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2024-10-06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共12篇)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1

提高大学生素质, 切切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融入极具正能量的人文素养因子。书法历史悠久, 是由甲骨文、钟鼎文、史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而来, 历经六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湮灭, 反而蓬蓬勃勃展现出无限生机。书法包容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其一, 蕴藏老庄的古典哲学思想, 其线条体现我国古代阴阳哲学思想, 与老庄的宇宙论、认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 遵循了对立统一的原则。其二, 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判断事物时力求不偏不倚、头脑冷静、不温不火、稳步推进, 书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主张书法创作要“志气平和, 不激不厉”, 要彰显出“中和”精神;在外在形态上要“势和体均”、给观者以“意境平和含蓄”“蕴藉深邃”之感。其三, 增添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在运作中无处不体现出线条结构、谋篇布局、运笔章法等, 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美的追求。其四, 强化实践能力, 书法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完美的结合, 无数事实证明, 仅仅停留于口头上或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多读贴、多临摹、多练习方能掌握其真谛。其五, 书法最忌讳“雷同”, 一直倡导在汲取古人及前人经验基础上, 尽展自身风格, 不断推陈出新。其六, 书法写作可以让书者历练做事踏实、耐心、一丝不苟的美德, 古之“楷法”临摹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坐写姿势、神闲静气的心态, 以达人品端正、办事认真、心境开阔之品质。故而, 书法教学与素质教育相伴相城, 密不可分。

一、科学引领, 培植纯正厚重的人文素养

“字乃心画”这一评价标准业已绵绵延续数千年, 将“人品高”放在首位来评论书法早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书者, 心之迹也”, “心不正则笔歪”,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主张书者应注重人之德行修养, 认为书画创作“人品不高.落笔无法”。通过对书法史等理论书籍的挖掘与讲解, 激励学生注重品德修养的锤炼。

翻阅中国书法史, 发现书法家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书法作品, 同时也给子孙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被奉为历代书法精品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所反映的人格形象与王羲之高远的风度及江左一流的品性是密不可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于幼年丧父, 养成了独立、勤奋、坚韧的性格, 长大步入官场后后, 刚正不啊, 为民造福, 虽饱受贬谪之苦仍不失忧国忧民的眷眷情怀, 他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厚道遒劲、英风凛冽的英雄气节令人敬仰不已;拜读“还我河山”四个行草大字, 令人荡气回肠, 不禁被岳飞的爱国情感及坚贞的民族气节所感染。

充分利用古代书法家忠义正直的事例教育学生, 启示为人之本、做人之基。书法教学应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贯穿到书法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注重书法基本理论的阐述与熏陶, 还应该树立“练字练人”的书法学习理念。书法学习, 除了具备基本的笔墨技巧外, 还应具有综合的人文素养, 如地理、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书法创作者的综合人文素养是通过作品展示出来, 所以只有书者的人文素质高, 其书法作品的立意、审美情趣和境界就会愈加高远。

二、身体力行,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常人看来, 书法课程只是贯穿于学会一种书写工具而已, 实质上讲, 书法教学本体的起点和归宿应以学生以书法的线条和空间为艺术载体, 并通过它们来认识和感受书法美, 从而达到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担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努力将书体训练与笔法训练进行有效结合, 针对具体的技巧如点化等基本的技巧进行反复练习, 同时要广泛阅读一些书法理论书籍, 以此来提高对书法的解读与鉴赏水平, 要彻底杜绝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应该体现出实践至上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书法教学的坚实支撑点。在书法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程序,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分阶段、有重点地展开书法教学活动, 坚决杜绝学生的盲目练习, 强调书法练习首先要“走心”, 努力让学生在书法练习中做到“心到“手到”“眼到”;反之, 不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只以书法理论课或欣赏课等形式代替实践教学, 势必造成书法课形同虚设的不良局面。笔者以为, 书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将技巧动作的示范练习与理论概念的讲解统一起来,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对具体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书法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以“视”为基点的书法教学更是如此且更具特殊性, 人们不仅注重对静态书法作品的静态的“视”, 更应注重对书法用笔过程的动态的“视”。一个简单的用笔技巧组合, 一个瞬间的书法写作动作往往需要教师用一连串的理论术语概念加以说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都是通过学生的“视”来完成的, 可谓“百闻不如一见”。因而, 在书法教学中除了教师精湛的书写示范, 还可以运用挂图、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 这些都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法写作的技术技巧,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拓展视野,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市场经济境况下, 人们工作生活中所享受的商品或美食、工作场所、生活空间、休闲载体等无处不在“真、善、美”氛围之内, 书法这一古老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散发出美的魅力。书法教学过程应加强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 增强对作品艺术熏陶和艺术感染的感知力, 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开设书法鉴赏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鉴赏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的读帖和对古今书法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在心态、性情、认知等诸多方面都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在上书法欣赏课时, 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书法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书法作品的线条的粗与细、柔与刚、曲与直、快与慢, 收与放, 章法的疏与密、色的浓与淡、枯与润等书家作品风格的差异, 使学生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结构美、空间美、意境美等绝妙之处。通过不断的日积月累, 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广取博收, 融入创新精神培养

任何一幅书法作品均有一定的内容和格式, 同时也会显露出笔墨技巧等, 但从本质上讲, 都是作者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人格绽放的艺术创作活动, 书法创作中最忌“雷同”二字, 这已成为书法家们的共识。具有相同笔画的字, 由于所处的作品中的位置不同而应有所变化, 需要考虑该字前后的“呼应”关系, 正所谓“字同而章法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其用笔上的严谨、洒脱、浓淡、迟涩、舒急等, 这些都要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这就是创新的具体体现。既要法古之精华, 又要不拘泥于古;既要多体味书中箴言, 又要不唯书;既要虚心拜能者为师, 又要不唯师。

针对书法创作的这一特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临摹、赏析、研读大量的书法作品, 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传承古人用笔的同时, 又达到创作之目的,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另外, 学生在书法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心智, 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创新品格。

摘要:切实的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大学生素质拓展中, 即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包括审美意识和端正人品, 同时也隐含着做事一丝不苟的敬业素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书法教学活动, 积极引领学生临摹与实践, 使其养成坐姿端正、心静聚神、做事认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强势推进创新、审美、敬业、长智、实践等诸多因子的不断提升, 以达到培植综合素质之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书法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勇.书法教学中的临帖与创作[J].当代小书画家, 2004 (9) .

[2]随国旺.书法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 2006 (4) .

[3]万瑞杰.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 2005 (1) .

[4]程世平.书法艺术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 2003 (11) :125-128.

[5]宋浩.浅析当前青少年书法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书法研究, 2004 (1) .

[6]郑为人.书法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2

书法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她是美的代名词.可在现代流行元素日益猖獗的今天.已经日益衰竭.特别是我们的软笔书法,更是今非昔比.今天,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我们各高校的同学本着对书法的热爱和忠诚.本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热情.特举办了各高校书法联展活动。

活动目的:

1: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

2:为了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

3:为了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意义:

在我校成功更名大学之际,为我校成功更名大学增添了一份色彩.使大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同时,也促进了校与校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我校.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前期准备:

(-):起草活动策划书.

1:时间:xx年5月15日

2:地点:学院小树林

(二):前期宣传工作.

海报宣传.由我协会宣传部门根据时间.地点等内容分别制作并张贴于食堂等醒目处.

作品的集中:

作品将于5月12日由南昌大学书法协会.南昌科技大学瀚墨艺术协会.南昌大学医学院书法协会.江西经济管理技术学院书法协会的负责人送交于我协会.

展出具体流程:

(一): 5月15日至18日将在我校展出.

时间:8点至20点

地点:学院小树林

(二):从20号后将分别在其他四个高校展出.

(三):展区布置.

结合我校的条件,我们将采用环绕的方式进行展厅布置.以便参观者能更加舒适的参观完整个展览.

(四):人员分配.

1.为了保证作品的安全.我协会会员将轮流值班.(每次两人.由没课的会员担任)

2.晚上将由我协会会员对作品进行收藏,保管.

