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因素

2024-09-24

信息因素(精选12篇)

信息因素 篇1

一、会计信息交换方法与相关标准

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以来, 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的系统之间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就开始萌生。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越来越明显的会计信息交换需求推动着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早期的EDI (电子数据交换) 主要用于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商务信息;关联的会计主体之间相同的或不同的财务软件系统相互联系, 就必须依赖一定的数据接口交换会计数据;而在互联网时代, 上市公司与外界进行直接的、广泛的会计信息沟通, 需要借助跨平台、可扩展、自描述的XML技术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子集XBRL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会计信息交换的方法及标准从产生到逐步完善主要经历了EDI、《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上海《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国家《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XBRL五个阶段。

二、会计信息交换工具XBRL的应用

XBRL是XML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 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 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在会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不同公司之间会计信息共享和操作。我国会计数据交换标准将数据交换格式重点放在文本文件类别, 并提出了XML文件类别的格式定义, 但并未涉及我国XBRL标准的制定。XBRL致力于提高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交流效率, 它继承了XML利于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并在会计信息交流方面有所发展。利用XBRL, 企业可以将企业内各子系统 (无论差异有多大) 提供的信息 (无论格式如何) 自动转换 (无须重复录入) 为XBRL的格式;可以将XBRL格式的会计数据以不同形式但内容高度一致地呈现给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方便地 (信息查找成本低、效率高) 提取 (无须重复录入) 、交换 (无论格式如何) 、处理及分析各种会计信息。XBRL标准自2000年7月发布之初, XBRL国际联合会下属的各国际工作组一直致力于XBRL标准完善和推广工作, XBRL的应用将为信息产生、流转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目前, XBRL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成为一种更为快捷的会计信息传递方式与高效的信息审核工具。

三、会计信息交换方式的特殊性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供求之间的交换方式, 有其特殊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 (供给方) 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 从形式上看, 其需求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可获得。因此, 会计信息从供给方转移给需求方, 并没有遵循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后, 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市场交易”, 但事实上,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对需求者有利或不利程度很难用货币计量, 因此, 会计信息本身的价值也很难用货币计量。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无法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对外披露。三是会计信息有“公用性”。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 一旦公开披露, 则成为一种“公共物品”,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使用。会计信息的这种“公用性”, 使其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交换。四是企业必须依据有关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 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对外披露其会计信息。因此, 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似乎是一种“强制性”的被动行为。

四、会计信息交换的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交换是会计信息生产的延续, 其交换效率与会计信息需求、交易成本和交换的技术因素相关。一是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推动着会计信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的规模越大、外部经济关系越复杂, 则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就越旺盛。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促进了在相关会计主体之间频繁地交换越来越丰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交换的需求推动着会计信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应用水平取决于信息交换技术的成熟度。初级的技术只能支持定期提供少量最关键的会计信息, 而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提供动态的、实时的、充分的会计信息。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会计检查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而数据交换的接口方面不公开、不统一, 严重阻碍了高层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技术准则———会计软件的标准数据接口文件。三是会计信息交换的成本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根据经济学原理,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只有在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才愿意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企业最多只愿意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会计信息量;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 企业则不会自愿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

高昂的成本会抑制交换的应用, 早期的信息交换系统难以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是昂贵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 而现在的互联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则提供了廉价、易用的方法, 使得会计信息交换走向现实操作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文声:《会计信息交换模式探讨》, 《广东财会》2000年第4期。

[2]管萍:《会计信息交换和披露的经济学分析》, 《四川会计》2001年第12期。

[3]施永香、丁国勇:《基于XML的会计审计信息交换研究》,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4]安建华:《论会计信息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5期。

[5]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冯报国:《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信息交换方法探析》, 《冶金财会》2007年第6期。

信息因素 篇2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多元回归

一、导论

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都是笼统带过、只说好话, 信息含量较低,总体披露质量不尽如人意;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编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更是没有,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披露重视程度比较低。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状况如此不尽如人意?带着这个疑问作者研究了深圳上市的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X年563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强制性披露要求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和内控披露质量情况。

本研究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整性分为8个指标值进行分析,分别为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承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

内控信息披露指标包含4个以上的作者认为披露质量较高。

采用深市X年上市公司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563家信息资料,按公司性质将它们分为22个行业,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家;建筑业10家;电子业24家;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9家;信息技术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32家;医药产业36家;食品饮料业22家;综合行业29家;机械设备业93家;文化传播业3家;农林牧业11家;印刷造纸业12家;社会服务业22家;家具制造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业17家;房地产行业24家;纺织业27家;采掘业7家;金融、保险业6家;金属非金属业55家;石化塑胶业73家;其他制造业9家。

本文中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数据的处理和检验都是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的。

(二)研究假设

在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或者有好消息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披露信息)可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对此作出积极反映,通常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上升,而那些不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或不好的消息,其股价预期会下降。

此作者选用ROE(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提出假设1:ROE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越完善,披露的动机越强。

根据我国相关证券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其股票交易将被特别处理(即ST),以提醒投资者注意。

为了证实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是否可靠、公允,以向外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间接地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存有某种不足。

因此,年度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

提出假设2:财务状况异常致使其股票交易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自觉性较差。

本人对X年深市563家公司年报中内控信息披露的整理,内控披露标准采用各个公司上述八项披露指标值个数的平均数整理,总资产自然对数按照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平均值整理。

基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内控信息披露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相关性较小。

这也与方红星()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的结论相同。

所以提出假设3: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根据蔡吉甫(2005)建立的回归方程,因为我国有试点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X年好多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着此项改革,所以对于非流通股和国有股对内控的`影响予以剔除。

将蔡吉甫建立的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ROA用ROE替换来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

作者依据上述的研究假设,建立下列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NKPL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变量,根据披露规范,根据上述内控信息披露八个指标设计的设计,当上市公司披露了其中4个及以上的指标时,内部控制信息时取1,否则取0。

