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共9篇)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1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县城的典型代表, 既是革命老区之一, 又是土家苗族自治州的主要县城之一, 其农村体育事业既是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作为民传统体育项目, 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华夏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 因此, 巴东县农村传统武术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其农村体育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继承和发育民族传统文化。据调查和研究获悉的具体情况是:由于巴东县的农村体育事业建设还处于一种发展非常缓慢的状态, 从而导致农村武术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该文通过对影响巴东县农村武术现状、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 并结合当前巴东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推动武术在我县广泛开展的若干对策。
1 巴东县农村武术发展现状
1.1 巴东县农村武术人口分布
根据查阅巴东体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以及对巴东县周边地区乡镇的调查可知, 巴东县农村武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 主要呈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其中巴东县农广校武术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多, 其次是野三关信陵镇的居民, 再次则是野三关镇的居民。
1.2 巴东农村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具体情况
1.2.1 参加武术锻炼的人数
通过调查, 75%的人每周参加武术锻炼的次数最少, 为0~1次。25%的人每周参加2~3次武术锻炼。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人几乎没有。在对农村武术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 40%的人因为缺乏兴趣, 15%的人认为没必要参加武术锻炼, 25%的人怕被人讥笑, 20%的人则因为不喜欢而较少参加武术锻炼。说明巴东县农村武术训练人口偏少, 农民缺乏武术锻炼的基本常识, 大力普及与宣传、指导武术方面的锻炼知识, 是巴东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1.2.2 参加武术训练的项目和场所
巴东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徒手类和器械类为主, 分别是60%、30%。对练的仅10%, 活动场所主要是在空地, 田间、专业运动场所, 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5%、25%、20%。几乎没有人去专门收费的场所进行锻炼。其中徒手类也主要是以太极拳和有攻防含义的拳术为主,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情况呢?在访谈中了解到人们参加武术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而且太极拳最受欢迎。 (如表1)
1.2.3 巴东农村体育消费状况
在“通常您的可接受体育消费金额是多少”的调查当中45%被调查者认为30元, 35%被调查者认为50元, 15%被调查者认为100元, 5%被调查者认为200元以上。在“您的体育消费主要购买何物”的调查当中50%的被调查者选择体育彩票, 30%的被调查者选择运动服, 10%的被调查者选择运动器材, 10%的被调查者选择体育图书 (表2) 。说明巴东地区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额少, 且在较少的体育消费中选择运动服的比例最高, 因为运动服性价比高, 可运动时穿, 也可在劳作时穿。而专门购置武术套路锻炼服装和器材的更是少之又少。
1.2.4 巴东县农村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可知, 在巴东县全县范围内, 具有专业的武术指导员进行武术课程教学的只有位于巴东县信陵镇白土坡城区的县农广校武术学校, 其他乡镇地区的中小学虽然也有少数开设武术教学, 但只是形式而已,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教授真正的武术知识。
1.2.5 巴东县农村武术管理的现状
据调查, 巴东县农村武术的管理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政府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乡文化站、共青团、妇联来组织开展活动。其中涉及武术演练的活动更少。说明巴东地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开展体育活动偏少。
2 影响巴东县农村武术发展的因素
2.1 主观因素
2.1.1 农村居民武术锻炼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走访, 目前巴东县农民对全面建身活动不了解, 认知程度较低, 因此, 并没有认识体育的意义重大。更加认识不到武术锻炼的重要意义, 也是阻碍武术在巴东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首要原因。
2.1.2 相关管理部门对农村武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 巴东县政府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在于“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体育事业, 尤其是武术事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另外, 巴东农村武术组织管理工作也十分薄弱, 没有形成基层武术组织网络。
2.2 客观因素
2.2.1 巴东县经济条件的制约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努力, 虽然当前巴东县农村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 但是大部分农村居民在经济上就没有能力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无法支付武术训练需要的器械, 服装等相关开支。所以, 经济能力低下是制约农民从事体育锻炼, 尤其是武术锻炼的一个根本原因。
2.2.2“空巢”家庭增多, 严重影响着巴东武术的开展
“空巢”家庭是对只剩老人的家庭的形象比喻, 巴东县属于劳动力输出大县, 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体、社会的变迁与分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 据统计资料显示, 近几年巴东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累计达15万之多, 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压力下, 组织农村体育活动, 进行武术项目的锻炼和普及困难重重。
2.2.3 场馆建设滞后、武术器材欠缺
体育场馆设施多分布在城区, 在近几年的农民健身路径设置中, 也没有专门用于武术演练的场地和器材, 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或运动比赛多在田间、场院及附近学校体育场地, 且武术运动是一项对器材设施要求较高的项目, 场馆建设滞后、武术训练器材欠缺, 更加阻碍了武术在巴东县的发展。
2.2.4 巴东县农村武术缺乏专业的指导
农村居民进行武术训练、健身锻炼急需科学的健身指导, 部分对武术感兴趣, 也有学习愿望的爱好者, 因专业指导员的缺乏, 导致巴东县农村武术未得到广泛开展。
3 巴东县农村武术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行政职能, 健全武术组织管理制度
巴东县政府部门应加强政府行政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 (点) 的组织、联谊作用, 加快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丰富农村文化, 广泛开展全名健身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武术活动, 健全武术组织管理制度。为全县人民提供良好的武术训练环境和场所, 推动武术的发展和普及, 进一步促进巴东县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3.2 发展农村经济, 加大武术资金投入
经济是制约巴东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场地扩建, 武术专门器材配备、指导员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加快巴东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 引导他们的体育消费倾向。
3.3 加强对农村武术人才的培养
武术的发源地在农村, 加强机构组织和专业武术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农村武术运动的保障。当前巴东县农村武术运动开展难、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组织和指导。因此, 在巴东县建立体育组织机构和进行专门武术人才的培养非常必要。可建立由县体育部门统一管理的武术健身指导站或者文体站, 配备专业指导认识进行指导。
3.4 加强学校武术的传播作用
在农村武术活动的开展中, 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在人力以及体育设施的资源, 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武术锻炼, 多途径宣传武术科学知识。其次, 要重视和加快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增加武术课程的开设, 加强校内武术课程学习与校外农村居民武术训练活动开展的联系, 进而影响和带动学校周边农村居民对武术运动的参与和支持,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武术发展的社会网络, 使之成为农民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力。
4 结语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巴东农村武术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央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 为农村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应该调整农村武术的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有利的武术资源, 与全民健身有效结合在一起, 克服其不良因素, 在乡土文化活动中加入多形式的武术活动, 从而推动巴东县农村武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巴东县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家群.体育强国背景下对武术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世界, 2013 (5) :14-15.