江西生物学院第七届书法协会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书法;高校师范生;现状;意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师范院校无疑是书法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肩负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重任,尤其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书写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书写潦草,经常出现笔顺错误、错别字,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还会误导学生,使其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写在黑板上、批在作业本上的字东歪西倒,那他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可想而知。因此,书法成为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一、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书法教育现状探析

(一)有利的一面

1.社会对有书法特长的教师需求剧增

随着各地中小学对教育部相关通知的贯彻和落实,对有书法特长的教师需求非常大。以重庆市为例,据相关专业人员统计,未来五年重庆市将有五千左右的中小学书法教师需求缺口,而高校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书法教师,因此相关部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同时担任书法教师。同时,由于受教师编制的影响,中小学录用专业书法教师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有书法特长又能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师备受青睐。

2.就业压力大,促使师范生认真训练

现在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很大,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师范生就业需经历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层层筛选,还面临考编制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工作对象大多是6~12岁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写得一手规范标准的楷书。因此,许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自觉加强对书法的学习和训练。

3.书法教学条件良好,学习氛围浓厚

目前,师范院校均开设有书法课。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书法教育在全市名列前茅,从新手入学起就开始进行书法教育,大一大二每天晚上均安排有书法课,而且严打考勤,从软笔字到硬笔字,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学。学校还自主编订了书法教材,聘请专业书法老师,学校还实行严格的三笔字过关考试,因此整个校园书法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各类书法活动层出不穷。

(二)有弊的一面

1.急功近利,疲于应付。书法是需要修炼内功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与积淀,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是不太现实的。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师范生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很难静下心来练习书法,更别提把一笔一划写得细致入微。同时部分学生过度沉迷于各种活动,无心顾及书法练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逢交书法专业,便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课时量少,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小学教育师范生将来面对的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钢琴等艺术类课程,因此课程门类多,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虽然书法学习内容多,但每个星期只开一节课。此外,有些师范院校开设书法课较迟,大二大三才开课,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就面临实习期或求职期了。

3.学习目标模糊,观念落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师范院校前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书法教育,因此在平时的专业练习和考试中极易表现出不良的写字习惯,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认为学习书法已经不再重要,既然学校安排了课程,就被动地上课学习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先进的学习理念。

4.脱离实践,缺乏创新。书法只有真正拿起笔来写,才能在点横顿挫中感受其魅力,偏向理论学习,忽视实际练习,永远不能有效提高對书法的审美力和领悟力。另外,学生满足于对着字帖临摹练习,缺乏科研和创新精神。

二、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书法教育意义分析

(一)书法教育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宣扬,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汉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书法艺术已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瑰宝,它开始越来越多地渗透在国际交流中,成为各国人民热爱的艺术。汉字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是对外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只有教师热爱书法,精通书法,才能更好地扩大中国书法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让中国书法艺术成为当之无愧的一朵奇葩。

(二)书法教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作业本上的批语,都离不开书写,良好的书写能有效地架起师生联结和共鸣的桥梁,良好的书写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一手潇洒美观的粉笔字,往往能让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中,规范工整的板书能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让教学更为轻松,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而言,一手好字能让自己在合格课、公开课中脱颖而出。

(三)书法教育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书法教育之所以在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着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这与社会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关。鲁迅先生说“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中国书法兼具诗、画、乐、舞等多种表现功能,因此学习书法对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四)书法教育有助于师范生克服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师范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面对一些不公正现象,加上考试、就业的压力,紧张、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随之而来。中国书法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多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体现,对学生看待、处理问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书法欣赏和书写体验有利于对师范生真性情的培养熏陶,有利于锻炼师范生宁静恬淡的心态,有利于克服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书法教育现状喜忧参半,任重道远。只有加强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中国书法这门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探究 篇4

一、高校书法通识课设置的必要性

1. 识读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完善人格情操

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以文化人, 方能致远”。鲁迅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依托。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她以甲骨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书体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步, 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神奇和瑰丽。加强书法教育将提升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认知, 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学生在临摹和欣赏书法作品过程中将深入体会书家“人品”, 领悟经典诗词、智人睿语中孕育的高尚道德情操, 逐渐内化完善自身品德修养, 有助于完善人格。

2. 帮助青年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提高情商

练习书法能影响青年学生的气质、个性和情绪情感, 对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练习小楷能调节胆汁质学生的暴躁情绪, 书写狂草能疏解粘液质学生的抑郁情绪。写字时血流量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和循环, 比如书写篆书可以调节高血压。

3. 帮助学生健康大脑、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和判断。涉及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能力。写汉字的过程对左右半脑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联系能健脑安神。专业研究证明书法对空间智力、内省智力产生显著提升。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林语堂先生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鲁迅先生品评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书法教育将促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的高尚化, 提升审美能力, 丰富审美知识,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书法通识课注重传统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

书法教师向学生讲述书法史论、技法论。作为通识课教育培养而非专业书法家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案准备较为简单, 如果融入书家轶事、历史历程会增加授课内容的生动性, 学生容易接受。尤其是初学者在建立书法学习的基本脉络。

2. 书写示范

书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楷书、隶书的技法演练。书法实践教学是重点环节。教师需要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当中逐一指点示范, 一对一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班授课。如果班级容量多大,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面面俱到, 此时公开板书。

3. 作品赏析

书法教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书法审美和鉴赏的认识。赏析主要包括书体的区分和欣赏、历代书家的风格和作品欣赏、作品样式的区分和欣赏等。引导学生体验书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技法美、风格美和意境美。

三、书法通识课教学主旨论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目标,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可以在理论层面拓宽历史广度和文化深度, 树立审美观念和品位, 吸纳借鉴西方优秀艺术成果, 发展形象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 通过书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是以汉文字为书写对象, 文字本身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记录着国家的兴盛衰败”。季羡林曾言“学中国文化, 就离不开中国书法”。因此, 高校书法教育应当以书体变迁、书风流派特色为切入点, 打开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书体演练, 站在文化的高度俯视历史的长河, 了解中华民族的足迹变迁。

2. 通过书法解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 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中。解读民族精神的传统, 指导青年学生的三观成长, 对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书法作品的题材上, 通过书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解读精神主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读爱国情操, “民贵君轻, 天下为公”解读民本思想,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感悟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民族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政治抱负, “横眉横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中正”之气, “天人合一”, 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书法的追求境界完美融合。通过书法实践与赏析, 体悟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发展。

3. 通过书法徜徉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书法鉴赏、展览赏析、多媒体展示等, 将中国书法放入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赏析不同时期书法代表性作品级书家流派, 对比同期的西方艺术发展史和代表作, 体悟东西方世界人文艺术的差异与共性, 感受东西方美学。青年学生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 将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

对比学习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审美价值观, 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年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浮华思想, 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解读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 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4. 通过书法怡情养性、受益终身

陈鸿寿《书画禅》有言“书画虽小技, 神而明之, 可以养身, 可以悟道, 与禅机相通。”从养生美学的视角看, 理想艺术地享用闲暇, 最佳方式之一便是静心书法。蔡庸《笔论》“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 虽山中兔毫不能佳也”青年学生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研究状态, 并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通过书法学习, 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的生活艺术, 并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家庭等问题。解读书法作品、临习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体会书家词句的意境和笔墨情趣, 以此调节身心。正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中的感悟“自言其中有至乐, 适意无异逍遥游”。

摘要:信息化社会开启了“键盘时代”, “提笔忘字”成为一种通病。键盘输入颠覆了汉字的成字形式, 淡化了汉字的表意结构, 消解了书写意识, 弱化了书写能力和个体创造性。基于书法教育对个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 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秉持“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守护中华文化精神”的宗旨, 通过书法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懂得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学会运用书法健康身心, 调节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非书法专业院校开设书法通识课教育的必要性、书法通识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旨。

关键词: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

参考文献

[1]曹裕林.新时期高校书法教育探究.第三届国际人文会议文集, P134-13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P559.

[3]金学智.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P118-132.

[4]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5]朱明秀.关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书法教学改革的探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李亮, 周彦.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应对.课程教材教法, 2012.11, 第68-73页.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5

高校联合书画巡回展首站活动策划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本次第四届“书魂杯”暨首届高校联合书画巡回展首站活动是为了展示各高校书法、绘画水平,传承中国古老的书画文化,增强各高校书画爱好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给我院各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与平台,也是给柳州各高校书画爱好者一个近距离的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好时期。它将进一步加深柳州各高校社团之间的友谊,也必将对书画及其争创“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力。

二、活动主题:挥广工学子笔墨,展高校书画风采

三、活动对象:各高校书画爱好者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29日~2010年12月29日

开幕式时间:2010年5月29日早上9:30 活动地点:体育馆前 主办单位:书法研习会 承办单位:各高校书画协会

五、活动前期准备:

1、前期宣传:宣传部负责于2010年5月8日在南、北区通过拉横幅、粘贴海报、发放传单(以班级为单位把传单发放给各班班长)、校园网发布信息等方式向全院学生做出本次活动的宣传。

2、邀请嘉宾:我协会负责人联系邀请柳州书协3为书法家、协会指导老师、院团委领导、院其他协会以及各系宣传部。

3、作品收集:由研习部于5月22日17:00——18:00在我院南北区设点收集“书魂杯”初赛作品,同时到外校收集入选巡回展的作品(原则上要求每校准备至少10幅裱好的作品,软笔作品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基础上,数量越多越好)。

4、“书魂杯”初评:由我院自行初评出软笔作品16幅,硬笔作品14幅。由秘书处负责通知进入决赛的软笔作品作者(硬笔不设决赛),并告其做好决赛的现场泼墨准备。

5、会场布置:由外联部负责借舞台背影铁架、音响,策划部负责借桌椅,会场布置由全体书协干部搭台、挂喷绘(都需5月28日完成)。

6、作品布展:由书协全体成员于5月29日早上7:00布展,将入展作品挂出。

7、物品准备:研习部负责当天要用的笔、墨、纸等物品。

六、活动过程:

1、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9:30——9:35)

2、院团委老师致开幕词、市书协老师讲话、书协指导老师宣布开幕。(9:35——9:55)

