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2024-07-17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共8篇)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1

对影响当前警民关系因素的调查分析

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警民关系建设不仅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为了深入分析新时期警民关系现状,研究加强警民关系建设的对策措施,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cq市警民关系比较融洽,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警民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从公安机关和民警角度看。一是一些地方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治安状况不能令群众满意。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治安问题。目前正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一些地方暴力性、侵财性犯罪高发,黑恶团伙仍然存在,影响群众安全感。一些地方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不强,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通过典型调查,有的地方立案率不到三分之二,立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侦破,破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挽回损失,真正令当事群众满意的不足百分之十。二是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伤害了群众感情。从问卷调查看,群众最不满意的是执法问题。69%的群众认为执法问题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公安机关作为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是基本要求。但是一些民警执法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少数民警执法思想和态度不端正,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个别民警徇私枉法、执法犯法。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败坏了公安形象,冷了群众的心。三是一些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疏远了与群众的关系。近年来。败、官僚主义等社会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向钱看”、关系风、享乐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社会风气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调查中,一些老同志指出,由于社会风气影响,群众与群众之间以及党群、干群、警民之间不信任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从本质上讲,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警民关系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分别对不同时期警民关系做了比较。绝大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当前警民关系与解放初期无法相提并论,比改革开放之初也有明显退步,但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与10年前相比有较大好转。这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对警民关系的影响。

(二)对现阶段警民关系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构建警民关系大格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是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个时期以来专群结合的传统优势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是我们从指导思想、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缺乏明确定位。近年来这个问题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2004年,***同志提出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排在首位。但许多地方无论对其内涵理解,还是实际贯彻落实中都存在偏差,在民警思想上没有打下烙印,明显缺乏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接受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民警认为,加强警民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服务或为公安工作服务,很少有人认识到是巩固政权的迫切需要。二是对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取向,存在脱离实际、定位过高的问题。包括一些理论研究部门仍然固守“鱼水情深”。在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的民警和群众认为,一个时期内即使经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我们通过对警民关系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发现,社会利益高度一致性是造就解放初期警民关系的重要社会原因。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快速成长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可能很快回归到单纯利益主体时代。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应定位为平等、互信、互利、双赢比较客观和现实,也更便于操作和实现。三是对服务群众的职能定位,存在承诺过多、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的问题。公安机关许多承诺特别是在110服务方面过于宽泛。无论是急症病人、开启门锁还是煤气泄漏,群众都打110。解决了问题当然更好,解决不好就会失信于群众,还可能因为缺乏专业技能而造成严重后果,将公安机关和救援民警推向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警民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相互理解信任不够,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一是沟通互动不够。公安宣传工作大多通过媒体来进行,间接性、灌输式、口号化特征明显,而通过电视专栏、广播专题、网络沟通、新闻发布等方式与群众交流的互动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都有待加强,难以听取群众呼声,直接进行情感交流,从正面影响和引导群众。二是公安工作不能有效接受群众监督。由于警务公开力度不够,公安工作透明度不高,群众无法通过公开透明的渠道对执法、服务等问题进行有效监督,难以取信于群众。三是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调查中,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现阶段群众的觉悟素质及对安全的顾虑,民警作为自然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群众顾虑是不配合公安工作的重要原因。一些民警在调查时虽承诺为证人保密,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保护证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以及法院审理时要求公开出庭作证,让证人和民警都左右为难。

(四)一些不当的行政干预、非警务活动和不规范的警务活动,也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正处于矛盾多发期,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群访问题,一些党政领导不是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而是采取行政命令方式让公安机关强行制止、压制矛盾,人为地把民警推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挡箭牌”和“出气筒”。一些地方安全保卫及警务活动不规范,招商引资、开业庆典、文艺演出等安全保卫和警卫活动明显超出范围和标准,甚至为了讲排场。另外,个别行政领导干预执法,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

(五)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不仅制约公安事业发展,还直接损害了警民关系。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警缺乏宗旨意识,对群众没有真实感情。警民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民警对群众的真实感情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宗旨意识之上。调查中,近半数民警回答只对支持公安工作的群众讲感情,功利色彩相当浓厚。67%的群众认为民警与群众有距离感。一位老干部说:“形式多了、距离远了、感情没了”。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教育整顿流于形式,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极易引起民警心理抵触,难以提高政治素质,端正执法思想。一些地方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二是执法监督和查处不力,导致执法问题屡禁不止,影响群众的信心。一些地方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落实,社会和群众监督缺乏公开透明的渠道而难以保障,岗位考评对执法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完善。特别是由于护短、人情、关系、连带责任等复杂原因,对违法问题查处不力,让一些人感到违法成本不高,有恃无恐。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2

一、规范对学生的影响

就本质而言, 规范是对成员行为提供的社会控制, 因为规范实际上表明班级希望其成员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某一个成员干了大家不希望干的事, 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制止。每一个集体的规范都有它的特殊性, 外部的社会标准只有被集体接受, 才能形成集体的规范。例如, 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一种社会标准, 有些班级正确地接受了这一标准, 因而同学们在学习上互相讨论, 集体活动中互相支持等, 这表明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规范。也有些班级则形成作业上互相抄袭, 老师追问时互相掩护, 这是不正确的规范。规范一旦形成, 就提供了一个参照点, 用以指导行动、评判是非和维持群体生存。因此, 在一个班集体中,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与其从个体入手, 不如从改变其群体规范着手。这是社会心理学提供的一条典型指导原则。

二、心理相容对学生的影响

心理相容是指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一个心理相容的班集体, 首先表现在人们相互了解, 即了解各自的优点, 也了解各自的缺点, 善于按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来对待他。其次, 成员之间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 取得相似的评价标准, 使意见互相接近。第三, 表现在成员们都在自觉地维护班集体。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成员们态度宽容, 相互尊重, 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满足感。心理相容是集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班级共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心理条件。

三、舆论对学生的影响

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 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发生在教室里的争吵, 往往会在舆论的压力下而很快平息。舆论能够造成对人的压力, 因而也就能约束每个人的言行。在一个集体中, 正确的舆论能团结群众、鼓舞正气, 防止不良言行的产生, 抑制歪风邪气。在一个班级中, 舆论的导向是会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的舆论, 不断地研究它, 及时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四、凝聚力对学生的影响

凝聚力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班级中, 成员间的沟通与交往比较频繁, 交往方式以正面的友善的为主;成员参加集体活动的出席频率较高;成员比较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凝聚力高的集体中, 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尊严感。班级的凝聚力是在一系列集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系列集体活动不仅要有趣, 而且还要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 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