[2]赵延军.影响菏泽武术文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2) :114-116, 120.
[3]马先英, 沙磊, 杨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0) :1310-1312.
[4]彭云钊, 王攀, 莫概能.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武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4 (11) :50-51.
[5]姚伟华.河南省城市社区武术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2006.
[6]高美玲, 李成银.新农村中发展武术文化教育和武术事业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9 (5) :24, 26.
[7]吴筱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农村武术文化传播与推广路径创新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2) :106-109.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2
安仁县 灵官中小雷爱华
【摘要】 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近年来持续下降,已被社会公认。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还有学生自身的。本文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趋势做了综合调查分析,中小学各年龄段多数指标呈普遍下降趋势,力量素质全部下降,耐力素质大部分下降,其他素质也在下降。学生体质明显减弱,且出现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的现象。综合以上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为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个人意见。【关键词】 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因素分析
一、引言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的希望。现如今学生体质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城市学生下降幅度较乡村学生更大。学生近视、肥胖、体弱、患病率持续增长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中结果呢?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趋向如何呢?这有待于我们基层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共同思
考的问题。本文想就这方面做一些分析,为能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体质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对体质的定义在体育、教育和卫生系统,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趋势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民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从总体国民体质上看,成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必须从青少年儿童和学生的健康抓起。
根据许多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样呈逐年下降的趋式。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弱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还不只如此,又出现了青少年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多,体弱多病的儿童骤然剧增等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但身体形态指标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增长幅度较大。
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因素分析
2.1学生、家长重智轻体的观念, 对体质健康意识的淡薄。
近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受到“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束缚,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争取好成绩,把智育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就更不用说
了,放在了若有若无的位臵之上。加之学生从小在家长重智轻体的影响下,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辉煌的前程。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平时注重增加营养,参加体育锻炼用处并不大。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存在很大问题,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非常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占重要地位。
2.2学生课余时间少,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体质健康的提高。
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为此教师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量,学生因为要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完成家长布臵的额外作业。等作业全部完成后,睡觉时间也差不多就到了;部分学生晚上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提升班,学习各种技能,因此除了只能在学校参加一些体育课或活动课规定内容的锻炼外,很少有时间再参加一些课余体育锻炼,只能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才会有极少时间安排锻炼活动。这样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阻碍了学生体质的提高,影响体质健康的发展。
2.3教育、教学观念落后,阻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现在的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还是以“分数线”、“及格率”作为评价标准。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所以占用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就理所当然了,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健康体质也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其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
如学校有什么重大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班主任和学生的要求下,只能在体育课上练习。体育教师不得不放弃上课的内容去完成不是体育课上的任务,教学质量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因枯燥无聊的练习,不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校的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缺少了教师的教,没有了教师的组织,没有了锻炼内容上的指导,也就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喜欢体育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课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自己“体质不错”没有锻炼的必要;有的认为体育课“毫无意思”不想上;还有的认为“长大了还在蹦蹦跳跳不象样子”怕丢人等等。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育老师还应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认真的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也能唤醒学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
2.5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的影响
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青少年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虽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都用于本单位职工健身娱乐,面向群众开放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其重要原因一是管理方面的不便,二是器材的维护),由于社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少,造成双休日学生无处去锻炼的现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促进学生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形成家庭带学生,学生促家庭的体育健身格局,促使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6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原因。
目前尚有不少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因种种原因造成拥有200米以上标准场地的学校并不多,因此学生在进行快速跑练习时并不顺畅;遇上200-400米的中长跑练习,教师经常会看不出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在练习,所以学生的练习质量如何教师无法确认。同时体育教师心中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学生人数太多发生碰撞,会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遇上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只能采用占地面积不大的体育项目,久而久之学生的运动量受到限制,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再有专业体育教师仍然缺乏,只好请其它任课教师兼任,这对指导学生正确参与体育锻炼是很不利的,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机会。
3、结论与建议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家长的意识培养、社会大
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得以实现。只要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切实解决,体育教师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有利于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学生的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这也正符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
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督促和确保学生每天至少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学生的强健体魄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3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技击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手段以及具有东方特色的武德精神,不仅增强了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且对练习者的思想和行为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传统武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冷落,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数越来越少,部分传统武术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传统武术成为当前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重要任务。普通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对于推广发展传统武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析和研究影响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的传播,对于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优势因素分析
1.1 传统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通过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不断丰富理论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爱国、正义、讲礼守信、谦和忍让、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惩恶扬善等武德精神和价值观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而且更彰显出练武之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练武者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人格魅力,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他们所崇尚的道德楷模和为人处事的行为准绳。因此,学习传统武术对于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功能