ROE为净资产净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ST为特别处理变量,虚拟变量,当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时取1,否则取0。

sjyj为审计意见变量,虚拟变量,当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取1,其它取0。

Lnasset为公司的规模变量。

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

从上表2中可以发现,ROE比较好的上市公司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明显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这类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质量也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是正相关的。

相反,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会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二者是负相关的,其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上述结论与前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相符的。

三、实证检验的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列出了模型Logistic的回归结果。

从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变量ROE的系数为1.118,Wald值为6.51统计显著,且为正,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变量sjyj的系数0.013为正,显著性有些差。

仍可以说明年度财务报告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很高的积极性。

ST变量系数-2.141为负,且统计系数Wald值显著,这一结果意味着,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缺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此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

表3Logistic的回归结果

四、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知: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能披露自己的内控信息,但是披露质量并不高。

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状况的显著影响。

可以认为经营业绩越好及财务报告质量越高的上市公司越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而因财务状况异常致使其股票交易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较低。

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上可以证明研究的假设。

因此从披露的内容上看应该规范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形式。

本文仅仅选用了X年深交所一年的面板数据,深指引规定下上市公司的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对于指引实施前后深交所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和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探索制约信息技术课堂的因素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效果 因素

一、做好复习和导入

复習和导入对于许多计算机教师对此经常是一跳而过。有时复习旧课时,或是简要地复述,或是简单地提问,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设计复习导入,起不到明显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也大多是开门见山,轻言概括,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温习前一节学习的知识在导入本节课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实际上,我们在复习旧课时,如果课前做好准备,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精心设计几条上机操作题,上课伊始让学生到教师机操作,并通过网络广播,教师再归纳总结(有时还需矫正)就能起到很好的巩固检查效果。

二、提高课堂的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并其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操作电脑娴熟,能修善用电脑,制作课件,为同事称为“电脑高手”。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为学生所认同。究其原因,语言使用不当,不能使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授课内容表达清楚,学生不能方便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应有的信息素质。

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情感交流

教师的情感作用对于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在机房或网络教室里进行讲练结合的信息技术课亦是如此。过去我们常说“师道尊严”,但今天,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如果教师常以严肃的面孔出现,甚至对接触计算机较少或接受能力欠佳而致操作有失误的学生冷眼相看、冷言相对,必然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出现“敬而远师”现象,不敢问,害怕问,甚至不懂装懂,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全体学生倾注自己的心血,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这样,教师对学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而学生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乐于掌握知识、专于实践所学,也才能赢得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四、善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懒于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只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育;抛弃死记操作步骤进行简单操作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放弃变唱“独角戏”的“注入式”单一教法转变为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和学生观摩练习、矫正反馈、综合练习的“师生同台戏”的多元教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精讲多练,重在实践,增大学生学习、练习的自由度,同时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着力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获取“任务”完成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五、板书同样需要技巧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纲要,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语言。也许有人认为在机房(网络教室)或多媒体中心上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板书”,只需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加上学生的操作练习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曲解。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等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 通过会计实践, 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它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经营者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会计信息质量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并出现信息失真的可能, 这会对各种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因素

从会计本身来看, 由于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和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差异, 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 从而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 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中, 企业往往根据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一旦选定, 就会成为企业的会计政策。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 而选择不同的计量模式, 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计算结果,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 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同时, 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 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因素

1. 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国家对会计工作的规范和约束。作为制度层面的规定,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这些规范并不能完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原因在于:第一, 制度的制定无法完全排除制订者的主观意见和判断, 这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制度的严密性和准确性;第二, 会计准则定义或释义可能出现不准确性, 若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 甚至有歧义, 就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比如在会计准则中使用较宽泛的“极少可能”、“有可能”、“很有可能”等, 这种对“可能性”的判断将必然影响到前提条件分类选择、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第三, 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其对于社会经济中的新经济现象无法作出迅速的应对和调整, 从而使得某些已经出现的会计实务缺乏规范, 由此也造成了实践中企业经济创新行为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2. 监督约束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依赖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来保证。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 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产评估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所等中介机构中, 由于受到从业人员数量、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极易出现与客户合作, 帮助客户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等, 失去了客观公正性的中介机构必然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现行的法律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罚远远小于其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的利益, 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使得有关人员可以无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以极小的机会成本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

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人为因素

1.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它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事项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的全过程作出判断。对会计准则、制度中没有也难以给出识别标准的事项进行准确判断。如:确定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核算方法等的选用, 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 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 同时对诸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残值率、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等进行会计估计, 从而提供最能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产物。即使严格按会计准则行事, 对相同的会计原始资料进行处理, 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 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专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个人经验等。

2.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抛开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对会计人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当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较大的灵活性时, 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 只有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 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影响, 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正确性和有用性。相反, 一个将会计职业道德从属于领导权威、完全听命于领导者或者忽视职业道德、唯利是图的会计人员, 极有可能为了企业利益或个人利益作假账, 提供虚假信息, 直接侵害了广大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四、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价值的核心, 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既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又要对会计人员开展经常性、制度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会计人员形成“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守准则, 不做假帐”的职业理念, 提高会计工作在全社会的诚信品质和信用度。

参考文献

[1]刘岩, 靳红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2]杨旻.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信息因素 篇5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很多反映我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等信息,需要依据财政机构、税收机构、国家银行等有关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实施利益分享和宏观调控。企业的投资人和债券人等应以会计信息为主进行信贷和投资。从某方面上来讲,会计信息就是履行、经营资产责任企业的体现。因此,在社会经济管理中,会计信息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如何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这需要我国各大企业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进而做好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各项工作。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1.会计准则规范不健全。目前,会计信息对计量会计对象、表达词语等方面上,都有所偏差。会计对象有多种种类,不但造成了质量信息很难以用有效的、准确的数字或者词语来表示,而且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工作。相对而言,会计程序选择很广泛,核算方法也有很多种,这样就导致会计信息中出现疏漏、不准确等情况经常出现。