3、主持人宣布我校“书魂杯”决赛者名单及比赛规则,入赛者现场比墨。(9:55——10:25)

4、老师点评现场决赛作品,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由指导老师颁发证书及奖品(10:25——10:45)

5、主持人邀请老师现场泼墨,为各校书画协会题词。(10:45——11:25)

6、各校书协代表联作书法长卷。(11:25——11:45)

7、各校代表完笔后,书协老师点评各校作品。(11:45——12:00)

8、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并欢送所邀嘉宾。

9、获奖作品和巡回展作品将继续展出直到当天的18:00。

10、活动全过程邀请有关媒体进行记录并在广工在线、凭栏论事BBS及相关书法网进行报道。

七、后期工作:

1、活动结束后工学院书协全体成员清理会场。

2、展览结束后,由我协会研习部将所有展出作品收回、整理,并负责下一站巡回展交接。

3、我协会秘书处进行活动总结、经费结算。

八、作品要求:

1、软笔作品,要求在六尺宣纸以内;硬笔作品,要求用A4纸或其他硬笔书法纸书写;书写风格不限,内容要求积极向上,与主题有关,篆书和草书必须附上释文。

2、作品背后用铅笔附上个人姓名、班别、联系电话。

3、作品保持整洁,不得有修改。

九、“书魂杯”书法比赛活动评奖办法和奖励内容:

软笔参赛作品设:

硬笔参赛作品设:

一等奖2名

一等奖1名

二等奖3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5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6名

优秀奖5名

奖励方式:证书+奖品

奖励方式:证书+奖品

十、高校书画巡回展作品须知:

1、参展单位:

2、本次联合巡回展作品由各校书画协会的会长负责各自的征集工作。5月22日广西工学院书法研习会干部负责到各所参展学校汇总作品。

3、入展要求已装裱好的作品,每校参展作品要求10幅以上(因特殊情况无法达到的另行说明),软笔作品越多越好。

4、展完首站之后,各校视自己情况安排下一站作展。

5、望第一轮巡回展在2010年内展完,展完之后,入展作品发回各自作品主人手中。注:我们将倾心爱护每一份作品,但在巡回展过程中如有磨损,敬请谅解。

十一、经费预算:

横幅3张:150元

海报2张:60元

背影1幅:240元

宣传单1000份:80元

请帖60张:60元

墨5瓶:15元

4尺宣纸1刀:60元

3尺宣纸1刀:50元

8尺宣纸10张:30元

铁丝150米:约30元

玻璃绳4卷:8元

其他:50元

合计:833元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书法专业 古文字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31-02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1]书法与文字有联系又有不同。书法伴随文字的演变而产生,书法的发展又对文字演变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鉴于书法与文字的这种关系,当下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中古文字学自然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在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方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课程应当有别于文学、历史学、语言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究书法专业文字学课程教学工作应围绕以下几点展开,详述如下:

一、在书法专业中开设古文字学课程的必要性

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分析,汉字书法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字学上以秦汉之际发生的隶变作为分界,把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和书法史古文字书法和今文字书法相对应。纵观历史,从商代甲骨文到秦代小篆的古文字书法阶段占据中国书法发展史长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为今文字书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可是长久以来,因为古文字在识读和研究方面的限制,古文字书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待解决的问题。

古文字学课程是书法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因为如果不开设文字学课程学生就很难理解文字的演变发展,在书法创作中就难免出现字法错误。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等内容,虽然书法专业文字学课程关注最多是字形,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字义的基础上关注字形演变,最终应用汉字的形态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古文字的学习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创作作品中。换言之,书法创作的前提是要掌握古文字,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前提是字法无误。其次,掌握古文字的目的还在于“运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综合知识,当‘本无其字时,正确地运用假借字”。[2]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古文字知识,书法创作也将受到限制,甚至陷入困境之中。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和清代相比,对先秦书法的研究略显苍白和薄弱,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先秦书法本体的深入研究。可见书法专业的古文字课程还涉及到学生能否掌握古文字时期的书法全貌,能否全面总结这古文字时期的书法成就、规律和对后世的影响。

二、制定教学目标 、编写适用教材

前文已经提到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语言学、历史学专业的古文字学授课。书法专业更多是关注文字学研究中“音”、“形”、“义”中的“形”,对“形”的关注和以下几种要求有关:第一,古文字的笔形系统和构形原理法则关乎书写本体字法的准确性。第二,“形”关乎字体的书法风格,对“形”的关注可以避免取法风格陷入狭隘单调的困境。第三,“形”关乎书写笔法的真实“还原”程度。从这几点考虑书法专业的古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重视研究“形”的特征。教材方面,目前通用的古文字学教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炜湛与唐珏明先生合编的《古文字学纲要》等。这几本教材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即使作为中文、历史专业的教材也颇具有难度,更不用说书法专业选用这本教材的难度了。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教材终因“隔靴搔痒”“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和学时限制最终弱化了学生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事倍功半。所以,目前编写一套适合书法专业适用的古文字学教材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书法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书法专业古文字学教材应当充分考虑书法专业的特点,以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指导学生书法实践为重点。这项工作目前而言有一定难度,我们要根据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不断地探索进行。

三、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训练,增强古文字在书法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从广义的概念上认定,书法是一门艺术性人文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可是针对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讲,书法更具有实践上技术要求,所有和实践相关的理论课程都应围绕此开展,因此在强调学习古文字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书法专业的自身特征安排古文字相关授课内容,适当地增加与古文字书法艺术相关的特色内容。先秦到秦时期的文字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体现中国书法的缤纷多彩,因此在授课时要格外注意对这些古文字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加以解读。甲骨文书法,风格瘦劲挺拔,具有契刻感,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用毛笔(软笔)写出刀刻(硬笔)的效果;金文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整饬或浪漫,风格多样并存;战国书法极富艺术表现力,如鸟虫书、蝌蚪文等装饰感极强的风格;简帛文书或纵横潇洒或秀丽诡秘;古玺的铸刻或随意或工整。以上这些都应该是书法专业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也是书法专业课程独具特色的内容。

我们必须将古文字学的内容贯穿到整个书法技能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书法技能的同时加强古文字学的基础,使古文字学的学习与书法实践同步进行。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艺术性高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资料为教学案例,在书写技巧及书写要点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等工具书,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创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重视书法专业古文字学课程的必要性,编撰适用书法专业的古文字学教材,加强古文字书法方面的实践训练,增强古文字在书法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拙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学界专家对书法专业古文字学课程的关注,共同解决这个教学问题,更好的促进书法的发展。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14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7

一、拓展“言传”内容, 突出现实性

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 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传递,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言传”内容, 合理有效地发挥语言的艺术教化功能。

(一) 强化书法认知教育

目前, 受高中文化本位教育模式、社会转型条件下形形色色的功利思想和互联网迅猛发展下“实用主义”的影响, 许多高校学生认为学习书法无实际意义, 与今后就业工作关系不大。其表现结果就是对书法课程学习漠不关心、消极懈怠、应付了事。这种对书法教育教学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使得书法认知教育刻不容缓。书法认知教育有别于单纯的书法理论教育, 书法认知过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甚至复杂的过程。首先是书法认识的形成。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发掘教育手段、方式和资源, 让学生对书法的作用、功能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把握。教师除了要善于把握课堂教育教学外, 更应充分利用课余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举办一系列的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书法讲座;组织书法学习兴趣小组;利用“三笔字测试”时机阐释“三笔字”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让爱好书法的学生发表感言等, 以此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观察、经历等途径获得对书法学科的感性认识, 形成书法学习的态度和评价, 增强民族情感。因为“写字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 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1]当然, 书法认知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前准备、课中传授与示范、课后交流, 不断对学生的书法认知进行评价和评估, 从而在完善书法课程教学思路, 提高书法教学效率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书法认知的循环, 提升书法认知教育的效度,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

(二)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 在市场经济相对复杂的环境下, 很多大学生由于学习、竞争、就业等诸多原因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精神时时处于紧张状态或崩溃的边缘。学习书法可以放松情绪, 宣泄情感, 正如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2]在练笔时, 必须树立信心, 排除杂念, 凝神静思, 物我皆忘, 达到心手双畅的佳境。因此, 通过书法教育可以消除大学生心理矛盾,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终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同时在一气呵成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度认真, 精益求精的精神状态, 消除学生的功利思想。现在大学生的书法水平普遍较低, 一部分学生难以抵御书法学习的重复性, 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挫折感, 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和抵触情绪, 进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在书法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让他们懂得书法学习应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要积极引导, 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 使之能在挫折和困难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三) 加强直观教学

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 以直观生动的字体造型, 用抽象的线条表示多种情感、动势、形体, 是抽象而直观的审美表现形态。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 讲练结合才能够提高书法教育的有效性。首先,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博物馆, 把学校收藏及个人经典墨迹展示给学生, 同时多带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接受艺术熏陶, 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启发学生理解书法的真谛。第二, 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如录像、幻灯演示、多媒体课件、相关书法网站等等, 在教学中直观动态地展示古今杰作、现代书家的临摹创作状态, 了解最新书法动态, 展示现代著名书法教育家的各类授课实录, 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接受更多的书法知识。第三, 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执笔示范。要敢于示范, 善于示范, 采用集中示范和分别示范相结合。同时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 提高书法学习的效率。

