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卫生应急(通用8篇)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1
五 年 辉 煌 路 健 康 百 万 人
――广水市近五年卫生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广水市卫生局(2011年3月29日)
近五年来,我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力以赴,以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全市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协调发展。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成效,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药物制度逐步落实,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期望寿命从68岁提高到69.4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过去五年,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最快、城乡医疗机构面貌变化最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抓机遇、强基础,城乡卫生呈现新面貌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牢牢抓住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的好机遇,积极争取发展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面发展。五年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总投入达5.6亿元,是“十五”期间0.5亿的11倍,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达1.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7倍。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医疗设备更加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近五年时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54亿元,较“十五”期间投入增长2倍。共实施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面积9.2万平方米。完成卫生国债建设项目12个、地方债建设项目10个、中心城区卫生建设项目8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61个,实施扩大内需卫生项目5个,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9.3万平方米。完成市中医院、妇保院、疾控中心综合楼建设,启动了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全市6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个乡镇卫生院和161个村得到项目建设。卫生单位业务用房从2005年的5.5万平方米增加到12万平方米,增长110%,服务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医疗设备得到更新。近五年时间,全市医疗设备投入0.4亿元,医疗设备总价值达0.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0.75倍。市一医院配备了核磁共振,市二医院、中医院配备了CT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13个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17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卫生院医疗设备从“老三件”更新为“新三件”;369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高压消毒锅等基本医疗设备;市疾控中心新增卫生应急处突车2辆,全市储存疫苗的冰箱从52台增加到95台;市卫生监督局装备卫生监督转用车1辆、购臵执法监督车两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60台(件),设备装备跃上新台阶。
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8所,其中,医疗服务机构510所,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两所、二级专科医院两所、一级甲等卫生院17所、民营医院1所、诊所和医务室23所;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18个;村卫生室352个。编制病床数1829张,较“十五”末增加229张,每千人口病床数1.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734人,村医991名。覆盖县、乡、村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卫生事业发展呈现新面貌。
二、建机制、重培训,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 坚持人才发展战略,把“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工作的根本,完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卫生技术人员招聘工作,全市引进卫生技术人员112人,吸引外流人员返岗52人;争取“三支一扶”人员12人。投入培训经费35万元,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全科医生培训等培训项目,培训卫生技术人员2740余人次。加强省地市合作,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200余人次。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鼓励优秀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共下派医师12名,分别支援3个乡镇卫生院。鼓励职工参加在职学习、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2010年全市卫技人员专科以上学历占39%,比2005年提高7%;高级技术职称增加94人达160人,中级技术职称增加365人达1014人;执业医师增加410人达1760人,执业护士增加450人达1020人。全市卫生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总体素质逐步提高,结构得到优化。
三、重民生、强保障,全力落实惠民利民新举措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注重民生,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实惠。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实施试点,2008年新农合制度在全市推行,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五年来,不断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严格基金管理;开展即时结报,方便群众就医;推进付费制度改革,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扎实搞好服务,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2010年,全市参合人数达72万人,参合率达95.26%,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150元,当年筹集资金1.08亿元,补偿140万人次,补偿9262万元。其中,门诊补偿134万人次,次均补偿11元,住院补偿57922万人次,次均补偿1339元,住院最高补偿提高到4万元。累计筹集基金2.89亿元,补偿269万人次,支付补偿资金2.65亿元。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施,有力保障了各族群众健康需求,收到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事业得发展”的效果。
有效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专项项目。各种卫生专项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投入经费166万元,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卫十项目)和全球基金结核病防治项目。对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进行登记管理和治疗,治愈3162例,治愈率达96%,有效保护了劳动力;投入经费110万元,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加强联防联控,疟疾发病率从2005年的5.8/万下降到0.49/万。投入经费50万元,实施“降消”项目,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7.9‰下降到4.3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下降到0;投入经费120万元,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监测目标人群4.5万人次,对检出HIV阳性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阻断率为100%。开展农村贫困孕产妇救助,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服务项目和限价标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实施免费咨询检测和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纳入城乡救助体系,实施医疗救助270人次,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提供支持与帮助,使在校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全面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完善冷链运转设备,运转次数从每年6次增加到12次,实施免疫的疫苗由5种增加到12种,免疫的疾病由7种扩大到15种。为全市0—6岁儿童接种各类疫苗56.7万针次,适龄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7.99%;乙肝疫苗常规接种10.5万针次,接种率99.4%,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11.2万针次,接种率达98.59%,疫苗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五年时间里,全市无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发生,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54/10万,下降68.75%。