五、儿童在班级中的处境与地位对学生的影响

在班级中, 不受欢迎的儿童是些处境不利的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也有强烈交往的需求, 有一定的交往标准, 但在同学的心目中形象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会交往技巧等问题, 通常也表现为以下四种特点:具有攻击行为、具有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他原因等, 这些非本质的外部因素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其中, 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中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 其道德发展也有两个方向。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力求积极地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没有成功, 有些人会采用一切手段竭力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甚至可能采用虚假的英雄行为或违纪行为达到目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表现为孤独, 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到其他班级去寻找朋友。如果在班级中无法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 他们会逐渐地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

中韩顾客关系承诺影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关系承诺,情感承诺,算计性承诺,服务质量,转换成本

一、引言

关系营销有关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越强化顾客关系,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也随之增加。关系承诺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企业长期建立顾客关系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随着关系承诺有关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一些营销学者把关系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和算计性承诺(calculative commitment)两种不同纬度,并且研究两种不同纬度的关系承诺影响因素。在服务企业与顾客关系的研究领域里,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有信任、满足、服务质量;算计性承诺的影响因素有转换成本,缺乏选择等[1](234)。这些影响因素当中,尽管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与转换成本的总体认识分别被确认为两种不同关系承诺的影响因素,但对服务质量和转换成本它们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与不同的关系承诺类型的联系还没有得到验证。本研究考虑到这些问题,将对服务质量和转换成本的各种类型分别对情感承诺和算计性承诺的影响进行检验。

本研究以中国和韩国的美发厅顾客作为调查对象,比较两国顾客关系承诺影响因素,以其更深入地了解两国顾客与服务企业维持长期关系的动机。尽管中国和韩国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圈的国家,但两国的消费者各有不同的历史、民族习俗、以及价值观,因此,两国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同时也有差异性。关于顾客关系承诺的研究中考虑这些文化差异,将对两国服务企业更有效地管理顾客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背景

Johnson(1991)早在人际关系研究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维持关系的动机在于愿意(want to),不得不(has to), 必须(ought to)这三种不同的感觉。这三种不同的心理动机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关系承诺,即个人(personal)关系承诺、构造(structural)关系承诺以及道德(moral)关系承诺[2](117)。 接着Meyer & Allen(1991)在组织行为研究中提出情感承诺,持续性承诺(也称算计性承诺)以及义务性承诺三个不同纬度的关系承诺概念[3](61)。后来很多关系营销学者借鉴Meyer & Allen(1991)的划分来研究关系承诺,但是,过去大部分研究是在渠道管理领域中开展的,从消费者角度去研究却是最近的事情。从消费者角度去研究多纬度关系承诺中,Fullerton(2005)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在研究中把关系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和算计性承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顾客感到有道德义务与服务企业维持关系的可能性较少,因此义务性承诺没有考虑在内。以移动通信,银行,零售业为调查对象进行的Fullerton(2005)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对情感承诺产生正面影响,缺乏选择对算计性承诺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两种不同的关系承诺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情感承诺比算计性承诺影响更为显著。这里指的情感承诺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依恋,是顾客愿意(want to)与服务企业维持关系的程度。与服务企业形成情感承诺的顾客即使出现更好的替代者也不轻易离开关系,表现忠诚和维持关系的坚定信念。算计性承诺是由于缺乏选择或者转换成本太高而不得不(has to)与服务企业维持关系的程度[4](1375). 尽管计算性承诺缺乏忠诚的感情,但也是留住顾客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是关于顾客与服务企业关系研究,因此,本研究借鉴Fullerton(2005)划分,将关系成本划分为情感承诺和算计性承诺,掌握两种不同关系承诺的影响因素。

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由顾客的期望与感知实绩的比较决定。服务质量是一个多纬度概念,多年来学者们对服务质量的结构进行广泛探讨。Parasuraman 等人(1988)曾经提出服务质量的五个构成要素,即有形物质,反映灵敏性,可靠程度,保证性,同理心[5](12)。后来一些学者批评五种划分过分强调过程质量而忽略环境质量,并且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混合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面对这些问题,Brady & Croin (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服务质量重新划分为互动质量(interaction quality),实体环境质量(physical environment quality)、产出质量(outcome quality)。互动质量是一种过程质量,包括服务提供者的态度、行为和专业;实体环境质量是服务传送过程中的周围环境质量,包括周围条件、设计和社会因素;产出质量是服务结束之后给顾客留下的最终服务商品,包括等候时间、有形和价值[6](34)。这种划分可以全面考虑服务质量的各方面,代表了服务质量结构的最新成果。因此,本研究也依据此划分,分别检验三种不同类别的服务质量对情感性承诺的影响。

转换成本是消费者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所产生的一次性成本。这种成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时间、精力和情感上的,它是构成企业竞争壁垒得重要因素。大多数学者认同了顾客转换成本的存在,但就其类别,即表现形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有关顾客转换成本类别的研究中,营销学者Brunham等人(2003)的划分最具有代表性,他们以信用卡利用顾客和长途电话顾客为调查对象,利用探索性要因分析进行研究,最终将转换成本分为三大类别:关系性(relational)转换成本、财务性(financial)转换成本、程序性(procedural)转换成本[7](109)。关系性转换成本主要指顾客在情感上或心理上的损失,涉及了因为身份或契约关系的打破而导致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不舒服,该种成本包括个人关系损失成本和品牌关系损失成本。财务性转换成本主要是指顾客可计量的财务资源的损失,由利益损失成本和金钱损失成本两种类别构成。程序性转换成本是指顾客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该种成本包括经济风险成本,评估成本,学习成本,建立成本。本研究借鉴Brunham等人(2003)对转换成本的划分,将检验各类转换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程度。

