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

2024-09-24

书法赏析(共8篇)

书法赏析 篇1

李为, 号砚田, 河南人, 本科毕业。先生自幼习书, 饮誉乡里, 从军50余年一直耕耘不辍。

李为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他曾是北京书画研究社成员, 继是中国书协资深会员。其社会艺术职务不少, 但多未履新。李为先生认为从事书法就应对中国的优秀书法文化的传承责任有所担当。所以他对书法创作的原则一直坚持“植根传统、力求新意、自己愉悦、观众喜欢”;一直坚持书法的可识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李为先生书法作品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严谨、平正有致、收放得宜、纵神贯气;厚重而不失清秀。每幅作品就像一支队伍或方阵, 人人精神焕发, 严整壮观。因此广受关爱, 屡获殊荣。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对李为的书法做过热情鼓励与期待;大收藏家、书法艺术鉴赏家张伯驹、书法泰斗启功、诗人兼书法家魏传统对其人品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书法赏析 篇2

彩墨飞扬

——杨凤仪先生书法赏析

王炳学

2012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期间,“古不乖时”天津六人书画展成为艺术节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得以比较全面地欣赏研读杨凤仪先生的书法艺术,其崇尚传统又不乏新意、个人特色鲜明的隶书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杨凤仪先生以隶书见长,初入《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而后博取两汉碑刻汲取营养,上溯先秦古隶和简帛书,近窥清隶神奥,在艺术上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其隶书植根传统、厚重朴茂、古风浓郁。从学习书法之初,杨凤仪先生就坚定了扎根传统的书学理念,遍临百家探源寻根,将自己的隶书创作深深植根在两汉碑刻丰厚的土壤里,然后选取三两种名碑作为自己主要的取法对象,深研细究,并逐渐深化个人审美追求,用笔墨阐释个人的艺术理想,师古而化,不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书写风格。在其作品中,传统的笔墨痕迹和岁月的风蚀剥落无处不在,从用笔到结体,再到气韵和章法布局,笔墨运行中更多是对传统的领会和悟化。

杨凤仪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书家,他很注重化古为用,充分吸收两汉碑刻的艺术元素,然后巧妙糅合,使各种有益 艺术成分都自然地融汇到个人的书法创作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于个人审美取向框架下的艺术整体。张建会先生在谈到隶书创新时曾经说过:“我们无需奢谈隶书的创新,只有沉下心来,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两汉刻石和墨迹面前,以多维视角和切入点去解读、挖掘这些宝贵资源,当代隶书发展的广阔空间就不言而喻了。”这是对当代隶书创作的一种很清醒的、很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杨凤仪先生的隶书创作深挖传统,从传统中来,与建会先生的隶书创新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植根传统,他的隶书多了一份沉着;因为善于借鉴和博取,并将稳健洒脱的个人性情融入创作,他的作品多了一些痛快。沉着痛快是书家梦寐以求的一种书写状态,清人朱履贞《书学辑要》云:“沉着痛快,书之本也。”但在书法学习和创作实践中,写篆隶往往沉着有余而痛快不足;而行草书又往往痛快易得,沉着难求。所以,做到沉着痛快兼顾是我们很多书家的毕生追求。杨凤仪先生的隶书既能沉着,笔墨沉实凝重、线条风姿飒爽,而又能将个人的性情和书写感觉较好地融入创作,在创作时充分调动激情,所以其隶书在努力诠释经典与传统的同时,能够做到融性情于笔墨,笔酣墨饱、痛快淋漓。如《毛泽东之沁园春.雪》六条屏,再如参加“古不乖时”六人书画展的《柳色》、《千里始足下》、《落花》小中堂,既沉着又痛快的书写感觉特别明显。沉着是书写功力和笔墨张力的体现,痛快则是性情挥洒的笔墨意趣。只有做到沉着,才能书写出经典的那种厚重、大气和庄严,特别是隶书,用心体会的主要着力点应该侧重于两汉至今2000余年岁月的沧桑和斑驳;痛快是心像的笔墨表现,是情绪、学识和兴之所至为书的心灵与纸墨的和鸣。