二、强化“身教”艺术, 突出实效性

这里的“身教”侧重于指高校书法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为此, 应该有针对性地在书法教学工作实践中抓好以下问题:

(一)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3]通过书法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还可以体会到先辈的聪明才智、中国文化的丰厚以及中国历史的厚重, 进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其实, 古代的书法教育是将识字教育、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的, 在识字教学中传授知识, 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品德习惯, 教学生如何做人。虽然现在德育和书法教育具体科目分开了, 但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书法强调人品即书品, 正如“书, 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4]甚至黄山谷认为人品不高就根本写不好字, 虽然“书如其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 但是由此可见书法非常强调品格修养。在具体的书法教育中, 除了提高书法技能, 了解书法相关知识之外, 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做人。

(二) 书法教学的情理交融

书法教育是一门艺术, 有自身的艺术性和规律性, 其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情理交融。因此, 优秀的书法工作者不仅仅是具备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书法教育的规律和艺术, 懂得学生的心理, 善于把握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在具体的书法教学实践中, 应做到:首先, 教师要有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这主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要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对学生要有爱心, 尤其是对书法基础差的学生要有耐心。其次, 要善于换位思考, 即不能始终如一地把学生置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地位, 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转变教育身份, 把自己置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使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 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第三, 在书法教学中, 欣赏书法作品时和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联系起来, 在书法创作实践中也要求学生把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因为“书法具有特有的思想精神内涵, 它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生活, 表达思想情感, 为社会生活提供精神粮食。”[5]

(三) 潜移默化和积极疏导

书法艺术教育是一种高品味的文化教育, 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书法学习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这就要求所有书法工作者齐心合力, 把学生的书法教育融入日常各项工作中, 当成素质教育的大事常抓不懈。其次, 老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书法教育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书法教育也需要有这种和谐、相对安静的气氛, 才能心境平和, 修身, 正己。当然,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对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积极疏导, 把书法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三、加强“督行”力度, 突出多元性

书法教育离不开监督, 这里的监督是指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 应突出多元性。

(一) 自上而下的监督

自上而下的监督原本是指按等级高低、职务和权力大小的关系建立起来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方式。这里主要是指学校对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书法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监督。这样的监督更具目的性和层次性。首先, 学校对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不定期监督可以增加书法教育工作的向度, 有利于书法教育工作主次分明、有所侧重, 利于重点解决书法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 学校可以通过听课、赛课, 教研活动等方式对书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使书法工作者有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 老师经常对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言”与“行”进行监督, 使学生更加注意自己学习的行为和态度, 减少书法学习抵触情绪的发生几率。另外, 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已经教育过的学生进行适时的监督, 可以及时反馈书法教育的效果, 这有利于学校对书法教学工作的宏观了解, 以针对问题做出相应对策, 及时解决眼前和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

(二) 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书法教育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教师的自我监督和学生的自我监督。传统的观念往往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而忽视了教师自身自我监督和示范作用。事实上, 教师的身先垂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矫正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作为传道授业者, 书法教育工作者自身不仅应“学高”, 而且更应“身正”。这就要求书法工作者在具备丰富的书法知识、经验积累和良好的书法功底的基础上, 自身在思想和行为上也要严于律己。其次, 学校还应制定三字过级测试制度和定期比赛制度等相关激励措施, 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检查、共同提高的过程。同时, 学校还可以开展以班或系为单位的书法实践活动, 如有关书法的主题班会、演讲会、现场书法展示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自我学习, 在自我学习中自我评价, 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塑造, 在自我塑造中自我完善、共同提高。

(三) 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在学校, 人人都可以是书法教育者。书法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有关领导、书法教学工作者的事情, 它其实也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事。因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与书法相联系, 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理应是书法工作者, 理应加入到学校的书法工作中去, 积极主动地协助书法教师抓好学生的书法常规工作, 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和习惯, 积极制止学生的一些不良书法学习态度和风气, 以减少学校书法学习冷漠现象的发生几率。但是, 学校仅仅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社会才是学生最易受到影响的最大课堂。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主动走出学校, 到社会去寻找书法教育的帮手。首当其冲的帮手就是家长, 学校应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 从家长那里了解更多有关学生有关书法学习的原始信息,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书法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利于书法教学工作的开展。除此, 也可取得有关书法名家、团体的支持, 请他们到学校来开报告会、座谈会和书法展览, 让学生受到更广泛、更形象、更生动的书法艺术洗礼。为学校的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从而增强书法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书法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高校书法教育中暴露出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我们应当拓展“言传”内容, 突出现实性;强化“身教”艺术, 突出实效性;加强“督行”力度, 突出多元性, 创设言传、身教、督行三位一体的书法教育模式, 切实提高高校书法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学生的思想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使得高校书法教育的有效性面临着新挑战。为适应新形势需要, 在高校教育现代化过程中, 书法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从“言传”、“身教”、“督行”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书法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育,有效性,言传,身教,督行

参考文献

[1]席勒著,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2]蔡邕.笔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12

[3]张怀瓘.文字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12

[4]刘熙载.艺概[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12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书法教育,德育功能,德育目标

中国虽然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但在国际化、数字化的浪潮下,人们在享受无纸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书法已经被许多人放弃,变成了人才培养中无关紧要的“副业”。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既有艺术性也有应用性,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性情的陶冶、是意志的锤炼,书法教育有着他自己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产生良好影响的优良载体。

一、书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书法则非常重视学生心、手、眼的配合运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审美能力、表现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书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碑帖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审帖开始,到读帖、临帖、背贴。仔细研究书法家对字结构的设计,用笔方法和特征及碑帖的神韵等,经过长久的训练就会有意识的观察细节。观察是为了学习书法的精髓,如何能模仿的像,能将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来。如何“挫万物于笔端,不拘常理常形”,这就涉及到不光是模仿,还要有综合分析处理的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汉字的风韵、书写的技巧,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作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书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美学的集中体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书法的美不单单是汉字之美,毛笔、墨、宣纸的结合在纸上展现出汉字的独特形式美。汉字经过人们的艺术创作,表现出苍老、古拙、雄壮、酣畅、悲伤、愉悦……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氛围。

书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白话和散文小说,种类极为丰富。不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无一不被书法表现的艺术美所感动。学生在学习中便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审美。

三、书法培养了学生的品格、磨练其意志

中国自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学习书法的过程不光是技巧上的练习,更是品德上的修养和人格上的塑造。

1、爱国主义情感的增强

颜真卿的书法大气磅薄、雄浑庄重,和他的刚直个性、敢犯言直谏的正直品德不无关系。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卿与其兄杲卿舍命相博,拼死抵抗;在李希烈营中不畏权奸、视死如归,自作墓志祭文,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在《祭侄稿》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颜氏家族为报效国家的可歌可泣的悲壮。颜公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钦佩的。

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对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写照。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不用自己的书画来讨好权贵而是慰藉平民百姓。

而对同样有书法成就的蔡京、郑孝胥之流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蔡京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其书笔法姿媚豪健,结体开张,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其右者。宋人所称的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但因其为人奸诈,为世人所鄙薄,故将其剔除而补之蔡襄。可见人品与书品之重要。

书法教育不光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更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

2、品德的培养

人们在欣赏书法时是一种多层面的审美,无论是技法还是内容,都是欣赏者品鉴的一部分。颜公的忠贞、柳公权的刚正,书法家的高尚品德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为书法反映的是一个人完整的内心世界,是其学识、才情和志向,书写的好坏不光是水平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书法不是某种单一的活动,而全身心地投入,是一个人的完整展现。

朱和羹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品高就是品德高尚,书法教育会让人的精神需求由低向高层次发展,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能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更容易融于社会。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如何做到“心正笔则正”,是要自身持之以恒的练习,认真谦虚的向前辈讨教,修养心性、专心一致的学习才能达到。

通过书法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素养。书法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枯燥的写字,是在平和的心态下,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书写无一不是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平稳的心态下才能完成的,在此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草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写好书法,写完十八口大缸里的水。这些伟大的书法家都是在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下才能得到如此成果。

书法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实践,最后创新。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观察、模仿、分析、创新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也不断的领悟到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书法不光是将汉字写好,更多的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雨薇:《书法艺术教育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2]石丹:《论现代书法教育育德功能的可行性实施》(东北师范大学)