2.政府管理缺失。政府有管理和监督企业的责任,但在考核我国政府人员工作业绩中,依然以评定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而地方政府人员升职问题,就与本地经济信息和经济能力扯在了一起,即使有的业绩是不真实的,也给政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诱惑,进而陷入了管理与放任的矛盾中。

3.惩罚力度过轻。在我国很多部法律法规中,都对公司财务造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未真正执行,一般量刑都很轻,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而带着侥幸的心理来造假财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4.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漠视。很多投资者,在企业上市和获取丰厚的利益后,便不关心会计信息。同时银行在审核企业会计信息中也没有严格进行,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会计信息越发被人们忽视。

5.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各项会计业务,而且还要对法律法规知识有所了解。因为各大高校对会计专业重视水平不同,再加上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差异,致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良莠不齐,与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还差的很远。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健全会计准则规范。应结合与原有会计有关的管理条例进行更新,尽快出台与经济发展相符的会计准则。同时,合理的企业结构,有助于引导企业的稳定运营。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状况,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结构,确保投资人、股东、经营管理者所获取的利益与自身对公司的贡献幸福,更加合理的、公平的分配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确保企业的长效发展。

2.加强政府监管。很多零售企业在削减价格后,其售卖价格低于原价价格,这样就不能扣除商品进项税额,需要转出进项税额,列为企业营业外支出进行核算。存在这样的实际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监管各大企业,同时评级机构、新闻媒体等第三方主体都应积极监管,严格监督企业行为。

3.加大处罚力度。我国法律在对企业信息有关事项中,一般都是采用较轻的量刑,很难起到震慑他人的作用,这样就致使很多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与合法经营企业背道而驰,做了很多违反经营的事情。结合这样的状况,企业应加大惩罚力度,让一些有侥幸心理的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在面对严厉的惩罚下而就此止步。

4.提高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度。只有高质量会计信息,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会计信息的审核力度,重视会计信息,让其会计信息和质量得到提高,只有让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的高,才能有效增强股东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度。

5.强化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会计时应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操作的熟练度,避免发生判断错误及疏漏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自身的修养也要不断提高,要不断反思、鞭策、约束自己,清楚认识到“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必须做”,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的修养及职业道德品质为一身的会计师。

四、结语

想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靠会计人员一方主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有关组织和人员大力监督。政府应建立合理、协调的对企业指标评价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会计审计行为;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机制,并实施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手里有实权;会计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的进行工作。总之,唯有各方主体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确保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化和会计体制更加完善化。

参考文献:

[1]闫现伟,王利娜,蔡敏.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视角[J].管理学刊,2011,(02).

[2]李绍环.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州大学学报,2008,(04).

信息因素 篇6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实证分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一、引言

作为对公司业绩量化分析的主流,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直是评价公司与管理者业绩以及治理层发现公司舞弊等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分析法,巧妙地运用比率的特性,将利润表中的项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资本结构结合在了一起。本文利用杜邦财务综合分析体系对盈利能力综合的概括性,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分层逐步分析探求各变量对最终指标的影响过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文献综述

王敏(2009)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取决于1.过去会计盈余质量的可靠性2.其过去的保障程度及其稳定、安全与增长效果。根据邵传鹏(2009)、张涛、张鹏飞(2006)的观点,对财务质量的分析是对财务比率等指标、非财务状况和企业增长性的综合分析。他们建立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财务质量分析指标。张新民教授建立了系统的财务质量综合分析理论。根据钱爱民教授的观点(201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潜力与实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企业的增长、盈利和风险的三要素因素的平衡中实现。Benjamin与David Dodd(1934)在《证券分析》中首次提出永久性盈余(Permanent Earnings)和暂时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两种关于盈余的概念。Lipe(1986)运用实证研究证明:盈余构成项目在股票回报方面的解释能力比总括盈余强,实证会计学者更加重视从盈余结构角度研究盈余持续性。Ramakrishnan和Tomas(1991)研究认为,盈利可以细化为永久性盈利、暂时性盈利和价值无关盈利三种。Collin与Kothari(1994)认为,盈余的反应系数和盈余的质量具有正向的联系,盈余持久方面、盈利水平方面、增长方面、风险方面影响盈余反应系数。Fairfield、Sweeney和Yohn(1996)研究发现,对未来权益净利率的预测准确度可以通过对盈余项目的进一步细分实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截止2015年1月14日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归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以2009年度至2013年度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剔除缺省数据后共有825条完整数据。本文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锐思金融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运用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与总资产年增长率作为规模变化指标。

1.权益净利率第一层次分析

从杜邦分析基本公式描述性分析可以得出,本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很高,为17.60%。本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值和总资产的增长率均值很高,分别为28.65%与50.54%,本行业发展迅速。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350、0.608、0.264,且都在1%的条件下显著;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66,且在5%的条件下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成本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说明管理财务风险对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性。成长性指标在本行业中与盈利能力之间相关系数并不大。权益净利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不高。权益净利率与总资产的增长率之间相关系数很低且不显著,所以相关性不强。

2.销售净利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利润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均是:相关项目/营业收入)。在7个项目的描述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平均值较大,分别为52.66%、10.67%和19.90%,说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在相关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与销售净利率的负相关系数较高,为-0.621,且在1%水平下显著,体现控制营业成本对提升销售净利率的重要性。其余项目与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不强,主要原因可能是销售净利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无法体现与单独项目的强相关性。

3.总资产周转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分别为0.8193、1.1038和29.0913,标准差分别为0.5127、0.7515和77.0962。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正常,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偏大。这可能由本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别很大导致的。在相关性分析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相关系数较大,为0.778,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率更好地解释了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14,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固定资产占比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异大导致的。

4.财务杠杆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非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率进行分析。本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为28.23%。流动负债率为25.87%,所以在总负债的组成中,流动负债占绝大部分。这也解释了流动负债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为0.961,而且在1%水平下显著的现象。所以,本行业企业应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并使得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平衡。