传统武术不同于现代竞技武术,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风格各异、体用兼备、结构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传统武术由基本功练习开始到套路练习,再到两人或多人对练,最后进行实战的练习模式,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通过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武术,不仅可以学习攻防技击技术,增强防身自卫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传统武术流派众多,演练风格各具特色,有形象生动的象形拳、刚劲威猛的少林拳、圆活缓慢的太极拳、擅长贴身短打的咏春拳等等。传统武术除了具有深奥的攻防技击内涵之外,还都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练武者在闲暇时间,通过表演传统武术,不仅可以展示传统武术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使观赏者通过观看精彩纷呈、赏心悦目的传统武术节目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练习者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循序渐进地克服各种困难,可以培养他们刻苦勤奋、勇敢顽强、自强不息、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3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高等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传统武术在大学的推广和传播。高等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专业器材,为传统武术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和物质保障。高等学校拥有大量的馆藏图书、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环境以及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等,这些优势资源不仅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传统武术开展理论和教学科学研究,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以及创新研究,通过在继承与发展基础上的不断创新,突出传统武术的特色,推动传统武术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
1.4 高校大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人才,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比较高,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能很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壮年时期,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具有比较强健的体魄,身体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力量和速度等基本素质都比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接受过正规化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具有比较扎实的体育基础,再加上青年人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推动他们不断地去探索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所有这些优势条件都非常有利高校大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研究传统武术,使他们成为走上社会之后,推广传播传统武术最有条件、最有保障的群体。
2 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劣势因素分析
2.1 相关部门领导对传统武术不够重视
传统武术虽然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演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具有鲜明的技击和健身特色。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体育运动来进行健身锻炼。普通高校为了迎合大学生的需要,也安排了较少课时量的武术课程,而传统武术更是在普通高校没有立足之地。相关部门领导对传统武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不重视推广普及传统武术成为限制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传统武术专业师资缺乏
自从1957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整理改编出现代竞技武术项目以来,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现代竞技武术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高等院校作为传播武术的重要阵地,目前其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也都是在现代竞技武术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了解和掌握传统武术理论和技法的教师为数极少。而且由于高校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偏重于现代竞技武术,致使少数传统武术教师因缺乏发挥技能的环境和空间,而荒废了传统武术的技能。高等院校传统武术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的开展。
2.3 传统武术专业教材稀缺
由于我国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国家没有对传统武术进行统一规划,出版发行全国统一的高校传统武术教材。少部分高校虽然开设有传统武术课程,但是由于在整个教学大纲当中课时所占比例较小,高校没有把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列入教材规划当中,使得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出现教材匮乏的情况。目前虽然图书市场上关于传统武术技术的图书和影像资料很多,但是研究阐述传统武术的渊源、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功能作用以及文化内涵等系统性的传统武术理论教材却很少,没有适合高校开展传统武术使用的教材。
2.4 传统武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防身自卫、强身健体、抵御疾病、愉悦身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受到了现代体育项目和国外民族体育项目的冲击。很多人转而开始关注和练习其他体育活动,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甚至出现了面临失传的危险困境。这一方面跟传统武术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在继承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谋求创新发展,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传统武术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借助现代化的宣传媒体和营销渠道,来宣传推广自己成为传统武术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因素。韩国的跆拳道和印度的瑜伽之所以能够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盛行,跟他们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推销自己不无关系,这是非常值得传统武术反思的问题。
3 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的推广
国家自推行竞技武术以来,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竞技武术的整理改编、比赛、表演推广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上,而对于传统武术却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管理和扶持,基本上处于民间自然发展的状态,致使传统武术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有些传统武术项目因为缺乏政策扶持,而到了濒于失传的地步。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保护传统武术,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积极开展全国传统武术比赛等,但是,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地行政部门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锻炼、表演、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积极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同时,还应与教育部门联合,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加强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究,完善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传统武术在高校的传播,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积极培养适合高等教育的传统武术教师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传统武术师资队伍,是在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传统武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当地高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传统武术的专家对本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传统武术技术和理论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传统武术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在传统武术方面的科研能力培养,使高校体育教师对传统武术不仅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承担起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聘请地方传统武术的传承人或具备传统武术特长的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之后,在高校进行传统武术教学,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传统武术在高校的推广传播。
3.3 整理改编适合于在普通高校推广使用的传统武术教材
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适用于大学生的专业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应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作用机理、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挖掘整理,结合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创编出一套特色鲜明、内容全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系统性、实用性较强的传统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3.4 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在高校宣传推广传统武术
在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在高校宣传推广传统武术,如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级各类比赛、表演、知识竞赛、讲座、晨晚练以及开设传统武术健身俱乐部、全校任意选修课等各种方式来宣传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传统武术精神,不断扩大传统武术在高校的影响力,大力培养高校传统武术爱好者。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发展的因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传统武术在普通高校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促进普通高校进一步推广传播传统武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统武术,普通高校,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传统武术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2]马晓潞,盛杰.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展传统武术套路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9).
[3]陈振勇,杨晶伟,刘忠伟.21世纪我国传统武术发展地位选择与定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1).
[4]吕振宇,牛永刚.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郭雷祥,樊红岩.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4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制定的因素包括: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对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政策;影响因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概念。但它受到政府重视,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则是近年来的事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是在本世纪初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旨在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同一区域校际差距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总称。
一、政策背景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8.6%,小学升学率达到94.9%①。21世纪的头五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战略要点是巩固和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坚持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使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虽然当时尚未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但伴随着“三农”问题的突出,农村教育开始得到大力重视。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教育的区域差距也引起国家注意,《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校际差距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义务教育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专门文件——《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2][1]
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让广大适龄儿童接受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重视硬件建设,缩小硬件差距,也要重视软件提高,即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师资配置、推进素质教育。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重点