(二)研究假设

1.服务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

Fullerton(2005)指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对情感承诺产生正面影响[4](1382~1384),尽管服务质量所包含的三个纬度分别与情感承诺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但是,服务质量各类别与顾客满意以及顾客忠诚度的关系却已得到验证。Parasuraman(1988)指出,服务质量的可靠性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较大,服务质量的有形性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最小[5](30)。 Bloemer(1999)分别对服务质量各类别(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与服务忠诚各类别(口碑、购买意向、价格敏感和抱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服务质量的各类别对服务忠诚各类别的影响是不同的[8](1082)。另外,李侑载和罗善娥(2003)在他们的研究中把银行顾客划分为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研究三个不同类别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现有顾客互动质量和产出质量分别对顾客满意影响显著,而对潜在顾客互动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和产出质量分别对顾客满意影响显著[9](83)。Garbarino & Johnson(1999)指出,顾客满足对关系承诺产生正面影响,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又具有相当高的正相关关系[10](81)。 依据这些观点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 互动质量对情感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2: 实体环境质量对情感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3:产出质量对情感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2. 转换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不满意的顾客想中断现有的关系而找新的替代者,但是,由于一些顾客转换时要付出较大的转换成本,而且可能不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替代者,因此,这种脱离关系行为并不是总要发生的。如果存在这种转换壁垒,顾客可能尽量想跟目前的服务提供者一起解决问题,并让关系维持下去,而不是找新的替代者。如果顾客从一个企业转向另一个企业,可能会损失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和关系,那么即使他们对企业服务不是完全满意,也不会轻易中断与现有企业的关系。Jones 等人(2000)指出,顾客满意度高的情况下,转换成本对再购买意图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而顾客满意度低的情况下,转换成本对再购买意图产生正面影响[11](262)。Bendapudi & Berry(1997)认为,转换成本越高,顾客对服务提供者就越依赖,最终会形成一种契约为基础的关系,这时候顾客会感到不得不继续维持现有关系的必要[12](15)。Bansal et al(2004)以汽车维修服务顾客为调查对象进行的研究中表明,顾客对转换成本的总体认识越高算计性承诺也就随之提高[13](243~244)。尽管目前为止,不同类型的转换成本分别与算计性承诺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但是转换成本各类别对再购买意图的影响却已得到验证。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三种不同类别的转换成本将分别对算计性承诺产生正面影响。

H4: 关系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5: 财务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6:程序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美发业作为研究对象,这是由于该服务业属于高接触,个性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因此,顾客比较容易形成关系承诺,与服务企业长期维持关系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结构式的调研问卷以收集资料。在正式调研之前,先对美发厅常客40名进行了预备调研,然后对预备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修改之后,最终完成正式调研问卷。实际调研时,选择三个月内有访问经验的美发厅常客进行作问卷,以保证记忆上的准确性。 时间在2008年5月初到8月末,向中国的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青岛地区,韩国的汉城和大田地区的美发厅常客分别发放问卷共520份(中国270份、韩国250份),收回问卷共421份(中国213份、韩国208份),回收率81%(中国79%、韩国83%)。样本概况见表1。

(二)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使用的各研究变量皆经过前人实证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并针对变项内容与相关学者讨论,且以美发业特性加以修正,使本研究的量表具备内容信度与效度。首先利用SPSS15.0对样本中各潜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通过因子分析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之后, 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 α 系数均高于0.70,表明各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果见表2。

其次,为进一步对测量效度进行检验, 利用AMOS 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观测变量在相应的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超过0.70,并全部通过了T值检验,在p <0.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个变量具有充分的收敛效度,结果见表3。

(三)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AMOS 7.0软件首先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合精度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式(SEM)进行假设验证。理论模型的拟合度评价结果表明,主要评价指标分别为ⅹ2(d.f)=367.237(173), ⅹ2/d.f=2.123, GFI=0.930, AGFI=0.898, NFI=0.942, IFI=0.968,CFI=0.968, RMSEA=0.034; 除了AGFI没达到0.9以外,其他指标均在0.9以上,并且RMSEA小与0.08,从此可以判断本研究中的理论模型拟合度比较理想,表明模型的设定是可以接受的。 在理论模型拟合度评价基础上,根据路径显著性对研究假设进行汇总,结果见表4。

1.服务质量与情感承诺的关系检验结果

中国的实体环境质量对情感承诺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289(p<0.01);互动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不显著, 路径系数为0.106(p>0.05); 而韩国的互动质量对情感承诺有显著影响, 路经系数为0.164(p<0.05),实体环境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不显著, 路径系数为0.009(p>0.05)。 这种差异表明,中国顾客对服务企业形成感情依附,比韩国顾客更要注重店内的安全设施、卫生条件、轻松舒适的气氛等实体环境因素,而韩国顾客更要注重员工的态度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和谐沟通。两国的产出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没有出现差异,影响程度都非常显著,中国和韩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90(p<0.001), 0.575(p<0.001)。三个不同类别的服务质量当中产出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说明对服务结果的满意是顾客愿意与服务企业维持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

2.转换成本与算计性承诺的关系检验结果

两国的关系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20(p<0.001),0.337(p<0.001),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比较其他类别的转换成本关系性成本的影响程度大。这种结果表明,两国顾客由于不想失去与现有服务企业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而不得不继续维持关系,因此,与顾客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留住顾客的有效途径。 两国的财务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中国的路径系数为0.225(p<0.01),具有统计显著性,而韩国的路径系数为-0.064(p>0.05), 影响不显著。这种差异表明,中国顾客尽管对服务感到不太满意,但由于服务企业提供的各种优惠和省钱的机会而不容易中断关系,不过韩国顾客并不会由于财务损失而不得不与企业维持关系, 这可能韩国顾客比中国顾客对于自身形象关系较大、个性化程度较高的美发业这类服务,金钱成本的损失不太敏感。 两国的程序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62 (p<0.001), 0.178 (p<0.05), 虽然都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中国的影响强度大于韩国。这种结果说明,顾客转换替代者时所面临的时间损失,以及对替代者不确定性方面,中国顾客比韩国顾客更加敏感,程序性成本越高,顾客也就越感到不得不继续维持现有关系的必要。

五、结论

本研究将服务质量和转换成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研究其对情感承诺以及算计性承诺的分别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学者提出并实证。本研究还考虑文化差异,进行中韩比较,进一步扩大关系承诺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服务质量的三个不同类别对情感承诺的影响有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首先,产出质量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两国都非常显著,这提醒两国服务业的管理者,企业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服务质量的提高方法和提高程度。企业应牢牢把握每位顾客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设计和传递服务质量。其次,实体环境质量对于中国顾客来说是影响情感承诺的重要因素,而对韩国顾客,互动质量被确认为情感承诺的影响因素。这说明,中国的服务企业要给顾客提供比竞争者更加方便安全的设施,以及干净、轻松舒适的环境来长期留住顾客,而韩国服务企业更要注重员工与顾客的沟通技巧以及礼节礼貌的培训。