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694万元,实施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今年初,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乡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它医疗机构按照比例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四、重预防、促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成效
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新提高。加强了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增加监测检测设备装备,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一批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了实验室监测检测能力。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中心被确定为县级甲等实验室。疫情报告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乡镇以上疫情网络直报,疫情监测和管理更加规范。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防治策略,以鼠疫、霍乱、疟疾、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保持逐年下降的态势。积极应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疫情,有效处臵甲型H1N1流感疫情,完成疫苗接种6.3万人次,报告发病的病人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死亡病例,防控效果显著。2005年以来,全市未报告甲类传染病,严重威胁和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由2005年的668.3/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74.5/10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取得了当年争取,当年夺牌的优异成绩;切实抓好农村改厕改水项目的实施,累计投入经费1440万元,改建卫生厕所36000所,农村的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观。
以疾控规范化建设试点为抓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全市医疗救援队伍发展到4支32人、疫情处臵队伍26支78人。在汶川大救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卫生应急处突经验。开展了“问题奶粉”查处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处臵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参与了多起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维护了群众健康安全。2008年,我市疾控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到得卫生部和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评,省卫生厅于2009年在我市召开了全省疾控规范化建设试点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广水模式”;2010年,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岱犁对我市疾控规范化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市疾控规范化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整合防艾资源,增加经费投入,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共投入经费180万元,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镇居民达83%。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1个、自愿咨询监测点1个,累计检测0.2万人份,监测检测能力得到提高,监测覆盖面逐步扩大。设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1个,清洁针具交换点1个,全市宾馆、酒店、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套摆放率达100%,暗娼、吸毒人员、流动人员等高危人群纳入干预范围,对管理的HIV感染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母婴阻断率 100%,行为干预不断深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艾滋病格局逐步形成,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局、从隐蔽到公开、从被动到主动、从倡导到落实的五大转变,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执行“一法两纲”,加强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完善孕产妇急救网络,强化妇幼保健人员业务培训,加大基层业务指导力度,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施农村适龄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97.20%提高到99%;新法接生率从99.36%提高到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从81.59%提高到 89.63%,儿童保健覆盖率从75.96%提高到79%,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逐步下降,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8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全市共规划设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服务站13个。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推进城市社区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至2010年底,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1.57万份,居民建档率达28.44%,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得到新加强。完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备装备,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食品卫生、职业放射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学校卫生以及生活饮用水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医疗市场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卫生秩序。完成重大节日、两会和中高考期间的卫生保障任务42起。
五、重行风、强管理,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新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积极推行“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等改革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通了绿色就诊通道。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试点,方便群众就医并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加强医院美化绿化,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就医环境更加优美。认真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疗质量荆楚万里行”活动,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实施了市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项目,中医院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中医诊疗设备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不断加快,中医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行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卫生系统干部队伍廉洁自律工作,有效地教育、培养和保护了卫生系统的干部。五年来。共提拔和调整干部107名,对所提拔的干部都是在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和群众推荐票数集中的情况下,由人事科会同纪委到所在单位进行严格考察,再提交局党政班研究,通过后到原单位公示一周;调整的干部都根据工作需要,经局党政班子联合研究通过的,实现的干部提拔、调整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十个全覆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和学习先进模范人物活动。在“党风廉政建设十个全覆盖”活动中,我们严格清权,建立廉政防控“风险库”;规范用权,制定权力运行“硬标准”;强化宣传,提高预防腐败“免疫力”;健全制度,编织风险防控“安全网”;单独或协助市纪委处理违纪干部4名,全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省纪委和随州市纪委的充分肯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投入17万余元,对党员活动室、廉政文化室、荣誉室等进行了高标准装修,为全市党员阵地树立了新标杆。