在隶书作品中,杨凤仪先生努力尝试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既有在沉浸传统后的酣畅淋漓和盈盈古意,又参以儒雅性格中的宁静和别致,其壬辰冬所书《梅兰竹菊》四条屏更多地是俊逸雅致的书生风范,读之如清风徐徐,书卷之气在纸牋中流动,这种雅俗共赏的作品更能给人以和畅的审美愉悦。此类作品在其创作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横轴作品《钱起诗春郊》,再如《日暮》、《野幕》等扇面作品。

钟情汉隶,游艺于斑斓多彩的两汉碑刻,书法给杨凤仪先生带来了无尽的人生乐趣,每天在墨海砚田耕作,其乐也融融,生活更多了一些悠闲和从容。率真朴厚、洒脱自然,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其书法艺术鲜明的个性和落脚点,也是杨凤仪先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选择。

书法之外,杨凤仪先生在篆刻上下过很大功夫,其篆刻以汉印为宗,用心秦汉、上追三代,刀下功力自当不俗,而创作中又多以写意印为主,其在天津市篆刻提名展上的作品《心经》选印以汉官印意趣为主,而《不贪少虑》则完全是写意风格。喜刻壶,以刀代笔在紫砂壶上书写人生情怀,茶道书道自在胸中悟化成人生大道,岁月积淀的是一份悠闲和陶然的心境。

杨凤仪先生曾任天津市工会管理学院艺术系主任,1992年 创办书法篆刻专业,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有很多学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大展中入展、获奖,令人瞩目。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不凡的业绩,也为他的书法人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每每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国展中有所斩获,其欣喜之情总会溢于言表,为学生、也为自己高兴。

《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凤来仪预示着吉祥,期待杨凤仪先生以笔砚为琴,弹奏出更加美妙的箫韶之音。

刘塘题“义勇第”匾额书法赏析 篇3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馆藏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题写的“义勇第”匾额,笔者结合刘墉书法之特点,试析如下。该匾上款为“经筵讲官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加四级刘墉为罗固群立”,下款“嘉庆六年岁在辛酉冬月谷旦”,匾长212厘米,高75厘米,名字处钤刻有“臣刘墉印”和“石庵”两枚方印,另在上款处钤刻一“翰林学士”椭圆形印。

该匾系刘墉奉旨为表彰罗固群而题写的匾额,称颂其忠义仁勇的家风。该匾上下款文和匾文均为楷书、阳刻、沥金粉书写,匾额底色为红色,素框无饰。题匾人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政治、文章皆为其书名所掩),嘉庆2年3月授体仁阁大学士(一品,时年79岁),嘉庆4年,授太子少保,嘉庆9年12月,以85岁高龄死于任上,死后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刘墉被后世称为清代乾隆时期中期著名的书法四大名家之一(王文治、刘墉、梁同书、翁方纲),而王文治书法以“秀逸天成、笔墨清淡有雅趣”闻名,但后世评其书法“未免流入轻佻一路,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纤,终不重耳”;梁同书虽天性好书、功力颇深,但其暮年书作无苍老之气,故只能名重一时而不为后人所看重;翁方纲书作更因“谨守法度”为后世论者所讥讽。唯有刘墉书法“师古而不泥古”,自创一家,达到了“貌丰骨劲、味厚深藏”的炉火纯青之境界,并对后世书法名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世臣《国朝书品》评刘墉小真书列妙品下、榜书列能品上、行书列能品下。

书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通过书法的外在形式表达其蕴含的内容,榜书书法更是如此。榜书的书法的形式更注重视觉的表现,榜书书写者通过其书写的榜书,倾注其人格力量所表现出来的书法意境来表达其真正的内容,让欣赏者看到其书作所表达的人格精神与情感良知,正所谓“书者,心之迹也。”榜书题匾不同于一般手卷、中堂等,以正楷书匾难免呆板之弊端,故书家多不以纯正楷书书之,使笔法端庄而不呆板,肥圆而不臃肿,洒脱而不诡异,方能拙中见巧,相得益彰。元吾丘衍《学古编》云:“凡写碑扁(匾),字画宜肥(厚重),体宜方圆”。