5.杜邦分析适用性检验

我们对所有第二层细化变量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Kaiser的KMO值为0.584,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我们从11个第二层次变量中我们提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63.23%的总方差。根据变量在因子中的打分情况,可以得出:其中第一个因子主要代表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第二个因子主要代表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负债率,第三个因子主要代表营业外收支净额率、价值变动净收益率,第四个因子主要代表财务费用率、非流动负债率。这四个因子基本符合杜邦分析体系的三个比率指标的层次分类(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这三个比率指标的分类是产生细化指标(得分表中的11个变量指标)方差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印证了我们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合理性。

四、相关建议

1.企业应将管理重点放在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上

本行业的所有变量的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的前两个主要因子分别代表销售成本费用率,资产周转率。这说明解释本行业权益净利率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是这两个比率。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费用控制和资产周转运营控制。

2.在成本费用控制中,企业应着重控制营业成本

在成本费用率的描述性指标中,营业成本占销售收入比率最大,相应地,销售成本率标准差也最大。所以,控制好营业成本是企业提高销售净利率的重点所在。

3.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企业应重點关注营运资本管理

在流动资产管理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财务杠杆与权益净利率的相关系数很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流动负债率占资产负债率的绝大部分,而且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也比非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高很多。这些都说明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营运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张涛,邵传鹏.基于企业运营的财务质量分析.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12期

[2]张鹏飞.财务质量分析评价框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年09期

[3]王敏.基于财务信息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的研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12期

[4]钱爱民,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检验——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03:88-98.

二、英文文献

[1]Ball,IL,and P.Brown,1969,”Thore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01.7,Autumn,300-323.

[2] Fairfield PM, RJ Sweeney, TL Yohn. Accounting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337 -355.

[3]Ramakrishnan R.T.S.,J.K.Thomas. Valuation of Permanent,Transitory and Price-Irrelevant Component of Reported Earnings. Working Pap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1991.

[4] Benjamin Graham, David Dodd.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1E[M].New York and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4.

[5] Lipe 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9-71.

[6]Collin,D.S.P.Kothari,J.Shanken, and R.Sloan, Of Timeliness Versus Noise As Explanations for Low Contemporaneous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No.3:231-258.

作者简介

用户选择信息资源的因素简析 篇7

大学图书馆对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投入了大量的金钱, 但投入和利用率之间不成比例。这样投入也引起了很多的挑战。如谷歌, 百度等内容提供商正在打破对图书馆信息的垄断。因此, 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是提高高校图书馆网站资源 (ULWR) 的利用率, 以证明在数字图书馆的投入是合理的。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研究如何加强ULWR的利用, 并提供了精辟的指导, 但基本上没有探讨在信息寻求行为的学科之间的差异。由于各学科的认识差异, 以及用户的学术背景, 对使用ULWR会有所不同。因此, 通过了解用户ULWR偏好, 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信息管理中心在不同学科之间定制信息服务。事实上, 信息科学的研究主要是在不同用户的信息中寻求行为之间的调查, 发现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ULWR的习惯, 然而, 学科的差异并没有整合到使用ULWR信息寻求行为中。更具体地说, 因为艺术和人文用户, 他们可能更喜欢印刷品。商业领域的用户, 依靠商业网站更好地满足他们在税收、会计、公司股票增长或新技术的部署等领域研究。因此, 应根据学科用户的不同信息, 由不同的来源满足需求。

1信息来源差异

因为学科上的差异, 各学科的用户对他们利用的信息资料的来源会有所不同, 因此, 对图书馆资源的效用可能会不同。例如, 由于各自领域的性质, 人文的用户与理工科则会选择用户相比, 人文的用户会选择书籍, 而理工科则会选择用户网站。一项研究表明, 49%艺术与人文的用户喜欢使用善本, 与他们相比, 只有4%的理工科用户会使用。与此相一致的报告, 超过80%的艺术和历史的学生喜欢复印图书资料, 而只有50%的理工科领域的青睐图书资料。人们还发现, 理工科领域的用户是不大可能比历史和艺术学科中的用户把归档看得很重要。由于各学科喜好, 在对历史、艺术和理工科用户是否可以取消印刷品统计时, 68%的理工科领域的用户表示, 他们可以容忍取消印刷品。而只有大约30%的历史和艺术用户可以容忍取消。预计艺术和人文用户将会对印刷材料不断需求。

2电脑操作技能

个人对电脑的操作技能与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有密切的关系。从社会认知理论来看, 探讨个人的某种行为的性格, 它已被应用到技术接受程度研究。个人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高层次地表现出个人更强的能力和信心, 在使用电脑时, 需要较少的自我能力的支持和帮助。当然, 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更有可能比他们的同行使用计算机成功检索网站上提供的资料。

由于学科的改造, 通过一个电子商务教学大纲的调查, 学生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数据和现代公司使用的尖端技术, 因此, 通过调查有65%的电子商务领域的用户喜欢在计算机上搜索信息, 而只有20%的艺术类用户青睐使用计算机检索信息。此外, 商学院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远远高于人文学院的学生,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商业领域的用户比艺术和人文类的学生有更好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更好的计算机网上搜索技能。

3教师的影响

在信息科学领域中, 发现老师能高度地影响着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对不同学科的教师, 有可能迫使他们的学生利用ULWR来完成学业任务, 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更具体地说, 历史老师要求他们的学生使用大量的图书馆资源, 而社会科学教师则不需要求他们的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 在商业领域的教师不太可能要求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因此, 教师对学生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4图书馆馆员

馆员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字信息时代, 馆员在对用户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应提供援助, 促进系统的易用性。帮助读者使用图书馆, 是提高图书馆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 新用户以及不太熟悉使用图书馆系统搜索技能的, 通过援助能够提高自己使用图书馆系统的能力。

5用户的态度

个人不同的态度 (例如, 好, 坏, 有益, 等) 仅仅是根据他们的经验, 反过来会影响他们采纳或拒绝创新。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用户对某一系统采取积极的态度, 更有机会利用该系统。尤其是在一个更强有力的强制条件下。这可能是因为用户使用某些系统的压力, 他们认为该系统是有用的。