1.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首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政策规定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特别对改善农村教师状况提出了许多办法,如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建立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等。
其次,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要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此外,要加大对特殊群体适龄儿童的关注力度。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迁入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2.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要加强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要根据城镇化趋势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建立保障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县级行政区域内要率先实现均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建立教育资源向困
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促进区域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其次,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督导制度。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研究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所向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大规模“普九”任务在2005年基本完成,随后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标志着义务教育完成了巩固普及成果的阶段,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而现实中,义务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同一区域校际差距大的问题十分严重,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时刻。以下截取2005年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注: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年)
2.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政府也从单纯重视发展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义务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均
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要求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与义务教育免费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国家只有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4.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公平更为受到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对教育均衡化的关注主要放在对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特别扶持上, 要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 包括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同等的受教育条件, 同等的发展可能等等。近年来, 大多数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多样化概念,它更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个人条件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以此来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5.学者们一以继之的关注与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是关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便开始关注教育均衡化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同一区域内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通过制定政策调整和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供本地区公民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结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因此,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低层次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间层次是要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高层次是要人人达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近期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区域内(重点在县域内)减少校际差距起步,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从长远看,理清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其实不难,难的是能够选取合适的对策措施。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发[2001]33号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7][6][5][4][3]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5
关键词:清代,祁太平,民间武术,发展状况
俗话说: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块沃土上的人民厚道质朴、英勇强悍、勤劳善良、崇文尚武。武术在山西发展亦源远流长, 特别是民间武术, 如: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拳、弓力拳、通背拳、傅拳以及鞭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等, 这些民间武术在清代时期的祁县、太谷、平遥发展尤为兴盛。
1 独特的地理特征为民间武术发展奠定根基
山西位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 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 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绵绵内长城, 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山西是一个镶嵌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夏季较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 风沙多;秋季短暂, 气候温和。这样深居内陆的气候特征及险峻的地形特点使人们自然而然养成了与大自然险恶条件抗争的习惯。
另外, 祁太平地区位于山西中部, 长期与位于长城北部的游牧民族为邻,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碰撞, 游牧民族英勇好战, 农耕民族内敛保守,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 使得该地区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少数民族尚武精神的影响, 形成了的“人性劲悍, 习于戎马”的个性特征。
再者, 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在北方建都, 如:唐朝建都在长安 (今西安) 与洛阳,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把都城建在了北京, 山西恰好位于西安、北京、洛阳之间, 如若从地方到中央, 那么山西可以说是必经之地, 故山西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发场所, 因此, 统治者对军事武术的重视为民间武术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渐渐丰富了山西的地方武术。
总之, 独特的地理气候, 险峻的交通环境, 以及重要的咽喉位置等这些都成为了影响山西民间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民间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2 经济的繁荣促进民间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晋商的兴起不是偶然。清政府为抵御北部少数民族残余势力的南下入侵在山西重兵把守, 再次扎营驻屯, 山西的军事消费逐渐增长, 山西商人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屯田、贩卖粮食, 大获其利, 逐渐发展成为富可敌国的商帮——“晋商”。明末清初, 山西中部的祁县、太谷、平遥等一带, 商铺鳞次栉比, 钱庄、票号的不计其数。曾有具有“金太谷, 银祁县, 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民俗一说。
清代中期, 经济进一步发展, 大量商贾迫切需要武艺高强的人为其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心意拳和形意拳的武林高手被祁太平等地的富商聘为护院大师。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机构—— 镖局, 镖局中的从业人员大多为习武者, 被成为了“镖师”。
镖局与镖师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一方面, 镖师为商贾提供安全保障, 为镖局进一步广开财路。镖师工作时押镖护院, 闲暇时间练武, 并与各界人士交流、切磋武艺, 镖师多性格豪爽, 走南闯北广交天下朋友, 使得人们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切磋武艺、交流武技, 从某种程度上讲, 他们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武术传播者, 镖局是山西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镖局也为镖师提供了就业机会。正是镖局的出现与飞速发展, 使得大批习武者被赋予了另一种身份——镖师, 这成为了习武者主要的从业领域, 镖局的出现使得大批的习武者找到了可以施展拳脚的新天地。
以镖局为保障, 镖师为载体的民间武术呈现出了历史时代性。如:镖师运送物资多靠赶牲口, 为了防身, 保护财产的安全, 多用随身携带的短棍作为武器。由于短棍短小有力, 灵活多变, 攻防兼备, 方便携带, 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鞭杆拳法。其次还有现今流传于山西的三皇炮捶, 三教门拳、南少林五行柔术等都与镖局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秘密结社为推动民间武术发展提供平台
在中国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央政权几乎时刻都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威胁。因此,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军事建设, 特别是将士的武艺训练, 选兵之后必须进行武艺训练, 而且武艺训练的种类繁多, 这种强制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武术传播的对象, 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大量的老百姓随之进入军队, 同样又有大量的士兵回到民间, 从而将军事武术带到了民间。从这方面看, 这些士兵又成为了军事武术的传播者。到清代, 热兵器的广泛进入使得军事武艺在战场上彻底被新式火器所代替, 虽然军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衰微, 但有一些实用的擒拿术、格斗术仍占有一定地位。1900年春, 义和团运动进入太原地区随后波及全省, 榆次、祁县、太谷、平遥等地纷纷响应。农民拿起长矛以义和团的形式组织起来, 进行反对侵略, 保家爱国的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练武和游行示威活动。
到了清朝, 政府为了巩固政权, 禁止民间私藏兵器及私自习武。人们为了反抗压迫自发得在民间组织起来进行习武, 这一类组织比较隐秘以“习拳、行教”为重要内容来进行拳术练习。当时比较出名的秘密结社有天地会, 白莲教, 丹凤阁等。清代秘密结社内部所开展的武术活动, 往往掺杂着宗教神灵的成分, 因而导致了文武合场。许多结社人员既习拳棒又练气功。尽管这些秘密组织受到清政府的高压打击、残酷镇压, 但是这些组织仍顽强的存在着, 不断给清政府封建统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其中, 反清秘密社团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傅山, 明朝灭亡后, 傅山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一方面读书学习兵法战略;另一方面又四处游历, 了解军事要地, 广泛收罗人才秘密的组织反清社团。他的足迹踏遍晋中地区, 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民间武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山西祁县城里的“丹凤阁”是傅山, 顾炎武等人的据点, 他们常在此聚会商讨事宜。1649年大同起义爆发, 傅山积极领导参加, 出谋划策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此后, 傅山积极创编拳术, 他将养生和武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编了傅山拳, 极大地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
4 结语
山西清代祁太平地区民间武术的发展在清朝时期进入发展高潮, 主要受到地理险峻气候独特、经济繁荣发展, 政治动因变化及当地风情民俗等因素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朝代, 其发展经历的抛物线是式的变化, 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衰落, 中国民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进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利梅.明清晋商对山西优秀拳种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J].中国科技体育, 2001, 47 (5) :60-65.
[2]吴史慧, 屈静力.清末武术文化的嬗变和发展[J].兰台世界, 2013 (5) :82-83.
[3]李君华.清朝武举制度的结束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11, 32 (3) :110-111, 120.
[4]宿继光, 刘定一.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4) :86-88.