[3]马桂英:《论书法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教育与职业,总第689期

[4]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文学教育2011.5

与高校成教学生谈书法艺术欣赏 篇9

一、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是整幅书法的布局方法, 它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首先呈现在观赏者眼中并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以我们欣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 往往是从作品的整体布局开始。相反, 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是“积划成字, 积字成篇”, 其过程则是从局部到整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点画之间, 顾盼呼应, 富有变化, 字与字之间, 欹正相反, 搭配合理, 行与行之间, 首尾呼应, 气脉贯通, 通篇凝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章法布局的变化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上尽管每一个书家的章法在组织形式上各有特色, 但都离不开这些规律。无论何种章法布局, 都要体现对立而统一、变化而均衡这一美学原则。处理一幅作品的章法, 要做到意在笔先, 通篇考虑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章法的布局要能够恰到好处, 往往取决于一个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当我们创作一幅作品时, 要能意在笔前, 统筹全篇, 力图处理好全篇与局部的关系。字里行间, 配搭协调, 富有变化, 合乎自然美的原则。试观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 通篇之间, 笔意顾盼, 字之大小、长短、欹正、疏密等对比强烈, 极富变化, 表现出一种奔放雄浑的气势。反之, 如果作品过于工整匀等, 毫无变化, 如算字排列;或杂乱无章, 随心所欲, 如乱柴一堆;或窒塞满篇, 拥挤不堪, 使人感觉透不过气, 如墨云压地;或稀疏分散, 支离破碎, 如散沙一片, 都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都是章法失败的作品[2] 。因此, 要引导成教学生在学习创作时充分展示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并告诫他们:我们追求的是书法艺术自然流露的“章法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扬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书法的结体美

字的结体即为字的形态结构。每个汉字都有特定的规范组织结构形式。书法艺术又不同于印刷体美术字有固定的模式。在一幅书法作品中, 一个字就如同一座建筑, 其中既有美学, 也有力学。各种点画在不同的搭配之下, 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字结构。大体上看, 汉字是方块字 (楷书正方, 隶书扁方, 篆书长方) , 书法中表现的字却不能像美术字一样写得方方正正, 即使是楷书, 有的字长, 有的字短, 有的字左大右小, 有的字上下大中间小, 有的字中间窄两头宽, 各尽参差不齐的天然之态。唐代欧阳询早已总结出了《结体三十六法》, 清代黄自元又发展到《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实际上, 不同书家、不同书体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 更何况行书、草书的变化就更多了。一个书家其所以能形成鲜明的风格, 往往是因为他的字具有独特的结构, 且合乎自然美的法则。像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要求的那样:“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 短者如精悍之徒, 瘦者如山泽之癯, 肥者如贵游之子, 劲者如武夫, 媚者如美女, 欹斜如醉仙, 端楷如贤士。”每个字都有了生命力, 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当然这些字必须服从整体章法的需要来进行。《兰亭序》中王羲之写了19个“之”字, 字字不同, 各尽其态。我们在掌握了它的造型规律后, 就可以运用艺术手法将字形进行变化, 或大或小, 或正或斜, 或方或圆, 或放或收。一个“寿”字就可以变化出百寿、千寿来, 其他任何一个字亦如此[2] 。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注意学习方法, 认真汲取古今书法精品的艺术营养, 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三、书法的线条美

成教学生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会问, 书法的线条美在哪儿?应如何欣赏?从书法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线条的美感, 主要从线条的力感和立体感、动感、节奏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书法的线条就是传统所说的“点画”。字体的点画在形态上是否富有变化、对比, 它的质地、分量、力度是否经得起推敲, 也是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 线条的力感和立体感关系到二个因素, 其一中锋用笔, 因为中锋用笔能使线条饱满圆实, 线条饱满了, 力感和立体感也就自然出现, 褊薄浮浅的线条是没有力感的。其二是精密的结构。这也是启功先生所说的“如果结构精密准确了, 那末笔力自然出现。”这里所说的笔力, 其实就是通过线条表现出来的一种与线条之间合理组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为书法艺术要素之一的线条, 也自然少不了这一点, 这就是线条的动感。古人评书常说“龙飞凤舞”, 这不但包括了字的动势, 同时也包括了线条的动势。对于一般人来说, 草书线条的动势比较容易察觉。其实, 真、草、隶、篆书也都一样, 它们的线条都应是具有动势的。譬如说, 褚遂良的楷书《圣教序》、《阴符经》等, 就是楷书中线条动感较强的典型。另外, 线条的节奏感也是书法作品成功的因素之一。节奏感往往表现在用笔的轻重快慢, 线条的粗细变化上, 这些抑扬顿挫、提按起伏的变化, 虽然没有声响, 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 这就是书法何以能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拿表面上看似线条节奏变化不大的篆书来说吧, 也自然有着她内在的含蓄的韵律的[3] 。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加深对书法线条美的理解, 也使他们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四、书法的墨色美

书法艺术的情趣还体现在用墨上。因为书家用墨的浓淡枯湿富有变化, 且不同的书家用墨各有千秋。究竟如何用墨才好, 墨色如何才是美, 这些并无定规, 要看书家的爱好和技巧了。据说清朝刘石庵魄力, 善用浓墨;王梦楼专取风神, 善用淡墨, 时有浓墨宰相, 淡墨探花之说, 传为佳话。现在有些作者在一幅作品中使墨色浓淡交相递变, 追求变化错综的艺术效果, 这是借鉴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尝试, 也颇吸引人注目[4] 。另外, 我们还要领略其用笔轻重快慢的节奏感。因为用笔轻重快慢也可以引起墨韵变化。用笔轻则墨浮而淡;用笔重则墨凝而浓;用笔慢则墨渗而润;用笔快则墨燥而枯。因此, 墨色的或浓或淡或浓淡交融, 如果运用得法, 利用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 会出现妙趣横生的墨韵, 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当然, 浓墨太多则浊, 淡墨太多则浮, 焦墨太多则燥, 湿墨太多则软。一定要把握好墨色丰富的自然变化, 又要善于处理好墨色各种对比关系, 浓墨处见一些淡墨, 湿墨处出现一些飞白枯笔, 以增加墨韵变化。在蘸墨技巧上, 可以吸取中国水墨画的技巧, 如笔根淡墨, 笔尖浓墨, 这样笔笔下去就会有浓淡干湿变化, 使作品有笔墨韵律美感, 形成了视觉反差上的梯度美感[3] 。这些对于我们成教学生临池用墨时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五、书法的意境美

书法的意境是作者思想情感, 个性气质, 艺术修养, 审美趣味的综合反映和流露。作品的意境越高, 它的感染力愈大, 生命力愈强。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幅精彩的书法作品, 往往使人产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和愉悦。若品佳酿, 如饮甘泉, 使人陶醉, 令人酣畅, 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高雅的精神陶冶。意境美的产生, 首先要达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古代书法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汲取养料。如怀素夜闻嘉陵江流水声从中寻求草书笔法的节奏变化和流动感, 从此草书益佳;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的身影中悟出字的神韵, 从而使其笔墨灵动飞扬;黄庭坚看见船夫荡桨而妙解笔法变化, 开合收放。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但使人增长知识阅历, 开阔胸襟, 而且可以找到艺术灵感。这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意象创作, 正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相反, 如果没有创作激情的作品, 常使人感到生硬、呆滞、散漫、缺乏灵性, 提不起欣赏的兴趣。所以, 有些书法作者常常要在有“字兴”的时候创作, 就是指要有创作激情[4] 。因此, 鼓励成教学生大胆创作, 在创作书法作品时, 要摒除一切杂念, 用心专一, 首先进入文字内容所表现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进而布局谋篇, 润墨顺笔, 待墨饱笔酣、情绪高昂时, 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概而论之, 书法艺术欣赏教学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靠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去学习、去体悟、去领略, 由浅入深, 由形而意、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不断地发现美、感知美, 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美育工作开展, 不断提高成教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06年) [Z].2002-05-13.

[2]巨潮.论书法艺术的欣赏标准[J].河西学院学报, 2005, (4) .

[3]洪丕谟.书法名作欣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高校学生书法社团教学指导浅论 篇10

书法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近年来, 高等院校专业书法教育发展迅速, 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完备的教学体系。我国高校书法教育始于1963年, 在潘天寿的主持下, 当时的浙江美院 (今中国美术学院) 开办了书法专业, 吸收沙孟海、陆维钊等人参与到学院教学, 以此开始了中国高校书法教学的先河;书法硕士层次教育始于1978年, 浙江美院招收了5名硕士研究生;书法博士教育是从1995年首师大由欧阳中石发起的。目前, 全国共有40多所院校招收书法专业, 基本形成艺术院校的书法教学、和综合大学的书法教学两个基本模式。艺术院校书法教学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 这种模式以“艺术学”为依托, 开设分裂于国画系, 在培养学生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同时, 注重书法与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互动关系;而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大学书法教学模式, 则以古典文学、文字学以书法文献学为依托, 开设分裂于中文系, 强调书法技法训练的同时, 注重国学基础和学养的提升与培养。

专业的高校书法教学, 以培养专门的书法实践、创作和理论人才为目的, 有着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主流化的特点和优势。但书法是一门集精英化、大众化于一身的艺术, 紧密联系着个体、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既是十分高深专业的、又是十分普及的。在高校书法教育中, 有一种特殊的、介于专业书法教学和业余辅导之间的书法教育活动——高校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 这一特殊教育因其非课堂教学性质, 一直被忽略不计, 但其作为专业书法教育的补充, 多年来一直在某些方面承担着书法的普及和提高两项教育功能。

