基础上,三至九年级钢笔字与毛笔字训练并重,二者所占课时相当。五是突出地方特色。作为地方教材,该写字教材将地方特色文化分解为不同的小题材,由浅入深,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中。如,对著名书法家张芝、碑帖西狭颂、书法遗迹天水二妙轩等作了全面介绍。六是在中小学写字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对写字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作出了规定与要求。

杨雪枫是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校长,长期研究书法(写字)教学。他表示,教材中硬笔字与毛笔字同设,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硬软笔互相渗透和借鉴融合;例字的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用性追求,使艺术性与实用性有机融合。同时,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了写字基础性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凸显了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书写习惯等写字基本功的训练,还设计了作品欣赏、书法文化常识等方面的拓展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写字基本常识、练好写字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中国书法文化常识,能不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许多教师认为,写字教材配合语文教材,非常实用,教材整体编排合理;教材中“书法文化常识”栏目设置得好,内容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材范字美观,排版、封面设计素雅大方,具有浓郁的甘肃地方特色。

因地因校制宜 :书法教育呈现百花争艳之势

课程纲要的制定及教材的开发为书法教学奠定了基础,那么,书法教育在学校实施得怎么样呢?

新闻特写一: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处在“书画艺术之乡”,开展书法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走进学校校园,随处可以感受到学校对书画艺术的重视。教学楼门口“写漂亮字,做优秀人”的标语引人注目,走廊、办公室、教室里到处悬挂着书画作品,浓郁的书画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真实地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给学生艺术的眼光,让学生高雅地生活”的艺术教育理念。

校长杨红娃介绍说,学校以“墨香校园”创建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以书法为特色的书画艺术教育,把书画作为一门课程。每周星期四下午是全校书法教育的时间,以教师指导学生练字为主。每位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选写字教材内容,加强书法指导。在每周二、周五,学校还进行全校书画特长生指导活动。另外,学校每一学期都要精心组织由100名书画特长生参与完成的百米书画长卷。2012年,在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由学校学生参与的百名中小学生现场创作书画百米长卷,引得游人驻足观看,称赞不已。

为了鼓励学生,每个班把学生书法作品收集起来,对好作品进行展示;学校少先大队收集整理各班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在学校集中展示,把优秀作品装框,悬挂在教室、走廊等显眼的地方,让书画的魅力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人人爱书画,时时练书画,处处有书画”的书画教育理念。另外,学校每学期会举行一次学生书画比赛和“徜徉书海,墨香童心”为主题的书画交流大赛,构建起了“学生、班级、学校”三位一体的书画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共有学生28人次获得了全国性的书法奖,还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新闻特写二:

与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不同,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致力于打造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每周在每个班级开设一节写字课,另外,每天中午2:40-3:00都有全校学生参与的“书法小练习”课。

校长陈国忠告诉记者,学校写字课程分硬笔和软笔两类课。硬笔书法面向各年级开课,低年级每周两节,高年级每周一节。软笔书法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课,每周两节。此外,软笔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周还可参加两个课外活动的训练。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特长进行了分层次教育。第一个层面:1-2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要求学生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逐步提高写字速度,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层面:3-6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书法教育课,根据学生兴趣,实行硬笔和毛笔兼修,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第三个层面:学校组建书法兴趣小组,由书法特长的老师在每周三下午组织小组活动,对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指导。

为了创设书法艺术氛围,学校制作了专门用于展示师生习字成果的专栏,将其置于楼道和写字教室;在各班教室开设“写字作品展示园地”,设立写字、书法作品展室,定期展出师生的写字作业、作品。教室里,每个班设有“书法”栏,张贴全班学生的书法作品,每月一评比,每月一更新。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生书法美术教室间和教师练笔室。

为了提高学生练习书法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学生书法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书法检测作品、优秀作品、获奖作品整理装袋。档案袋记录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档案资料。