两国转换成本的三个不同类别分别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也同时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首先,两国的关系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这说明两国顾客与服务企业员工之间的长期互动能够在顾客和员工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人际约束,增加顾客转换的交易成本,即使在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不是令顾客十分满意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顾客关系维系的激励,来缓冲顾客满意度波动,从而留住顾客。其次,财务性成本对算计性承诺的影响中国显著,而韩国并不显著。这提醒中国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优惠以及会员制等方法来有效防止顾客中断关系,而这种方法对韩国服务企业拴住顾客并不十分奏效。再次,两国的程序性成本对算计性的影响都显著,但其影响程度中国比韩国更大一些。这就说明顾客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的越多,同时对不确定性认知程度越高就越不容易脱离关系,中国服务企业比韩国服务企业将更有效地利用这类转换成本去留住顾客。

本研究尽管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选择美发业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各种服务业的特征,本研究中的理论模型不能完全一般化,因此,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以其他服务业作为调查对象进一步得到验证。其次,本研究仅考虑服务质量和转换成本作为关系承诺的影响因素进行文化比较,未来的研究中要继续探索其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Bansal, H. S., Irving, G. & Taylor, S. F. “A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Customer Commitment to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32(3)

[2] Johnson, M. P. “Commitment to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W. H. Jones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ndon: Jessica Kingsely, 1991, 3

[3] Meyer, J. P. & Allen, N. J. “A Three- 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1)

[4] Fullerton, G. “How Commitment Both Enables and Undermines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 39 (11/12)

[5]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SERVQUAL: A Multi-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1988, 64(1)

[6] Brady, M. K. & Cronin, Jr. J. J. “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July)

[7] Burnham, T. A., Frels J. K. & Mahajan, V.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A Typolog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3, 31(2)

[8] Bloemer, J., De Buyter, K., Wetzels, M. “Link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Loyalty: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33

[9] [韩] 李侑载 & 罗善娥. 服务质量各纬度对CS的影响-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比较[J]. 韩国市场营销研究,2003, 18(4)

[10] Garbarino, E. & Johnson, M. “The Different Roles of Satisfaction,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63(Apr)

[11] Jones, M, A., Mothersbaugh, D.l. & Beatty, S. E. “ Switching Barriers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s in Service,”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0, (72)

[12] Bendapudi, N. & Berry, L. L. “Customers’ Motivations for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with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7, 73(1)

[13 ]Bansal, H. S., Irving, G. & Taylor, S. F. “A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Customer Commitment to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 32(3)

[14] Jones, M, A., Reynolds, K, E., Mothersbaugh, D. L. & Beatty, S. 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witching costs on rela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007, 9(4)

A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ustomer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Korea

Li Jing, Yong-Gil Jeong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Province, 133002;2.) 韩国忠南国立大学 经商大学

Abstract: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maintain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service business.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calculative commit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qualities of services produce effects on the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how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witching costs affect the calculative commitment in Chinese and Korean hair-dressing industry, which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in both Chinese and Korean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ffective commitment; calculative commitment; quality of service; switching costs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李静Li Jing:1974年生, 女(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讲师;韩国忠南国立大学 经商大学 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服务营销、消费者行为。

联系方式:

Email: ybulijing@yahoo.cn

Hp:158-4330-7517; 办公室:0433-273-3811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延边大学 经管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办公室; 邮政编码:133002

第二作者: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4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 而为世人皆知。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往往会导致该民族一些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的排外性。尤其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标志用来处理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对这些民族的发展也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教派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二、非法宗教活动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广大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党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政策为指导,探索宗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影响和定位,努力以宗教和睦促进民族和谐。

在新疆门户逐渐打开,步入全球化进程中,周边地区的人会以经商、工作、学习、探亲和旅游活动的形式进入天山南北,也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以留学、探亲、经商、以及互通婚姻等方式滞留于新疆。伴随他们的也会有外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风俗等,这难免会鱼目混杂,其中不乏非法宗教活动。如非法举办经文班点,违规修建寺庙教堂;煽动宗教狂热,破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宣扬民间封建迷信活动,骗取钱财;宣传邪教,欺骗蒙蔽群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披着宗教外衣,秘密组织反动组织,欺骗教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分裂祖国和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安全。这些非法宗教活动的滋长和蔓延会影响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的安定统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现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民族 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事业的成败,在新世纪,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和把握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和解决跨界民族,人口流动、宗教信仰及民族发展等民族宗教问题的可行之策,以期为将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提供一种参照和背景针对新世纪民族宗教问题的新情况、新变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应当从六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加快开发的力度,促进建设和发展,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二是加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三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四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五是坚决反对分裂主义阴谋,加大打击力度;六是建立良好的周边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在民主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足中国国情,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世界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新形式;从国家制度层面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重视和强调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创造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广泛参与国家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探索了民族实现形式的新途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形成以自治民族为主、各民族共同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政治局面;能够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有效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努力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进的航标和指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必须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

四、搞好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民族工作要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抓手,突出做好民族工作这一重点,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宗教工作要围绕“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目标,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为抓手,突出积极引导服务社会这一重点,着力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突破宗教工作难点。总结经验,坚持创新,进一步开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1、坚持把握形势、前瞻谋划,立足主动适应取先机。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份量和任务越来越重,制止违法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正常宗教活动秩序的工作任务仍较重,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宗教界内部管理能力弱、教职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自身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等工作形势。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真抓实干创佳绩。(1)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在行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统筹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2)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始终把维稳工作作为第一责任,坚决克服松懈思想,大力推动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依法依规处理有关问题,严格执行政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努力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3)积极引导宗教服务社会。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社 会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4)狠抓工作落实。要在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着力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突破宗教工作难点上下功夫。

3、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立足探索创新争标兵。一要努力创新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要指导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民主办教机制,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平台,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要努力探索民族宗教工作新领域。大胆开辟和探索做好少数民族务工群体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新领域。三要努力创新民族宗教工作方式方法。要克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倾向,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

4、坚持细处着力、持之以恒,立足基础工作见功夫。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做实宣传信息、依法行政、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一要做好宣传工作。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文件精神为契机,以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为重要内容,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着力提高覆盖面和有效性,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二要做好信息工作。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信息工作制度,又要大胆创新信息工作机制方式,确保信息的客观准确和时效性。

五、坚持优化素质、强化作风,立足自身建设出战斗力。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 势下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党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二要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查找出来的民族宗教工作提出的整改落实措施要逐项逐条落到实处;三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队伍作风建设,以抓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四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培训教育,通过培训进一步促使“三支队伍”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五要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引导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职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要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纪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教育广大民族宗教工作战线的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检验的实绩。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5

踏入大学,我们不仅面临着崭新的环境,同时更要准备好迎接更多的新的挑战。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身在学校里自主生活、学习,势必要遇到形势各样的坎坷。从中学升华到大学,这个新型的区域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不类似以往,它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让我们在这个圈中学会如何独立成长。如果想要更好的生存着,便要拥有与自己风雨同舟的伙伴们。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有助于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首先要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什么是人际交往呢?所谓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而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也相互影响着。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间便发生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范围里,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能有生产。”