[5]王满福.清代武术发展的社会学——以晋商环境下山西形意拳的发展为个案[J].搏击体育论坛, 2009, 2 (11) :5-7.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6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它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古代武术发展到近代武术、现代武术,从官学、私学发展到现在成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门选修课,武术运动拓宽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渠道。武术进入普通高校时间已久,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有关武术在高校的开展有不少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山东省是武术大省习武者人数多且武术竞技水平在全国名列可数,然而高校武术发展缓慢,高校武术竞技水平与本省武术竞技水平不符。本文对影响山东省高校武术的发展以及竞技水平情况做了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内的15所高校的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高校武术教学及其相关因素。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本省15所高校的部分武术教师及武术训练队教练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本省高校武术教学及高校武术竞技水平的有关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现场随机发放,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对山东省15所高校500人进行调查。现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4份,有效回收468份,回收率为94.8%,有效回收率为93.65%。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5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 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材的现状分析
高校武术教材是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最基础、最直接的媒介,是现阶段教与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学近20年来使用的武术教材基本是换汤不换药,教材名称改变、出版社改变但教材里面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沿用的的是武术基本功、初级长拳第三路、24式太极拳及24式太极剑等,只是在近几年出版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散打及传统养生方法的一些内容(见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最想学的是中国的传统技击术———散打。他们选择武术课的目的是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中国传统的技击术,运用技击术起到防身的作用。而现在的武术教材中所设置的内容包括武术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及初级长拳三路,内容动作单调、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陈旧是制约高校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山东省高校武术套路的教材是1991年编写的,教材内容从武术基础理论到教学内容存在陈旧,与当前教学不相承接。从1991年至今教材内容除了基本功、初级套路外,内容反复重用没有新颖发展,这就与现在的武术教学格格不入。同学们对武术套路的内容没有兴趣及激情,只是生硬的学,不带任何兴趣,使得武术教学枯燥无味,只能是为完成学分而去学,而不能出于兴趣、爱好、锻炼身体。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认为与教材的陈旧不开的。当务之急,山东省高校的武术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设计教材。
3.2 山东省高校竞技武术现状分析
1987年在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的联合推动下,打破了由体育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垄断格局,允许普通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一举措为全面提高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新型体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术已成为高校竞技体育之一。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从1994年开始举办,每年一次,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体协的传统赛事。山东省有40多所大专院校,而高校拥有武术套路高水平训练队寥寥无几,只有山大、山中医、山师大、山农、山财、济南大学等几所院校有高水平运动队和不多的运动员,有时运动员还招不上来,高校竞技武术运动在全国也是处于中下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我省高校武术运动很难向前发展,更不用说发扬光大了。这样发展下去,山东省的武术套路将是一花独秀(因为全国中医药系统每年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八段锦、五禽戏及武术套路比赛等),只有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参加全国的医药系统比赛,提高了本校的武术套路竞技水平、锻炼了运动队伍。而其他直辖市、省却是每年举办市、省高校武术比赛,大大提高了运动水平增长了运动员的技术,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4 山东省高校武术竞技水平的发展对策
4.1 山东省高校武术教材要突破陈旧局面
4.1.1 更新教材是当务之急
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设有武术套路选项课,但是山东作为武术大省,高校体育中的武术套路选项课保持现有水平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将武术套路教材进一步更新,才能适应于当前或今后高校的教学中去,加大教材更新的力度。
4.1.2 教材的更新要与山东省的特色项目相结合
武术教材的选编要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使得武术教学既可以指向学生身体发展,增进健康,掌握武术攻防的本质。山东省是武术大省,拥有众多的山东特色武术项目,如鲁西南一带的查拳、胶东一带的螳螂拳孙膑拳等都是山东省具有特色的拳种。我们在编写武术教材中,可把这些具有山东特色的项目编写到教材当中去,使每个来山东学习的学子们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外,还可以在山东这块古老的文化传统之地,学习和掌握具有山东特色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同时这种途径也是传播山东武术文化的良好手段。
4.1.3 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我们在编写教材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考虑,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就会高涨起来,学起来就会更细、更认真。怎样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行呢?可以在编写教材时,安排一些器械性项目,如刀、剑、扇子等;同时编写教材时把武术的技击性写到里面去,调动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性就容易得多。
4.1.4 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各校的具体情况
随着山东省高校武术套路师资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的武术师资力量越来越壮大。如何发挥这一支队伍力量性,在教材编写中要考虑到发挥其各自的独特水平,那么可以考虑在编排教学大纲时,增加校本课程,给各校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在课时安排时,可考虑各校根据各校不同的特色,安排一学期或多少学时的课时,去让其发挥各自的特色,这样非常有利于高校武术套路的发展。
4.1.5 教材的编写与武术段位相结合
中国武术段位已在我国执行多年,中国武术段位备受国内外的重视,而且也是中、外交流的极好手段,高校武术套路与段位相结合起来,在高校设初级段位评审,通过段位的同学,将来走向社会可以再接再厉再升级。通过段位评审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武术兴趣的手段之一。
4.2 山东省高校竞技水平要走出低谷,进入高水平的梯队
(1)山东省高校竞技水平与山东省武术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要打破当前的局面,就要在高校里面多鼓励接收高水平运动员。高校学校接受高水平运动员,对山东省专业运动员或各体校高水平的运动员流向高校、接受再教育,也是一种手段,不仅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对提高我省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水平也是一种手段。
(2)领导重视高校武术的竞技比赛,每年把武术套路设入高校比赛,也是推动武术运动向前推广和发展的较为有效的手段。每年有计划的比赛,可以增加各学校的重视,就会安排招生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组成校队训练,有了校队就有队员参加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善我省高校的武术发展的现状。
(3)安排比赛要考虑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我国一套新的武术竞赛规则已出台八年了,全国大学生比赛已采用了新的规则,我省高校比赛同样不能放低比赛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本省的教材特色与比赛相结合。高水平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区分,在安排规程中全部考虑进去,是推动高校竞技武术事业向前发展的举措。
(4)加强生源的选拔,确保生源的质量也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础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小学、中学、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条龙”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高水平的武术运动员招生是很难得的一项工作,他们从小训练武术耽误了学习文化时间。普通高校招生是要靠高考文化成绩的,很多运动员由于文化成绩挡在了普通高校外面,他们选择了进入体育院校。这就需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出台一些政策,让优秀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到高校中,带动高校武术竞技水平的提高。
5 结语
武术是中国固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学生们都深爱报选武术课,学生们通过学习武术,了解武术的起源,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发展及锻炼身体的方法。高校中竞技武术的发展,需要在招生中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对普通学生特别是喜爱武术并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以期提高竞技武术的总体水平。
摘要:山东武术代表队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了三金三银的好成绩,进一步见证了武术大省的实力。山东的武术竞技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但是山东高校武术竞技水平在全国却处于中下游。为探究影响山东高校武术发展的因素,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文献资料调查法对山东高校武术教材的编排以及高校武术竞技比赛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武术套路,武术教学,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周庆杰.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曲小峰.重新审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2009(6).