说到书法教育的效果,该校书法老师表示,现在学生书写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凡提笔必正坐,规规矩矩,认真书写,学生作业、试卷书写水平普遍提高,参与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说,我们的孩子爱写字了,写的字越来越好了。以前调皮好动的同学参加书法学习后,字写得漂亮了,性格变沉稳了,也变得爱学习了。“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文化理念正日益渗入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新闻特写三:

走进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教室里乐曲悠扬、墨香四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书画作品,书法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据学校的书法老师牛霞梅介绍,“伏羲班”的书法课贯穿小学六年。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书法基础,重点是执笔、坐姿和摹写、临写40个汉字的基本构件;三四年级以摹写、临写《千字文》为主;五六年级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性情摹写、临写古代经典字帖。

牛霞梅告诉记者,土桥村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村子,班里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在初学书法时,常常是一节课没上下来,墨汁抹得到处都是,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开始玩。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地心能静下来了。练习了一两年后,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全国举行的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小孩子贵在引导,刚开始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的兴趣。”

书法学习提升了“伏羲班”学生的自信心。牛霞梅讲述了班上学生的几件事:一位叫何洋的学生语文、数学学习成绩一般,但酷爱书法,他爷爷将他的一幅作品装裱之后挂在自家正房,家里每来客人,都要夸奖一番,何洋为此深受鼓舞。甘谷县每年五月的庙会上,有各地来的书画家展销作品,她就带班上的一些学生去参观,参观时学生们谈论一些作品的优劣,说得有条有理,让那些书画家们都感到惊讶。

另外,每年写春联都成了“伏羲班”学生的一件乐事,学生竞相为家里写对联,快到春节时,村里人就到“伏羲班”的学生跟前预订,学生也会自发组织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上春联。而村里老寿星过寿,班里学生也会及时送上寿联。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书法也带动了家长和老师,不少家长也跟孩子一起练习书法。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学生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也开始注意自己的书写,一有空就拿起笔练字。

这两年,来“伏羲班”参观的人多了起来,班里的学生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学生越学越有信心,水平也越来越高。2008年,由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宁夏庆华杯’第二届中国(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上,甘肃省入选的10件作品中,5件出自“伏羲班”的学生之手。2007年春,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专程来到“伏羲班”考察,对“伏羲班”的书法教学实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能让孩子上“伏羲班”成了土桥村周边家长最大的心愿,练好字和写好字也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自觉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为书法教育夯实基础

从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正式开设书法课以来,师资是这门课程能否顺利开设的决定性因素,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因为缺乏书法教师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即使是尽力开展起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面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甘肃省不少中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走校本培训的路子。

书法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甚至创作出书法作品,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以语文教师及有书画特长的教师为主,开展书画艺术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和教学水平,狠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三字一画”基本功训练,定期邀请部分中书协会员、省书协会员、大学书法专业教授、书画院及书法研究院专家到学校进行书法培训指导,并聘请县内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书协会员担任校外辅导教师,开展校内教师与校外书法名家结对拜师活动,全力打造出一支能写善书的师资队伍。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与学生一起,每周完成一次毛笔字书写练习,每月上交一次毛笔字作业,并装订成册,学校统一检查,同时要求教师订阅书法、书画专业刊物,提高书画创作理论水平。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教师书法临摹或创作比赛,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书法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等级考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达到国家规定的上岗等级。

在教师培训方面,安定区东关小学的做法是,定期开展书法教师培训会,每学期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来校指导;每月推出书法教研课,开展书法教师沙龙活动,一起练习书法,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还选派教师到华东师大参加专项培训,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国家书法美术远程教育学习。

另外,学校提出了“学”、“练”、“比”的具体要求:学写字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各地写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每天坚持练习粉笔字20分钟,每周上交一幅硬笔书法作品,专职书法教师每周上交一幅软笔书法作品;每学年举办两次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镇原县城关初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积极为教师搭建书法教育专业成长的平台,曾先后两次邀请市、县书法界名家二十多人到学校进行书法示范交流,并将其聘为学校课程《镇原书画》专职指导教师。由名师引领,对全体教师进行书写、教法辅导,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平凉市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加强教师“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训练,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每天写一个板面的粉笔字,每学期交一本钢笔字、15张毛笔字作品,并组织一至两次校内优秀书法老师或外聘书法专家的书法讲座,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交一份书法作业,在期末时进行一次“三笔字”大赛。