(二) 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和专业书法教学的异同

高校书法社团是由在校书法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学生社团, 一般由各院校的团委进行直接管理。一些院校的书法社团一直长时间处于一种自发自觉的阶段, 有些院校则从社团管理、教学指导的角度, 进行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 是居于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对书法爱好者的爱护, 以及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学习研究书法的正常轨道这一角度出发的。可以说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和专业的高校书法教学一样, 都是一种教育活动, 在培养书法从业人员, 以及传承书法文化上的作用是共同的, 同属于书法教育。

专业的高校书法教学是颁发学历的国民教育, 一般具备系统的教学资源, 也具备强大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实施中, 因其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紧密、考核方式合理等保障, 使得教与学、传授与承习两个方面, 能够到达最佳的结合。在修业年限内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 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实践的演练和印证。

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首先是一种业余的教学, 教授的对象不以书法作为专业, 而仅仅源于一种兴趣爱好, 或者源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接受教学指导的社团成员高考入学时, 没有进行书法的加试, 决定了这种教学指导的启蒙性质和初级性质。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是一种没有教学计划、课程安排, 但具备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任务的特殊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没有教学时间保证的业余书法启蒙教学活动, 又具备传道授业、培养书法后续人才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 高校学生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的几个方面

1. 广泛的成员结构是多样化教学的基础

高校学生书法社团的成员来源非常广泛, 几乎可以囊括一个院校所有开设的专业。这意味着各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有理工科的、有文史的、有师范的、也有学艺术的、, 甚至有学体育的。我所在的学院是专门的艺术设计学院, 书法社团的成员有学动慢设计的、有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有学平面的、还有学服装以及学雕塑的。专业的不同导致成员思考方式和观念的差别和多样, 这就给教学指导带来了一定难度,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成员的书法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别大, 且普遍偏低,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成员在加入书法协会之前连毛笔都没有拿过。这决定了高校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有别于统一专业课堂教学, 既不能沿用一个相对稳定可循的教学大纲, 也不可能制定一个万能的授课计划。常常是深入的书法技法讲解, 不得不和初级书法启蒙同时进行。

在这两者结合的前提下, 加上篆、隶、揩、行、草五种书体的差别, 使得因材施教, 多样化教学成为书法社团教学指导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指导中, 要根据不同的对像调整思路, 做到灵活多变, 具体指导都以量体裁衣的方式满足不同基础的对象。

2. 明确的社团宗旨和民主开放的高层管理

书法社团首先是学生团体, 学生团体活动中, 明确的社团宗旨是一个社团发展的生命线, 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制订适合社团的宗旨, 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和积极成长中的关键一环。社团宗旨也是展开一切社团活动的指导思想, 是每个成员和指导教师要努力实现的理想和共同信念。

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 课余参加书法的训练, 既可以增加自身的学养, 完善知识结构;更加可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表面看似非常抽象的书法背后, 掩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尤为值得称道的是, 这些内涵, 可以在书法的具体训练中得到实践。比如, 楷书的学习, 可以体会法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篆书的学习, 可以体会其中具备的稳定力量;而草书的学习, 则可以享受变通带来的无限可能。前后持续的不断训练, 培养的是耐力和韧性;每一个完整的起笔、运笔和收笔训练, 培养的是专注、沉着和一以贯之。因此高校书法社团的宗旨, 既要注重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学习, 也要体现书法文化在社团成员成长中, 理想化人格建设的积极作用。

我所在的学院学生书法协会宗旨是:传承书艺, 师古师今;秉持法度, 尚真尚美。这个宗旨的理想, 旨在通过书法的学习, 宣扬传统文化中儒家尊师崇古、传道承业的担当精神;以及立身在正、立言在信、立行在躬的中道精神。在书法教学指导中, 引导成员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坐标, 认识和理解这一坐标点的前后关联以及上下关系, 这就好比书法中一个点, 或其他任意一个笔划, 只有处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有了明确的社团宗旨, 并不等于整个社团的活动具备正常运作的全部。其中, 社团高层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以及管理是维持社团运转的动力火车。社团高层就是社团运转的核心, 其人员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的基础:一是对书法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 保证有充足的课外时间为社团工作。其次是在书法上, 基础较好, 在书法上可以起到带领的作用。

在这原则下选拔社团高层必须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 选举前要例行全社团的竞选演讲、投票以及考察提问。选出后要进行明确分工, 责任明确到人, 并且始终强调作为社团高层的成员, 首先要有服务意识, 清楚做社团负责人并不是学生干部, 而是为全体成员做服务、联络、组织工作的一部分人。

3. 分班组织及每周固定时间的集中训练

由于社团的成员来源广泛, 书法基础差距很大。少数成员从少儿时期接受过书法启蒙教学, 但大部分没有持续下来。只有极少数有条件一直坚持书法的学习, 这部分往往是社团的组织中坚。但大部分成员没有书法基础, 这类型成员一般对书法停留在兴趣和爱好阶段。因此一个分班的思路是根据成员的书法基础, 分成以启蒙教学侧重的班和以提高教学为侧重的班。这是从成员的书法基础出发的思路, 另一个分班训练思路则是从书体的角度, 但不能够细化到每个书体一个班, 那样会造成复杂化以及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教学指导效率相对较低。理想的按书体分班是篆隶班和楷行两个班。

两个思路的分班都是分两个班, 这是以每周两次集中训练来考虑的, 每一班, 每周要必须安排两次集中训练, 每次训练时间介于2~3课时为最佳。两次训练的间隔时间两天半, 比如周一和周四, 或者周二和周五, 这样的安排保证每一次训练都可以和前后一次的训练保持很好的联系和互动。当然我们只能利用这两天中的课外活动时间或者晚上, 一般的院校在这两个阶段都没有正式课程安排。

在集中训练过程中, 我们可以尽力按照课堂的方式来操作。虽然集中训练的安排时间及成员组织都到位了, 但如果教学指导过于随意和无章可循, 这种教学指导就更难体现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4. 新思路在社团集体练习中的意义

集体练习是社团书法教学指导活动的重点工作, 也是最有效的提高社团书法技能的手段。高校学生书法社团教学指导, 既不能违背书法教学注重向传统经典学习的基本前提, 也不能照搬专业高校书法教学中, 细分书体, 甚至在同一书体内再细分的各教学指导思路。这需要从书法的本质出发, 寻求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书法的本质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的三要素是点画、结构和章法。传统的书法教学, 从入门到最后的独立书写都强调笔法的教授, 分执笔和用笔两个方面。三要素本质上是统一的, 它是由单一局部——点画, 到组装局部——字、再到组合局部——章法, 是由小到大, 由局部到整体的一个完整过程。传统的书法教学严格遵守这一过程, 过程各环节都以用笔为关注点, 进行严格的经典临摹和学习。一般遵循对临、背临、习作三个依次递进的“三步法”。其中习作又分临摹性习作和集字性习作。这样一路下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实际上, 因为高校书法社团的业余性质, 基本上是以对临为主要教学指导内容。

在对临、背临的递进书法教学中, 选择什么书体入门练习, 自清代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很长一段时间, 以唐楷作为入门书体被确定为一条不可改变的路线, 书法基础教学言必称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特别是严格的传统书法教学, 在笔法训练的同时强调法度和规则, 于是唐楷成为了唯一的典范。清代碑学兴起后, 一种穷源竟流的教学思路, 则主张从篆书、隶书入手进入书法启蒙, 这不仅因为篆书、隶书是汉字早期的体势, 也因篆书、隶书和楷书一样, 结体比较中正, 更为重要的是, 篆书、隶书的用笔基本以中锋平动为主, 是书法用笔的基础。从篆书、隶书入手的书法启蒙思路在当代得到很好的实践, 特别是从隶书入门的启蒙书法教学, 其优势是隶书结构以平正、扁方为主要特征, 用笔既包括了篆书的圆转用笔, 也有隶书自身的方笔, 但有不如楷书负责的多样。

如果我们对一个最小单元的书法活动做深入的分解, 不难发现, 构成这个活动的要素有人、手和毛笔, 以及人通过手挥动毛笔书写出来的结果——汉字。在人和手这方面是能动的一方, 我们一定的动作构成书写远动, 而书写运动的结果, 则是形成纸面上一定的痕迹和线条, 这线条则是构成字的基本元素。这样一来, 我们获得一个新的认识, 这个认识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书法基础的内涵,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书写运动及其结果的把握能力, 就是线条的能力, 是传统意义上的用笔能力;另一个是我们对汉字的基本造型能力, 这种造型能力包括组织点划间的关系, 以及调整单字内部各部分的协调和配置能力。这种书法教学思路主张把书法教学分成两部分:以训练书写能力的用笔训练和以训练汉字造型能力的对临训练。