全系统学先进、比奉献的氛围渐为浓厚,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社会对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1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9万人次,增长46%,住院7.5万人次,增加3.8万人次,增长1倍;完成手术15000台次,增加110%;病床使用率达76%,提高31%,住病人治愈好转率达95%,提高30%,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六、保基本、强基层,卫生改革迈出新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围绕省、市医改办工作部署和安排,按照“三个三”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全面加强;新农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逐步落实;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离退休人员待遇由2007年的不到680元/月,提高到现在的1450元/月,离退休人员由过去的“群体访”、“重复访”,转变为现场的“畅快活”、“安心养”;在医疗卫生便民服务、卫生机构管理和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卫生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真抓实干、持续发展的五年;是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全市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经过五年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并进,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为坚定,加快发展的思想更加牢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步伐更加快速,为“十二五”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思五年来的各项卫生工作,在看到主要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卫生系统面临着三个方面较大的压力,一是人才稳定压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业务量大幅下降,同时,为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卫生院人员经费相对减少,医务人员绩效工资难以兑现,收入待遇大幅度下滑,业务骨干流失的风险大幅上升,人才稳定压力较大。二是化债偿债压力,近年来,卫生系统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以达到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的目的,在国家经费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举债发展,加之前些年初保达标等活动的历欠,目前,全市债务总额已达到9000万元,其中乡镇1980万元,这些债务在教育系统和村级机构都由国家偿还,但卫生系统目前没有明确政策,化债偿债压力较大。三是医疗安全压力,近年来,由于部分媒体为提高知名度而对医患纠纷进行了恶意炒作,少数群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对医疗机构进行恶意攻击,加之部分医务人员于患方沟通缺乏技巧,导致医患纠纷不断增多,不断升级,卫生系统保障医疗安全的压力空前高涨。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2
2011年浙江省发改委印发《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将瓯江航运开发项目列入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计划十二五期间打通丽水瓯江出海大通道。出海大通道、丽水港、青田港的建成, 将使2000吨级海轮、500吨级内河船舶分别直通青田、丽水市区;同时, 滩坑、紧水滩、乌溪江、南明湖等库区水上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从2006年的零起步到目前已发展到4家水上旅游客运企业, 46艘游船、704客位。这些水运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对全市的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 根据2010年丽水市政府丽政办发〔2010〕143号关于颁发《丽水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管理办法》通知的要求,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结合瓯江航运事业发展, 针对全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 热点进行分析, 提出“‘十二五’以应急救助网络为骨干, 兼顾其他综合管理功能”的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 布局水上应急救助网络, 建立船舶综合监管平台, 对重点水域、码头、 船舶等实行动态监管, 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1丽水市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现状
从2011年开始,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丽水航区安全监督体系数字化建设方案》, 加快水上应急救助网络建设, 目标是建成以市本级为中心, 下属6个重点县 (市、区) 为分中心, 6个现场为重点监控点, 即:“一个中心、六个分中心、六个现场监管站”的应急救助网络, 有效强化安全管理。截止2013年底水上应急救助基础建设各项工作已取得明显实效:
1应急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市本级、景宁水上应急指挥中心房建主体工程及青田、遂昌分中心的选址工作; 完成了丽水航区温溪段重点港口码头、航道视频监控及甚高频建设。
2应急专业队伍组建完成。根据丽政办发﹝2010﹞143号关于印发《丽水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按六个统一 (统一值勤、统一搜救、 统一保管、统一指挥、统一培训、统一布局) 的要求, 本着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 成功组建了一支以现有海事人员为主体, 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 社会救助力量为补充且反应敏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水上应急救援队伍。 现有专职应急救援人员3名, 兼职人员20名, 海事艇2艘、 冲锋舟6艘、随车吊1辆, 还配备有帐篷、应急灯、各类缆绳、跳板、对讲机、抛绳设备等应急用品。
3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市的应急救助能力, 2012年5月份,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邀请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温州基地工作人员来丽水。考察丽水市水上交通分布基本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 详细分析水上应急救援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促成丽水市政府和温州水上求助基地签订了水上应急救援联动协议, 有效弥补了全市水上、水下救援人员、装备、设施严重不足, 提高了水上、水下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在与交通部东海救助局温州基地签署水上应急救援联动协议的基础上,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与交警、消防等单位组建了丽水市应急联动处置领导小组, 由110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指挥全市应急救援工作。
4应急救助行动有力有效。近几年来, 在推动水上应急救助建设各项工作基础上, 丽水市港航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积极开展水上应急救助。共开展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 转移围困村民等搜救行动15次, 解救遇险人员17人, 转移围困村民500多人, 无发生人员伤亡情况。 共出动海事艇13艘次, 渡船20艘次, 海事人员100余人次。此外, 应急队伍还有效援助金华、宁波等开展抗洪抢险工作。参与金华兰溪内涝和缙云壶镇特大洪水的应急救助, 协助宁波江北区参与跨区域抗洪抢险战斗, 共抢救遇险群众100多人, 遇险物资10多吨, 得到了宁波、余姚市委、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2丽水市水上应急救助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全市应急救助工作刚起步, 队伍组建时间短,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群众预防意识薄弱, 应急自救能力不强。近年来, 全市共发生多起水上采砂船、运砂船漂移, 人员被洪水围困等水上突发事件, 围困村民达500多人。事件本质反映出全市群众危机防意识薄弱, 使很多遇险人员丧失了最佳的自救时间。
2专业应急人员不足, 应急救助力量薄弱。全市现有水上应急救助专业人员3名 (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 , 兼职海事工作人员20名, 不能满足组建2支应急队伍、实行24小时无间断值班要求。
3应急救助技能不高, 实战经验有待加强。应急救助队伍中兼职的20名海事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偏高 (平均45岁以上) , 同时肩负着繁重的日常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且应急救助专业水平不够。目前全市应急能力及装备只能完成水面以上救助任务, 特别是对水面以下和危化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还缺乏专业有效的专业手段和装备。