刘墉所题“义勇第”三字以行楷体书写,“义勇第”榜书的笔法以捻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墨法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结法则打叠点画,白黑相间,枯润互映,貌丰骨劲、雄健之致,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华美形态连带,每字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最终达到了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书法境界和最高水平,“义勇第”三字初看圆润软骨,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如绵裹铁”。该匾书法以柔毫重墨落笔,藏头护尾,不露一丝锋芒,墨虽厚重,却绝不板滞,内蕴丰劲,力在字中,点画宁静内向而呼应紧密,给人以一种宁静淡泊之感,尽取苏轼书法之意态,化苏字方笔为圆,折笔为转;貌看平淡无奇,但却仿佛佳酿入口,越品越觉甘美沁人。不仅体现其“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道”之特点,该匾额书法,尽取苏轼书意态,化苏字方笔为圆,折笔为转,同时兼具颜体端严静穆之特点,构建了平易在外,精气在内,质在有为,形却无意,以慢、圆、柔、沉为特征,极具“中和”之美且有相当高审美价值的自家风格。这无疑是与其深厚的楷书功底分不开的。

人皆言“字如其人”、“书如其人”。

刘墉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体,以正面形象示人,没有侧媚之态,这正体现了刘墉为人端正清刚的一面。刘墉书法所写之字,具有线条粗细对比、巧拙相生的特点。刘墉出身于…东诸城望族,其曾祖刘必显,字微子,顺治9年(1652)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祖刘棨,字瞍子,康熙24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以清廉称著于时,入选((国朝循吏传》;父刘统勋,字尔钝,雍正2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清廉有为,深为雍正、乾隆倚重,称其“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特赠谥“文正”。刘墉自幼家教甚严,勤习书法。其幼年学唐代颜楷,后师赵孟兆頫、董其昌、苏轼汲取营养,潜心研究《阁帖》,沿习唐宋诸家、六朝碑版,擅长楷书、行书,同时能写榜书、小楷,喜用硬笔短毫,用墨浓枯相间,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体现了一生的襟度。

其书法师从主要为颜真卿和苏轼。颜真卿是封建社会忠臣的楷模,书法法度严谨,端庄浑厚;苏轼为一代奇才,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书法风格平和自然,字里行间里充斥着盖世才华难以施展的悲愤,此二人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传统艺术审美以“中和”为尚。刘墉一生仕宦50余年,其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刚正不阿,不附权贵,因此仕途颇为坎坷,几番沉浮,几欲杀头。其于乾隆16年进士,乾隆47年始入京为官,嘉庆2年始授体仁阁大学士(一品,其时年79岁),在地方为官长达30多年,能够守土安民、贯彻朝廷政令,保持“洁己率属、竭尽职守、厉行实政”的作风,多次因罪谪贬,赢得了渴望清明政治的老百姓的衷心爱戴,当时盛行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其为原型而创作的。刘墉所处乾隆末年,和坤专权,政治全面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入值中枢后,刘墉更是能始终保持乃祖乃父的廉洁朴素的家风,“廉洁自持,布衣蔬食,安之若素”,是少数几个不与之同流合污的耿直大臣。因此,刘墉书法师从颜真卿和苏轼,可谓“惺惺相惜”。

nlc202309041355

刘墉的楷书书风学赵(孟頫)、董(其昌)、苏(轼)、颜(真卿)而又具自家面目,运笔洁净,讲究结构和笔法的变化,笔法圆润敦厚,线条粗细得宜,颇有节奏感,融董其昌之生拙、苏东坡之丰肥、颜真卿之浑厚于一体,集帖学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专求厚拙,得书法之静气而迥异于时风,形成了貌丰骨劲,雍容端庄,结体严谨,笔短意长,富有“静”趣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敦厚平和、劲力内聚的楷书风格。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其云:“来学赵承旨(赵孟頫)书者易流为圆熟软媚一派,惟文清(刘墉)由承旨入手,而能脱离窠臼,自成一家,骨力坚凝,神味渊永。晚年深造古澹,视明董宗伯(董其昌)有过之无不及也”。其师法赵孟頫、董其昌,直至钟繇、王羲之,然能“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师古而不泥古”是刘墉能够书史留名的一大原因。