[3]高嵘,高航,王建华,等.不同类型武术教材的教学效果[J].体育学刊,2005(9).
[4]黄爱华,何志林.锤炼竞争意识体育院校高水平对发展战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武术,基础训练,儿童,相关因素
前言
随着竞技武术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积极对外推广,国际间的流势已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的武术面临技术上更大的创新和挑战。基础训练阶段是每个运动员竞技生涯的开始,是训练阶段中最敏感和有效的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其基础性和无功利性,迟迟未引起相关部门及武术科研工作者相当的重视,问题的长期不断累积使武术基础训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帮助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健康、科学的发展,使之成为整个训练周期的坚固磐石势在必行。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各武术训练单位(学校)从事武术训练工作多年的一线、二线武术教练员以及多位武术界专家学者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参阅了大量的有关生理、心理、训练、体操、武术训练及武术基础训练等方面的论著及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运动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门类。
1.2.2 调查访问法
问卷于2005年6月台州武术教练员培训会议和2005年8月深圳全国青少年冠军赛以及2005年10月12-15日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武术分会场向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武术教练员、武术裁判员、武术教师随机发放,数量分别为40份、60份和50份,当场回收为39份、60份和48份。最后的有效问卷分别为34份、50份和42份,有效百分比分别为87%、83.3%和87.5%。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五分制评价)86.3%。
2 结果与分析
2.1 领导重视与科学的管理定位
在武术基础训练中,领导的全方位重视与科学合理的管理直接保证了整个训练过程的高效、有序地进行。据调查,管理层在单位内部的团结合作、运动员的选材以及训练经费的投入三方面的总体评价最高,当然这是保证武术训练正常进行的保障,也是直接影响训练成绩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次,教练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的问题在现阶段矛盾突出,普遍存在上层管理机构由于各种原因还未合理有效的处理好教练员的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长此久远将间接影响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态度,淡薄竞争意识,不利于武术项目的发展。所以,作为管理层面除了保证显性的利益外,还应更多重视关心隐性问题。
此外,本文以教练员考评依据为例作了一项调查,各单位除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教练员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将运动员的输送率、竞技能力、健康体魄以及心理品质四方面作为评价的次要依据。而对于训练人数、儿童的武术兴趣培养以及教练员科研能力基本不作为考评项目。从所获取的信息来看,在基础训练阶段,除比赛成绩与输送率这些重要的外显因素之外,儿童武术兴趣的培养以及基础训练人数的保证也是此阶段非常必要的内在因子。特别对于兴趣培养,国外研究发现大学生水平和奥运会水平的运动员将享受、乐趣作为他们首要的三个目标之一,即使在承受着获胜和出色发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运动员仍然乐趣作为继续运动生涯的关键因素,而缺乏乐趣和动机成为退出训练的首要因素。所以只有从小注重培养运动员强烈的兴趣和内部动机,才能承受艰苦的训练考验,保证运动员后续潜质不会因为心理耗竭而中断运动生涯,才能为竞技武术稳定高速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所以,现有的武术基础训练考核管理制度更趋向于竞技武术的管理体制定位,相对应基础训练阶段,应该积极调整改革,使现有的管理定位和理念更为科学、合理,在管理制度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定势。
2.2 武术基础训练的基础结构建设
在武术基础训练中,硬件和软件系统是创造优越训练环境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武术训练高质高量完成的基本保障。关于硬件设施配备、单位支撑度以及人力资源结构配置方面基础结构建设调查访问,我国武术基础训练的情况基本呈现发展与问题共存的状态。
2.2.1 各地区设施配备层次呈离散状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等关联,使得基础训练设施配备的层次较为离散。调查发现有32.1%左右的单位其性质为有偿训练,以较发达和发达地区为主,具有相对较好地训练设施配备。单位通过自身的自负盈亏提高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避免了过于依赖或保护而萌生的惰性,通过逆境中求生路求发展,主动的去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寻求社会政府的保护。所以,相比较传统型体制,有偿训练是值得广家(省)的财政拨款来维系,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添置或置换新场地和器材设备的条件,甚至有一些业余体校的经营创收只是出于经费不足的无奈之举。所以政府需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鼓励单位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单位间资源优化共享,有效改进基础训练硬件设备条件。
2.2.2 基础训练单位的支撑度
任何训练单位的支撑程度与生源、输送率都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本文通过对各单位的生源和输送率调查来说明当前我国武术基础训练单位的外部支撑情况。全国业余武术体(学)校的生源分布情况集中于较好与一般。从武术后备人才选择空间与人才储备以及家长对武术项目的积极性、认同度方面来讲形势尚佳,基本呈良性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有投入必然要输出,据各单位近五年内输送到优秀运动队的年平均百分比的调查显示,有55.6%的单位输送率基本保持在5%~10%左右,即100个运动员将有5至10人将会输送到上一级的优秀运动队。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生源与输送率之间是否有关系,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我国武术基础训练各单位生源与输送率之间相关性较弱,两者关系不紧密。对于这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从基数与成材率的比较来看,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的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样化的,解决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2.2.3 基础训练的人力资源结构分布
据统计(见表2),我国武术基础训练的职称结构主要以中级、初级职称为主,中级比例微高于初级。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平均每个单位所拥有的高级职称教练员平均为0.3人左右。相对而言,本科(肄或结业)以及上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这种高学历低职称的普遍现象是人力资源结构中“年轻化”的特有症状。针对这种结构分布状态,相关部门及各单位不仅应对年轻队伍积极培养、创造机会,还应提供平台,开阔视角,挖掘他们潜力和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逐步优化教练员整体资源结构问题。
2.3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科学化研究
2.3.1 武术基础训练研究的不同观点
不同时期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延长优秀武术运动员运动寿命、保证体格健康与大运动量训练、保持最佳运动成绩之间建立一个天平,即如何达到最优化效果。目前关于武术基础训练的内容体系的构建基本趋于两种态度,一种观点以根据儿童的生物年龄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其主要以联系教练员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对身体素质和技术进行主观分析达到训练目的,教练员提出在不同时期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以及专项技术训练的侧重点,并以此作为训练根据。另一种观点提出以儿童的生理机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发展规律等特征为主导安排武术基础训练结构体系。在当前各单位的武术训练中,前者的观点在基础训练实践中趋于成熟,也是当前最常用的方法。而后者提出的训练新思路是从客观分析的角度对现有基础训练体系作的重要补充,合理运用将事半功倍。
2.3.2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指导依据
据调查,当前开展的武术基础训练主要以武术规则为主要指导依据,2003年武术竞技比赛新规则的颁布,代表着武术今后发展走向与趋势,其动作难度系数提高,连接难度出现等特征,积极引导教练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其次,运动员兴趣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武术基础训练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引起极大的重视。有研究显示,12岁及以下年龄组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心理技能即为享受乐趣。当前几乎多数的教练员都能认识到培养运动员兴趣的重要性,但由于教练员缺乏针对性教育,不了解操作的程序、内容和方式,以及教练员并不善于从心理上进行教授,超出他们擅长的领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被忽视。
2.3.3 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内容研究
调查显示,武术基础训练系统性研究的不足(包括训练内容和方法)和指导性文件的缺乏(如训练大纲)百分比各占56.3%和37.5%。显然当前的武术基础训练正是处于“先干后识”,先实践后理论的时期,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训练理论作为武术基础训练坚实的靠山,科学研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武术基础训练的不平衡发展,抑制了训练的健康发展。当然,为了弥补这种现状,调查也显示已有74.2%教练员参加了进修或培训,多数单位在定期安排教练员进修或培训的同时已意识到只有不断给教练员充电,获取最新信息,提高教练员的意识敏感程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科学训练,将“先干后识”提升到“先识后干”,逐渐走上理论指导实践的路线。
3 结论与建议
(1)武术基础训练的管理定位是引导儿童训练走上正确路线的主要因素,作为延续运动生涯的内在动机和最终目标之一,重视儿童武术兴趣的培养,带给儿童享受其中的快乐,是当前武术基础训练在管理定位上的一个重要忽略点,可采用的方法为加强教练员教育,弥补不善于教授心理技能的事实;设计有趣、具有吸引力的操作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为教练员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借用多种媒介如录像带、CD、计算机游戏和网站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引导和讲解信息的途径。