为此, 现阶段全市水上应急救助工作还很难达到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
3丽水市水上应急救助下阶段工作建议
下阶段, 本人认为全市应急救助工作应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 (浙政发〔2005〕14号) 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浙政发〔2005〕12号) 精神,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 注重部门联动、区域合作, 坚持“防救结合, 专群结合, 军地结合, 自救与互救相结合”, 从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着手, 进一步提高全市水上应急救助能力。
3.1抓预知, 普及应急知识
2013年5月14日, 由于库区泄洪, 3名外地游客受困丽水莲都石牛大桥上游450米处;同年5月20日, 由于库区泄洪, 2名湖南藉打工人员受困丽水莲都石牛大桥上游500米处。自应急队伍组建以来, 类似因库区泄洪河道水位上涨以至人员被困河中的事故共发生了7起, 占了所有出警数的47%。从中反映出群众对水上危机防范意识不强, 使很多遇险人员丧失了最佳自救时间。为此, 本人认为, 可借鉴美国、 日本等国家在长期与灾难的对抗中的成功经验, 遵从“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的方针, 首先要开展良好的水上应急救助知识普及教育、宣传, 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预知力。
1从小抓、从早抓, 开展应急知识教育。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结合近年来交通部和教育厅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 对中小学, 尤其是沿库、 涉水地区学校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科普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 结合辖区水上交通情况, 讲授水上交通、水上求生救助和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教育, 提升学生水上交通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
2从细抓、从实抓, 开展应急实践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游客等相关群体开展水上交通安全课外实践活动, 现场讲解救生衣、救生圈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 增强水上交通安全操作技能。另一方面组织相应的应急演练, 传授应急救助技能, 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 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3抓关键、抓重点, 开展安全生产宣传。一是在春节、 国庆、安全生产月及“三防”等重点时段, 通过电视、电台广播、制作悬挂安全生产横幅和宣传牌、张贴宣传画、印发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读本等形式, 大力宣传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知识。二是在渡口、码头、事故多发地段、涉水乡 (镇) 和学校等重点区域, 大力宣传、普及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 努力营造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氛围。三是组织各涉水乡镇、企业和水上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理论知识、 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保障水路运输安全、有序开展。
3.2建预警, 加强综合监控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属于亚热带季风区, 四季分明, 雨量丰沛。市区的瓯江、松阴溪等水系均属山溪性河流, 汛期多暴雨, 尤其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这6个月期间, 河水暴涨暴落, 瞬息万变, 容易突发山洪。从全市水上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看, 水上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 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 比如2013年5月份共发生了5起水上遇险事故, 其中有3起是因为洪水、暴雨及库区放水, 相关预警报不到位等原因致使群众被困水中。为此, 本人认为下阶段全市在水上应急救助工作上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机制, 加强综合监控, 保障各类水上险情、灾害能及时发现, 即时通告。
1全民动员, 参与险情排查。全市临水、临库公路多, 台风暴雨频繁, 江河水位暴涨暴落。特别是每年汛期, 车辆落水、人员围困等险情时有发生。但由于全市水域点多面广, 又属于典型非水网地区, 日常安全巡航主要集中库区重点渡口、码头, 实时安全监管盲点较多。为把险情、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全市应有效调动全社会的配合和参与, 及早发现险情, 及时报告, 尽快处理。
2部门联动, 完善险情预报。根据全市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现状, 本人认为下阶段重点要加强气象、水利、海事三部门对险情预警工作的联动。在汛期和极端天气情况下, 气象部门要每天分时段公布各地市详细的天气预报, 并及时发布极端天气警报。水利部门要把各库区泄洪方案及早通知沿库及下流地区, 尽早做好人员疏散、物资转移、堤坝加固等防洪工作。海事部门要结合气象、水利部门相关信息, 开展巡查, 加强对重点水域实时监管。
3网络监控, 实时险情监测。一是结合《丽水航区安全监督体系数字化建设方案》的实施, 以及水上应急救助网络建设, 逐步对全市重点水域交通安全加强实时监控。二是根据部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开展第二批船舶安装船载自动识别系统补助工作的通知》 (海船舶〔2013〕808号) , 全市拟于2014开展全市客渡船AIS的安装工作, 做好重点库区内AIS基站试点建设, 并对符合条件的客渡船安装AIS, 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船舶动态监管, 保障辖区水域安全。
3.3重预防, 完善基础建设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 预防在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这四个应急管理环节中占中流砥柱的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讲:“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也。”应急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理想的境界是少发生不发生突发事件, 不得已发生了那就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处置。为此, 要做到平时重预防, 事发少损失, 坚持和贯彻好“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这个方针。
1加大投入, 完善应急救助基础设施。介于丽水应急救助建设目前情况, 下阶段主要工作:一是全力推行《丽水航区安全监督体系数字化建设方案》, 加快水上应急救助网络建设。在“一个中心、六个分中心、六个现场监管站”的应急救助网络基础上, 对重点渡口、码头及事故多发地段相应增设安全警示牌、警戒标志, 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其次, 增设应急站和监控点, 扩大监控范围。二是在渡船亭、水上娱乐点、涉水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增设如救生圈、救生衣等基础应急救助设备和报警电话点, 就近、就地、就便提供各种救助设备、设施和有关物资;大力宣传“12395”水上专用报警电话, 充分发挥以“12395”为主的报警信息网。三是在现有应急救助设备基础上, 逐步引进应急指挥包、围油栏、吸附材料及漂浮救生绳等专业应急救助设备, 并派专人保管, 定期核查, 定期养护, 确保随时可用。
2引进人才, 提高应急救助专业水平。全市现有水上应急救助专业人员3名, 主要是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 远远不能满足组建专业应急救助队伍的要求。下阶段, 一方面要尽力引进具备水上救生能力、潜水能力、危化处理能力的应急救助专业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应急人员应急救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培训, 提高其应急救助能力。
3加强联动, 推进巡航搜救一体建设。在过去的15次应急救助行动中, 有5起水上遇险事故, 9起人员落水事故, 1起渡船失灵事故。如果实行全面、有效的巡航, 这15起事故其中的5起遇险和1起渡船失灵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得以救助。为此, 结合全市近年来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下阶段, 一是在库水、涉水旅游景区等重点水域, 加强航区安全巡航, 进一步增加巡航频率, 扩大巡航范围。要结合全市非水网地区特点, 开展水陆结合模式巡航与事故隐患排查。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公安 (尤其是水上派出所) 、消防等单位联动, 实行跨辖域全方位巡航与隐患排查。三是加强市县海事应急救助力量联动, 充分发挥一线海事人员作用, 结合日常巡航, 实现巡航搜救一体化, 有力提高应急救助效率。
3.4快反应, 提高救助效率