刘墉作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书家,融各家之所长,能够“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的另一个表现是刘墉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之功、其书法魏晋,笔意古厚,初师从赵孟頫,中年学董其昌,然能不流于其媚弱之书风,形成其丰厚古拙、沉静悠然的风貌,超逸于董其昌之外,后更是能融各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貌丰骨劲、味厚神藏的书风,最终“自成一家”。在清王朝严酷的文化专制制度下,刘墉能够不庸于俗流,由于流行于康、乾之际的“馆阁体”千人一面、单调呆板的书体,无法体现书法艺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审美功能,其能不依附于当时盛行的“馆阁体”书风,在和珅弄权、官场腐败黑暗、纳赂谄附成风的大社会背景之下,刘墉也不得不虚与委蛇、周旋保全而疲于应付,从而形成了刘墉外柔内刚、心机缜密、城府谨严和诙谐自嘲的性格,这对其书法和书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墉以汉族封建士大夫的铮铮傲骨在书法中进行无声的抗争,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谓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其书法成就和贡献也为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争得一席之地而留名书史。

同时“义勇第”榜书兼具北碑之神韵,茂密雄强,神完气足,这无疑得益于其晚年苦习北碑之功。清代书法经历了帖学逐渐衰落和碑派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的发展大势。而这一力量对比变化的转折点在道光、咸丰之际。清代雍正以前是明代帖学的延续阶段,书风大致未超出元、明范围;乾、嘉时期,清代帖学达到最高水平,张照、刘墉之名,几与赵孟频、董其昌不相上下,康有为盛赞刘墉在“帖学”方面的成就,赞刘墉为“清朝帖学之集大成者”。然刘墉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书法观点,晚年勤习北碑,可谓难能可贵,其悟性,成绩卓著。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者”,对其晚年勤习北碑之成就推崇有加。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匾额“义勇第”榜书,是刘墉于嘉庆6年(1801年,时年82岁)创作的,该榜书集中体现了刘墉”师古而不泥古”的书法特点,兼有“颜(真卿)”、“苏(轼)”书体之精髓和北碑之筆意,同时也凸显了其饱笔浓墨表现了刘墉浑厚端庄、精华蕴蓄、劲气内敛的书法特点,可谓是非凡之笔,堪称其晚年之佳作。

刘墉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后的书法名家多受其影响,如伊秉绶、何绍基、翁同稣、曾国藩、张謇、冯君木、谭延闿、乔大壮等。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师承其静穆、厚重、博大的书风;何绍基作为清代风格最为强烈的大家之一,其行楷书字形直接从刘墉书法中移植过来,深得刘墉用笔的“老笔纷披”之精髓;翁同龢书风深得刘墉“大气磅礴、宽阔厚重”的书风,字形上也多得其真传。曾国藩的书法学习了刘墉的用笔、结构和蕴藉的气息。光绪帝师、翁同稣有诗赞刘墉云:“诸城(刘墉)笔势近钟虞,六十年来抗手无。参用北朝碑版法,评书精论是安吴。吴越遗编北宋书,九烟排次复何如。东南文学先贤启,数典何忘溯源初。机阳榜字化为烟,江左风流亦渺然。人物岂囚门望重,安危端赖出群贤”。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云:“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后人盛赞刘墉为清代一朝书法之巨擘,其堪能副是语。

刘墉传世书迹甚多,但多为手卷、中堂、扇册等小型书作,擘窠大字甚少,故榜书留存至今少之又少,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其于晚年题写的“义勇第”匾额榜书是其晚年不可多得的巅峰佳作,称其弥足珍贵和世所罕见实不为过。

(责任编辑:马怡运)

丁谦书法赏析 篇4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院杏林书画院

电话:13601021490

行草·我心即佛138cm X69cm

1.榜书·寿138cmx69cm

2.行书·禅诗一首69cm X69cm

3.楷书·福寿康宁69cm X69cm

4.行书.穆如清风69cm X69cm

1.行书·自作诗70cm X32cm

2.楷书.孙子兵法片断235cm X100cm

杨进才书法作品赏析 篇5

我们正迎来书法艺术的繁华时代,书法艺术及其创作者从未像当下受到如此的重视和尊崇。书法创作异彩纷呈,创新求变、各领风骚者令人眼花缭乱;书法创作者人才辈出,技惊四座、卓然有成者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与艺术创作荣损与共的艺术品市场更是异常火爆,令人感喟惊叹。

在书法界杨进才有为的崇敬欧阳中石老先生,在后辈中较看重武旭斌。欧阳老先生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他是书法专业博士后导师,可他却没有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也没有担任过书法大赛的评委。武旭斌82年出生,年纪轻轻就成了中华鼻尖书法创始人。同时杨进才的书画作品深得欧阳中石、廖靖文等书画大师的指点与好评。如今他的书画艺术作品也越来越被国内外更多书画爱好者、社会名流及艺术机构所钟爱和收藏。