与此同时,各市县也组织了相关培训,以进一步规范书法教学,提高书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2014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全县书法教学,积极创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县,通渭县教体局联合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举办了首期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2014年6月,兰州市对中小学书法教师实施系统培训,解决书法教学中的困惑,着力提高书法教学质量。

汇经验定方向:让书法教育更上一层楼

这些年来,甘肃省在实施书法教育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呢?

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认为,首先是针对信息化对学生书写能力冲击的研判准、准备早,制定了相关文件,编写了《写字》教材等。二是把书法教育上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高度上。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三是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书法教育,在开设写字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以及少年宫活动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书法教育。当前,书法教育日益被广大师生重视,不少学校还以书法教育为特色,推动书法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四是以赛促教,全省各地各学校每年都举办不同层级的书法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书法教育发展,达到互相学习、激励学生的目的。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书法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些学校还不够重视书法教育,写字和书法课形同虚设,存在被语数英等文化课挤占、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书法教师,多为中文或美术专业出身,自身书法水平有限,也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书法教育的规律,全凭自己的经验上课;很多学生家长对书法教育认识不到位,对孩子接受书法教育缺乏支持。

在谈到书法教育如何深入开展时,旦智塔表示,首先要加大对中小学书法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学校认识到书法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将书法教育提升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来,让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认识到,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培训书法教师,建设一支书法功底好、文化修养高、懂教育爱学生的教师队伍。

浅谈现代书法教育 篇9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调查,问学生,家中有西洋乐器的75%左右,家中有中国乐器的15%左右,而家中有毛笔或是墨汁的只有6%左右。想曾经,孩提时代陪伴我们的是笛子、快板、毛笔之类的,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手机、电脑等。传统文化就这样慢慢丢失了,当然这与孩子无关,只能说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不够。或许社会各界是意识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书法开始慢慢普及,推动书法进课堂也受到广泛的注意,课外的补习班也开始增加了书法这一项,这样的现象肯定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无法令人忽视的。

(一)重学习书法,轻学习文化

这也是我认为最严重的一种现象。不止学习书法的学生,甚至是一些书法家,为了达到一定的书写效果或者说是书法成绩,整日整日地埋头苦干,更有甚者废寝忘食,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态度不好,如此认真钻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关键在于不能忽视书法文化的学习。自己在家写得畅快淋漓,一交流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多胡乱侃一通。更有甚者,不懂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也不懂中国书法的理论,更不理解中国书法字的篇章结构,缺乏书法理论知识,文化素养,弄错了朝代作者,语句不通,还常常繁简字乱用也不知。就以草书为例,常有人觉得草书最能抒情表意,写起来痛快,于是花大把时间挥写,可其中错字大把大把地抓,还总炫耀自我满足。可怕的是给他字典去查询还是错,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了解书法史,依葫芦画瓢哪能避免出错?

怀素《论书帖》云:“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怀素不可谓不高,都如此感叹书法之难。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的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先贤的这些可谓多年经验之谈,本质上其实都是说的文化,文化才是学书者的根深固本之道,万不可等闲视之。