“快速反应, 协同应对”是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旦突发水上交通事件时, 所有的应急救助行动应迅速、 规范、有效, 以期达到减少事故损失,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为此, “快速、高效”是全市应急救助行动一直以来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行动效率, 下阶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完善预案, 增强可操作性。2012年丽水市政府依据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浙江省交通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试行) 》和《浙江省内河突发水上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浙江省地方海事局辖区) 》等制定了《丽水市内河水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水上突发公共事件, 结合近年来全市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 下阶段对预案要进一步完善, 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并使其在全市水上应急救助工作真正起到规划、纲领和指南作用。
2加强演练, 增强处置能力。鉴于全市应急队伍现状, 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演练, 提高队伍实战水平。要从遇险人员救助、船舶溢油、水上交通管制等常见突发水上交通事件出发, 结合辖区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多科目的综合实战演练, 以期进一步提高全市水上应急救助实战经验和应急救助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3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4
麦花卫发〔2012〕2号
麦积区花牛中心卫生院 关于转发《天水市麦积区妇女 “两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的通知
各村卫生室及分室:
现将《天水市麦积区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严格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1—
天水市麦积区妇女 “两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方案
宫颈癌和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新发病例月13.15万人,约有3万名妇女死于宫颈癌,每年乳腺癌新发病例30-40/10万人,并且以3%的速度递增,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头号杀手。宫颈癌和乳腺癌已对广大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已被公认是恶性肿瘤防治中最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措施。因此,开展普遍性的妇女“两癌”检查时关注公共卫生和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确定检查对象
(一)确定原则
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开展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工作,因此要求项目开展前明确检查对象,各村卫生室及分室要有本辖区的总人口、妇女人数,35-59岁妇女人数,合理计划和分配应接受检查的妇女人群,以保证每一位适龄妇女接受检查。
(二)检查对象及入选条件
1、检查对象为35-59岁有性生活的妇女。
2、入选条件为在辖区居住1年以上、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
—2—
二、健康教育宣传
各村卫生室及分室要对妇女常见病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适龄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参与率。
三、检查内容及方法
妇女宫颈癌检查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染色检查,对以上检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建议需进一步阴道镜检查。对阴道镜检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需进一步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妇女乳腺癌检查内容包括对目标人群进行临床体检,阳性和可疑者建议进一步做乳腺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阳性者需进行病理诊断。
(一)妇科检查
1、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性生活史、避孕史、生育史、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家族肿瘤史)。
2、外阴及阴道检查:主要观察外阴、阴道、宫颈有无肿物疣状物;阴道分泌物性状;宫颈有无溃疡及接触性出血等。
3、盆腔检查: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取材完成后进行。盆腔检查按顺序分别及和感知以下部位:阴道是否通畅、有无结节及赘生物;宫颈大小、外观、软硬度、有无触痛、举痛,有无接触出血;子宫位置、大小、形态、软硬度及活动度,有无突出结节,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压痛、增厚及包快。
—3—
4、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及取材部位
(1)取材:在宫颈管内及宫颈外口移行带取材。用宫颈细胞刷以宫颈外口为圆心旋转1-2周,不要过分用力,以免损伤宫颈引起出血,而影响检查结果。如宫颈口分泌物过多,可先用灭菌干棉球轻轻擦去,再刷取标本。将刮取标本顺序涂抹在载玻片上,图片要均匀,不宜太厚,切忌反复涂抹,窥器除生理盐水外不能使用其他润滑剂。避免短期内重复取材。对不满意的标本,建议1周后重新取材。
(2)固定:趁涂好的标本还潮湿时立即放人95%的酒精固定液内固定,固定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经常测定固定液浓度,保持浓度在90%以上。如需送标本至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染色检查,可将已固定的涂片标本取出晾干,装送。标本标记要准确无误。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申请单应完整填写。
(3)染色:负责接受染色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在收到寄送来的标本后,将标本重新放入固定液,然后按照巴氏染色要求的步骤进行染色。染液要新鲜,染液和洗液要经常更换(一般染1000例/500ml染液)。染色后的涂片要立即用树胶和盖玻片封闭,以防污染或磨损。检查结果阴性涂片应保存一年,阳性涂片要长期保存。
(4)阅片:TBS诊断标准:总体分类: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其他(子宫内膜细胞出现在40岁以后妇女涂片中)和上皮细胞异常。①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和恶性细胞A.病原体 —4— B.非瘤变发现
a)反应性细胞改变
..与炎症有关的反应性细胞改变..与放疗有关的反应性改变
..与宫内节育器放置有关的反应性改变 b)子宫切除术后的腺细胞 c)萎缩(有或无炎症)
②其他(宫内膜细胞出现在40岁以上妇女的涂片中,未见上皮细胞不正常)
③上皮细胞异常 A.鳞状细胞异常
a)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
..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
b)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鳞状细胞癌(SCC)B.腺细胞异常
a)不典型腺上皮细胞,无其他具体指定或在注释中具体指定(AGC-NOS)
—5—..不典型颈管腺细胞..不典型子宫内膜腺细胞 b)不典型宫颈管腺细胞倾向瘤变 c)宫颈管原位癌
d)腺癌(宫颈管、子宫内膜、子宫以外或不能明确来源)..宫颈管腺癌..子宫内膜腺癌..子宫以外的腺癌 ④其他恶性肿瘤
A.于宫颈和宫体的不常见的肿瘤 a)小细胞未分化癌 b)类癌
c)恶性混合中胚叶肿瘤 d)肉瘤 e)恶性黑色素瘤 B.转移癌 5.阴道镜检查
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的对象包括:
1.宫颈脱落细胞检查TBS分类诊断标准为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 —6— 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其中不典型子宫内膜腺细胞应进行分段诊刮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腺原位癌者。
6、组织病理学诊断。
对肉眼检查高度怀疑宫颈浸润癌者、阴道镜检查结果怀疑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2)、Ⅲ级(CIN3)或宫颈浸润癌者,应进一步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二)乳腺临床检查
受检人以仰卧姿和坐姿,由检查医师对筛查妇女进行乳腺的视诊和触诊,记录乳腺大小和硬度。特别应注意乳腺出现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轻微异常症状和体征,如乳头溢液、不受经期影响的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乳头糜烂、乳头回缩、乳晕水肿、乳房皮肤轻度凹陷及绝经后出现乳房痛等。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体检表相应栏目。
四、检查程序
(一)登记注册
各卫生室及分室组织有关人员,登记辖区内符合检查条件的适龄妇女,填写“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登记册”,并动员检查,让知情同意者签署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自愿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组织安排检查对象到指定乡(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检查。
—7—
(二)进行知情同意及相关检查
1、自愿检查的妇女持检查知情同意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薄到指定初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2、初检医疗机构负责对妇女进行盆腔检查,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的取材、涂片、固定及染色阅片个乳腺手诊检查,完成“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体检表”相关内容。