(2)面对当前社会办体育的不成熟性,政府应积极鼓励改变原有传统型的政府办体育的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效的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单位间资源优化共享,改进武术基础训练的基础结构建设。
(3)解决武术基础训练体系的科学化是提高训练水准的关键因素,首先,明确改善现有训练方法的重要性,对各种主观训练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形成系统的理论,教练员负责对训练过程进行监督和判断,并适时适人调整部分内容。其次,借助现代化分析研究方法,如客观法、预测法等,辅助训练过程的进行。
(4)将教练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管理部门组织建设相关联,形成系统规范的教练员培训制度,合理规划培训大纲及计划,内容应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技能操作;提供深入细致的各种与训练有关的实践技能操作方法,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田麦久等.少年训练向导[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3]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徐才等.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武术,大学生,兴趣
1、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树立民族自尊心,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 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要通过学校这一重要的阵地, 大学生则是代表新生力量的重要群体, 随着西方体育运动的盛行, 从而使得大学生对武术这一运动项目逐渐地淡忘和疏远, 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越来越淡。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武术兴趣逐渐淡薄?本文通过对聊大学生的调查, 来发现影响我校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因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聊城大学200名在校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部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 作为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对问卷的初稿征询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和筛选, 本问卷的内容及其效度经有关专家评判, 内容效度水平较高, 经检验后,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采用随即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有效回收率99%。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我校学生对武术学习兴趣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武术了解很多的占总人数的6%, 一般的占总人数的48%。很少的占总人数的46%,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2 影响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3.2.1 缺乏对武术的认识
从表2中看出, 由于缺乏对武术的认识, 对武术不感兴趣的占70人的28.5%。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调查的198人中, 了解武术很多的只占6%, 绝大部分学生对武术了解很少或者只了解一部分, 从而看出我校学生对武术的了解认识太少, 从而影响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缺乏对武术正确的认识, 有些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武术没有像电影、电视和小说中武侠人物中飞檐走壁武功高强那种,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这些都是缺乏对武术的认识, 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的了解武术的内涵, 从而导致对武术失去兴趣。
3.2.2 受动作复杂难学、学完就忘因素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到, 受动作复杂难学、学完就忘因素影响的学生占24.3%。这主要是由于武术套路动作数量多, 结构复杂, 不同风格的拳种器械等, 每一套都有数十个动作组成;动作方向、路线变化多, 往返折叠, 左旋右转, 路线复杂;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 外在的手法身法的规格, 内在的精气神意的配合。此外, 还涉及动作间的前后衔接、连贯、协调、突出劲力、精气神意的表现、节奏等。要使学生表现出动作的攻防意向、方法及高昂的斗志, 达到形美、劲道、质善的效果。
3.2.3 受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师因素影响
从表2中看出受这些影响的人数占20%。主要是由于武术的教材过于陈旧, 甚至有些项目无教材。在聊大的武术教学中, 无外乎五步拳、初级拳、二十四式太极等几套简单套路。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喜欢武术的128人中, 占28%的学生对防身术比较感兴趣, 喜欢其他项目的也占到24.2%, 这些远远超过拳术、剑术和太极拳的喜欢程度。内容单一,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4 受个人能力影响
其中这一部分占总体中的12.9%, 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人的运动能力较差, 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 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完成动作时, 力量耐力不足, 动作不协调, 引起练习的效果差,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2.5 认为健身效果不大, 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认为健身效果不大的学生占8.6%。主要是这些学生没有真正地去认识武术这一项目, 只是从表面上来看武术, 认为武术中的弓步、马步、踢腿、冲拳等动作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无法达到健身的效果。受社会家庭影响的占5.7%, 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社会中, 许多家长要求学生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 对参加武术学习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由此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从而导致孩子对武术运动失去了兴趣, 以至于影响孩子对武术的学习和兴趣。
4、结论
4.1 结论
4.1.1 由于缺乏对武术的认识,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武术产生一定的误解。
4.1.2 武术师资力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因素。
4.2 对策
4.2.1 加大武术知识宣传力度, 克服学生的心理压力
我校应该大力宣传武术知识, 使学生从本质内容上认识武术, 消除对武术所谓的“花拳绣腿”的认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武术的健身功效, 消除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影响, 从而克服心理因素。
4.2.2 引进专业教师师资力量
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 而且在技能方面要求有过硬的本领。从而熟练的做完一套动作, 让学生从中崇拜教师, 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练习, 这样就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丽珍, 左彬.教学中如何保持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0) :1-2
[2]、于海涛, 王铁道.对大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 1) :2-4
[3]、喻德桥.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11) 2-3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 篇9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竞赛成绩
武术散打是一项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的结果受到个体表现和裁判主观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武术散打新规则中对新得分部位的规定和实施, 在运动员水平相差不多的赛场竞争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因此, 研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赛前状态焦虑相关因素, 加深对焦虑本质的了解, 可对武术散打运动的临赛指挥和赛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同时对教练员给散打运动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中的120名运动员, 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2份, 有效问卷是100份, 占发放问卷的83%。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测量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Martons (1990) 等人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测试问卷-2 (Competition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简称CSAI-2) , 由三个分量表组成, 用以评定包括认知状态焦虑、身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在内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 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修订。[1]本研究将其发放给120名运动员, 以测量他们的赛前状态焦虑等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经过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
1.2.3 专家访谈法