(二)过于追求名利,缺少精神

这一点我其实深有体会,就从我带的学生来看,虽说对书法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仍有许多孩子总想得到什么结果,始终带有目的地去临习,沉不下心,不能主动去了解字帖及书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盲目地书写。家长也是,总是期待在短时间获得怎样的成果,甚至只看重结果,能得到什么比赛的几等奖等等,从不关注孩子学习书法真正能得到的是什么。前段时间教育部颁布书法特长加10分,不知又有多少家长会为此送孩子去补习班学习书法。说到补习班,商人的嗅觉永远是敏锐的,当书法受重视后,书法补习班也开始遍地开花。可是有很多补习班的书法教师并非专业书法老师,有许多只是能写毛笔字就被聘来当老师,那么,所教的内容可能会有所偏颇,个人色彩浓重。好习惯难养成,可是坏习惯一节课就足以,一旦染上老师的一些风格习惯,有可能整个书法道路都会受之影响!那也不能不让开设书法补习班,怎么办呢?我认为,既然不能避免,那干脆就迎头而上,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或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就能享受如同补习班一样的授课,千万不能毁掉孩子的书法道路。当今社会,经济利益至上,慢慢失去了学习书法的本心,一味追求成名成大家,然后谋利谋利再谋利。当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和利益牢牢锁在一起的时候,那就变质了。要想学习书法,保持一颗赤诚向上,不为外物迷惑的初心还是非常重要的。

(三)临摹坚持不够,创新意识淡薄

选准了一个字帖,反复地去临摹,推敲,请教,领会,思索,从而能不断地进步。可往往一到创作就开始打退堂鼓,或是就和不会写字的人一样。什么原因呢?一方面书法知识了解不够,导致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就是临帖的时候有严重依赖性,从不思考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有什么特点规律,只是盲目地一张又一张写。还有的就是临摹需要坚持,有许多孩子因为临摹一段时间觉得没意思了便放弃或是换一本临,到最后反而什么都没得到。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有一些想法,一是重视学习书法的意识,培养书法文化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二是严格控制孩子在学习初期参与各种竞赛;三是书法教师必须严格培训,宁愿刚开始少,也不能放任半吊子的书法爱好者去随意教育孩子学习书法;最后是一定要坚持学习,学习太差对书法的学习不会有任何好处。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广泛地关注书法教育,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中职书法教育探微 篇10

《纲要》没有对中等职业学校书法教学给出规定。这是否认为中职学校不需要开展书法教育?当然不是。我们认为中职学生更需要书法教育, 更需要包括书法欣赏、书法文化、书法技法在内的教育。这些教育整合在书法课堂上, 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对传统书法的热爱。

一、中职书法教育不等于写字训练

书法和写字不是一个概念。现在一些学校往往把写字练习看成书法教育。写好字就是书法教育成功, 这种看法不准确。小学生和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 他们通过写字训练, 提高其书写能力, 培养写字基础。所以写字训练对初中生、小学生是必要的。然而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生,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对他们进行书写强化, 实际是不太合适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给高中生提出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临摹经典, 提升修养, 发展特长”。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通过临摹经典碑帖, 吸取古人书法的气质, 从而提升文化修养, 获得书法学习和创作的美感, 是该年龄段学生书法学习的重点。由于中职学生书写的习惯已经培养起来了, 在短时期内改变原有的书写模式是不太容易的。通过强化笔法、结构的传统书法教学, 不一定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对于接受古代碑帖的能力往往比小学生、初中生高, 因此, 在意识上引导他们发现碑帖中的汉字之美, 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书法美的认识, 引导他们对书法的探究和学习的自觉。

二、中职书法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兴趣

传统的书法教育一般是从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行气等技法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训练。专业书法教育的模式往往从孩童时代就开始了。由于传统书法学习需要长期训练, 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够坚持下来。所以, 传统书法学习淘汰率极高。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受过传统的书法训练, 他们会对书法课程产生期望。他们会认为通过学习书法, 可以把字写得好点, 提升自己的品位。但是传统书法教育重视技法, 大量枯燥的训练, 可能会抹杀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技法要讲, 但要精讲, 生动地讲。对于锥划沙的用笔, 结构的奇正性, 可以通过古代碑帖、古代书法名作进行讲授。学生们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讲授, 可以获得学习的兴趣。技法的精讲, 要用最简单的语言, 概括出书法的两大入门要点:中锋用笔和结构合理。这种描述方法, 能够让中职学生产生思考的余地, 体味到书法线条的美感。