3、按照TBS分类标准填写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报告单,对可疑或异常病例进行登记;将宫颈脱落细胞检查报告单反馈检查部门及检查对象,完成体检单内容填写。初检医疗机构负责通知可疑或异常者到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4、初检医疗机构负责对可疑或异常及确诊患者进行追访随访。
五、信息收集和管理
初检医疗机构每月按宫颈癌乳腺癌检查情况,将相关数据汇总后填写在“宫颈癌乳腺癌检查汇总表”上报至区妇幼保健院。区妇幼保健院对上报数据进行核实、整理分析后,于每月5日前报告区妇联和区卫生局。
六、主要评价指标
(一)工作完成率
实际检查人数占项目要求的应检查人数的比例。
(二)患病率
—8— 在受检人群中检出生殖道感染、乳腺临床检查可疑病例、宫颈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的比例。
七、质量控制
(一)工作管理
1、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并组织专家组定期检查、督导和评估。
2、我院负责领导协调及组织实施工作,也作为实施本项目中宫颈癌检查的主要负责单位。对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组织考核,技术人员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项目实施工作。
3、建立各级质量监控小组,实施质量考核和复核会诊制度,避免误诊、漏诊。
(二)工作实施
1、项目工作开始之前,各卫生室及分室开展有效扎实的社会动员,我院完成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合理有效、人性化的工作程序。
2、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的各项操作应符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的操作规程。
3、用于检查的仪器和设备应符合相关仪器设备的标准和要求,定期检查和校验相关技术指标和参数,以保证检查质量。
4、严格按照项目方案进行检查和结果填写,完成各类检查表中的每项内容。
5、工作实施现场完成各种表(册)的初步审核,以保证基
—9— 本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质控标准和方法
1、宫颈脱落细胞检查的质量控制:阳性涂片安20%抽查,阳性涂片按5~10%抽查,抽取涂片全部由专家复核,涂片结果合格率应达到80%,。
2、妇科检查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的消毒隔离状况,观察所有妇科检查人员的操作程序及卡册填写情况,现场复核5~10%的检查妇女,诊断结果符合率应达到80%.3、乳腺检查又专家进行复核,要求随机抽取2%进行复查,复查后各项目的符合率不得低于90%.报告结果规范率应达到90%.4、病例追访:对检查中发现的可疑或异常、确诊病例进行追踪随访,追访率应达到90%。
5、数据的质量控制:随机抽取上月3~5%的各类表册进行检查及复核,错漏项率应小于5%,完整率应达到90%。附件1:麦积区花牛中心卫生院领导小组及安排表 附件2:“两癌”普查编号及人数
—10—
主题词:妇幼卫生 项目 技术 方案 通知 印发:各村卫生室及分室。
麦积区花牛中心卫生院 2012年5月20日 印发
—11— 附件1
一、成员领导小组 组长: 王秀芳 副组长:王宝立 罗继文
成员: 徐小绒 张月梅 张文霞
缑丽芳 白凌斌 黄莉萍
二、两癌普查时间及人数安排
龙门卫生院卫生应急演练活动总结 篇5
为认真落实县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进一步完善各项预案和制度,并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和人员培训,使我院应急救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院于8月23日开展卫生应急演练,现将应急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贯彻突发卫生事件的相关规定,遏制各类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促进我院卫生工作稳步发展,我院成立了由院长蔡新疆为组长,钟德生为副组长,各科室成员为组员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小组,建立了应急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成立了10人的医疗专业队伍。
二、突出重点,强化培训
8月23日下午,本院开展卫生应急演练,通过卫生培训和演练,大大提高了我院卫生应急管理干部的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广泛普及了卫生应急知识系统,掌握了卫生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及相关政策,熟悉了卫生应急工作领域的最新进展,建立健全了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所需要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体系,全民提升了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存在不足及今后打算
回顾”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工作,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有些工作还存在不足,还需要加大工作资金投入,不断增添设施,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龙门卫生院
××医院卫生应急总结 篇6
我院根据市政府、市卫生局深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现将201×年至今的应急工作总结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及时更新应急组织机构。分别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援领导小组、应急调查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及时处置本院及辖区内医疗卫生突发事件,为各项应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完善优化各种应急预案。对现有预案进行认真梳理,结合我院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应急安全预案,分别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预案、安全生产应急等预案,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围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3.加强应急队伍的组建。分别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处置小组、医疗救援应急队、医疗卫生专家库、后勤保障小组。
4.应急物资储备及维护。制定了卫生应急物资日常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我院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设备的性能状况,按规定进行了经常性维护、保养、补充和更新,确保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的完好。
5.信息上报。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了信息报送流程。流程规
1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及时向总值班和院领导报告,通知医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二、应急能力培训及宣教情况
为增强医务人员对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我院从2013年至今组织了5期应急相关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有:××医院全体职工、××卫生服务中心(站)全体职工、××辖区民营机构负责人等共计900人。举行了 3次卫生应急演练,参演人次300人。开展健康教育6次,派发宣传单张12000份。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共监测 17次;H7N9外环境样品监测: 共5次,采样品总数50份。
三、存在问题
应急任务对药品需求量大,品种变化多,给药品的保障带来很大的挑战,应急储备物资易出现积压和浪费的现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还将不断努力,按照市政府、市卫生局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抓好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和督查,实现我院应急管理工作“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目标。
××医院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2 01 2年1 2月至2 01 4年3月以丽水市辖区内的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三个县下属的6个乡48个村的卫生室村医和居民为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原则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居民共1800人, 村卫生室256个, 村医312人。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12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22份, 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 回收有效居民问卷1710份, 有效回收率95.0%;回收有效村医问卷312份, 有效回收率100%。资料经过审核整理后输入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1.2 样本特征
1.2.1 1 7 1 0名被调查居民基本资料
男性1 1 1 2人 (65.0%) , 女性598人 (35.0%)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79人 (28.0%) , 初中821人 (48.0%) , 高中及中专393人 (23.0%) , 大专及以上17人 (1.0%) 。年龄分布:40~60岁年龄段最多, 有1197人 (70.0%) 。职业农业人口1282人 (75.0%) ;参加新农合1556人 (91.0%) 。
1.2.2 31 2名被调查医生资料