大学图书馆系统的设置, 可以让用户采用积极的态度, 让他们打算利用图书馆资源。换句话说, 那些认为一个系统或一个网站是有用的, 将采用积极的态度利用这个网站, 因此, 更有可能使用它。这种逻辑可以扩展到对ULWR的设置。各学科用户对ULWR的评价有不同的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在不同领域的用户对使用图书馆资源有不同的感受, 有的可能认为ULWR是对他们学业任务有用的。因此, 持有积极态度的用户更有可能比他们同行更多地使用计算机来检索ULWR。

6用户的意图

这是来自用户意向方面。通过了解用户是否定期使用数字资源, 以及未来的动机, 从而改进图书馆资源的访问, 达到增加数字资源的访问量。因此, 它可以协助信息管理人员决策。由于打算使用系统人数的增加, 将会导致系统使用人数的增加, 打算的目的是发现大学网站内容是有效的。如果没有使用ULWR的压力, 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现有的系统。文学和艺术的用户可能会因为计算机水平的原因, 利用ULWR会比商学院领域的用户少。

7网站的设计与访问

如果一个网站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 用户更有可能利用网站。按此说法, 如果一所大学图书馆网站比其他网站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那么用户更喜欢使用它, 但这个观点好像是不正确的。虽然以内容为主的网站更突出可接受性, 以功能为主的网站更突出可使用性, 但不是说以功能为主的网站就不用考虑可接受性。网站设计越是简单, 越可能有用户会利用它, 换句话说, 如果用户认为网站很简单, 他们更有可能访问网站。网站设计的审查内容包括图形计数和大小, 字数, 颜色等。

参考文献

[1]李敏.高校图书馆个性服务系统的构建[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6) .

[2]于彩云.搜索引擎Yahoo的性能评价及评价指标的选择[J].现代情报, 2007 (2) .

浅析会计信息质量及影响因素 篇8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会计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它能够有效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从而就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二、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研究

1. 制度不健全及法规观念淡薄

对于我国企业, 要想有效的预防财务作假现象的发生, 就一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建设。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2014年7月23日财政部76号令由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 虽然进一步完善了财务会计制度并且和国际的财务准则进一步接轨, 但由于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 有关规定不配套, 会计法律规范的执行仍不理想, 不健全或执行不够有效的法律法规都为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留下了法律空洞。致使近几年, 出现了很多财务造假的事件。所以要不断的完善财务造假的法律法规, 这样就能够保证上市企业所上报的财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性, 也能够有效的防止和阻止企业财务造假行为。

2.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对于会计工作来说, 会计人员是其直接的承担者, 其作用主要是用于记录、反映和控制单位的经济, 所以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倘若会计人员没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就不能够正确的运用政策法规, 也不能够准确的进行业务处理, 这样就会造成业务处理的估计和判断出现很大的偏差,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会计的职业水平对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 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出现意见不统一情况的时候, 其中有11%的会计人员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有25%认为应该听从领导的安排, 还有, 64%的人则认为应该根据指示来进行技术处理。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有89%以上的会计人员认为应该配合负责人, 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掩饰, 这样就没有尊重职业道德原则。

3. 监督力度不够

在我国, 会计监督系统主要包括内部、国家以及社会监督, 其中这三种监督系统的责任、任务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据有关的法律依据, 三者之间的任务就是为了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 但是由于其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从而就造成了三种监督行为十分混乱。同时, 有时候这三种监督行为是根据已经有的目标进行监督管理的, 有时候它们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缩小预算和实际收入时间的差距, 这样就大大的减弱了会计监督的功能, 也从根本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1. 优化上市企业治理结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就一定要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控制。在内部控制方面, 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作者认为, 在我国,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就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模式, 并且借鉴国外丰富的经验。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它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学习, 这样就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我们要实现多股制度, 从而才能促使我国向着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 我国很多上市企业存在着一股专制的现状, 这样他们就利用自己手中的股份来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决策, 还使得一些小股东和投资商还没有办法干涉。同时还有一些大股东利用权利获取更大的利益, 并且这些利益是在蒙蔽小股东的条件下建立的。此外, 还有一些大股东他们只知道满足自身的利益, 就通过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来进行报表的掩饰。要想防止这几种现象的发生, 就要消减他们的股份, 实现多股份制度, 从而就从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2. 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并且使其有效的运行

衡量一个企业的企业内部有效性的一个标准, 就是看其是否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要想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系统, 只是靠政府的调控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将政府与其他的部门有效的结合, 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外部审计对市场的作用。同时伴随着《会计法》的实施,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表现的越来越显著, 所以作为企业, 在进行外部会计监督的时候, 就要花费尽可能的快的建立会计监督制度, 这样就能够确保企业会计行为更加规范, 也能够大大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3.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

要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承担主体, 应该将会计信息失真归入企业领导者的约束体制中。由于诚信是确保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基石, 所以作为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人员, 一定要铭记企业的文化和精神理念, 并且还要加强素质建设, 主要是采用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同时要想规范会计职业, 就要具有比较高专业素质水平, 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这样才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就可以很好的地质和了解外部威逼利诱, 也可以依照国家的法律, 正确的处理好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就杜绝会计违法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追求, 从而就能够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由于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并且企业的管理现状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并且还要长时间的进行实践探索, 这样就能够确保企业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也能够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杉.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综述[J].九江学院学报, 2012:78-80.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4:245-246.