三、中职书法教育需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字帖

美可以有秀美, 可以有壮美, 可以有崇高和奇拙等等。一切的艺术教育, 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欣赏美, 从而达到一种美的体验。因为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具有不同的风格。有颜体的雄浑、有欧体的险绝、有赵孟頫的秀美、也有柳公权的瘦硬……教师让学生观看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 引发他们对风格的思考。由于个性和教育背景不同, 学生的字体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差异不能够简单用同一标准来规范, 而是需要因人而异。假如学生写字瘦硬, 可以学张旭的《朗官石记序》或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如果学生书法比较丰腴, 可以学习智永的《楷书千字文》或颜真卿的《勤礼碑》;学生喜欢秀丽风格的可以选择赵孟頫的《胆巴碑》……让学生学习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品, 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质, 同时也开阔眼界。这样使他们了解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体会了不同类型的书法之美。

四、中职生书法学习需强调认真临摹

中职学生书法学习仅强调美的体验吗?不完全是。我们知道, 美育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书法教育的目的是美育, 而书法教育还是需要写字练习的。中职生他们在学业上略微比高中生轻松, 所以, 他们有时间进行书法的训练。对于中职生书法的训练, 笔者认为主要是强调“认真”两字。由于中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他们对于字形的把控能力、控制毛笔的能力比初中生强得多, 所以对于字帖的临摹要求要高于初中生。这样学生会更有意识地加强临摹的准确性, 从而提升他们学习书法的信心。同时进行适当的鼓励, 形成正激励机制, 培养出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 对他们学习其他知识, 从事技术工作也会带来好处。

五、中职学生书法学习的激励措施

许多中职学生由于中考失利, 来到了中职学校;也有些学生由于一些政策原因, 只能来到中职学校学习。他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落感。要培养起中职学生学习的自信, 书法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书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比较薄弱, 学生书法水平整体不高;高中学生由于课业压力, 没有时间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而如今整个社会又开始重视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职学生学业压力较小, 课余时间比较多, 他们对美有追求, 他们更渴望能够得到认同。所以, 中职书法教育提供了一个激励他们自信的舞台。教师通过介绍书法美学、书法史学等知识,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授学生临帖, 培养他们的书法实践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书法, 激励学生学习。在课程结束前, 可以提供学生各种颜色和款式的宣纸, 请他们创作作品, 书写春联;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 比如说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和进步大的学生作品张贴在学校橱窗内, 在教师和学生们的赞扬下, 通过展示可以极大地提升这些中职生的自信心。学生把书法作品带回家, 送给亲戚朋友, 也往往会得到家长们的赞扬, 这会使学生得到正向的激励, 从而更好地学习其他文化知识。

六、中职书法教育的难点

中职书法教育的难点往往还是在师资上, 书法专业人才相对较少, 书法教育的人才更少。中职学校是教育机构, 教师需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知识;而书法教育更需要教师拥有美学、艺术学、书法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艺术文化学科背景,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拥有一定的书法功力, 能满足这些方面的人才相对会比较短缺。如果单纯请字写得好的老师教书法, 他不一定会写毛笔字;而单纯请书法家来教授书法, 他不一定能够懂得中职学生教育的特点。所以这也是现代书法教育的难点, 是中等职业学校书法艺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书法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需要拥有专业的书法教育人才, 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需求。教育学生认真临摹选定的字帖,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可以让学生在正激励中培养自信, 从而热爱学习, 勤于思考。

摘要:本文从中职书法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探讨了书法审美教育。通过传统书法学习, 让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中职生,书法,激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基二[2013]1号.

[2]曾轶.浅析中职书法课程开放性实施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

[3]范丽华.中职书法教学探微[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 .

[4]姜水.浅谈传统书法的用笔技巧[J].大众文艺, 2013 (12) .

[5]朱存明.情感与启蒙——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1.