杨进才书法作品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重文重道,师造化法心源,笔墨才能诞生五彩光辉,水墨下展示大千世界,一花一叶,一笔一划,回锋转向中,有深刻的心相,杨进才笔下的文字不是生米做成熟饭,是将米酿成多年醇醨的好酒,让人一咏三叹,赏之韵味无穷。

杨进才书法作品

2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最挑战书法家的是书法家的心,融于繁华而摒弃浮躁,在名利诱惑中坚守精神家园,在浮躁流风中抱守厚重拙朴就显得难能可贵。杨进才的书法在浮躁的今天还坚守着一份书香的“静气”,实现了一个书家的坚守与抱持。

杨进才书法作品

3真正懂得传统的人,才会有崇高的敬畏心;真正的书法大家,才会有水墨气质。杨进才数十年静心师古、全心师古,不慕流行、不喜跟风、不搞所谓的“标新立异”,在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寻古风、得古韵、达古意,从而使作品气息古雅、端庄厚重,以今人之笔达古人之境,成就一番古今交融之气象。

如果要在欧阳中石的名字前面加上头衔,可以是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可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如果要计算欧阳中石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可他却始终念念不忘教导过自己的诸位恩师;如果尊称欧阳中石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毫不为过,可他却称这一切只是“顺理成章”。

欧阳中石: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如果要论欧阳中石在书法上,他诸体兼备,而汇通于行草,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飘逸沉稳、刚健温润、灵动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博学多才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书法大师。

“向泰斗大师学习终生受益匪浅”

很早就有耳闻,欧阳中石与人聊天时,总能让人感觉到他机智幽默、旁征博引、宏论滔滔的谈吐,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他作为大学问家长于思辩的智慧锋芒。而且他精于诗词曲联、擅长写意绘画、京剧为奚派嫡传。

面对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记者竟有些不知从何谈起。中石老人却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起他拜师学艺的故事。

欧阳中石从6岁开始学习书法,十四五岁时,已能撰碑属文了。然而他深知艺无止境,决定

造访名师。经过家人亲友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的武岩和尚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虽说这位老和尚在苛责了他不会写字之后还是答应了收他为徒,却让他买其5块钱的宣纸来写。5块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于是就为这5块钱的宣纸,他每次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基本功练得非常扎实。然而等他学有所成,母亲才告诉他,买宣纸的5块钱老和尚根本没收,每次都退回到了母亲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石老人如今跟我们讲起这个故事,感触颇深地说:“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和尚之所以要我交5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激发我的学习热情。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所以我觉得我一辈子都感激他。”

后来欧阳中石又跟天津的吴玉如学过书法,跟齐白石大师学过画花鸟,跟奚啸伯先生学过京剧。在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有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郑昕、贺麟、季羡林、王宪均、汪奠基、周礼全、任继愈;诗词方面,有局顾随、张伯驹;艺术方面、有齐白石、奚啸伯;书法方面,有吴玉如等。还有山东的栾调甫、王恭甫、澹澄秋、崔复瑗、顾谦、熊柏龄,跟这样一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泰斗大师学习,终生受益匪浅。欧阳中石说:“我就是拼命拉着他们的衣襟往前奔,也觉得跟不上他们的脚步。”

“我只是个教书匠”

也许是中石老人觉得自己一生受众位老师影响太大,他从1954年大学毕业后也献身教育事业。这一教,就是半个世纪。

很多人因为中石老人卓越的书法成就而称其为大书法家,他却打趣地说:“不要叫我书法家,最多称我书学教师。我自认为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带过博士后,也曾教过小学生,教过中学生。作为教师,我教过书法,也教过语文、数学、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哲学等。”

在学术上,中石老人经常教导学生“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这也是他对于书法的一贯主张。对于这16个字,他解释道:“在今天,‘作字行文、文以载道’的功能,不是只有书法才可以完成。印刷的书籍和电脑的信息化处理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那我们的书法还能干什么呢?书法可以焕发‘文’与‘道’的光彩。可以把文章写得非常工整,展示内容的肃穆、庄严;也可以用草书的办法来写,展示内容的灵动、节奏。这个‘彩’是用手展示出来、焕发出来的。但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切时如需’,就是要切合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张志升书法艺术赏析 篇6