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为生存和发展打好必要的地基。现代的社会每天都在不断前进,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竞争也愈加激烈。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不懂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的诸如此类现象已是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最普遍原因结果有以下三点:一,怕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原与他人交往,闭目塞耳;二,由于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害怕与人交往;三,虽有强烈的交往愿意,但不懂怎样去交往。种种这样的情况都不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容我们忽视。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时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便是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这条犯罪的不归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还表现在,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我们是当代21世纪的大学生,好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有特殊的关爱,往往对子女的交往过于限制。在社会迅速变化发展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概念有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的人际交往往往表现出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过程的渐进性。而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人际交往最易出问题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同学关系;二是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

接下来便让我们去探究下造成这两大问题的各类因素:

一、大学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十分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多数大学生都把班级里的人际关系看得最重。然而,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大学班级的人际关系也是最复杂,最不好处理的。因为班级的人际关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结为4点主要因素:1.班级同学整体的性格类型。这是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班级同学整体的性格类型,就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大部分的同学的性格类型,比如说,偏内向,较沉默型的同学多一些,那么这个班的班级气氛就较为沉闷一点,班级活动开展起来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交流的机会就会减少,班级的凝聚力自然而然不会很强。所以说,班级的整体性格类型对于这个班的人际关系影响是根本性的,这个因素会制约或者说决定着其他几个因素的发挥影响。2.班长及班委的理念,素质和工作能力。大学不像高中那样,任何事都需要老师来发号施令,耳提面命的向学生作指导。大学里,学生们更多的是自己管理自己。大学里班长,团支书就相当于以前的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及其其他班委的能力和素质对于一个班的人际关系十分的重要。尤其是班长和团支书的治班理念,对于一个班班内的人际关系走向十分重要。3.班级同学之间的竞争。在大学的班级里,竞争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正常的事情。比如说比赛,评奖学金,学习上的竞争,入党,班委选举,保研资格的竞争,等等。面对这些竞争,有的同学能积极面对,坦然面对,而有的同学就在竞争中产生了不好的心态,所以在利益之争的前提下,就出现了为了争夺利益儿采取的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些手段也会让我们感觉到人心的险恶,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复杂。最后是班级开展的活动。4.班级活动是联系男女生以及全班同学的重要纽带,班级活动开展的好不好,同学参与的程度高不高都会直接影响着这个班同学交流的深度和质量。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人际关系,宿舍己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宿舍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就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也是面对时间最长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这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便空前提高。这种问题受到的因素影响更是不必班级人际关系小,总结出来有以下6点主要影响因素:1.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条件。这是宿舍人际关系中一个难以改变的客观前提和基础,宿舍里的几个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条件。这种客观前提的影响,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条件是宿舍成员之间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价值倾向等等都深深影响着

宿舍人际关系的发展。2.宿舍成员的性格差异。这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的因素,因为人的性格是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说话方式。这样在一个宿舍里生活的几个同学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性格相合的话那就会相处比较融洽,甚至会亲密无间,亲如一家。而如果性格不大相合,哪怕只是宿舍两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和,这个宿舍里就会因为某些小事出现矛盾和摩擦。3.宿舍成员的志向和兴趣。除了宿舍成员的性格之外,宿舍同学中每个人的志向和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到宿舍的人际关系。志同道合的人住在一起会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不是同道中人的人便会被孤立、被边缘化,便是这样才出现了隐患。4.室友之间的沟通频繁度。在大学里,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的宿舍里,每个人都为了学业和工作而忙碌,有的时候与自己室友沟通的很少,这样一来和室友的交流少了,关系自然便会淡了。5.寝室长的威信和责任。寝室长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好宿舍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一个负责的有威信的寝室长会对宿舍的人际关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一个没有威信和责任感的寝室长不仅不会去关注室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在室友之间挑拨离间,把宿舍人及关系搞得更糟。6.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这一点是宿舍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于宿舍内的人际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宿舍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时,如果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较完善,能够及时的关注学生宿舍的动态,那么学校就可以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必要的调解和干预。就可以减少学生之间激化矛盾,酿成悲剧的可能性。

影响老师幸福人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6

1、怎样理解幸福

幸福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即充实与闲适。充实既指物质上的,也指精神上的。闲适指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与内在焦虑。

2、幸福的人生的四有:

(1)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2)手中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

(3)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打造相互支持,温馨的团体);(4)家中有积蓄(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

3、幸福的评价指标

(1)身心愉悦的程度(压抑感、疲惫感、挫败感)(2)精神充实的程度(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二、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呢?

1、人是有目的的;

2、社会文明的进步;

3、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

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

三、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1、待遇。不只是薪水;“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3、劳动强度。(主要指课时量)

4、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5、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6、学校的环境

7、学校的硬件设施。

8、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9、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10、学生的素质。

11、学校制度。

12、对教师的评价。

13、学校的社会声望。所以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人道主义的要求。

14、教科书的质量。

15、学校可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16、社会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当前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17、教师的健康。

希望教师做好三个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一整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18、社会的文明程度。

19、教师家庭的经济地位。20、教师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21、教师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22、教师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这22个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中,教师最有可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教师幸福人生的三个维度:观念、行为、个性。

1、观念(1)心态

先说一个有趣的计算。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第一、Hard work(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重要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8% “手中有事做”和爱岗敬业,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第二、Knowledge(知识)。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6%。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Love(爱情)。爱情可能对女性来说更重要一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54%。

第四、Luck(好运)。好运、好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希望有好运气。人生不是建立在饶幸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踏实、诚实的基础上,好运的重要性占47%。第五、Money(金钱)。当然金钱也很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般不能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72%。

第六、Leadership(领导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89%。这个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者,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领导力的问题。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即推动、鼓舞和激励别人的能力。一个人的领导力有这样四个要素组成:洞察力、鉴赏力、判断力以及亲和力。

第七、Sex(性)。性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它在我们生命中只占到48%,略高于好运。

努力工作、知识、爱情、好运、金钱、领导力、性等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很重要,但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那么,究竟什么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呢? 是Attitude(心态),是态度!