信息因素 篇9

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 特别是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对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 对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又不发达的大国。长期以来,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和壮大的障碍。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研究课题。而信息化又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 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信息化, 能够有效改善落后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 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2.1 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

2.1.1 信息消费者的职业和经济收入。

信息消费者的职业及工作任务与其信息爱好密切相关, 是决定他们信息需求类型的最根本因素。职业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 对信息的需求自然也不相同。根据恩格尔定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支出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由于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农村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等了非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偏低。

2.1.2 信息消费者的所受的教育及知识水平。

用户的职业与工作任务相同的情况下, 所受的教育及知识水平不同, 结果将仍然出现对信息需求的明显差异。由于信息消费是一种知识型和智力型消费, 知识层次越高, 获取信息的能力则越强, 信息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整体不高, 所以信息消费能力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

2.1.3 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能力。

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能力, 就是在纷繁无序的信息中筛选、甄别出其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熟练应用有关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认知能力, 信息获取、组织及利用能力等。农村居民整体素质较低, 对一些虚假信息鉴别能力差,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 从而导致农村居民信息能力不高, 信息消费水平就比较低。

2.2 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客体因素

2.2.1 生产成本。

信息消费品是信息消费者消费的终极产品, 包括一切信息产品和服务, 信息消费品同样存在生产成本。信息消费品的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信息消费品的最终价格, 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状况。这体现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也是有效实现信息消费增长的内在需求。

2.2.2 市场导向和市场需求。

由于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和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 信息市场呈现出特有的形式与规律性。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 市场形态隐蔽性。信息商品的实质是知识和信息, 信息具有共享性, 同一信息商品在市场上可同时为多个消费者所得, 其使用价值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交易形式往往不是简单的货物的交换, 而是信息传递。第二, 交易渠道的多元性。信息市场主要经营知识和信息, 借助信息网络, 交易不受时空限制, 并可根据不同消费者、不同信息商品或不同的市场环境, 灵活地采取多种交易方式。以上特征对农村居民来说, 这种信息市场比物质市场更为复杂, 增加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难度。

2.2.3 市场价格。

信息市场价格水平对信息消费的影响与市场化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市场的总体价格水平与信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成反比。在信息市场总体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各种类型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价格水平就显著地影响着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质与量, 因为各种类型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功能通常都可以相互替代, 但在满足消费者信息需求方面的效用则不完全相同, 这样也会导致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质与量的变化。

2.3 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的环境因素

2.3.1 信息资源—信息产品或服务。

在信息消费中, 消费的是人们创造的所有信息。信息产品或服务是信息消费的基础, 没有信息产品或服务, 信息消费就无从谈起。这包括维持和满足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农业生产需要的一般信息和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的信息, 如劳务信息、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农业信息等。

2.3.2 信息搜集发布机构—企业。

信息消费实质上是信息化的消费主体通过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而不断信息化的过程。在信息产业链中, 负责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的企业起重要作用。作为农村居民来说, 他们有信息消费需求, 这就需要企业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农村居民。

2.3.3 信息连接渠道—信息中介机构。

起信息连接渠道作用的信息中介是联系信息产品和服务主客体的纽带, 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近年来, 我国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一批信息服务机构与国家政府分离, 走向市场, 实现了结构重组和产业结构优化, 增强了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中介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2.3.4 信息接收终端设备—政府。

政府对公共投资, 信息政策, 信息标准以及国家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直接影响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的状况。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从宏观上调控国家信息消费产业发展, 虽然不会直接规定用户信息消费的具体过程, 但是它可以通过对信息商品生产和交易规则的调控, 间接地影响社会流通的信息商品的结构, 影响用户进行信息消费的选择。

3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除了受到消费者自身的经济水平、职业、学历、信息能力、信息价值观、信息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外, 信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市场导向、市场价格等客观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结构性因素起作用, 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消费行为中主体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意识。

另外, 在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相同的条件下, 信息消费的环境的不同也使信息消费呈现不同的状态。市场环境中信息量的多少, 信息中介机构的发育情况、信息消费政策的完善程度, 也都是制约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

摘要: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整体水平落后。从构成信息消费三个结构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因素。

关键词:信息消费,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沈小玲.影响信息消费的主体因素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5) .

[2]李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社会科学论坛, 2001 (7) .

[3]陈莉.企业信息消费需求的多角度分析.情报杂志, 2005 (10) .

[4]胡琪君.信息消费力的制约因素和指标体系分析.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 (2) .

[5]汪国华.江西省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9) .

[6]沙勇忠, 刘焕成.信息环境演化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情报科学, 2001 (12) .

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因素 篇10

一、滥用谨慎性原则

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 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全面检查各项资产,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 依据谨慎性原则, 以最近可利用的会计信息, 或资料为基础, 根据经验, 作出估计,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从而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 降低财务风险。这是无论对于对企业, 还是报表使用者, 都是一个较好的制度性规定。但是, 一些企业却利用制度上的一些漏洞, 使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了调节利润的工具。如有些企业处于亏损边缘, 若再提取资产减值准备, 则将亏损, 只有少提或不提才能不亏损;一些绩优企业在生产经营较好, 利润大增的时候, 加大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使企业的资产被低估, 为将来设“秘密准备”, 为以后调整利润留下“准备”。如2009年3月18日前公布年报的367家上市公司中, 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108.54亿元, 同比2007年的55.78亿元上升95.33%, 这些公司刻意调低2008年业绩, 为2009年业绩提升留下了“准备”。

二、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使会计信息不够客观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其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下面举例说明:某酒厂 (一般纳税人) 将自制的白酒以福利形式发给本厂职工。实际成本为1 000元, 售价为2 000元。假定该厂有职工100人, 其中生产工人70人, 车间管理人员10人, 厂部管理人员20人。

因此, 生产成本=2 000* (1+17%) *70%=1 638 (元) ;制造费用=2 000* (1+17%) *10%=234 (元) ;管理费用=2 000* (1+17%) *20%=468 (元) 。

账务处理:

同时:

这样处理使“主营业务收入”增加2 000元。

这种处理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减少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但视同销售混淆了视同销售与正常销售业务, 使“主营业务收入”反映的不仅仅是正常销售收入, 还反映视同销售的收入, 使企业的利润额中包含一部分没有真正实现的毛利, 从而制造账面利润, 使利润指标不真实, 会计信息不客观。当该类业务金额较大时, 极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使之产生误判。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温床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环境优化的根本, 企业内部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 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起着根本性作用, 其完善程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人员等, 他们的利益更多的与上市公司的股价联系在一起。在股份即将全流通的环境下, 他们操纵利润的动机更加强烈, 所以纰漏虚假信息的动机会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实行股权激励机制, 高管人员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与股价直接相联系, 这样高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 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也越来越大。二是控股股东利用控股权操纵上市公司。在2009年7月28日, 五粮液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随后股价迅速下跌, 给众多投资者造成损失。证监会的调查表明, 五粮液公司存在涉嫌向五粮液集团输送利润等问题。至今五粮液公司的股价与同是生产高端白酒的贵州茅台相比, 相距甚远, 根本原因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被使用者信赖, 所以投资者只能“用脚投票”。

四、在计量属性方面, 现行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传统计量模式相比, 其最大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通过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进而影响损益与权益, 这样就反映了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 对会计信息试用者来说, 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对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历史成本法相比, 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 一是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的内在价值, 一旦公允价值背离资产的内在价值, 就会产生资产泡沫。从2008年发生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的经济危机根源之一就与此有关系。二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这种价值变动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 且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公允价值的计量要依靠财会人员的职业分析和判断, 人为因素较大, 因此给企业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空间, 容易成为调控利润的工具。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首先是完善信息纰漏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其次完善民事赔偿制度。目前对生成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刑事处罚极少, 在民事责任方面主要是没收当事人的违法所得, 遭受损失的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被漠视, 使虚假会计信息的制假成本太低, 所以应尽快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再次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生成者的职业道德。第四, 全面实行制假者的市场禁入制度。第五, 加强舆论监督, 利用媒体、网络的强大力量, 使造假者无处隐身。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目前, 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就与之相关。就制度性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

浅谈会计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透明度

会计信息透明度指透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明确、清楚地知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真的影象。2001年1月,普华永道发布了关于“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中国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因此,了解会计信息透明度以及其影响因素变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透明度的内涵

(一)从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定义。会计透明度是能够获得可靠、相关地反映上市公司期间业绩、财务状况、投资机会、公司治理、价值和风险等信息的程度,该定义强调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特征。

因此,对会计透明度的定义要着眼于信息披露的客体,即“信息”本身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包括诸方面的特征,“透明度”是其中一项重要判断标准。但透明度通常集多项具体质量特征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从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可将其视为“高质量”的同义词。

(二)从信息使用者的接受程度的角度定义。由于信息最终将传递给使用者,信息质量的效用也将最终体现在其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上,因此也需要从使用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定义信息透明度。应将对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作为未来企业财务报告的方向,从而将公司信息透明度最终立足于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充分获取和理解上。

二、会计信息不透明的表现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根据市场价格反映信息量和速度的区别,把有效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反映信息量越大,反映信息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越透明,市场越有效。而在我国,存在着一下几种会计信息不透明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造假严重。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我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存在明显的10%或6%现象。近年来爆出的会计舞弊案件,涉及金额之大是惊人的。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尽管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许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式、披露内容和披露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管理人员的认识和素质问题;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表现在:定期报告不及时;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

(四)盈利预告内容随意更改。有数据表明大多数新发行的公司不能完成招股说明书上所作的盈利预测,有的甚至在当年就出现亏损。大多数公司的盈利预测充其量只是画饼充饥。上市公司盈利预告随意更改,有的公司预计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发布预亏公告。

三、影响会计透明度实现的三个梯次

第一梯次:会计寻租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的影响。人们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为他们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动力;又因为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而导致的会计管制的存在又为他们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现实空间。会计寻租活动的大量存在,表明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本成为一种 政治 程序,虽然它以一种技术范畴的赵式出现。随着会计信息的 社会 影响日益扩大风及会计数据作为资本市场控制的一种重要工具,会计寻租现象也日益普遍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如美国在外币折算,石油天然气、投资减免税等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强烈游说行为。

第二梯次: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对会计准则产品质量的影响。当今财务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主要提供 历史 信息,缺乏未来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应讨会计中产生了大量的递延、预计、待摊项目,允许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备选方法 ,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计量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场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使当今财务会计面临全面的挑战等等。只要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存在,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就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进行了较优的控制。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即使高度遵循了会计准则,也难以输出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盈余操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充分地利用了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造成了所谓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游戏”。

第三梯次:事前的制度安排与事后的惩罚机制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影响。

1.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事前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我国 企业 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更加突出,管理层对会计信总编报方面的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监督,造成了所谓的“会计内部人控制”现象,这使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受到了极大的

威胁。此外,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使审计丧失了很大的独立性。这使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进一步受到威胁。

2.事后惩罚机制——确保会计信息执行质量的最后一剂良药。事后惩罚是一种威慑力量,事后惩罚机制薄弱使会计造假者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使他们产生“造假博弈”的冲动。从我国来看,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打击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很少追究刑事责任;也没有惩罚性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要求赔偿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的损失。在法律上也没有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因此,我国的刑法,民法和相关的专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便在发生虚假会计信息时,可以鉴别、确认有关责任人及责任的分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事后惩罚机制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认识,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利于企业自身健康的发展,也是与国际化接轨的途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冯鹏.影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因素分析[J].财经界,2009,(6).