现任联合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华书画艺术家协画副主席、中国北京紫光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诗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名人名家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国家机关美术报河南编辑部艺术总监、中国名人会馆馆长、中国将军书画院河南分院执行院长、华夏张姓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庄子文化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皇家寺院白云禅寺民族慈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意象榜书协会副会长、河南轩辕文化书画院副秘书长、金龙文化传媒书画名家联合会副会长、国际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志升曾在国内外诸多城市成功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 反响强烈。在十八大期间, 给新一届常委分别题写冠名横幅;并为其他部分委员书写赠品;多幅作品被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收藏悬挂。中国国际集邮网、中国邮政、中国电信联合为其推出专题邮册、邮票、纪念册、明信片、电话卡、纪念币等, 其作品还曾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诸多拍卖公司成功上拍, 其价位逐年攀升, 并多次为希望工程、慈善机构捐赠作品。

书法赏析 篇7

大乾何许人也?大乾居士,本名王平,“静心堂”主人,著名书画家,中国鲁艺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理事, 和谐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师从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老鲁艺书画大家刘矿、叶浓先生等著名书画家。大乾聪慧儒雅,刻苦好学, 淡泊名利,谦和诚朴,故颇有人缘。在他的身上,有一种鲁艺人的豪气、大气和霸气,也有修善聚德智慧清扬的佛气,是位很有艺术灵气的书画艺术家,也是最具有收藏潜力的书画家之一。

大乾在艺术上注重传统,又勇于创新。他在精研汉字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致力于意象书法的创作。他创作的《龙》、《虎》、《狮》、《马》四条屏(每两年只创作一套,每套138万元,收藏者需预订), 以苍劲流畅的笔意,形肖神似的结体,给四个字赋予了灵动的生气和悦目的美感,把龙、虎、狮、马四种动物的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 充分体现了汉字结构博大精深的内涵。

他写的《狮》字,突出狮头,面阔鬃长,目锐鼻翘,狮的勇猛之态跃然纸上。他写的《虎》字,翘首顾盼,虎尾捶地“啪啪”作响, 如巨椽插地,似滚木击石,把虎的王者之气展现得神灵活现。他写的《马》字把字下“四点”捺成一条飞奔的马腿,与迎风飘扬的马头鬃毛相呼应,“天马行空”的神态,栩栩如生。而他笔下的《龙》则游走骄健,婉转缠绵,如去托雾罩,似流涌涛卷,灵动之气溢于眼前。更为可贵的是,这个《龙》字顺着笔势自然形成了三个“猴头”形象,把“猴头寿”的创意融入了意象《龙》中,形成“三寿合一”的神来之笔,实为难得的佳作。

他创作的“猴头寿”与众不同。巧妙的结体安排不但使《猴》形似,还极富立体感,其妙趣横生的形象使人回味无穷。他创作的《鹰》气势磅礴,尤其枯笔的运用把鹰展翅扶摇冲九霄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乾老师对中国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是中华文明的灵魂,下图就是被书画友人赞为“神龙一笔”的龙字。

神龙一笔——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神韵融入一笔之中。

书法赏析 篇8

一、查———查学具坐姿,做好书写准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首先要从检查学具开始。上课前,我常常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是否充分,摆放位置是否适当。因为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更可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开始。其次,我要求学生端正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再次,我引导学生调整心境,保持心静如水。因为写字是一项精细活,写字练习的过程也是调节人的心境的过程,心静如水是写字时的较好状态。我常用的方式是播放优美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做深呼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平声静气进入写字课堂。

二、赏———赏名家名作,激发书写兴趣

“见多”才能“识广”。 中国古人强调“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早已带着它特有的民族属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经久不灭的异彩。因此上课伊始,我常常把搜集到的古今书法大师,如三国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等少年时代练字的故事,由浅入深地讲给他们听, 借以激发每个儿童热爱写字的情感;或者让学生欣赏古今书法艺术大师的杰作,了解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或讲一幅好作品的经济价值,让学生明白写字也是一项技艺,可以作为今后谋生的一个手段;或展示同伴优秀作业,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写好字的求知欲,使之乐写、想写一手漂亮的字。