这一教学思路在著名书法理论家教育家邱振中先生的著作《中国书法的167个练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书的基本理念是:1) 摆脱字体的限制。不局限于篆书、楷书、隶书等具体书体, 而是注重各种字体中汉字造型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研究。2) 各个具体的动作练习, 训练的是书法最基本的元素——点画, 同时培养书写的基本技巧——用笔;这种训练以最基本的笔法动作为手段, 目的在于通过对毛笔的运用, 写出各种各样的不同形态的点画。3) 注重形式构成训练, 不拘泥于字的结构。例如对不同字中同类笔画的角度变化分析和训练。4) 章法训练以空间构成分析来代替传统的间架结构分类。5) 训练过程有意识照顾学习者的个性和书写习惯, 并在训练中加以引导和挖掘, 促使其找到自己的书写风貌。

但是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 有别于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专业书法教学, 必须对该思路做简化和整合, 找到一个既方便、容易掌握, 又有效率的训练方法。以我院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为例。主要分为五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 用两到三周的时间集中进行画线的练习, 在这个阶段, 禁止学生临摹具体的字。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中锋用笔, 具体用篆书横画为手段, 使成员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 解决中锋的问题, 这是区别入门与未入门的标准;在学生能基本的做到中锋用笔后, 接着是第二个阶段, 需要一到两周的对中锋用笔进行稳定和巩固, 这个阶段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手的运动与毛笔运动之间的微妙关系, 同时体会用力轻和重, 会造成怎么样的线条变化, 粗细和圆润是在怎样的用力和用笔情况下做到的, 这其实是在培养基本的提按意识;接下来的第三阶段, 指定隶书为临本进行对临练习, 一般推荐《曹全碑》、《石门颂》两个参考临本, 因为这两者用笔都不是十分复杂, 有很强的规律性, 初学者容易上手。临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毛泽东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 理解了的东西一定能感觉它。观察的能力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首先感性的体会是临单字总体上的特征和带给我们的感受, 进一步从组成一个字的每一笔的长短、粗细、方向, 以及相互关联的笔画之间的比较和组合, 从形式构成的角度引导同学们学会分析, 并在临习中逐步揣摩运用。这个阶段, 集中讲解一下作业是激励同学们相互学习的小技巧。第三个对临的阶段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有的同学甚至要一两年的时间。第四个阶段是, 临摹性的习作, 基本以集字练习为模式, 初步的让同学们体会一下书法创作的味道。不过并不当作主要的内容来抓。第五个阶段是以章法练习为主的训练阶段, 重点是结合具体的经典名作, 进行章法讲解和书法美学讲解, 培养成员基本的书法理论能力。

五个阶段的递进安排, 基本是从易到难, 从基础到专业的过程。在运用这一新思路进行书法集中辅导的时候, 结合前面所说分班指导来说。以书法启蒙为侧重的班教学指导的重点是第一、二阶段。以提高为侧重的班教学指导的重点是第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 执行过程中要对成员的学习进行鉴别, 适时调整指导侧重点和关注点, 避免僵化和死板。在临本的选择上, 首先要从初学阶段的规律出发, 其次也要照顾到特殊的喜好, 比如有的成员对隶书没有感觉, 不凡让他自己选择一个临本, 但指导中也要运用分阶段教学的方式来指导。

5. 校内外横向交流和网络交流的重要性

高校书法社团的每个成员书艺的进步, 由教学指导的有效与否决定, 另一方面也与校内外的交流学习有关。书法交流最有效的一个方式是书法展赛, 特别是展览, 准备期可以促使短时间的提高。作品展出后, 又成为提高积极性的有力武器。

展览的时间以每学期近期末的时间为佳, 这个时间, 一个学期的训练基本见效。一般来说, 校内的书法展览既是成员自己的展示, 更因为作品的并置, 使得相互间的优劣和好坏, 明显的呈现出来, 互相的比较带来的是新一轮的激励和努力。校际间的展览则将这种展示和交流扩大, 有效性大大大于校内的展览。我院的书法展览, 基本形成每学年两次的分布格局。第一次展期启动时间从十月中旬, 展览时间在十二月上旬, 以院内书法大赛为题。分前期征集和组织作品筛选和决赛选手现场决赛两个阶段。决赛的现场邀请市内书法家到现场举行笔会。第二次展览启动时间是四月中旬, 展览时间在六月上旬, 以北海高校学生书法作品联展为题。目前两个展览各完成两届, 对校内和北海市整个的高校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北海市高校学生书法作品联展举办两届以来, 已经成为北海文化活动的一个新亮点, 获得市政府文化主管单位及市书法家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今后, 各方面都倾向于把该展览, 建设成为校内书法人才走出去和社会直接对话交流的一个窗口, 建设成打造北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力品牌。

网络化的信息交流, 给当前的书法交流提供广泛的平台。近年来, 国内书法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网络复兴书法成为一个共识。以中国书法网为例, 注册会员已经超过十三万, 其中“院校在线”板块有49家院校开设专版。各个院校书法社团的交流, 完全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基本形成无地域甚至无国界的广泛交流。“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书法协会”在中国书法网“院校在线”, 一度曾长期居于点击率领先的前三位。书法网络实际充当低成本且永不闭幕的书法展览的角色。利用好网络的交流平台, 也是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的一个必要补充。

(四) 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该向何处去

目前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的也存在一些瓶颈, 这主要来自教学指导执行教师, 以及所在院校教务和团委等方面对待社团的态度。并且高校书法社团的教学指导, 也没有得到书法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和研究。

高校书法社团教学指导教师很多并不是书法专业, 一些是绘画专业的, 也就是在院校中主要承担绘画方面的教学任务;一些是中文专业的, 主要承担院校的中文教学任务, 只有极少数在院校内承担作为选修课的书法课教学。这意味着首先作为教学指导老师的的书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也参差不齐, 这会导致书法社团教学指导水平产生不同的效果。加上指导时间往往处于教师的休息时间, 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手段, 社团的集体训练就会经常处于没有指导教师的情况, 这不仅对成员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直接打击, 也会导致社团活动的无力维持。

摘要:从国内高等院校书法专业教学的背景出发, 探讨作为非专业教学的高校学生书法社团教学书法指导, 针对其中涉及的问题, 结合作者几年来的一些经验, 简要分析非专业教学的高校书法社团指导走向及其与专业书法院系教学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高校,书法社团,书法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篇11

关键词 汉代 书法教育 书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02-02

古代书法教育大致可从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家传、师授这三个方面去探讨。而官学中的书法教育是历史正统、时代主流,我们有必要对其有大致的了解、归纳。

一、童蒙教育与字书

汉时学童自小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东汉王充《论衡·自记篇》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可见当时的童蒙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当时教育儿童识字和书写的学习场所称为“学馆”“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遍布全国的乡村闾里,教师称“书师”,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识字和书写,使用的教材则是通行的“字书”,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篇章”。第二阶段则是在识读书写能力学成之后,辞师离开书馆,进入乡聚庠序,从师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成年之后若进一步深造,则可进郡国学、太学,或受学于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庐”等私学。

学童识字和书写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所以“或以书丑得鞭”,老师抄写的字书,就是他们临学的字帖或范本。近代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就有一些以隶书抄写的《仓颉篇》《急就篇》等字书的简牍,字迹端庄严谨,点画不苟,完全没有一般简牍常有的率直与急就。当时学童习字,往往是写在“觚”上。觚是在一根木条上削出三面、四面甚至六面、八面,每一面都能写字,唐颜师古注《急就篇》:“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上写了字之后,可以用书刀刮掉墨迹重写,或者用幡布将字迹擦掉重写,因此,觚能反复书写,是学童习字的适用工具。

童蒙识字所用的课本,在周宣王时有太史史籀作《史籀篇》,是用大篆体写成,在秦代则有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为小篆体,到西汉初期的文、景以后,闾里书师把《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合而为一,断60字为一章,凡55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共3300字,中有重复的字,仍称为《仓颉篇》。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仿《凡将篇》作《急就篇》,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姓氏名字”;二是“服器百物”,介绍自然界事物和日用器物名称;三为“文学理法”,介绍政治典章制度以及民俗伦理道德等。文章体裁多以七言为主,也有少量的三言、四言字句这些字句均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因此《急就篇》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通行的童蒙字书,直到南北朝时期还被使用,《急就篇》完成了它作为蒙学教材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能看到传为三国时吴书法家皇象写本的《急就篇》拓本,字体为章草,但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中的《急就篇》写本,都是端整的隶书体。汉代字书尚有其他几种,但以《仓颉篇》《急就篇》最为流行。

汉代的皇帝、诸王子以及贵族官宦子女,从小都要读字书,学识字和书写。在《汉书》《后汉书》中的人物传记中往往有“善史书”的记载。如《汉书》卷九《元帝纪》:“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寸节度,穷极幼妙。”《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可见,“史书”之“史”,本指古代的字书《史籀篇》,汉时则泛指字书。当时儿童由摹写字书开始学习书写,因此“能史书”是指学童文字书写端正,再进一步,“善史书”即是指善书法了。《后汉书》卷十四《齐武王·附北海靖王兴》记北海靖王刘睦:“能瞩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时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刘睦由于“善史书”,而成为当时人模仿学习的“楷则”,所作草书尺牍被汉明帝收藏,由此可见汉代对书法学习的热衷。