算式:A+T+T+I+T+U+D+E=1+20+20+9+21+4+5=100%。

为什么是心态呢?因为境由心生,环境是由你的态度生长出来的,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痛苦与快乐,成就与失败,宽容与紧迫,其实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所以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心态的表现有哪些呢? ①

接纳现实 ②

悦纳自我 ③

心存感激 ④

追求卓越(2)理论修养

有效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理论。理论修养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理论如网,提高我们捕捉世界的能力。理论如地图,给予我们信息和方向。

2、行为

(1)课堂管理。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强有力的人,目光坚定、信心十足、精神充沛、彬彬有礼。(2)教师穿戴

3、个性:热情、温暖,创造乐趣。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1、自我反思哪些内容?

(1)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合理吗?对教学目标的反思;(2)这节课如何教学并设计的,为什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3)你怎样评价这节课,得失优劣在哪里?得失优劣的原因有哪些?课堂诊断;(4)今后再上类似的课,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改进策略。

2、同伴互助 ①目标

②时间管理;即一天时间的有效利用。

③压力应对。“阅读是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 两个重要建议:

一要特别关注提升自我的文化底蕴;一节好课应该是真诚、深刻、丰富的; 二要特别注重语言表达,提高品质,即:兴、达、雅。“语言的边界就是精神世界的边界。”“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和情怀。”

六、教师的幸福人生指南 快乐是一种美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 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 简单就是享受 清白是温柔的枕头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最后,送一首歌词给大家《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还在夜里闪亮;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的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长,心中的爱仍可以走到云端。谁能跨过艰难,谁能飞越沮丧,谁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上帝的心,看见希望,你的心里要有眼光,喔,你的心里要有眼光。” 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人生的幸福指数?

在这些因素里,哪些因素很大程度影响你幸福指数的提高。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因素:至少有23个因素——

1、待遇:多远的概念,主体还是薪水。中小学老师的薪水太低了。应该在年收入7万左右。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3、劳动强度(课量大);编制紧。1300多万,美国650多万。按人口比例,我们尚缺。

4、教师专业的自主权:教师的职业与专业不同。专业是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所需要的培训,这种职业的劳动过程,不是简单的劳动过程,需要创造;专业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培训。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一种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享有的权利。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评定、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专业权会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指数。教师要有自觉权和自主权。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也得不到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如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就很高,中小学不行。因此,我们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

5、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是热爱这项工作,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它的职责和使命。知识包括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包括班级管理的技能。为什么专业素养会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

1、专业素养高,工作就很自如。专业素养不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感受,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而充满焦虑。

2、教师专业素养会影响教师自尊需要的满足。素养高,领导赏识,家长信任,身边人尊敬有加。幸福是怎样的状态?就是需要的满足。

3、专业素养是人的最核心、最关键、最富有迁移价值东西。一个优秀教师和一个优秀的人是几乎可以划等号。一个优秀教师也可以胜任很多工作。擅长与师行沟通的人,就能在广阔的舞台中发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受益最大的是教师,第二是你的孩子,第三是学生,第四是学校,然后才是社会。

6、环境

7、设施

8、职业的稳定和安全:过于就不好

9、职业的社会声望:教师的自豪感不强,就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感。

社会声望的两个因素——政治经济地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政治经济地位,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10、学生素质: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指数。学生素质由家长素质决定。提醒: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生,成为家长的模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张显我们的职业优势。

教师成为模范家长,就可以要求家长,引领家长,让家长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没有孩子是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中的成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要研究家庭教育艺术。教师的家庭教育没搞好,你就有很大缺憾。作为教育者,要有这样的眼光: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家长,要在今天,在学生中播种明天的希望。学生的成长,将会影响明天家长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文化背景,然后是学生素质,再是学校条件。要成为称职的父母,就要有更多的父范学校和母范学校。与孩子讨论任何问题,关键是心态。

11、学校制度:人性化,合理的。建设好制度,就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12、教师评价:指标的合理,发展性评价等

13、学校的社会形象:要改造薄弱学校

14、教科书的质量:《教科书的标准》什么叫课程意识?不能因为是教科书的就一定要学。教师要有意识。

15、学校可开发或利用的课程资源:

16、社会对教育的希望:过高不好(有压力),过低也不好(不受关注)。现在是过高。

17、教师的健康:早上起床多喝凉开水。节制饮食,不吃过饱。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整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18、文明程度:强调自由民主精神。国际形象不理想——国家是一个集权国家,腐败现象严重。中国,盛产贪官的地方。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强调公民教育,强调教师的现代民主意识。

19、生态环境质量: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控制人口非常重要。20、教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21、教师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

22、教师成员之间的关系

23、教师成员的广大社会关系

影响教师的幸福指数有哪些因素?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关注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关注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重要的体现。

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呢?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理解、认识这些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就找到了改进学校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些着力点和“抓手”。

待遇

待遇不仅仅是薪水,待遇是个多元的概念,包括保险等等。待遇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薪水,但又不仅仅是薪水。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我们政府的责任。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学校中是不是充满了公平与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融洽、和谐是人际关系好坏的表现。大家想想,全世界有60多亿人,但是真正能够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人都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同事。对于我们的感受来说,小环境比大环境更重要。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好不好,校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一个教师也都可以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贡献力量。

教师的劳动强度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工作量。现在的教师,工作量都偏大,所以我们的确有一个解放教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怎样缩小班级规模,进而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这首先也是政府的责任。

4、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我们需要区别这样两个概念,一个是职业、一个是专业,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教师也是一种职业,所谓专业,是指一种职业。

5、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

6、学校环境

学校是不是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

7、学校的硬件设施

教学仪器设备用起来是不是顺心、顺手,体育器材是不是比较精良。

8、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9、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10、学生素质

我们的孩子来到了这个社会,不上这所学校就要上那所学校,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素质是由家长素质决定的,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两点非常重要的提醒,第一个就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每个老师都要努力成为家长的模范,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成为家长的模范,首先有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社会形象,凸显我们职业的优势,教师的社会形象高大了,我们的教育也更有效率。第二点就是: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成为模范的家长,我们就能够更多的用我们的模范形象去引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切实的肩负起责任,如果我们作为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育好,我们在很多场合下,很多话都说不出口,更谈不上理直气壮的去要求家长和用我们的模范行为去引领家长。

11、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是不是公平、正义,是不是比较合理、人性化的。

12、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指标是不是合理,评价涉及到评价指标的问题,评价过程是不是民主,什么叫评价过程的民主呢?就是被评价者能不能参与评价过程,两点。

13、学校的社会声望

就是你所工作的学校的社会声望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果你工作的学校声名狼藉,你都羞于说我是那所学校的老师;如果你工作的学校的社会形象很好,你就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那所学校的老师;