三、析———析结构笔画,领悟书写规律

写字教学要循序渐进,教学生用熟了笔,写熟了笔画,知道了笔顺和结构,会认的字就不用再学也会写了。因此,在学生动笔书写前,我首先遵循直观性原则,采用电教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 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每一个部分的大小比例、在田字格中的标准位置等, 重点分析各种基本笔画的运笔特点和字的构造特点、组合规律,使学生印象深、兴趣浓。如教写“土”字,我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横的特点:上横短,下横长;上横重,下横轻;上横平,下横斜(左低右高,微微向右仰)。再观察竖的特点:竖画处在正中,笔直,和横画相比则是横轻竖重。而“欣”“弗”等字其竖画却是倾斜的 ,曲度很明显 ,从而体会书法中所谓的“横平竖直”,其真正的含义是:横无平横,竖无直竖,只求字的整体机构正而已。

其次,在指导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去领悟、去发现。如教同偏旁的字“树、村、杏、李、梨”时,学生反复比较这几个字后,得出都是“木”,但“木”的位置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时,“捺”变成“点”;“木”在上时,“竖”写短些,“撇、捺”要写得伸展;“木”在下时,“横”要写长,“撇、捺”要写得伸展。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在领悟了“木”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后,其他同偏旁部首的字也能写好。学一个带动一串,让学生从熟悉的课本内找出与本节课结构相同的生字, 在这种寻找和书写的过程中强化了方法,归纳出了书写要点,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了书写规律。

四、练———练汉字书写,习得书写技能

实践出真知,练习自古以来就是习字的重要环节,是掌握书写技能的主要途径。如果写字教学中没有书写练习,那么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据说大书法家怀素为了练好《千字文》,竟足足练了八百本。实践证明,练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把握书写动作,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学生书写时,我总是进行桌间巡视检查和个别指导,相机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育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写字时做到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按照范字进行“临”或“摹”或“描红”等。因学生个体有差异,写字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课上我总是宽容对待在练习中暂时书写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学习的转变过程。此外,我遵循适度性原则,就是写字教学的进行速度适度,书写练习的数量和时间适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以5个字为例,如果连写,则3遍效果最好;如果分写,则4遍最有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采取“错一罚十”的办法,教学效果只能事与愿违,对学生来说就是身心伤害。

五、评———展评矫正改,提高书写能力

准确及时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并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练好字。因此在学生书写练习结束后, 我为学生创设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组织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赏析,指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悟评析展示的字。如说说你喜欢谁写的字? 他或她的字有什么特点? 好在哪里? 和范字比,同学写的字哪些点画像范字,哪些结构像范字? 在寻找亮点、激励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反复揣摩,发现不足,及时矫正,进而牢记范字点画的准确位置,变“眼中”的字为“心中”的字。在展评过程中,对写得好的、进步快的学生,我常将他们的作品收集在班上传阅、张贴,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对写得不好的字,我会画一个小红圈,以示警告,然后耐心指导学生再次观察它的点画位置, 分析它的间架结构,悄悄告诉他:“再写一次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学生精神备受鼓舞,于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写起来,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中国汉字字形优美、端庄,笔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结构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其每一笔、每一画都深具美感。根据这一特点,我努力发掘汉字本身美的因素,在学生完成写字任务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汉字书写的要领、方法、技巧等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既是内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汉字意美、音美、形美的审美情趣,又是理性提升的过程。如,书写“木”字的要领:横短竖长,横画上扬,撇捺舒展,对称工整。“木”字在左当偏旁时的书写要领:木字左边站,体型变窄长,竖靠横右边,捺画缩成点。“木”在字头时的书写要领:木字站上面,字头要略扁,下伸则上缩,下短则上长。“木”在字底时的书写要领:木字写在下,要把身压低。上收下就放,下部撇捺展;上展下就收,撇捺变成点。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要领,以后书写有“木”的字就能稳中求变,融会贯通,写出漂亮的字。

文章所述只是小学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从一笔一画的基本训练到每个字合理结构的辨识与动手书写, 从仿影描摹到对名家碑帖临摹,写字都是细心观察、正确行笔的过程,是文化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审美思想感情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同人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及个性形成趋于一种双线同轨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同时,写好字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培养一个人的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的过程。我期望所有语文教师都能不断研究, 探索出更多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让写字成为学生获取成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人格升华的催化剂。

上一篇:鼠标多功能下一篇:信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