二、汉代的高等学府——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始立太学,在此之前,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原因,对学校教育并不重视,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及至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在思想领域开始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为了切实贯彻这一政策,当时即迫切需要培养地主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因此,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多次建议下,武帝于元朔五年诏置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五十人,同时在长安修筑校舍,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所官办大学的诞生,从此,书法教育开始收到重视。

太学的教学内容就是经学,均属于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只在民间传授。汉代经学有今文与古文之分。其区别原在于文字上的不同,前者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后者是用先秦时期的籀书抄写,因时代不同,故有“今文”与“古文”之称。而主要区别还在于今文经讲究“微言大义”,古文经则强调“训诂”,偏重于史实的解释。由于今文经学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五经》,便于其政治说教,这就使它比古文经学更受汉王朝的青睐,始终被立为学官。尽管为争得官学地位,古文经学也曾多次与今文经学斗争,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最终也没有被立为博士,仅允许公开传授。这一方面说明博士的设置和变动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汉代太学实际就是传授今文经学的大学。

至东汉因经学教育的需要,蔡邕受命手书的石碑——《熹平经石》立于太学,它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书法范本,它提高了书法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并为后世书学的确立起了铺垫作用。

三、鸿都门学

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156-189年)是一位为政昏庸,但却热衷艺术、富有才气的皇帝,曾自撰《皇羲篇》50章。他引召了一批在太学诸生中能为文赋的人,作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召集之初还比较注重要与经学相关,到后来把一些尺牍写得好和擅长写鸟虫篆的人也征召进来,并于光和元年(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内设置了鸿都门学,这是太学之外的又一中央官学,从艺术的角度提高了书法在教育中的地位。鸿都门学主要教授、从事辞赋创作与文字书写等内容,而不是儒家经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鸿都门学的设立,固然有汉灵帝热衷艺术的因素,同时也出于政治斗争的动机。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联合太学、郡国诸生,在朝野形成一股势力,以“清议”的方式反对宦官,于是宦官集团反击,朝廷迭兴“党锢之祸”。因此,鸿都门学的设立,就带有分化太学势力、笼络士人的目的。由于汉灵帝的好尚,鸿都门学诸生的待遇超过了太学诸生,并能出任中央机构的尚书、侍中以及州郡的刺史、太守等高官,甚至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虽为以蔡邕为首的正统士大夫所激烈反对,以为“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后汉书·蔡邕列传》),但确实收罗、培养了一批书法家,如师宜官、粱鹄、毛弘等,他们在汉魏之际名重一时,为世人所倾慕师法。而且,鸿都门学的设置,使书法教育从童蒙识字书写教育、官员公文书写的实用要求和治经学所需的文字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而纯粹的艺术教育。这与崔瑗、张芝等热衷草书的潮流一样,都代表着书法艺术的自觉与独立。

当然鸿都门学也有许多混迹其中、以求利禄的不学之徒,所谓“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其实不光是鸿都门学如此,一些被贡举的秀才、孝廉往往也名不符实,太学经学也是“章句渐疏”,“浮华相尚”。尤其党锢之祸以后,许多名流、学者被牵连流废,太学生在考试时为了争等第高下,常发生纠纷,相互忿然,还有用贿赂手段,将宫中兰台所藏漆书经文私家篡改,以合自己解说的。所以当时仕途黑暗,争夺利禄不择手段,各方面都一样,不独鸿都门学中一些人寡廉鲜耻。

鸿都门学冲破了太学自建立以来将经学作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樊篱,培养了一批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材,这是一个创举。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其在取士和官方办学方面都有过一定的影响。如唐代以后,有过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北宋设立翰林图画院,以才艺之高下,分别授予以袛侯、待诏、艺学、学生等职衔。徽宗朝,立“书画学”,有肄业和考绩等制度。鸿都门学在文学艺术史上应有其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周予同.经今古文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高校书法素质教育 篇12

书法教育与审美意识

中国书法是艺术,艺术是自然的美化。因而借助于书法教学,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在中国的传统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的影响力可谓最大。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在中国的诸多艺术种类中若以“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被接受状态”和“群体性痴迷”为标准,那么唐诗、书法和昆曲都曾“产生过长时间的社会性痴迷”,对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①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则以点、横、撇、捺、竖等基本笔画构成。因此,书法教学中一开始先练习这些基本笔画的写法,将字写得整齐端正,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将汉字的这些笔画搭配得整齐端正,不一定就是书法。古人云“字无百日功”,是说将汉字写得端正整齐,比较简单。但要将汉字的书写提升为书法艺术,却不是一百天就可以达到的。因为,汉字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本身就体现了审美意识。古代书法家观察惊蛇入草、三峡荡桨、担夫争道等情景,就是一种审美体验,目的是将其体现于笔下。

书法的审美性体现在用笔、结字、章法等层面。用笔,即点、横、撇、捺、竖的写法。古人谓“点如坠石,横如阵云”,是说不仅书画同源,汉字六书之一就是象形,而且书法的点画也应该具有逼真的形象性。其次,通过结字将笔画排列组合成汉字,更具有审美性。同一个“之”字,在不同书法家的笔下就具有不同的形态,这是因为对美的体悟有别;在《兰亭序》中也无一相同,这是因为上下文用笔轨迹不同。再次,章法上最忌讳“布如算子”,因为那太呆板,缺乏灵气;印刷体集字不是艺术,因为那是机械排列,缺乏气脉。而《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等法帖横涂竖抹,却活气盎然。

因此,书法教学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天地自然的万千景象,体味“坠石”的动态、“荡桨”的力度、“争道”的避让,思考王羲之的字并没有画出虎头虎尾、龙鳞龙爪,却有“虎卧凤阙,龙跳天门”的美感,从而领悟汉字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的审美特点,培养其观照对象时的审美意识。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有裨益。

书法教育与文化心态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融合为书法的形与韵,此中自然蕴含着文化因子,具体体现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书写内容和创作过程三个层面上。要借助书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在表现形式上,书法作者用柔软的毛笔,蘸着黑色的墨汁,在白色的宣纸上,写出刚柔相济的笔画线条,这本身就体现出中国古代道家所阐释的阴阳、虚实、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和儒家所弘扬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些文化因素,具体体现在书写时用笔的虚实、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湿,结体的和而不同,章法的疏密得当。书法教学中,就要结合这种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这些文化要素。从而将练习书法的过程,变成学习文化的过程。

正如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说的:“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②鲁迅先生也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③他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④由此可见,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因此,在书写的内容上,应该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学习中国文化。第一个层面是古代的隶书、楷书所写,多是碑文,行书、草书所写的多是诗词文赋。要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容,体味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对书写内容的深刻领会和对诗文艺术的深刻体味,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第二个层面是结合书写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与书写形式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行书,同样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书者下笔时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同,诗文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书写形态便截然不同。而印刷体不是艺术,是因为不同的内容都用同样的字体排列。学生从正反的对照中体悟出来的,便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书法创作最佳的精神状态,在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纯粹有意,则难免拘束,难以尽情发挥;一味无意,则难免轻率,也难以尽情。苏轼的楷书前后《赤壁赋》,是赋成后“有意”抄写,循规蹈矩,并不算楷书佳作;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现作现写诗稿,于书法而言是“无意”(当然有平时的“有意”练习作基础),却成为天下第三行书。要引导学生从书法的创作过程认识到做任何事,最佳状态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以有意作基础,以无意去表现。引导他们在生活道路上养成做事的最佳心态,以取得事业的成功,显然很有借鉴意义。

书法教育与创新思维

人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完全依赖于创新思维。因循守旧,陈陈相因,只能抱残守缺,难以另辟蹊径,所以,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书法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汉字形体的演进就体现出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点、横、撇、捺、竖的排列组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殷商以来演变出殷甲、周金、秦篆、汉隶、唐楷和魏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笔画简化,用笔雅化,结体规范化,风格多样化,更适合于抒情言志,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创新思维。

书法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出创新思维。书法尤其是行书创作,最忌讳千字一面,要求同一篇中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要有不同的写法,如《兰亭序》中的几十个“之”字,写法无一犯复。有的书法家写“桃”、“柳”等字,可以换成上下结构,“独”字可以将反犬移到右边。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前人谓“笔墨当随时代”,将一味模拟古人称作“书奴”,将其所作称作“奴书”。他们在书法上不求笔笔像古人,只求笔笔像自己,也就说要写出自家面目,这就是创新思维。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明书尚态,近代的碑、帖之争,甚至现代的流行书体说明历代书风的发展变化也是创新的结果。

学习书体演进史,总结书法创作过程,创造时代新书风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从中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创新思维。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道”,但道体现于技;书法教育是“技”,但技通于道。将书法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摘要:大学的书法课教学,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汉字的书写技能,更重要的是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审美意识、文化心态和创新思维等诸多层面。因此,必须将书法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

关键词:书法教学,审美意识,文化心态,创新思维

注释

1余秋雨.笛声何处[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2.

2沈尹默,徐建融.书法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08.

3鲁迅言论选编[M].长春:吉林日报编辑部,1976:58.

上一篇: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下一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