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篇12

一、高校信息化应用的界定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改革条件下的, 传统物质生产主导向信息生产主导的社会体制的转变, 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高校信息化, 是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基础设备等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之中,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高校教育的制度与资源的限制与约束。需要不断地完善高校教育体制, 适应高校信息化应用。高校信息化应用, 主要是通过网络化环境, 数字化资源, 智能化应用及多媒体化表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研、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全过程中, 改善教学素质与效率, 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信息化。

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 教育改革需跟上信息化的步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部分, 教学信息化尤为重要。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将会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及管理方式等, 教学质量得益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 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氛围。

(二) 科研信息化。

除了教学之外, 教师主要的任务是科研工作。网络技术及信息化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信息化的科研环境, 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模式与机制。网络技术的普及, 完善了科研资源与设备的共享, 提高了科研信息的传播速度。

(三) 管理信息化。

传统的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越来越表现出不适应于信息化的高校管理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实现各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加快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总之, 信息化在高校教育、科研及管理方面的应用, 涉及到具体的资源、制度及管理方面的改革。

二、 高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 高校信息化工作在国内逐渐展开。许多高校逐步完善信息化系统, 包括建立高校自身的校园网、教务管理系统等。然而, 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 管理及领导机构不够完善, 缺乏规范化程序。

目前, 许多高校的管理及领导机构不够完善, 体制不够健全。高校的各信息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分割现象屡见不鲜, 信息化管理混乱增加了信息化应用的成本。信息化体制建设缺乏规范, 各高校按照自身情况建设高校信息化, 限制了各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共享, 阻碍高校信息化的稳步发展。

(二) 信息化人才缺乏。

技术快速贬值的年代, 信息化发展速度同样迅速。相应地, 加快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及储备迫在眉睫。但现有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安于现状, 不愿意学习新的信息化知识, 跟不上信息化更新的脚步。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设计与维护人才的缺乏, 同样不利于信息化应用。

(三) 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 亟需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

信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 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愈来愈依赖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但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不定, 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许多高校教师仍没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信息化教育转变, 高校管理体系对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阻碍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由此, 亟需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 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我国高校的实施工作。

三、影响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制度因素

(一) 高校制度的界定。

制度, 是一定范围内, 个体需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正式的制度文件或是非正式的行为规范都会限制高校信息化应用。正式的制度包括高校业界内正式制定的一系列文件、规则等。非正式的制度包括道德习惯、意识等形成的非正式行为准则。

(二) 影响信息化应用的制度因素。

目前, 我国高校属于政府行政单位的延伸, 政府部门对高校具有着管理者、拥有者等身份, 将高校产权及管理等俱为一体。在高校教育模式下, 出现管理过细, 管理过死等现象。同样, 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也是服从行政指挥和协调。因此, 学校高层管理者对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校处于广泛的制度环境, 上级部门对资源给予支持, 下级部门给予高度评价, 争取更多的权利去适应现有的制度环境。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对高校的压力改变高校信息化应用, 高校由此需进行组织变革, 规范自身行为来降低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压力约束。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模仿压力、强制压力与规范压力。

1.模仿压力。

模仿压力, 是指高校在组织与形式上与周围环境趋同的状态下的压力。模仿压力对高校机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进外部先进的信息化应用并应用于该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 促进高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应用的不理想对高校教育的影响。除了自身创新来取得技术价值, 高校还着力于模仿高校教育界内成功者的管理模式, 获取相应的社会影响和地位。面临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环境, 高校模仿成功的组织机构会降低成本, 同样可以避免失败的风险。但是, 模仿成功的组织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成功的组织机构的信息化应用不一定适合于高校教育, 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吸纳、调整外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开展适合自身教育体制的信息化应用。

2.强制压力。

强制压力是高校管理机构对高校实施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压力。对高校的资源拥有所有权的组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部门会对高校产生强制压力。对于资源的依赖或受约束于制度可能会产生强制压力。对于高校而言, 行政管理机构对高校实施的强制性压力, 其影响力尤为强烈。

3.规范压力。

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可以是组织的正式规定或是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对于高校而言, 规范压力类似于强制压力, 是高校业界内遵循的正式规范性文件, 或是非正式的行为准则。高校信息化应用不能脱离规范, 这就约束了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规范性文件及行为对高校产生的压力也会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影响信息化应用的资源因素

(一) 高校资源的界定。

依照资源基础观的思想,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涉及设备、土地、原材料、商品等, 无形资源涉及技术, 人力, 商标, 组织资源等。资源的核心是产生有用的价值。高校资源, 有别于高校制度, 主要分为两种基本资源:外部资源和内部制度。外部资源是实现系统目标的系统资源, 内部制度是系统应用于自身组织结构或行为规则来实现系统目标的制度。高校领域的资源通常是指, 对高校产生价值的投入的组合。

(二) 影响信息化应用的资源因素。

近几年来, 信息技术逐步在我国高校中普及, 高校信息技术的投资也在稳步增长。政府管理部门及高校普遍逐渐认识到财务资源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财务资源的不断投入将会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资源的支持。有了财务资源的投资, 才能维持和不断升级计算机设备, 网络及软件, 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及推广活动。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技术资源的支持, 技术资源可分为两种:一是计算机基础设备, 可以实现高校内部的技术及服务的共享;二是信息化应用软件, 基于计算机基础设备实现应用软线的运转。换句话说, 高校的技术资源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与应用软件。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等, 构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节, 应用软件主要包括各类应用于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的软件。

所谓管理, 是组织机构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 围绕着人而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依存于组织机构, 只要有组织机构, 必然会有管理活动。高校作为组织机构的一种形式, 其管理工作也很重要。“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体现了管理在组织机构的重要性。高校信息化应用的管理也不例外。优秀的高校在管理制度的实施上都是编制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优化, 进而提高和改善管理制度的应用, 保证高校的管理制度运转正常。

五、结语

高校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工程, 其主要核心是信息化的应用。高校的制度因素与资源因素制约着高校信息化的应用。为了推进高校信息化的应用, 一方面, 从制度因素考虑高校信息化的影响程度, 合理制定高校管理制度以适应高校信息化的应用。另一方面, 从资源因素考虑高校信息化的影响程度, 合理安排高校的财务资源, 权衡成本效益投入适当的资本, 加快技术资源的支持, 优化配置管理资源, 保证高校信息化应用的正常运转。协调制度与资源因素, 保证制度与资源因素与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秋.基于制度和资源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 2008

[2].张成洪, 胡艳秋, 张诚.基于资源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上一篇:书法赏析下一篇:谐波测试及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