对武汉体院心理学专家、散打高级教练员、武术高级教练员及运动员 (共计18人) 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提供更多实践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1.1 有大赛经验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 赛前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过高的焦虑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但并不能笼统地说焦虑对运动员毫无益处, 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调动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 散打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较低的认知焦虑、适宜的躯体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2]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44.92) 比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53.53) 要低, 并且其躯体焦虑 (M=46.25) 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躯体焦虑 (M=53.14) 相比也要低些, 而状态自信心却高于后者 (55.31>45.83) 。这说明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1.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测试表的数据, 我们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赛前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表3与表4。
从表3中可以得出: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可见,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根据上述结果, 进一步将不同的运动等级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见表4。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认知焦虑上二级运动员与武英级、一级运动员的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p=0.04, p=0.16, p=0.03) ;在躯体焦虑上分别是 (p=0.007, p=0.043, p=0.007) ;在状态自信心上, 分别是 (p=0.038, p=0.076, p=0.06) , 武士级与一级的状态自信心没有显著性差异。武英级运动员是高级别运动员, 这些运动员国内外大小竞赛均参加过, 因此比赛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稳定, 能更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因此竞赛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也较为稳定, 与其他等级运动员相比在各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3]
2.1.3 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被调查的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处于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 为了检验文化程度这一因素与赛前状态焦虑是否存在相关性, 我们在这一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方差分析, 如表5。
如表5所见, 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方差分析中, 其P值均小于0.05, 说明文化程度这一因素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有影响。然而相对于本科运动员而言, 大专运动员受文化程度影响要大得多。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层次, 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焦虑, 提高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竞赛与面对最后的竞赛结果。并且学习掌握武术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使运动员对武术的技术原理、生理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一步深入掌握。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文化学习, 武术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2.1.4 运动员赛前焦虑三维度的方差分析
将武术散打赛前状态焦虑的三维度进行相互间的方差分析, 得出表6。
由表6可见, 认知焦虑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08<0.05) , 而躯体焦虑 (P=0.464) 、状态自信心 (P=0.249) 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固可知, 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认知焦虑高的运动员更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竞赛结果的消极猜测, 由此产生紧张感。在比赛中, 运动员认知焦虑的升高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 认知混乱, 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灵敏度和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 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受到影响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 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 动力定型被破坏。[4]因此,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运动项目, 它的比赛成绩更容易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 教练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以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
2.2 赛前状态焦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2.2.1 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对于一名高水平的武术散打运动员, 由于常年从事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 身体难免会出现伤病, 这些伤病的发生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当在赛前出现与运动员受伤时相似的情境时, 运动员就会产生心理唤醒, 产生受伤恐惧, 担心会再次受伤或害怕伤病会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造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5]
2.2.2 运动员水平势均力敌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由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不断更新, 容易得分的动作运用的成功率几乎成为最后胜负的关键, 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赛前的准备活动, 多数运动员过于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动作上, 上场时也容易在某个动作上出现问题, 因为对赛场上的对手的实力导致心理的担忧, 引起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由此更容易造成场上技术动作的变型, 甚至不敢做动作。
2.2.3 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
由于竞技比赛场面十分激烈, 竞赛结果会给本单位和教练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位领导和教练员对散打运动员赛后成绩期望很高, 领导往往临赛前还要去看望鼓励运动员, 从而使运动员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赛前准备活动时教练由于求胜心切, 看到运动员某个技术动作不理想有时不注意语言行为, 这样会加剧散打运动员负面心理的产生, 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会使运动员失去信心, 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 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因此,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3)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
(4) 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3.2 建议
(1) 教练员要学习竞赛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加深对赛前状态焦虑本质的了解, 提高进行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2) 重视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与专项理论的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扩展相关知识领域、为提高思维、鉴赏以及判断能力准备基础条件。
(3)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采取采用不同心理放松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加大赛前、赛后心理状态的训练和调节控制, 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安排, 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4) 科学的进行训练, 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比赛前重视对手信息的收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 (美) 勒恩斯 (Levnens, A) 等著;姚家新等译.《运动心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2]张峰.我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赛前多维焦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6) :65-68
[3]王树明.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78-79
[4]戴晶斌, 戴蓓里.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 :102-103
[5]漆昌柱.运动心理测量两大理论的竞争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11) :45-48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影响因素分析08-12
影响发展的因素12-20
影响进度因素分析05-23
影响因素的分析07-28
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10-02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12-17
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07-16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07-21
品牌延伸影响因素分析05-11
原油脱水影响因素分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