[6]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论书法教育的价值取向 篇11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09-001

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书法还融贯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思想内容。在它身上,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美善合一”,而且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整体为上价值观和无止境的人生理想追求。在推行艺术教育的今天,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更加充分地凸现出来。它既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又是推进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书法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促进,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效果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直接地、一-对应地显现出来,但只要在施教时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方向和特征,它不仅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本身,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学校系统开设了书法课,有多位老师参与了这项教学活动。近年来,叉在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书法艺术教育活动,我深感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实有广泛深入开展之必要,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引导,促使书法艺术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在书写内容上应选择古代和现代一些健康向上、富于积极意义的文字作品,将书法内容的价值取向放在教育上。历代流传至今的浩如烟海的碑刻和法帖,其字体多类,幅式多样,风格多种,韵味多变,浸淫其中既是对传统文化奇葩的攫取,又是对古代文人墨客心境和人格的感悟,也是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渊源以及特定的文化现象的观照。这些都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教育的书写内容。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曾指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这既是书法文化思想,也是书法教育思想。实践证明,欧阳先生倡导的这种书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能够实现的,效果也是好的。而且,这种教育不是生硬的,外在的,而是蕴含在书法艺术训练过程之中的,是与学习书法艺术同步进行的,是顺乎教育规律的,因此是同学们乐于接受的。

其次,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创新意识的增强,人们似乎觉得书法太古老、太程式化了,已经没有可挖掘的新意可言,因此也很难从中找到创新教育的因子。但是,书法艺术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新意”的存在。在书法艺术教育中,应该从临摹、创作、欣赏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教师评价学生书写的优劣不能总是以碑帖的原型为标准,“艺术当随时代”虽然是句大话,但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思维能力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性,在表现的过程中,即书写中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只有对这种独特性加以保护,并因势利导,才能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三,大学书法艺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融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趣味于一炉,集艺术的共性美和自身的个性美于一身。它既有音乐讲究的节奏,又有绘画谋求的虚实,既有诗歌追求的意境,又有文学作品注重的格调。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学识、修养、视野。只有在不断的选择中再不断自动地放弃和寻找新的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圆满。抱定一家,而不知通变,必难成大气。而无一家功底,完全凭自己一厢情愿,任意发挥又是万万行不通的。这些问题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学习、實践中去领悟把握。

在书法艺术教育过程中利用好自然和书法两种资源供青年学生欣赏,紧扣书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规律,便能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灵感,充分领悟艺术审美的本源,从而提升他们发掘美、感受美的能力。书法的载体虽然简单平常,可它负载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内涵却十分丰满厚重。青年学生一旦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理解了书法欣赏的方法,掌握了书法创作的特点,便能从书法活动中感受到卓尔不凡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汉代蒙童书法教育摭谈 篇12

关键词:汉代,蒙童,书法教育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自汉字产生以来, 书法的世代传习也就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书法教育, 也始终依附于文字教育而行, 识字与书写并举, 文字书写教育, 书法教育便从此起源, 并伴随着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同步进行。书法教育发展到汉代已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阶段, 蒙童教育也在东汉时期基本成熟, 深入地探究汉代蒙童书法教育对古代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一、汉代蒙童书法教育解析

汉代蒙童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书馆也称“学馆”、“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 书馆前期主要是书法教育。后期则教儒学基础。东汉王充《论衡·自记篇》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 (充) 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 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 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 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 谢师而专门授笔。”可见当时的蒙童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识字和书写, 使用的教材则是通行的“字书”, 如《仓颉篇》、《急就篇》等。第二阶段则是在识读书写能力学成之后, 辞师离开书馆, 进入乡聚库序, 从师学习《孝经》、《论语》等儒家典籍。

《说文解字》载:“尉律, 学童十七已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 乃得为吏。又, 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 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体现出汉有童子十七岁以上试字九千乃得为吏的考试制度。书法的优劣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所以, 王国维等学者认为汉代就学, 首要之事就是学习书法, 其业成者, 经过考试才能为吏。2