男19 2人 (61.5%) , 女120人 (38.5%) 。年龄60岁以上119人 (38.1%) , 50~59岁8 6人 (27.6%) , 40~49岁6 3人 (20.2%) , <40岁44人 (14.1%) 。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65人 (52.9%) , 中专85人 (27.2%) , 大专34人 (10.9%) , 本科28人 (9.0%) 。取得执业医师66人 (21.2%) , 助理执业医师9 5人 (3 0.4%) , 乡村医师1 5 1人 (4 8.4%) 。
1.3 调查方法
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与各县卫生局联系, 掌握各县乡村医生的第一手档案材料, 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内容和研究方向, 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初步调查, 两周后重测, 信度为0.81, 内容效度为0.75。第二部分是以走村入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讲、针对性访谈及问卷调查。 (1) 对村医和村民发放问卷, 调查基本情况及医改前后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情况, 包括就医环境、设备条件、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项目、医疗费用等[1]。 (2) 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及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2 结果
表1显示, 新医改后,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接待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项目及药品种类的供应满意度明显下降, 医改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设备条件的满意度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就诊环境、候诊时间、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满意度较医改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 新医改后, 村医的服务态度变差, 开诊时间缩短, 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综合不满意率高达57.8%。医改前医疗技术人员挣的是效益工资, 为了生存, 出现“抢”病人的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新医改方案出台后, 医疗环境及医疗设备虽然改善, 但许多设备却成了闲置品、摆设品;药品零差率销售, 药物种类减少, 使得输液治疗及其他非药物治疗变成村医获利的一种主要手段[2]。“乱输液”“乱检查”既损害了群众的健康, 又增加了医疗费用, 民众的医药卫生需求实际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3.2 影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2.1 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
(1) 实行新医改后, 村医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医疗服务收入 (5元/次的诊疗费) 和财政补贴 (包括公共卫生财政拨款10元/人, 每家卫生室1万/年补贴及药品零差率补偿总金额的20%) 。由于农村医疗项目单一、用药品种少, 人口大量外流, 交通的发展, 使得在村卫生室就医人数急剧减少, 特别是受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影响, 原来以药为主要收入的卫生室收入大幅减少, 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落千丈, 半医半农的现象普遍。 (2) 职业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少、责任重、风险高使村医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工作积极性下降。陈会方等[3]基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具合理性的考察, 发现乡村医生队伍面临着“身份”困境、“职权”困境、“后路”困境等情况。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 让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归属感。乡村医生原称“赤脚医生”, 与民办教师同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农村“孪生兄弟”。时至今日, 这对“孪生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命运, 民办教师早已转为公办, 而乡村医生目前还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没有养老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社会保障。乡村医生不仅劳动强度大 (没有节假日, 一天24小时值班, 一年365天上班) , 而且风险高、责任重, 村卫生室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部分地方出现“有室无人”的尴尬局面, 据调查统计, 至2013年底, 我市还有12家村卫生室没有常驻村医。
3.2.2 服务能力不强
(1) 村级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队伍老化。本次调查中, 年龄60岁以上的村医占38.1%, 50~5 9岁的占2 7.6%, 4 0岁以下的仅占1 4.1%。 (2) 村医整体素质不高。在村医中, 学历水平较低, 高中以下的占52.9%, 本科学历9.0%, 取得执业医师证书仅占21.2%。许多新配备的医疗设备不会操作, 医疗设备成了摆设品、闲置品。 (3) 村医数量不足。按要求每个村卫生室应配备2~3名村医 (须有1名女医生) , 但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名医生, 既要承担基本医疗, 还要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 工作量大, 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
3.2.3 缺乏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工资的“绩”和“效”落不到实处。
为保证医疗技术人员的收入,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由政府出钱对在编的医疗技术人员实行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作为基础工资之外的奖励, 结果, 这一核心内涵被和谐异化, 绩效工资成为计划经济年代分配模式的代名词, 因为有了保底工资作为基础, 加上工作的“绩”和“效”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再加上医疗本身的风险, 因而村卫生室由“抢”病人的现象变成了“躲”病人[1]。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
村级卫生室承担着为农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多发病、常见病的初级诊治职责, 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村级卫生室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 纳入议事日程, 进行专题研究, 结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活动”, 积极宣传村级医务人员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 让群众理解卫生室的定位、功能,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推动卫生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保证。
4.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并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适宜模式, 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差别化政策、措施与待遇[4], 由县级医疗机构定点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指导, 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制度,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实行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行政、人员、业务、财政、药品等方面的管理。2多管齐下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加强乡卫生院对村医的业务管理与培训, 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给予村医知识充电。建议各县政府将村医的培养纳入培训规划, 落实专项培训经费, 加大本地村医的培养, 还可采取村委培等方式, 吸引当地有志青年加入乡医队伍。另外, 卫生行政部门可利用县卫生进修学校设置村医培训班, 采取定点培训和进修方式, 加快培养合格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县卫生局要积极利用“卫生大讲堂”继续抓好专业知识培训, 探索远程教育等新的培训形式。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5], 坚持每年到外面引进一批专业人才, 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 逐步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4.3 提高村级医务人员的待遇