14、学校可开发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什么是学校的课程资源?那就包括人、财、物,比如说家长资源就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都很高,能够为学校提供很多的支持、帮助,那学校办起来肯定会更好。扩充学校可开发、可利用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15、社会期望

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社会各界对于学校、学生、教师的期望,这个期望是过高不好,过高会有压力;过低也不好,过低会感到不受重视、不受关注;合理期待。现在的问题恐怕就是过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过高,这是我们教师有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压力比较大。

16、健康

健康特别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强化健康意识,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包括寿命,它由多种因素决定,当然非常重要的是基因,就是遗传,大概占到百分之四十多,还有百分之四十多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当然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你的生活条件等等,运动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这说明生活方式很重要,希望大家要多喝水,像这样的杯子一天大概要喝十杯水,特别是早晨空腹要喝两杯水,两杯凉白开,早上漱完口后空腹喝,就是一定要注意保健,养生保健很重要的就是要节制饮食,就是不要吃的太多,动物行为学家做过大量实验,吃的太饱不利于延年益寿,古训里也讲,三分寒七分饱;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健康,健康对个人来说幸福太重要,它也有社会意义。

17、教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18、教师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7

一、固体质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平均反应速度) ,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 其中固体质量和化学反应速率就有密切关系。

【例1】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C (s) +O2 (g) =2CO (g)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将木炭粉碎成粉末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增加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增加木炭的量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外部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A增加了接触面积,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升高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有气体参与, 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D增加木炭的量, 据C=nv=mΜv=ρΜ知, 对于固体, 改变其质量, 不影响浓度, 故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答案为D

评析:学生在理解固体质量改变时, 据C=nv=mΜv=ρΜ, 固体密度与质量改变无关, 改变固体质量不影响其浓度, 不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

二、增加不反应气体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例2】 在一定温度下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Ν2 (g) +3Η2 (g) 2ΝΗ3 (g)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向容器内充入少量N2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加入催化剂

D.向容器内充入少量He气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A升高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增加了N2, 在体积不变时, c (N2) 增大,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项使用催化剂, 不说明相当于正催化剂,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加入少量He气, 虽然内部物质增加, 内部压强增大, 但此时N2、H2、NH3物质的量均不变, 其体积也不变, 浓度无变化, 故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答案为D。

评析:加入不反应气体, 要看体系中反应物、产物浓度是否改变, 如在一定温度密闭体系中加入不反应气体, 不改变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不变;若在一定温度下体积可变容器中, 加入不反应气体, 体系体积增大, 反应物与产物浓度减少, 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三、形成原电池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例3】 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 分别加入两个盛过量的稀硫酸的烧杯中, 并向加入a的烧杯中再加入少量CuO粉末。下列各图表示氢气体积V (H2)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 ( ) 。

解析:a中加入少量CuO粉末, 将发生如下反应:CuO+H2SO4=CuSO4+H2O, CuSO4+Zn=ZnSO4+Cu, 铜附着在锌表面, 共同浸入稀硫酸中, 此时形成了原电池装置,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达一定量氢气时所需时间短, 但同时也由于部分锌与硫酸铜反应, 消耗部分锌, 导致Zn+H2SO4=ZnSO4+H2↑反应中的锌量减少, 在硫酸过量情况下, 产生氢气量减少。答案为A。

评析:化学反应速率变化与原电池结合一直是近年来命题热点, 本题妙处是加入CuO, 变相考查原电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但多数学生认为加入氧化铜是催化剂, 从而导致错选B。

四、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例4】 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里, 产生H2的速率可由右图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Cl-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 (填序号)

解析:镁条与盐酸反应本质为Mg+2H+=Mg2++H2↑, 化学反应速率与氢离子浓度有关, 与氯离子浓度无关, 随着反应进行, 盐酸中氢离子浓度下降, 产生氢气速率下降, 但图中却出现速率先上升现象, 得出除氢离子浓度影响该反应速率外, 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温度。而镁条的表面积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条件之一。答案为①②③。

两岸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 德国 美国

[作者简介]姜峰(1957- ),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秦晓林(1977- ),女,甘肃嘉峪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47-03

一、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制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教育体制要保障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平等的教育要求高度标准化,即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课堂教学、统一的学校教育等;另一方面,教育必须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为就业市场不同的职业需求做准备。就业市场有众多不同的职位,而不同的职位需要具有不同职业技能的就业者去承担,为就业市场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需要教育实施中的区别对待,这就要求对学校教育的课程予以分化。在学校教育中,根据技能类型和人才规格的不同进行课程分化必然要求教育分流,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被分成不同的群体、置身不同的教育环境、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导向不同的社会归宿。学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分流随之成为必然。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大多数教育体系中是被区别对待的。虽然教育体系因国而异,但大多数国家的学术教育均旨在培养大学生,而职业教育则旨在造就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工作者。

学者们对教育体制中的分流有基于不同角度的见解:一部分学者主要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审视职业教育,认为教育分流是为职业培训和就业市场预备使然,他们认为不管职业技能还是学术技能均可以改善习得者在就业市场上的境遇;① 另一部分学者根据阶级复制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认为教育分流理论是复制社会不平等的机制所在,在性质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阶层。众多国家的研究证明,分流确实阻碍了教育与就业机会平等的实现,社会底层的学生通常被分流到较低的教育层次,从而使其上大学、加入专业领域、获得受人尊重的希望因之变得愈发渺茫。② 那么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如何?本文通过对德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比较,侧重于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分析,拟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二、影响职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因素

(一)国家教育体制的标准化程度

“标准化”意指教育的性质符合全国通行标准的程度,衡量标准化程度的变量因素包括师资培训、教育预算、教材教法以及统一的毕业考试。③ 阿尔门丁格(Allmendinger,1989)认为:教育的标准化是指全国范围内教育质量达到同样标准的程度,诸如教师培训、学校预算、课程设置、学校结业考试的统一性等方面的变动都是与用这一尺度对教育系统标准进行测验相关联的。④有研究者认为,标准化程度愈高,教育资格与职业获得的连接也就愈紧密,因为雇主可以完全从求职者毕业证书标记的内容中获取足够的信息;相反,在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国家,雇主无法从应聘者的教育背景、证书来可靠预知应聘者是否具备任职资格。

德国的教育系统由联邦政府与16个州政府(lunder)联合管理教育。在联邦德国,联邦基本法对义务教育(小学、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综合中学)、职业教育及大学教育都有明确规定。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联邦德国具有完整的国家监督之下的职业培训制度。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职业学校的层次和种类都较齐全。早在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建立第二帝国的初期就制定了职业义务教育培训法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69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职业培训法,该法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化。“双元制”确定了一套学校、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德国的联邦政府除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在法律上确保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发展外,还成立专门的中央协调委员会,各州也设有专门的协调研究机构。为保证职业教育的高水平,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据统计,在德国得到承认的培训专业种类有450多种。⑤