二、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形式——私学

汉朝建立后, 鉴于秦灭亡的教训, 对文化教育政策实行了适应性改革, 在渐次重视知识分子、废除“挟书律”的同时, 解除了教育方面的禁令, 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分散各异的教育组织形式所替代, 书法教育也随之下移于民间以私学教育的形式存在, 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 这在汉代建立政权伊始尚未建立正式学校教育制度之时, 私学作为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独尊儒术”的汉代, 其他学术流派所以能存续下来, 应归功于私学。官府所立的太学和郡国学校教育, 主要以儒家的“五经”为主, 死守章句, 鲜有创新, 相互诘难, 排除异己。而民间私学较少思想束缚, 其教育内容呈现出诸家并存、异象纷呈的局面, 所开课程不但讲解今文经, 同时也传授古文经, 而且黄老、法律、诗文、乐府等无所不教, 门下弟子也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3。

由于汉代时官学招纳生员人数有限, 并且兴废无常, 而官学中又偏重中央的大学, 所以儿童很少有就学于官学的机会, 特别是官学缺乏蒙童教育这一机构, 因而贵族青少年、儿童基本上就学于私学, 这样就使私学教育在数量上超过了官学, 承担了蒙童阶段的普及教育的主要任务, 起着官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弥补了官学之不足。这样, 自汉代开始及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幼儿教育几乎都是由私学来承担的, 这是私学的一大功绩, 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识字、习字教材

(一) 识字、习字教材综述

汉以前早就有字书, 如秦时李斯作的《仓颉篇》、赵高作的《爰历篇》、胡毋敬作的《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 略加修改, 形成小篆字书。到西汉初期的文、景以后, 关于童蒙识字读本, 在秦代的基础上, 又有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曰:“汉兴, 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 断六十字以为一章, 凡五十五章, 并为《仓颉篇》”。后扬雄作《训纂篇》, 班固继扬雄之后又作十三章, 经过他们的修改, 才没有重复字。后来西汉武帝时, 司马相如又作《凡将篇》, 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仿《凡将篇》作《急就篇》。此外, 汉代字书还有李长所作《元尚篇》、贾鲂所作《滂喜篇》等。这些都是汉代童蒙书法教育识字、习字的教材。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急就篇》。

(二) 《急就篇》——汉代最有影响的蒙童教材

《急就篇》, 一名《急就章》, 西汉史游编写的一部儿童识字课本, 是完整保存至今的产生年代最早的蒙书, 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学的名著, 而且与书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倍受世人关注。其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4:一、“姓氏名字”, 其中罗列了一百多个姓, 并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名字;二、“服器百物”, 举凡米粒、瓜果、服饰、用具、乐器、肴炙、身体、兵器、车制、居处、树木、疾病、药物、职官、刑法等, 无不具备;三、“文学法理”, 介绍与政治有关的种种事情。这是一本能让学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当数量常用字的儿童读本, 为他们日后研习经典、步入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急就篇》一经出现, 很快就风行全国, 从都城到边疆, 从贵戚到工匠, 都采用它作为启蒙学习的教材, 直到南北朝时期还被使用。后来我国编写的童蒙字书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便是以这种字书为先导的。

《急就篇》作为识字课本, 在编写方法上继承了《仓颉篇》的传统, 又有新的创造, 具有其明显的特点:

第一、字数适中, 生字密度大。《急就篇》34章2144字, 并且2000多字基本不重复, 据王国维统计只有重复335字, 生字的密度是很大的。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 通过读写两方面的训练, 就可以掌握近2000个生字, 这对进一步阅读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整齐押韵, 形式简省。文章体裁多以七言为主, 也有少量的三言、四言字句, 这样相互交替, 整齐而不呆板。并且这些字句均合撤押韵, 琅琅上口, 易于儿童识记、诵读。