村卫生室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并享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补助政策, 但实际上目前村卫生室的公益性指标并不明显。大多数村卫生室类似于个体诊所的角色,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生自灭, 尤其是对药品实施零差价后, 他们赖以生存的效益增长点没有了, 工作积极性因此大减。有调查显示, 22.22%的村医认为自身职业前景很不乐观, 打算转行或换岗[6]。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和提高村医待遇, 落实相关政策, 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同时做到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建议参照村三职干部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标准逐步将村卫生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范围, 切实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同时, 应加大人员、基础设施、监管力度等方面的投入。
4.4 建立切实可行的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
我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室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考核监管不到位, 村医缺乏工作压力和动力, 对预防保健、居民保健等公益性卫生事业的积极性不高, 群众对村卫生室的满意度自然就不高。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尽早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办法中既有对工作数量的考核, 又有对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的考核。既便于自勉自查又便于监督考核,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力性、工作积极性和学习进取的自觉性。
4.5 强化和提升村医服务意识
加强新医改政策学习和宣传, 尽快转变村医的服务理念, 使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成为常态化, 防止和杜绝由“抢”病人变成“躲”病人, 由“留”病人变成“推”病人的恶性循环。由传统的“方便医疗”向“方便病人”观念转变, 树立以“服务换效益”的思想,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医疗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卫云, 程志国, 刘学军, 等.医改后承德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河北医学, 2013, 19 (5) :799.
[2]冯珊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11) :7.
[3]陈会方, 许虹.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中村医发展问题探讨-基于合理性视角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4, 224 (2) :145.
[4]刘永年, 黄明玉, 李杰, 等.青海省农牧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4 (5) :497.
[5]陈芸, 赵斌, 茆庄, 等.创新农村卫生人才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1 (2) :92.
广水市卫生应急 篇8
关键词 校园公共卫生 应急处理 学校 健康教育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表现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表现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严重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外,其某些特点比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加严重,导致事件的处理更加困难。
(1)更加难以提前防范。校园内学生聚居生活,人员密度大,尤其是一些大中专院校,几乎学生的全部活动时间都在学校,但学生多缺乏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据调查显示,只有38%的学生能够较准确的认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约10%的学生认为它是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严重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2)事件原因或源头更难查找。校园内学生的活动多是交叉进行的,比如多个班级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很多学生同时在操场进行身体锻炼,学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相互影响,这种交叉性大大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救护人员和安保部门对事件原因或源头的查找难度,同时增加了事件发生后的控制难度。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现状及效果
(一)应急处理现状
学校是比较特殊的公共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和出于对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各级学校普遍都建立起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以便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应对。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应对现状如下:
(1)消极预防。目前我国校园管理层普遍还没有正确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意识,缺乏专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员,对于事件的预防普遍不够重视,即使有专人负责,也存在责任分配不到位现象,反应迟缓。这种消极预防的思想,大大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也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埋下了消极因素。
(2)信息不畅。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多关注事件直接受害人的情况,对于事件的进展和所采取应对措施的公布严重滞后,这种信息不畅容易使周围人产生易信谣言和恐慌情绪,这种情绪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将产生不良后果。重视信息的公开、公布,让周围人能够尽早了解实情,有利于减少对事态的控制,也便于采取正确、高效的应对措施。
(3)管理组织流于形式。大部分学校均建立有相关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但在细节工作方面不够明确,流于形式,虽制定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细则,但因为没有明确到人,在具体落实上容易现在互相推诿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的应急队伍中只有学院领导,而没有专业救护人员,直接导致救护人员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件而失去了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展的最佳时机。
(4)缺乏卫生安全知识教育。由于学校很少开展卫生安全教育,学生缺乏卫生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注重卫生安全习惯的培養和保持,也是学校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处理效果
由于我国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在应急处理时往往出现隐瞒事情真像、迟报事件,使得事件处理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基本上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疲于应付,应急处理机制无法起到相应的快速反应和积极处理事件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
(1)明确工作目标。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2)细化工作内容。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定期出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知识,加强学习、演练各种防治技能,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储备物力、财力,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3)落实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并根据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因此,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影响极大,各级部门应当完善应对机制的具体细则,使之发挥应有效果。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有章可循、应对有序,充分利用相关专业知识,以有效预防、解决和控制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周思玲.构建高等学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6):268-269.
[2]冯增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探讨[J].海南医学,2007(18):106-107.
【广水市卫生应急】推荐阅读:
湖北广水12-17
广水为失地农民打造就业“金刚钻”07-06
(广水)社会综合治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2-02
衡水市卫生局领导09-21
关于转发《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局关于印发天水市麦积区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的通知》的通知12-06
衡水市农村中学10-21
衡水市社区市民09-20
衡水市城镇居民11-14
丽水市教研网10-13