与德国的教育系统不同,美国教育体制的竞争流动性较强。美国的教育系统是高度的分散化,美国数千个学区中的每个学区都有权制定自己的教育规划,并且只在有限的程度上受制于州的法规。在美国除了宏观水平的调控之外,对各个层次学校的控制尽量分散化,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提供额外的教育标准化的可能性。所有中学都开设以下课程:美国历史、生物科学、英语文学等,但对这些课程的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课程的选择也由学区甚至州来进行,没有国家级的标准化基础。分权性的美国教育系统比集权化的教育系统有更大的变动性。

(二)中等教育在各国的层次化程度

在教育系统中,“分层”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社会系统对学校的种类进行了明确区分,学校的功能是由其所提供的学术水平的“高”和“低”来界定的。阿尔门丁格(Allmendinger,1989)说:“分层是活的教育系统提供的最大在校年限量人群的比例,这种在校年限量是与既定的教育层次系统中的层级(分轨)差异对应的。”⑥ 显然,教育体制的层次化程度与职业教育的特性密切相关。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愈是细化,课程的专业性就越强,那么不同发展轨道的课程差别就越大,跨轨道的流动性就越有限。在教育层次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对求职者教育背景的记载就越细,对雇主做出聘任决定以及员工分配就越有参考价值。

德国的教育系统的分层性是欧洲国家中最强的,是高度分层化的典型,1950年以来,其分层几乎没什么改变。学生很早就被分流到三类中学。根据学生所在中学的不同类型,他们继续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机会是有差异的。中等教育有三类清晰的不同层级组织,一个人从哪种类型的中等教育组织完成其学业决定了他以后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徒教育系统的类型。中等和第三级教育机构与成人在劳动力市场所处的层级是相联系的。学生的这种早期三级分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选择职业的水平和种类,相应的,他们获得的教育水平和种类限制了他们今后在劳动力格局中的选择。⑦

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不同课程和地位分组方面的分层程度较低。美国的中等教育是不分层的,学校都提供广泛多样课程的普通学校。鲁宾逊(Rubinson)用这样的说法来强调美国教育系统的分层,“不论存在的哪一轨教育,都要通过大学预备教育的选择或普通中学课程,这类课程的大部分对所有的教育都是公共的。任何一轨学生都可以进入高等教育,没有什么决定是不可改变的”。⑧

(三)中等职业教育内容具备的职业技术特性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面不宽但很有专门性,大都是围绕某一行业来设置专业,所以学校的专业尽管数量不多但专业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全部科学地、合理地组合成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是简单地将那些没有内在联系的、分散零碎的专业知识捏合起来,而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实践来组织内容,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紧扣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其着眼点是使学生适应将来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不强调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储备”。⑨ 在德国,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促成了人才格局的高度结构化与职业证书的高度专业化。

在美国,虽然许多学校中都有“分轨”,但他们都倾向于松散的限定,美国中学的各种轨道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课程,所处的轨道与选择哪种特殊的一套课程之间的联系很微弱。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尽量提供同样广泛的课程和教育方案。第三级教育机构虽然在质量方面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是提供同样广泛的课程和教育方案。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的教育资格证书是通用的,即使在职业教育层面,大多数学院的学位证书也很少或不与特定职业直接联系。⑩与德国所颁发的高度特定职业关联性证书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的教育证书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四)学校与公司、企业的联系程度

决定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分配效应的另一个环节是职业教育机构与雇主的连接。在某些国家,职业培训是由公司、企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共同主办的,它们共同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决定就业市场上对某种职业的具体技能要求。雇主可以充分相信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的任职资格。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另外一种连接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就业的参与。在某些国家,尤其是日本,学校的职能之一就是作为学生就业的中介。

德国的职业与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它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在职业培训方面采取学校办、企业办、私人办、学校与企业联合办等多种方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工厂、企业与职业学校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或学徒)的培训工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近年来,又产生了跨企业培训形式,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再抽出一定的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以便更快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多元化培训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初级阶段,适应了公民自主学习的广泛需求。德国的“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与就业有着直接而高度的关联性,因此学生在进入劳动市场后,他所持的教育证书没有灵活的变动性,在职就业者也很少变动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机构虽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远不如德国那么普及,结构松散的教育——就业结构培育了青少年不断调整工作的意识、早期创业意识。美国证书的普遍性与职业的相关性非常微弱,从而造成工作的极大流动性。同时,教育机构的松散、非分层的教育结构也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就业者可以更换工作,也可以返回全日制学校继续学习或者在职期间通过接受成人教育来创造新机会。

三、分析与启示

哪个国家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程度愈高、中等教育愈加层次化、教育体制愈发标准化,其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就愈大。在这样的国家,职业教育体制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组织关系也更为密切。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德国和美国的教育系统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首先,教育制度分层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强调职业证书,并且其颁发的证书与就业有很强的关联度。其次,教育制度分层化和标准化程度越高,教育就越会直接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具有把学生分流到不同职业的“结构化”能力,特定的职业证书限定在特定的职业,学生一旦进入了其中的某一职业分支,就很少有机会改变职业定向,所以在德国重返全日制学校的机会和早期职业流动性都很低。相应的,在教育分层化和标准化程度最低且颁发普通教育证书的社会,如美国,其教育和职业之间的联系较弱。在美国,工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存在大量的教育证书变更和早期职业流动,因为这种松散的、层次化低的教育结构为证书更换和教育变动提供了灵活的机制。

教育的差异根植于各国的文化土壤中。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两种典型的教育类型。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如何借鉴德国的教育体制,来制定并形成完整的在国家监督下的职业培训制度;如何有效地规划教育和就业间的结构性连接,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的更合理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除了个体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以外,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更具优势的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些方面都给我国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经验。同样,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对我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就业体制如何更具灵活性,以实现学生职业、专业不同类型学校的转换、确立资格再认证制度及发展路径的转移;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体制富于灵活性,从而激发就业者的创业精神、催生新的经济机遇,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机制借鉴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进行结构性调整。

[注释]

①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77.

②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78.

③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4.

④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3.

⑤李庆才.德国教育制度之管见[J].辽宁教育研究,2005(8):80.

⑥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0.

⑦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1.

⑧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2.

⑨黄日强.中德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9(1):51.

⑩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孙岳,谭斌,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6.

上一篇:建筑集团五分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水平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