第三、知识面广, 注重适用。《急就篇》全篇都是实用词, 它把各种知识的有用词, 它把各种知识的有用词江都收集进来, 知识的密集度和容纳量都是比较大的, 简直就是一本日常小百科全书。颜师古《急就篇注叙》云:“包括品类, 错综古今”, 其寓思想教育、常识教育、道德教育于识字教材之中, 寓教于乐, 既适用又好教。

四、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特点

(一) 识字与习字的结合关系

汉代书写训练是与识字同步进行的,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早期——蒙童教育时就开始进行书写训练。所以“或以书丑得鞭”, 老师抄写的字书, 就是他们临学的字帖范本。在阜阳、敦煌、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三棱觚上有《仓颉篇》残文, 这些以隶书抄写的《仓颉篇》、《急就篇》等字书的简腔, 字迹端庄严谨, 点画不苟, 完全没有一般简陵常有的率意急就。这便是西汉抄录的字书和习字课本。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还有请名书家书写《急就章》、《千字文》等蒙童字书故事, 就是这种风气的延续。蒙童阶段的教学在识字和习字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反复练习、熟练。一些古代教育家都认为儿童时期有记性、有悟性、记忆力强, 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读熟记住, “读多自然晓”、“写多自然熟”, 不但要熟, 而且要专一, 要有次序, 然后才记得住, 学得好。

(二) 汉代蒙童书法教育的教学程序

蒙童教育非常注重从幼小时就打好基础。朱烹《蒙童顺知》中云:“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 化与心诚, 而无仟格不胜之思。”这也就是说对儿童的教育, 必须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要对儿童写字的姿势、态度、字画, 以及研墨、执笔、铺纸等基本技能和习惯都有规定:

1、习字姿势

教师首先要教写字的姿势, 要求头正, 即头部端正, 勿歪斜, 头稍微向前;身直, 即两肩齐平, 腰部挺起;臂开, 右手执笔, 左手按纸, 成均衡之势;足安, 即两脚自然地放平、踏实, 不要交、叉姥腿或跳脚尖。

2、扶手润字

扶手润字即是指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握笔、立腕。崔学古《幼训》中云:“蒙童无知, 与讲笔法, 格然末明, 口教不如手教, 轻重转折, 粗细具体, 方脱手自书。”先让学生描红, 在双钩的贴上用笔写满。进而跳格, 老师写上格, 下格为空格令学生依上面之字而写之。然后是临帖, 临帖又分照临、意临。照临即一笔一画地写象;意临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 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格规律和精神。

3、执笔之要

执笔首先要指实, 就是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要紧;二是掌虚, 就是掌心及大拇指食指之间必须空虚, 空虚了使用笔时, 才能灵活;三是掌竖, 手掌要立起来使笔与指面垂直;四是腕平。执笔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 执笔正确才能得心应手地书写, 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

4、运笔之法

运笔作字是蒙童学习书法中较难的问题, 这需要反复练习, 并随时随地加以注意, 养成习惯。首先是逆锋起笔, 就是落笔时欲有先左、欲下先上, 使起笔时笔锋通过逆入转折形成裹锋;二是中锋行笔,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三是回锋收笔, 就是收笔时要回笔, 起到护尾的作用;四是提按, 凡起笔和收笔时都将笔按下, 线条粗壮, 而凡在笔运行过程中就应相应提笔, 笔画较细。

(三) 隶书——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

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安徽阜阳、甘肃敦煌及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木觚上所书《仓颉篇》的残文, 这正是西汉时期书法教育习字课本的实物, 此时已将小篆所写的旧字书改用隶书抄写了。贾鲂所作《滂喜篇》也是以隶书写成。还有现在我们能看到传为三国时吴书法家皇象写本的《急就篇》拓本, 字体为章草, 但发现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的《急就篇》写本, 都是端整的隶书体。等等, 足以证明, 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主要书写字体是隶书。

总之, 汉代是我国书法教育完善的关键时期, 深入地探讨汉代蒙童书法教育, 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于当代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金开诚, 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上一篇:成功之喜下一篇:监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